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书香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论文

2024-09-10

职业院校书香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论文(精选13篇)

1.职业院校书香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论文 篇一

文章标题:书香校园品牌建设计划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显现,师生沉浸其中不仅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而且能感受到浓

浓的人文气息。生活因读书而精彩,“腹有诗书期自华”的书卷气是师生最好的品格。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读书活动增加师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进一步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师声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学习型校园”。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市教体局“书香校园”活动方案,以学校为基地,以促进每位师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以各种读书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积极倡导全体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使师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不断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活动时间:2007年1月---2007年12月

三、活动对象:全体师生

四、活动目的:

1、教师方面

通过开展以“博览群书,做学者型师长”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使教师逐渐把读书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内在需求,自觉从德和学两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2、学生方面

通过开展以“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心智,陶冶情操。

五、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读书活动领导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务主任、班主任、大队辅导员组成。分工合作全面督察读书活动的全过程,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深入有效开展。

2、提供读书条件。学校为每位师生配备一本读书笔记专用本,开放图书阅览室供教师和各班级借书,要求教师订阅一份杂志或报纸,学校定期向师生推荐美文印发人手一份。

3、搭建读书平台

(1)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读书倡议书”“黑板报”“广播站”“书香专栏”“读书标语”等方式大力宣传读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师生及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保障读书时间。每周设一节阅读课,每天保证30分钟的读书专用时间。

(3)定期举办读书系列活动。读书重在过程,活动展现才华。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将不断组织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师生读书笔记展评”“班级书香专栏评比”“讲故事擂台赛”“经典美文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征文”“古诗背诵考级”等等。力求通过活动的开展,师生的读书成果,形成一种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全面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

(4)开展读书课题研究。要求引导教师以读书活动为课题立项教研,设立子课题深入研究,定期交流汇报不断总结。

(5)加大考评力度。教务处每周对教师的读书笔记检查一次,作好详实记录,每月检查一次教师的读书心得和学生的读书笔记,及时树立典型,发挥引导辐射作用。

2007年将是读书活动深入开展的一年,是开拓创新的一年,我校将深入贯彻教体局“书香校园”文件精神,把此项工作做细做深,让浓浓书香溢满校园的角角落落。

《书香校园品牌建设计划》来源于,欢迎阅读书香校园品牌建设计划。

2.职业院校书香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论文 篇二

一、绿色校园文化整体规划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它既是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 又是保障绿色校园创建活动持续和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盘棋, 要从校园“硬文化”和校园“软文化”两个方面着手, 在校园建设和运营前期做好整体规划, 用绿色环境影响人, 用绿色理念熏陶人, 用绿色文化感染人。

(一)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全面响应绿色校园规划的要求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之初的整体规划立足点、政策、制度的制定均需要从全面响应《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出发, 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来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新校区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绿色文化的渗透, 编制了以“水墨江南、田园绿岛、建筑学园、持续空间”为理念的总体规划方案, 并结合绿色校园建设编制了绿色交通规划、物理环境规划、能源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景观规划、能源监管规划、垃圾资源利用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以校园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指导, 对如何贯彻绿色校园文化理念中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系统的建设方案, 在充分利用“硬文化”环境育人的同时, 注重“软文化”的建设和推广方案的制订。

(二) 系统动态地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制订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 既要充分调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又需要紧密贴合方针政策、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 不断探索并不断完善, 以此确保规划制订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绿色校园文化的打造

绿色校园文化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绿色技术的保障, 还必须通过绿色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使全体师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需要从环境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活动文化等多方面着手, 把绿色的理念渗透到各个环节, 使绿色校园文化“入耳”“入眼”“入心”“入行”。

(一) 硬件建设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合理利用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委托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等单位参与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按照绿色校园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 从校园空间复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校园绿色照明等方面对校园进行系统设计, 学校所有建筑已全部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对照《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学校新校区满足三星级绿色校园设计标识各项指标要求, 在硬件上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学校还充分利用绿色校园这个有利条件, 努力打造“校园大课堂”, 把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运用的各项绿色节能技术以微景观的形式予以展示, 在校园各个区域布置了八十余块展板, 结合绿色节能设施介绍相关知识点, 例如“外遮阳系统”“光导管系统”“地板采暖管路”等, 形成“处处是课堂, 时时受熏陶”的良好氛围。同时, 组织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参观绿色校园, 把“绿色的种子”埋入学生的心里, 用绿色的环境影响每一位建院学子, 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 课程染绿在绿色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的推动

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场, 也是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和形成的主阵地, 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课标时要贯穿绿色的理念, 用“绿色的营养”滋润每一门课程。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要求所有课程“染绿”, 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绿色行为养成、绿色节能技术运用的相关内容。开设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课程, 对广大学生进行绿色校园相关课程教学、培训活动。通过系统性、普及性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绿色校园的内容、策略、技术及成果。绿色可持续通识课程选课率达到30%以上,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

(三) 绿色运营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支撑

学校注重绿色校园硬件规划和建设, 同时重视绿色校园软文化的打造。绿色运营是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 也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 为此,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成立了绿色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和绿色后勤建设领导小组, 出台了一系列的绿色校园运行管理制度。学校所有用能设备均采用节能型设备并安装了精密计量表具, 对建筑用能进行分类和分项计量, 建设了校园能耗监管平台, 对建筑能耗进行在线监测、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和能效测评, 实现了校园建筑能耗的科学管理。通过开展节能标兵、节能宿舍、节能班级评选, 在校园内掀起绿色节能之风;通过开展人人都是绿色志愿者的宣传活动, 在校园内掀起绿色使者之潮。通过日常管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发挥了管理育人的作用。

(四) 校园活动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促进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绿色校园文化是否形成的显性内容。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 以兴趣为导师, 以活动为载体, 把绿色的理念通过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展示。通过绿色讲堂、绿色节能作品展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理念, 提升认识高度, 并努力贯穿到终身专业实践中去。通过节能作品征集和巡回展、城建艾科杯绿色创意作品大赛、绿色饮食倡议活动、绿色维权活动以及“我为城建添点绿”的主题植树活动等项目, 推动学生绿色意识的形成;倡导“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上操场”三走工作, 组织“奔跑吧城建”、不竞速不计时的校园夜跑和时尚欢乐的荧光夜跑活动, 鼓励广大同学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学校承办“绿建大会校园分论坛”的契机, 成立“正能量交换站”, 促进绿色行为素养养成;以“我为城建代言, 我为绿色代言”为主题开展“我为城建代言”之美在城建校园自拍大赛、校园绿色形象大使选拔等活动, 鼓励学生成为绿色的先行者。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 促进校园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扩大覆盖面, 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和品位。呼吁广大学生从自身做起, 绿色生活、绿色学习、绿色出行, 践行低碳环保节能, 培育自己的绿色理念,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展示青春风采, 在绿色校园建设的进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绿色人生。在学生绿色行为养成、绿色理念形成的过程中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

三、绿色校园文化的宣传

学校把绿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 构建了以“人与自然对话”为核心的校园绿色文化体系, 打造了独具特色的2公里绿色文化展示圈, 将校园本身建设成教学平台和科普平台。学院于2015年被授予“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为校内外的绿色教育提供服务。学校还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经验与成果通过接待参观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专著等各种方式进行推广, 自学校建成至今已接待各高校、相关单位参观来访近百次。学校还积极参加了第十一届绿建大会, 并做主题交流发言, 把学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做法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宣传。第八届江苏国际绿色建筑大会在常州召开, 学校作为绿色校园的分会场, 在推广绿色技术的同时, 把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成功经验广泛推广。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学习, 依托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的优质资源, 致力于打造绿色校园文化, 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并充分发挥高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引领绿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最大的力量。

摘要:绿色校园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高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示范作用的需要, 是伴随着绿色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在规划、建设、运营、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深入实践, 使绿色校园硬件建设与绿色校园软文化建设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获得了成功的经验, 为常州市高校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结合工作实际, 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就此谈谈自己的探索与认识。

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规则,宣传

参考文献

[1]刘万里, 鞠叶新.绿色校园发展建设策略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14 (7) :235-239.

