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整合

2024-12-14

人才资源整合(精选11篇)

1.人才资源整合 篇一

整合教材资源 彰显教学智慧

——“质数和合数”两个教学片段对比分析与思考

【摘 要】本文对两位老师的“质数和合数” 教学片段进行对比,提出了教师必须努力打破教材的界限,应该有意识地整合教材资源,引进与之相关的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做到“活”用学习材料。同时,注意拓展数学课程资源,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实际,平时注意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情组织加工成富有生产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适时补充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自我探究,使新知内化、拓展,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提高课堂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整合;教材;资源;数学;教学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师的“资源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已经明显地意识到:必须努力打破教材的界限,引进与之相关的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持续的发展。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整合教材资源,在“活”用学习材料、拓展课程资源、补充开放内容、探究生成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数学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整合教材资源,提高课堂数学教学效果呢?下面我以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段对比进行分析与思考。

片段一: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认识部分略,以下是质数和合数的判断练习)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除了黑板上的这些数,你还能举一些质数和合数的例子吗?请同学们把它们写在本子上,看谁写得对,写得多。

生1:19、23、27是质数,10、15、20是合数。

生2:31、41、51是质数,32、42、52是合数。

师:还有吗?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可是黑板只有这么大,怎么办?

生:用省略号表示。

(板书:质数:2、3、5、13、19、23、27、31、41、51„„

合数:4、6、8、9、10、15、20、32、42、52„„)

师:这几位同学举出的这些数是不是质数?(指板书)我们来判断一下。

生:27不是质数。

师:27为什么不是质数呢?

生:因为27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3和9,所以是合数。

生:51我也有点怀疑,它可能不是质数。

师:同学们觉得呢?

(其实还有许多学生对于100以内较大的数,不能确定它们是不是质数)

(接下去的作业练习中,学生对诸如51、61、71、81、91、47、57、67、87、97等数的判断还是经常出错。)

【分析】上述现象的产生,已经成为许多教师教这一部分的一个永久的“痛”,也似乎成为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一个难题或障碍。甚至到小学毕业,有的学生似乎也没有弄清楚质数与合数,而且与在这之前学习的奇数与偶数、倍数与因数,以及之后学的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纠缠在一起,成为“数的整除”这一小学重要知识点的教学“瓶颈”。

于是,我问了许多教师,每当他们说到这一部分的教学,都摇头,说:“难教!”而且,我翻阅了一些教材,针对“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点,无论是苏教版、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它的教材编排大体都差不多,都是从“找一找一些整数的约数”这一点出发来开展教学,然后匆忙得出结论,××样的数是质数,××样的数是合数,然后就用“演绎法”,让学生去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我还发现由于教材本身编排的结构性不强,教者就会就事论事,没有进行充分的归纳,结果对“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总不够深刻。

正当我万分困惑的时候,我有幸听到了缪建平老师的一堂课。他没有按课本编排的体系去教学,而是重新组织了“有结构的材料”,进行“师生共探”式的教学实践。这也许是他下面设计的“另类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吧。

教学片段二:“另类的”课堂教学片段

①复习约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依次写出1~20各数的约数。

(请注意:课本上不是按规律出示1~20数的,而是随意出示了几个数,这似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

②仔细观察1~20各数的约数的特点,将它们进行分类。

只有一个约数的数有

1只有两个约数的数有2、3、5、7、11、13、17、19

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有4、6、8、9、10、12、14、15、16、18、20

(培养学生的分析、分类和综合能力)

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动脑筋,帮其中的两组数各取一个名字。

(满足学生“创造”的欲望)

④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接着又引导学生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分为

1、质数和合数。(由于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质数与合数的感性材料,因此抽象和概括概念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⑤辨析练习:分辨一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即时巩固很有必要)

⑥再次共探,引导学生尝试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学生拿出教师课前印发的1~100自然数表,引导学生按要求画去2、3、5、7的倍数,但要保留它们本身,看看剩下的数是些什么数。再简单介绍了“筛法”的由来。

(这一段教学,再次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比)

⑦布置“探究性作业”(如右图),把共同探究延伸到课外。

【分析】在这里,缪老师对教材资源就进行了“整合”,他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还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了,使各个知识点之间互相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这也可以认为是“师生智慧资源的整合”。

通过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既巩固了知识,同时又完善了学生的关于质数、合数认知结构。学生对100以内的各个数“数感”得以增强,应该说对100以内每个数的因数都知道了,这样他们在判断质数与合数,及以后在分解质因数,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在判断两个数有没有公因数或是不是互质数的时候,就会变得比较轻松,变得应对自如了,这样可以不断增加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的信心。

【思考与收获】如何整合教材资源,彰显教学智慧?

一、“活”用学习材料——多样化

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教学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选择学习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教师要树立争取的教材观,尊重教材但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如果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或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就要创造性地出来教材,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力求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

首先,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再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式过程。

其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有时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基础上调整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也可以在把握学生所占用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活”用教材要避免进入误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是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而不是随意改变教材上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改变教材,选择学习材料“随心所欲”、“凭空想象”,在没有把握教材本质的情况下改变学习材料,反而没有达成教学目标。

二、拓展课程资源——过程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大多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把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提炼、转化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习材料生动活泼,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也就是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味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每位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注意拓展数学课程资源,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实际,平时就注意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情组织加工成富有生产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拓展数学课程资源时,在关注学习材料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不要忽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不要忽视学习材料的目的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避免走入“乱用材料”、“滥用材料”等误区。

三、补充开放内容——灵活化

开放性学习材料,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并具有可选择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的学习材料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能更好地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与学习需求,适当补充一些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对获取的资源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予以灵活加工处理,但不等于盲目地人为编造,不能使鲜活的现实失真,应该让学生在信服的数学教材资源中体验数学文化的价值,并领略其无穷的魅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是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四、探究生成问题——网络化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动态互补,师生双边都可以修正、补充、完善学习材料,教材已不是限于固定的文字文本形式,成为教与学的唯一凭据。这种网络式取材方式(如下图)是让学生在教师、自我、教材的互动中提炼本质,反思补充,逐步建构,教学中可以由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素材,教师组织学生自我探究,形成初步感知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总结规律性方法,提出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呈现生活材料,使新知内化、拓展。

教材

教师 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地研读《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教材,敏锐地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困惑或疑难处,机智地从“教材资源”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学,科学而大胆地努力“整合教材资源”。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上而不仅仅是放在学习结果上,可以大胆地想象这可能是课程本身的问题,可能它是一种不适合儿童学习的课程教材,我们必须改变它、整合它、优化它,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去对它感兴趣,对数学越来越有好感。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活知识、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假知识、死知识、无用的“垃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凸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人才资源整合 篇二

一、远教应用与涵养教师素质的有效融合

远教应用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训练有素、具备先进教育思想、掌握先进教育技术和教学艺术的新型教师队伍, 再好的设备, 再优质的资源, 再高速的网络, 都只能是一堆摆设,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 要抓好远教应用, 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应用观念和应用能力入手。只有教师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了远教应用的优势作用, 在实践应用中, 真正尝到了应用带来的甜头, 才会把远教应用真正融入常规教学, 形成一种自觉行动, 才会整体推动学校远教应用进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 整体提升教师自觉应用的素养, 需要经历一个由行政强行推动到制度制约, 再逐步形成自觉行动的艰苦过程。

加大力度, 用行政推动。国家投巨资抓远教工程, 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必须把远教应用当做政治责任来看待。为此, 我们在抓好设施设备的配套完善、网络建设, 建设县校两级资源库, 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行政推动的作用, 抓好资源优化整合和教师的应用技能培训。2 0 0 4年开始, 连续五年相继投资2 5万元, 采取全县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学校组织二级培训的培训模式, 每年利用暑期, 分期分批对全县初中、小学的3 7 5名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了设备网络操作、课件制作、应用教研、课堂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激活机制, 用制度约束。在行政推动的基础上, 必须有有效的机制和严格的制度作保证。一方面建立健全县校两级远教应用领导机构和远教应用教研机构, 完善远教应用工作制度;另一方面采取定培训指标、建培训档案、上示范课和汇报课、包校督查、过程考核等措施, 狠抓各校的培训工作。通过机制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应用的积极性, 使教师从思想认识、设备操作, 到资源的优化整合应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养成习惯, 用效果印证。要真正使远教应用成为广大教师一种自觉的行动, 必须让教师感受远教应用的效果。通过示范引领, 实际体验, 使教师在实践中感悟, 感悟中领会, 领会中印证。只有切实感受到远教应用的教学效果, 远教应用才能自然地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 实施远教应用与涵养教师素质的有效融合是推进远教应用的根本途径。

