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创新、实践

2024-10-21

思考、创新、实践(精选8篇)

1.思考、创新、实践 篇一

人大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时期地方人大工作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创新,才能得到不断发展。近年来,荆州市人大工作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信任度越来越高,关键在于我们加强工作创新,正确行使“三权”,增强了工作活力,提高了工作水平。

一、创新工作制度,提高履职水平

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在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探索人大工作规律、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修改和完善了15项工作制度和办法。其中,有8项是最近两年出台的。制度创新为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创新监督制度。比较有特色的有审议市“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表决办法、与一府两院的工作联系制度等办法和制度。如《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议市“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表决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市“一府两院”向常委会报告工作必须认真负责,全面真实;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报告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工作报告必须经常委会组成人员表决,过半数同意方能通过。此办法实施后,市“一府两院”在起草工作报告时,就比过去更认真、更慎重。有的副市长还亲自参加起草和修改报告。今年4月,常委会拟将《土地承包法》实施情况列入审议议题。市政府考虑到时机不成熟,怕报告通不过,造成工作被动,专门向市人大常委会写了报告,要求延期审议。与市“一府两院”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规定,在每次常委会会议结束之后,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要与“一府两院”负责人举行一次联系会议,面对面地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协调工作,使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监督办法》出台后,各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根据职责制定了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加大了对违法单位和个人的追究力度。

二是创新人事任免和任后监督机制。修订和完善了人事任免办法。该办法对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的范围和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拟任人员必须进行法律知识考试、任前考核、资格审查、任前公示和供职发言等制度写入该办法,使常委会的人事任免工作朝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在干部任后监督中,述职评议已经形成制度,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对“一府两院”负责人进行评议。在述职评议中,认真查找问题,督促进行整改。人事任免和监督走上了程序严谨、监督有力轨道。

二、探索代表工作新途径,有效发挥代表作用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做好代表工作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础。近年来,荆州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代表工作创新的途径,坚持以提高代表素质、认真组织和服务代表履行职务为重点,狠抓了代表作用的发挥。

一是创新代表活动方式。在建立和完善五级人大代表分级联系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代表小组的作用,近两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代表小组开展学习、视察和扶贫帮困送

温暖等活动80多次。基层代表实行述职、公示、承诺制的经验被人民日报刊登,人民日报还为此发了短评。人大代表以明察与暗访结合的的方式对生猪屠宰、食品卫生和网吧管理进行了视察。去年组织130多名、今年组织全体市人大代表对市直50多个部门或单位进行了评议,评议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在社会上反响较大。

二是创新走访代表月活动内容。近年来,坚持将每年的八月或九月定为联系代表月,由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带队,分赴基层联系走访市人大代表。走访活动中,除看望代表、帮助解决代表生活困难的同时,更注重于倾听代表建议和意见。各走访小组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要求,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街道,广泛收集人大代表的意见,每年都收集代表建议、意见百余条。这些建议和意见由人大常委会归纳整理后交市“一府两院”办理,并要求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人大代表。走访代表活动成为代表建言的重要渠道。

三是创新代表培训工作。人大代表能否忠实履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代表素质的高低。市人大常委会注重代表的培训工作,以分散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了代表培训工作。为每个代表订阅了相关资料,代表小组组织人大代表组织不定期的学习培训活动。在去年和今年的人代会期间,专门安排半天时间请省内知名专家给全体代表进行了《宪法》、《代表法》的讲座。

四是创新代表议案办理工作。近年来,荆州市人大常委会本着突出中心、关注民生、抓住热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办理单位负责人与代表见面的办法办理议案,改变过去的“文来文往”为现在的“人来人往”,当面征求代表对议案办理的意见,加大了对代表提出的意见、批评和建议的督办力度,每年议案、建议的办结率和与代表的见面率均达100%。

三、拓宽宣传工作渠道,扩大人大工作影响

近年来,荆州市在完善宣传制度、改进“三会”报道的同时,努力拓宽宣传渠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切实提高宣传实效。

一是打造新的人大工作宣传平台。去年8月和今年3月,分别在《荆州纵横》杂志和《荆州日报》上开办了 “民主与法制”和 “人大工作”专栏。去年在人代会和县级人大换届选举期间,先后在广播、电视、报纸上开设了“新时期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等专栏。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人大工作,今年正在对《荆州人大网》进行全面改版,改版后的《荆州人大网》将成为宣传人大制度的另一个重要阵地。

二是丰富人大工作宣传形式。去年,荆州市采取在《荆州日报》上登载试题的办法,开展人大知识竞赛,此次竞赛不仅有许多机关干部和人大代表参赛,而且有许多市民自觉参赛。这次活动的消息经中国人大新闻网站和《楚天主人》登载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先后有张家港、海口、菏泽、阜新等市的人大常委会向我们咨询有关情况。今年是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荆州市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采取拍摄电视专题片、举办知识竞赛、制作纪念画册、召开音乐招待会和邀请国内知名人士讲授人大制度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工作在围绕中心、张扬法制、关注民生、突出代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突出以人为本,创新人大信访工作

人大信访部门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和桥梁,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搞好人大信访工作既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监督、履行人大职责的重要环节。两年来,荆州市共受理群众来信500件次,接待

来访1200批次。在信访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深深地认识到人大信访工作是“形势所需、职责所在、感情所系”,把人大信访工作与人大其他工作摆在同等位置,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突出以人为本的创新思想,始终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和排忧解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修订、完善人大信访工作办法,创新工作机制。在征求多方意见、广泛调查研究后,形成了《荆州市人大信访工作办法(草案)》,并先后提交市人大信访工作会议、主任会议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提请市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29次会议一审、再审,于今年6月18日通过。新通过的信访办法对信访办理时间要求更加严格,规定的信访办理形式更加丰富,人性化色彩更加浓厚,对信访工作者的奖惩更加明确,并对建立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纵横贯通的信访网络提出了要求。

二是创新信访工作途径。当前,信访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予以创新。在前几年运用特定问题调查、召开信访案件专题会处理信访案件的基础上,探索运用了信访听证会的形式。去年9月,对一个上访达8年之久的信访案件,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了听证会,有关方面负责人面对面地解答了上访人的疑问,基本解决了这一久诉不息的上访问题。

五、改进调研方法,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调研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正确履职的一项基础工作。近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改进调研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一是围绕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建议议题开展事前调研。近两年来,常委会每审议一项工作报告,都事先相应组织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同时,要求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广泛了解人民群众对有关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认真做好审议发言的准备。由于情况来自基层,建议源于群众,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报告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效地提高了常委会的审议质量。

