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9篇)
1.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通过创设两个同学打国内长途和国际长途的生活情境,研究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尝试计算等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我在进行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小数点移位、商不变的规律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做好充分的铺垫。
2、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在新课部分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有的把元转化成角、有的把元转化成分进行计算,而有的则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计算,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总结出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得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化成整数再进行计算。
4、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也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主,例如:在书写竖式的格式方面由于时间原因,就没有好好强调,导致后来在练习中出现了不少错误。
2.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 篇二
一、记教学中的“成功之举”
将教学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巧妙新颖的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比如讲解完形填空时, 本人以前的一贯做法是, 先让学生做, 然后给出标准答案, 接着我一字一句地认真讲解, 结果我讲得很辛苦, 课堂气氛却很沉闷,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后来, 我尝试了一种“小组合作”的方法, 让学生得到答案后, 分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提出本组存在的问题, 小组之间先相互解决问题, 我最后对于个别特殊或者较难的题目予以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点拨。这样,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他们热情高涨、信心倍增, 讨论气氛热烈,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很轻松、学有所获, 我也教得轻松、教得愉快。
二、记教学中的“败笔”
课后反思还可以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既要找出客观原因, 更要正视主观原因,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 本人只注重了学生阅读的训练量和解题正确率, 却忽视了学生解题速度方面的训练, 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正规的考试中出现试卷做不完的现象。注意到了这些, 我就开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三、记教学中的“偶得”和“灵感”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 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 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 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和“灵感”, 它们就会转瞬即逝。比如:记忆英语单词、短语时, 学生缺乏主动性, 因此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们在一起讨论喜欢的电视节目时, 学生们一致认为节目中的“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比较有意思。我突然一想, 何不尝试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呢?学生不仅很快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组, 而且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比如:呈现书面表达的范文时, 我灵机一动, 何不把书面表达、改错、合并简单句一起训练呢?于是, 我把范文设计成了改错题和合并简单句的形式, 让学生讨论修改。改错、合并完成后,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四、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 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 补充完善教学, 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 并把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记录下来, 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血液。我在班级里挂了一个记录簿, 要求学生将平常在课中学习或课后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见解随时记录下来。每隔一周, 我就把上面的内容概括总结到教后记中。再比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我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不会审题、句子结构不清、不会使用复合句、汉语式英语时有出现等情况。我将其一一整理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或加以引申。结果,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记“学习心得”和“再教设计”
把教参、资料以及新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 写入教后记,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梳理与反思, 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 因为学生的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 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 写出“再教设计”, 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3.浅谈课后教学反思 篇三
一、什么是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反思和研究价值的各种经验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课后教学反思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动性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在内在动机、内在需求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进行的。
(二)持续性
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应有规律地进行。教师可将撰写课后教学反思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
(三)侧重性
在实际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时,并不是要对所有的教学事件和内容都予以记录,写成面面俱到的“流水账”,而是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教学活动中有反思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某些经验进行选择记录。
(四)批判性
课后教学反思虽是对教学活动中某一具体教学情景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但侧重点不在前者,而在后者。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性的分析和建设性的思考。内容应深入分析“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等问题。
二、课后教学反思的形式及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每个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形式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撰写,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点。
(一)课后教学反思的形式
1.点评式。在教案各栏目相对应的地方针对实施教学的实际情况言简意赅地加以批注、评述。2.提纲式。较全面的评价教学上的成败得失,经过分析与综合,提纲挈领地一一列出。3.专项式。抓住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与反思,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与总结。4.随笔式。把教学活动中最典型、最需要探索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和提炼,教师要反思这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和体会。
(二)课后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教师要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同时还有什么收获?3.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这节课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了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了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了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了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问题?4.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学生是否乐意参与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否得到了升华?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题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三、充分发挥课后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后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明确课后反思的形式和内容
