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养考核方案(11篇)
1.能力培养考核方案 篇一
遵化市小学校长业务能力考核方案
为了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现代课程意识和扎实学科基础的小学校长队伍,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小学校长的业务素质情况,促进校长队伍建设,结合我市小学校长队伍的实际,制定考核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领导队伍素质为宗旨,以考核校长的文化水平、业务能力为重点,大力促进全市小学校长队伍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二、考核目标
1、通过考核,科学评估全市小学校长现有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教学评估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通过考核,充分调动广大领导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三、考核内容
(一)自身基本功
1、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课改理论,有学习目录,学习书籍,学习计划,有学习笔记及体会,采用多种方式举办教育教学信息交流会,每学期业务学习笔记、读书笔记不少于10篇。
考核办法:查看相关资料。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三字一画一话能力提高(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和普通话),每学期三字一画作品不少于10篇。
考核办法:查看相关资料。
(二)教育教学管理
1、校长任课方面:
每学期至少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做到认真备课、讲课,符合新课程理念。
考核办法:查看备课本、师生座谈。
2、常规教学工作:
(1)全面制定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制度和计划,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
(2)积极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教研教改,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和评价教学教研工作,每学期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不少于
(3)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研组、课题组等机构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定期参加教研组、年级组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活动,举办专题讲座,每学期参加活动不少于四次。
(4)组织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联系实际撰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育随笔和教育故事,在反思的同时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5)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
及时安排并及时总结校本教研工作情况。
3、科研创新工作:
(1)亲身实践和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及应用。
(2)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校本教研的研讨主题,并逐级检查落实。本人有科研课题并参加课题研究活动。
考核办法:查看相关资料、师生座谈。
四、考核结果
考核成绩作为学校评先选优,校长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2.能力培养考核方案 篇二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工学结合,考核方案,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中国也不例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五项改革, 把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排在第一位, 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 整合教育资源, 改进教学方式, 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袁部长提出, 整合教育资源最主要的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 改进教学方式最主要的是实行工学结合。
基于德国“双元制”及澳大利亚“培训包”等实践教学理念的“工学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是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将教育和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对教学的质量标准赋予了新的内容。一方面, 使学生在全真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 并在毕业后能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另一方面, 密切校企关系, 有利于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5月首次在经贸学院05级学生实施“工学结合”以来, 该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基本实现校企“双赢”局面。
二、当前工学结合考核方式的弊端
浙江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省份, 浙江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承担着为各类民营中小企业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重要责任。如何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宗旨, 真正将该理念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 尤其是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 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反思目前工学结合教学, 存在以下问题:
(一) 未真正突出能力训练
德国“双元制”下的工学结合模式, 着重训练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必需的职业核心能力, 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等四大能力, 特别是面对未来复杂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而目前实践教学却未明确实习前后及各环节的能力训练。
(二) 实习目的较盲目
由于企业对机电类和经贸类学生的岗位需求量不同, 学生找工作以分散为主, 学生实习前普遍撒网找工作, 找到工作后忙着完成订单、生产、质检等工作任务, 但对于自己在实习前要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实习中如何提高、实习后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未来职业前景却缺乏必要的思考和锻炼。
(三) 实习资料太粗糙
实习手册是学生记录学习历程、收集资料和考核的依据, 目前仍以学生周记和总结、企业考核表、实习指导教师评价表等文字资料为主, 学生周记是流水账, 实习总结是阎王账, 篇幅极长、内容苍白, 甚至有的学生抄袭网上资料;企业考核表往往是企业盖章, 让学生写鉴定;绝大多数实习指导教师根据这些伪造资料闭门造车。
(四) 考核标准较模糊
考核项目一般区分为学生实习报告、实习工作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三项, 各项目未明确考核标准, 导致各教师的评价标准不统一。教师考核结束后只是给学生打分, 不与学生沟通反馈, 未肯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五) 终结性考核为主
按照学校要求, 学生与学校指导教师一般每周沟通一次, 少数指导教师实地检查也只是走形式, 基本以实习结束后学生上交的实习手册、学习笔记、实习案例等纸质材料判定成绩。
(六) 信息系统功能单一
2013年初, 学校用浙江省较为先进的工学结合实习网络系统试运行, 试运行期实施纸质和网络双线操作。单纯就该系统功能而言, 仍沿袭传统学生周记、总结形式, 教师考核仍是传统的评语加等级评定, 未真正体现职业核心能力考核;并且该系统在实际操作中未实现短信、在线讨论等功能, 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借鉴德国“双元制”及澳大利亚“培训包”等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浙江机电”) 经贸管理分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于2011年初至2013年暑期, 尝试对大一2周认知实习 (2个班) 、大二18周顶岗实习 (3个班) 、大三15周 (4个班) 毕业综合实践共9个班级的工学结合实习各抽6人进行小组试点, 进行对话式教学。考核方案力求学习视野长远化、考核方式过程化、考核要求个性化、考核标准明晰化、评价主体立体化的科学考核体系。
(一) 能力目标递进化
浙江机电国贸专业三年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满足市场需求, 本着“服务地方经济, 突出技术教育”的原则, 明确以培养浙江经济与贸易发展所需的“外语+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商务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根据“校企共建、情景模块、工学结合、交替深化”的思路设计培养方案。要求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 着眼于自身的发展, 完成专题任务:大一必须明确专业方向, 在2周的认知实习过程中必须了解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访谈岗位成功人士和分析某一外贸岗位关键能力;大二必须熟悉专业岗位, 14周的顶岗实习需结合本职工作分析如何胜任外贸岗位, 为外贸企业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 研究行业最新发展动向或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大三必须准备专业发展, 针对毕业论文进行调研, 研究成功外贸企业家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 能自我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以上要求必须体现在实训手册要求撰写的3篇专题文章中, 提出自我改进方案。
(二) 能力标准明晰化
在教改过程中, 考核评分表的设计和分值比例进行6次大的改动, 近期考核表设计16个考核点, 考核方案重视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占比均为30%, 社会能力和人格能力各占20%, 合计100%,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五级评定。为使考核有据可依, 对考核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的标准进行说明, 供学生及校内外指导教师参考。
以下为大二工学结合考核优秀的部分标准:
1.外贸磋商、签订合同、备货、制单、检验、保险、报关等进出口业务流程基础扎实, 能选取合适的工作方法, 优化流程和过程, 主动监控工作成果 (专业能力) 。
2.业余时间自学至少一门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 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方法能力) 。
