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特点

2024-09-02

有效课堂教学的特点(精选7篇)

1.有效课堂教学的特点 篇一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认知特点下的有效教学

[摘要]高中生物知识结构蕴含着学科交叉、生活、健康、德育、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验等认知特点。本文从其中的学科交叉、生活以及健康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关键词]高中生物 认知特点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213-01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高中生物作为生物科学的过渡学科,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有很多教师从不同方面对高中生物的高效课堂进行过研究,如基于高效课堂构建的高中生物课堂设计思路分析、构建高中生物教学中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等[2-4],但基于学科认知特点下的有效教学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就学科认知特点探讨高中生物学的有效教学。

一、高中生物认知特点概述

对于刚从初中步入的高中的学生而言,其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还较差,而高中生物的内容丰富、抽象,且知识层次更深,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就更高。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块以细胞的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包括细胞,细胞的自我保障,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的生命周期等部分,其知识结构中蕴含着学科交叉、生活与健康、德育、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认知特点。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学科认知特点,才能较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二、基于认知特点的有效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一)基于学科交叉的有效教学

本模块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与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相交叉,在初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已有知识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在物理中也会有涉及到。教师可以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学习热情。生物学科不仅与理科之间存在联系,还与文科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联系,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问题探讨就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引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从情景交融的诗句中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一首优美的诗中引出学习内容或在学习内容中加入历史,数学等学科知识会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更加感兴趣,这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有效教学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基于生物学与生活的有效教学

第五章第一节中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常用却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种物质――酶。通过对酶的学习了解了酶无处不在,酶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溶菌酶,提高果汁产量的果胶酶,以及促进人体消化的消化酶,还有加酶洗衣粉使我们的衣物更加洁净,加酶牙膏使我们牙齿更加亮白。教师通过对酶在生活中应用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酶有更清楚的认识,对酶的学习更加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都是我们生活中常接触到的物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元素构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单糖、二糖和多糖。

(三)基于生物与健康的有效教学

最后一章主要探讨的是细胞的生命历程,从细胞的增殖分化到细胞的衰老凋亡以及如何导致细胞癌变,这些内容能够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生长与癌变的矛盾,了解物理、化学以及病毒致癌因子是导致正常细胞癌变的原因。[5]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的生命观,关爱生活、珍视生命。

三、总结

有效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远不止上述这些,只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挖掘出教材中的认知特点,就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施有效教学。没有学习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有好“导演”才会有“好戏”。学生是主体,对高中生物学科特点的归纳与总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从多方面渗透学科知识,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构建生动、积极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林冬梅.实验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1996(02):23.[2]李琳.基于高效课堂构建的高中生物课堂设计思路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01):29.[3]蔡瑞娜.构建高中生物教学中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187.[4]朱青.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J].软件:教学,2015

(07):43.[5]刘玲玉.癌基因与抑癌基因[J].阴山学刊,1998(02):

40-43.责任编辑:杨柳

2.有效课堂教学的特点 篇二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特点,课堂教学,有效性

独立学院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型办学模式, 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 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据教育部统计, 截止2012年3月, 全国共有322所独立学院, 在校生数量达到214.8万人,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本独立院校要不断发展和壮大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 办出特色。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的主要阵地, 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招生批次的不同和招生规模的扩大, 使得三本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在生源质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如何因材施教, 在三本院校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1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分析

经过近十年的独立学院教学工作, 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特点。

1.1 基础知识薄弱, 学生之间差距较大

独立学院招生普遍在三本分数段录取, 学生的高考成绩平均要比母体学校学生总分低100分左右, 由于高考分数低于二本,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总体相对薄弱。学生知识的系统性较差, 偏科现象也很严重。独立学院中存在少数基础较好甚至超过二批线的学生, 他们由于高考发挥欠佳或填报志愿失误等原因而被三本院校录取, 这些学生有很强的进取心, 渴望获得优良成绩, 刻苦努力, 上课也能感觉到精神状态较好, 但受其他学生影响, 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1.2 自我意识强, 自主学习能力差

独立学院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而且大多为90后, 具有显著的时代性。他们思想活跃, 个性鲜明, 自我意识强, 只关心与个人有关的事情, 如评奖、评优等, 对班集体、对他人则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还有部分同学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导致其在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 唯我独尊, 不懂得尊重同学, 不会与他人交流,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弱, 自由散漫, 过于贪玩,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表现在上课不听讲、睡觉、玩手机, 课后不自习、抄作业, 经常迟到、早退。给课堂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1.3 挫折承受力较差, 自信心不强

