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练习题(精选15篇)
1.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练习题 篇一
1、先把数量关系式填完整,再解答。
(1)六年级一班有21人订阅了《小学生数学报》,占全班人数的12,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12=()
(2)校合唱队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4,校合唱队男生比女生少25人,校合唱队女生有多少人?
()×14=()
2、玩具厂去年出口创汇850万美元,相当于前年创汇的`54,前年创汇多少万美元?
3、阳阳的体重比付款航重5千克,佳航的体重比阳阳轻17,阳阳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4、一筐苹果,吃了一些后,还剩下23,正好是10千克,这筐苹果原来重多少千克?
5、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美国代表团获得了36枚金牌,相当于中国代表团的1217,中国代表团获得了多少枚金牌?
6、一块长方形地,宽是60米,相当于长的23,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7、(1)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其中白菜有50千克。黄瓜是白菜的,黄瓜有多少千克?
(2)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其中白菜有50千克。正好是番茄的,番茄有多少千克?
2.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练习题 篇二
教参对本题的要求是不需要学生计算, 练习时可以小组讨论, 或者同桌议一议。交流时, 除了说出结果以外,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并总结规律。
研读教材后, 笔者觉得仅仅依靠同桌议一议显然是不够的, 一些优秀学生或是课外接触过这个知识的学生能够判断出这些算式中商和被除数的关系, 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 他们只能成为倾听的对象。笔者觉得这样的题目需要学生计算, 在计算的基础上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在教学时, 对这道题目稍作了一些处理。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题:不用计算, 你知道下面哪几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 哪几道的商小于被除数吗?
师:不计算, 猜一猜哪几道题目的商大于被除数, 哪几道题目的商小于被除数?把商大于被除数的算式的编号写在一起, 把商小于被除数的算式的编号写在一起。
(学生独立分类)
师:你的分类对吗?怎样来检验?
生:计算出结果。
师:在自己的本子上算出上述8道题目的结果。
(学生计算, 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提醒算好的学生进行检查)
师:好, 经过计算, 你觉得需要对你开始的分类改一改吗?需要修改的同学请修改好。 (学生根据结果调整)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商大于被除数的有哪几个算式?商小于被除数的有哪几个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有没有商等于被除数的算式?你能举出1个例子来吗? (生举例:)
师:同学们, 这些算式中, 有的商大于被除数, 有的商小于被除数, 有的商等于被除数, 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有学生开始举手) 把你发现的规律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在本子上。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教师展示一位学生的规律:
商>被除数的算式:除数小于1。
商<被除数的算式:除数大于1。
商=被除数的算式:除数等于1。
师:她发现的规律正确吗?
……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 不仅发现了规律, 而且表达得非常简洁, 有没有补充的? (被除数不能为“0”)
师:原来被除数和商的关系是由除数决定的。老师看到还有很多同学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虽然有些还需要改进, 但大家都在积极地思考, 你们都是有收获的。
【教学反思】
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 笔者有意识地多安排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第一次独立思考:“不计算, 猜一猜哪几道题目的商大于被除数, 哪几道题目的商小于被除数?”笔者没有马上指名回答, 而是让学生“把商大于被除数的算式的编号写在一起, 把商小于被除数的算式的编号写在一起”。这一“猜”的过程, 学生是有很大差异的, 有的已经知道规律, 轻而易举就分好类了;有的在心算, 边算边分类;有的只能凭感觉分类……这样记录的过程跟同桌讨论或是指名回答的差异在于, 前者是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 而后者却是优秀学生表达、其他学生倾听的过程。第二次独立思考:在自己的本子上算出上述8道题目的结果。笔者觉得这个过程少不得, 这是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 只有经历了独立的计算, 学生对获得的规律才会印象深刻。同时, 与纯粹的巩固练习相比, 这样的练习更让学生觉得有意义。第三次独立思考:“同学们, 这些算式中, 有的商大于被除数, 有的商小于被除数, 有的商等于被除数, 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把你发现的规律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在本子上。”把规律写下来的过程, 给了每一位学生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巡视中, 虽然发现有的学生没能够总结出规律, 有的学生仅仅写了“这些都是除法”, 但这也是学生经历的一次思考, 其意义完全不一样。
