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精选12篇)
1.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哲学常识:①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先进文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⑤青年一代要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提高全面素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经济常识:①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增加就业、拉动内需,又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③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④生产决定消费。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发展。精神文化类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这些反过来要求我国的加速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⑤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以科技含量高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标志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⑥文化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常识:①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决议通过表明正确的政治领导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③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④能够更好地发扬民主,是公民有序参政的一条渠道。⑤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蒋敏然)
2.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具有深远意义。
笔者理解,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面对国内各种思想理念多元化, 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 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 如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中国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在当前关键时期, 摆在所有中国人民面前的严峻课题。
可喜的是, 《决定》从8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包括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 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等, 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 明确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和重要举措, 再一次表明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饱满的文化自信。
正如《决定》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一重要论述,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
其实,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组织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从精神成果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 任何文化都包括虚体部分和实体部分, 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等, 实体部分则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及载体。前者是文化之“魂”, 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 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 是一个民族、国家或者具体组织的精神家园, 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后者是文化之“体”, 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 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 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统一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灵魂附体”才是关键。只有安“魂”立“体”、健“体”强“魂”, 才不会让文化建设“空洞无物, 失去思想性和生命力”。离开了“魂”, “体”就失去了精神价值的支撑, 就会空洞无物, 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离开了“体”, “魂”就无所依附, 难以传播, 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实现, 就难以发挥教育引领的作用。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从微观组织层面, 就是要立足中国大量组织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做好文化管理工作, 将中国大量组织的管理由规范化制度管理阶段提升到文化管理阶段。
谈到“魂”和“体”, 我突然想到两段有关组织文化管理的论述, 一是IBM前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坚信, 任何一个组织为了谋求生存和获取成功, 都必须拥有一套健全可靠的理念信念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各种策略和各项行动方案。我认为, 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 始终恪守这些信念。”与此类似, 还有WANO (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 谈到安全文化的一段话:“组织中各级别的人员都将核工厂的安全作为首要优先的。他们的决策和行动都以这个优先权为基础, 并跟踪确认核安全相关事项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个人的工作环境、态度和行为, 组织的政策和程序都鼓励这样的安全文化”。这些论述都在反复强调组织文化管理当中的“灵魂附体”的关键性。
其中, 健全可靠的理念信念体系或者安全文化就是魂。相对而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抓不住这个“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不管是在国家文化建设层面, 还是在具体的组织文化管理层面, 对于我们到底要倡导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1、需要清晰化, 而不是模棱两可。比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底包括什么内容, 需要准确的说清楚。对于具体的组织或者企业而言, 更需要用高度凝练的表述, 清晰、简单、核心突出地阐明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
2、需要遵循民意, 比如, 民众强调民主、强调以人为本, 社会和组织就应该倡导这样的文化。总而言之, 当组织面对管理的各个方面时, 都会有价值观的判别问题。但我们一定要牢记, 价值观体系一定要系统、简明扼要、符合民意、实用实效。否则, 很难在“体”中得以体现。
我们可能注意到, 即使是我们政府资助的、在其它国家不断放映的国家形象片, 效果也不是很好, 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蕴含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价值观。相反, 很多人喜欢一些美国电影, 原因何在?因为里面经常传达出很明确的价值观, 善战胜恶, 美德终究会有报偿等, 某种意义上更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价值观, 这才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命所在。
一旦拥有了自己公司的“规则”或价值观, 那才是刚刚完成了1%的工作, 另外99%的工作就是:努力让这些价值观在员工身上得到生动的体现。这是一个“重复”和一贯坚持价值观和文化的过程, 也是最为艰难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灵魂附体”中的“体”的问题。
谈到“体”, 《人民日报》相关文章指出: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形态, 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如小说、电影、戏曲、动漫等) 。个人认为, 上述这些“体”重要, 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 最为重要的, 在于执政党、各级官员带头怎么去做, 在于我们的体制和机制向哪个方向引导, 在于各级政府到底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氛围, 这是“体”的核心。《决定》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做到这一点, 非常关键。
从大量民众关注新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的行为 (从他上任时被人拍到拖家带口坐经济舱, 并身背双肩包, 排队用优惠券买咖啡, 到全家人挤旅行车去大使馆等“平民秀”行为) 等来看, 各级官员、政府的行为很关键, 因为民众不但关心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官员说了什么, 他们更加关注、更加看重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官员在做些什么!其实骆家辉宣扬的不是美国价值观, 是我们丢失的曾经的美德。发展文化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 但是如果“体”仅仅是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化产业, 而不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 离开各级政府、官员的带头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旧会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很难取得实效。
对应到组织管理层面, 要确保“魂”发挥重要作用, 真正做到以德治企, 用文化管理企业, 组织行为的方方面面落实“魂”的精神非常之关键, 而不仅仅在于我们要求普通员工怎么去做。这些组织行为包括:我们的组织架构、我们的机制、制度和流程、我们各级领导者的言行、我们考核及激励的重点文化能否发挥作用、文化管理是否成功, 不是看我们的文化活动搞得多么热闹、多么具有吸引力, 而要看我们的文化是否有助于组织更好地创造价值, 员工更加热爱公司、热爱上班。
文化就像磁场, 它影响到组织中的一切, 把组织中的一切都排列起来。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摆脱文化场的影响。如果我们通过组织行为改变了文化场, 也就改变了其中的所有人、所有的事物。
