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跨越》读后感

2024-08-18

《关键跨越》读后感(精选6篇)

1.《关键跨越》读后感 篇一

突出重点狠抓关键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中共安乐镇委员会、安乐镇人民政府

2011年,安乐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继续提升年”活动为契机,按照“坚持根本、把握方向、提高能力、创业富民、创新强镇、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一、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

2011年,全镇共完成民营经济收入101亿元,实现增加值24.5亿元,实现税收52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30元,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为完成“十二五”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全年引进项目7个,总投资8.3亿元。恒晶光电、众缘电子等6个项目竣工,完成投资5.13亿元。

(二)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新上(扩建)项目21个,总投资15.6亿元,其中过千万项目19个。目前已有凤祥食品加工中心、恒晶光电、众缘电子、昊翔橡胶、人和食品等19个项目竣工投产,民营企业发展到5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三)农业产业调整振兴实现新突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调整振兴工程建设,围绕蔬菜、畜牧、林果等几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推行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新建大拱棚300余个,小拱棚4300余个,露地蔬菜6500余亩。围绕百亿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了蒿铺、孟洼、辛庄、1

刘子英、南街、邢庄等10处现代化规模肉鸡饲养基地。

二、2012年主要打算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安乐镇党委、政府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县十二次党代会、县十七届人代会一次会议精神,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镇”这条主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一)强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百亿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凤祥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努力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确保新增就业1500人,实现由劳务输出乡镇到劳务输入乡镇的转变;确保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900元。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抓好现代化标准饲养基地建设,确保10个标准化饲养基地在年底前全部投产达效。二是进一步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重点抓好亚太中惠年产18万吨宠物饲料加工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规模和产品档次,尽快在我镇形成集标准化饲养、饲料加工到宰杀冷藏、精深加工为一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链。三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促进我镇食品产业规范发展,为我县打造“百亿绿色食品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全力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抓手,全面打响重点项目建设“攻坚战”,全年确保新上过亿元的项目3个,新建过千万元的项目10个。具体指导上,我镇将全力推进海旺电线电缆、腾远金属二期扩建等在建项目建设,力促宁波煤炭配件、腾远金属三期扩建、阳谷微晶石木地板等项目尽快落地。

(三)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方面分解任务,完善激励政策。领导班

子成员年内至少引进一个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对完成任务的予以重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围绕重点产业、优势企业进行针对性招商。重点抓好恒晶光电二期扩建、三星手机配件等项目,确保向开发区输送2个过亿元的项目。

(四)强力推进各项民生事业。着力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突出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环境整治为抓手,全面实施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不断提升全镇村民的居住、生活环境。

总之,我们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扎实进取,使我镇经济及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

2.《关键跨越》读后感 篇二

1. 1 找准战略目标定位,持续转型发展

20多年来,森源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调整是其保持蓬勃生机、持续发展、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为了保持行业领头地位,森源公司总是吃透国家政策,紧跟市场需求,通过持续不断地变革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1992年,我国电力工业处于需求旺盛期,公司把产品定位于GN系列电力高压隔离开关产品。由于注重产品质量,注重市场拓展和企业诚信,短短5年时间就把隔离开关产销量做到了全国第一。1997年城乡电网改造, 公司将目光放在国内输配电行业和国际输配电行业的发展方向上来,以求公司产品最佳的战略定位,产品结构从单一的GN高压元件系列转变为元件和高压成套设备齐头并进的新格局。2002年,公司对“奔马”公司进行兼并重组,为农机企业突出重围再造辉煌探索出成功之路。如今奔马公司已经由农用车辆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重型工程车辆、新能源电动车辆制造骨干企业,跻身国内高端装备制造行列。其中大型汽车吊车是奔马公司为适应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和城乡市场需求而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柱新产品。新能源电动车已成功研发出电动支线公 交车等6大系列新产品,在全省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中纯电动移动警务室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并被列入公安部警用装备采购目录,相继装备到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和天安门广场,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70% 以上。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奔马公司推出的创新产品多功能水车和沼气工程专用车,全国首创,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80% 。