3.迅速融入团队, 严于律已, 宽容他人, 为了工作大局和团队能牺牲个人利益 (社会能力) 。
4.富有工作热情, 克服各种因素按时到岗, 主动加班加点提前完成各项任务, 细心周到, 灵活适应新情况 (人格能力) 。
(三) 实习方案个性化
实训前在学院指导教师采用圆桌对话方式讲述职业核心能力后, 进行小组讨论, 首先进行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厘清当前社会各方的机会和威胁, 然后再进行个人能力分析, 逐项分析个人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沟通能力、人格能力的优劣势, 再寻求个人实训过程中亟需完善之处, 按周分阶段明确实习目标。任务完成后, 选出小组长负责小组相互沟通和学习。实习过程中学生若遇到问题, 学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自主解决, 实在无法解决可以请教企业教师, 或每天晚上与学校教师通过实习网络联系, 周记在每周日晚24点前提交系统, 超时记为零分, 内容必须体现职业核心能力改善。
(四) 考核体系立体化
职业人的特点是要为自己负责, 要与他人竞争, 满足企业及社会的全方位需求, 而不是仅对教师负责。为真实体现职业人的考核, 考核设计个人自评与小组内互评占50%, 学校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评分占50%。
学生实习结束后, 为确保考核的公正、公平、公开, 每位成员需要展示实训佐证资料, 在5-8分钟内口头汇报实习过程, 解答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该方式一是利于锻炼个人的沟通能力和自我负责的精神;二是利于学生横向比较, 鼓励个人进步和发现不足;三是有助于发现学生是否真正利用工学结合时间在资料造假从事别的事情;四能使学生感知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教师汇总小组、个人、校内外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后, 与学生个别交流, 明确指出每个学生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考核最终结果每组只能有1-2名优秀组员, 即使碰到组员特别优秀也不能破例。
(五) 优良学风传承化
新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案规定, 每位考核等级优秀学生必须在学弟学妹实习动员前准备5分钟的发言, 传授面试和实习心得, 回答下一届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国贸0881、0832、0941班毕业综合实践的优秀学生为国贸0931班学生传授实习经验, 当场解答如何解决找工作和在工作中遇到的系列问题, 无形中为下一届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也增强了优秀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有助于优秀学习风气的养成, 实现顶岗实习效果的良性循环。
(六) 校企合作深层化
浙江机电国贸专业与浙江新秀箱包营销有限公司、浙江中大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万事利集团、绍兴轻纺城等外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企业在业务烦忙的季节请实习生任外贸助理, 有意识地挑选优秀学生作为储备人才。在此合作关系下, 企业教师自愿到学校担任国贸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 与学生有早期的熟悉过程。学生实习前与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沟通, 对自我职业能力评价客观, 实习目标明确。实习过程中校内外教师密切合作, 每2周至少一次定期走访和电话沟通, 以观察者、顾问的身份开展教学, 观察学生实习过程, 评估各方面的表现或哪些方面尚需完善等, 与学生保持积极动态反馈。校外教师在学生实习后, 需填写一张对学生按职业核心能力细化考核的表格, 除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评定打分外, 要在实习评语中肯定学生的进步, 明确指出改进的方向, 避免以往考核走过场和写套话的弊病, 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从业者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1999 (6) .
[2] .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 2006 (6)
[3] .马乔林.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3.能力培养考核方案 篇三
【关键词】任职能力 士官英语 考核
在士官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关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相应的考核体系来检验。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员全面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而且也有助于学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技能并为日后的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我校的士官学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若采取简单的课程考核体系就会导致一些学员“吃不饱”,一些学员“吃不消”,导致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都达不到既定的目标。虽然近几年学校也在采取各种方式来改革原有考核体系中不适宜的部分,并采取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强調了形成性考核的作用,增加了其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但是,各学科在设计相应的考核体系时,由于对形成性考核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一把尺子量天下”的现象。因此,士官英语课程考核体系就应该立足于士官任职岗位的需求,并根据英语这个学科的特点来加以设计,更能体现其学科的特性和实际的操作性。
一、解放思想,树立以提高学员任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核模式
要想使课程考核成为促进学员职业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应该打破原有传统考核模式的束缚,树立以提高学员任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核模式。士官学员生源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能力、应试能力和技巧都有待进一步的强化和提高。当前士官英语课程考核主要还是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与新时期培养高素质的士官人才所倡导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二、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体现多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士官学员英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员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的翻译和阅读简单的军事相关的英语资料,在涉外交往中能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通过英语的学习,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并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士官英语课程考核的设计要体现实用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特点。为了加强过程性和能力性的考评,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形成性考核分为两大考核内容:一是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其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包括考勤,检查学员的到课率;平时学习表现,考察学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员可依据学员在课堂上的表现、自习情况和学习主动性等因素来综合评定成绩。二是对学习内容的考核,包括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依据士官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所设计的课程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评定成绩,该项目成绩占学习内容考核成绩的60%。
三、改革课程考核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辅助考核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也能在课程考核中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基于学员对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的熟悉和喜爱,在课程考核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考核的方式,编制并建立英语试题库,考核时由计算机随机组卷,让每个学员所答试卷不尽相同,能够在一定程度的促使学员全面复习迎考。学员如考试不合格,可以自我分析原因,准备充分后再次进行考试,直到考过为止。
四、实施考核评价,促进教员的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
通过实施有效地课程考核评价,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督促学员自主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外,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员转变其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其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实效精神对士官英语教育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重在平时,要求教员要紧密联系学员,随时掌握学员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通过与学员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员对语言应用的需求,教员乐于奉献自己的时间,在学员身上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学员通过教员的引导和帮助找到学习英语的方法,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重塑士官学员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较之以前更加的和谐、积极。同时,教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总之,基于士官任职能力培养的英语课程考核体系符合当前士官英语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士官人才培养的目标,引领士官英语教学改革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探索更多的可能。以此同时,也要看到在实现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探索,共同促进士官英语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尕娃.高职英语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理论观察,2013.