[2]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S1) :121-123

[3]金玉婷.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4]金玉婷.浅谈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J].才智, 2010 (3) :189-190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 篇三

创设文化氛围,提升办学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品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

第一,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传承学校的文化积淀,学校确立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校持续发展谋略。”

第二,确定明确的办学目标。近期目标是完善标准化建设,争创“皖北名校”。远期目标是打造数字化校园,建成环境一流、教师一流、学生一流的中国名校。

第三,修改校徽。校徽,是一所学校的象征,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识之一。经多方集思广益,学校确定了以隶书繁体的“实”字为主画面的圆形校徽。

第四,修订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针对学校实际,确定校训为:诚信和谐、知行合一。校风:做好人、读好书。教风:勤、恒、实、活。学风:好学、善思、勤练、多问。

第五,让每堵墙、每块地方都能说话。为更好地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制作了大量的墙体字和宣传图片,校园每个角落都有宣传标语及图画,内容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孝》《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以及励志、勤俭、廉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布置教室,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更新陈旧设备,完善校园设施,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让整个校园,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让校园文化、学校的环境建设变成教育课程

学校目前正在做一个打造书香校园的规划,制定书香校园实施方案,力争将校园文化、学校的环境建设变成教育的课程。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首先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浓郁地读书氛围,力争让每个孩子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学校投资数万元制作的“吮知书苑”已初具规模,典雅的环境设置、醒目的牌匾、适宜的座椅都给孩子创设了优雅的读书环境。学校还将充分利用学校的闲置场地、角角落落,继续为孩子营造一些读书的场所。

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向全体师生开放。学校计划将综合楼二楼大厅设计成一个开放的读书广场,给师生提供一个更加宽敞、舒适的读书环境。为更好地创建书香校园,学校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享受母语》,现已被多家媒体报道。

校园中部的景点建设,提高了校园文化环境品位,小桥流水、亭榭楼阁、典型的徽派亭廊,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但此处景点缺少文化韵味,亭廊、小桥、景观石等还没有命名。学校将在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积极行动,尽早给这些景点以生命,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使校园文化变成学校的课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学校还将设计自己的文化标识,统一各种设施设备的标识符号,打造学校自己的文化体系,进一步加深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彰显独具个性的办学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化校园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每当传统节日到来时,各种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异彩纷呈的民族传统艺术等,都会营造出强烈的文化氛围。中华传统节日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功效,其中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值得所有人认真汲取。传统节日是民族的黏合剂,传递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传统节日所表现出的崇尚劳动、家庭和睦、敬老敬贤等传统美德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分,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充分利用“雷锋日”“三八妇女节”“植树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八一建军节”“重阳节”“教师节”“中秋节”“春节”,以及已经举办了14届的校园文化节等传统节日和重大事件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搭建读书平台,激发读书兴趣 从2010年开始,学校少年宫成立了“尖尖角”文学社和“小脚丫”记者团,每周一下午开展活动,带领部分爱好阅读和写作的同学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有计划地指导写作。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和各种感恩、法制等讲座,让学生写观后感。

举办经常性的读书演讲活动及读书节活动 学校大队部结合每年儿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以名人为榜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读书演讲比赛活动,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学校每学期拟订主题读书演讲活动,以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内容,以“诵读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班级诵读赛、“心怀感恩与爱同行”演讲比赛、“环保知识演讲”等多种方式,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

今年的读书节以“享受母语,润泽生命”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广大师生积极参加了传统文化主题手抄报、成语或古诗词配画、童话创作、诗歌创作等活动,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和集体。

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剧,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配备和使用上迈出了较大步伐。目前全校72个教学班全部实现班班通,每班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手段的更新冲击着教师的传统观念,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更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如何建立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值得大家思考的又一个课题。

切实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实现高品质的学校教育,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接下来,学校将更大程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同时,还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力争提升办学质量,办出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

4.建设书香校园活动方案 篇四

书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能与好书为友,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为了让书香充溢我们的校园,实践本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教育需求”的办学理念,本学年,我们将启动营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我们将着力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当代优秀儿童作品,拓宽眼界,打实双基,提高素质,陶冶性情,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引领师生与知识为友,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学生与经典同行。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琅琅,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2、积极倡导“我与好书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理念,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使学生的素质获得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3、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使学生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品性。

4、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力求老师和家长的素质也同步得到提升,推动阅读型学校、阅读型班级、阅读型家庭的建设。

三、主要工作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首先,良好的学校、班级文化环境不仅能从感观上诱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而且也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首先从校园外部环境的布置入手,努力营造适合学生阅读的良好氛围,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校园内的每一个宣传版面,乃至每一棵小草,每一株花,每一棵树木,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

其次,每学期的期初和期中过后将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书香班级”的环境布置比赛。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例如设立班级读书角,制定好班级图书借阅手续,定期更换图书;在班级中队角中开辟阅读园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张贴学生阅读书籍的照片以及优秀的文章;通过黑板报,告诉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如何做好阅读笔记;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或警句;黑板报可开设“格言栏”、“成语苑”、“诗歌园”等栏目,每天抄写一些经典的明言警句、优秀的古诗文让学生背诵、积累。比赛的成绩将纳入每学期末“书香班级”的考核中。(与少先队工作整合)

另外,充分利用早晨和中午的时间加强阅读。另把每周五的早读课和每周四的语文课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班主任认真组织学生阅读、交流感想。聘请专家对我们的课外阅读课进行指导和引领。同时每天下午放学后安排一个班级进入阅览室阅读,这样浓郁的阅读氛围,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阅读过程当中去,而且,久而久之,阅读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二)、设立年级部主要负责人。

学校要有阅读组织,教科室和语文组牵头,由各年级组长具体负责,班级要有阅读组织,语文老师负主要责任,班主任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同时选威信高、负责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班级读书负责人。

(三)、落实活动。

教师读书系列——教师是打造书香校园的关键。

1、书香校园行动党员篇——“读书先锋队”活动。突出党员在读书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一个党员就是一面读书旗帜的良好氛围。

2、书香校园行动群团篇——“读书俱乐部”活动。突出读书活动的群众性,努力营造校园读书的氛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每学期初进行一次教师暑假或寒假读书心得交流会),大力表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

3、建立“教师读书活动”的相关制度与配套措施。

(1)图书推荐。每学期为教师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2-3本,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写下读书心得。开展好“同读一本书”和“自选经典”活动。

(2)成果交流展示。如读书沙龙,读书笔记交流,经典诗文诵读,读书典型事迹宣讲,读书笔记检查情况汇总公布等。

(3)表彰奖励。建立“一补二评三赠”机制。一是补助教师报刊征订费;二是评比书香行动优秀教师和教师书香家庭;三是向教师赠送图书。

(4)开展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节(读书节)”活动。

(5)进一步确立大语文教育观,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联系通道。结合语文课等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而且,在备课中必须予以体现。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展到其他学科。

学生读书系列——学生是书香校园的主人。

1、每位学生要准备阅读记录本(采蜜集)

低年级——学生读后把页码或标题记录下来,由家长签字证明;

中年级——做好读书笔记(以摘抄优美词句为主,也可模仿优美词句进行仿写)

高年级——做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阅读赏析、阅读收获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①开好“班级读书会”。学校要组织各班每月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班主任做好活动资料的整理工作)

②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和每周一诗积累。每学年完成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和一部经典名著的阅读,第一学期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第二学期阅读经典名著。各年级按学期初下发的古诗目录带领学生吟古诗、背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在月反馈测试中对诗文阅读进行考核。

③开展其它各类读书活动。学校根据读书主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分年段举行阅读成果汇报展示活动。

低年段:精彩故事会

中年段:读书交流会

高年级:“与经典同行”主题阅读展示活动(主题队活动)

④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览。(期中、期末)

⑤写作考级活动。根据考核情况颁发考级证书,此项活动与期末作文测试有机结合。

2、辅助措施。(1)开展“亲子读书”优秀家庭----书香家庭的推荐评比与表彰。(2)印发《书香校园行动告家长书》,进行宣传发动。(3)围绕读书活动,充实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4)注意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其成为我校书香行动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建设者。(5)拟订好“亲子读书”手册(可与“学生读书卡”有机结合)。

(四)、落实评价。

(1)每位学生要建立自己的“读书成长册”。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栏目设计如:个人小档案、读书计划书、家校联系卡、读书笔记、读书获奖记载等。

(2)学校每学期要进行“读书小标兵”、“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教师”的评比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加强学校图书馆网站建设,各班根据相关栏目每月定时上传相关材料,学期末根据网站统计情况对各班进行评价,纳入书香班级和五星班级的考评之中。

书香校园活动初步安排

第一学期

九月:

1、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启动仪式。

2、家庭阅读情况调查问卷,下发《书香校园行动告家长书》,利用家长会宣传书香校园活动,发动全体家长积极支持并参与读书活动,号召家长争创“书香家庭”。

3、“书香班级”环境布置,建立班级图书角,班级阵地主要体现书香氛围。

4、下发古诗文积累目录。

5、成立“读书乐”栏目(聘任负责老师和小播音员),启动新学期红领巾广播台。

6、各班围绕学校计划制定班级读书计划,并指导学生及家长指定个人阅读计划。

7、成立教师读书俱乐部,形成相关制度,明确新学期阅读书目,定期参加读书交流活动。

十月;

1、跳蚤书市

2、精彩故事会(低年段)

十一月:

1、班级读书会

(二)3、红领巾广播台“读书乐”栏目播音。

4、全校第一轮朗读比赛。

5、中高年级阅读竞赛

十二月:

1、“与经典同行”优秀主题阅读展示活动。(高年段)