二、远教应用与优化教研方式的有效融合

长期以来, 由于常规教研形式的单一性、条件的局限性以及教师教研能力的差异性, 常规教研在教研内容、教研时效、教研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从研究开发适合教情、学情的学科资源和研究课堂应用的最佳方法两个方面突破。如今, 远教资源的来源是多渠道的, 网上资源浩如烟海, 同一个教学内容有很多种资源可供选择, 各个学校、各个教师、各班学生的教情学情千差万别。通过下述途径可以实现远教引用与优化教研方式的有效融合。

光盘教研, 解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学校通过组织教师观看专家名师的示范课、优质课、应用方法讲座等光盘资源, 让教师开阔视野, 学到好的教法。灵石县王禹中心校通过光盘教研, 形成了领导“看、议、研、听、评、思”, 教师“看、议、研、备、上、思”双六字光盘教研模式。

网络教研, 解决教师教研的时效性问题。网上教研一般有校际教研、教师博客教研和远程互动教研三种形式, 校际教研和教师博客教研更为普遍。网络教研的高效快速, 大大地缩短了教研周期, 方便了教师交流, 提高了教研的速度和效率, 能有效保证教研的时效性。灵石县段纯中心校每月都要对教师登录博客的次数和时间进行汇总考核。南关中心校为解决学校点多面广、组织集体教研费时费力的实际困难, 购置了远程双向视频教学教研系统, 初步实现了全镇1 1所小学网上视频互动交流教研。

资源整合教研, 解决资源的优化和适合教情学情的问题。采取集体备课方式, 立足教情学情, 筛选网上资源, 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高质量的整合应用电子教案。要求各学科教师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图片、电子教案、课件等资源的系列化整合。灵石县坛镇中心校通过整合教研, 形成了“钻研、浏览、下载、修改、应用、反思”六环节电子备课模式, 效果比较好。

“难点开发”教研, 解决教材难点突破的问题。常规教学的资源在网上都可以撷取, 结合自己的学情, 一些难点问题用现有的资源难以突破, 为此我们将向基层学校征集的难点内容、难点问题集中疏理, 请教学高手和专家进行集体攻关。组织全县学科骨干教师集中教研, 共克难关, 形成本地资源, 通过县教育局网站“难点开发”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如2 0 0 8年灵石县就将初中、小学征集到的1 9 4 4个难点内容, 集中1 6 5名学科骨干教师, 分学段分学科进行了6次集中教研开发, 并对开发过程中仍有困难的3 3 2个难点内容, 精选5 0名“精兵强将”, 利用暑期聘请专家进行攻关指导, 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不同形式的应用教研, 不仅优化了资源配量和课堂结构, 提高了教师的应用水平, 更重要的是促成了应用教研与常规教研的有机融合。

三、远教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远教应用的主渠道是课堂, 关键是教师如何将整合优化的资源有效地运用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 也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同时还可以将大容量的知识点系统化、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 课堂应用既是技术, 又是艺术, 抓好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开展应用活动来实施有效融合。一方面,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自主活动, 如推门听课、上汇报课、观摩课、评教评学等, 精心打造优质应用课, 有效提升课堂应用水平。另一方面, 组织县优质课评选、示范观摩等活动来实施有效融合, 从而全面促进课堂应用水平。

通过现场会的形式打造精品课, 实施有效融合。现场会是一种有效的推动形式, 我们相继采取抽签确定和划片组织的方式, 每学期组织一次远教应用现场会。由于现场会的强力推动、精英荟萃的精品课展示, 课堂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因地制宜, 创设多种课堂应用模式, 实施有效融合。远教应用工作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创设灵活多样的应用模式, 如空中课堂、U盘化资源应用、网络化资源应用的模式。不断提高教师课堂应用技能和课堂应用质量, 实施远教应用与提高课堂效率的融合, 是远教应用深化提升、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3.创业资源整合四技术资源 篇三

国的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最初创业资本都不过几千美元,创业人员也只有几人,它们之所以走向成功,就是因为它们拥有独特的创业技术。所以,创业企业成功的关键是首先寻找到成功的创业技术。

案例1 技术资源的取得应与科研院所合作

案例说明:

1989年桂林广陆数字测控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桂林广陆量具厂建立,2001年整体变更为股份制公司,科技人员约占现有员工25%,注册资本为2210万元人民币。

桂林广陆目前是全国生产测量范围在500mm以上的专用(非标产品)电子数显量具量仪的主要厂家。公司的生产规模已达30万套,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 以上,产量、出口量、销售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案例分析:

桂林广陆从无到有,从原先年产值约200万元的小企业做大做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彭朋感慨地说,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技术资源的整合,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道路。

桂林广陆在建设一支139人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同时,还主要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各种技术资源。目前,广陆已与中国计量学院、航天部303所、上海交大、哈工大等10多家院校、研究所都有着密切的合作联系。并根据市场需要,已投资研发新型电涡流传感器及防水型电子数显长尺研制,以及新型电感式传感器及高精度电子测量显示仪等科研课题。

整合不是最终的目标,整合是为了创新,为了进行国产化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我们对该核心部件进行了多年的攻关研发,在1996年获得成功,并取得国家专利。在此基础上,又研发出高精度容栅角位移传感器,主要用于对角度的精密测量。”彭朋说,这项再次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表明桂林广陆在掌握容栅式数显量具的核心技术方面同世界先进国家已站在同一平台上,从此摆脱了在别人后面被动尾随、受制于人的局面。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与合作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是分不开的。

案例启示:

创业企业成功的关键是首先寻找成功的创业技术。其原因有三:一是创业技术是决定创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利能力的根本因素。二是创业技术核心与否决定了所需创业资本的大小。对于在技术上非根本创新的创业企业来说,创业资本只要保持较小的规模便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三是从创业阶段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因此管理及对人才的需求度不像成长期那样高,创业者的企业家意识和素质是创业阶段最关键的创业人才和创业管理资源。

做成功企业的核心是要有好的产品,而企业的产品必须做到专业化,这非常重要。要做到产品专一,在同一领域内做到最专,技术上要一直领先。一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实力一直保持这样技术优势,那中小企业该如何突破技术这个发展瓶颈呢?桂林广陆启示我们必须整合企业之外的技术资源,尽可能地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因为那里有技术上前沿人才,而且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也很愿意把自己的技术资源转化为产品,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案例2 技术资源整合是为了技术的不断创新

案例说明: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由1988年负10万元发展到现在盈利10亿元的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的国家重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现有总资产15亿元,净资产10亿元,年销售额超10亿元。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之一,世界第三大维生素E、维生素A生产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乙氧甲叉产量已多年雄踞世界第一。

2004年6月,浙江新和成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中拔得头筹,成为令人瞩目的中小企业第一股而载入史册。

案例分析:

1988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借款10万元创办起来的民营企业创办当年就盈利10万元。初尝成果后,浙江新和成主要创始人胡柏藩并没有停滞不前,他意识到废酒精回收技术含量低,企业难以做大,而化工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在于整合技术资源以达到技术的不断创新。

经过多次的市场调研,他发现我国生产抗生素原料药氟哌酸的中间体乙氧甲叉完全依赖进口,他决心整合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攻下这一目标,于是就冒着风险、顶着压力筹资30万元投入试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百次化学实验,终于在1991年开发成功,成为新和成第一项国家级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胡柏藩利用技术资源在高科技产品开发中脱颖而出,为了在科技创新中继续攻坚啃硬,他不惜巨资为科研开发创造优越的条件。1999年,他拆重金3000万元,建成了现代化的科研开发中心。2000年又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了一大批长期从事医药研究和科研开发的行业专家、资深人士。目前公司的技术中心已成为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审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也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技术之一。