这对于那些不习惯写课后教学反思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在理论方面,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经对什么是课后教学反思、怎样写课后教学反思等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在实践方面,涌现出了许多坚持写课后反思的教师典范。因此,教师写课后教学反思的时候,既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主动学习他人有关课后教学反思的文章和实践经验,还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形成适合自身教学需要的课后教学反思撰写形式,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写下教学活动中的经验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具备了自我监控、教学监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沟通、评价及教学反思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课后可以从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活动是否有了“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方面进行反思。
(三)课后教学反思中,在记录教学事件和自身感受的同时更应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分析和评价
因为教师写课后教学反思中,记录事实并非终极目的,而是要在记录事实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分析、和评价,来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写课后教学反思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总结教学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尽量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恰当的方法,以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4.打电话(教学反思) 篇四
《打电话》教学反思
课上先出示两组对比鲜明的成语,为了让学生积累,更是为了让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是一门独特艺术。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地聚焦到“说话”上来,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打电话》虽然是略读课文,生字词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学得精要。对于相声的特点,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小结,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们采用浏览的方式大大节约了时间。教师的板书简洁却并不简单,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阅读,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批注,是值得提倡的做法。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进行了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习典型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青年人的特点,可谓是“水到渠成”。如何说相声?是本文的难点之一。教师采用了尝试——欣赏——对比——练习——展示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学生对比、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说好相声的四点要求,并进行了表演示范,为学生的练习指明了方向。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摸到了相声表演的一些门径,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总结课文时,再次落脚到“语言”上,是对开课环节的照应,也是对文本主题的回归。本文的学习,正是让学生感受到相声这门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学生进一步研究相声艺术打开一扇窗。
不足之处:对于相声这种语言艺术,学生理解不到位,如“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学生理解成“甲”是在自言自语。限于课堂的时间,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表演,但是相信从其他同学的表演中,他们能吸收借鉴到一点东西。从他们对表演组的评价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进的。组织学生评价他人相声表演时,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去评价相声表演的优缺点。
5.《打电话》教学反思 篇五
一、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打电话”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语交际活动,又是体现人际关系的极好事例。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积极营造共同学习、探索、研究提高的环境氛围,充分利用对话形式、交互式等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充分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如“学生自由组对练习”、“生生表演”,都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好做法。
二、注重了创新学习。
学生熟悉了最基本的打电话方法后,我又设计了打电话时可能出现的四种不同情况,其目的是设置对话障碍,加大口语交际的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会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语交际的灵活性。
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6.音乐打电话教学反思 篇六
音乐打电话教学反思【一】
歌曲《打电话》是一节幼儿喜欢的音乐活动,不但有好听的旋律,还是幼儿身边的、熟悉的内容。幼儿的学习来源于生活,打电话是幼儿经常在家做的事儿。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加上节奏感强的、欢快的音乐,幼儿能够大胆地将简单的动作融入音乐中,表现积极、愉悦。由于此首歌有很多幼儿听到过,有些幼儿也会唱了,有些幼儿有几句会唱,有几句歌词不是很熟悉。因此在本次音乐活动中,我把目标制定为:
1、体验问答唱的乐趣,在结伴表演中享受交流合作的快乐。基于这首歌曲十分适合幼儿以问答式的方式来演唱,所以根据歌曲的特点将目标设定体验互相问答唱的乐趣,在合作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体现整合课程的渗入。这也是本次活动中比较重要的目标。
2、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记住歌词内容,用自然声音演唱。小小班幼儿还不太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往往会出现很大声的现象,或者是还不熟悉歌词就会很小声,为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平常讲话的声音来歌唱,在活动一开始,我先让幼儿一起来唱歌曲,等歌曲再次熟悉后,就请幼儿用运用各种对唱的形式唱了,人手一块木头积木当电话,幼儿人手拿到一块积木后在对唱的时候就像真的在打电话似的,兴趣很高。在对唱之前都会和配班老师一起为幼儿示范一遍,对唱的形式有:一先是教师唱前面部分,幼儿唱然后面回答部分,这种形式唱法,大多幼儿唱的很好,二是教师唱前面部分,男孩唱问的部分,女孩唱答得部分,然后互换一下。这种形式的唱法有些男孩女孩往往不知道自己要问或要答哪一部分,通常都会出现“越权”的现象。其实在分男女唱的时候,可以把男孩女孩分开来相对而坐,这样他们就能很清楚的分开男女,也不会出现“越权”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目标还是完成的不错的,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兴趣都是很高的,在活动中也收获了很多。
音乐打电话教学反思【二】
本次活动主要是老师通过肢体动作表演,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学唱歌曲,并能在大家面前用轻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活动部分,我就通过出示玩具电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接下来我边放音乐,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帮助幼儿熟悉旋律理解歌词,也很好的为下一个表演的环节做铺垫。由于是以肢体动作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加上这首歌曲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快的就掌握了歌曲的内容,整个活动一气呵成,环节衔接顺畅,活动气氛非常活跃,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虽然孩子接受的程度超出我的预想状态。
但是在活动过程中还是避免不了的出现的一些不足:
1、应该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利用手偶来帮助孩子们理解歌词,孩子们应该会更加感兴趣的。2在请个别孩子上来进行演唱的时候,虽然请上来的孩子表现都不错,但是这也是比较有局限性,不能够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因此课后觉得或许可以让孩子自由结伴进行边表演边演唱,这样才不会造成上面的孩子在表演,下面的孩子无事可做。
音乐打电话教学反思【三】
小班音乐活动《打电话》,这是一首节奏欢快、歌词简单易懂,适合于问答式唱法的歌曲,也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学唱。在学唱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游戏式的方法来让幼儿乐于去学、去唱。整个活动下来,课堂中既有目标达成的地方,也有很多还可以改进的地方。
本次活动中一共有三个活动目标。
1、体验问答唱的乐趣,在结伴表演中享受交流合作的快乐。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基于本首歌曲适合问答式,在活动中通过问答式的方式来演唱,也能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