3.浅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数教学 乘除法 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除法的应用教学,历来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个知识点,尤其是中下等成绩的学生感到更为吃力。多年来,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大多采用依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进行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现行教材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有些教法设想,供改进教法的同行们指教。
一、提高对分数的再认识
学生对“分数的再认识”知识掌握得牢固与否,将直接影响其后续学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迁移的理解是以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学习的相互作用为前提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直接影响有意义的学习。他认为,认知结构的加强能促进新的学习与保持,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个理论的提示,要加强分数再认识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加强分数再认识的学习呢?要开展的意义的数学活动,创设丰富的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对分数的再认识。
二、抓住分数的本质,找准单位“1”
教学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中,特别是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时,指导学生学会找单位“1”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怎样去找单位“1”,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无非就是抓题目中的“的、是、占、比、相当于”等关键词。 这种教法带来的只能是学生只会机械模仿,不会思考、不会分析。 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3/4”,是男生与女生在比,女生人数就是单位“l”等。 碰到相比关系不明显的句子怎么办,教师一般会指导学生想办法把它转换成相比关系明显的句子。如“成本降低了1/9”,句意不完整,就先把意思补充完整,使它变成“现在的成本比原来的成本降低了1/9”, 再用上面的办法,就不难找出题中的单位“l”了。 就上述情况来看,可以说这是指导学生找单位“1”的一种好方法。但我们能不能认为这就抓住了知识的根本点,可以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了呢? 如果遇到这样的分率句:“剩下的页数比已看的多全书的1/5”,从相比关系来看,这里是“剩下的”与“已看的”在比,而相比的结果是多“全书的1/5”如果只看相比关系,很容易把“已看的”看作单位“1”。这类情況下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判断单位“1”呢?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去想一想它们相比的结果, 看是以谁为标准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的,分的是“谁”,就应把谁看作是单位“1”。这道题是把全书的页数平均分成5份,剩下的页数比已看的多其中的一份,全书的页数就是单位“1”,已看的页数是全书的(1-1/5)÷2=2/5,剩下的页数是全书的 2/5+1/5=3/5。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让学生通过相比关系来找单位“1”,还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意义上来搞清楚。上述几个相比关系不明显的句子转换成相比关系明显的句子后,还应使学生知道,“成本降低了1/9”,是把原来的成本平均分成9份的 ,降低的是其中的一份,原来的成本就是单位“1”,这样就能在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拙上准确地判断题中的单位“1”。分数的意义贯穿于分数有关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分数乘除法知识的应用中,指导学生以以往知识经验,根据相比关系来判断单位“1”不能离开分数的意义,这才是抓住了教学的根本点,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指导学生只是表面机械地找单位“l”,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目标是难以全面完整达到的。
三、理清分数乘除法三类应用题的关系
这三类基本应用题是:(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其解题依据是相通的。
如:100 米的3/4是多少?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来解,列式为 100×3/4=75(米),可以转化为第二类应用题:75 米是 100 米的几分之几?解法为 75÷100=3/4。还可转化为第三类应用题:已知一条路的3/4是 75 米,这条路长多少米?解法为 75÷3/4=100 米。由上可见:若把 100米设为 A,75 米设为 B,3/4设为 C,根据原题意可以得出A×C=B,再根据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出:(1)C=B÷A。(2)A=B÷C,从而把原题转化为后两道题。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三类应用题的相通点,帮学生理解题意,并进行这三类应用题的对比练习,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这三类应用题的联系之后,教师再逐步加大练习难度。也可让学生自己编应用题并解答,教师再从中渗透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达到“自悟”。
四、用反推法帮助学生找出数量关系
反推法是从所求问题出发,找出获得解决所求问题的充分条件的方法。利用反推法,可以逐层找出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这些未知的充分条件必然与题中已知条件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找出这些数量关系之后,就能求出充分条件,最终解决所求问题,利用反推法解决,环环紧扣,思路清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如:我校有女生 150 人,正好占男生的5/9,全校有多少人?