1. 2 推进品牌战略,产品以质取胜

质量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森源公司在不断地转型升级中,对质量的追求贯穿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也贯穿于公司2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8年,公司就按照ISO9000的标准创建了质量管理体系,2002年引入U8财务管理系统,2003年引入世界一流的PROE三维设计软件,2005年引入当时国内一流的PDM设计管理系统,2006年引入启源ERP系统,经过多年来的深入应用,现在已经成为包含公司营销、生产、技术、采购、质检、仓库、车间等各方面业务的企业管理系统,成为企业运行不可或缺的神经线, 是近年来电气业绩翻倍增长的助推器。特别是2009年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导入。该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质量、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的运用中有几点具体措施颇为引人注意: 一是坚持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标准化工作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需要,启源ERP系统能监控和控制投入各工序物料的质量,层层把关设卡,使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应用质量防错技术, 提升成品校验合格率。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在设计、工艺、品质管理环节推进防错措施,同时注重收集过程中的防错案例,在车间推广应用。强化质量检验机制。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都要层层把关,做原始记录,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责任分明,实行质量追踪。实行质量否决权,经过质量检验部门确认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许出厂。二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牢记顾客驱动。所有客户在接触初期就开始建档管理,系统健全的客户档案,对顾客提高了关爱度,满足了顾客潜在的消费期望, 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并且把质量至上的理念由研发、生产领域向售后服务领域扩展。卓越绩效管理将质量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体系理念,推广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领域,有力促进了全体干部员工观念的变革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了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提高了集团的整体绩效和管理水平。

1. 3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森源始终坚持“依靠机制创新引进高素质人才,依靠高素质人才开发高科技产品,依靠高科技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取得了喜人的业绩。比如, 用五年时间把GN系列隔离开关销量做到了全国第一位, 随后着眼高端市场,研发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如今节能减排和电能质量治理装备在国内独领风骚, 离网型风光互补分布式独立供电系统又成为森源快速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又如,奔马公司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转型,已经由低速汽车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专用汽车、电动汽车和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结构也由过去以三轮汽车、低速货车为主导调整为以低速汽车、中轻型卡车和皮卡轿车为辅助,以专用汽车、电动汽车为主导,能够引领公司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开发农用消防车和沼气工程专用车,使奔马踏上了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新能源电动汽车成为奔马转型升级的一朵奇葩; 专用特种车辆的研制成功和产业化,使奔马迈入了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科技创新为企业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近年来,森源根据国家“打造坚强的智能电网”的要求,对中压开关成套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入选国家能源装备专项并获得资金扶持; 为了加大中压开关成套设备的生产装备水平,集团从美国、意大利、德国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柔性制造、物流仓储、机器人技术,并进行集成创新,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智能化钣金柔性生产系统,与其他16条国际化的智能装配线一起形成了集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数字化工厂,被列入2013年国家智能装备专项。目前森源电气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智能生产装备,中压开关设备的产销量居国内同行首位; 森源电气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联合研制的SAPF有源滤波装置, 创造和引领了客户需求,开创了电能质量治理产业的先河,项目入选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电能质量治理装备的领跑者; 以离网型风光互补分布式独立发电系统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技术,连续多年领跑市场。

1. 4 管理创新成为森源集团有序、严谨和高效运营的 基石

森源集团自创建之初就把管理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20多年来,从技术开发到人事薪酬、物流管理等方面,创新无时不在伴随和促进着企业的发展。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以成就卓越森源为己任,通过多种途径,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传承森源艰苦创业的历史,构建适应竞争和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构建企业核心文化; 提出并号召全体员工实现“高起点,大跨步,建成现代企业; 做精品,创一流,实现产业报国”的企业愿景,使每一个员工能够自觉践行“开拓进取,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此外,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森源集团制胜的一大利器。比如,在电气制造板块,公司始终坚持以团队作战为核心的直销模式,着力建立和打造自己的销售团队, 并且采取团队作战,关键时刻握掌为拳逐一攻克,从而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攻坚战,使销售业绩保持了不低于30% 的年平均增速; 在奔马转型升级过程中,集团根据公司在重型车辆制造方面起步晚、市场推广难度大的特点, 充分运用专用车辆形成的产品集合优势,创造性地采用了第三方物流的新型商业模式,尤其是在当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弯道超车”,产品供不应求。

2 河南森源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对我国传统产业 发展的启示

总结森源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我国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其核心目标必须是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发展战略与管理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要实现企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则必须持续强化创新驱动,不断深入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营销模式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企业全面、持续、快速地发展。