2、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记住歌词内容,用自然声音演唱。小班幼儿还不太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往往会出现很大声的现象,或者是还不熟悉歌词就会很小声,为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要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平常讲话的声音来歌唱,不会单纯的请幼儿唱响一点或轻一点。
由于本首歌曲比较简单,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增强难度,让幼儿进行歌词的创编。对于小班幼儿创编歌词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目标定为“替换歌词的方法创编歌曲”,降低幼儿创编的难度,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光是让幼儿学习歌唱歌曲,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点乏味,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游戏。就比如《打电话》活动中,在全体幼儿学唱歌曲后,可以请两位小朋友进行表演,一个打电话,一个接电话,游戏中既有了演唱,又有了表演,还可以帮助幼儿巩固歌曲。
7.多媒体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七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 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 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使之振奋起来, 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 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 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 以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 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3.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 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 使教学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超文本认知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 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 满足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 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 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 能更好地驱动教师们去探求教法及知识结构的改革。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不得已而为之”。
一些教师往往为了应对检查和听讲, 便强拉硬扯, 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仅以语文教学为例, 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 有很多老师在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往往会把课文照搬到课件中, 再简单地配置几张插图, 在边看边读中翻译文章内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 授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回放一下相应的影片资料, 然后肤浅地作点评, 便草草了事;又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 有些老师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孰不知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有些老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 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 而全然不顾所选资料是否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合拍。这种不得已而为之, 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不能促进教学, 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盲目“借用”。
目前, 真正能亲自制作课件上课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怎么办?当然是“借用”。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 自然方便下载, 但问题的关键是养成了“不能自理”的坏毛病。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 它深深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 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 课件是个别的, 不可借用的。盲目地“借用”, 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改进多媒体教学形式的措施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定向能力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差一些, 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 运用多媒体,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感知, 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 而以多媒体操作, 以其快速, 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 让学生感知。
3. 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 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
课堂上, 不要以教师为中心去进行授课, 而要在师生的互动中, 使学生亲自去探究书本中的隐含知识, 从而让学生更能体会多媒体教学的乐趣。切忌, 不要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
多媒体教学逐渐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时代的必然, 然而它仍处于发展阶段,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所以, 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 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 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 或为追求时尚, 借此来哗众取宠, 装点门面, 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 等等, 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
摘要:现今,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 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 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作者试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所得谈些认识。
8.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 篇八
从生活经验看,五年级学生大多有打电话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支持完成此任务。但学生在平时打电话时一般都是一个一个通知,没有想到要尽量节约时间,选择最优方案来打,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充分联系实际,从通知人数较少的开始,想一想、画一画,再通过比较,知道有最节省时间的方案,然后再找出设计最佳方案的规律。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2-10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多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四)教学难点
根据最佳方案探究其中隐含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境导入
师:上周晚上8点,王老师接到一个紧急通知,要求15名舞蹈队员第二天早上演出,你们认为可以用哪些方式通知?
师:通知可以用许多种方式,我们就选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打电话)
(2)设疑思考
师:如果每1分钟通知1名队员,通知完15名队员需要多少分钟?
师:我们把这种打电话的通知法叫逐个通知法。(板书:逐个通知法)
师追问:如果你们是老师,会选用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都认为这种方法很费时间,看来大家有比上面这种通知方法更省时的方法了。
2.探究策略,逐步优化
(1)合作探究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设计要求),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以同桌为小组合作设计出一个比逐个打电话更省时的方案。听清楚要求了吗?现在开始,看哪个小组设计得好。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有目的找到学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分成三组或五组的打电话方案。
师小结(分组通知法):这几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比我们逐个通知的方法要省时,都采用了先分组,由老师先逐个通知组长,然后再让各个组长在相同的时间内通知组员。这种方法我们在数学上叫分组通知法。(板书:分组通知法)
师追问:分成3组,5组都用了7分钟,大家想一想是否把组分的越多用的时间就越少呢?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比分组更省时的方法。
(3)探究无空闲通知法
师:先分组通知中,当小组长在给组员通知时,谁休息了?
