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讨论会会议纪要(15篇)
1.交流讨论会会议纪要 篇一
项目小组讨论会会议纪要
时间:年月日 地点:会议室 参与人员:
会议议题:
一是如何编纂“……”系列活动总结报告。
我们要系统收集并汇总整理“……”系列活动资料,从启动到各个活动的执行,要全面囊括进项目总结报告。
二是如何编撰演讲稿PPT。
要从公司的角度来编撰演讲稿PPT,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听取意见,领会领导意图和要求。
三是如何编制“……”系列活动宣传片。
我们编制活动宣传片要在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每一段落要达到什么目的,想给别观看者留下什么印象,企业管理者想给观看者留下什么印象,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做一些思考。保守中的创新,宣传片的关键镜头有待我们深度思索,必须打破常规的表现手法,即让观众觉察不到创意,但又通过创意的表现手法实现了目的。
四是2018年“……”活动策划方案。
明年的“……”活动我们可以考虑添加更多科技型元素,在活动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如以海报形式呈现发展历程等;服装可参照……活动上样式;着手构思编制“……”2018年项目规划PPT。
五是关于传播费用核销问题。
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听取意见,形成可行性方案。
记录人:
2.交流讨论会会议纪要 篇二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推荐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 P1NP) 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 β 特殊序列( β-CTX) 为敏感性较好的两个用于骨质疏松疗效监测的指标,这项推荐也被纳入《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随访性研究表明,中国人群中,健康年轻女性骨形成标志物P1NP平均值为40 ng /ml,骨吸收标志物 β-CTX平均值为0. 26 ng /ml。骨质疏松患者治疗重点在于将BTM浓度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BTM确切功用在于疗效监测,可作为患者抗重吸收治疗或促骨吸收治疗的监测指标,增加依从性,评估治疗不应答患者,判断骨质疏松治疗失效后的重新治疗时机。此外,BTM可鉴别非连续服药或疗效差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适当措施预防骨折,是对骨质疏松患者临床管理的有效工具。
近年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众多骨性并发症及代谢性疾病均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无关于维生素D官方指南及被广泛认可的判读标准。通常临床以血清25羟维生素D( 25( OH) D) 浓度来评判维生素D是否充足。全球一般把维生素D不足浓度判定为 < 30 ng /ml( 75 nmol/L) ,这是基于健康的参考值,是目前要求临床治疗需达到的最佳浓度。
针对从维生素D检测中受益的高风险人群,专家已达成一致性意见,认为维生素D检测应于基线及3月间隔期进行,直至获得理想浓度。检测25( OH) D水平的难点在于维生素D具有天然疏水性,且各平台标准化差异、批间差异都很大。临床医生应特别重视检测标准化和一致性,尤其在解读25( OH) D检测结果时,需慎重考虑检测方法。
在临床常用的维生素D检测方法中,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与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 LC-MS /MS) 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但仪器昂贵,技术要求高,检测速度不适于临床大批量标本。荷兰第三方研究证实,相较LC-MS /MS方法,几种全自动化检测平台中,Elecsys Vitamin D total检测结果表现出最小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 VDBP) 浓度依赖性差异。
3.大学生小组学术讨论会会议方法 篇三
会前准备
(一)W:why when where who 会议目的、时间、场地、参与人员
Why为何开会:大多数组织不开会无法运作。当你们需要倾听彼此的意见时,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你能迅速对别人说过的话做出反应,你也能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你们可以讨论小组行动的结果。大学生小组学术讨论会需要大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研究一个问题,不管是初步探讨还是分工合作,开会都显得非常有必要。
When何时开会:开会时间的选择取决于会议的目的,要考虑开会的人的时间协调,开会地点那时是否可用,预期会议的时间长短。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在吃饭的时候聚餐开会。事实上吃饭时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虽然大家一起吃饭会增进彼此感情、容易促进交流,但是另一方面食物会让大家分心,而环境的不正式性也会让大家不那么积极严谨的思考问题。Where在哪开会:你还要考虑同学们的方便性,距离远近,有无座位桌子。Who开会的人:我们知道如果参加一个会议的人数太多会直接导致会议效率的低下,学术会议同样如此,不仅时间难以协调,沟通成本也大大上升。
(二)与会人员通知
在通知小组成员会议时,必不可少的是以下下几个信息:开什么会,在哪开会,开会时间,谁来开会。然而大学生小组学术讨论会议更需要提前告知大家开会的目的,开会前需要做的工作。
会议中
(一)会议角色设置
一个高效的会议需要不同分工的人共同来完成,每一个角色都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会议角色有这几个:领导者(会议主持人)、帮助者(设施操作人员)、记录员、与会者。领导者主持人:一个好的主持人需要起到以下作用:使会议能够紧扣主题和目标、讨论更具有建设性、能使每件事情得以充分展开被公平对待、能够使会议程序客观有效。这就需要会议主持人能清楚的认识到会议的目的,能够把握会议的方向,并且善于总结别人的发言,缓和紧张的气氛,保证会议的公平。帮助者操作人员:当需要用到电脑、多媒体设备时,为了保证会议的正常进行,一个操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他能熟悉各种会议设施的操作,利于会议顺利进行。
(二)讨论方法
在会议之前,每个人对所讨论问题需做提前准备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对要讨论问题的资料收集,对自己观点的总结。在会议一开始的时候需要大家相互交换资料,很多大学生在会上交换资料的时候,直接把自己找的资料拿给别人看。这样一个人就要看好几份资料,而且阅读的深度不够,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时间的浪费。
(三)会议状况处理
迟到、早退:小组成员有时会迟到,但是如果不是经常性的迟到,则让他安静的坐下来,让他身边的成员告诉他目前会议的状况。早退的人确实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他们会想,会议为什么还在继续。此时,你需要安抚大家,指出会议大概还有多久能结束。
会后落实
任何一次会议之后的关键问题都是要及时准确的对会上作出的决定进行贯彻落实,让会议能产生预期的价值和效果。此时你需要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又三个作用:1、行动的提示。提醒人物承担者完成什么任务、准时完成任务。2、承上启下。作为今后继续讨论或者下一次会议的维系,有助于主要的观点得到汇報贯彻。3、档案记录。对已经开完的会议进行记录,在以后检查思路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总结
成功的会议并不是到处都有,读完上文,你应该对一次会议效果的好与坏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事实证明,成功的会议以及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会议之所以成功与伟大,并不是在于其会议方式的选择上,而是其讨论的内容以及日后的执行程度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作者单位: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三破三立讨论会会议纪要 篇四
4月8日,市水利局举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学习讨论会,围绕“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主题进行专题学习讨论。党组书记、局长饶鸿来主持并作中心发言,局领导班子成员作重要发言,各支部书记先后作交流发言。市委第十一督导组组长陈国锋出席学习会并讲话。
结合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市委要求,会议从水利工作角度提出了“八问十思”,问一问撤地设市后水利人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下符合以人为本、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的举措:一是堤防保平安工程;二是城市内河改造工程;三是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四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五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六是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七是小水电开发利用;八是玉溪引水工程。会议强调,要思考下一步如何把水利工作做得更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使丽水更美丽、百姓更幸福,认真思考和谋划以下十件事情:一是思考和谋划全市城市备用水源建设问题;二是思考防汛问题;三是研究和思考农村饮用水工程建后长效运行和管理问题;四是思考如何加强堤防管理;五是认真思考和研究河道管理长效机制问题;六是思考和研究如何使渔业产业真正成为丽水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七是思考和研究水利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八是认真思考水电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移民问题;九是认真研究和思考如何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力争做到“不死人、少伤人”;十是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抓实抓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问题。
督导组组长陈国锋对讨论会效果表示肯定,并指出水利局下一步要在提高认识上功夫,要在建立制度上下功夫,要在五水共治上下功夫,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上下功夫。
5.大讨论交流材料 篇五
根据区委“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提高执行力”大讨论活动的安排意见,在这次全区“落实八项规定,提高执行力”思想纪律作风整顿学习活动中,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讨论及自学,我个人对思想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对照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作如下剖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身政治修养不强,政治学习有待加强,作风纪律要求不严。
2、业务知识钻研不深。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有待提高。
3、创新进取意识不强。工作中有时怕出错,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勇于开拓的精神不强,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去做开创性的工作。
二、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在思想纪律作风整顿学习的这段时间里,自己结合理论学习,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理论修养不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缺乏系统的深入学习,对各种会议精神只停留在表面的知道,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造成公文写作的局限性。
2、学习自觉性不强。平时只满足于参加机关组织的集中学习,疏于自学,读书看报的时间少。学习不够扎实,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业务学习缺乏针对性,不能够根据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致使业务技术不精,工作水平不高。
3、工作主动性还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做好领导交办的任务,大局意识不强,工作预见性有待提高。
三、今后的整改措施