为了不断积聚技术资源,新和成快速发展后,胡柏藩坚持15年不建办公大楼,而在科研开发上却平均每年按销售额的2%~6%投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地动力。富有远见的眼光造就了东方的“巴斯夫”。

胡柏藩还通过广泛的技术信息交流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全国各大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把科研基地“搬”到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有的则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创办实验室,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案例启示:

4.企业资源整合案例 篇四

案例1:1987年,台湾宏基电脑公司收购了美国生产微型电脑的康点公司,但此后3年累积亏损5亿美元。到1989年,宏基公司只好以撤资告终。其失败的真正原因就是“人力资源整合策略”出现了故障。无论收购前后,康点公司均发生了人才断层危机,而宏基公司又缺乏国际企业管理人才,无法派员填补此成长的缺口,另上康点公司研究人员流失严重,无奈,宏基被迫宣告并购失败。

案例2:1998年9月,合肥荣事达集团公司正式兼并重庆洗衣机总厂。经过不到两年的经营,在重庆地区,两家的“荣事达”与“三峡”品牌市场占有率由40%上升至70%以上,平均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增长82。57%。探究其成功之路,无不得益于兼并后荣事达集团的有效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兼并之初,集团不减人员、不动班子,承担全部员工、保留原厂级领导职位,集团只派3人出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和财务总监助理。并决定把当年利润用于增加员工工资和奖励管理者。一段时期后,组建了新班子,并由新班子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机构改革,新机构将原来的16个处室、3个车间调整为6处1室、4个车间,精减中层和机关管理人员63人。这些措施把荣事达引上了成功之路。

5.整合资源 突围批发 篇五

家电行业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下最成熟、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近年来家电行业的竞争由原来单一类型的竞争转向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价格竞争、渠道竞争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竞争,其中渠道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营销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与中国冰箱同时诞生的一些国产家电品牌,迄今为止已有近2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各地打造建设了一定数量销售渠道,在国内冰箱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但品牌的拉力和影响力正逐年下降,外资品牌和个别一线国产品牌在一、二级大中城市占有绝对的优势,大部分国产品牌在富裕的大中城市基本都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零售和批发的比例大概在40:60;

多年来由于渠道资源明显少于产品品牌资源,各大家电品牌为了夺取尽可能多销量,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不惜血本抢夺渠道资源,在当今这种过大于求的经济时代,家电连锁卖场应运而生,他们的开店速度和渗透力从开始加快、加强,部分城市家电的销售几乎被家电连锁卖场垄断,如: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及其他一些省会城市和富裕的地级市,家电连锁卖场的扩张对知名度较小的品牌或单一品牌在处于弱势的市场提升销量无疑起到一定的贡献;

但连锁卖场的扩张对那些品牌拉力不足、品牌影响力在下降、传统渠道销售占一定优势、资源投入非常有限的大部分国产品牌来说并不一定有利,起到的作用甚至可能是“1+1<2”,在公司资源投入有限的劣势下,在许多区域,连锁卖场给这些品牌带来的可能是连锁卖场将许多外资品牌或资源投入较大的新生品牌带到了大部分国产品牌的销售强势区域,抢占了这些国产品牌固有的份额,由于资源的投入无法满足连锁卖场“ ”式的费用需求以及受应收款的快速增长的资金瓶颈影响,导致许多国产品牌的产品销售每况愈下;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国产家电品牌在维持连锁业务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必须将工作中心向三、四级市场转移,尤其是提升这些国产品牌冰箱销售占优势的部分传统渠道上的销量!

二、方案细则

1、方案实施的对象

指在全国各地拥有一定数量销售渠道,在国内冰箱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但品牌的拉力和影响力正逐年下降,终端投入费用有限,目前仍以传统批发渠道为主的成熟型的国产冰箱品牌,

2、方案实施目标

□ 在部分传统渠道占优势的市场上,通过此方案的实施,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当地的代理商、分销商),提高销售通路各环节的积极性,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来提高品牌的推力,以此达到提高销量的目的;

□ 通过此方案的实施,在全国打造出一批分销网络键全、销售渠道畅通、批发强势的样板区域;

□ 通过公司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入,将批发销量提升20%,

3、方案的实施细则

3.1营销员队伍的配备(数量、素质、职责)

3.1.1随着连锁卖场的快速渗透,国产品牌网点的布局已经从一级市场伸二级市场甚至三级市场,他们的渠道结构由原来的以单一的传统批发渠道转变为传统批发和直供连锁渠道并存的形态,而直供连锁卖场业务的开展要求我们营销人员必须要学会泡卖场,必须认真对待合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库存管理、应收管理、定单管理、价格管理、财务对帐、退货管理等等,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针对连锁卖场以地级市为单位必须配备专人管理,按渠道的业态,以地级市为单位将连锁业务和批发业务分开独立开展,责任到人,以保证两种业态均衡发展,尤其保证批发渠道的销售能得到维持并取得提升,人员配备按以下原则来落实:

3.1.2在连锁渠道方面:对有连锁卖场分公司的地级城市,必须配备连锁卖场专管员;对未设分公司但连锁超市门店数量有2个或2个以上的区域也必须配备专管员。

3.1.3在传统批发渠道方面:

□ 年销量在300万―500万元,且代理区域所覆盖的县或县级市达到3个―5个的区域经销商必须确保配备一名批发专管员;

□ 年批发量在600万―900万且代理区域所覆盖的县或县级市达到5个―8个的区域经销商必须配备2名批发专管员;

□ 对年销量在900万-1200万元,且代理区域所覆盖的县或县级市达到8个-12个的区域经销商,根据需要配备3人辅助代理商开展批发业务;

□ 其他参考依据:地级市人口数量、地级市冰箱总容量、同一代理商其他品牌人员数量;

3.2营销人员要做好以下意识和行为的调整

3.2.1意识方面:要有很强的终端零售意识,彻底打破以前“抱大户”的懒惰思想,紧紧围绕着终端八要素来开展工作:产品陈列管理(位置、展示效果)、产品出样结构管理、各商场零售价格管理、导购员日常管理、促销活动管理、客情关系处理、竞品信息收集、库存管理;

3.2.2行动方面:要做到四勤(腿勤、手勤、口勤、脑勤)

□ 网点拜访要勤快,所有县级网点必须做到每周一次、月均销量在10台以上的镇级网点每月两次,其他镇级网点每月一次;

□ 拜访的同时要亲历亲为,及时补充终端宣传道具、促销礼品、检查和纠正终端产品陈列;

□ 口勤要求营销人员要做到给商场经理、导购员、营业员多培训,多推荐产品;

6.整合财政资源 提高支农效益 篇六

----武穴市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武穴市财政局

近年来,武穴市财政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服务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三农”的扶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近两年来,全市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各种资金总量为32538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6.2%。

一、巩固农村税改成果,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一是落实减负政策,进一步规范涉农收费行为。主要做到“一公开”、“两检查”、“三监督”。“一公开”,即公开各涉农单位收费项目、标准执行;“两检查”,即检查农民负担监督卡的发放管理,检查涉农收费部门行为;“三监督”,即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减负部门监督。农民负担卡采用“一折通”的方式,在发放到户中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填写、统一审核、统一发放。市税改办、综改办、减负办先后组织联合检查组,对各地的教育收费、建房收费、牲猪定点屠宰收费、计划生育收费等涉农收费项目,以及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给予全市通报,各单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通过检查督办,有效地遏制了农民负担的反弹。

