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共7篇)
1.tc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篇一
人教化学选修5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习题参考答案
一 A、D2 D3(1)烯烃(2)炔烃(3)酚类(4)醛类(5)酯类(6)卤代烃 二
1.4 4 共价 单键 双键 三键 2.3 3.B 4.C(CH3)4 5.CH3CH=CH2 三
1.B 2.(1)3,3,4-三甲基己烷(2)3-乙基-1-戊烯(3)1,3,5-三甲基苯 3.四
1.重结晶(1)杂质在此溶剂中不溶解或溶解度较大,易除去(2)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蒸馏30 ℃左右
2.C10H8NO2 348 C20H16N2O4 3.HOCH2CH2OH 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
4.(1)2,3,4,5-四甲基己烷(2)2-甲基-1-丁烯
(3)1,4-二乙基苯或对二乙基苯(4)2,2,5,5-四甲基庚烷 5.(1)20 30 1(2)5 6% 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
有机化合物命名有俗名、习惯命名法(又称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其中系统命名法最为通用,最为重要。(1)俗名根据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存在与性质而得到的名称。例如,甲烷又称坑气、沼气;甲醇又称木醇等。(2)普通命名法用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数在10以内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碳原子数在10以上的用汉字数字表示,如十一、十二、十三„„异构体以“正”“异”“新”等词区分。如: 直链烷烃或其直链烷烃的衍生物用“正”字表示,如“正己烷”“正戊醇”等。在烃的碳链末端带有甲基支链的用“异”字表示,如“异己烷”“异丁烯”等。
限于含有五、六个碳原子的烷烃或其衍生物中,具有季碳原子(即连接四个烃基的碳原子)的用“新”字表示,如“新己烷”“新戊醇”等。
上述习惯命名法仅适用于结构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需用系统命名法。在介绍系统命名法之前,先熟悉基的命名。
(3)基名一个化合物失去一个一价原子或原子团,余下的部分称为“基”。如烷烃(RH)失去一个氢原子即得到烷基(R-),常见的烷基有: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烃基:(4)系统命名法
随着有机化合物数目的增多,有必要制定一个公认的命名法。1892年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化学会议,制定了日内瓦命名法。后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作了几次修订,并于1979年公布了《有机化学命名法》。中国化学会根据我国文字特点,于1960年制定了《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1980年又根据IUPAC命名法作了增补、修订,公布了《有机化学命名原则》。
本章第三节就是根据我国《有机化学命名原则》,介绍了烷烃的命名法,也介绍了烯、炔的命名法。其他官能团化合物命名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四步:
① 选取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② 从靠近官能团的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编号,得出主链上支链或取代基的位次号。编号要遵循“最低系列原则”,即从不同方向给碳链编号时,得到不同的编号系列,比较各系列的位次,最先遇到最小位次者,为最低系列。例如: 1,3,5-三氯己烷 2,3,5-己三醇
(不是2,4,6-三氯己烷)(不是2,4,5-己三醇)
③ 确定支链或取代基列出顺序。当主链上有多个不同的支链或取代基时,应先按“顺序规则”排列支链或取代基的优先次序,命名时“较优”基团后列出。“顺序规则”要点如下: a.比较主链碳原子上所连各支链、取代基的第一个原子的原子序数的大小(同位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原子序数较大者为“较优”基团。例如: I>Br>Cl>F>O>N>C>D>H b.第一个原子相同时,则比较与第一个原子相连的原子的原子序数,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例如:-CH2Br>-CH3 这两个基团的第一个原子相同(均为C原子),则比较C原子上所连的原子,分别是Br,H,H(按原子序数由大到小排列)与H,H,H,因为Br>H,所以-CH2Br>-CH3。同样道理,下列烷基的较优顺序为: ④ 写出化合物的全称。例如:
4-甲基-2-羟基戊酸 3-甲基-5-氯庚烷
在教科书中仅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烃类化合物与简单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支链、取代基在化合物命名时,仅要求按“简单在前,复杂在后”的顺序排列,不要求“顺序规则”的内容。这里介绍“顺序规则”仅为便于理解“由简到繁”的列出顺序。
如果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可根据“最低系列原则”和“顺序规则”予以处理。2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有机化合物有着非常丰富的同分异构现象,概括如下: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即构造、构型、构象。
构造是指有机物分子中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的结合顺序或排列顺序; 构型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各个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构象是指在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围绕单键旋转而产生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形象。
(1)构造异构 构造异构就是指那些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而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相互结合的顺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构造异构主要有碳链异构、位置异构与官能团异构。① 碳链异构由于碳链骨架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例如: 环己烷与甲基环戊烷
② 位置异构 由于取代基或官能团在碳链或碳环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例如: CH3CH2CH2CH2OH 与CH3CH2CHCH3OH 1-丁醇 2-丁醇
邻溴甲苯 间溴甲苯 对溴甲苯 或2-溴甲苯 或3-溴甲苯 或4-溴甲苯
③ 官能团异构具有相同的分子组成,由于官能团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例如: 具有相同分子式的烯烃与环烷烃之间也存在异构现象:
CH3CH=CH2(丙烯)与 环丙烷
此外,还有一种可以互相转变的特殊的官能团异构即互变异构现象,例如乙酰乙酸乙酯存在着酮式与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体的平衡体系:
酮式 烯醇式
(2)构型异构 构型异构是指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有顺反异构和对映异构两类,将分别在第二章与第四章教学资源中介绍。
习题参考答案
1.D 2.C 3.D4.5.没有。因为顺-2-丁烯和反-2-丁烯的碳链排列是相同的,与氢气加成后均生成正丁烷。1.4,2.B 3 己烷既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1 己烯既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邻二甲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但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因此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鉴别己烷、1 己烯和邻二甲苯。1 A、D 2 复习题参考答案
1.C 2.B、D 3.B 4.D 5.A、C 6.A 7.CH3CCl=CHCl或CH3CH=CH2 CH3C≡CH 8.C2H6C2H2CO2 9.2-甲基-2-戊烯 10.14 L 6 L 11.2.3 t 12.160 g
第二单元、习题参考答案 1.D 2.C 3.D 4.5.没有。因为顺-2-丁烯和反-2-丁烯的碳链排列是相同的,与氢气加成后均生成正丁烷。<习题参考答案 1.4,2.B 3己烷既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1己烯既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邻二甲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但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因此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鉴别己烷、1己烯和邻二甲苯。4
四、习题参考答案 1A、D 2
复习题参考答案
1.C 2.B、D 3.B 4.D 5.A、C 6.A 7.CH3CCl=CHCl或CH3CH=CH2 CH3C≡CH 8.C2H6C2H2CO2 9.2-甲基-2-戊烯 10.14 L 6 L 11.2.3 t 12.160 g
四、习题参考答案 1.C 2.3.醇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增强了其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其沸点远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甲醇、乙醇、丙醇能与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结合,因此水溶性很好;而碳原子数多的醇,由于疏水基烷基较大,削弱了亲水基羟基的作用,水溶性较差。
4.C6H6O
四、习题参考答案 OH 1.有浅蓝色絮状沉淀产生;有红色沉淀产生;
2.D 3.
