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控管理制度(13篇)
1.电子监控管理制度 篇一
电子监察视频监控设备管理制度
发布时间:2009/8/6 17:25:14发布单位:商丘市监察局
一、市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监控中心通过视频监控,负责对
各单位对外办事服务大厅(中心)工作人员八小时工作时间内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实施监督、监察。
二、各单位视频监控设备工作时间与市政府办公室通知的作息
时间一致,随季节变化及时调整。
三、为确保视频监控设备安全和正常运行,市行政效能电子监
察系统监控中心,已对各单位对外办事服务大厅(中心)视频监控设备每天的工作时间进行了设定,禁止八小时工作时间以外对被监控对象实行监控录像。各视频监控区域要保持对视频监控设备24小时不间断供电。
四、各单位视频监控设备管理员负责对本单位办事服务大厅
(中心)视频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对出现的停电以及 各种因素造成的设备损坏等问题要及时排除,并向市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监控中心报告。
五、未经市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监控中心允许,任何单位和
个人不得随意变动摄像机、拾音器位置,调整摄像机角度;不得私自拔掉监控设备电源或采用其它方式无故中断监控;不得私自删除监控资料;不得损坏摄像机、拾音器、网络硬盘录像机等视频设备,否则,一经查实将从严追究。
电子监察系统监控中心联系电话:0370- 2536722
商丘市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监控中心
2009年7月30日
2.电子监控管理制度 篇二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
1.1 对设备的依赖性与不可识别性
电子文件不能直观阅读, 必须依赖于电子计算机系统, 其信息才能识别利用。而纸质文件比较直观, 即使著录和整理质量不高, 也能翻找到。
1.2 信息与载体相分离
传统的纸质文件的内容与其所依附的纸质载体不可分离, 文件的原始性是高于文件的载体和信息形式的原始性之中, 给人们的原始记录更为深刻。而电子文件没有固定的物理位置, 由于其信息与载体相分离性, 信息的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的差异性、可变性及相对独立性, 己决定了电子文件不再存在“原件”概念的事实。人们可以通过拷贝, 轻而易举地制作与原件完全一样的复制件, 也可以对原件上的签名、印章进行修改。修改前后难以分清, 不像纸质文件那样, 修改后会留下痕迹, 容易被察觉。因此, 电子文件的原始凭证性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1.3 存储内容不稳定性
电子文件相对于纸质文件而言, 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抗破坏性、抗病毒等条件要求很高。电子载体, 特别是软磁盘比较脆弱, 易受损失或信息丢失, 电子信息不稳定, 易受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或因操作不当, 管理不善以及各种技术原因, 造成文件的破坏、失真、泄密。纸质文件的稳定性大大高于磁盘、磁带等的稳定性能。
1.4 信息的共享性
电子文件能高速输入, 信息可远距离网上传递, 高密度大容量存储,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多个用户同时访问一个文件, 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共享。所以电子文件保密方面存在缺陷, 很容易泄密。
1.5 肉眼不可识别性
纸质文件或照片文件等都是具有实实在物质性的字迹材料, 经手写、机器印制、化学显定影等手段把文字符号、图形、自然景观等与实实在在的物质的纸、胶片等结合齐一起, 是看得见, 摸得着的。而电子文件则不同, 它是借助现代高科技, 把文字、符号、图形和自然景观等信息先转换成二进制的数字信息, 是以电子或光子形式存在的。
2 电子文件的保管维护:
2.1 保证电子档案整体的安全
由于电子档案基本上是以脱机方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的, 所以, 要建立一个适合于磁、光介质保存的环境。比如环境温湿度控制、存放载体的柜、架及库房应达到有关标准要求;载体应直接排放, 并满足避光、防尘、防变形的保存条件等。
2.2 保证电子档案内容的准确
电子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软、硬件平台对其内容加以转换, 还原成人们能够直观理解与习惯阅读的格式来进行显示。由于电子文件在不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上形成, 且在内容格式的编排上也不尽一致, 这种技术与形式上的差异, 必然导致在以后的转换与还原时, 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上的不同。而电子档案在形成时所依赖的技术, 到了其保管阶段往往已经过时了。因此, 除了对电子档案本身进行很好的保存外, 还必须对其所依赖的技术及数据结构的相关定义参数等加以保存。但技术在不断更新, 这样不仅给档案部门带来了很多负担和不便之处, 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这个“包袱”越来越重。所以, 必须采用积极的办法, 使保存的电子档案适应新的技术, 以达到永久保存和准确转换与还原的目的。
2.3 保证电子档案的可理解性
为了让人们能够完全理解一份电子档案, 就需要保存与其内容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包括:相关的档案文件系列名称、存储位置及相互关系;在档案内容中所引用的其它末被存储的参考资料出处;在自然语言中不常用的词语解释等。这些信息, 应在文件的形成或维护阶段通过著录完成, 并将这些信息变成相关文件系列加以保存, 以便在利用中查考。
3 电子档案的利用管理
3.1 电子文件的分类与甄别
我们首先应当解决电子文件的分类问题。电子文件由于与纸质文件形态的不同, 其分类原则与方法也应当有所区别。
在一台没有联网的几个部门共用的计算机中, 我们可以按照不同部门或时间先后顺序对机内文件简单划分一下。各自部门的文件以部门简称相互区别, 或以文件录入者的姓名或代码区别。而内部网络中的计算机文件, 就应当按行业、地区或系统相区别, 然后再给予每个文件的制发单位一个独立的数码。如果考虑到与归档后的电子档案类别相互协调, 也可参照档案全宗号和档案分类号划分电子文件的类别。
3.2 电子档案的利用
电子文件系统是电子信息系统中的一种, 它应该满足保存文件的各种特殊需要, 这些需要包括文件的产生、跟踪、检索, 把其作为活动凭证安全存储, 保护那些具有持续价值的档案能够不断提供利用。
电子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多样化使得加强电子档案的利用管理更加重要。规范电子档案利用与管理, 应建立与各个环节相对应的措施、办法、章程、规范, 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有效监督。电子档案的利用, 将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 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不仅可以更准确、快捷、安全、完整地向用户提供各种方式的服务, 满足用户的需求, 也可以及时发现利用系统的弱点与不足, 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或技术措施, 达到既能使档案信息最大限度地利用, 又能使这些资源得到可靠、安全、有效的保护。
4 档案工作者要积极应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挑战
4.1 加强档案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对电子文件的认识, 让他们认识到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同样重要, 要注意保存, 按时归档。
4.2 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电子文件收
集的范围、收集的原则、分类编号办法、保管、利用等规定, 使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4.3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使档案管理软件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衔接起来, 真正做到文档一体化管理。
4.4 加强学习, 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
要通过各种方式对档案人员进行业务及现代化知识培训, 使他们在掌握好本专业的同时, 掌握计算机知识, 熟练操作技能, 积极参与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工作, 培养出复合型的档案管理人员, 切实做好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 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摘要:现阶段, 各部门产生出大量的电子公文、电子图像、电子表格、电子邮件和多媒体等电子文件。为了规范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工作, 保障电子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签名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 现结合电子文件及其管理办法的实际, 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丁华东, 张斌.电子文件研究的框架[J].兰台世界, 1994, 8.
[2]孙芳芳.关于档案工作者进行电子文件和自动化技术培训的需求评估 (续) [J].浙江档案, 1995, 12.