[2]万艇,赵晓琳,姜平.对高职英语教学评价考克模式的探索[J].教学研究.
4.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方案 篇四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不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不善于反思,只是把解决问题当作一种任务,只求快速完成,他们普遍关注的是问题解决了没有,而很少有人去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
另外,解决问题后,学生自觉检查意识差。学生做作业老师批改,孩子做作业家长检查。很多学生数学作业做完便大功告成,至于检查作业对错那是老师或家长的事情,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同样存在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意识较差。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他们知道题目做错了,会毫不犹豫地很快擦去原来的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之一,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可见,反思是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改进学习方法的一项重要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在学习上能“瞻前顾后”,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模式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发展虽然有所不同,但每个学生肯定都会有自己的收获,我们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思看到自己的收获,并同时也要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一个会反思的学生,才能不断去小结自己,才能去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养成,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对学生的后续的发展更具深远意义。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谈到有效教学的指标之一,就让学生的当下学习对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有效用,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同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上设计有“你学会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等栏目,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供了平台。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从目前我们检索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反思”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的特点和态势:
目前国内外的已有的与该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反思性教学”的研究。在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萌发于80年代,大兴于90年代,目前正在西方国家的教学领域内盛行;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始于九十年代末,代表人物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熊川武教授,目前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著有《反思性教学》一书,并发表有关反思性教学的论文多篇。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重视,在各学科教学研究的刊物上,此类研究论文较多。2.本课题与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题研究与已有的相关课题研究的联系有:
①研究领域是一致的,都是限定在“学校教育”这一领域内; ②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涉及到学生、教师及教学方法三大方面。3.本课题研究与已有的相关课题研究的区别有: ①研究的具体范畴不同:反思性教学是在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范畴进行研究,而本课题的研究,则是以小学生的解决问题活动为载体,对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与整合; ②研究的主体不同:反思性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而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学生; ③研究的维度不同:反思性教学偏重于从教学层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本课题的研究则是从学生主体活动的维度进行研究,从活动前、活动后等方面构建反思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策略。④研究的重点不同: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关注教师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研究则是侧重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反思的过程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通过研究,探索如何利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结合小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有效引领反思性学习,培养小学生反思能力。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初步养成在解决问题时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师探索出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反思能力培养的最佳策略。
研究重点:小学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形成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难点:小学学生反思能力的评价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数学反思内容的研究(1)学生解决问题前的反思能力。主要引导学生反思这些问题涉及了哪些知识,哪些问题。“想想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回忆一下你的思考全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哪种方法更好?是否能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等帮助学生进行反思。
(2)学生解题后反思能力。这部分可以分为两大内容,一是让学生在解题后对同一类问题的解法进行筛选、概括,形成一种解题思路,进而上升为一种数学思想。二是针对错题进行反思,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审视错误题目,仔细分析错误原因后掌握题型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并及时记录在“反思本”上,引以为戒。(3)在知识单元学习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就本单元知识系统进行反思,自己的知识缺漏存在哪些方面?是知识点没掌握好,还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没有梳理清楚?是仅仅因为本单元知识的学习缺漏,还是以前的学习不够扎实?现在能怎样整改?如何补救?自己能够完成,还是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对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2.小学生解题过程中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1)创设交流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反思。
(2)创设自我批改的空间,让学生在作业批改中进行反思。(3)创设自我反思的时空,让学生在作业检验中进行反思。3.学生反思效果的评价方式研究 我们课题组将从反思意识、反思习惯、反思策略和反思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采用制定评价表让学生参与自评的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之一是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2.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莱威尔在其《认知发展》中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随之,有关元认知的研究便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关注。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含三部分: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及相关信息的认识)、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主体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主体,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要求等定出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做出补救措施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学生就能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一方面,认知调节既受到元认知体验的激发和指引,同时又以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另一方面,认知调节的每一步都会使个体产生新的元认知体验,同时也会丰富、发展个体的元认知知识。并且,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三者动态有机的结合即构成了元认知。
3.多元智能理论之---自我认识智能:指建立正确的自我知觉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觉计划和引导自己调整学习方法调整。4.《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
五、研究对象
本校3—6年级部分班级的学生。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原则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前,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本校3-6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解题过程中反思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通过日常观察记录、个案研究、个人报告、阶段报告等手段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每两周开展讨论一次,分析近阶段的研究进展。3.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教学杂志和互联网收集有关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资料。单周的周三组织成员教师,对查阅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整理出对本课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资料。(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课题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特定的作用,给教师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探索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最终实现掌握数学知识与形成反思能力的双赢。2.实践性原则
要从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从现实课堂中发现问题,探索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最后将这些策略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0.9—2010.12)
(1)组织课题组成员利用文献法,学习相关知识,收集课题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2)组织课题组成员阐述自己对“培养小学生反思能力”的理解、体会以及实践经验。
(3)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反思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而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11.1—2012.6)