四、习题参考答案 1.A、C
四、习题参考答案 1.A、C
四、习题参考答案
2.D 3.4 mol 4.16.8 t 1.01 t
四、习题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D 6.1.04 t
四、习题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D 6.10 000
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
8.C 9.B 10.C 11.B 12.C 13.B 14.B 15.16.略
17.(1)分别取少量三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1~2滴碘—碘化钾溶液①。溶液变为蓝色,说明原试管中的溶液为淀粉溶液;无明显现象的为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2)另取两只试管,分别取少量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分别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3~5 min(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加热反应),有银镜产生的是葡萄糖溶液,无现象的是蔗糖溶液。
18.略 19.77.8 g 20.3.8×
kg ① 碘—碘化钾溶液的配制:取10 g碘化钾,溶于50 mL蒸馏水中,再加入碘5 g,搅拌使其溶解。加碘化钾为提高碘在水中的溶解性。
习题参考答案
四、习题参考答案
1.聚合度8× ~2.4×
9.6×~2.9×
4.7×~7.6×
1.0× ~1.5×
4.6×~5.6×
2.9×~5.9×
2.C 3.a和d 4.B 5.硅橡胶、习题参考答案
1. 2.B
3.复习题参考答案
2.tc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篇二
通知
P99的第3题:
关于召开2011年ⅹⅹ县经济发展规划的会议通知
各乡镇,县各直属单位:
为了研究2011年我县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元旦期间慰问烈士军属问题,县政府经多次研究,决定召开有关会议,现将会议事项通知如下:
1.各乡镇做好2011年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汇总本地烈士军属的有关情况。
2.会议时间为2010年12月3日-5日;地点在本县ⅹⅹ宾馆。3.各乡乡长、各镇镇长,县各直属单位第一负责人均需参加,不得缺席。
4.各乡镇、县各直属单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届时把有关材料提交上来。
特此通知
ⅹⅹ县人民政府
二○一○年五月八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词:ⅹⅹ
ⅹⅹ
ⅹⅹ
通知
抄送: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5月12日印发
通报
P106的第2题:
(1)文题模型
设文题为W,那么W=发文机关+介词+事由+文种 发文机关(××省人民政府),介词(关于),事由(表彰2005全省“山区建设优秀人才”),文种(通报)
(2)正文模型 设正文为S,那么S=事迹+评议+表彰决定+号召=A+B+C+D(提示:参考教材P99底部)
事迹A(2005年,„„一批山区建设优秀人才),评议B(他们热爱山区„„深受山区人民的称赞和爱戴),表彰决定C(省政府决
定„„予以表彰和奖励),号召D(我们希望„„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贡献)。
P106的第3题:
××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李杨(同违法分子作斗争)事迹的通报
各县、镇、乡,市各直属单位:
李杨是我市某工商管理所检查员,共产党员。2011年4月5日清晨,他在对进入我市的一辆长途客车进行例行检查时,查获犯罪分子王某携带海洛因1000克。在押送途中,王某以人民币1000元妄图贿赂李杨,被严词拒绝后,凶相毕露,拔刀行凶,刺伤李杨的腿部。李杨临危不惧,与王某搏斗,并在群众的帮助下,将王某抓获。李杨在长期的缉私生涯中,破获各种案件百余件,连续4年被评为我市先进工作者(以上属于“事迹”)。李杨这种敢于同违法分子作斗争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维护社会正义的先进性(以上属于“评议”)。
为促进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正义,鼓励见义勇为行为,市政府决定通报表彰李杨(以上属于“表彰决定”),并号召全市上下向他学习,学习他为维护国家、人民利益,不畏强暴,同违法犯罪分子作坚决斗争的英雄事迹,学习他热爱本职工作,出色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艰巨任务的自我牺牲精神(以上属于“号召”)。
××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八日
请示
P123的第3题:
××农场关于羽绒加工车间建设资金拨款的请示
××农垦字〔2002〕15号
××省农垦局:
根据外贸出口的需要,我场需建一个800平方米的羽绒加工车间。其中我场自筹资金××万元。但尚缺基建费××万元,设备购臵费××万元(详见附件的预算表),共计×××万元。现请求审核拨款×××万元,请批复。
附件:预算表
××农场
二○○二年五月八日
批复
P127的第3题:
××公司关于防汛抗台经费拨款的批复
××公司字〔2008〕××号
××厂:
你厂《关于防汛抗台经费拨款的请示》(××厂字„2008 ‟9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同意你厂成立防汛抗台办公室;
2.同意任命王××为你厂防汛抗台办公室主任,张××为副主任;
3.同意拨款55000元作为你厂的防汛抗台经费。此复
××公司
二○○八年七月十日
函
P141的第3题:
关于给××机床厂代培统计工作人员的复函
××学院函〔2008〕××号 ××机床厂:
贵厂《关于商洽代培统计人员的函》(××函„2008‟86号)收悉,经我院办公会议研究,现函复如下:
1.同意代培统计工作人员;
2.代培费用按实际参加人数均摊,并请学习班报到时缴清; 3.住宿问题请贵厂自行解决; 4.拟于2009年3月中旬开学,具体开学日期和报到地点另行函告。
特此函复
××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二○○八年十二月八日
合同
P271—272练习题
1.请根据下列材料,运用合同思维描述模型写一份买卖合同。
水果买卖合同
立合同单位:
买方:大丰果品商店(以下简称甲方)地址:××市××区××街××号 电话:022-×××××× 法定代表人:×××
卖方:光明园艺场(以下简称乙方)地址:××市××区××镇××村 电话:022-×××××× 法定代表人:×××
双方经平等协商,订立本合同,共同遵守下列条款:
一、甲方向乙方订购水蜜桃8000千克,鸭梨1000千克和红苹果15000千克。
二、乙方必须确保每种水果在八成熟采摘后,一星期内分三批发货,由乙方负责以柳筐包装并运到甲方,其包装费和运输费均由甲方负担。
三、各类水果好坏,按国家规定当地收购牌价折算,货款在每批水果交货当日通过银行托付。
四、乙方在种植过程中,如因突发自然灾害不能如数交货,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并互相协商修订合同。
五、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甲方拒绝收货,应处以甲方拒收价款20%的违约金;如果乙方货量不足,应处以乙方不足部分价款30%的违约金。
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同时将副本报送各自上级单位备案一份。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代表:----------(签字)
甲方单位(盖章):
乙方单位(盖章):
2007年3月16日
P271的第2题:
茶叶购销合同
甲方(购货方):华盛茶叶公司,地址:海口市××路××号,电话: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海口市分行,银行帐号:667806。法定代表人:王志勇,代表人地址:××××,代表人电话:×××。
乙方(供货方):红叶茶场,地址:××省常清县城北区,电话:274 9883,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常清县支行,银行帐号:0354。法定 代表人:蔡德熙,代表人地址:××××,代表人电话:×××。
经双方平等协商,在××省常清县工商行政管理所签定以下茶叶订 购合同,共同信守。
第一条
乙方向甲方交售茶叶品名、数量如下:
品名:红叶特级绿茶
数量:500千克
参考均价:64元/千克 合计金额 :32000元整
第二条
交货地点、时间、运输费用
1.交货地点:华盛茶叶公司
2.交货时间:2007年6月20日之前
3.运输费用及承担:红叶茶厂负责
第三条 包装方式及包装费用
茶叶采用大塑料外包,纸袋内装,外用纸箱或麻包袋装,包装 费由茶厂负责。
第四条
付款日期及结算方式:甲方验货并收货之日起10日 内通过银行托付货款。
第五条 双方违约及责任
1.合同签订后,在正常情况下拒不交货或拒付货款都须处以 货款20%的罚金。
2.迟交货或迟付款,则每天罚万分之三的滞纳金。
3.数量不足,按不足部分的货款计赔,按不足部分货款的20% 赔付。
4.质量不合格,则重新酌价。
