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2024-06-11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精选8篇)

1.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一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阅读理解题占用时间长,分值大,失分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取得理想的成绩非常困难,只有掌握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才能应对高考阅读,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明确阅读题解题型

1、记叙文

(1)全文讲一个故事,只讲故事。一般在A篇,如果短,就当看小说一样看下去,考验你词汇量的时候来了!看完以后一般就能选出来了,这里只是需要注意细节题看到类似于“__为什么要__”的题,就返回去,把那里的情节再细看一遍。这样一篇3分钟必须搞定。

(2)半篇讲故事,半篇议论。一般会引申出一个道理,遇到这种题先把故事部分看完,用大概30秒想他要解释什么道理。然后不看文章了,看题。只看题目不看选项,一般会有类似(1)的题目,马上选好,然后,看故事下面的那一段,只看一段,然后你大概就知道是什么道理了。后面的题可能会是概括道理,猜词之类的题,比如,看到“__应该是下列的什么词”,你就翻回去看那个词,联系上下句,跳过那个词,自己想应该是什么,然后和四个选项比对。

(3)全篇在讲一件事,但不是有情节的故事。这种文章就先看开头一段,再直接看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直接找有关的段落再看。

2、说明文

(1)启事。这种有点像广告,一般会讲一种活动之类的,文章自己就会小标题分清。这类是送分题。

(2)事物说明。比如谁谁谁发明的,为什么发明,用途之类的,这种题也不难,按顺序来,单词认识就OK。

(3)事件说明。举个例子,二战时期某个战役的大概流程。这种题考的一般是细节题,细心点就好。

3、议论文

议论文其实没什么好讲的,主要就是逻辑问题,能看懂就行。

阅读理解做题技巧

(1)单词。一直在强调单词,这是砖瓦,是必备的。高考3500绝对够用了,不是说限制你们,人往高处走嘛,但是,3500还不会,最基本的意思都没搞定就不要好高鹜远。这里说的搞定是像quite和quiet必须能分清,而且每一个意思必须都知道,翻译的时候也要会变通。

(2)句子。最基本的句子不说了,讲讲长难句。遇见很长的句子,首先,把它的定语部分和状语部分先括起来,就是先不看。就用中文来举例,狠狠地吓坏了我支撑生命的活跃跳动着的小心脏。划去定状,就是吓坏了心脏。这样,主干就抽出来了,一篇文章就能快速阅读了。类似的还有后置定语,插入语。

(3)读文章。一篇文章,不能全读完再做题,浪费时间,首先首段必须看,就明白一篇文章的目的了,然后再看题目,先不看选项,明确要问什么问题,就直接在文章中快速浏览找相关段落,再迅速抽取主干,返回题目答题。

高考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汇总

不同题型如何解答?

(1)问答题。一般在记叙文中出现,就是“__为什么要__”或者“__在哪”之类的问题,很简单,不要手贱就OK。

(2)计算题。这类题出现的很少,一般在说明文里面,比如介绍了一个活动,然后大人一天多少钱,小孩一天多少钱,题就会问你史密斯一家夫妇,小孩一个3岁一个8岁要掏多少?这类题建议在草稿纸上画出大概提纲,醒目一点,分类细一点,画成表格,然后把特殊情况标上,比如平常怎么样,周末怎样,然后就根据题目来把符合条件的圈起来,在加减乘除就行啦。

(3)细节题。这种题一般考验你复杂句简单化的能力,上面讲过了。然后细心一点,把题干分好,主语要怎么样,就关键找主语。

(4)词义猜测题。把原文中的词抠掉,根据上下文猜这里要表达什么,然后和原文比对,意思相近即可。

(5)代词题。举个例子:原文:汤姆着手解决它。题目:它指什么?ABCD应该翻译好,然后带回原文,比如你先看A,汤姆着手解决学员裁剪问题。然后你看上下文,离原句不远的地方,文中说,学员饱和是问题,需要裁剪。这样你就选对了

(6)逻辑判断题。他会问“__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看文中是不会详细告诉你的,就找他的蛛丝马迹,推理一下。而且一些很不可能的选项就能看出来,不解释了。

(7)主旨大意题。一般会是概括小标题那样。先把这段看下来,用中文概括下来,然后和选项对应。这个多练练就行。

2.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二

一、阅读理解的题型设置

要想做好阅读理解题, 首先要对阅读理解的题型设置非常熟悉, 才能够在解题时做到有的。阅读理解的题型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种。

1.猜测词义:即根据文章及句子的意思猜测出某一个词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常见设题方式为: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 phrase in Para. X probably mean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bold word in the passage refer to? etc.

2.归纳大意和逻辑推理:即根据所给材料归纳出整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大概意思或推理出其中隐含的意思。常见设题方式为:

(1)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3)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passage?

3.确定标题:即根据文章的叙述来确定文章的标题。常 见设题方式为: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act as 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

(2)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4.正误判断:即根据文章的叙述, 进行细节判断。常见 设题方式为: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Fals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2) 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5.事件排序:即根据文章中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 空间顺序进行正确排列。常见设题方式为:

(1) Which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6.作者意图或态度:即根据文章的叙述挖掘出作者的意 图或情感态度。常见设题方式为:

(1) What’s the author’s /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somethin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2)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

1.查读 (Scanning) :即根据问题设置, 带着问题浏览文章, 直接查寻符合问题答案的阅读方法。这对猜测词意类题型非常有用。

2.略读 (Skimming) :即根据已读文章, 结合问题, 简略阅 读文章, 以确认所选答案的正确性。

3.速读 (Fast-reading) :即快速阅读文章, 掌握文章大意, 判断某类事件是否在文章作过陈述。

4.细读 (Careful-reading) :仔细阅读文章, 进行认真推 敲, 判断作者的真实意图及所持的情感态度。

三、阅读方法的具体应用

1.猜测词义类:宜使用查读法, 确认所需猜测词义的词或短语的出处, 再根据上下文来猜测其真实含义。读时要注意该词后所用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介词短语, 涉及一些惯用法如:that is, say, it is to say, ie, 以及破折号的使用。一般情况下, 这些词、短语、从句及符号的运用常常都是对前面所提及的部分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作用。