2. 1 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

企业转型升级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升创新能力。而外部环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这种环境的不确定性或动态性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出转型与升级的努力来适应它的变化。森源公司吃透国家政策,紧跟市场需求,通过持续不断地变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强调战略与管理的外部适应性,说到底就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谈论转型,而谈论的内容往往是就事论事, 比如,产品如何转型、技术如何转型、市场如何转型等。毫无疑问,这些都非常重要,但都不是转型的本质和精髓。转型的本质和精髓就是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求得企业自身的更好发展。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是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升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

2. 2 提升企业内生价值,走科学管理转型升级之路

加强管理和实现管理创新,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效益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是更好地应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形势,实现强基固本、苦练内功,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客观要求; 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实现转型升级,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履行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为此,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要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把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工作做实、做足、做好。一要深刻认识提高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情况出发,重新审视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要在“一切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进行再思考、再定位, 以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要大力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强基固本,苦练内功,推动企业加强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等基础管理工作,持续开展管理诊断、流程再造、运营转型等管理改善活动,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研发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三要依靠管理和管理创新来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经营理念、创新能力、管理水平、队伍素质、效率效益、品牌价值等诸多方面齐头并进,尽快改变长期以来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形成的粗放型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加快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四要努力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强化战略管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和有效推进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实质性转变,全面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加剧、利润摊薄,企业原有的追求规模扩张、资源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的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由粗放型经验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成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替代传统技术, 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企业的广泛应用,不断地优化业务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绩效,实现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的升级; 要促进资本替代劳动,以先进的机器设备,减少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工艺技术水平和档次; 要以先进工艺替代传统工艺,关注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工艺技术的自主创新,继承优秀传统工艺,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工艺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2. 3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走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之路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 一旦企业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获得明确的市场地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由于科学技术是创新驱动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途径。因此,必须重视和鼓励以技术 ( 包括知识产权) 为纽带的科技创新投入,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高效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把企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必须苦练内功,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创新管理方式,把创新的重点放在技术、管理、组织结构、工艺的变革上,不断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一是加强品牌建设。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财富。品牌的质量以及市场效应代表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商业眼光、企业信誉等,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而且,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的具体表现,更是传统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目的和结果。企业的竞争优势大体上来自于成本领先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和品牌优势,而品牌优势是最难模仿、最难超越,因而也是最为持久、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开发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着力打造出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个产品的独特性,进而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融技术、管理于一体,是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要加强企业质量体系建设、ISO1400环境体系建设,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和开展技术改造,及时把科研成果形成技术标准,积极参与有关标准的制订和修订,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是科技的结晶,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全力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

2. 4 提升企业家的变革领导力,强化企业转型升级的中 坚力量

3.《关键跨越》读后感 篇三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最终的第三步——2022年前后将建成的在轨运营10年以上的中国空间站。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王忠贵看来,这些成就绝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载人航天征程的新起点。

这位1961年生于内蒙古的航天人,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技术局副局长、局长,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

他长期从事航天测控总体和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工作,在测控通信、航天工程总体设计等领域的学术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有较深造诣,是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两大工程的飞控技术带头人。

2008年、2009年,王忠贵分获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探月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

在伴随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18年里,他参与并见证的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还有中国一日千里的基础制造业和信息化产业——正是整个国家的支持和发展,才造就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独一无二的发展速度。

日前,《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王忠贵,解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央决策和人民支持成就载人航天

《瞭望东方周刊》:你从事载人航天工作十余年,如何看待中国在这个领域不断取得成功的原因?

王忠贵:我1997年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工作。这些年,先后参加和见证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历次任务。担任交会对接任务论证组组长,组织了总体方案论证,明确了研制“天宫一号”作为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3艘飞船对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方案。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有很多感受。

一是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有力支持是工程顺利实施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始终关注工程进展,“三步走”战略每一步的实施和重要节点,中央都要专题听汇报、研究部署。正是中央的正确决策和有力支持,才使我们坚定信念、攻坚克难,调动各方力量,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二是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工程发展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无论是国家部委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老科学家还是在校学生,无论国内民众还是海外侨胞,对工程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些关心和支持是我们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事业心强、勇于创新、成长快。经过22年的努力,我们攻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科学的重大工程管理体系,突破和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三大载人航天关键技术,培育了载人航天精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综合效益,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特别可贵的是,在工程实施中,我们在战略层面抓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工程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实现了航天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

只有立足创新才能赶超国际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没有外部帮助的情况下起步发展起来的,初期在国产化方面有哪些主要困难和挑战?