2、“亲子读书活动”(与家长开放日活动整合)

一月

1、班级读书会

(三)2、红领巾广播台“读书乐”栏目播音。

第二学期:

三月:

1、班级读书会

(四)2、红领巾广播台“读书乐”栏目播音。

3、手抄报比赛

4、全校第二轮朗读比赛

四月:

1、写作考级活动。

2、“优秀采蜜集”展评

3、班级读书会

(五)五月;

1、评比“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小标兵”

2、读书活动总结。

5.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书香校园 篇五

睿智启航

发展目标:大力开展校园、班级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引领广大师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用阅读引领成长”,让校园回归到阅读的本真中来,打造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 “书香班级”。用阅读让“师生的精神亮丽起来”,用洋溢的书香感染师生。重视学校传统,立足人文积淀,凸显文化特色,为学校建设寻求新的发展亮点。活动规划:

一、以“晨诵、午读、暮省”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和环境。“晨诵”为每天早晨到校后的一段时间,以“每日一诗”的形式,广泛开展“走近经典”的诵读活动。全班同学或自由朗读或齐声诵读,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在大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优美及音乐感,在大声诵读中走近文化经典和民族底蕴。学校将组织相应的古诗文诵读大赛或诗词知识积累竞赛。

“午读”为每天午读课时间,学生按照语文老师安排的进度阅读每个班级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师生可针对其中片段作赏析、点评交流。

“暮省”则是学生课后,抽出时间,在读书笔记上,记录晨诵、午读的主要内容,写一些心得体会。或以日记、随笔、读书手抄报等形式记写成长的记录。暮省主要是以写的形式,记写感悟。师生之间,亲子之间要用语言相互激励,以共勉。

二、精心设计了学生读书活动,做到了“三定”:

一是定等级,将图书分为八个星级,每个星级5本书,学生读完一个星级的五本书,经教师验收,达到标准的,学校安排统一时间面向全体师生向该生授星;二是定标准,验收标准是学生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心得体会三个方面,学生能完成验收模板可顺利获得授星;三是定活动,学校安排各班每周开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各班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成果展示活动,通过讲故事,交流心得,片段表演等形式,交流学习成果,相互借鉴提高。

三、活动引领,进行全方位展示;一是系列读书成果展示,学生每周一份手抄报,班级两周一份班刊,教研组每月一期校刊《山果果》,学校每期一期《师生优秀作品集》。二是活动展示,即班级每周一次读书会,每月一个主题阅读擂台赛,定期举办课本剧展演和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活动。活动剪影:

博览伴我同行,让书香溢满校园;经典伴我同行,让生命光彩照人。

6.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策划书 篇六

让书香沁入文字,让阅读放飞梦想——弘扬中华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二、创建背景

珠海市金湾区第二小学(即金湾外国语学校),竖立在美丽的金岛海畔,于20xx年9月落成招生,是一所“精品+特色”的新型学校。建校以来,学校狠抓教学质量,几个月下来取得可喜的成绩,得到了政府和当地人民的充分肯定。学校以“让每一位师生都精彩”为发展理念,走“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书香强校”之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浓厚良好的读书氛围,促进学校“四风”(作风、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促进优美和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三、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新教育实验的形式下,我校深入学习新教育的丰富内容,营造浓浓的校园书香氛围,推出“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读书活动,力争通过“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努力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也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总体规划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书香文化建设特色活动,通过校园环境渲染、书香文化节、创建校园报刊等方面入手,有序地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实施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魏秋梅

副组长:彭瑜雅、杨思琪、黄文娟、

梁小清、杨继桥、周丽文

组员:全体教师

2、每一年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一个主题的系列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具体规划如下:

第一阶段:翰墨春风(20xx年——20xx年)

第一年的主题为“翰墨春风”,主要是营造书香文化的校园环境,使全校师生都受到熏陶。这一年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以下活动:

1、设立校园书香文化节(20xx年4月—5月)

以一个主题多个活动组织的形式,以语文科组为主导,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举办第一届“诵之美”美文朗诵比赛、“翰墨书香情”书法比赛、好词好句本评比赛。

2、开展师生寒暑假的读书活动(每个寒暑假)

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继续充实自己,丰富课外知识,并撰写读后感。

3、建设校园人文环境

在校园环境方面进行书香文化的渗透,扩大校园建设上翰墨氛围的覆盖面,如利用好墙体,在办公室、教室、走廊、图书室、花坛等处设立人文化的警示语、名人名言、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文化的警示语,让校园每个角落飘起书香。

4、图书馆、图书角等管理

建设好图书馆、图书角;利用校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营造“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读书环境。

5、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

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是创建“书香校园”的举措之一,以“点燃读书热,促教师成长”为主题,开展每月一次的读书沙龙活动,构建具有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丰富师生的文化底蕴。

第二阶段:百花竞放(20xx年——20xx年)

第二年的主题为“百花竞放”,主要是成立校园记者站、文学社和校报,以此为载体,宣传校园特色文化,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1、成立记者站(20xx年9月1日——20xx年9月30日)

将拟定具体实施方案,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力,语文教师在班级大力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面试通过的学生颁发“小记者证”,以此同时,确立记者站指导老师,负责这项工作。

2、创办文学社(20xx年10月1日——20xx年10月31日)

语文科组酝酿创办文学社的具体方案,包括学社命名、社长人选、部门设置、学年工作计划和投稿、评选制度等以及确定指导老师。各位语文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并带头做好榜样,师生共同投稿,择优采用。

3、筹办校报(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制定创办的具体方案,将以版块的模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校园动态、教师的风采、学生风貌、精彩活动等展示出来,将学校的发展与进步,教师的提高、学生的成长及家长教育成功的经验向师生及家长进行宣传,为一切关心金湾二小发展的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打开一扇窗口。

第三阶段:求索标新(20xx年——)

第三年的主题是“求索标新”,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主要是:

1、创办校刊,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20xx年9月——201月)

撰写实施方案。初步设想为每个学期一期。校刊的创办,为全校教师搭建了专业对话、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体会、收获、反思等,积极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可是文学佳作,如随笔、散文等。

2、文化建设成果初现,“书香文化校园建设”课题申报。

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出现,校“书香文化校园建设”课题申报。

7.职业院校书香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论文 篇七

个人品牌是品牌领域中一个比较新近的概念, 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出现的, 而且数量不多。从国外专著方面来看,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在The Brand You 50 (《个人品牌50》, 2004) 一书中提出了“50种方法, 把自己从职员打造成品牌人”。Be Your own Brand (《个人品牌》, 2003) 的作者戴维·麦克纳利和卡尔·D.斯皮克认为品牌建设不只是企业行为, 个人也可以通过同样方式走向成功。该书阐述了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职员该如何创造强有力的个人品牌, 从而使自我价值与公司价值相一致。菲利普·科特勒等人在High Visibility:

Transforming You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Brand (《塑造

知名度》, 2007) 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塑造知名度, 帮助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建立个人品牌。

国内关于个人品牌的专著有徐浩然的《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的生存法则》、杨艾祥的《把自己做成品牌》和李德伟的《身价———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徐浩然在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个人品牌的相关理论, 涵盖的面比较广, 但缺乏深度。杨艾祥和李德伟的这两本专著都是围绕职业人士该如何塑造个人品牌, 从而在现代企业社会中获得成功的主题展开论述的, 可以说是嫁接了品牌理论的个人成功学励志书。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发现, 国内关于个人品牌的论文也不多, 学位论文更是没有。费远强、周爱梅和申树明分别从增强职场竞争力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曹百奎等人研究了明星个人品牌开发的相关问题, 主要解决了其中心理评价体系的问题。朱海静和陈尔波对个人品牌价值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 并将其与公司品牌价值进行比较说明。王操红、邓瑾轩和余桂红、贾永堂分别研究了如何进行大学生个人品牌的打造, 提出了一些策略措施。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 目前关于个人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人士如何塑造个人品牌而获得成功这个方面, 而对己经具有商业盈利价值的个人品牌 (如众多杰出体育、娱乐明星的个人品牌) 该如何营销和传播从而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的研究比较少见。随着国外关于大学生品牌研究的深入发展, 国内关于大学生品牌打造的问题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国内品牌大学的关注。

二、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个人品牌研究, 多是针对国内知名大学的大学生开展的, 而高等职业院校中有关学生品牌打造方面的研究, 则尚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甚至还是空白。因此, 我们应调整研究方向, 拓展研究范围, 使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第一, 将个人品牌的研究范围拓展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 研究更加深入, 更加贴近现实。第二, 将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个人品牌研究。第三,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增强竞争力, 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现实问题, 提出新的视角, 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仅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品牌战略中, 单纯要求大学生适应学校品牌战略, 做好自己的角色, 而对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材的需要打造个人品牌鲜有提及。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 我国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 较综合性大学的同期毕业学生, 在学历上、知识层次上明显处于劣势, 在就业竞争、社会竞争上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但竞争并不可怕, 裁员也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己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作风, 没有具备别人不可取代的价值。在激烈的竞争面前, 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根据自身特点, 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建自己的个人品牌。