二是围绕全市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先后针对工业兴市、抗灾救灾、农业执法、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承包以及义务教育等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了10多次专题调研,形成了有深度的调研报告。如,关于农业执法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整治洪湖、长湖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分别被《法制日报》、《荆州纵横》杂志刊登。尤其是去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工业兴市”开展的加大经济环境整治、招商引资、引智、工业经济运行、国税税收征管等系列调研活动,既为常委会行使职权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又为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业兴市”战略提供了参考意见。三是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跟踪调研。对于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网吧管理、义务教育、血吸虫病防治、农民增产增收等群众反映多、意见大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先后进行了多次的调研,为常委会加强监督和跟踪督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食品卫生安全和网吧整治方面,组织人大代表以明察与暗访结合开展多次跟踪调研,摸清了食品卫生安全与网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市政府加大了整治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创新地方人大工作,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明确创新目标。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这给人大工作既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又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内容和创新空间。创新人大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使创新工作为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服务。

二是确定创新重点。人大工作创新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职权,要着重在履行“三权”、发挥代表作用、宣传报道和人大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三是讲求创新方法。要创新人大工作,必须团结和依靠群众,深入实际,讲求实效,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融入到创新工作实践中去。

四是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几十年来,地方人大积极探索,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必须加以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探索人大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机制,使人大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无比旺盛的生机和更加强大的活力。

2.思考、创新、实践 篇二

广东治理创新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不仅使市场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也使传统的官僚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组织、机构、团队与个人的发展均面临极大的挑战。其中, 为应对变革发展的大趋势, 组织、机构和个人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变革创新能力。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治理的创新, 加快政府从传统的管理向治理转变, 使政府对市场的调控管理, 对社会和公民的服务更加有序、开放、透明和高效。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自改革开放连续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暴露得更早, 如经济发展一腿长, 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外来人口达三千多万, 是全国之最, 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社会矛盾日趋凸显;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经济结构不合理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不强, 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不多;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 发展不平衡;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依然趋紧;民生问题仍然突出等问题。广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既与我们的改革随着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等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大环境相关, 也与治理问题急剧增加和变化的自身发展环境有关, 所有这些都对地方治理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

早在中共广东省委十次党代会上, 广东省委就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 广东的发展已面临在总体起点较高的水平上, 如何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避免发展中的各种风险, 转变增长方式, 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考验, 提出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要求。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 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调解放思想, 必须充分认识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针对性、艰巨性, 把握好广东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加快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

由此可见, 广东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地方治理创新实践, 是从广东实现科学发展面对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而展开的。它有很强的针对性、涉及的领域宽泛, 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求,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完善民主法制、推进法治的要求, 保障公民权利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权力运行公开透明阳光化的改革, 对基层民主选举等民主政治改革发展的要求, 推进开放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贸易的平衡等, 既有政治、经济层面, 也有社会管理层面和国际间利益矛盾关系协调层面。

广东治理创新实践巡礼

从探索解决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新路的问题出发, 近年来, 广东治理创新实践全面展开, 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工作和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因此, 广东治理创新实践可关注点很多, 包括治理理念创新、治理制度机制的创新和治理主体结构多元创新和治理评价技术设计创新;其最大的特点是以新的理念带动实践的创新, 尤其值得理论概括和总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再杀出一条血路的新理念, 推进广东探索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新路的制度机制创新。

近年来, 广东治理创新迈开实质的步伐, 得益于向科学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任何创新首先是有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观点, 广东科学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首先必须“治理”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 以科学的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广东发展模式的转变, 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的自觉转变, 才能在发展中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十七大后, 汪洋书记主政广东伊始, 就精辟准确的分析了广东发展问题关键, 向广东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弘扬改革开放之初‘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锐气, 敢于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路径依赖”的新理念。在这一新理念、新思想的指导下, 广东在治理发展模式转变中, 提出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目标。同时, 打造广东科学发展新动力, 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新举措和制度创新。如, 提出“腾笼换鸟”、谋划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构建区域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新举措;提出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提升文化软实力, 确保广东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提出坚持扩大人民民主,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努力营造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提出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营造宽容、宽松、宽厚的社会氛围, 为干事创业者提供坚强后盾等。

(二) 提出紧紧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建设幸福广东新理念, 推进广东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进行制度机制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不是以物的发展为目的, 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反思我们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们以往的发展模式中确实存在着经济发展一腿长, 社会和民生发展有欠账的问题。因此, 经济发展治理创新的同时, 如何面对和解决社会建设不足而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等问题, 进行社会治理创新刻不容缓。正如汪洋书记所指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广东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在经济建设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 缺乏社会建设能力的锻炼。不少干部对经济建设“胸有成竹”、“头头是道”, 对社会建设却“心中无数”、“办法不多”。

为破解这一难题, 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导很重要。广东及时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幸福广东为广东社会建设和发展转型升级目的的新理念。汪洋书记阐述了社会建设和建设幸福广东的辩证关系。汪洋书记说, 社会建设与幸福广东相伴而生, 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 她们是一对“孪生姐妹”。加强社会建设, 就是要建设好社会软环境, 提供适宜的阳光、空气、土壤, 让幸福的花儿自由绽放。“不加强社会建设, 建设幸福广东也就失去了支撑和保障, 成为好看但又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

新的理念指导下, 广东借鉴香港、走马新加坡和西方各国经验, 尝试找寻着属于自己的社会建设、治理新路。在社会建设、管理工作机构建设中, 从广州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型到珠海设立全国首个社会管理工作部;在城市化发展中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 从中山的流动人口积分入户、入学制度到深圳建立孵化器、培育社会组织为流动儿童提供公益教育的制度安排;在新媒体的善管善治善用中, 从省委书记、省长率先“触网”, 与网友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到善于利用网络构建社会对话新机制, 使网上信访、微博问政、舆论监督、党政干部“上线”倾听民意制度化、常态化;在化解干群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中, 从提出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问题冲突引发群体事件, 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解决好干群利益矛盾中的保护群众利益到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 创新舆论监督, 使之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 推动善治的制度机制构建;在社会建设多元结构建设中从努力构建官民沟通中介组织, 善于倾听基层“沉默的声音”的制度机制建设到“依靠群众治天下”、“为社会和群众服务”, 要充分相信群众, 放心发动群众, 让“群众的问题首先由群众解决, 群众的矛盾首先由群众化解”, 提高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的制度机制建设。如探索建立吸引外来工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机制, 广州街道社区为使社会建设从管理人转向服务人转变, 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机制;深圳宝安西郊“桃源居模式”等。

(三) 提出改革最大阻力来自既得利益格局, 政府要有革自己的命的决心和勇气的新理念, 推进广东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制度机制创新。

