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大学(共14篇)
1.一样的大学 篇一
我的青春不迷茫
——寻访“自强之星”之吉玉洁
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故事。吉玉洁,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112-1团支部书记,是一个坚信着大学生活的精彩程度由自己的努力程度决定的女生,相比于当代多数大学生以“迷茫”为标签的青春,“忙碌”、“责任”、“自强”此类词语用在吉玉洁身上会更加合适。谨遵着校训“守信、求实、好学、力行”的她,对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对工作有着极高的热忱,对生活有着虔诚的态度,并带着一颗服务的心对待身边人。
坚定理想,付诸努力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吉玉洁,看惯了百家捉襟见肘的生活,深深地体验着农村人民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的艰辛,从小便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充满了幸福的期待。“不管是那时,还是现在,我最大的梦想都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爱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坚定语气里的责任感毋庸置疑。以“大学老师”为目标的吉玉洁,将“学习”称为“本职工作”,在过去的两年里,凭借着优秀的学习成绩,先后斩获“大辰食品﹒柳尧波奖学金”、“优秀班干部奖学金”等多项荣誉。此外,还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高级营养师、全国计算机二级和普通话等考试。
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考研成为吉玉洁首先要“攻克”的一关,而这位自立自强的女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为了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吉玉洁充分利用身边的机会与资源,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目前参与的课题有《扇贝裙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红酒的酿造》和《新型面膜的制作》等。
“当自己开始立题进行研究时,我才发现,‘学’和‘做’是两回事”,初期不停的失败给团队带来了不少挫败感,研究方法、思路、优化方案及创新点都需要她们不停地实践改正,而这个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团队,却依然在科研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团队成员告诉我们:“没有她(吉玉洁)的坚持,绝对不会让我们的课题继续到现在。”在寻访过程中“任劳任怨”、“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溢美之词不断地被同伴用在吉玉洁身上。
“动手操作,学以致用,不断创新应是我们大学生始终坚信的理念”,吉玉洁的言行可谓当代大学生的典范。
目标清晰,抓住机遇
进入大学以来,吉玉洁一直担任着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在此期间,她和班委们共同努力,将班级建造成了一个班风良好、积极向上、凝聚力极强的集体。“我带领班级取得过‘校级十佳红旗团支部’、‘辩论赛冠军’等荣誉称号。”一直淡然地讲述着自身事迹的吉玉洁,说到班级荣誉时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奋。我们了解到,班级包括吉玉洁个人的事迹多次出现在了齐鲁晚报、校报等报纸上,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全班同学出现在了亚沙会火炬传递cctv5的镜头里,“我坚信这是我们集体平时努力地结果”。
为了能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在保证自己学习成绩的同时,吉玉洁也积极地参加学校、院系的各种学生组织。记者团记者,生命科学学院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学生第二党支部宣传委员,辩论队员等头衔,不断地出现在吉玉洁生活里,并牵头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优秀的学生活动。在不同的工作中,这个自强的女孩有着同样的努力,凭着优秀的工作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2011年12月,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凭着优秀的成绩,2013年6月,我成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这句话里,我们听到了吉玉洁的荣耀。作为一名党员,她时刻铭记着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并为此付诸行动。
“也许担任过什么职务不能作为证明,为集体付出的一点一滴我也无法描述,但我爱我参与的每一个集体,愿意为我的班级、我的组织付出。”从不要求回报的吉玉洁,真诚而坚韧。集体的每一次前进都带着她的汗水和希望,这仿佛是她最深沉的骄傲。“我也深深的希望每一个与我并肩奋斗的集体成员都能够快乐成长,有一份纯真而无悔的青春回忆。”
学以致用,回报社会
“我一直在思考着我所学的专业是为了什么,我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当她清醒地知道仅仅思考是不够的,而必须做出实际的行动来。
说到做到,2012年6月,吉玉洁牵头组建了一支“健康e+”社会实践团队,旨在对烟台农村地区人民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查和宣传营养知识。此次活动取得了当地人民的极好反响。团队也从众多实践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了“校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个人也获得了“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校级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荣誉。
而经过一年的沉淀,吉玉洁再一次用行动证明了自己。2013年8月,吉玉洁组织并参加了“生命之光”社会实践团队,主要是对山东省滨州市的新型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宣传营养知识、对当地的中学生进行暑期辅导、也兼任志愿者在当地敬老院里陪伴老人、打扫卫生、种植花草树木。本次社会实践同样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博兴电视台和当地报纸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住中学生的小床、严重缺水、天气炎热、经常啃面包吃泡面等艰苦的实践环境从不曾阻挡吉玉洁前进的脚步,立足于服务的吉玉洁,在社会实践中带领她的团队不断地带给社会更多的回报。“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能够利用所学为这个社会尽我所能。”
不以物喜,不断前行
在大学期间,吉玉洁还多次获得“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只要我的所作所为能够服务到周围同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对我来说就足够了。”这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女孩淡然地对待自己的所得所获,总结着一次次经历。
2013年6月,吉玉洁凭着丰富的学生干部经验,成功竞选为生命科学学院食132-2班的导师助理,带领13级新生步入大学殿堂的她再一次点燃青春、服务同学。我们找到食132-2班的部分同学进行采访,回想进入大学吉玉洁对大家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同学们感慨万千,“忙到很晚”、“都来不及吃饭”等话语一次次地被同学们提起。她心思细腻、感情真挚的“给新生的一封信”,创意环保的“信封”事迹也出现在了烟台大学的报纸上。
我们了解到,吉玉洁本人身体比较虚弱,长期的学习与工作压力更是加重了胃的负担。但为了让13级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吉玉洁每天超人一般地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军训时天天送热水、陪伴身体不适的同学住院、联系家长等一系列点滴事迹,都让吉玉洁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亲姐姐”。而“工作多、协调好、成绩从来不耽误”,更让吉玉洁成为新生们的“青春榜样”。
结语: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代生活里,当“享受”的理念越来越年轻化,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拼爹”,而我们面前的吉玉洁从不随波逐流,而是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大学的校园里树立起自强自立的“正能量”榜样。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向清晰的目标一直前行;以热心服务的态度,为身边的朋友不断付出;以回报社会的行动,实践着青春的理想。这样的吉玉洁,正是我们寻找的“自强之星”。
“我有我的梦想,并且一直为此而奋斗;我有我的朋友,并保持着纯真的关系;我有我自己,并热情的活着,这些就是我的骄傲。我想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代做些什么,为以后的自己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我也希望我的青年朋友们,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敢想就要敢做。人生的精彩程度由我们自己决定。”
2.一样的大学 篇二
选择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我本人于2003、2009年两次去清华附小学习,其一直践行的“新教育”理念,让我念念不忘。二是窦桂梅校长2011年上任以来,在清华附小开展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让一所老牌名校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湖南省株洲市九方小学(以下简称“九方小学”)面临同样的发展瓶颈,清华附小经验或许值得借鉴。
学校先后派出两批24位一线教师,走进清华附小。我带领第三批老师赴清华附小,参加其“1+X”全国课程研讨会。
短短几天,走马观花。这是十年内我和清华附小的第三次相遇,清华附小的校园依旧雅致大气,草木蓬勃热烈,教师温文儒雅,学生活泼开朗。
回来已经一月,我一直问自己:清华附小和九方小学,有什么不一样?
不一样的人
教师不一样。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决定教育成败的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
教师要懂得,对学生的帮助、关怀和成全,就是对自己的帮助、关怀和成全。
校长好好学习,学校天天向上;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
班主任是学生、家长眼中的学校,有时甚至是学校的全部。
选择当教师,就选择了不断修炼的过程。
上好课,是教师最高的师德。
努力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心存正念,遇事正思维,传递正能量。
做到才会得到。
……
这些文字,端端正正写在清华附小的校门口,初读是大道理,细嚼简直字字珠玑。
在清华附小的几天里,一些“所见”让我难忘。
下午2:30分,烈日当头,健身大课间活动开始了。足足40分钟,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操、踢球、跳绳、攀岩,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汗流浃背、生龙活虎。没有一个老师在树荫下躲避,没有一个老师戴太阳镜和太阳帽,其敬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我和旁边一位晒得黝黑的体育老师交流观感,他愕然地看着我,说:“咱们附小门口写着呢,‘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
清华附小一直践行“新教育”倡导的“底线+榜样”的教师评价机制,所谓“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就是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底线要求,其实这本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守则。可是,看看我们的老师,工作时间拖拖拉拉迟到早退者有之,工作场所在其位不谋其职者有之,工作过程马虎应付不在状态者有之。究其原因,因为我们缺乏“工作时间”“工作地点”这样的概念,缺乏“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的意识。
5月22日,清华附小“1+X”课程研讨会拉开序幕。来自全国的2000多名代表让并不宽敞的校园显得十分拥挤。在校园行走,你会发现,清华附小的老师们个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摆放的展板被风吹倒了,路过的老师立刻会上去扶起摆正;活动中个别学生开小差了,会有好几个老师同时上前用手势提醒;开会时有代表说小话,一旁的清华附小老师会轻轻制止……下午,当代表们渐渐散去,我看见老师们都在整理校园,图书室老师细致整理着那些散乱的书籍,美术老师将学生习作一一搬回教室,后勤工作人员在清理会场,整个学校忙碌而又有秩序。
选择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清华附小一直向老师们灌输的价值观。责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校荣我荣,校衰我衰”,意味着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来维护和建设,意味着每一个人都为学校出一份力,使一点劲,意味着为学校做每一件事情都心甘情愿,自觉自愿。
这是王玲湘老师的语文课堂———《花脸》。没有光彩夺目的导入,没有眼花缭乱的课件,简简单单地读,轻轻松松地讲,扎扎实实地练。可是,老师的功力就在那,让你好不羡慕。她会从学生丝丝缕缕的言语中捕捉星星之火,予以点燃,让课堂瞬间熠熠生辉。在教学“闯祸”片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
生:我闯祸以后最怕爸爸打。
师:这个“怕”字真让人心疼,有没有闯祸以后“不怕”的?