1、重视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念,明确服务宗旨。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针对办公室工作特点,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有关会议文件、报告和辅导材料,积极参加办公室的学习例会并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通过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指导自己的工作。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坚持原则,认认真真地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做好本职工作。在之后的工作中,自觉加强学习,向理论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按时完成分内工作。
总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还将尽心尽力。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虚心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入手,继续加强学习,向书本学、向领导学、向周围同事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戒骄戒躁,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我,积累工作经验,适应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需要,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
6.讨论交流提纲延安精神 篇六
宏扬延安精神,凝聚精神动力(71 专题党课讲稿)宏扬延安精神,凝聚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 1 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份。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 1935 年到 1948 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 1 次历史性奔腾,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 x 的基石。
2020 年 4 月,____在陕西调研时指出,延安精神培养了 1 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气力、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中央 8 项规定及其实行细则精神,坚决破除情势主义、官僚主义,构建 1 体推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根据安排,今天由我给大家讲 1 次党课,这里,我想围绕“甚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过时了吗”“我们应当怎样做”3个问题和大家作 1 些交换。
1、甚么是延安精神?——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食其力、艰苦奋斗的精神。
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 1 起,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努力;始终心系大众,制定反应社会发展现实
诉求的方针政策。这是我们党长时间坚持的政治策略。同时,还要随着世情、党情与国情的变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紧密结合在 1 起,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点新的社会主义实践。
坚持实事求是。延安精神的精华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贯穿于延安精神的各个方面。获得革命成功、建设事业的成功和共产主义的完成,必须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 1 种探求生活本真、寻求真谛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主张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并用规律指点新的实践,推动事物创新发展。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我们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无产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全部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早在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就提出了党的大众线路理论,即坚持“1 切为了大众,1 切依托大众,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
坚持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延安精神的特点是自食其力、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人民发奋图强的精神品格,展现了奋斗进程中的艰苦朴素情怀,是行动艰苦和精神乐观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全面宏扬了自食其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才为革命成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气力和精神支持。其中,自食其力展现的是创新精神,需要主体不断展开自我更新与进化;艰苦奋斗提倡节俭生活、奋勇向前的工作风格,是我们党实现自食其力的状态和生活方式。
2、延安精神过时了吗?——准确掌控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延安精神没有过时,它在当代依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1)延安精神的廉政建设效应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党魂,它所构成的 1 套良好传统和风格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延安
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被称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它真正是人民自己的政府。美国记者斯蒂尔访问延安后,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在延安访问中,有 3 件事使我感动而且深入起来。第 1 件是我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是货真价实的”。“不到延安实在不能深触到中国问题的内脏,到了延安使我对中国问题的认识深化了。”“真的,我要在延安住上 10 天,那我 1 定也将变成 1 个共产主义者!”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说:“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 510 元者革职,5 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包庇优容。”(2)延安精神的经济建设效应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就指出:“要使全部干部和全部人民常常想到中国是 1 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 1 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 1 个很大的矛盾。要使中国富强起来,需要几 10 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履行厉行节俭、反对浪费这样 1 个节约建国的方针。”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中国弄 4 个现代化,要经过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 1 个艰苦奋斗的进程。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我们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定要以自食其力为主。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1 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同等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 1989 年 9 月视察延安时说:“把经济弄上去,靠甚么方针?还得靠发扬延安精神,归根到底要艰苦奋斗,自食其力,节约持家,节约建国。”(3)延安精神的精神文明建设效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发扬延安精神首先就是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 1 位,对全部人
民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的教育,从而解决人们的“信仰危机”、“信心不足”的问题。其次,发扬延安精神,就要重视道德建设,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提倡“绝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风尚,克服和抵制“专已打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腐朽道德。最后,对全民族进行艰苦朴素、节约节俭的教育,反对浪费浪费、肆意浪费、大手大脚的败家子风格。建立社会主义主人翁和“过紧日子”的思想。
3、我们应当怎样做?——新时期宏扬好延安精神新时期宏扬延安精神,要在深入理解延安精神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心,为共产党人提供不竭动力;坚持实事求是,展开风格建设,践行好党的主旨;宏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创新水平。
(1)要始终坚定信心,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理想信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老 1 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志士仁人投身革命,奉献热血青春乃至生命,都是为了救国救民,为全国人民谋幸福。延安时期,虽然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环境卑劣,却生气蓬勃、豪情燃烧、充满生机,成为不计其数有志之士景仰、向往和奔赴的精神高地。根本缘由在于那里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心、真谛的光辉、民族的希望。“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 1 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到延安去!”1 时成为那个时期青年发自肺腑的呼唤和强烈的欲望。延安精神之所以有气力,就是由于它有政治方向,有政治灵魂,有政治理想。今天,用延安精神淬炼初心使命,就要坚定理想信心,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把坚定理想信心作为立德修身的首
选,做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虔诚而执着,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至信而深厚,不忘初心,奋斗毕生,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2)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国内外环境扑朔迷离。因此,既要明确客观实际中的“实事”,也要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求是”的进程,逐步认识和改造世界。
延安时期,我们党坚持真谛,修正毛病,展开整风运动,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全党的思想线路和行动自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 1 次奔腾,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点地位。回顾党中央在延安 13 年的历史,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 1 起的复杂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和禁锢,把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作为制定线路、方针、政策和行动纳的根据,做出了 1 系列重大决策,才使我们掌控住了历史的脉搏和契机,使几近不可想象的成功变成现实。
