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2024-10-04

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共11篇)(共11篇)

1.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一

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者。他的历史功勋卓著、思想影响深远。毛主席一生革命成绩: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率领中国人民推翻霸占生产资料的四大家族,使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拥有、共同生产、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因此消灭了人民群众最不要的黑社会、娼妓、毒品、贫民窟和高犯罪率;提升了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和安宁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人迅速摆脱了人均寿命三十多岁的“东亚病夫”耻辱称号,改变了洋钉、洋袜、洋火、洋油的状况,短短二十七年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六大工业国!实现了弊绝风清、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人类空前盛况。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没有毛泽东思想,也就没有 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指明了道路,而且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建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先导。

2.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二

众所周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教学是一门非常难上的课程。政治性、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 让学生觉得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理论的真实含义, 甚至觉得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 关系不大。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 社会思潮早已经与建国后的四十年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四大理论, 也让学生觉得更像是在政治宣传和说教, 条件反射地抵触。同时, 社会现实矛盾冲突的不断呈现, 也让学生不假思索地得出结论, “都是社会有问题。”并且, 概论课程有不少内容、知识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比较接近。因此, 在上这门课的时候, 就需要认真思索概论课程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让学生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浅入到深出;让学生能够真正“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 概论课程有着比较明确的内容体系和教学目的, 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 从总体上了解以毛泽东思想为开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系统学习、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武装学生, 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明辨中国国体政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在现实的明察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问题就在于教学实践环节具体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在实践中已经基本达到共识, 是有助于教学效果实现的, 从“填鸭讲授法”到“问题讨论法”到“实验法、实习法”等等, 以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为目标。本文就以此来详细分析“问题—解析”法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

2 实践前提

我们发现,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独立学院的十多年发展经验中证明,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与研究型大学和专科型学校学生截然不同的特点, 不是纯理论的研究也不是纯技术的熟练, 而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即既具有基本理论水平, 又具有技术动手能力, 更要有能够对信息进行整合—创新的能力, 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这个教育目标定位就决定了独立学院的课程建设要紧密联系实际, 基于事实, 高屋建瓴。因此, 即使是思想政治课, 也可以找到与现实社会中的紧密联系, 用具体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反思、探索和现实论证。这就是“问题—解析”模型, 以问题为导向, 从问题出发, 立足于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而这个目标与上文讨论的概论课的教育目标一致。

另外, 独立学院存在的目的更多是要培养能够快速在社会上立足、成长起来的应用型人才,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急需大量经济、金融、管理、技术等类别人才, 中大南方就是定位于经济、管理类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固然相当注重实际、关心经济, 但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 具有比较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 他们普遍广泛触网、信息量丰富、思维敏捷、眼界开阔, 这些从学生的课堂提问探讨和作业反馈中可以看得出来, 例如, 对中央和地方权力如何分配才不会限制民主发展、为什么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必然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基础等等。管理类学生本身偏向于文科, 课程内容多是社会基础、人文人性方面的专业理论, 所以, 更加容易在毛概课程中产生共鸣。然而, 接受途径的多样化、复杂化, 繁杂、孤立的信息充斥在各个角落, 在大学生甄别的能力不强的情况下, 也会形成学而不思则罔的问题。在学生发言和学生作业中能发现, 不少同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大而空, 泛泛而谈, 概念模糊、逻辑缺失、见解情绪化, 甚至在复杂社会大环境中的大学生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有些错误想法根深蒂固, 易走极端。但是, 大学生作为年满18周岁的公民, 作为社会性的人, 最终必然要走向社会, 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疑惑得到缓解, 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现在就打好基础, 才能够真正融入社会、深入社会, 而不是轻易被人利用, 或者像处在社会的边缘一样。如何认识我国的发展变化和发展变化的原因, 以及如何面对我国当前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前提。这些问题也正是概论课正在思索并且需要解读的问题。

3 实践过程

概论课程作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与时政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 是最能实现学生上述需求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照本宣科无法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推进概论课堂理论教学联系实际。笔者学习了上海大学广泛推行的“问题—解析”新型教育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 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 立足于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立足于焦点难点, 深入浅出地解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如何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中国国情,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等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性分析、综合判断、抽象总结, 这也是大学生应该必须具备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 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看作是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探讨和理论总结, 从讲解“是什么”到着重于讲解“为什么”, “怎么办”,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析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背后的深层次根源, 挖掘热点背后所包含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在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基础上, 依托政治学、经济学、社会管理等等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基础, 帮助大学生更全面点地分析社会矛盾和解剖思想困惑, 形成相对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 并进一步能够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 逐步引导大学生做好有序参与政治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 学会用实践检验理论, 与时俱进, 最终形成符合时代特性的正确的理论, 从而最终发挥理论的旗帜和指导作用, 真正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虽然说, 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未必能够达到如此强大的效果, 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所提高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已经算是基本的成就。

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强拆事件, 我们以山西朔州内地公务员首度死于强拆为例。首先我们详细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背景, 以及强拆过程中的两轮商讨谈判, 户主吴学文家里小儿子因车祸而双腿残疾的现实困难, 以及确实没有更可靠的生活保障这些具体情况, 我们对比分析了德国、台湾等地的社会组织模式、义工服务体系建设等与众不同的社会组织形态, 总结出来这个问题的本质, 在于中国缺少更加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能够保障类似吴学文这样的家庭, 保障他的儿子这一类有需要的人, 并且政府的执政方法、社会组织理念也应当有所调整。面对类似的问题, 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学习台湾, 把中国的民间力量也一样充分发挥出来, 大力发展中国的NGO组织, 让民间社会真正强大起来, 形成互帮互助、合力向前的社会精神氛围。毕竟探讨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对比西方社会, 且这种对比研究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

这些疑问是学生平时了解不充分, 但是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 上课时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寻找可行的解决之道也成为他们的兴趣之一和下一步的目标。这样的结果就是概论课的目标。

实现了以上目标还远远不够, 概论课程在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理解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 把握概念体系内在的层次性和结构的逻辑性, 注重科学性、学术性和现时性, 最终形成专题。实际上, 就是把握两个方面的因素:理论内容和焦点难点, 找到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点。例如, 在理论课和实践课过程中,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于“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有局限, 仅仅认为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殊不知, 科学发展观也包括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央与地方、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等, 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最根本的就是落实到以人为本上。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也往往让学生在分析社会事件时开拓不了思维,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一点不及其余, 没有有效的问题意识, 探索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 要让学生形成以事件作为思考单位上升到理论层面, 形成整体化、结构化和历史化 (注重时间维度) 的思维方式, 总结起来就是要概念清晰、观点明确、原理引线、结构分明。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才可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

4 与时俱进

从以上介绍我们看到, 概论课程的复杂性不仅仅在于牵扯到敏感的社会话题, 也在于要求教师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战略、军事等等方面都要了解, 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出手, 要求教师对于教材理论体系和课程教授内容相当熟悉, 并能突破文字的局限, 运用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惑、寓教于学、寓教于实践, 扩大信息传递、丰富毛概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接受和反馈能力。笔者现在还很难对以上要求面面俱到, 希望这些目标能够在未来的教学中逐步完善, 一一实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精髓, 概论课程并不是教学生用今天的眼光去否定昨天, 而是用今天的进步弥补昨天的漏洞, 用明天的发展解决今天的不足。对于这门课的责任者来说, 也应该一以贯之。

参考文献

[1]陈占安.关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8) .