(1)启动课题研究。认真研究讨论课题方案,对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制订各类调查表、记录表和评价表。
(2)以个案分析为入手点,以班级为基地,分学段调查、收集材料。以年级组“现象描述—问题诊断—研讨预设—实施预设—个案研究”的小课题教研为基础,再由数学组搭建平台组织同问题的模块式研修互动,提升有效实施策略,如此循环往复,逐步丰富学生的个人成长记录袋,积累成果。定期组织座谈,总结交流,进行阶段成果展示。
(3)以问题为导向,每学期至少举行3次集中性的教学实践展示与研讨活动,通过“形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善方案”不断实践与优化,以达成促进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目标。
(4)开展课题过程研究评价活动。3.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1)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整理,整理研究材料,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2)收集学生成长袋,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进行交流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及案例。
(3)形成结题报告,邀请专家及主管领导鉴定结题。4.课题组成员分工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必要的研究环境,能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和培训,提高研究的深刻性和研究视野。
2.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高。有肯钻研敢创新的年轻教师,有学科骨干教师,有参与过省课题研究的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熟练从事小学数学学科循环教学,对本课题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完全能够胜任该课题的研究。3.能与教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论指导,以确保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4.小学生具备了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小学生的思辨能力逐步增强,已经能够初步用批判的、审慎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使得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培养成为可能。
5.能力培养考核方案 篇五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是一门科学语言,它是指对数学概念、算式、公式、运算定律、计算法则及解题思路,推导过程等的表述。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等特点。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数学语言的发展就是思维的发展。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能体现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一个人具备了较强的数学语言能力,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数学科组老师的初步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生较少。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想说又不会说,语言表达不完整,条理不通顺,思路不清晰,有的学生怕说,不想说,还有的学生极少举手发言,依赖性强。对于以上情况,我们对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数学课堂教学受“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和“只需会做,不必多说”等传统教育倾向的影响,教师较少创设学生语言锻炼的平台,学生缺少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展示。
2、教师对数学语言的作用缺乏认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受班级生额的影响,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相对来说,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覆盖面较窄。
4、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兴趣、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亲身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思想理念下,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我们学校数学科组选定“有效性学习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作为实验研究的分课题,在全校开展研究。努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意义:
1、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数学语言提供了一条使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的途径,利用数学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可以理清思维过程,巩固思维结果。当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用数学语言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时,处于混沌状态的思维活动才能逐渐明晰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数学语言的培养能促进情感教育
第一、数学语言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已才能的机会,交流讨论、汇报小结中,即可以看到自已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已的潜力,自信心增强,从而更加努力的投入学习中。
第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每个人既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又要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尊重别人,分析、判定别人的方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与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相互合作,互相帮助。
第三、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主动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成功的自豪感,体验自己能力不断发展的乐趣,树立不怕困难、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数学语言的培养能弥补传统数学教育中的不足
数学语言的培养,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作为独立的学习者,又可以成为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这样,学生将会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意识,从而激励了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
三、理论基础:
1、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过程,从思维向语言的运动和从语言向思维的运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对思维有概括和调节的作用。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概括、抽象,反过来,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
2、教育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创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提供机会。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能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体现面向全体,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充分发展。
3、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研究内容:
1、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1)、数与代数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计算方法,数学概念,计算法则以及公式的来源。
(2)、空间与图形教学重视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
(3)、统计与概念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描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数据作出分析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可能性事件。
(4)、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训练学生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方法。
2、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
(1)、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清楚性、完整性,初步的条理性,促、进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
(2)、中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练性。(3)、高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灵活性。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思想理念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认识到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的内在联系,认识并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是。
2、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使他们的语言更完整、清晰、科学、准确、简练、有条理,具有逻辑性、灵活性;思维更新颖、独特、灵活、敏锐。
3、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说话心态,使大多数学生想说、敢说、积极说、有信心说。
4、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课程目标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六、研究方法:
1、小组实验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段,将整个实验研究分成低、中、高三个实验小组展开实验。各小组在学校课题的统一安排下,分别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具体操作方法等。
2、调查跟踪法
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选出优良中差部分学生,教师收集实验前数据,分析具体情况,试验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跟踪调查,收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3、阶段分析法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学期定期召开小组实验交流汇报会。通过各小组的研讨课,案例、论文评比等活动,展示实验研究成果,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统计比较法
实验前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实验中期、结束时,对实验情况,各种数据,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比较,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实验成果。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5、10 至2006、1)
(1)、召开实验教师动员会,成立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2)、调查现状,收集资料。(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学习、讨论、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6、3 至2008、6)(1)、初步实施