总之,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必须从微观组织层面有效落实文化管理, 必须正确处理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 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文化管理的过程中, 明确清晰化组织的“魂”, 始终牢牢抓住文化的“魂”, 创新和用好各种文化的“体”, 尤其是组织行为层面的“体”, 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做到强“魂”健“体”, “灵魂附体”。如此, 文化强国的战略就能实现, 文化管理促进组织管理提升的理想就会成为现实。
3.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三
文化厅党组对举办这次省直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及经营管理高级研讨班十分重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在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院团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举办这样一个高级研讨班,邀请专家学者与我们的院团领导同志就院团经营管理进行认真研讨,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文艺院团下一步的繁荣发展、改革创新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时刻牢记文艺院团肩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使命
国有文艺院团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个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从历史上看,国有文艺院团产生于解放初期,由两个方面组成,一部分是部队上的文工团,服务于解放战争、革命战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发动群众;另外一部分是私营剧团,也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解放之后,把部队文工团和私营剧团合二为一,形成国有院团。从1952年开始改革和组建到现在,国有文艺院团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一直承担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民族精神培育、国民素质提高、道德风尚培养,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一系列的经典剧目,都是这一个时代创造的。在新的时代,文艺院团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从六个方面做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每一项文艺院团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重要的任务。
(一)创作生产艺术精品。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重要的标志是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怎么创造的呢?必须有一批专门的艺术人才;去精心打造,十年磨一剑。精品戏尤其得磨,急功近利是不行的,真正能够传之久远的艺术精品,必须经过长期的打磨,经过艺术专业人才的精心打造,文艺院团恰好承担着这方面的任务。就是说,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打造文化精品,特别是精品剧目,这应该成为我们院团的一个重要使命。
(二)培养聚集高素质人才。全省文化系统拥有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包括演艺人才,音乐、舞美、编剧人才等等。文艺院团担负着培养聚集艺术人才的作用,这方面和艺术院校不一样,艺术院校是带有学院性质的。我们是在长期艺术演出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培养、造就这样一支人才队伍和人才梯队。能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培养造就一批顶尖艺术人才,这是其他文化单位和部门很难做到的。
(三)弘扬引领社会主义新风正气。陶冶道德情操、弘扬新风正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文艺院团的一条重要使命。宣传教育、引领风尚,培养审美情趣、弘扬社会正气,是自古以来文学艺术所承担的重要功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倡导礼乐文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必须在礼乐中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够立而为人,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文艺院团的这些使命在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明确。文艺院团创造着反映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新风、培育精神文明的鸿篇巨制,培养造就一大批群众欢迎、在社会上闪耀着德艺双馨风采的文艺大家、大师。
(四)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省118家国有院团中,80%以上是戏曲院团。有的地方戏曲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真正是文化艺术的活化石,每一个曲牌,每一个剧目,都是历史的积淀,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都沉积着重要的文化基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们传承下去,而不至于在我们手中消亡。其他20%的院团,有歌舞,有杂技,有曲艺,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山东民歌、山东民间舞蹈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亟需发掘和保护。山东民间器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山东杂技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山东曲艺深受群众喜爱,济南就有曲山艺海之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文艺院团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二、正确认识文艺院团属性、功能和定位
文艺院团应该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阵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器官,弘扬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培育文艺人才的重要窗口。总之,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
(一)公益性。从性质、地位方面讲,国有文艺院团具有浓厚的公益性,不管是什么艺术样式的院团,歌舞、话剧、杂技、曲艺,还是京剧、吕剧、柳子、茂腔、五音戏等,不管是代表国家水准、民族特色,还是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的院团,都带有公益性质。第一,必须生产精品剧目、精品力作;第二,必须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第三,必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必须传承优秀文化。公益性应该是文艺院团的一个基本属性。我们党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利用文艺院团宣传、发动、组织、教育群众。战争年代,以部队的文艺院团为主,地方也有,在延安有评剧院,1944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给延安评剧院作过重要批示,那个时期山东也有这样的剧团。最重要的是全国解放之后,党和政府大规模建立国有文艺院团,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到现在,它的这种作用功能,这种公益属性是不可忽视的。
(二)经营性。除了完成公益性文艺演出、政治演出之外,还有面向市场的演出,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演出。建国初期,国有院团从一开始成立就带有经营性。我们生产的艺术精品也有很多是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是通过长期的市场检验立起来的,是通过长期的市场运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精品创作出来不能仅仅为了参加评奖,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三)两种属性辩证统一。国有文艺院团的市场性和公益性并不矛盾,往往是市场中有公益,公益中有市场。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要求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用低票价或者优惠票为基层人民演出,就是一种公益活动,这其中有一定的
市场性,更有公益性,公益和市场是结合的,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公益活动政府采购就带有市场性。解放初期国有院团建立时,就确定必须在市场上有半年到几个月的商业性演出,文化部1953年《关于调整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国有戏曲剧团每年至少应有六个月在剧场公演;国营话剧团、歌剧团每年至少应有四个月在剧场公演。”并同时要求“国营院团应采取企业经营的方针,使其逐步达到自给”。所以国有文艺院团一开始就有两种属性,公益性和经营性,是二者的统一体。
(四)院团改革坚持两种属性。目前进行的院团体制机制改革,有的保留事业体制,保留事业体制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市场性,也需要搞经营,也需要有市场成分;有的要转企改制,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也有公益性,而且这种公益性还很强。既然有公益性,政府就要支持;既然有经营性,就要走市场,二者无法截然分开。所以,不能以是否转制来硬性把国有文艺院团的这两种功能、两种属性割裂开来,分离开来,如果机械地、绝对地、形而上学地硬性分开,对院团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也产生认识上的错误。如果说,保留事业单位的院团只有公益性没有市场性,那院团发展就不能享受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也享受不到进入市场后的成果,同时也无法运用市场杠杆调动多方面积极性,这样,院团发展将会受到严格限制。如果说,转制院团完全是市场性没有公益性,就会失去政府的支持,失去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政府采购等各方面的支持,院团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从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国有文艺院团完全依靠市场是难以存活的、难以为继的,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正是考虑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党和政府对转制院团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加大而不是减少财政投入,增强转制院团的发展后劲和内在活力,同时为了改善院团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不遗余力。