3.电子监控管理制度 篇三
在电子文件应用的过程中,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并且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中。然而,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现代设备与技术相互融合,构成新型档案管理模式,通常被称之为电子档案管理。而电子档案管理的实践应用同样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标志着电子信息管理迈入全新阶段。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概述
电子文件。所谓的电子文件就是被应用在计算机当中,同样可以在多种介质中保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识别并处理,而且在使用与传输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电子文件的信息使用和修改十分灵活。在使用电子文件的过程中,需要由Pc机终端作为基础,而用户则可以利用存储介质完成传输,对计算机进行应用,修改并处理信息的具体内容。实际操作相对简单且修改与备份也十分方便。
电子文件的信息处理依赖性相对较强。因为电子文件信息是通过计算机产生,所以,对于信息载体依赖程度较高。而这同样也是电子信息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如果信息载体异常吗,那么文件的信息也同样会发生改变,导致丢失亦或是保存失败。这与纸质文件相比,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劣势。
电子档案。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具体指的就是信息文件保存和使用管理,绝大多数重要的电子信息文件都依赖于计算机存储技术以及传输技术等多种方式。这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较而言,优势十分明显。
电子档案使用便利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对电子档案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只要对计算机应用就可以读取并处理保存信息内容。另外,在存储电子文件信息方面,可以通过音频亦或是视频等形式完成。由此可见,电子档案的存储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有效性明显。与此同时,在使用电子信息方面也更加便利,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多种资源实现共享,进而读取并下载所需要的数据信息。
电子档案的应用能够节省数据信息存储的空间。在信息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所需要保存的内容也更多,所以,对于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是存储纸质档案,则会占用极大的物理空间,且对档案的使用产生了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对电子档案进行应用则能够节省大量的物理空间,使得电子档案管理与使用效率全面提升。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管理问题
电子档案信息不稳定。因信息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寿命也补偿。即便选择使用了稳定性能的光盘,如果在温度与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下都会导致其错存储的信息数据损坏亦或是丢失。除此之外,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设备与软件的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由不同软件与设备所组成的电子档案载体,在兼容性以及互换性方面都很难进行把握。为此,如果电子档案的保存时间较长,那么将存在难以读取的情况。
信息安全保密问题。因为电子档案的内容独立,而且更改便利,所以,实际存储的信息内容很容易被随意修改亦或是窃取,对档案部门的电子档案认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絡的出现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样存在较高的风险。如果计算机出现病毒或者是有黑客攻击,那么则会对电子档案或者是信息内容带来严重的破坏与影响。
电子文件的处理软件标准尚未统一。在新时期背景下,科技发展速度极快,而所开发的处理电子文件的软件种类也很多,始终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不同企业的电子文件软件来源不统一,所以,经常会出现不兼容的问题,严重危害了电子档案的统一性管理。
电子档案管理的人才不充足。电子档案的出现标志着信息技术被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同样也必须要具备灵活操作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的能力。除此之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与品质同样要符合标准要求。但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年龄相对较大,且随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灵活,难以满足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全面完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严格管理电子档案存储载体。应积极创建专门档案馆,根据标准要求配备湿度计与温度计等相关设备,确保环境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应当针对档案馆内部的电子档案进行定期检查。除此之外,要积极引进并合理运用计算机设备以及软件,在确保技术兼容与通用的情况下,全面提升电子档案的存储载体可读性能。
积极采取安全措施。为了确保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可以通过数字签名亦或是访问控制等多种方式对电子档案访问的权限予以控制。另外,通过加密信息的方式可以保证电子档案不被公开。基于此,对电子档案的只读属性进行设置,确保电子档案具有真实性与原始性的特征。
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在电子档案形成并应用以来,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同样也使得档案管理的知识结构随之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对管理工作人员提高了要求,所以,必须要积极组织专业培训,组建高计算机水平且精通档案业务专业知识的档案管理团队,促进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4.监控管理制度 篇四
二、瓦斯监控设备必须具有“四证一标志”(生产许可证、产品出厂检验合格证、防爆合格证、ma标志)计量产品还必须有计量合格证,按要求购置安装使用。
三、井下监控分站应安设在便于人员观察、调试、检验及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的进风巷道或硐室中,距底板不少于300mm,瓦斯传感器应垂直悬挂,距顶板不得大于300mm,距巷帮不小于200mm,风速、负压、温度传感器应悬挂在能正确反应该点测值的地方。
四、传感器的安设数量、种类、甲烷传感器的报警浓度、断电浓度、断电范围必须符合《规程》要求,采掘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必须对瓦斯监测设备的种类、数量、位置、信号电缆和电源电缆的敷设、控制区域等做出明确规定,并绘制布置图。
五、井下跟班领导、科队长、班组长、电钳工、安全监测人员等入井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六、各种传感器的.备用量不得小于在用量的100%,分站备用量不小于在用量的50%,便携式不小于在用量的100%。
七、配备监控设备校验仪,配定仪器仪表调校及维护人员,定期对瓦斯监控系统进行调校。巡检维护人员每班不少于2名,标校人员每班不少于1人,监控系统值班员每班不少于2人。
八、瓦斯监控系统设备每月至少调校一次,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每7天必须使用标准气体调试一次,其它传感器按规定要求定期调校。
九、认真填写监控系统运行日志,及时填写校验检修记录,发现瓦斯超限按程序及时报告并处理,如瓦斯浓度超过规定值,切断控制开关电源后,严禁自动复电,只有当瓦斯浓度降到《规程》规定允许浓度值以下时,方可人工复电。
5.电子病历管理制度 篇五
电子病历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促进我院电子病历的应用与发展,规范电子病历使用行为,维护电子病历实施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配套文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与实施步骤)
本制度适用于电子病历当事人在本院内运用电子病历进行的各类医疗活动。
第三条(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安定区卫生局是本院电子病历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订并实施电子病历管理的规范和发展规划;
(二)负责医疗机构实施电子病历的审批工作;
(三)指导、协调电子病历的实施;
(四)监督、稽查电子病历的使用;
(五)保障电子病历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和当事人权益。
第四条(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部门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电子病历的法规和规定;
(二)制定本单位电子病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保证电子病历的安全运作;
(四)负责对本单位或所属单位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六条(实施原则)
参与电子病历活动的当事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第二章 电子病历实施的基本要求
第七条(医疗机构准入)
(一)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向安定区卫生局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实施。
(二)医疗机构申请实施电子病历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保证电子病历实施的技术设施。
2.使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电子病历软件、标准代码和接口。
3.具备保证电子病历实施的各种安全措施。
4.专业人员取得电子病历使用资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医疗机构的义务)
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遵循以下义务:
(一)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公开自己的基本资料,包括医院名称、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及合法实施电子病历资格的证明等。
(二)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不得利用电子病历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以垄断手段或其他非法方式损害电子病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电子病历的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稽核制度。
第九条(电子病历系统运行要求)
(一)电子病历系统必须在相关的诊疗环境或诊疗区域内使用。
(二)用于电子病历的计算机系统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有关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
(三)电子病历系统必须采用国家审定的安全保密产品。
(四)电子病历系统的术语、编码等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五)电子病历系统运行时间必须准确,时间记录必须完整。
第十条(认证制度)
本院电子病历活动的身份有效证明实行数字认证制度。凡参与电子病历活动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备份站点应当到国家批准的认证机构申领数字认证证书。电子病历当事人也可以到认证机构申领数字认证证书。
