培训班工作总结分析

2024-09-17

培训班工作总结分析(精选11篇)

1.培训班工作总结分析 篇一

培训工作分析报告

在企业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大部分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缺乏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没有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培训,随意性比较大,收效甚微。

为更好的开展培训工作,十月我部对全员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并结合近期的两次全员培训和一次新员工培训的开展情况,同时结合公司发展需要,我部对公司下一阶段的培训开展制定了初步方案。

一、培训目标

(一)总体方向

适应公司高速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同时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课程开发体系、培训实施体系和考核体系,为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服务。

1、从企业发展方向

一方面对于现有人员进一步挖掘潜能和培养,提高管理能力及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是大量新员工的引入,需要解决文化价值观的统一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从员工需求方向

部分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故积极参与培训并且抱有较大的期望,希望能在行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提高。

(二)培训目标

1、员工层培训

提升工作知识和技能、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进一步建立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职业发展规划,更好的完成公司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

2、中基层管理人员培训

管理层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其个体素质及整体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但由于该层级的员工工作任务重,时间难以调配,加之对培训的专业程度要求高知识面广,往往培训开展难度大且难以落实,但因为管理层能力是提升企业整体战斗力的基石,必须得以解决,在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意识、管理技能、管理能力与领导水平方面加强培训,提升管理层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与企业归属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3、新员工培训

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缩短新环境、新岗位的适应过程,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向新员工灌输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使其认同企业的组织文化,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并且进一步进行考察和筛选,切实为企业录用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

(三)绩效目标

1、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提高在工作中效率与效能,提高核心员工保有率,降低新员工离职率;

2、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降低管理成本,使经营目标的达成率有所提高,逐步有效开展部门建设,最终促使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和能力提升。

(四)规模目标

1、每年组织员工层(集体)培训5次以上,中基层管理人员培训4次左右,发现并培养出2-3名(以现有员工基数)核心或高潜人才,每年分3-4批次完成所有新员工的系列培训;

2、组织和管理各部门开展内部培训和人才培养,现阶段计划部门级培训为各部门每年2-3次以上,逐步形成自身的团队建设能力。

二、初步课程编排

见《培训课程计划表》

三、环境分析

(一)企业特点分析

鉴于目前企业仅开展新员工培训、消防等单一的培训,多数管理人员对管理能力和普通员工对职业素养等通用能力的提升有所需求,针对发展期阶段的人才需求量大、新员工多、资源有限的特点,主抓这两方面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兼顾梯队建设,加快营造培训氛围,逐步建立体系。

后期逐步建立起5级培训体系。

(二)培训对象分析

由于工作压力较大且之前组织的培训不多,虽然培训初期员工有较高热情,但其对培训的长远作用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刻,特别是培训后的考核评估和在工作中的持续应用没有实践经验,所以需要培训同时加强引导和监督,部门负责人(在自身的学习培训中心要自我管理)要持续跟进,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培训并非人力资源部门自己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培训的管理和各体系的建设工作)。

(三)培训资源分析

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对培训参与度相对较高,但成熟的课件和课程计划需要编写制作,内部讲师和外部资源需要建立。

四、培训策略设计

(一)需求确定策略

十月我部对全员进行了培训需求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重点分析了部门管理层的需求并结合企业需要制定了培训计划(在调查中,多数员工对自身发展认识不清或不重视,部分管理人员对部门建设和员工发展也比较模糊,其中岗位的任职资格和级别也需要建立并明晰),主要集中在员工职业素养、管理能力建设和部门专业技术三个方面。

(二)资源配置策略

目前尚无成熟的讲师及课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发现并培养若干名(特别是技术等核心部门)有潜质有热情的讲师(兼部门培训岗),从基层了解和发现培训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和完善深化课程,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针对性。

为内训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成长机会,如可优先参加外派学习,可优先晋级、晋职或加薪等,保证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涌现更多的后续讲师做支持。

设法取得合作单位(合作院所、高校等)的外围优势资源作为补充,提高培训的水平及开阔性。

在必要时引入外部讲师或购买成熟的课程作为补充。

(三)课程组合策略

目前设置的三个层面的培训均为系列课程,拟设定以一学年为一个单位,分别开设4-5门课程(具体见《培训课程计划表》)。

(四)授课方法策略

结合学员实际需要,开展讲授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合理运用案例教

学,激发学员的参与性,增加培训的练习强度,使学员通过听、看、感来加强教学的接受效果。

将内部讲师与外聘讲师授课相结合,加强课程的广度并引进新的理念,增加吸引力。对行业特性强专业特性强的课程可部分考虑外训与内训相结合,做到“走出去,引进来”。

(五)全程控制策略

在学员面授和实践培训的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进,增进交流沟通,不断纠偏,不断总结,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培训模式,以备在今后企业人才培训中应用。

(六)评估考核策略

每一培训课程结束后进行不同阶段性评估和跟踪,培训项目完成后进行总体评估。评估采用评估调查问卷、访谈、测试、行动计划等不同方式进行。

五、培训级别划分及主要任务

(一)公司级的通用培训

1、主要涉及:员工层培训中的通用课程、中基层管理人员培训、新

员工培训中的通用课程(部门对本部新员工的培训除外);

2、任务与特性:该系列培训针对学员的群体较为广泛,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为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调整,培训效果转化周期相对较长,需长时间逐步开展,目前计划针对主要问题和核心需求按年计划每季度进行开展。

对于重点部门的核心需求在经公司分析审核后,若部门自身能力无法组织实施时由公司培训负责部门组织实施。

3、管理:根据培训计划,由行政人事部具体进行调查、计划、课程开发、实施、考核等管理;

(二)部门级

1、主要涉及:员工层培训中和新员工培训中的专业技能、知识培训;

2、任务与特性:对部门员工进行综合评定,结合部门现有工作任务的情况,对部门员工开展多梯次和批次的培训,逐步构建部门的人才梯队和核心人员的培养方向。

3、管理:根据公司培训总体部署,由行政人事部制定培训总体计划和要求,部门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提交,经审核通过后如期实施。

六、其他主要工作

(一)筹建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制定和完善保障培训正常有效开展的《培训管理制度》、《讲师管理制度》和《培训签约管理办法》;

(二)做好培训宣传倡导工作,在内部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提升培训工作的战略地位。

1、从高层领导的角度来看,企业高管对培训体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是培训体系能否良好建立和成功运作的核心要素。

2、从企业中基层领导的角度来看,要明确培训对重要作用,同时理解有些 问题光依靠培训是没办法完成的。培训是帮助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3、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要让员工感受到不培训对工作的压力,员工将培训作为员工本人的需求。

2.培训班工作总结分析 篇二

1教练、考试用机械及教练员、考试员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5所县级农机驾校共有教员27人, 其中具有理论教员资格的16人,具有操作实践教练员资格的16人。教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1人,占教员总数的77.8%。农机驾校共有各类大小教练农机具26辆。2014年,全市5所农机驾校共举办农机驾驶人培训班59期,培训学员1 296人。

全市7家监理机所共有监理员68人,其中26人具有考试员资格。除广陵区外(广陵区未实际开展农机监理业务),其余6家监理所共拥有考试机14台,其中注册登记的13台。2014年全市共有1 472名拖拉机驾驶人、377名联合收割机驾驶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驾驶资格。

该市驾校的实践操作教练员、监理考试员均持有相应的驾驶证。

2教练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少实践操作考试场地

6个农机监理所中,3个自有监理办公场所, 另3个靠租房办公,只有高邮市、邗江区两个监理所有自有考试场地。没有考试场地的监理所在组织考试时往往流于形式。有的仅仅要求机手在道路上开一段;有的是临时在农民自家田间场院靠目测粗略划一块考场,草草考完了事。

