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扶贫攻坚战(共11篇)(共11篇)
1.打好扶贫攻坚战 篇一
打好扶贫攻坚战改进干部作风是关键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2日 09:46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李之际
围绕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县域经济发展、作风建设等情况,3月7日至9日,省委副书记梅克保赴武陵山片区县慈利、桑植县调研。他强调,要积极抢抓机遇,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3月10日《湖南日报》)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达545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2%。要使全省人民奔小康,关键是农民奔小康,因而湖南始终把“三农”问题当作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生产当作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扶植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从粮补、种补、综补、农机补、油菜补、能繁母猪补等等,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贫困化人数日益减少。但是因为基础不一样,自然条件不一,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时有出现,因而,扶贫任务仍然艰巨,丝毫不能放松。
贫困农民要摘掉“穷”帽,走向富裕之路,除了自身要自强自立,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还得靠外力的作用。这个外力除了“户帮户,村帮村”之外,还得靠干部的引领,干部是群众的引路人,其作风好差,对一个地方农村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扶贫主是要抓重点,排难点,以点事面,以典型引路,立足于当地的传统优势,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仅眼睛要盯在种植业,养殖业上,还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不仅要走农业发展的路,还得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视野要宽,立意要新,多方面,多渠道的去引导。
扶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按照老的战术,旧的模式进行显然难以取胜,这就得要有新的谋略,新的武器实施,首要之点在于转变职能,变简单的管理为提供优质的服务,变单纯的输血为多方造血,再则,要摸准农村的脉搏“对症下药”,了解农民需要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这个补,既要从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助,更重要的是用新技术,新的观念去引导和指导,提供产、供、销进行一条龙的服务。
干部是扶贫攻坚战的指挥者,要指挥好,就得做到心中有数,“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干部又是扶贫攻坚战的参与者,还得走在前,冲在前,这就得要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把扶贫当作是自己事,设身处地的帮农民脱贫致富,扶贫效果好不好,群众富裕水平高低,是检验干部水平高低,作风扎实的试金石。
“在贫困地区,不怕经济贫困,就怕思想贫乏、作风松垮”。常言道“干部干部先走一步”,这就从办公室走出来,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贫困的地方去。扶贫在此也是一次考验,不仅是扶贫效果,也是对自身思想和作风的考验。
2.打好扶贫攻坚战 篇二
那五年,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段时期以来,各地各级都在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出政策出措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打好扶贫攻坚战到打赢脱贫攻坚战,透出了更坚定、更强烈的信号。
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更明桷。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扶贫领域,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新世纪扶贫开发纲要,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明显,从1990 年的60% 以上,下降2014 年的7.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扶贫攻战,强调“扶”;脱贫攻坚,强调“脱“。这表明到2020 年,我国将实现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脱贫、贫困县全摘帽。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更严格。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最低标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好这块“短板”。确保到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汇聚各方力量,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攻克脱贫难关,是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路径更清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小康、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等针对性举措。精准扶贫的新方略,即要求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扶贫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五个一批”,以及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加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缩小收入差距等。这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出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独有的优越性,也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规定了总体思路、基本方略、行动路线和保障措施。
3.洛阳: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篇三
近年来,洛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讲话精神,站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把洛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目标,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不断创新机制措施,全面落实精准扶贫要求。
一、理清思路,完善机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4次专题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并就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措施途径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为落实好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4年以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顶层设计上谋划“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形成了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在宏观层面,洛阳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洛阳市扶贫开发考核办法》;在综合层面,洛阳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了《洛阳市定点帮扶工作实施办法》《洛阳市社会捐赠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在项目管理层面,积极适应扶贫项目管理体制机制转换需求,先后修订完善了《洛阳市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等14个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规范了项目管理,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益,形成了扶贫机制创新框架。
二、科学规划,落实精准扶贫要求
一是高标准完成了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2014年,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河南省扶贫办的部署要求,洛阳市制订了实施方案和识别细则,动员帮扶干部、扶贫志愿者2400多人,识别省级贫困村669个,市级示范村106个,识别贫困户12.97万户、贫困人口44.656万人。2015年上半年,洛阳市对现有贫困人口数据进行更新、完善、标注、清除,进行预脱贫管理,为今后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科学编制了《洛阳市脱贫规划(2015—2020年)》。从编制贫困村脱贫规划做起,洛阳市编制了县级脱贫规划、扶贫搬迁规划、特色产业规划和项目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洛阳市脱贫规划(2015—2020年)》,对今后5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实现了扶贫开发的目标管理、量化管理,描绘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路线图。
三是实现了扶贫项目建设的目标管理。依据《洛阳市扶贫开发项目建设规划(2015—2020年)》,将脱贫任务与项目建设挂钩,按照年度财政扶贫资金五分之一的贫困村受益、四分之一的贫困群众受益的目标,给年度脱贫任务赋予具体项目,下达了年度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任务,使洛阳市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计划管理的轨道。
四是落实了扶贫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洛阳市十分注重扶贫项目的质量建设,建立项目建设责任制,每年对项目村村干部、项目监理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建立《扶贫项目管理台账》,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了督查跟踪,实施项目管理精细化。2014年,洛阳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3亿元,完成整村推进、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项目583个。2015年,洛阳市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5亿元,安排项目600个,目前项目总体进度完成70%。
