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鉴赏教学大纲

2024-12-02

舞蹈作品鉴赏教学大纲(共11篇)

1.舞蹈作品鉴赏教学大纲 篇一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作课人:苗玉玲 单位:汤阴县第一中学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的传授:

通过课堂讲授让同学们了解艺术语言类型,具象、意象、抽象三种类型中中西方艺术语言不同的表达手段。

(2)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堂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知觉能力(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描述能力(深入观察作品)、解读能力(理解认识作品)、批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初步树立基本的美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美术语言的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艺术语言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课件展示法、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直接导入)

我们的物质世界里的每一个物体都有其特殊的语言,就像文学艺术有文学语言,音乐艺术有音符一样,美术作品也有它特定的语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艺术语言的定义、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以及艺术语言的表达手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下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类型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2、上节课内容回顾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

上节课内容: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是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广义的说,美术作品中参与作品表达的一切都具有语言的属性;而狭义上,指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两方面。

美术的基本元素:点、线、面、色。

美术语言的表达手段:

1、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2、中国绘画:笔墨、章法、皴法 板书: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作品的艺术类型有哪些? 3、新知探究: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梁楷的《泼墨仙人》、克里福德.斯蒂尔的《1954》三幅作品。

提出问题:这三件作品有什么不同?你从作品中分别看到和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教师活动:分别总结美术语言的三种类型:

具象艺术:真实的再现现实

意象艺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抽象艺术: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纯粹运用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达到精神的纯粹和人类精神表达的自由与沟通

板书:

1、具象艺术

2、意象艺术

3、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

二、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用 3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本第9页至11页,并按小组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和《簪花仕女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体会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2)意象艺术重在表现什么?艺术家常常运用那些手段来表现意象艺术作品?(3)抽象艺术可分为哪两类?它们分别是如何表现的? 板书: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和《簪花仕女图》两幅作品 学生活动:欣赏作品,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相同点:具象艺术,不同点:语言表达手段不同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蓝马》和《奔马》两幅作品 学生活动:欣赏作品,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艺术家采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段进行表达。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红、黑、黄蓝构成》和《牛顿色盘》两幅作品 学生活动:欣赏作品,学生讨论并回答:看到了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教师活动:总结抽象艺术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4、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

艺术类型 表达目的

表现方法(手段)中国画:线条和随类敷彩

具象艺术 真实的再现现实

油画:明暗、空间、《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意)《荷拉透视、构图、肌理 斯兄弟宣誓》(达维特、法国)

代表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五代)

意象艺术 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意象艺术:变形、夸张、重组

《泼墨仙人图》(梁楷、宋)《虾 》(齐白石)《蓝马》马尔克、德)《 走下楼梯的裸女》(杜尚、法国)

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冷抽象:用线分割块

《红 黑 黄 蓝构成》(蒙德里安 荷兰)《 牛抽象艺术 言和手段本身,达到精神的构成关系。热抽象:

顿色盘》(库普卡、捷克)的纯粹和人类精神表达用色彩和变化的线条的自由与沟通

来创作。可辨性,纯粹运用美术语面、形成面与面之间

5、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本节课知识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作品赏析,我们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艺术语言来创造的,各种艺术正是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意义和感受,并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给我们。

5、板书设计: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美术作品的艺术类型有哪些?

1、具象艺术

2、意象艺术

3、抽象艺术

二、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2.舞蹈作品鉴赏教学大纲 篇二

新中国油画鉴赏教学实践中, 我选择钟涵、孙滋溪两位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作为鉴赏对象, 从其生平、生活年代、创作年代、创作背景等逐一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方法符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使学生较为全面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在不断“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理解文化艺术”。

一、《延河边上》经典革命历史母题

新中国的五、六十年代, 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取得重要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反映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的伟大革命斗争, 如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题材;二是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生活。钟涵的《延河边上》就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 以古典油画写实的方法, 再现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艰辛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代表作。

作者钟涵, 江西萍乡人。1946年考入学清华大学建筑系。1955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80年赴比利时进修。197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延河边上》是一幅重要的革命历史画。此画是作者油研班的毕业创作, 因表现的是领袖背影受到批评, 致使原作遭受毁坏。

作者是从鲁艺走出来的画家, 作者之所以选择了表现领袖的题材, 因为他成长在哪个年代, 并且比较熟悉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历史, 这一页页鲜红的历史篇章使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并铭刻在心中。对于那一代革命热血青年来说,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四十多年来的人民斗争历史, 就是他们的家谱家史, 是一页页充满宏伟壮阔的图卷, 处处放射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因此作者就有了强烈的愿望, 要用绘画的语言表现“延安作风”, 表现当时革命圣地延安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表现当时在中国共产领导下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风格。画革命历史画, 歌颂我们的党。

作者就是这样选择了《延河边上》的主题。作品选题的起点是来个人的理性认识, 是落实在对生活的感受和经验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两者在他的艺术构思中, 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作者曾两次到延安, 去体验那里的生活, 去感受那里新的气象。那里的人, 那里的山山水水, 处处都使人怀想起革命战争时期的景象。流淌的小河边,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 满川秀色, 一片耀眼的金光从东边的山头上洒向大地。延安的干部群众经常到河边散步, 抑或是劳动归来, 到延河边洗洗脚, 喝口延河水, 感受解放区的美好和幸福。又仿佛看见当年那沸腾的生活景象, 感觉过去的岁月还在眼前。这一幕幕都化入到了眼前, 化入到心田, 那金色的霞光中, 仿佛披上了延河的粗布锦衣, 透过一缕缕阳光, 吸吮着四十年代延河边上飘来的阵阵清风。

造型母题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他像未来作品的种子, 或是果实的核仁。作品在最终这个造型母题中的核心是:“延安”即“革命的大本营”, “毛主席和农民”即“知心的同志”。因主题思想的明确化, 造型艺术语言也就随之精炼化了, 画面中让两个主体人物的图像突显在一片金色灿烂的阳光之中, 把轻轻流淌的延河水及延安的宝塔山等细节都自然地融合到主题人物形象的身影中了。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一个鲜明的主题印象。