二是实行“双代管”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依据鄂政发[2005]50号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办法试行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2006年4月,全市乡镇经营管理站与财政所合并,各镇处财政所设立“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按照“两取消、三不变、四统一”的管理原则,对全市村级资金、财务实行“双代管”。各中心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在村级财务“双代管”的前提下,通过推行村级民主理财、村级财务公开、村级财务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村级财务核算管理,严肃了财经纪律,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三是落实“两补”政策,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我市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资金涉及到12个镇处、326个村,12.4万农户,面积87.5万亩,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涉及10个镇处,6813户农户,面积42881.5亩。2006-2007年,我市共计发放两补资金4004.2万元,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1847.58万元,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对农民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资金全部实行“一折通”发放,并向全市发放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主要作法是“四个到位”:即认识到位、宣传到位、程序到位、责任到位。到目前为止,全市12个乡镇场已全面完成了“两补”资金的发放工作,并将12.4万户农户的信息全部上网公布。

四是加大涉农资金投入,进一步规范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2007年,市财政安排农村教育资金12686万元,危房改造资金137。23万元。在村级运转、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也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稳定作出了贡献。2006-2007年年,全市累计向上申报支农项目34多个,金额达2675多万元,我市已被列入全省30个农机购臵补贴县市和生态公益林补助县市。2007年,全市预算安排教育经费13188万元,比上年增长42.2%;卫生经费1982万元,比上年增长8.4%;税改转移支付资金1990万元;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经费7016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农口经费1037万元,“以钱养事”资金670万元。2006-2007年,我市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达3600万元,主要包括五保生活费、优抚统筹费、乡村道路建设资金、村级办公经费、村干部工资及乡镇干部工资缺口六个方面,在管理方面我们做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专款专用、确保拨付及时、确保独立核算、确保全额安排,为全市配套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财力保障。

二、落实综合配套改革`,构建新的运行机制

一是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武穴市2005-2007年镇(处)财政体制形式是:“收支上划,工资直达;核定基数,超收分成;下达任务,增量返还;招商引资,定额奖励;收支挂钩,一定三年。”新的镇处财政管理的体制实施,为适度缓解镇处财政困难、促进基层财政的稳定高效运转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二是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2006-2007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达3210万元,已有1725820人次享受门诊报销749万元,29474人次享受住院报销2139万元,1080人享受慢性病补助55万元,同时,对全市1422名参合农民大病对象按报销后金额10%进行第二次补偿,补偿金额155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的实际困难,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近两年,全市共投入89.2万元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对299人患有大病的农村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投入22万元帮助15288名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交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投入39.8万元帮助3988名农村五保户解决医疗门诊费用,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住院医疗费用困难。

三是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7年,根据国家和省文件精神,我市将全市初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至45元,足额列入年初预算,杂费资金按定额标准全额打入预算,拔付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1128万元,让全市农村中小学学生享受到国家免交学杂费政策的优惠政策,第一次实现真正的“义务教育”,同时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长效维修机制,“校财局管”财务体制改革也初步推开。

四是实施社会保障阳光工程。近两年,全市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资金3560万元,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56万元,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资金28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2039万元,救灾资金412万元,第一类疫苗补助资金40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资金326.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发展。近两年,全市共投入农村低保资金342万元,加大了特困群体救助力度,保证了农村低保户基本生活;投入救灾资金412万元,帮助311户倒塌房屋农民恢复重建,对1504户因震受损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帮助2650户灾民度过生产、生活难关,全市灾区社会稳定,无一例因灾上访。

三、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近几年,我市不断总结完善各项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规范财政资金的运作程序,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规模效益和使用效益。

一是整合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两年来,财政部门整合各种支农资金1209万元,用于新建、改扩建提水排涝泵站38座;整修险库6座,险堤32公里,险渠(险坝)9处;维修河闸27座等,全面提升我市农业水利灌溉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2006-2007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2078万元,通过开发建设,项目区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了显著的增长。经测算,项目区年可新增粮食78万公斤,棉花60万公斤,油料45万公斤。项目区内直接受益农民1万人,年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20万元,农民收入增加总额115万元,年人均增加纯收入170余元。两年来,市财政安排涉农事业费1328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以钱养事”市级配套资金330万元,有力地支持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制度建设。根据省厅的有关制度办法,我市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和办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对支农专项资金的设立、申报、立项、分配、使用、验收和评估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主要作法是“四个结合”:即资金管理政务公开相结合,以全市政务公开网为平台,把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项目名称、金额数目、拨付进度、使用情况及时在网上进行发布,便于群众查询,接受社会监督;与财政投资评审相结合,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途径地构建资金安全“防护网”;与国库集中支付相结合,按项目实际情况落实分配方案和拨付方式,严格按比例、按进度通过国库集中拨付到项目;与政府采购相结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三是强化农口主管部门财务管理。先后制订了《武穴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农口主管部门普遍推行了财政四项改革,进一步强化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的统筹运用,规范和细化了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提高了农口主管部门财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是加大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惠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在将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接受社会监督的同时,加强了经常性的检查和督导,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对财政重点支农项目实行跟踪问效,坚持定期检查验收;对财政扶贫、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国家重大支农专项资金的到位及使用情况,注重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相结合,努力实现查漏洞、促管理、增效益的目的。

四、落实总体目标规划,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明确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我市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武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制定了城镇和村庄建设目标规划。村庄建设目标规划是:坚持“规划先行,节约用地;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抓好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切实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基本做到公路及村内主干道路硬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村旁、宅旁、水旁充分绿化,住宅建设多户连体,富有特色,实现村容村貌整洁。

二是以饮水工程为重点,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两年来,市财政共拨付农村饮水安全省级配套资金144万元,解决全市39个村,3.66万人的饮水问题。2007年,我市4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52处工程已完工13处,完成投资802.8万元。林业血防工程建设项目造林面积5200亩,涉及3个镇5个村,总投资26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工,等待验收。按照“一池三改”的要求,全市投资1184万元,在全市27个行政村,3700个农户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成为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控制疫病传播,巩固退耕还林的“新能源工程”。

三是以道路信息为突破口,改善农村基础设施。2006年通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新修公路94.3公里,涉及7个乡镇、39个村,总投资2953.2万元。2007年,通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新修公路84.5公里,涉及11个乡镇、41个村,总投资1816.75万元。截至目前为止,2006年完成通村公路88.3公里,完成投资1766万元。2007年完成通村公路26.9公里,完成投资538万元。在全市2011个自然村中已实现1680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在未完成“村村通”的自然村中,有267个被省发改委、广电局列为“十一五”期间“村村通”项目任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58个自然村,共安排农村公益性职能经费28万元。

四是尽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近两年来,我市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开展订单式职业技术培训,强化培训与市场,做好就业服务,共培训农民工1307人,走上就业岗位1276人,免收培训费39万元(政府补助),人均免费约300元,就业率达到95%。截至目前为止,全市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89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57人,转移率为95.5%,形成了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是努力做好财政扶贫开发工作。近两年来,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397万元,用于支持老区扶贫、科技扶贫、以工代赈和百乡千村工程。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㈠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的投入和使用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量仍然有限,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大;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介入力度不够;公共资金来源和去向过于分散,项目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配套,效益低下,存在相当程度的浪费。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主要表现在:农村交通运输难,建、养、管脱钩,建设资金不足,建设期延长,质量堪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特别是饮水安全问题尤其突出;现存的水利设施渠系不配套,原有的损毁严重,农业抗灾能力不强,3、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看病就医难。表现在医疗卫生费用昂贵,农民看不起病医不起病;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差,医疗人员少,医疗水平低;农村医疗预防体系不健全。与此同时,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特别是居住条件差、环境恶劣问题在贫困地区尤其突出,扶贫工作任务艰巨。

4、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统计数据依据存在误差,特别是播种面积问题导致资金不能按时兑现。

㈡对策及建议

1、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具体来说主要是抓好五件事: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重点要盘大盘强生猪、油菜、水产、山药生姜等产业,发展壮大粮食、棉花、水果、茶叶、禽类、林业等特色产业,使品种更优、基地更大、产业更高、流通更活、效益更好、前景更方;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基地连农户,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之路。要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鼓励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和经济人队伍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面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力争到2010年,创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精品名牌10个;四是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武穴的商贸流通优势,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建市场工作;五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抓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提高科技对优势产业的贡献率。