[2]张丹华, 陈海青.提高“概论”课教学有效性要着力实现几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4) .

[3]宋州.论形象思维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毛概”教学为例[J].财经政法教育新视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第4辑) , 2011, (6) .

[4]唐建兵.论情境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 (2) .

3.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运用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相应理论创新成果,推动着工人阶级及其先进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指导着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以新里程碑的历史姿态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彰显着这一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恩格斯充分借鉴和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为人类贡献了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创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在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的起点标志。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的无产阶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给指明了方向和原则,却根本没有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答案。而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俄国革命的模式,使我们党积蓄起来的革命力量惨遭重大损失。毛泽东从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将其看作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战略,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不失时机地通过和平改造,将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懈的探索者,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的理论创新成果。它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应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开辟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甚至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带有全局性“左”的错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但此时的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始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和确立。它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教条式的理解中,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与落后于时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客观评价了重大是非功过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党的组织工作、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在此基础上,明确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发展战略等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世纪之交的严峻形势,要求党对“中国共产党应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根本性问题做出回答。面对焦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足以巩固立党之本、强化执政之基、充实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实践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暴露出多年积累的问题。此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适时创立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求真务实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路线的理论创新成果。2004年1月,胡锦涛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内涵,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与拓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工人阶级政党必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突出以人为本的本质与核心地位,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根本方向性问题。

4.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篇四

毛强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对官僚主义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并将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他反复强调官僚主义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灰尘”和“污毒”,是搞特权、脱离群众、贪污腐化等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治党治国治军必须常抓不懈和切实解决的大问题,并提出和实施了克服官僚主义的具体措施。

官僚主义的两种主要形式

基于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存在和蔓延深恶痛绝。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首次使用“官僚主义者”一词,同年10月,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批评政府人员的弊端时,第一条就是“官僚主义,摆架子,不喜接近群众。群众有人走到政府里去问他们的事情时,政府办事人欢喜呢,答他们一两句,不欢喜呢,理也不理,还要说他们‘吵乱子’”。1933年8月,他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中更是指出:“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经济建设工作同样来不得官僚主义。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

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各种官僚主义现象,都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指出,工作上的形式主义和领导上的老爷主义,是官僚主义的两种主要形式,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政治病症。

工作上的形式主义,突出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仅仅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接着进行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1960年3月30日,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更是明确地指出,反对官僚主义,必须克服“五多五少”:“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表报多,经验总结少;人们蹲在机关多,认真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地组织工作少。”由此不难看出,形式主义迎合、助长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捧出”“逼出”形式主义。二者如影相随,甚至可以说形式主义就是官僚主义的一种,破除官僚主义就要反对工作上的形式主义。

领导上的老爷主义,突出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不仅不关心群众疾苦,反而摆架子、摆资格,妄自尊大。他们自以为了不起,有事不跟群众商量,“不注重和不善于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而欢喜主观主义地自作聪明地发表许多意见,因而使自己的意见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论”。毛泽东还指出,老爷主义与命令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面上是在积极发动群众,实际上是用少数人包办及强迫群众服从的办法,代替群众自觉的与有组织的斗争,即用非群众路线代替群众路线”。如果不破除这些行为,党的群众路线就无从贯彻,党的群众基础也无法巩固。官僚主义的实质是脱离群众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石,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官僚主义的实质就是脱离群众,丢弃了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违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问题。所以,避免和克服官僚主义,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肃清官本位思想,明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真正摆正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员干部必须打掉官风,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在人民中出现。毛泽东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交真心、讲实话、求真知、道真相、解难题,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共产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如果认为人民群众不讲道理,只能压服,不能说服,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956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与会者:“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党员干部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出发,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因此,每位共产党员的第一位工作就是要勤勤恳恳地研究人民中间的生产生活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去解决这些问题,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从主客观两方面反对官僚主义

如何避免和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毛泽东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思考。他认为,这既需要改造主观世界,加强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也需要完善客观条件,建立健全执政党监督体系和领导干部管理考核制度。

加强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是克服官僚主义的首要前提。毛泽东认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反对官僚主义也不例外,需要不断加强群众观点教育,增强宗旨意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克服封建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此外,要经常以整风精神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克服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工作任务,有的放矢,治病救人。

强化人民监督权,是克服官僚主义的关键环节。只有让人民充分行使监督的权利,党员干部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为,“人是会变化的,革命者也会发生变化。没有群众监督和揭露,他们可能进行贪污、盗窃。做投机生意,脱离群众”。为此,他强调必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面接受群众监督。为了使人民监督落到实处,他提出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社员代表大会制,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等群众参加管理形式,同时还要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此外,他认为人民来信来访是人民监督的一种形式,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因此,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

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是克服官僚主义的重要手段。新闻媒体以其监督权力的及时性、广泛性、公开性,在社会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毛泽东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就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强调人民群众在报刊上公开地批评党员干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刊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非常必要。后来,他还对新闻出版界代表说,群众来信可以在报刊上登一些出来,“一点不登恐怕不大好,那样业务部门会犯官僚主义,不去改进工作”。

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是克服官僚主义的有效措施。毛泽东认为,党员干部要学会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尤其是把官僚主义习气的老爷架子、官架子收起来,靠解决问题正确吃饭。比如,党员干部进行工作要采用一般号召和个别具体指导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两种基本方法;有效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将走马看花和下马看花两种方法相结合,要自己下去或者是请下面的人上来。他更是多次强调检查工作的重要性,“领导上抓得紧,检查严,对于完成任务是有决定作用的。”

完善党员干部管理考核制度,是克服官僚主义的根本途径。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此,毛泽东分析指出:“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同样是那些人,实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可见人是服制度不服人的,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消除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5.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五

2012-6-2

学习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1937年9月7日毛泽东写的一篇文章。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列举了自由主义的11种表现。文章剖析了自由主义的危害、来源以及自由主义者的思想方法。号召共产党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这篇文章,对于纠正党员思想上的不正之风,起了很大的作用。主要内容体现在: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这是第四种。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第五种。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这是第六种。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第七种。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九种。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这是第十种。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这是第十一种。

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

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们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不准备拿马克思主义代替自己的自由主义。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

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它是消极的东西,客观上起着援助敌人的作用,因此敌人是欢迎我们内部保存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的性质如此,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

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

 毛泽东从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克服自由主义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这就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理论水平,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观察、分析、认识、解决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标准,确立正确的是非标准,形成正确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自由主义的自觉性。

其次,必须正确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只有摆正了利益关系,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无畏,才能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克服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一事当前,先替国家和集体打算,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人民认真负责,积极工作,克服不负责任,消极懒散的思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