广东治理创新中政府的治理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关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必然要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创新, 建设幸福广东的转型升级, 也必须推进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由于几十年的改革中以政府动员为主导, 以政府投资拉动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也必然形成以权力和资本为强势的利益格局, 从而在改革决策中关乎缩小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和共同富裕问题上难免出现政策的偏颇, 使政府治理面临新的考验。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要求政府在社会建设中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规定提高员工、下岗员工、退休职工等的基本工资、保障基本收入和基本福利等, 更要求政府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觉悟,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面对政府改革这一新挑战, 广东在政府治理创新中提出新的理念。从政府治理改革目标是达到“善治”政府, 汪洋书记强调, 我们要建设一个“小”而“强”的政府, 治理出一个“好”而“大”的社会。原省长黄华华强调, 我们要正确把握GDP和幸福指标的辩证关系, 并对切实履行好政府创造幸福条件、促进群众幸福最大化的重要职责提出三点要求:要加强责任政府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努力改善民生;要深化财税和行政体制改革。省长朱小丹指出, 现在我们已进入调整政府自身权力配置的“深水区”, 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格局, 没有革自己的命的决心和勇气, 就突破不了与科学发展、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政府部门权力利益格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难以深入。

为加快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求相适应的“小政府、强政府”, 确保政府机构设置简约、运行机制完善、经济调节有力、市场监管有方、社会管理有序、公共服务全面。广东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在2008年上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 广东再次积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 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迄今为止, 广东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70项, 并向地级以上市下放107项行政审批事项。顺德在2009年9月完成“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 于2011年先后推出审批制度、农村综合体制和社会综合体制的三大改革。不仅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而且还要充实与加强公共服务职能, 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不仅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 而且要充分发挥社会与政府的协同共治作用;不仅要求体制内权力配置科学、运行顺畅、行为规范, 而且要求体制内公共权力机构与体制外的社会组织良性互动。

为形成一个“大”和“好”的社会, 广东提出政府治理创新要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体系。广东积极改进政府管理服务方式, 比如2012年两会期间, 朱小丹省长提出省发改委、省工商局等部门要推进“放权”改革, 关键抓住“减”、“放”、“转”三个环节。“减”是减少手续, 压缩审批, 取消审批;“放”是整个管理权限下移, 面向基层;“转”是政府把一些需要转移的政府管理职能转移出去, 由有资格和合法的社会组织去管理。

(四) 提出要为底层着想, 把维护发展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着眼点的新时期群众工作新理念, 推进了广东夯实社会基础建设的制度机制创新。

近年来, 广东群体事件发生频繁。比如增城新塘镇、潮州古巷镇、海丰的乌坎群体事件等。在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中, 广东反思了省内外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经验教训, 在否定以暴治暴、用钱买平安, 走出“大闹大解决, 小闹小解决, 不闹不解决”误区, 改变“左”的不信任群众, 导致干群对立的极端化做法, 以及对群众利益诉求冷漠的官僚主义作风, 提出新时期在干群利益矛盾问题上要重塑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理念, 并指导社会治理创新, 推进了社会基层建设的制度机制建设。

中共广东省委提出,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看待新时期广东群众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由于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群众工作对象越来越广泛、群众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群众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群众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理念, 推动广东做好群众工作的制度机制创新。广东建立了及时了解民意、掌握民意, 全力维护民权、民利和民安的制度机制。在中共广东省委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提出, 省、市、县必须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 重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 由省级领导、市级领导、县级领导出任领导。按常住人口10%配置社会工作者, 到十二五末, 达到每万人有5个社会组织。

广东建立和完善倾听民意机制, 民生关注机制, 健全基层民主机制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如广东提出要从以下五方面畅通外来工诉求渠道:设立地域为主的党组织;承认地方商会, 重视老乡会;适当从外来工当中吸收国家公务员;党代表、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要适当增加在农民工中有威信、表现好的人;加大积分入户管理, 尽可能逐年增加入户人数等。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农民工组织, 使政府对这一群体的利益、各种信息有更多了解和认识, 使改善他们自身状况合理的意见被政府更多的接纳, 也更好地发挥这些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的正面作用。

(五) 提出必须关注防范和化解矛盾的维稳新理念, 推动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完善矛盾排查和群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变管制、控制为协商、协调。

针对增城新塘镇群体性事件、潮州古巷镇群体性事件和海丰乌坎群体性事件, 广东从总结经验教训入手, 落实中央维稳的要求,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于2011年11月联合下发《关于对重大事项进行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意见》, 同时, 召开全省社会稳定评估工作会议, 标志着广东开启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目前, 广州以及各市区 (市) 和相关市直单位都出台实施细则, 完成了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700多项。

广东提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就是要改革涉及民生问题重大事项决策机制, 加强矛盾源头治理, 该制度要求对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政府重点工程项目, 未经评估不进行决策。只有经过评估才能决策实施。这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有效避免和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保障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有深远意义。

广东各地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 结合实际, 制定细则, 明确风险评估主体、内容、程序以及评估结果和评估责任等内容,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拟实施项目进行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以及所涉及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作出评估, 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广东省直部门在全省试点基础上, 选取维稳任务重, 对评估要点迫切的重点单位, 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重点业务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全面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如肇庆选取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做试点单位, 江门选取中级法院、国土资源、环保、城乡规划等部门作第一批先行先试单位。河源、云浮、梅州等则直接全面铺开, 广东水利厅把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风险评估试点, 对要搬迁6000多移民安置进行风险评估, 广东还把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阶段考核、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晋升职务、评先进奖的重要内容。把考核结果公布。截至2011年11月底, 全省21地级以上市, 6个已经全面铺开, 其他15个已经开始试点工作。

广东重大事项风险评估, 贯彻了以民为本原则, 看重大事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是否坚持了以民为本、民生为本, 是否兼顾了各方利益, 是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对于重大事项决策, 是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看是否举行听证会, 是否有群众反映意见, 对重大项目实施要看政策方案的法定程序是否合理、到位、改革时机是否成熟, 改革方案是否严密。对大建设项目, 要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对资金来源, 使用情况, 土地征用, 房屋拆迁补偿等工作是否保障, 对可能发生的矛盾是否采取了化解措施, 都要一一切实把可能发生的社会稳定风险压到最低程度。

广东治理创新实践的基本经验

从广东近年来治理创新实践所提出的理念、各项制度机制的建立完善, 以及所产生的积极社会效应来看, 其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 倡导和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吃螃蟹精神, 敢于创新实践, 走出一条引领全国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得风气之先, 几十年来, 各项改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面, 在吸引外资, 流动人口管理、行政体制改革、官员问责、民主决策等方面都开一时之先。广东发展由于起步最早, 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暴露得最早、更充分, 迫使各级领导部门必须敢于打破陈规, 采取新措施, 新办法加以应对, 因而创造许多全国先例。

社会管理也是如此。作为全国改革最早、区域最大, 又有毗邻港澳地缘优势的广东, 改革一开始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 所谓“东南西北中, 发财到广东”就是这一现实的写照。因为流动人口大量集中, 矛盾和问题就特别突出, 光是每年的春运就是个大问题, 而平时的居住、交通、外电等公共服务, 也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 考验着各级部门的智慧和能力。于是,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创造性实行农民工积分入户办法, 提出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保障房待遇的议案, 有外来人员子女享受社会保障及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案等的提出和实施。在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概括起来, 广东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引领全国, 有标杆意义的事件很多可圈可点:提出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治安良好、文明发达的省份, 争当实践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目标;打造广东科学发展新动力, 提出“腾笼换鸟”筹划劳动力和产业“双转移”战略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模式;提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提升文化软实力, 保障广东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新环境;提出建立科学发展观干部政绩评价体系, 树立正确政绩观, 为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制定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机制, 化解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指标体系;提出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建设幸福广东, 推进广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 颁布《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全面开展社会工作等。