2.归纳大意类:宜使用速读和细读的方法。阅读时特别要注意文章或段落的首句或尾句 (即文章的主题句, 当然有时主题句也可能出现在段中) 。此时要注意有些表示总结性的短语的使用如:In a word, All above等。

3.确定标题类:宜使用细读的方法。只有你通过对整文章的详细阅读和认真分析, 你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你才能够给其一个确切的标题。

4.正误判断类:宜使用查读、略读、速读等方法。具体使用反证法, 即从文章中找出与选项相反的叙述 (对NOT TRUE或NOT MENTIONED类有效) 。或使用同一法, 即找出文章中相同或相近的说法 (对TRUE类有效) 。此外还可以使用代入法, 尤其是对含有All above选项者非常有效 (只需代其中两项进文章中进行验证, 若两项均对, 且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陈述, 则此时选含有All above选项。反之, 如果选择错误的陈述, 则选择你未代入文章中进行验证的那一项) 。

总之, 阅读理解要讲究方法, 要有轻重缓急, 不可死板硬套。当然, 别人好的学习方法不经过实际操作和融会贯通就不会成为指导自己前进的法宝, 正如光看游泳书不下河游泳一样。同学们在做阅读训练的时候,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遇到做错了的阅读理解题一定要多琢磨、多反思, 纠正自己的思维误区,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减少考试时的失误。

摘要:历年的高考试题中, 英语阅读理解的占分比重非常之高, 阅读理解题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 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英语高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王西娟.谈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总结[J].中学英语之友 (下旬) .2011.

3.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指导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中国地图

高鹏程

①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被烟熏火燎了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那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②“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③地图上,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④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而云南昭通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以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条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⑤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来。比照“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的“亲人分布图”吧!

⑥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⑦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⑧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

⑨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

(10)“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

(11)“啊……”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

(12)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③段中“漫长的跋涉”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4分)

12.请指出第⑥段的写作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3.你认为第⑨段中的“三舅”会有“怎样的神情”,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再从文中为这“神情”找出两点依据。(5分)

14.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4分)

15.你认为作者写本文用意何在?(3分)

下面就这5个题目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要领。

第11题考查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首先要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各”。然后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分析含义时要抓其中的关键词,如“跋涉”“遥远”,在解答时必须有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跋涉”是爬山趟水,形容旅途艰辛的意思。“漫长的跋涉”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一个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文意去理解。命题已经降低了难度,它告诉了我们从“老人”和“儿女”两个角度回答。它的提问变式是:“怎样理解‘遥远的跋涉在文中的含意?”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意味着与亲人的离别、远离以及对亲人的牵挂、思念、担心。

(2)对老人意味着自己的儿女离家远了,自己的思念与牵挂也随之远了,对儿女意味着打工离家的的地方十分漫长。

(3)对老人意味着与儿女离别的孤独,牵肠挂肚;对儿女意味着远离家乡亲人去外地打工,意味着漂泊。

(4)对老人:对亲人的如瓜蔓般的牵挂。对儿女:外出谋生的打工路途。

第一个答案没有注意题干中的“各”;第二个答案理解有误,语句不通顺;第三个答案理解不全面,没有回答“漫长”;第四个答案没有回答“漫长”,且回答语言是描述性的语言。参考答案如下:

对儿女们来说,外出打工是一条路途遥远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对在家的老人们来说,儿女外出就意味着那就是一条追随儿女身影的绵长的牵挂思念之路。

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读题审题,然后要结合全文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关键词,最后是回答的语言要直接(陈述性语言),语句要通顺。

第12题考查点是“对精彩语言表现力的品味”,和第11题一样,也降低了回答的难度,它的提问变式是: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第⑥段作简要赏析;细读第⑥段,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赏析性文字;请分析第⑥段的妙处。

做这道题首先要审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常常并列在一起,内涵和外延基本差不多;表达效果实际上就是说其作用。然后要回顾有哪些写作手法。常见的有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象征、铺垫、抑扬、托物言志、白描、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开门见山、衬托或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对比。③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再对照所学知识,阅读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判定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用最普通平淡的语言,描写了亲戚们串门的情景,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而艰难让他们感受到儿女不在身边,老人们的凄苦与他们对子女的思念之情。

(2)作者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表达出了亲戚靠地图维系着与亲人之间的关爱,表达出这“亲人分布图”对留在家乡的人们的重要性与意义。

(3)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作者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亲人们在地图前忆儿女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了老人们对远在他乡儿女的思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他们只能通过地图来排遣心中的感伤,揭示了社会上独居老人的辛酸处境。

(4)作者运用了假想的手法,把亲戚串门时围绕着地图谈论的情景假设了出来,十分真切明白地表现出了家乡亲人们的思念之情,表达出了故里人们对外出子女亲人的不舍与极度思念。

(5)作者在这里加入一段作者的臆想,并用反问句式。展现了在这一片穷乡僻壤之处,人们只能通过望着一纸地图上儿女所在地来缓解思念之情,来安慰自己的悲哀。体现了亲人间两地分隔的痛苦与浓浓思念之情,深化主题。

从学生的考场答案中,可以发现几个问题,一是不审题,没有回答写作手法,如答案(1);二是写作手法回答错误,如(2)(3);三是内容理解了,但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表述不准确,如答案(4)(5)中的“假想”“臆想”。参考答案如下:

运用想象(或联想)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中国地图”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述“我的亲戚们”对外地务工儿女的牵挂。