在解决此题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要求“全校人数”,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题中男女生人数都是已知条件吗?只给出了女生人数,那么男生人数如何去求呢?男生人数又和什么量之间有关系呢?这样可得出关系式:男生人数×5/9=150。据此求出男生人数,再根据全校人数等于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求出全校人数。解题过程包含了两个关系式:(1)全校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2)男生人数=女生人数÷5/9。
综上所述,分数应用题虽然是数学中的难点,但是只要做到了这几点,有序的进行思考,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难点就分解了,解决分数问题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了。
4.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课后练习题 篇四
一、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2/3=5/6÷5/12=2/7÷2/3=
1/3÷5/4=5/8÷4=20÷2/3=
4/7÷2=9/10÷1/5=15÷1/3=
6/7÷3=63/7÷3/5=3/8÷5/8=
二、谨慎选择。
1.鸡20只,鸭25只。鸡是鸭的,鸭是鸡的`()。
ABC无法确定
2.饲养场养白兔51只,占兔子总数的,要求(),可以列式为“51÷”。
A黑兔只数B兔子总数C无法确定
3.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速度是甲车的,求乙车速度的算式是()。
5.分数除法应用题 篇五
(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例:20比35少几分之几? 2/3比1/2多几分之几? 口诀:差÷单位“1”
解:(35-20)÷35(2/3-1/2)÷1/2
(二)两个量知道其中一个量,还知道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量。
口诀:单位1知道用乘法,不知道用除法,多了用加,少了用减,求出来的就是另一个量。例:五年级300人,六年级人数比五年级多1/2,六年级用多少人?
300×(1+1/2)例:五年级300人,五年级比六年级少1/3,六年级有多少人? 300÷(1-1/3)
(三)单位1不知道用除法,用对应的数除以对应的分数,求出来的就是单位1.这个第三种类型的题目,占分数除法应用题的70%以上。
例:五年级300人,是六年级人数的2/5,六年级多少人? 300÷2/5
6.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练习题 篇六
(1) 脱离实际生活。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侧重在结构、解题思路和做题程序上, 而且题目给的条件是必备的。至于是否符合实际, 题目里的数据是哪儿来的,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怎样得到这些数据, 教学中则很少考虑。在这种封闭的教学目标、封闭的教学方法、封闭的教学内容的熏陶下, 学生除了考试时感到学习数学有用, 平时不仅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 而且真正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解决时, 就连学过的知识都用不上。
(2) 机械训练, 思路刻板。部分教师认为学生通过多做练习, 就会知道如何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类题型。虽然经过大量地分析和计算训练, 但是学生仍然会经常出错。在小学阶段的应用题中, 学生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就是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地分析、解答方法与以前所学应用题截然不同。这种教法, 解题方法呆板单一, 以致于学生只能死套公式、机械学习、不会思考、不会分析。这种教法不利于学生智力、思维的发展。
(3) 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教师在探究问题时, 缺乏对图与式的有效对照。部分教师教学生判断题目属于哪种类型的题就可以套用哪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枯燥乏味, 缺乏深度, 只重视对算法的探究, 忽视了计算教学以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其实, 教师如果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与线段图结合, 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比较思想, 可以将抽象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形象化。学生就可以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二、小学教师克服小学分数乘除法教学问题的策略
(1) 针对脱离生活实际, 采取情境教学法。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 或者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 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的密切联系,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具有一定难度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就应该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尽量舍弃那种远离学生生活的应用题情境。
(2) 针对机械训练问题, 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采取自主建构新知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问题都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计算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自主建构新知识, 正确地理解并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生更应该清楚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正确分析、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重要前提。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与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又是相互促进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具体体现。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才能深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实际含义, 才能够领悟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就是把这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 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可以直接用一个数乘以几分之几来计算。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 同样可以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题。
抓住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教学, 为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奠定基础。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很重要, 特别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对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 针对忽视教学思想方法问题, 采取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抓住线段图进行数形转换的思维训练方式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在一开始接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 借助线段图有利于理解题意。虽然解题时间会长点, 但是方便理解题意, 尤其是遇到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线段图的作用越突出。因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较抽象, 直接阅读题目, 很难理解。借助线段图, 就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题意, 可以将解题难度降低。