第六条
如遇特殊情况,则提前20天通知对方,并赔偿损失 费的10%。
第七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以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
合同有同等效力。
第八条
本合同由常清县工商行政管理所鉴证。
第九条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之 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五份,除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外,还送甲乙双方各上 级单位和常清县工商行政管理所各一份。
甲方代表:____(签字)
乙方代表:___(签字)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鉴证单位盖章:
____年__月__日
起诉状
教材第294页第2题
离婚起诉状
原告:张ⅹⅹ,女,1978年5月16日生,汉族,广东省广州市人,住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花城路28号ⅹⅹ花园ⅹ栋ⅹ单元ⅹ号,身份证号码ⅹⅹⅹⅹ19780516ⅹⅹⅹⅹ,电话135888908。
被告:李ⅹⅹ,男,1972年11月28日生,汉族,广东省清远市人,住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花城路28号ⅹⅹ花园ⅹ栋ⅹ单元ⅹ号,身份证号码ⅹⅹⅹⅹ19721128ⅹⅹⅹⅹ,电话135888906。
诉讼请求
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原告与被告离婚,双方儿子李择名判给原告并归原告抚养,被告承担李择名18岁前每月生活费600元,共同财产中的存款10万元和房屋价值25万元分别为原告和被告各执一半,结婚前原告、被告所有财产分别归原告、被告个人所有。李择名18岁前每月生活费600元,共同财产中的存款10万元和房屋价值25万元分别为原告和被告各执一半,结婚前原告、被告所有财产分别归原告、被告个人所有。
诉讼事实与理由
原告与被告1999年经人介绍认识,后于2000年1月1日结婚,婚后于2001年3月育有一子李择名,现年8岁。婚前原告拥有8万的财产,被告拥有6千元的财产,此见婚前有关财产证明。婚后原告与被告经营家庭,共同创造财产,其中存款10万元和房屋一套(价值25万元)。婚后被告经常在外喝酒聚会、打牌赌博,甚至有时彻夜不归。被告曾因赌博输了2万余元。后原告发现是被告在外包养情妇王翠娥。王翠娥住广州市花都区建设北路45号ⅹⅹ花园ⅹ栋ⅹ单元ⅹ号,现年23岁,在集福制衣公司花都分公司ⅹⅹ车间工作。原告曾同时指责被告和王翠娥,被告则打骂原告3次,原告身体多处被打伤。
被告不务正业、包养情妇、打伤原告的行为已严重背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宗旨,原告与被告已严重不和,感情破裂。现原告请法院依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证据
证据1:婚前财产公证证明 证据2:结婚证 证据3:独生子女证 证据4:房产证 此致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
起诉人:张××(签字)
2009年5月8日
教材第294页第3题
起诉状
原告:××有限公司,地址:××市××区××路×号。法人代表:李××,性别:男,年龄:52岁,职务:××公司厂长,地址:××市春风路56号。
被告:××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市××区××大街×号,法人代表:刘××,性别:男,年龄:48岁,职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地址:××市民主路166号。
诉讼请求:
1.责令被告无条件退货。
2.责令被告赔偿原告使用该硬件设备造成的一切损失。3.责令被告赔偿原告提起诉讼而产生的一切费用,包括诉讼费、请律师费等。
诉讼事实和理由:
原告和被告2009年3月6日商定,原告与被告签订安装单位内局域网合同,所需的60台计算机和1台服务器,以及安装网线调试运行均由被告负责,总计设备费680000元,工程费60000元,合计740000元。被告于2009年3月12日前来安装,3月21日完工。4月1日原告按照合同付款。但安装后,自4月中以来,设备经常出现问题,初始,被告派人前来修理调整,但后来再无音讯,原告多次发电,被告都不予理会。原告找了几个计算机专业人员检查该设备,大家都一致认同该设备元件质量太差。为此,原告要求退货,但被告又不给原告退货。
根据合同的规定,“设备硬件保修一年,在一年内无偿更换”,但被告不履行合同的有关规定。至今,原告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处理。
证据:
证据1:合同 证据2:付款记录 证据3:安装记录 此致
××市××区人民法院
起诉人:××有限公司(公章)
2009年5月10日
上诉状
教材第301页第1题
民事上诉状
上诉人:王申,男,××岁,汉族,江苏省无锡市××县人,甲市×工厂工人,住甲市东区。
被上诉人:李全,男,××岁,汉族,江苏省盐城市××县人,甲市×工厂工人,住甲市西区。
上诉人因不服甲市西区人民法院【西民】初字(2007)第87号民事裁定书裁定,现依法提起上诉。
上诉请求
1.依法撤销西区人民法院【西民】初字(2007)第87号民事裁定书。
2.本案一切诉讼费用由被上诉人承担。上诉理由
原判决运用法律错误
被上诉人李全认为本案打架地点在南区,两人所在工厂在北区,同时双方已订立仲裁协议,西区人民法院无权受理,故提出管辖异议。甲市西区人民法院以【西民】初字(2007)第87号民事裁定书驳回起诉。上诉人认为被上诉人李全户口所在地和住所均是甲市西区,按在被告所在地起诉被告的审案原则,故西区人民法院应受理此案。
综上所述,原判决在运用法律上有不当之处。因此,特上诉贵院,请求依法审理,撤销原判,给予公正判决,以维护上诉人的合法权益。
此致
甲市中级人民法院
3.tc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篇三
第16课《盼》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答:(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 (1) “每天在放 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一段心理描写既生动又有趣,非常具有孩子气,反映了儿童天真、可爱的特点。“我”为了能穿上新雨衣,便日夜盼望下雨,可天偏偏和“我”作对。于是“我”便撒起娇来,责怪起太阳和天气预报,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让人读来既感觉亲切,又觉得好笑。
(2)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这一段心理活动是在“我”的原本以为能穿上新雨衣了,却未能如愿,但“我”并不甘心,仍心心念念着第二天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我”又担心今天把雨都下完了,明天没有雨可下,那么自己的愿望便又不能实现了,所以“我”祈祷雨能停下来。“我”为了能穿上新雨衣可谓煞费苦让人感觉既可怜又可爱。
第17课《古诗三首》
1、说说《浪淘沙》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女家,侧面表现了黄河的雄伟。
2、想想《江南春》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写出了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3、读一读这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两山 排闼 送青来。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
1、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1)地球美丽而渺小,不会再长大。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
2、”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 步一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课文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人们: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3、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和同学交流。
现象:
乱砍乱伐、乱倒垃圾、无节制开采、大肆捕杀、乱排乱放导致水资源及大气受到污染等现象。
标语:
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4.党校培训课后习题答案 篇四
4.阶级性、先进性
5.发展要求、前进方向、根本利益 6.民主集中制 7.2000 8.科教兴国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三个代表
11.科学理论、指导方针、战略思想 Bacbcabcab
P61 1. 共产主义‘
2.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3. 党的领导 4. 共产党 5.