①各实验小组写出每学期的研究计划。
②各实验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③各实验小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实验研究研讨课展示。④实验教师撰写研究案例或论文。(2)、调整阶段
①召开实验研究汇报会,总结前期工作,积累经验。②分析前期工作不足,找准问题,商量措施。③布置下阶段研究计划、研究目标。④汇编中期研究资料。
(3)、推广总结(2008、7 至2008、10)①召开实验总结会,回顾实验研究情况。②对实验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存档。
③展示实验成果,推广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实验研究报告、总结。
2、实验研究论文、案例、教学心得等。
3、实验研究系列丛书。
4、研讨课、公开课、评优课等课堂实录、优秀课例。
5、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成绩对照表。
6、其它资料。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
长:廖柏灵 副组长:陈德福、黄炯标
成员:赖景添、黄冬梅及全校数学教师 赖景添: 黄冬梅:------
十、经费保障: 每 学 年:3000元
书籍资料:500 元
音像电子:1000元 外出学习:1000元
6.能力培养考核方案 篇六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年级的孩子刚踏进小学的大门。由于他们年龄小,识字量少,理解能力较差,解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很多时候学生做错题不能光归结为不仔细、不会,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会审题,盲目解答。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学习数学,是需要用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的,对于普遍存在的审题习惯差的问题,是需要去关注与解决的。正确地审题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够开启解题的钥匙。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都离不开审题。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不理解数量关系和题目的意图,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关键,是正确、迅速解题的前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意在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四个,1、一年级学生审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寻找对策。
2、开展专项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
3、审题主要审什么?注意哪些要审的环节。
4、在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积累一些常见的题型的审题方法。
四、课题的理论价值和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通过课堂实践探索,使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共同提高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较好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消除盲目做题,敷衍了事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和做题观念。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结合本校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或出一些和课题有关的问题,来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审题中出现的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实践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并探索解决方法。
4、个案研究法:围绕典型对个案进行研究,以寻求有效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数学策略。
5、反思研究法: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动决策等进行审视和分析,及时反思不足,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六、研究过程
(一)启动阶段(2012年5月-2012年9月)
在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构建数学智慧课堂的框架构思,申报市级个人课题,撰写研究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6月)
1、进行调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方法的看法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发现学生对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2、认真阅读和本课题相关的书籍,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3、积极实践,在课堂教学和作业中努力寻求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4、撰写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和教学随笔等,使自己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5、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实践,使自己不断发现、总结。具体做法与措施如下: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阅读了和课题相关的文献,学习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资料,实施课堂教学,将教学中发现和总结有关审题中学生要注意的问题归纳整理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反馈研究效果。
②定期检测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成效。在研究中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书面作业检测或提问等来了解反馈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效果。检测之后会把好的一面总结出来,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商讨出方法后再贯彻于教学中。
③反思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将审题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实践的对象,在反思不好的一面探索解决的方法,在不断总结中提升。
(三)结题汇报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在这个阶段,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测评,对比研究前后的变化,并作总结。
2、对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类、汇总,分工合作撰写研究报告作经验交流,确保顺利结题。
七、预期成果或形式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将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年级孩子小,审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一个大工程,稍有松懈有可能前功尽弃。这就需要我们持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题和做题习惯,因此即使研究结束了也不要放弃对孩子审题能力的培养和坚持。
7.能力培养考核方案 篇七
一、2+1模式及商务关键能力
目前高职校企合作的形式尚以企业支持学校为主, 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订单教育等。其中, “2+l”的校企合作办学是最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和实施的教学模式, 是指2年校内课程+l年企业 (行业) 课程。即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活中, 前两年在学校重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基本技能:后一年边在企业上课, 学习企业所需技能课, 即岗位核心技能, 边到企业项岗实习。这一模式, 前两年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最后一年则以实践为重点,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 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对于国际商务方向的学生而言, 毋庸置疑, 商务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能力, 是国际商务人才应该具有的最根本的能力。我们认为商务能力是指人们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 即人的商业素质素养, 也就是人们在经济事务, 商业往来中表现的商事专业技能和水平, 主要应该包括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一些最基本的能力, 例如, 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进出口实务操作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商务环境分析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一般需要先在学校里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形成感性认识, 并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积累提高, 仅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培养出学生的这些能力的。而通过“2+1”模式, 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 通过参加和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工作任务, 在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 进一步加深、细化、操练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有助于商务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商务专业2+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往往未能贯通校企
传统的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往往是由原来的外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改良而来的, 和高等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区别不大, 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备, 和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等问题。由于国际商务所涵盖的面较广, 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广而杂, 缺乏系统性, 科学性。而且, 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 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英语专业等学科体系模式下培养而来的, 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力量相当匮乏, 更别谈是本专业、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这一现状导致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 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实务类课程教学纸上谈兵。所有这些都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往往无法马上胜任工作岗位。
2.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融合