7.再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篇七
学生根据平均分正确列出了除法算式,得到了结果。于是,我继续提问:“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求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月饼数的算式1÷4。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如果从分数的角度去考虑,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把一块月饼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一块)我继续启发:“那1÷4表示什么呢?”从而总结概括出1÷4=1/4,进而得到初步的认识:一个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两个自然数相除的商,即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1÷4=1/4(块)月饼。
进入例2的教学:“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根据除法的意义,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月饼数,学生列式为3÷4。“那3÷4的商应是多少呢?”我让学生拿出三个圆片,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去分一分。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出现了以下三种分法。
第一种
把三块月饼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一块月饼的四分之一,然后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了三份,即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也就是四分之三块月饼。
第二种
把三块月饼摞在一起,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三块月饼的四分之一,然后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了三份,也就是三个四分之一,即四分之三块月饼。
第三种
把每块月饼都平均分成四份,从每块月饼中取出一份,共取出3份,就是三个四分之一,即四分之三块。剩下的三个四分之一块分给一个小朋友,他也得到了四分之三块。因此,四个小朋友每人都得到了四分之三块月饼。
学生在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果时,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与激动,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思维形式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继续引导:“3÷4=3/4(块),通过观察算式,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通过对分数各部分名称和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回忆与比较,得出了正确答案。
我想: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更应该多放手,让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8.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 篇八
保亭思源小学
黄晓霞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一、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9.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篇九
彭光伦
听了付老师的这节课,感触很深,启发很大。付老师体现的理念新,站的高度高,他用课例的形式告诉我们,在新课改的今天,应用题该怎么教?教什么样的应用题?付老师的课有三大特点值得我学:
一、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今天所教的内容就是教材里,分数除法应用题例
1、例2。付老师改变教材,复习、新授、练习的取材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例如:第一个环节。付老师从自己的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搜取信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从中选一条感兴趣的一句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对这句话的理解,既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也体现了教学上的民主、互动。
二、应用题教学“策略化”
本节课学生在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经历搜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在众多信息中搜取所需要的信息,就不会出现滥用多余条件现象,不会出现“山羊的只数+绵羊的只数=船长年龄”的笑话。例如:第二个环节(新授部分):同桌讨论,从表的左右两边各取一个条件,任意搭配,你能提什么问题。教师只是提供了一些信息,学生根据需要自己搜取信息,并进行重新组合构建,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探究新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又注意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在于,教师没有象以前那样急于概括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用方程来解答的结构模式,而是紧紧地围绕数量关系式,根据除法的意义来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题目本质上理解解题方法。如:第2题,突出解题思路这段话,进行比较、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中付老师3次比较(1,2比较,即乘除法对比;2和试一试比较,即两道除法比较,概括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注意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注意了应用题的结构训练、对应思想的渗透。新授和练习中,两次从表中选条件进行搭配,渗透了数学中的对应思想,促进了学生对解决这类应用题的理解。如:练习中,已知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需知道什么,就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补充条件(完形填空),这一过程也促使学生巩固了对这类应用的理解。
三、学习目标从学会解题转向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随着《课标》倡导的“问题情境—建模—解释、应用与拓展”这种问题解决式学习模式的推广,应用题将成为其中的“原型”与“应用”的主要角色。纵观付老师的整节课,可以看出付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解决现实问题。例如:例题的情境材料从生活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了解了本校老师的情况等等。
总之,有了教师以上的精心策划,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小组交流等多样的学习途径完成学习。学的轻松愉快
2013.9.17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付正荣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
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
说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说教学重点:能用方程和算式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说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 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 7/8 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习,为学习新知作过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2)算式法:28÷4/5