做这类题时,首先要熟悉并准确地判断常见的写作手法;然后掌握常见写作手法的基本作用,结合语段回答;最后语言表达要准确。

第13题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首先要审题,“神情”指脸上所显露的内心活动,所回答的词语必须是表达“神情”的词语;且只能用一个词语表达;要找出两个依据。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鼓励 ①小妹三年未归,讨不到工钱,三舅要给她精神上的鼓励;②而且三舅希望她不要回来,继续打工。

(2)呆立 ①在外婆家,三舅是呆立在地图边;②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说明三舅看地图看得走神。

(3)坚决 ①三舅在“思绪”的“探望”中,有女儿快乐的满足的笑容。②三舅用力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说明了三舅只希望女儿能过得好,只要她幸福,即使不来看自己也没关系,所以三舅的神情是坚决的。

(4)专注 ①三舅的思绪随着地图去探望女儿;②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

(5)恍惚 ①第⑨段写了三舅的思绪已经飞到了女儿生活的地方;②第(11)段中写“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

学生考场答案的错误之处,一是用词错误,原因是有的没有审题。要么写的词语不是表示“神情”的,要么写的不是一个词语;有的是意思理解了,但由于词语匮乏,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如第(5)个答案;有的是没有从全文的角度、文章的主旨等方面考虑。二是写出的“依据”不能说明“神情”。三是列举了依据,但没有分析。参考答案如下:

忧伤(或“担心”或“愁苦”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因为第②段中“呆立”可以看出他对女儿的担心;第⑦段中把女儿所在的地名“涂得最黑最重”也是这种心情的体现。第⑦段中提到他的小女儿讨不到工钱,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这样的现实也必然使他很忧伤。

憧憬(或“充满希望”或“期待”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打工虽然艰辛,但他所理解的南方毕竟是“繁华世界”,在他看来在那里总会找到另一种有希望有前途的新生活,所以在他的想象“看望”中,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的期许;他虽然也不免担忧,但会态度坚决地对“我”提出的让他女儿回来的建议说“不”。

迷惘(“怅然若失”或“苦闷”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第③段的“呆立”,第10段的“梦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他认为“南方繁华世界”是有希望的,但他又对她女儿在南方的艰难处境感到担忧,他对女儿去南方谋生其实很矛盾。

做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结合全文整体理解。

第14题考查“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在做这道题之前,看到这个题目,首先应该抓住“新民谣”“结尾”“作用”三个关键词(句子所在的位置;引用诗文的作用)。其次要回顾所学知识。引用诗文的作用:形象表现……的特点;凸现诗情画意;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尾句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点明中心,升华中心;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以新民谣作结,体现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在当地早已司空见惯,也以这种通俗自然的方式,表现出当地人的思念之情。

(2)以民谣结尾耐人寻味,民谣中所包含的意思让读者产生思考和联想;升化文章主题。

(3)形象民谣,结尾全文。既照应上文描写的情况,也照应题目,升华主题,表明贫困打工现象之严重,应给予重视,民谣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和想象,意犹未尽。

(4)①证明了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家里贴地图是普遍情况,家家户户都这样做。②描绘了当地十户九空的状况,加深了主题,深刻了内涵;③引起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思考;④照应前文。

(5)新民谣为读者描绘了当地的现状,因为贫穷,儿女们都外出谋生,家里的人只剩下年迈的父母,更深刻地表现了该县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这现象的担忧和希望改变。

第(1)个答案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思维缺乏深刻性,流于表层(深深的思念和常回家看看是表象,其深层的原因是“贫困”);第(2)个答案分析架空;第(3)个答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但没有分点回答,显得层次不清;概括架空;第(4)个答案能够从不同角度分点回答,但分析浅显,空洞;第(5)个答案回答不全面,没有从分值上去判断答题的要点,语言不简洁。参考答案如下:

①(从内容看)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②(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③(从表达看)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

做这类题目时,要根据分值去揣摩答题要点,要分点回答;要熟悉句子、段落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作用;要结合文意深入分析,分析不能架空;语言要简洁。

第15题主要考查“写作意图”。做这类题首先要审题:“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或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一般而言,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中的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探讨写作意图的方法有:(1)思路规则——先具体事例后写作意图。(2)探讨写作意图的思维特点——由点及面,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推及“人”乃至社会的特点。(3)探究写作意图的方法——寻找“蛛丝马迹”。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告诉了我们,亲情不会随着距离而消淡,不管多远,亲情总会用它特有的方式与你相联系。

(2)作者想表达对贫穷人家分离谋生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告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牵挂常在,“父母在,不远游”。

(3)作者通过去拜年发现每家都挂着地图,体现了他对深厚亲情的赞美和对现状的无奈之情。

(4)通过三舅的事例表达出对贫困县外出打工热的忧思,呼吁社会多加关注并采取行动。

上面这些答案,有的是答非所问,如答案(3);有的是理解有误,如答案(1);有的是分析浅显,如答案(2);有的是角度单一,如答案(4)。

做这类题目时,要直接回答,不要答非所问;要整体性阅读,联系现实、结合文意理解;要从多个角度思考;表达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总之,对于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答,阅读功底当然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仍能增加你的分数。一般来说,解答阅读题,首先要审题,认真阅读题干,看清分值;其次要落实基础知识,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模式;第三,回答时要多维度思考,分析要具体;第四,回答的语言要简洁通顺,层次清楚。

4.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篇四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事实细节题

对于事实细节题,剖析一下不难看出,事实细节的内容不会单独出现,它总会与前前后后的段落内容相呼应。考生只要抓住整体大纲,看懂主题,利用内容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时间空间的关系转换,并对细节进行深入的剖析了理解,确定主题,将零碎的细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能深刻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二、词句理解题

词句理解题主要讲究的是理解题意,通过短文的词、短语或句子的理解来充分理解题意,碰到不熟悉的词语要避过,先略读再通读,仔细推敲,尤其是对语境的理解要准确。

三、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最主要的就是注重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词,结合有关的生活和社会常识,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进行推断。

