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服务报告

2024-09-19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服务报告(精选12篇)

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服务报告 篇一

类 别 内 容

关 键 词 GPRS 移动基站 用电 采集 管理

摘 要 本文讲述如何应用RS5011G组建移动基站用电信息采集管理系统一、概述:

一直以来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用电管理普遍不太重视,电费结算主要依靠工人抄表和电力局直接划帐的方式,但实际上基站用电的成本及相关费用支出已经成为公司十分重要的成本支出,每年费用逐年增加。由于基站分布广、供电来源多元化及用电现场的多样性,加之日常对用电成本的管理依据是按电度表的示度电量据实结算,用电现场的电表是电费结算的唯一依据,而它在用电管理中的真实性、准确性、实时性、可靠性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缺乏有效的科学的手段进行监督,给用电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移动公司加强基站用电管理,实现节能降费将成为今后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建立一支敬业可靠的管理队伍外,更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能对电表实施远程数据采集、抄收、监测的用电综合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分类整理,形成相应的管理报表,同时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以达到节能降费的目。

目前的基站用电监控情况

移动通讯公司的蜂窝网基站数量大,分布面广,安装位置分散且情况复杂。基站大多是租用民房,有些电表由电网公司安装,有些电表为业主安装表的类型非常多,既有感应式电度表,也有电子式电度表,还有IC卡电表。由于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移动公司需要派专人经常抄表检查。采用人工抄表监控有如下几个问题特别突出:

1.出现供电故障无法及时得知

基站内采用三相供电,有时会出现缺相、三相不平衡、电压偏差超标甚至停电等各种各样的供电故障。这些故障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基站内设备的正常运行,如不能及时发现抢修就有可能使基站设备停机造成通讯故障甚至损坏设备,导致严重的损失。靠人工监控根本就无法及时发现上述的故障。

2、非电力供电基站电费失真 除电力供电基站外,有很大一部分基站都是采用出租房屋方提供的电源,因场地条件限制,许多电表安装无法规范,可人为私自改动电表或私接电源窃电的机会很多。由于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此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光靠现有的管理手段,既使有人改电表或窃电,我们的工作人员也无法知道。

3、人工发电时长统计管理混乱

过去,每个基站的常规用电数量、基站突发性断电人工发电时长及电费等数据都靠人工进行统计,其最大的弊病是方法落后、统计随意性大和数据不精确。随着基站代维方式的引进,代维单位到基站发电的次数、发电起始时间、人工发电总时长及该支付给代维单位的路费、人工发电费等数据无法核实,造成很大浪费。

4、私接基站电源窃电

现在所有机房都是无人值守机房,正好给窃电分子有机可乘。加之大多数人对窃电行为的严重性意识不足,认为窃电不是违法犯罪,移动有钱对这点小钱不在乎。另外窃电者的窃电手段普遍都比较高明,不通过技术的手段是很难抓到窃电者的。利用私接电线的手段进行窃电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样的问题基站现场电表读数是无法真实反映基站实际用电情况的。

5、IC卡电表余额为零时会造成长时间停电的故障

电业局安装的电表有很多是IC卡电表,这些电表当卡内余额用完之后就会自动停电。由于基站长期无人值守,人工抄表监控又不能天天监控,对于IC卡表余额不足的提示无法及时知晓,基站的备用电源仅够4小时之用,如果不及时发现,常常会发生停电事故。不仅如此,如果备用电池组电量过度耗尽将导致电池组的永久性损坏,给基站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威胁。

6、对于基站的耗电缺乏系统的统计资料

由于人工抄表时间不固定,不能进行日抄表,因此很难建立起系统的用电统计资料。这对于移动公司采取节约基站用电措施,系统性地安排IC卡充值非常不方便。导致工作人员疲于奔命。

7、效率低下、效果不好、劳动强度大

由于基站的分布特别分散,不集中,而且都在楼宇顶层上,特别是在郊区更加分散,抄表的效率极其低下。一个抄表员平均每天仅能够抄15个表,每个抄表员每月以22天计算仅能抄录330个表。4000多个基站至少需要15名抄表员。正常情况下,监控人员不可能这样满负荷地工作,因此至少需要20~25名工作人员。

即使如此每个月每个基站也只能检查一次,对于突发的供电不正常等情况完全不能应对。除了要抄表之外抄表员还要负责检查IC卡表是否余额不足、IC卡充值、是否有偷电情况发生、是否供电不正常等等。这些工作有些技术性很强,不是一般的抄表员能够完成的。

由于每天都要不停地上楼、下楼、跑路,劳动强度相当大。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情况下,这种工作相当辛苦。

8、用电管理手段落后,导致非主营业务管理成本增加

由于没有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主要依靠人工采集数据,移动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员对基站市电供电单位或个人进行电费核对结算工作。调解用电纠纷,这样增加了过多的人力资源与管理成本在非主营业务上的耗费。

9、投资兴建远程供电监控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现阶段公司存在的上述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增加新技术手段实施远方用电监控,改变管理模式加以解决,所造成的损失是长期的。投资新建机房节能降费综合管理系统,改变现有用电管理模式,及时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是非常必要的。

安装远程供电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综上所述,非常有必要安装一套全自动的远程供电监控系统,对于各个基站的供电情况进行全自动实时监控。解决下列两个主要问题:

1)人工监控所不能解决的供电不正常情况下的报警问题

对于停电情况必须及时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检修排除供电故障,提高管理水平。

2)节约运行成本的问题

① 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人力和车辆成本支出; ② 合理安排空调起停和温度设置; ③ 合理安排IC卡充值时间和金额; ④ 及时发现偷电行为,减少不正常支出; ⑤ 与电业局进行对帐,避免由于电业局抄表错误造成的额外费用支出。⑥与代维公司对帐,有效避免了代维工作人员虚报发电时长、次数等行为。

2.可能性

移动公司要建立一套全自动基站供电监测系统必须基于可靠稳定的技术,而现在已经有可靠的产品和集成技术完全可以实现上述功能。

远程全自动基站供电监测系统采用电能电子计量技术、远程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现场数据处理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构成的系统。下面对这些技术和产品进行一些概要描述。以证明尽管这些技术是高新技术但均为经过市场验证和多年使用的成熟的技术。

1)电子计量技术和设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供电部门为了实现对供电质量的监测,提高供电质量,急需一种自动监测和记录电网数据的设备。由于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电力供电系统的现场监测和远程传输得以实现。1997年,当时的电力工业部(现在的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L/T614-1997《多功能电能表》和DL/T645-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讯规约》两个标准。在这两个标准颁布以后,多功能电度表随即成为一个量产的产品,在电力行业、大型厂矿企业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至今已经有10年的时间,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已经成为一个电网参数监控的成熟产品。简化的三相带有RS485接口的电度表价格便宜,而且实现了基本的电量采集。用在移动基站的电能监控方面最为合适。

2)远程数据传输技术和设备

移动公司拥有自己的通讯资源,而且是最先进的无线网络通讯资源GSM/GPRS移动通讯网络。GPRS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已经有了近1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无论从技术和产品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

3)数据处理软件系统

这个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是指中央监控室的监控服务器安装的软件系统,系统的所有功能都要通过这个软件才能最后显示出来。因此就整个系统而言,这个软件系统是核心。

综上所述,移动基站的供电监测系统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均是成熟的,完全可以满足移动公司的要求。

因此,远程移动基站自动供电监测系统既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能的。系统建好后在管理上所起的作用 1.信息可实时共享

系统建好后,数据存储在公司,公司所有人员都可在系统设置的权限范围内查询到相关的基站用电信息。

2.管理者可随时监督执行层的工作情况 3.执行层可实时监测了解基站用电情况 4.实现电费支付转账化,降低管理成本

系统建好后,每月抄表日系统可自动将抄到的月电量数据形成月报表,对非电力用户,移动运营商可根据系统本月提供的月电量及电费收款人的联系电话,以短信方式按下列格式: “* * *用户:* * *基站本月抄表数* * *、本月用电数* * *、本月电费* * *,我公司将于**日前将款汇到您帐上,请核对查收。”

通知收款人,在没有收到异议的情况下,将款通过转账的方式支付给收款人。对电力用户,通过协商争取做到与他们的营销系统接口,每月根据建好系统提供的数据定时转账给电力公司使用电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真实准确、低成本高效率。5.基站用电管理责任化、目标化改革现有的用电管理模式,变纯抄表结算为防窃电稽查,由于因实现了远程抄表,节省了大量的管理人员,将这部分人重新分配工作,在将基站用电管理工作实施分片到人、责任到人、目标到人的管理模式,要求他们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对基站的用电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判断,及时发现窃电及基站用电异常情况。真正做到节能降耗,确保基站安全合理用电。

二、系统组成:

(系统拓扑图)

系统建设内容

1.电表改造采用带有RS485通讯接口的电子式电能表。(建议使用瑞申定制的基站专用智能电表)。2.建设以市局为中心各县局设工作站的能耗管理系统主站。

3.各基站安装机房用电管理终端(RS5011G)完成对各基站电表的抄收。移动基站用电信息采集管理系统的技术实现 1.设计方案

1)采用带有RS485接口的电度表作为基础的数据采集装置 2)采用GPRS网络作为远程数据传输网络

3)由RS5011G电力远程抄表终端组成移动基站用电信息采集管理系统 4)采用始终在线的模式,提高系统的实时性 5)采用专业的量身定做的系统软件

6)采用基站主动报警和中央监控室抄表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需要在中央监控室安装一台电能监测服务器,这台服务器可使用固定IP地址或者使用动态域名解析,也可以采用VPN专线方式。电能监测服务器上安装(电能管理)软件。

在每一个基站安装一套RS5011G和若干台多功能电表。用RS485两芯双绞线将多台电表与RS5011G并联起来。

三相电表实时地监测电能累计量,并存储在表内的存储器中,随时可以提供给终端。终端每隔3分钟循环读表一次,同时终端读取停电状态传感器,并对读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系统管理机循环扫描各个终端读取数据当数据出现停电状态时及时报警。

终端采用始终在线的方式挂在GPRS网络上,就像一个局域网一样随时都可以立即与服务器连通采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收发。并且,服务器随时都可以监测到每一个终端是否在线。