其三,是要敢于坚持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积极的思想斗争,是帮助共产党和革命团体改变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有力武器,是纯洁党的组织,加强革命队伍的团结,密切党和群众关系的有效途径。毛泽东指出:“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反对自由主义的重要方法。坚持原则,就是坚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纪律,同一切违背原则的言行作不疲惫的斗争。凡是正确的,符合人民利益的就支持拥护,反之则反对。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使党内和革命团体中的自由主义得到克服,党内的团结得到加强,党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其四是“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实际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就是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时候,以人民群众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为标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充分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自觉与真正发动,任何事业都不会成功。我们的一切事业,都必须依靠于决定于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所以我们必须向人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知识和经验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更高的理论,又用它来指导群众的行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启发群众的自觉性,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光辉文献的现代价值。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这篇光辉著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深刻地教育了全体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团结,克服了各种自由主义,使党肩负起了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盼望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愿望”解放后,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现在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的光辉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当代反对自由主义十分必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代,毛泽东1937年论述的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在某些组织和个人仍然存在,而且较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发展到包庇纵容亲属违法乱纪。毛泽东例举的自由主义的第四种表现,在某些地方,非常严重,为了保护地方利益,不执行中央决定,阻碍经济的发展。毛泽东例举的自由主义的第八种表现,也很严重,相当一部分人,只要不触及他们自身的利益,对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扒手行窃,过去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现在许多人视而不见,任其作案。公共财物,许多人不爱惜,看到有人破坏也不愤恨,不制止,所以在许多城镇,公共设施损坏严重。自由主义的第十一条表现,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现在犹为突出,贪污盗窃,行贿受贿走向犯罪的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错的,就是不想改正,坚持错误的行为,最后走向犯罪。而一些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看到腐败行为,不是作斗争,而是羡慕,认为别人有本事,有的甚至公开讲:行贿受贿,行的成,受得到才是本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既然自由主义表现如此严重,反对自由主义十分必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反对自由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艰巨而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而“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党怎么能领导全国人民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代反对自由主义十分必要,要反对自由主义,理论上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政治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敢于坚持原则,同一切错误言行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抵制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

其三,是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反对自由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要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反对各种自由主义行为。因为自由主义使团结涣散,不能团结一心实践“三个代表”;自由主义使工作消极,不能积极主动地践行“三个代表”;自由主义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命令不能执行,各行其是,失去践行“三个代表”的基础的保证;自由主义使党和群众发生隔离,离开了人民群众,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直接违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谈不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要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反对各种自由主义。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的伟大篇章,在60多年的革命实际中,对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觉悟,统一认识,增强全党的团结,纠正错误的言行,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让我们继承发展和广泛应用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的伟大理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 学习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心得体会

据粗略统计,***自2007年11月主政重庆以来,在重要场合讲话中引用毛主席的经典语录有30多次。红二代***在七一讲话中也提到学习《反对自由主义》。话中提到:“刚才有的同志讲,党员群体的形象,加起来就是我们党的形象,这话有道理。在我们的队伍中,有大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式的优秀党员,他们勤奋工作,无私无畏,赢得了群众的真心爱戴。但也有一些人,虽有共产党员之名,却理想信念滑坡,对自己要求不高,脱离群众,习惯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像毛主席在《反对自由主义》中说的,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有的人就想着自己如何升官,生怕碰到矛盾,影响自己的“发展”,对自己有利的就做,没利的就绕开;工作也是拈轻怕重,生怕累着了。相当一些党员的素质确实令人担忧,更不用说那些贪污腐败分子。”二是不断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经常“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如果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要自觉自愿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我们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就是为了不断改造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组织“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实施“三项制度”,就是为了不断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些活动都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回想50年代,加入少先队就觉得很光荣,以后再成为共青团员就更觉责任重大。在那个年代,看到谁是共产党员,那感觉真是肃然起敬!群众感觉党员就是不一样,个个都是先锋模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从以上摘录可见,我们重新学习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是因为:

 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矛盾和问题人民迫切需要毛泽东时代那样的共产党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社会经济方面尽人皆知的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尖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有了提高,少数人富裕起来,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却普遍滋长,主要是收入分配不公不合理,致使贫富差距悬殊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大危害和主要矛盾。

2、在民生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高油价、高物价让中国老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广大老百姓背负着“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新三座大山,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高房价所形成的泡沫经济现象,使整个国民经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和风险;国内股市持续地低靡让很多老百姓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被死死地套牢,广大股民苦不堪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负面作用影响着民生的各个方面,最突出的是使失业人数增加,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包工头和私营企业主恶意拖欠民工工资和压低工人工资,造成工人自杀的现象(如广东的富士康十几个工人跳楼自杀)逐年增加,最近珠三角地区工人罢工的问题,都成为诱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

3、在社会思想道德方面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思潮泛滥,举国上下都在疯狂地淘金,这个社会似乎以赚钱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人们精神空虚,现在的所谓80后、90后们多数是伴网络游戏成长的,他们的信仰沦为沙漠,金钱统治着人的灵魂;拜金主义严重地腐蚀着官员的意志,瓦解着整个社会风气,连代表着社会公德和爱心的教育、医疗系统都是一切向钱看。同时,存在严重的信仰和道德危机,如自称当过“毛主席的秘书”的李锐、政法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郭世佑为首的四名教授、北京某中学的历史教师袁腾飞公开在学校、在网上发表反对和攻击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的恶毒言论;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却在时政评论节目里说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国外的反共反华反社会主义势力在国内培植其代理人,利用各种媒体攻击、污蔑、歪曲、丑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疯狂叫嚣取消共产党领导和实行西方国家的多党执政体制;媒体娱乐节目普遍存在的“三俗”问题,都在毒化着人们的视听环境。对于这些反映了我国确实严重地存在着信仰和道德危机的问题,对党的建设、对青年和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老百姓对共产党的信任、对全社会的风气产生了极其恶劣地影响。

4、在社会生活中在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方面的矛盾十分尖锐,很多老百姓因为自身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上访和信访的事件比比皆是。在社会治安方面不少地方的社会上黑恶势力猖獗,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使广大群众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近一年来,国内发生数起砍杀儿童小学生的恶性刑事案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贫富差距悬殊所致。在拜金主义盛行的情况下,象北京的“天上人间”和重庆的“希尔顿国际大酒店”这类淫窝在全国还普遍存在,“黄、赌、毒”泛滥成灾,不少地方的社会治安状况又开始恶化,以非法手段获取钱财为目的的抢劫等刑事犯罪案件又有回升之势。

5、在政治生活中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已危及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由于实行市场经济,使得拜金主义思潮泛滥,在党内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和相当部分的腐败分子,腐败大案频发,严重地损伤了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使很多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及其部门怨声载道而产生疑惑。因此,腐败的问题危及着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广大人民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必须下大力解决的当务之急。同时,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党政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决策及思想作风引发了群众的不满、反对和抗争,乃至酿成群体事件。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官僚主义具体表现为:没有群众观念,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意见置若罔闻,不情愿为群众服务;为了讨好上级或表现自己,拿侵害群众的正当利益不当回事;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盛气凌人,在群众面前文过饰非、掩盖错误,对的是对的,错的还是对的,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宁可不要真理,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和无能,不惜牺牲巨大的群众利益,不惜牺牲党的威信;回避问题、推诿矛盾、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拖;由于官场潜规则的作用,前任遗留的问题愤然不管,留给后任的问题欣然不管,自己任内的问题悠然不管,甚至所有的问题居然不管;工作纪律松散,工作效率低下。由于这样的官僚主义形成了风气,致使应予解决、能予解决却不予解决的现实社会矛盾不断发生和蔓延,历史遗留的社会矛盾在持续的推诿中不断的复杂、激化,其危害性和影响极其严重,造成了在官僚主义盛行的地方和单位领导与群众的尖锐的对立。