师追问:如果老师和得到消息的队员都一起不空闲的向下通知,会不会更省时间呢?下面我们就在黑板上摆一摆。
师:我用一个正方形代表老师,用不同颜色的圆片代表队员,打电话用直线连接。
师:第一分钟老师最多可以通知到几个队员?
师:第二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到几个队员?
师:第三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几个队员?
师问:这4名队员又是谁分别通知的呢?
师:以此类推,大家想一想第四分钟我们最多可以通知到多少名队员?
师:是这样吗?我想请一名同学上来给大家摆一摆,谁愿意?
其他学生可以仿照老师黑板上的图示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找一找。
师巡视指导。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8名队员是谁通知的吗?
师:大家同意吗?现在我们一共通知了多少名队员?用了多长时间?
师:为什么这种方法更省时呢?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立即和老师一起通知其他队员,每个人都不闲着,直到通知完所有队员,所需时间最少。我们把这种打法叫无空闲通知法。(板书:无空闲通知法)
3.填表观察,找出规律
出示表格(表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将我们所得出的结果填入表格。
(1)让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2)师:第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你是怎么得到的?5分钟一共通知了多少人?
(3)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人数是2倍2倍递增)
师:大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现在我就要考一考大家了。
三、教学反思
(一)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把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我创设了紧急通知舞蹈队员活动中打电话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找出打电话的方法,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
(二)图表结合,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伊始,我以接到要紧急通知15名舞蹈队员第二天早上演出为线索,用打电话的方式如何尽快通知引入课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比较方案—得出结论”七个步骤经历了“逐个打电话太慢—分组打电话较快—无空闲打电话最快”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借助了学具小白板,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相互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孙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2011(57).
9.中班打电话教学反思 篇九
在本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因为电话是小朋友常见的而感兴趣的,所以整个过程孩子的热情高涨,兴趣很浓。积极参与整个活动,乐意的表现自己,达到了活动目标,学具的提供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
尤其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还发现了要把线系牢在牙签上,并且牙签要横放,电话线才不会断。总的来说,整个活动是成功的。但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活动的深度可以更深一些,在动手制作部分,老师可以先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想想怎么样可以制作成电话,并动手操作,然后老师再总结示范。在最后一个环节,可以引发幼儿的思考:“为什么线可以传声?”从而使大主题的目标也得以体现。
10.浅谈英语教学课后的反思 篇十
课后反思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如何来把握这个度,都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发现了这样的弊端以后,对现有文本做了及时的调整,即不设定具体的板块让教师们填写,而是建议大家从关注点、情境描述、情境分析、困惑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教师们可以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教案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以此来浅谈自己对教案中课后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各国大力发展的共识。时代向教育的挑战不是数量的扩展,原有教育的修补和完善,而是要求教育的重建,要求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看,在职教师教育已逐渐摆明把教师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以封闭的知识,单纯、模式化为内容的脱产进修,代之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反思和校本培训为特点的在岗培训。其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通过课后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1.学会写反思日记或教学自传
教师要在一天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如: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对课前预定目的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反思后的解决办法和设想,以及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的悸动等,通过以上的对事实的客观叙述,分析积累,使问题得以解决,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缺陷之处得以完善,更好的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学生身上反思
通过我们学生的眼睛,就像学生观察我们一样来观察我们自己,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行动和假定。通过反思学生帮助我们明确是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得以完成,是否使学生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
3.通过同事来反思
同事的反思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与同事的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交流来看到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同事的教育、教学进行观摩、深思而反观自己,及时调整和矫正自身的问题。
4.通过科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来反思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对照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得以充实发展,澄清在实践中的困惑,把经验与理论探究结合起来,为解决现实的或未来的教学问题打下基础。
三、把反思性教学特征化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是经验性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不足之处),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许多反思性教学专家认为,反思性教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3.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其含义也随人们的理解日趋丰富,不仅有技术的意义,而且有人格意义等。学会教学虽是新概念,但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主体间性融合起来。
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对于大多数有合格师资的学校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教师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从教学中着手反思
1.反思教学现状,发现问题
这方面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叙事法,参与教师(指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下同)向别人讲述自己教学的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问题或请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二是微型教学,观看自己教学的录像带,在专家或他人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两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师自己的教学缺陷)。三是观察实况,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之处。四是讨论。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五是文献检索,从学生作业、教学计划、教学理论文章等中发现问题(后三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思性教学小组要对参与教师或其他人发现的问题反复论证,以便准确地把握。这一过程,特别有利于增强参与教师发现问题的本领。
2.进行目的手段分析,提出假说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着手解决的问题不同,达到的目的可能两样。因此,在进行目的--手段分析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