第十一条(电子病历签字)
(一)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采用电子签字以确保电子病历的有效性。
(二)签字人可以选用数字证书管理机构(CA)提供的签字服务,或选用电子病历系统自带的签字机制。所有签字机制均须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三)签字人应合理使用自己的电子签字,避免他人越权使用签字设备。在签字设备损坏、被盗或遗失的情况下,应及时通知接受或可能接受其签字的医疗机构。
(四)电子病历采用电子签字生效原则。电子签字进入电子病历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电子病历生成的时间;确认使用自动电子签字系统的,电子病历进入自动电子签字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电子病历的生成时间。
第三章 电子病历建立
第十二条(建立原则)
(一)电子病历的建立应符合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配套文件的要求。
(二)电子病历的建立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
(三)电子病历的建立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四)建立电子病历的医务人员应取得卫生部门书写病历的资格。
(五)医务人员应保证所撰写的电子病历的真实性。
第十三条(书写要求)
医疗机构建立的电子病历必须满足下列的要求
(一)电子病历的书写应当客观、真实、规范、完整。
(二)电子病历的书写应当使用中文医学术语、通用的外文缩写,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特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中医术语的使用应依照有关国家标准、规范执行。第十四条(病历签收)
(一)医务人员按照规定书写电子病历后,应使用手工签字进行确认。(二)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电子病历,应当经过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经电子签字后方可生效。
第十五条(完成时限)
(一)医务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电子病历的书写。
(二)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四章 电子病历修改
第十六条(修改权限)
(一)医务人员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权限修改电子病历。
(二)医务人员进入电子病历系统修改电子病历时必须进行身份鉴别。
第十七条(修改留痕)
(一)电子病历修改时必须保留原病历版式和内容。
(二)电子病历的修改必须在病历文本中显示标记元素和所修改的内容。
(三)电子病历修改时必须标记准确的时间。
第十八条(修改签字)
(一)电子病历修改后需经修改者电子签字后方可生效。
(二)对电子病历当事人提供的客观病历资料进行修改时,必须经电子病历当事人认可,并经签字后生效。签字应采用法律认可的形式。
第五章 电子病历存储与保管
第十九条(电子病历存储要求)
(一)电子病历的存储符合病历安全的要求,便于检索和调用。
(二)电子病历的存储采取本地备份、异地备份和存储机构备份三种形式。
(三)医务人员在书写或修改电子病历时应及时在本地备份;书写或修改完毕后,该病历信息应即时异地备份;重要病历信息必须上传至电子病历存储机构备份。
(四)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异地备份机制。
(五)作为电子病历的存储机构,必须获得本市区电子病历的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授权,以取得电子病历存储机构的资质。
(六)负责存储电子病历的存储机构必须对电子病历进行灾难备份。
(七)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负责医疗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职人员应当将存储于电子病历存储机构数据库中的电子病历打印,在电子病历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第二十条(电子病历保管要求)
(一)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电子病历管理制度,设置专门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电子病历的保存与管理工作。
(二)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妥善保护患者的电子病历。参与电子病历实施的医疗机构应当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未经当事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不正当地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第三人透露、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
(三)电子病历的保管需满足下列要求:
1.电子病历可以采用电子数据方式保存,也可加用纸张方式保存。
2.电子病历档案的存留时间不得少于法律规定的纸张病历的存留年限。
3.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和电子病历存储机构应当电子病历的保管工作,对电子病历严格管理,避免数据被篡改、伪造、隐匿、窃取和毁坏。
4.电子病历的销毁必须得到医疗机构主管部门的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销毁电子病历。
第二十一条(证据留存)
如果法律要求某些病历文件、记录或信息必须留存,则此种要求可以通过留存电子数据方式予以满足,但要符合下述条件:
(一)其中所含信息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
(二)按照其生成、发送或接收时的格式留存了该电子病历,或以能够证明所生成、发送或接收的信息可以完整重现的格式留存了该病历;
(三)电子病历的来源和目的地以及该病历被发送和接收的时间信息完整。
第六章 电子病历调用与交换
第二十二条(调用申请人)
调用申请人有权通过电子病历查询系统调用电子病历,其权益受《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保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调用申请人包括下列人员或机构:
(一)患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保险机构。
(四)因办理案件需要调用电子病历的公安、司法机关。
(五)其他法律许可的个人或组织。
第二十三条(调用申请人合法性审核)
医疗机构应当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电子病历的调用。调用申请人应当按下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一)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其有效身份证明或国家批准的认证机构的数字认证证书。
(二)申请人为患者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或国家批准的认证机构的数字认证证书、申请人与患者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或国家批准的认证机构的数字认证证书、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或国家批准的认证机构的数字认证证书、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五)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或国家批准的认证机构的数字认证证书、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件,需要查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应当出具采集证据的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或国家批准的数字认证机构的数字认证证书。
第二十四条(电子病历交换的要求)
电子病历可以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教学单位之间交换。但交换只能限于医疗、科研和教学活动,不得违反国家保密和法律有关隐私权保护的规定。
电子病历的交换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电子病历的接受方必须提交有关证明。
(二)现有的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和主管部门提供的交换平台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三)电子病历交换采用主管部门提供的标准代码进行。
第二十五条(知识产权保护)
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知识产权。未经当事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他人的电子病历,也不得向第三人泄露他人的电子病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法律义务)
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子病历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危害其他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
第二十七条(法律责任)
(一)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破坏或擅自销毁电子病历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追究行为人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以上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有关法律纠纷的解决)
电子病历当事人认为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留存或调用和交换过程对其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有权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法律部门投诉或起诉。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定义)
本办法下列术语的含义:
电子病历,系指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存储、传输和调用的数字化医疗记录。电子病历应包括传统病历的所有信息,并能够等同实现传统病历的全部功能。
电子病历当事人,系指使用电子病历的患者或其权利关系人、医疗机构以及电子病历系统运作服务商。
电子签名,系指在电子病历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或在逻辑上与电子病历有联系的数据,它可用于鉴别与电子病历有关的签名持有人和表明此人认可数据病历所含信息。数字证书,系指为了证明电子签名的真实性而签发的、用来确认某一特定电子签名持有者的有效身份或其他特点的记录。
第二十九条(电子病历的分步实施)
在尚未具备安全实施电子病历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使用电子病历率先实现医院内部的医疗信息无纸化传递和医疗信息共享,但病历文书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定时打印,按照手写病历的管理要求归档保存。在该阶段,打印病历文件与手写病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电子病历无法律效力。当条件成熟后,可按照本管理办法逐步过渡到电子病历。
第三十条(解释)
本制度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6.监控室管理制度 篇六
为了加强监控室的管理,确保监控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行,充分发挥监控设备的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1.监控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面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监控系统的操作规程,及时掌握各种监控信息,不得随意调整监控目标。
3.在监控过程中,发现可疑情况,要及时、准确地通知巡逻人员前去进行处理、跟踪,必要时及时上报主管领导。
4.要对当班的监控情况认真登记,做好值班记录;在交接班时,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不得涂改、缺页,物品交接要清楚。