基于个人品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着力调动高职院校、社会人才市场、学生个人三方力量, 共同打造学生个人品牌开展研究, 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使高职院校不再为如何“推销”毕业生、企业不再为苦于追求不到心仪的员工、毕业生不再为寻找“饭碗”而犯愁。

三、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

1. 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方法

(1)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为文献分析和小组座谈会法, 定量分析方法为抽样调查法。定性方法用于深度洞察和发现被访者内心深处研究者意想不到的原因和因素, 为定量研究做准备;而定量方法则量化定性方法中的研究发现, 给我们提供宏观的整体概况定性座谈会, 定性座谈会分为三组, 分别针对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及其管理者, 同时对每组设定性别和年级配额, 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 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机构和不同年龄、不同级别的教育管理者。将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教育管理者进行分组探讨更有利于为座谈会营造自由、民主的气氛, 减少不必要的争端。

(2) 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采用新的具有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和具体的调查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3) 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相结合。从历史发展和未来需求的角度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品牌研究的策略。采用横向分析的方法研究学校、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品牌打造的影响和作用。对纵向和横向分析的成果进行有机的结合分析, 研究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与个人品牌打造的相关性。

2. 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思路

首先, 采用定性文献分析法和座谈会法, 在深刻认识国内外对个人品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 采取座谈的方法深度探讨大学生对个人品牌的认知状况和态度、大学生进行个人品牌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的内容、建立大学生个人品牌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网络在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

其次, 根据对文献分析研究的成果和定性座谈会中的研究发现, 设计定量问卷, 采用对相关的不同层次的人群、企业、人才市场进行抽样调查, 采集数据。一是了解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的现状。二是了解市场、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品牌的认识和需求状况。三是了解高职院校管理机构、管理者对打造学生个人品牌的认识和思路。最后根据抽样调查采集的数据, 分析大学生个人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结合座谈会中的策略发现, 提出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三相结合共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个人品牌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3. 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内容

个人品牌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 国内外研究者对塑造个人品牌都进行了必要性分析。个人品牌通过塑造一种清晰的、强有力的形象, 使公众对于个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好的个人品牌可以证明这个人的做事态度和工作能力是有保障的, 是新的个人成长模式。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寻求知名度、塑造个人品牌已成为个人进入职业领域, 发展成为社会精英的必由之路。因此, 可以认为个人品牌塑造不但是必要的,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塑造过程中, 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关键的因素,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用人单位的直接有效的参与, 更从实践上对个人品牌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作用。

(1) 学生品牌形成的动因。 (1) 学生品牌形成的前提条件。任何品牌的形成首先要准确定位。个人品牌定位即学生个人根据目标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偏好, 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 使品牌在用人单位的认识中树立起独特的有价值的形象。定位是形成个人品牌的基础。

(2) 学生品牌形成的内在因素。技术指标和个性特色是个人品牌的宏观要求, 是一个价值体系, 包括学生个人的学历、资历、职称、成果、实绩等量化指标, 也包括不可以直接以数量表达的内在素质, 如责任心、事业心、人品、人生观、价值观、能力、心理和生理等。只有这些综合评价值达到或超过人们的期望值时, 个人品牌的形成才有了保证。

(3) 学生品牌形成的外部力量。一种再好不过的物品如果不能够被推向市场, 或者市场影响程度小, 那么就不能够成为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 当今时代, 人才济济, 各有其能, 但若是不被社会所认识、认可, 就是品牌也不能产生社会效益, 那也就不能算是“个人品牌”。品牌要靠“创”也要可靠“唱”, 更多地与外界交流, “唱”响个人品牌, 是尽可能地把个人品牌社会化, 宣传推销品牌的重要外化力量。

(2) 学生品牌形成的途径。 (1) 将高职院校建设成为打造品牌学生的基地。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适应了当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 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塑造品牌的愿望。因此,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载体, 打造更多的品牌学生, 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材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

(2) 引导和自我打造相结合, 培养学生自觉成材、自觉培养、经营品牌的意识和能力。把一个初进高职院校的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精英人才, 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教育就能实现的, 更需要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和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参与, 使其最终形成不断提高自己、经营品牌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高职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品牌的关键。

(3) 产学研相结合, 培养个人品牌, 检验品牌的实践效应。高职院校学生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必须确立和实施个人品牌发展战略, 倾力培养个人品牌竞争力。高职院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核心价值理念, 面向行业、面向社会, 通过学校的整体优势和独特个性, 为学生品牌的打造提供优质的办学产品和服务, 提升学生竞争力和社会普遍认同感。高校输出的人才、科研成果和信息, 必须是企业所需要的, 企业 (用人单位) 也应该积极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基地, 学生要以在用人单位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品牌价值。这样高校、学生和企业 (用人单位) 看似相对独立, 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高校、企业 (用人单位) 和学生三者产学研相结合, 对个人品牌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个人品牌是品牌领域中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个人品牌的研究, 多是针对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开展的, 而对于高职院校中学生品牌打造方面的研究则甚少。鉴于此, 本文从分析个人品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 指出建立个人品牌的重要性,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品牌建设的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 以期能促进学生个人品牌建设。

关键词:个人品牌,高职院校,学生品牌,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浩然.个人品牌——学会自我经营生存的生存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杨艾祥.把自己做成品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3]费远强, 周爱梅.如何打造个人品牌[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4.

[4]王操红, 邓瑾轩.论大学生个人品牌的打造[J].高教论坛, 2003.

[5]余桂红, 贾永堂.打造大学生个人品牌的若干思路[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8.技工院校品牌建设探讨 篇八

关键词:品牌战略品牌建设特色创建内涵提升形象塑造

当今,教育市场开始进入“品牌消费”的新阶段。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将技工院校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做出名气,树立好形象,是技工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技工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包括技工教育尚未形成叫得响的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学校品牌,甚至连创建品牌也不被一些学校所重视,职业教育的品牌号召力弱,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还是弱智教育的形象。在这种态势下,如何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建设,将技工院校做大做强,服务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东莞市技师学院的实践和探索,对这一课题做一些探讨。

一、技工院校品牌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当今,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都把创建品牌、提升品牌作为核心战略任务,以期得到社会公众对自身的认可。在教育市场中,品牌学校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追捧和青睐。从现实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和示范高中的品牌号召力比较强,而职业院校的品牌号召力相对较弱。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比较低。正如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小鲁在一次学会会议上指出:“对于职业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人民群众依然不是很了解;目前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还是弱智教育的形象”。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教育不重视品牌建设,不重视对职业教育整体形象的推广和包装。从全国职业教育的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数量很多,但却是“满天星斗,不见月亮”,尚未能形成叫得响的全国性名校。虽然一些学校也知道创名校的重要性,但认识不深,不注重下苦功提升内涵。因此,大力加强学校品牌建设,对于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技工院校加强品牌建设的途径

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品牌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高度重视,着力提高全员的品牌意识,转变传统观念,培养核心精神。笔者结合东莞市技师学院实施品牌战略的实践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1.铸魂——大力培养核心精神,提升技工教育文化软实力

品牌学校是有内涵、素质高的学校。创建品牌学校,需要挖掘文化内涵,形成精神文化。要在传承历史中超越,在革除弊端中发展,在挖掘亮点中彰显,把提升文化内涵的重点放在构建学校的核心特色和培养核心精神上。这是创建品牌学校的前提。因此,学校领导层一定要审时度势,制定切合实际的创建目标,将构建发展理念、体系等技工教育文化软实力贯穿始终,成为全员的自觉行为准则和精神动力。东莞市技师学院就是这样做的。首先,深入各行各业调研,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学院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技师学院,技工教育的“清华”“北大”;办学方针——把人才培养标准融入社会需求,把教学过程融入生产过程,把学校发展融入社会科技进步;同时还提出了三大战略:品牌战略、人才战略、国际化战略,这三大战略,互相联系,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东莞市技师学院制订了品牌规划和实施步骤、举措,并进行了深入的动员和解读,将办学理念充分渗透到学校各个部门以及每一位师生的行为中去,成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体系,从而使上述发展目标、方针、战略在校内家喻户晓,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创建品牌的积极性,自觉按学院部署开展工作。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院创品牌工作如火如荼,卓有成效,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招生人数成倍增长,2014年,在校生人数增加到7300人,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东莞市技师学院的实践证明,大力更新发展理念,内强素质,着力构建技工教育文化软实力,确保全员参加,人人重视,落实规划,分工协作,是创建品牌学校的前提条件。