四、归纳概括题

适合这类题型的阅读理解通常具体反映在文章的题目或一段短文的小标题上;很多文章从一开头就直接说出观点,表达中心思想。所以对于这类题型,一定要提示学生注意主题句和主题段,绝大多数的短文类似于语文的老三段,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注意隐藏的中心思想,准确了解文章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注重逻辑关系,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即可。

五、图表理解题

图表题一般最简单,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的思维模式,注意逻辑关系,分析其中的细节,找出符合图示所要求的必要条件。

高考英语如何冲刺

短语冲刺。对于英语的复习来讲,有好些的固定的短语,需要同学们掌握,而且有许多看似生僻但实际上,却时常出现,又被你遗忘的短语会出现在英语考试试卷里,所以,建议大家可以把这一系列的短语进行系统的背诵,例如of、at、on等的短语固定结构。

模板作文。对于作文来讲,我最反感的就是套用模板作文,但是,对于学习不是太好,英语词汇量缺乏的同学来讲,我还是必须建议用模板作文来进行套用的,大家可以在书市里买相关的英语模板作文图书,找几篇热点进行背诵,在真正考试的时候,可以进行偶尔的改编。

英语语感。这个是我必须要讲的,英语语感是很重要的东西。许多同学,只知道记,却不懂得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这个很简单,快临近考试了,不用做其他的,只需要你拿出英文资料来,大声地朗读,就会在短时间内,不快也光地培养一些语感的。

上下贯彻。这个是用来辨析生单词的,许多同学的习惯就是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直接去查词典,但是实际上是不可以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是上下文贯彻,然后进行自测和自猜,因为在高考的时候,不会有人给你查词典的机会的。最后一个月,这方面练习多了,自然熟。

短句练习。对于短句练习来讲,许多同学不明白,短句如何进行练习,这个是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不需要模板作文的同学而言的,一般记得,作文在英语考试里分数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所以写好作文最好是采用短句子的形式,而不要用长句,因为易出现错误。

前后两句。对于阅读理解来讲,就更是了。同学们,如果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是很自信的话,可以采用前后两句的形式来阅读某一篇英语短文。除非问题里有关于文章的细节必须去通读某一处,其他的你都可以用只阅读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来达到理解整篇文章的目的。可以不用全理解,但是,只要能选择对了题就可以。这样,也不会浪费时间,用在其他会的题目上。

高考英语如何提升

第一步,你要收集你所在省份近5年的英语高考试卷,分析每道题所涉及到的语法点,如果不会分析,可以看看高考试卷解析版,知道每年的重点在哪些语法点上,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以及高三的一、二轮复习中,针对这些语法点进行重点突击,让自己的学习有方向性一些。

第二步,当然是单词。每天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背40个单词,背诵的时候我更倾向先背诵后复习,比如我今天的目标是两节内容,我先背一遍,然后明天复习,后天在复习一遍,通过增加复习次数来达到记忆目的,而有些同学会采取一定要背下来这一节,在背下一节的策略,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就是背来背去都是同一块内容,于是乎,放弃单词就成了最后的结果,所以要经常复习的呀,这样才是可爱的小天使!

第三步,习题少不了。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搭配一些课下的练习,既可以是课上老师布置的内容,也可以是课下辅导班老师准备的,也可以是自己去书店购买的资料。(P.S这点估计不太可能,有时间都玩王者农药了,像我一样去书店的清流不多了)我的经验是,按专题复习,这样提分效果比较明显,不管现在是高几,英语都可以直接按照题型去训练哦。

5.高考阅读散文解题角度思路 篇五

面对诗词鉴赏和散文阅读这两大主观阅读题,学生往往是无所适从,答题时常常表现为极大的模糊性、盲目性,结果是答了很多却得分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试题的设题角度不明确,从而导致解题思路的偏离。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又恰恰是教师学生一味地作题讲题而不熟悉理解大纲所导致的。为了解决学生在答题中思维的混乱和行为的盲从,必须从吃透大纲说起。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考试内容,大纲中明确规定:

一、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二、分析综合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三、鉴赏评价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以上是大纲中有关考试内容的详细分类,其实,认真分析起来,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紧密地内在的联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以上三部分中的八点内容都直接或间接的考到了,只是有些题的考查方式单一,有些题的考查方式多样化。根据近年来散文阅读试题的分析,综合大纲中的八点内容,我把考查内容归纳成三部分:(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理解重要概念)、语言(理解句子含义)和表达技巧。(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三)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就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了。

为了便于准确而有针对性地找到切入点,学生必须牢记以上三点考试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熟悉以下几种关系:

形象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一个形象就是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并不一定是一个形象。因为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事物的物象,而文章中的概念通常是事物的物象或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名词,比如“意识”、“观念”、“母体”“潜规则”“歪理邪说”等等。就是说,当给定的概念是一个形象化的物象的时候,这个概念也就是一个形象,比如:“断崖”“寒梅”“泥公鸡”“乡村瓦片”等等。当给定的这个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时,它就只能是一个概念,不能是一个形象。

语言和理解句子含义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含义其实就等同于鉴赏语言,是要透过句子的外在形式或者修辞手法挖掘其深层含义,它从属于鉴赏语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务必搞清楚语言鉴赏方面的几种形式:(一)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二)词语和句子作用的理解。(三)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的理解。(四)人称代词以及指示代词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上这几种情况不一定是直接来问的,多数情况下是间接来问的,需要学生认真审视题干领会出所要求回答的内容。总之,这种题目的设题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所问的内容包括: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作用、表达效果。

对词语或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隐含义;二是根据上下文把握词的语境义;三是代词或非代词的指代义。而句子含义的理解则是要在抓住重点词语,搞清句式特点、语气或修辞手法的前提下联系上下语境得出答案。