王忠贵: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开始就立足自主创新,加强总体设计,积极推动国产化。当时面对的主要困难,一是载人航天对性能要求高,而国内基础相对薄弱;二是载人航天对可靠性要求高,而国内部分产品质量相对不稳定。

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设计和制造出总体性能好的飞船,为此采取了一些办法和举措。一是确定合理的工程规模、进度和指标。既有较高起点以实现后发优势,又不盲目求大、求快、求高。

二是加强总体方案优化设计和递进发展。以一型飞船为基础不断完善,完成单人单天、多人多天、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不同阶段的任务,每一阶段都有前一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这种递进式发展保证了设计和工艺不断成熟,质量和可靠性不断增长。

三是始终突出自主创新意识。得有自己的认识,不能照搬照抄别人。只有立足国内自主创新,才能面向国际,赶超国际。

另一个最大挑战是如何保证质量和可靠性。一靠工业基础和大协作。国内材料、电子、机械、纺织等相关行业全力提供配套支持,针对我们的需求进行研制攻关,并为我们筛选性能最好最稳定的产品。例如“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面料,就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全国多家纺织企业为工程专门研制的。

二靠工程设计。我们的飞船、火箭在关键部位采用了大量冗余设计,降低了对特定单个元器件的要求,确保了整体质量和可靠性。

三靠工程管理。载人航天的管理体系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极其严格,狠抓质量问题归零,狠抓可靠性增长,最大限度地把问题暴露在地面、解决在起飞前。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我国已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能独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的国家之一,其中关键因素有哪些?

王忠贵:我认为,自主创新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和根本途径。自主创新要选择合理的路径和优化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实现整体性能优化,体现中国特色,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

所以,在最能代表载人航天基础能力的载人飞船上,我们直接从三舱段飞船搞起。“神舟”飞船不但具备“联盟”飞船的功能,而且还有轨道舱留轨利用能力。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轨道舱还能够留在太空继续运行,完成各种空间科学试验。

这一自主创新,大大提高了“神舟”飞船的综合效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神舟”飞船日趋完善,不但可以运送航天员和部分有效载荷在天地间往返,还具备了支持空间出舱和交会对接的能力,其基本设计从早期突破技术的阶段一直可以使用到空间站在轨运营甚至更长时间,这就是合理选择技术创新目标带来的好处。

nlc202309041030

自主产品经受住了考验

《瞭望东方周刊》:前面你讲到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要靠工业基础和大协作。我国的工业基础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什么样的有效支撑?

王忠贵:工业基础体现在设计和制造上,核心是国产化。在重视发展路径自主创新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飞行产品和地面设备国产化工作。事实上,没有关键部件、元器件、大型试验设备的国产化作支撑,重大科技工程就很难谈得上自主。

在系统体系设计上,我们把提高国产化水平作为大系统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工作。如即将建成的海南发射场,其信息化网络体系,包括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磁盘阵列、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几千个信息节点,从顶层设计上立足国产化,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在国内各主要信息厂商积极参与下,目前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在飞行产品研制上,实现特定功能的单机是飞行产品研制的重要环节,其国产化水平十分重要。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对接机构和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是关键设备,技术复杂、难度大、可靠性要求高,是引进还是自研,起初意见各异。最后我们统一了意见,决定自主研制,因为只有突破了这两项关键技术,才能说真正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

最终,我们自主研制成功了能够在一两秒内完成几十个联动控制动作的交会对接机构,自主研制成功了满足高精度、轻质量、低功耗,适应严酷工作环境条件的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确保了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地面设备设施上,为了测试交会对接机构,我们建设了大型的六自由度综合试验台。当时俄罗斯专家认为,中国建这个台需要三年,而调试好需要更多时间,认为应该引进。但我们下定决心自己干,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集智攻关,在设计和工艺上取得了多项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被专家评价为世界水平最高的综合试验台。

在信息体系建设上,载人航天工程十几万人的研制队伍、上千家参研参试单位、遍布全球和太空的设施设备,相互联系紧密复杂,呈现出鲜明的巨系统特征,研制建设和飞行任务过程中的信息化十分重要。同时,信息技术还提供了工程设计、验证的新手段,通过模拟仿真将大量问题由后验发现改变为先验发现,加深了我们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了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例如,交会对接任务中,我们和联想集团共建了载人航天总体仿真实验室,对“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交会对接的飞行控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计算和复核。联想提供的国产高性能服务器集群连续进行了长时间高密度的航天动力学计算,工作站网络也同步完成各种参数动态设置和可视化计算等工作,有效地预先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各系统配合的协调性,确保了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这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基础的快速发展,满足要求、可供选择的国产高性能产品越来越丰富,性能优势、服务优势越来越明显。自主产品已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各种复杂的重大工程中经受了全面考验,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航天产业需求。

载人航天必然向深空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很多声音认为,我国也应该学习国外,通过产业化推进科技创新而支持载人航天工程这类高技术项目。你如何看待载人航天的前景和挑战?