由于三本学费较高,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一般较好, 城镇生源的比例和独生子女差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 部分学生是在相对优越的顺境下成长起来的, 挫折承受力和调整能力相对较差一些;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由于高考受挫, 不能正视自己, 感觉自己学校档次低, 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 自卑感比较严重, 怀疑自己的能力, 自信心不强, 对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的出路等都表示怀疑;还有部分学生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 致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 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所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缺乏心理准备, 一旦碰壁, 就抽身而退。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 遇到几次失败就灰心丧气, 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

1.4 社会活动能力较强, 综合素质较高

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 生活充裕, 大部分学生从小受过特长教育, 思维敏捷, 在文艺、体育、口才、沟通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能力。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 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在表现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

2 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 提升能力的主要方式。长期以来, 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是以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在独立学院使用讲解法进行教学,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保持同步, 其余学生则完全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只是接受、消化, 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或高分低能, 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我们要打破“只重知识, 不重能力”的局面,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3.1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是解决学生肯不肯学的问题。因此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自觉性。这就要求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打破“一言堂”的教学那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 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和心声, 尊重、关心、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起来,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比如, 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参与课堂讲解等。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兴致高, 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动机,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3.2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国内, 教学模式的分类有多种。有人按师生活动的不同强度把教学模式依次分为注入式、启发式、问题式、范例式和放羊式等五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注入式,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常常是教师讲的滔滔不绝, 学生听得昏昏沉沉。即影响了教学质量又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发展。可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 学习方法不当是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习。预习是课堂成功的前提, 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 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自我质疑, 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学生不仅收获知识, 而且创新思维能力也相应提高。

其次, 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合作体验教学模式等多种形式。小组交流重点, 质疑解惑,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点拨指导, 使得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 合作中共同提高。合作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 优化认知结构, 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3.3 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3.根据童话特点有效设计教学 篇三

关键词:童话;低年级学生;心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0-0039-02

童话是根据儿童心理需要编写的幻想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童话故事不仅合乎低年级学生爱幻想的心理特征,而且能活跃情绪,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创造性思维。

根据童话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幻想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赋以人的思想,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

如教学《风娃娃》“做好事”这一环节。我采用“导学”的方法,风娃娃为什么要帮人们做好事?它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同时播放有趣的课件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这样,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让学生悟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童话语言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和音乐性等特征。童话的语言通过动物或人物之口来表达,这些语言来自生活发乎内心,与儿童自身语言比较接近。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很容易进入童话故事创设的情境,同文本进行对话,与童话作者和作品人物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

我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麻雀三次说话的内容及产生的结果进行感悟,即“齐下手”—雀鹰心里有些发怵,打算飞走。“各顾各”——雀鹰高兴,不费劲地叼走一只麻雀。“查查少谁”——麻雀失去了一个伙伴。这样,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麻雀的不同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从而悟出文中蕴含的道理。本文重点是体会角色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可通过朗读时的角色体验来进行,把朗读和感悟结合起来。麻雀三次说话的内容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麻雀三次不同表现的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出:“齐下手”应读得语气坚决,因为麻雀们“早有约定”“一齐下手跟它干”。把麻雀的每次表现与结果结合起来,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麻雀准备反抗、雀鹰望而生畏、集体的力量吓住了雀鹰。“各顾各”要读出畏惧、惶恐的语气。麻雀们“惊慌失措”“有的……有的……有的……”,这种“各顾各”的做法只能使它们失去伙伴。当学生读到“查查少谁”时可能有各自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去读。

学生读读说说、想想议议,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增加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量,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三、读演结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童话语言优美,让学生反复朗读,能够激发联想和热情,进入奇异的幻想世界。童话中一般都有较好的对话,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便更深、更准确地体会和探索人物的性格。如果能够配上头饰和面具等,让学生表演,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特定动作的表演,会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下面是运用读演结合方法进行《蜗牛搬家》一课的教学步骤。