2.强基——大力打造品牌专业,突显学校特色,夯实学校发展根基

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故此必须立足长远,不断开拓新专业,打造新品牌,这是创建和提升学校品牌,夯实学校发展根基的重要举措。为此,技工院校必须以科技发展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托、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始终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化、特色化、现代化和品牌化,着力形成示范性的名牌专业,以名牌效应全面带动品牌学校创建。东莞市技师学院十分注重打造品牌专业。他们通过改造传统专业、优化骨干专业、培植重点专业、创立新兴专业等措施,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突出培植数控专业、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现代物流等专业,开设了汽车机电、产品造型设计等专业,按国际标准组织教学与考核,全力创建品牌专业,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拥有过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从而夯实了专业根基,为打造品牌学校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培英——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名师精英

师资力量是学校竞争的核心要素。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前提,是创建品牌学校的保障。

因此,学校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师资结构为主线,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激活人才的用人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和良好氛围。东莞市技师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刘海光院长到任不久,就主持制定了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为主线,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的“名师工程”,并吸收、借鉴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经验,组织“一体化”教师走出国门学习德国、英国等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合作编写一体化教材,参加一体化教研活动,以提升骨干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制订了教师进修制度、实训制度、奖励制度以及到企业实岗见习制度,先后分批派出近百名教师赴德国、奥地利、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培训,还从有关行业、企业聘请了66名技术骨干、行家专家任兼职教师,力争在短期内造就一批名师,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4.借力——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职教经验,推进学校特色构建

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品牌学校,必须破解“千校一面”的问题,创出特色,塑造学校独特的品牌形象。再者,接轨国际,引进吸收国际领先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模式和经验,创立富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国际职教模式,按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核心能力过硬的高技能人才,是创建品牌学校的捷径。东莞市技师学院率先在省内全面开启中德、中英职业教育合作,引进当今世界两大主流职教模式(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消化吸收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教育标准、教育方法,培养无缝对接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与德国手工联合会(HWK)、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德国BBW职业教育集团以及英国ASFI产业技术认证中心、英国沃索学院合作,合作分别设立了“德国HWK中国(东莞)培训鉴定中心中国总部”“德国IHK中国(东莞)培训鉴定中心中国总部”“德国BBW职业教育集团学习型工厂及培训中心中国总部”和英国ASFI产业技术认证中国(东莞)培训中心,开办了8个专业18个国际合作教学班,在校生近500人。同时,还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进行包装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借力”,东莞市技师学院的中德班、中英班已经成为东莞特色品牌专业班,连邻近省份的考生也慕名前来报名,以致学位供不应求。实践证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消化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职教模式、发展理念、教学标准、管理及考核办法,并使之本土化、特色化,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内涵和知名度、美誉度,这对加快创建品牌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蓄力——推进校企合作,创建学习型工厂,培养品牌学生

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小鲁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难的是产教结合。”技工院校创建品牌学校必须突破难点,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快创建“学习型工厂”的教学环境。要改变过去一直沿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体系和模式,突破制度障碍,根据岗位技能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招工计划和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真正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新机制。东莞市技师学院引进德国“BBW学习型工厂模式”,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企业合作制定校企“八共同”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以生产工作过程取代学科结构课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由多个不同领域或不同专业的多名老师组成教学小组,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共同完成综合性的教学领域,努力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实践训练以智力技能为主,以模仿性的操作能力为辅;并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同时,在改革中加快构建复合型专业教学体系,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技能培训目标,建立相关专业的“学习型工厂”,采用课堂教学+校内“学习型工厂”培训+企业顶岗实习的双元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训学时占总学时的60%以上。学院对老专业的改造、新专业的开发,实行“校企同生原则”,先后建立了有企业参与的“BBW学习型工厂及培训中心”“汽车医院”学习型工厂“会计事务所”学习型工厂等、“服装制作营销”学习型工厂、“小高微店”学习型工厂、“百分商城”学习型工厂、“东技国际旅行社”学习型工厂。这些学习型工厂的产品就是教学载体。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必须经过企业接定单、设计、生产、销售四个流程实现培训内容与企业流程无缝对接,从而就业与培训无缝的对接。同时,还积极组织开展技能竞赛,以赛促学,遴选技能标兵、品牌学生,一次带动全校学生学技之风。东莞市技师学院的实践证明,实施东莞本土化的“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使学生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因而深受企业欢迎和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许多外企及国内大型高新科技企业包括世界500强的企业都与东莞市技师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了招生即招工。这就为创建品牌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莞市技师学院实施品牌战略的成功实践,引起了人社部有关部门领导和国内许多技工院校的特别重视和关注。最近,来自全国120家院校的220位代表参加了在东莞举行的全国技工院校校长论坛第二届大会。与会校长们在探讨“新常态与技工教育新发展”主题的同时,特别关注和探讨了东莞市技师学院率先走向转型升级新常态,建立中德中英合作、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双制、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弹性学制嵌入式、学业+创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多模式培养体系,创新现代职教新模式,率先开启职教国际化合作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东莞市技师学院办学“高大尚”的共识:走“高端”办学的道路,选择“高端”企业合作,共同培育高标准人才;胸怀发展大目标,定位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技师学院,目标直指技工教育的“清华”“北大”;崇尚品牌立校,为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强化了机电一体、现代物流、汽车维修与钣金、模具等东莞企业急需的特色品牌专业,实现特色立校、品牌立校的办学目标。

西安技师学院院长李长江在探讨东莞市技师学院现代职教新模式时深有感触地说:“亲身走进东莞市技师学院成批五轴数控加工中心这样世界一流设备,亲眼所见东莞市技师学院学生在‘学习型工厂直接生产产品,亲耳聆听了东莞市技师学院院长刘海光教授讲述用最先进的国际职教理念办学历程,让我从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两个字‘震撼!”他深信学院有理由引领全国技工院校的发展是其他技工院校发展学习的楷模。会议期间,人社部能力建设司张立新司长到学院调研时说,东莞市技师学院实至名归,学院在职教新模式中探索出来的五种模式,各有特色,各有优势,这五种模式齐头并进,同时在一所学校生根开花,在技工院校里不多见的。这五种模式都可以作为今后我们技工院校发展的选择,可能是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选择,学院作为创新的“实验田”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这模式,他深信学院有理由引领全国技工院校的发展,是其他技工院校发展学习的楷模。2014年7月2日,中国劳动保障报社社长王程来我院调研时指出此次东莞之行可谓是“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大受感动”。东莞职业教育规模之大、设施设备之先进、做法之超前,让其大开眼界,见识大开,东莞职教人的执着追求、励精图治,让其感动。由此可见,东莞市技师学院实施品牌战略的实践与探索,的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技工院校实施品牌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实际需要。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品牌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不断更新教育发展理念,提升文化内涵,引进、消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紧贴本省产业转型升级实际,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打造品牌专业、名师队伍、品牌学生,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办好“学习型工厂”,建立产教高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新体制、新机制,大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为经济社会双转型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出版社(河北),2009.

[2]徐国庆,雷正光.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教育,2011.

[3]唐学良,罗嘉雯.“目前职业教育整体形象还是弱智教育”,南方都市报,2014-09-02.

9.职业院校书香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论文 篇九

王集小学注重打造校园文化

走进王小你会发现,王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文化吸引着你的眼球,校园的墙壁、走廊、楼梯间、教室里已经焕然一新,看,那一幅幅画,一张张标语都争先恐后地映入你的眼帘,在无声的诉说着她的改变。“唐诗、宋词、三字经、经典名言、警句”全部以诗配画的形式出现,整个校园沐浴在诗情画意中间,这些无声的语言,正在发挥着它们潜移默化的作用,像春风、像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熏陶激励学生们健康地成长。

王小正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10.职业院校书香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论文 篇十

为学习借鉴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好做法、好经验,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培育“书香人生”,实现“书香立人”,用经典诵读砺炼品性,规范行为,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镇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师生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结合“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决定从本学期起在我镇小学实施建设“书香校园”活动。

一、活动主题:诵读经典,阅读名著,书香立人,文化兴校。

二、活动内容、时间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3年4月2日—4月30日):

1.各校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组织教师学习活动方案;各班级制 订本班活动计划;教师个人制订个人学习活动计划。

2.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方案、班级计划,并通过家长会、宣传单、家访等多 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活动内容,使书香校园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5月1日起):

1.第一阶段(2013年5月1日—8月25日):开展经典诵读及优秀书籍阅 读,培养读书兴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书香氛围较浓厚。

(1)完善书籍供给,为诵读阅读提供便利条件。按照“参照比例、只多不少”的原则,各校要安排公用经费专用于购置经典书籍及其他优秀书籍(以后每个学期均要有计划按要求添置新图书);鼓励学生多购书籍,并互相借阅;成立班级图书角、图书柜,通过从学校借书、学生借书及赠书等不断充实图书存量。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网络等资源下载、编印一些经典诗文供给学 1

