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智慧课堂

2024-11-17

3d智慧课堂(精选13篇)

1.3d智慧课堂 篇一

IrobotQ3D课堂教学实践

本学期,我们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展开了IrobotQ3D虚拟仿真机器人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将结合“网络机器人算法教程”的课堂教学,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 任务分解,强调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①实事求是,量力而行;②实施的方法必须具有显著的效果。在IrobotQ3D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比赛任务非常新颖,吸引力很大,但作为课堂教学任务却有很大难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比赛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的分任务,在完成分任务的同时加深理解,最后进行程序的组合,完成最终任务目标。

我们的网络机器人算法教程就是针对IrobotQ3D仿真机器人“汽车总动员”这一比赛任务开发的。总共有10节课的内容。每节课都是任务的一个分解,总体上是由简入难步步推进的。经过10节课的学习,“汽车总动员”比赛任务迎刃而解。复杂的比赛任务,已然成为学生们乐此不疲的一个个“游戏”了。

● 知识理解,强调真实性

仿真机器人最重要的就是“真”,IrobotQ3D在这一点上很有优势。

例如,“直角转向”的任务要求是直达得分物且不能撞到护栏。此时要用到距离传感器检测前方的护栏,当距离大于常量300时,进入转向程序。此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距离为什么是300,强调惯性在汽车行进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强调摩擦力、机器人运行的初始速度等自然科学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学生会认识到:自然科学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忽略的,要做的是使自己变强大,让自然科学成为工具。

● 翻转课堂,强调主体性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需要在实际参与的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

例如,在讲授《飞车路段》前,笔者将程序设计过程制作成微课程提前一周发给了学生,学生在课下自主研究、学习,对程序有了较深程度的理解。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与学生一起研究完成程序任务。学生经过课下的思考,在课堂上变得“胸有成竹”,教师变身成为学生学习小组的成员,成了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与他们一起答疑解惑,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 情境设置,强调趣味性

任务情境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使学生的精力全部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只有把学习看作一种快乐、一种需求,真正做到在兴趣中学习,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智力和能力才会得到充分地发挥。构建机器人是完成任务的基础。

例如,在课堂上,笔者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电影《赛车总动员》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机器人的结构决定着机器人的速度和稳定性,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闪电麦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课堂表现轻松而又主动。

● 回归生活,强调实践性

3D仿真虚拟机器人的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才能把枯燥的算法程序设计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的知识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现实生活作为支撑。

例如,在紧急停车的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在开车时最怕的是什么?学生都有坐车的经验,马上反应到:害怕前方突然出现车辆,不宜避让。让学

2.3d智慧课堂 篇二

设备的问题

1. 设备故障的问题

打印机喷头堵塞是最常见的问题, 现场几乎所有学校都出现过这个故障。究其原因, 现在学校配备的大部分是FDM原理的桌面级3D打印机, 这种打印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喷头堵塞。轻一点的可以用钢丝直接疏通, 严重的就要拆下喷头处理, 如果还不行就要送厂家维修了。有些厂商已经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 如淄博创客空间研发团队改进的喷头结构就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

反思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3D打印进课堂, 肯定需要3D打印机厂商的支持。虽然近几年, 3D打印机已经降到几千元, 然而机器价格仅仅是一方面, 要在校园开展3D打印课程教学, 还需要做很多工作。而现在的3D打印机确实还存在很多硬伤。

2. 打印操作烦琐, 打印速度慢

一个完整的作品打印过程包括:利用建模软件完成作品后生成STL文件, 然后用切片软件切片, 还要根据打印作品的形状特点调整支撑、底板、填充等一大堆参数, 然后保存为G代码文件, 再连接电脑或者拷贝到SD卡, 整个过程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完成。3D打印机打印速度很慢, 一个10cm×10cm×10cm的模型, 如果要稍微打印精细些, 一般需要几个小时。再小点的模型, 从开始加热到模型打印完毕, 最快也要半个小时左右。难以实现当堂反馈, 教学效果也就打了折扣。如果3D打印能像打印一个Word文档一样, 一点“打印”按钮, 几分钟就能完成, 将大大降低进入课堂的技术门槛。

据开展3D打印课程的学校反馈, 很多老师因为好奇而学习和使用3D打印机, 但烦琐的操作吓退了一部分老师。看到打印速度慢、很难达到自己预想的课堂效果, 又有一部分老师放弃。看到打印出来的作品质量不高, 又有老师失望而去, 最后能坚持下来的老师并不多。

反思这个问题, 我们发现3 D打印要进入课堂,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建模软件, 常见的建模软件如Solidworks、Rhino (犀牛) 、Sketchup、Autodesk等。对于入门教学, 大部分学校选择了Sketchup, 因为Sketchup是开源软件, 安装包小, 对电脑系统的要求不高, 适合普及。现在国内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管雪沨老师的团队编辑出版了相应教材。除此之外, Autodesk的123D也是一款很好的入门软件。Autodesk的教育版软件是免费的, 只要不用于商业用途就可以。123D Catch还可以让我们轻松地使用照片创建3D模型, 不足的是这款软件还没有中文版本的, 英文不好的老师用起来有些吃力。Open Scad也是开源软件, 浙江省温州中学谢作如老师团队的3D打印课程《数学视野下的3D打印》就是基于Open Scad开发的。

还要选择合适的切片软件, Repetier-Host是Repetier公司开发的一款免费的3D打印综合软件, 可以进行切片、查看修改G-Code、手动控制3D打印机、更改某些固件参数以及其他的一些小功能。Repetier公司并不提供切片引擎, 而是在该软件中外部调用其他的切片软件进行切片, 比如Cura Engine、Slic3r及Skeinforge等切片软件。在同类软件 (如Printrun、Repelicator-G) 中使用起来是比较方便的一款。

为了解决打印速度慢的问题, 淄博创客空间团队在不影响学生对3D打印理解的基础上, 开发了陶泥3D打印机。陶泥材料的3D打印机是根据半流体沉积成型原理工作的。通过挤出设备挤压陶泥入喷头, 无需加热过程, 喷头沿零件截面轮廓和填充轨迹运动, 与周围的材料粘接到一起成型。这种方式的优势有五点, 一是成型速度快, 陶泥喷头可以做得较粗, 每一层打印的层高就可以很高, 打印速度就能提高。在不影响学生对3D打印原理理解的情况下, 可以实现学生设计作品的当堂打印完成, 从而实现教学的及时反馈;二是不需要高温加热, 安全性得到保障;三是原材料可以重复利用;四是原材料价格便宜, 容易获得;五是作品打印完成后, 由于陶泥的特性还可以在打印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 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3. 模型打印困难的问题