(二) 善于吸收国外特别是香港、新加坡社会治理经验, 结合广东实际, 形成极具广东特色的社会工作新机制。

改革前, 计划经济年代大一统的管理理念, 没有社区管理的概念、社会问题和社会管理被机构替代, 也没有社会工作者存在的条件和空间, 政府包揽了一切社会事务, 又不可能包办一切, 形成很多管理漏洞和管理缺失, 社会形成很多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造成社会不稳定, 从而缺乏安全感。

改革后, 经济工作突飞猛进, 但社会工作未能及时跟进, 和经济发展不同步, 不协调, 一条腿长, 一条腿短, 必然产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必须寻求解决之道。近年来, 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管理问题逐渐提到各级政府管理的日程上来, 广东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全面展开, 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工作和化解多种社会利益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借鉴外国经验, 特别是香港等地区社会工作的经验, 广东率先在广州社区管理服务从居委会转型, 而广东珠海则率先建立了社会工作部。

中共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已经布署, 提出新时期群众工作新理念, 建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机制, 做出《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 提出省、市、县必须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 由省级领导、市政领导、县政领导出任领导, 按常住人口的10%配置社会工作者, 到十二五末, 达到每万人有5个社会组织目标。

(三) 转变观念, 弃旧图新的变革精神, 由理念变革带动实践变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观念的转变, 是变革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 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干扰, 把人们的思想扰乱了, 是非不分, 左右不分, 以至行动上往往受制于教条框架的困扰, 或盲目守旧的束缚, 总是犹豫不决, 裹足不前。因此, 广东治理实践创新, 必先治理理念的创新, 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广东作为地方治理创新实践是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引发的。实践倒逼理论创新, 理念创新进一步带动治理实践的创新,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十七大以来, 广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 面对阻碍科学发展的种种新问题新挑战提出理念要创新, 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其发展理念必须创新, 不能再走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粗放式发展路子;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民主参与, 平等对话, 民主法制机制的建立。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 则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有进一步的要求;贫富悬殊, 分配不公, 对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有强烈推动, 而官员腐败, 政府不作为, 则催生出监督机制和惩罚条例的建立和完善。

总之, 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等, 都呼唤着治理理念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的一大块是外来人口管理问题,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 到积分入户, 再到社会保障, 义务教育, 民意表达及参与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变革都倒逼执政者理念的更新。社会管理不能再用老套方法来管理, 必须从管理到治理, 从控制到服务转变, 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部分。政府从主导经济, 直接抓经济到转变服务型政府,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革。

(四) 坚持发展不动摇的韧性精神, 在治理创新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不停步。

一般认为, 过去几十年我们狠抓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放, 比较注重物质生产、经济建设, 以物的发展为目的, 见物不见人, 忽视了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问题, 现在回头看的确有遗憾。因此, 必须进行社会建设, 社会治理创新, 要摒弃GDP崇拜, 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特别要解决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于是广东提出社会建设与幸福广东相生相伴、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 广东治理创新的经验中关键是要治理理念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和谐社会, 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以人为本, 要注意治理机制创新, 同时, 对治理评价评价技术设计也要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治理创新实践取得关键性胜利。

这些无疑都是对的。但是, 广东治理创新实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经验, 就是没有忽视保持经济建设稳定增长这一根本, 没有否定经济发展这一根本前提。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广东虽然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 提前完成小康后, 步入富裕社会的开始阶段, 走在全国的前面, 但经济发展压力仍然很大, 特别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 与珠三角相比, 差距仍然很大, 仍未见大的缩小趋势。就广州地区而言, 走出广州40多公里的从化山区,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还很落后, 当地农民生活水平仍然十分低下, 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3.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创新;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22-0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谓创新不是非搞一项发明才叫创新,关键是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又如何挑起这个光荣而艰巨的重任,搞好创新教育呢?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场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搞好创新教育,教师务必要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观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户,更是认识世界进行各种创新活动的基础。科学家以观察为基础探索宏观与微观世界,从中发现规律,创造奇迹。如飞机的创造,发明家起先观察了飞鸟的情形,分析了鸟的飞翔原理,然后通过思考实践,创造了飞机。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中讲了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他认真观察了风车的转动,带动了磨面机的旋转,他又勤于动脑动手的反复实践,对观察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后来建立了“牛顿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观察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美丽世界,激发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材是创新的主要工具

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好高骛远地追求那些尖端科学或发明创造了某项成果的理论,而应该实事求是地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宝藏,要把它贯穿在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只有从教材中阅读、思考、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行小学教材中,看图学文篇幅较多,我认为看图学文类课文,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好教材,它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眼、脑、嘴、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去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如果教师长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看图学文,就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教学看图学文类课文,注重三方面指导:第一,指导学生看图的观察顺序(由远及近、从上而下、从左到右……);第二,提醒学生用彩笔给图画配色,要求颜色合理,美观大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兴趣;第三,指导看图说话。通过认真观察,想想图上主要画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条理清楚,语句通顺,重点突出。在我的启发和指导下,大部分学生看图说话思路开阔,想象合理,口述的内容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特点,其实就已经具有创新的因素,创新意识的萌芽,都应该被认可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三、疑问是创新教育的起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意识很清楚,疑问是发明创造的起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或课外活动这一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方法多种多样,如:一题多问多解,合理想象,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我给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小制作、美术展览、讲故事……),激励学生动脑动手设计制作有关模型,展示自己的独创精神。一次,三年级李建同学自己准备材料,阅读了有关资料,根据老师的要求,自己设计了一辆坦克模型,当其作品被推荐到学校展览室时,参观的师生无不拍手叫好,赞叹不已。通过课外活动的实际操作,可以知道,对于还在学习成长中的小学生,只要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挥潜在力,学生学习就会由于动手、动脑的创新而充满快乐,如果教师的点拨指导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撞,就会闪现出耀眼的火花,学生的潜在力就会插上强有力的翅膀,思维更加开阔,倾心钻研。

四、想象是创新教育的途径

延德尔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和他人的鼓励。”这一精辟的理论,强调了想象力就是最大的创造力。教学工作中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它能突破教材的局限,向横向扩展,向纵向延伸,创造出崭新的形象,它能把过去和现在,理想和现实,咫尺和天涯连接起来,沟通一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在阅读中激发。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课文的结尾没有结局,其实就是让学生去想象结局。如《狼和小羊》这则寓言的结尾处,则写到:“狼凶猛地扑向小羊……”。我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想象狼凶猛地扑向小羊,小羊会有危险吗?为什么?一会儿,学生举手如林,发言踊跃,有的说小羊肯定被狼吃掉了,因为狼的本性凶恶,小羊善良;有的说狼吃不到小羊,因为猎人追上来了,用枪杀了狼,小羊得救了;有的说小羊拼命往上跑,而狼丧心病狂地追不上,泄气了,小羊逃命走远了……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小羊的命运多想象丰富,我都给予了鼓励和表扬。