 党建中对党的纪律建设愈发重要。

个人认为,要加强当的自身建设,反对个人自由主义尤为必要。党的纪律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纪律严明是贯彻当的路线、维护当的团结统一、完成当的任务的重要保证,在建设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党中央突出强调的是加强党的纪律,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优良作风,增强党的战斗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党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党章和各项党的具体规定是包括了党的政治、组织、宣传、群众、财经、外事、保密工作等方面的纪律整体。我们全党要自觉遵守各项纪律,才能实现全党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而自由主义蔓延则会涣散原有的纪律性。学习反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能提高我们党员的纪律观念,使我们更强烈的意识到遵守党章和党纪是每个党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自觉地用党纪国法来规范自己的行动。

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纪律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党的队伍中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甚至滥用部分权力,违反党纪国法等现象;在搞活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得主张对党纪要求“松绑”,认为应把市场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有的再外交活动中,泄露国家机密和经济情报,违反外事纪律;更有甚者,在政治上同党离心离德,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闯红灯”等。而自由主义是党的健全集体的腐蚀剂,是维护当的纪律的大敌。如果任由自由主义肆虐,势必涣散党的意志,动摇党的领导地位。所以,通过重温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对加强党的领导,改进党的作风都能起到更积极的作用。现在继续学习也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客服消极的自由主义。保证共产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党内矛盾、更富有生命力的区维护党的纪律。

 学习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的效果

一是反对自由主义要树立从点滴做起的思想。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反对自由主义就是要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虽然在和平时代也应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拼搏进取的作风,更要关系集体,乐于助人,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是反对自由主义要由严于剖析自己的勇气。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工作、生活和需诶中得各种困难、疑虑或思想上不对的苗头或倾向,应更及时的向组织汇报,和同志们交流,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加以及时改正。在平时的各类各项工作讨论和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三是反对自由主义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我们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其理论上的先进性。因此,平时更多的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各打重要会议精神,不折不扣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党组织的各项决定并及时完成工作任务。

四是反对自由主义要树立从我做起的决心。反对自由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在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努力在工作和学习中做到:

1、以文立身,不断提高工作素质。作为一名教职人员,平时自己要做到多学、多练、多积累、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业务素质,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基础。

2、以诚立身,维护工作团队的整体团结。真诚的对待领导和同志们,是增进友谊,推进集体的团结协作。

3、以勤立身,积极促进工作上台阶。勤奋敬业是干好工作的基础,甘于奉献不只停留在口头,默默踏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提高自己工作水平。

4、以谦立身,保持自我的持续进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我党的一大优良传统。面对困难,加强联系,磨练自己;面对成绩,力戒浮躁,踏实工作,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 学习《反对自由主义》在实践中的创新

(1)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因此,我们党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特有风格,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又一显著标志。批评和自我批评,历来是我们党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锐利武器,是纯洁党的肌体、增强党的团结的传家宝。

所谓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指在根据党性原则的要求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提出看法和意见,也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自我揭露、反思和剖析的作风。这是我们党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侵蚀、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纪律和增强党的团结与战斗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党光明磊落、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坚强有力的表现,也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表现。党内如果没有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那么歪风邪气就会盛行,错误思想就会泛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是使党立于不败 之地的可靠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光明磊落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纠正错误的又一范例。(2)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讲话。“八荣八耻”的提出,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这一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乃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八荣八耻”,高屋建瓴,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界线。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生动体现,也是匡正当前从政道德、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的重要指导原则。在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3)今天,我们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这充分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实际,实现重点突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特别是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党建工作必须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把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党的工作有机融合,渗透和体现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项工作任务中,并以这些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发展衡量和检验党建工作的效果。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指导作用是,一方面,党的建设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检验党建的得失。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理论思想内容也为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具体说,党的思想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为重要任务,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要把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重要义务之一;要使高校党的建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牢牢把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就必须积极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一直注重科学发展和理论创新;批评与自我批评、“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的重要思想,一些本质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都要求全体党员积极开展思想斗争,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6.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六

方国礼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长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可谓精辟概括,出神入化。作为领袖,毛泽东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出奇制胜。作为战士,毛泽东有着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不畏艰难困苦,敢于夺取胜利的雄心壮志。作为诗人,毛泽东激情澎湃,想象力丰富,在这场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写下了九首诗词,有律诗,有小令,有长调。其中律诗仅一首,这就是《七律·长征》,被很多专家称为毛泽东诗中极品;而把长调《沁园春·雪》称之为毛泽东词中极品。毛泽东长征诗词脍炙人口,字字珠玑,影响十分重大。这些诗词,不仅博大精深,文采飞扬,文学价值很高,且具有史料价值,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深入研究。

一、长征诗词贯穿着崇高的革命理想

回眸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攻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在甘肃会宁与第一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结束了这次全国红军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的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么豪迈!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经历了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长征,尽管“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苦不苦?苦。累有累?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红军的眼里,那延绵起伏的山川,巍峨挺拔的峻岭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红军的脚下,化作小小的泥丸。也就是说,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翻不过去的岭,谁也挡不住红军奋勇前进的步伐。面对“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险峰,反而“快马加鞭未下鞭,”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毛泽东长征诗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和统一,贯穿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刺破青天锷未残,”她形象地向世人宣告,红军好比尖刀长剑,挺拔、锋利。它把青天都刺破了,而锋刃没有丝毫损毁,可见它坚强有力。“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即使天要塌下来,也能把天擎住,可见力大无比,象征着我们党、我们的党领导下的红军,似擎天之柱,擎住了中华民族之命运,挽救了祖国,解放了人民,进行着项天立地的革命事业。你能说这不是崇高的革命理想闪烁着时代的光华吗?