多数校企合作仍流于表面。企业往往会把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看成是聘用较为廉价的劳动力, 更注重其背后的经济利益而非其社会效益。而且, 由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 劳动强度, 工资福利待遇与学生心理要求有较大差距等原因, 有部分学生在稳定一个学期之后选择离开该企业, 从而导致共同培养无法再实施下去。这样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影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锻炼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3. 过程监控及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顶岗实习的学生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 而且由于尚未签订劳动合同, 学生跳槽较频繁。在长达一年的实习时间里, 学校如果没有完善的过程监控及考核体系, 顶岗实习很易失去有效的控制, 形成“放羊”现象。而目前各高职院校虽然也开始注重过程监控与考核, 但考核形式还是较为单一。多以实习报告、企业综合评语、指导教师意见为评价依据。监控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监控和评价效果不够明显。
三、以凯越国贸为例, 构建校企合作的过程性考核体系的探索
2011年~2012学年, 笔者担任了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 (外贸) 方向“凯越”班的班主任。本班是学院和“凯越国贸”签约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共同培养学生的校企合作班级。在近一年的时间里, 校企双方为建立完善的过程性考核体系做了有益的探索。
1. 建立企业、学院评价双管齐下的评价体系
“凯越国贸”由行政部牵头, 由专人以职业素养为标准, 对学生的服从性、协作性、积极性、责任心及业务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 填写《实习生考核评分表》;项目管理教师要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周记》记录情况、巡查与指导情况、《顶岗实习报告》及《调查报告》完成情况、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考核, 并填写考核表。顶岗实习成绩结合双方评价进行总评, 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 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有助于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形成, 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2. 以企业考核为抓手, 加强过程性考核
“凯越国贸”对实习生的过程性考核非常重视。行政部有专人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案, 从服从性、协作性、积极性、责任心及业务能力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 具体如下:
(1) 服从性 (28%)
(1) 是否理解并遵守公司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 (4分)
(2) 有无迟到、早退、无故缺勤的情况; (4分)
(3) 发型、服饰等仪表是否干净整洁; (4分)
(4) 与他人的言谈举止是否富有礼节; (4分)
(5) 是否注意收拾和挺理工作场所; (4分)
(6) 工作是否有效; (4分)
(7) 有无因其言行, 破坏了现场的风气和纪律以及扰乱秩序的情况; (4分)
(2) 协作性 (24%)
(1) 是否能够立足全局, 把握各部门 (各职务) 之间的关系, 并且根据情况进行积极而妥善合作; (4分)
(2) 是否能够立足本职工作, 并跨越本职工作的范围, 求得上司、同事及其他部门的通力协作; (4分)
(3) 是否能够帮助领导改善工作环境, 创造便于工作的场所; (4分)
(4) 是否能够上下沟通, 在提高团队士气中发挥作用; (4分)
(5) 是否能够帮助上司、同事和他人完成工作; (4分)
(6) 能否与上司及同事和睦共事; (4分)
(3) 积极性 (20%)
(1) 是否具有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奋进的精神; (4分)
(2) 是否具有改进和改善工作的热情; (4分)
(3) 是否具有增加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的愿望; (4分)
(4) 是否具有排除万难、争取成功的干劲; (4分)
(5) 是否具有在集会和会议上争取发言的勇气; (4分)
(4) 责任性 (20%)
(1) 是否明确自己有责任经常检验下属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的结果; (4分)
(2) 对于下属的失误是否能够从中找出自己应负的责任; (4分)
(3) 是否能够善始善终地完成本职工作; (4分)
(4) 遇到工作中的失误时, 是否向其他部门推卸责任; (4分)
(5) 在接受上司全权委托交办的工作任务时能否让上司放心; (4分)
(5) 业务能力; (8%)
每一项得分又有详细的成绩评定方案及标准, 按0到4分给出详细的评定标准。过程性考核每一月由专人对实习生进行考评, 并及时通过其帮带师傅反馈给本人。对于得分较低者, 责令其限期提高。通过这种多时段考核、反馈及整改的办法可以严把顶岗实习的过程监督关, 从而可以切实提高商务关键能力培养的效度。
四、结语
“2+1”校企合作模式因其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素养, 已成为包括本校在内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何对应用英语类专业学生进行“2+1”模式的培养, 如何贯通校企建立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过程考核体系成了我们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类课程教师应着力研究的内容。通过在凯越国贸的顶岗实习探索与总结, 要建立一套由学校、企业、学生共同配合, 企业与学校共同评价, 多时段、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摘要:在分析国际商务专业2+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本文主要针对过程监控及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现状提出建立企业、学院评价双管齐下的评价体系, 并以企业考核为抓手, 加强过程性考核。
关键词:校企合作,商务关键能力,过程性考核
参考文献
[1]张雁平, 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5)
8.能力培养考核方案 篇八
【摘要】在各职业院校都在以工作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开发课程执行中,职业的能力考核与评价在开发与执行中的重要也不可忽视的一环。本文重点阐述职业能力与考核。阐述了一些评价方法的运用与实际操作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能力;能力本位;考核与评价;魅力课堂
前言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以传授学科系统知识为已任,使人们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不正确看法,以为科学理论都是万物不变的永恒真理,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实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需求(即客观和主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广义上的技术,还应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由于不同的工业文化所导致的实现手段、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等与从业人员有关的东西。故此技术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相关人员职业活动关系密切的技术,即职业性技术(如工作过程知识);另一类是与人的职业活动方式没有关系或关系较小的非职业性技术(如传统的工程技术)。
一、职业教育,在方法上就是实施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还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不仅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目前中职教育所要培育的人才,不再是掌握固定知识和单一技能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对计划的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等系统职业能力和职业特长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社会公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是实施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即以能力为导向或称之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也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所必备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它是科学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具体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可划分为专业能力(是个体职业工作中的核心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能力(既是个体基本生存能力,也是个体基本发展能力)三个部分。
方法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具体表现;社会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中个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表现。因此,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职业能力观
1.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能力培养目标包括:专业能力(是个体职业工作中的核心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能力(既是个体基本生存能力,也是个体基本发展能力)三部分。方法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具体表现;社会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中个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表现。因此,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2.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通过培养目标对教育基本属性进行解读;职业教育-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树德育人,而不是一般人的误区教育等于培训,培训只是获得个人的从业资格。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职业教育要强调把工作经验作为获取职业能力的源泉加以应用。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的特点: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的结构,是一个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总结完整工作过程
4.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行动导向学习理论是以人为本探讨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间关系的改革教育学学派的学习理论。它认为人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行动”是学习者在主动的、自我管理的、自我负责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达到给定或自己设定的目标的一种有意识行为。
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批评、反馈,即学习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从而获取加工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把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的个体学习过程与适应外界职业要求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个体行动的角色能力,对学习者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以学生为中心,独立完成认知过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缺乏信息反馈和学生参与,缺乏有意识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的设计,不可能实现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可以全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
(2)弱化教师讲授作用,使教师成为行动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和质量保证。
(3)以引导问题和要求强调学生行动过程。学生独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下达到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独立学习、双人学习和小组学习等不同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案具有整体化(包括认知、技能、心理、社会四方面的学习)、自我管理和行动导向三大特征。