5.监控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时间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擅自调班,严禁脱岗、睡岗。
6.在监控室不得看书报、杂志、玩游戏,不干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7.应保持监控室清洁卫生,不得将与工作无关的个人物品带入监控室内。
8.自觉加强监控室的管理,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准进入监控室;非公安人员查询监控记录的,必须报请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登记记录,未经批准一律谢绝查询。
9.监控人员对监控到的打架、斗殴、盗窃、火险、交通事故、突发群体事件,以及其它有价值的监控资料等要及时保存,并做好记录。
10、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维护,保持设备清洁卫生,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应及时上报并做好文字记录。
7.电子监控管理制度 篇七
1. 电子文件概念是理解电子文件特点的前提。
被大家公认的“电子文件”定义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 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那么,它为什么是理解电子文件特点的前提呢?首先,“电子文件”它别于“文件”,是一种特殊的文件,自然具有独特的“个性”。它是依赖计算机系统并以代码形式出现,因此它具有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和非人工识读性;它纪录于磁带、磁盘、光盘之上,因此就具有载体的多样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它在系统中存取又在通信网络上传输,因此它就出现了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多元信息的集成性和信息的易改性。不难看出:在电子文件的概念中,隐藏着电子文件的特点,即对计算机的依赖性、非人工识读性、载体的多样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多元信息的集成性和信息的易改性等。因此,电子文件概念是理解电子文件特点的前提。由于,电子文件有其独到的个性,因此在实践管理中,电子文件的特性决定着电子文件管理的一切活动,如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研究、电子文件管理的原则确立、电子文件管理技术的研制、电子文件的保管方式等,都是根据电子文件的特性实施的。按照逻辑推理,电子文件决定电子文件的特性,电子文件特性决定着电子文件管理,因此电子文件决定着电子文件管理,那么不难理解,电子文件的概念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基础。
2. 电子文件概念是奠定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的基础。
无论何种管理,都是以理论做指导,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引,才能获得科学的管理。电子文件决定着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概念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基础,因此电子文件概念是奠定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的基础。
早在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会上,为了奠定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多位知名档案学者首先对电子文件的概念进行了比较性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子丹先生还为电子文件的内涵归纳出了“三条基本要素”。随后,在此基础上,多位档案专家依据电子文件的特性,阐述了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观点。黄霄羽女士指出“来源原则”仍然是当今电子文件时代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特别强调:新来源观是透过电子文件的本质和特性,采用更加概念化、抽象化的来源,是更加适应电子文件的新特点、新挑战的来源原则。张宁教授也通过“文件连续体模型”,全面展示了“电子文件连续体理论”。她也特别指出:“电子文件连续体理论”是根据电子文件的种种特性指出、完善的,同时变得更加全面和科学[1]。美国档案专家瓦洛在《档案思想的自由贸易》和《美国档案工作者》中说:由于电子文件的到来,档案管理事业将完全被重新塑造、重新接受。国际档案理事会在《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也花大笔墨阐述了,将重新认定“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并同时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前端控制”理论[2]。可以看出: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的提出,都是根据电子文件的特性而来的,而电子文件的特性是由电子文件的概念决定的,因此电子文件概念是奠定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的基础。
3. 电子文件概念是电子文件管理原则确立的基础。
由于电子文件被赋予了许多比纸质文件所独有的“个性”,随之而来的就是种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管理中的失误,有效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原始性和可靠性。为了达到新的管理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在管理中确立了许多电子文件的管理原则:(1)真实性保障原则,是依据电子文件易改性从而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的原则。即归档后的电子文件中的元数据、背景信息和认证信息与电子文件形成时保持一致的原则。(2)完整性保障原则,是依据电子文件信息、载体与环境的不稳定性,从而保证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的原则。包括电子文件整体的完整性和电子文件个体的完整性。(3)可读性保障原则,是指保证电子文件原始性、识读性的原则。即电子文件经过存储到迁移的整个过程后,仍可以识读并仍可以保证内容的原始性,也是依据电子文件的非识读性、可操作性而定的原则。(4)强制性原则,依据电子文件的不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有价值的电子文件进行强制性收集的原则。(5)实时性原则,是依据电子文件的依赖性、集成性的特点,对电子文件做到“随时生成,随时存盘”的原则。可见,从制定“原则”的设想到“原则”的内容确立,都是因电子文件的特性而来,又因电子文件的特性而去,因此电子文件的特性决定着电子文件管理原则的内容,电子文件的概念是电子文件管理原则确立的基础。
4. 电子文件的概念是电子文件管理技术研制的基础。
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电子文件是否“安全”是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核心问题,而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是决定电子文件是否“安全”的关键因素,而这种关键因素是由电子文件本身的特性:不稳定性、信息与载体的分离性和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等决定的。美国档案专家戴·比尔曼先生也曾指出:要想证明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就必须保证文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未经改动。而“易改性”恰恰是电子文件的特性之一,因此防止电子文件“被改动”、防止电子文件所带来的“不真实性”的特点,是解决电子文件“安全”问题的关键。而维护这种“真实性”靠的是管理技术,因此电子文件的特性是电子文件管理技术研制的关键。寻根问底,也就是说,电子文件的概念是电子文件管理技术研制的基础。
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不少档案研究专家,研究出了维护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管理技术,有“前端控制技术”、“全程管理技术”、“文档一体化管理技术”、“元数据技术”等。前端控制技术是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所实施的有效控制,把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理念的所有要求,提前设计在管理系统之中,是基于电子文件的易改性和信息与载体的分离性而提出的解决电子文件“不安定”的技术。可以看出,从技术的设计理念到技术的内容和操控,电子文件概念是基础。“全程管理技术”、“文档一体化管理技术”、“元数据技术”也都是为了维护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凭证作用而研制的。那么,设计者为什么都会如此“担心”?也都是因为电子文件独有的特性,时刻会带来“非原始性”的、无凭证作用的电子档案所引起的。为了突出电子文件的概念在技术研究中的地位,露西亚娜杜兰蒂女士在介绍她主持的inter PARES项目,所涉及的四个研究领域时,把电子文件真实性保存的“概念需求”放到了第一位,这也说明“概念”对研究的重要性。在介绍她的成果时,还突出强调: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的最佳方法,就是从电子文件的外部入手,“外部之手”言外之意就告诉我们,电子文件的特性是固有的,是不能改变的,应按照电子文件的特点和形成规律进行研究和设计。她随后又特别强调自己的观点:严格控制文件的形成和管理程序,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不采取全程管理的眼光,就不可能管理电子文件。这番话又一次说明,电子文件的特性对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性,可见电子文件概念是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关键,是电子文件管理技术研制的基础。
5. 电子文件的概念决定着电子文件保管方式的选择。
目前,电子文件归档后的保管方式有以下几种:多重双套制存储、信息备份和数据迁移。其中,多重双套制存储方式,包括电子和纸质双套制、电子双套制、本地和异地双套制、多重双套制存储。电子和纸质双套制:即鉴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不稳定性、电子文件的易改性,在电子文件管理技术还不太成熟的条件下,对一些具有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文件,采取电子与纸质版本双套并存的保管形式,以达到利用时相互参照。电子双套制:为了避免电子文件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对系统的依赖性、信息的可操作性等特点,确保电子档案的凭证价值而制作的两套电子档案。本地和异地双套制:异地保存是档案管理部门利用电子文件的高密度性而对电子档案实行的跨省份区域的备份制度,即在两个不同省份的档案管理部门,相互建立电子档案备份中心,从而保证纸质档案损坏时,异地电子档案的完整性。信息备份:是为了确保电子文件信息安全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是归档电子文件的脱机备份,从而保证在网络黑客和病毒入侵时,电子文件信息的原始性。数据迁移: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使电子档案在新的设备环境中继续保持“识读性”而采取的数据导入过程。从这些电子文件的保管方式的内容来看,保管方式的选择,都是根据电子文件的特性进行确定的,因此电子文件的特性决定电子文件保管方式的选择,究其根源:电子文件的概念决定着电子文件的保管方式。
总之,电子文件的概念在电子文件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不胜枚举,电子文件的管理理念,更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笔者的观点,旨在给那些对电子文件管理还感到迷惑不解、无从下手的人们一些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电子文件独特的个性所带来的新的管理方式, 使得目前信息技术知识还未被完全掌握, 信息化水平还未达到理想标准。笔者认为, 对电子文件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是搞好电子文件管理的基础。
关键词:电子文件,概念,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玉, 李肖军.电子文件前端控制理论浅析[J].档案, 2009 (5) .