当学生说了很多“不怕”之后,王老师话锋一转,开启思辨话题:“怕与不怕,对与不对?”
学生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思想和语言之精彩让听课者忍不住一次次鼓掌。
更精彩的在于,此处设计并没有“离题万里”,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王老师细细聆听了学生的讨论之后,出示了课文的关键句:在有限的自由里勒着点自己。再问:这里面有‘怕’吗?有‘不怕’吗?
学生又一次展开了语言和思想的交锋……
她还会从别人看不到的文字背后,挖掘出深层的意义,把孩子们带到更开阔的境地。比如,冯骥才先生的这篇《花脸》,很多老师读到“我悟到一个祖传经验:在有限的自由里勒着点自己……”,把这个经验告知学生就以为水到渠成了。可是王老师却读出了“儿童的自由”和“成人的秩序”之间的冲突,对文本意义的开掘显然略高一筹。当我们都在夸赞清华附小孩子的素质好时,我在王老师的课堂里找到了答案———是优秀的老师成全了优秀的学生。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这是清华附小一直在推动的事情。何为专业尊严?清华附小的标准是:上得了公开课,写得了好文章,讲得了大道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专家认可。所以,清华附小的老师是自律的,他们懂得“上好课是最高的师德”,努力在课堂上证明自己的价值;附小的老师是自强的,他们勤于阅读,笔耕不辍,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修为;清华附小的老师是自尊的,他们处处用专业的态度、专业的精神约束自己,要求自己,最终成就自己。
从这些老师身上,我真的看到了不一样的学养和魅力。
学生不一样。
镜头一:傍晚,流连在清华附小的丁香书苑。三三两两的孩子,各处一隅,静静读书,浑然不知外面的世界。我轻轻地走着,缓缓地看着,目光停留在进门处书桌上,一本厚厚的书册里夹着一张蓝色的小纸条,随手拿起,上面工工整整写着:别动,我明天还来读。心里忍不住一声慨叹,要怎样尊重和呵护,才会培育出如此可爱如此本真的孩子啊?
镜头二:清晨,穿梭在清华附小的霞光里。校园里到处龙腾虎跃,踢球的、跑步的、攀岩的、轮滑的……个个汗流浃背,挥汗如雨,生龙活虎,生机勃勃。偌大的校园里,只有一两个老师和学生一起游戏,大多数学生都在自由活动,撒着欢地奔跑跳跃,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旁观摩的代表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赞叹———这才是儿童应有的样子啊!
“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这是三百多年前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主张,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又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清华附小显然深谙此道。
镜头三:课间,在校园里行走,孩子们或喝水如厕,或轻言慢步,一切都那么有序,那么和谐。午间,徜徉在清华附小的教学楼里,孩子们或伏案小憩,或翻阅书籍,静悄悄的,一片安宁。课后,丁香书苑里人头攒动,站着的、席地而坐的、端坐书桌前的,静得只听见翻书的声音。“动若脱兔,静如处子”,说的恐怕就是清华附小的孩子吧?
从这些学生身上,我真的看到了不一样的教养和个性。
不一样的课程
“1+X”,这是一道怎样的算术题?
2011年,清华附小参加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项目”,成为海淀区实验点校之一。学校以“改变课程结构,重构课程体系”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一开始就站在了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他们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1+X”来表达新的课程结构和体系:“1”代表国家课程,“X”则是个性化课程。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既要保证课程内容齐全,又要保证课程质量十足,还要腾出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这就需要“整合”,将课程中交叉重叠的内容重新组合建构;这就需要“优化”,优化教学内容、方法、策略,用最科学的方法,教最有价值的知识,促使课程效益最大化。最终目标指向———“减负提质”。
“X”———校本(地方)课程自主实施。既要和国家课程合理衔接,形成严密的课程体系,又要依据学校独立的办学主张、实际的办学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千姿百态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学校高一格办学理想。这就需要“融和”,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学段界限,打破校内外界限,跨领域融会教学内容;这就需要“适合”,准确定位学校办学目标,了解当前教育语境,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富有“加减乘除”意味的变量和增量的整合。
就我的所见所闻,清华附小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的课程改革,即对课程做了初步的加减乘除运算,搭建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课程框架。学校将所有国家基础课程合并为“四大领域”: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同时,根据学校办学主张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丰富多彩的“X”课程,整个课程结构追求0.618的黄金分割比例。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体现了清华附小对小学阶段课程的整体思考和深刻理解。
因为时间仓促,我没有看到清华附小如何将这种外在形式的“合”,推进到课程内部水乳交融的“和”。比如,为什么把英语和语文整合在一个领域?又如,“品德与生活(社会)”和“体育与健康”之间有什么关联?还有,“音乐”“美术”“书法”之间该如何彼此借鉴?“数学”和“科学”又有着怎样的共性和个性?要促使课程从“合”到“和”,就必须深入各领域具体学科,挖掘其中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建构联系形成互相关照、彼此贯通的学习过程,通过明晰区别达成各学科独有的本体的育人目标。更进一步的话,还可以领域为单位研究和制定各领域课程实施标准。
此外,“X”的拓展,除了学校自上而下的课程设计,也可由学生、家长自下而上开发合适的、喜欢的课程。
当然,要将课程向上述方向推进,对教师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教师的综合背景知识、学科驾驭能力、课程整合意识都要相应升级。这方面清华附小做了很多努力。首先,在教师入口上,从以往注重单一学科素养,转向引进综合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学校在教师培训、评价方面亦着眼于“整合”,比如,跨学段、跨学科、跨领域开展集体备课,组织交叉学科的课堂观摩活动等。
无论如何,清华附小独具主张的课程一定会成就其不一样的教育格局。
不一样的校园
十年前,我第一次走进清华附小,恰逢学校乔迁新校区。以灰色为主调、四合院式的整体布局深深吸引了我,我觉得这校园真的与众不同。
十年后,再次走进清华附小,不变的是其外表端庄优雅的色彩和格调,改变的是其内在不断丰富深厚的育人观。在这座校园里流连,我处处看到九个字———“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
清华附小矢志成为“全国最宜读的学校”———因为“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最是自然”。学校处处书香弥漫,时时飘逸书香。教室里,墙角落、黑板下、窗台上,一摞摞书籍随意散落,好像在等着孩子们随时翻开。廊道里,窗台下、拐弯处、楼梯间,各式小书架琳琅满目,随墙而立的坐凳舒适柔软,让人忍不住想坐下来,静静打开一本书。丁香书苑简直就是爱书的孩子的天堂,色彩鲜艳的卡通小书桌,多得仿佛书架都不堪其重的书籍,还有童话故事场景再现:夏洛的网,我是好饿的毛毛虫……漫步其间,享受其间。最重要的是,书架书桌全都为孩子们“量身定做”,所有的书籍都举目可及,信手拈来,唾手可得。
走出丁香书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墙面色彩斑斓的手绘画,笔触稚嫩,一看就是孩子们的自由涂鸦。廊道上随处可见的小盆栽、小制作数不胜数,还张牙舞爪地写着小主人骄傲的名字。书法教室的墙上密密匝匝贴满了学生的作品,美术教室挂满了学生制作的脸谱等手工作品,音乐教室满墙都是学生活动的照片,美其名曰“花开的足迹”。放眼望去,学生的作品、照片、手迹比比皆是。学校外墙上还看似随意实则用心地镶嵌着“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没有一处空白,没有一处不写着“儿童”两个字。这里是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天地,儿童主宰儿童表达。
日落时分,走出校门,回头看见操场中央一群轮滑社团的孩子,正张开双臂做展翅飞翔状,那自由自在蓬勃向上的姿态,和宣传橱窗里几个大字———“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互为呼应!再想想丁香书苑里那个孩子的纸条———这就是尊重,这就是呵护啊!
3.大学是个不一样的地方 篇三
何兆武先生以《上学记》为书名,书写他的口述自传。其中最让读者心向往之的一点是,那时的大学校园,和校门外的社会相比,真的是个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不一样呢?