现在的3D打印技术还没有发展到任何一种设计都能轻松打印出来。在3D打印课程中, 有学生也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模型, 例如, 一棵挂满苹果的树, 虽然很漂亮, 但打印的时候发现支撑很难加上。还有很多模型有突出的部分或悬空的部件, 如果不加一些特殊的支撑, 就无法打印。要把这些稀奇古怪的模型打印出来, 需要师生对打印机本身非常熟悉, 了解各种参数设置和工作原理。

师资的问题

在开设3D打印课程的学校中, 大部分的老师是信息技术老师, 只有一位是美术老师, 她是淄博市美术教研员毕娟老师的数字美术团队的成员。 她的团队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开展数字美术教育, 引导学生做出了很多有创意的作品, 并在上海嘉年华、北京嘉年华大放异彩。

反思这个问题, 我认为3D打印进课堂应该是多学科的, 才具有生命力。例如, 和美术课的结合, 就可以实现一种基于设计的学习 (DBL) , 学生在自己设计意图的驱动下,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研究, 在3D打印机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作品, 用数字化的方式体验了艺术创作的过程。

3D打印还可以和数学结合, 谢作如老师总结了和数学学科结合的几点优势: (1) 教学中, 学习者借助3D打印技术, 可以看见具体的实物, 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的理念。 (2) 借助3D模型, 可以让缺少空间想象力的学习者有一个真实的认知过程。 (3) 我们可以制作一个3D模型, 通过打印检验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 (4) 学习者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并通过3D打印的方式进行检验, 并在创新的过程中让知识得到升华。

3D打印也可以和物理学科结合, 上海行知中学的陈岭老师做了有益的尝试。他把3D打印技术和自己教的物理学科结合起来, 打印相关教具和实验设备, 完成了有创意的物理实验。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发现, 3D打印技术如果被技术学科之外的学科老师掌握, 并应用到教学中, 才会真正走进课堂。

课程问题

最早开始将3D打印引入课堂的老师说, 开始都是跟网上的视频教程学习3D打印技术, 而这些课程偏重于技术, 更像软件的使用说明书。没有合适的课程设计, 所以不适合学生学习。3D打印课程的设计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的东西, 例如, 让学生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

1. 基于真实需求的3D打印课例设计

如何让学生对3D打印持续学习, 是一个问题。淄博市淄川一中的李浩老师在学生学习完成3D打印基本操作后, 引导学生学习四轴飞行器制作的时候, 用3D打印软件进行支架的设计。还有的老师引导学生用3D打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 设计一个把手装到教室的书橱上, 打印一个水龙头按钮替换坏掉的按钮。

3D打印课例设计可以融入测量的知识, 这种3D建模更有设计因素的体现, 并且能让学生体验精确测量的重要性。学生们反映, 通过这种方法理解测量中的“误差”要比物理课本上他们接受的“误差”概念深刻得多。3D打印课程设计或许能更好地把3D打印机定位于工具的角色, 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生活的工具, 而不是高大上的产品, 这样或许更容易走入课堂。

2. 基于艺术设计需求的3D打印课例设计

华侨城小学的于恺老师引导学生用3D打印软件完成自己的七巧板设计, 让学生拼出个性化的七巧板拼图。还有的老师把自己学校的校徽导入建模软件中, 让学生尝试设计自己学校的立体校徽。还有老师介绍了通过一个网页浮雕制作工具, 来实现不同风格的浮雕效果 (http://3dp.rocks/lithophane) , 把自己的照片生成浮雕效果打印到笔筒上……

反思这些课例设计, 我发现一线的老师们也在积极地尝试各种教学方式, 通过更多老师的参与, 3D打印课程一定会越来越丰富。

3.3d智慧课堂 篇三

一、电化教学手段构成中学语文课堂的“高科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化教学手段成为重要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多媒体的出现,机动性强,容易上手,使得语文教师在备课上游刃有余,只需制作PPT,配上图片与视频、音频,一堂语文课就变得生动活泼了。如在讲授《美猴王》一课时,在授课之前先播放《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中的一段关于美猴王的视频,将学生的情绪思维带入文章特有的氛围中去。再如,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这些难点就比较直观、具体、简单化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

还可借助多媒体手段,烘托气氛,激发情感。如将名师名家的讲座请入课堂,让国家级的朗诵者为同学们朗读课文,将优美的音乐融进教学,a可以这么说,只要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构成中学语文课堂的“宽生活”

左拉曾经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由于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实现不了教育的预期目标,也达不到教书育人之目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贴近生活”的新教学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层次上的课堂革命。它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使书本上的理念在学生生活中真正得到体现。以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为例,教材中,凡是出现鲁迅先生的文章,师生无不苦不堪言。教师苦,是因为文章内容与时代差距过大,要让学生读懂课文——难;学生苦,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但难懂,而且经过后人的添油加醋,往往多了许多“内涵”,成了不少老师口中所谓的“重点”,不得不记,却毫无头绪,无法理解。《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如何让学生理解“短衣帮”这一群体形象,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个重点。在授课时,通过展示两张漫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用成语概括漫画的内容时,同学都能用上“袖手旁观”、“见死不救”、“落井下石”等成语,紧接着利用幻灯片展示了近年来社会上相关的“看客”新闻,不少学生看罢,纷纷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出现过类似的人,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纷纷对“看客”这一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发现,原来,虽然时代不同,但生活中仍然有这种现象存在。课后,我利用不少学生都有QQ、微信的特点,让同学们将自己对看客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生活,写成QQ日记,在QQ空间和微信上发表。授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进行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中学语文课堂的“长知识”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引经据典,博古论今,幽默风趣,可见,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教师的人格与学识魅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们学习的催化剂。但这样博学多才的老师可不是一天就可以练成的,需要不断的学习。然而身边有人说:“教师工作量大,教师平时工作很辛苦;教师的已有知识用来教学生已经绰绰有余;教师已不再是学习的年龄,记忆力差,等等”教师不必再学习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那工作会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难免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而“学习”能拯救教师自己,使教师永葆活力,有魅力。换句话说,教师的学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学习的提升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学习提升过程。