关于形象塑造, 为什么要画背影呢?许多人不明白。领袖形象用背影来描绘是否合适。其实, 这就是此幅作品的成功之处。艺术家表现领袖背影的微妙手法, 是绝无仅有的, 这件艺术品的绝妙也正体现在含蓄的特点, 正因为含蓄、所以特别耐人寻味。看了这幅画, 会有许多观众不满足, 希望能够看到主席的正面, 有一种很想看到正面的欲望, 想看到伟大领袖的神采和风貌。其实,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作为群众领袖的那种诚挚、朴素、平易近人, 微下弯的身躯以表领袖的谦和, 描绘毛泽东主席双手后背的动态, 手持点燃的香烟点明主席舒畅的心情和他一天工作的辛劳, 缓缓的步履, 谦和的姿态, 无不引起观者美好的联想。同主席并肩行走的是陕北老汉, 老人饱经风霜, 满头银发, 不难想象战争的烽火和沧桑的岁月, 磨砺了老人的一生。这幅画里, 老汉成了人民群众的一个化身。

它是一首抒情诗, 它是一幅具有庄严感和纪念碑式的经典之作。

二、《天安门前》新中国的忠实描绘和虔诚表达

创作于1964年的油画《天安门前》吸收了新年画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 以特别喜庆和热烈的笔调表现了当时天安门前常见的一个场景, 是作者追求油画民族化探索过程中的一件优秀作品。作品内容强烈概括了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 是当时全国人民非常喜爱的一件油画作品, 堪称“红色经典”。

作者孙滋溪, 1929年生, 山东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 从事部队文艺工作, 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此画真实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也是作者对工农群众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是中国油画创作上很有影响的作品。

北京天安门, 是新中国的象征。毛主席宣告新中国诞生之时, 亿万中华儿女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时画家孙滋溪随军南下途中, 从行军的电影记录片上看到这个庄严的历史场面, 也为之欢呼、流泪。从那时起, 像其他炎黄子孙一样, “天安门”就成为了孙滋溪心中崇高而神圣的祖国的象征。这些来自现实的真切感受, 成为孙滋溪日后创作最初的动因。1963年春, 孙滋溪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 写的是关于一位北方的伐木工人很渴望到天安门城楼拍照留影, 但因没有机会到北京来, 便将他在家乡拍好的照片邮寄到当时的“天安门摄影服务部”, 请求摄影师将他的照片背景改洗成天安门城楼。这则报道深深感动了画家孙滋溪, 因此, 创作《天安门前》这幅画的愿望燃烧得愈加炽烈。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 对绘画艺术而言, 语言便是视觉形象。绘画艺术最典型的基本特征就是将静止图像能够在观者的内心深处演绎成流动的节奏。画家孙滋溪是在探索和实践艺术语言的基本规律, 从一开始深入生活、研究生活, 再到确立题材、感受题材直至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 遵循这个规律, 艺术作品的成功创作才会成为可能。于是, 孙滋溪在创作《天安门前》的过程中对这些特质尤为注意。首先, 在进行艺术构思时, 他自觉运用形象, 常常是于心中先画草图, 每有个想法, 都要落到画纸上, 以视觉形式来判断和验证画面效果是否成立。其次, 起草构图时, 很注意主体形象的经营位置。油画《天安门前》的构图运用了对称的形式美, 这种形式美无论是在戏剧电影舞台上还是古今中外的各类建筑中都能领略到。对称的形式美具有庄严稳重的视觉效果, 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 更具震撼力和征服感。再次, 在画面上, 调动一切笔墨为塑造视觉形象服务。人物形象不仅指人物的自然容貌, 还包括衣物、装饰品等人物外表的形象与人物内心世界的统一。准确地说, 作品主要要表现生活于真实中的人物形象。画家不仅表现生活中的真实, 更要注重“描绘心灵的真实”。《天安门前》群像, 明显带有六十年代的时代印记, 既有朴素的容貌和装束, 又有作为国家主人的昂扬精神, 更兼有摄影师即将按动快门的刹那间舒展了的内心的亢奋。

要使人物形象在画面上“活”起来, 首先是人物形象具备一种具体的典型, 使观众觉得画上的人似曾相识, 因此, 作者收集了众多资料。如画面中间的农村干部是根据当年北京劳动模范李墨林的形象创造出来的。正是由于对现实的长期观察和高度概括, 才有了《天安门前》的成功;也正是因为它的成功, 才为中国现代油画留下了可资参照的创作实例, 为未来的观众留下值得回味的视觉记忆。

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审美价值

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和毛泽东关于“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基本理论, 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艺术作品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标准。

《延河边上》和《天安门前》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创作方法,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生活, 表现生活, 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 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并在现实的基础上, 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 以鼓舞人民的意志, 《延河边上》和《天安门前》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这些优秀的油画作品在创造和建构新中国形象的过程中起到了难以代替的作用。我们还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之心以及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他们用自己的画笔谱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不朽诗篇。因此, 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总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

四、结语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 了解和探索美术某一门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轨迹, 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 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课堂教学中对作品作全面地分析、研究和评价就是对课程“目标要求”的积极诠释。以钟涵、孙滋溪及其代表作为主要鉴赏对象, 从生平、生活背景和各时期作品的风格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 切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美术视野”, 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 逐步实现“陶冶审美情操, 提高生活品质”。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 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终极目标。

摘要:高中油画鉴赏课总绕不过对中国的油画作品的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 特别是新时期的油画, 要站在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展开、解读, 因为任何美术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本文以钟涵、孙滋溪两位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作为鉴赏对象, 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油画鉴赏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油画,鉴赏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20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