何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常常跟着大学生到天安门集会,经历的学生运动很多,包括一二·九运动。当时,他二姐在北大化学系读书,是地下党,一二·九游行中被抓。过了两天,他父亲收到北大校长蒋梦麟的信。信的大意是说,你的女儿被抓起来了,不过请你放心,我一定尽快把她保释出来。果然,没过几天人就放回来了。蒋梦麟当时身兼北大校长与教育部部长两职,属政府官员,公然出面保释学生。在当年,却属传统。此前的五四运动期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是这样,学生被捕以后,他向政府提出赶快把学生放了,然后又带着教师和学生欢迎他们回来。
读蒋梦麟的《西潮》,我们知道,就个人观点来看,他是不赞成学生运动的。但是,不赞成是一回事,学生出事了要出面营救是另一回事。他身兼二职,比别人更明白,大学里的事情与大学外的事情是不一样的。这时,他政府官员的身份淡出,大学校长的身份亮出,保护学生才是他最重要的责任。
同样,蔡元培也是不赞成学生运动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因运动而被抓,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理不管。
校长们之所以能够让大学与外面不一样,不是这些校长天生具有一手遮天的英雄情结,而是因为,比校长更大的角色,也能认可大学是个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大学是个不一样的地方,老师教书也就会变得不太一样。
在西南联大,教师在课堂上是自由的。讲什么,怎么讲,完全由教师自己掌握,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要他们去遵循,甚至于削足以适履。于是,自成一家的课堂气氛就出现了:陈寅恪夹着一包书进课堂,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如数家珍地信口讲,一包书并不打开;雷海宗教学没底稿,上课连一个纸片也不带,可他记忆力惊人,学识之渊博也惊人,一提起某个历史人物哪年生哪年死,某件事发生在哪一年,全都脱口而出;陈福田讲授《西洋小说史》,只从17 世纪《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讲起,似乎挺没章法,可也没人干涉;向达教的是《印度史》,两个学期下来,只讲到了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完全成了《中印文化交流史》;汤用彤好比哲学系里的历史学家;雷海宗仿佛是历史系里的哲学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活、看家本领,不受羁绊,尽情发挥,真有点诸子百家的味道。
即便讲授在今天看来有些敏感的政治,教师们也没有忌讳,还是该怎么讲就怎么讲,决不违背良知与学理。
讲授《政治思想史》的张奚若先生,从当时的政治倾向上看,他多少还是拥护国民党政权的,但他却把马克思著作当成一门学术来研究,在给学生开出的必读书中,就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针对有人喊“蒋委员长万岁”,他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大发感慨:“现在已经是民国了,为什么还老喊‘万岁’?那是皇上才提的。”而这也不犯禁,更不能证明他在替谁说话,立场有什么问题,有无政党背景。这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教师、学生都明白,政治学和政治是两码事,学校里的学术与校门外的政治是不一样的,没人会把两者混淆成一个东西,蛮不讲理地给你上纲上线。
教师能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受益的自然是学生。学生从老师的自由发挥中,不仅能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更能获得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陶冶。因此,那时的学生也与今天的学生不一样。何先生顺手拈来几件小事,读来颇耐人寻味。
有一次,他看到物理系的两位大才子,杨振宁与黄昆在高谈阔论。黄昆问:“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杨说看了。黄又问:“你以为如何?”杨振宁把手一摆,一副很不屑的样子:“毫无Originality(创新),是老糊涂了吧。”一个物理系的在校学生,评价当代物理学界大宗师的文章,就像评价一位同行的文章,感到不好就直接说出来,一点不带仰视的成分,今天的物理系学生恐怕不仅做不到,也难以想像那时学生的胸怀竟是如此雄阔。杨振宁以后成为世界级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此也可看出端倪。理学院有位姓熊的同学,上周培源的《力学》课,每次下课就跟周先生站在院子里辩论,周先生说他根本就没有听懂,可他還是不依不饶地辩下去,引来很多同学驻足观看,都成了校园一景。还有一位数学系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用了一种新方法解题,老师认为他做错了,他就在学校里贴了一张小字报,证明自己没有错,真是特立独行,戛戛独造,决不放弃独立的内心世界而随波逐流。
这些年,不断有人写文章,怀念20 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北大、清华,怀念物质条件那么差的西南联大。人们怀念的是什么呢?怀念的是大学和外面的不一样。对今天的大学来说,从办学条件上,从政府对学校的关心上,都是那时的大学所不能比的,但人们对今天的大学,总有那么多的不满意。不满意在哪里呢?我以为,不满意在现今的大学在某些该不一样的地方和外面太一样了。
4.一样的大学 篇四
根据《2014出国留学趋势报告》,作为老牌留学国的英国保持着中国留学生第二大留学目的地的地位。自2008/2009学年以来,中国赴英国留学的人数不断攀升。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资料显示,2012/13学年,第一次在英国高校注册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了56535人,与2008/2009学年相比,人数增长了近一倍。
参考2015年Times英国高校排名,小编收集整理了英国排名前50的高校最低成绩录取要求,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特别要强调的是:此处列出的均为本科项目直接录取的语言要求的最低分数,满足最低成绩不代表你就会被录取。为了能够更增强竞争力,建议申请人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挑战高分。
2015苏塞克斯大学本科留学最低语言成绩录取要求如下:
医科的医学学士、科学学士项目要求申请人雅思总成绩不得低于7.5分,其中听说读写各单项不得低于7.0分。
社会工作文学学士项目要求申请人雅思总成绩不得低于7.0分,其中听说读写各单项不得低于6.5分。
新闻学文学学士项目要求申请人雅思总成绩不得低于7.0分,其中听说读写各单项不得低于6.5分。
其他项目要求申请人雅思总成绩不得低于6.5分,其中听说读写各单项不得低于6.0分。
5.不一样的一样作文 篇五
看来你还是不懂我,那且听我慢慢来说。
爱,是什么?
爱是一缕阳光,自己则是整个太阳。只有深爱自己,才能让太阳产生无限的光和热,辐射到无穷的天空和海洋。
爱是一滴甘露,自己则是一片汪洋。只有深爱自己,才能让甘露绵延不断的倾洒,滋养无尽的良田和沃壤。
爱是自尊。因为爱自己,我懂得自尊是上进的动力源泉。我会认真的听懂老师讲的每一节课,我会用心的做每一道习题,我会全力解开心里的每一个疑问,我会珍惜每一个机会,让自己逐渐成长成熟,让自己今天的羽翼日渐丰满,让自己的明朝能够振翅高飞。当我学会用自己的实力去为自己打开一片天空时,当父母和老师为我的进步,而骄傲的展露出明媚的微笑时,我已经渐渐地学会了爱自己。因为自尊,让我相信,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让我的未来充满阳光。我不仅学会了爱自己,还学会了自尊。
爱是理解。因为爱自己,我懂得理解是沟通的最好桥梁。当父母在我耳边“唠叨”:过马路要小心啊,我会认真的答复他们,让他们放心。我会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我会在回家后报以真心的笑脸,让他们看到安全快乐的我而欣慰。父母上了一天班,回家心情有些不大好时,他对我抱怨抱怨,我也尽量听他说因为他累了想找个人聊聊天,我就是最好的人选。我不仅学会了爱自己,还学会了理解。
爱是分享。因为爱自己,我懂得分享是生命中最美的阳光。
有了苦恼,我不会独自饮痛,而是在真心朋友的关怀下落下释怀的眼泪。有了快乐,我不会暗自窃喜,我会大方的与朋友共享生活的阳光。我爱自己,所以,在朋友面前我心无芥蒂的释放我自己。我不仅学会了爱自己,还学会了分享。
爱是奉献。因为爱自己,我懂得奉献是爱的永恒真谛。当我走在马路上帮助一位老人过马路,在你心里也许会说都什么时代了,还扶人家过马路呐!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也许已经改变我的人生。让我学会了用爱去感动冷漠的心灵。我不仅学会了爱自己,还学会了奉献。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父母,我爱我的老师,我爱我的朋友,我爱每一个阳光下绽放的生命,所以,我会好好爱我自己。
6.一样的父亲 一样的爱 篇六
我有一个妈妈,她温柔时像一只可爱的“小绵羊”,生气时却似乎变成了一只凶猛的“母老虎”非常吓人。
记得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有次我和楼下小伙伴玩耍时发生争执了,我们各不相让最后我气的动手推了她一下,她一下坐在了地上大哭起来。妈妈看到了过来不分青红皂白对我狠狠地吵了一顿,我一直在跟她顶嘴不服气。不久后妈妈气的一巴掌打在了我的身上我大哭起来了。我不是因为疼而哭而是因为妈妈第一次这么打我。难道妈妈不爱我了吗?我心里越想越委屈,虽然妈妈以前也会抬手打我但那总是开玩笑轻轻打一下,难道这次我真的把妈妈气疯了吗?我本想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但是还没有等我说完妈妈又吵我了,气的我也忍不住又跟妈妈吵了一句:这一定不是亲妈,我心里也好难受。过一会儿妈妈看到我的情绪稳定下来了,走过来抱着我说:“宝贝还疼吗?妈妈气的是你动手推小朋友,小伙伴之间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能动手要和平相处。你还和妈妈顶嘴你认为对吗?”我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跟妈妈道歉了。
妈妈的爱有点不一样,但是妈妈是为了我好。妈妈的伤害虽然是无情的但是是有意义的。
7.一样的大学 篇七
2007年3月1日下午,在北京理工大学,《2006年中国教育蓝皮书》首发式上,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语出惊人地提出,国家可以考虑在合适的时候,谨慎地尝试着将一部分公办大学卖给民间。身为教育学博士生导师的朱永新,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年度例会上,提交一则提案,呼吁国家尽快解决高校巨额负债,并建议国家着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将引进民间资本作为削平中国大学债台高筑的策略之一。卖大学,债转股,疏解债务危机
北京消息人士称,数日前,教育部高级官员在与全国政协的一次座谈会上,透露出中国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国公办大学债务的忧虑。
朱永新在他的提案中,建议由财政部、教育部、审计署及相关金融部门联合成立专门委员会或调查组,对全国高校贷款负债依法全面审计、普查摸底。他说“中国大学到底欠多少债务,像个谜,没有人知道。”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中国公办大学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2005年之后,大学债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随着大学规模急剧膨胀、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突飞猛进,越发惊人。朱永新援引相关人士透露的数据说,时至今日,这一仍在不断刷新的数据,可能在4500亿至5000亿元之间。
朱永新说,公立大学直接向商业银行大规模贷款办学,赤字运作,在我国历史上是一项从未有过的尝试,有其合理的历史背景,也正面推动过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盲目借贷、铺张浪费、管理缺位、违规操作、道德风险等贷款办学的弊端,也使得疏解大学债务变得迫在眉睫。少数大学运行经费和教师工资被银行冻结,高校银行贷款的巨大负担,已经将一些高校拖入濒临破产的边缘。