三、狠抓机制建设,深化社会扶贫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定点帮扶工作体系。洛阳市完善了市级领导包村示范制度、市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党员干部包户制度。调整安排市级领导包村46个,县级领导包村256个,定点帮扶单位911个,安排驻村干部2957名,安排驻村第一书记59人,实现了贫困村定点帮扶的全覆盖和重点村多重覆盖,12.92万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覆盖。
二是搭建社会化扶贫建设平台。2015年,洛阳市成立扶贫基金会,目前队伍不断壮大,运转不断规范,作用发挥明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将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归口扶贫管理,社会扶贫的各项制度、机制逐步规范完善,为社会化扶贫的力量凝聚、人才汇集、资金筹措、规范运作提供了平台。
三是积极实施社会化扶贫工程。实施“金果树工程”,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发挥资源优势,到贫困地区合作投资开发各类项目、兴办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双赢。实施“爱心圆梦工程”,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运用捐赠的方式,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项目、改善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爱心人士关爱扶贫、奉献爱心的美好梦想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梦想。2014年以来,洛阳市共实施“金果树工程”174个,签约项目资金31.3亿元;“爱心圆梦工程”212个,项目捐赠资金1.2亿元。
四、开拓创新,推动扶贫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是开展绿尔蜗牛产业扶贫推广项目。发展示范村30个,示范户250户,推动了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培育洛阳扶贫产业规模,解决贫困群众对特色养殖项目信心不足的问题。
二是建立东汉产业扶贫担保基金项目。筹措1200万元担保基金,撬动金融资金6000万元,支持20个贫困村400个贫困户发展养鸭产业,探索新的融资模式,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不足问题。
三是建立互助资金扩容工程。依托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在6个贫困县建立互助资金扩容工程,筹措互助基金4400万元,全市小额放贷规模达到2.2亿元,为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贷款难的问题找到途径。
四是实施整村搬迁人地挂钩试点工程。选定1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搬迁,盘活贫困村土地资源,通过贫困村土地、林地、荒山资源综合开发,引进工商资本走进贫困地区,增加搬迁群众收入,提高扶贫搬迁的综合效益。
五是启动“互联网+扶贫”—电商扶贫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2.5亿元,采取OTO模式,在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订单生产特色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平台把贫困群众的菜园子与城区的菜篮子直接连接,实现产业扶贫的市场化,项目带动13个县(市)区1万户群众从事特色产业生产,实现3万人脱贫。
六是开展构树扶贫试点。为发挥好贫困山区荒山资源,推动贫困地区养殖业发展,洛阳市与河南农大合作研发,建立构树示范基地330亩,研发中心1个,构树苗圃培育基地100亩,计划2016年全面推广。
五、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扶贫资金数量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欠账较多,扶贫搬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没有项目资金支撑,发展产业的引导资金需求量大,虽然中省资金每年都有增加,洛阳市财政每年有1亿元资金投入,但要完成年度精准脱贫目标,资金缺口比较大,部分效益好的项目安排不了。
二是个别项目建设进度慢。按照年度目标任务要求,大部分项目都能按照时间节点开展建设,个别项目由于前期论证不充分,规划不完善,导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尤其是扶贫搬迁项目,由于补助标准低、基础设施投入大,基层普遍积极性不高,项目进展较慢。
三是社会扶贫工作开展难度大。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但由于社会动员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参与度还不充分,对社会资金的需求大于社会资金的投入。
六、扶贫发展规划
按照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19年提前脱贫的目标,超前谋划,广泛动员,不断创新机制和手段,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一是抓好扶贫机制建设,构建高效的“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完善市级扶贫考核体系,做好考核办法的宣传推动,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扎实做好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行业部门扶贫考核工作。
二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确保阶段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积极筹措资金,合理安排项目,创新扶贫模式,加大项目督查力度,加快项目进度,保证项目质量,发挥好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确保完成每个节点的脱贫任务。
三是搞好改革创新,实现重点工作突破。在抓好传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探索金融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等新型扶贫项目,探寻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系统手段,搞好试点,做好推广,寻求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四是积极抓好社会扶贫工作。组织好新一轮定点帮扶工作,建立高效的定点帮扶体系,真正发挥好帮扶队员作用。规范扶贫协会和扶贫基金会的运作和管理,建立稳定的社会扶贫运作机制。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广泛募集资金,不断提升“金果树工程”和“爱心圆梦工程”的品牌效应,不断掀起社会化扶贫高潮。
4.打好扶贫攻坚战 篇四
深化双联精准脱贫典型材料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xx镇认真落实市委“深化双联、精准帮扶、责任到人、限期脱贫”的工作思路和“四个六”的工作要求,根据区委、区政府精准扶贫总体部署,把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狠抓政策扶贫、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扶贫关键点,着力建立“五双”工作机制,形成了市、区、镇、村、组五级立体式全覆盖的精准帮扶工作体系,确保了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我们的做法是:
一、狠抓精准识别关键点,着力落实各级帮扶责任
全镇现辖12个村,83个村民小组,4639户、16889人。按照对象精准的要求,我们通过认真摸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筛选确定435户、1538人为精准扶贫对象,全部由1名市级领导、27名县级领导、58名科级领导、144名副科级干部,共229人进行包抓联系。同时,根据区委、区政府总体脱贫目标和“十百千万工程”任务的要求,我镇提出2015年打基础,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确定的西寨、观山口、丰乐口三个重点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履盖。
为了有力推进各项扶贫措施和任务目标的落实,镇党委及时安排动员部署,层层传导压力,并结合实际建立了xx镇“五双”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双包挂”机制。全镇科级领导干部对12个村包村挂户,全程指导包挂村开展工作;镇村全体干部对83个村民小级包组联户,与市区帮联干部齐心协力共同开展帮扶工作。
二是建立“双方案”机制。镇党委立足实际研究制定了《xx 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从全镇的层面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镇党委也组织各村按照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的要求,在区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经过村“三委会”充分研究论证,量身制定了符合各村实际的《村级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使村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工作任务。
三是建立“双承诺”机制。市区镇帮联干部就与贫困户对接确定的帮扶措施做出承诺,贫困户就落实扶贫措施和使用小额贴息贷款用途做出承诺,两份承诺上墙公示,做到了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四是建立“双公示”机制。全镇建立了科级领导包挂扶贫户工作进度日公示制度和各村小额贴息贷款发放、牛羊调引及新改建圈舍任务完成进度日公示制度,每天下午7点以前在全镇进行上墙公示,促使使每个科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落实、带头抓督查、带头抓进度,在全镇营造了比拼赶超的工作氛围。
五是建立“双考核”机制。镇党委将深化双联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与各村党组织、村委会和镇属部门签订了单项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了考核分值权重,层层靠实了责任,传导了工作压力,保障了精准扶贫工作务实有序开展。
二是狠抓政策扶贫关键点,着力落实各项扶贫措施
xx镇贫困面广,整体脱贫任务艰巨。特别是有的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转不过弯子,有的因病因残劳动力少失去了发展信心,有的想发展缺资金又放不开胆子,致使市区非常好的到户扶持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扶贫攻坚成效如何,关键在干部能否主动作为、群众能否鼓足干劲。为此,镇党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着力破解阻碍精准脱贫的的观念束缚、思想障碍和制约瓶颈。从思想发动上、人文关怀上、提振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帮助贫困户从思想上精神上首先实现了脱贫。通过深入细致地工 作,在全镇形成了“党员干部受教育、扶贫工作上水平、贫困群众得实惠、精准脱贫促发展”的深度共识。
通过落实,全镇435户贫困户计划新建圈舍69栋,改建圈舍128栋,调引基础母牛492头,调引基础母羊362只。目前已新建圈舍71栋,占计划的102.9%;已改建圈舍132栋,占计划的103%;已调引基础母牛520头,占计划的105.7%;已调引基础母羊410只,占计划的113.2%。有324户贫困户计划申请精准扶贫贴息贷款928万元,现已发放327户930.5万元,占计划的100.4%。全镇享受产业政策扶贫、贴息贷款扶贫的户有347户,其它88户通过劳务输转、种植高效田、低保等措施实现整体脱贫。