有关作用的设题往往是要求说明句子的作用,回答句子的作用,首先要从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其出现的位置:是在文章开头部分,中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是独立成段,还是在某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其次看句式或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还是议论句、描写句、抒情句等等。再次看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综合以上因素整体把握后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其作用即可。结构上往往是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的……,作为中心句点明了本段的……,作为总结句概括了全段的……,承接上文的……引出下文的……,照应上文或开头的……,内容上常常是突出强调某某……特征、特性,表达作者……情感、观点、态度,深化升华主题等等。分析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看词语的词性及其是否活用,看句子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熟悉表达技巧所包含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象征、反衬、托物言志、联想、想象、人称变换、插叙、先抑后杨、用典、引用古诗文等等)。像记忆数学公式那样的记住这些,就会在答题过程中准确切入,熟练的解答。

关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察,试卷中的往往也是间接考察的。它是让学生在理解了结构和思路的基础上去回答某个问题,就是说所设问题涉及到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并非让学生去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写出段落大意。比如这样设题:本文是怎样逐渐表现主题的?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搞清楚文章的结构思路。我认为,分析结构思路,要考虑如下因素:找准中心句(总结句、概括句)过渡句,确定顺序(时间、空间、逻辑),抓关键词语(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确定段落关系(并列、递进、转折、因果)。

至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察,实际是要求学生理解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反映在文章里,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抓要点句关键句或中心句、抓议论抒情句、从反证和烘托中体会、从遣词造句中体会(如词语的色彩)、从描写的形象体会、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借助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下面针对以上三部分考查内容结合近年来各地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散文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和解答思路: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理解重要概念)、语言(理解句子含义)和表达技巧

例1. 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全国卷第14题。

【原文】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分析】这道题就是考察对形象概念的理解。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找到作者有关绵绵土的几段叙述,在行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叙述中用了几个表现绵绵土性质的词语以及祖母叮嘱我的一句话,因此可以断定这就是它的特点。

【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例2. 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06年四川卷第14题

【分析】这道题是考察学生对语言句子含义的理解。原文中“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这句话出现在第二段,是独立成段的一句,从文章结构上看,此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所写的我的童年生活以及我对童年时代家乡生活的回忆。从句子形式上看,此句又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瓦,喻体是底片,而底片的作用是用来摄记影像的,况且这个底片又是童年的,因而可知:瓦是记录童年影像的。而下句“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就是能再现童年时代的乡村生活。有了这样一个分析过程,再看下文所写内容,就不难概括出答案。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例3. 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06年重庆卷第15题

【原文】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分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对语言句子含义的理解。从首句看,它是一个比喻句,主干是“村落成为符号”既然村落已经是一个符号,就意味着村落的意义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存在了,而原句里又有“似乎”一词,说明村落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正在逐渐得淡化。结合原文里“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一句,就会得到答案。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例4】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06年重庆卷第16题

【分析】本题实际是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通观全文六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村落在人们心中符号化了,其含义也被人们模糊了。第二、三两段分别举例(1你走在荒凉无垠的黄褐干裂的山脉田地上,忽然口渴的时候,听到了井上的辘轳声,看到了山腰上的几十间草房。2你走在南方稻田的田埂上,忽然遇到风雨时,一条小船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形象说明村落的含义。第四段则是第二、三两段的拓展,“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在村落中“我们可以找到农民自身的艰辛和愁苦”这两句话分明的说出了村落的真正含义。所以第二三四段应该是一个大部分。而第五段第六段则是通过写自己内心的歉疚来表明人们忘记了村落,忘记了村落里的农民,从而反思村落的被遗忘。概括如上分析要点,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例5】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06年重庆卷第19题

【分析】本题看上去似乎是理解句子含义的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我们发现,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句中“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里的“这”字,结合上文应该指人们对村落的.及其含义的淡化、遗忘、对村落里憨厚朴实的农民的冷漠。这一点相对于当今社会里的村落而言,正是一种悲哀,作者这样说,正是为了表现全文的中心,流露自己对当今社会村落处境的同情和遗憾。现实处境中被人们淡化、遗忘甚至冷漠的村落是悲哀的,然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无论是幸还是悲,都是谈不上的”,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人们对村落的冷漠。作者在结尾这样表达,实际是在呼唤人们热心村落、关心村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村落以及生活在村落里的农民的命运中去。综上所述,就容易找到答案了。

【答案】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例6】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06年江西卷第17题

【原文】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分析】这道题是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设题不是单纯的问“这段话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什么?”所以回答这类题即便是题干中不提“表达效果”,回答时也一定要考虑到表达效果。分析思路第一步:因为题干中问到了修辞手法,所以首先在原文中找到所有的修辞手法:黄金树端庄肃立(拟人),它们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比喻、拟人),很快就将行动。“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与“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形成对比。分析思路第二步,看运用比喻拟人写了什么:从“端庄肃立、姿式高雅优美、高贵站姿”可知写的是表情姿态,从“灿烂得恰到好处、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可知写的是色彩,从“商量,耳语”可知写的是声音。分析思路第三步,体会作者这样写表达的情感:秋天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具有这样的姿态、色彩、声音,“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无疑是表达了作者对黄金树的高度赞美的情感。第四步,分析与下文的关系:本段高度赞美黄金树,而下文却转笔写人类滥伐森林造成原野荒芜,可见是为下文文意的转折作铺垫。综合以上几点,然后根据内容上“运用什么手法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描写出谁在哪里的什么?”“从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回答即可。