8.浅析电子公文的管理 篇八
关键词:电子公文;优势;重点
前言
公文在国家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通过网络流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对公文实行电子化管理,优化了公文处理流程,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公文传递速度和办公效率。
一、电子公文定义
电子公文是指各地区、各部门通过由国务院办公厅统一配置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处理后形成的具有规范格式的公文的电子数据。它求采用全面沟通的处理程序、自动生成的处理程序和高效运作的处理程序。现在,许多单位都自行设计使用了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电子公文处理系统。
二、电子公文处理系统的优势
(一)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子公文处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对公文的拟稿、审核、会签、签发办理、归档等环节自动进行显示、查询,并对办文过程进行流程跟踪监控。并且在公文归档阶段,能够按年度、性质、文号、主题词进行多种归档、查询处理,迅捷、准确地获取归档公文信息。做到既能收得了、发得出,又能改得了、退得回。同时多方位、远距离高速传送的优势使得既能在固定场所处理公文,又能在运动中从事公文处理,真正实现公文处理的“无纸化”和“无址化”。
(二)降低了行政成本
一份公文通常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确认才能最终定稿,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公文,修改的次数更多而且都需要纸质打印出后集体通稿。但是电子公文可以在电脑上直接修改, 省去了复印公文所需的大量纸张、碳粉、电及对复印机的磨损,间接节省了管理成本。
另外,纸质公文多需采取邮寄或直接人员送达的方式进行传递,不仅容易丢失、花费人力及财力,最重要的是会耽误较长时间,造成公务处理的不及时。而用电子公文便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影响,文件瞬间传达,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
(三)提高了公文安全性
纸质公文的中间页部分可在一台电脑上随意修改后打印替换,但电子公文与相关软件配合,例如加密软件、电子签章等,从而对文档进行保护,在没经过授权的电脑上禁止修改,这就避免了公文被篡改,能大大提高公文的安全性。
三、加强电子公文处理的重点
(一)加强电子公文处理系统的建设
电子公文处理系统是一个具有高度自动化、高度集成化特点的办公系统,它的使用涉及到网络环境,公文处理人员的公文业务能力、电脑操作技能等。单位需要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讨论确定系统开发方案并进行系统研发与调试运行,在资金、网络硬件、软件设计等各方面给予足够地支持,这样才能尽快实现公文处理电子化、办公无纸化。首先是硬件的配置,要购买满足电子公文处理软件系统运行要求的电脑及其硬件设备。其次,要与专业软件设计单位结合,设计具有自身特色、适合自身需要的电子公文处理软件。该应用软件应该涵盖公文处理的全过程,如公文的编制、会签、发布、汇编、存档以及外来公文的签批流转等功能。
(二)加强加密技术的研究
公文,是单位上传下达制度、重要事项通知、人事决策等公务的工具,是职能的集中表现形式之一,因些,电子公文处理系统的信息安全的技术实现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是系统的重要建设内容。在我国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内外环的基础上,可以解决公文的流转和身份确认等安全问题。电子公文处理系统的建设要在文件加密 、文件签名、回执签名、用户密钥管理、电子印章等方面加强研究,提升电子公文在网络流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创新电子公文归档模式
现在,多数单位是在电子公文流程处理结束后,在确认电子公文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后,将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进行移交,并在确定公文的密级、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后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将公文存储到档案管理系统中,需要两套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电子公文的归档工作。那么,如何实现以“保存即归档“的归档模式,将电子公文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两个系统无缝地衔接起来,从而实现文档―体化的电子公文处理流程,实现数据与电子公文的一体化保存,这一技术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实现,为电子公文管理尽早摆脱双套制的归档模式提供实践支持。
四、结束语
电子公文的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系统管理,既包括电子公文的生成管理,也包括电子公文的传输和归档的管理。但是电子公文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现状还需继续完善,必须正确认识到电子公文的职能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电子公文处理系统,真正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莉.电子公文系统对实现无纸化办公及改变工作习惯的作用和影响[J].管理世界,2012(10).
[2]丁海斌.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9.GPS监控管理制度 篇九
为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和动态监控的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按照相关部门充分应用科技和信息手段,加强安全有效监督精神和公司安全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监部及分管领导工作职责
(一)公司分管安全副总经理对GPS监控管理系统负直接管理责任。负责制定(修订)公司GPS监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检查督促职能部门对GPS监控工作和监控中心人员进行管理。
(二)根据公司车辆运行线路、车辆和从业人员的状况落实GPS道路运输监控责任制,协调相关部门为监控系统提供组织保障。
(三)组织参加GPS监控管理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对查出的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要有处理意见、整改措施、规定整改期限和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四)协助总经理搞好GPS监控管理工作。组织并参加对GPS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GPS监控基础管理工作的检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安监部是公司GPS监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主管领导、分管领导负直接管理责任。对GPS监控中心检查、督促、指导,实行全面安全生产管理。
(六)完善落实GPS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建立健全GPS道路运输监控基础台帐,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相关工作,并确保监控中心资料准确、齐全、真实、有效。
(七)制定各种相应措施,并按照公司相应管理规定及时处理GPS道路运输安全监控中所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章现象和各种突发事件。
(八)制定GPS安全管理驾驶员违法记录表(含疲劳驾车、超速行驶、越界经营、纠正措施、监控信息记录),每天汇总并抄送分管领导及车队,根据公司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九)督促检查GPS监控管理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做好GPS道路运输日常监控及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并确保平台系统正常运转。
二、GPS监控管理操作人员岗位职责
(一)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严禁擅离职守、脱岗,严守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不得徇私舞弊隐瞒不报和弄虚作假。
(二)工作时间负责监控公司车辆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向公司安全处报告。
(三)操作人员应对每开发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汇总,并及时报告,并保留原始记录。
(四)做好车辆监控日常记录,并做好上下班之间的交接。
(五)操作人员,须每日通过平台检测中心监控车辆摄像系统,确保使用正常,对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并查明原因,且保证在次日前恢复正常使用。