(五)厘清文艺院团功能定位。只有厘定清楚,才能为院团改革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对院团的领导同志来讲,应该进一步从根本上去明确院团的性质,为院团下一步的发展做出努力。其实,国有院团的经营管理研讨班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来举办的。院团既然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性或者经营性,那么就有一个经营管理的问题,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要加强经营管理,转制院团更要加强经营管理。所以,我们必须把经营管理这一课补上,把经营管理学深、学透、学好,这样院团发展才有根本保证。
三、加快推动文艺院团改革发展
文艺工作者期盼关注改革,又害怕改革,很矛盾很纠结,实质上是对改革有一些误解,就是说,对改革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
(一)科学认识文化体制改革与院团改革的关系。为什么一些同志怕改革,据了解和分析,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逻辑、一种认识,即“把文化体制改革仅仅等同于文艺院团改革,把文艺院团改革又仅仅等同于转企改制,把转企改制又仅仅等同于政府撒手不管,认为转企改制就是把院团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方式的改革在今天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也是党和政府所不同意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到了一种“我们一感冒世界就打喷嚏”这么一个程度,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文明成就,很重要的是得益于我们国家进行了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和国家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小平同志是带头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伟大政治家。还有实行民主选举和领导干部任期制,我们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连任不超过两届,这在世界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非洲、中东一些国家出现的政治动荡,很重要的应该归咎于他们的终身制。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是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从“办文化”走向“管文化”,“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省文化厅理想的管理体制不是按照行政的办法去管理六大院团,应该是“管办分离”,文艺院团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省文化厅与院团的关系应该是行业管理关系。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主要通过运用法律的、财政的、土地的、税收的政策等手段来支持或扶持文艺院团。因此说,文化体制改革不只是针对院团,首先改革的是宏观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包括副省级以下城市文广新局的合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的建立。
(二)充分利用院团兼具的两种属性。对院团的公益性,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继续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办好惠民、利民文化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人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戏,都应该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这些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保障。谁来买单呢?政府来买单。人民的政府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这是改革的方向。当然了,政府买单也和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计划经济时期不一样,讲求调控性,就是说公益性也必须有一定的市场性,这种市场性就是谁的产品质量好,群众欢迎,而且服务态度好,政府就找谁去演。这就是政府采购,阳光采购,政府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作品,什么样的演出,列出菜单,文艺院团进行申报、投标,说明你有什么优秀的产品,可以向政府提供。政府支持不可能是撒芝麻盐,也要进行改革,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面向市场,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更是院团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也不是说把院团推向市场不管不问,省里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根本目的就为改制文化企业、改制文艺院团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持,一个好的剧目要投向市场,政府就把它作为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一个重要的演出,可以作为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一个好的人才引进计划,也可以作为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作为签约演员,成立一个工作室,或一个项目公司,就能够申请产业项目支持。总之,文化产业资金应该发挥出重要作用,不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吗?
(三)积极主动地进行院团改革探索。院团改革包括顶层设计和院团自身改革两个方面。顶层设计包括中央院团的顶层设计,各省、各个单位、各个地方院团的顶层设计,包括成立大的演艺集团,大的演出公司,这些确实不是文艺院团自身能够完全说了算的。但是院团自身的改革是院团可以自己说了算的,是能够自己主动进行探索的,不一定非要等到顶层设计方案出来。而且,院团自身的改革会推动顶层设计,有利于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务实。院团根据自身特性进行的自主改革创新,对壮大实力,发展文艺事业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各个方面支持力度相当大的情况下,院团利用改革去有效吸纳有利资源,是大有作为的。一方面,院团有公益性,政府会逐渐加大支持力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特别是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之后将会出台一系列文化强省的重要政策,对院团公益性方面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院团有经营性,对院团经营性方面,扶持意见里面也会有一些重要的政策规定。省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将会大幅度地增
加,文化事业经费的规模也将会加大。就是说,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包括中央、省、市、县,增加的幅度都不会太小,如果我们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能就会丧失机遇。希望文艺院团的负责同志,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从现在开始高度关注,抓住机遇,千万不要等、靠、要,不要等着改革的顶层设计,等着什么时候改,什么时候转,这些思想都要不得。对于政府公益性支持,厅机关会全力以赴地去争取,院团自己也要争取;对于政府产业支持,也要去努力争取,把产业性的文章和公益性的文章做大、做实、做优、做好。这样,院团的发展才会有基础。院团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探索应该是全方位的,团中团,院中院,事生企,一团两制,甚至一团多制都可以。譬如,可以成立文化演艺公司,院团为什么不能成立演艺公司呢?省京剧院虽然是保留的院团,成立山东京剧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又有什么不可以的?省话剧院也可以成立山东话剧演艺公司。这些工作可以抓紧行动,为什么不可以做?打造一个剧目,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它的市场性,拿到它的知识产权,成立项目公司进行市场运作,这个公司可以面向社会聘请人才,我们有的院团已经进行了这样的探索。就是说,院团创作生产的剧目,从一开始就要讲究投入和产出。不要老搞一下子几千万、几百万的这种大投入,这种投入确有必要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要考虑怎么在市场上通过盈利收回成本。尤其是围绕着承办十艺节,全省文艺院团将会打造一批文化精品,要从一开始就要有这种市场意识。创作生产艺术精品不仅可以申请文化艺术创作资金,还可以申请文化产业资金,取得重要支持的,为什么不可以去争取呢?我们要搭好平台,抓住这个机遇,准备用好这些资金。产业资金花不出去的可能性是有的,院团要不到钱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这笔钱花到我们的艺术事业上,演艺产业上,这样,院团的发展才能有一个足够的保障。实际上,团中团,事生企,一团多制,应该说这是一条很成功的经验,低成本,少震荡甚至零震荡,高产出。好多院团自身和企业进行合作、联盟、挂牌,也都是重要的经验。企业愿意支持,院团可以为他们提供艺术服务,为什么不可以啊?在这方面鼓励大家进行探索。
四、明确文艺院团改革发展需要坚持的原则
院团改革发展应当坚持四条重要原则。
(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要突破条条框框,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没有这一股子闯劲,冒劲,是干不成什么事业的,就会非常的平庸,在平平淡淡的日子中错失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我们院团叫冷暖自知。改革一定是我们院团自己的事情,要发挥院团干部职工的主体作用,包括厅里面的同志,只能是给你们出主意、想办法,创造条件搭建一个平台,但是真正的改革,还要靠院团自身。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院团改革成功的评价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通过改革,我们出戏了没有,出好戏了没有,出大戏了没有,出在社会上市场上有影响的戏了没有,出那些能立得住、传得久远的好戏、精品力作了没有。通过改革出好戏、大戏、精品剧目,改革才是成功的。第二,有利于出人才。避免院团还没有进行改革,就已经人才流失的情况。改革是皆大欢喜、多方共赢的事情,通过改革,院团实力增强了,国家财政上给予支持,企业挂名给予支持,市场上也有大的盈利空间,院团实力迅速壮大。第三,有利于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通过改革,职工收入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而不是减少,而且通过这种收入的增加,院团各个方面的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这不是双赢的结果吗?这样,党和政府才会高兴。改革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这“三个有利于”应该是院团改革是非得失的衡量标准。
(四)改革目的是发展。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绝对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文艺院团科学发展,是为了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这才是衡量改革的一个根本标准。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文艺院团的发展当然也是硬道理。看院团改革,最重要的是看是不是发展了。过去一年排两个或三个戏,改革之后要排好多戏。市场有多元需求,政府公益性演出也有很多需求,一年排两个戏三个戏已经远远不够用。为了在整个政府采购中更有竞争力,必须多排戏、排好戏;面向市场也是这样,青少年喜欢什么,老同志喜欢什么,农民工喜欢什么,公安干警喜欢什么,根据各行各业不同人群、不同群众的各种需求,包括为企业排戏,排各种各样的戏满足不同需求。由此,每年可能排十个,甚至更多戏,院团的同志可能会累并快乐着。文化体制改革一定是为了发展、为了繁荣,这是改革的基本考虑。