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可以兴党兴国;背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过去我们弄革命,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弄改革,一样要靠实事求是。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艰巨沉重的改革发展任务,1 切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都是行不通的。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宏扬延安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问题导向,重视深入调查研究,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掌控问题实质、掌控矛盾规律的能力,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踏踏实实推开工作、解决问题。
(3)要始终践行党的主旨,永葆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只有不断加强
党的风格建设,我们党才能完善本身,为民造福,赢得人民大众的信任。延安时期,我党加强风格建设,1 切为了大众,依托大众,在延安出现了“只见公仆不见官”,干群团结如 1 人的生动局面,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完全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大众基础。党的 108 大以来,以 xxx 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了延安时期的革命精神和良好传统,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作为 1 切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加人民大众的取得感。____强调:“1 切成绩和光荣都归功于人民”。人民是共和国的基石,也是党的气力所在、根基所在、命根子所在。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没有人民,我们便1 事无成。新时期,用延安精神淬炼出心就是要践行党的大众线路,坚决反对和整治“4 风”,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掌控大众线路这条生命线,切实做到人民关心甚么、期盼甚么,改革就要捉住甚么、推动甚么,并通过改革与发展给人民大众带来更多的取得感、幸福感。
新时期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系统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明确肩负的责任是为大众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大众线路,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即在具体工作中加强本身建设,在服务大众的实践中,总结先进经验做法,发现新问题并及时解决,切实转变工作风格,提升服务大众水平;主动接受大众监督,发挥舆论监督效能,虚心接受大众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提升服务大众效力。
(4)要始终坚持自食其力,宏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良好传统,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缘由。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功,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阶段,获得了令众人注视的成绩。延安
时期,面对日本的扫荡和国民党的封闭,地广人稀的陕甘宁边区,面临缺食无衣、捉襟见肘的困难局面。“在困难眼前,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军民展开大生产运动,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通过大生产运动筑牢了抗克服利的物资基础,构成了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和艰苦奋斗的良好传统。
____指出:“自食其力、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本。”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工作条件、物资基础、发展能力与延安时期相比,已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自食其力的意志不能移,移了就会忘本;艰苦奋斗的风格不能丢,丢了就会变质。”新时期,用延安精神淬炼初心使命就是要大力宏扬艰苦奋斗建设,在生活上讲政治,不讲排场,不显摆气,节约节俭,不浪费。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始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传承和宏扬艰苦奋斗精神作为1 种高尚的政治品德来坚守,作为党性修养来修炼,作为良好生活方式来坚持,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实际行动把艰苦奋斗精神坚守和传承,发扬并光大。
7.交流讨论会会议纪要 篇七
一、“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
(一) 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
2008年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使得全球经济不平衡, 尤其是中美之间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极大地暴露出来, 并引发大范围的讨论:究竟这种“中国储蓄, 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是否有待调整?对此, 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认为,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是不可持续的, 亟待纠正。他提出, 美元在长期内趋于走弱。美国净外债与GDP的比值走向反映出这种趋势。近年来,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不断累积使得其净外债占GDP比重逐渐增大, 而GDP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偿债能力的表现。自1982年开始, 美国就成为净债务国, 且外债越来越多, 截至2007年底, 美国积累外债达到2.4万亿;从1985年至2009年10月, 美元战略贬值61%, 美元的不断贬值将最终导致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 将对美国造成深重危机, 因此危机前美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余永定运用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I-S+G-T=M-X”来分析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贸易逆差的变化趋势: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私人投资大幅缩水, 储蓄率有所提高, 数据显示“I-S”缩水1万亿左右, 而美国2009年财政支出达1.6万亿, 因此, 在危机爆发之后、政府出台财政政策之前,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略有减少;但在财政政策生效之后,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又逐渐增长。2010年, 美国为了实现其“保增长, 维持美元稳定”的双目标, 将大幅运用贸易保护政策, 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 拉动就业并减少其经常项目逆差, 这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 中国应该重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降低投资率, 减少对外依存度, 减少贫富差距并大力发展非贸易业,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世界经济形势与未来展望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世界经济起伏不定, 剧烈动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 目前的世界经济具有以下三特点:
1、经济危机基本稳定。
2、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第一、二季度的最低点之后开始逐渐反弹。
3、当前世界经济是否进入一个全面稳定的复苏阶段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1) 失业率, 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维持在高位水平。最新数据显示, 美国当前失业率为10.2%, 欧洲为9.9%, 日本为5.2%, 且目前看不到高失业率将得到解决的迹象。 (2) 个人消费水平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财富效应”使得财富普遍缩水, 家庭储蓄率提高, 消费疲软。 (3) 发达经济体的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10月份美国产能利用率为71%, 欧洲为70.7%, 低产能利用率意味着大规模投资受到抑制。 (4) 脆弱的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例, 其金融体系的坏账或被政府购买, 或被冻结, 只有借助经济复苏来加以消除。而且, 美国银行体系中有大量资产与金融衍生品紧密相连, 一旦利率波动, 整个很行资产将大幅缩水, 从而对经济复苏产生抑制, 因此, 脆弱的银行体系阻碍货币当局利用利率来对经济进行调节。 (5)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 其未来走势非常不明朗。 (6) 金融监管对全球金融体系影响不确定。严格的金融监管增加了全球的投资成本, 但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信心, 因此, 其对未来经济复苏的影响难以确定。 (7)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但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也难以确定。 (8) 初级产品、能源产品、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 不能确定其未来明确的变动区间。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又与经济形势紧密相连。 (9) “低碳经济”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难以把握。张宇燕指出, 基于以上九个特征, 虽然全球经济目前进入反弹, 但断言全球经济已进入复苏阶段还为时过早。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贸易形势
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经济体, 不断发生贸易摩擦。对于这一问题, 国家发改委中国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问题在于中美发展模式都需要调节。而在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 有三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美国与世界贸易的不平衡。二是美国用来平衡中美贸易逆差的主要产品为农产品而非其先进服务业产品。三是中美真正竞争性的贸易摩擦实质上还未开始, 今天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更多非经济因素作用。张燕生直言, 只要全球经济减速, 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但是, 无论危机前后, 中国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针对国, 发达经济体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特保等手段对中国发起贸易战, 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压力。当前, 为应对这些贸易保护政策, 中国应“亮剑”, 改变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双方在贸易博弈中的不对称性, 变被动为主动;在国际上建立广泛的应对贸易保护的统一战线;大力调整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张燕生指出, 从长远来看, “后危机”时代, 中国要破解贸易保护主义困局, 一是利用区域化加速发展的背景, 加强东亚内部贸易、投资及货币方面的合作。以德国为例, 德国的外贸依存度高于中国, 但其所遭遇的贸易冲突却远远小于中国,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德国高于50%的贸易为区域内贸易。因此, 中国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来减少贸易保护的阻力。二是东亚应加快建立区域化全球金融中心, 提高整个区域的风险对冲能力, 从而为产品贸易走向新兴市场提供更好的贸易融资手段与体系。三是中国应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张燕生着重强调了“渠道为王”, 中国全球营销渠道的缺失是这次经济衰退中中国出口贸易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对外出口贸易额, 但大多数都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进行, 中国应大力加大渠道建设。四是在“后危机”时代, 中国应着力培育和发展零部件的贸易体系。德国之所以面临的贸易冲突小, 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大多是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 在国际商场的定价能力强。