【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不在多举例,总之,在散文阅读题中无论以何种方式设问,他的设题角度都不会离开大纲中所要求的几点。最后需要强调说明的是,面对高考阅读题,学生必须有读透文章、思考下去的信心,决不能望而生畏。要知道高考散文阅读中任何一道题决不是难题,只要掌握住上面叙述中所涉及到的那些最基本的语文常识,然后结合大纲考试内容确定每一道题的设题角度(就是说这道题考的是大纲中的哪一点),再结合题干确定出该题问的是谁或者是谁的哪一方面,找到这个问题所在的文章区域,最后运用上文提到的具体方法去思考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了。掌握了上面的解题思路,至于得分的多少,关键就看语言组织能力了。有的要直接摘录文段的中心作为答案,有的要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用概括的语句简明、准确的作答, 有的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进行概括,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种方法。

6.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六

【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二)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爱因斯坦写的《我的回顾》。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朋友和同事眼中的爱因斯坦》。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一)自传:第一人称。作者即传主。展现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二)他传:

叙述性传记:第三人称。展现思想脉络、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人物评传:第三人称。“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3)从创作方法分

•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 • 为主,用语比较平实。如《史记》

• 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4)从篇幅长短分 :大传,小传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 真实性: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文学性:传主的情感、观点作者的情感、观点读者的评价 • 【人物传记的整体阅读】把握传主(人物)•(外在——精神、品格)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1)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

(2)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相关事件的描写 •

3、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4、作者的评价、观点、态度。

• 【人物传记的题型情况】

(1)筛选整合信息要点(2)理解分析句子含义(3)体会评价选材剪裁(4)领会把握结构安排(5)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 • • • •

• • •

• • • • • • • •

• •(6)鉴赏分析形象主题(7)漫谈认识探究问题

传记题型1:筛选整合信息要点

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

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③文中的概括句;④文中的过渡句。

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①意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⑥不成因果。

问答题:找准位置,认真理解,抓住特点,分点概括。

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2008年宁、海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16.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说明。

答: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要点的能力。

⑦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冰心传》节选)例题: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3分)答案:倡导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儿童文学上的成就;晚年创作的影响。题型2:理解分析句子含义

1、注意句子所在的文段,前后文。

2、基本含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举例:《朋友和同事眼中的爱因斯坦》

1、在当时大多数人或饱受孤独的煎熬或失去原则、奴颜婢膝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依然是那样的活跃、风趣和坦率,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上。

2、爱因斯坦对康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在哲学领域有着很多里程碑式的贡献;而对“康德流派”,这是毫不客气的批评和讽刺,说他们像一只只到处拉屎撒尿的小狗,只有玷污和破坏,而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贡献。

题型3:体会评价选材剪裁(方法:这方面主要从传主的优越品质出发。)

看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 例1:《居里夫人传》

4、首先,国难当头,居里夫人没有远离战场去搞科学实验,而是把国家需要摆在了第一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充分地体现了一名有良知的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虽然因为战争而推迟了对镭的研究,但保卫了国家就从根本上保住了对镭的研究。其次,事实上,德国向法国宣战以后,居里夫人主持的镭研究所除了一个有病的技师,其他职员和学生都参军区了,现实不容许在那个时候继续进行镭的研究。(内容)

• 居里夫人并没有游离于自传之外去写别的不相关的什么人物,而是在记叙与自己战时工作相关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不写这些人物无法把事件的来龙去脉陈述清楚,而写这些人物就是在真实的记录自己的一段生命过程,应该看成是“自传”内容的有机部分。至于赞美“全国伤员救护会”的高效工作、各界人士的慷慨捐助、医生护士的无私勇敢、伤员们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和妇女学员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等,这也不是虚言赘笔,如同散文形散神聚,是居里夫人开阔胸怀和谦虚品格的自然流露。(结构)• 题型4:领会把握结构安排

•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冰心传》节选)

• 例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4分)

• 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 题型5: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人称、顺序、描写、修辞、表达,有首尾呼应、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人称: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②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6)鉴赏分析形象主题

外在——内在

• 方法:A、抓住主要事件,高度提炼。B、联系社会。• 例1:2007年全国卷3《叶圣陶在四川》 •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提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本题探究人物形象

• 例2.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段并未提及“胡同”。请对后两段的作用进行探究。

答:文中的“胡同”有内外之分,后两段虽未提及“胡同”,但实际上也是在写“胡同”,写的不是陈垣家中外在的“胡同”——藏书,而是陈垣内在的“胡同”——学问和风骨;后两段承接第四段的评价,由前文对陈垣得心应手地使用藏书的赞叹,上升到对陈垣的学问和风骨的敬佩,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内涵。

本题探究鉴赏分析形象、主题 •(7)漫谈认识探究问题 • 解答探究题的原则:

(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 •(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

•(5)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 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 接下来,联系文本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并且联系生活。

•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 马祥林

• 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由于兴趣和爱好,他就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刚开始学拉小提琴时,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但他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学习。•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1934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他曾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就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高薪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 4 •

• • •

• • 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回国后不久,他便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1938年冬,冼星海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时间里,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从此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才5元。冼星海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他去世后,延安各界为举行了追悼会,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家。毛泽东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杰出的音乐家的永久怀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方法:将传主的品质放入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的表达。

例题1: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多音乐“人”而少音乐“家”的时代。请你结合文本进行必要的探究,冼星海为什么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的“人民的音乐家”?(7分)

答案:(1)杰出的音乐是跨越时空的。冼星海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一生,是投身音乐、不懈追求的一生,留下了众多的音乐经典。(2)它不为身边各种利益、诱惑所迷惑,把“音乐”当做“事业”来做。冼星海果断拒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薪挽留,让自己的音乐找到更好的“本土”,使得自己最终成为了“人民的音乐家”。(3)心系大众,成为民众正面的、积极的时代意识先锋。伟大的时代应该具有伟大的音乐。冼星海的成功,在于把音乐当作那个时代的武器,展现民族的力量和时代的精神。

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特色: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