五、切实加强文艺院团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改革投入机制。改革要为院团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个什么平台呢?是一个投资平台。文化厅现在缺少一个文化投资平台,省财政事业费要逐年增加,但在产业资金上还是缺少的,怎么给我们的院团包括其他单位的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就是要建设一个好的平台。
其次,创建一条好的院线联盟。我省的院团是好院团,同志们都是好同志,但是演艺产业形不成规模,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省里是省里的,市里是市里的,县里是县里的。省直六大院团也是这样连不起网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电,只有并联或串联才能产生强大的电流。世界上最著名的托拉斯、最著名的商业集团,他们的优势就在于网,电影产业也得益于网,电影院线不就是网吗?没网是不行的。我们的弱势不在每个院团,每个院团拿出来都是好院团,都是一流的院团。但是没有网络,每个院团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是形不成力量的。所以要建属于自己的院线——演出院线和演出联盟,把全省一个个院团连成一串,连成一片,连成一张大网,只有这样,才有产生超出我们想象的巨大力量,才能形成闯荡市场、闯荡世界的足够实力。这不就是改革吗?所以,一定要立即把演出院线建立起来。不光要建我们省的,还要打出山东去,打到别的地方、区域去,应该有这种雄心壮志。
一个投资平台,一张网络,山东的院团改革才能够取得进展,才能够为院团提供一个改革发展的优质环境。
六、坚定不移加强文艺院团建设
国有文艺院团一定要加强经营管理,把经营管理作为院团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面。院团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和细胞,必须加强建设,要把加强院团建设作为省文化厅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加强院团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
作风建设以及经营管理诸方面。
(一)政治建设。就是要加强院团党组织建设,院团的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应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的领导作用。文艺战线是光荣而崇高的,作为文艺战线的共产党员,也应该是光荣而崇高的,应该在广大的演职员队伍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擦亮“共产党员”这个品牌,各级党组织,包括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等等,都要在凝聚艺术人才,进行精品创作,开拓市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组织建设。文艺院团应该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一个利益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所有演职员在一起,都是为了一个目标——繁荣发展。我们应该有共同的使命,形成这么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这就是组织建设。党组织,工会组织,妇联组织,各个方面都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思想建设。文艺院团应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要组织大家认真学,反复学,这关系到院团自身长远的发展,一定学深,学透。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食不甘味,寐不甘寝,把一天当两天用,抓紧时间去梳理、去研究政策,把这些优势发挥好、政策利用好,要从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中挖到黄金。思想建设当然不仅包括这些,还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二为”方向。事实上,文艺院团服务意识越强,服务越到位,获得的支持力度就会越大,获得的各方面资源就会越多。从这个角度上讲,思想建设应该说也是有效益的,不是虚的,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只要善于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天道酬勤,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四)作风建设。国有文艺院团一定要加强作风建设,要有团结战斗、奋力拼搏、扎实肯干这么一种好的作风,这种作风我们可称之为团风或者院风。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补台,互相扶持,互相帮衬,形成这么一种良好的氛围,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又不惹事,院团才能够红红火火,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文艺院团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肩负着带队伍、抓作风这么一种责任、一种使命。院团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要把作风、把队伍带好,形成独特的有凝聚力的团队精神,这也是院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院团一方面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动员群众,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文化建设问题,自身要形成有别于人的团队文化。一旦形成自己的院团文化,对增强院团凝聚力、战斗力,一定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
4.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有感 篇四
办事处组织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本文就从文化层面切入,浅谈一下学习心得。
这次全会对文化的特质与内涵,文化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文化文化发展的方向等都作了精准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这是从国家发展的宏观视角对文化的阐释。这是很有长远眼光的认识。关于“文化”的定义,所见到的表述就不下于十多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这两种解释都是对“文化”的广义解释。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把文化定义为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不仅确认中华文化于国家于民族不可替代的旗帜作用,更是确立了文化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
我们以前对文化功能的认识只局限于它的思想道德教化方面。所以我们以前的教育方针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的劳动者。即使在后来加深了对文化功用的认识,也只是将文化看作在推进文明推动文化传播等方面有较大作用。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响亮地提出了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这才真正认识到文化的巨大功能。这种力量渗透于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每一种文化都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它本身就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趋同性。使认同、参与、使用这种文化的人自觉地团结起来。特别是在抵御外侮,保卫文化被异族渐染和侵略方面更能显出文化的这种力量。所谓“同根同脉”这“根”这“脉”就是文化。在制定国家发展大计的时候,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必须以中华文化为驱动器。我们说弘扬中华文化。光是“弘扬”(也作“宏扬”)是不够的,弘扬就是发扬光大,而“发扬”就是“发展和提倡”。这就把“文化”看作是被动的停滞的东西了。而公报则把文化定义为一种“力量”,这就恢复了文化的主动性,文化是一种永不枯竭的动能。
公报还就文化的整体性,全面性和人民性作了这样的表述,“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第一次在中共党的全会公报中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法。可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看得是多么重要。虽然是“软实力”,但它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一样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方面同等重要并且相辅相成。
公报还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这有几个亮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以前只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现在提出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是离不开精神文化需求的。二是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前大多提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而公报中提出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说明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有必要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像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一样都是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它对街道、社区、工矿、乡镇乃至学校、军营、机关、团体等发展建设中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街道,一个社区连一个图书馆都没有,或者逢年过节单位民宅连副对联也看不到,一个中学生竟然说不出博物馆是做什么的。能说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吗?能不为我们的文化失落而悲怆吗?
第三个亮点就是公报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按照以前各国的发展途径,是将大机器工业或运输,或军火或旅游或软件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支柱产业。这就充分地阐释了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中的巨大潜力。也将文化的特质充分的彰显出来。
文化的建设任务艰巨,道路艰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那么,中华文化恢宏灿烂的前景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世界面前
中油社区居委会:岳素梅
5.十七届六中全会绘就文化强国蓝图 篇五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十七大以来,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为文化强国绘制蓝图。