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认为, 今天中美之间贸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由全球化条件下, 各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发展结构差异、改变世界格局的基础差异决定的。中国目前实现的发展仅仅为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非经济结构的优化, 出口顺差主要以来于低端劳动力产品, 因此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此次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于20世纪90年代的IT泡沫破裂之后, 世界没有找到新的主导型产业来带动经济, 转而依赖房地产和金融产业。长期的增长复苏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两大根本性困难:通胀风险与通缩忧虑同时存在;实体经济还未恢复但很多资产泡沫已经形成。目前, 各国都出台了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 但何时以及如何进行政策转型成为各国政府的难题。如果退出过早, 则经济复苏很可能夭折, 如果退出过晚, 则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通胀与经济泡沫。
对于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一课题, 张幼文提出, 中国应对贸易的上策为中国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今天的国际规则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 主要维护的是发达经济体的利益, 不能适应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要求。因此, 中国应该通过增加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消除国际范围内不利于本国国力提升的因素。
三、中国应对国际经济衰退的战略评价
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 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为刺激经济恢复, 中国政府实行了刺激经济的夸张性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政府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 曹远征认为, 在此轮经济反弹过程中, 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明显, CPI指数波动较小, 同时, 由于此轮经济衰退中中国制造业出口下滑, 积累了大量库存, 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发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 在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由于积极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不断增加, 将导致资产价格上涨, 资本市场脱离经济基本面, 最终形成资产泡沫。最为重要的是, 流动性的不断增加还导致人们无法判断此次金融危机是内生还是外生的, 因此无法判断其是遵循传统经济危机“高涨———繁荣———危机———复苏”的外生时间路径, 抑或是此次经济衰退的周期已经变形。因此, 中国政府在决定何时以及如何退出这一问题上就面临严峻的困境与考验。
而对于2005年中国开始启动的汇率制度改革, 张斌教授从稳定性和增长性两个标准入手, 详细评价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并提出了折中性方案。从稳定性方面来看, 传统的观点认为, 资产泡沫的形成遵循以下路径“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涌入———央行货币供给增加———资产泡沫形成”, 但2007年数据显示, 央行2007年度M2总量 (即货币供给量) 并未大幅增加。张斌指出, 即使M2稳定, 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够强, 资产预期收益就会大幅上升, 因此必然形成资产泡沫, 危害人民币的稳定性。同时他指出, 美元的“名义锚”的作用不强, 他将美元价格、中国进口商品价格和中国生产者CPI指数联系起来, 认为美元的涨跌直接影响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 进而影响中国生产者CPI指数的高低, 最终导致国内物价的不确定性变化。
张斌提出, 从增长性角度来看, 盯住制下的低廉货币有助于形成中国制造品的出口优势, 但同时也造成国内制造业相对于非制造业的优势, 导致国内资源错配, 服务业受到歧视和挤压, 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状况。因此, 长远来看, 盯住制会损害经济的长期增长。替代盯住美元的方案为人民币应升值10%, 并在此后维持对美元3%的浮动区间。他以日本为例, 日元对美元升值给日本经济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 认为相似的变动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与优化。
此外, 李卓教授将美国政府看作一个私人部门, 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具体分析了其救市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进入、退出的最佳时点。
与会专家还就“后危机”时代奥巴马政府经济政策与美国经济走向、当前欧盟经济政策与经济走向、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国际金融合作、中部崛起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摘要:2009年12月5-6日,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九届理论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文章对会议情况进行了总结介绍, 并结合专家的主题发言, 就“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形势、人民币国际化、中美贸易不平衡以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并对有关观点提出了分析与见解。
8.交流讨论会会议纪要 篇八
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此,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八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会议指出,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规划实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9.交流中学习 讨论中发展 篇九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倡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好学意识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
目前的高中学生在学习上有着非常强的时代特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个性化需要,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理解,易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再人云亦云。他们的选择性学习意识比较强,感兴趣和不感兴趣内容在教学上的学习效果也很明显。生本教育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特点,应需而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个人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四重唱。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尝试着运用生本教育,下面就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对生本教育的认识。
一、交流与讨论的意义
1.交流与讨论中渗透着对生命的尊重
交流与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用交流与讨论法教学可以调动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生本教育就是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接纳学生的理解,洞察学生的困难,让知识与能力水到渠成地流入他们的心田,丰富他们的智慧。交流与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共同参与,并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用武之地,也让教学更好地体现了为对生命的尊重。
2.交流与讨论中闪烁着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从传统观念上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是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把问题经过严谨的分析、周密的设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学生往往会感觉到“听懂了”,但是做作业或考试时“又不会了”。而且,生源年年不同,这就意味着他们有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对知识的领悟也不同。交流与讨论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构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帮助个体的学习,来促进个体的发展。生本教育之所以如星星之火般燎原起来,就在于它有了前所未有的鲜明服务性质,为学习者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好学意识服务。
二、交流与讨论的思路与技巧
1.交流与讨论的内容
布置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是为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新编高中苏教版的化学教材更好地融合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化学学科发展的线索,构建了【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的栏目。这些栏目不仅是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上展开的,而且还立足于发展,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外延。教师可以通过借助这些栏目教学,从而主导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利用好这些栏目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机会。
2.交流与讨论的思路
交流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或者为问题的最终结论提供解决的依据。这一过程可以用以下模型图来表示。
3.交流与讨论的技巧