χ× 4/5 =28 χ=28÷4/5 χ=35 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5)让学生自己检验,分两步检验
①把χ=35代入原方程,左边=35× 4/5 =28,右边=28,左边=右边,所以χ=35是原方程的解。
②35千克的 等于28千克,正好是水分的重量,所以35千克符合题意。
(6)说说解题思路。
[新的教学理念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找条件、问题、对比线段图理解题意,能激起学生欲望和学习兴趣。]
2、迁移类推,尝试学习,教学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
(2)引导题意和线段图对比。
①题中有两个量相比较,需要画两条线段来表示两个量的数量关系。
②题里的已知条件“ 小明的体重 ”明确把小明的爸爸体重看作单位“1”。
③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怎样表示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爸爸体重× 7/15 =小明的体重
④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点拨。
[尝试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
三、巩固练习:(要求画线段图)
1、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教师点评。
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修了35千米,占全长的 5/8,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3、兴丰小学六年级有女生25人,正好是三、四年级女生人数的 1/4,三、四年级女生有多少人?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少而精,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解题能力。]
四、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的学习内容都是单位“1”的量没有告诉我们,可以用设χ的方法,把χ当作已知数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后并检验。同学们能根据题意用算术法解答吗?
五、说教学设计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2)算式法:28÷4/5
χ× 4/5 =28 χ=28÷4/5 χ=35 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2013.9.17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案
付正荣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7.“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迁移等能力。
3、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思想。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
2、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这些句子中,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谁为单位“1”?
⑴一桶水用去3/4。
⑵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1/3.师:第一题是部分与总数的比,总数为单位“1”。第二题是一个量同另一个量比。和谁比?谁为单位“1”。
2、出示准备题。说出关系式,再列式计算。
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⑴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75×7/15=35(kg)
⑵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5×4/5=28(kg)
二、探究新知.1、激趣引入.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的身体内有很多科学知识藏在里面呢,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水分的含量吗? [点评: 通过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提高分析能力.]
2、出示:
10.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练习题 篇十
一、借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开拓学生视界
利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问题本质,以便其能够站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学生利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时,教材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顾全了有关知识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的衔接问题,给出了较为优的问题解决途径,即用方程解应用题。但是对于教师来讲,没有必要一切皆按教材的要求去做,却不管其他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大胆鼓励学生多尝试其他类型的问题处理途径,同时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问题的分析、研究,以便拓展思路、开拓视界。同时,借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从中能够感受到多种方法间的联系与贯通,从而加深对于数量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无形中增强以分数除法原理为依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下面的问题:
按照测算,一个健康成年人体内水分大致占到体重的2/3左右,而儿童体内水分则大致占体重的4/5。小明的体重中有28千克水分,而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5。根据这些条件请回答小明的重量是多少;小明爸爸的重量是多少?
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教师就完全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处理,以便做到殊途同归,万虑一致。第一种是方程法,假设小明的体重是X千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第二种根据已知两数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原理,可用除法直接计算;第三种先把小明体重视为单位1,再平均分成5份,则其中4份都是水,按照这个思路继续解答。
二、借助对比分析的模式帮助构建模型
借助对比分析的模式,使学生明确问题处理的基本结构,接下来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分数除法为依托的问题模型。在利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各部分间关系同行程问题处理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有相似之处,即可以按照基本数量关系式,找到其他有用的关系式。若想知道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需要用到乘法予以运算,根据分数乘法所具有的意义,能够给出基本数量关系,即单位1×分率=对应数量,再从这个关系式中推导出其他内容:对应数量÷分率=单位1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到借助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间的对比关系,可以使学生构建模型更加方便快捷,让学生在对比、交流、观察、实践中感受到它们的数量联系,这对于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都是有好处的,他们可以从中真切地领悟与归纳出借助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特点及思路关键节点。
比如在讲解了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教材例题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进行对比练习的机会:
A:第二小学有1000名学生,女生人数是学生总数的3/5,女生人数是多少?
B:第二小学有400名男生,男生人数是学生总数的2/5,学生总数是多少?