——全会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全会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科学发展为起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全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6.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
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国民精神世界的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不可能真正迈向现代化,也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历程,揆诸当今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无不为之扼腕:这边是“毒奶粉”,那边是“瘦肉精”;“地沟油”还未曾清理,“潲水油”又冒了出来;遣责“老人摔倒视若无睹”的声音言犹在耳,“小悦悦事件”又发生在昨夜星晨。所有这些都与我们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迟后不无关联。过分看重经济力量之类的“硬实力”而忽视文化建设方面的“软实力”,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所谓“软实力”应该是指同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软实力”诸多要素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国力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军事较量转向了“软实力”的角逐,其中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是一种国家智慧的竞争。
放眼世界,只要我们稍加留心,都可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是很大一部分国人都看过的电影,影片中的的男主角杰克有一句台词:“享受生命的每一天!”,咋一听不过就是一句比较精彩的人物对话而已,但实质上是美国通过电影这种文化载体,通过杰克这个典型形象在向全世界宣传美国人崇尚个性自由、乐观、自信与开朗的价值观念,让世界观众在这种不经意中接受美国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美国文化扩张与征服的目的,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也是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高明之处。
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条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实力,从国内来说,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这既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广阔空间。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要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7.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七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之际,也恰逢中国共产党xx县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也成功落下帷幕,全县人民正满怀豪情地向县委、县政府的构筑的宏伟目标而奋进,与此同时六中全会也送来了党的福音,召唤者我们与全国人民一起万众一心、凝聚力量,共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让我更加觉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才是时代的弄潮儿,才是中华民族永远坚实的脊梁,也更加坚定全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领下才能勇立时代潮头,才能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才是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政党。
一、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增强发展后动力
文化是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因而在不断加强“经济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战略,还要强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同时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给出了明确答案: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以在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这个理论的新概括既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人若无魂,必然落魄迷茫、萎靡不振;国若无魂,则必然散乱无序、沉沦衰落。而一旦抽掉这个“精髓”,那种文化既不会是“先进”的,也不会是“社会主义”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文化去引领人、发展人、感化人,社会才会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人才不至于偏离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不会背离社会公德而给社会蒙山一层阴暗,给人留下一世的屈辱,所以加强文化素养,不断提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软实力,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胡主席《决定》中说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产业的强劲动力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实质文化就是生产力,深层次、多角度去挖掘本地区的文化产业,给产业赋予文化,给文化赋予产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产生的内驱力和内动力,即宣传了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又可以产生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提高了本地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只有深挖文化的内涵,拓宽文化的外延,才能产生文化的渲染力的经济力,进而产生文化带动产业,产业推动文化,使之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体系。
三、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市民的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要有一个民族的信仰,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象征,用这些文化的元素去丰富城市的内涵、点缀城市的美丽,提升城市的品位、引领城市的生活。让市民因城市的文化象征而自豪、去感受文化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归属感,幸福感,进而积极的靠拢这个城市,发展这个城市,享受这个城市,可以把这个城市变成一个教育强县、历史名县、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城市,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人民精神家园。
四、齐心协力、凝聚人心,走一条文化科学之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就必须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文化、高水准的干部队伍,众志成城、团结奋斗,以富民强县为己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xx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断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民忧、暖人心,让人民放心,让组织放心,让领导放心。全面贯彻科学文化之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一条文化走出去战略道路,惠及全县人民,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
8.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八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是我们党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我们党自成立后就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这次中央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和方针政策,把我国的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党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主要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一百多年来,我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先生最早喊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则明确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这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9.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九
乡建设步伐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德安乡党委围绕文化内涵建设,结合乡情民意,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切实加快文化强乡的建设步伐。一是挖掘“德厚民安”文化内涵,用文化凝集人心。德安乡民风淳厚,文化底蕴浓厚,“德安”二字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深挖“德厚民安”文化内涵,提升人民群众对德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领德安文化全面发展。二是整合文化机构,提升引领文化发展能力。抓牢乡镇机构改革契机,整合乡文化站和乡广播站为乡文化广播服务中心,进一步明确职责,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强对文化发展的引导力。三是壮大民间文艺队伍,繁荣农村文化活动。探索壮大民间文艺队的相关机制,对已经成立文化协会和文艺演出队的村(组)进一步加大支持帮扶力度,引导他们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其余村(组)鼓励他们创造条件成立有特色的民间文艺演出队和艺术协会,积极探索农村文化走向市场的新路子。四是摸清民间民俗活动,保护并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全面摸清我乡传统民族民俗活动和民间老艺人,对传统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活动加以保护和传承。同时,加大对民间老艺人的重视,探索对其掌握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五是搭建文化演出平台,展现基层文化魅力。发挥学校、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以及各民间文艺队伍的作用,编排各类反映时代特色的文艺演出,利用各种节庆活动的机会,走进机关、学校、站所、各村、各小组和老百姓家中,进行文化展演,展现基层文化魅力,丰富百姓业余生活。六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促进清正廉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站所、进学校、进家庭活动,用好廉政书屋和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点等载体,创新活动方式,实现文化促进清正廉洁的目标。