三是狠抓产业扶贫关键点,着力助推整体脱贫步伐
针对全镇地处祁连山脚下、水资源调蓄能力差、农业结构调整难、农民增收缓慢的实际,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当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条件,规划制定了发展以李广杏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1万亩,以花卉为主的高效经作制种1万亩,以有机小米为主的小杂粮1万亩的“三个1万亩”的特色产业发展目标,以保障广大群众和贫困户持续增收。今年新发展李广杏2944亩,累计达到7300亩,发展花卉等高效经作制种7800亩,发展谷子等小杂粮950亩。特别是在林果产业发展上,为扩大我镇李广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举办了第一届xx李广杏招商推介会和采摘节,有效地促进了销售、稳定了价格,保障了群众收入。经测算,今年全镇人均来自李广杏的收入达到500元,来自花卉等高效经作制种的收入达到1000元。我们计划明年再发展李广杏3000亩,总体达到1万亩,积极联系种子公司,发展花卉等高效经作制种1万亩,同时,我们在认真总结今年200亩小杂粮试验示范基地对比成果的基础上,逐年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力争到2018年达到1万亩。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我镇贫困户按期实现脱贫、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有力 保障。
四是狠抓基础设施扶贫关键点,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镇党委以夯实发展基础,助力精准扶贫,造福子孙后代为已任,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点扩面,年内完成小城镇主干道路铺油造面1.47万平方米,架设太阳能路灯96盏,村组架设太阳能路灯150盏,全镇硬化村组道路15公里,铺筑砂石道路5.1公里,修建渠道11.4公里,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示范点3个,修建组级文化室13个,投资1064万元的红山小学教学楼、师生公寓楼已竣工交付使用,全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得到了有力改善,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奠定了基础。
同时极争取将西寨、观山口、丰乐口等3个村列为全区精准扶贫重点示范村,力争2016年基础设施达到全履盖。今年面对贫困村林果基地道路交通条件差、道路不通畅的问题,经多次协调请区主要领导亲临现场办公,确定并重点实施了观山口村、观山村8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建成了连接2个千亩林果基地的林果运输大通道,解决了沿途3个居民点的道路硬化,1个居民点的整治改造,不但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还对进一步扩大林果基地规模,打造全镇生态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创造了便利条件。
五是狠抓典型培树关键点,着力提高精准脱贫成效
5.打好扶贫攻坚战 篇五
狠抓落实
坚决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
——在全市工会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在全市工会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部署会。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市委市政府,从全总到省总,都对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市各级工会要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解困脱困行动取得实效。刚才,XX同志通报了《2018—2019全市帮扶专项资金审计情况》,XX作了表态发言。可以说今天这个会,既是一次思想上的誓师动员会,也是一次工作上的谋划部署会,更是一次行动上的督促落实会,目的就是引导和推动全市各级工会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全面小康目标上,把工作重心倾斜到开展解困脱困上,把工会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职工群众脱贫上,坚决打赢这场精准解困脱困攻坚战和大决战。为做好全市工会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下面,我简要讲三点意见:
一、因势而谋、乘势而上,切实增强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做好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之举,各级党政都对此作了重要部署,并要求工会组织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常常讲,大家要按照XX记的要求,做好党政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事。什么是党政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事?这件就是!全市各级工会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提高思想站位,因势而谋、乘势而上,切实增强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这是党政所需的政治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今年到了收官之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帮扶和保障力度,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帮助困难职工尽快解困脱困。省委刘奇书记在全省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上强调,要发挥好各级工会“职工之家”作用,营造齐心协力抓脱贫、全民动员促解困的浓厚氛围。市政府常务会在审议我市《关于加大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力度的实施意见》时明确要求全市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各类资源帮扶优势,实现对城镇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全市各级工会一定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深刻领会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这一政治任务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定力。(二)这是职工所急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市解困脱困任务依然艰巨,全市在档困难职工XX户,需要解困脱困的困难职工人数不少,而这些困难职工的贫困程度不同,致困原因也不一样,特别是有些困难职工面临再就业困难、长期疾病等问题,解困脱困的难度很大。此外,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过程中,每年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困难职工,这部分困难职工也要实现同步建档、同步帮扶、同步解困脱困。这些都是我们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必须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多做雪中送炭、暖人心的事,切实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三)这是工会所能的光荣使命。
全总李玉赋书记强调,各级工会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打赢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攻坚战。省委XX副书记在省总十四届一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以职工为中心,忠实履行工会维权和服务职能,加大对困难职工脱困解困的帮扶和保障力度。服务职工是工会组织的天职,我们强调坚持以职工为中心,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服务好职工的生存需求。困难职工都不能服务好,还何谈工会组织的服务?今后,全市各级工会要坚决落实好中央、省、市和全总、省总的要求,把困难职工的帮扶解困融入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加大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帮扶和保障力度,切实做到解困脱困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解困脱困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解困脱困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切实履行好工会组织的服务职责,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小康路上掉队。二、肯定成绩、正视不足,进一步认清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坚持真情服务职工,把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有力度。自2012年以来,市本级建档困难职工从XX余户减少至2019年的XX户,下降幅度为XX%,在全省位居首位。二是有温度。坚持“四季恒温”,人均帮扶金额从2012年700XX元增至2019年XX元,增长XX%,增幅在中部地区位列第一。三是有厚度。以市总职工服务中心为抓手,目前全市已逐步形成了以市级职工服务中心(帮扶中心)为骨干,县级职工服务中心(帮扶中心)为支撑,企业服务(帮扶)站(点)为基础的工会三级帮扶工作网络,建成XX家企业职工服务中心,初步构筑了“上下、左右”一张“无缝关爱网”,覆盖面达到了XX%以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重输血轻造血。许多工会组织只是停留在每年逢年过节送点慰问金、物资了事,没有真正去了解困难职工致困的具体情况,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去帮助困难职工依靠自身脱贫解困。二是重物质轻精神。许多工会组织只是在物质上对困难职工予以帮助,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激发困难职工的内生动力,到困难职工家里走访往往是“走马观花”,东西放下就完事,与职工的情感互动不够。三是重套路轻创新。许多工会组织只是机械按照“四季恒温”的路子来开展帮扶工作,春季就只搞就业援助,夏季就只做送清凉,秋季就只办金秋助学,冬季就只开展送温暖活动,在解困脱困工作中创新力度还不够。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改进。
今后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重点做什么,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
一是要把握好工作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党中央对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标已经明确,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目标也是要确保到2020年,通过精准帮扶,人均纯收入在现行城市低保标准下的贫困职工全部实现脱困,对于因残疾、重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职工,推动政府纳入救助制度兜底,建立工会常态化帮扶机制,保障他们生活水平超过低保标准以上实现解困脱困。二是要把握好资金使用。