一是交流与讨论要分层次进行。交流与讨论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本教育的实践分层次进行。在高一上学期刚刚接触交流与讨论时,教师可将交流与讨论的题目跟学生以往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一些具体化的问题,让学生用现有知识加以分析,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比如高一苏教版高中《必修1》专题1第一单元“氧还原反应的概念”问题的讨论。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少。可以由教师提出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己通过交流与讨论,获取某种知识的自豪感,久而久之对“交流与讨论”的体验,发现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讲授高一苏教版高中《必修2》专题1时,就可直接运用【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获取一定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这时小组讨论仍利用课堂时间,但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高二随着学生交流与讨论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了,而且“讨论”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了一些。例如: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教学中,在学习关于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后,再继续学习“运用压强、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将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时间向课外延长,讨论的结果要求形成简明扼要的提纲,最后各小组就这一主题以不同的子课题研讨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在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中最后一个【问题解决】《合成氨条件的分析》中,笔者根据三个“活动探究”设置了一个情景:“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专家小组,这里有研究化学平衡的专家、有催化专家和材料专家,大家要对一个既将上马的新合成氨厂的筹建进行技术论述,以选择生产合成氨的最佳条件,并写出可行性报告的汇报提纲”。第二天,全班十四个小组都做出了书面提纲,教师选择了最好的一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不仅解答了新工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情况,而且还提出了合成氨的前景。同学们的汇报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学习情绪空前高涨。这个班在高二整个学年中,化学科成绩始终名列平行班之首。
二是学习对象要分小组讨论。①在开学初将全班的学生按座位就近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人,不定期地指定组长;②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商榷;③要求每次交流与讨论,各组都要总结本组讨论结果,写出书面汇报提纲,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向全体同学进行主题汇报。
三是成绩评价要综合评定。根据小组的书面总结和向全班进行主题汇报的结果,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评定出成绩,且记入期末的总成绩。这种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主要以鼓励为主,以在交流与讨论中参与的表现为主。在评价中要体现欣赏:教师对学生欣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欣赏。
三、交流与讨论中的体会
1.善于在交流中营造人文环境
人文气息浓郁的课堂气氛表现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行为的支持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上;表现在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与和睦相处上。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善于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又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提出的批评,体现在同学对教师的接纳、热爱与信任、支持与合作上。09届高二(9)刘天韵同学是个有名的化学尖子,在生本教育的学习中他积极发挥自己的化学特长,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真诚帮助同学;林希同学是一个十分刻苦认真的好学生,但是,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学得很辛苦,交流与讨论活动让他感悟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高考后他说,高一、二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化学的基础,高三的化学学得很轻松。魏卓越是一个聪明而贪玩的男同学,在生本教育的交流与讨论中他常常会异军突起,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一路走高……。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一个理论基点,也是生本教育的实践出发点。
要营造一个散发着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光靠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颗真挚热爱教育事业和敏锐感触学生心灵需要的心。
2.善于在交流中倾听智慧的声音
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当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增强以后,教师就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有时学生还会提出一些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有时学生对提出的一些问题做出的不同凡响的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这时就要求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智慧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发现课堂的活力。
在苏教版《有机化学》专题2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前置性作业”有一道问题是:“加成反应”有什么特点?加成反应与加聚反应的关系如何?在同学们交流时,有一个同学大胆谈到,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从形式上看都很像初中学过的化合反应,一下子就把加成反应的特征点出来了,让笔者感到非常高兴。学生自己把问题点透了,教师就可以少讲或不讲。倾听智慧的声音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为认定“智慧的声音”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
3.善于在交流中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生本教育的教学中,不存在单一的教师中心。它的本质是师生人格上平等的交往与合作,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听了郭思乐教授的报告后,心里痒痒的。回来后正赶上教学“二氧化硫”,笔者就用生本的理念上了一堂以“前置性作业”为引导的学习课,这堂课的效果比原来的效果要好得多。上课前我做了以下要求:(1)家庭小实验――将几根火柴捆成一束,划着后所产生的气体中便有二氧化硫,注意闻它的气味,并将结果加以记录(提示火柴头上有易燃物硫);(2)阅读课文,总结二氧化硫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思考:(1)氯气和二氧化硫都有漂白作用,它们漂白的本质相同吗?(2)从二氧化硫中硫的价态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能;(3)二氧化硫对人类有害吗?你能举例说明二氧化硫对人类危害的例子吗?上课时,先做演示实验,再要求小组结合课前作业展开交流与讨论,最后小组汇报。由此让笔者体会到:教学活动中,当交流与讨论成为课堂的正常秩序时,学生不仅很轻松地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而且会增强合作精神,这也是生本教育的初衷之一。
在生本教育的初步教学实践中,笔者时常感到很辛苦。因为进行生本教育不仅要克制教师自己善“讲”的长处,而且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点”,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创造化学思维的活动环境,让他们体会学习化学的快意,“学会了”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此时,我们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快乐着学生的快乐。
10.交流主题单元选题(模块三讨论) 篇十
(请您结合工作实际,初步设想您要设计的主题单元教案的主题)
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单元主题教学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单元主题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是主题富于单元学习一个完整的儿童化、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建构知识技能;二是避免教学情境、内容、形式的频繁变换,节省教学组织时间;三是充分激发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动性。
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
《出师表》本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继承遗志,复兴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通过学习了解词的常见题材和风格,提高审美能力。
二、主题教学分析
1、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整体把握教材 单元主题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定能达到很好的尊重和展现。所以教师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要做到:
(1)要通盘规划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要特别重视学生自身素养全面发展。
(2)按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目标要求,确定分年级、分阶段、分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整合的切入口;
(3)根据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主题教学,使“主题”各有特色;
(4)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要从自交流主题单元选题 模块三讨论 身做起,构建创新思维模式,为学生学习、研究及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不能只沿用原有的一些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
2、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遵循由主导到主学,坚持自主发展原则
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两者的关系。教师要精心设计单元教学过程,课型设计注重由老师主导到学生主学的过程落实。
3、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坚持开放的、活动的、具有探究性教学原则
单元主题教学坚持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主体性和综合性。整体策划单元教学、着力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全力开放学习场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寻求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这些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向了社会大课堂,从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接受,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各项活动。
4、精心设计单元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单元活动主题是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单元活动主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实际情况,达到掌握单元训练重点的目的。在单元教学之前,教师要通读整交流主题单元选题 模块三讨论 个单元的内容,围绕单元,通盘设计活动主题。
5、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
三、主题教学的实施
在教材的研习中,我们一定要确合学生的实际去拟定课文教学目标,从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要想真正地把课文上好,我们就必须要吃透教材,对这篇课文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理解,要理清我们的教学思路。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到作者,编者的意图和语文教学的总导向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课时目标,它应该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链节,所有的课时目标之和就等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的完成。所以每一个课时目标必须像指南针一样坚定不移地指向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四、教学应达到的效果