朱永新认为,对部分负债严重、无力偿还贷款的学校,可以采取“债(贷)转股”的形式,用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型的股份制高校。卖大学所得,1/3支持重点发展的公办大学,2/3由贫穷的义务教育分享。
朱永新说,“穷国办大教育”是中国无法回避的现实,以有限的公共高等教育财政能力承担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既显吃力,也无必要。与其国家办这样多的大学,不如放开让民间办,把办大学的空间留给民办,国家集中精力财力办好义务教育。
“就像国有企业改革那样实行债转股等办法,债权变股权,实行股份制,然后国家对其盈利去向等进行控制,或者扩大教育科研,或者转移支付贫困生等等。”
卖公办大学,办真正的民办大学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民办大学问题频频曝光于媒体。先是江西蓝天学院以“回扣”方式,鼓励在校学生离校招生,而后是西安欧亚学院就业率造假,继而是北京民办大学打着知名大学的旗号,招揽高考落榜生,接着是湖北一民办大学因为毕业证和学生的期待有落差,酿成大的群体性事件,最后是江西赣江学院和江西服装学院这两所民办大学的学生,因为毕业证得不到教育部的承认,发生震惊世人的校园群体性事件。
朱永新说,民办大学自身确实有很多问题。但这不是公办大学不能转成为民办大学的理由。针对一些学者担心,“国家卖掉大学,会不会导致高校只是追求利润而忽视教学质量?”朱永新说,教育不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人们对其质量品质非常敏感,你不提高质量,人家就不来上你的学校,学校只能是要么辉煌要么死亡,没有假冒伪劣的次品可以长存。唯利是图的学校一定会死亡。
朱永新在去年提交全国政协的提案中,即建议国家积极而谨慎地试行大学转制。在大学转制的过程中,要鼓励现在的民办大学与原来的公办大学合并,用民间资金收购属于国有资产的公办大学。政府或者其他机构可以暂时保留部分股份,今后逐步退出。
朱永新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公立高等学校的转制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是以民间力量为主的。在国外,高校的80%以上是民办学校,而我国80%以上却是公办学校。这既占用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又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他举了一个省的例子说,2002年的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60多亿元,其中高等教育就占去了60多亿元。一所大学的投资,往往相当于100多所农村小学的经费,甚至更多。高等教育花费了相当一部分本来就非常有限的教育经费。全国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专家杨东平说,目前民办大学专科以上大学生不到10%,本科以上几乎全是公办的,特别是地方省市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过多,严重地挤压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其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才真正是公共品,必须由政府负责,而政府却将很大的精力放在了大学上。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卖掉一部分公办大学,是可能的。”朱永新说,专家们最担心的两个问题,一是涉及社会稳定的问题,其实且不说那么多的企业成功地实行了转制,与大学性质相近的众多的科研院所也成功地进行了改革。我们应小心行事,但不应该因噎废食。二是关于有没有资金进入的问题。中国民间资本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应该为民间的资本寻找更多的机会。
卖大学的好时机到了
在3月1日的北京理工大學,朱永新再次申述了卖掉一部分公办大学的主张。
他建议,国家办好10所一流国立高校,每省办好1~2所省属高校,有条件的地市办好1所市属大学,其余的大学逐步进行各种形式的转制;国立大学要面向全国公平招生,省属和市属大学可对本地区学生实行适度优惠入学政策。其余的转制大学完全自主招生。
卖大学以后得来的经费,1/3给国立大学改善办学条件,聘请世界一流的教师,让他们缩小与世界著名大学在经费上的巨大差距,真正地办成世界第一流的大学。另外2/3用于中小学,在国家短时间无法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的前提下,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选择一所国内排名前五位的大学进行转制试点,”朱永新大胆地设想,“允许民间资金进入相应的学科,从学科、学院先转制,最后建成若干民办学院组成的新型民办大学。”
《2006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主编杨东平教授,不赞成“卖掉大学”的提法,他更愿意叫“公办大学改制”。他说,他带的学生就在研究这个问题,他预言大学改制是必然的趋势,迟早会走这一步。“大学是非常昂贵的投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或者有能力包办之。中国公办大学通过改制民营化是早晚的事儿。”
杨东平提醒与会者注意的是大学改制的制度安排问题,要在制度上鼓励教育部门改制的积极性。比如,大连外国语学院是较早试点改制的大学,但是因为财政厅的食言,使教育厅积极性挫败而试验夭折了。大连外国语学院1998、1999年就提出转制,原来辽宁省给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拨款比如是100万,后来转制,取消省财政的拨款,按照准成本收费,大连外国语学院收费8000元,做了两年之后,省教育厅没有积极性了,为什么没有积极性呢?教育厅的想法是,按照这种方式,取消行政拨款,省下的省财政拨款,如果让教育厅来把节省的这部分钱去发展义务教育,或者办其他学校,但是省财政厅不拨款了,省的这部分钱也不给教育厅,教育厅本身就没有再进行大学改制的积极性了。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非常赞成卖掉大学。他说,高等院校本身就是非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就不是强制的,应该与义务教育区分开来,与义务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公共品性较弱。
他认为可以采取合股方式、股份化方式等等,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式,也可以使国立、省立、市立大学共存。他说“至少50%的大学不应该是政府包办的。”
那么,“卖掉大学”如何卖?
顾海兵说,要考虑经济安全,那些担负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肩负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产业的教育项目和学校,就改得慢些,慎重些,其余放开。
“慎重当然是对的,但时机很重要。”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林莉女士说:“目前高校出现了债务危机,一些学校陷入还贷高峰期,我认为这恰恰是高校进行转制的好时机。”
8.鹰一样的个人,狼一样的团队 篇八
孤帆一叶,难以穿越汪洋;众志成城,势必乘风破浪。《三十国春秋》有言:“单者易折,众则难摧”。这是团队力量的直观表现。如今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谁拥有了高效能的团队,谁就拥有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与战斗力。
个人成就团队,团队造就个人。个人与团队,密切联系,互相依存,共生共荣。有了团队的成功,才有个人的成功;没有团队的平台与助力,个人就如同失去土壤的花朵。同样,有了成员的协同作战,才有团队的发展壮大;反之,没有成员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战所凝聚成的合力,团队就如同名存实亡的木偶。总之,在团队里面,只要大家为了同一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那么,团队就会多一份力量,个人就会多一些机会。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这形象地阐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实质。我们知道,竞争获胜,需要人气。也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会人气旺、士气高。
诚然,把不同经历、阅历、学历、个性、特长等的人的心,凝聚在一起,需要富有远见的思想,来引导与融合。这一思想,也即团队理念。它是指组织为了达成团队总和力量的最大化,用来融合与统一各成员思想,营造团结互助、协同配合、共赴目标、共同成功的团队氛围的思想。拥有了它,团队也有了发展的方向;用好了它,团队就会爆发无穷的力量;反之,摒弃了它,团队也就将“团将不团”。
“团队”,在于“团”,而非“散”;在于“归队成团”,而非“执意孤行”。然而,“鹰一样的个人,狼一样的团队”的团队理念,既描绘了个人、团队的形象,又阐明了个人、团队的发展方向,且巧妙地把个人与团队融为一体。事实上,也只有这样,个人成长、团队强大,团队强大、个人发展,才会合力图强,阔步前进,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一、鹰一样的个人
鹰者,冲天豪气、反应敏捷、凛凛威风,象征着威猛、勇敢、迅捷与力量。它的双翅,宽厚有力,直冲云霄,搏击长空;它的目光,明亮犀利,锋芒毕露,穿透雾霭,刺破红尘;它的双爪,锋利有力,张力伸爪,抓住猎物,从不放弃„。这种精神与品质,使得世人赞颂不绝,甚至许多国家,把鹰定为国之象征。
从“鹰的重生”来看,鹰是很坚强的动物。据说,鹰活到40余岁,要面临一次痛苦而漫长的蜕变。在蜕变更新过程中,它需要努力飞至山顶,筑巢悬崖,用喙击打岩石,使已变得又长又弯的老喙,完全脱落,重长新喙;其次,用新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再长新趾甲;再次,用新趾甲把身上的老毛,一根根地拔掉,新生羽毛;最后,再用新喙,把爪上的老皮啄掉,重长新爪皮。经过这艰苦的“重生”折磨,鹰会变得更加勇猛、更加坚强。所以说,鹰,迅捷,勇猛,更是坚强无比。“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这是诗圣杜甫歌颂“鹰”的绝伦美言。企业要引领行业的潮流,就要像“鹰”一样的员
工作为前进的生力军,发扬“勇敢前进、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精神与品质,锤炼成鹰一样的勇猛、坚强,来迎接一切挑战。
(一)勇敢前进
是鲸,就要遨游大海;是鹰,就要搏击长空。“搏击长空”,就是一种勇敢的精神。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在前进的旅途中,顺境与逆境总是相伴而行。因此,我们需要直面挫折,攻克难题,走出逆境,勇敢前进。文学泰斗歌德说:“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坦然地说,勇敢,不仅是一种气度,而且是一种力量。它能促使我们迅速地摆脱失败的困扰,坚强地重新站起来;能使我们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挫折,走向成功,而不是知难而退,或寻找借口,推卸责任;能使我们从普通变得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创造辉煌。所以说,鹰一样的勇敢,是我们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
何为勇敢?《说文解字》里阐释:“勇,气也;敢,进取也”。因此,真正的勇敢,是智、仁、勇的统一。而不等于纸上谈兵,它要靠行动得来;不等于无所畏惧的狂妄,它要深刻分清勇与狂;不等于横冲直撞的匹夫之勇,它要有勇,更要有谋。所以,我们只要有这样的“勇敢”精神,就能把握机遇,乘势发展。
(二)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无不可为。这是鹰的一种风格的写照。《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的含义,是说天(即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人应效法天,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种“自强不息”,就是一种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的奋斗精神。