(一)先让学生体验了解蜗牛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扮演蜻蜓和螳螂,弄清蜗牛搬家的原因。并让学生进行上下文对比理解,蜻蜓和螳螂住的小山丘上有什么?而蜗牛住的水池边怎样?让学生对文中省略号补白,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说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4至6小节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依靠情境体验法,让学生扮演蜗牛、喜鹊、燕子、蛤蟆,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理清蜗牛三次搬家的经过及蜗牛三次没搬家的原因。第一次,怕太阳晒,有些犹豫;第二次,怕满天风沙,有些犹豫;第三次,怕蒙蒙细雨,又有些犹豫,总是找理由来推托。

(三)结束课文,拓展练习

你想对蜗牛说些什么吗?如果你是这只小蜗牛,你有什么话说吗?你会对曾经想帮你的喜鹊、燕子、蛤蟆说什么吗?此时,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文本中心,让小蜗牛有一次改正的机会,同时也是在提醒学生自己,如果你曾经是小蜗牛那样的人,只要愿意鼓起勇气,你的目标还是能实现的。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在困难面前,只有鼓起勇气战胜它,才有机会登上高楼。

4.当前新课堂教学的特点 篇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意味着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部分的发展;也意味着学生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或某一个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因此,课堂教学作为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向的是人的整个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星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

新课堂标准在确认教师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的新的课堂形式。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以人为本理念

新课堂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学生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素质教育理念

新课堂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准。主体性理念

新课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创造性理念

新课堂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

生态和谐理念

新课堂倡导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也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协同互动、和谐统一,把融洽、和谐的精神贯注于教育的每一个有机的要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整体。促进整体和谐发展。

5.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篇五

本阶段试验的任务是探讨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方案,进行了一年的试验探讨。经过与大班额的教学反复探讨比较,认识到小班化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特点是:

一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人数比较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心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等,这样在教学的设计时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加强个别指导,与学生得到更充分的交流。

二是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所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课堂教学中是否实现师生互动,是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小班化为课程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是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课制的弊端,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

6.有效课堂教学的特点 篇六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探讨怎样根据初中科学教学的内容、初中学生的特点, 有效地实现科学方法教育, 对于实际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 比如如何处理思维方法教学, 如何处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实践中怎样进行显性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特点及应对

要在科学课程中有效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必须始终把握科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特点, 即我们所教授的课程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学科的综合, 课程教学对象的年龄仅有十五六岁。要把科学方法教育的一般原则、规律与这些特点密切结合起来组织教学, 将科学方法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1. 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

科学课程中包含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知识内容, 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因此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就有自然科学所共有的一般研究方法;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这三个学科又有各自特殊的研究方法, 即使在同一学科中, 也包含多种科学方法的运用。

面对科学课程的这一特点, 我们必须突出重点的科学方法。在科学课程教学中, 首先通过分析教材内容, 挖掘隐含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因素, 在对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层次、目标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突出在三个学科中均有体现的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比如观察、实验、科学抽象、数学、归纳法、演绎法、分析和综合等。

在各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中, 突出该学科最重要的那些方法, 特别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各学科的规律、方法和思想。比如生物知识教学中, 要凸显“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想。化学知识教学中, 需着力体现“组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 性质又决定其存在、用途和鉴别方法”“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决定收集方法”两大规律。物理知识教学中, 对概念, 重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对规律, 注重归纳、演绎;对实验, 则侧重“据实验目的, 确定实验原理 (可用公式表示, 比如密度、电阻、电功率、机械效率的测定等) , 制定实验方案, 选择所需的器材, 理清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记录表, 确定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一思维路径。

2. 根据初中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特点、思维规律、理解能力是不同的, 高中生与初中生甚至初中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是有区别的。因此, 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时候,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 有如下几点。

(1) 在对初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教学方式,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宜的知识载体, 要充分考虑并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接受水平、学习能力,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 做到量力而行。

(2) 科学方法教育应体现不同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科学方法的学习往往不是一两次的涉及就能完成的。为了达到学习目标, 需要精心地进行设计, 力求具有典型性, 具有适当的反复、变式和梯度。循序渐进也体现在对科学方法教育的要求上, 要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讨论、总结这些方法特点及其应用要点等,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地深化, 逐步地实现科学方法教育由隐性方式向显性方式过渡。

(3) 考虑学生的特点, 也意味着要兼顾到学生的发展。为了与高中教学相衔接, 突出在整个中学乃至学生将来深造所需要的科学方法, 比如理想化方法、数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等, 它们虽然在初中科学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算很高, 但到了高中阶段却是很重要的方法, 因此有必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深厚的基础。