每日的零点过后,终端定时抄录当日的用量冻结数据(所谓冻结数据是指特定时刻电表记录先来的用电数据,无论何时抄表都是那个时刻的数据,而不是实时数据。这样就可以有准确的时间间隔。如从23日用电量就是从23日零点到23日24点的用电量。)并存储起来。

中央监控室的电能监测服务器可以通过循检的方式与终端通讯实现定时抄表,抄录每日的电能用量数据和分相平均功率、室内温度,存储在数据库中。中央监控室的电能监测服务器的作用是显示报警情况、管理监控整个系统的工作状况、结算、历史数据的查询等。根据技术交流的情况,确定需要保留电业局安装的电表。那么,就需要将监控用的电能表与电业局安装的电能表串联起来。当然这样的安装方式两台电表之间会有计量误差。

基站电能监测设备由若干个多功能电表和一个远程监测终端组成。多功能电表串联安装在电业局电表的后面,终端与监控电表通过RS485总线连接起来。终端从监测电表中获取数据,发送到服务器。

终端内自带紧急备用电池,当停电情况发生时,由备用电池供电及时将停电信号发送出去,发送完毕,终端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因为已经停电也无须再采集数据了。当市电来电时,终端启动,并立即向系统发送来电信号。通知系统供电已经恢复正常。

三、系统软件:

1、系统登录平台

系统具有完善的操作管理功能。为保证系统安全,系统必须输入工号和密码,经系统确认后方可允许进入系统,进行操作。

(系统登录平台)

2、设备管理

(1)基站信管理包括:基站名称、基站地址、行政地区、部门、基站添加时间等信息管理。

(基站管理)

(2)抄表终端管理包括:终端地址、终端名称、终端添加时间、隶属基站、终端状态等信息管理。

(抄表终端管理)

(3)电表管理包括:终端名称、电表地址、电表名称、电表型号、电价单价、供电类型、生产厂家、电表协议、电表添加时间等信息管理。

(电表管理)

(4)定时抄表设置:1个终端可以同时连接4台电表,可对每台电表的4个电表参数进行整点存储并可设置整点存储时间,即使遇到网络故障也能保证数据不丢失。

(定时抄表设置)

3、抄表管理

(1)电表数据:可以按照时间段查询任意基站下终端,任意终端下电表的所有定时电表参数,方便基站管理人员对各时段用电量进行检测。

(电表数据)

(2)终端实时召测:可实时召测任意基站下终端的模拟量、开关量、继电器等参数(模拟量可接温度、水浸、烟雾等传感器,开关量可接门禁、柴油机开关、电源开关等信号,可远程监控管理机房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和环境情况)。

(终端实时召测)

(3)电表实时召测:可实时召测任意基站下终端,任意终端下电表的参数。

(电表实时召测)

(4)终端继电器控制:可实时控制任意基站下终端继电器的开合状态。

(终端继电器控制)

(5)在线终端状态:页面显示目前系统所有在线终端情况和各个终端的模拟量、开关量、继电器等参数。

(在线终端状态)

4、告警

页面按时间显示所有终端告警信息:包括终端地址、告警编号、通道类别、当前值、正常值、告警时间、阅读状态、阅读人员等信息,方便基站人员及时准确的处理机房故障。

(告警信息)

5、统计分析

对基站下终端的电表可按时间(小时、天、月等)和浏览方式(图标、表格、Excel等)直观的显示出来方便基站管理人员统计分析。

(用电统计)

6、系统设置

系统可对行政区域、公司管理、部门管理、职位设置、角色管理、工号管理等进行设置,设置不同等级的工号和密码,以限制不同人员的操作范围。

(系统设置)

四、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1.安全可靠:安全性由三方面构成: 1)ORACLE数据库是大型的、多用户的数据库,它的安全性高,允许多用户同时使用同一数据库而不会破坏完整性,用它来做抄表系统的数据引擎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

2)系统对用户实现分级授权管理功能,通过检查使用者的名字和授权密码,赋予使用者相应的操作权,借鉴银行系统的密码管理模式限制无关人员改变数据库和硬件设置。

3)防火墙功能及完善的数据备份功能,防备系统受到人为的恶意攻击,数据备份功能确保在硬件系统故障时,也能随时在新的硬件设备上数据无丢失地启动抄表系统。

2.完善的系统日志:系统日志记录了进入系统,离开系统,收费,设置硬件,改变运行参数操作等及操作者,操作时间,凡是改变数据库的操作都被记录下来。3.抄表速度快:抄表快、数据准确,抄表时PC机只读采集器的数据,数据传输采用1200波特率,传输速度快,并对每个数据块都有效验码,保证了传输的准确性。

4.广播对时功能:该功能使得系统中的所有电能表的时间基准与PC机保持一致,对时成功后,由电池供电的电能表内部时钟,不再需要PC机的干预。因此,只要保证在对时时刻,PC机的时间是正确的,以后在运行的过程中,改变PC机的时钟并不会影响电能表的时间。

5.自动抄表功能:按照设置的抄表开始时间和抄表间隔,到预定的抄表时刻,系统便会依次拨号去抄采集器或电表内的数据。对于抄不上数据,系统会自动补抄或人工发命令补抄。

6.电量冻结功能:可以方便地定义总表,安装和删除总表,给总表分配分表。通过安装适当的总表,结合抄冻结数据功能,就可得某一特定的时刻的总表读数,各分表的读数(由此得到读数和),就可以计算出某部分电路的电能损耗,为确定电费提供依据。

7.电费管理功能:收电费前,统一抄录一次电费数据。当确保数据库内的数据反映最近的电表读数后,利用程序中的功能自动计算出当月用电量和电费。交纳电费时,只需输入用户号,当月用电量和电费由程序填写。每笔电费都有详细记录,便于对帐。

8.设备管理功能,如告警:开箱告警、停电告警、逆相告警、超温告警、过载告警、倾斜或移动报警等;控制:对欠费用户进行拉闸等。并提供停电数据保护功能,在停电48--72小时内仍可抄表和监控。本系统结合移动公司的短信平台,在告警时,可根据具体内容发短信给相关的管理人员。

五、总结:

对于移动公司来说,基站抄表一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为数量众多,地理位置分散,给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利用厦门瑞申RS5011G远程抄表一体化终端进行监控,自动读取相关数据并加以分析,还可进一步进行远程控制或设备维护,可减少人力资源、缩短修护时间并节省专线建设成本。

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服务报告 篇二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一个重要核心平台, 是第一个大规模建设的智能电网工程项目, 是推进“两个转变”、实施“三集五大”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电能信息“全采集、全覆盖、全预付费”的基础平台, 是支撑阶梯电价执行的基础条件, 是加强精益化管理、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的必要手段, 是延伸电力市场、创新交易平台的重要依托。目前系统建设工作正在全面进行中, 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如何更有效地建设好、利用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作者通过对项目实施管理的调研, 对该系统建设运维过程有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 系统建设过程的若干实际问题的探讨

1.1 如何更好分工合作。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由业主单位、系统承包商、工程施工商、设备供应商组成, 如何分工合作, 目前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实战管理理论体系支撑, 施工管理规范也不完善。

1.2 实施过程有哪些关键因素。

台区线路信息收资不完整, 表计等设备配送管理量大难以管控到位, 安装施工规范不完善。

1.3 如何解决系统建设后期维护量大的问题。

问题发现和故障排除的即时性, 考验业主单位的服务响应能力, 也是提高社会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 那就需要一个健全的运维管理体系来支持, 目前在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没有一个标准, 五花八门, 参差不齐, 给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带来很大麻烦。

2 系统建设及运维过程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分析

2.1 业主项目部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分工合作模式

实行业主项目部管理模式,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采取管控组集中管控, 县 (市) 公司配合, 管控组成员直接负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工作每个环节的模式, 再委托第三方进行工程施工现场安全、工艺质量监理, 施工单位按施工方案履行职责, 业主单位就可以集中精力转向管理服务和监督, 加强对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 这样有利于过程管控和表计管理、流程调试、现场施工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壮大了高质量施工队伍建设, 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支撑系统建设。

2.2 工程实施规范管理

规范管理工程是确保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质量的组织和技术保障, 规范管理包括项目前期收资、设计审查、施工方案编制、施工队伍培训、下达轮换计划、配表出库、实施台区停电、现场换表施工、竣工验收供电、信息归档、系统调试。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

2.2.1 严把基础数据核查质量关, 确保基础信息的准确性。

用电信息管控组成员直接到现场完成改造台区基础数据核查、台区示意图绘制、采集方案制定以及所需电能表、采集设备统计等工作, 可为图纸审查和工程施工信息的一致性奠定基础。

2.2.2 完善管控措施, 确保集抄改造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开工前编制施工现场工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并制成工作牌, 开工时摆放到施工现场, 随时提醒现场工作人员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和工作流程;二是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要求每位施工人员熟知危险点知识和安全防范措施, 熟练掌握技术要领, 清楚业务流程, 并对培训人员进行考试, 考试合格方可进现场开展工作;三是推行“黄马甲”施工队, 用马甲的颜色区分现场工作人员的职责, 做到施工现场职责清晰;四是采取管控组总负责, 县 (市) 公司配合, 管控组成员直接负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工作每个环节的模式, 充分发挥采集改造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 并进一步在实践中予以完善;五是严格按“成熟一个、验收一个、运行一个”的原则, 对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立即整改, 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个台区的改造任务;六是继续发挥公司营销部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公司各级负责人亲自参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工作, 主动到建设现场调查了解新问题新情况, 每日召开沟通会, 做到问题不过夜, 对服务不到位、越级投诉的, 对营销部、管控组、县 (市) 公司、个人、施工方实行责任追究, 组织协调人财物等工作, 实时研究落实。