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7. 250 8. 300 9. CAACB(abcd)P83 1. 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 科学发展观
5.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 灵魂、不接动力、源泉、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8. 科学发展观。核心。空。统筹兼顾。9. 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 1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BAABC
P99 1. 民主集中制
2. 民主基础上的几种,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3.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4. 个人崇拜 5. 民主集中制
6. 政治纪律,组织,宣传,群众,保密,经济,人事,外事。
7. 个人服从党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夏季服从上级,全国各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8. 民主集中制 9. 最高标准 10. CDCA(ABC)AC(ABC)
P118 1.继承
。发扬。2.政治,思想,组织。3.组织,领导工作 4.中国实际。5.反对主观主义。6.勇敢。善于。
7.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畏艰难。8.艰苦奋斗 9.条件,危险。
10.少数领袖人物。党的领导机关。1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2.人心向背,民心,作风
BAC(ACD)DA(ABCD)(ABCD)DA
P145 1. 年满十八岁。其他社会阶级的先进分子,交纳党费。2. 党的章程。党的义务和条件 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有中国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5. 坚持党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6. 密切联系群众
ABBBA
P166 1. 入党志愿书,转正 2. 两名正式党员
3. 正式党员,自己选择,其他正式党员 4. 上级党组织,党籍,预备期
5. 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优秀党员 CBBCAA
P184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入党动机。
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一年以上,支委会。6.创新性。
CBCAA(AD)
简答1 论述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
1,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需要。
5.机械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篇五
机械设计 Machine Design
习题分析
主讲――钱瑞明
Chapter 07 Design of Linkage Mechanisms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1
Problem Analysis ――
(p65 in 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 4-2 Listed in the following table are five sets of dimensions of a revolute four-bar linkage ABCD similar to the one in the figure. Determine the type of the linkage and the type of the two side links AB and DC (crank or rocker) according to the Grashhof criterion. Can the coupler BC rotate 360° with respect to other links (Yes or No)? 2 B 1 A 4 C 3 D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2
lAB lBC lDC lAD Type of linkage
45 50 60 20 Double-crank 20 35 70 90 20 45 70 90 80 20 45 60 40 30 20 35
Type of Type of AB DC Crank Crank
Can BC rotate 360°? Yes: to AD
50 B
C
60 45 A
Problems Analysis
20
D
SEU-QRM 3
lAB lBC lDC lAD Type of linkage
45 50 60 20 Double-crank 20 35 70 90 Double-rocker 20 45 70 90 80 20 45 60 40 30 20 35
Type of Type of AB DC Crank Crank
Can BC rotate 360°? Yes: to AD
Rocker Rocker No: NFR
C 35 B 20 A 90 70
D
SEU-QRM 4
Problems Analysis
lAB lBC lDC lAD Type of linkage
45 50 60 20 Double-crank 20 35 70 90 Double-rocker 20 45 70 90 Crank-rocker 80 20 45 60 40 30 20 35
Type of Type of AB DC Crank Crank Crank
Can BC rotate 360°? Yes: to AD
Rocker Rocker No: NFR Rocker Yes: to AB
C 45 B 20 A 90 70
D
SEU-QRM 5
Problems Analysis
lAB lBC lDC lAD Type of linkage
45 50 60 20 Double-crank 20 35 70 90 Double-rocker 20 45 70 90 Crank-rocker 80 20 45 60 Double-rocker 40 30 20 35
Type of Type of AB DC Crank Crank Crank
Can BC rotate 360°? Yes: to AD
Rocker Rocker No: NFR Rocker Yes: to AB Rocker Rocker Yes: to AB, DC, AD
B
20 C
80 45 A 60 D
SEU-QRM 6
Problems Analysis
lAB lBC lDC lAD Type of linkage
45 50 60 20 Double-crank 20 35 70 90 Double-rocker 20 45 70 90 Crank-rocker 80 20 45 60 Double-rocker 40 30 20 35 Crank-rocker
Type of Type of AB DC Crank Crank Crank
Can BC rotate 360°? Yes: to AD
Rocker Rocker No: NFR Rocker Yes: to AB Yes: CD Rocker Rocker Yes: to AB, DC, AD Rocker Crank
B 40 35
30 C 20
A
D
SEU-QRM 7
Problems Analysis
Problem――
In a revolute four-bar linkage, a=35, c=50, d=30, b is not known, AD is frame.