3.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教学策略 篇三

【摘 要】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创造的结晶,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内涵美;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关键词】高中 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策略纵览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有的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杰作,有的是字字珠玑、耀人眼目的美丽诗篇,有的是跳动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特色的精美时文。这些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文学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尊重学生主体解读,培养多元解读能力,拓展教材文本,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心理和审美情趣方面,文学作品教学担当了最为重要的任务,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细读与鉴赏能力无论是哪类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离开了对语言的品味,离开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就会走向空洞。 1激发体验。生活是一本教科书,借助于生活,借助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往往能帮助我们解决书本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激发学生的体验。例如《荷塘月色》中荷叶荷花的“清香”在朱自清的笔下描绘得出神入化,“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似有若无的,幽淡雅致的,只有侧耳倾听,才能捕捉到那从天外飘来的歌声。“这阵阵”似有若无的仙乐,把香气的“缕缕”变得具体化了,这幽雅的歌声又使我们联想到这香气并不是浓烈的爽,这“清香”像歌声一样,须得“侧耳寻声”,真所谓“暗香浮动”,但一经嗅到,就觉得沁人心脾更能洗尽人间的烦愁与躁热,这淡淡的“清香”正好与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相吻合。如在这静夜中,飘来的“清香”如果像听到震耳欲聋的音乐一样反而倒胃口。而这种以声代味,以耳闻类比鼻观的妙喻,令人浮想联翩,其神韵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里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对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2想象情境。文学文本中留有许多“空白”即未定点,读者逐句逐字阅读作品时,头脑里就流动着一连串的“语句思维”,不断地作出各种期待、预测和判断。由于文学作品充满了出人意料的转折和变化,读者头脑里就会产生种种疑问,于是就引起了联想和想象。如在教学晋代李密的《陈情表》时,采取类似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表文第一段中,李密以哀婉的笔调叙述了自己的悲惨境况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经历,烘托了凄凉气氛,亦为后文向晋武帝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作了铺垫。他的世界只有他和年迈多病的祖母,他们相依为命,灰暗而苦涩。这样的一番启发过后,再让学生读这段文字,学生就很投入,读得很动情。 二、品读细节,体会作者精妙的构思 优秀的小说情节应该是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应该是最能贴切表现作品主题的。此外,我觉得鉴赏小说的情节还需注意对细节的品味。小说《祝福》写祥林嫂两次到鲁镇,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这个细节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新寡”这一点上祥林嫂并无变化。小说中写道:“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说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此处,实在大有玩味的必要。为什么众人对她的态度有如此大的改变?她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细一琢磨,原来这回来到鲁镇的祥林嫂是一个改嫁后又丧夫了的祥林嫂。封建社会“好女不事二夫”,重回鲁镇的祥林嫂已是一个不洁之人。不起眼的“白头绳”,蕴藏的是人物辛酸的血泪,预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再如《项链》中一系列的铺垫和暗示,使得小说的结尾在“出乎意料”的同时,又在“情理之中”;《边城》(节选)中的“摘虎耳草”,更使小说多了几分写意的韵味,“草蛇灰线”,摇曳多姿。 三、体验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新课标强调“阅读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意象,能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发现人,体悟情,感受美,领悟理。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诗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激起学生对焦母专横无理的谴责,认识到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对刘兰芝为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的由衷赞美,作品结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是对读者的最大启示。 四、让教材成为“例文” 天下的美文罗列不尽,选入课本的毕竟是极少数。我们就算再努力,将课本所选的文章研深读透,教给学生了,遇到新的篇目,他们仍然会觉得无所适从。因此“教教材”不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目的,我们提倡的是与之相对应的“用教材教”。教学一篇或几篇课文,立意当是提示学生某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要领。至于内容则不必面面俱到,一篇文本有一两点切入,和学生一起深入探讨了,学生确有收获,那就行了。至于其他诸多方面的“营养”不妨留给学生自己汲取。比如小说《边城》的教学,抓住节选部分所表现的环境之美(灵秀的山水、淳厚的人情、浓郁的乡俗)重点研讨即可,至于小说塑造的翠翠和祖父的人物形象,小说力图表现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叙述情节的“草蛇灰线”笔法等则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课后探究性学习的话题。相反,若是零打碎敲,面面俱到,甚至繁文缛节、陈词滥调式地教读,再美的文章也没有生气,没有个性。这样的教学又怎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对母语的热爱呢?总之,文学作品教学要充分利用作品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训练他们的人生感悟意识,从而增强他们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的奋斗、自强思想。

4.西方舞蹈鉴赏论文 篇四

关键字:舞蹈 传承 保护 开发 创新 摘要: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很多民族已经接受了现代文化,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外界文明的“侵蚀”而渐渐消失,舞蹈中蕴含的本民族传统文化消失了,增加了很多商业因素,形成了一种“为民族而民族”的形态。面对这样的一种严峻的情况,我们应该以改革开放精神给民族艺术注入新鲜血液,激活民族艺术的生命力,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不断开发新的领域。

(一)、引言

中国舞蹈历史悠久,起源于上古时期,历经千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两大体系,一个是民族民间舞蹈,一个是古典舞蹈,一般人们所讲的民族舞蹈指的是民族民间舞蹈。

然而近几年,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受到西方现代舞的影响与冲击,在发展创作少数民族舞蹈方面出现了一些偏颇。全球化进程模糊了人们对民族舞蹈的认识,超民族、超国家的现代舞蹈形态深刻影响着人们对民族舞蹈的认同。中华民族舞正在消失,中国少数民族舞正在异化,民族舞蹈认同出现动摇,民族舞蹈认同与民族舞蹈的归属面临挑战。【6】

由此看来,传承、保护以及发展中国舞蹈成为当务之急。

(二)、关于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1、政府保护与传承

在中国的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中,可说云南是做得最好的。在以杨丽萍为首的舞蹈艺术家们的艰苦探索下,先后推出了《云南映象》、《蝴蝶之梦》、《太阳女》等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太型民族歌舞,虽然走的都是面对旅游观众,定点演出的路子,但是这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的保护和传承却有若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中国一些地处偏远的地方,它们既没有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旅游资源不发达且经济落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舞蹈正濒临消失。如新疆民间舞蹈击石舞、蒙族民问舞倒喇、兰州的太符灯舞、河南柘城县的鬼会、土家民间舞蹈打道钱、布依族的矮人舞等民司舞蹈,它们的传承发展已经岌岌可危。所以当地政府应重视民间舞蹈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1】(1)通过保护传承人来保护民族传统舞蹈【2】

目前民族民间舞蹈大多数都建立了自己的体系,比如维吾尔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对于一些像贵州彝族“恳合呗”这样历史悠久但流传范围局限大的舞蹈,政府对舞蹈现有的传承人进行进一步培养和保护,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物品资金,并在精神上予以特别的鼓励和关注。足够的重视加上一定的资金保证及专门的活动场所,就较好地解决了传承人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放开手脚认真传承和发展本民族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长盛不衰。(2)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设置专项资金【2】 一方面,政府可以运用专项资金扶持濒临消失的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鼓励学者创作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相结合的舞蹈艺术作品,让我们的传统舞蹈在发展中得到更好的继承。(3)努力做好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2】

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舞蹈艺术,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当前应该认真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制定保护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对“恳合呗”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

二是开展调查、登记、录音、录像、认定、建档等工作,确保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对保护中发现的珍贵实物资料要立即登记,并做好征集与保管工作;

三是建立保护资料数据库,编制保护名录; 四是确定保护区域和相关传承人。

2、课堂教学保护与传承

我们的传统民间舞蹈濒临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后继无人,要从根本解决民间舞蹈濒临消失的危机。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是关键。

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让民间舞蹈走进课堂,在音乐课堂中增添民间舞蹈这一教学内容。组建民间舞蹈专业培训班,不断培养新的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将会从根本上解决民间舞蹈传承难这实际问题。【1】(1)借助校园集体舞让民间舞蹈走迸校园.激发学生兴趣。