二、长征诗词是红军的赞歌

长征诗词广为流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它告诉人们,一切艺术精品,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认真推敲,反复提炼,才能突破自己,超越前人。长征诗词是红军的赞歌,至今仍激励着千千万万诗词爱好者反复吟咏,汲取营养,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有新的佳作问世。

且看毛泽东亲历的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县北部的娄山上,是从贵州进入四川的主要关口。它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关上有茅屋两间和写有“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石碑一块,周围山峰如剑,直冲云霄,形势十分险要。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北进,越过娄山关,渡过赤水,准备从四川的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征,与川陕革命的第四方面军会师,北上抗日。国民党反动派集结重兵,想阻挡红军渡江。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渡江计划,出敌不意,回师向着敌人力量已经空虚了的贵州境内东进。2月19日四渡赤水,贵州军阀王家烈急调两个师扼守娄山关,跟红军在娄山关与板桥之间遭遇,发生激战,王家烈8个团被歼灭。2月26日红军再度攻克娄山关,乘胜又一次占领遵义,又在遵义西南老鸦山附近消灭了赶来增援的吴奇伟纵队两个师的大部,这次战役共歼敌20个团,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忆秦娥·娄山关》主要是描述重占娄山关的情景。

毛泽东这首词通过对红军越过娄山关,并向遵义进军的描写,大力宣传遵义会议后英雄红军的顽强勇猛、视险为夷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战斗雄姿。词的首句形象地点明了这次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浮天,天将破晓,我红军指战员又威武雄壮地向着娄山关急速挺进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此情此景,从侧面烘托出行军的紧迫和纪律的严明。行进在西风的呼啸中、迂回曲折的道路上,使得军号声音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时隐时现。细腻的描写,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宣扬了红军指点员的英雄气概。遵义会议以后,英勇的红军又好象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前进,穿插于敌人之间。生龙活虎,处处主动,国民党反动派想凭借天险阻止我红军前进的企图又一次成为泡影。诗人在这里没有对激战过程进行描写,而是形象地勾画迈出豪迈的雄姿,表达了红军再次越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任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红军是无所畏惧的,“雄关”虽像铁一般牢不可破,不可逾越,但我红军如今迈开大步又重新跨越过去了。

在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几乎每首诗词都涉及到写山,如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舞银蛇的岷山,历来兵家必争的娄山关,又高又大又寒的昆仑山,山路险阻、曲折盘旋的六盘山,更有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江山。山,跟红军联系在一起。跟中国革命和中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不同笔触加以刻画,各以其不同的姿态、神采和色调,呈现在世人面前,深深地寄寓了人的不同的心境,可以说诗句清新,风格豪迈,感情激越奔放。

在谋略布局上以写景为主,议论为辅,写景是为了抒情,议论不失画龙点晴之笔,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鼓舞了多少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在表现方法上,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妙境。在遣词造句上,既通俗简练,又形象生动,富有诗意,使革命的思想内容与完善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长征诗词的艺术对我们的启迪

毛泽东长征诗词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如同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使广大诗词爱好者深受鼓舞和启发,而成为当代诗词热的发端。毛泽东长征诗词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迪,主要在于:

(一)诗不厌改。大家知道,毛泽东《长征》诗“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水拍”是由原来的“浪拍”改过来的。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选》作者自注是:“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这说明毛泽东治学严瑾、胸怀谦逊,善于采纳哪怕不相识的人的正确意见。再看《念奴娇·昆仑》手稿与正式发表时,改动之处较多,真是字斟句酌。如“横空出世”原为“横空绝世”,“出”与“绝”在于一个是动词,一个形容词,用“出”字则形象生动,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而“绝”字则显得呆板,不那么有生气。“阅尽”由“揽尽”来,“阅”与“览”虽然意思相近,但“览”字缺乏大气磅礴之势,而“阅”字不仅气吞万里,且具有历史的凝重感。“飞起玉龙三百万,却是此君余脉。”发表时,后一句改为“搅得周天寒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改使人觉得是一气呵成,具有连贯性,赋有诗意。还有“一截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一截留中国”。“东国”涵盖了东方各国,充分抒发了诗人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援世界民族主义革命的伟大思想,展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二)突破陈规。诗歌,特别是律诗(含近体绝句)是讲究精炼的,盛唐以后诗人写律诗,一般避免重字,但也不一概而论。毛泽东《长征》诗就有三个地方出现重字,如“万水千山”、“岷山千里雪”中的“千”字、“山”字;“红军”、“三军”中的“军”字。人们并不觉得它的重出,而减低《长征》诗的艺术魅力。问题在于有的重字出现无法避免,有的重字出现贴切自然。诗依律,词依谱。词的平仄由词谱决定,什么地方用平声,什么地方用仄声,都需按每首词的词谱来填,故写词又叫填词。能否突破呢?为了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毛泽东敢于突破,如《念奴娇·昆仑》下阕“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首句第二字应用仄声,却用平声“今”字;

二、三句平仄应是:“+ — + |(句)+ |— — |(韵)”。看来不合平仄的要求,但诗人为了加重语气,表达坚强的毅力和信念,不受平仄的束缚,连用两个“不要”,拉近了领袖与群众的距离,诗人发的是人民群众的心声,不愧是老百姓的代言人。再看“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平仄定格是:“+ | — —(句)+ — + |(句)+ | — — |(韵)”。我们可以看出前两句平仄自然不合,但三个“一截”的连用,一泻千里,气势非凡,且想象力丰富,无与伦比。我们说,毛泽东诗词是传统诗词中的瑰宝,他的创作实践是既在整体上遵循传统诗词的基本规律,但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又有所突破,并不死守教条,这对我们教益很深。

(三)含蓄隽永。诗贵含蓄,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其作品方为读者所接受。“凡诗恶露而今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吟咀而有余味”(清吴景旭)。按照唐代司空图的说法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思索、体会和领悟。毛泽江写山高,用“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来表达意境,你说这山高不高。无疑这山高得惊人,离天只有三尺之遥,伸手就可以擎天了,你怎么想象都不为过。让我们再回眸千古绝唱《长征》诗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得何等轻松!其实,金沙江江阔流急,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猛烈地拍打撞击两岸高耸入云的陡壁峭崖。情景十分险恶,要渡过去不是那么容易的。那大渡河,水流比金沙江还要湍急,两岸石崖更高,情势更恶劣,无法架浮桥渡过。红军惟有用一只渡船强渡大渡河。而在作者的笔下似乎看不出什么情急、况迫、境险,一“暖”一“寒”足以表达视若等闲,蕴藏着必胜的信念。古人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我以为毛泽东很多诗句是符合这一特点的。

(四)夸张适度。夸张是古今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要以实际的生活为依据,进行大胆而又合理的艺术夸张。在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可以说不胜枚举,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尽管五岭和乌蒙山脉蜿蜒起伏,困难重重,但在红军眼里,它们都不过像在水中翻腾着的细浪或像滚动弹跳着的小小泥丸罢了。表现出红军的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七

一、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

“教学是教师、学生的共同活动,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觉的、积极的认识活动。一方面, 教学包括着教师的活动, 也就是教;另一方面, 又包括着学生的活动, 也就是学。教师和学生, 教和学, 既是教学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又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1]徐乐乐撰文指出, 教学“以一定的经过筛选、整理的文化为中介”“中介的存在是教学能开展的必要条件”。[2]由此可知,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内容三要素。网络时代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的影响, 亦可从此三方面进行表述。

1.社会热点问题对教师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网络极度发达的时期, 社会热点问题对教师具一定挑战性。

第一, 从持续时间上看, 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历经几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问题则转瞬即逝。社会热点问题的层出不穷, 要求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要形成常态化。

第二, 新闻媒体、网络媒介对同一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各种各样, 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既有全面的也有片面的, 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可以看出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具有海量性、多样性的特征, 对教师进行素材甄别、采集、凝练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 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复杂性, 每一个问题往往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 同时也是政治问题, 多重性质交织在一起, 致使无法用一种理论进行全面、充分地解读, 这对教师的学科背景、综合解读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挑战。