面对经济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只有自强不息,勇于攀登,敢于创新,顽强拼搏,才不至于被社会边缘化,才会不断去汲取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不断追求新的创造、新的发展,谋得发展,立足社会。以此可见,自强不息,就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在经济的快速崛起,组织的迅速变革的局势里,就组织或个人来说,不进则退,慢进也退。可说,“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提升自我”,就是我们跟上时代前进脚步的良策。因此,我们欲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培养“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懈地向上努力、追求进步,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三)永不放弃
放弃就是失败,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也是鹰的一种内在品质与精神。古人云:“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难道这不就是坚持力量的体现吗?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可以这么说,把一件小事坚持数年,那是一种精神;把一种好习惯坚持到底,那是一种品德;把一种优势坚持下去,那是一种竞争力。哲人还说:“越难坚持,离成功越近”。古往今来,很多人,距离胜利仅一步之遥,坚持者成功了,放弃者失败了。因此,不管结局如何,坚持到底,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坚持是毅力的见证,是意志的较量。试想,再高明的想法,再优秀的方案,再出众的才华,若中途放弃,最终必定一无所获。因此,我们在追求发展与进步的过程里,需要克服“三分钟热血”与“一曝十寒”的通病,坚持把任务或事情执行到最后。
二、狼一样的团队
我们知道,众狼一心,必强不可攻。狼者,遇任何艰难或强敌攻势,都能团结一致,凝聚一心,合力战斗。只要攻击目标既定,则群狼起而攻之。往往,头狼号令前夕,群狼已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号令一发出,群狼则嚎声起伏,互为呼应,默契配合,齐心奋战。这样的协同合作与拼搏,使得狼无往不胜。正因如此,狼不管是面对残忍的金钱豹,还是凶猛的东北虎,他们总能击败它们,取得胜利。固然,单打独斗,狼者根本不是虎、狮、豹的对手。所以说,狼群的默契配合,是他们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狼群,就象征着合作。它们最伟大的品质,就是团队精神。在狼群里面,每一匹狼都要遵循合作、服从的原则,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的承担一份责任。因此,狼者为了群体的利益,甚至敢于献出生命。著名管理学家查尔斯说:“狼是一种野性的、有冲刺性的勇敢动物,它们的团队精神是世人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如今,如果没有一个高效能的团队,只凭借个人力量,即便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高、表现再完美,也很难以一已之力创造奇迹。因此,每个人,都要有着“狼”的团队精神,才能成就非凡。
狼的凝聚力与合作力,是决定它们生死存亡的因素。其实,狼如此,组织更要如此。组织欲成就一番宏业,单靠个人的力量,永远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狼一样的团队”,才能达成所愿。因此,我们需要与团队保持“目标一致”,坚持“和衷共济”,坚信“合力致胜”,全力打造“狼一样的团队”,携手共创辉煌。
(一)目标一致
目标即方向,方向决定未来。奋斗方向统一,团队的合力,才会与日俱增。在物理学中,合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各分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各分力的方向。固然,各分力的大小虽不变,但用力方向不一致,合力就不可能达到峰值,甚至会等于零。此时,只有用力方向一致,才能实现合力最大化。同样,在一个团队里面,如果成员都将个人目标追求,统一于实现团队目标之中,那么,就会产生“1+1〉2”的团队效应。要不然,就会呈现“1+1〈1”的不良现象。因此,目标一致,不仅是“狼”的特征,更是团队变强的要领。
一个团队,就是一个整体。每个团队都有一个宏伟的目标,每个成员也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而且,成员目标,必须与团队目标保持一致。也即成员目标,是团队目标的细分。任何组织,都是可以看作一个大团队,这个大团队里面,又有着很多小团队,而每个小团队的发展,都围绕实现大团队的目标而进行与展开。因此,我们每个人的目标追求,不仅要与大团队的宏伟目标趋于一致,而且要与小团队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这样,个人的发展,才会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二)和衷共济
俗话说,和衷共济,则飞黄腾达。“衷”者,内心也;“和衷”,即是同心同德;“共济”,此乃共同渡过江河也。那么,“和衷共济”,就是说大家一条心,共同克服困难,这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的境界。
同坐一条船,船的命运,就是大家的命运。船翻,则大家受难;船成功抵达,则大家欣喜。显然,船的命运,掌握在了大家的手里。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心心相通、情情相连、力力相扣,一起劈波斩浪,即使再大的风浪,也能让船快速到达彼岸。可以说,团队就犹如一艘船。如果成员们都离心离德,人心涣散,分道扬镳,那么,整个团队就会毫无凝聚力与战斗力,衰败也是无疑的。这样就个人来说,前途同样是渺茫的。因此,和衷共济,是团队走向成功的内需,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大事业的成功,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来作支撑。然而,“和衷”,就是合作的前提,而且,合作的重要体现,也就是“共济”。面对市场竞争,各行各业都需要“和衷共济”的精神。因此,为了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未来,我们在组织里,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紧紧与大家团结在一起,同心同德,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地推动共同进步。
(三)合力致胜
合则盛,分则衰。合者势大,分者力弱。这正如古人所说:“众人合力,其利断金”。在组织里面,要发挥各种优势,都须讲究合力。如果成员之间没有合力,即使都很努力,但团队也很难发挥最大的效能。
何谓合力?人心齐,不等于合力,它只是形成合力的前提。事实上,合力,并不是简单的加法之和,而是各分力的总和与“附加力”的集合。它就如同,“1+1=11,再加1,等于111”的效能。
善用合力,整合资源,是更充分地挖掘与应用资源的要领。如此,团队才会获得一个加速度的运动,实现飞速的发展。反之,不善用合力,人心虽齐,却因为不能扬长避短,化短为长,充分发挥潜力,从而难以产生巨大的力量。这也如“兵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因此,强化管理,熔炼合力,就能成就非凡。
9.一样的春游不一样的感受作文 篇九
一样的春游不一样的感受作文
・・・天妃宫小学四(3)班叶世聪3月31号是我们天妃宫的小学生期盼已久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们XX春游的日子,其他人的感受我不知道,但是这一天的到来却让我等的太久太久。早晨8点钟,同学们已经早已来到操场,穿着整齐的校服,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荡,在老师的有序安排下,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同学们精神饱满,活力四射,迎着朝阳的笑脸,带着放飞的心情,登上了早已等候在马路边的旅游车,向我们的春游目的地――中山陵、音乐台前进。到啦!到啦!这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中山陵。对了,说起这中山陵,别说在中国,就是在国外,说它是家喻户晓我想也不算夸张吧!走进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花岗石牌坊,“博爱”两个金色大字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走过漫长的墓道,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在向世人诉说着他的博大胸怀和报国热情。再进为碑亭,这是每位来中山陵游客的必到之处,孙中山先生就长眠于此,供世人瞻仰。从牌坊开始,我们要攀登392个石台阶,这时候,同学们都精疲力尽了,正当大家唉声叹气的时候,我们的刘老师说话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呀!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都一样,对一切困难都不能畏惧、退缩,要持之以恒、勇往直前,坚持就是胜利。”一席话好像比神丹妙药还管用,潘新宇冲在最前面,我和陈向紧随其后,同学们火一样的激情顿时被点燃,我们忘记了疲惫,忘记了饥饿,走出了中山陵祭堂,向我们的下一个目标――音乐台前进。春游就是春游,到处是花的海洋,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伴随着喷泉优美的舞姿和悦耳的音乐,在绿树和鲜花的环绕中,我们迎来了春游之中最最快乐的时光――快乐大聚餐。同学们都把自己最美味的小吃贡献出来,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不是来自美味的点心,而是来自于彼此之间快乐的分享。这时候的刘老师、韩老师最可爱,她们没有了往日的严肃,看,她们笑的多开心、多灿烂。哇!我终于发现了,其实她们就是个“孩子王”,其实她们就是我们的“大姐姐”。我因有这样老师而快乐,我因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满足。一转眼半天的快乐春游结束了,望着这美丽的大自然美景,我们恋恋不舍地登上了回学校的大巴,春游万岁!分享万岁!快乐万岁!一样的春游,不一样的感受。・・・・・・・・・语文老师刘月燕
10.一样的足球 不一样的精彩 篇十
足球MP3 如今的MP3音乐媒体播放器市场,相信不论厂商推出何种类型的MP3音乐媒体播放器都已经不足为怪了。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各生产厂商都在绞尽脑汁设计生产别具特色的MP3产品。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恐怕就是图片上的这个足球形状的MP3了。
足球三轮车 德国一位自行车爱好者为迎接世界杯制造了一辆世界上最大的三轮车,该三轮车用了100个足球作为轮胎。
足球闹钟 这是一款足球形状的精美闹钟,美观大方,既是实用产品又是装饰品,同时还是一台交流直流两用台灯。
足球鼠标 这是一款笔记本电脑专用鼠标,想象一下,一边看电视中的足球比赛,一边用本本上网和网友们在线聊球,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足球音箱 足球也能像音箱一样发出悦耳的音乐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款音箱的外面使用的是乙烯树脂,有点像橡胶球,在使用的时候先用嘴将“足球”吹圆,不过不能吹的太满。音箱在发音的时候就会一鼓一鼓的,从而撑得比较圆。扬声器放在底部,连着放大器,造型非常独特。
11.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中秋节 篇十一
星星来到这里!我们的家庭还没有下车,爷爷会很高兴地说,十年来,我们第一次有三代中秋节。
爷爷奶奶好!来到我父亲在农村的家,我的心情也特别高兴,这是给你买了一个节日礼物!
谢谢你好孙子!奶奶很快带我拿着东西,微笑说,路的一天,一定累了,快进房子休息吧!
晚饭后,我的祖母给我们送了礼物,装进一个盘子,放在咖啡桌上的客厅里。
奶奶,我们怎么不吃,放手去那里?我问困惑。
这是感谢月亮!奶奶微笑从耳朵到耳朵,一般与苹果和平,用桔子的祝福。
儿子,别担心,等待一会儿,当月亮来了,说她用过,其余我们可以吃。星期六在父亲的一边快乐地说 今年是收获年,感谢月亮希望明年在好时光,有一个好收获!