2007年9月,当教育部发出全国所有中小学生每天都必须跳校园集体舞通知之后.在社会和校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时间是检验直理的唯标准,在校园集体舞进校园的大半年来.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利干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活跃校园文化,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审差情趣。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抓住这良好趋势,丰富校园集体舞的内容,在学生们学会《阳光校园》、《小白船》、《校园华尔兹》等舞蹈之余引进特色的民间舞蹈。

如湖南的中小学生可以编八湘西土家的摆手舞和苗族的花鼓舞,这样不仅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1】(2)就是在激发学年兴趣的同时,让民间舞蹈真正走进音乐课堂。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还从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该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体现了种什么样寓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不仅使学生整体掌握了民间舞蹈的精华,而且使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民间舞蹈的生命力。增进学生对于民间舞蹈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1】

(三)关于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众所周知,舞蹈起源很早,在漫长的岁月里,它走过了娱神、娱人、娱己的起伏跌宕的发展道路。当代社会,自改革开放以后,曾经沉静下去的舞蹈艺术重又燃起生命之火,可是不久又趋向平淡。在大众传播文化的排挤下,舞蹈呈现出不景气的倾向。尽管舞界的艺术精英们紧跟现代艺术的潮流,创作了许多花样翻新的艺术精品,但到头来都因“曲高和寡”而得不到大众的捧场。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新时代的中国舞蹈艺术在发展上与时俱进。

(1)不断发展达到创建中国舞蹈文化产业市场的目的【1】【3】

中国舞蹈文化艺术在新时期创建中国舞蹈文化产业市场是时代的要求,我们面临的舞蹈文化市场是一个成长而非成熟的市场。在未来中国舞蹈多元化的艺术市场应该是多元文化品格共生,多种演出共赢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要牢牢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创作出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艺术作品。云南省舞蹈文化产业较早为大家熟悉,从《云南映象》到《藏谜》的杨丽萍效应,从《百万水金沙》到深圳《锦秀中华》的文化产业已是大家了解的。对民族文化舞蹈产业的开发,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驱使我们更多地去研习、传承这种文化舞蹈。(2)创新民族舞蹈文化走向世界【1】【3】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世界逐渐了解了中国,中国也以迅猛发展的速度与世界接轨。因此,民族民俗舞蹈也应该不断创新,使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坚持推陈出新,使传统的民族舞蹈艺术大放光彩,使舞蹈艺术作品升值,燃起更旺盛的艺术生命之火。

(四)提高舞蹈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为欣赏类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种能力的开发及训练

1、启发想像力【4】【5】

培养学生的舞蹈想像力,应从:

(1)、音乐的想象。在课堂上,选择了一些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学生们通过音乐去感受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然后让他们去想象,如听到一段急促、动感较强的音乐时,有学生想象出表现了万马奔腾、快乐的小鹿、狂风暴雨,还有的学生想象出不向困难低头,与命运抗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的想像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确定舞蹈主题的想象:张平在扮演《鸣凤之死》时,曾说:演出前,每当她脱掉八十年代的时装,穿上鸣凤的月白色坎肩,站在侧幕旁,抬头望着漆黑的空中摇晃着的两个大灯笼,想象就会带着那个时代的人的内心感觉回到我的心中,唤起人物的情感,舞台的地板想象中变成透明的湖水,映出两张相爱的人脸;重叠的幕条在想象中会变成绿色的森林、阴森森的山洞,漆黑的夜空,依靠想象将学生带到一种境界中去。

2、开拓创造能力【5】

提供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至于,也有机会进行自我的创作,可以是在舞蹈音乐,也可以是在舞蹈的背景故事上等等,让学生学会欣赏的同时尝试创造,开拓自己的创造能力。

(五)参考文献

【1】邓红霞,试谈中国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新音乐音乐课堂,2008-06 【2】王卫红,对贵州彝族舞蹈“恳合呗"的传承和保护的思考,铜仁学院学报,2010-12-003 【3】金秋,舞蹈与艺术市场的互动,维普资讯特约舞评

5.中外舞蹈鉴赏 篇五

题目:观芭蕾舞剧《天鹅湖》有感 期中考试

观芭蕾舞剧《天鹅湖》有感

舞蹈作为一种融合了视觉和听觉的形体艺术,它综合包含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是一门艺术,对于观赏者而言,可以娱乐心情,静静的享受一次美妙的视听盛宴!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还可以拓宽自身视野。对于舞蹈者而言,舞蹈是一种才艺,经过长期、专业、系统地训练后,舞蹈者的身体外形会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与其他人相比,身材更挺拔,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优雅的感觉,从而提升人的气质,增加人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强了自身的交际交往能力。舞蹈又是一种体育运动,对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综合性的,它兼顾到头、颈、胸、腿、髋等部位。所以舞蹈也具有很好的强身健体效果。坚持锻炼可以增强抵制疾病的能力,强健骨骼,提高身体各个部分的协调能力,有利于身心健康,修身养性,永葆青春活力。舞蹈还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使练习者在提高主肺功能的同时达到减肥的目的。舞蹈中的芭蕾舞主要经历了宴会芭蕾、宫廷芭蕾、情节芭蕾、浪漫主义芭蕾、俄罗斯芭蕾、今世芭蕾几个首要阶段。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酷的系统。“三长一小一个高”,是对古典芭蕾舞者从头到脚,整个身体条件的苛刻要求——“三长”指的是长胳膊、长腿儿、长脖子,“一小”指的是“小脑袋”,这首先是为整

个身体必须取得的平衡提出的要求,然后,才有美可言,否则,在这种修长,甚至纤细,重心很高的肢体之上,是一个大大的脑袋,其稳定性必然较差,视觉效果则只能是不安全,甚至有滑稽感了,而芭蕾的贵族风范则会不翼而飞;“一个高”指的是“高脚背儿”,即俗称的“脚弓”需要高高地向前鼓出;这项“条件”的明确提出,也是因为在高位半脚尖和全脚尖的频繁起落中,只有脚背高的舞者,脚部才能通过脚尖鞋那块方寸之地的小平头,随时地“扣”住地面,确保身体能够迅速地找到平衡,然后,才有芭蕾的雍容华贵可言。另外,古典芭蕾舞最根基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搜罗脚的五种根基位置,三种根基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类舞姿的跳跃、扭转和回身,各类舞步和毗连动作。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缔造撑拘传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至今仍是芭蕾音乐的典型作品。《天鹅湖》取材于神话故事,描述被妖人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相爱。最后,恋爱的力量战胜了魔法,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