因此,“3D”元素中的“长”,在这里,实有“长知识”之意。所谓“长知识”,不仅仅是教师业务能力上的提高,自身素养的叠加与增长,更应该实现由教师之“长”带动学生之“长”。

3D教学就是利用虚拟技术模拟难以讲解的教学场景,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化的学习环境,多维度呈现学习内容,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动觉等多感官参与,让学生们感受到极强的逼真感。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是一个传道者的角色,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载体,将授课内容与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传递给了学生,形成完整的三维课堂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课堂的三维世界构成,就是“长”“宽”“高”三字,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就像一部真正的“3D”电影,给观众以独特的视觉享受,如同身临其境一样。语文课堂的三维教学正是要让我们的观众——学生们,切实地来到这个学习的领地,去感受这个三维世界丰富的色彩、光泽、表面、材质等等外观质感,以及巧妙而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和时空动态的运动关系,让他们自由翱翔。

4.智慧课堂 篇四

孙桂芳

智慧与有效犹如一对双胞胎,是紧密相连的,智慧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而有效的课堂必定充满智慧。一直以来,我校在教育局与东师大引领下积极探索构建智慧课堂的同时,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打造高效课堂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学改革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最高境界。

一、让智慧呼唤灵感课堂

1、重视理论学习

学校积极推荐、印发相关学习材料,传递科研、课改等信息并按时组织教师学习。将《新课程标准》、《开平区智慧课堂评价标准》、《税东中学智慧课堂评价标准》以及税东中学智慧教学21条,全校教师皆已配备人手一份,也多次由周校长组织学习,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校的的教学常规细则,让我们的教学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学科大组进行《课堂生成的智慧》相关理论学习,本学期至少两次,有组长搜集材料在统一的时间内组织学习。学校还会对教师进行《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等相关书籍的推荐,让全体教师都能了解深刻明白智慧课堂的内涵。而实施前提是要求教师们做到四个千方百计: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千方百计的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千方百计的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视备课改革。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只有潜心研读教材,细心分析学情,精心研读课标,全心课堂设计,才能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时至今日,第一轮新课程已经结束,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我们有必要对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改革,让集体备课产生更高的效应。备课组共同研究教材,并确定组内成员的主备内容,然后分头备课,对疑难问题及时组织讨论。使用者把主备者的教案打印出来之后,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自己对教学方式的选择等等,直接在已打印的教案上进行修改。这样的形式,老师们既了解了主备者的意图,又不缺乏自己的个性设计,也方便了学校对备课情况的跟踪了解。同时,把作业布置情况和板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具体体现。当然怎样的形式更有效,我们始终在探索,不断在完善。所有的改革,我们的宗旨是希望课堂能成为孩子的乐园,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乐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3、重视教学环节

我们认真学习了开平区智慧课堂的要求,并制定了适合我校特点的智慧课堂具体环节和智慧课堂21条,根据每一条结合自己所教数学学科进行分析组内讨论交流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 新授课智慧五环教学法:

(一)、展示目标,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成果展示,共享快乐;

(四)、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五)、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复习课智慧六环教学法:

(一)、自主复习梳理;

(二)、课堂展示答疑;

(三)、思维能力提升;

(四)、知识方法归纳;

(五)、巩固练习反馈;

(六)、课后整理总结

并按照此环节进行教学,一个班用智慧教学法,一个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对比,从作业的效果和周测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智慧教学法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教学法,邀请本组教师听课,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改正,二、让智慧点燃激情课堂

新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火花的集成舞台。上学期我和青年赵素芳结成还结了对子,小赵老师在我的指导下成长的很快,赵老师参加了开平区说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学校讲了一节汇报课,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还有我在全校老师智慧课堂交流上代表数学组讲授了一节观摩课,该课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大力赞扬。

三、让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探究的平台。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等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探究中,实质上收获最大的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在探索、交流、思考、操作等富有成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关注“争”点,激发思考,启迪智慧。记得有人说过:“只要有思想的碰撞,必定有思维的成长。”在数学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等都会引起学生之间智慧的交锋,这样的交锋是教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这种“争”点,以“争”点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在激烈的争锋、智慧的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

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策划者,不是主演而是导演兼配角,而且是最佳配角。

5.徜徉于智慧课堂 篇五

——杭州之行

十一月的杭州,西子湖畔竟是如此美丽,但是我们无暇顾及于此。汇聚华家池,听取名师们演绎的一堂堂情智共生的课堂,感受到学生智慧的火花被不断点燃,我们一样一饱眼福。这便是11月13~11月17日举行的“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虽然活动安排很紧凑,但我在“品尝大餐”时仍兴趣盎然,回味“盛宴”时也余香存舌。

一、因为思考,所以美丽

课堂因为有了思考,所以给我们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因为有了思考,所以学生学习得如此轻松;课堂因为有了思考,所以才显得如此美丽。

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学生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教学活动。他的课堂入丝入扣,不着痕迹,让人感受数学不再是纯粹的数学,数学也不再是枯燥的数学。我从华老师的课堂中读到了:有教育智慧的人,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有教育智慧的人,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深度有厚度。

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用明晰的脉络、思维和语言,引领学生在变与不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辨证与对比中发现规律,把“变”与“不变”诠释得淋漓尽致。

许卫兵老师的《鸡兔同笼》: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让学生从易到难,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到生活、生产的应用过程中。

二、因为个性,所以张扬

特级教师的特别,可能就表现在自己的强烈风格上,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个性,我们才聆听到了个性鲜明的课堂对话,才观摩到了精彩纷呈的教学展示。

朱乐平老师的《圆的认识》:谁也不敢上这样的课,谁也不敢这样的上课,谁也不敢把课上成这样。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课堂。让人感觉就是西湖的水一样平静的课堂,但却是充满有着自己的思考,他给我们的启发应该不仅仅只有一堂课。

黄爱华老师的《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听黄爱华老师的课,你会明白什么叫幽默、风趣,什么是大家风范。谈笑风生中,将数学知识溶于学生必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去,功到自然成。一位特级教师,这样亲近于学生,哪有学生不爱数学之理?