C:第二小学有400名男生,女生比男生多1/5,女生人数是多少?
……
不同的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即各组每名学生分别处理一个问题,然后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宏观模型,而不是将思维局限在只知套用公式的死角。
三、线段图是形象与抽象的联系纽带
小学高年级正处在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形象思维渐弱,而抽象思维渐强。如何利用好这个阶段,把握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使其丧失,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单就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这个课题来看,线段图无疑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问题同条件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无形中进步。
在将分数除法看作基本方略,用于处理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那些与基本结构特征不太相符,同时数量关系又稍显复杂的问题,经常置学生于困窘的境地。此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绘制线段来领会题目意图,使学生在数与形的转换中做到游刃有余,摸清数量关系的特征,從而增强问题处理能力。比如下面的问题:
书店要卖一批辞典,当卖出4/5之后,又运回来1495本,这样一来,书店这批辞典的数量比卖出去的还要多50本。那么原来书店有这批辞典多少本?
当初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感觉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就算找到思路,也多是用方程的办法来解决,较为复杂。此时教师即可以发挥线段图的功能,引导学生将原有辞典数量看作1,卖出4/5,即可以画线段:
接下来根据已知条件,再于线段上添加50、1495等数量关系,有了线段图的指导,接下来问题如何解决,基本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小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理解能力与运算能力是会受到心理发展特点局限的,特别是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要进行颠倒相乘原理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要制定出真正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不给学生提出超出其接受极限的目标,而是要在其领会能力之内,找出更多富于启发性的方法。当然,教师还应当注意增加分数性质方面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本身的意义与性质,这是一切分数运算及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处理的基础。
11.重新认识分数除法法则 篇十一
教材中采用图解分析的方法对分数除法法则进行解释。如图1, 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份是的, 即。
常见的解释方法还有利用商不变性质对其进行解释的, 如
为了更加易于理解, 下面介绍一种新的方法重新认识分数除法法则。这一方法需要使用的学具有:纸条、圆纸片。设纸条的长度表示被除数, 圆纸片的周长表示除数, 则圆纸片在纸条上滚动的圈数就是商。分数除法包括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分数两大类。下面依次对其算法进行解释。
1.除数是整数
2.除数是分数
(1) 除数是单位分数
当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单位分数时, 如, 如图3, 通过操作可以看出圆纸片在纸条上滚动了4圈, 即商是4, 4=1×4, 所以。
(2) 除数是非单位分数
综上可以归纳出分数除法法则:甲数除以乙数 (0除外) , 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2.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内容:P37例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复习题,学生练习,导入新课。2学习目标:
(1)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2)总结概括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思路 二:自学质疑
自学:认真自学课本37页例4,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和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按照你的思路求出答案。
质疑:请同学们将自己自学中有疑惑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三 展示点拨
1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2教师学生适时点拨 四 训练拓展
1快速的完成导学案中“我会应用”的题 2小组交流并汇报 3小组讨论:
(1)总结概括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2)全班展示 五 小结反思
13.分数除法应用题陈老师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1.小组分组合作学习,经历学习过程,享受探索快乐,树立自信心。
2.掌握比较复杂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多样性。
3.渗透爱家乡,爱科学,爱学习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趋向。教学重点: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线段图的绘制和世界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内容:
一、导语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沾化的特产是什么吗?” 生:“冬枣”。师:“对,是冬枣。我们县因为香甜可口的冬枣而闻名全国,作为“冬枣之乡”的一员,我们应该感到怎么样”?
生:“自豪、骄傲”。师:“那么,你愿不愿意到一户农家去了解一下”。生:“想”。师:“那么今天我们就到一户枣农王大伯家去了解一下,看他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供我们研究探索”。
二、新知学习
出示:
例
一、王大伯说:“今年我家一代冬枣的产量是80吨,比二代冬枣的产量多1/3”。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1).“今年二代冬枣的产量是多少吨”?
(2).“今年一代、二代冬枣的总产量是多少吨”?