(六)负责平台使用及正常维护,保证监控平台运转正常,平台发生故障及时与关联单位联系,及时排除故障。
三、GPS使用管理办法
(一)安全处下设GPS管理部门,对其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公司应配备相应的GPS监控管理人员、设施、设备,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经费,以保障GPS管理平台的正常运作。
(三)GPS监控管理操作人员有效利用GPS对公司车辆的运行动态进行监控。及时记录车载终端反馈的信息,做好日常的监控台帐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于次日向安全处汇报。若发现重大安全行车隐患时立即向公司安全处汇报。
(五)GPS监控管理操作人员发现有车辆超速及其他违法行车行为时,必须立即向该车驾驶员发送警示短信命令其纠正。拒不纠正的,以电话方式联系驾驶员命令纠正违规行为,并及时向公司安全处汇报。
(六)为保证GPS平台监控数据及时有效,各驾驶员必须保证车载终端处在正常的开通状态。若出现特殊和紧急救援情况应立即向监控平台发送紧急报警,禁止向GPS 监控管理平台发送与车辆安全行驶无关的信息。
(十)GPS监控管理操作人员奖惩规定:
1.认真履行监控管理职责,未按时上下班,发生一次扣发工资50元;擅离职守、脱岗,将平台使用权交无关人员操作、查阅和修改,没做好保密工作的,予以调离岗位并承担法律责任。2.不按规定程序做好记录,登记台帐,报送报表,及时录入相关数据和建立档案的扣发工资100元。
(二)驾驶员违法违规处理
1.超速处理规定
(1)超速不足50%的,每月超速行驶次数达3次,罚款 100元;3次以上者,除加倍罚款外,驾驶员停运学习两天,屡教不改,取消驾驶公司车辆资格。
(2)超速达50%(含)以上的,每次罚款100元,2次以上者出加倍处罚外,驾驶员停运学习3天,一年内发生5次者,予以解聘。
*第五 GPS车辆监控值班制度
为加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监控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有效的对运营车辆实行现场监控,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稳定,结合我司实际,特制订本值班制度:
(一)GPS监控管理部门配备3名GPS监控管理操作人员值班,值班时间从早上6:30—晚上21:30。
(二)GPS监控管理操作人员实行严格的上下班打卡制度,并作好交接班手续。严禁迟到、早退、擅离职守、脱岗等行为。
(三)GPS监控管理操作人员必须作好值班时间范围内的相关GPS监控信息资料的收集、记录、汇报、整理和存档工作。
(四)对违反值班制度的GPS管理操作人员,根剧相关制度处以经济或行政处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六
驾驶员GPS监控违法违规处理制度
(一)驾驶员使用GPS终端职责
1.驾驶员应学会正确使用GPS车载系统,了解GPS车载系统的功能,操作GPS车辆定位系统应注意行车安全。
2.确保GPS车辆终端处于开机状态,不得私自关闭GPS车载系统。保护好GPS车载终端,严禁人为破坏车载终端的正常使用;严禁私自拆除或改变车载终端的结构;严禁用手遮挡GPS终端摄像头;严禁无故或恶意手动报警,扰乱平台正常工作;SIM卡是GPS车载系统的信息传输载体,任何人不得私自取出,行驶中随时关注终端信息。
3.车载终端若不能正常工作应及时向车队或安全处反映,以便及时进行维修。
4.遵守各项安全行车制度,GPS监控平台发出指令要求纠正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改正。
5.若使用中出现问题及时向公司汇报。2.超时疲劳驾驶:
(1)一次连续驾车超过4小时的通过GPS语音信息警示,责令更换驾驶员,并处罚款200元。
(2)一天累计驾车超过8小时的通过GPS语音信息警示,责令更换驾驶员,并处罚款500元。3.超员处理规定:
车辆若发生超员现象,当班驾驶员在接到公司的通知后到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接受处理,并处罚款500元。
4.在使用GPS车载终端设备时,如发现系统出错应及时报告公司安全处处理,如因不及时通知而造成数据未及时反馈到监控中心,将处200元罚款。
5.擅自断线、拆线或改变GPS车载终端设备的SIM卡号,尤其是移动摄像头,将视其情节处100到1000元罚款,并在全司通报批评。
6.不按正确方法使用或故意造成GPS车载终端设备损坏,其维修费用除驾驶员自行承担外,公司还将视情节处1000元到3000元罚款;若情节特别恶劣的将予以解聘。
7.假报、误报信息者,每次罚款 50元,重者加倍罚款外,停运学习3次。
8.营运途中私自关闭GPS车载系统者,每次处以50元的罚款,重者加倍处罚,并处以驾驶员停运学习2天。
(三)超速标准:以国家法律法规及公路限速标志为准。
(四)超时标准:严格按照“两部一局”相关规定,要求驾驶员连续驾车不得超过4小时,24小时内累计驾车不得超过8小时,特殊情况可延时2小时,但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违反此规定就定为超时疲劳驾车。
(五)超员标准:以车辆核载人数为准。
(六)GPS监控人员应对违法违规情况于次日上午汇报公司安全处和车队分管领导。
(七)车队对违法违规驾驶人员按制度进行处理。
10.电子厂管理制度 篇十
一、工作时间
上午上班时间:8:00~12:00下午上班时间:14:00~18:00
二、请假
1、公假
a.员工享有国家劳动法规定的假期。
b.应公司要求须到有关部门急需办理的事情或者会议。
c.为公司服务满一年的员工享有5天带薪假期,满两年享有10天带薪假期,以此类推,最高带薪假期15天。
2、事假、病假
a.员工因事请假。须事前向车间主管办理书面请假手续,经公司审核同意后,方可生效。事假一天扣除本人一天工资(指计时工),事假期间,不得搞第二职业或者损害公司利益活动,一经发现,均作旷工处理,情节严重者给予开除处分。
b.员工因病请假,应及时通知公司,须向所在部门主管办理书面请假手续,经公司审核同意后,方可生效。
三、生产纪律
1、上下班员工须在考勤机内考勤,必须由本人考勤,不得叫人代考勤,如发现类视情况对舞弊行为者两人均扣除一天工资(计件工则扣除当月一天的日平均工资)。
2、员工必须严格按公司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上下班时间以考勤机为准,不得迟到、早退、旷工。
a.迟到、早退
迟到(早退)5分钟起算迟到(早退),迟到5分钟处5元罚款,迟到6分钟处6元罚款,以此类推,迟到(早退)30分钟以上按旷工半天处理;一个月内迟到(早退)3次(含3次)以上者,扣除当月全勤奖。
b.旷工
旷工一天扣除一天工资(当月的日平均工资);旷工两天扣除三天工资(当月的日平均工资);旷工三天(含三天)以上者视为自动离职,扣除当月工资。
C.如因确实有事而造成迟到必须当天办理书面请假手续。
3、上班时间不得做私活,工作和午餐时间不得喝酒(业务接待除外)。
4、工作时间不准擅自离开生产区域,不准串岗、脱岗、打瞌睡和睡觉,离开工作岗位必须佩戴离岗证。
5、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与工艺操作规程。
6、公司员工必须无条件服从所属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调动和管理,不服从调动分配和管理的,将视情节严重给予处罚。
7、搞好文明生产,做到工后场地清洁,地面无杂物。生产垃圾按要求分类处理,保持厂 1
区、车间现场卫生及道路畅通无阻。
8、爱护公司财物,不准任意将公司的财物据为己有或私带公司产品,严禁偷窃、有意损坏和浪费公司财物。
9、员工之间要团结友爱,互想尊重,互想帮助,文明礼貌。严禁惹事生非,无理取闹,起哄,散布谣言,扰乱正常生产秩序;严禁在厂内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0、认真执行消防管理细则,不得私自动用各种消防设施和器材、器具。
1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
12、安全用电,非电工人员不准乱接、拆装电器,严禁使用非生产(工作)性电炉。
13、对于外来人员留宿必须由本人书面申请,经公司审核同意后方可留宿。
14、节约用电、用水。如因责任性不强造成的长明灯、长流水、永动扇、下班后未关车间门窗、库门者,视情节处罚。
15、进入车间禁止穿背心、拖鞋、超短裙等奇装异服。
16、工厂内严禁赌博。
17、严禁携带与生产无关的物品(MP3等)进入生产车间,禁止在车间吃零食。
四、奖励
1、在改革、改进生产工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有技术革新或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后成效显著者。
2、对生产现场管理工作中,经考核评定表现突出和成绩显著者,或季度优秀员工。
3、模范执行工厂规章制度,关心企业,勇挑重担,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者。
4、奖励等级
a.嘉奖:即每次奖励人民币50元;
b.记功:即每次奖励人民币100无;
c.记大功:即每次奖励人民币200元;
d.重奖:即每次奖励人民币500元。
五、处罚
1、警告:即每次处20元罚款;
2、记过:即每次处30元罚款
3、记大过:即每次处50元罚款
4、解雇:即终止雇佣关系(扣除当月工资)。
六、薪资
采用计时工资与记件工资相结合。
1、计时工资:责任制与保底制
A.责任制:即按时按质完成工厂给予的工作任务与完成相对职称的职责,并临督管理执行5S管理制度,对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管理、文件执行、制度落实等起督导作用,并担当相对责任。
B.保底制:按时按质完成工厂相应产品要求的数量。
2、计件工资:在按时按质的完成工厂相应产品要求的数量后(保底后)按数量来计量劳动报酬,对应工位工序的产品价格表。
七、聘用
员工经工厂聘用后必须认真填写“员工履历表”,并向厂方提供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的复印件。一经录用,必须为工厂服务六个月以上,否则第一个月工资将由计时改为计件工资。
新员工入厂不足一个月者,厂方将不给予结算工资!