2.2教练考试用机械证、机不符

全市在册的40台教练、考试农机,有33台是机、证相符的,其余7台发动机、底盘与现有行驶证不符。产生机、证不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租用的教练考试机到期,重新租用的机械未及时更换证件;二是原有的旧机报废,机具更新后未及时办理注册登记,仍沿用旧牌旧证。

2.3对教练考试用机械的年检、保险不重视

部分驾校、监理机构总认为教练、考试用机械在道路上跑的不多,每次培训、考试时在场的人很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不大,对这些机具在考培工作中发生事故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不愿意在这类机械上投入太多,故很少把教考机具的年检、保险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2.4校所合一,身份重叠

由于县级农机部门的培训、监理工作繁忙, 人手有限,有的县(市、区)是校所合一,还有的是监理所办驾校,存在教练员和考试员身份重叠的现象。全市27个教练员、26个考试员中,有4人既是教练员又是考试员。虽然这些培考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注意回避,做到“教练不考试,考试不教练”,但总会给人工作不规范的感觉。

2.5管理程序不统一,建档不规范

学员档案管理不够规范,有的缺少公章,有的培训通知单回执仍在档案里;驾校理论考试试卷批改不够规范,无阅卷人签名。部分培训、监理部门缺乏全面观念:农机监理机构只认培训记录,对学员在驾校的培训情况如何并不关心,有的甚至对存在明显错误的培训记录也照收不误, 认为培训的好坏与自己没有关系,责任在驾校; 而农机驾校则心存侥幸,认为只要学员考试过关拿到驾照,自己的责任风险就顺理成章地转移给监理部门了。

3解决问题的建议

3.1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驾培工作规范化开展

结合购机补贴、秸秆还田、科技推广等工作的开展,同步推进农机驾驶培训、考试工作,解决“短板”问题。要积极争取上级和地方财政支持,逐步配齐教学、考试用各类机械,解决农机驾培、考试、检测缺人手、缺场地、缺办公场所等问题;同时,要与农机系统的“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争取财政补贴, 努力降低驾驶培训收费。

3.2重视收割机驾驶培训、考试工作

目前,拖拉机的驾驶培训机构需要资质认定。收割机培训不需要资质认定或条件认可,但是考试工作必须执行农业部的相关规定。由于收割机驾驶人培训工作不是拖拉机培训机构的职责,因而少数地区不重视收割机驾驶人的培训, 具体工作流于形式,档案资料不全;监理机构对收割机驾驶考试业务也不重视。近年来,收割机事故较多,与培训、考试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建议各地农机主管部门重视收割机的培训、考试工作,没有农机化学校的地区,可以责成推广站或相关农机部门组织开展培训。

3.3加强考核检查,实行优胜劣汰

少数地区没有固定的教练、考试用机械,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租用机具,培训单位和考试机构的人员职责不明确,工作流程混乱。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机驾培工作的检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或屡次违规的,要取消其农机驾培资格。对考试工作要从严要求,不得走过场;对因工作不到位而引发事故的单位和相关人员,要追究责任。

3.4提高认识,增强忧患意识

农机驾培、考试机构要提高思想认识,带头执行法律法规规定,按要求对用于培训、考试的机具进行注册登记,按要求年检年审,按要求购买保险。要加大对机手的宣传力度,增强机手主动申领驾驶证的意识,让参加培训考试从政府部门的硬性要求转变成机手自觉自愿的主观需要。 有了机手的理解和主动配合,考培工作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5改革农机驾驶人培训方式

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分析 篇三

【关键词】教师 信息技术培训 管理工作

在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培训工作已经成为提高教育水平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当下,在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管理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笔者认为,做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管理工作需要强化以下三点内容。

一、建立健全培训管理体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保障和基础,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管理体制需要从以下两点抓起。

(一)组织建设。结合当下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际现状,笔者建议在组织建设上建立起一种以行政为主体,辅以科研团体与培训中心,各个组织单元协作互动,合理分工,自上而下密切配合,由点到面进行辐射管理的体制结构。

(二)制度建设。对于制度的建设,主要分为两大方向,管理制度和督促制度。在管理制度建设上,要分层次多元化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与管理,不同层次的教师要根据实际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内容、自修要求及验收标准。同时,不断修正和完善地方性信息技术培训法规,提出合理的实施意见,实事求是,制订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与措施,对经费筹措、基地建设以及评估检查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督促制度建设上,行政部门要组织培训中心及各级科研团体,根据实际现状制定出总体水平考核的标准,同时制定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各级各类标准,强化考核的流程,加强监督,形成一套完善的考评监督管理制度。

二、明确培训管理思路

思路是制定管理计划的基础,好的思路是保障培训管理工作的前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认清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大环境大形势,分析培训内容自身所包含的因素,探究培训活动之间的作用次序,并不断掌握未来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尊重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规律。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被公认为四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培养阶段、课程的整合阶段、课程的改革阶段以及全方位教改阶段。在日常的教学培训工作中,要结合这一发展方向自觉将此将融入到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与管理当中去,将宏观规划、需求驱动、校本为主和注重实用作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路。在实施规划时,不仅要对考虑长期发展的设计,还要针对实际现状和教学需求,做出短期的规划与部署。

三、狠抓培训管理工作重点

抓住工作重点,才能更好地反映和解决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管理上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以及问题的主要方面,也才能较好地提高培训质量。

(一)抓好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管理主要包含科研计划管理、情报档案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管理三个内容。在制定科研计划时,应先由培训中心给出建议,然后由各地级科研结构提出本级的科研计划,经由行政部门逐级向上汇报,最后交由省级科研单位与省教委进行审核并决定本省的科研项目,省级科研单位与省教委给予各科研计划指导。对于情报档案的管理,要充分认识情报与档案的重要性,面向教育,依托互联网并放眼世界。在科研成果方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科研成果通常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教学成果是学术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成果,科研成果的管理内容基本是科研鉴定、奖励与推广上的工作。

(二)抓好经费管理工作。经费管理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要在保证经费主来源主渠道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来源与途径。所谓的主渠道基本是指通过学费以及拨款等来获得经费,它是最主要也是最基础的经费来源。目前情况而言,这种经费支持还不能够满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新的来源和途径,特别是省教委和省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可以专款专用或设立专项的经费。

(三)抓好建设管理工作。这里所说的建设管理主要是指在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时对于基础设施与设备的管理,包含必需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基础建设不但要考虑性能的有效性,还要做到经济实用。在此,笔者认为在基础建设中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在注重課堂的前提下,从学校或培训中心的教学任务和发展出发,对基础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一定要系统规划,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四、结束语

当今信息社会中,教育的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培训作为教师进修学习、提升信息技术技能以及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目前虽然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教委的重视,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实效性还不是很理想。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健全体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雷胜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

[2] 段钦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剖析与反思.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5)

[3] 胡伟俊.浅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

4.农村温棚技术培训工作调研分析 篇四

一、温棚种植现状

去年到今年初,市政府为农民致富共建温棚26700个。但市区温棚种植发展不平衡,大约有1万个大棚农户已经种植约占40%,大约有1万个温棚农户种什么还处于犹豫不定状态占40%。还有

6000多个温棚还没有人去承包约占20%。在走访种植农户中了解到市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是葡萄、油桃、西瓜、甜瓜、茄子、西红柿、辣子、豆角、油菜、萝卜、芹菜、韭菜等。这些作物经济收益忽高忽低不稳定。种植什么还不定的农户心里没底,如金积镇4000个新建温棚,农户都在观望,上桥乡牛家坊80个温棚闲置,板桥约200个温棚没有人种植,东塔乡的温棚正准备种植,怎么种还不清楚。在同农户的交谈种,农户普遍要求我们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实地参观学习。看看人家种植什么,怎么种,怎么销售。