(3).“„„”? 师:“你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一节课不能完全解决,我们先选第一个问题来研究好么”?
生:“好”!
1、师:“你们想自己探索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老师讲解”?
生:“自己试着探索”。师:“我们以前研究数学应用知识要借助什么图比较方便“? 生:“线段图”。师:“你会画线段图么”? 生:“会”。师:“好,我们先同位商量画出线段图,然后自己解答,好么”? 生:“好”。
学生同位商量绘图、解答。A、指两名同学板书:
1、列方程:
x+x/3=80,(1+1/3)x=80.2、算术法:
80÷(1+1/3)=60.B、板书的同学向全班交流线段图的画法及解答方法。C、了解学生的讲解情况,由不明白的学生提出问题,绘图解答的同学解释。D、生生评价。
(1)满意度。
(2)题目解答的正确度。E、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解答? F、教师评价。
2、师:“老师想这一问题怎样解答同学们全明白了。那么老师把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你们想不想试试?” 生:“想”。
示例2:王大伯今年二代冬枣的产量是60吨,比一代冬枣的产量少1/4,一代冬枣的产量是多少吨?
学生跃跃欲试。找几名学生口述解答。
三、巩固练习。
师:“像这两道数学问题我们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王大伯家去年的冬枣总产量是多少?”
生:“想。” 练习
1、师:“王大伯说:我们家去年冬枣的总产量比今年多1/7,去年的冬枣的总产量是多少吨?”
学生会有疑问:今年的冬枣总产量在哪里?(适当提示)
学生解答,了解情况,指名2-3人口述解答方法及不同方法,评价。练习
2、师:“王大伯种冬枣的目的是增加收入,想不想了解王大伯今年和去年的收入是多少?”
生:“想”。
出示练习
2、王大伯去年卖冬枣的收入是24万元,比今年的收入少1/5,今年的冬枣收入是多少万元?
四、探索。
我县大力提倡科学种田,提高冬枣的品质,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你通过比较去年今年的产量和收入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14.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十四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十一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正确率比较高,可是一进入除法应用题的学习,数量关系就相对复杂了,所以教学时我觉得要特别重视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两节课,一节新授,一节课堂练习。上完后,学生的整体作业反馈,正确率在15℅--20℅之间,说明学生独立解决分数应用题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课堂我个人感觉良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想结合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几个问题,结合家庭作业学生书写的等量关系式,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考一:学生不能正确独立解决分数应用题,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能够准确找到单位“1”,但是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首先要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找到单位“1”是画线段图的基础,学生具备了划线段图的基础,就应该借助线段图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课堂实录,出示: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让所有学生清楚美术组比航模组多的人数是航模组的,航模组有多少人?从线段图上学生清楚的看到“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其实就是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也就是(1+)。这时解题思路就一目了然了。这里结合学生的课堂情况,可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二:学生之所以在分数应用题出现困难,主要是几种类型混淆,我觉得应该结合教材的习题,自己重新调整练习的顺序,加大“对比”教学,充分运用对比,让学生通过分数乘
法应用题理解除法应用题。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1+)可以说成航模组的(1+)是美术组的人数,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这类应用题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或方程”就能解决问题。思考三:课堂上,我简单进行了总结,就是已知单位“1”,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进行计算;求单位“1”,结合除法的意义,用除法进行计算,找准分率和相对应的已知数量,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当然用方程解决也是好办法,借助方程的实例,简单总结了算术方法。这样总结好像有着较大的失误,根据学生的作业,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所以我觉得第二个课时的小结,是不是有点多余呢?结合新课程标准“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也许作为老师,我有点拔苗助长了,仍然应该“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思考四:鼓励方法多样,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我结合自己的课堂认为一题多解,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我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多种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5.分数除法应用题 篇十五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二)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练习题】推荐阅读:
百分数应用题专题训练10-26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10-04
《百分数的应用》教案11-27
百分数应用题(一) 教学设计资料12-05
百分数单元整理与练习09-10
分数除法应用题免费12-16
人教版分数除法应用题01-24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