生诵读。

(2)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用经典润泽童心,砺炼品性。

①启动“天天经典诵读”活动。各校要通过晨读、早读、学科课、课外活动等安排全校师生每天以班为单位集中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唐诗宋词》等为主的国学经典15分钟;早操、课间操等时间要安排全校诵读经典环节;各班课前预热活动(或口语交际)要加大诵读经典比重。②以“歌颂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活动。各校要在6月5日以前举行以“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并于6月7日前将活动小结、图片(图片不少于3张,每张图片配有文字说明)发至镇中心校邮箱。

③开展经典诗文背诵比赛、书香班级评比等活动。各校组织开展经典诗文背诵大比拼及书香班级评比等活动,检验学生诵读经典的效果,推动诵读经典的深入开展。镇将在6月份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并选优秀代表参加县比赛。④开展“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活动。要紧紧围绕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创造性地诵读经典、宣传经典,举办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增强师生诵读的积极性。

(3)开展好书阅读活动,用读书丰富底蕴,提升道德品质。

①启动“周周大阅读”活动,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周一个下午用1个小时左右时间安排全校师生的大阅读课,现阶段以个人阅读一些童话故事、科幻等儿童文学及名著等优秀作品为主,教师作一些阅读方法指导,适当让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感受或收获,让师生在阅读中培养兴趣,积累知识,形成爱好阅读的习惯。

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坚持做到每晚在家(或在校)认真阅读童话故事、小说、人文自然科学书籍等30分钟,本学期读一套经典书籍以上。

③加强对老师阅读的督导及检查,做到“三个一”:即每天阅读1小时,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学期读一套经典名著。“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让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人文自然科学、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等书籍海洋里猎取知识营养,提升知识理论水平及思想境界。

(4)建设书香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各校要努力构建书香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借鉴“15+20+5”(即教师精讲和点拨15分钟,学生自学交流和展示活动20分钟,当堂测评5分钟)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给各个小组起组名、定口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上台展示交流中愉快地学习。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原有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突破,突出学校特色,形成自己风格,使学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处处凸显出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书香气,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学生的梦境和向往的乐园。

2.第二阶段(2013年8月26日—2014年2月):巩固经典诵读及书籍阅读,形成读书习惯,校园书香氛围浓厚。

(1)继续有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坚持“天天诵读经典”活动、主题诵读活动、“我们的节日· 重阳”经典诵读活动及各种竞赛、评比活动,开展“六个一”活动:举办一年一度读书节,开展一次读书征文比赛、举行一次读书书法比赛、开展一次阅读摘抄评比、一次评比“书香班级”、“读书

能手”活动、一场班级读背千古美文比赛,使诵读经典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2)继续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坚持大阅读课,通过学生间推荐介绍好书、谈读书收获等方式提升阅读课质量;形成阅读摘抄习惯,把书中优美词句摘录成册;养成写读书心得体会习惯,中高年级每学期人手一册《读书成长手册》,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教师阅读蔚然成风,效果较好。

(3)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图书藏量进一步丰富,书香合作课堂建设初见成效,尝试编辑各种师生校刊,校园书香软、硬条件进一步完善,书香氛围浓厚。

3.第三阶段(2014年3月份起):深入持久开展经典诵读及阅读活动,形 成学校品牌特色。坚持开展校园书香建设近一年来各校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延续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制度、模式、方式方法,让诵读经典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让阅读习惯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三)总结表彰阶段:

1.阶段总结表彰:2013年9月份,总结、表彰自开展活动近半年以来表现突出的学校、班级、个人。通过学校推荐、中心校评比等方式评出书香校园建设各种优秀名额给予表彰。

2.活动总表彰:2014年3月份,系统总结创建活动开展一年来工作情况,表彰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及个人。

四、活动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校园书香建设是时代的要求,其中中华经典诵读是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府城镇小学“书香校园”建设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规

划、部署、督导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苏如军

副组长:张志开、陆克海、梁维广

成员:李现才、李志荣、陶汉兴、李绍彰、马祖宁、陆永荣、曾超明、莫中彬

各学校要成立“书香校园”建设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各小学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书香校园建设与学校常规工作相结合,统筹规划,统一推进;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把书香校园建设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精心组织、突出特色、丰富内涵,多形式地开展活动,增强建设活动效果。

(三)营造良好氛围。各小学要结合“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及“中华经典诵读”专题活动,在书香校园建设中营造浓厚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横额、标语、通讯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有效开展。

(四)及时报送信息。各学校要认真做好活动开展情况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于以下各时间段将有关材料报送镇中心学校。具体要求如下:

1.各学校活动方案电子请于5月3日前发送镇中心学校邮箱;

2.第一阶段活动总结纸质材料、活动图片(不少于5张,每张图片配有文字说明)等相关材料于9月5日前报送镇中心学校。

3.第二阶段活动总结材料、相关统计表、活动图片等相关材料于2014年2月底前报送镇中心学校。

(五)加强督导工作。镇中心学校采取挂点负责方式,加强对开展书香校园建设督查、指导工作,要经常听取挂点学校工作汇报、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挂点学校检查指导工作,着重查找工作有无组织领导、有无活动方案、有无计划安排、有无落实措施、有无开展活动、有无记录档案、有无活动效果、有无特色亮点等八个方面情况,对存在问题责令限期整改。镇中心学校成员挂点学校安排如下:府城小学——黄毓壬;府城二小——梁色莉;四明小学——尹治堂;富良小学——潘东阳;文泉小学——苏仁刚;百合小学——柒善华;德灵小学——杨建美;东江小学——陆艳明;寺圩小学——张志开;东风小学——韦政勇。

府城镇中心学校

11.品牌文化与品牌建设 篇十一

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是一家国际化,专业性的品牌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品牌评估,品牌案例品牌培训,品牌定位,品牌管理品牌推广等其专家和顾问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级学府,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

世界品牌实验室采用的品牌评估方法是目前世界金融和营销界认可和通行的“经济适用法”(Economic UseMethod)。通过对企业、品牌产品或品牌服务的销售收入、利润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运用“经济附加值法”(EVA)确定企业的盈利水平,运用其独创的“品牌附加值工具箱”(BVA Tools)计算出品牌对业务收益的贡献程度,客观地预测企业今后的盈利趋势以及品牌贡献在未来收入中的比例,最后通过对市场、行业竞争环境的风险分析,计算出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或服务品牌的当前价值。

每年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的评判标准是品牌的世界影响力。品牌影响力是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价品牌影响力的基本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世界品牌实验室经过对全球3000个知名品牌的调查分析,根据品牌影响力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最终推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00个品牌。在2006年度(第三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与上届榜单相比,谷歌从第三名跃居到第一,沃尔玛从第九名上升到第二,微软从第二降为第三,上届的冠军可口可乐则降至第四。中国仅有海尔,联想、央视、长虹、中国移动和中铁工程等6个品牌入选。

“国家品牌”对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国家品牌形象意味着一旦消费者形成对一个国家产品的总体印象,就会带着这个印象看这个国家生产的所有产品并依据这个印象做出取舍的判断。国家品牌对一个企业或产品品牌的贡献率达到了29.8%,可谓至关重要。比如,“德国制造”这一品牌就对德国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化对品牌建设的影响

通过广告来塑造品牌,是许多企业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而其效果却显得越来越不如人意。那么,怎样才能够获得差异化的品牌影响力?笔者认为,只有文化生生不息。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结晶在品牌中的经营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观念影态以及经营行为的总和。如果一个品牌没有文化的支持,它就失去了存在的灵魂。伟大的品牌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扎根于顾客心中的品牌信仰。

近年,来可口可乐的品牌形象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的元素。这个百年老店的中国营销,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品牌本土化的确凿证据。但透过这个表层的现象 我们是不是更应看到,这种“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所体现的内在张力,不正是美国文化的特质?西门子、这个全球工业巨子超越150年的成功,同样也是一个民族性格的成功;尖端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表现出来的就是德国人的严谨和踏实。可见,品牌在空间上的国际化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品牌自身的文化丧失,相反,品牌的文化内涵从来都是民族性的,从来就没有“国际化”,否则,品牌存在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品牌的成功之源仍是这个品牌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在热衷于与国际接轨的时候,我们的品牌建设不能试图做成一个“没有自我”的国际化品牌。

中国品牌的文化制约

中国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独特优势毋庸赘述。从其与品牌建设的关联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负面影响:

(1)“短期化”导致品牌建设不被重视。短期化行为的根源是短期化思维。如果企业将行为的近期功效作为是否值得去做的标准,就不会下大力气去做长期才能见效的品牌建设。

(2)“变通”使得品牌建设缺乏积累,成本增加。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我们往往绕开麻烦,寻求“变通”,以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变通”如果随意性过强,缺乏必要的原则性,就会导致行为的低效或负效。