镇党委书记秦春军介绍,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特别是县委书记张新强等县领导到营丘镇调研之后,镇党委、政府立即组织领导干部进行了集中学习、讨论,使各级干部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极大地增强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以此为契机,从开展“责任意识大增强,工作作风大转变,服务效能大提升”活动着手,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为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把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带班及机关干部包村责任制,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与标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动员全镇广大干部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重心下移,工作前移,对所包单位做到真包真靠,铺下身子认真了解群众冷暖,倾听群众呼声,不断拉近与群众距离,确保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强化各级干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意识,不断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关干部管理制度,提升干部教育水平。带领全体干部主动向实践学,向老同志学习,学经验、学办法,加强班子团结,带领各级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增强工作合力,全面提高为民工作能力和水平。狠抓村级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干部,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督查、考核,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营造人人争先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秦春军对记者说,2012年营丘镇提出了“一一三六”的工作思路,那就是按照县委建设“富强昌乐、生态昌乐、幸福昌乐”和“基层第一、弱势群体第一、群众第一”的目标要求,围绕“一个目标”,开展“一项活动”,打好“三项基础”,突出“六项工作重点”,团结、实干、争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事业稳定、健康、快
速发展。即一个目标,就是把营丘由地域大镇、人口大镇、文化大镇建设成为经济、文化强镇。一项活动,就是在全镇上下扎实开展“责任意识大增强,工作作风大转变,服务效能大提升”主题实践活动。三项基础,就是打好社会稳定与安全生产、基层班子建设以及社会管理创新三项工作基础。六项工作重点,就是突出现代农业、工业经济、文化旅游、城镇建设、计划生育以及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六项重点工作。
围绕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全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狠抓工业发展不动摇,全力抓好骨干企业膨胀,进一步做大做强全镇机械制造、铸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精心培育和推动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强壮大中铁华盛、浩顺机械等龙头企业,不断膨胀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努力走集群化、规模化的绿色发展道路。全力加快招商引资,把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招引的重点,全面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力争到2012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亿元以上,比2011年增长30%以上;着力打造以诚招商的诚信环境,建立以利惠商的招商引资发展平台,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发展氛围,为项目落地提供优质、快捷、高效服务,力争年内新引进投资过千万项目15个以上,吸引投资20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好草莓、芦笋、黄烟种植以及粉皮加工等富民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并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精品农业。重点抓好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及国家小型农田水利两大项目建设,积极扶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完善提升西王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宝利牧业国家级标准示范牧场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崔家庄万亩草莓示范园区和韩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步伐;做大做强“嫩香”草莓、“孝妇河”芦笋、“石老三”酱菜等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狠抓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力争新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家以上;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镇农业执法中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工作职能,全面实现农产品质量监管覆盖。
搞好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矿产资源治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进一步完善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行为管理机制,全天候、全方位对各处盗采点进行不间断检查、清理,对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进行严厉打击,彻底清理乱采滥挖行为,全力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加快镇村建设步伐。突出营丘特色,积极创新投融资渠道,引进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教育、卫生、就业等民生领域倾斜,进一步完善“双中心”、崖头社区等项目的后续管理。进一步健全城管、环卫、绿化“三托管”工作长效推进机制,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升镇村管理水平,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新营丘。同时,紧紧依托齐文化发源地、姜太公始封地的独特文化优势,充分挖掘、整合齐文化、石祖林等文化资源,打造姜齐文化、东夷文化风情之旅体验区,进一步完善提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白浪沙滩湿地公园,加快星级酒店等餐饮服务配套场所建设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再上新水平,努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抓好社会稳定及安全生产检查。把稳定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深化大安全、大稳定工作格局,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维稳及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加快隐患排查及整治,继续加大对建筑工地、企业生产、学校安全、烟花爆竹经营业户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检查力度,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全力维护安全、稳定大局。扎实搞好计划生育透查工作,切实维持低生育水平。认真安排好生活困难群众的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陈江镇党委、政府立即行动起来,牢牢抓住发展乡镇经济的重大机遇,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打造电子、灯饰城,今年起全免农业税
陈江经过数年的发展积累,已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当前,工作重点是充分利用好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效应,迎合深圳、东莞等地产业转移,鼓励和扶持现有企业增资扩产,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项目引进和选定上,注重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朝阳产业。在产品种类上,注重产业群和产业链的规模效应,以利于形成特色工业和实施品牌战略。针对目前陈江镇电子、灯饰企业相对集中的现状,积极打造电子城、灯饰城,最终实现靠产品带动陈江,靠陈江带动产品的互动双赢。
要加快建设小康步伐,“三农”问题是首要问题。近年来,陈江镇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把发展“三高”和特色农业作为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突破口,目前已形成具有较大规模档次的特色农业基地44个,其中外商创办“三高”农业基地28个,实际利用外资6000多万元。按“一村一品”的布局思路,农业发展已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的新格局。今后,我们将继续鼓励农民广开财源,大力做好引导和培训工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与此同时,我们从今年起全免农业税,为农民减负。
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促进全镇商业流通市场繁荣的前提。陈江镇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暂住人口近8万,10多万人的消费使我镇具有较大的商业消费市场。我们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陈江的商业流通领域中来,并给予与外资企业同等的优惠条件和待遇,做旺陈江零售业、餐饮娱乐业、房地产业,充分满足陈江居民的生活需求,全面繁荣陈江商业。特别是投资近亿元、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陈江商贸广场建设,争取在今年底搞好主体工程,明年上半年投产,以经营电子行业产品为主,塑造陈江“电子城”。
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股市政建设