全剧分四幕,包含二十九个分曲。其中第二幕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日鹅奥杰塔年夜惊骇、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安心和信赖,进而迸发恋爱,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凸起了她的悲脚色彩,她的舞姿越是美妙荏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傲和悦

耳。描写齐格弗里德和奥杰塔在天鹅湖滨的相遇和相爱,由五个分曲组成。王子来到湖边,忽然一群美丽的天鹅从他头顶飞过,王子举起弓箭向天鹅的方向追去。追随着天鹅,王子来到一片宁静的湖边。带头那只高贵端庄的天鹅忽然化成了一位少女。少女向王子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少女名叫奥吉塔,是一位公主。不幸被万恶的魔王下咒语变成天鹅,只有在夜间才能回复人形。而唯有忠贞的爱情誓言才能破解咒语。王子被深深打动,爱上奥吉塔,发誓要将她从苦难中解救。但这一切竟被魔王偷听,魔王设计要永远分隔这对相爱的恋人。这一幕最经典的就是《四小天鹅舞》,这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诗意。

6.大学舞蹈鉴赏 篇六

如何发展中华民族民间舞,创新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对于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不能一味的闭锁,而是要合理的拓展、创新,才能使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生命之树常青。民间舞要发展,要求舞蹈工作者要有创新的精神、开拓的意识。但要掌握好一个“度”,这即要保存原生态的基本特点,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舞蹈编导工作者不能只研究舞蹈,还要研究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这样才能弄清楚某一舞蹈的产生过程、其中的思想感情、影响其形式、风格和生活生产方式等等。特别强调艺术家深入研究人民的性格和生活,然后用丰富的想象力在舞台上创造出新的具有原生态民间舞的形象、感情和风格的新的民间舞。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民族民间舞正在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冲击与挑战,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之下,民间舞一次次的在经受着考验,受其影响也非常之大。从近几年全国性舞蹈比赛和民间舞作品创作、教学等可以看出,民间舞正走上一条“唯美化”“形式化”“情感虚假化”的道路,编导不懂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性、劳作方式和宗教信仰,不知道民族的“根”在哪里?只是一味套用现代舞的技法,把原有民间舞素材在时间、空间、力度上作改变,从解构再到结构。表面上看似这作品编出来变化丰富,有“新意”,可只要略朝深处去看,会觉得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民间舞应有的风味和韵味被淡化了。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创新即发展。就从民间舞蹈创新而言,吸收新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把握好“民间舞本质”这个“度”,否则就会使民间舞的种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要求应该深入学习民族舞蹈知识和理论,深入生活,去了解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民族特色,也应注意对原生态民间舞的保护。

原生态民间舞的风格特点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人群的性格体现,这就要求舞蹈工作者不能以教员个人的审美喜好为标准,要尽可能的多保留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自然、淳朴的风格。在教学中尽可能少留下自己加工的痕迹,保持天然地道的乡土民间舞。还应熟悉的掌握现代舞的技法技巧,做到有“度”的吸收,有“度”的借鉴,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促进民族民间舞的发展。

从历届的舞蹈比赛中可以看到也有很多融入现代舞手法的优秀的民族舞蹈,如张继刚编创的《母亲》,就是抓住了藏族的动律核心,又大胆的跳脱出其单一性的限制,在动作层面上深入挖掘,使作品获得成功。可以看出,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受环境和语言的影响,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因而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动律和体态是不可更改和违背的,应该强调和突出。三人舞《牛背摇篮》,表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舞蹈中,编导运用牦牛这种在藏族人民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动物描写、刻画了藏族人民与牦牛世代相伴、生生不息的亲密关系。编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准确地把握住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性,把牦牛进行拟人化的塑造,对牦牛的拟人式刻画,不仅沟通了牦牛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而更多地丰富了藏族舞蹈的语汇。如:两个男演员的手臂模仿牛角,惟妙惟肖的刻画牦牛的形象,也预示这勤劳不时地藏族人民的形象。同时,娇媚可爱的小姑娘用藏族特有的“水袖”表现出的生活场面,使人们仿佛置身于青藏高原那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圣地,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强大魅力。现代元素是纷繁多样的。现代的编创手法、舞台理念、审美理念,都对中国的传统民间舞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夺走民间舞的自我,只是通过新的手段更加完善了民间舞,让观众看到了更好的民间舞。

综上所述,民间舞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艺术门类,同时,民间舞具有他自身的特点和特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注重传统保留的同时,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但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简单地再现和风格性展示,而是在原生态民族民间舞基础上深挖起文化精髓和内涵。我们应该不断的努力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来更好的促进中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

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民间舞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国家,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舞蹈文化也是如此。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使民族民间舞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观众的品味、符合文化的传播。我们应该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让世界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民族文化,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更大的繁荣。

7.舞蹈作品鉴赏教学大纲 篇七

关键词: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还要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意义,并能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配合。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对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进行分析。

一、熟读文学作品,通过语感去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

对文学作品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而在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而学生对于作品理解上难免会有困难。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特别是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在这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得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样会使文学作品变得鲜活、立体。多朗读文章能更多地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从而能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这样,反复地进行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会因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慢慢地提高鉴赏能力。朗读与理解文章是培养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最基本的一步,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需要对文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拓宽。

二、多途径去学习文学作品相关知识、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外,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因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包括对主题、材料、语言、等进行鉴赏。在这方面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深入生活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计划一些系统的学习计划和训练,通过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才能将那些知识记住并运用。学生除了要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文学知识外,还要自己在课后积累其他的知识。只有多积累知识和材料,才能提高感悟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一些其他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可以在课后去扩展阅读量,增大阅读量也能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加强。对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了解应该算是积累文学知识的一部分,因为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必须要掌握一些著名作者的基本情况,这样在要对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鉴赏时才能更容易理解他的文章。但是,在对一篇文章进行鉴赏之前,除了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之外,还要对作者当时的思想和心境进行了解,那样才能更容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掌握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首先要着眼整体,鉴赏局部,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都是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再以各个局部构成完整地作品。作品的某一个局部既有它独特的感情,又和其他局部相联系,共同表达主题。因此,在鉴赏局部时不能将其分开来理解,而应该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理解,再融入到整体的文章中。这样能更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其次,根据文章的体裁进行鉴赏,文章有很多种体裁,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在鉴赏时也要抓住不同的重点进行鉴赏。虽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达主题的方式不同,但是运用的表达手法却大多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要根据不同的体裁抓住表达主题的方式,再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与鉴赏。以小说为例,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之前,要先对小说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然后对小说所描述的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环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关系。在了解了文章中的环境描述后,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达到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对文学作品的环境了解和分析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特点。在小说的鉴赏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总之,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抓住文章的要点与中心思想,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8.舞蹈作品鉴赏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舞蹈鉴赏;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融入途径