(3)“从众心理”抑制品牌的个性发展。所谓“从众心理”就是随大溜跟人后,不冒尖,而品牌恰恰需要的就是独出心裁、与众不同,就是创新。

品牌设计的理论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常常是凭借片段的信息来认识事物这就是所谓主观认知。如今成功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正是这样,它以高美誉度,高强度高冲击力的信息 引导消费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品牌商品上并进而产生购买行为。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来讲 品牌在人们心目中代表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个性。消费者购买使用品牌商品不仅可以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且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某种体验与满足。

从经济学理论分析: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指出,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一般会受到朴素的等值观念(即价格与产品的价值相等)的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决定了消费者对消费品的取舍。然而,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明显的今天,这种朴素的等值观念正受到来自现实的挑战。消费者在购买力相同的情况下,市场上符合他们这种传统等值标准的产品往往不止一种,传统的消费观念使消费者陷入了一种难于取舍的境地。那么消费者又是怎样作出他们的选择呢?我们发现,有一种力量正在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这就是品牌文化的作用。品牌文化与消费者内心认同的文化一旦产生共鸣,这种力量就显得非常强大。正是这种无形的附加值决定了消费者对同质化产品的选择。

从品牌内涵角度分析:按照全球著名的传播服务公司——奥美广告公司的观点,品牌就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著名品牌之所以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是因为它独特,实用的品牌意义。著名品牌就像一个储藏箱,不断收集、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文化符号,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体的放大和扩散,不断地把商品消费同精神享受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帮助消费者建立理想的自我。

企业塑造品牌的策略

企业产品销售的关键是品牌竞争力而品牌塑造的关键是品牌文化。现以“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的品牌策略为例,对品牌文化,品牌定位、目标消费者定位、包装策略,营销策略、价格策略这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五谷道场的一个竞争优势。“五谷”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东方文化色彩,与“道”具有天然的内在渊源:“五谷”是健康营养的物质动力本源,“道”是中华智慧文化的精神动力本源,讲的都是一个“顺应自然”。“场”则是由五谷健康饮食与道

法自然所构筑的天人合一的乐园。五谷道场出版的《中国面文化大典》是中国面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每包五谷道场方便面中,都附带一张小卡片上面印有一则关于方便面的小故事使得商品具有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面食文化的灵魂。

品牌定位:五谷道场的品牌定位,最大的特点是“差异化”。在众多方便面企业都在细化“口味概念”的时候,五谷道场却独树一帜——非油炸型方便面。小小的一个“非”字,已是对国内盛行20多年的油炸方便面的一种颠覆。在过去油炸方便面对于国人来说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懒汉”、加班者和出差者。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食品标准大大提升了,对于油炸食品已经不再感兴趣了。在这一背景下,五谷道场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种空缺。这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非油炸”这一利器搅乱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从而使自己成了新型方便面的“老大”。等到其他企业醒悟过来的时候,五谷道场已经抢占了先机。

目标消费者定位:五谷道场的目标消费者定位于都市的白领阶层。这个阶层的消费者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追求能体现高品位人生价值的生活方式。五谷道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对品牌内涵的精心打造、深层挖掘,使之与目标消费群在文化层面上实现了顺利对接。

包装策略:顺应道学思想,五谷道场的碗面包装颜色出人意料地以黑色为主,再加上四方的碗型设计,与现在流行的红色,圆碗大唱反调。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包装在超市色彩缤纷的货架上极为显眼,很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商标采用欧美流行的人物与环境结合的设计图案,无需语言解释就可直观地读懂品牌和产品的属性 即农场与食品,自然与绿色,健康与原野等。农夫手捧收获的五谷代表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五谷为养,健康生活”的品牌定位。

营销策略:五谷道场于2005年11月份在央视套打出“拒绝油炸,留住健康”广告后,立刻招来几家方便面企业的一致声讨,理由是其广告内容涉嫌诋毁油炸方便面生产商,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场风波可以看作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新闻营销”。通过大众媒体的频频报道,“非油炸”的概念迅速进入消费者的心里,五谷道场没有支付多少费用,就完成了一次品牌的宣传普及。

价格策略:五谷道场现在的市场价格比一般方便面贵两三毛钱,目的是不给竞争对手留下可乘之机。等到市面上出现竟品的时候,还会推出档次更高的产品。

12.职业院校书香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阜新,书香社会,互联网+

近年,国家对农村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惠民政策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这些政策主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武装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使其成为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才是帮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根本。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良好政策,针对目前阜新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的图书资源不足,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观念落后等诸多问题,乡镇居民目前可以利用网络,以互联网+的新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增加自身文化知识、了解社会动向、学习先进技术。

一、对阜新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第一,政府只着眼于宣传农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对其他文化学习重视不够。

从目前阜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形势看,乡镇政府在宣传农业新知识和培训农业新技术方面,确实很重视。农闲时,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农业技术指导课,农民的听课热情很高。但是,从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来看,除农业知识外,农民还渴望寻求其他方面的文化学习。比如,年轻人感兴趣的计算机技术,中年人感兴趣的孩子的教育培养,老年人感兴趣的历史政治。对于这些需求,政府没有重视,使得农民倚靠自己的各种方式,去寻求学习的渠道。这样,会导致没有正确导向的学习,农民有可能会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误入歧途。

第二,农家书屋数量少,书籍更新换代相对落后,品种单一,尤其缺少传统经典书籍及先进思想的指引。

从阜新的乡镇书屋来看,基本设立在农村文化站。由于建立时间长,除部分农业书籍是近几年的版本以外,其他类型的书籍都是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有很多技术性教材早已被淘汰,而经典的名著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使得农民不愿意到书屋去阅读,农家书屋成为摆设。

第三,基层文化站大多开展艺术类文体活动,鲜少倡导读书活动,致使农村居民在提升文化修养方面的意识缺失。

近几年,农村基层文化站的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大大丰富了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但是,从举办的形式来看,主要以广场舞、大秧歌为主,极少举办读书活动。由于倡导力度不够,农民没有阅读意识,文化修养很难提高。

第四,农村家庭思想保守,“读书无用”的观念始终存在。

二、以乡村政府为主导,在传统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建立适合阜新农村地区多层次人群的灵活阅读方式

第一,传统阅读方式与互联网+阅读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传统的阅读需要每天拿出一定时间,有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捧着书,逐字逐句去读。这种枯燥耗时的阅读方式对于农民来讲,有很多的局限性。农忙时,每天劳累一天,回家只想好好休息,没有精力再拿起书本。这也是为什么在农户家中可能出现只有电视,而没有一本书的原因。但是,传统阅读更适合思想性强、具有收藏价值的经典书籍的反复阅读,在这种高度吸收的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情感体验”。

互联网+的阅读方式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在整合好的网上图书馆中,寻找所需要的大量电子书和有声读物,大大缩小全民的阅读鸿沟。并且这种阅读方式不受环境、地点、姿势的限制,方便、灵活的形式,很容易被农民接受。互联网+的阅读方式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可以提供高附加值的阅读服务,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个知识点链接到更多领域,不断增值和丰富农民的文化修养。

第二,研究开展以乡村政府、学校、基层文化站、村部现代化图书屋、个人家庭为阵地的不同阅读方式的实现。

在农村“倡导全民阅读,建立书香社会”,首先需要乡镇政府的大力宣传,乡镇政府可以先利用学校和基层文化站这两大阵地,投入资金购买大量种类多样、观点新颖的纸质图书,吸引学生和农户免费阅读。然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阅读活动,让阅读者把阅读的感想分享给其他人。对于没有固定时间阅读的农户,可以提供免费的互联网电子阅读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让他们利用闲暇时间,灵活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三、根据不同人群,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传输、引导和播散先进文化思想、传统文化精髓,有效引导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来

第一,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联动,针对不同人群宣传党的最新思想和方针政策,引导乡镇领导干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优秀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廉洁奉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乡村教师及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工作,勇于研究并解决现实困难。

第二,通过开展不同阅读形式,增进人们阅读兴趣,使乡村居民开阔眼界,改变陈旧思想,积极进取,矫正不良及负面宣传的影响。

第三,通过互联网+平台,跨地区、跨行业、跨民族相互文化交融,宣传阜新乡土特色,吸引外来资源投资和创业。

参考文献

[1]王君.最是书香能致远——建立书香社会邹议[J].理论前沿,2015,(3):241-242

[2]陈爱菊.陈涛——关于建设书香社会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0):146-148

13.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篇十三

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现代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优秀的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报告拟从宁波文化的现实基础出发,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对宁波文化品牌建设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

(一)品牌的含义

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源出古挪威文Brandr,意思是“烧灼”“烙印”,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标记家畜等需要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私有财产。在《牛津大辞典》里,品牌被解释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即用以区别和证明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竞争格局以及零售业形态不断变迁,品牌承载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目前理论界对于品牌的定义有多种,较为权威的是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竟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志,更是产品质量、性能、服务等满足消费者使用产品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此外,品牌还凝聚着科学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等诸多文化内涵。品牌是与市场和消费者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最初主要用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品牌这一概念已逐步被社会文化领域所认同和采用。