按照工会经费向基层倾斜的要求,在工会经费预算中加大帮扶资金和工作经费投入,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困难职工帮扶这个“刀刃”上。市总在这方面将发挥带头作用,从市总工会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解困脱困专项资金,充分保障解困脱困工作经费。要加强工会帮扶硬件建设,规范各级职工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四级帮扶服务圈,让困难职工能够近距离享受工会组织服务。各级工会要加强帮扶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方向、范围、对象、程序使用,对不作为、乱作为导致帮扶资金使用管理混乱的行为要严肃问责。三是要把握好作风建设。
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困难职工切身利益,工作是否到位,职工是否认可,是对各级工会作风建设的重要检验。在帮扶困难职工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不能居高临下,要带着感情多走访、多沟通,用心、用情燃起困难职工生活的的希望,增强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信心,让困难职工经济和精神同步脱贫。要切实发挥工会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让广大职工切实感到工会组织是真正的“职工之家”,是值得信赖的“娘家人”。要加强调查研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创造更多经验做法,推动面上工作开展。三、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坚决打赢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攻坚战
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利在当下、功在千秋,我们要以大抓落实、抓大落实的韧劲,转变解困工作思路,创新解困工作方法,补齐工作短板,当好困难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打赢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攻坚战。
要当好困难职工的第一知情人。扶贫先识贫。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只有摸清底数,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一是底数要清。按照“分级负责、精准识别、一户一档、动态管理”的原则,全面深入对困难职工档案重新摸底调查核查,符合标准的保留,不符合的退出,新发现的及时建档,同时努力推动困难职工数据与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的数据共享,实现在档困难职工档案动态化管理。二是手段要新。把建档立卡工作与发行“XX职工卡”工作结合起来,为建档困难职工发放“XX职工卡”,使其享受到工会组织的普惠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会会员信息系统,创新思维,把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与职工服务信息化平台有机统一起来,扎实推进困难职工救助工作实现网上办理,逐步打造XX“互联网+工会工作”品牌。三是责任要明。深入调查研究,在全面准确掌握困难职工规模、数量、分布等情况基础上,认真分析致困原因,找准解困脱困措施,建立“一帮一”结对帮扶制度,确保每个困难职工家庭都有单位帮扶,有解困脱困责任人,做到一户一档案、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坚持一帮到底,不达目标不脱钩。
要当好困难职工的第一报告人。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光靠工会组织单打独斗肯定不行,要当好困难职工的信息员、联络员,把有关信息向各级各界及时报告,争取更多支持,推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三位一体”困难职工大解困格局。一是要争取党政重视。要积极推动把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党政考核体系,纳入当地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整体布局,聚合各类解困资源,实现对全市困难职工的解困脱困工作整体推进。二是要争取部门支持。要主动加强与人社、民政、信访、司法、卫生、教育等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的联系沟通、协作配合,推动建立与政府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联动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市财政加大对帮扶专项资金投入,优化资金支出结构。三是要争取社会参与。积极鼓励和动员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解困工作,按照能力大小和意愿,自主选择困难职工家庭作为帮扶对象,或以帮扶项目的实施为载体,推动社会帮扶。大力开展帮扶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力量,提高帮扶效果。
要当好困难职工的第一帮助人。要结合工会特点和优势,针对困难职工具体致困原因和脱困需求,对困难职工采取“四个一批”措施,分类实施帮扶,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一是通过就业创业援助解困脱困一批。扶贫先扶智,要注重强化“造血”意识,努力帮助困难职工从临时解困变为永久脱困,协助政府确保有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要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品牌活动,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依托市职工服务中心,面向困难职工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让困难职工有一技之长,打造更多金字招牌,以创业就业的增量减少困难职工的存量。二是通过推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一批。有许多困难职工因为种种原因社保政策得不到落实,我们要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下大力气帮其解决,推动将符合标准的职工纳入国家社会保险制度覆盖,监督企业贯彻落实好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困难职工社保权益。三是通过大病医疗保险保障一批。要加强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将全市困难职工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范畴,为全市困难职工赠送大病意外险,缓解职工因病造成的经济负担。四是通过社会救助兜底一批。要进一步健全送温暖机制,强化雪中送炭、纾难解困功能,把有限的资金瞄准最困难的职工。对特别需要救助帮扶的困难职工,按月或按季度定期发放生活补贴,实现送温暖经常化、常态化。要切实升级“金秋助学”行动,创新做好困难大学生跟踪帮扶等项目,确保困难职工子女上得起学,顺利完成学业。
6.全力打好职业教育攻坚战 篇六
张长云
实施职教攻坚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整体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南江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地震重灾县、时代先锋王瑛生前工作县、全国工商联县域经济试点县,正处于黄金机遇期和发展转型期,需要更多的实用人才和智力资源参与到加快南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所以必须在职业教育品牌、规模和实力上实现突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打好老区扶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一、强化质量意识,在做响品牌上攻坚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所在。要实现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就必须打造具有南江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职教品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南江职业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汇聚名牌师资。教育兴衰成败,取决于师资优劣强弱。通过在现有职教师资队伍中培训提高、在全县教师中筛选骨干、到高等院校引进优秀毕业生、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等方式,切实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特长突出、视野开阔”的职教师资队伍。建立教师到企业和农村实践的长效机制,提高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水平,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开办名牌专业。优势专业是职业教育的内在潜力。牢固树立“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以开放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全省、全国需求,根据本校已形成的传统优势专业,不断开设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瞄准本地需求,结合南江优势产业和发展趋势,积极开办特色专业,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
(三)创建名牌学校。应打破常规、大胆试验,深入探索符合南江实际的职教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南江职业教育名牌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机遇,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南江职业教育发展,不断强化全县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迅速启动示范性职业中学创建工作,不断提高职业中学的综合实力,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以跳起摸高的勇气,进一步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确保完成既定的创建目标。
二、强化竞争意识,在做大规模上攻坚
办学规模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做大职业教育规模是实现职教攻坚目标的重要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中学应千方百计突破现有办学规模,努力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
(一)通过灾后重建扩大规模。通过实施教育灾后重建,我县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各业主单位和施工企业务必采取“工期倒排、挂图作战、悬奖攻关”的办法,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强力推进,确保9月开学时所有灾后重建项目基本投入使用。应切实加强质量监管,严把资金使用关口,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