(2)在写作中启发。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有,只不过训练要求不同,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好作文关键还是要发挥想象力,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说,写作训练,要激发学生异想天开地想象生活,才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章,还可以从题眼上激发学生去想象身边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如补充题目:我学会 ,或续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这些训练形式,学生有话可写,而且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各有特色的文章,长期坚持下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思考、创新、实践 篇四

——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

内容摘要:

语文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关键词:

创新教育实践思考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本文就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略陈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目标的公开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教学效益的最终体现。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往往藏于教师心底,而学生心中无数,这给达标带来了很大困难。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会为其积极主动构建新知创造条件,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学生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获取创新成果。

目标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展示目标,有利于学生激活思维,引发创新意识;达标训练,有利于学生启动感官,激发创新思维;目标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矫正,发展创新能力;测试目标,有利于学生自我对照,检验创新成果。目标的显示,应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千篇一律。

(二)教学过程的参与化。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体现主体作用,展示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敢于“放”。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予学生参与的时机。这样,才能唤醒他们沉睡的主体意识,激发参与意识,使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二是要鼓励“讲”。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燃烧起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允许走上讲台,发表见解;提倡七嘴八舌,各抒己见;鼓励标新立异,有所创新。这样,才能突出主体的能动作用,实现生动、活泼的创造性发展。三是要引导“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问题,有疑点,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造。首先要创设好质疑的氛围。要破除迷信,欢迎质疑。要告诉学生:专家、老师、书本中的言语并非金科玉律,完全正确。要敢于向教材、老师唱“反调”。其次,要结合教材内容,启发他们质疑,并诱导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钻研,讨论,发表创新见解,寻求解决的方法,切不把学生的思想轨迹强行纳入自己设计的轨道,用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教科书上的结论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作为教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多为学生提供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三)教学内容的迁移化。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一般来说,多数教师往往局限于“单篇式”的讲析,或采用“单元组合式”的“讲”、“练”、“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时就课文讲课文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这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反三”能力。因此,强化迁移训练,抓好知识渗透十分重要。所谓迁移,就是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选讲或选练与之相关的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对照、比较,或求同,或求异,提高分析鉴别能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课文的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迁移内化为语文的能力,使其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成为会创新的人。所谓渗透,就是在教学中,注意有此及彼,做好衔接;突出“大文板块”知识的综合训练,逐步构

建“大语文”的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动用。

(四)教学方法的转型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他教型”,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由“他教型”向“自学型”转变,就要以学生为载体,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评论,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就作文教学而言,可作以下训练:

1、自办小报。围绕一个主题,或选取一个侧面来办。如“校园剪影”、“假日见闻”、“生活感悟”等等。学生自己组稿,自己绘画,自己设计,既当“记者”,又当“编辑”。从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自命文题。结合年级写作目标,随兴所至,自己命题,自己修改,自写评语,激发主动创作的兴趣。

3、变换角度。如有这样一道作文训练题:看名画写出一篇评论。要求变换评价角度,不准少于三点。由此定格,便可针对性的展开评论。或评画的意蕴、主题;或评画的结构布局;或评画的色彩、线条处理;或评画的人物特征。有时,还可安排一题多体的写作。这样,不仅突破固有的、僵化的写作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又能锻炼其写作多种文体的能力。

4、自辟蹊径。教者可根据写作要求,巧石兴波,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异想天开”,当堂进行立意构思训练,并且作交流、评比,发现典型,大力提倡,以激励创新精神。

5、自写书评。学期伊始,可向学生推荐二、三本文艺作品(以适合中学生阅读为宜),要求学生择其一本,在一、二周内通读一遍,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书评,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当读者,又当“批评者”,从中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更新教学手段,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使课堂的教学内容由静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使学生扩大了想象创作的空间,激发了兴趣,启迪了思维。便于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发现、发展,任意驰骋,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此外,实物展示,投影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电教媒体将会陆续进入课堂。课堂教学会出现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格局。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而且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科技含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解除应试教育的羁绊。

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是素质教育的羁绊。其典型特征表现在阅卷和入选的弊端上。所谓“填鸭式”的标准答案,象金科玉律,说一不二;所谓道道“门坎线”,似无形围墙,又将众多学子拒于校门之外。它严重制约了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这种机制下,上级对学校的评价是“只要应试好,其它没什么大不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一张卷子,一张表格,一个名次”。而学生则是整天“读死书”、“死读书”,竭尽全力,争上“独木桥”。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个性也难以张扬,正逐渐失去创新意识和能力。今天,应试教育的锁链已到了非砸烂不可的时候了。如果仅仅写在文件上,说在口头上,那么,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我们民族的希望就有被淹没的危险。所以,推进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必须坚决果断地解除应试教育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革除弊端,“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学有创新”,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如果教师依然墨守应试教育的阵地,亦步亦趋,抢占时间,沉迷题海,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吸取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做到观念更新,方法创新,内容见新,教学手段出新。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智慧“火花”,因势利导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这样,才能比较好的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有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精神较强的教师比创新精神较差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更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因而培养出的学生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较强。

(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只片面强调传授和培养适应考试、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语文教学的文化渗透性和社会实践性,这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创造性的意识、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智慧是不利的。因此,只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观,激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转变观念,突破固有,有所创新,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将学生教育的“小学校”与学生未来生活的社会“大学校”结合起来;将学生语文学习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学生在校学习的“小课本”与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大课本”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小学校”学知识,是为以后在“大学校”再学习奠定基础;在“小课堂”打基础是为步入“大课堂”提供技能;学习“小课本”是为了未来能读懂社会“大课堂”在作准备。这就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外延和内涵。为此,作为教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在活动开展,测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应通盘考虑,处理得当。一切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弘扬个性为归宿。这也是实施大语文战略的目的所在。

5.思考、创新、实践 篇五

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是保证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和条件,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保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单位的安全与稳定,影响一个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公司生产经营、基建技改的大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大流动,公司内部治安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给企业内保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针对突出问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公司实际的治安管理模式,形成了具有公司特色的治安保卫工作思路。

一、公司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力度不断加大,劳资纠纷、拆迁征地、环境污染、各类案件相互纠缠,使得企业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呈现错综复杂局面。一是随着企业改制、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以后,公司内保部门因执法权、治安行政管理权缺失,治安管控力度削弱,团伙犯罪猖獗,厂区被盗问题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出组织化、暴力化、智能化的新特点,以至于近几年发生了数起重大原燃料掺假、欺诈案件,国有资产受到重大损失。二是企业周边治安环境复杂。厂区周边紧靠农村、工厂、住宅区,出租屋多,人员杂乱且流动性极大。作为钢铁企业,周边人员鱼龙混杂,面对利益的诱惑,大肆盗窃企业物资,废品收购点围绕厂区周围。这些复杂的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正 常生产经营秩序。