二、科学课程中有效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

1. 似墨染宣纸, 渗透科学方法

在中学阶段各学科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方式为渗透,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 要更加注意渗透的方式。

例如, 观察方法是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进行“观察方法”的教育时, 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因此在上七年级生物绪论课时, 可以从激发他们的好奇开始, 介绍科学观察的基础知识;在后续的生物课程学习中, 可以结合相关的生物学实例, 进一步简介有关科学观察的基础知识, 结合有关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典型实例, 指出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以及要积极思索。

随着学习的深入, 继续在其他场合进行“观察方法”的教育, 在教学中应该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的观察。

以化学实验为例, 在实验过程中, 尤其要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敏锐性、精确性, 使学生掌握观察技巧, 领悟科学方法。要训练的观察方法和技巧是: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系统观察。对于化学反应能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程序观察;对实验装置能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如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的观察, 先从整体到部分:从左到右由发生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再从部分到整体:每一部分从下到上由什么仪器组成, 如何连接在一起。能通过对比观察、重点观察和重复观察来突出观察目的, 强化观察效果。对现象变化不很明显、区分度差的观察对象, 如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的颜色变化, 通入澄清石灰水出现的浑浊现象等, 能通过对比观察, 获取清晰的效果。

2. 借学科综合, 融会科学方法

由于科学课程内容的多学科性, 决定了课程中的科学方法也呈现兼融互渗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兼融互渗”包含两层意思:同一方法在多学科、多场合的应用和一个科学知识内容牵涉到多个方法。

(1) 同一方法在多学科、多场合的应用

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揭示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发现了原来被分割开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以及各门学科所共有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在这种综合中, 自然界的本质进一步得以显示。[1]

科学课程给我们提供了揭示、体会这种本质的舞台。在课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种科学方法对应着三个学科中不同知识点的情况。如观察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的中均有应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特点。

(2) 同一知识内容渗透多种方法

科学课程中还经常遇到在一个知识点中体现了多个科学方法的情况, 这是因为每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都是多种科学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同时用到了观察法 (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转换法 (把测量滑动摩擦力转换成测匀速拉动时拉力的大小) 、归纳法 (把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和面积的关系进行归纳) 和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时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等方法。这时教师要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思维品质, 提升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展思维过程, 揭示科学方法

思维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内容, 初中科学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 如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归纳法等。教学中, 要充分重视思维方法的教育, 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水平的限制, 思维方法的教育是个难点。要克服这个难点, 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 都要设计出合理的、适合初中学生特点的思维程序去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有时候甚至有意识地故意暴露一些错误的思维过程。比如一些一流的科学家在上课的时候往往是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分析、演绎、推导, 在此过程中, 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模仿的平台, 即使出现了错误, 也使得学生知道了是怎样出错的。

比如对概念教学,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一般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的方法揭示出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而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学生而言, 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这一思维方法教育的难点, 笔者在概念教学中, 采用“断词断句法”, 即把概念中的重点字句抠出来, 展示自己的理解过程, 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 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 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这种方法克服难点, 同时再辅以相应的实验或者事例, 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如“电磁感应”的概念:“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里, 笔者就分划线部分字词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突破。又如“反射”概念, 生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对划线部分字词笔者则设计了相应问题并展开实例分析。

久而久之,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这种本领, 当学习“酶”的概念时, 他们就能拆解提炼概念中的关键词“活细胞制造”“有催化能力”“蛋白质”而大做文章了。因为是“催化剂”, 所以在“反应前后, 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因为是“蛋白质”, 所以和“激素”差不多, 在食用后, 可被“消化分解为非蛋白质成分”。

展思维过程, 不仅要在概念教学中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习题乃至探究活动中都要运用, 且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习题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注意问题的解决, 而更要注重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 重显性教育, 应用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可以分为隐性方式和显性方式两个教育阶段。科学方法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内化、自如地应用科学方法, 这应该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步骤, 就是进行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方式。

(1) 进行显性教育方式的基本策略

首先要把隐性渗透的文章做深做透。对于初中低年龄的学生, 要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 使他们感受科学方法, 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熏陶, 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这也为下一步显性教育创造条件, 又避免过多地增加信息量和教学的抽象性。[2]