陈江镇按照“路更宽、灯更亮、树更绿、水更清”的发展目标,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镇整体功能。树立“经营城市”理念,通过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股市政建设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以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今年,主要是大力推进东升铁路立交桥、东升工业大道、五一大道北段、新汽车客运站、陈江商贸广场及仲恺纪念馆、纪念广场等工程建设。全面整治陈甲路、曙光路。抓好路灯安装和绿化、美化工程,改善陈江几大出口形象,打造城镇新亮点。突出抓好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大力整治陈江河、东楼河、梧村河、观田河等河流污染,抓紧污水处理厂的筹建工作,让陈江的天更蓝、水更清。打响仲恺名人故里品牌,打造文化大镇
今年,省、市相继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陈江镇结合实际,适时提出了打造文化大镇的发展战略。主要工作内容是: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网络。主要是按计划建设仲恺纪念馆、纪念广场、人民公园、镇图书馆,完善文化广场的配套设施,抓好各村文化室建设。充分发挥陈江镇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仲恺中学等文化阵地作用,继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进一步繁荣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和校园文化。落实好文化产业政策,广泛吸引各类资金、人才和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力促陈江镇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打响仲恺名人故里这一品牌。挖掘文化底蕴,打造陈江特色的文化。大力实施“教育强镇”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今年,将全面实施《陈江镇奖学奖教办法》,抓好一批学校的上等达标工作。争取明年有1间小学达省一级学校标准,3间中小学达惠州市一级学校标准。狠抓稳定、全面推进党建,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多年来,陈江镇一贯把“抓治安就是抓经济”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每年拿出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社会治安保障工作。事实证明,陈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外商信赖陈江、投资陈江都是与良好的治安环境分不开的。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打造“平安陈江”。
经济要发展,党建工作是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将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围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主题,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核心,以实施固本强基为载体,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为重点,构建“党员干部长期受到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到实
惠、党的组织长期得到加强、党群干群关系长期得到密切”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为陈江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羊场镇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文化强镇建设步伐
11月17日,羊场镇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大会,认真传达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镇党委、政府全体领导干部、职工及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等90余人参加学习,县委宣传部李镇江老师主讲。
会上,李镇江老师结合镇远县、羊场镇实际深入浅出地阐述和分析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此次全会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要求。
10.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十
设文化强市的决定
(2011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直辖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文化工作,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设,全市上下形成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未来,也是抓民生、抓发展的内生动力。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加快把重庆建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
1.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深入开展“建学习型党组织、做学习型党员”活动,改进创新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加强市委讲师团建设和管理,经常开展理论宣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创新推进面向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推动重庆科学发展和“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实践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传承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培育重庆精神,增强干事创业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加强民主法治、反腐倡廉和国防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创新社会管理,让重庆成为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2.以“唱读讲传”为载体发展先进文化。进一步深化创新“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建立“唱读讲传”长效机制,内容提供更加突出广泛性,形式表现更加突出生动性,群众参与更加突出自主性,活动开展更加突出层次性,深入推进“唱读讲传”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引导群众广泛自发参加。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优中选优,遴选古今中外文化精华,建立“唱读讲传”内容库,编辑出版一批精品畅销图书,扩大《读点经典》发行量,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扶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合唱团、管乐队,设立经典讲堂和箴言传播中心,培育一批“唱读讲传”活动示范点,不断丰富重大节庆和传统节日活动内容。
3.努力推出在全国有影响的社科理论成果和文艺精品力作。发挥高等院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重要作用,加强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建设,深入研究并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成果,策划举办一系列全国性专题研讨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影视剧、舞台剧目、大型文学作品。大力繁荣美术、杂技、书法、舞蹈、曲艺、音乐、摄影、民间艺术、数字动漫等文艺门类。办好《红岩》等文学期刊,加强文艺评论。把艺术水准、社会影响、市场认可统一起来,完善文学艺术作品评价机制和评奖办法。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扫黄打非”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4.全面提高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以重庆日报、重庆卫视、华龙网为龙头,整合都市类媒体,办好新兴媒体,推动媒体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努力把重庆日报办成西部影响力最大、全国一流的省级党报;办好《当代党员》、《党员文摘》,提高《改革》、《探索》、《电脑报》和高校学报等期刊的影响力。努力把重庆卫视办成在全国富有影响的公益精品卫视,培育一批品牌栏目;提高重庆电视台地面频道和广播频率的品位;加快网络电视台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综合性网站、各类专业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建设,努力把华龙网办成“西部第一、全国前三”的省级新闻门户网站。做强重庆出版社。加强新闻传播秩序规范管理,加强网络监管和行业自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重大舆情有效引导机制,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努力把重庆建成新闻舆论引导示范区。
5.用先进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切实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优化中小学德育课程,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五心四好”主题教育实践和文明礼仪教育。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扎实推进“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高校时事政策报告团建设,办好“红岩网校”等校园网站。进一步加强学校图书馆(室)、塑胶体育场和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建成一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和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6.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城镇“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促进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新建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区县博物馆、区县公益性影剧院和便民书报亭。实现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覆盖。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城乡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惠民工程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文化中心户建设,健全农家书屋图书更新机制。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区县演艺团体,加强公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建设,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持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展览、送春联“六送”下基层活动。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帮扶力度。