(二)通过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整合资源是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坚持“公”与“民”、“大”与“小”、“老”与“新”的整合,积极整合公办、民办职业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构建多领域、广覆盖、立体化的大职教体系。坚持将部门主导的职业培训项目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以职业中学为平台,建设职业培训基地,实现培训项目与资源建设一体化。
(三)通过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严格实行中职生送培任务目标管理制度,严格考核,逗硬奖惩,让更多学生进入职业中学学习,确保到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在校学生比例达到7:3。逐步剥离职业中学义务教育,不断优化资源结构,集中力量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到2012年实现高级职业中学目标。
三、强化创新意识,在做强实力上攻坚
提升职业教育实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中学应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找准发展关键,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实力。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健全“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继续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校企一体、教产联合”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扩大“订单教育”规模,确保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进一步增大投入。资金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发改、财政、教育等相关单位应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县财政应逐年增加职教专项经费预算,对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资金要优先保障、优先安排。探索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注入职业教育,多渠道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管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县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教育局应切实肩负起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工作,着力加强对职业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各职业中学应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绩效分配制、教师聘任制、校务公开制等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学校管理,不断增强学校活力。
7.打好扶贫攻坚战 篇七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明显缩小,扶贫对象大幅度减少”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充分彰显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如何打好“十三五”贫困村攻坚战,笔者认为:一是明确一个目标、二是完成二个任务、三是转变三种观念、四是加强四种措施、五是创新五种机制。
一、明确一个目标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有20个行政村列为省级精准扶贫工作贫困村, 占全县136个行政村(社区)总数的15%。到2018年底,全县20个省级贫困村全面消灭“满目疮痍” 村组,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贫困村群众全面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所、 住安全房的愿望,贫困村网络通讯、 卫生室、综合文化室及特色优势产业全覆盖,全面建成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完成二项任务
1. 完成村庄整治任务。
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水利灌溉条件差,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低,而且建设标准低,缺乏后续管护经费等,所建成的村级公路,绝大多数等级低、质量差; 集中供水工程、水渠也因没有得到及时维修,漏水、集水难是贫困村普遍现象。按照先重度、后中度、最后轻度的次序依次整治,并确保到2018年底完成重度贫困村组整治任务,即 “十三五”时期前三年重点整治重度贫困村小组,后两年则侧重整治中度贫困村小组。
一是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贫困村、组通油路、水泥路,村与村、 户与户间道路硬化(村内道路硬化)。
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小河流域治理等项目工作和各项管理机制。
三是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等清洁能源,带动精准贫困户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四改”工程,积极争取实施电网改造工程, 切实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
四是加大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贫困村、组村内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
五是加大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区域中小学危房改造、 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2. 发展扶贫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
贫困人口多为因灾、因病、因残、 因老、缺劳、超生等致贫,相对素质较低,“等、靠、要”的旧观念依然存在, 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致富的能力比较低。为此,必须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为突破口,提高精准贫困户劳动技能, 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加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要抓好贫困村扶贫产业建设。 重点抓好贫困村扶贫产业基地建设,认真组织落实各贫困村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任务,及时搞好指导和服务,抓好跟踪督办。
二是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加强对全县确定的产业化扶贫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指导和跟踪服务, 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难题,帮助搞好当年发展规划,及时申报产业扶贫资金项目计划,集中产业扶贫资金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使承担扶贫任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建设,做大规模,壮大实力。
三是抓好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贫困户实际,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选准增收项目,科学规划,指导各村搞好优良种苗的引进和推广,会同农业、林业科协等部门开展好送科技下乡活动。
四是抓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解决农业服务站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确保技术服务的顺利开展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五是抓好产业扶贫资金项目立项审批工作。严格按照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进一步抓好产业扶贫资金项目立项审批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产业扶贫资金项目进行审核确认,同时加强对各乡镇扶贫办的业务指导,确保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工作规范运作。
三、转变三种观念
1. 实现由“点”式到区域开发转变
按照地理位置相邻、区域基础特征相同、产业发展条件相近的原则,抓点带面、抱团发展、统筹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把贫困乡村全部纳入整区域开发范围,坚持实行“山、水、林、田、路、 宅”综合治理,重点围绕雷竹、毛竹、 油茶等优势产业,建立“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格局,围绕区域特点,引导产业进行归类整合,实现“一片一品”。
2.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转变
不断转变扶贫开发观念,变“给钱给物要我干”为“主动参与我要干”, 紧紧依托贫困村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围绕雷竹、毛竹、油茶等优势产业, 与高等科研院所联姻,进行人才技术互补,引进示范推广一批集约化育苗、高新技术栽培和循环农业新技术,建成示范基地。
3.实现从“单兵作战”到“五指成拳” 转变
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互动、群众主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结合新农村建设,从解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入手,采取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方式,促使贫困村产业开发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提升。 总之,没有精准贫困户的小康,就没有全区、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不能实现,因此,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精准贫困户对精准扶贫工作有着热切企盼,各级扶贫机构肩负着巨大而光荣的责任。 只要各方面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定能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四、加强四项措施
1. 做好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按照 “户主据实申报、民主评议排序、三榜审核公示、入户登记调查”等程序对贫困农户的家庭人口情况、产业发展情况、 收入情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按照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新贫困线标准进行识别,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包括2736元)的农户列为精准贫困户,即精准贫困对象。做到户立卡、村造册、乡建簿、县有电子档案, 把真正的精准贫困对象瞄准。