市区温棚建造大多数只用黄土垒墙,最高2.5米,最低0.30米,中高1.5米,平均1.4米。坡度90°,普遍使用2层加厚薄膜、使用了钢精竹子骨架、保温用草席铺盖。

水源使用自来水灌溉。品种有的引进种苗,有些为了节省育苗费用在温棚自育,多施用化肥,普遍使用农药,几乎技术是靠农户互相交流或凭借经验,新建设大约一万个温棚均没有技术员承包指导。种植农户普遍感觉到技术不够,把握不准。迫切要求先进技术指导。

市区温棚农产品的效益一般一年大约5000-17000元之间。春季油菜一斤0.5-0.8元;黄瓜1元;韭菜0.5元去售给菜贩子,价格波动大不稳定等,农户们感觉菜容易种也好卖。

销售的地点主要是通过市区东郊市场,发散到盐池,同心等周边地区。价格随行就市。主要靠长短途菜贩子销售。

二、培训对策和内容

通过调研了解了市区温棚的基本情况,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履行市人事局承担培训农村技术带头人的职责。我感觉培训好温棚农户,让种植农户树立科学的种植理念,坚定种植温棚信心就是发展。无论种植什么产品,抢季节抢市场打时间差,取得高效益就是培训目的。根据种植农户的要求,针对市区1.6万多个温棚闲置的现状,我局急农户之所急,想农户之所想。在金积农户来秀琴的引导下,前去自治区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和银川市花卉种植示范区访问。种植农户感到他们的技术和种植理念很先进。适宜**学习。于是,我们组织市区种植农户42人主要参观学习了温棚种植果树如:葡萄、油桃,温棚种植水果如:草莓,温棚种植蔬菜如:太空茄子,还参观学习了温棚种植花卉如:玫瑰、月季花卉等。大家深受启发。

一是他们温棚设施先进。保温层采用50米整体泡沫帘,造价是草帘的三倍;塑料薄膜是一年用透明度强的薄膜,价格是厚膜的2/3。浇水采用棚内自钻井,取地下浅层水田埂压塑料管电动浇灌,无需水费;技术委托农科研究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统一承包指导。他们的每亩蔬菜温棚经济收益在3万元。花卉收益在5万元左右。农户们找到了我们市区温棚的差距。

二是他们的种植理念是什么能挣钱就种什么。种植品种、施肥打药、技术操作统一由技术员指导。计划好上市具体日期销售,统一由经纪人收购销售。农户们找到了自己种植理念上的不足,和销售环节上的盲从。

三是完全按照无公害蔬菜和水果的要求去实施。种前实行消毒灭虫卵,开花结果后再不使用农药,用灯诱杀虫,用胶粘杀虫。使用复合有机肥,提高品质。通过实地观看确实是无污染无农药的绿色产品。

四是他们建立合作社,把温棚种植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销售面向区内外、国内外。

三、培训后的结果分析

通过实地看,听技术员介绍,农户现场交流用先进地区种植情况和自己的种植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大家感觉

(一)增强了种植信心

凡去学习培训的农户,看到人家温棚种植的成果和较高的经济收入,如草莓每三天收二百斤,直接给菜贩子就一千元,使农户门信心倍增。金积芦沟闸村参观农户,去之前抱着看一看的想法,回来后立即将村上新建大棚200个全部承包下来,仅一周时间就把葡萄苗花卉等种植下去。其他乡镇的农户纷纷感觉他们现在每户承包的一个温棚太少了。我们一户至少应种2-3个温棚。

(二)改变了种植理念

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品种。从自家实际出发,劳力多的农户种用工量多的品种;劳力少的家庭选用工少的品种;资金雄厚的农户选名贵品种。钱少的农户选投入少的品种,几乎都按季节定植了。种植无公害的绿色产品是他们一致的理念。通过这次实地培训,开阔了视野,很多农户开窍了,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由传统经验种植转变为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主动与参观点的教授保持联系,加入他们的技术体系和销售网络。

(三)提高了种植技术

农户们现场实地一看,就明白了自己技术不足之处,经专家一讲解,他们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接受了新技术,掌握了要领。农户们的询问、交谈,缩短了专家与农户的距离。例如:温棚温度每升一度产品上市就早产量,高产值就能增一千元。理解了用透明薄膜和一体保温材料的重要性。提高了对

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四、忧虑和建议

我们以农户的需求为目的,围着农户需要去做培训,按**市区温棚发展实际统筹安排培训,从市区种植温棚农户的实际出发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了农户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使市区16000个空闲温棚迅速获得种植,破解了市区温棚发展的难题。并且得到农户欢迎,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26000多个温棚产品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据调查种植品种和产量,如下表:

日光温室总种植品种

市区

(亩)

产量

(吨)

种植乡镇

1、番茄

8320

58240

上桥、孙家滩、郭桥、金积、古城、东塔

2、西甜瓜

5200

26000

郭桥、金积、古城、东塔

3、辣椒

4800

34560

上桥、金积、古城、东塔

4、黄瓜

5400

35100

金积、古城、东塔

5、茄子

500

3000

郭桥、金积、古城、东塔

6、其他蔬菜

2480

88100

郭桥、金积、古城、东塔

合计

26700

245000

孙家滩、东塔

据预测仅蔬菜类年产量将达到24.5万吨,如何销售将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大问题。作为负责培训工作的公务员,我十分忧虑。如果销售不出去,将会影响今后农民种植温棚的积极性,将会影响温棚农户的收入,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

建议如下:

1、要尽快研究开发温棚种植产品的销售问题。

建议市上要成立组织机构专门研究市场问题。在市区里建立以东郊蔬菜市场蔬菜销售为平台。开发多种销售渠道。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内引外联,向温棚农户提供快捷的需求品种、数量、价格等信息,引导种植。市场需求什么就种植什么,减少盲目生产。

2、加大经纪人培训,建立一支销售队伍

作为负责培训工作的公务员,我们将积极组织市区经济人到区内外进行培训,分两个方式进行,一是到周边省、市,如兰州市、呼市、西安市等地方学习,建立温棚产品销售网或基地,学习先进的销售经验,主动与他们联合销售;二是到东部沿海、沿境省、市,如山东寿光、深圳、东北等地学习,主动与他们联合,将温棚产品销往国外。通过培训建立一支有组织、有平台、有运输能力、有网络的一体化温棚产品的经纪人销售队伍。解决温棚农户的销售后顾之忧。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5.培训班工作总结分析 篇五

1、关于培训内容

从调查结果来看,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困难、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培训内容,是多数干部所迫切需要的。

在干部教育培训服务科学发展问题中,有68.48%的人员认为应“增强干部必要的知识储备”,有62.65%的人员认为应“增强干部推动工作的能力”;占调查对象70.04%人员的主要培训目的是“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素质”,59.92%是“胜任工作需要,提高工作能力”,而仅有8.56%是“获取学历文凭”;更有75.49%的人员认为政治理论培训应重点突出“联系工作实际,研究解决重要的现实问题”;有67.7%的人员认为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应“研究分析现实问题”;相应的,在评价培训质量方面,有59.14%的人员认为主要应看“素质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公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要求也更为迫切。有56.03%的人员我省(市)认为在培训方面比较薄弱的是“与岗位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另有68.87%的人员认为在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中,重点需要的是“法律知识”。

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和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对干部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有55.25%的人员认为我省(市)在培训方面比较薄弱的是“领导科学、领导艺术和现代管理知识”;有63.04%的人员认为现代管理知识培训应重点加强“管理艺术和管理方法培训”;有60.7%的人员认为领导干部赴国外培训的主要目的应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这说明年轻干部都已具有较高学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培训增强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成为一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管理人才。

2、关于教学方法

与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一致,更多的人希望通过培训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在教学方法上,生动、简捷、容易理解、贴近实际的案例式为多数人所欢迎(59.92%);63.42%的人员认为“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形式对典型事件和问题进行讨论”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53.3%的人员认为把实践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重要的是“利用典型事例开展案例分析和现场教学”;在县处级以上干部五年内必须参加3个月脱产培训的调查问卷中,37.5%的人员认为“分两次脱产培训更合适。”