7.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挖掘保护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三峡移民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三峡文物和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利用。大力实施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有效保护一批抗战历史建筑本体和重要抗战遗址,建设一批抗战历史风貌片区。推动涪陵白鹤梁水下题刻、合川钓鱼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红岩联线,加强统战文化建设,把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建成国家一级馆。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教育普及活动,管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理布局一批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雕塑和户外公益广告。
8.着力建设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重要增长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着力培育大中型骨干文化企业的同时,扶持发展一大批微型文化企业。努力把两江新区建成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示范区,加快推进两江国际影视城、新闻传媒产业中心、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各区县规划建设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发行院线向基层延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扩大文化开放,办好中华红歌会、中国西部动漫节、重庆文化艺术节、世界“汉语桥”等重大节会。深化与中央部委合作,共建国家级文化工程项目,建立与兄弟省市和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机制。
9.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评价体系。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推进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成由文化专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基层文化志愿者为主体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在全国有影响的名家大师和市内领军人物。结合文化单位特点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要奉行“举旗、为民、敬业、创新”的价值取向,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努力追求德艺双馨。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的办法,扩大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和宣传文化基金会的资本金规模。
11.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十一
——六盘水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三大队徐衍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
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两次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中央政治局一年来的工作,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央政法委20日发出通知,对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核心价值观教育,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者、保障者进行了部署。
通知强调,“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政法核心价值观。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组织开展政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在政法系统和全社会大力宣传,组织全体政法干警认真学习、讨论、实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全体政法干警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切实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律在心中、正义在心中,确保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
通知强调,政法机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捍卫者,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者、保障者。各级政法机关要找准文化建设与政法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发挥好执法、司法活动对文化建设的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努力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要积极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在执法办案中融法理情于一体,尽可能通过调解的办法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要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推动形成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
法的良好局面。要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强对文化领域各种矛盾的排查化解,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保护文化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努力维护规范、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
通知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各项政法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通过学习会议精神,联系自身工作,自己将紧紧围绕上级领导的安排和部署,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联系工作实际,认真总结,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维护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12.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十二
软实力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要结合本职工作,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宣传思想战线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各项工作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宣传思想工作保持了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党的十七大站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发,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我国文化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也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要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审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使命。,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要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高举旗帜,就是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
首要政治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围绕大局,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服务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创新,就是要用时代要求审视宣传思想工作,以改革精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深入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形成鼓励创新创造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文化品种、样式、载体、风格,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努力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我们做到:
一、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了部署,强调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希望专业剧作家多写一些反映农村生活,老百姓喜欢看的小戏、小品、曲艺等。
二、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努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六中全会的这一论述对传承弘扬昆曲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动漫产品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六中全会的召开对我们动漫产业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我们将做好‘两大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推荐阅读:
福堪六合中心小学小学深入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08-07
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让农村改革迈大步08-28
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08-18
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09-29
贺国强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08-09
十七届心得体会06-20
第一中学第十七届运动会开幕式解说词10-13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先进文化篇07-20
十七日观潮翻译07-03
六十七公斤英语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