少数民族舞蹈鉴赏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这种作用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一条有效的文化融合路径,这就是所谓的“像”、“意”、“情”、“境”,四个概念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舞蹈鉴赏元素,以此形成了舞蹈鉴赏的文化融入的路径,影响着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关系到文化融入的有效性[1]。

一、通过“像”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往往只对自己地域的文化比较清晰,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外在形象比较突出,一般舞者都穿戴自己民族的服装服饰,单凭这一点就很容易分出属于哪个少数民族。而且,舞蹈動作、人物造型、表演风格、道具等等都各具特色,有着一定的规则和定式,正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中。

少数民族舞蹈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等等。藏族舞,长袖舒展;蒙古舞,半肩皮袍;新疆舞,手鼓旋转;傣族舞,水泼漫天都是典型的表象特征。舞蹈鉴赏课程利用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作品,能够让学生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个全面的了解。比如,藏族服装的水袖,就是藏族人民洁白哈达的象征;蒙古族半肩的装束,露出结实的肌肉,张开双臂恰似雄鹰翱。通过舞蹈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传承,学到更多的知识,这要比课本的传授更为直观和真实。通过少数民族舞蹈的表象,还可以发现许多的地域特征,比如藏族舞蹈服装的厚重就与高原的严酷的气候有关,彝族舞蹈动作中有很多“一顺边”的动律,与高山地区的地理环境相连系。

学生们在欣赏一部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时,不仅看到了舞蹈艺术,而且还会体会出这个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承、辽阔的疆土、优美的自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认知,通过舞蹈“像”的鉴赏达到了文化的融合。

二、通过“意”来感悟博大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舞蹈的“像”是外在形式的表象,那么“意”就是舞蹈作品内在的精神体现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神。外在可以被鉴赏者直观,而内在需要通过视觉和听觉进入大脑后的感觉、想象、赏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又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这对少数民族舞蹈鉴赏课程的要求很高,只是单纯地观看作品,或者走马观花式地游览一番,只能是水过地皮湿,感受不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比如,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各个能歌善舞,借舞抒情,表现着异域的风土人情,传递着独特的宗教、祭祀、祈祷,通过舞蹈形式表现他们热爱生活、赞美爱情、崇尚劳动的精神风貌。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蒙古族舞蹈受到游牧狩猎生活的洗礼,热情奔放、强悍矫健、桀骜不驯、勇往直前,这是他们民族性格的真实再现,表达的同样是一种英勇顽强的人文精神。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更加丰富多彩,人文精神体现的更为多样,由于他们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新疆,实现了草原牧骑生活到农业生活的转变,留下了很多宗教文化的印记、既有《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少数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类型一样,在鉴赏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的品味。

舞蹈的形式终归有限,人的身体能量发挥也有极致,而通过舞蹈艺术表达出的精神内涵是无限的。少数民族舞蹈的鉴赏,就是要通过舞蹈鉴赏课程,让学生观赏到更多的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领会到其中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2]。

三、通过“情”来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

所谓“情”,就是情感,也属于内在的因素,但是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流露出来,实际上就是整个舞蹈造成的一种“势”,或者说“氛围”,使观赏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情感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实际生活的模仿和照搬,舞蹈中的情感是生活中情感的提炼和夸张。所以,任何一部舞蹈作品成败的标志就是有没有情感,这种情感的融合,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休养非常重要。

傣族一直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区,居住环境优美如画,青山绿野、江河小溪、绿树繁荫、青竹茅舍,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美不胜收,成为我国艺术花园里的一朵绚丽的鲜花。欢快的节奏、清丽的舞姿、飞扬的韵律,把热爱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的情景再现,形成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把向往幸福生活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朝鲜族的传统舞蹈“扇子舞”、“纱绢舞”、“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钗舞”、“剑舞”、“拍打舞”等等,经过逐渐演化和改编成为了极具情感表达的《顶水舞》、《淘米舞》、《喜悦》、《长白瀑布》等舞蹈作品。欣赏这样的舞蹈,就会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在不知不觉中,道德情操发生着正向的变化。

所以,在少数民族舞蹈鉴赏课的作品选择中,要尽量选取那些少数民族舞蹈中的代表作,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的有真情实感的作品,这种文化融入是潜移默化的,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的修正和道德修养的提高[3]。

四、通过“境”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舞蹈中的“境”,实质上就是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舞蹈作品的内外融合和统一,使学生通过鉴赏舞蹈作品的表象来体会其内在的文化蕴含。少数民族舞蹈鉴赏同样需要学生通过“境”这一路径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舞蹈鉴赏力的培养。少数民族舞蹈有着非常高的审美价值,无论是新疆舞、蒙古舞,还是傣族舞、彝族舞,其画面精美、舞姿传神、令人遐想,与汉族舞蹈相比更具特色,对学生的认知作用更为明显。

少数民族舞蹈鉴赏活动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舞蹈作品的欣赏,学生通过演员的服装、舞美、道具、舞蹈动作来分辨舞蹈的民族和舞种,起到表象化的舞蹈认知作用,开阔學生的视野;二是,通过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够对学生不太成熟的审美认知进行激励,使之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学习上有所行动,体会到在少数民族舞蹈中表现出来的自然背景、民族历史、社会生活,对世界的认知更为开阔,提高舞蹈鉴赏活动对人的审美教育作用。通过少数民族舞蹈鉴赏活动深刻认识社会中的美与丑,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舞蹈鉴赏活动对大学生的审美娱乐作用,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舞蹈能够满足大学生精神上的审美需求,通过鉴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4]。少数民族舞蹈也是舞蹈艺术,舞蹈艺术也是艺术,其娱乐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失去了娱乐作用其他作用也就无从发挥了,这是艺术的本质决定的。

五、综述

舞蹈鉴赏课程应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舞蹈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给学生们一个包含理性认识的全方位的审美启迪,使他们的审美品位更加高雅。少数民族舞蹈鉴赏实际上是在舞蹈艺术家和大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舞台,一个台上,一个台下,双方产生互动和交流。学生通过少数民族舞蹈的服装、服饰、道具等表象来观查和认知少数民族的地域服饰文化,了解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沿袭以及地域风情;通过领会舞蹈中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来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通过情境的感受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享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带来的精神食粮。少数民族舞蹈鉴赏在舞蹈教学中的融入路径是多样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舞蹈鉴赏课程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束琳.舞蹈鉴赏在高职院校中文化融入途径[J].时代教育, 2015(16):125-125.