2、治安保卫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个别单位领导治安管理意识弱,责任落实不到位。由于企业保卫工作提供的是治安环境的保障,产生的效益往往是间接的、隐性的,导致一些单位负责人不能自觉地把内部保卫工作放到全面提高本单位效益的大局中去加以考虑。二是员工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薄弱。职工法制教育滞后,个别职工守法观念差,有的单位领导存在单纯生产任务观点,忽视了法制教育。随着公司治安管理力度的加大,治安防范管理漏洞得到大力弥补,犯罪成本增加,不法分子便想方设法拉拢腐蚀岗位职工,一些思想防线薄弱的职工被金钱击倒。三是因机构改革,基层单位缺乏专职保卫人员,保卫工作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个别单位认为保卫机构可有可无,保卫人员可去可留。对保卫人员相配套的培训和学习没有跟上,导致工作效率上不去,内部治安缺乏可靠保障,企业各项治安防范措施得不到落实。四是盗窃、欺诈等侵财手段不断翻新,企业技防、物防投入欠缺,再加上专职内保人员不足,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预防和打击力度不够。

二、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创新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司两会精神,保卫部围绕公司推进精细化管理活动主题,始终坚持以“强化警务效能建设、创新管理体系、从严源头治理、拓宽工作领域”为管理思路,逐步实现“队伍素质提升、物资流失减少、企业平安和谐”的目标。

1、致力管理创新,提升警务效能,为防范管控夯实基础 为了增强管理的针对性,结合当前的治安形势和管理要求,坚持“以防为主、打击有力、内外联动”的管理思路,不断完善“三防”措施,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逐步构建群治格局,推行工作标准化,突出管理精细化,从而使警务效能大幅提升,治安管控力明显增强。

一是加强内部管理,凝聚士气合力,提升队伍素质。结合保卫部工作实际,一方面积极构建并持续完善“三体系”,做到每一名员工都肩负指标,每一层级都对接包保,每一项指标都纳入考核。通过兑现有效的奖罚激励政策,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自主管理、标准操作、文明执勤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制约体系、强化岗位交流和绩效问责,规避管理风险。在先后完善18项内部管理规定和考评标准的基础上,调整部分科室的管理职责,整合监控中心、办证中心为指挥中心,对关键岗位人员、关键岗位上岗方式以及业务操作流程进行调整,着力构建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给力的多方监督管理机制。同时,组织小队长以上人员分别签订包保责任书、承诺书,张贴公示,使权力置于群众监督和制度框架内,既保护了员工,也保证了责任链接的顺畅。

二是加强专业管控,突出专业支撑,构建群治机制。保卫部针对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并结合本单位自身特点, 制订更加细致、覆盖企业全角落、有针对性的专业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宣贯要求,强化指导和专业培训,通过持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不断完善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提高基层单位保卫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构建权力在制度框架内运行的管理机 制,真正把制度变成“高压线”和“防火墙”。一方面保卫部通过保卫干部交流实现点对点管理、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各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指导和督促各单位在备品备件、工艺废钢等物资的管理上逐级落实管理责任,优化防范措施,逐渐形成“偷盗人员进厂进不来,想偷偷不着”的局面,进一步确保公司保卫专业管理思路和措施在各基层单位有效贯彻执行,增强基层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巩固并扩大以保卫部为核心,其它单位为辅助的群防群治成果,切实将安全保卫的责任分解到各单位,落实到工作的细节中,建立起工作网络,营造齐抓共管的格局。公司综治委与各基层部门直至重要岗位层层签订《内部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承包责任书》,与外协单位签订《劳务用工治安综合治理包保责任书》,强力推行“50倍考核”制度执行力。通过检查培训、公开报警电话、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加大举报奖励力度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与各单位、部门的沟通协作,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内控外防”的联防体系。保卫部对二级单位的办公场所、生产作业区、道路及区域内部的围墙、技防设施的治安管理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实行挂牌负责制,推进内部安全保卫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2、加强“三防”建设,减少管理漏洞,实施源头治理 一是加强物防建设,降低发案几率。针对冶金区铁艺围墙老化严重,部分区域围墙墙体较矮,存在较大风险和隐患的实际,及时焊固铁艺围栏、封堵临时缺口、安装铁丝网栏。对夜间无照明、物资易被盗的重点部位以及无业人员易窜入厂区的多发案区域安装照明射灯。通过这些措施,富有成效的防止了拾荒、盗公人员窜入厂内,规避了安全风险,降低 了物资流失的几率。二是彰显技防优势,提升管控能力。创新治安管理成功的重点环节以实现物流全过程治安管控为目标,实行了物流一卡通管理、依托门禁监控系统电子识别、智能管理、影像记录的优势,不但减少了警力投入,更为加强管理、查办案件提供了便利和依据。三是发挥人防作用,控制关键环节。根据厂内治安形势的变化,及时组建巡逻中队,在及时回收厂内散放易盗物资的同时,灵活开展打击蹲守行动。实现了车辆限时限次出入和限定路线行驶,有效杜绝了闲散人员、无关车辆进入厂区和车辆套牌、重复检斤等违规行为的发生。保卫部坚持“查处一个案件、规范一类管理”原则,充分发挥保卫部治安管理为核心、各单位辅助的作用,不仅集中优势警力加强对出入厂车辆、人员票据、物资的清点、强力促使各单位自觉加强垃圾、土方等出口管控,自觉回收废钢、做好各种物资的防范工作,保卫部仅2011年回收工程地埋、单位生产剩余及散落废钢1800余吨。

3、推动服务创新、拓宽工作领域、提升保障水平一是强化隐患排查整改,服务大局保稳定。一方面保卫部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从强化信息排查入手,实行关口前移,主动工作,强化矛盾纠纷的排查,及时有效化解不稳定因素,在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基础上成立应急分队,积极稳妥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积极探索公、保联动新机制,定期分析治安形势,通报重要工作的部署,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凡重大治安问题、重大刑事案件、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双方落实专人及时联系沟通,适时组织开展专项行动,联合整治突出问题。2009年以来,先后打掉了在企业周边称王称霸的盗公团伙,抓捕涉案人员60多人,为企业挽回损失3600 余万元。另一方面强化隐患整改,组织人员深入现场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有针对性的加大对要害单位及工程工地、备件库房、办公楼等场所的综合治理、消防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强化跟踪督办隐患整改落实。二是强化拓展工作领域,服务生产促顺行。为了进一步加强进出厂物资管理,强化警务效能监察,监察工作的重点是在进出厂物资流程中各层面人员履职尽责情况,营造敢于负责,敢于碰硬的工作环境。强化对物料检斤、验收环节、物料流通环节的管控,组织力量强化进厂原燃料稽查,重点在进厂原料量不受损、质不受欺上做文章。针对入厂运送物料车辆通过外挂水箱采取隐蔽方式放水欺诈行为,下发《出入厂检斤车辆(汽运)管理规定》,并开展专项治理,将保卫部门对进厂原燃料车辆的稽查管控纳入常态化,每年仅对入厂原燃料水箱、工具箱、原燃料中掺水等环节的查控,为企业避免损失达1000万元。