八、辞工
11.电子银行风险评价与管理 篇十一
电子银行风险分析
关于电子银行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在电子银行业中,因特网及其他各种电子传送渠道仅是作为一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途径,当银行借助其开展业务时,并不产生新的风险类型,但给银行业经营风险带来了新的内容,引发风险的因素更多地与技术操作联系在一起。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发表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Risk Management Principle for Electronic Banking),将电子银行中与技术相关的风险归结为: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
中国银监会认为,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存在两类风险:一类是系统安全风险,主要是数据传输风险、应用系统设计的缺陷、计算机病毒攻击等;另一类是传统银行业务所固有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但这些风险又具有新的内涵。
电子银行的技术方式及手段决定了其风险的特征。由于电子银行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必须以计算机为手段、以网络技术及其他各种电子传送渠道为途径,这就造成了电子银行的虚拟性。电子银行的风险在于,其虚拟的特性使其能够突破现有的银行监管体系,增加金融风险的放大效应。电子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风险的扩散快、破坏力强。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加快了支付清算风险的扩散速度。相比传统银行,在电子银行中流动的更多的是数字化信息与电子货币,一旦风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爆发时,风险的化解就很困难,也难以预防。在传统银行的“纸质”结算中,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差错或失误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纠正,而在电子银行中出现这种错误则立即会引起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加大了风险的扩散面和补救成本。
风险交叉传染强。传统金融监管可以通过分业经营、提高市场准入规则、设置市场屏障或特许方式,将风险隔离在相对独立的领域,而电子银行削弱了传统银行金融监管的这些属性,使得监管的物理隔离有效性大大减弱。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不断交叉,同时也使得风险极易在这三个领域里交叉传染,而且金融业客户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使金融机构间、国家间的风险相关性日益加强。
风险的责任难以区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融入银行业,电子银行业系统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常常会涉及到电信、电力、产品提供商、外包技术服务商等多个行为主体,有些则直接参与其中,因此,一旦发生如服务中断、系统崩溃、客户信息外泄等的情况时,往往难以区分事故的责任方。
风险监管的难度高。电子银行的交易过程是在网络上完成的,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理限制,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风险产生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于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难以针对可能的金融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最终使得金融监管难度高、复杂化。
电子银行的风险分类
电子银行的风险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一般而言,可将电子银行的风险分为传统风险和特殊风险。
电子银行的传统风险
电子银行的传统风险是指银行所固有的风险,是最基本的风险。这类的风险在电子银行和传统银行中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电子银行的一般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合约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银行业中,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在到期日不能完全履行其还款义务或按约定行事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与传统银行相同,电子银行也面临着贷款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并且由于电子银行的特殊性,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会更大。比如,当电子银行在通过各种电子通道实现了跨地域跨国界的信贷时,银行和客户不再是面对面地交流,使得银行更加难以判断借款人身份真实性、评判其信用评级、核实借款担保抵押等方面的信息。另外,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信贷,电子银行的信贷业务中除了银行和客户两个基本的当事人外,还常常包括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等主体,当发生信贷风险时,往往会因为责任方难以明确辨别而产生经济纠纷,这些都会使信用风险大大增加。
流动性风险。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的某种资产不受损失的变现能力。流动性风险对于任何商业银行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从事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运作的电子银行而言,如果在电子货币的投资和电子支付业务中,电子银行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偿还或支付,则将遭受流动性风险,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将连锁引发信誉风险,甚至导致电子银行的破产和倒闭。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内和表外头寸面临损失的风险。电子银行在存贷款业务、证券业务及电子货币支付中进行外币交易时,无疑将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出现不利的变动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利率的不利变化,同样会使电子银行的资产相对其负债发生可能的贬值。另外,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国际资金特别是国际游资的流动速度将更加迅速,而这种期限较短、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强的资金在利率的变化下更容易对电子银行产生巨大的冲击,使
电子银行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进而对该国的国际收支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电子银行的特殊风险
电子银行的特殊风险并不是电子银行所特有的风险。这类风险,如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在传统银行环境中也都存在,只是在电子银行环境中,这些风险更具特殊性。电子银行的特殊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电子银行由于技术采用不当,或是采用的技术相对落后所造成的安全性风险或系统性风险。电子银行,特别是纯电子银行主要依靠信息技术作为其技术的支撑,无论是在构建初期、正常运行还是后期日常维护,电子银行都会因其所选择的相关技术而面临风险。在构建初期,电子银行机构决策层在制定银行战略发展计划时,如果选择实施此计划的相关技术有误或不当,将会面临严重的技术决策风险;当电子银行正常运行和维护时,如果采用的技术有缺陷或者相对落后,可能会因为某一个技术环节出现问题而使整个电子银行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停止运行;或者因为技术上的原因而使得网络黑客得以入侵电子银行系统,这些都会给电子银行带来非常严重的安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并且会连锁引发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大缺陷而导致的风险。它可能是由于电子银行客户的疏忽,也可能是由于电子银行安全系统和产品的设计缺陷及操作失误产生。操作风险主要涉及电子银行账户的授权使用、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电子银行与其他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等。如在使用电子货币期间,网络安全系统的缺陷会令客户误认为是电子银行的欺诈行为,从而引发纠纷和风险;银行职员对业务的漫不经心,也有可能导致电子银行严重的操作风险,从而危及电子银行的总体安全。客户的疏忽也是造成操作风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电子银行会因为客户欠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而面临相当高的操作风险。例如,客户在某些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场合使用私人信息,如身份鉴定、银行账号等,容易被他人窃取而导致账号泄密,使客户和银行双方都蒙受损失。此外,如果银行职员和客户不能充分理解电子银行采用的不断更新的软件,进行错误操作也会给银行或客户自身带来操作风险。当网上支付系统建成后,使用电子支票支付账目时,电子银行将摆脱物理状态(如各种建筑、柜台等)而存在。面对这一情况,会有客户因为没有了物理存在的银行而产生不安全感,进而对网络的信用产生怀疑。这种怀疑一旦蔓延开来,将会给电子银行带来另一种形式的操作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违反或不遵从法律、法规、规章、惯例、伦理标准而给电子银行造成的风险。银行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特征要求银行在运营中必须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规定,而电子银行的创新性所产生的风险则对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迅猛发展的电子银行相比,法律环境显得不尽完善,各国在电子银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步伐不一,从而使得法律风险凸显。
战略风险。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OCC将战略风险定义为因决策失误、决策的实施不当或对行业变化缺乏响应而对银行造成的不确定性。为实现战略目标,一般需相关的IT资源来配套,包括有形资源(如计算机硬件、软件、传输网络等)和无形资源(如管理能力和才能等),当银行管理部门未能恰当的计划、管理和监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品、服务、过程和传送渠道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会产生战略风险。另外,如果管理部门没有理解、支持或应用Internet技术,而该技术对银行的竞争能力又是至关重要时,或银行使用了某项不可靠的技术时,也会产生战略风险。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舆论而导致银行资金或客户流失的风险。与传统银行相比,电子银行的声誉风险更具特殊性:负面的公众舆论会借助网络迅速的扩散而使声誉风险迅速增加。声誉风险几乎和其它所有的风险相关联,只要是由于某种或某些风险所带来的不利或损失情况被公众所获知,则无疑会连锁引发声誉风险。声誉风险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轻重程度。因电子银行本身的原因而给客户带来短暂的不便,如银行系统故障导致客户短期内无法登录、支付等,使客户不满度增加,则或多或少会产生声誉风险(尽管程度可能比较轻微)。如果出现问题后银行解决不力,则声誉风险将会加大,如果因为银行系统严重故障甚至系统崩溃等情况而给客户带来损失,则会引起严重的声誉风险,甚至将引起客户集体退出的严重后果,从而使银行蒙受巨大的损失。