3、关于学制

调查中,有49.42%的人员认为“短期小集中培训”是比较适合的形式,另有47.08%选择的是“在职定期听讲座”,这也反映出干部的工作较忙、任务较重、在职自学比较困难的现状。同时,有44.75%的人员希望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调研、现场教学与研讨答辩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4、关于师资

鉴于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对解决工作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更多的人员喜欢的师资为“专家学者”(52.92%)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52.92%);选择党校教师的仅占10.5%,这对作为干部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党校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

5、关于培训渠道

关于培训渠道的选择,答案较为分散,这说明培训需求的多样化。相对集中的是占38.91%的人员选择了“业务部门培训”,因为这种培训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对提高业务能力会有直接帮助;占35.41%的人员选择了党校,这说明党校培训仍是干部培训的主渠道;54.47%的人认为应重点加强“培训途径整合,党校和高校、本地与外地、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优势互补”。在分级培训中,有71.59%的人员认为“各级管理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应该参加本级党委组织的培训”;31.52%的人员认为“市、县党政分管领导的业务培训应由省级机关业务主管部门来开展”;37.74%的人员认为“县级党校应该重点培训本级公务员和基层干部”。

6、关于培训制度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历史,但作为一项制度,仍需要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和完善。调查中,有49.81%的人员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应该做到“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分级分类进行培训”;52.14%的人员认为“应完善需求导向机制,按干部愿望开展培训”,43.36%的人员认为“组织部门应提供培训菜单,干部自己

6.培训班工作总结分析 篇六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文明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医院的综合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门诊护理工作作为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项目,应该提高自身的 服务水平。规范化的礼仪培训是门诊护理的质量提高的保证,并且对于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门诊护理论文投稿,医学护理论文发表,儿科护理论文发表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文明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医院的综合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门诊护理工作作为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项目,应该提高自身的

服务水平。规范化的礼仪培训是门诊护理的质量提高的保证,并且对于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1 规范化礼仪培训的概述

1.1 确立培训目的

门诊护理工作的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满足病患的需求,所以应该明确规范化礼仪培训的目的。就是应该通过正规的系统化的培训来提高门诊护士的护理工作的服务水平,能够为患者提供热情的表姐的服务。病患的内心比较脆弱,所以门诊的护士以及导诊人员应该热情而且耐心的为病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是规范化礼仪培训的目标。

1.2 建立服务礼仪培训小组

在明确了规范化礼仪培训的目的之后,应该成立专门的服务礼仪培训小组,培训小组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并且要明确护士长的的职权是整个医院的礼仪培训项目的重要责任人,小组的成员是服务礼仪联络员。服务礼仪的联络员应该呢够积极的参加礼仪培训,然后在礼仪的培训方面给予护理人员专业的指导。并且参与科室中培训计划的制定,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经过考试验收礼仪培训的结果。对于成绩优秀的护理人员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心。

1.3 制定规范化礼仪服务的实施计划

规范化礼仪培训的计划的制定应该参照《护士服务礼仪规范》中的相关内容,制定出合理的、可行性高的培训方案。方案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着礼仪服务培训的效果的好坏。合理的以及可行性高的礼仪服务计划能够保证培训结果的质量,但是如果计划方案缺乏合理性或者是不可行,对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的提高是一种阻碍,同时也是浪费护理人员的宝贵时间。制定的方法如下:第一,可以制定每个月的晨间的培训计划以及定期的考核计划,同时根据考核的结果,能够对礼仪培训计划进行随时适当的调整。第二,由于门诊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的特点是不稳定而且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大,导致员工更新速度比较快,所以应该对于新入职的门诊护士制定相关的礼仪服务培训计划,保证新员工有较高的服务质量。

2 晨间服务礼仪培训内容、方法、措施

2.1 培训内容

由于门诊护理工作的性质表现出流动性比较大,不稳定性比较高,所以门诊护理工作人员的辞职更岗的速度比较快,对于新入职的护士应该更加重视礼仪培训,应该明确新入职的护理员工的基本礼仪培训的内容,应该保证对其培训的全面性,首先应该使新入职的工作员工了服务规范,并且还要熟悉整个医院的的环境和布局等,在熟悉掌握医院的基本情况下,才能够为高质量的服务带来便捷。然后关于基本的工作内容的培训包括规范门诊护理人员的服务重点,及时突发情况的处理的培训。最后是关于专业学科方面的工作规范培训含有专科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专科工作的具体的工作流程以及专科的应急预案如妇科疾病手术后的处理工作。并且还要对平时工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加以分析并记录到档案中,作为以后的培训时候的一个警钟。同时应该加强平时对于门诊护理人员的工作服务礼仪的培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整个医院的服务水平。

2.2 培训方法

以晨间的培训为例,要求在早上 7:00~7:30,所有门诊的护理人员集合于在门诊大厅。根据培训的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三个级别的培训,有一级培训和二级培训以及三级培训。一级培训的对象是新入职的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对他们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方式,目的是能够系统的将培训的内容向他们仔细的讲解,做到细致入微的培训,为以后的二级培训做好基础。当新入职的人员顺利完成一记培训的时候可以进行二级培训,二级培训主要是对基本工作规范培训,在每周一和周二的早上进行。三级培训,是针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专科工作规范进行的培训,在每周三至周五的早上进行,这个级别的培训与前两个级别的`培训不同的是,它采取的是分散式的培训模式,参加规范化礼仪培训的人员是各专科组护士以及导诊。培训的目的是专科服务能力的提高。专科培训有一个特点,注重奖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及热性。保证门诊护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2.3 培训质量控制措施

医院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指导改正,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并且确保门诊护理人员在培训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医院定期举办礼仪服务比赛,通过比赛促进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培训质量的提高。

3 规范化礼仪培训的应用效果

经过培训后的门诊护理工作人员在综合素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患者对于门诊护理人员的表现的满意程度大幅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当病人走进医院的门诊大厅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面带微笑,充满热情的门诊护理人员,进过培训后的护理人员能够有效的与患者或者是家属进行沟通。护士们经过规范化的培训后摆脱了在学校的懒散的坏习惯,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护理工作中,而且还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安全服务意识,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进行工作,提高了整个医院的服务水平,实现了规范礼仪培训的最终目的。

结语:

门诊护理人员的行为举止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形象,所以对门诊护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的礼仪培训对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对于提高整个医院的服务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规范化礼仪的培训的探讨,希望对于以后医院进行门诊工作的礼仪培训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菲菲.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31).

7.培训班工作总结分析 篇七

一、流动妇女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

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时是以企业内部的培训形式为主, 如中铁集团为了解决企业职工队伍的逐年老化和技术工人供不应求问题, 改革了用工制度, 招收农民工, 并对他们进行电焊、钢混、木工、隧道操作、机械驾驶等培训, 满足了施工一线的用工需要。[3]随后在国家政策文件的引导下, 以劳务输出地为主体开展的农民工培训活动迅速扩大。目前, 全国范围内针对农民工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主要是2004年起由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实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 (即“阳光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07年11月底, “阳光工程”项目在全国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14万人, 转移就业1032万人。同时, 许多地方政府还因地制宜地组织实施相关的培训行动。如浙江省2001年开始实施“外来民工教育培训工程”;山西省提出了“双五百万”工程, 其中一个“五百万”就是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万个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各地针对流动妇女开展的培训, 主要集中在缝纫、家政服务以及计生部门组织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培训等方面。