三、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有:①反馈调节功能;②激励功能;③反思总结功能;④记录成长功能;⑤积极导向功能。
在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中,反对单一通过量化手段进行评价,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行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并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具有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课程、教学与评价三者整体化四大特征。我校具体操作主要由以三个考核与评价表来体现。
在过程化评价过程中,根据职业院校学生阶段终结性考核失败的产物。导致他们有部分不愿意到课堂来上课,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过程完整与有效。笔者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魅力课堂”游戏刺激的学习方法,在课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概操作方法就是利用他们的心理喜欢“赌”不喜欢当场比别人落后;在多媒体上完一段理论原理课后,有关本节理论相关的选择与判断题让学生来买卖分值。有1-10分不等的题,可以向老师买,答对了老师给该同学平时分加相应分值,答错了在该同学平时表现分了减相应分值。也可以向同学买。有些同学在向老师买分时,其他同学可以向他PK。例如:A同学平时不怎么听课,也迟到成绩扣分到不及格了(55分),但一听到可以买分,就觉得是机会和运气来了,就说老师我要买10分,但其他同学B觉得他在碰运气。就与他PK,若A同学答对就从B同学总分扣10分加到A同学总分上。若A同学答错了,反之亦然。在买之前他们是看不到题目的。此方法刺激了那些不爱听理论原理课的同学都积极来听,提高了学习效率。也给同学有时由于迟到或事假所扣的分值有机会赚回来。此方法有利控制课堂和跳动同学们学习热情与激情。笔者在运用到的所有班级上课学生反映良好,自己上课也轻松了很多,此方法运用以后班级里最不愿意上课的同学都开始认真听课做笔记等,因为他知道他不明白后面有同学找他PK。他们的心理谁都不愿意输给对方。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形成性评价中,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有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还有教师对学生的他人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既有纸笔试的量化评价,也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质性评价。
在每一个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评价中,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都设计了“工作过程工作页”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训练使用,并将之作为学生实操成绩的评价内容。当该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学习完毕之后,主导教师又分别对学生进行理论测试(纸笔考试)和随机性的实践环节动手能力测试。学校规定,凡参加测试的学生,每一个学习领域的测试成绩都达到了某一标准()之后,才有参加市劳动局组织的××项目的考证资格。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很注重平时的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比任何时候都要高涨十倍,甚至在学生中出现了你追我赶,互相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新局面,使整个学校浓罩在自主、自动、自学和自我管理的学习气氛之中。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还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科学的弹性管理。
一种好的教学模式要持久的运行下去,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做保证,不然在执行过程中会偏离原先的设计理念与要求,最后甚至导致夭折。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是一套比较好的教学模式,但要在我们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持续下去,笔者认为也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符合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与考核体系。以上是笔者在做《技师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汽车专业子课题开发和自己实际多年的职业教育授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看法。仅供社会各界和职业教育的同行参考。若有不对地方的请给予指正,为的中国职业教育的明天能培养出更多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而你我共同关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陈李翔,赵志群.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4]技师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汽车专业子课题材料
9.能力培养考核方案 篇九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思想、专业结构、管理方式、培养模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在于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能力 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这种教育被称为能力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只有重视学生的“潜质”,注重能力的全面培养,才能使学生凭借已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去扩展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认识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对高职教育特色的认识,是探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着力点。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的属性。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人,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学生劳动道德、技术操作、集体合作和创业能力,传授人文价值观;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其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属性。
2.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技术教育不属于学科教育,而属于一种技术技能教育,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强调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专业理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专业设置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社会职业分工和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突出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主流技术。办学形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必须是灵活的,通过专业和课程的合理设置,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4.教学内容的安排。职业技术教育按照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易变性,教学内容坚持三条主线:即理论与知识教育;技术与技能教育;全面素质教育。技术基础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技术专业课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课程不仅要综合化,又要与职业资格标准和接受高等教育求得衔接。
5.教学方法的使用。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课程目标要突破传统模式,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现能力目标模式:用明确的.目标吸引学生→让学生运用方法去实现目标→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实际操作→学生具有自我生存、发展和超越的能力。
6.教学达到的目的。职业技术教育要处理好学科与职业、知与做、动脑与动手之间的关系,以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职业能力、加强基本技能与培养综合素质为切入点。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将技术成果应用于实践,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使学生一学就能用,一学就会用,并教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
7.学生的素质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技术基础课、技术专业课和技术实践课教学,把传授知识与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讲授理论、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综合实践等环节,使高职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和综合型的素质。
二、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探讨
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载体上的,丰富的知识有助于能力的发展,较强的能力有助于获得较多知识。如何培养高职生的综合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1.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内在激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青年学生好奇心强,富有想象力,善于吸收新知识。马洛斯“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感觉到自己需要,才会激起积极性。对任何一门课程,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知识对自己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他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该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恰当地讲解、提问、综合对比,使学生带着若干问题主动去学习思索,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商定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制定个体学习计划。
2.注重精讲多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独立学习能力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随着边缘学科的大量涌现,使知识具有了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要求人才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就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随时补充自己知识结构,就会被淘汰。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在当今和未来社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学生应当以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为主,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注重自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要循序渐进,对低年级学生要精讲重点内容,多提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随着学生读书能力的增强,讲课进度逐渐加快,留给学生的内容更多,这样不仅减少了课时,而且也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