2.2.3 流程明确, 管控到位。

一是由公司营销部计量专责确定建设进度、编制轮换计划并下达, 从而控制工程总进度;二是由县公司计量资产管理员接收轮换计划、制定强制轮换计划、配表出库, 并履行电能表及工单交接手续, 确保资产系统内流转和资产管理各环节责任明确;三是由县公司公用变压器运行管理现场负责人全程监督施工单位现场技术负责人填写工作票、许可工作票、停止公用变压器供电、向95598汇报停电信息、实施安全措施, 公司营销部计量专责负责协调现场配合工作, 确保按时停供电;四是由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管控小组现场负责人监督现场换表施工的工作现场交底、核对及填写对应表关系、填写新旧表码、检查验收施工质量、加封并要求客户签字确认, 发现信息不对应不正确等异常情况时, 只有在管控小组现场负责人监督和许可之下才能开展后续工作。确保每位现场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工作任务、技术要求、安全注意事项, 这是系统建设质量和顺利开展的基石;五是县公司公用变压器停电操作负责人监督施工单位现场技术负责人检查工作完工情况、拆除安全措施、确认工作终结安措拆除、恢复公用变压器供电、向95598座席汇报恢复供电时间, 确认工作量、施工工艺符合要求等, 监督人员全部撤离工作现场;六是县公司计量资产管理员监督县公司现场加封人员完成信息录入系统、核对录入系统信息、信息归档, 确保系统与纸质信息的一致性;七是公司用电信息建设管控小组系统负责人负责营销系统内发起调试流程、检查采集系统信息数据、台区调试流程归档, 确保安装率、上线率、采集成功率达到100%。

2.3 健全组织机制、责任到人, 高效管控

由于参数信息、电源、信号、模块、天线、网络基站、业务变更等原因, 经常会导致终端掉线、电能表信息采集不成功, 这就需要加大已改造台区的应用管控工作。一是及时将建成并通过验收的台区稳定运行两周后即向运维单位移交, 并开展为期3个月双轨运行后转入自动化抄表, 做到建成一片, 应用一片;二是以班所为单位, 每个变台应当明确到运维班组的每个人, 而不能个别人承担运维消缺工作, 这样也利于与线变承包制的有效结合;三是同时将自动化抄表率和抄读成功率纳入营销稽查监控主题, 对抄读成功率每日进行监控, 发现问题立即向责任单位下发整改单, 使运维工作形成闭环管理, 以此提高自动化抄表率。

3 结束语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规范建设的核心是前期的现场踏勘收资和设计, 按省公司电能量采集系统建设改造标准, 建立严密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确保工程如期完成, 实现电能信息采集终端准确计量, 降低损失, 保证安全供电, 达到工程设计要求。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运维管理中, 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科学组织施工, 严格规范管理流程, 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有步骤地推进工程, 与厂家密切合作, 及时协调解决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同时引进监理制度, 确保工程质量。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管控与县公司、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明确分工、密切协作、保证质量、严守工期, 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运维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邓文.电能自动抄表技术及相关思考[J].电测与仪表, 2001 (1) .

3.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研究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信技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025-01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也随之不断得到发展,能源配置得到较大的改变。人们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对电力能源提出更高的需求,需要更高效的系统以满足人们追求节能、高效、智能的效用。新型的电网系统在能源的重新配置以及使用率方面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建设新型电网与电力用户创造方便、快捷以及计量公正准确的高效交流沟通的渠道,适应用电企业的日益变化和发展,进而导致了各个层面对用电信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历史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由自动抄表系统为基础系统发展而来的,人们将自动抄表系统实现自动化远程管理,将供电部门的收费以及抄表结合在一起。很久以来,美国、欧洲等众多发达国家积极开展了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设计实现了多功能电能表,完成了电力计量的智能化。法国的电力公司研究使用的电能表实现了对用户用电的使用情况的自动化,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运用移动电话、邮件等通信方式随时随地的对用电的信息进行咨询,进而可以达到个性化用电的作用。我国对于自动抄表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时期主要对国外较成熟的自动抄表技术积极的引进,并对无线电负荷进行自主研究,由点到面的将自动抄表技术从部分地区开始到全国范围内的使用。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逐渐跟上了国外发展趋势较好的国家的电网系统的研究,包括电网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对光纤专网以及无线公网等多种先进的自动化抄表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的电网公司在全面构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方面的研究投入了较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期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面无遗漏的应用。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定义是:综合运用自动抄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而实现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发生异常时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相关信息及时的向各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进行通报,并按时间段进行整理归档。用电信采集系统由四部分组构成,分别为:主站、通信信道、采集终端以及采集点监控设备四个软硬件系统构成。而这四部分又通过三层不同的物理构架实现对用电信息的采集。主站作为第一层起着大脑的中心管理作用,主站是一个软硬件共同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一方面,发挥着对用电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作用;另一方面,主站还要负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安全。系统的第二层则由采集终端和通信信道共同组成,实现了对在各种用电场所的用电信息的采集以及电能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通过远程自动抄表技术以及通信信道技术完成数据的在不同地方的传输。用电信息系统的第三层则主由信息采集点的监控设备组成,是用电信息的采集源,包括电能表以及用户配电开关等其他现场设备。

3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功能

用电信息的数据采集功能,主要包括对当前或历史的用电信息的进行实时记录以及相关的运用,将采集来用电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性的检查、分析计算,对用电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严格的存储管理则属于用电信息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功能。对不同用户的用电功率进行定值控制、电量的定值等多种控制的相关功能,则由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控制功能来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功能,主要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权限、密码通信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及时的维护。最后,可以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接口功能,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其他相关业务的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的共享。

4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公司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新型的智能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促进了对电力公司的营销管理机制的创新,为电力公司的技术化、时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4.1 实现计量、抄表、结算的自动一体化

目前,我国的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已经在全范围内得到推广,实现了用户和电能表一对一的专配,有效的解决传统模式中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降低了人力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错抄、代抄、漏抄情况的发生,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推广和运用实现了用电信息的及时、准确的采集,对电能的抄表核算以及电费的制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4.2 为用电检查以及业务核查提供便利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用,使得工作人员在用电检查以及业务核查的管理中更加的及时、主动。在以往的用电检查工作中,往往只能通过现场的检查或者人力抄表时实现对电量的计量,而且常常出现电能表参数被修改以及互感器熔丝熔断等问题时不能及时的发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对电能表实行全天候的监控,在出现任何问题时都能及时上报,部分问题还能通过远程控制来修改,有效改善了用电检查工作中被反应缓慢以及漏查等情况。

4.3 有效降低传输导致的线损问题

用电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电能因传输线的问题而导致的跑电、漏电等情况,促进了线损管理的科学化和经济化。用电信息系统有效的增强了抄表工作的高效性,为线损分析提供了及时有用的数据,真实的反应线损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数据的采集周期由以往的一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天,进而使得线损分析周期也随之大大的缩短,有效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充分运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还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电压以及不同输送电线进行线损计算,进而可以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问题,及时找出解决方案,让跑电、漏电等情况得到及时的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无为的损耗。

5 结语

总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为电力的负荷以及交易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人们根据系统提供的用户用电账单,对电量、电价的预算和调整增加了理解的渠道,同时,为用户的电费信息以及财务状况提供数据支持,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江溢,祝恩国,杜新纲,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2).

4.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服务报告 篇四

内容提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建设规划的实施,将给产品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支持

电力行业的发展受国家行业政策影响较大。立足我国能源需求分布及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实际,适应并促进新一轮能源变革,建设包含电力系统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的坚强智能电网已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新趋势。

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符合国际电网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用电服务环节的技术基础,也是扩大内需,加快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重要措施。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10 年规划总报告》,为了构建智能用电服务体系,实现营销管理的现代化运行和营销业务的智能化应用,我国将全面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步伐。

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终端产品作为主要的电力需求侧设备,可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降低电能消耗,一直以来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加快发展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编制了《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纲要》、《统一智能电网综合研究报告》、《国家电网总体规划设计》、《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第一阶段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综合报告》和《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等,这些文件都体现了对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大力支持。

2008 年12 月,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第二阶段工作方案>的通知》(营销计量[2008]78 号)进一步明确建设规划,提出确保5 年,力争4 年,完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达到“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要求。2009 年5 月国网公司提出了至2020 年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

所在行业还受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的支持,行业政策环境良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行业的整体发展依然会以

国家对电力行业投资的稳步持续增长为特征,行业将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支持。

(2)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将促进行业的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 年期间,单位GDP 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而电力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

为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用电秩序,2010 年11月,国家发改委、电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提出了相关管理措施和激励措施。只有对电力能源进行精确采集、计量与实时监控、分析,并对负荷进行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指出:电网企业应加强对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分析,为电力用户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因此,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将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发展。

(3)加大智能电网建设投资带来巨大的市场

2009 年5 月国网公司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就用电环节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出了具体的三个建设阶段:2010 年前为规划试点阶段,要求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达到15%;2011-2015 年为全面建设阶段,要求完成电力用户的“全采集、全覆盖”;2016-2020 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实现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根据国网公司《“十二五”智能化规划》,在2010 年达到15%的覆盖率基础上,总结试点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系统,开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面建设。2011 年底达到35%覆盖率,2012 年底达到65%,2013 年底达到90%,2014年底达到100%的覆盖率;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对直供直管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

5.用电采集系统运行维护模式及比较 篇五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安装调试阶段已基本完成。为确保系统建成后高效、实用、适用,使系统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并能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现阶段应该开展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研究工作,研究制定系统相关运行维护模式及管理办法,使建成后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提高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水平,从而延长系统使用寿命。

1、运行维护管理内容

1.1采集系统体系架构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实现全部用户的用电信息自动采集。依据建设方案研究确定的系统架构由系统主站、通信信道、现场终端三部分构成。因此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主站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设备的维护、现场终端的维护、通信信道的维护。

1.2现存采集系统运行维护方式

许多供电企业公司在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前已经建立了专变用户用电负荷管理系统及居民户表用电采集系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采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总结了一些可借鉴应用的经验。但省公司统一建设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原有各系统在体系结构上、实现方式上、覆盖规模上存在较大程度的不同。通过比较二者的差别,有利于规划更合理的运维模式。

1.2.1主站系统

原有采集系统覆盖终端数量较少,用户量较少,数据规模较小,终端类型比较单一。采集主站都是由采集设备厂家提供,采集主站的数据量不是很大,数据处理性能要求不是很高,采用由主站建设供应商提供后续维护模式。