b B c=50 a=35 d=30 A D C
(1) If the linkage is a doublerocker mechanism, determine the length range of b. (2) Can the linkage be a crankrocker mechanism?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8
Solution:
b (1) 双摇杆机构:不满足LSC;满足LSC且 最短构件的对边为机架。b长度有三种可 B 能,最长或最短或非最长非最短 c=50 b为最长时,LSC可能满足,也可能不满 足,必须不满足 a=35 d+b > a+c 30+b > 35+50 d=30 55a+b 30+50>35+b 30a+d b+50>35+30 15
≤15 综合:双摇杆机构时b的取值范围为:0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9
C
7.4 设计一铰链四杆机构,已知其摇杆CD的长度 lCD=75mm,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1.5,机架AD的 长度lAD=100mm,摇杆的一个极限位置与机架间的 夹角?3′=45°。求曲柄的长度lAB和连杆的长度lBC。
AC = l BC + l AB
C C′ 75
AC ′′ = l BC ? l AB
图解法 或解析法
A
θ =36°
AC = l BC ? l AB AC ′ = l BC + l AB
Problems Analysis
D
?3′=45°
100
SEU-QRM
C″
10
Design of Four-bar Linkages with Given Relative Displacements of the two Side Links 按给定两连架杆对应位移设计四杆机构
已知连架杆1上某一 直线AE与另一连架杆3上 某一直线DF的两组对应 角位移。试设计实现此运 动要求的铰链四杆机构。
F1 E2
F2
ψ12 ψ13
3 D 4
F3
?13 因 两 连 架 杆 角 位 移 E1 的对应关系,只与各构件 1 的相对长度有关。因此在 A 设计时,可根据具体工作 4 情况,适当选取机架AD 的长度。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12
E3
11
对于两连架杆两组对应角位移设计问题,可在 两组对应角位移 连架杆1上任取一点作为动铰链中心B的位置,如 可取B与E重合。 设计任务――确定动铰链中心C的位置 ―― 设计方法 ――转换机架法, ―― 将含待求动铰链的连架杆转 换为“相对机架” 设计步骤如下:
E1 F1 F2
ψ12 ψ13
3 D
F3
?12
1
E2
?13
A 4
E3
4
12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1) 根据具体工作情况 选 取 机 架 AD 的 长 度,绘出机架; (2) 由A点引出任一射 线,在该线1上任 取一点作为B的位 置,得左连架杆的. 第一位置线; (3) 由D引出任意射线 DF1 , 作 为 右 连 架 杆的第一位置线; (4) 根据给定的两组对 应角位移分别作出 两连架杆的第二和 第三位置;
Problems Analysis
F1
F2
ψ12
B2 B1 B3
F3
ψ13
3 D 4
?12
1
?13
A 4
(5) 取 连 架 杆 3 的 第 一 位 置 DF1 作 为 “ 机 架”,将四边形AB2F2D和AB3F3D予 以刚化;
SEU-QRM
13
(6) 搬 动 这 两 个 四 边 形 使 DF2 和 DF3 均 与 DF1重合,此时原来 对应于DF2 和DF3 的 AB2 和AB3分别到达 A′2B′2 和 A′3B′3 , 从 而将确定C点位置的 B1 问题转化为已知AB 相对于DF1三个位置 的设计问题。 (7) 分 别 作 B1B′2 和 B′2B′3的中垂线,两 中垂线的交点即为 铰 链 中 心 C1 , 而 AB1C1D即为满足给 定运动要求的铰链 四杆机构。
Problems Analysis
F1
F2 C1
ψ12 ψ13
F3
B2
B3
?12
1 B′ 2
?13
A 4
3 D 4
A′ 2
B′ 3
A′ 3
SEU-QRM
14
具体作图时可少画部分线条―― 也可取连架杆3 的第二或第三位 置作为设计中的 “相对机架”
B2 B1
F1
F2 C1
ψ12 ψ13
F3
B3
?12
1 B′ 2
?13
3
A 4
-ψ12 -ψ13
B′ 3 4
D
上述方法
也称旋转法――哪个构件绕哪一点旋转? 旋转法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15
7.5 图示为机床变速箱中操纵滑动齿轮的操纵机构,已知滑 动 齿 轮 行 程 H=60mm , lDE=100mm , lCD=120mm , lAD=250mm,其相互位置如图所示。当滑动齿轮在行程的另 一端时,操纵手柄为垂直方向。试设计此机构。
C1 C2 B1 B2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16
选择比例尺 将2位置退至1 位置,在1位 置上进行设计
C′ 2 ?90° C2 B1
C1
A
D
C1 C2 B1 B2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17
选择比例尺 将1位置进至2 位置,在2位 置上进行设计
C2 A B2 90°
C1
D
解析法: 求出lAC1、lAC2
B1 B2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C′ 1
C1 C2
18
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综述
Ⅰ型曲柄摇杆机构的设计(图解法或解析法)。已知摇杆3的摆角ψ 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附加已知两杆长度,求另两杆长度: (1) (2) (3) (4) (5) (6) (7) 已知c、d,求a、b; 已知c、a,求b、d; 已知c、b,求a、d; 已知a、b,求c、d; 已知a、d,求b、c; 已知b、d,求a、c; 已知c及比值a/b ,求a、b和d。
b B a A
Problems Analysis
快行程 C1
慢行程 2 C2 c 3 D 4
θ ?1
a 1 A ?2 B1
b ψ B2 d
C 2 c 3 4 D
ω1
1
d
SEU-QRM
19
(1) (2) (3) (4) (5) (6) (7)
已知c、d,求a、b ――图解法或解析法 已知c、a,求b、d ――图解法或解析法 已知c、b,求a、d ――图解法或解析法 已知a、b,求c、d ――图解法或解析法 已知a、d,求b、c ――图解法或解析法 已知b、d,求a、c ――图解法或解析法 已知c及比值a/b ,求a、b和d ――解析法 C2 C1 900-θ
θ
A d M E F
Problems Analysis
(b ? a ) 2 + (b + a ) 2 ? [2c sin(ψ / 2)]2 cos θ = 2(b ? a )(b + a ) a 2 + b 2 ? 2c 2 sin 2 (ψ / 2) = b2 ? a2
c
O
η
ψ
D N
解析法――教 材p117
SEU-QRM 20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图解法或解析法)。已知滑块3 图解法或解析法 的行程H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1) (2) (3) (4) (5) 附加已知e ,如何求a 和b?(图解法或解析法均可解决) 附加已知a ,如何求b 和e?(图解法或解析法均可解决) 附加已知b ,如何求a 和e?(图解法或解析法均可解决) 附加已知比值a/b ,如何求a、b和e?(只能用解析法) 若滑块3向右运动为机构的工作行程(慢行程),试确 定曲柄1的合理转向。
b e 2 C 4
Problems Analysis
B 1 a A 4
B1 A 3
The working stroke
B2
e
θ
C1 H C2
21
SEU-QRM
已知滑块3的行程H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1) 附加已知e ,如何求a 和b?(图解法)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22
已知滑块3的行程H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1) 附加已知e ,如何求a 和b?(解析法)
e[tan(? + θ ) ? tan ? ] = H
tan ? + tan θ ? tan ? = H / e 1 ? tan ? tan θ H H 2 tan ? + tan ? + 1 ? =0 e e tan θ
B1 A e ? B2
θ
C1 H C2
H H ?H? tan ? = ? ±
? ? ? 1 + 2e e tan θ ? 2e ?