思维表达能力是其他任何能力的突破口,它要求人们要多动脑筋,勤于思索,善于分析。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可选择:变序——训练思维的多向性;抓点——训练思维的聚焦性;求异——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求同——训练思维的迁移性;设疑——训练思维的创见性。教师讲课时可以把一些富有启发性问题编成思考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又能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也在辩论中明白其错误所在,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4.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实践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培养合格高职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技能训练课的实践性,使学生对每一项技能操作要领理解到位,训练过程中,能用实物演示的,不用模型,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不单靠演示,能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应指导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其次,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第三,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积极开展实践锻炼活动。第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第五,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实习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通过分阶段实习实训教学,使抽象性的知识变成实际操作技能。
5.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业创新能力
人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科学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必须改革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倡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咨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思想火花交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创造思想中,要特别注意求异和反向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创新与思考能力,可按以下环节进行:首先,安排学生在对应的专业,实际锻炼。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其次,进行首轮理论教学环节。按岗位能力要求安排相关理论教学,并且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应占主要部分。第三,进行第二轮实习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在实际职业岗位上动手操作,深刻地体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四,进行第二轮理论教学环节。目的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6.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组织管理能力
随着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注重对自己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要学会善于与人协作,注意发挥群体效益。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既要学理论更要参加实践,在学校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参与民主
管理、学生联合会、勤工俭学、公益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智力竞赛等活动来实施。参与民主管理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学校各种学生组织机构的决策、评议等,使学生早期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管理活动,提高责任感和管理意识,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涉及影响的因素很多,本文分技术基础课、技术专业课、毕业实习三个阶段,提出综合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希望能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一个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邓泽民.CBE理论与在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2]袁贵仁.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0.能力培养考核方案 篇十
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及实施
分析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结合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多年的.探索实践,给出具有指导示范作用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作 者:吴桂涛 赵俊豪 孙培廷 WU Gui-tao ZHAO Jun-hao SUN Pei-ting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6刊 名:航海教育研究英文刊名:MARITIME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26(2)分类号:U676.2关键词:轮机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培养方案
11.能力培养考核方案 篇十一
一、问题提出
大班幼儿面对未来最突出的问题是适应小学书面语言的学习,他们在入学前能否做好与书面语言学习相关的知识、行为、技能和态度等的准备,直接关系到入学后的适应程度。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幼儿园大班一系列入学准备教育活动中,前阅读应是不可缺的关键环节。
孩子们大多都不会自己阅读故事内容,而更喜欢听成人讲述故事,走马观花般的浏览图书的现象很是明显。以上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希望通过开展这一课题来解决以上问题,旨在充分调动、利用家长资源,以阅读习惯养成为切入口,从而提高幼儿阅读兴趣,增强幼儿的阅读能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原因分析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虽然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给幼儿提供了自由阅读的时间,鼓励幼儿阅读,并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引导。但也有很多不足:如:选择图书比较随意,认为看书就是“阅读”,多数家长和部分教师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识字,幼儿不识字就不能阅读;对阅读环境的创设、阅读区设置、缺乏采用一定的指导策略等,忽视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而且许多孩子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差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实施过程
1.创设适宜的探索模式,激发幼儿自主阅读
在以往的“看图讲述”或者“故事教学”中,教师通常喜欢以集体阅读为主,幼儿看着图或者听完故事,来复述一遍内容,而自主阅读不同于它们的是:教师要教给幼儿阅读的方法,允许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有些无字的绘本,就改变了全班幼儿统一的回答,倡导的是幼儿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
(1)自由式探索:先让幼儿试读整本书,改变了以往教师先示范讲读的模式,从而引导幼儿了解封面、环衬、扉页、封底的秘密,例如绘本《好朋友》,教师要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小熊会生气呢?接着再初步探索正文的内容,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和同伴讨论、并提出自己看不懂或者看得懂的地方,在观看的过程中,幼儿在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由地说着这本书。幼儿在这种想说就说的阅读氛围中学习,心情是多么愉悦。
(2)分享式探索:通过这种探索模式,幼儿的知识面得到了提高,以往的模式大多数是由教师来解决大家的问题,而分享式探索却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需要将幼儿的经验总结归纳,点画出幼儿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可。
(3)集体式探索:集体阅读通常是以“你问我答、我说你听”的形式进行,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总是怀着紧张的心情,等待教师的点评,似乎所有的问题只允许有一个答案。使孩子不受文字的限制,肯定每个人的回答,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保持自主学习的热情。其实只要他们懂得独立思考,不依赖集体,不拷贝别人的答案,这样的自主阅读才真正有效。
2.运用活泼有趣的方式,让阅读中的口语表达变得形象生动
很多幼儿在图书阅读中往往比较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人物,在讲述完整故事时表现得并不是那么主动。其实,让幼儿讲述图书故事是培养幼儿独立构思、清楚完整地进行表达的有效方式,只要教师能运用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就能让讲述变得生动活泼,并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讲述中去。
过程一、图片故事接龙:将幼儿分组,给一些时间让幼儿准备,然后请每组的幼儿依次轮流讲述一张图片。这种方式可用于大班。
过程二、听讲述(或看表演)猜图片。师生讲述或表演某一页,幼儿猜测是哪一页并迅速找到那一页。这种方式适合于大班。
过程三、扮演角色,边表演边讲述。图书中动物夸张可爱的动作和表情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师应挑选那些适合表演的情节让幼儿边表演边讲述。表演是幼儿喜欢的表现方式,无论小班还是中班大班的幼儿无一不对表演充满了兴趣。
3.变教师的提问为幼儿的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究图书的内容
教师们往往将图书阅读中对幼儿的指导单纯地理解为针对图片的提问。因此预设很多提问,如图片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心里想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但是,幼儿是否真的对教师提出问题的那些地方感兴趣呢?图片中的哪些内容是幼儿真正关注想弄明白的?实际上教师在预设提问时必须关注到幼儿对图片的兴趣点和他们阅读的难点。
4.创设有利的阅读条件,支持幼儿的自主阅读
要有效地开展绘本阅读,是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空间、时间、资源等。创造这些条件需要教师的努力,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在区域中开展小组阅读: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在区域活动中开展了小组式的指导,这样就能保证人手一本绘本,避免了因为每个幼儿的观察角度和阅读的速度不一样,而产生的阅读不满足的情绪。
(2)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地阅读绘本:时间的保证,也是幼儿自主阅读的条件之一。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让幼儿每天吃午饭之前的十分钟、每周五早上、放学的前二十分钟定为我们的绘本阅读时间,让会认字的幼儿上台讲述他喜欢的绘本或者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来学习绘本。
(3)组织班级读书会,让幼儿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绘本:面对着画面精美、想像超凡、寓意深刻的绘本。
5.整合互动的家园阅读资源,促进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同时家长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是我们取得教育成功的必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助于促进和发展幼儿早期阅读的环境。
【能力培养考核方案】推荐阅读: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体辅导方案10-12
培养学生能力07-12
沟通能力培养07-28
数学能力及培养06-19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07-26
综合能力培养题目09-24
创造思维能力培养10-12
怎样培养语言表达能力06-20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