2、整合财政资源,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议对支农专项资金实行跨部门、跨级次整合,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形成合力,集中解决一批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资金投入上,更多地采用直接补贴、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形成“互动”,引导农民配套投入到“户办工程”建设上来,形成在国家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投 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作用,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农村建设,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包括“双扶”资金)存量和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投资入股、贷款贴息、直接补贴或有偿扶持等方式,解决龙头企业和骨干农产品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专项资金拨付程序,对每笔项目资金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并制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 ”,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要继续健全和完善以“项目指南、因素计算、客观分配”为核心内容的资金分配制度,确保资金安排的公正性。要严格执行以标准文本、逐级推荐、专家论证、部门会审、集体决策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审批机制,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性。要把国库集中支付延伸到“三农”支出的各个方面,确保项目资金通过招标采购、报账提款等方式直达设备或劳务供应商。要积极推行涉农补助项目财政部门集中管理、集中制卡、集中发放模式,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直达农民手中。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自觉接受审计等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厉查处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7.人才资源整合 篇七

飞鹤乳业2月19日宣布与关山乳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飞鹤乳业拟以自有资金投资3亿元控股关山乳业, 这是今年来飞鹤乳业成功完成的第二起并购项目。

除飞鹤乳业外, 三元股份、蒙牛乳业也于近日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三元股份2月10日起停牌, 研究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 截至目前尚未复牌。有消息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参与此次定向增发的企业将是一家国际知名乳品企业。上周, 蒙牛乳业宣布已与法国达能集团签署认购协议, 蒙牛将向达能定向增发相当于其总股本6.6%的股份。配售结束后, 达能将以9.9%的股本成为蒙牛第二大股东。

有知情人士日前告诉记者, 乳业整合的纲领性文件《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或将于本月出台。

8.资源整合求奋进 篇八

创业无止境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世庆谈企业发展

西南铝业经过老一辈人艰苦卓绝的三次创业,形成了目前21万吨的产能,2004年企业的实际产量已经达标。但是,这并不意味企业发展已经走到尽头,发展无止境,创业不停息,企业必须永远处在不断的创业之中。

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今天是先进的东西,明天未必还能领先,怎么办?是靠不断的投入追赶时代步伐吗?这一点固然重要,但资本投入是有限的,而知识投入却是无限制,利用不断的新品开发、不断的革新改造、不断的资源整合,企业的前进就会不可阻挡。因此,挖潜创新,是企业发展很重要的任务和实现跨越的有效途径。

“潜”在哪里?“潜”在现有设备里、在职工队伍中、在社会资源里,只有把这几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挖掘出来、整合起来、利用开来,其潜力就会威大无比。

设备潜力重在改造上。西南铝除了新增加的“1+4”热连轧生产线以外,对老生产线的改革必须马不停蹄,不断拓宽产能瓶颈,力争突破30万吨大关。

队伍潜力重在建设上。连接企业领导层、管理层、技术队伍、职工队伍链条的是“团结”,“团结”是队伍建设的中心,没有团结一切都等于零。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必须遵循“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有事共商量,无事不生非”这样一个行为准则,做到了这一点,企业的一切事情就会好办些。

社会潜力重在整合上。无论是对银行、客户、供应商,还是对“厂办集体企业”,都应该与他们形成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打造成一条完整的市场经济链,并且环环紧扣有力。企业一定不能有“势利眼”,亲一方疏一方的后果是不难想象的。

企业发展既要善于盯住“强”的,善于发现“强”的强在什么地方,自己怎样追赶;也要善于盯住自己内部“弱”的,及时纠偏补弱。同时,要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范围。

企业只有永远处于不断创业的紧迫之中,才会一刻不停地去追求、去创新,那样,企业就会永立市场经济潮头,赢得市场竞争的不断胜利。

稳定促和谐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廖赞顺谈企业和谐

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生产经营持续稳定,职工队伍团结和睦,职工生活富裕安康,企业生态环境良好等。和谐就像七旋律,一音不美,整曲欠佳。西南铝的发展都得益于和谐。

这些年来,西南铝抓和谐就是以“稳定”为中心,稳定思想、稳定队伍、稳定生产经营,没有稳定就不会带来好结果。

职工队伍稳定,取决于企业是否稳定发展。企业不发展,职工队伍也难稳定。西南铝在1997年年产只有6.5万吨,经过努力,到2004年已达到21.4万吨,每年以2万吨的递增速度发展。企业发展了,职工自然就会受益。但“益”如何受,这也是确保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既坚持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但也兼顾公平,适当控制差距,让全体职工都能分享企业成果。

职工队伍稳定,也源于企业的民主氛围。充分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真正落实职工参与企业决策、民主监督、厂务公开,民主就会聚集起人心、协调好干群关系,增强企业向心力。西南铝这些年在抓民主建设上花了不少功夫,尤其抓“厂务公开”卓有成效,因而成为了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

职工队伍稳定,还来自企业与社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西南铝把社区建设纳入发展战略,与当地政府共建文明社区,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加社会扶贫帮困活动。同时,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加强循环水的重新使用,尽量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让企业周边生态与企业协调发展。企业形象高大了、美誉度提高了,职工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也会同时增加,这就更有利于职工的团结一致。

和谐没有峰顶,把和谐进行到底,西南铝就一定能够无坚不摧!

2001年成立的重庆天凯机电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工业园内。只有600多员工的天凯公司,却拥有天凯机电、恒拓工业等全资和控股公司3个,并战略性地持有卡马机电、科瑞实业、九方铸造、宏翔运输等8家公司股份,是由中国嘉陵集团控股并以机电产业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的快速成长型企业。

2005年初,天凯公司召开新年度供应链年会,吸引了全国100多名供应商和配套商代表欢聚一堂。公司总经理赵卫国在会上自豪地宣布:天凯公司在连续3年高速增长后,2004年销售收入又同比增长77.96%,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了1.45亿元。这是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结果。全体代表为之振奋。

进入2005年,公司总经理赵卫国信心百倍地坦言,公司将力争实现2亿元的销售收入,致力于成为中国机电行业的新生力量。

优秀人才构建企业实力

天凯公司成立时间较短,人才资源基础较为薄弱。公司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激活潜能、创造无限”的人力资源观,全力改善公司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领导班子是企业的核心。公司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性格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框架上加强了调整与优化,发挥了互补性强、同心协力、取长补短的优势。总经理赵卫国被评为了重庆市高新区优秀青年企业家,2004年公司领导班子获得了中国嘉陵集团“四好领导班子”荣誉称号。

管理和技术干部队伍是企业的骨架。公司成立初期,领导班子顶住各方面关系推荐的巨大压力,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对干部队伍实行公开招聘上岗,使得一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人才进入公司干部队伍。公司致力于加强管理和技术干部队伍与时俱进的学习建设,将自我学习和公司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才素质。公司大力推进引智工程和借脑行动,建立起广纳能人贤才的开放型人力资源体系,对具有公司需要特殊技能的人才,创造机会给予其施展才干的舞台。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公司以抓班组长建设为重点,就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当好班组长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班前会、班组管理园地、整洁文明生产等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增强了班组的活力和执行力。

优质产品拓展规模效益

天凯公司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就在于企业准确定位,不断利用独特的优势,以优质产品拓展出规模效益,使公司在2004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0.4%。

近几年,集团公司陆续向公司转移了部分产品资源,特别是2004年集团公司将机车轮辋系列产品全部转移到公司,奠定了公司核心竞争优势的良好基础。

天凯公司以发展机车零部件和通用机械零部件为核心,立足专业化,兼顾多元化,产品已拓展为机车轮辋系列、缸体系列、护框系列、脚蹬系列、销轴系列、电子产品系列、密封垫系列、双头螺栓系列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等九大系列共600余个品种。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品牌及市场容量大的优势,形成战略同盟,以嘉陵本田发动机公司合作为契机,以向用户提供最佳性价比通用机械零部件产品为目标,切入中国高速发展的通用机械市场,力争在3年-5年内覆盖全国市场,成为行业领导品牌。