(二)品牌的特征

从品牌的含义延伸开去,品牌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至少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图一):一是专有性,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用以识别生产或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二是价值性,品牌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获益,可以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成扩张力,而消费者在消费品牌产品或服务时可以带来心理上的价值利益;三是表象性,必须通过文字、图案、符号以及产品的质量、产品服务、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等物质载体来表现自己,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而让人们记住某一产品或企业,简言之,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因此,要提高产品或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必须注重打造品牌,经营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做到以质取胜、以优取胜、以文取胜。图一:品牌的特征

(三)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灵魂。品牌作为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是文化的有效载体。二十一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而文化城市的成功首先在于城市品牌的建立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极具特色、极具价值、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不仅是城市的亮丽名片,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反映。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它包括一个城市人们创造的总和。它既包括城市的建筑、环境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反映,包括城市的管理、道德法制的规范和建设、历史文化等制度文化层面对人的引导和保障,也包括人的艺术修养、精神风貌等人文文化层面所营造的氛围(图二)。品牌城市的品牌魅力在于城市的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的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竞争力。宁波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创新的现代文明,使城市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更具有充满活力的现代性。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宁波城市的内涵不断充实和提升。在建设文化大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进程中,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将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后劲,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下文将重点从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层面就宁波文化品牌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图二: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

二、现实基础和要求

文化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发展。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文化品牌建设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自发行为走向自觉实践。

(一)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是文化品牌建设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被列为计划单列市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宁波市已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是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三位、宜居指数第五位、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八位……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地方财政收入329.1亿元,增长27.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增长率3.6%。活力四射的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也在逐年加大。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动力。宁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沿海港口城市。7000多年前,先民们开始在这里辛勤耕作,孕育了古老的河姆渡文明。唐代正式设州筑城,距今已有118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宁波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贸易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独具特色的天一阁藏书文化、明清浙东学派文化、保国寺古代建筑文化、饮誉海内外的越窑青瓷文化、宁波商帮文化、海防文化、梁祝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动力所在。

(三)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市文化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增强文化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深化文化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全市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市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余场,社区文化、村落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蓬勃开展,已逐步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在2006年“浙江百村农民文化生活调查”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显示,宁波农民“对文化生活满意度”和“对文化下乡的满意度”均为全省最高。在市城调队组织的调查中,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高达90%以上。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为文化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四)城市形象设计与创新是文化品牌建设的突破口和重点。从国内外香港、北京、上海等著名城市的成功经验看,立足城市自身发展实际,涉及城市形象,推进文化创新,是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向世界展示了宁波帮、宁波港、宁波景、宁波装这四张靓丽的“宁波名片”,极大地提升了宁波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发挥现有优势,激活城市文化的核裂变,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更普遍的美誉度,更大的辐射力,更强烈的吸附力,更高的认同感,必须要从城市形象设计与创新入手,依托宁波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打造“活力宁波”;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名城宁波”;依托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打造“书香宁波”。以持续打造这三大城市文化品牌为龙头和重点,着力完善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目标和措施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深入发掘和利用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认真总结近年来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做实、做强现有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努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进一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品牌,以品牌带动全市文化工作的新提升、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主要目标。要认真按照《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要求,紧紧围绕“惠民、品牌、创新”主题,着力打造“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和“名城宁波”品牌,高质量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图三)。

图三:宁波文化品牌建设的总体目标

1、着力打造“活力宁波”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先发优势,动员和协调各方力量,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讲座、培训、演出、展览等,打造月月有节庆、周周有培训、天天有演出的“活力宁波”(图四)。

(1)精心举办系列惠民节庆文化活动。着眼基层,面向群众,组织开展每两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心安排适合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电影节等。广泛开展小型、多样、分散、经常的文化活动,打造富有特色、活力四射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以及市内重大经济社会活动举办之机,继续开展以广场活动为重点的节庆文化活动,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剧院”。

图四:“活力宁波”品牌构成

(2)做实做强“群星”系列公益文化品牌。强化群艺馆的培训、辅导职能,开办好“群星课堂”,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艺术教育培训;开设“群星展厅”,搭建百姓艺术展示平台,展示群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展成果;建立“群星艺术团”,对现有的群星合唱团、九九书画社等业余艺术团队进行整合,打造百姓艺术明星;举办“群星论坛”,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加强群众文艺创作,争取获全国“群星奖”、“曹禺奖”等政府常设性奖项。

(3)繁荣高雅艺术演出市场。继续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对高雅艺术演出进行补贴,市级主要剧场每年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演出团体100个以上,举办高雅艺术演出300场以上,做到天天有演出。拓展演出经营思路,加强与中国东部演出联盟、《赏心乐事》音乐联盟等演出联盟的合作,通过举行“金秋演出季”、“新春演出季”、戏剧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奖剧目展演活动等,进一步培育和繁荣高雅艺术演出市场。

2、着力打造“书香宁波”品牌,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宁波历来是中华藏书文化的重地,也是浙东学术文化的发祥地。要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契机,以满足群众求知问学需求为目的,充分利用天一阁、博物馆等传统资源优势和图书馆、书城等现代资源优势,打造爱书、藏书、读书、用书的“书香宁波”(图五)。

图五:“书香宁波”品牌构成

(1)加强图书馆建设。继续推进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文献借还“一卡通”工程和免费开放工作,使市民更加便捷地借阅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纸质图书。加快流动图书馆建设,争取三年内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和社区建立流动图书馆流通点。创新运行机制,以构建普遍均等、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目标,建设完善网络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让全体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在家阅览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

(2)培育文化讲坛。精心打造天一讲堂、市民课堂两大讲坛品牌,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福利,着力提升市民的文明涵养和城市的文化品格,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讲坛,做到周周有免费公益讲座。

(3)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依托亚洲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办好三年一届的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实施好“书香天一”系列出版计划。整合全市各类资源,每年举办读书节,大力营造全民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让读书求知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3、着力打造“名城宁波”品牌,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要充分利用宁波丰厚的文化遗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集历史性、现代性和国际性于一体的“名城宁波”(图六)。

(1)举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为契机,举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使之成为辐射国内外港口城市、影响广泛的综合文化品牌。

(2)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并及时做好成果整理工作。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申报推荐工作,提高文化遗产的整体质量。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和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争取到2010年全市各类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达到100家,国有综合性博物馆免费开放,民办博物馆蓬勃发展。稳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上林湖越窑遗址、大运河的申遗工作。

图六:“名城宁波”品牌构成

(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印制一批文化对外宣传资料,加大文化对外宣传力度。实施文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每年组织3-5批文化交流项目赴境外演出,分别在境内外友好城市举办“宁波文化周”。建立“宁波国际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扩大国际文化文物交流,促进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认同。充分利用宁波与国内外城市开展的经贸往来、友好交往、旅游推介等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影响力。组织邀请国外文化成果展览和高水平的艺术展示演出。

(4)精心组织重大的文化节庆活动。承办好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等国家级常设性文化赛事,组织好中国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开渔节、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宁波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4、着力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品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坚持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在近几年基层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基础上,打造更加便民、惠民、乐民的“十五分钟文化圈”。

(1)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

按照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要求,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到“十一五”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国家一级馆标准(2500平方米),其中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国家二级馆标准(1500平方米);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50%行政村建成村落文化宫,60%的社区建成社区文化宫,全面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加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2)推进基层文化发展繁荣。

抓好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精心组织好重点文艺作品创作和生产,加强题材规划,努力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着力扩大宁波文化作品的影响力。要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度,继续扶持现实题材、少儿题材、农村题材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加强广播电视对农宣传。

抓好公益性文化活动。继续探索各种文化下乡的有效形式,广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送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和困难群众的文化扶持力度,实施广播电视“彩虹行动”和“广播电视低保”工程,争取到2009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进一步深化农村“种文化”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俱乐部、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三)保障措施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做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后的各项工作,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分类指导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做大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市演出公司,推动电影公司建立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深化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增强文化单位的活力,对越剧团、甬剧团坚持实行“一团一策”,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和经营考核工作。

2、规范文化管理。继续加强对全市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物博物、新闻出版和版权业的行业管理,利用报刊审读、广电评议等有效载体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对国家和省文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法制意识,提高文化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做好对县(市)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完善对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目标管理。开展“十佳印刷企业”、文化市场“守法示范门店”等活动,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

3、加强宣传推介。要加强对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名城宁波的整体包装,分别制定专题宣传推介方案,设计专有的LOGO图案标示和宣传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以宣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建设文化宣传平台,通过抓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或专题研究、综合研究专著出版等加强宣传。同时,可以利用文化旅游和纪念品宣传宁波文化。如借音乐舞蹈诗《十里红妆》排演之时,开发音像制品、红肚兜等旅游产品。

上一篇:我的旅行故事随笔:赣江秋彩下一篇:新学期科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