外包风险。外包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技术上依靠外部的技术提供商等机构而产生的风险。金融机构在选择不同的外包商时会面临不同的外包风险;金融机构在与外包商合作时,因为沟通不力而导致外包商设计错误,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外包风险;外包商将与金融机构合作中所掌握的如客户隐私等方面的信息有意无意泄露给他人,可能会给银行带来另一种类型的外包风险,如连锁产生法律风险。
跨境风险。跨境风险指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业务后因面临不同的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风险。跨境风险可能会产生综合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及国家风险等。例如,当银行处理跨国界的客户交易时,它可能面临着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常常会因为违反了法律而产生法律风险;通过电子银行接受来自其他国家客户的贷款申请,而使用国内客户信用评估系统,会面临信用风险;当银行与国外服务提供商或外国参与者发生业务时,因外方可能由于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而无法履行其义务,从而可能会面临国家风险。
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银行仍然存在传统银行所具有的各种风险,也仍然可能发生传统银行所具有的危机或灾难。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电子银行因其信息服务性、数字性、技术性等特点,因而可能具有比非网络环境下的银行更大的风险,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
对于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风险管理(1993.3)》(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March 1993)规定,可对电子银行风险的内容、表现、影响及风险管理做出相关总结(参见表1~表5)。
12.电子图文管理探讨 篇十二
一、电子图文管理的含义
电子图文管理是指在传统的图文管理的基础之上, 结合电子时代对电子文件的要求, 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网络, 有针对性的采用现代文件管理的理论, 对电子图文进行管理, 对本公司的电子文件实行网络化、科学化的管理, 从而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电子图文管理体系, 同时, 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电子文件相应的为其建立独立的电子图文管理中心, 集中且灵活的管理整个公司的电子图文。质量部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功用, 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各个部门的电子图文和资料进行统一的管理, 并且还要做好信息存储工作, 以方便查找和确认, 同时要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电子图文管理的特点
电子图文管理与纸质图文管理相比, 其特点是很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归档方式、归档时间、收集方式、分类和编目方式、保管方式之中。
(一) 归档方式
电子图文的归档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方式:逻辑归档和物理归档。由于电子图文采用的是电子编码的方法, 因此, 在修改或者编辑的时候可以做到不留任何痕迹, 同时它的载体具有可变性, 是无法固定的, 所以即使是文件的原始凭证性中的关键信息也是可以进行更改的。要想保证电子图文和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保证其法律凭证的地位, 电子图文和资料在制作过程之中就要随时注意对资料进行签名、加密和身份验证,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料在处理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才能保证其信息的原始性和法律受保护性。
(二) 归档时间
电子图文和资料如果采用的是逻辑归档, 那么电子图文就会在资料制造完成之后随时进行归档;如果采用的是物理归档, 那么资料就会在一个固定的周期进行定期的且统一的归档。电子图文和资料由图文形成部门通过网络发送给质量部门, 质量部门做好接收以及登记, 根据文件的不同做好不同的分类, 设定好访问文件的人员的级别。这样的归档方式, 既符合时代潮流, 又确保了归档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以及文件的完整性。
(三) 收集方式
由于电子图文和资料的载体容易老化变质, 且信息技术及其新存储介质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因此文件的长期可读性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 对于电子图书和资料要想保存好就必须实行“双套制”, 在保存电子档的文件的同时也应将相同内容的纸质档的文件分门别类的保存到纸质的档案中, 同时也要注意随时与电子的文件进行联系。并且当质量部门在收到电子图文和资料的时候, 也要注意收集好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明、软件以及硬件环境, 以确保文件可以随科技的发展而转化出适合的文件格式。
(四) 分类、编目方式
由于电子图文和资料是需要设置访问级别的, 因此在对电子文件进行保存的时候要注意对文件归类, 并且设置好访问级别限制, 同时要给每个文件确定一个唯一的文件号, 也要对文件做好主题词的标志和著录工作, 以方便查找。
(五) 保管方式
电子文件对于环境的要求很高, 如果存放环境湿度大、光照强烈等, 就可能造成磁盘的损害, 同时也要注意磁盘的稳定性, 要将文件放在放磁性强的装具中。并且, 也要对电子文件进行定期的检验和拷贝, 以保证文件的安全和完整。当然, 也要对文件做好备份工作。
三、电子图文的管理的主要事项
由于公司的电子文件会越来越多, 这就需要公司培养具有专业业务素质的管理人员, 同时也要注意对文件做好精细的归类, 当然对于其存放环境也要特别重视。
(一) 文件归类
随着公司的电子文件的逐渐增多, 质量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档案进行精细的归类, 并且保证文件信息的原始性。当公司下达指令要求对文件进行变更的时候, 这样就能比较方便的对其更改, 且能保证是在原始文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变更, 不会出现严重的错误。
(二) 文件保存
从理论上来讲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是可以长期保持的, 因为它的信息读取方式是不需要接触的, 这样就可以避免文件被磨损。现今, 对于需要长期储存的文件必须要进行定期的拷贝和备份, 以确保其信息的完整性。
(三) 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公司必须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档案工作人员才是其适应时代发展之本。同时, 对于档案工作人员自身来说, 要不断学习, 不断为自己充电, 不断的掌握最新的知识, 吸收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 来顺应社会的发展。
总而言之, 电子时代的到来, 对公司来说就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这就需要全公司人员, 特别是质量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利用这一机遇, 勇于迎接挑战, 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 掌握和了解电子图文管理的真谛, 正确的对其进行管理, 与时代接轨。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网络现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社会也逐渐进入了电子社会时代。如今, 社会的各方各面都逐渐从纸质时代向电子时代转变了, 对于图文的管理也逐渐转变到了电子管理, 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一方面。
关键词:电子时代,图文管理,纸质时代
参考文献
[1]朱海燕, 张晶涛.关于加强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4) .
[2]叶彩霞.浅议电子档案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0) .
13.电子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三
第二条 各处部室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加强对电子数据的安全管理,做到数据的安全有效利用。
第三条 依照国家保密局的相关规定,涉密存储介质和非涉密存储介质要严格区分,实行物理隔离。不得相互穿插使用。要注意存储介质的保管安全,不得丢失。
第四条 各处部室不得自行刻录光盘数据,如有需求,向相关处室提出申请。
第五条 局(馆)现在有五个网络环境,按照机密程度,依次为外网、内网、资源网、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计算机在进行网络环境变更时,只能从低密级向高密级转换。
第六条 各处部室不得擅自请商业公司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维修,计算机设备如有问题须先通知电子部。对于基层单位和相关单位交接来的数据盘特别是软盘和U盘,要进行病毒检测,杜绝外来病毒的侵入。本局馆录入的数据要在严格的校对后,方可进行数据的汇总,转入数据库。严禁将涉密数据带出保密网络。
第七条 对互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凡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都要由使用单位和个人,登记造册。凡计算机网络用户收到的电子邮件,确认为有反动、黄色内容的,要立即删除,不得传播和私自存储。
第八条 对于内网、资源网、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的计算机,需要按照市国家保密局的相关规定,进行安全设置,如:开机密码策略、相关服务的禁用、用户权限等。
第九条 做好安全备份工作,要采取多种途径进行不同介质的备份,避免因为误操作或其他原因导致数据的丢失。
第十条 对于网络中出现的病毒与木马,要及时向电子部进行通报,以便于技术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 计算机在申请报废时,首先需要自行进行数据的备份和清理,之后电子部将对报废的计算机进行技术处理,消除所有数据。
第十二条 不得在计算机上安装与工作无关的应用,以免造成病毒和木马的带
入,造成相关网络的网络故障和网络攻击事件的发生。
第十三条 网络的开通是受电子部的统一管理的。各个处部室如有需求,须向电子部提出申请,严禁个人和处室擅自开通网络。
【电子监控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验收报告电子监控07-20
关于开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和电子监察监控系统试运行工作的通知09-09
车辆gps监控管理06-21
事故隐患建档监控制度08-14
政府网络舆情监控制度10-05
监控室管理细则10-17
gps使用监控管理制度08-03
工厂监控设备管理制度10-23
地铁监控量测管理制度08-11
乳制品生产监控管理制度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