2005年10月~11月, 我们课题组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北京市和成都市重点对15岁~40岁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单身或已婚流动妇女开展了问卷调查。同时, 课题组还组织了小组座谈会和个案深入访谈, 以便补充和更深入地了解流动妇女的思想、生活状况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本次调查最终的有效问卷共1631份, 其中北京1008份、成都623份。基于对大量定性、定量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我们对流动妇女的培训现状和需求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不足1/3的流动妇女在外出之前或外出期间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在被调查对象中, 有491人回答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占总数的30.1%, 培训次数的中位数是2。流动妇女接受过的培训内容主要是礼仪知识、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知识、非农技能 (包括计算机、家政服务、缝纫、保姆、会计、英语、销售以及餐饮培训) 和法律知识。其中部分培训是免费的, 有58.8%的人是自费参加非农业技能培训 (见表1) , 有95.9%的流动妇女认为培训对她们的工作生活很有帮助或有一定的帮助。

就培训形式而言, 由政府机构 (一般为劳务输出地政府) 和用人单位组织培训的比重较大, 多为短期培训 (2~3天) ;培训手段以讲授为主, 实际操作性差。

2.流动妇女对法律知识和非农技能培训的需求强烈

调查中有66%的妇女希望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基于对个人技术水平和自身经历的深切认识, 多数流动妇女对于能提高其素质和能力的培训项目, 有着比较强烈的潜在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见表1) :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较高强度地指向能帮助她们维护切身权益的法律知识, 以及劳动强度低的非农业技能 (如:计算机、会计、管理、英语等) 。座谈会上很多妇女表示只要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即使花点钱也愿意参加培训。但是, 流动妇女对卫生防疫和生殖健康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需求不太强烈。表1数据显示, 只有26.8%和23.2%的流动妇女希望获取更多的卫生防疫和生殖健康知识。事实上, 由于流动妇女相关知识的缺乏, 已造成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空白和较高的妇科疾病患病率等问题的存在。

3.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与接受过的培训内容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

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的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 政府提供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如表1数据显示, 流动妇女对法律知识、妇科疾病防治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的培训需求比例实际远远高于她们参加这三项培训的比例。这意味着流动妇女在生活中被相关知识的缺乏所困扰。同时, 她们提及非农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应多样化, 如对会计、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应多一些, 她们还希望能提供儿童饮食和家庭教育等知识的培训。二是培训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差, 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流动妇女普遍反映接受过的培训内容多是普及性的, 无法满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比如:有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所讲授的内容多是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常识, 缺少自我保护、妇女权益等知识的培训, 所举的实例较少, 遇到问题时仍然不知如何处理。因此, 政府及有关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选择上要从流动妇女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接受能力出发, 其也将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和人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 流动妇女培训需求与实际接受培训内容错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一些妇女认为“培训学习没什么用处”。一位妇女深有体会地说:“接受培训对找工作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俺就是一个例子, 以前在老家学过缝纫手艺, 可在现在的服装厂还要从辅工做起, 因为服装的设计、生产和制作工艺等流程都与以前学习的不一样。”

另外, 还有一部分流动妇女表示“不知道去哪里接受所需的培训项目”。可见, 政府对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妇女对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更是缺乏了解。

二、影响流动妇女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因素分析

以上部分概述了流动妇女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 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她们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

1.年龄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一般而言, 流动妇女的年龄是能否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关键点。所有有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年龄与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关系都通过了卡方检验, Gamma系数均为负值 (分别为-0.127和-0.260) 。这说明流动妇女的年龄对其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都有影响, 且呈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 接受过培训的人数比例越低, 而不想参加培训的人数比例越高。但Gamma值较小, 表明相关关系不是很强。

2.受教育水平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统计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流动妇女所参加培训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两者关系通过了卡方检验, Gamma系数为0.329;而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差异亦十分明显, 两者关系同样通过了卡方检验, Gamma系数为0.340。这表明流动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与其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都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受教育水平越高, 流动妇女参加过培训和希望参加培训的可能性越大。从图1可明显看出, 受过高中、中专和高等教育的流动妇女接受过培训的比例 (超过40%) 和希望参加培训的比例 (超过76%) 都最高;而文盲妇女中只有4.3%的人参加过培训活动, 30.4%的人有参加培训活动的需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担心听不懂或学不会培训内容, 受教育水平低的流动妇女从内心里就对培训产生畏惧感, 进而逃避培训活动。

如果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流动妇女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上的流动妇女中有60%左右的人希望参加法律知识的培训, 而文盲流动妇女中只有28.5%的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有需求;文盲流动妇女更多的希望参加城市生活常识 (57%) 和礼仪知识 (43%) 的培训。由此可以看出, 文盲流动妇女依靠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因此, 在培训活动中, 要重视引导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 而不是片面迎合她们的培训需求。

3.收入水平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目前, 社会上的很多技能培训都属于自费项目, 需要流动妇女具有一定的经济支持能力, 那么, 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她们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呢?据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收入水平的高低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有影响, 两者的关系通过了卡方检验。表3数据显示, 中等以上收入水平的流动妇女参加过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低收入水平的流动妇女。收入水平与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两者的关系也通过了卡方检验, 但相关系数很小, 影响很弱。

4.工作内容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 流动妇女主要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娱乐、服务业的工作。表4可以发现, 由于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 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存在显著差别。在企事业单位打工的流动妇女参加过培训的比例 (43.0%) 和希望参加培训的比例 (79.1%) 都最高, 其较从事其他工作的流动妇女明显高出十几或二十几个百分点。

为什么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娱乐、服务业工作的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不强烈呢?据我们调查发现, “工作时间太长, 没有空闲时间”是她们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娱乐、服务等工作的妇女们, 工作时间的长短决定着她们的经济收入, 尽管她们承认培训对生活或工作有帮助, 但在面临生存压力、找工作难等现实问题时, 他们常常为保住工作和为加班能挣得更多的工资而放弃参加培训。在问卷调查现场, 我们也多次看到一些流动妇女先卖货, 没有顾客再答题的情景。事实上, 这里隐含着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即:缺少知识/技能——从事工作时间长、脏、累、差的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去学习——更缺少知识/技能。因此, 转变部分流动妇女的思想观念, 让她们从注重目前的短期效益转变为用长远眼光来看待培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反映流动妇女个人特征的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变量对其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具有一定的影响。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较好的流动妇女更有可能参加过培训, 且有更强烈的培训需求;在企事业打工的流动妇女相比于从事其他工作的流动妇女, 参加过培训的比例更高, 培训需求也更强烈;工作时间太长、没有空闲时间是多数流动妇女不想参加培训的最主要考虑因素。

三、加强流动妇女培训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培训力度

从调查结果看, 流动妇女接受过培训的比例很低, 加之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导致她们在劳动就业、家庭生活等方面常处于弱势地位, 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 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培训力度, 提高她们的综合能力和自主意识, 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从实际需求出发, 改革和创新培训机制

针对流动妇女的培训活动, 应以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导向, 结合流动妇女的个人特征, 实行灵活的教育、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参与率, 避免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错位现象的再发生。具体措施如:短期的急需技能培训和长期的素质培训相结合;根据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从事不同职业的流动妇女对培训的不同需求而设计培训内容, 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方式应以实践为主、讲授为辅;开课时间可采取半日制、全日制、夜校、周末班等形式, 为流动妇女参加培训或学习创造便利条件。

3.充分发挥劳务输入地在流动妇女培训中的作用

自2004年“阳光工程”实施以来, 劳务输出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基本技能培训活动。从流动人口的输出地看, 基本上是中西部地区或贫困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在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力量都相对薄弱。与输出地相比, 在输入地开展流动妇女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培训资源丰富、易于规划和组织以及参与率更高等优势, 能使培训活动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 鼓励输入地与输出地政府发挥各自优势, 联合开展流动妇女的培训活动。

4.重视对流动妇女开展卫生防疫、生殖健康等知识的培训

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使得女性在家人的身体健康和孩子的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 针对流动妇女不仅要开展以最快的速度为她们获得经济效益的职业技能培训, 还要加强对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基本卫生防疫、育儿知识、营养膳食、家庭教育等内容的培训。其中, 带孩子外出或与丈夫一起外出的流动妇女是培训的重点人群。

5.加强培训项目的评估工作

目前, 培训项目主办方 (政府或企业) 往往是为了贯彻上级政策或完成任务而组织开展培训活动, 往往忽略了对培训活动的评估工作。事实上, 加强对培训项目的评估工作, 是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评估项目活动应该包括对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培训效果等各个环节的评估。

摘要:本文对流动妇女的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不足1/3的流动妇女在外出之前或外出期间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与接受过的培训内容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流动妇女对法律知识和非农技能培训的需求强烈, 流动妇女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所从事的工作都对她们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产生影响。

关键词:流动妇女,培训现状,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杨舸, 张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Z].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会议论文, 2008.