新建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具备兼容多协议、多信道,高集成复杂度的特点,需要采集、处理、存储管理的数据量远远大于现存的各采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涵盖的终端类型有多种,各种类型终端对应采集不同的电力用户,特别是工商业及居民用户采集,涉及的用户数很大,结构更为复杂,对主站的海量数据吞吐处理性能要求很高,并且与相关业务系统交互具有高密度大流量的特点。

1.2.2通信信道

原有采集系统的远程通信信道主要利用GPRS公网及230MHz无线专网,通信信道的维护量很小,一般由采集设备供应商提供后续维护。

新建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通信信道将以GPRS公网、230MHz无线专网及光纤专网为主,最终将完全由光纤专网取代。与原有系统管理维护工作方式、工作量有较大不同,需要建立专业的维护队伍及管理制度。

1.2.3采集终端

原有采集系统的采集设备终端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厂家终端设备的通讯协议、功能等都不相同,因此终端设备的维护都是采用终端设备供应商提供后续维护模式。新建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涵盖所有用户包括专变终端、工商业用户终端、居民用户终端等,虽然终端均按照国网公司标准生产制造,但各类终端采用的通信技术各不相同,现场的维护工作繁杂、具有技术环节众多,各通信技术专业性强的特点。

2、运行维护管理模式

为保障供电企业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总体建设完成后能健康、长效运行,实现各项预期功能,满足SG186营销信息化的需求,依据国网公司用电采集系统建设总体要求,通过对现有各系统前期运行管理经验的充分研究,提出三种后期运行维护模式,供大家比较。

2.1 自主运维(内部维护)

供电企业自主维护可以选择以下二种模式:

2.1.1依托现有维护体系

Ø 主站(软、硬件)维护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软、硬件)纳入省电力公司SG186系统建设与管理的范畴,由省公司和各地市电业局的营销信息部门负责维护系统主站(软、硬件)部分。Ø 采集终端维护

按照国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以及省公司三集五大的实施方案,明确各级电能计量中心是所辖范围内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管理主体。

各级电能计量中心按职责范围分别承担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统一测试、统一采购,设备抽检和全检,统一配送,安装设计管理,日常运维及故障消缺,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GPRS、CDMA公网SIM卡的管理、设备地址空间的规划分配管理、新技术新产品的测试和试运行管理等。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资产管理参照电能计量设备资产管理模式开展。Ø 信道维护

通信部门或网络管理部门负责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其主要承担GPRS/CDMA无线公网等远程通信方式运行维护,参与同公网运营商签订相关协议,并负责监督公网通信通道的安全稳定运行,统计分析通信系统各种运行数据;组织实施有关通信工程的建设,指导和协调管辖范围内光纤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2.1.2 建立新的维护机构

鉴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结构复杂,涉及终端数量庞大,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量大面广,而系统建成后又意义重大,将为公司SG186营销信息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的情况,所以可以考虑在原有的营销组织机构成中成立新的管理机构和运行维护机构。可以考虑在省公司和各地电业局成立新的管理部门,专门负责采集系统的日常管理考核及与专业的协调工作,如在营销部设立自动化处专门负责采集系统的日常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指标考核。

成立专门生产机构负责系统运行维护,按系统组成和相关技术要求设置相关岗位并配置一定人员。

2.2外委运行维护模式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还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模式开展,即在供电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责任明确的完善的涉及系统主站、终端、信道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同时,采用外部委托维护的方式,作为系统维护的有效补充。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传统被动的、孤立的、分散的“救火队”式系统运维管理模式,已逐渐被各种类型的系统运维专业外包服务所替代。由于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涉及的各环节专业性强,需要高度专业技术的维护管理,针对当前供电企业内部的维护资源不足的现状,结合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内部管理和委托外部维护相结合的维护模式。外委服务将可为企业省下设立固定維护人员的成本支出,并可确保所提供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外委服务主要包括主站软件维护和现场设备维护。

2.2.1完全(整体)外包运行维护模式

供电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责任明确的完善的涉及系统主站、终端、信道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主站软件和采集设备整体外包给外部专业公司运行维护。要求整体承接外包的专业公司必须具备大、中型电力管理软件的开发、维护能力,同时具备采集终端设备的研究、设计、维修能力,能够凭借专业优势轻松解决各类现场设备故障问题,不仅及时有效,而且同时也可大大减少公司系统运维部门的日常维护工作量,减少公司系统运维部门人员,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2.2.2分类外包运行维护模式

供电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责任明确的完善的涉及系统主站、终端、信道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主站软件和采集设备分别外包给外部专业公司运行维护。Ø 主站软件系统维护

与系统软件开发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其签订包含远程支持、现场支持、系统升级、紧急恢复、安全保密等运行维护合同。收集系统的维护频率、完成时间、维护质量等信息,作为评价维护工作的基础数据,也作为后续维护工作的重要依据。Ø 采集设备维护

对现场采集设备进行外包。一旦现场采集设备过了质保期后,出现设备故障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外包专业服务商可凭借专业优势轻松解决各类现场设备故障问题,不仅及时有效,而且同时也可大大减少公司系统运维部门的日常维护工作量,减少公司系统运维部门人员,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几种运行维护模式的比较

Ø 供电企业自主运维模式适合于供电企业自身人员充足,技术积累和技术能力较强的单位采用;

Ø 运维整体外包模式适合于控股、代管公司:此类公司用户量不大,主站系统和采集系统的规模较小,系统不复杂,可以将系统整体外包。

6.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制度 篇六

为了规范公司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确保系统硬、软件稳定、安全运行,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制度包括信息机房管理、服务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变更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控制。

一、信息机房管理

1、硬件配备及巡检

1.1、信息机房按规定配备防静电地板、UPS、恒温设备、温湿度感应器、消防设备、防鼠设施等相关基础设施。

1.2、机房管理人员定期(如每月或每季度)对机房硬件设备设施进行巡检,以保证其有效性。

1.3、机房应建立相关的出入登记、设备巡检、重大故障等记录,并认真填写。

2、出入管理

2.1、严禁非机房工作人员进入机房,特殊情况需领导批准,并认真填写登记表后方可进入。

2.2、进入机房人员应遵守机房管理制度,更换专用工作鞋。2.3、进入机房人员不得携带任何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电磁、辐射性、流体物质等对设备正常运行构成威胁的物品。

3、安全管理

3.1、操作人员随时监控中心设备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规程进行操作,并及时上报和详细记录。

3.2、未经批准,不得在机房设备上随意编写、修改、更换各类软件系统及更改设备参数配置;

3.3、软件系统的维护、增删、配置的更改,必须按规定详细记入相关记录,并对各类记录和档案整理存档。

3.4、机房工作人员应恪守保密制度,不得擅自泄露信息资料与数据。

3.5、机房内严禁吸烟、喝水、吃食物、嬉戏和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机房安静。

3.6、严禁在机房计算机设备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如聊天、玩游戏),对外来存储设备(如U盘、移动硬盘等),做到先杀病毒后使用。

3.7、机房严禁乱拉接电源,应不定期对机房内设置的消防器材、烟雾报警、恒温设备进行检查,保障机房安全。

4、操作管理

4.1、机房的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脱岗,遇特殊情况离开时,需经机房负责人同意方可离开。

4.2、机房工作人员在有公务离开岗位时,必须关闭显示器;离开岗位1小时以上,必须关闭主机及供电电源。

4.3、每周对机房环境进行清洁,以保持机房整洁;每季度进行一次大清扫,对机器设备检查与除尘。4.4、严格做好各种数据、文件的备份工作。服务器数据库要定期进行双备份,并严格实行异地存放、专人保管。所有重要文档定期整理装订,专人保管,以备后查。

5、运行管理

5.1、机房的各类计算机设备,未经负责人批准,不得随意编写、修改、更换各类软件系统及更改设备参数配置。

5.2、各类软件系统的维护、增删、配置的更改,各类硬件设备的添加、更换必需经负责人书面批准后方可进行;必须按规定进行详细登记和记录,对各类软件、现场资料、档案整理存档。

5.3、为确保数据的安全保密,对各业务单位、业务部门等送交的数据及处理后的数据都必须按有关规定履行交接登记手续。

5.4、部门负责人应定期与不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并作为人员考核之依据。

二、服务器管理

1、服务器管理

1.1、服务器、路由器和交换机以及通信设备是信息网络的关键设备,须放置在机房内,不得自行配置或更换,更不能挪作它用。

1.2、服务器机房要保持清洁、卫生,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除系统维修和维护时间外,要保障服务器24小时正常运行。

1.2、不得在服务器上使用不安全的软件、U盘和移动存贮设备,使用上述设备前一定要先做好病毒检测。1.3、不得利用服务器从事工作以外的事情,无工作需要不得擅自拆卸服务器零部件,严禁更换服务器配套设备。

1.4、不得擅自删除、移动、更改服务器数据;不得故意破坏服务器系统;不得擅自修改服务器系统时间。

1.5、定期进行服务器系统扫描,及时关闭可疑的端口与服务,经常查看服务器运行日志,检查服务器磁盘空间(或其它存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服务器异常运行情况并做好记录。

1.6、管理员对服务器管理员账户与口令应严格保密、定期修改,以保证系统安全,防止对系统的非法入侵。

1.7、对服务器数据实施严格的安全与保密管理,防止系统数据的泄露、丢失及破坏。

1.8、及时处理服务器软硬软件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对所有工作中出现的大小故障均要作详细的登记,包括故障时间,故障现象、处理方法和结果。

1.9、双休日、节假日,要安排专人值班,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记录处理。

2、服务器病毒防范制度

2.1、服务器管理人员应有较强的病毒防范意识,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发现病毒立即处理。

2.2、未经上级管理人员许可,不得在服务器上安装新软件,若确需要安装,安装前应进行病毒例行检测。

2.3、经远程通信传送的程序或数据,必须经过检测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使用。2.4、及时关注IT行业病毒防治情况和提示,根据行业提示调节服务器安全参数,避免服务器被侵袭。