• 方法:联系文章谈为何营造此种特色?它的好处、效果或不足以及你的建设性意见。

• 例题1:本文追述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加以赏析评价。

•(1)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如在法国作曲获奖,他竟只“要饭票”的细节,典型地反映了冼星海生活极其窘迫仍努力出色地学习。言简意赅,很有表现力。•(2)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如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3)描述细节的语言平实自然,不加文饰,流畅明快,与传主朴实的个性十分吻合。

•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 方法:从传主印象入手,找出传主的人生观,指出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有何积极意义? • 答题注意要点:

(1)关注答题范围提示语: • ①内向型: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殊”这个词的解释是: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的。文中“特殊”一词一共出现了8次,请结合文意阐述“特殊”一词在文中的几种特殊含义。——《留守学子,校园过节别有滋味》 •

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一。”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舞者之歌》

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李清照传》

• 这类提示语提示我们需要从原文筛选信息来答题 • 答题注意要点:

(1)关注答题范围提示语: • ②外联型:

a、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三部分小林、小王以及志愿者所说的话的理解。——《留守学子,校园过节别有滋味》 •

b、对此,你如何评论;

• 这类提示语提示我们答题时应该结合实际,或者是有自己的想法。• 答题注意要点:

(1)关注答题范围提示语: • ③内外结合型:

a、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舞者之歌》 •

b、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李清照传》 • 答题注意要点:

(2)关注答题规范提示语:

• ①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李清照传》

• 这类提示语提示我们需要从原文筛选信息来答题 • ②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舞者之歌》

• 这类提示语要求我们答题时要注重条理,分点说明

• 考生个体是存在着差异的,每个人的学习特点是不同的。对于擅长形象思维,善于鉴赏文学作品的考生,更适合于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而擅长逻辑思维的考生,则更适合于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对于选考,只有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勉为其难是选考的最大失败。因此,每一位考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分析自己选考什么才能达到最佳效益。广东省的统计资料来看,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超过三分之二,而报考理科的考生也超过总考生数的三分之二,且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成绩高于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考要克服思维定势,加强相应训练。

7.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七

关键词:阅读理解,设题分类,解题技巧

一、阅读的地位、考查特点及考纲对阅读的要求

(一) 阅读的地位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高考英语命题在此方面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阅读培养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集中呈现在读的方面。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 阅读理解无疑是考查的重点, 能否做好阅读理解, 则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二) 阅读理解的考查特点

高考试题选材真实地道, 题材广泛, 涵盖人文、科技、社会、教育、文化、环保、体育等各方面;材料选择注重思想性和实用性, 兼具时代性和新颖性, 同时关注语言知识与运用的关系, 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语篇、语境的整体把握和深层理解。

(三) 考纲对阅读的要求

《考试大纲》对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是: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如公告、说明、广告等, 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做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命题者应根据大纲及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设题, 题目应有据可依。另外, 测试专家们对测试的内容选择、文章长度及高三学生的阅读速度都做出了相应验证, 这就为教学及命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高考阅读设题分类及做题技巧

根据考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六项要求, 命题者们一般将阅读理解题归纳为以下几类: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综合推理题、概括归纳题、词义句意理解题、作者态度与观点类等。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题中的几大重点, 分别谈谈其设题方式及相应的解题技巧。

(一) 主旨大意题

阅读理解首先要做到掌握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 它是全文的概括与总结。就像是一棵大树, 你应从树干看起, 俯瞰或是仰视, 不要被它的枝繁叶茂所迷惑而一一去啃树叶。学生要想充分的理解主题句, 需要会“掕”主干,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死啃哪片“叶子”。

解题时, 首先应抓住主题句。他们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也就是说每段的首句或尾句都有可能是重点句。同时, 对于每段文章的中心句进行总结。其次, 应抓住文章的逻辑线索, 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 寻找上下文的思路。

(二) 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某一细节或重要事实进行辨认和理解。其信息一般都设在原文的某一段落中, 在文中可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 但答案往往与原文中的语句并非完全一样, 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结构表达相同的意思。做题时需要回视原文找到信息点, 并对其进行信息加工, 选出答案。

细节理解题一般分为两类:

1.事实细节题。

2.细节推理题。

教材的编辑在所选文章中也会兼顾细节和推理这两点, 如牛津版模块八阅读部分设计了狄更斯的名著《远大前程》, 作者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足以让我们感兴趣, 却不足以向我们揭示整个故事, 在设计练习时, C1练习中就细节理解涉及一些习题, 而一系列悬念还需要去设想和推理。因此, 根据细节进行推理是进一步的技能考查, 这类题型要在浏览原文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节排查和推理。拿2010重庆卷为例, 细节题共9个, 其中细节推理题三个, 足见其重要性。

(三) 词义理解题

词义理解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指标。词义理解与否往往会影响到对全文的准确把握程度。鉴于这类题型往往只要求考生能够对短文中的某个生词、熟词 (熟词新义) 、短语或句子进行理解并选出准确的定义, 或者确定原文中某个代词的指代含义。在具体阅读过程中, 对于不妨碍全文理解和出现频率较低的词汇, 就跳过去, 以免影响速度, 做题时只需查找该词的语境, 联系上下文理解即可。

常见题型如:Theunderlinedwords“leisureindustry”in paragraph 3 refer to. (2010高考全国II C篇第52题)

A.transport to ski resorts

B.production of family cars

C.business of providing spare time enjoyments

D.part-time work for people living in the suburbs

对于学生而言, “leisure”即为陌生词汇, 但在具体做题过程中, 利用上下文语境、常识和语篇中反复出现的ski, resort, craze等词汇, 很容易就能推断出来。

(四) 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透过字面意思深层理解文章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语篇逻辑关系, 从而领会细节的暗示, 通过已知信息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判断文章寓意等, 或由某一细节或描述推导出多选题的选项。

以2010年江苏高考卷为例, 一共8道推理判断题, 占阅读理解总分的一半以上, 而其他省市此类题也不亚于5~6个, 常见的提问方式: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ancestors of the Potter family most probably._______ (2010年江苏卷57题)

A.owned or drove a cart

B.made things with metals

C.made kitchen tools or contains

D.built houses and furniture

解题时由于文中第六段最后提到姓氏是Potter的人可能制作锅、盘之类的东西, 再结合下段内容可推测这种姓氏的祖先很可能制作厨房用具或容器, 因而答案为C选项。

(五) 概括归纳题

在词义与句意理解的基础上, 结合上下文总结归纳段落大意, 对于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全文结构都是很重要的, 它重在考查读者的概括理解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一般有:

1.归纳一段大意

如Whatcanweconcludefromparagraph 2?