第四, 聚焦社会热点问题, 既包括传统手段如报纸、广播, 也包括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对于传统媒介的掌握教师和学生不分伯仲, 但是对于新媒体而言, 其技术的掌握教师甚至逊于学生, 这对教师掌握信息加工的手段和工具提出新的要求。

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和传播途径的高技术性, 对高校教师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其精髓, 有的放矢地应用到教学中提高了难度系数。

2.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带来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电脑、智能手机, 他们倾向于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而且很多高校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 学生能随时随地快速捕捉到最新的热点问题。据上海4 所高校所作的问卷调查, “平均97.2%的大学生每天上网, 56%的学生上网时长超过1 小时”, 在上网的学生中, “高达95.4%的学生表示会关注网络热点问题, 其中24%的学生表示会简单浏览相关问题及热点评论, 而80%以上的学生表示会特别留意网络热点问题, 而且会及时跟踪热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影响等”, 甚至“88.7%的学生表示会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会对问题进行评论、跟帖或发微博表达自己的想法”。[3]由此可知, 大学生时刻关注着社会热点问题。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 尚处于思想发展不成熟阶段,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不容小视的, 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是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后, 网络媒体往往能第一时间进行追踪报道, 并以信息爆炸的形式迅速传播。这种报道形式会使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处于零散状态, 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致使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系统、不全面, 导致他们抓不住问题核心, 对他们内心的触动减弱。

二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黄金发展期, 同时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在此期间新旧体制的摩擦, 思想观念的冲撞, 利益格局的失衡, 常常会导致非常尖锐的问题, 往往也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很多新闻媒体为了抓住人们的眼球, 更愿意报道恶性事件, 甚至把负面内容无限放大。当然, 最为关键的是民众的社会心态, 宁可信其负面的介绍也不从正面去理解。

3.社会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的挑战

《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内容极其丰富。尽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体系, 但是社会发展是瞬息万变的, 相对于学生的关注点, 教材具有滞后性。而且教材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 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反映的情况存在差异性, 甚至是相背的。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对国情、党情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冲淡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度、接受度, 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热点问题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途径

如前所述, 社会热点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很大冲击。应趋利避害, 探讨有效途径, 借力社会热点问题, 提升本门课的实效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该主动出击, 将其纳入到教学过程中, 注重资料收集整理, 设计教育活动, 开辟热点问题讨论渠道, 使其与《概论》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1.发挥《概论》课程组集体力量, 系统收集、梳理社会热点问题

在热会热点问题中, 有些事件是突发的, 有些事件是反映尖锐社会矛盾的。经网络传播之后, 一些网络信息会出现失真、扭曲、偏激的现象, 甚至还会有虚假报道故意扰乱社会稳定的情况。面对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问题, 以一己之力很难达到借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本门课实效性的目的。在此情况下, 本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精神, 要以教研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 分工合作, 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协作的作用, 及时、准确梳理社会热点问题内容。首先还原社会热点问题的历史, 构筑背景, 让学生了解热点问题发展的完整脉络, 认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厘清事件事实, 提供权威精确的数据, 让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更准确;其次要解和学习有关热点问题的理论、学说, 让学生理解热点问题更深入;第三确定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哪个理论知识为支撑, 在该课程中哪一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更准确明白。总之, 课程组通力合作, 则有可能组合成一个“专家”, 得出独到见解, 形成较好教案。

2.发挥学生主动性, 注重社会热点问题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比较强, 而且与中学政治课内容有较多重复, 大学生普遍对其不感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突出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并帮助解决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惑, 因势利导, 适当点拨,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时事热点播报”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排好顺序, 利用课前10分钟进行一个小组展示, 播报的形式可以仿照新闻联播、长江新闻号、关键洞察力等新闻节目, 就热点问题进行简要播报和评论,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不同观点或者质疑, 组员现场解答。为了达到理想效果, 教师需要作好组织和动员工作。首先, 组织学生选题, 选题时避免喧宾夺主、只顾热闹, 选择的题目内容与课程内容无关, 同时组别之间选题的内容避免重复, 对于重复题目, 适当进行调整;其次, 组织学生收集材料, 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和收集;再次, 学生预演播报形式和内容, 教师进行指导修改;最后, 学生课上展示, 教师做出点评。

3.发挥教师导向作用, 精心安排课堂, 穿插、渗透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对教师所持的一些观点并不完全赞同, 甚至背道而驰, 所以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思想状况, 选择社会热点问题;其次深入全面地掌握选用的社会热点问题, 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 做好课堂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再次教师设计好的相关问题, 问题由浅入深、层层相扣, 并且要和教材理论知识吻合, 到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

4.发挥社会实践的延伸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 加深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形式, 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进行。借此机会, 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 在社会实践的环节上, 设置以“美丽中国”为主题, 以4-5 人的小组为单位,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并认真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围绕“美丽中国”这一主题, 以“美丽中国环保先行”“美丽中国家乡行”“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雾霾之我见”等为题目, 进行调查和总结。这样就将“美丽中国”这一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 学生通过所看、所做、所想对“美丽中国”的背景、内涵有了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 这种形式要比只是课堂讲授效果明显。

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历史在当下的展现, 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昭示。[4]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大学生审视社会、认识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重要纽带, 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所在。更重要的是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单向的书本理念传输已经不能适应需求。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 探索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途径, 发挥其积极作用, 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提高教育效果将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丛立新.教学概念的形成及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徐乐乐.对教学概念及其属性的审视[J].教学与管理, 2014 (6) .

[3]代小舟.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

8.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八

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新历史课标的要求之一,也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解惑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是自主性、主动性、实践性。探究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获得者,知识的获得是探究者积极主动地质疑、探索、实践、体验,从而发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探究者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查询,动口请教表达,甚至动腿调查研究,多种感官并用,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最终要达到并能达到的目标效果是:获得最深切的知识,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就是依据探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理念而编订的。它分为必修I: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II: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必修III: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分类分册编订,就每一册每一类内容而言,是相对集中而独立的,彼此缺乏相应的连贯,很有点像商店柜台上的分割鸡肉,鸡腿是鸡腿,鸡翅是鸡翅。学生和老师乍一接触,总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感。这恰恰是编写者要达到的效果。只有质疑才能产生辩疑解惑的冲动。即要求我们进行探索性教学和学习,在窥一斑之际,求全豹之貌,以期对历史现象进行全局性的把握,形成完整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我们搭建起了历史三册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我们解释历史现象难题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进行探究性教学和学习的思维工具。

一、唯物史观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变革的终极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对社会存在起着或积极或消极或大或小或长期或短期的作用,影响历史进程。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以上三个基本观点包含了高中历史必修I、必修II、必修III 内容之间的联系。必修II(经济):经济方式由生产力来解释。必修I(政治):上层建筑主要由必修II来解释,必修III(文化):必须由必修I、 II来解释,同时每一本内容反过来也分别能解释其他两本的历史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观点把三本知识连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分割鸡变成了完整的肉鸡。这种由局部到全体,由表面到本质的研究探索的做法,就是探索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通读研究整个三册内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高屋建瓴,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引导好学生打好基础。而学生在学习每一册内容时,老师也要将其他两册相关内容给学生以有意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质疑和动手动脑的思维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释疑的能力。