3.制定教学计划,将假说具体化
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在形式上。但反思性教学计划实质上是研究计划。
4.实施计划,进行教学
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教学计划要求观察教学过程,收集证实或证伪假说的材料。
5.分析和处理材料,得出初步结论,写出反思性日记或论文、实验报告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反思性教学周期。经过若干次循环,教师学会从选题到验证假说以及形成研究结论的全过程,从而成为遇到教学问题能用科学方法解决的学者型教师。
11.高中生物教学在课后反思什么 篇十一
一、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
在我们学校一个生物老师要带四个班, 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较松, 学生就活泼一些;有的要求严格, 学生就沉闷一些;有的班的其他科老师幽默风趣, 思维活跃, 带动的学生思维也很活跃;有些班的老师要求苛刻, 导致学生发言不积极……古人云:因材施教。因此, 即使是同一节内容的教学, 也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能千篇一律地沿用同一个模式。对于思维活跃的班级学生, 以思维活跃的学生为契机, 尽量调动起不太活跃的学生的思维;对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 要想办法调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于思维太活跃, 有时候思想“跑题”的学生, 积极引导他的思维方向, 使之积极参与教学, 而不是“捣乱”, 影响教学。例如, 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受精卵卵裂初期, 随着卵裂次数的增加, 细胞体积逐渐减小, 表面积逐渐增加”时, 举了一个例子:切西瓜——把一个大西瓜 (相当于受精卵) 切成多等分。随着切得次数的增加, 每块西瓜的体积在逐渐减小, 而总的表面积 (绿色西瓜皮+红色瓤的总面积) 在逐渐增加。结果有一个学生思维太活跃, 说了一句:“切得太小了, 还怎么吃呀?”思维方向严重跑偏!会影响学习风气和教学进度的。所以, 必须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纠正和引导, 如果听之任之, 长期下去, 会助长不良的班级学习风气。
总之,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了解了每个班学生的特点, 才能有的放矢地的因材施教。因此,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 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二、反思、记录每节课的成功之处、亮点之处
精心准备的每节课, 在不同班级教学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不同, 师生之间产生的共鸣也不同。因此, 肯定会有一些亮点, 教师一定要及时的回忆、记录下这些亮点, 然后研究探索这个亮点是怎样“共鸣产生”的, 作为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便在今后教学过程的适当时候拿出来,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些成功或亮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 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 感触与创新等。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归纳, 以利于今后教学的高效和课堂的精彩。
三、反思、记录每节课的失败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多积累“病因”、“病例”, 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 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 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 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 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 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总之, 无论是对每个班学生特点的反思, 还是教学成功、失败之处的反思, 都能使我们为下一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和帮助。其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 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模式或思路, 而适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只能靠自己去探索, 而做好教学反思, 是探索这种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
12.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二
1、遵循课改精神,体现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应引导学生抓住好词好句学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
2、本教学设计注重从观察文中插图和课件着手,借助景物
的具体生动的形象,组织学生欣赏好词好句,在比较中激疑引趣,以诱发儿童学习的动机,唤起儿童朗读课文的兴趣,在“看看、听听”中,释疑求解,在“读读、讲讲”中练词、练句,在朗读训练中理清句序,并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法、对比法帮助记忆,进行背诵。
设计亮点与创新:
《 初冬》本篇课文按时间的顺序描写了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的景象。课文写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1、读中感悟。这篇文章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的写景例文,课文中好句连连,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背一背,既培养学生朗读水平,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如: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首先,通过抓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从“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一问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其次通过自读自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学生观察图画,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我抓住这一契机,通过拓展训练,如:葡萄熟了像什么?大西瓜真像什么?让学生及时巩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读自悟,说说柿子还像什么,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2、对比理解。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体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词语,启发学生理解:为什么望不见了?为什么又望得见了?也可以设问:说说雾中和雾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通过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雾后的景色的。
3、在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的准确、渗透写作方法。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是学习语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让学生找一找关键词语体会这些景物在雾前雾后的`变化。学生分别找出:“望不见”“看不清”。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看不见”“看见了不清楚”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并通过实物演示理解“模糊不清”,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课文分别用“望”、“看”体会远近距离的不同,“望”是向远看,“看”通常用于近处的景物,教师恰当的点拨,使学生体会了作者用词的精当,在培养了学生评词析句能力的同时,又为学生写作时要“用词准确、言之有序”奠定了基础。
课堂生成及存在的问题:
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手段: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文;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男女生读,理清课文线索;引读课文,理解具体描写的句子。在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在学习雾散后这一部分,我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第六至第七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再让学生画出雾散后看到的景色,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雾散后的景象和雾
中的景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了“雾中、雾散”的不同。
通过本课教学发现学生在说话时有用词不当的现象,并且在理词语时较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脱离生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改进措施:
13.公开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三