2. 做好精确扶贫规划。在认真调查摸底和充分了解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着力围绕精准贫困区域“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方” 目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帮助精准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增收脱贫规划, 选准精准贫困户的脱贫路子,建立1-2个能长期增收的产业项目, 项目主要有:种植、养殖、学生教育、劳务输出、 危旧房改造、技术培训、易地搬迁等。
3. 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将贫困村、 贫困户对象分别包干落实到省、市、 县各部门、单位,组成工作队,形成一个或多个部门对应帮扶一个贫困村, 帮扶责任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按照“321” 的要求,实行“一对一、多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帮扶贫困户。每个帮扶责任单位要派出工作队,长期驻村帮扶, 围绕“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方” 目标,一定三年不变,精准贫困户不脱贫,增收不达标,扶持对象不脱钩, 且将此绩效与本部门、单位的年度绩效考评相挂钩,每年定期验收,奖勤罚懒。
4. 做好动态管理工作。完善“进退”机制,强化动态管理。通过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精准贫困户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 实施动态管理。对精准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 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精准贫困户发展实际,对精准贫困户进行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真正使“假精准贫困户” 无处藏身,“已脱贫精准贫困户”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 得到最大限度的精准帮扶。
五、创新五种机制
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输血不造血” 的扶贫方式,导致贫困地区的群众等、 靠思想严重,返贫现象频发。因此, 必须创新扶贫机制:
1. 创新扶贫到户扶持机制。贫困识别只是到户扶持的第一步,要摸清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年龄结构、劳动力构成、受教育程度、产业发展潜力等情况,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作为完善到户扶持机制的着力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属于救济、残疾、孤寡、弱智、久病不起、 失去生产能力等对象,重新单列造册, 统一纳入当地“低保、五保”的社会保障范围;属于小孩读书、因灾、因病、 因残、因老、缺劳、计生超生户等对象, 要采取区别一般贫困户的扶持政策措施,通过发展扶贫产业、提高劳动技能逐步摆脱贫困。
2. 创新管理机制。从调研情况看, 贫困家庭之间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和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强化政策设计,实施差异性扶持政策。管理机制上,最重要的是要将扶贫决策、 资金安排的重心下移,便于熟悉情况的基层政府制定科学的差异化政策。 要完善部门之间、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使贫困家庭获得更多倾斜支持。 强化减贫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贫困差异选择不同的扶持方式。
3. 创新支持机制。政府开发式扶贫的落脚点是要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增收进而脱贫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中, 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应该成为政府支持扶贫开发的重要原则。贫困地区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盲目决策或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因此,政府要更加注重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在开发式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市场能够自发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不足,包括改善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市场环境以引导投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生产中面临的困难等。
4. 创新引导机制。坚持开发扶贫的基本方针,要充分重视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决策上,要引导贫困群众根据资源条件,特别是市场需求,自主选择增收产业,政府提供必要的服务、引导,而不是代为决策、运动式地推广。项目实施上, 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其最大程度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主要提供指导和帮扶。收益分配上, 要支持和引导建立良性、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贫困群众最大程度受益。 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扶持政策设计, 政府的扶贫开发投入要突出重点,通过瞄准关键环节、解决借贷难题、提供技术支持、改善市场环境等方式, 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的瓶颈制约。 要坚持“扶贫不养懒、重视不包揽”, 切实引导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 支持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8.打好扶贫攻坚战 篇八
至2015年底,珠海帮扶阳江、茂名两市80个贫困村共落实资金8.25亿元,平均每村约1032万元;建设各类扶贫开发项目5559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10.33万元,是帮扶前的14倍;村民人均纯收入、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864元和9900元,是帮扶前的2.7倍和3.8倍。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全部实现脱贫,社会保障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村班子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了被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把扶贫工作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一是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的“一把手”工程。二是建立市领导挂镇督导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层层对点帮扶工作机制。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确保帮扶力度到位
坚持政府主导,建立三个统筹扶贫工作机制,统筹全市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全方位进行帮扶。一是坚持政策引导,统筹帮扶力量。二是坚持项目带动,统筹村集体增收。通过当地政府和驻县扶贫工作组优选项目、集中投资、统一管理、明确产权和收益。由珠海市投入6000万元,参与阳江、茂名5市(区)的自来水厂、农贸市场等5个项目投资,统筹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三是坚持促进就业,统筹技能培训。共培训劳动力约4万人次、转移劳动力约2.4万人。
激活市场无形之手,确保产业与市场对接到位
按照“平台化、产业化、基地化、市场化”的思路,从生产、流通到服务等多个环节构建对接市场的有效渠道,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难题。
在生产环节,引进农业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产业基地。三年来,共引导53家企业、1.56亿元社会资金,在阳江、茂名两市建立了36个各类产业基地,带动36699户农户参与基地生产,年人均增收2700多元。
在流通环节,鼓励流通企业对接生产基地。目前,已引导39家企业、8900多万元社会资金参与对口扶贫地区农副产品流通经营。
在市场环节,搭建对口扶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平台。目前,已设立5个销售专区,建立了一个3500平方米的扶贫专业市场,引进被帮扶地区的15家龙头企业进场经营,集中展示展销36个扶贫产业基地的特优农产品,共3500多个系列、10000多个品种。
加强扶贫队伍建设,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充分发挥市扶贫办扶贫指挥部职能,切实做好组织、统筹、指导、协调、监督等工作,统筹协调全市力量推进扶贫开发。在全市遴选优秀干部组成驻县扶贫工作组和驻村干部队伍,将扶贫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一贫困村、每一贫困户。制定工作组和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对全市扶贫干部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解决待遇问题,确保扶贫干部队伍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定期召开扶贫工作组和驻村干部会议,深入贫困村现场检查、指导,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用好用活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妥善处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关系,是扶贫工作的基础;因地制宜,打造有生命力的扶贫工程,是产业扶贫的关键;找准贫困户、企业和村集体的利益结合点,是项目推进的根本;两地政府密切协同,通力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保障。下一步,珠海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9.打好扶贫攻坚战 篇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是文化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文化系统要把《决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要求逐项转化为工作方案,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决定》提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科学指南,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决定》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的全方位改革。