[2]李曾辉.舞蹈鉴赏课程定位、作用及途径探析[J].艺术科技, 2016, 29(7):208-209.

[3]陈露.舞蹈鉴赏课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J].艺术科技, 2013(10):334-334.

[4]束琳.高职院校舞蹈鉴赏课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4(28):193-194.

9.舞蹈鉴赏论文 篇九

指导老师: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四周的《舞蹈鉴赏》课很快的就结束了,在王老师的教导下,我愉快地学完了这门选修课。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舞蹈的知识,还放了许多经典舞蹈的视频,而且教我们跳一些简单的舞蹈,课堂气氛很好,我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感到很轻松很愉快。我不会跳舞,但我觉得舞蹈这门艺术很伟大,有时候语言显得最低级,而舞蹈可以让我们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无声胜有声。王老师让我们写一片课堂上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舞蹈的感悟,是的,课堂上很多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宝的成长、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我本打算写阿宝,我上网搜了很多资料。但是,从内心来讲,我更想写一些自己对舞蹈的认识,在网上搜了些资料,也在图书馆借了一些书看,最后汇总了一下,下面这些是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感觉对我有价值的,另外还有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于时空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的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

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包括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等。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关于舞蹈的起源,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自人类诞生以来,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舞蹈,例如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伟大的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钳》和《天鹅湖》,中国的经典舞蹈《霓裳羽衣舞》、《春江花月夜》和《踏歌》等,这些舞蹈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相比与外国舞蹈,中国舞蹈有自己的特征。第一,载歌载舞。中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如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花灯》,满族的《莽式》,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藏族的《弦子》,这些都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第二,广泛利用道具。这些道具有: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各种道具如:伞、灯、刀、剑、棍等。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中国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舞蹈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第四,自娱与表演的统一。

心得体会。舞蹈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人类的历史中始终都在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和人类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已经融为了一体。虽然我对舞蹈没有太深的了解,但我可以感觉到舞蹈演员背后所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正是他们的付出,我们才有幸欣赏到那么多优美的舞蹈,尤其是《千手观音》这个舞蹈,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创造出的伟大,伟大的背后必然是不断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我们在欣赏哪些伟大舞蹈时,我们不要只是感叹于它的唯美,也要想到优美舞蹈背后的东西,用舞者的汗水来点燃我们生活的激情,用舞蹈的精华来滋养我们的生命。

10.舞蹈鉴赏 篇十

在本学期的舞蹈鉴赏的选修课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多种的舞种,有国标舞,国标舞分成摩登舞还有拉丁舞,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还有踢踏舞、全健排舞、名族舞(孔雀舞)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两个舞蹈是华尔兹还有踢踏舞。华尔兹在我看来是高贵而优雅的,给人一种很舒服的轻盈的感觉。而踢踏舞则是给人以一种有力的、向上的感觉。

传统的踢踏舞表演中,舞者的动作,不管男女舞者,上身基本保持不动,两手自然下垂或偶尔掐腰,这就很自然的把你的目光吸引到舞者的脚下,而男女舞者的脚下功夫才是他们的灵魂,那种千变万化,美轮美奂的踢踏动作,点燃的是激情,敲击的是震撼。

踢踏舞中必须要说的是令我震撼的《大河之舞》,其中整齐划一的舞步,优美的舞姿,拨动心弦的节奏,舞蹈中不断变换的形式以及独特的三角队形,快速却毫无杂音的踢踏之声,使舞蹈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穿透力,在视觉上和听觉上给人以空前的震撼力。不得不说《大河之舞》是一场力感、动感、质感与美感兼具的百老汇音乐歌舞盛宴。能让人感受到他给人以一股舞蹈剧与音乐剧的重合的盛宴。

后来在搜索《大河之舞》的简介中,才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大河之舞》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的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它舞蹈主要是以传统的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了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朗明哥,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让人感觉他是具有利落顺畅的踢踏舞,忧郁热情的佛朗明哥,气质优雅的古典芭蕾,活力动感的现代舞的特点的舞蹈,简直让人一看就欲罢不能,想一直想看下去的感觉。

还有一个踢踏舞的视频也是令我大开眼界的就是世界踢踏舞王迈克·弗莱利在火焰之舞中让我们知道每秒钟他可以敲击37下之多,让人不容置疑他舞王地位。如此的自信,自如。

速度,自信,如云流水的控制着控制自己抖动的双脚,也许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喜欢踢踏舞理由,因为他们可以任由自己的意识去挥洒自己的脚步。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而相对与《大河之舞》的澎湃激昂,华尔兹更多的是高贵而优雅的。

在迪士尼的《仙履奇缘》动画片,王子弯腰邀请灰姑娘跳一支华尔兹,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偌大的水晶舞池中,王子和公主翩翩起舞。犹如一股温和的微风,飘扬着。

当然,动画片的舞蹈跟黑池的华尔兹舞蹈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那天老师放了好几对黑池专业选手的华尔兹的跳舞片段,随即吸引了我的眼球,它不像其他舞种有力干脆,但是却足够的轻盈优美,舞伴们之间跳华尔兹,就像投入了感情进去,随着音乐缓慢的节奏而摆动身体,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舒缓而流畅的舞步带来的轻盈美感。而女伴在男伴的带领下旋转着,时而哀怨,时而欢乐,时而缠绵,时而不舍的感觉。

当然,舞蹈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华尔兹的音乐也具有它的特点,华尔兹也称“慢三步”,是一种三拍子的舞蹈。每小节音乐3拍;数拍节:123,223,323——823(8小节为一个乐句);每节的第一拍为强拍。老师在课上会帮我们数拍子,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华尔兹音乐与步伐的连贯性。华尔兹原是欧洲的一种土风舞,其中一部分传到英国,经整理规范成了英国华尔兹,即华尔兹,也就是惯称的慢三;另一部分传到欧洲中部,仍然保持土风舞热烈、纯朴的风格,经整理规范了维也纳华尔兹,即我们常说的维也纳华尔兹。