因此我根据新课程理念,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增长能力。活动有五个环节:
1、故事激趣,以古代几个聪慧的孩子的故事引入。
2、以读代讲,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感情)
3、让小组之间展开元方是否有理的辩论,在辩论中升华主旨。
4、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由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课堂上展示现代文与古文互换才艺PK。
5、出示几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事件,让学生学会化解矛盾,掌握说话的艺术。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我的教育理念“还语文课堂琅琅读书声”,“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非机械的死记硬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是我在教读语文课时的最深的感悟。我认为这三点中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非死教知识。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一是多读书;
二是学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无形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课堂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当分析元方人物时,有学生提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
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同时,我还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元方,你会怎样?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
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及积累过程,让学生在读中获得,在学中体验、感悟、掌握。
14.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四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后反思,写作策略
中学语文既是基础课程之一, 是高考的重头戏, 而且也是一门关乎学生心智成长、表达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的重要课程, 语文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中学的语文教学也应尤为重视课后反思的总结与写作。
何为反思性教学?我国学者熊川武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 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教学反思是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改进自身教学不足之处, 长而久之,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这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有益的。首先阐述重视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写作的重要意义。
一、重视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写作的必要性
目前, 中学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忽略了因材施教, 忽视学生对文章的自身理解和情感体验, 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感受和引导, 导致写出的文章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等等。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多种, 如多年来教学模式单一, 过度地强调应试功用, 忽视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 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淡漠等。因此, 为了改善这些情况, 加强课后反思的写作就尤为必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 一个教师的从业经验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不经常对教学课程进行反思, 经验也只是多次重复的工作而已, 无益于他原有理念及不当行为的改变, 教学水平也仅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加强课后反思写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 各方面的知识, 如音乐、地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都可能会用到, 也就要求教师从各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其次, 会增强教师学习的动力, 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只有对课堂教学不断反思, 才明白学生需要什么, 教学手段、方法、理念如何改进, 如何更好地按教学计划完成一堂课, 以及如何更了解学生心理达到因材施教, 以便完成教学目标。另外, 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 经过反思和总结, 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当然, 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 并且更好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
二、如何写好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和总结, 会对今后如何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切忌记成流水账。对于如何写好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本文认为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记录要全面, 尽量涵盖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 课后反思要涉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如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板书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的把握、对学生的疑问解答等, 即对该课“实况”的回忆。在写作课后反思时, 还应该考虑该课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还有哪些不足, 如重难点的讲授、教材是否吃透、时间控制是否合理、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等等, 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 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以便下次改进。
2、要重点突出, 有详有略, 不要记流水账
写课后反思, 不应泛泛而谈地记流水账, 要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 课前备课要按照预先计划进行, 在课堂上要做什么探索和尝试, 效果如何, 存在哪些不足, 这些都是课后反思记录的重点。另外, 还要记录课堂上教案的改动、学生的创新及存疑之处, 以便改进下一步的教学。
3、记录要及时, 避免因时间延长而造成的遗漏
写课后反思, 最好是授课后趁热打铁, 及时做好记录。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 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闪光点就会遗忘, 包括与学生互动产生的灵感、教案上需要改动的地方、学生存在的疑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搁置, 时间一长, 也就写不出颇具指导效果的课后反思的, 反而更多像是记流水账了。
结语
写作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自身业务, 改进教学实践, 不断对自身教学实践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和解决一系列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逐渐充实自己, 优化教学方法, 它是教师促进自我发展的一剂良方, 将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总的来说, 教学反思应从几个方面入手:要记录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经验, 同时, 不断总结和吸取失败的教训, 教学水平肯定会日殝完善;要记录学生的质疑和创新之处, 要注重学生的需求, 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要记课堂上的突发状况, 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再次发生;还要记录教案的修改之处, 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课后及时总结、思考和标注, 以待下次完善。
写作教学反思时,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内容要涵盖全面, 还要注意客观、公正、真实、实用, 切忌流于形式主义、泛泛而谈, 教学反思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的, 反思的目的是完善自我。教学反思要常写常看, 温故而知新, 多思考,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明:《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后反思》, 《成才之路》, 2009, (3) :33~34。