是啊!农民依靠一天吃,收获我们会过一个幸福的生活!爷爷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茬子说。
今晚没有风的痕迹,天空不是云看,月亮升起。我们坐在木凳的院子里,仔细观察月亮,它特别明亮,特别是圆,像一个南瓜挂在天空,它的颜色慢慢变浅,最后变成银白玉。月亮爬上树梢,释放明亮的光,到地上有一层银。我似乎在月球上看到一棵树,下面一只兔子在磅药中它。
当我们沉浸在月光下时,我母亲突然快乐地说。
我迅速拿起刀预先准备好,第一个月饼切成块,给大家。吃月饼后,我们也吃香蕉,苹果,梨,葡萄和其他水果。
爷爷特别兴奋:孙子,我给了几个关于月亮的故事。
好的!我很高兴有掌声。
12.一样的大学 篇十二
暑假期间,爸爸开车带我和妈妈去云南昭通,一半为旅游,一半为工作。
一直都听说云南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所以此行我也十分高兴。进入云南境内后发现果不其然。远处是重峦叠嶂的高山,山上绿叶茂密。近处是一块块整齐的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去就像一幅以绿色为主调的山水画;还有那天空,是那么的干净,纯洁,令人清爽至极,我都觉得自己的心都被净化了。
但这一路上除了美丽的风景,我还看到了另一种独特的风景:当汽车在路上行驶时,不时能看见路边有一群一群牛羊经过,而牧群后面总会有放牧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还未成年的放牛娃。他们年龄不一,高矮各异。有的大约十来岁,有的甚至没高过牛羊的背。但他们都有共同特点:脸上,手上都是黑嘿的,不知是因为有太多的污泥还是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皮肤晒黑,他们都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有的背上还背着一个背篓,里面或是些柴,或是一个婴儿。我似乎从没见过哪个放牛娃脸上有笑容,大多数都是一个人默默地跟在牧群后面,嘴角耷拉着,眼睛里透出迷茫的光。是不是扭头看一看过往的车辆,看一看车里穿着光鲜的人们。他们也许会羡慕,也许已经麻木,他们知道自己将一辈子呆在这大山中。
13.一样的高考,不一样的西藏 篇十三
一样的文理分科,不一样的“汉文”“藏文”分班
萌发采访念头后,记者请在拉萨一所中学工作的同学帮忙联系一下。当联系老师问道,“你想采访汉文班的学生,还是藏文班的学生啊?”记者一下子蒙了:汉文班,藏文班?难道西藏的中学不是分文理科,而是按学生的民族来划分班级?听到记者的疑问,联系老师解释了一下。西藏的居民以藏族为主,但由于历史原因,其他许多民族特别是汉族人迁往西藏,与藏族同胞一起为这里的发展奉献,他们的子女与藏族的孩子一起在这里接受教育。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目前日常生活仍以藏语为主要的交流方式。但其他民族的人基本上以汉语为交流方式,所以在拉萨的大部分学校,依然会划分文科、理科,但却有新的分班特色——“汉文班”和“藏文班”。
藏文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藏族学生,但汉文班却是藏族学生与汉族、其他民族学生的融合。“汉文班”不需要学习藏语文课,其课程安排、高考科目都与内地的学校教育并无二致。“藏文班”则需要学习藏语文课。在高考的安排上,数学、英语等科目,藏文班与汉文班一样,不同的是藏文班学生需要同时考“汉语”和“藏语”两门语文课。“汉文班”和“藏文班”学习内容差异并不算大,只是汉族考生和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录取的分数线差要大一些。
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内容
这样的分班特色是基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好地教学,但在大多数学校里,因为既有汉族学生,也有藏族学生;既有一直在拉萨求学的学生,也有中途转学至此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学习背景不同,知识积累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同,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们在教学中注重基础,较少课外拓展和在难度上追求。
再加之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又正好处于青春期。对于这些十几岁的学生,这里的老师往往倾注了更多的心血。除了课堂教学,老师们还要花一番心思去调节同学间偶尔的“小摩擦”“小争论”。一位在拉萨教学长达十余年的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当她任班主任时,即使是没有课的时间,也会经常到教室外边看看,自习时更是守在教室里,“一来可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二来遇到学生发生摩擦可以及时处理”。所以,与其他地方相比,拉萨的学习节奏要慢一点,学习气氛显得不够“强烈”。
一样的努力学习,不一样的“担心”
这位老师的说法在采访学子时得到了同样的回应。今年16岁的董婷父母都在拉萨工作。与大部分父母工作于此的汉族学生一样,她没有从小就在拉萨就读,而是高一的时候才转过来求学。对于高考,虽然有些压力,但董婷并不担心,心中已经有了目标的高校和专业名单。让这个16岁姑娘担心的是以后,“刚到这边学习的第一感觉是轻松、简单。虽然这里的学习氛围很浓厚,但学习内容的深度、难度不如我以前就读的学校。我有种被‘耽搁’了的感觉,有的时候我会想我曾经的同学现在都在学什么、做什么题”。
但这种想法并不仅仅属于转学至此的汉族考生,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小就在西藏求学的藏文班理科生旦增次旦在谈到高考时,也表达了与董婷同样的担心。他的担心是源于自己表姐的经历。“我的表姐很优秀,考大学时也如愿地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考入名牌大学的表姐成为了旦增次旦的榜样。但没有让他想到的是,在一次与表姐谈起大学时,表姐感叹自己刚进大学时有点跟不上,许多同学都懂的知识自己竟从来没有听说过,为了不落人后,旦增次旦的表姐很是花了一番功夫去补充,调整了很久才适应。表姐的经历让旦增次旦对大学怀以期待的时候不由得多了一份担心,成绩中等的他想起高考,更觉得压力重重。即将进入高三的他也担心自己进入理想的大学后,会不会因为知识深度不够而跟不上。
也许是基于对未来大学学习的一点点担心,求学于此的学子在学习上并没有松懈。文科汉文班的李蓉榕曾随着母亲碾转多地求学,她曾转学到一所中学后,讨厌上自己原本还感觉不错的英语课,“我每个单词的发音都与同学们不同,大多数同学都能回答出来的语法知识我感觉像‘天书’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逃避,我意识到必须迎头赶上,要不然以后再补就晚了。”于是每天晚自习结束后,她给自己布置了学习英语的任务,原本只计划学半个到一个小时,但常常等她反应过来,已经凌晨两点钟了。“正是那种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督促着我坚持补习英语。”虽然熬夜的方式被李蓉榕PASS掉,但这种对学习不认输的态度却一直伴随着她。
曾经因为学习效果不好,成绩一直提不上去,初中时旦增次旦被在山南当老师的舅舅接到山南读书,“那时候自己很不服气,为什么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我的成绩不如同学,很想改变成绩不好的状态。到了山南后,在舅舅的严格管理下,我调整了学习方法,成绩慢慢就提升上来了。回到拉萨读高中后,我觉得初中三年,就是一个咬牙前进的过程,虽然觉得很累,但很有价值。”
一样想“走出去”,不一样看“回归”
无论学习环境如何,即将面临高考的他们在谈到未来大学、专业设想时都特别憧憬与兴奋。作为文科生的李蓉榕平时喜欢写文章,特别对小说感兴趣,因而未来希望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比如新闻学。又因为曾经那么认真地学习英语,虽然熬夜很辛苦,但却从中发现了英语魅力的她对外国语言也很感兴趣。“我的目标是考外国语专业,或者新闻学专业”李蓉榕这样设想,“大学的话,我很渴望到厦门大学求学。这所大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她的名气和美丽的校园环境,还因为我爷爷是福建人,但我从来没有去过,我很想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李蓉榕是“未雨绸缪”派,进入高中以后,她会关心学校每一届高三的升学情况。“也许是因为到过很多地方,而自己家庭成员又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我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花时间去了解、去探索、去丰富自己的眼界。所以,虽然妈妈很希望我大学毕业后回到拉萨考公务员,过上一份稳定的生活,但我自己更想去体味外面的世界,走出西藏,走出国门,在世界的各地留下自己的足迹。”李蓉榕如此说起大学毕业后的打算。
nlc202309011301
旦增次旦也很想大学走出去看看。说起自己的大学梦,旦增次旦说初中的时候目标很明确,想成为一名军人,空军。但现在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因为视力原因只有放弃空军梦。“对于大学,我希望到中央民族大学求学,但学什么专业,我还没有想好。我想读大学期间到西藏以外的地方看看,因为平时与一些汉族的好朋友一起玩时,我常常会觉得他们的想法与我差别很大,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与我也很不同。所以,我想去感受一下不同的竞争压力和体会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与节奏。大学毕业后,我还是会回到拉萨工作。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
李蓉榕“走出去就不再回来”与旦增次旦“最终还是会回到西藏”的想法其实代表了在西藏求学汉族学子与藏族学子的普遍心声。大多数汉族学生都是中途转学到拉萨求学,一般也自然地选择在“汉文班”学习,对藏语大部分可谓是一窍不通,对西藏的文化宗教也不甚感兴趣,平时与藏族同学的交流也限于课堂与学校中,因此在许多人眼里这片“神圣”的土地并不是他们希望中的归属地,其中的大多数都想走出去。而藏族学生大多是本地人,从小在这样的文化宗教环境中成长,这里是他们精神上的“根”。走出去后,当接触到越来越多元的文化时,原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成了“特立独行”,再加之对于故乡的热爱也使得他们希望回到西藏,为西藏的发展出一份力,所以对于大部分藏族学子而言,走出去是为拓宽自己的眼界,但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故土。
一样地报考,不一样的“限报”
听着李蓉榕和旦增次旦说着自己的大学想法,一旁的董婷却没有说话。记者问起,她才告诉原由:“在大学选择上,我没有他俩这么自由。由于我的户口不在父母名下,属于旁系,所以在拉萨参考只能报普通本科院校,不能报重点院校。”
这又是为什么呢?采访后记者专门找到西藏高考的相关政策,才发现在高考报名时,有一类考生只能报西藏自治区内的普通院校和区外的非重点普通院校。根据《2013年西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定》报名条件第一条第四款的规定:非直系亲属的限报考生,户籍在2010年7月31日前迁入西藏,且在2010年9月30日前取得西藏所属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学籍并一直在学籍学校就读的考生,可以报考区内普通高等学校或区外非重点普通高等学校。而限报院校的名单,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考生耳熟能详的几十所重点院校都名列其中。
为什么会制订这样的报考政策?一番了解后,记者才明白。由于西藏的整体教育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要落后一些,因此在全国统一命题高考期间,求学于此的考生分数要偏低一些,相对而言,在此录取大学的分数线也要低一些。因此,为了考入更好的大学,有些在其他地区接受教育的学生在高考前通过种种途径转学至此参加高考,这就是所谓的“高考移民”。近些年许多省(区、市)自主命题,但仍有一些采用同版教材地区的学子在高考前临时转至西藏求学、参考。为了杜绝这一不公平的现象,西藏在高考报名时,针对学籍、户籍的情况,设定了不同的报考类别,其中最独特的一条就是限报。
一样的大学,不一样的分数
在很多人看来,西藏的考生每年录取分数不高,于是西藏考好大学比其他地方更容易一些,甚至得出“特别好考上大学”这一结论。当记者旅行拉萨,萌发采访念头时也有此好奇。正是这一份好奇让记者想弄明白,当真这里就是上大学的“福地”?这里的学子不用用功也可以与其他地方的学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原来,这是一种误谈。首先来看看汉族考生在西藏的录取分数线,以2013年普通高考为例,理科重点本科汉族划线为470分,少数民族则为290分;理科普通本科汉族划线为315分,少数民族为235分。与同样采用新课标全国卷的青海(理科重点线383分)、甘肃(理科重点线489分)、贵州(理科重点线449分)等地相比,汉族考生与这几地的划线都较为相近,因此也就不存在更为优势之说。
那么,少数民族考生较低的录取线可以说明在西藏少数民族考生更容易上大学吗?其实不然,看似较低的录取分数其实有着深层的历史原因。在一篇名为《西藏中学教育中的民族关系》的论文中,作者指出1952年以前,西藏的传统教育“基本上还处于以贵族教育为主的寺院教育阶段,主要有寺院、官办学校和私塾等教育形式”,藏族的教育主要是为宗教服务的,只有僧尼和部分贵族才有受教有的资格。因此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文盲占总人口的95%以上,直至近40年后的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仍显示:西藏社会的文盲率仍高达70.4%。同时,西藏地区地广人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为教育办学带来了很大难度,特别是在人口分散的牧区,难以组织统一办学。由此可见,藏族学子较晚开始接受教育和地理环境的限制是主要的原因。
而且,在我国其他以汉族为主聚居的地区,针对少数民族考生还有一系列的加分、降分投档政策。但在西藏,由于人员构成以藏族为主,在高考录取中,除了与其他地方一样常规的奖项鼓励性加分外,基本上没有专门针对藏族学生的加降分优惠政策,只有门巴族、珞巴族等有所照顾政策。因此,简单地以录取分数来说明这里的少数民族考生更容易上大学也是不客观的。
最后以2013年的数据为据,2013年西藏的高考报名人数为18949人,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总计12507名,录取率在67%左右。与其他公布录取率的地方相比,这一录取率并不算高,海南、吉林录取率超过90%,浙江、江苏、安徽、重庆等地则超出80%,如河南一般的高考大省也在70%以上。因此,录取率只有67%的西藏称上不比其他地方更容易上大学。
14.不一样的课堂 一样的教与学规律 篇十四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与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了全国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会上,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分别介绍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经历、具体措施以及他们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另有12所学校也在会上交流了经验。与会的专家结合我国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点评。相信读者对洋思、杜郎口、东庐这三所学校并不陌生,在此,我们愿意带领大家以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它们,并重新审视当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以给那些正在改革及将要行动的学校以启示。
东庐中学: 更可贵的是讲学稿背后
时下,以‚学案‛、‚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许多都可以追溯到东庐中学的讲学稿。那么对于这样的教学改革,到底该关注什么呢?陈康金校长认为,东庐中学在背后支撑讲学稿的理念和做法比讲学稿本身更为可贵。
讲学稿从何而来讲学稿是为了解决学校自身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它在实践中领悟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和新课程的理念,经历了不断地实践—反思—创新的过程