根号前只能取“+”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2
b ? a = e / cos ? b + a = e / cos(? + θ )
23
已知滑块3的行程H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2) 附加已知a ,如何求b 和e?(图解法) 取AE=AC1,则EC2=2a; ∠AEC1=90°-θ/2 ∠C1EC2=90°+θ/2
C1
90°-θ/2 90°-θ
C2
180°-θ 90°+θ/2
?C1EC2可作,即可由 θ和a确定E点位置
作圆――
A
θ
E O
η
R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24
已知滑块3的行程H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2) 附加已知a ,如何求b 和e?(解析法)
H 2 = (b ? a) 2 + (b + a) 2 ? 2(b ? a)(b + a) cosθ = 2a 2 + 2b 2 ? 2(b 2 ? a 2 ) cosθ
(b + a) 2 ? e 2 = H + (b ? a) 2 ? e 2
(b + a) 2 ? e 2 = H 2 + 2 H (b ? a) 2 ? e 2 + (b ? a) 2 ? e 2
4ab ? H = 2 H (b ? a ) ? e
? 4ab ? H e = (b ? a) ? ? ? 2H ?
2 2
2
2
2
B1 A e B2
? ? ? ?
2
θ
C1 H C2
25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已知滑块3的行程H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3) 附加已知b ,如何求a 和e?(图解法)
C1 900C2
θ
取AE=AC1, 则EC2=2b; ∠C1EC2=θ/2
θ
A O
?C1EC2可作, 即可由θ和b确 η
定E点位置
E
θ /2
θ /2
2b
R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26
已知滑块3的行程H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3) 附加已知b ,如何求a 和e?(解析法,同2)
H 2 = (b ? a) 2 + (b + a) 2 ? 2(b ? a)(b + a) cosθ = 2a 2 + 2b 2 ? 2(b 2 ? a 2 ) cosθ
(b + a) 2 ? e 2 = H + (b ? a) 2 ? e 2
(b + a) 2 ? e 2 = H 2 + 2 H (b ? a) 2 ? e 2 + (b ? a) 2 ? e 2
4ab ? H = 2 H (b ? a ) ? e
? 4ab ? H e = (b ? a) ? ? ? 2H ?
2 2
2
2
2
B1 A e B2
? ? ? ?
2
θ
C1 H C2
27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Example――对于已知摇杆CD长度lCD 和摆角 ψ 、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 以及曲柄AB长度lAB的曲柄摇杆机构设计问题,现采用图示的几何设计 方法确定机架AD的长度lAD和连杆BC的长度lBC。具体步骤如下: C1 t ① 由θ =1800(K-1)/(K+1)求出θ。 C2 ② 任选D的位置,并按lCD和ψ作摇杆 900-θ 的两个极限位置。 ③ 作∠C1C2O=∠C1C2O=900- θ,以 c O为圆心作圆η。 θ ④ 延长OD与圆I交于下方的R点,作 F O 与OR相距lAB 的直线tDt,tDt与 ψ RC1交于F点,以R为圆心、RF为 A 半径作圆弧与圆I交于A点,A点即 η D 为所求固定铰链中心。 ⑤ 由图可得lAD以及AC1、AC2 。由AC1 =lBC-lAB或AC2 =lBC+lAB可得lBC 。 试具体说明上述设计方法是否正确,并 加以证明。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lAB R t
28
Solution: 上述设计方法是正确的。依据如下: (1) ΔRB1C1=ΔRB2C2 (2) ΔAB1R=ΔAB2R ∠ARB1=∠ARB2= θ /2 ∠B1AR=∠B2AR=900-θ/2 ΔAB1R 和 ΔAB2R 是 两 个 A 直角三角形 (3) RtΔC1HR∽ΔAB2R
θ
F C1 t H 900-θ c O C2
B2 900-θ/2
ψ η
B1 1800-θ
θ/2 θ
θ/2
D
θ/2
lAB R t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29
7.7 设 计 一 曲 柄 摇 杆 机 构 , 已
知 摇 杆 CD 的 长 度 lCD=290mm,摇杆两极限位置间的夹角ψ =32°,行程速 度变化系数K=1.25。又已知曲柄的长度lAB=75mm,求 连杆的长度lBC和机架的长度lAD,并校验是否在允许值 范围内。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30
图解法1――
2a C1
90°- θ
C2
θ
A
E O c
ψ η
D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31
图解法2――
C1
90°- θ
C2
θ
F A O c
ψ η
D
lAB R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32
解析法――
C1
(b ? a ) 2 + (b + a ) 2 ? [2c sin(ψ / 2)]2 cos θ = 2(b ? a )(b + a )
90°- θ
C2
a 2 + b 2 ? 2c 2 sin 2 (ψ / 2) = b2 ? a2
θ
O A c
解析法――教 材p117
η
ψ
D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33
7.12 在图示铰链四杆机构中,已知lAB=25mm,lAD=36 mm,lDE=20mm,原动件与从动件之间的对应转角关 系如图所示。试设计此机构。
E3 20 B3 E2 E1 30° 36 A 25 60° 30° B1 B2
80° 50°
D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34