2.5、建立病毒防护体系。在系统执行拷贝、运行等操作前,检测文件是否感染病毒,发现病毒自动清除或由管理员选择处理。

2.6、定期实施静态杀毒,对服务器统一杀毒处理。发现系统遭到严重病毒攻击并形成一定破坏时,应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同时向相关单位反映情况,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最大限度控制受损面。

3、数据备份与检查

3.1、服务器的数据库必须做好备份,定期(如每周或每月)做好日志文件的备份。服务器内的重要数据做好不同介质存放,确保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

3.2、每月定期检查备份数据,如有损坏,及时重新备份。3.3、备份的数据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保管地点应有防火、防热、防潮、防盗等设施。

3.4、建立双备份制度,对重要资料除在服务器贮存外,还应拷贝到其他介质上,以防遭病毒破坏而遗失。

三、信息系统应用管理

1、应用管理

1.1、系统投入使用前,依据公司的信息应用系统管理原则,结合该应用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特性,业务部门组织系统使用部门共同制定该系统的应用方案。

1.2、系统出现问题时由资产归属单位自行负责管理、维修和维护;出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将异常现象、发生时间和可能的原因作详细记录,并立即提交给上级部门,由专业人员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

1.3、系统账号及权限由使用单位进行管理,确需技术支持时,上级部门可对使用单位进行指导。

1.4、权限中的账号中的信息、数据按规定划分,用户可根据其账号的权限进行阅读、使用。使用单位根据用户的职责权限编发账号,每个用户对应唯一的账号,禁止使用他人账号,否则造成的后果由使用者和账号泄露者共同承担。

1.5、系统中的管理员账号和权限,经使用单位提请信息部门授权后,方可使用。

1.6、信息系统用户离职、调动时,其使用单位必须向信息部门出具离职、调动申请,经审核批准后,由系统管理员及时对其账号进行撤销或修改。

1.7、系统使用的相关资料应有使用单位进行保存,在信息部门进行备案。

2、应急处理

2.1、在信息系统准备阶段,由承建商、使用单位、信息部门三方共同编制紧急预案,并定期演练;信息系统发生紧急情况时,由信息部门依据紧急预案,向有关部门和公司领导及时通报故障情况。

2.2、系统发生故障时,由信息部门依据紧急预案,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抢修,最大限度的降低故障带来的损失。

2.3、应急处理结束后,信息部门应认真总结应急事件发生的原因、处理过程和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案。

2.4、信息系统应急处理详情见附表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中的信息安全风险应急预案。

3、数据备份与恢复

3.1每周对关键业务数据进行备份,确保业务数据完整、真实、准确地转储到备份介质上,备份介质需标明备份日期和备份内容,严格控制知悉此备份的人数,备份的数据必须由专人负责保管。

3.2对备份数据进行登记管理,备份可采用磁盘、移动硬盘、U盘等存储介质。

3.3、涉密文件和资料备份应严加控制。未经许可严禁私自复制、转储和借阅。对存储涉密信息的磁介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密级及保密期限,并视同纸制文件,分密级管理,严格借阅、使用、保管及销毁制度。

3.4、新系统上线运行时必须做好系统的完全备份,根据业务频率和数据的重要程度做好增量备份。

3.5、技术人员每周将备份上传至信息部门,信息部门管理人员对备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

3.6、技术人员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恢复验证,确保备份数据的可靠性,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信息系统变更管理 4.1、信息系统的更新、升级及重大变更需上报机电管理部审批,审批完成后方可执行;若需中断业务时需向公司汇报批准后执行。财务、全面预算等重要保密系统需经财务系统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更改,操作过程必须详细记录。

4.2、信息系统变更的实施需报公司审核批准后执行,变更实施需由信息部门组织实施,系统管理人员负责具体操作,变更过程必须详细记录并保存。

4.3、当信息系统出现故障、异常情形时,系统管理人员应立即上报业务主管部门,由业务主管部门启动“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联合信息部门负责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故障处理。

4.4、信息系统的新系统接入或旧系统删除操作需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

4.5、信息系统的变更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系统管理人员不得擅自进行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得擅自升级、改变软件版本,不得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的环境配置。

4.6、系统变更程序必须遵循与新系统开发项目同样的验证和测试程序,测试通过后方可进行变更,必要时还要进行额外测试。

4.7、各信息系统相关设备资料(系统驱动、设备说明书、系统授权书等)要按照相关技术档案存储制度保存,以备查看。

4.8、对信息系统的备品备件必须详细记录,保证数量及型号满足系统应急,如有缺失必须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并做好标签,明确功能。

五、信息系统应用控制: 5.1、针对手工录入、批量导入、接受其他系统数据等不同数据输入方式,系统将自动对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校验。

5.2、系统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做好信息系统安全工作,各信息系统的口令、密码要求严格保密,严禁擅自更改或泄露系统访问授权。

7.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分析 篇七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分析

为了缓解电力使用的压力, 采用现代化科学通讯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电网, 成为了目前电网发展的主要的方向。依靠智能电网能够完成对电网运行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 实现对能源结构的改善和充分利用, 满足不同的电力需求, 提升电力传送的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作为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合了高端的传感、通信和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于一体, 完成了对用电数据的收集、管理、统计和分析等, 并能根据电网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 实现了对用户的电负荷的监控和智能费控等。

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现状

(一) 国外应用现状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电力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为了保证光伏、风能和生物质等新型分布式电源发展的需求, 使供电服务质量更加的完善, 提升电网工作效率, 满足国际节能减排的要求, 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发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在2006年时, 欧盟颁布了《可持续的、竞争的、安全的欧洲能源策略》能源绿皮书, 在绿皮书中明确规定今后欧盟电网的建设将以智能电网的研发为主, 借助电能表智能自动化对系统进行管理。并要求欧盟各个成员国在2023年实现智能电能表的全部部署。

在2001年意大利的电力公司完成了智能电能表的安装, 形成了智能化计量网络。法国电力公司从2008年完成了2700万只智能电能表的更换, 实现了远程监控和网络接收电价信息的智能化。

预计到2020年, 在法国境内将会完成3500万只智能电能表的安装, 普及率将超过80%。美国白宫于2009年颁布了《复苏计划尺度报告》, 在该计划中将会有4000万只智能电能表安装到居民家庭中, 实现远程监控和抄表的业务。截止到2015年底, 在美国智能电能表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0%。

(二) 国内应用现状

国际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 从而促使我国的电力市场出现了全新的改革, 居民用电信息的采集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由传统的人工抄表逐渐向着远程集中抄表的方向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今, 我国的电力公司按照不同类型的用户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能信息采集系统, 其主要包括了关口和用户电能量收集、电力负荷监管、低压集中抄表和智能自动化配电等业务。但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常是由网省和地市公司自己建立, 缺少统一的标准, 只能完成对用户电能信息收集等初级功能的实现, 导致工作人员对用户用电信息不能及时全面有效的掌控。

为了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达到我国电力市场化的要求, 我国急需建立全面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我国电网于2008正式启动计量、抄表、收费标准化的建设, 对我国的智能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了技术上的统一规划, 并在相关的应用终端上对功能、实用性、信息安全和检测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要求, 为今后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提供了保证。

到2016年为止, 我国已经安装了2亿只以上的智能电能表。并且相关的采集系统主战也相继的建成并投入使用, 实现了对数据收集、故障维修、有序用电和电能质量监测等多项业务的应用。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 通信网接入技术

在建立电信息采集系统时, 需要具有实时性和可靠性的通信技术给予支持, 这主要是因为接入网通信技术具有接口和组网多样性和灵活性, 能够将数据、语音和图像等业务进行有机的结合, 为用电信息收集、负荷监控和电网提供有利的通信通道。所以通过对当前通信网络结构的分析, 制定适合智能电网的通信网技术系统将会是今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 信息共享与融合技术

当前我国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尚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 和其他的业务系统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 所以信息共享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当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不仅要保证业务营销系统, 同时也要通过信息共享创新方式, 建立以服务为基础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共享技术, 妥善的解决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应用和操纵难题。

(三) 移动作业技术

在传统的信息采集过程中, 通常是根据工作单和指导书进行现场作业, 工作完成后将手抄的用户数据录入到服务器中, 这种工作方式的效率极低。而现在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 移动作业系统将会通过智能化和自动化完成对现场抄核收、用电检查和业务办理等多项功能,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现场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有了深一层的提升, 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江汛.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四表合一技术研究与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34) .

[2]颜文伟.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抄核收新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34) .

[3]赵莎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 (06) .

8.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新趋势 篇八

【关键词】用电信息;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网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各种高科技技术不断普及应用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于用电的依赖性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对电网运行进行高效控制,确保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供电故障的出现,也变得尤为重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电网的运行也将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用电信息收集也将成为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大凭仗,因此,为了能够满足逐渐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电网系统正常运行,我国开始根据技术标准要求,全力推动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

一、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的现状

电网系统缺电严重,国家电力企业重视发电、忽视配电以及不重视用电信息的采集一直是我国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电网系统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实现,也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直到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对电力的需求越来也大,我国才逐渐重视起对电力供电系统的控制管理以及电网系统的优化,并在全国各地根据具体用电情况建立起了负荷控制系统。另外,为了能够及时对用电信息进行收集,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参考数据,我国还在电网系统中尝试构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但是由于受到用电信息收集系统没有统一建设,系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的限制,系统对用电信息的收集能力还存在于一定欠缺,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如,当前最常用的230 MHz无线专网、GPRS/CDMA无线公网、电力线载波(PLC)等,都无法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所搜集的信息数据也无法实现共享,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用电信息的利用效率,影响了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所存在主要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我国电力行业标委会修订了《DL/T 698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信道以及终端的构建进行了规范,综合提升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性能,使系统能够对整个电力企业的发电、配电、输电以及用户的用电等信息进行全面采集,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需求特性分析

(一)对用户用电信息进行及时采集

在电力企业对电力供电系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了维持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都需要定期对用户的用电负荷以及总用电量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所测数据,预测电力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优化电力企业的配电策略。在以往管理过程中,用户用电信息的收集都需要人工抄表来实现,而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对用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于供电系统的运行效率也有了更好的要求,依旧通过人工抄表来收集用户用电信息已经明显满足不了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因此,就需要构建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来对用户用电信息进行及时收集,以更好的满足电力企业对电力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分析的需要[1]。