三、进一步加强治安保卫工作的思考

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要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内部治安形势不断发展的变化规律,要不断分析研究治安保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性,最终构建以惩防体系为核心的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机制。

1、加强职工队伍教育。一是建立健全保卫机构,加强保卫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治安保卫的管理水平。选配好纪律严明、熟悉业务、公道正直、忠诚企业的人员担任专职保卫干部。大力开展以基层保卫干部为主体的岗位业务知识培训,对护卫队员以突出岗位练兵为重点,通过经常化的体能练兵,普及化的基础练兵,岗位化的专业练兵,切实提高保卫人员的身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增强队伍的战斗力。二是对 企业内部员工和外来劳务人员必须在育人治本上狠下工夫。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特点,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使职工真正做到学法、知法、守法。同时加强治安防范教育,结合公司实际,针对职工防范意识薄弱的环节,增加投入,改善防范条件。

2、健全完善规章制度。针对公司治安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和构建治安管理工作模式的新需求,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责任管理,对原有的治安保卫工作的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从治安防控的角度堵塞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中存在的管理漏洞,牢牢把住人、车、物三个环节不放松,真正把治安防控工作有机融入到生产各个环节中,真正实现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的转变。

3、强化奖惩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与公检法机关联动,加大案件侦破力度,严厉打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二是不断完善重要岗位廉洁从业监管措施,以落实制度为抓手,以经常性检查为措施,主动超前预防,前移监督关口,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腐败问题发生。

6.思考、创新、实践 篇六

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指出,“妇联工作说到底就是社会工作、群众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是妇联工作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县妇联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工作,在参与中注重发挥传统工作领域优势,找准工作切入点,紧紧围绕工作重点,积极打造妇女工作品牌,引导妇女参与**县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好健全组织载体的大文章。

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基本职能。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要有效健全组织载体,搭建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县“妇女之家”已经建立到了每一个村和社区。全县339个“妇女之家”充分发挥了宣传教育、维权服务、组织活动等功能,“妇女之家”真正成为了凝聚妇女、服务妇女的重要阵地。

二是有效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县妇联把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工作当成是加强妇联基层组织的重要机遇,通过共建组织、共建阵地、共建队伍来全面带动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实现组织全覆盖。首先积极推进村、社区基层妇女组织标准化和示范点建设,实现村、社区妇代会主任100%进两委,使基层妇女在了解和参与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益。在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中,陈二乡粟家村和四新岗镇四新岗社区分别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其次县妇联还积极探索在“两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健全妇女组织,已建立10个,这项工作还在进一步的扩大之中。

三是充分发挥“巾帼文明岗”的示范引导作用。**县已培育有国家级巾帼文明岗1个、省级巾帼文明岗3个、市级巾帼文明岗14个、县级巾帼文明岗22个。县妇联通过开展岗台培训、技能比武、岗村结对等活动,使巾帼文明岗成为女性成长岗、机关形象岗、服务窗口岗,切实引导和带动了全县妇女爱岗敬业、创先争优。

二、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好引导妇女发展的大文章。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解决妇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关键靠发展。为此,**县妇联努力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为妇女增收致富服务。

一是宣传政策,破解妇女创业资金瓶颈。宣传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降低门槛、扩大贷款发放范围和额度,简化流程,及时为妇女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012年**县全年妇女获得财政贴息小额担保贷款人数145人,金额1161万元。从2009年以来,**县妇女共获得财政贴息小额担保贷款人数274人,金额1929万元。扶持的创业项目涵盖了商品服务、种植、养殖等多个行业。实践证明,小额担保贷款成为对创业妇女最实在、最有效、最明显的帮扶助手。

二是整合资源,提升妇女创业就业本领。为解决妇女创业致富技术难求问题,针对不同对象的创业需求,我们充分整合农业、科技、劳动等部门资源,举办特色创业培训班,采取专家现场指导学、远程教育网上辅导学、致富能人帮带学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元化地对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近年来,每年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50余期,培训妇女5000余人,培育种养女专业大户、女经纪人30余名。

三是搭建平台,提供妇女就业岗位。一方面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搜集空岗信息;另一方面深入基层了解妇女求职愿望,并联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多场**经济开发区企业就业招聘会,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000多人,解决就业500多人。

三、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大文章。搭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平台,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妇联的法定职责,也是法律赋予妇联的权力。**县妇联注重从制度上、整体上、个体上全方位、多层次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一是参与制定和督促实施《**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近年来,**县妇联积极争取县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等机关的重视支持,从源头上保障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2012年县妇联力促县政府出台了《**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在妇女儿童与健康、妇女儿童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管理、妇女儿童与社会保障、妇女儿童与环境、妇女儿童与法律保护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为今后几年**县妇女儿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确立了制度保障。

二是开展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帮扶活动,打响“爱心妈妈”服务品牌。2012年5月以来,**县妇联从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的妇女干部中招募组建了600名“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为全县600名特困留守流动儿童服务。“爱心妈妈”主要肩负起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解决这一特殊群体少年儿童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管理,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县妇联把推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帮扶活动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并形成了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全县推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近几年来,县妇儿工委每年都号召全县120个县直单位开展帮困助学活动。今年5月份以来,全县已有100家单位为450多名贫困妇女儿童送去帮困助学资金、物品共计15万多元。

四要开展法律宣传,提高妇女依法维权的能力。今年来,县妇联编印了《妇女儿童工作法律法规政策汇编》5000册,发放到了广大女干部、女职工、妇女工作者和女性志愿者手中,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妇女民主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引导妇女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努力实现妇女有序参与和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县妇联还充分利用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短信息平台,长期为妇女发送普法短信息,进一步提高妇女依法维权的能力。

五是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县妇联建立健全信访接待制度,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轮流值班接访。2012年全年县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来电57件,案件处理回复率达100%。在信访案件中我们及时和法院、司法部门联系,为她们提供必要的诉讼支持和法律援助,为弱势妇女儿童依法维权争取“娘家人”般的支持。2013年已接访27件,件件有回复,得到了广大妇女的满意和肯定。

六是大力开展社会禁毒工作。通过开展禁毒宣传提高社会禁毒意识。2012年3月县妇联和团县委在县一中篮球场联合组织开展了“禁毒知识进万家”千人宣誓签名活动。宣誓会上学生代表、志愿者代表、禁毒妈妈代表等分别进行了精彩发言。通过活动的开展,吸引广大的妇女群众和青少年朋友们参与到“禁毒人民战争”中来。成立了64名志愿者组成的“禁毒妈妈联盟”,力所能及地做好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帮教工作。