只有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相辅相成,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深化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也应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现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国际国内因素互相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异常艰巨繁重。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冲破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领域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各项重大改革措施都要聚焦于此,建立健全完备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治理能力也是其中应有之义。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应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领会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实质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决定》把过去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为理论政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改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要深入领会《决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实质,以此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体制改革越是向广度和深度推进,越需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的同时,准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妥善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体制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充分释放社会活力,创新体制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怎么改,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导向不能变,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阵地不能丢,就是无论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贯穿于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第一责任,突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努力做到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有效化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市场主体充分释放活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建设主体的观念,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的重要尺度,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进一步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任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当前文化改革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经过近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事业整体规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但文化产品的内容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如何解决好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升等问题突出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到2020年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关键在于这几年改什么、怎么改。《决定》提出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明确了完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4项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和科学谋划,体现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推动文化制度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当前,文化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挑战,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不仅有思想倾向上的问题,也有新旧体制过渡和交叉带来的政策、机制上的问题,还有人们观念转变与现实生活不同步的问题,仅靠传统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决定》提出了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如明确提出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散、效率不高、标准不一等问题,明确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等制度设计;针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有效破解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文化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全面推进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发展。
着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放宽限制,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快推进文化立法,推进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的立法进程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振兴法的立法调研。研究探索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资源整合和战略性重组,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巩固拓展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成果,贯彻落实9部门《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转企院团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改进网吧、游戏、娱乐、演出、艺术品等市场监管,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理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推动文化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工程、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促进动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漫产业转型提质。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成长型文化小微企业扶持计划、重要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转型升级为重点,带动提升各类文化展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
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订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标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标准,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的专项补助,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和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努力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海外文化中心建设,力争到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达到50个。建设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申报平台、世界汉学家翻译家资源库与工作平台,实施中国当代作品海外推广计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大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搞好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鼓励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保护和维护好民族文化,弘扬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提倡高雅文化,发展通俗文化,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
10.陕西打好五大攻坚战心得体会 篇十