有效管理促进经营扩展

销售是带动企业增长的引擎。近年来,天凯公司提出了为用户“无微不至、感受喜悦”的营销观。公司一方面依托集团公司在全国各地专卖店网络,走出去,请进来,与商家客户建立良好的互惠合作关系,不断扩大产品在全国市场的覆盖率。另一方面积极切入机车整机的供配市场,发展优质客户,拓展业务范围。公司还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建立客户回访和客户档案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比如活塞销产品一度出现碰伤问题,公司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寻找问题原因,对产品的散包装工艺做了相应的改进,很快解决了产品碰伤问题。天凯公司优质的产品、良好的售后服务工作,赢得了市场客户的广泛欢迎。2004年,公司外销收入同比增长44.64%,外销贷款回款率达到95.5%。

稳定的产品质量一直是天凯公司前进的基石。公司以持续稳定地提供用户满意产品为目标,不断优化整合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资源。2004年,公司以六西格玛管理为载体,完善并下发了《天凯公司质量手册》,在工序之间开展“3Z”活动,强化过程控制,提升制造过程质量。同时,公司严格质量奖惩责任索赔制度,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失,索赔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人人自觉重视产品质量的好习惯。

公司为提升核心产品质量、产能和制造成本的竞争力,利用六西格玛管理方式,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操作者,对两条缸体生产线生产节拍进行测定,制定出新的最佳整改方案。这一系列的工作使公司产品质量档次全面提升,质量损失大幅度降低,跃上新的发展台阶。2004年公司缸体产量增加13.4万件,而质量损失却大幅度下降。

随着产销品种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建立完善了适应形势发展的总部、部、分厂、班组四级架构,对各级组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引导各级组织集中优势资源完成核心目标和重点工作。公司不断推行细节管理,以立标杆(Bench Marking)的方式锁定目标,通过管理改善项目,不断提升公司各级管理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运转效能。2004年,公司被评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先进企业。

先进文化凝聚新兴力量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之魂。天凯公司是由几个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优化资源配置而成的。公司成立后,以“团结、勤奋、创新、争先”的企业精神为核心,在统一企业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分别确立了“与时俱进、合作共赢”的发展观、“无微不至、感受喜悦”的营销观、“持续稳定地提供用户满意产品”的质量观、“以人为本、激活潜能、创造无限”的人力资源观,并不断在员工中宣传贯彻,使员工增强了对企业的认同责任惑。

公司在狠抓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积极组织并参加中国嘉陵集团各项文体活动,深化员工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公司在集团公司首届职工舞蹈比赛和红五月歌咏比赛中均荣获一等奖。去年公司首次组队参加“青春杯”足球比赛,获得好成绩。公司还成功举办了天凯公司首届技术会,被集团工会评为组织一等奖。公司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以丰富多彩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天凯人全新的精神风貌,极大地提高了全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2004年公司荣获了中国嘉陵集团“双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走进天凯,漫步在公司整洁明亮的厂区,朝气蓬勃、英姿勃发的奋斗气息无不令人欣慰与激动。我们相信在高效务实的公司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天凯公司一定能不骄不馁,再建奇功!

9.微信营销资源整合方案 篇九

木秀于林风必吹之,沙堆于岸水必湪之。要想立于不败,不被新的市场冲击或淘汰,就必须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资源整合是我公司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我公司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有进有退、有取有舍,从而获得整体最优。

一、目前企业和商家在微信营销方面面对的困难

我公司在运营推广微信期间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帮助顾客推广微信营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1.微信运营中加粉难,往往商家的加粉渠道较单一,加粉过程中投入的财力和精力较大。

2.粉丝转化率低,商家好不容易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加入进来的粉丝往往没有产生消费,而是在不断的减少,形成消费的少之又少。

3.见效慢,商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积攒粉丝,沉淀粉丝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宇盈技术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

资源整合也是我公司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资源动力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强者+强者=更强,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折不断,在面临新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冲击,才能保持更稳定的经营,才能进行强有力的反击。

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各个参与企业以合作伙伴的方式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源整合越来越成为公司经营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它不仅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还是优化配置的重要决策。比如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本市场,就是公司资源整合最有效的运作平台。如何让资源整合的各方都满意,其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互补,核心就在共赢。

三、宇盈技术实现资源整合的基本手段

宇盈微信营销助手已经推出接近一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利用宇盈微信营销平台做微信营销的企业和商家已经接近100余家,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商家的粉丝总量已经突破了20万人,为了能够使这些粉丝在这些商户微信平台上实现互相转换,必须要做到在资源上共享,真正达到微信营销的最大效果。

1、搭建资源分享平台;宇盈技术将把微信营销平台上所有商家的微信集中在一个微平台上进行展示和宣传;

2、搭建畅通的渠道,使企业之间达成共赢的合作模式,宇盈技术推动各商家之间的合作,通过商家之间的互动带动粉丝量的大幅度增加;

3、打开微信共享通道,实现粉丝互换;在各商家、企业达成合作的基础上,宇盈技术会在每个商家的微信管理平台上开设资源分享端口,是每个商家的粉丝都能有机会通过这个端口进入合作的每个商家的微信平台上,从而达到粉丝互换,资源共享的目的;

4、针对合作的商家,宇盈技术会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同时通过商家之间的互动,来带动粉丝和朋友圈中之间的互动,最终真正达到微信营销的目的。

与时俱进、开创未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要学会紧跟时代的潮流,任何时候都是起点,但是任何时候都是没有终点,移动互联的大潮已经来临,不要观望,不要犹豫,大资源和大数据的时代不是未来,而是现在,你加入的越早,收益就越先。

联系人:于经理

电话:***

宇盈应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0.人才资源整合 篇十

资源整合煤矿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合法矿井之间对企业各种资源的有效结合和利用。资源整合是淘汰落后、优化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的主要手段,但资源整合煤矿大多存在企业庞大、管理粗放,管理混乱、分配不公平、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也有用虚假手段套取工资,工人入井代班、顶替、冒充等不正之风。

为减少以上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应加强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发挥资源整合煤矿的优势。

一、推进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是适应资源整合煤矿新管理体制的需要。近几年,随着煤炭企业资源整合步伐的逐步加快,管理幅度和管理深度都有了很大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为资源整合煤矿管理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整合煤矿的优势。

2.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考勤、工资发放、员工信息、劳动合同、员工流动等日常性事务,往往要占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一些基础性的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显得十分繁杂,且收集到的信息经常出现不准确、滞后的现象,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支持。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使上级的有关信息和资料直接传递到基层,有利于日常信息管理和政策实施,有助于企业迅速、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加强内部沟通,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时监控,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3.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数据统计为主,传统的资源管理系统各自为政,兼容性比较差,造成系统资源的严重浪费和重复劳动。通过引入集成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为其他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平台,规范流程管理,减少了企业成本。

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资源整合煤矿中的作用

1.形成基本信息库。通过服务器汇总数据,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基本信息库。各基层单位按管理权限从主服务器上下载本单位人力资源基本信息,对其进行编辑、更新、备份和上传,同时服务器每月会自动校对、汇总和备份,实现对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基本信息的管理。

2.整合报表,提供决策信息。所有人力资源报表都可以从报表管理中生成,减少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使表中数据与数据库数据相对应,提高了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一、二级管理层可从网上接收基层单位报表,校核无误后,自动进行综合、计算和汇总,打印汇总表、生成台账和手册,大大减少了汇总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为领导进行人力资源宏观决策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

3.整合流动人员信息,提供现代化的办公平台。自动将流河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人力资源专业 刘 震动人员的数据信息,发送到其他单位并形成简历,通过网络自动形成流动人员名册和报表,自动更新网络信息。按流动性质选中流动人员后,很方便实现流动信息的录入、修改和人事介绍信的打印,为人才流动提供了现代化办公平台。

4.整合日常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日常业务包括日常查询、统计、劳动合同管理、荣誉金管理、退休、员工薪酬、培训、技能鉴定、职称评定等。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可以减少了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大部分重复、繁琐的手工劳动。

5.根据权限进行人力资源查询或修改。用户可以依据授权通过开通内部网查询、修改全部或部分人力资源数据。

6.加强人才交流网页的管理,实现公文网络管理。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在网上发布人才政策、招聘简章、招聘通知、录取结果等信息。公开招聘实行网上报名,现场资格审核,节省了工作人员和应聘人员的时间。