三、因为执著,所以收获

因为执著,课堂有了喜悦;因为执著,课堂有了收获;因为执著,我们受益匪浅。

郎建胜老师的《线的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这些概念十分抽象,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即使有,学生也很难观察到它的全貌。郎老师在课上借助实物发挥想象,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在对比中加深了对三者概念与特点的理解,真是充满智慧。

唐彩斌老师的《超级画板,美妙图案圆的再认识》:在变化中寻求图形的视觉效果,让人们不知不觉的恋上唐老师的这节课,但是仔细一看却是相当有难度的。尤其在多边形对角线连接后的图形,让人就是捉摸不透。借助超级画板将这样的数学知识连串起来,可以看出唐老师功底绝非一般。

刘德武老师的《画正方形》和《平均分成两份》:连上了两节课,佩服!彰显他数学功底及其深厚,教学技艺娴熟而高超,让我们领略到了美妙绝伦的课堂。刘老师的课,无时无处都能给人留下那种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版,平实而不俗,新颖而不秀的教学风格,无处不在渗透着数学的内在美和数学文化的趣、妙、奇。“跳出数学教数学”是这两节课的核心思想,在朴实无华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思考贯穿整堂课,解决问题的兴趣从一而终。

四、因为细腻,所以有效

因为细腻,课堂所以扎实;因为细腻,课堂所以显得丰满;因为细腻,让孩子们学得更有效。

张冬梅老师的《认识米》:一个“米”,春雨润物的无声,娓娓道来,环环相扣,自然天成,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亲身体验的活动中,估、量、看、想,建立起“米”的概念。

吴正宪老师的《数的整除复习》: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纷呈的游戏,但吴老师语言亲和、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多了些理性的思考。吴老师在这节课中面对这群“启而不发”的学生,始终面带微笑,不停的激励鼓励学生思考、发言,同时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吴老师认为学习的新知犹如一个个珍珠,而复习课就像用一根线将这些知识的珍珠按照一定规律串成串。她带领孩子创造了一棵单元系统的知识树,如此闪亮!

赵震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课一开始就用“神奇的魔盒”游戏紧紧吸引住孩子的眼球,通过“输入”和“输出”数的变化,让孩子们发现内在的规律,即两个数的差不变,赵老师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用“概括、简洁”的语言表示出变与不变的规律。

„„

徜徉在智慧课堂里,感受着大师的智慧,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智慧课堂,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在我们心上,值得我慢慢品味,永久珍藏!感谢智慧课堂,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给了我们一个奋斗的目标,我们会为之努力不懈的。

6.智慧课堂论坛 篇六

临淄晏婴小学首届智慧课堂论坛交流材料

.11

温馨小贴士:

在临淄晏婴小学三年规划中,我校提出了“积极推进课堂改革,深入实施

智慧教育”的工作目标,并将课堂作为智慧教育研究的试验田重点推进。

那么,什么是智慧教育呢?如何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更好的实施智慧教育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智慧课堂呢?我们本次论坛将主要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下面,请先阅读孙镜峰校长的解读。

智慧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教育创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智慧教育赋予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契机。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它阶段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体和智力快速发育的时期,小学教育将为学生终生的成功与幸福发挥奠基作用。晏婴小学的每一名教职工都应深刻认识到,把握机遇,用心学习国学经典,潜心研究晏子思想,全心实施智慧教育,让智慧引领教育、伴随教育,让教育充满智慧、生成智慧,使教育智慧内化为师生的内在品质,创造性地以最少的时间、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取得最优的教育教学........................效果..

,以至达到师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精神与精神的相遇、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智慧与智慧的砥砺,让教育生成智慧、充满智慧,让智慧引领教育、伴随教育。

实施智慧教育,培养智慧型学生,其主阵地是课堂,在智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对话、交往的关系,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过程,是智慧生成...............的沃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

学校倡导每一位教师围绕智慧教育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智慧地对待教学、探询教学的智慧,全力锤炼课堂教学真功,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用心在师生共

同备课、挖掘教材中的智慧教育因子、加大预习环节、教学创意新颖、灵活开展活动、因人而异施教、准确把握分寸、激发非智力因素、催生智慧种子、开启心灵大门、动态生成资源、敏感感受学生、“授之一渔”教学生智慧“迁移”、用教学机智处理偶发事件、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师生共享幸福等方面下功夫,凭娴熟的教学艺术赢得教学的成功,使每一节课都洋溢着教师的灵性之光,孕育着学生的聪明智慧。

要认真落实《临淄区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抓实备课,严格落实好常规周查制度,改进和优化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坚持“以学定教”......,突出“双基”教学.........。进一步规范作业设置,倡导预习型、复习型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集体备课,靠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提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整体提升任课教师素质。加快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步伐。针对教师来自不同学校的实际,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制定课堂教学达标计划,开展亮相课、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以赛逼人、以赛育人,激励教师把劲用在提高课堂艺术和锤炼教学真功上,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减负、要高效。

教师每个学期做到“六个一”:提供一篇精品教案,承担一节研究课,记录一个教学故事,整理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撰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总结一个智慧学生培养典型个案,记录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学习与研究能力;随着教师智慧教育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素养的提高,逐步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潜心智慧型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在巩固复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学习快乐起来,幸福起来。

以上是孙校长对从学校教育、课堂表现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对智慧教育进行的解读,相信你会得到很多启发。

那么,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我们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责任人,你是如何理解智慧教育、智慧课堂的呢?请你结合学习新课程理论的收获,结合个人对学科教学的认识,结合参加我校课堂教学达标公开课的感受,结合个人的备课、反思等等

方面,谈一谈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要求:

7.3d智慧课堂 篇七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范畴,随着教育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教育。如果继续按照精英教育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一是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培养了远多于社会需求的人才。要解决上述问题,高等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教育,而经济建设更是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必由之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在于直接面向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积极发掘学生潜能,满足社会实际工作和岗位的要求。化学工业是我国的重要工业之一,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化工设计,生产和管理人才,因此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专业,也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转型做出相应调整,主要表现在:化学工程概念必须由专业工程教育向“大工程”观念转化,树立大工程教育观。从继承性教育观向创新性教育观转换。化工设计这门课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型而开设的一门课。

化工设计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1],化工设计是将一个系统(例如某个设备,某个车间甚至某个工厂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装备等环化为工程语言,例如图纸、表格、说明书等的一个过程。该过程不但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化学、物理、数学以及电工电子等的知识,还需要一些工程经验。但是多数学生即缺乏实际的生产经验,也缺乏工厂实习的经历,对很多化工设备也没有深刻的认识。难以与授课教师产生共鸣。因此,该课程虽然重要,老师光用语言、文字难以向学生生动表达,学生也很难理解课程内容,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兴趣,这是目前多数授课教师和学生遇到的困难。有通过很多学校试图通过增加工厂实践的途径解决上述问题[2]。