三大攻坚战的经济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扭住这个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这五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党的十九大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后,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已经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冲刺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攻坚决胜期,只有攻下最难的堡垒、啃下最硬的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应当清醒认识到,如果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丛生,甚至出现重大社会经济风险,全面小康就没有了应有的保障;如果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就是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如果在发展过程中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全面小康社会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目标各有侧重,但内涵紧密相连,有机统一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让经济发展更稳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然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考验。在我们面临的各类风险中,当前金融风险尤为突出。比如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政府债务等金融风险都不可小视,如果没有相应的防范和化解措施,就有可能发生系统性、颠覆性危机,直接威胁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是好的,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风险点多面广,而且呈现隐蔽性、复杂性、传染性等特点,结构失衡问题比较突出,我们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也要防止“灰犀牛”风险。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才能为发展迈向更高质量提供更强保障和支撑。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让经济发展更均衡更充分。贫困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造血微环境”的修复与形成,也有利于社会大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不仅对世界减贫作出巨大贡献,也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农村减贫规模年均超过1300万人,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的10.2%下降至的3.1%。但必须看到,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20末全国尚有贫困人口3046万,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将会带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调整,对于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实现平衡而充分的发展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11.如何打好英语复习的“攻坚战” 篇十一
一、 亲自“侦察”
1. 亲身感悟高考
梨子是一种大众水果,我们都吃过。假如一个人没有吃过梨子,你再怎么跟他讲梨子是什么滋味,他都不会真正理解。所以一定要亲自见到、摸到、吃到,才能真正知道梨子到底是什么味道。对高考的感悟也是如此。虽然指导我们高三复习的老师一般都富有教学经验,富有指导高考的经验,但老师讲述十次高考的难度、深度等,不如我们亲自对高考感悟一次。因此,在进入高三学习阶段的初期,我们应耐下心来,认真选做几套2008年高考英语试题。虽然高考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有少量我们尚未学过,但我们的目的是感悟,不在于得分的高低。通过做题,我们会真正对高考的重点、难点、范围等有直接的体会,也能对老师的复习指导有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
2. 了解考查要求
英语试题中的各个题型都有其自己的考查要求。了解这些要求,对提高我们复习的针对性大有益处。
例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英语考试说明》(下称《说明》)中对听力的要求是这样的:
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考生应能:
(1) 理解主旨和要意;
(2) 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
(3) 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
(4) 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又如,《说明》对阅读理解的要求是:要求考生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考生应能:
(1) 理解语篇主旨大意;
(2)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 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推测生词的词义;
(4) 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5)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 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7)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图表。
再如,《说明》中对任务型阅读的要求是: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图表。
这些要求对于我们平时在复习时、在做练习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都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二、 主动“出击”
虽然我们的复习自始至终有老师的引导,但由于课时有限,加上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多,要靠老师给我们面面俱到地、针对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复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树立主动复习的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等、靠”的层面上。
1. 勤于梳理归纳
复习课上,老师会按模块、按单元逐一地领我们复习已经学过的语言知识点。这是复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有些知识点需要把它们梳理归纳到一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应用这些知识点的能力。例如it的有关句型:
(1) It is...that/who... 正是(就是)……
(2) It is...before... 某动作进行前要经过……时间
(3) It is...since... 自某动作发生以来已经过了……时间
(4) It’s the first/second...time+从句 这是第几次做……
(5) It is not until...that 直到……才
(6) It’s time+从句 是到做……的时候了
这些句型意思不同,且对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气等方面要求也不一样。只有加以对比,才能正确区别、使用它们。
又如非谓语动词doing和to do都可以作结果状语。但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相提并论。将它们梳理归纳到一起进行对比,我们就会知道doing表示顺理成章的结果,而to do则表示出人意料的结果。如:
He hurried to the booking office only______that all the tickets had been sold out.(2006全国)
A. to tellB. to be told
C. tellingD. told
答案:B。
2. 善于摸索规律
从听力题到书面表达题,无论哪个题型都有一定的解题规律可循。其中有些规律可以共享,但有些规律自己可能使用不顺手,甚至有不同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和解题习惯去摸索。
比如听力题中的答语,我们要特别留心去听。因为它往往是答案的出处。如下:
原文:
—Excuse me, is it my turn now?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some time and I was wondering...
—I’m sorry. The doctor is so busy.(2006天津)
题目: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 In a school.B. In a library.
C. In a hospital.
答案:C。
又如,现在的书面表达一般都是要求针对一个话题进行两种不同观点的阐述,而后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种书面表达的框架结构可以用下表表示:
英语书面表达框架结构第一层总述,即为什么要写该文的背景第二层分述,即甲方观点和乙方观点(乙方的观点也可以另起一段)第三层考生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三、 加固“碉堡”
俗话说,碉堡最容易从内部攻克。如果碉堡内部出了问题,战时就存在极大的隐患。当然,这里的“碉堡”是指我们需要掌握的英语的总体知识。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在某个方面的知识上或解题方法上存在着弱点及不足。如,有的同学在非谓语动词的使用方面存在着欠缺,有的同学阅读理解方面扣分比较集中。针对自己的弱点,我们一定要进行弥补。缺哪儿,补哪儿,不留隐患。弥补的方法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书籍的相关章节,并适当地做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四、 打“持久战”
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心血来潮,一口气看完一本语法书,成绩就提高了,这是天方夜谭。学习贵在坚持。比如,听力训练要坚持进行。每周坚持练习听3~5次。每次听一套材料。如有条件,一套材料反复听几次,直至完全把内容听懂。
要提高完形填空的成绩,可以每天或隔天自己加做一篇完形填空题目,每做一篇就要彻底弄懂,不要图快,要图质量。而且要坚持数月,才能见到实效。
五、 “军团”合作
学习是个体劳动,但也要靠“军团”合作。遇到通过思考后还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求教于老师或其他同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特别是通过和其他同学的讨论,可以借鉴他们的思路和经验,并运用到今后类似的问题上去。其实,与他人讨论过的问题印象会非常深刻。
六、 了解“敌方”
众所周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里的“敌方”指的是书面表达的扣分标准。因为,只有书面表达才有人为加分或减分的操作空间。了解其扣分标准,对于提高我们自身的写作水平,避开“敌方”的火力伤害,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让我们粗略地了解一下2008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评分标准:
1. 本题总分为25分,按5个档次给分。
2. 词数少于130和多于170的,从总分中减去2分。
3. 如书写较差,以致影响交际,将分数降低一个档次。
【打好扶贫攻坚战】推荐阅读:
打好我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07-20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11-21
扶贫攻坚三大战役06-28
扶贫攻坚工作建设简报08-05
扶贫攻坚贯彻落实情况09-30
扶贫攻坚工作总结11-24
扶贫攻坚培训心得体会09-30
教育扶贫攻坚心得体会11-23
扶贫攻坚目标责任书12-10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责任书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