二、具体实例

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政治上集权制、法制逐渐形成;经济上,封建经济确立;文化上,百家争鸣。这三点分别在必修I、II、III中讲过,我们用唯物史观来理顺三者的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推广,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形式也逐渐形成确立;由于经济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政权,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社会的种种变化,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便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立场的思想观念,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再如:宋以后,中国文学艺术(必修III)无论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逐渐向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市民阶级扩大,文化消费群体扩大;③政治制度日益腐败;④主流社会意识的逐渐僵化。

三、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

如果说唯物史观仅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工具的话,那么要真正做到历史课探究性学习,老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1.具体做法

(1)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入背景角色,激发学生探究好奇心。

(2)巧妙设疑,正确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全体参与、分组讨论,群策群力,烘托探究氛围。

2.注意事项

(1)创设的情境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行性,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2)情境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影视资料。

(3)集体活动与个别发言相结合,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4)探究活动要有时间规定,对结果要有评价和鼓励措施,评价的标准不要唯答案对错论,要更多地侧重對探究方法、探究精神的评价和引导。

(5)历史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下面我以高中历史必修II 中《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本节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很多,教材侧重介绍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变迁和婚丧嫁娶、社会风尚等社会风俗的变迁,主要是文字叙述。

我的做法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影视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关内容的变迁,然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都有哪些变迁?(2)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迁?(3)如何来看待这些变迁?(4)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老人,看看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还有哪些变迁?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汇总意见,代表总结发言。在鼓励其他小组成员发言的基础上,我做补充性总结。在这四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便可解决,第二、三个问题学生只能部分解决,第四个问题学生更多地只能在课外解决。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期分层去解决,只要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即可。

通过这种形式的教与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和表达和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9.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九

读《实践论》心得

XXX三班

XXX

寒假的读的第二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是毛泽东的《实践论》,这文章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我低了这本书后,觉得实践这个行为着实是一件事物是否合乎情理,是否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凭证。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点都不了解。而现在,我对《实践论》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文章写于1937年7月,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原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二章中的一节。该讲授提纲1937年9月曾印过油印本,次年由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单行本,不过都未署作者的姓名。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著作选读》。它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著作一起,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毛泽东自己也曾说过,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实践论》比他同时的其他哲学著作更重要

在《实践论》中,通过对实践对事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的重要性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让我对于自己在现实中的种种行为与做事方法又有了一种参考与借鉴。并且,也使我从事物的基本原理中,得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在认识事物时,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都是要经过实践的洗礼才能真正成为真理。而且,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必须先观察事物的六个特性才行:第一个是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第二个是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第三个是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第四个是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第五个是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最后的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毛主席在文章中有很多观点,对于我这种对此没过多涉及的人都有一点吸引力的: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

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在当时更是起到了力挽狂囊的效果。并且,这些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10.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十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多面临的问题,还必须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主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正是坚持了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战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应用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独具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应用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毛泽东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 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基本点:一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二是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并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11.毛泽东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蝇王》 象征主义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蝇王》是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llg,1911-1993)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中,戈尔丁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讲述了一个具有寓言色彩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个荒岛上,起初他们尚能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他们分裂成两派,并互相残杀,荒岛最终在燃烧的大火中走向了毁灭。戈尔丁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表达了他在经历了二战后对人类社会,人类本性的基本理解和看法。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入手剖析《蝇王》中的象征意义,从而解读戈尔丁所寓言的人性及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善与恶。

一 标题象征

小说运用了人见人烦的“蝇王”作为标题,具有其深远的象征意义。“蝇王”来源于希伯来语,原词为“Baalzebub”。在英语中,“蝇王”则是粪便与丑恶之王(或污物之王),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萬恶之首”。在小说里,蝇王不只是象征着丑恶的悬挂着的猪头,更代表的是人性最深层的黑暗面,是无法避免的劣根性。在该小说中,大部分故事情节都和打猎相关,开始是为了获得食物,后来是为了游戏,到最后导致了杀人。从这些故事情节的变化来看,表面上表达的是孩子们想要征服野兽,但深层次表达的却是兽性占据了人的心灵。在故事中,杰克等人杀死了一头野猪,并把猪头挂在树枝上当做给怪物的祭品。这只树枝上的猪头上叮满了苍蝇,所以也就成了“蝇王”。这个祭品正是杰克等人的野蛮行为的成果,它暗示着人类的劣根性——“人性本恶”。这一暗示在后来西蒙和蝇王的对话中得到深化。“蝇王”对西蒙说:“我就是怪物……是你的一部分。”这一对话充分表明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也存在着罪恶,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据此分析,蝇王象征着人类灵魂的沦落与人性的丑恶。

二 地点象征

小说整个情节都发生在太平洋的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小岛上。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大人,只有一群天真浪漫的孩童。在海岛之外人类文明社会正由于人性邪恶处于战火之中,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危在旦夕。而在小说里,这个荒岛却像是诺亚方舟,它帮助孩子们逃离了战争和死亡的威胁。对于侥幸生存下来的孩子们这里本应是一块净土,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劣根性在孩子们身上的逐渐暴露,海岛开始失去原有的平静。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让孩子们觉得海岛上一定有野兽,而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恐惧心理也愈演愈烈,直到小说的最后,孩子们相信只有武力、屠杀才可以消除恐惧,保证他们的安全。就这样,男孩们开始自相残杀,整个小岛陷于恐怖之中。男孩们最终彻底毁灭了小岛的一切,整个海岛在熊熊大火中燃烧起来。这也就预示着兽性、非理性战胜了人性和理性,预示着人类的发展又重回到原始状态,即人性的邪恶和野蛮。

三 事件象征

《蝇王》的叙事结构有三条平行延伸的脉络。

第一条脉络与“集会”——“上山”有关。集会在这里是理性的象征:孩子们通过它举行了民主选举,而且商议了如何向过路船只呼救等。荒山野岭是野兽出没的地方,所以可被视为野蛮的象征。当人性还没有堕落以前,小说的叙事结构表现为“集会——上山”的形式;但是当人性开始堕落之后,小说的叙事结构表现为“上山——集会”的形式。

小说的第二条脉络和“扔石头”有关。书中总共有四次“扔石头”:第一次是为了公众利益;第二次纯粹是为了开玩笑;第三次和第四次是为了杀人。整个过程反映了人性从善到恶的演变。

第三条脉络和“杀猪”有关。小说开始,杰克等孩子打猎、杀野猪是为了解决遇救前的生活问题。而第七章中的“杀猪”则是孩子们做的游戏。此后不久的另一次“杀猪”的游戏却酿成了一场“杀人”的悲剧。在第九章“目击死亡”中,当孩子们在狂风骤雨中又唱又跳时,西蒙突然冲进了他们围成的圈子,结果被当成野兽而活活打死。由此可见,“杀猪”序列与“扔石头”序列一样,都奏出了“为大众——开玩笑——杀人”的三部曲。这一模式象征了理性的丧失和人性的堕落。

四 实物象征

戈尔登以独特的手法利用实物来表达抽象的含义。在该小说的阅读中,很多实物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1 蝇王:邪恶的象征