(二)对用户电力负荷进行集中监控

对用户用电负荷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是保证电力企业用电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技术经济手段,是维持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最佳方式。在以往用电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电力企业无法对用户用电情况进行集中监控,所以很难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导致用户用电负荷不均衡现象经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实现对用户用电负荷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避免用户用电负荷不均衡问题的出现,在保证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避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损失,确保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趋势

(一)通信网络接入技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需要有足够强大的通信技术作为支撑,只有这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才能够实现数据、信息、语音以及图像等通信方式的传输,进而才能够实现 对用户用电信息的收集,用户用电负荷的监控以及对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管理。因此,基于以上几点要求,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就需要接入通信网络技术,通过通信网络技术来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数据、图像、音频等信息的有效传递,充分发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作用,确保供电系统高效、稳定运行,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2]。

(二)实现信息共享

当前,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系统还无法与其他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不了信息的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比如,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企业营销系统及营销稽查监控系统之间实现不了信息的共享,营销系统及营销稽查监控系统无法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利用,也就无法及时、准确的对用户用电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预计出电力市场变化和发展的趋势,进而影响企业的营销决策。因此,在完善和提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性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实现系统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比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企业营销系统及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营销系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用户用电信息,及时对电力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制定出最正确的营销方案。

(三)高效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分析功能

国家电网企业所经营的范围几乎笼罩全国,不仅所管辖的范围非常大,用户也非常多,而将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还将实现统计性和集中性,这种大面积、大基数的经营特点就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增添了极大的工作难度。因此,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提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用户用电信息采集和处理分析的功能,要使系统能够及时对所有用户的用单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并快速、高效的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有效结果后共享给其他系统,维持整个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加强对并行数据处理、分区存储、批量数据处理等技术的研究,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采集和整理,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运行的可靠性。

(四)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技术

实现系统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应该采用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技术,并通过应用该技术实现对用户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对用户的用电负荷进行监控;为用户提供用户缴费信息、用电情况、缴费预告、停电通知等。同时,还可以针对具体的用电情况对供电系统的运行进行智能调控和指导用户正确进行用电。

四、结束语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其生活和工作对于用电的需求和依赖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实现供电系统的自动、智能运行,提升供电系统的供电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要确保供电系统自动、智能运行的前提,就是要拥有高效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时对用户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所以,我们电力企业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实现用户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德昌,李勇.中国式智能电网的构成和发展规划研究[J].电网技术,2011(02).

9.信息采集实习报告 篇九

此次活动从7月10日开始至8月20日结束。这次活动主要是要求我们这些大学生依据我们采集到的问卷调查内容,进行收集整理,最后把采集到的这些信息做成电子档案。

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在叶行长的带领下,首先从街道的门市开始,起初,我们都比较害羞不好意思问,后来经过几家的采集之后,我们便自己独自开始了挨家挨户进行询问,在进入门市后,我第一时间介绍了自己是盱眙农商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身份,通过聊天让他们明白了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以及采集的信息能够为他们以后到农商行办理业务提供哪些方便,以便我们能够更好的采集到信息。随着接连几家的采集,我们的速度越来越快,不在向刚开始那样紧张,不好意思之类的,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我们便采集了6户信息。自己感觉很开心,顺利的采集,让我充满了成就感,点燃了我继续走访的热情。就这样结束了上午的工作。

下午,没人带领我们,我们5人分成2个小组继续开始上门进行挨家挨户的采集信息,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并没有上午采集的那样顺利,因为在没有人带领我们的情况下,居民的防范心理比较严重,而且除去上班的人,大部分都是老人与小孩滞留在家,这时上门拜访不仅打扰了他们的休息,也容易引起他们的戒备心理,有的人虽然请我们进门但一但我们的提问涉及道他们身份证和银行账号的时候他们便不愿意提供给我们,这样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及大的困难,后来我们回来总结经验,针对我们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新的`方案。

接下来到每个分场都由每个分场的小队长带领我们一起进行采集,这样给我们的采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5人全力投入到信息采集中去,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就这样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分场的任务。

10.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服务报告 篇十

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

前言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依据《ISO/IEC20000:2005“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及其它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本规范为《信息服务资费标准》的引导性文件。《信息服务管理规范》分为10部分:

第一部分:总则

第二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管理规范 第三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 第四部分:软件服务管理规范 第五部分:数据加工和处理管理规范 第六部分:内容和增值服务管理规范 第七部分:数据库服务管理规范 第八部分:电子商务服务管理规范 第九部分: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 第十部分:其它专业类服务管理规范

目录

前言----------------------------2 目录----------------------------3 第三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6 适用范围------------6 2 规范性引用文件---6 3 定义和术语---------6

3.1 服务台-------6 3.2 事件----------7 3.3 问题----------7 3.4 突发事件----7 4 要求------------------7 5 运营和维护服务类型----------------------------7

5.1 基础服务----7 5.2 性能优化服务----8 5.3 增值服务----------8 6.运营和维护服务内容---------------------------8

6.1 基础服务内容-----------------------------8 6.2 性能优化服务内容----------------------12 服务台管理--------------14

7.1 服务台功能 14

7.2 服务台流程 15 7.3 优先级------15 8 运营和维护管理体系---------------------------16 9.运营管理-----------17

9.1 运营管理目标----------------------------17 9.2 需求分析---17 9.3 运营计划---17 9.4 过程管理---17 9.5 协调与沟通 17 9.6 服务交付---18 10 维护管理----------18

10.1 维护管理目标--------------------------18 10.2 需求分析19 10.4 沟通与协调-----------------------------19 10.5 问题管理20 10.7 维护确认21 11 突发事件管理----21

11.1 评估与分类-----------------------------21 11.2 突发事件处理--------------------------21 管理机制----------21

第三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提供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的各类组织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管理的范围、目的、性质和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活动涉及的各类组织。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 定义和术语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确立的以及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部分。

3.1 服务台

信息服务单位设置的与用户之间的接入点,负责记录、分解、监控运营维护中的事件;受理投诉、意见、建议;与用户沟通,提出事件的处理和解决方案及意见反馈等。

3.2 事件

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故障等情况。

3.3 问题

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的各种需要解决的疑难、缺陷等。

3.4 突发事件

突然发生的、未曾预防的、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灾害事故等。要求

本部分遵循《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的一般原则和要求,重点描述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类型、服务内容以及运营和维护管理等。

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参照《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执行。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中,应同时使用《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和本部分。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中,应根据《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确立的原则和要求,制订服务等级协议,划分服务等级。运营和维护服务类型 5.1 基础服务

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营,必须提供的基础性的保障和维护工作。

5.2 性能优化服务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各项应用(硬件基础平台、系统平台、存储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安全平台等)、各项业务的性能、效能的优化、整合、评估等服务。

5.3 增值服务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的高效能、高效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延长已有投资,在原有基础上实施进一步的应用拓展业务。

6.运营和维护服务内容 6.1 基础服务内容

6.1.1 物理环境管理和维护

Ⅰ.机房管理和维护

为保证机房内所有设备的安全、稳定、无故障运行,监控机房的环境、监测并定期检查电源、通风、接地等所有机房设施的工作状态,发现并报告问题和提出变更建议。a)电源管理:将电源有效分配到系统中不同的设备组件。应考虑电源设备参数对设备的影响,如过压、过流、浪涌、短路等。

b)等电位管理:应设置配电系统、各类电子设备及附属设施、防雷等的等电位体,并考虑静电防护、感应雷电可能形成的电磁脉冲和过电压的干扰和毁坏等。

c)设备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可靠性评价。d)环境管理:应考虑机房内通风、温度、湿度、灰尘、灯光等的配置;考虑机柜放置与冷却效率和制冷单元热点的关系;以及可能因功能扩大引起的冷却

效率问题等。e)灾害预防:应考虑物理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制定应急预案。

Ⅱ.其它管理和维护

a)布线系统管理和维护:监控、诊断、分析设备间、弱电井等区域配线设备、线缆、信息插座等设施,及网络通信线路的工作状态和可能的故障状态,发现并报告问题,提出维护建议,保证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和维护的高效率。

b)监控系统管理和维护:监控、诊断、分析门禁系统、各类监控设备等的运行状态、参数变化、提示信息等,发现并报告问题,及时变更、维护,保证监控系统的可靠性。

6.1.2 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

为保证路由设备、网络交换设备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保证网络结构的优化,定期评估网络基础平台的性能,制定故障维护预案,及时消除可能的故障隐患,制定应急预案,保证网络基础平台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

6.1.3 数据存储设施

为保证数据存储设施,如服务器设备、集群系统、存储阵列、存储网络等,以及支撑数据存储设施运行的软件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保证存储数据的安全,定期评估存储设施及软件平台的性能,确认数据存储的安全等级,制定故障应急预案,及时消

除故障隐患,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行。

6.1.4 系统平台管理

为保证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其它支撑系统应用的软件系统及网络协议等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定期评估系统平台的性能,制定系统故障处理应急预案,及时消除故障隐患,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行。

6.1.5 应用系统管理和维护

保证在系统平台上运行的各类应用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定期评估应用软件系统的性能、功能缺陷、用户满意度等,及时或与开发商沟通消除应用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根据需求更新或变更系统功能。

6.1.6 数据管理和维护

数据管理是系统应用的核心。为保证数据存储、数据访问、数据通信、数据交换的安全,定期评估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制定备份、冗灾策略和数据恢复策略,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

Ⅰ.数据安全性管理和维护

a)安全评估。应对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和保密性等要素进行评估,制定数据管理和数据恢复策略,保证数据的安全。

b)数据访问控制:应制定数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权限控制策略、非授权访问处理策略,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修改、移动、删除、毁损等。

c)数据存储与冗灾:应制定数据存储、数据冗灾策略,评估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保证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可靠性;制定数据存储事件处理预案;

d)数据通信安全:应评估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制定数据通信的安全策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保密性和不可抵赖性;制定数据通信应急处理预案;