7.促进干部走动式管理。通过井口干部值班电子屏幕、值班平面图及井下定位器,公布干部值班、跟班、带班情况,有效促进领导干部走动式管理。

三、推进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措施

1.推进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更新观念是关键。信息化是管理方式的转变,推进人才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更新观念,逐步实现从对人事的管理向对过程的管理和程序管理的转变。管理理念的转变需要各级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制度化、程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

2.推进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梳理流程是基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管理步骤的程序化。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体系。任何企业都应该严格遵循“管理规范在前,软件应用在后,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才能稳步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只有把整合后各项工作梳理清楚,才能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3.推进资源整合煤矿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规划设计要先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次开发就能完成的事,需要资源整合煤矿结合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不断提升。资源整合煤矿既要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有客观的评价和科学的分析;还要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有通盘的考虑,能够从最急迫的需求入手,逐步推进。

四、结论

11.解读企业资源整合 篇十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通过管理手段整合内部资源,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还需要通过重组并购等手段整合外部资源,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虽然中国企业在规模上迅速扩大,竞争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持续,这意味着对中国企业而言,粗放式管理方式也即将走到尽头。当中国企业在面临金融危机后的激烈竞争时,必须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剧烈波动双重压力下寻找到一条有效的转型升级的途径,那就是重视企业资源整合。这也是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企业资源的内容理解

一般说来,对资源的理解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资源就是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即“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广义的理解则认为,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外,还应该包括体力、智力以及由这两种基本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资本品,如机器、设备等因素在内。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经营发展必备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企业资源呢?在不同的社会经济阶段,对企业资源的理解不尽相同。现代一些学者认为,所谓企业资源是指企业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能够帮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集合。我们应从更加广泛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资源——凡是能转化为支持、帮助和优势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都是企业资源。具体而言,企业通常存在着四种资源,即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市场资源。

有形资源 主要是指财务资源和实物资源,它们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一般都可以通过目前的会计方式来计算其价值。

财务资源 是企业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货币体现,具体表现为已经发生的能用会计方式记录在账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债权和其他权利。既包括静态规模的大小,也包括动态周转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企业获取和驾驭这些资源要素的能力和水平。反映企业财务资源状况的工具就是企业的一系列财务报表。在企业财务资源系统中,最主要的资源是资金。财力资源是企业业务能力的经济基础,也是其他资源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实物资源 主要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物质形态的固定资产,包括工厂车间、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生产资料、土地、房屋等各种企业财产。由于大多数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较大,使用年限较长、物质形态较强、流动能力较差,其价值大多显示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一般特性(当然也有一些固定资产即使在折旧完毕之后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甚至会增值,如繁华地段的商业店铺等)。在传统工业中,固定资产是企业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无形资源 主要包括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文化资源和管理资源等。相对于有形资源来说,无形资源似乎没有明显的物质载体而看似无形,但它们却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基础,能够为企业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

时空资源 是指企业在市场上可以利用的,作为公共资源的经济时间和经济空间。时间资源(经济时间)是指人类劳动直接或间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时间或日历时间。空间资源(经济空间)是指人类劳动直接改造和利用的、承接现实经济要素运行的自然空间。“时间就是金钱”、“天时不如地利”等格言,分别说明了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的重要性。

技术资源 广义的技术资源包括形成产品的直接技术和间接技术以及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维修技术、财务管理技术、生产经营的管理技能。此外,技术资源还应包括市场活动的技能、信息收集和分析技术、市场营销方法,策划技能以及谈判推销技能等市场发展的技术。技术资源是决定企业业务成果的重要因素,其效力发挥依托于一定水平的财力和物力资源。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指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方式及其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企业的信息资源由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情报资料构成。信息资源在企业的资源结构中起着支持和参照作用,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处理性和多效用性等特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运用信息资源使整体资源增值的最好诠释。

品牌资源:就是由一系列表明企业或企业产品身份的无形因素所组成的资源。品牌资源又可细分为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三类。品牌资源尤其是成为驰名商标的品牌(又称名牌)对企业经营成败至关重要,名牌对企业维系顾客忠诚、开拓新市场、推广新的产品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文化资源 是由企业形象、企业声誉、企业凝聚力、组织士气、管理风格等一系列具有文化特征的无形因素构成的一项重要资源。与有形资源比较,其缺乏直接的数量化特征,没有一个客观数据基础,是由一系列社会形象或文化形象的形式存在于评价者心中,与其载体密不可分,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是其他资源效力发挥的累积结果,可以迁移到被兼并或被控股的公司和新成立的企业中,企业形象、品牌信誉等还可以从原来产品转移到新产品中。

管理资源 管理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企业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它是企业众多资源效力发挥的整合剂,其本身也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要素。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企业资源整体效力发挥的水平。管理资源应包括企业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企业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 是指存在于企业组织系统内部和可利用的外部人员的总和,包括这些人的体力、智力、人际关系、心理特征以及其知识经验的总汇。一方面,人力资源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存在——人员的数量,同时更重要的是表现为这些员工内在的体力、智力、人际关系、知识经验和心理特征等无形物质。所以,人力资源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资源。它是企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是企业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载体,是其他资源的操作者,决定着所有资源效力的发挥水平。

市场资源 是指那些不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但是在市场中存在,而且因为是企业强大的竞争实力、独特的经营策略技巧和广泛的关系网络而可以为自己所用的资源。在现代经济中,凡是具有经济效益和功能的市场交易都有价值,一般来说,市场资源主要有下列几种:

关系资源 是指企业因为与顾客、政府、社区、金融机构等个人或组织之间良好的关系而获得了可以利用的存在于企业外部的资源,这其中特别应该受到重视的是客户关系资源。企业与客户长期良好的合作而建立起顾客忠诚,这样客户就成为企业经营中获取强大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资源。

杠杆资源 指虽然不属于企业所有,但是企业可以通过OEM生产、特许经营、加盟连锁、虚拟经营等方式为我所用的资源。OEM生产、特许经营、加盟连锁等方式往往可以以较少的投入撬动较多资源为自己的经营服务,这种资源的利用方式与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非常相似。

社会资源 主要指社会中可供自己利用的,能为企业自身带来优势或经营帮助的事件或人物,特别是现实社会中的名人、名物和各种有影响的事件。现实经营中,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聘请各种名人为自己题字或者做宣传活动,就是利用社会资源的典型例子。

历史文化资源 是指各种历史名人、历史故事和文化传说等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文化资源。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先人一步发掘和加以运用。有时候,历史文化资源就是由企业自身所杜撰出来的一些具有一定正面影响的神话文学故事等。

其他市场资源 是除了以上所涉及的可以为企业利用,并形成一定竞争优势或者为企业带来支持、帮助和利益的各种物质或精神形态的东西。所谓机会无所不在,关键是要看经营者眼界的宽广和策略的高低了。企业经营也是一样,只要善于开动脑筋,那么许多看上去原本毫无价值的东西也可以为我所用,比如垃圾,在废品收购公司也可以变废为宝。

企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有用性 资源首先必须是有用的,必须是生产或消费者所需要的,正如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基础,资源必须对经济生活有用。就企业资源而言,这种有用性表现为资源必须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效用,如果一项事物对企业没有实际的帮助或价值,或者其价值没有为企业经营者所认识与了解,或者虽然对这种价值有所了解,但是由于能力或相关资源的限制,这件事物无法得到运用,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企业资源,至少是不能称为现实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 表现为资源的需求量与拥有量之间的差距,企业总是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这种差距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不足,或是人员、或是资金、或是技术等,企业在经营中总会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欠缺,即便是一些大量裁员的企业,并不是表明其人力资源多了,而是企业缺少投资项目;其次,表现为质量上的低劣,或者是经济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人员素质不够、或者是设备效率太差和资源结构的不合理等,都可以看作是资源质量的不足。