“蝇王”在英语里意思是丑陋和污秽的东西,在书中以一个被祭祀给孩子想象里的野兽的猪头出现。但是在书中扮演那个重要角色的“野兽”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象征了人类本能的恐惧而已。

2 海螺:话语权的象征

“海螺”是书中出现的第一个角色——拉尔夫的最大优势。海螺作为一个原始而又唯一的联络工具,象征着话语权。孩子制定的规则里被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在开会的时候(开会象征某种统一思想的步骤),谁拿到了海螺,才可以发言。所以,孩子们推举拉尔夫为领袖,因为他捡到了海螺。但也正因为这样,最后海螺被碾得粉碎的时候,杰克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喊道:“……那就是你们的结果,我说,再也没有我们这一群人,海螺完了。”海螺的粉碎,象征了话语权的丧失,秩序和自主的沦落。

3 “猪崽子”的眼镜:希望和智慧的象征

“猪崽子”是个思想早熟的善良少年,身胖体弱,常发气喘病,他出身下层,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他的眼镜,因为可以聚光生火,而使他扮演了文明世界代言人的角色。当男孩子们用他的眼镜来聚光点火的时候,那眼镜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火光,还有带来了黑暗中的光明和饥饿时的食物。可除了他的眼镜外,人们只是将他当成嘲弄的对象。甚至包括拉尔夫。而“猪崽子”最后因为他的眼镜而死,这悲惨的死亡还与另一个象征话语权的海螺扯上了一点关系。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猪崽子”的陪葬品让他死得其所。在“猪崽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知识分子的缩影:没有权势但却比任何人都相信人性的存在,自尊与自卑相交织,而最后落得悲惨的下场。

4 信号火光:希望和文明的象征

用“猪崽子”的眼镜点燃的信号火光,代表了希望和文明。当孩子们在山上用眼镜点着火的时候,他们被营救的希望之火也随之点燃了。这个希望之火开始是在山上,后来点燃到了沙滩上,来吸引营救他们的船只。结果就是,信号火光是孩子们与文明社会连接的纽带,这个希望之火象征着营救,象征着孩子们对于回到过去正常的文明社会的希望。当这个希望之火一次次点燃而又一次次即将熄灭,却没有能够吸引来营救的任何人时,孩子们对于文明的希望也慢慢被磨灭了。渐渐的,他们习惯了野蛮的生活,甚至从野蛮生活中得到了快乐。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故事的最后火光确实吸引来了营救的船只,但那火光确不是信号火光,而是野蛮的火光,是森林之火。

五 人物象征

作为讽寓小说,《绳王》中的很多人物有着及其强烈的象征意义。

1 拉尔夫:领袖的象征

拉尔夫是书中出现的第一个角色,也是小说中信奉理性主义的典型人物。在小说的一开始,他被大家选为了首领,因此他的形象也就有了文明、秩序、理性和统帅等象征意义。作为首领, 拉尔夫竭力构建小岛上的文明:当别人偷懒玩耍逃避劳动的时候,他与西蒙等人搭建用来遮风挡雨的帐篷;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以便获救,他要求保持篝火不灭;为保持小岛的清洁,他甚至还规定了那些只有五六岁大的小家伙们大小便的地点。面对小岛的艰辛生活, 他始终抱有他们终能返回文明社会的信念。在拉尔夫心里,他是首领,因此就有制定规则的权力,所以当他所制定的规则被破坏的时候——如杰克等人为打猎而熄灭了篝火,从而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获救机会时,他极为生气并与杰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名义上的领袖与实权派是两回事,所以一旦发生实质性的冲突,拉尔夫便迅速被孤立,以至于他所一心建立的秩序与规则,全部成为空中楼阁。到最后,他不仅无力保护自己的属下,还险些被杰克杀死。拉尔夫的失败,也是人类文明与理性的失败,透过拉尔夫的眼镜,我们看到了岛上社会的堕落,进而揭示了人性邪恶的本质。

2 杰克:独裁的象征

杰克与拉尔夫相对,是一个实权派人物。杰克是唱诗班的大孩子,有领导才能,虽然信奉基督但浑身充满自然的力量。他从开始就睽视“海螺”的权威,企图以力量当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看管篝火与打猎发生矛盾时,杰克与拉尔夫之间的矛盾被激化。杰克的意识是有一个形成的过程的:在所有的人只能吃素的时候,吃肉代表了某种特权,而打猎就可以吃上肉。这种“吃肉”的特权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就成为了一种力量,而与杰克相对立的拉尔夫就无法展现他的力量,因为他所追求的是被拯救,而这个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渺茫。相对而言,“可以吃上肉”对生活在荒岛上的孩子们的誘惑显然要更大一些。所以,一旦杰克察觉到自己的力量,他就迅速地决定了自己的发展。他过上了以打猎为主的生活,对其他事情不管不问。当他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杀死了西蒙和“猪崽子”之后,他也泯灭了最后一丝人性,为追杀拉尔夫他甚至烧毁了整座海岛。在此,戈尔丁展示了人性的本质:混沌,邪恶。如果人在没有秩序的情况的任其发展,人将最终回归他们野蛮的祖先。

3 “猪崽子”:理性的象征

在小说中,“猪崽子”穿着和拉尔夫相似的校服,而且他还戴着眼镜。他软弱,聪明,友好。在所有的孩子中,“猪崽子”是外貌上看起来最成熟的一个。他稀稀的头发看起来好像从来不长,他常常模仿大人这也象征着他的成熟和智慧。当他和拉尔夫一起在沙滩上发现海螺时,他意识到海螺可以用来召唤大家。由于他的性格与外表,“猪崽子”不能担当领导的重任,但是作为拉尔夫的顾问,“猪崽子”给予很多合理的建议。他提醒拉尔夫要让篝火一直燃烧着,而且还需要人轮流看护,他提醒拉尔夫要控制住杰克。“猪崽子”是人类文明中科学和智慧的象征,而且他向往并且坚守文明。在这些孩子们当中,他是唯一能够遇见到岛上索要发生的事情的一个。他是智者,但确不被人所理解与认可。在小说中,“猪崽子”是人类理性的象征,他在岛上的地位也象征了在人类文明之保持理性与实现理性是多么的艰难。

六 结论

戈尔丁在《绳王》中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力图揭示社会腐化的根源在于人性本恶。在小说中,他给予人类文明一些警告,一些要获得更加成熟的文明的警告。《蝇王》采用独特的象征手法,生动描绘了人的本性。他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其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奠定了他在20世纪现代小说界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Boyd,S.1988.The novel of William Golding.London:The Harvester Press Ltd.

[2] Golding,W.1999.Lord of the flies.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

[3] Philip,G.2006.Landmarks in English literature.武汉大学出版社。

[4] 丁延森:《英国文学选读》,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傅利:《20世纪英国文学选读—英国卷》,哈尔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威廉·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7] 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 张伯香、龙江:《英美经典小说赏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李辉,女,1973—,石家庄人,本科,翻译,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美国谢尔曼·思特灵律师事务所。

上一篇:学校开学准备工作汇报下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