Ⅱ.媒介安全性管理和维护

应制定媒介管理、权限策略,制定媒介泄露的处理策略,明确责任,保证数据保管的安全。

6.1.7 安全管理和维护

保证物理环境和系统运行的安全,物理环境安全包括机房监控、门禁系统、灾害预防、等电位系统、消防系统等等;系统运行安全包括风险评估、安全策略、安全机制、安全级别、病毒防护、补丁管理等等。定期检查和评估可能的安全隐患、缺陷和威胁,制定安全恢复预案。

Ⅰ.风险评估

应对系统的安全威胁、脆弱性、漏洞进行评估,对安全管理进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风险处理机制,及时消除或弱化风险,并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Ⅱ.安全策略

应制定物理环境、基础平台、数据、应用软件、事件管理等的信息安全策略,实行信息安全教育,明确责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实施安全策略的综合管理。

Ⅲ.安全级别

应根据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评估安全等级,定义安全级别。

Ⅳ.安全机制

定义不同的安全机制,包括加密机制、访问控制机制、身份认证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数字签名机制等,制定事件处理流程和机制,避免安全威胁和隐患。Ⅴ.数据交换

应规划建设数据安全交换平台,保证内、外网络之间数据交换的安全。应制定数据安全交换、交换过程,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策略;制定数据交换事件处理预案,评估数据交换事件的影响。

Ⅵ.病毒防护

应制定病毒防护和恢复策略,定期评估病毒影响,采取相应的病毒防护措施;制定病毒事件处理预案。

Ⅶ.个人信息保护

应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策略,对工作人员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宣传和教育。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事件处理预案。

6.1.8 子网管理和维护

子网是构成系统的要素。定期评估子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消除可能存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及对系统的威胁。

6.1.9 桌面管理

个人计算机终端及环境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管理。6.1.10 操作管理

日常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6.2 性能优化服务内容

6.2.1 系统平台性能评估

评估系统整体架构的合理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展性,以及系统健壮性评估等。

6.2.2 应用系统性能评估

评估支撑软件、应用软件及其它应用系统性能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功能缺陷等。

6.2.3 数据存储和通信安全评估

评估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不可抵赖性;数据通信的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以及、安全隐患评估、数据交换安全性评估等。

6.2.4 系统整体安全性能评估

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系统脆弱性检测、非传统安全隐患评估及应对策略等。

6.2.5 系统安全平台性能评估

评估安全防护体系架构的合理性、安全防护体系自身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及存在的风险;安全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可用性等。

6.2.6 业务整合

评估用户的业务系统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6.3.1 规划管理

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总体发展架构;信息系统中长期建设、应用、发展规划;资源整合和规划;IT治理模式;IT服务规划;标准建设等。

6.3.2 可用性管理

优化、设计、提高系统基础架构(包括硬件基础平台、系统平台、安全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等)的可用性、可靠性,降低系统TCO值。

6.3.3 核心应用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核心技术、高端技术的应用、部署、管理。

6.3.4 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的深层分析;安全防护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等。

6.3.5 投资保护

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分析、TCO分析,根据规划管理,制定投资策略等。

6.3.6 系统运营策略和应用拓展

分析系统需求影响和运营效能,制定获得最大效能的系统运营策略、分析系统潜在的增值服务的可能性等。服务台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支持,由服务台根据服务内容实施。

7.1 服务台功能

服务台依据用户需求、服务水平管理定义、服务能力定义、服务类型等,实施运营和维护的日常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a)响应用户服务请求; b)事件处理的管理和协调; c)服务相关信息的发布; d)与用户的沟通、协调;

e)意见反馈。

7.2 服务台流程

a)服务优先级确定; b)事件识别、分类; c)事件解决方案和处理; d)事件状态追踪和沟通; e)事件处理结果确认; f)用户满意度评估; g)意见反馈。

服务台的服务水平,应根据以下三项评价: a)可用性(事件响应、事件处理、人员素质等); b)技术能力(事件处理的服务能力); c)用户满意度(事件处理的服务质量)。

7.3优先级

根据事件的影响和程度,确定事件处理的顺序。

7.3.1 优先级分类

应根据以下二项分类:

a)影响:根据事件对业务的影响(一般业务与关键业务,一个部门与多个部门等); b)程度:业务运行与恢复的紧急度。

7.3.2 优先级确定

应根据以下三项确定:

a)优先级识别、分类、定义、排队; b)依据定义、排队人为判断; c)不同优先级事件的响应时间定义。运营和维护管理体系

应构建运营和维护管理体系,整合、协调各类资源,提升运营和维护服务能力,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管理体系应包括:

a)目标和基本原则 b)管理策略和流程 c)人员、资源、技术管理 d)过程模式 e)业绩跟踪与评估 f)服务满意度评估

9.运营管理 9.1 运营管理目标

优化信息服务成本,分散系统风险,确保跨厂商、跨平台、异构系统的运营效率,满足业务需求的增长和发展。

9.2 需求分析

应识别、整合各类资源,分析、检测系统性能,确定业务系统的需求,保证信息系统运营与业务系统需求的一致。

9.3 运营计划

应根据运营管理服务需求、业务需求、服务水平管理、服务能力管理,制定运营管理计划,确定管理流程,建立运营管理体系,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合理成本运营。

9.4 过程管理

在运营管理服务中,应采用过程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过程。

9.5 协调与沟通

在运营管理服务中,应经常与用户沟通和交流,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服务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9.6 服务交付

9.6.1 运行交付

计算机信息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营前,应通过测试、验收,并经过试运行,保证交付信息服务单位运营管理的系统安全、可靠、可用、稳定。

9.6.2 过程交付

服务过程中或过程后交付用户运营时,应: a)完整的管理文档交付; b)完整的管理流程交付; c)管理培训完成;

d)系统安全、可靠、可用、稳定。

9.7 服务评价

应分阶段评价运营服务过程,并在服务结束后,整体评价运营管理服务。维护管理 10.1 维护管理目标

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检测、监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分析、优化系统性能,及时发现故障、处理故障,保证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10.2 需求分析

识别、整合、定义、分类各类资源,检测、分析系统性能,确定维护服务需求和范畴。

10.3 维护计划

应根据维护服务需求、业务需求、服务水平管理、服务能力管理,制定维护计划,确定管理流程,建立维护体系。

10.4 沟通与协调

在维护服务中,应随时与用户沟通、交流,了解可能的需求变更,听取用户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过程。

10.5 问题管理

10.5.1 问题识别

应监测、记录、识别、分析系统出现的或潜在的问题,建立问题处理流程,查找引起问

题的原因,降低系统运营的风险。

10.5.2 问题控制

应根据问题的性质分类,确定问题的影响和程度,按照优先级定义排队,定义问题解决方案。

10.5.3 问题跟踪

应跟踪问题处理流程,及时改进和完善。

10.5.4 协调管理

在问题管理中,应协调服务台、变更管理和问题管理,促进问题的预防、解决和管理。

10.6 维护方式

10.6.1 需求确定

依据用户需求,确定计算机信息系统维护服务的类型、内容,明确维护服务的目标,和对服务能力的要求,建立维护服务管理流程。

10.6.2 维护支持

依据用户需求,服务类型、服务内容和服务管理流程,采取不同层次的维护服务和技术支持:

a)定期与非定期维护; b)远程维护; c)现场维护。

10.6.3 维护周期

应实时、快速响应用户的维护请求。

10.7 维护确认

维护工作完成后,经用户评价、确认,签署《维护完成确认书》。

10.8 维护跟踪

应在维护工作完成后,跟踪、监测维护效果,及时改进、弥补各类缺陷、不足。突发事件管理 11.1 评估与分类

应识别、判断、分析、检测突发事件,根据事件的特点、性质明确分类。

11.2 突发事件处理

a)制定突发事件预防预案; b)制定突发事件恢复预案;

c)根据突发事件类别判断事件处理优先级; d)执行突发事件预案;

e)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f)对突发事件处理实施跟踪。管理机制

在运营和维护服务中,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应包括: a)工作制度; b)人员规范; c)现场操作规程;

1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服务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用电信息 采集系统 运行维护 管理

一、系统简介

(一)系统背景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快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2005]406)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总体要求,保证智能电网建设的有序推进,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总体目标,目前各省网公司均在大力建设电力用户用电采集系统,并达到的一定的覆盖率,但整个系统的抄收成功率不是很理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系统的技术不够成熟和稳定,二是供电企业本身的管理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从管理如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该系统可以满足国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总体要求。

(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除主站系统外,主要由电能表、采集装置、通信信道三大部分构成,如图所示:

图: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示意图

1、电能表

本次建设涉及的电能表主要是要求带预付费功能、能满足阶梯电价应用。所以在功能配置等方面,除具有计量功能外,还应具有时钟及对时、预付费、控制、通信、数据日冻结等功能。

2、采集装置

采集终端负责收集和提供整个系统的原始用电信息,该部分负责采集用户计量设备的信息,处理和冻结有关数据,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送到主站。采集终端按安装用户分又可分为工商业用户采集终端和居民用户采集终端两大类。

3、通信

上述采集终端涉及的通信方式是目前主要的通信方式。今后大规模推广应用,可能会以新建的专网通信方式为主,主要有光纤专网,无线蜂窝专网,光纤和无线混合组网和载波和光纤混合组网。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和维护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对电量数据

制定相应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异常,修改,替代和复核管理办法的处理原则;根据统计要求编制常用报表格式,以及根据用变化的情况调整报表格式,并且及时提交相关部门修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电量负荷报表计算公式的编辑修改后进行审核确认;定期核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及时对各类信息加以统计分析,对异常数据要查明原因,落实相关部门处理;CTPT参数,费率时段修改,旁路数据替代,表计更换和电量追加修改后对电量数据进行审核确认和分析统计。

(二)对采集终端

给相关运行管理部门提供变电所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数据正确性核对,日常维护,故障排除和缺陷处理等必要的参数信息;做好各种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设备的调试,接入用电信息,安装,参数设置,配合联调和维护数据库等工作;管理好用电信息采集装置的备品和备件。