[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8.培训班工作总结分析 篇八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生产化,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化”指导思想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带来了生产性实训的新思路,推动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因此,探索适合应用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关系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很多工科教学都有自己的实验基地,比如汽车制造专业的学生,学校会为他们建立一个小型的汽车模拟试驾基地,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学也完全可以效仿这种方法,建立英语培训公司。在实训基地内为学生提供岗位仿真训练,让他们可以在真实的语言培训机构中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学生在英语培训培训工作室里亲身参与体验教学,从设定的环境和活动中理解知识,获取经验,形成能力的方式。

第二,应用英语专业成立语言培训工作室的内涵

应用英语专业在学校全面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导入“培训工作室”制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由应用英语专业教师和校外英语培训机构合作成立语言培训培训工作室, 由校外培训机构的语言培训专家作为培训工作室导师和校内的专任教师合作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超越了以往课桌式的教学模式,超越了常规下企业、下公司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

语言培训培训工作室打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培训工作室”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削枝强干,避免交叉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和穿插,并且依托培训工作室的诸多资源与优势,淡化了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打造专业的生产性实训环境,设立一家英语培训公司,由学院进行硬件投资,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将应用英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跟真实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向外进行自主营业,主要经营项目包括英语培训、 英语绘本馆、蒙氏教具操作,儿童手工、美术和技能培训以及小型会议场所租用等,让学生在工作中体会和学习应用英语专业技能。

在应用英语培训培训工作室里,由学生和应用英语专任教师担当管理人员和员工,由校外专家担任指导,明确管理体制、机构、人员、管理和考核的要求和具体措施,保证培训工作室稳定有序的管理秩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学生提高英语培训师水平。

第三,应用英语专业成立语言培训工作室的支撑条件分析

1.地域优势。 在下沙,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随着各小学逐渐重视英语教学,日益高涨的儿童学英语的热情也已成为现在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迅速扩大主要原因,再加上家长对英语的重视与日俱增,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远远不能满足家长以及学生对英语的渴望,青少年外语培训正在走向普及化、大众化。下沙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稳定少儿培训的生源,给少儿英语培训需求的持续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发展型和享受型的形成阶段。教育支出远远高于衣着和玩具,加上教育培训是富有收入弹性的产品,使孩子的英语学习成为家庭消费主要选择方向之一。随着各小学逐渐重视英语教学,日益高涨的儿童学英语的热情也已成为现在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迅速扩大主要原因。目前下沙英语培训大量的适龄儿童, 少儿英语培训也必将使 “大品牌、好教法、低成本”的进入者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由于少儿英语培训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生源受到区域分布的限制,甚至细化到各个街道,细分下沙地区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尚未有较大的培训机构进驻。加之当前下沙少儿英语市场还不完善,少儿英语教育机构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水平低、授课内容陈旧、教育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阻碍该市场良性发展,还没有哪家机构可以一家独大。

2.场地优势。

英语培训工作室建立在校园内,是学院的实训场地,对外可免除工商税等税收,对内可免收场地租金,成本比较低。 结合校区现有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办学经验等,既盘活了校园固定资产,又借用了学院的办学经验、人力资源等优势,做优做活。随着应用英语专业在校生规模的可能会下降的前景,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会有富余,开创新项目有利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拓展教职工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更加优化人力资源匹配.

3.人员优势。

参加实训的学生作为应用英语专业实训室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所以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学院自办学以来,发挥校友人脉资源,为学院事业铺路搭桥、出谋划策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支撑作用,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有很多校友在少儿英语培训方面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在少儿外语培训机构工作的校友也很多.应用英语专业现有教职员工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和国外留学经历。为数众多的英语教师和学院聘用的外教师资,为学院开设特色外语培训项目提供条件。 应用英语专业面临着继续定位应用英语专业的发展模式, 挖掘我们专业的特色。

第四,语言培训工作室的基本功能分析

通过语言培训工作室,构建高职应用英语专业递进式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该模式采取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单项到综合的递进式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为提高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英语培训人才提供了保障。

第一模块:单项技能实践。该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一学年, 针对英语语音、语调和日常交际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分模块,第一,“磨耳朵”模块,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原版儿歌和童谣听、说训练,特别是英语韵律的基本策略和技巧。以培养学生具有使用最基础的大量输出后的一定的语感。第二,绘本精读模块。第三,课堂实训模块。英语启蒙教学,英语自然拼音,英语绘本精读课,英语故事会,英语绘本剧,英语口语秀,等等。借此突破传统的教学,更原滋原味的学习英语语言。附带的英语绘本馆也因为自己的专业而形成自身的价值。 学生这个实训基地里,不仅仅可以学到看到更多的原版材料,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更加重要的是, 熟悉并学会如何进行少儿英语的启蒙,熟悉并合理的使用对每一位学员最合理的原版英文资源。读好一本英文绘本很不容易,语音,故事的表现力,孩子的注意力和吸收能力等等,英语绘本的教学是更加的不容易,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展示和运用。 原版的英文儿童绘本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难以想像的快乐,而且美文美图蕴含的真情真理,也能起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应用英语学生的單项技能,还有助于他们为获得相关的英语等级证书、BEC证书、单证员证书、报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等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二模块:综合技能实践。该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二学年,通过现场教学、进行仿真训练和实战训练,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培训工作的基本环节。 对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挑选出的部分教学任务安排在ANNIEKIDS 启明星英语俱乐部进行现场模拟教学,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一线人员共同指导授课。 我们也可以邀请企业一线人员走进课堂,结合具体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讲解,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对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再安排学生到已建立的校内英语培训培训工作室进行为期半個学期左右的现场实习,在校内实训真实企业环境下进行实践教学。

第三模块:顶岗实习。该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年。在此期间,学生到ANNIEKIDS 启明星英语俱乐部进行顶岗实习。积极听取企业一线人员的建议完成毕业离校前的一些具体任务,如顶岗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作为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如何实现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是我们一直探讨并须得到解决的问题。培养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实习实训不能简单地以课堂案例教学代替,要给学生“真枪实弹”的体验,就要寻找一种能让学生能亲自 “动手”的形式。利用教学、实训、实习的一条龙贯通,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作为跨学科结构的应用英语专业,如何实现“培训”和“英语”的有机结合,融合培训和英语的双语教学模式,为我们找到一个突破口。培训与英语的有机结合、英为训用,二者融会贯通,能够产生“1+1 > 2”的效果。

在绘本馆以英文绘本图书为蓝本,为低年级小学生和4-12岁小读者们介绍和提供生动活泼的英文图书,并组织丰富多彩“寓学于乐”的活动,借此倡导快乐读书。会馆让孩子们无需付昂贵的费用,就能尽享优秀精美的图书,从而激发读书兴趣。让孩子们在温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培养阅读原版绘本的读书习惯,爱上读书,在书香的熏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绘本馆还会组织专家讲座,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趣的节假日活动,结合家长和孩子的需要组织特色课程:英语语感培训课程、英语绘本精读课程,手工、绘画,轮滑,舞蹈等亲子课程。 学生参与到培训过程中, 担任助教的角色, 学习少儿英语培训课程培训师的教学技能。作为应用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少儿英语培训课的教学。 并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和指导。 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难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幼教专家领域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特安排对学生进行蒙氏教育培训,将这些理念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蒙氏教具室上分别摆放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具、感官教具、数学教具、科学教具、语言教具等,我们的学生掌握蒙台梭利教具操作方法、练习模拟讲课的主要场所。提供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及操作指导。学生在校期间,要在实训室进行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学习,通过听、看、实际操作,基本掌握蒙台梭利相关教学法内容,为学生拓宽就业道路。