充分领会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首先要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掌握文言词汇,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注意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差别,注意总结文言规律(通假字 活用词 古今异义词 多音多义词 同义词)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交流主题单元选题 模块三讨论 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句(文言特殊句式 句子的语气),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脱离特定环境审视人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总之,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处理好单元主题教学中主题与主题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要思考它们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有序、有层次地完成,在知识、情感、能力上有效地保证单元主题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和知识能力目标的完整性和系列性。
11.中日韩文化交流论坛第七次会议 篇十一
该论坛是中韩友协、中日友协,与韩日文化交流会议、韩中友协、日中友协、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日韩民间团体共同发起举办的,旨在推动中日韩三国民间文化交流。论坛出席人员相对固定,三方各派三名代表作为论坛核心成员,其中各有一名为召集人。目前中方召集人为刘德有、日方召集人为国际交流基金理事长小仓和夫、韩方召集人为韩日文化交流会议委员长郑求宗。论坛自2005年起在三国轮流举行。
本届论坛主题为“促进东亚文化交流的方案”,议题为“灾害与文化,以及民众主导并参与的文化交流”。韩方核心成员郑求宗、韩国前外交通商部长官孔鲁明、韩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元泰,日方核心成员、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理事长小仓和夫等出席会议。
灾害与文化
本届论坛的一个主要议题为“灾害与文化”,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面临新挑战的再思考。小仓和夫介绍说,这次大地震对日本部分地区的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一些村落的整体消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不幸遇难,给该地区传统庆典、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人类文明受到自然灾难的严重挑战,如何对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
小仓和夫指出,在自然灾害面前,文化不仅仅是被保护、被抢救对象,更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受灾地区来说,除物质救助外,精神支持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发挥文化的力量。他结合这次日本地震谈了四点体会:一是灾害可以唤醒人们的防灾意识,引发人们对文化保护的重视;二是灾难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三是应鼓励民众参与对灾区文物、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四是在灾后信息披露方面政府和媒体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
小仓和夫的发言引起各国与会代表的共鸣。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不仅是受灾国一国一民族的损失,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损失。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加快对人类文化遗产抢救的步伐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在这方面,中日韩三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并发挥积极作用。
民众主导并参与的文化交流
三国代表在充分认识到文化交流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应加强民众对文化交流的参与,引导民众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三国友好组织都举办了许多民众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提高民众的认知度和参与感。三国代表表示今后可以在以下领域加强合作:一是三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汇聚民间智慧与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民间保护方案;二是在艺术领域,应挖掘三国艺术共同点,并做比较研究和交流;三是在环保领域加强合作;四是旅游方面,进行三国旅游线路的开发。
三方代表还提出,民众应与政府、媒体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并突出强调青少年参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本届论坛邀请三国传统戏曲艺术家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演出。演出在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室外剧场举行,内容包括日本的能剧、中国的变脸和京剧和韩国的假面舞。能剧是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之一,融入了歌曲、舞蹈和滑稽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近700年历史;韩国假面舞的表演同样综合了唱诵、对话、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戏剧性;川剧变脸是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用以揭示剧中人物情绪变化的独特艺术;京剧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汉族戏剧剧种之一。上述剧种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三国戏剧文化的典型代表,各剧种间有彼此相通的部分,也有各国鲜明的特点。三国艺术家的表演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论坛在推动三国艺术领域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
与会代表还欣赏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板索里,并参观了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庆州佛国寺和海印寺八万大藏经的藏经阁,学习到韩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
12.交流讨论会会议纪要 篇十二
关键词:建筑历史研究,建筑史学史,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自此,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至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1],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国家政治制度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对1950-60年代包含建筑史研究在内的建筑学界,从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到机构设置,从生产到教育,都产生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影响。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召开会议的规模与频度,从1952到1959年不到十年的时间,建筑界总共召开了涉及不同领域的十次全国性会议。其中,1958年召开的“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是建筑史学界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此次讨论会历时12天。参加讨论会的代表来自三十多家单位共计一百余名[2]。会议主要包括4项内容:一是梁思成、刘敦桢先生分别就他们的建筑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做检查发言;二是听取各地民间住宅调查和人民公社规划的报告19篇,并进行讨论;三是决定采取集体方式编写俗称“建筑三史”的“建国十年来的建筑成就”、“中国近代建筑史”和“简明中国建筑通史”。最后通过了《决议》。并在1958年第11期《建筑学报》以专刊的形式刊登了会议的相关内容。
那么,在新的国家制度建立的背景下,这样的全国性会议在建筑史领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已有学者指出1958年的会议在中国建筑史学史中具有分水岭的意义,然而为何一次学术讨论会能够具有如此巨大的效力?这些会议是否如其名称所示仅仅是学术讨论?如果只是学术讨论会,那为何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的自我批评成为重要内容,而且是这些批判文章而不是民居调查报告最终被刊登在《建筑学报》上?这些是本文试图考察的问题。
从会议组织的角度看,研究、生产、教育、出版、管理部门的广泛参与是1958年的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的首要特点。此次会议是根据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3]的指示,由建设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的。时任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汪之力领导了整个会议的组织工作。参加讨论会的共有来自全国11所高等院校和12家设计院所、3家单位的8个相关研究所、若干相关部门及出版单位等代表共计一百余名(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会议的名称叫做“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但被要求参加此次会议的单位分别隶属于建工部、教育部、科学院、文化部与冶金部;在具体单位中占大多数的是高等院校这样的教育与研究机构,与作为生产单位的各类建筑设计院,但除此之外还有中科院等专门的研究机构,以及行政管理机构,如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局等,建筑工程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涉及单位的广泛程度反映出这一会议的国家性质,以及由此而来的会议的巨大组织能力:它是根据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直接指示召开的,使组织单位能够跨越部门的界限,将不同领域的人集中起来讨论特定的问题。
而一百多位代表都由各单位推荐,并得到各单位的党委同意才能够参加会议,这突显了在会议组织中,执政党所占据的主导地位。这些代表从政治背景和专业特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部门领导。他们大多非建筑专业人员,早年加入共产党,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并大多在组织部或政治部从事相关工作。建国后,分管建筑史研究、建筑工程或建筑教育工作,代表政府的主流态度。以时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汪之力(1913-2010)[4]、时任建筑工程部副部长杨春茂(1914-2009)[5]为代表;
(2)来自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建筑史学者,代表人物就是建研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及南京分室的梁思成、刘敦桢;
(3)建筑师,这些建筑师基本都是在1949年前受的教育,也在1949年前就已成名,如天津工业建筑设计院的董大酉,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汪定曾,上海工业设计院赵深,北京工业设计院陈登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哈雄文等。