(三)对电能表

核对系统数据,一旦发现数据有缺陷或异常,要立即进行处理和确认,并提供相关信息给其他运行管理部门;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电能表计的数据进行复核和定期巡检;做好各种计量设备的检修,安装,申购和检定,并且配合做好信息接入,缺陷处理和设备检修等工作;维护电能表计,核对数据,设定参数,并提供必要的参数给相关运行管理部门。

(四)对通讯通道

对专线通道,电话和网络通道的分配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信电路进行统一管理;为了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道的畅通,需要维护好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数据于用电信息采集主站系统之间的通讯。

(五)对电量主站系统

协调管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信息安排,终端设备缺陷处理和故障排除等相关工作;为了确保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维护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站设备;认真做好采集设备的验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收集,管理,整体规划并统计分析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的资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生成维护,用户权限维护,应用软件维护和用户设立维护;在新增用户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档案对数据进行备份,存储,维护和添加;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总体的管理,协调和技术指导,负责为系统提供正确的数据,维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整体正常运行。

三、完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维护的制度和流程

供电企业目前还没有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流程,这正是现在要完善的,其内容大体包括:加强营销系统管理,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确保系统实时反应机组的准确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认真完成系统巡回检查的工作,及时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一旦系统使用部门使用系统过程中出现故障,要立即做好巡检记录并且通知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对系统应用部门进行检查,确认系统有问题后,及时通知维护技术人员对系统故障进行维护,维护人员收到通知后,要及时处理故障,使用人员信息中心对系统维护后信息进行汇总,并及时反馈各部门。

四、总结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承担着原始电能数据采集,计量和传输的任务,是实现信息集成、分析优化和信息展现的基础。只有该系统可靠,稳定的运行,才能实现用电检测、负荷管理、线损分析、自动抄表等功能,才能为有效推进分时电价、阶梯电价、乃至实量电价等等电费控制策略,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的电力营销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总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靠,稳定的运行,必须建立一系列系统运行维护流程和管理制度来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哲;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在高校供电网络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2]丁宁;基于电能量智能监控及计费系统的负荷预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杜永平;涂庭友;;宿州电网电能量管理系统自动旁路代功能实现[A];第四届安徽科技论坛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林弘;建立福建省电网电能量计费系统的探讨[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1997年04期.

1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靠性分析 篇十二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靠性的概念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可靠性通常是指系统在规定条件下,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1) 规定的条件是指系统设置在建筑物或其他场所中承受的各种条件, 包括使用时的环境条件, 如温度、湿度、粉尘、振动、高频电磁干扰, 使用维护方法, 运输条件, 以及使用时对使用人员的技术要求等。

(2) 系统的可靠性与规定的时间密切相关, 系统的可靠性随着使用或工作时间增长而降低。因此在不同的规定时间内, 系统的可靠性将不同, 对应的时间指标也不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元器件和装置组成的复合产品, 其规定时间一般为经验值。

(3) 系统的可靠性还与规定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规定的功能就是系统应具备的技术指标, 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监控及统计分析功能。“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是指完成全部的规定功能的能力。

2 用电采集系统的可靠性的定量表示

用电采集系统的可靠性是一个定性的概念,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数学模型来具体表示可靠性的高低, 如可用率、残存函数、MTBF (平均故障时间) 、MTTR (平均维护时间) 。

2.1 可用率

为了评价系统的可靠性, 可用性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可用性表明一个确定的用电采集系统在某种给定的环境下能实际正常工作时间的概率。表现在用电采集系统中, 上式系统工作内容 (功能内容) 的含义包括:用电采集系统中的采集功能统计分析功能、通信系统的传输功能、当地配变采集等终端的采集和发送功能。

对于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首先将其简化成一个简单的并联、串联系统;然后分别计算各子系统的可用率;最后再进行总加。并联、串联系统的数学模型分别如下:

(1) 并联系统可用率:

其中, F为每个并联子系统的不可靠度 (F=1-A分系统) ;n为并联子系统数量。

(2) 串联系统可用率:

其中, Ai为串联分系统可用率;n为串联子系统数量。

2.2 残存函数

所谓残存函数就其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换言之残存函数是功能程度的概率, 其数学模型为:

其中, tn为在时间t时仍能使用的程度 (百分比) ;0n为在时间开始时的可靠性 (一般为1) 。

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某一时间to后, 下降幅度更加明显, 所以系统五年内必须作一次重新规划。否则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2.3 M T BF (平均故障时间)

所谓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是系统连续工作时间t这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其数学模型:

MTBF是判断一个系统好坏的主要指标。该系统直观反映了系统故障后恢复速度。对整个系统的选型与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2.4 MTTR (平均维护时间)

所谓MTTR (Mean time to repair) 是系统连续多次维护后的平均维护时间如该值很小, 表示系统可维护性好容易修复。

3 影响用电采集系统可靠性的诸因素

用电采集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是从可靠性角度研究如何使该系统不间断运行, 即使系统局部出现故障, 其系统仍不失去其应有的监控功能, 以保证对电力系统的监视和控制。

分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应先对系统的功能加以评估, 搞清楚该系统包含的各子系统之间的逻辑连接关系, 然后找出相应的、具体的数值。从而达到定量的分析效果。

现场运行经验表明:系统不可靠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3.1 系统硬件的不可靠因素

用电采集系统的可靠性与硬件的可靠性是密切相关的。在分析过程中应根据其性能指标和功能要求决定系统的结构形式, 确定个部件分工。因此, 在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中应考虑的以下问题:

(1) 系统的可靠性是由系统中的各元件的可靠性决定的, 在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简化系统结构, 减少元器件的数量, 简化设计方案。

(2) 合理划分软硬件功能, 在硬件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软件来实现系统功能。

(3) 作好硬件的冗余, 在系统设计中对关键部件进行冗余设计, 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冗余技术的基础是合理有效地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控, 在及时发现故障的前提下启动冗余部件。如磁盘系统冗余技术。通过配置热插拔硬盘并使用RAID系统, 可以完全避免由于硬盘损坏造成的系统故障;如电源系统冗余技术。热插拔冗余电源正常工作时, 两台电源各输出一半功率, 从而使每一台电源都工作在轻负载状态, 利于电源稳定工作。当其中一台发生故障, 短时由另一台接替其工作并报警。

3.2 系统软件的不可靠因素

由于用电采集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 在分析系统可靠性时, 也应当考虑系统软件的因素。在提高元器件的质量、采用冗余设计等措施的同时, 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以使系统达到更好的、理想的效果。

用电采集系统软件内部含有大量彼此联系的功能, 随着功能的增加, 内部联系的复杂性呈非线性增长.数据采集软件的特点体现在逻辑的复杂性, 统计分析软件的特点体现在数值计算的复杂性, 因此, 要求具有非常有效的算法和复杂的程序技巧。系统中绝大部分输入输出是在线的, 其中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实时的, 它们之间存在联系并相互干扰, 此特点大大增加了软件开发和调试的复杂性、风险性。因此, 在系统的软件方案设计中应考虑的以下问题。

(1) 软件抗干扰措施。采用看门狗程序防止由于外界干扰、硬件故障及程序出错致使系统停机中断或程序进入死循环等。

(2) 故障自诊断措施。根据事先已知的测试码、校验码和故障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观测结果的分析以确定是否发生故障, 以及故障发生部位。

(4) 软件可靠性与硬件可靠性之间有许多类似之处,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引起错误的机理。硬件错误由磨损老化及其他物理原因引起, 软件错误是由软件设计不当造成的。另外, 硬件错误修复后可能再次出现故障, 而软件错误更改后一般就不会在发生同类错误。

4 提高用电采集系统可靠性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软硬件两大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要保证用电采集系统的可靠运行,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4.1 加强现代化管理

现代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当然也应包括可靠性。但是如果处理不当, 系统可靠性没有得到足够保证, 那么它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试想一下, 假如在系统运行当中, 由于计算机维护人员失误而删除了重要进程, 导致系统崩溃, 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愈是走向现代化, 愈要注意可靠性。因此, 电网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必须在各个方面提高和改善系统可靠性。没有可靠性作基础的系统只能是空中楼阁。

4.2 硬件上应注意的问题

系统选型中应尽可能的采用可靠性高的系统元件 (如计算机、工作站、网卡、打印机、接口设备等) , 在保证能够完成预定功能的前提下, 把系统的复杂性减低至最低限度。同时在系统的结构上尽量多采用冗余装置 (互为备用) , 如双服务器带磁盘阵列、双前置、双网等。典型冗余式系统拓扑结构图见图1。

4.3 软件上需注意的问题

用电采集系统涉及多种专业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计划、经营等, 它需要有良好组织的众多技术人员进行确认、设计、编程、试验、联调、维护与改进, 一般都需要至少两级以上的管理体系才能进行开发与维护。用户要求的特殊软件的开发对用户和厂商来说都有较大的风险, 只有具有多名软件专家和清楚了解用户特殊要求的厂商才有提供这些软件的资格.对于本身没有技术能力的小公司, 尽管谈判中什么都可以答应,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对于国外供贷方, 应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则:提供标准软件, 不开发用户专用软件.在谈判用户专用软件时, 供货方在报价和确定未知软件性能时必然要考虑风险。

评价软件稳定性时它很容易使缺少经验的用户上当, 开发成功一个软件不仅在技术上非常复杂, 而且绝大部分工作量是用户见不到的, 是难以想象的.用户见到的软件产品主要是画面, 但以此评价软件就过于表面化了, 这些至多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 90%的工作是隐含在水面以下。

4.4 运行维护部门应注意的问题

在运行中不断观察分析, 纠正因软件不完善引发的故障。应努力提高运行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定期维护, 更新替换可靠性差的元件。

5 结语

随着电网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用电采集系统在供配电网中的使用频度不断增加, 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用电采集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已经引起电力行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努力提高用电采集系统的可靠性必将促进电网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摘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可靠性是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性能。本文介绍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靠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分析了硬件、软件可靠性对系统的影响, 同时对解决方法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系统,可靠性,分析

参考文献

[1]Patrick D.T.O’Connor实用可靠性工程[M].电子工业出版杜, 2005.

上一篇:关于描写清明节的作文怎么写下一篇:七下英语语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