但是由于工厂实践的成本以及安全性等问题,导致很多学校联系实习单位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增加实践课的做法对很多学校显得并不现实。本文作者在长期的化工设计概论授课过程中,发现可以利用AUTOCAD的三维功能,向同学们利用电脑展示工厂的模型,设备、车间、管道、管廊以及地沟等的布置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加深印象从而提高收个效果。

二、实施办法

具体做法如下:根据某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获得其总平面布置图及竖向布置图,包括室内外设备等的布置图。根据布置图利用autocad的三维制图功能按照比例画出工厂的三维模型。

简要叙述如下:在布置图上,采用“Cylinder”命令,按照实际尺寸及位置画出圆柱形设备,并根据接管设计画出接管、人孔、手孔,爬梯、走道平台等,画出设备及其附属设备。也有同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设备画为空心的薄壳结构,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如果需要展示设备内部情况,可以考虑此建议。否则,还是建议直接画为实体,主要是因为当一个图中输入的命令太多,其占用内存也会升高,最终导致绘图及读图缓慢,降低授课效率。

采用“box”及“substract”命令,按照设计方位及尺寸画出车间及车间门、窗、楼梯等,此外还应画出车内外的设备以及管道布置情况。车间屋面可以暂时不画,以便观察车间内部布置情况。

管道布置: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一般来讲,工程所需管道种类、尺寸众多,而且管道上的阀门、膨胀节、仪器仪表等管件种类繁多,容易在布置区域内发生空间位置的碰撞,在制图过程中应严格根据实际设计绘图,便于发现难以发现的问题。有条件的老师可以将整个绘图过程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理解四维施工模拟的过程及重要性,并对现场施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绘图结束后便是利用绘制好的模型向同学们演示,主要利用动态观察器及CAD的缩放功能将工厂模型向学生动态、形象地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地展示工厂的布置、建设等情况,使学生能获得工厂的感性认识。利用该模型图可以从正反两面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设备设计、设备布置设计以及管道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比如操作空间,运行检修空间以及安装空间等需要注意的事项,并结合思维施工的概念,向学生逐步展示一个工程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这样授课不但表达生动方便,而且形象、生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工设计课程内容的兴趣并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和接受。

当然上述过程所得的图形只是模型图,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带领感兴趣的同学采用cad软件或4Dmax对模型图进行渲染及后期处理,最终获得一个工程的效果图,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堂印象,巩固教学效果。

结论

根据课堂教学效果来看,采用autocad三维制图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原本比较枯燥的课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生动活泼。

摘要:本文论述了利用AUTOCAD三维功能在课堂上展示工厂内车间、设备、管道等的布置情况,有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AUTOCAD,三维,化工设计

参考文献

[1]陈云平,方润.《化工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46-7.

8.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篇八

在第一次培训中,黄老师给我们提出了读这本书的要求:读完之后,思考三个问题:

(1)成长经历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2)教学主张中,你最为认同的是哪个主张?(3)教学实录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节课?为什么?

带着对黄老师深深的敬意,我潜心捧读《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数一数做的读书笔记,居然也有三十多页。

品读成长经历——与思考结伴

“经常笔耕的人,课堂教学品味与不爱动笔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P4)“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静下来思考,提炼的习惯。”(P4)[我的解读:也许黄老师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他在精力充沛的岁月中,遇到了名师的指引,有了他们的指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奋斗,方让他成长得如此之快。我们也很幸运,现在终于可以与黄老师一起研究,一起成长。认真学习、认真思考,并坚持不懈地写下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我想也一样会进步的。如果说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也许正是思考与阅读给我带来的。没有了阅读,没有了思考,便没有了文章,没有了灵感,没有了方向,感谢黄老师,重新让我拥有了读与写的冲动!]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业余时间里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我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知识的支撑,智慧灵性就会逐渐枯竭。我的闲暇时光大部分是在读书中度

过。”(P4)

[我的解读:阅读是令人兴奋的,可以让人洗尽铅华,荡涤胸中的万千尘埃。阅读也可以给人带来灵感,赋予人思考的灵性。人的性情,只有在饱读诗书之后,才会愈发地舒展开来。人的感觉,也只有在饱读诗书之后,才会更加地被激发出来。有计划、有目的地读一些书,然后动笔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多年之间,我经常有这种美妙的感觉。可这几年,为什么读书会成为我奢侈的东西?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我才能如此闲暇地沐浴在书的馨香之中,感受脉脉文字流淌在心中的感觉。给自己定一个阅读的计划,行动起来,挤出时间来阅读,在有限的生命中,用阅读丰富自己的阅历,书写自己的性灵,这真是一中美妙的感觉。] “我个人体验到:教师要想从是横祸中选择教学内容,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是不行的。”(P8)

“我在是生活的各个角落寻找灵感,春节联欢会,我不仅看节目,还琢磨它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什么时候掀起高潮最好,如果这种结构放在我的课上是什么效果„„”(P9)

[我的解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学之能,教学之用,我想这个创造与挖掘的空间还很大。而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去创造,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的。我还可以从中多思考,多做文章,多琢磨,这又提供了一个莫大的研究主题][由此,也引申出我最近的一个思考:在复习评研课中,只评不练,这种小组合作的效果低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复习课中出现只评不练的现象,有效吗?在复习课中,少一点泛滥的练习,多一些关键易错点的训练,然后一节复习课中空出10——15分钟,给学生当场仿照错题出题考同学,也许效果会更好,学生

也更活跃。这就成为课堂上的一个训练点了。复习课上,我们的练习练什么?不就是学生不会容易错的题目吗?复习课的模式变为:生互相当小老师,互改训练题目——上台针对难点题讲解自己的好方法——台上台下互动交流——同桌互相仿照出题考同学——互相改。这样的复习模式可以认真尝试一下。] “思考,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让我的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还是思考,引领着我的人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P13)

“在我的生活中,思考并不是负担,它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种随时随地自然发生的事。”(P14)