可选择性 一方面是指一种资源有多种用途,另一方面是说针对同一种用途可以选择不同的资源来实现。

可调节性 企业资源的不足可以通过与其他相关组织的交流来达到资源的平衡,以满足企业发展之需要,这就是资源的可调节性。

企业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整合呢?整合的“整”可以理解为整顿、整理,“合”则可以理解为组合、合成等等。而资源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获得整体效用最大化。

从内容上看,成功的企业并购整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战略协同整合、组织结构整合、资产财务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市场资源的整合、管理系统整合、企业文化整合等六个方面。

战略协同整合 企业并购后,企业内部与外部因素发生变化,合并后的企业出现了新的机会,也有了新的障碍,对企业并购后的战略进行重新评估是必要的。战略协同首先要从企业内部变化入手,明确企业并购后给企业带来了哪些优势和劣势。其次,企业并购后,合并企业要分析它是否通过并购改变了其市场地位,然后根据市场地位的变化相应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再次,企业并购往往在改变合并企业竞争地位的同时扩大了它的市场权力,增强了它对市场的控制力,使它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最后,混合兼并常常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或企业所在行业已成为“夕阳产业”,企业的产品已步入衰退期或行业竞争环境非常恶劣等原因,企业考虑逐渐从一个行业退出转向另一行业,而它进入一个新行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混合兼并。这种情况下,兼并后企业发展战略协同的重点在于逐步把合并企业的资源转移到新的行业中去。

组织结构整合 企业组织整合过程应该是一个与组织资源重组紧密相关的企业组织再造过程,可以把企业机制整合看成是对企业能力进行更新的一种手段。核心能力的刚性特征往往阻碍了企业的创新,而企业组织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惰性、不合时宜的惯例以及其他消极因素也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因而可以把整合过程看成是流程重组的时机,而流程重组就是构筑和培育核心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当双方经营业务领域在生产、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存在相关性时,通过重新配置组合双方不同资源,往往能弥补双方内部能力的不足,加速公司核心能力的成长,这就是企业组织整合的重要功能。组织结构整合的具体内容包括:1.组织整合原则的确定以及组织变动方式的选择,这主要是选择分权或集权模式。2.并购后的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增减、责权的变化以及分布搭配的调整。3.机构部门横向联系以及纵向沟通所涉及的调整。4.两个企业的基层生产组织的划分以及力量的调配等。组织结构的整合必须满足组织能够进行统一指挥的要求、责权对等的要求、专业化要求、弹性要求以及管理幅度的要求等,使新的组织结构适合组织战略发展的要求,减少摩擦,提高效率。

人力资源整合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并购后如何合理利用目标企业的人才,成为并购后的首要问题。并购后,员工常常担心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离职。对于经营不善的目标企业,股权转移后,常会缩小营运规模并裁减人员,因而对内部人员构成心理上的失业威胁。并购交易完成后,被并购方员工产生的这种压力感和忧虑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出现人力资源流失,最直接的后果是企业短期经营业绩滑坡。所以,在人力资源整合时,企业要关注员工的心理反应,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来缓解心理压力,保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加强并购双方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合理安排员工,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统一思想,协调行动,为合并后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好人力方面的准备。

财务整合 财务整合是并购整合的重要环节。首先,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和神经。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健全高效的财务运行机制,就会导致成本费用高、资产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低下等后果。其次,并购后通过建立有效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会给企业财务带来种种资本性效益,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目标的重要保障。企业并购后,为了保证并购各方在财务上的稳定性及其在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形象,必须在财务制度上互相沟通,实现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协调一致。只有通过成功的财务整合,才能使并购后的企业集团获得最大限度的目标利润,实现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并购战略意图如期实现。因此,并购双方必须不失时机地做好财务整合工作。

市场资源整合 市场资源产生于企业与其市场和顾客的有益关系,由品牌、声誉,分销渠道、代理商、有利的经营权、用户档案、服务知识和使企业享有竞争优势的其他因素组成。并购完成后必须积极开展对双方企业市场资源的整合管理,以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

管理系统整合 企业并购意味着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而管理便是对这些生产力要素进行配置从而创造效益的行为。并购发生后,要将双方企业整合在一起,完成资源的重新组合,必须进行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方式的调整,由此带来管理协同效应。在强弱并购模式中,优势企业不单具有“资金优势”,而且具有“管理优势”。优势企业在向弱势企业注入优质资产的同时,更要注入优秀的管理。如康佳、海尔等企业在并购中无一不是在向被并购企业注入资金、技术、品牌的同时,重视管理模式、管理经验的注入,使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发生质的飞跃。

企业文化整合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背景下由企业内部创造(或创新)为主,外部文化刺激、输入为辅形成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系。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产生效率和效果的源泉。整合是影响企业整合战略与长期经营的关键要素,是影响整合成功的最终标志。如同其他有机体一样,企业也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存在一定的排他性。因此,进行企业并购时,若没有注重企业文化差异,则会阻碍企业并购的成功。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会产生双方文化的冲突,具有不同企业文化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文化整合风险。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经营目标、道德风尚、工作作风、传统习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必然导致企业文化的差异。企业文化是隐性的,且植根于员工头脑中,实现其整合很困难。在企业并购中,如果不善加处理常常会产生企业文化摩擦、抵触,甚至冲突,使协调难度力加大,内部激励机制作用降低,工作效率下降,成本费用上升,逐渐抵消乃至失去资产重组带来的种种好处,从而影响企业并购的成果,甚至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在并购后重视企业文化重组的企业则大多会获得成功。

企业资源整合的必要途径

形成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独占资源。如某国拥有大量的地下石油,某企业能生产独具特色的地方产品等。二是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研发出独特的技术或产品,以及其他的独特资源。一般来讲,这种研究成果,不会保持太强的竞争优势。因为,竞争者也会作此努力。只有企业的资源是稀缺的,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并由此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保持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必须不断地通过整合资源创造出新的优势资源。

形成资源优势的持久性 企业在整合资源时,应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下,加强保护和创造资源优势,并形成持久性趋势。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大部分企业固定资产提前结束生命周期,或者资产价值大大贬值,即使是拥有的专利技术也会在专利保护失效之前,失去保护的意义。实践证明,只有企业的声誉历经时日,依然不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才能留住和吸引消费者,保住市场,为企业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当今的企业持久性资源更多地会偏重于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创造。

把握资源整合的灵活性 企业通过资源的买卖、技术的转移,可以得到企业所需要的有用资源,也可以很快地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如果企业的资源灵活度较高,那么,就意味着以此建立的竞争优势被削弱。因为,其他竞争对手通过模仿很快就会得到其所需要的相同或类似的资源。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更应注重灵活性较差的资源开发,包括自然资源、企业特有资源,如声誉、品牌等。通过占有灵活性较差的资源,建立企业的独占性,从而降低竞争对手的模仿力,达到保护自己资源优势的目的。

强化资源的相关性 当企业的重要资源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所要求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时,这些资源就会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同时,这些资源还应该与企业所在行业中的关键成功因素相关联。这一要求是要说明,企业的资源优势要有与外部环境适应的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与变化,那么,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不能确立,资源就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这种整合应包括三大方面:一是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二是企业所处的环境,即企业内外部环境要素所表现出的状态;三是具有整合前两种资源功能的组织结构。只有在这三大资源有机的协调之下,才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降低对手的模仿性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如果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那么,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就会提高。模仿性差的企业资源通常包括诸如许多复杂的组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所积累的经验等。即使有些资源可以复制模仿,但是,由于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使资源的先导者依然可以通过不断的改造和积累,保持自己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比如,像企业管理制度,工作标准,企业法规等软环境资源,是可以照抄照搬的,但是,各企业的亚文化环境的差异性使照搬的管理制度,在实施中大打折扣,失去原创人使用时产生的良好效果。如果要想达到原创效果,就必须进行长期的资源整合。

企业对资源的整合其本质就是企业不断学习的过程,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积累经验,以替代现有或落后的资源,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它表明面向未来的企业,不仅要使用好现有资源,还必须不断地储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只有不断地把各种资源加以有效整合,才能使企业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希望。

上一篇:五一班数学检测质量分析下一篇:卫生院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