[2]傅顺康:《教而不思则罔——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8, (24) 28~30。
[3]姚绍根:《思与行——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及调整对策》, 《都市家教》, 2011, 3 (下半月) 129, 138。
[4]金琅:《如何看待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9 (6) 87~88。
15.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通过课后数学日记促进学生课后反思
1.“课后数学日记”的内涵
课后数学日记:是指学生在课后以数学日记的形式,通过自我监控,写下课堂活动中自己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存在的困惑、取得的收获,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计划、知识、体验、监控的自我反思。
2.对课后“数学日记”应用的分析
(1)“数学日记”可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教学的本质在于沟通与合作,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通过数学日记,可加强师生间的交往,有利于完善认知反馈机制。以往教师是通过批改作业、根据学生作业反馈信息来估计学生每天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中学生中抄作业现象已普遍存在,因此只通过作业情况并不能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而单单依靠一次单元测试也不能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故数学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师生间信息互动的沟通方式。
(2)“数学日记”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改变那些一直用表层学习方式的学生却是一件困难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不足。元认知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缺乏有关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的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即使发生了认知错误也浑然不知。“数学日记”兼顾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督,为自我反思,自我监控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为自我控制作了计划和反馈,为加强元认知结构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让学生记数学日记,将促使学生每天对自己掌握的相关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以及解题策略进行检验和回顾,对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认知水平大有裨益。而元认知能力是在学生不断地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和评价中发展起来的,而这一过程实质上正是学生主动地对自己学习状况不断反思的过程。
二、通过章节反思性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1.章节反思性学习评价的内涵
章节反思性学习评价:是指学生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后,针对自己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评价。
2.对章节反思性学习评价的分析
曾有人比喻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犹如建房子,学得越多,建得就越高。其实,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知识好比建房子的砖块,如果不经过组织、建构,是很难形成坚固的地基,更不用说盖成高楼大厦了。因此,学生在学完每个章节后要及时地进行章节反思性评价。笔者认为,在实践中进行章节反思性评价并不能一步到位,它需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逐步完成。
(1)章节自我反思评价。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需要对整个章节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梳理。教学实践中,每个单元都至少有一节复习课,故可在复习课前布置学生完成章节反思评价表,并作为作业及时上交。由教师批阅后再反馈给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期培养学生从不自觉反思到养成自觉反思的过程习惯。
(2)章节检测反思评价。考试评价是学生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因为新课改而摒弃。而对单元检测的反思评价是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笔者根据对我校部分师生的访谈,从审题、思维方向、解题过程的书写,解题心理等角度,把学生解题时常见错误主要概括为:审题不清,思路清,记忆错误,知识点模糊,书写错误,粗心等方面。在单元检测后,笔者发下章节检测反思评价表,让学生仔细反思试卷的得失情况,做好“总结工作”。
三、通过作业反思性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学生作业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即学生根据输入信息,加工控制信息,发送输出信息,获得反馈信息,将所得结果与原定目标对照,找出差距,再转化为输入信息,直到完全达到目标为止。由此可见,学生作业的可控程度主要决定于信息的流畅程度,特别是决定于反馈的作用。为此,本人在实践中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作业的反思。
1.利用作业互批,建立互动的反思关系
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由于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只管完成作业,换言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只有吸收信息,输出信息,没有主动地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因而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除了部分由于对所学知识不理解因而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外,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不积极,能不做就不做;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作,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信心和毅力、懒得动脑,等待老师去讲。反思不只是一种个体活动,而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著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还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培养对“错题”、“不会题”的反思和领悟
“错题”、“不会题”往往是认知结构的断炼处,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通过对“错题”、“不会题”的反思,是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最佳契机。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将作业中或者测试中遇到的典型错题和不会题一一记录。要求学生在“错题”“不会题”旁写出自己思路被卡的情况并分析原因,及从中得到的经验和体会。这既是对解题思路补充的反思,是元认知的落实,又是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高原的一个窗口,对自我思维进行“思维”,实施思维升华的“机制”。
四、学生课后反思性数学学习的训练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认知活动是学生自身的高级心理活动,对这个活动进行认知调控,无疑是在主体内进行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是主体意识的表现。所以,学生必须学会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调控。教师要告诉学生反思的重要意义,教给他们基本的方法,提供必要的训练,通过反馈,不断加以矫正,从而使之强化、内化,把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2.渐进性原则和认知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一样,反思活动也是渐进的。从他律到自律,从单维到多维,从浅显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正基于此,我们在对学生训练时,要遵循规律,分阶段逐步实行。既要有序,又要有层,让学生在反思活动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3.多边性原则
在学生的课后反思活动中,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这些评价的指引下,逐步地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提倡学生进行反思,还要告诉学生反思不完全是个体的行为,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会拓展反思的视野。加强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能全面提高反思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9(4)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符海龙,李三福.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初探[J].中学教育,2001(10):21-22.