(4)由党培养的历史学家。以时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刘大年为代表,早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理论知识,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浓厚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倾向,其史学研究关注现实、服务政治。
在所有代表中,第二第三类在人数中占据多数,然而,从会议过程和发言的重要性来看,梁思成的总结报告针对的是建筑历史学科本身,而汪之力或刘大年等人的发言却起着主导整个会议的政治方向的作用。特别是汪之力,不仅主持会议,也做了总结发言,并刊登在《建筑学报》上。这些都可以看出在这样的会议中,统一思想认识是超越于学术讨论之上的。
1 | 隶属关系结构20150404
参会单位和人员里有大量设计单位和建筑师是此次建筑史学术讨论会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而在提交会议讨论的报告中,又以民间住宅调查与人民公社规划为主要内容。生产单位的参与和会议讨论内容的明显导向性,使此次会议所说的“建筑史”与1930-40年代以营造学社成员为主的建筑史研究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既不是为了弄清中国建筑的沿革,也不是为了建立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建筑的特点,而是与现实的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事实上,1958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 “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为社会主义服务。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很快迎来高潮。在这一形势下,建筑历史研究的价值也必须体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具体而言,就是必须跃进式的拿出成果,指导人民公社建设,为人民公社建设服务。在1958年会议之前,刘敦桢领导的中国建筑研究室已经以此为目标,与华东设计院合作展开了民居调查。至1958年会议,参会者提交报告的内容充分反映了会议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主导方向,即以民居研究为手段,为人民公社建设提供参考,以配合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建设需要。
此次会议的讨论内容中,比民居和人民公社更重要的是对建筑史研究领域意识形态问题的校正与统一。会议安排梁思成、刘敦桢在会上做检查发言,直接否定了营造学社时期的历史研究路线,而且既批判复古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又批判资产阶级纯技术的功能主义,以解决建筑史学研究群体资产阶级思想仍主导学术研究的问题。同时,安排历史学家刘大年[6]做专题报告,使建筑史研究者了解无产阶级唯物主义历史学研究成果,为建筑史研究提供借鉴。以此来修正建筑历史研究方向,统一建筑历史研究的意识形态问题。而会议发言中频繁出现的“群众路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等词汇,都是1950-60年代政治核心话语。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以决议的形式,建工部代表国家宣布了建筑历史的无用。在这篇决议中,厚古薄今、学术脱离政治、为研究而研究、单纯从建筑布局艺术手法出发来研究、传统的繁琐考证等都受到了指责,决议也宣称,“研究任务必须为人民公社建设发挥积极的战斗作用。研究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建筑发展规律,指导今后实践,正确总结劳动人民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的丰富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汪之力的总结发言里直接批评了刘敦桢的古建筑研究、住宅研究与园林研究,并同样宣称现阶段的建筑历史必须为人民公社建设服务,其它都是无用的。[7]正因如此,此次会议决非是单纯的学术讨论会,而是承担着在建筑史领域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与方法的重要任务。由此也可以理解,生产、研究、出版、教育、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参加,也保证了会议的主导思想能够被传达到建筑历史相关的每一个领域。
在会议结束后,刊登于《建筑学报》1958年第11期专题中的是五篇文章:《插红旗,拔白旗——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展开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汪之力院长在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上的总结发言》、《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议决议》、刘敦桢先生《批判我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以及梁思成发言记录《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关于建筑历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检查发言》。丝毫没有涉及民居研究与人民公社规划本身。其中第一篇准确表达了这个会议的实质,可以说对建筑史领域的批判与检查才是此次会议的真正目标。
而经过12天的会议之后形成的《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议决议》[8]不仅是对此次会议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以“决议”的形式为之后的建筑史领域的工作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计划。《决议》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概述此次会议召开的基本情况,明确指出此次会议的目的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潮的形式下为今后工作制定方针与计划。2.将过去的研究定性为资产阶级研究方向、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并以列举的方式指出了哪些做法是错误,几乎涵盖所有营造学社时期,及1950年代以梁思成和刘敦桢为代表的建筑史研究内容和方法。3.明确什么是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什么是正确的思想立场,什么样的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才是符合新社会要求的研究。4.以大跃进的姿态, 下达以“分片包干”的各单位大协作方式编写“建筑三史”的任务。这不仅是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布置建筑史写作的任务,而且一反既往历史学家个人化工作的模式,将历史写作转变为一场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集体运动,从而将建筑史变成了国家历史叙述的一部分。
因而,此决议代表着当时建筑历史研究取向的“官方定论”:建筑史观的方法论取向,“研究人员必须具有鲜明的工人阶级立场,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全面地从本质上来分析研究建筑发展的规律”。建筑历史研究的组织方向,“在当地党委领导下,组织各地区高等学校,规划设计部门与有关单位,分片包干,在半年或一年之内,分别完成各地区的建筑史编写工作,然后集中起来,编成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建筑史”。
1958年会议之后,会议决议中涉及的几个方面的方针与工作都得到了迅速的贯彻,为人民公社服务的民居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营造学社时期的历史学意义上的写作与研究即使没有被完全抛弃,也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主要关注;“建筑三史”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条不紊的展开,建筑史学家们努力学习着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撰写历史。
由此可见,1958年的建筑史学术讨论会绝非是单纯的学术会议,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统一思想,贯彻国家方针,并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组织具体工作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从组织过程看,此次讨论会自上而下的、跨单位跨部门的组织方式,可以使会议精神在第一时间得到无差别的传达;同时,各单位间有明确的行政级别,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使讨论会上各项任务在会后能够有序完成。讨论会通过对于与会单位的统一管理(在召开会议时体现为对与会单位的选择),为各项学术运动的推行和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组织架构上的便利。从会议内容上看,围绕人民公社的调查报告的提交,以及尤其是梁思成、刘敦桢的自我批评的发言为建筑史研究者树立了警示性的榜样,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错误的,并通过在建筑学会官方刊物《建筑学报》上刊登的方式,向全国的建筑界工作者传达了相应的信息。而“决议”的贯彻执行更说明了1958年会议所具有的官方性与权威性质。
1958年的全国建筑历史讨论会并非孤例,以会议作为管理的手段,甚至法律的补充在这个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如毛泽东在1958年8月召开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民法、刑法那么多的条文谁记得了……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我们每个决议都是法,开会也是法……。[9]这种对会议的定位恰是对此次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的很好注释。这使每个会议的“决议”都必须像法律一样被执行。因此,如前文已经提及的,仅1950年代就召开了重要建筑会议10次。而这个时期无论是涉及建筑风格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还是作为建筑设计指导方针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尽量美观”等贯穿整个1950-60年代的建筑领域的相关政策、原则,其提出、推广与结束都以会议为平台推动进行[10],进而从管理层面,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历史等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例如,“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尽量美观”这一建筑设计指导方针在第一次全国建筑工程会议上提出(1952.7),经第一次全国省市建筑工程局长会议(1954.12)、建工部召开的设计及施工工作会议(1955.2)、以及中国建筑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1957.2)等多次会议反复强调,从而将这一方针推向高潮并落实实践。
13.支行合规大讨论会议纪要 篇十三
叶城县支行合规大讨论会议纪要会议时间:10月26日会议地点:行长办公室参会人员:叶城县支行行长凯赛尔、副行长米娜瓦尔·托合提、支行各部室(班组)负责人、风险联络员等全体员工主持:凯赛尔记录:杨晓慧请假人:无2013年10月26日,凯赛尔行长主持了合规大讨论活动第二次学习。
一、凯赛尔行长要求各部室、各班组集中查找违规问题全行各级机构要从违规意识、违规决策、违规操作三个方面,结合本部门、本班组的实际情况,对照**区分行2013年“强化风险管理年”活动现场检查、各部门检查所下发的问题确认书、整改通知书、检查报告以及通报等,查找重点违规问题及其外在表现形式
二、违规意识方面:(1)违规与发展的关系如何界定--是有利业务发展还是影响业务发展;(2)违规与创新的关系如何理解--是促进创新还是阻碍创新;(3)违规的主要原因如何认定--是上级指令、任务压力、制度漏洞,还是个人过失;(4)违规的产生概率如何把握--是否认为“工作做得越多,违规可能性越大”;(5)违规与违法的边界如何厘清--是否认为“只要不违法,违点规没关系”,即“违规经营≠违法经营”;(6)违规与责任查究如何结合--违规要不要承担责任,是否可以“以批评代替处罚”。要求逾期较高的支行认真分析剖析。
14.交流讨论会会议纪要 篇十四
为进一步巩固“奉献敬业、正抓实干、奋发有为、事争一流”主题教育学习成果,8月22日,我局召开 “奉献敬业、正抓实干、奋发有为、事争一流”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交流讨论会,全体执法人员参加了交流讨论会,教导员宋双臣同志主持了会议。
会上,副局长李长江同志就我局开展“奉献敬业、正抓实干、奋发有为、事争一流”主题教育学习情况做了具体报告,报告中对我局开展学习活动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具体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主要对策。与会人员畅谈了各自的学习心得体会,同时还对自身思想认识、理论学习、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15.交流讨论会会议纪要 篇十五