作为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初中,东庐中学也曾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苦苦挣扎,并每每以失败告终。1999年,通过审视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反思曾经进行过的一些改革,学校在教学工作中明确提出了实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方案。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找到一条改变农村初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水平低下局面的有效途径。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改革备课模式首当其冲。
东庐中学从抓备课组建设入手,进行集体备课研究;以培养青年教师为目的,实行‚师徒结对制‛;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1996年起在数学和化学学科进行了‚目标教学‛实验;为有效使用教辅资料,1998年起全校教师进行了自编‚同步练习‛和‚单元测试卷‛的尝试;为搞好预习,还进行了运用‚导学卡‛预习的尝试。
为上好复习课,数学学科组尝试在同一年级实行‚统一教案,师生共用‛的备课实验。实验中,先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主备教案,然后集体讨论共同使用。后来,在化学组中也进行了实验。一段时间后,令人欣喜的现象出现了,两个组的青年教师成长了,教师之间教学水平的差距缩小了,整体教学成绩明显提高了。这时,有教师提出:这种教师使用的教案,能不能略加变动,让学生也有一份呢?让教师的教案同时成为学生的预习作业、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资料。这样,既能明确学习目标,又可以减少课堂笔记和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还能更好地发挥投影仪等电教设备的作用,一举多得。于是,这两个组就开始试行这种做法,他们将师生共用稿称之为讲学稿,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了起来。
在调研和座谈讨论的基础上,东庐人又提出了初中教学备课模式改革研究——讲学稿备课模式的研究。为防止教师留恋旧思维、老办法,在动态中把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扭转到位,东庐中学紧接着实施了不订教辅资料、不补课、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分好差班、取消竞赛辅导班等配套改革措施来规范办学行为。
2001年起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更坚定了东庐中学把改革推向深入的信心。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研究经历了从数学组、化学组到语文组、英语组、物理组、政治组,再到历史组、地理组、生物组的逐步推广过程。与此同时,讲学稿的定位、研制、使用等专题研讨也在逐步深入。还原真实的讲学稿
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经过摸索,东庐中学对讲学稿的编写有了明确的规定。根据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原则,对各科讲学稿的设计和编写提出了一般性的要求:一是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三是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四是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五是注重‚教学合一‛、注重学生的学习,六是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知识和不同课型的讲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七是不能把讲学稿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八是主备和审核教师要署名。
讲学稿的编写有一定的流程,其编写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备课的具体过程为:寒暑假备课→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寒暑假备课,指教师个人先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主备教师备课,指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在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备课,指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课前备课,指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手中,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上课前,教师必须视情况抽查并批改部分讲学稿,了解学情。课后备课,指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
讲学稿的编写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变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讲学稿的生命在于实施,而讲学稿的实施要靠师生合作互动,其关键在于学生会用。因而,在讲学稿实施之前,东庐中学对学生提出了如下使用要求:
第一,拿到讲学稿后根据其内容认真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要解决讲学稿中的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在完成讲学稿时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第二,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第三,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教师使用讲学稿的要求为:
第一,原则上不允许再布臵课外作业,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讲学稿,在上课前必须抽查并批改部分讲学稿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第二,教学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第三,教学中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另一方面可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拓展。
第四,用讲学稿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指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习题、例题、提出的问题,落实在集体备课上。精讲,指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己理解的问题可不讲,不要满堂灌,落实在启发解惑上。精练,指课上多练,集体训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落实在以练助讲的课堂教学上。精批,指通过精批发现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落实在全批全改、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讲评辅导上。‚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是对精批的高效落实。以‚精‛来提高质量,以‚必‛来调控负担,贵在‚精‛字,重在‚必‛字,功在课外,利在课内。
第五,教师必须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教师必须减少课堂语言密度,少讲、少问、少板书,增加知识与思维密度,精讲教学重点,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讲学稿助推学校发展
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体系
讲学稿的研制过程使备课由‚重写轻备‛转为‚重备轻写‛。在这个过程中,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探索过程使问题成为研究资源,经验得以形成和积累。一份好的讲学稿,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既加速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又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创造;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又留有了公平竞争的余地;既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成了显性思维,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又为个人提供了个性化探究、建构的可能。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业务工作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逐步达到了和谐统一、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较快提高。
除集体备课外,东庐中学还经常举行专题讲座、学习汇报、课改沙龙、月末研讨等有组织的交流活动,使教师逐步‚敢说‛、‚会说‛。同时,学校还努力提升教师日常交流的价值,倡导教师课前、课后、课间十分钟,都能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教学现象或某个教学问题,围绕讲学稿的设计、使用进行交流探讨,把办公室变成教研沙龙的场所。
因此,我们可以说东庐中学教学改革的意义远不止于讲学稿,而在于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体系和学校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从而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减轻了学生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引起了学校生活的深刻变化。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实战
凡是到过洋思中学的人都知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其独特的办学理念。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策略,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它是洋思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最为重要的途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洋思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洋思人认为,答案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中学在规定中明确要求,每周初,备课组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教师集体备课。此时,教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暴露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可以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洋思人认为,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学会了。
到洋思中学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之多。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因此,有人误以为洋思的课没有‚听头‛。
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人认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要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兵‛教‚兵‛。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景象。这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困生比较多,在课堂上,这些学习的‚困难户‛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而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都生活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提高。
在‚做‛中学。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洋思课堂教学的又一特点。在洋思中学,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许多人到洋思听课,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课教师讲了几分钟,或者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学,却没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都学得特别紧张。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紧张,是洋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七能‛: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教师上课布臵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20分钟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洋思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在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知识,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课堂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紧张无比,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对于这样的课,学生课上感到特别紧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课后感到特别快乐——学得快、学得好,有一种成就感。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由此,紧张成了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志。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它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还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高效发展。正如洋思中学的校歌中所唱的那样,‚播下了智慧和希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杜郎口中学:课堂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课堂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呈现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类特点,预习课分‚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这种模式被称为‚三三六教学模式‛。教室里没有教师的讲台与讲桌,三面全是黑板。课堂上学生或坐或站,讲讲说说,老师却讲得很少,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这个偏居鲁西北的普通农村中学,硬是靠自己的探索与实践闯出了一条课堂教学改革的‚蹊径‛。那么,校长崔其升是如何解读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呢?