图解法
E3 20 B3 E2 E1 30° D 36 C1 ?50° A ?20° 25 B2 30° B1 B 2′
80° 50°
60°
B 3′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35
7.16 图a所示为一铰链四杆机构,其连杆上一点E的三个位 置E1、E2、E3位于给定直线上。现指定E1、E2、E3和固定 铰链中心A、D的位置如图b所示,并指定长度lCD=95 mm, lEC=70mm。试用几何法设计此机构,并简要说明设计方法 和步骤。
Problems Analysis
SEU-QRM
36
图解法
E1 25 E2 25 E3 B1 C1 100 C2
C3
95
A A3 A2
D
105
130
6.《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篇六
一、填空
1、带传动的失效形式有 打滑 和 疲劳破坏。
2、传动带中的的工作应力包括 拉应力、离心应力 和 弯曲应力。
3、单根V带在载荷平稳、包角为180°、且为特定带长的条件下所能传递的额定功率P0主要与 带型号、小轮直径 和 小轮转速 有关。
4、在设计V带传动时,V带的型号根据 传递功率 和 小轮转速 选取。
5、限制小带轮的最小直径是为了保证带中 弯曲应力 不致过大。
6、V带传动中,限制带的根数 Z≤Zmax,是为了保证 每根V带受力均匀(避免受力不均)。
7、V带传动中,带绕过主动轮时发生 带滞后于带轮 的弹性滑动。
8、带传动常见的张紧装置有 定期张紧装置、自动张紧装置 和张紧轮等几种。
9、V带两工作面的夹角为 40°,V带轮的槽形角应 小于角。
10、链传动和V带传动相比,在工况相同的条件下,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 较小,其原因是链传动不需要 初拉力。
11、链传动张紧的目的是 调整松边链条的悬垂量。采用张紧轮张紧时,张紧轮应布置在松 边,靠近小轮,从外向里张紧。
二、选择
1、平带、V带传动主要依靠(D)来传递运动和动力。
A.带的紧边拉力;B.带的松边拉力;C.带的预紧力;D.带和带轮接触面间的摩擦力。
2、在初拉力相同的条件下,V带比平带能传递较大的功率,是因为V带(C)。A.强度高;B.尺寸小;C.有楔形增压作用;D.没有接头。
3、带传动正常工作时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是因为(D)。A.带的材料不符合虎克定律;B.带容易变形和磨损; C.带在带轮上打滑;D.带的弹性滑动。
4、带传动在工作时产生弹性滑动,是因为(B)。A.带的初拉力不够;B.带的紧边和松边拉力不等; C.带绕过带轮时有离心力;D.带和带轮间摩擦力不够。
5、带传动发生打滑总是(A)。
A.在小轮上先开始;B.在大轮上先开始;C.在两轮上同时开始;D不定在哪轮先开始。
6、带传动中,v1为主动轮的圆周速度,v2为从动轮的圆周速度,v为带速,这些速度之间存在的关系是(B)。
A.v1 = v2 = v ;B.v1 >v>v2;C.v1<v< v2;D.v1 = v> v2。
7、一增速带传动,带的最大应力发生在带(D)处。
A.进入主动轮;B.进入从动轮;C.退出主动轮;D.退出从动轮。
8、用(C)提高带传动传递的功率是不合适的。A.适当增加初拉力F0 ;B.增大中心距a ;
C.增加带轮表面粗糙度;D.增大小带轮基准直径dd ;
9、V带传动设计中,选取小带轮基准直径的依据是(A)。A.带的型号;B.带的速度;C.主动轮转速;D.传动比。
10、带传动采用张紧装置的目的是(D)。A.减轻带的弹性滑动;B.提高带的寿命; C.改变带的运动方向;D.调节带的初拉力。
11、确定单根V带许用功率P0的前提条件是(C)。A.保证带不打滑;B.保证带不打滑,不弹性滑动; C.保证带不打滑,不疲劳破坏;D.保证带不疲劳破坏。
12、设计带传动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带在一定的工作期限内(D)。A.不发生弹性滑动;B.不发生打滑;
C.不发生疲劳破坏;D.既不打滑,又不疲劳破坏。
13、设计V带传动时,发现带的根数过多,可采用(A)来解决。
A.换用更大截面型号的V带;B.增大传动比;C.增大中心距;D.减小带轮直径。
14、与齿轮传动相比,带传动的优点是(A)。
A.能过载保护;B.承载能力大;C.传动效率高;D.使用寿命长。
15、设计V带传动时,选取V带的型号主要取决于(C)。
A.带的紧边拉力 ;B.带的松边拉力;C.传递的功率和小轮转速;D.带的线速度。
16、两带轮直径一定时,减小中心距将引起(B)。A.带的弹性滑动加剧;B.小带轮包角减小; C.带的工作噪声增大;D.带传动效率降低。
17、带的中心距过大时,会导致(D)。A.带的寿命缩短;B.带的弹性滑动加剧; C.带的工作噪声增大;D.带在工作中发生颤动。
18、V带轮是采用实心式、轮辐式或腹板式,主要取决于(C)。
A.传递的功率;B.带的横截面尺寸;C.带轮的直径;D.带轮的线速度。
19、与齿轮传动相比,链传动的优点是(D)。
A.传动效率高;B.工作平稳,无噪声;C.承载能力大;D.传动的中心距大,距离远。20、链传动张紧的目的主要是(C)。A.同带传动一样;B.提高链传动工作能力; C.避免松边垂度过大;D.增大小链轮包角。
21、链传动的张紧轮应装在(A)。
A.靠近小轮的松边上;B.靠近小轮的紧边上; C.靠近大轮的松边上;D.靠近大轮的紧边上。
22、链传动不适合用于高速传动的主要原因是(B)。
A.链条的质量大;B.动载荷大;C.容易脱链;D.容易磨损。
23、链条因为静强度不够而被拉断的现象,多发生在(A)的情况下。A.低速重载;B.高速重载;C.高速轻载;D.低速轻载。
三、简答
1、在多根V带传动中,当一根带失效时,为什么全部带都要更换?
答:在多根V带传动中,当一根带失效时,为什么全部带都要更换?新V带和旧V带长度不等,当新旧V带一起使用时,会出现受力不均现象。旧V带因长度大而受力较小或不受力,新V带因长度较小受力大,也会很快失效。
2、为什么普通车床的第一级传动采用带传动,而主轴与丝杠之间的传动链中不能采用带传动?
答:带传动适用于中心距较大传动,且具有缓冲、吸振及过载打滑的特点,能保护其他传动件,适合普通机床的第一级传动要求;又带传动存在弹性滑动,传动比不准,不适合传动比要求严格的传动,而机床的主轴与丝杠间要求有很高的精度,不能采用带传动。
3、为什么带传动的中心距都设计成可调的?
答:因为带在工作过程中受变化的拉力,其长度会逐渐增加,使初拉力减小。因此需要经常调整中心距,以调整带的初拉力。因此便将中心距设计成可调的。
四、分析与计算
1、如图所示为一两级变速装置,如果原动机的转速和工作机的输出功率不变,应按哪一种速度来设计带传动?为什么?