本刊讯 (记者海帆) 2010年9月4~5日, 由农村电工杂志社举办的农电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在银川召开。会议旨在交流和推广各地加强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探讨当前农电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促进农电系统各单位认真落实工作部署, 扎实推进农电安全标准化建设, 提升农电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国家电网公司系统部分地市供电公司农电部负责人、专责, 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征文获奖作者, 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成效较好的部分县供电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全面做好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对完成“十一五”农电目标任务, 服务新农村建设, 开创“十二五”农电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农电安全生产管理, 健全农电安全生产体系, 提升员工安全素质, 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是贯彻落实“三新”农电发展战略, 加快提升农电管理水平、推动农电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基本要求, 是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电网企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会议强调,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面增强全员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切实把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作为提升农电整体管理水平的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好。虽然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 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随着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电力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 电力安全生产不断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 尤其是在农电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动摇, 正确处理电力安全与电力发展、电力安全与电力改革、电力安全与企业效益的关系, 始终把电力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 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改革和发展的各个环节, 使电力安全生产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会议要求, 各单位要加强管理,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已经开始, 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谁管理、谁负责, 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 建立健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强化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与监督。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 各单位要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快速高效的反应机制和与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的协调机制,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切实提高防灾抗灾工作水平, 做到避免发生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事故, 确保供用电安全,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公共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把保护员工安全、确保员工健康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变“被动安全管理”为“主动安全管理”。要不断加强员工安全素质教育, 加大员工专业培训力度, 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技能水平, 提升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 全面提高员工业务技术水平, 为实现农电安全生产提供人才保证。要加强监督管理, 努力提高安全监管能力, 做到各层次、各部门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使安全管理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实现安全管理工作可控、在控, 从而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会上, 还对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征文获奖论文进行了表彰, 获奖代表作了经验交流。
附件: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征文获奖论文名单
一、优秀论文一等奖 (3篇)
1.《创新安全管理模式谱写安全生产新篇》
作者:河北省霸州供电局薛海英陈燕鹏
2.《以人为本抓安全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供电公司杜方超
3.《创新安全管理再攀安全生产新高峰》
作者:山西省平陆供电支公司庞利荣
二、优秀论文二等奖 (7篇)
1.《强化安全管理“软环境”提升标准建设“硬实力”》作者:江西省安福县供电公司彭洪梅
2.《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河北省曲周县供电公司
范学章孔拥现郑素民
3.《加强现场标准化作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江苏省启东市供电公司
龚允生陈炳康杨福生陈燕新
4.《加强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安全管理的策略思考》作者:四川省邻水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李株林
5.《用“六个到位”强化农电安全管理》
作者:甘肃省武威供电公司许多红
6.《持续推进供电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浅析》
作者:福建省罗源供电公司陈明虹
7.《农电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考》
作者:四川省德阳电业局刘剑刘洋
三、优秀论文三等奖 (15篇)
1.《供电企业优秀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探讨》
作者:安徽省阜阳市供电公司孙楷淇
2.《加强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措施》
作者:安徽省宣城供电公司胡红兰
3.《供电企业基层班组“三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作者:湖北省咸宁供电公司罗珍
4.《搞好安全用电管理应坚持“四个必须”》
作者:河南省安阳供电公司赵宾勤路福启
5.《农电安全管理之我见》
作者:河南省郑州供电公司李昌喜
6.《农电安全管理初探》
作者:河南省杞县供电局牛兴李铁军
河南省开封供电公司阮小三
7.《“四位一体”是农电安全生产的保证》
作者:湖北省咸丰县电力公司白荣生
8.《关于建立电力事故灾害应急体系问题的探讨》
作者:江苏省如皋市供电公司徐红武薛文海
9.《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初探》
作者:河南省临颍县电业局张辉夏占民
10.《实施个人信誉管理建立安全诚信文化》
作者:陕西省商洛供电局洛南分局
王亚莉姬禹锡姬淑玲
11.《诚信文化架构电网安全根基》
作者:安徽省巢湖供电公司欧伟
12.《实施安全专业化管理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作者:江苏省新沂市供电公司胡以传许振宇
13.《浅谈安全行为科学在反习惯性违章中的作用》
作者:山西省运城供电分公司常丽
14.《安全管理之反思》
作者:河北省鹿泉供电公司甄纲段海涛
15.《浅议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作者:河北省景县电力局张兰亭朱长松张杰
四、优秀论文奖 (33篇)
1.《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与措施》
作者:陕西省商洛供电局山阳分局高挺
2.《筑牢安全生产“防火墙”》
作者:河南省尉氏县供电局
陈立友黄述民周世俊郭蕾
3.《念好安全“五字经”确保电网稳定运行》
作者:山西省长子供电支公司郭红兵
4.《强化安全意识注重管理细节提升管理水平》作者:河北省磁县供电公司路俊玲
5.《西峡电力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与做法》
作者:河南省西峡县电业局陈新雪
6.《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作者:江西省永新县供电公司黄玉平
7.《当前农电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作者:河南省封丘县电业局王锐进杨兵民
8.《浅议电力施工安全管理》
作者:河南省获嘉县供电公司王贻胜王洪涛
9.《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供电企业》
作者:广西玉林供电局罗贤举
10.《浅谈加强电气安全管理与措施》
作者:辽宁省彰武供电分公司张华
11.《浅析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河南省襄城县供电局张怀亮张海生
12.《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刍议》
作者:河南省开封县供电公司何永志苑井波
13.《强化安全监督管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吉林省四平城郊农电分公司徐海峰徐岩
14.《浅谈电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
作者:河北省武邑县电力局李国庆刘月朋
15.《以人为本促进供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作者:河南省新郑市供电公司周二伟
16.《开展供电所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评估工作的思考》作者:湖北省恩施州电力总公司谭辉
17.《浅谈基层供电所的安全生产管理》
作者: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供电公司王玉敏
18.《浅谈供电企业基层员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配置与使用》作者:湖北省巴东县电力公司谭曙光
19.《以人为本狠抓管理促进安全管理上水平》作者:黑龙江省方正县电业局孙孟波佟显峰
20.《创新工作举措全面加强农村用电安全管理》
作者:河南省驻马店市供电公司赵军生罗伟
21.《浅析农村供电所安全管理重点问题与对策》
作者:四川省富顺县农电管理站张代明赵和泰
22.《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农电安全生产》
作者:河南省睢县供电公司张忠军赵高峰
23.《构建农电安全文化的实践与做法》
作者:河南省宁陵县供电局巩志刚孙晓峰
24.《构建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
作者:山东省曹县供电公司刘华腾
25.《实施“零责任”工程保安全避风险》
作者:山东省德州供电公司
刘东旗周方友刘建李万彬
26.《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江苏省灌南县供电公司王佳娟
27.《农村临时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作者:山西省晋城供电分公司邢芳秦向阳
28.《浅谈电力生产和电力安全的关系》
作者:河北省邯郸市城郊水电管理处赵霞
29.《安全生产中习惯性违章的根源及应对措施》
作者:新疆农七师电力公司奎屯供电公司李新民
30.《警钟长鸣保安全强化管理促发展》
作者:山西省高平供电支公司邢建勇
31.《强化安全监督管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福建省福清供电有限公司施家乐郑成
32.《浅谈基层供电所的安全管理》
作者:河南省鄢陵县电业局张延杰张青山
33.《农电安全管理浅析》
【交流讨论会会议纪要】推荐阅读:
讨论交流材料10-31
教育思想大讨论交流会总结08-11
案例讨论会会议纪要07-08
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07-27
作风建设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10-20
需求讨论会议纪要09-08
全体职工会议小组讨论08-29
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材料10-17
党校讨论会议记录模板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