[我的解读:如果说这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是与思考结伴这一节。这儿,我们感受到思考火花的精彩,思考给人带来的愉悦与收获。正是因为思考,黄老师把众多生活中的素材巧妙地引进了课堂,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给数学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中也启发我,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并与数学结合起来,带进课堂,这可以成为自己创造的富有个性色彩的作品。这作品,便是由发现而来,由思考而来。也启发了我,引进生活中的素材来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瑰丽的数学空间,挖掘的空间还很大,而且生活气息浓厚,学生相当喜欢。甚至语文故事数学用,这片天地可开采的潜力也很大。潜下心来,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天地。努力去挖掘、开垦,必将有精彩的收获。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并巧妙地应用于教学中,让孩子们感受到鲜活的数学,让孩子们眼睛为之一亮,也许一生中都会留下这一美妙的感觉,一生中都记得老师如何呈现这一知识点,那就成功了。] 品味教学主张——以生为本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

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P38)

[我的解读:为什么我们的课堂需要采用小组加分的形式来控制学生积极学习的状态?这是一种知识本身之外的激励手段。况且有时候会因为加分的状态影响上课的时间和思维的连贯性,这种方式是否太过了?我们需要寻求的是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这才是最佳的选择。而黄老师教给我们一种很棒的做法,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最好这个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一种方式方法。因为生动的情境蕴涵着对知识的深刻阐述,便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的。„„主体参与决不是可以自发形成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并参与到数学全过程中,关键在教师。„„主体参与决非是简单地让学生举举手,动动口,你起来,他坐下,而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实现过程。”(P16)

“要从教教材变为如何有效地用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挖掘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我们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更要在数学教育中教育孩子做人。”„„

[我的解读:看完黄老师的教学主张,我感觉他的思想精髓应该包含在“以学论教、发展为本、活化教材”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中。如果说我更认同哪一个教学主张,我则认为主张里边的“以学论教、活化教材”最令我欣赏。“以学论教”应该与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学定教”是一致的。而真正要做到这样,那么需要一定的智慧与艺术。要达到‘以学论教’的高度,则更需要一定的实践过程,需要很多细节的支撑。比如教师全方位的知识底蕴,巧妙的智慧引领,用儿童乐于接受的语言,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并得以应用。而“活化教材”,更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眼光。不断用智慧的双眼,挖掘蕴藏在生活中的生活化数学,边废为宝。把生活融入孩子的学习中,把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引进数学课堂。另外,关注细节,这是追求教学新境界的一个体现。只有充分关注细节,才能让更多的东西得以完整地记录下来。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高度与品质。再有,语言的修炼,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则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关注,长时间的培养与修炼。总而言之,“以生为本”,就是教学的方向与出路。] 品茗教学实录——以问题来带动点拨

阅读了黄老师十几个精彩的教学实录,掩卷沉思,我真的很难说出自己更喜欢哪一个。感觉每一个都是精品,每一个设计都有扣人心弦的地方。这充分显示了黄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有些甚至是多次执教,而每一次的设计都不一样。如《倒数的认识》《百分数的意义》,都充分体现了黄老师追求卓越的教学态度。

其中,我感觉很值得我学习的是:以精巧到位的提问来带动课堂的点拨,这让我颇受启发。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点拨之处就是巧问、问到知识的关键之处,问到知识的关键点上。下面就是精彩的问题点拨摘录:

1、导入之问:“为什么8号球员在离底线最近的时候,却不射门,而要把球传给10号球员射门?”

2、新授之问:

“红领巾上有角吗?有几个角?”

“这三个图形都是角,你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跟小组同学说说。”

“老师想在黑板上画一个角,怎么办?”

“请大家向这位同学一样,找一找,再指一指,我们身边物体表面上的角。” “在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再举手回答。”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要看什么?”

“找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请大家在本子上画一个角,并画上角的记号,并标上1。” “你能在你画的角上再画一条线,变成一个有三个角的图形吗?” “同学们,这个用小棒摆成的角,大家看不清,怎么办?”

“这个小棒摆成的角放在展示仪上放大后,小棒变粗了,变长了,角变大了吗?”

“请大家先用小棒摆一个角,接着让他变大些,再大些,然后再小些。”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3、练习之问:

“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会变成几个角呢?”

“我们不仅要学会猜想,而且还要学会验证,猜想、验证是许多数学家们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你们想不想做实验来验证一下呀?”

“小组活动要求:

A、先猜一猜,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会变成几个角? B、动手剪一剪。

C、把剪后的图形贴在表格相应的格子里。D、给图形的角做上记号。”

其次,同一个内容,每一次不同的教学设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黄老师与时俱进、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勇气。有人说:艺高人胆大,也许黄老师就是这样。每一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如:《倒数的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9.智慧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九

国际智慧教育中学教育教学教师技能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教育的含义已经不再停留在教学途径单一教育方法和技能匮乏的层面,而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社会正确价值向为导向的教育。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教育范围不再停留在学校,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只有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联合起来,那么我国的教育将会与社会就业链条相适应,培养的人才就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智慧教育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集体关注,智慧教育的普及必将推动各国学校教育高速发展。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知识视野必将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在中学教学中,施教者应该将现在的教育社会化,同时考虑学生现有情况,实现教学智慧化、最优化,最终达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国际智慧教育在韩国、美国、新加坡已经在实施,并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智慧教育的理论提出,对中学教育教学有具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的教育借鉴

新加坡在提出旨在以Edvantage计划为主体的,以建立信息产业带动社会高速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为目的的,开展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为受教育者提供广泛的数字教育资源的iN计划;同时通过PPP模式创建的未来学校项目得到了个人、企业、政府公共部门的大力支持,开创了校与企、个人、政府联合化,分析我国中学教育教学模式,数字资源在中学基本普及。但是,数字资源的开发需要企业的支持与认可。例如,电子教材的开发利用,学生电子作业系统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视频的共享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与学校相联合,这样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最优化,同时学校也能够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企业也可以将其产品充分优化与开发,将产品出售学校,这样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这种关系的合理发展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学的实践性教育活动需要个体部门的参与,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个体部门中去,学校可以和社会个体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每次学校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真实化,学生对社会更多了解与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于此,这样的组织活动也能促进个体部门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防火安全教育、铭记历史教育也可以和学校的教育相联合,这样促进了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和态度,同时学校教育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学生的教育会更加深刻而有意义。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也在做有关智慧教育的相关工作,把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韩国注重学生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韩国的企业三星、LG、SKTelecomden等企业也积极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终为智慧教育战略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的计划实施推动了中学教育向着信息化发展,同时有这样的企业作为范例,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影响这样的因果联系,最终真正地实现了智慧教育的真正含义。在这样良性循环作用下,信息技术必然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学校对待智慧教育的认识也必然更加深刻。反思我国中学教育,可能部分地区的学校接受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我们推动智慧教育的阻碍,而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个别地区的水平也在提升与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全国智慧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积极进取,勇于将智慧教育与我国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我想在信息科学的推动下,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突破,同时中学教学对老师教学方面也会有更大提高,对中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帮助。