王忠贵: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航天产业2013年销售额已达3100亿美元,是10年前的近三倍。其中,在通信广播、地理信息、导航定位等产业方向,航天技术都是相关产业圈的核心,产业化和科技创新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与此同时,近年来,传统的航天工业、主要是火箭和航天器制造业,还出现了马斯克这样的新参与者,从资金来源、技术思路、管理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世界航天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目前,载人航天由于门槛比较高,可靠性要求高,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还主要是各国政府主导,同时带动整个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

随着航天技术日趋成熟,产业化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一定会促进载人航天向更高、更远、更经济、更安全、更快速的方向发展。我认为,近地空间服务和应用市场,采用重复使用技术、机器人技术并部分引入一些商业化运营模式,不断降低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本,已成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现实而迫切的需求和主要发展趋势。

近地空间载人航天技术日益成熟后,载人航天向深空发展是其必然逻辑和内在规律。国际空间探索协调组发布的全球探索路线图中,提出了以近地空间为基础、火星为终极目标、月球与小行星为过渡性发展目标的目标体系,基本能够代表当前各主要载人航天国家的认识和看法,反映了载人航天发展的整体方向和趋势,载人航天走向深空只是迟早和快慢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创新要有需求牵引,要有现实依托。载人航天作为一项具有高度挑战性、创新性、复杂性和辐射性的重大科技工程,整合了科学、技术和工程多重目标,学科覆盖广、合作跨度大,能够为创新提供强烈需求、搭建良好平台。

对中国载人航天而言,未来十几年,首要的是依托国家工业科技体系,自主建造好、管理好、运营好空间站这一国家级太空实验室,立足大型在轨平台的综合优势,统筹安排好一批高水平的应用项目,力争获得若干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开展空间新技术试验,研究积累人在空间环境长期健康生活与高效工作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通盘考虑、统筹部署,综合论证更为长远的载人航天目标。

4.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篇四

蜕变是痛苦的,但过后她将是美丽的蝴蝶。这对于她来说并不恰当,因为她天生丽质,她的美是永恒的,而不像蝴蝶那样短暂。她就是居里夫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像怕死之情人尽有一样,棺材抬到家门口,谁不怕呢?真正不怕的,古往今来找不出几个。但我以为真正的英雄在于克服畏惧心理奋战的勇气和抉择,居里夫人的伟大就在于此。

居里夫人生有动人的脸庞,可人的风姿,倾人的魅力,她也许也爱自己的容貌,终没有被容貌所牵绊,她明白当鸟翼挂上黄金就不再飞翔。

既然选择蜕变,那就要付出和奋斗。面对男人都嫌弃的工作环境,她无所畏;面对枯燥的研究过程,她怡然自得;面对无数次的落空,她坚持不懈……她有信念,有目标,所以她有动力。今天,行走在大街上的人,端坐在课堂上的学生,有多少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现代社会,信仰值钱吗?如果你问别人你的信仰是什么,他一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世界上能成功蜕变的人很少,没有了信仰如同车子没有了车轮,蜕变是寂寞的。有人说:“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艺实是闲来的。”其实,人生必须有寂寞时光才会有内涵,给自己留白,给予自己无限的想象空间,以无为为大为,不是很好吗?