从老师独讲到学生人人参与
说起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起因,崔其升校长认为主要是由于当时学校教学质量低下,而教学质量的低下主要原因在于课堂。课堂上都是老师一个人从头至尾地讲解,学生没有话语权、表达权,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跟得上,大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跟不上。学生跟不上老师课堂内容的进度,内在学习动力没有被激发,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在的学习动力渐渐消磨殆尽,厌学、辍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如何变教师一个人讲解为学生全员参与式课堂?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起始思考。
崔其升说到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认为没有什么奥秘,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据学生、发展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教材、拓展教材、升华对教材的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悟、生成及推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课堂,真正发挥学生内在学习的欲望与愿望。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把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当作课堂教学的追求,这不但是教育的规律,也是生命的规律。
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是看教师重视学生还是重视教材,是带着教材面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面向教材。由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以致在杜郎口的课堂上,看不到一个学生走神,看不到一个学生在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课堂教学的改变,不仅让学生喜欢课堂,也让他们喜欢学校的生活,甚至有的学生不愿意放假。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学生升学、厌学、辍学的问题,根本上则是解决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山东省教科所在对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6次调研以后,将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概括为两句通俗的话:让学生知道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课堂上一个人的积极性变成了几十个人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了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的学习由应对考试变成了对人生的准备,学生的学习由接受性学习变成了探究式学习。
教师作用体现在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上
历经10年改革,杜郎口中学对课堂教学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在崔其升看来,如果教师仅仅把课本知识与教参内容通过‚讲‛来传递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10年来,杜郎口评课的唯一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这样的标准与以往评课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材挖掘程度、个人风采展示相比,已经是大不相同。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还有一条要求:只要课堂上还有一个学生有问题,还想讲解、剖析、表达,教师就不能开口讲解。
教师在课堂上要还学生以学习的权利。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画一画、练一练、议一议、辩一辩、讲一讲;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步骤让学生去实验,问题让学生去总结。杜郎口中学让老师们通俗地明白: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身做过的学得最好,老师应该把权利、兴趣、自由与空间还给学生。课堂的关键价值在于学生的发现,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空间与环境。杜郎口中学对老师有这样的认识:差的老师上课会叙述,一般的老师会讲解,良好的老师会提问,优秀老师重在启发,杰出的老师让课堂开放。经过十年的教学改革,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彻底变化:从主演走向了导演,课堂由独演走向了合演,由现成走入了生成,教师有时也变成了学生。
为了保证教师角色的改变,杜郎口中学推出了三项措施。一是领导班子上公开课。在杜郎口中学有明文规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是优秀教师,在最优秀的教师中聘任与挑选领导班子与学科主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课必须要做到真正成为全校教师的示范及标杆课。10年来,学校坚持领导班子上观察课,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薄弱教师上改进课,正是在这样的不懈坚持中课堂得以日趋明晰。二是学校确立了新的课堂标准。看每节课是否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情感与不同观点的机会,看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有无自己的独到思维,是否借助文本有自己的思想与观点;看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没有创造与发明;看教师是如何发动学生,指导学生构建与发现文本的。三是确立了‚10+35‛的课堂模式。教师的讲占10分钟,学生的自主学习占35分钟。最近几年,由于老师们已经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了模式的实质,现在即使让他们讲他们也不讲了。
课堂上有了民主与开放才会有学生的主动
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从2002年以后,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就再没有讲台与讲桌了,课桌椅的摆放也从过去的‚秧田式‛变成了‚对桌式‛,学生对桌而坐,结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伙伴,方便相互之间的交流。
在教室里,民主的一个体现是增加了黑板面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黑板展示自己的收获。黑板还起到了反馈与训练的作用。最近4年,杜郎口中学取消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利用黑板在当堂实现训练与反馈是重要原因。
民主的另一个体现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解放学生,只有解放学生才能释放他们的学习激情。开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教材进行理解、说明;第二,让学生在碰撞、辩论中学有所得;第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只要是围绕文本,可以采取一切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第四,把讲练课变成了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3种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课型。
为了巩固教改成果,杜郎口中学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一是以评价促课堂,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每天两次反思会,分别在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10分钟左右,学校提倡教师在反思会上,讲事实、讲真事,杜绝假大空,要求没有说清优缺点的,不准讲话。第二,在墙壁上安装了几块大黑板评价课堂,在黑板上写3点——收获、失误、措施。第三,购臵液晶电视、录像机,每节课都对课堂进行跟踪,定期抽时间将课堂录像反馈给教师,结合实例,点评课堂对授课教师和非授课教师都有启发。第四,结合反思会上提出的问题,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围绕问题进行反思,并讨论解决方案。二是课堂过关。通过班主任的把关课、级部主任的反馈课、学科主任的科研课、验评组的考核课,‚四位一体‛抓课堂,让教师人人都做管理者,个个都是科研者。
郑州四中:‚三环节‛教学努力把课堂变学堂
学校发展实现两次三级跳,在生源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大力扭转落后局面,从2005年起连续3年社会满意率在郑州市市属60多所学校中名列前茅,2008年荣获人民满意学校荣誉称号……扬眉吐气的郑州四中人认为,是学校从6年前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从1996年开始,四中的教育质量连续7年滑坡,情况实在令人揪心。‛2002年,校长王中立走马上任不久,焦急的他一边深入课堂调研,一边邀请省市教研室各科教研员为学校的教学‚把脉‛。不同的专家给出的反馈却是相同的: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课堂效率不高是教育质量滑坡的主要原因,这一答案震撼了一向以拥有名校头衔而自豪的四中人。
落后了,怎么办?
思来想去,新一届领导班子率领教师们开始了向外探寻好经验、好做法的历程。每次考察学习结束的总结会上,大家都畅所欲言。在衡水中学参观学习以后,途经石家庄,老师们感慨万千,讨论到深夜还欲罢不能,这次讨论后来被四中人称为课改路上的‚石家庄会议‛。
向外看,落后让四中人痛下决心,通过思考和分析看到的、学来的理论和做法,老师们普遍认为,‚诱思探究‛理论中‚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的倾向,对学校的现状也很有针对性。由此,学校决定参加‚诱思探究‛课题实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作出部署,要求人人上课改过关课,组组讲研究课,全校进行研究课大赛;对每一节研究课都要求做到‚一课三讨论‛,即课前讨论、课后讨论(至少要提出2条意见和建议)、换一个班级讲‚对照课‛后再讨论,并做好记录。同时,学校工作重心下移,把中层以上干部分到教研组、年级组,全程监督,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善于创设情境,放开思想,要相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学会。‛数学老师李应顺认真体会了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精髓,并在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思路。‚事实证明,学生是好样的!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应该解放他们,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沸腾的课堂使李应顺更加坚定了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念。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经过无数次的研讨与总结,学校把课堂教学改革最终确定为有本校特色的‚探究式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三环节‛,就是定向与设问、探究与反馈、解疑与整合。
定向与设问是一节课的切入点,指的是教师结合课型和学科特点,将教学内容浓缩成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创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境。对重、难点知识,教师可适当点拨。探究与反馈是一节课的关键点,指的是教师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体验,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并超越教师。教师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反馈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的结果,查漏补缺。解疑与整合是一节课的落脚点,指的是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释疑,最终形成和优化知识的网络与结构。
‚三环节‛中,第一个环节解决动力、兴趣问题,第二个环节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问题,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对问题的反馈矫正,达到课堂教学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的目标。
有了模式,那是不是时时处处都要唯模式是从呢?王中立校长担心模式缚住了老师们改革的手脚,又前瞻性地提出了‚有模式但不唯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坚决杜绝对模式断章取义、生搬硬套。‚学校提倡百花齐放和个性张扬,只要反映出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要把‘教’变成‘学’,把‘课堂’变为‘学堂’。‛
为确保‚探究式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郑州四中又采取了集体备课、同题共享、打破组界构建教研共同体、品课与课后反思、捆绑式平价等各项教研活动,确保每一环节的教学都能落到实处。同时,这些精彩纷呈的教研活动又无一不体现了对教师成长的关注。‚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师去完成。要实现学生的成功,首先要让教师成功。而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合作互助,发挥团队精神‛。
如今的郑州四中在王中立校长的带领下,‚要发展,就要不停探索和实践‛的观念深入人心。没有了思想上的羁绊,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四中人正阔步向前。
赋权增能自主应成为课堂价值取向
吴永军
综合来看,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学校,明显地表现出了这样的共性: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这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的诉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东庐中学在‚讲学稿‛指导下的课堂别具特色,它更鲜明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集中地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观,更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注,更具备导学达标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自主学习的依据。
探问自主课堂的本质属性
关于自主课堂,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一般都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习)‛是其重要的外显行为。实际上,那种学习内容或学习目标始终由教师设计和控制的自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东庐中学,‚讲学稿‛成为学生学与教师教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那么,自主课堂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呢?
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和个性的呈现,即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学习,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控制。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和特征是自主性,这是就心理品质而言的;就哲学意义来讲,自主性的实质和灵魂是主体性,而主体性由自觉性和选择性构成。因此,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这是我们判断一种学习是否是自主学习的主要标准。
自主课堂体现三大特性的统一
从教学论角度看,自主课堂是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相统一的课堂,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就是自主课堂的三大基本特征。
自主课堂的模式可谓千姿百态,典型的有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以及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交还给学生;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完成作业;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布臵的作业明显少了,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了;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过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又重视了学生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提升。
自主课堂需要超越技术走上回家之路
在学习好经验时,许多学校只重形式而不能把握实质。这正如洋思中学前任校长蔡林森所说:‚几年前,我应邀去无锡某民办学校讲学,该校校长拿出董事会的《推广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决定》给我看。他们的决定中把45分钟机械地划成几个环节,并规定了每个环节的时间,还规定不得随意变动。那位校长还问我,一堂课教师讲几分钟最好?当时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就觉得他们搞偏了。‛
东庐中学的一位老师也说:‚讲学稿只是一个文本,最重要的是讲学稿背后的东西,它在形成、使用、反馈……整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东庐的精神内涵、集体智慧、价值追求,不是别人短时间所能看得到、学得到的。‛
据此,构建自主课堂,应当超越技术、超越课堂本身,综合地考虑问题。第一,建构自主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持。第二,坚持不懈是教学改革成功最基本的保证。第三,要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东庐中学仅仅是我国教学改革比较成功的例子,而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真正的思想在民间‛,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余文森
结合洋思、东庐、杜郎口3个学校的案例以及我个人20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曾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认为在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说教学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整体阶段来讲,初中学生就进入了相对独立学习的阶段,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独立性就得到了全面提升。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点拨、启发、引导才能解决。从专业角度来讲,有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而‚先学‛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就是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那么,先学的‚学‛与后教的‚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先学之学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后教的‚教‛也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 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根本的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3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一样的大学】推荐阅读:
不一样的课堂 一样的教与学规律08-17
名人经典语录: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10-10
一样的时间作文10-25
不一样的感觉随笔07-07
猫一样的孩子诗歌08-03
不一样的命运作文08-17
像梦一样的远方散文07-30
作文素材:不一样的情怀10-31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书笔记06-21
不一样的暑假初中作文素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