二、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教师教学的思考

美国智慧教育的推进,是从企业和政府联合入手,采用学习、评价,教育设施等方式出发,关键注重教师技能的培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今天,中学教师的退休人数多于新教师的上岗人数的现有情况下,有很多高校师范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能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以正能量的形式传递出去,同时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经历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单单经历体验已经不再是当代教师从教育人的唯一途径,得更多经历体验的教师就会影响教育学生的效果就会越好么,答案不是绝对的,重要一点还是如何能够把这种经历体验以一种发人深思、富有情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有的老师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收效甚少。那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想法,还没有经过教育反思就已经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传递给了学生,最终可以说是误导了学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但是这条预定的轨道有些时候已经偏离了正常教育应该规定的范围,一旦重复教育,后果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存在误区没有及时纠正,学生深受影响。作为年轻老师,在教育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放松。

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教书育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有时这些还不够。智慧教育的层面是将教育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教育技术和技能也提到了教师从教的日程上来。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也应该注重师德的培养。教师的师德应该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导向影响学生,并能收到预设的教育效果的德行影响。对于当代年轻教师,缺乏对学生品行的实际指导,如我们是不是在就餐时自己肆意浪费,而教育学生时还夸夸其谈,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淡然处之,认为粮食危机不会影响到当代人,或者我们教育孩子时,孩子是否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现代的初中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个人、企业去关注与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与教育下,我们的教育才是最有智慧的教育。

纵观各国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即教育的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同时智慧教育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和社会是友好的合作关系,教师也应该参与到智慧教育中来,不断提升自我教育教学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样的中学教育,必然会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10.智慧课堂讲座心得精选 篇十

先说说这次的收获,最起码对“智慧教育”的理念有了初步的、新的认识。以前听也没听过的理念现在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前只是听听别的老师的口传,现在自己也亲临现场去感受科技和智慧带给我们的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的新变化。

现在我们学校正在大力倡导信息化班的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上课学习,其物化的实物也就是通过平板学习。利用平板一是可以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二是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课堂接受力:三是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大数据处理,及时的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四甚至是可以通过这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等。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其中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说,一是在真正的课堂中平板的使用性、它的有效利用率有多高?二是通过平板可以提前预习,学生的课下学习压力是否更加沉重?三是教师和学生对这种教学手段的把控应该到何种程度最恰当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现在要重点思考的,也是亟待解决。

11.凝聚集体智慧 构建高效课堂 篇十一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学科进行集体备课活动

本网讯(通讯员 黄兆华 钟华斌)9月11日下午,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学科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12.聚焦课堂 关注细节 释放智慧 篇十二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习惯养成的主渠道,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以建设高效课堂为目标,回归常规,聚焦课堂,关注细节,精心打造经典课堂,开展了一系列听评课活动。教师个个争上优质课,人人推出精品课。从中我们发现:在这些课上,最令人感动,最值得回味的是细节,是一个个教学片断,而不是也不可能是课的全部。于是我们采撷教师课堂上的最亮点,把他们做成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现出来,让教师们看个仔细,弄个明白,品个透彻。从而让这些细节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人格魅力,融入每个教师心中,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每个教学细节后面都有一段解说文字,算是这些“特写镜头”的“画外音”吧,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

新课精彩导入,令人欣赏。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气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们在新课导入环节创造了许多方法:有的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景,使学生徘徊在思维的矛盾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有的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有的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不论是以“情”、以“疑”、以“趣”来开讲,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匠心思考,表现出教师创造性教学艺术的设计。

课堂精彩评价,值得回味。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一节课的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适当的评语,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新,从而收获得更多。

最有价值的是课堂展开、生成、提问等细节,它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有效的课题展开起于疑,序以疑。起于疑,起于学生质疑,让疑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序以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

课堂精彩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开放课堂的必然,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只有在这样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学生才能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才能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我们老师的课堂,和谐、融洽、自然的动态生成激活了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课堂精彩提问是教师自身业务功底的展示。教师的课堂提问,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

从一个个经典细节中,可以看出我校骨干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深切领悟,可以看出他们的学养的丰厚,师德的高尚,可以看出他们对文本的准确而独到的解读,可以看出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从他们身上沉淀下来的是真实和成熟。

13.智慧教育和翻转课堂 篇十三

——略解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

一、背景

1.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这种源于美国的教学形式,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如山东省昌乐一中宣称是省内第一家“慕课学校”,从2013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在初

一、高一各取两个班进行翻转课堂实验。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也于2013年7月颁布了“翻转课堂”教改实验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MOOCs),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甚至有的专家放言:“慕课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将来可能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教师未来的选择就是“当讲师还是当辅导员”。

2.宜宾市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总体目标:

到2020年,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智慧教育全覆盖。其中,2018年实现高中阶段智慧教育全覆盖;2019年实现初中阶段智慧教育全覆盖;2020年实现小学阶段智慧教育全覆盖。

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

基本实现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本实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逐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3.宜宾市教体局智慧教育试点方案(2016年)总体目标:

通过试点开展“在线课堂、翻转课堂、共享课堂”为代表的智慧课堂,推进信息化教育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应用,探索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教育模式、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的宜宾路径和方法,基本实现我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为基础,在我市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教育示范校。

二、慕课

(一)概念

MOOC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理论上讲,Massive(大规模的)是指对注册人数没有限制,用户数量级过万;Open(开放的)是指任何人均可参与,并且通常是免费的;Online(在线的)是指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网上;Course(课程)是指在某研究领域中的围绕一系列学习目标的结构化(Structured)内容。

(二)主要特点

(1)完整的课程结构: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MOOC 除了提供视频资源、文本材料和在线答疑外,还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用户交互性社区,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完成课程的学生还可获得证书,选择特定课程的学生并可获得学分。