题8-4-1图
解:带传动应按照减速传动要求进行设计,因为应该按照传递有效圆周力最大的工况设计带传动,而减速传动时传递的有效圆周力比增速传动时大。
根据: vn1d160 和 FeP v当带传动传递的功率不变,带速越小,传递的有效圆周力就越大。当原动机转速不变时,带速取决于主动轮直径。主动轮直径越小,带速越低。综上,按按照减速传动要求进行设计。
2、已知:V带传递的实际功率P = 7 kW,带速 v=10m/s,紧边拉力是松边拉力的两倍,试求有效圆周力Fe 和紧边拉力F1。
解:根据:
得到: PFev
FeP7000700 N v10联立: FeF1F2700 F2F21解得: F2700N,F11400N
3、已知:V带传动所传递的功率P = 7.5 kW,带速 v=10m/s,现测得初拉力F0 = 1125N,试求紧边拉力F1和松边拉力F2。
7.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篇七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①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②C.R.赖特“四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解释与规定功能c.社会化功能d.提供娱乐 ③W.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一般社会功能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麻醉作用
大众报纸(廉价“便士报”)的特点和意义 ①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发展和普及于19C后半叶和20C初 ②特点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或群体,是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③意义:在此过程中大众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观点纸”→“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即报纸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现象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电视人”和“容器人” a.“电视人”: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b.“容器人”: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孤立、封闭的“罐状”容器;“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内部,因为彼此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认同,但很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类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建立在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
“媒介依存症”的特点 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是人们欲望追求的对象,也是唤起和引发人的占有欲和享乐欲的媒介,在追求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由勤俭、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为个人享乐和“充欲”价值,即“他律**望主义”。
新媒介的定义、特点及其意义 :定义: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特点及其意义: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互动性;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c.媒介资源丰富化→改变少数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社会成员和群体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基础条件;d.信息传播全球化→把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简言之,新媒介技术正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变革。
“电子乌托邦”思想 ①内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无条件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②评价: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是不对的。因为理想社会形态的出现并不由单纯的技术可能性得到必然保证,而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
大众传媒的特点 地位稳固;社会组织,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
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①经营目标:面对市场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商场上销售出去。传媒的经济来源:广告收益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 ②宣传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通过言论活动、报道活动及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提供实现。③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力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众传媒活动。原因:作为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和公共财产的使用者,大众传媒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把关人理论 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把关”实质:“把关”是个复杂过程,既要分析新闻价值,也要考虑政、经和意识形态因素。原因:a.大众传媒依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加工活动;b.新闻选择受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的内容易入选c.“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由于大众传播是一个公共性很强而且处于市场运作机制下的事业,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受众的社会监督力量都是不能受到忽视的,“公众利益”也是制约传媒活动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则,它使得垄断资本也不能利用他们控制的媒介为所欲为.受众对传播的社会监督控制手段① 个人的信息反馈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众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1)核心: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2)主要原则:①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当局的特别许可;② 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③ 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任何强制;④ 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3)形成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4)代表:约翰•米尔顿(《论出版自由》)、约翰•斯图亚特•米尔、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弗逊等。
5)评价: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的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其保障的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注定不能实现最初的社会理想,而成了现今对内维护垄断资本利益、对外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简析社会责任理论“美国自由委员会”提出,《自由与负责任的报刊》。
1)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2)原因和背景① 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大多数人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社会矛盾激化② 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的倾向,严重危害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
3)主要原则① 大众传播具有很强公共性,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 媒介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或传播宗教、种族歧视内容;④ 受众有权有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4)目的:① 防止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② 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
简析民主参与理论1)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众的饿自主参与。2)主要观点:① 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权② 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③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有自己的媒介④ 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3)核心价值: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4)评价:反映了一般民众因社会责任论没有改变现状而对其产生的失望心理,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众参与理论只不过作为民众的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 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统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厉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还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他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大众的定义及特点:定义: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特点:规模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匿名性;流动性。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①19C30年代后,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D.麦奎尔:从市场角度,受众可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集合体。受众即市场:a.媒介是经营组织,须在市场上交换自己的产品和服务;b.产品和服务应能满足消费者需求c.传媒竞争的对象是消费者③评价:a.易把传媒与受众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关系b.着眼于人口统计学属性,未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c.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d.传媒一方的观点,不是从受众立场出发。
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力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权利①理由:受众不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还是社会基本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应享有各种正当的权利②受众权利a.传播权(传统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b.知晓权(公民对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c.传媒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造成影响:受众有“反论权”、可发布“意见广告”、参与“开放频道”活动)。
分众论的主要理论依托是什么:社会关系论和个人差异论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早期“使用与满足” 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形态有哪些类型?a.广播媒介(美国赫卓格: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竞争、求知、自我评价;肥皂剧既可以娱乐大众也可作为人们生活的教科书。受众的动机多样);b.印刷媒介(B.R.贝雷尔森:读书的动机包括实用、休息、夸耀、逃避等;报纸有6种利用形态即信息来源、生活工具、休息手段、获得威信、社交手段、生活习惯);c.电视媒介(D.麦奎尔:电视节目的功效包括心绪转换效用—节目可提供休闲和娱乐;人际关系效用—拟态、现实;自我确认效用—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环境监测效用—获取信息、把握环境变化)。试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受众的需求与其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也受所处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制约。
E.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含义:a.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根源;b.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媒介接触可能性和媒介印象;c.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d.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满足与否;e.两种结果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什么是分众?分众论的核心 观点是什么?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核心内容: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2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 理论 :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意义:a.认为受众的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此前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b.揭示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否定“子弹论”等观点;c.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有利于矫正“有限效果论”,因而被称为适度效果论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2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对受众能动性的认识仅限于内容接触方面,有局限,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传播效果分为那些层次?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1)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与人们的视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与人们的观念或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得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么的言行表现纯来,既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2)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什么是“子弹论”?他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答:“子弹论”是错误的,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表明大众传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试分析“有限效果理论”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总之,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拉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成为“有限效果理论”
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答: 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特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两极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强化”效果---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改变”效果---指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霍夫兰是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特点:一,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二,意见领袖的影响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四,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感情、恐惧诉求、自信心假说。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发现出来。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已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偈事先接种年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 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概要: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特点a着眼点于传播效果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b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这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观察周围的意见环境,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和“优势”意见时,倾向于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则迫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更强大,这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任何“多数意见”、舆论、流行和时尚的形成,背后都存在这样的机制。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是人们判断意见环境的主要信息源,后者影响更大.“沉默的螺旋”理论要点及评价 要点:a.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b.经大众传媒强调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认知;c.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特点:a.舆论观: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制约个人的行为,因此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b.效果观: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不止于认知阶段,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力量。
评价:a.意义:*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传统舆论学忽视的;*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这种影响来自大众传播营造的“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对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累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b.争议:焦点集中在其理论前提—*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个绝对常量,应是受条件制约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培养理论”培养分析的内容及评价 内容:a.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事物和各种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b.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发挥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更大的作用。c.尤其强调电视媒介的独特优势:拥有最多的受众、接触时间最长;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必需的识字能力;结合视听觉手段,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现代人从幼年起与电视生活在一起,难以区分“电视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广泛渗透社会各个部分评价: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统一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又指出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间的距离及传媒的一些倾向带来的社会后果。旨在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被称作“美国土生土长的批评学派”。
“知沟”理论 ①理论诞生:P.J.蒂奇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二者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②模式图:A.M.松伯格,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二者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原因:a.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b.传播技能差异;c.已有知识存储量差异;d.社交范围差异;e.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因素;f.大众传媒的性质。根本原因:在上述各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都处于有力状况。
【tc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推荐阅读:
C语言程序设计课后习题1-8参考答案07-12
1课后习题 答案 整理07-07
模具材料课后习题答案07-11
课后习题部分答案精08-13
岩体力学课后习题答案09-01
英语写作课后习题答案09-15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07-26
经济法课后习题答案07-29
《现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08-16
财务管理课后习题答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