总结

工作室是开展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极好平台。 在实施培训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通过完成培训项目设计与制作,通过深入企业和市场,培养了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应用英语专业面临着继续定位应用英语专业的发展模式, 挖掘应用英语专业的特色。 思索如何再次发展的问题。开展少儿英语培训项目,有利于拓展应用英语专业教职工的发展空间,更加有利于实践实训教学和为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爱芹.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的理论探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

9.培训班工作总结 篇九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努力稳定整个教师队伍。

教务处坚持在教师例会时间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相关文章。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此外,学校进一步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这是一种缘分。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他可以经常深入教师之间,参加各种活动,通过相互沟通,建立和谐和谐的同事关系,自然可以避免和消除很多工作中的不理解和误解,对学校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认真做好教师的专业学习、培训和工作,努力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上半年:一是继续开展多媒体示范课教学。

通过这项活动,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得到了增强。教师在讲座中提高了专业水平,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提高。所有示范教师在教材挖掘上都非常细致,教学活动设计创意,课件制作精美,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尤其是王璐老师讲解的《神奇货币》,简单易懂,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引人入胜。

二是加强新教师培训。

三月份教务处新增6名青年教师,大部分没有教学经验。因此,教务处要求各教研室开展一帮一活动。根据每个老师的实际和不足,制定听课计划,请指导老师帮助解决。担任一帮一活动的导师,自觉履行培养青年教师的职责,毫无保留地向青年教师传授知识、教学经验和方法,帮助青年教师尽职尽责地提高教学水平。五月,教务处对6名教师进行了上岗前的讲课考核,大部分教师都通过了考核。

第三,师生谈话活动。

10.培训班工作总结 篇十

第一站是云南楚雄,到了那里我们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各自进入角色,我负责的是第十组,带教的是孙帅、高珊、陈俊、柳思华、王光禹、杨秀琼、孟开勇、汤江山、温仕平、赖振明、文建美、李有娣共计十二名学员,经过22――26号为期五天的培训,使带教的学员全部掌握了推拿、督脉铺灸、蔡氏头排针、留置针、治疗膝关节病的五虎擒羊针和全息意象针灸里的胸七针、腰五针、腕踝针等中医适宜技术,并对中医基础有了大致了解。

在26号上午,各组的助教志愿者老师们指导学员亲手为特殊学校的脑瘫孩子们做了针灸治疗,使他们真正地学会、学懂,课下和学员们交流时王光禹和陈俊说:‘从医这么多年,也参加过很多培训,从来没有哪次培训像这次一样,让我们能真正学到技术和知识,如今的诊所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困扰我们的就是没有好的培训机构,让我们不知所措,其实我们也不愿意用抗生素和激素可又没别的办法,这次结识了善医行,我们以后就有了方向了。’听了他们的一番话,感觉这次的培训真的是意义重大。

26号晚上八点多,我们到了云南昭通和那里正在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会和。到会场号后,学员们正在练习头排针,于是各位助教老师们不顾旅途劳顿就分别进入状态,指导学员们怎么扎头排,为学员们讲解这种针法的适应证、进针要领、注意事项等。虽然很辛苦,但看到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神,一切疲劳就都忘了。

27号是我们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那就是去鲁甸灾区义诊,慰问看望那些震后的灾民,也就是这次的为灾区百姓送温暖,帮助他们渡过寒冷冬天的暖冬计划。最重要的是这次义诊的目的是帮扶当地的村医学习掌握中医适宜技术,也就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法。’让当地的村医在我们走后也能用所学到的技术服务当地的百姓,使老百姓远离激素和抗生素的困扰,为守护当地村民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带着那份责任和爱心,梅姐、蔡老师、朱老师、吴老师和我们三十名志愿者助教以及昭通培训班的学员兵分三路赶赴鲁甸灾区。钟元钊、刘儒明、代坤、刘儒东四位老师带着我和金艺、印茂轩、刘宝会等几名志愿者和参加昭通培训班的十九名学员来到光明村,知道我们要来,早早的就有村民等在那里,刚下车,村民就把我们围的水泄不通,我们几个老师和学员们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为百姓登记、检查、治疗、指导,忙的不可开交。我们在光明村第一天看了一百九十四人,第二天看了一百五十六人,两天的时间,看了三百多病人,发现这里的风湿骨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和慢性胃炎的患者居多,其次还有些肿瘤、癫痫等其他病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性哮喘病患者,刚来时呼吸急促、痛苦面容,扎上胸七针不到十分钟患者的痛苦表情没有了,并高兴地说‘松了,松了,我的针能不能多留一会儿’。看他高兴的样子,我给他将针固定,嘱咐他第二天再来。第二天来了就说:‘好了,我一晚上睡得很好,原来输液几天都没有这么好的效果,太感谢你们这些好心人了!’

还有一个六岁的扁桃体肿大的小女孩,她姐姐说在当地的医院治疗花了很多钱,可孩子的嗓子还疼。刘儒明老师看了看孩子肿大的扁桃体,用他的长针在孩子肿大的扁桃体上戳了几针,一会儿孩子就吐了几口脓血,第二天再来时孩子说:‘不疼了,嗓子真的不疼了。’我又教他们卫生室的医务人员为小女孩做了一次治疗,孩子笑了,小女孩的父亲说‘这下好了,原来担心孩子将来得喉癌。’听了这话,心里既为孩子的病情好转感到高兴,又为偏远山区缺少基本的医学常识而着急。

在光明村的这两天,我们不仅为患者带去了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当地的村医带去了技术,使那里的村医基本掌握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当时我带教的是参加昭通培训的学员余泽会和鲁甸光明卫生室的沈春玲。我相信也只有善医行能拯救这些还在疾病中痛苦挣扎的广大村民,因为善医行帮扶的是全国各地的村医,村医服务的是全国各地的村民,只有这种帮扶培训才是最科学化和最理想化的,才能够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通过这次云南之行使我对善医行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也知道和善医行在一起活的才更有价值,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紧跟善医行的信心。善医行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全国村医的发展指名了方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加倍努力的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百姓,身为善医行的一员,我骄傲!

最后还有一点不足之处,那就是自己没参加过集体活动,开始集体观念不强,正如梅姐说的‘作为团队的一员,就要敢于担当起整个团队的任务。’这也正是我这个新兵蛋子以后需要努力和改进的,望梅姐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1.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河北省;供需失衡

中图分类号:F32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026-04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繁荣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就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实现速度,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目的。但是,我国目前农民的素质整体不高,这与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需求极不相称。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规划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7年,是16个行业中人力资本水平最低的。[3] 农民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的供给与需求均衡问题是我国农民培训的最根本问题,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型农民培训调查的供需均衡分析

(一)样本与调查说明

本课题组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组织了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本文所作分析主要以2008年的调查数据为主。本研究采用访问调查法,调查员进行入户访问并填答问卷。调查对象中市县(区市)的选择主要以调查员所属地区确定,村庄和农户的选择则选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本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463份,其中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为89.63%。样本覆盖河北省30个县(市、区)、6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调查地点的选择包括平原、山区、城市郊区三种类型的地区,而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亦不相同,在河北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中有些问题是让被调查者按重要程度排序的,在计算过程中按重要程度赋予数值,如:某个问题包含5个选项,让被调查者选择其中的3项(按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对可排在第一、第二、第三位这三个位置上的选项分别赋予数值3,2,1,对每个选项在这三个位置上的得分进行加总,然后比较各个选项得分的平均值的大小。