2.归纳多段大意或细节总结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agraphs?

解题方法指导: (1) 锁定相关段落, 缩小范围; (2) 抓住文章中连词, 如then、although、however等承接或转折词及序数词等提示性语句。

其余题型还有如:作者态度和观点类题、人物评价题型、计算推理题、指代替代关系题、文章出处及线索题等。在此, 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仅就几种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探索其设题与解题技巧。

三、解读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设题技巧

阅读理解文章体裁选择应多样化, 题材要新颖, 篇幅不宜过长, 要根据各省市的教育发展状况设题。

1.下面就阅读理解题目答案与干扰项进行分析。答案项一般设置如下

(1) 原文中所含信息; (2) 原文中可排除的信息; (3) 原文词句的近义词或相反结构; (4) 对某生词、长句或难句的诠释; (5) 对原文难句的推断或某种事实的归因分析; (6) 对原文作者态度的判断; (7) 对某种结果的计算; (8) 对某段落或全文的主旨大意总结。

2.一般情况下, 干扰项有如下几个特点, 学生做题时尤其要注意:

(1) 吻合原文信息, 但答非所问, 或在推理判断题中出现, 但此信息无需推断; (2) 符合日常生活常识或伦理, 但与文章内容无关; (3) 与原句内容近乎相似, 但却有所变动; (4) 整个句子一半正确, 一半错误; (5) 与原文不矛盾, 但却不能完全满足题目要求, 未能切中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维模式, 以偏概全, 或没有立足原文, 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正确答案应该切中题目主旨, 与原文意义一致, 不能似是而非, 应有所依据, 不能主观臆造。

总之, 高考题目虽然题材新颖, 变幻多端, 作为考生, 我们只要平时掌握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水平, 扩大阅读的知识量, 再多了解、钻研一些命题、解题技巧, 就会拥有一双慧眼, “胸有伟略”, 临阵不慌, 在高考中取得辉煌战果。

参考文献

[1]英语考试研究 (2010·4)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高考语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篇八

一、通读文章,抓其精髓

阅读理解题目虽然主要在“理解”二字上,但是“阅读”才是做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步骤。当学生拿到题时,先浏览一遍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浏览时会出现找不到主次关键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一旁作指导,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出现的关键句词,并做好文章结构的划分,能总体上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二、题型分类及解题思路

通常遇到的阅读理解题型一般有分析修辞手法类、分析表现手法类。

当遇到分析修辞手法类的题目时,学生需要先写出修辞手法,在写明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再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其作用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分析修辞手法这类型的题,一般是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或者是某一句话进行分析,总结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只要学生能理清解题思路,对于此类题目就可以做到迎刃而解。高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不多,学生需要记住以应对考试。第一种就是拟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的目的,就是使文章的内容更生动形象,通常是赋予事物以人的情绪、动作及状态,给读者想象和启发的空间。第二个是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生动,增加阅读的趣味性。第三个是排比,排比句很好识别,和一般的句子有很大差别。排比句句式结构工整,读起来会有韵律感,读者一般对于排比句印象更为深刻,有利于文章对于主体的说明和突出。第四种是反衬的手法,一般是使用正面或反面事例来突出文章写作主体的,能更为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情感色彩。

表现手法类型的题目同样也需要学生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手法就是其一。为了使文章的更具有鲜明的特征,可采用引申的手法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含蓄地表达。当明确了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后,学生依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对题目进行论述,决不可出现脱离文章内容作答的情况发生。

其实,无论是什么题型的题目,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才是关键,任何题目的作答都是以文章内容为主体,不可脱离文章而空谈。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在日常的学习中老师需要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培训,引导学生能靠自己的力量,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答题时不少学生会出现答题不完整、不全面的现象,老师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加强学生对文章的全面理解,使学生在答题时能全方位,客观作答,找到得分点,高效答题。

三、文章类型分析

在高中时期常见的文章类型主要有3种,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目一般出现的文章是科技说明文和文学作品的选段,其中文学作品包含的范围很广泛,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题材。虽然题材上千差万别但是多数文章都是通过对具体事件或事物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背景和社会现象的看法,文章蕴含着浓厚的思想情感和人文气息。

学生在做题时,不仅要能清楚区分各种文章类型和写作表达手法,还要能找寻出考查的知识点。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这使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原来一样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优势,做学习的主人。在做练习时,老师不妨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然后多采用引导和暗示的手法,让学生自主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同一篇文章的不同见解,老师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不能武断否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善于总结积累

阅读理解题目虽然在文章类型上有些许差别,但是对于常见的问题都是有可循规律的。学生可以将日常的题目和答案记录在本子上,通过对比分析,寻找答题规律和技巧。采取厚积薄发战术,学生通过日常的点滴累积帮助自己提高在阅读理解题目上的正确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质的飞跃都需要量的累积,学习也是一样,只有把日常学习的点点滴滴都记录收集起来,才能在最终的考试时做到得心应手,平时的积累会反映在考试成绩上,打破学习懒惰性,积极主动地去累积知识。

阅读理解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在考查学生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面对这类型的题目多数会有抵触的心理,但是只要通过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是完全可以得到强化的。只要能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在阅读理解上拿到高分也是轻而易举的。

上一篇:行政事业下一篇:初二语文热爱祖国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