在隐性渗透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显化。根据科学方法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数、重要性以及学生对该方法掌握的程度等, 及时地选择一些特别重要的、常用的方法, 如观察法、控制变量法等, 不惜浓墨重彩, 明确地强调、给出该方法的特点、用法及操作过程, 让学生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学生的特点, 不能离开知识讲方法, 要循序渐进, 不能一步到位。将这些方法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 并形成学生的思维品质。

(2) 从隐性到显性教育方式转变的实践

在前面讲到“观察”方法的时候, 实际已经体现了从隐性到显性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在初始阶段采用的是隐性方式, 而到了八年级化学实验时, 就开始明确提出了该方法的特点、内容和观察的技巧,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应用该科学方法, 从隐性教育方式转变到显性教育方式。以下再以“控制变量法”的教学为例。

首先, 在七年级上研究“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时, 我们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在研究液体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 能有意识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两个因素相同即可。在这个阶段, 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让学生感受“控制变量”的作用, 初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体会研究问题的的方法和策略。在此阶段, 配合精选练习, 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感受。

到了八年级下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有无铁芯和电流的大小的关系”时, 则可以有意识地将“控制变量”引入整个探究环节, 包括由探究目的确定自变量、因变量, 并据此设计实验记录表, 学会科学地描述实验结论。

在九年级上, 则可自设探究主题课“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指导重点放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上。课中, 老师可通过一系列问题, 如“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做这个研究, 要改变什么”“改变这个条件, 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引导学生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尽可能全面、详尽地分析应控制相同的无关变量, 通过对随机分组 (挑选健康饱满的活种子并等分成5组) 、设置对照 (排除偶然性) 、条件适宜 (垫上细沙, 恒温25℃, 置于等大培养皿中, 定时、定量加等量水或溶液) 、重复实验等无关变量操作策略的指导, 使学生深刻领会“控制变量”的内涵。而方案评价上, 可通过对实验结果预测的评价, 使学生分清结果与结论的不同。通过对实验记录表的评价, 发现三个变量在表格中的地位, 并在对由自变量确立实验组数的技巧上做出详尽的指导。

在对方法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就可以对方法进行总结。同时, 教师要创设情境, 尽可能地结合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这不仅需要拥有科学知识, 而且更需要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 让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实验、讨论, 使之沿着科学的思路逐步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18-19.

7.有效课堂教学的特点 篇七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55-01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并且,教师如果不结合学科特点,不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接受起来有很大困难,特别是刚接触计算机学习的小学生,他们普遍出现了学习不够积极、枯燥无味的学习现象。作为一名小学计算机科任教师,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计算机课程特点,因地制宜地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所以笔者试从计算机的教学特点,从教学实践中去寻找教学的创新点。

一、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开始学习计算机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下降。所以我们要注意采取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小学生刚开始操作鼠标显得极为笨拙,在讲解完鼠标的基本操作后,就让学生玩起了“鼠标点击”游戏,在点击的过程中,学生熟练了单击操作,在移动位置时,又巩固了双击和拖动操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玩得欢,而且学得好,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又如学习汉字输入时。有的学生往往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能达到要求的输入速度。这是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各式各样的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行实际训练。之后,可以再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开展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课堂要少讲多练和精讲多练

计算机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的接受和领悟能力是有限的,在课堂上,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就会越糊涂,讲一节课不如操作十几分钟,我相信每位计算机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悟。在许多操作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采取少讲多练习,通过精心导人,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堂课一般只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对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操作熟练和理解提高目的。有时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通过几年的课堂讲授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多得多,经过这种形式消化了的问题,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掌握,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操作性。

三、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

我们的教育公平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是由于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本身等因素的影响,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差异性,有条件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家庭学生,家庭贫穷,根本谈不上买电脑,完完全全是"电脑盲"。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小竞赛、提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同学多指导,使他们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四、实施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

上面我们说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各不相同。个体的思维有局限性,容易陷入学习的困难中。当学生产生困惑,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会一带而过。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或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让学生分组学习,自由讨论,就会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不再是教师讲、台下听的被动学习局面,而是全体学生参与,大家积极发言,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形成学习探究的自主意识。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激起他们的好胜心,自信心也随之增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热情。

总之,未来社会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小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常识,还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适应多变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初探[D].职业圈.2007(12)

上一篇:成品油市场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我们班的那些事的小学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