理性的魅力是居里夫人蜕变的法宝,用中国的古话就是宠辱不惊吧。千千百百的打击,百百千千的荣誉,她始终保持那份端庄坚定。

蜕变就是舍得。居里夫人舍一瞬之美得恒久之美。舍得是人一生的必修课,但许多人学了一辈子都没及格,从来都是交白卷。

5.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篇五

1867年11月7日,玛丽・居里在波兰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家庭诞生了。她生来就长得十分秀丽,那白净端庄的脸吸引了许多人,但她不在意外在美,一心一意地研究化学和物理。在18,她发现了元素钋,接着发现了元素镭。

可是,纯粹的发现又有什么用呢?眼见为实啊!于是居里夫妇为了提取这纯元素镭,便搞到了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对废渣进行冶炼,再送到化验室一批批地溶解、沉淀、分析。而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地破棚子,由于年代久远,棚子里常飘着一股木头腐烂的味道,再加上那一阵阵呛得人无法忍受的烟雾,这简直就是人间地狱,而居里夫妇差不多将人生中一半的时间花在这间破棚子里。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0.1克纯元素镭从这一吨工业废渣中诞生了。这0.1克镭有十分美丽的颜色,它用蓝色荧光照亮了幽暗的破棚子,照亮了一个女科学家的内心。

正是因为她坚定、顽强,有远大的追求,才使全世界能看到这蓝色的荧光。她发现了两种元素,获得的荣誉自然也不少。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励、16枚奖章、107个名誉头衔,尤其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尽情地享受奖金,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全部捐出,把奖章给自己的小女儿玩。她一如既往,一直埋头工作,在化学研究的海洋中荡漾,直到67岁时,镭的射线使她患上了白血病,因此她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在居里夫人身上,我重新地认识了美,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是助人为乐、善良,有同情心。而她就拥有这些美,她顽强,她锲而不舍,她将上万的奖金全部捐了出去,留给自己的只有劳苦。

6.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篇六

玛丽。居里是著名的物理教育学家、化学家。拥有自己一头金黄的长头发,白净端庄的脸庞,微微内陷的大眼睛,高挺笔直的鼻梁,薄薄的绿色优美唇形,无不充分体现了她那没有美丽的容貌,再加上她苗条适中的身材,简直是我们成了一个美丽的标准,美丽的代言人。

世间有一句俗话说:“山美不在高,而在这些景物;人美不在貌,而在发展思想。”居里夫人之间并没有我们因为学生自己的容貌而得意,甚至在管理工作时为了能够提高企业工作学习效率,执意把她一头金黄的长头发剪去,保持作为一种具有朴素的状态。她身上就是善于独立思考的品质是美丽的。只要孩子遇到她不懂,或者一些疑惑的问题,她总会散发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好比对于一个通过贝壳,别人可能只是玩玩一下不同而已,可是居里夫人一定要分析研究了解一下,这个贝壳是怎样才能生长,怎样冲到沙滩上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寻根。独特的思维也正使她有了独一无二的正确评价结论。她身上始终坚持社会不懈,艰苦生活奋斗,执着的人追求的精神是美丽的。是她经过选择自己的努力,提出利用放射线,发现钋和镭。但是,要发现镭是非常重要困难的。

在当时,居里夫人和她志同道合的丈夫皮埃尔为了进一步提炼纯净的镭,搞到了生产一吨含有镭的工业建筑废渣。工业产生废渣,顾名思义,是又脏又臭的。这一知识点我不得不更加佩服居里夫人的不怕任何困难,他们公司在破棚子里支起大锅。把一吨以上工业废渣主要分成一锅一锅进行相关冶炼,这项技术工程是24小时,必须看到有人认为留在施工现场,居里夫妇轮流24小时工作。

就这样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的实验室日复一日活动重复出现相同的工作。三年又九个月,他们设计终于从1吨矿渣中提炼了0.1克镭。多么长的时间,居里夫人文化一直都在努力建设研究,努力都是坚持着。也服了传统实验时所遇到的多少经济困难,多么了不起!镭仅仅这样虽然我国只有0.1克,但它散发出了许多令人陶醉的美丽的荧光蓝,从中也融入了居里夫人不屈的信念!居里夫人无私奉献国家也是实现美丽的。千万别看她是区区一个比较普通高校女子,性格方面天生有一种教师无私奉献的劲儿。当她一发现镭,可以把方法包括保密组织起来,而她无私公布,让全世界的人民银行公告D的发现。丈夫却不幸被马车撞倒,猝然长逝。

坚强的居里夫人已经没有因此倒下,依然积极献身教育科学主义事业。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地位更是如此美丽,她名满天下,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改革获得了一次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视名利如粪土,把奖当玩具产品看待,告诉人们自己能力不能被迷惑,不被盛名宠坏。

上一篇:商场庆中秋迎国庆活动策划下一篇:规财处工作形势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