(二) 新型农民培训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

新型农民培训单从供给上看,供给形式多样化、总量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区域供给不均衡且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单从需求上看,农民期望短期连续性、种类较多、费用较低、实用、授课形式多样且最好由大中专院校提供的农民培训。从经济学供需均衡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

1.农户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较高,但实际参与率较低。积极性用来度量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程度。调查显示,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被调查者占78.55%,而只有21.4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参与农民培训。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因为多数被调查者已经意识到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无论是在农村,还是进城务工,才能增加收入。但当问到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农户是否参与了农民培训时,参与了培训的只占27.61%,而没有参与的高达72.39%。究其原因,或是这些农户没有得到培训的信息,或是对培训的内容不感兴趣等,总之,当前的农民培训不能使多数的农户满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对农民培训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农民培训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现状,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也反映在结构上。从总量上看,农民培训供给小于需求,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且在区域上呈现出明显不均衡的态势,致使农民培训参与率较低,广大农民对于接受培训的渴望无法满足。从结构上看,存在着农民培训主体相对单一,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及培训形式等供求错位的状况,致使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态势进一步加重。

2.政府在教育培训中的行为与农户期望有所差距。当问及“您对发展农民培训的意见和要求”时,回答比例最高的是“政府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所占比例达到35.12%,说明当前发展农民培训最缺的是资金,多数农户还是愿意参加农民培训的,只是没有足够的钱去参加培训;回答比例占第二位的是“多举办一些真正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培训”,比例为31.05%,虽然目前各地都在举办农民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户的需求,还有相当比例的农户感到经过培训后和培训以前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回答“严格管理,落到实处”的被调查农户所占比例为18.80%,占第三位,说明基层政府在培训政策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排在第四位的为“干部清正廉洁,办实事”,比例为12.02%,说明基层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不合格的干部,影响了基层村干部在农民心目中的整体形象;排在第五位的是“加快经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比例为2.99%,说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这样农户就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参加各种培训。

到目前为止农民培训仍有不少方面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当问及“您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搞好农民培训”时,“加强政府引导”是农户最关注的方面,赋予数值为5.1,说明农户普遍认为政府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河北省开展的农民培训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中大部分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孤立存在的,只是与政府有联系。除此之外,各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或有交叉或有共同的空白区,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户的培训需求;排在第二位的是“完善农民培训相关政策”, 赋予数值为4.21,说明农户认为制定并完善农民培训政策,把农民培训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当成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选出好的带头人”(赋予数值为3.5)及“加强农民对培训的认识”(赋予数值为2.58)也是农户认为搞好农民培训的重要方面。

(三) 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1.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对培训投入不足。由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需要加强领导,明晰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使各级农民培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科技部门应抓好“星火”科技培训;农业部门应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绿色电波入户等工程;劳动保障部门应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同时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资机制。但据调查显示,当问及“您认为影响农民培训发展的因素时”,49.68%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重视”。可见,政府对农民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成为影响农民培训供需均衡的严峻问题之一,政府部门对农民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尽管农民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并且农民也看到了参加培训能给他们带来的收益,但是较高的培训费用使农民望而却步,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供给。调查显示,85.68%的被调查者认为获得一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求职用处较大,但仅有37.44%的被调查者愿意花钱进行职业资格认证。64.6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培训费用过高,已经超过了农民的可承受能力。可见农民接受不了现实中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民对于培训的巨大需要难以转化成现实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农民培训费用的供给,因此培训费用过高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培训的供给,使供需失衡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加大政府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很有必要。

2.农民培训体系不健全。农民培训体系是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但就目前而言,农民培训体系的培训供给在总体上仍是比较薄弱的。调查显示,44.4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缺少培训学校”是影响其参加农民培训的最主要因素。来自民间或非政府组织的培训活动也是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调查问卷,仅有14.07%的被调查者参加了行业协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业技术主要来源的问题也印证了农民培训供给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相对单一这一现状,52.34%的农户采用的农业技术主要来自于政府农业部门,而来自农业学校、专业协会、企业获得的农业技术仅占22.66%。这不仅减少了农民接受培训的机会,而且也从总量上使培训供给减少,进而导致供需失衡。

3.培训信息传达不畅。及时获知培训信息,是农民根据自身的偏好,有选择地接受培训的前提。培训信息能否及时传达给农民直接关系到农民对培训的需求。调查显示,13.3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法及时获知近期培训信息是影响其接受培训的主要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转移挂钩和“一条龙”培训就业服务办法,对特别困难家庭有就业要求的劳动力实施培训就业援助。河北省自2004年开始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作为一项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优惠措施,73.33%的被调查者都未听说过,接受过阳光工程资助培训的被调查者仅占7.79%。调查表明,培训信息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培训信息不畅直接制约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4.农户文化水平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资料表明,劳动者文化素质与其劳动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基准,小学毕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毕业可以提高108%,大学毕业可以提高300%。这说明科学文化素质是使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形态的生产力的直接桥梁。[4]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2.2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11%。可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被调查者总数的过半,农民的受教育年限仍然普遍偏低,农民素质整体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大农民缺乏科技知识,并且制约了他们对于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是保证农业高产、优产的基础,但大部分农民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仍旧匮乏。调查显示,对于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施用化肥、科学使用农药,分别有65.39%、68.00%、54.7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完全知道(包括知道一些、不太知道和不知道),说明大部分农民科技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知识,农业基本生产知识在农村中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农民不仅要具有一般的劳动技能,还应具备一种或多种专门技能。但调查显示,仅有32.16%的被调查掌握一种以上的专门技能。目前河北省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使农民接受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降低。此外,由于传统小农思想的狭隘性、偏激性的存在,农民不愿接受教育培训,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敬而远之。我国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观念意识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型农民培训的供需失衡。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通过对河北省415份问卷关于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均衡问题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总量不足且各区域间不均衡。(2) 目前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旺盛且以短期、实用和技能培训为主。(3)农民培训的收费机制极不合理。国家实施的一些农民培训项目基本上免费,而一些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较高,农民有限的收入又难以支付,农民对于培训的巨大需要难以转化成现实的需求。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企业社会赞助为辅,受训农民量力适当负担”[5]多渠道投资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培训的参与率,同时缓解农民有限的收入难以支付较高的培训费用的情况。(2) 划分农民培训类别,区别对待。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可将农民培训划分为农业技术培训、基础知识培训及专业技能培训等类别。[6] 针对农民培训的类别的不同,政府资金投入及政策措施方面应区别对待。(3) 农民培训必须要立足区域经济和教育培训资源现状有度开展。无论是务农农民技能的提高还是富余农民的转移,都需要与当地的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4) 在农村广泛开展短期培训,培训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农民需要。短期培训是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面最广、人数最多的一种教育形式,其以时效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农民求实、求知、求富的需求。[7] 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农民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围绕农民主要经营活动和资源优势,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采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 林克显.新农村建设中福建农民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5.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9.

[3] 周亚,甘勇,李克强,等.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4(2):17-20.

[4] 李正风,刘小玲,王凌晶.关于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5(4):52-57.

[5] 蒋寿建.村支书视角的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71-74.

[6] 张娟.农民培训产品的属性探析[J].农业经济,2007(8):67-68.

[7] 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27.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New Farmers’ Training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Farmers’ Training in Hebei Province

ZHANG Liang,ZHANG Run-qing,ZHANG Yan-feng,ZHAO Bang-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Hebei 071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of new farmers’ training in economic view from 415 sample data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farmers’ training of Hebei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is in imbalance.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raining is high,and the training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but the amount is inadequate and imbalances exist among regions.At present farmers demand for training is urgent, mainly for short-term,practical and skills training.The charging mechanisms of farmers’ training need to be improved.

上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设计下一篇:学生交通安全的告家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