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好引导妇女创建文明和谐家庭的大文章。

家庭是妇联工作的传统阵地和优势领域,是妇联组织大显身手的舞台。为此,**县妇联积极开展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以家庭文明推进社会文明,以家庭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一是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近几年来,县乡两级妇联都狠抓“五好文明家庭”的评选工作,以优秀的家庭影响社区和乡村,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通过报道“五好文明家庭”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家庭成员唱响共建和谐家庭的主旋律。2012年县妇联组织部分优秀家庭参加常德市妇联首届金婚银婚评选活动,四新岗镇刘云龙、关桂姑夫妇荣获全市优秀农村金婚家庭。安福镇推荐的黄生华、龚春秀家庭、新安镇推荐的胡宗元、苏菊玲家庭被评为全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受到了市妇联的隆重表彰。

二是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年初,我们以“树清廉家风,创廉洁家庭”为主题召开了领导干部家属茶话会,通过编发廉政短信、组织收看警示教育片、发放廉政倡仪书、签订廉政承诺书等多种形式,增强干部廉政意识,筑牢家庭助廉防线。

7.创新财会人员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财务结算中心掌握着油田财务结算、会计核算、财产保险、油气销售等所有资金的往来结算和支付。但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员工收入水平, 与生产单位的同岗位相比, 经济收入差距较大, 部分员工心态出现了失衡。认为会计工作整天就是与数字打交道, 没什么高追求, 工作中表现了马马虎虎, 敷衍塞责, 工作热情不够, 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认为做会计工作没有出息, 当不了领导, 没有实权, 一心想调离会计工作岗位;还有的会计人员不注意专业培训和专业学习, 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针对员工队伍中出现的一系列失常现象, 我们通过公布每月的财务结算量、油气销售量和资金周转量, 来显示油田的经济布局以及资金来源等渠道的多样化, 提示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 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经济世界。

二、培养员工的心理素质, 提升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财务结算中心经过多次的人员分流、业务合并、机构调整, 员工队伍士气低下、情绪消极、人心涣散。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一是通过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拓展员工的思维, 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 让员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困难, 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二是通过人际沟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三是培养员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确立物质与精神相结合, 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薪酬是最为敏感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强有力工具。它是员工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员工与单位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之一。制定和使用好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认为科学的、能得到员工认可的激励分配制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合理, 即切合实际。特别是单位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一定要以岗位分析为基础, 对所有岗位从工作重要度、责任大小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依据评估级别分级激励。二是公正, 这是激励制度的生命所系, 它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 排除歧视性和随意性。三是稳定, 激励制度在深思熟虑, 经有效程序确定后, 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激励制度不但包括正面的奖励措施, 同时, 也要有一套严厉的惩罚措施, 如果谁触犯了规章制度条款应该受到毫不留情的处罚。如果激励制度是“刚”的要求, 而处罚的方式, 却是“柔”的“奖励”, 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 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 在注重建立物质激励的同时, 必须着手建立与之相应的精神激励。首先是感情激励。如中心组织开展的生日祝福、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送温暖活动等。其次是榜样激励。单位领导和科室负责人要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

四、加强财会人员后续教育, 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对会计人员知识与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 完善其知识结构, 提高其业务能力、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为进一步优化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一是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近几年中心严格执行濮阳市财政局和油田财务资产部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各种规章制度, 积极参加河南省会计人员网上答题, 连续三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格率达100%, 年检合格率达100%, 保证了会计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科室内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定期对内部岗位分工进行轮换, 使会计人员在各个不同的业务岗位上都得到实践的机会, 促进相互交流, 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依托网络进行各种信息交流。通过飞秋、QQ群、“会计论坛”等方式相互探讨会计知识, 交流会计经验和集思广益,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员工为根本任务,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还要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必要的诱导、控制和协调, 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 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一是实行人性化管理, 把以人为本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研究和关注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 分析客观环境变化对员工思想、生活等各方面引起的变化, 帮助解决好实际问题,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 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尊重员工权利, 把爱和信任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员工在单位工作, 不只是为了得到比较好的报酬, 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存条件, 而且也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才智得到承认, 自己的建议得到重视, 自己的应有权利得到尊重。三是发挥企业文化作用, 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向心力。企业文化被当作企业赖以生存的软环境, 对于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要注意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使员工能够以企业文化为基础, 产生凝聚意识和向心意识,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摘要:新的用人制度和科学的人才观认为:人才素质应包括知识、经验、能力三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力, 其次是经验, 最后才是知识。财务结算中心隶属油田机关直属事业单位, 也是油田会计人员最为集中的单位。通过年龄结构分析, 人力资源队伍存在人才断层、员工年龄偏大的劣势, 又有会计人员工作经验丰富、职工忠诚度高的优势。如何将财会队伍劣势转化为优势,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财务结算,队伍,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8.对电子专业创新实践教育的思考 篇八

一、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传统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轻视学生在教育中作为主体所起的作用,创新教育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加强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开展自主式设计实验上。在基本技能实验、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式实验,学生可以自拟题目或教师推荐题目,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和选择器材,独立装配调试,最后得出实验报告;老师为实验提供资料,指导故障的排除;学生碰到问题可以通过查资料、请教教师、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学习等方式解决,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积极指导、启发、帮助解决一些难题,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选做实验,给他们创造、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的条件,也可组成兴趣小组,甚至参加相应的技能比赛,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验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案,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那些反常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

二、有效实验

我们的实验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操作验证性实验:主要培养实验技能、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验证电路定理、定律;二是综合性实验:在做完基本电子基础单级电路实验基础上,让学生们组装调试稳压电源、万用表、功放、收音机、電视机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三是电子小制作,每学期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二至三个小制作,指定一些实用有趣的小电路或自己设计电子小产品(如声控电路、遥控开关等),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印刷电路板设计、描绘、元件购买、焊接、装配、调试和排除故障等环节,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在实验安排中,我们注意适当精简操作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工厂实习

为了让毕业生就业时能够尽快的适应工厂在动手技能方面的要求,我校组织在校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电子专业也不例外,我校电子厂积极与校外相应的工厂联合起来,组织学生生产相应的器件,学生获得相应报酬的同时,也有效缩短理论与实际距离。

四、开展电子仿真实验

我们采用电子技术虚拟仿真软件EWB和Protel软件作为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的辅助教学和实训手段,它不仅可以弥补实验仪器、元件缺乏带来的不足,而且排除了原材料消耗和仪器损坏等因素。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使用真元器件与仪器做基础电子实验的经验之后,就可以运用虚拟电子实验台去做实验,由于虚拟电子台所提供的元器件品种齐全,数量不限,这就为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实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讲述的内容,加深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掌握课堂教学的理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上一篇:超市行为规范下一篇:健康教育专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