喜欢华尔兹是因为她的轻盈与优雅,它不像踢踏舞具有那种震撼的向上的感觉,反而多了一种轻盈的美感,感觉像微风,很舒服的感觉。

11.舞蹈作品鉴赏教学大纲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 文学作品 情感体验 鉴赏

引言

语文教育是对中华民族语言——汉语的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高校的语文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延伸,是語文教育功能和价值的继续升华,承担着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可是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高校语文教学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只获得枯燥的知识。缺乏对汉语、对汉语言文化的真正理解,这造成了大学生学不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整体文化素质也下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生活真、善、美的理解,存在情感缺失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还引发生命悲剧的现象发生。为了解决语文教学的这个弊端,笔者在多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语文教育的尴尬状况,是与审美鉴赏教育的丧失分不开的。所谓审美鉴赏教育,简单来说,是一种发现美、感知美和鉴赏美的教育。只有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开启学生的内在情智,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以及完美人格的塑造。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提出在高校语文课堂中实施文学作品审美鉴赏的措施。

一、充分开发文学作品的美学资源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只有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授,才能使学生了解母语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大学语文教材汇集了名家的名篇佳作,每一篇佳作都体现了千姿百态的美。如现代作家余秋雨所著《都江堰》,用酣畅淋漓的文字描写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其中“精神焕发”“力量飞奔”“踊跃喧嚣”这些文字,表达了生命的一种令人震撼的驯顺美;读者在文中欣赏都江堰自然美的同时,也感悟到了一定的生活哲理,因而具有陶冶人的情操的教育功能。再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来写,但全部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月夜”。诗的开头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写了月的升起,接着描写了月下江流、花甸、沙汀,然后反复抒写月下的思妇,最后用月落来结尾。这种巧妙搭配的诗歌意境,使欣赏者能从中感受到美的艺术意境。鉴于文学作品美学上的价值,作为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师,应该在课上创造一个鉴赏作品美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这样不仅能消除学生听课时候的疲倦感和枯燥感,也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声情并茂、形声并举、音画同步的方式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如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先播放音乐和诗歌的朗诵,通过音乐和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在氛围中感悟到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文字美。再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有着深远的意境美。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文字中欣赏到一幅优美动人的清风、江水、明月、小舟、箫声的赤壁夜游图,这样能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感受到文章深远的意蕴,感受到当时作者豁达的心胸、欢欣的情绪,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和人的需要有紧密联系的社会性心理机制,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产生的一种感觉体验。因此。情感既是一种客观事物的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上的精神体验。情感往往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人完美人格的形成。所以,情感体验和美育是分不开的。

文学作品记载作家对人生的思考,是对人生感悟的凝结,和作家的情感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文学也就是和人的情感密不可分的人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激发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令学生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力量,在情感力量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培养美的情操和健康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内心世界丰富、懂得爱、善解人意、有人道主义情感的人。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课上展开情感教育,不仅是上好文学课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形象展现教材中作品的情感美,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需要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地处理。如教师在讲授《诗经·兼葭》一文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思念恋人的音乐,通过抒情的音乐,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男主人公对“伊人”的真挚思念的情感,以及执着追求但苦苦不得的惆怅情绪。当学生感受到其中朦胧的情感意境时,教师就因势诱导,进而展示诗歌中的情感因素,让诗歌文字描写的情感,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这时,教师可以展开体会,引导学生带着情绪去思考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使诗歌的情感和学生的情绪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情感教育还包括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正确发挥积极向上的情感,自觉控制消极的情感。

实际上,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能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所谓人格美,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或塑造出来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和道德情操。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怀,这些都是教育学生爱国情感的最好作品。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其田园诗的风格,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的道德修养。唐代诗仙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这些文学作品都充分表达了崇高的人格美,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感化、培育道德美的最好教材。

三、提高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美的能力

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的美,首先体现在语言文字美上。可以说,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一旦离开了语言,就不会有文学作品存在了。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往往会用文质兼美的语言形式来鲜明生动地表达生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上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美,提高美的感受能力。语文教师应该从能够体现语言美的两个方面来进行语言美的教学。

(一) 语言的美是一种凝练的美

高尔基曾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生动。所以,语言的凝练,体现在用最少的字句来准确生动表达人物、画面、思想和深邃的道理。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分析,使学生能从中品味到作者对文字千锤百炼的苦工,以及凝练字句所得到的艺术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区区的一个“泻”字,就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荷塘在月光中的情景。除此之外,文章中的“浮、洗、笼”等凝练的动词,准确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月色下荷塘如梦幻一样的朦胧美。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反复运用“轻轻地”“悄悄地”这几个叠字,给诗歌一种轻盈的节奏美。如同肖邦的小夜曲一样,使读者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总之,文学作品的文字语言或者缠绵悱侧、或者豪放飘逸、或者清新质朴、或者犀利幽默,是一种多姿多彩的美。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感受文字美、欣赏文字美;在教学上应该充分利用课本教材,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文字,仔细揣摩文字和句子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同时,引导学生从中联想到文字使用的具体环境,深入体会到语言的表现力量,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语言美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对此,叶圣陶先生把富于感情的朗读,称作“美读”;因为“美读”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美和感染力。学生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可以自觉感知文字节奏美,从节奏美中感觉到文字的情趣、神韵和气势;随着朗读境界的升华,学生领略到整个作品的风格,还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形成了独自对作品的审美感受。而且,领会到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这是综合的心理体验过程,需要学生展开立体思维;教师绝对不能用自己主观理解的方式对学生强加干涉,只能引导学生们通过朗读去感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 语言的美是一种音乐美

作品中的文字语言,有音韵的铿锵节奏美,通过节奏所表达出来的,是生活美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在课上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一些文字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美的共鸣。如在朱自清的《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这里,朱自清先生用语言的平仄格式变化,还有抑扬顿挫的音调、反复的句式和句末的“了”字,这一种音乐节奏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春天来到的喜悦心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到其中盼望的真切情感。

四、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鉴赏生活美

文学往往是美育和德育相结合。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每一个大学生都是有自己的丰富感情;但由于受着知识还有人生阅历的限定,他们的感情往往是矛盾和脆弱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有着很高的情感审美价值。这些优秀的作品往往能以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来感染人,对学生的生活情感的疏导和感情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往往是复杂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往往交织在一起,对于一些尚未涉世的青年来说,通过文学作品这面反映社会的镜子,能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授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时,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假丑恶,从中辨别真善美。并且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感情调节能力和审美能力,净化学生的灵魂,唤醒良知,使学生在受到美育熏陶的同时,还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的美,去追求生活的美。语

参考文献

[1]刘传琴.新编大学语文[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4.

[2]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9

[3]晓雪.诗的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320.

[4]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 [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上一篇:教练员的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