(2)重视学习路径导航:在课程开始前,授课教师以邮件的方式告知课程开始时间和相应的学习准备,并发布在平台公告上。为了方便学习者及时获悉

课程动态,授课老师会将课程的任何动态以邮件和公告两种途径通知学习者。

(3)及时的学习过程反馈: MOOC 的测试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基于视频的嵌入式测试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大多数以客观题为主。MOOC 利用机器测评的方式及时反馈测评结果,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并给予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和学习资源推荐。

(4)授课团队的无私投入:一门MOOC 为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当中来,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者,需要课程设计团队在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设计团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和反馈,对课程设计进行螺旋式的动态调整。一门精心设计的MOOC 需要团队化运作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教学视频的精致化。首先,MOOC 视频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15 分钟之间,便于突出教学重点、要点和难点,从而降低认知负荷、提高注意力和加工深度。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意图,灵活设计视频表现形式。

这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应用领域主要是高等教育,但随着MOOC 其教育价值的凸显,其应用领域也逐渐由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拓展。三.微课

(一)概念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说简单点,微课就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

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它提供的是“碎片化”的知识。

2、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草根研究、趣味创作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5、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三)发展

近年来,微课资源网站不断涌现,并取得新进展。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小学微课资源网站是“中国微课网”,它是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而创办的资源平台,现有上万件微课作品,涉及中小学各学科内容。

(四)微课的制作方法 1.摄像工具拍摄

第一步,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利用黑板或白纸展开教学过程,利用便携式录像机(或手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第三步,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后期制作,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2.录屏软件录制

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 课件;第二步,在计算机中安装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Snagit 或Cyberlink YouCam);第三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

(Word、画图工具软件或手写板输入软件等),执教者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四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此外,中国微课网(http://dasai.cnweike.cn/?c=main&a=make)有很详细的微课制作教程。

四、翻转课堂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在美国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教师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错过正常的学校活动,并且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的巴士上。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2007年春天,学校的两名化学教师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是,这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很多学生晚上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又叫 “颠倒课堂”)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视频并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是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学习模式。

(三)翻转课堂的特点 第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他们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自此,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

伴随着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达成这一目的。新的教学策略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二,课堂时间重新分配。翻转课堂的第二个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这些学习活动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最终,这种转变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当教师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学习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时间是所有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充足的时间与高效率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翻转课堂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时间,来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化。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为了更好地把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进行对比,我们先来看一个教育教学理论,这个理论是1956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布鲁姆把知识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从识记、理解到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六个层次,从低到高,难度越来越大。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识记和理解),传统课堂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面对面的教学来完成的,这个阶段难度不大,我们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课后或回家通过作业和练习来完成的,这个阶段的难度比较大,而我们的老师却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帮助。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这个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识记和理解)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由于这个阶段难度不大,教师没有给学生太多的帮助,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吸

收内化”(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来完成的,这个阶段,难度较大,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多的帮助,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这是两种课堂的对比。在翻转课堂中,信息传递的阶段,难度比较小,学生在家完成,老师给予很少的帮助,而,吸收内化的阶段,难度比较大,师生在课堂上研讨,老师给予了较多的帮助和支持。

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第五,教学管理转变。

教师、学生、课堂管理、校本教研等方面的变化。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本模式: 1.课前设计模块(1)教学视频的制作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学视频可以由课程主讲教师亲自录制或者使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

教学视频的视觉效果、互动性、时间长度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需要考虑视觉效果、支持和强调主题的要点、设计结构的互动策略等,帮助学生构建内容最丰富的学习的平台,同时也要考虑学生能够坚持观看视频的时间。

(2)课前针对性练习

对于学生课前的学习,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交流支持。学生在家可以通过留言板、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同学之间能够进行互动解答。

2.课堂活动设计模块(1)确定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据理解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选择题目。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选择同一个问题者将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规模控制在5 人以内。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类型进行小组内部的协作分工设计。当问题涉及面较广并可以划分成若干子问题时,小组成员可以按照“拼图”学习法进行探究式学习。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子问题的探索,最后聚合在一起进行协作式整体探究。当问题涉及面较小、不容易进行划分时,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对该问题进行独立研究,最后再进行协作探究。

(2)独立探索

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从开始时选择性指导逐渐转至为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方面,把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贯穿于整个课堂设计,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个体之间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充分论证所研究问题,以获取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在翻转课堂的交互性活动中,教师需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加以指导。小组是互动课程的基本构建模块,其互动涉及2 个或2-5 个人。在翻转的课堂环境中小组合作的优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活动中;允许和鼓励学生以低风险、无威胁的方式有意义地参与;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并可随时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集思广益。

指导翻转课堂小组活动的教师,要适时的做出决策,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常用的小组交互策略有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浅谈令牌、拼图学习、工作表等。

(4)成果交流

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集锦。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成果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在成果交流中,参与的人员除了本班师生以外,还可有家长、其他学校师生等校外来宾。除在课堂直接进行汇报之外,还可翻转汇报过程,学生在课余将自己汇报过程进行录像,上传至网络平台,老师和同学在观看完汇报视频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评价。

(5)反馈评价

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与传统课堂的评价完全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应该由专家、学者、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完成。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评价的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中的表现。

△“二段四步十环节”

五、实践

“数字化翻转课堂”要在我们学校开花结果,要促进我校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第一,要树立教育变革的坚定信念。

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很多教师在 “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已经锤炼出了一整套的看家本领,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范式和习惯。实施“数字化翻转课堂”,必然要打破自己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固态平衡,让自己处于一个新的、自己内心没有确切把握的动荡状态之中。如果没有坚定的改革信念作为支撑,教师通常是不愿意“革”自己的命的。

第二,要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

当今学生,本身就生活在信息时代,对信息时代的电子产品和各类软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但今天的教师不同,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基本上都没接触过电

脑,缺少了与信息技术的一份亲近感。大多数的教师平时使用电脑就是上上网、编写一些文本和数据表格、制作PPT等,其他的软件和技术很少涉猎。虽然视频平台可以聘请人来进行制作,但如果教师不具备与教学视频编制相关的系列技能的话,要推动“数字化翻转课堂”改革是很困难的。

第三,要抓住“数字化翻转课堂”的关键点。

为了实施“数字化翻转课堂”,很多人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视频的制作上,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视频自然重要,但比视频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这些时间。课堂的对话和讨论,需要教师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数字化翻转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的提升。

第四,要做好师生角色的转换。

上一篇:共青团北京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黄埔团队特训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