16.《嫦娥》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六
为此,执教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几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1、课前预习时,给学生发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先去了解故事,为理解诗意做了铺垫。
2、课中,在激趣导入一环中,由学生讲了故事的梗概之后,欣赏《嫦娥奔月》动画,更深层次地为理解故事打下了基础。
3、品读鉴赏过程由浅入深,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嫦娥为什么而后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进诗境。但这些都应该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在这节课的朗读强度还有些不够。
《嫦娥》这首古诗不只包含丰富的情感,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讨论“嫦娥该不该偷吃灵药?”这一环,没有联系到现实生活发散开去,真正领悟其内涵。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准备作出以下调整:
1、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读边体会,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17.打电话的教学反思 篇十七
1、体验问答唱的乐趣,在结伴表演中享受交流合作的快乐。基于这首歌曲十分适合幼儿以问答式的方式来演唱,所以根据歌曲的特点将目标设定体验互相问答唱的乐趣,在合作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体现整合课程的渗入。这也是本次活动中比较重要的目标。
2、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记住歌词内容,用自然声音演唱。小小班幼儿还不太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往往会出现很大声的现象,或者是还不熟悉歌词就会很小声,为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平常讲话的声音来歌唱,
在活动一开始,我先让幼儿一起来唱歌曲,等歌曲再次熟悉后,就请幼儿用运用各种对唱的形式唱了,人手一块木头积木当电话,幼儿人手拿到一块积木后在对唱的时候就像真的在打电话似的,兴趣很高。在对唱之前都会和配班老师一起为幼儿示范一遍,对唱的形式有:一先是教师唱前面部分,幼儿唱然后面回答部分,这种形式唱法,大多幼儿唱的很好,二是教师唱前面部分,男孩唱问的部分,女孩唱答得部分,然后互换一下。这种形式的唱法有些男孩女孩往往不知道自己要问或要答哪一部分,通常都会出现“越权”的现象。其实在分男女唱的时候,可以把男孩女孩分开来相对而坐,这样他们就能很清楚的分开男女,也不会出现“越权”了。
18.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八
1. 通过对教学“得”、“失”的回顾,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所谓“得”,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效果较好,教师课内或课后自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教学片段。教师要及时总结,对于“得”应该在保持的状态下去进一步发展,寻找更多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在一堂高一女生跨栏课中,课前我认识到女生对跨栏练习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改变教学手段,教学之初以橡皮筋替代栏架,让女生先消除心理障碍,根据学生对动作的掌握程度,我把橡皮筋换成了体操小垫子,此时学生已经能很从容地从这些障碍上跨过,最后我才把栏架放上跑道,让学生先试着跨过低栏,以逐步提高难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针对一些学生仍不敢跨栏的心理障碍,我以“李宁”品牌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练习兴趣空前高涨,使跨栏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得以圆满完成。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小结和反思,对于这一堂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为接下去的教学工作展开积累了素材。
所谓“失”,即是指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得法,或语言、动作技能讲解示范上欠妥,这往往影响学生的技能学习或情感接受程度,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教学片段。教师面对“失”时,更应及时进行反思,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弥补前课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教训。如在一堂高二男生篮球课中,一些学生在组织练习过程中打“二对二”比赛,我用了一些过激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批评,结果导致这四名学生没能好好练习下去,并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认为语言偏激,在认识到自身的过“失”后,我及时找了这四名学生谈心,并为我的过激言语向他们道了歉。事后我进行了总结,如果采用接下来的教学手段,效果就不一样:第二节课,我先让学生们观察那四个学生的“对抗赛”3分钟,在对抗的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的各个基本动作加以分析,使他们能认识到技术层面的不足,从而把他们的不足转化到课堂上进行教学,使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结果那四名学生在接下来的课中练习相当认真,成为了班级中的体育骨干,这就是及时反思总结带来的教学成就,同时这也为我今后开展教学工作积累了经验,我对学生的批评指正同样有了较新的认识。
2. 回顾教学效果,修正教学进度,体现教学进度设置的合理性
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不尽相同的青少年,是一群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各有差异的学生,即使理解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了教材,课前备教学内容、备教学场地、备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依然会有与教学构思和设计不相适应的地方。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教师示范面的选择、学生队形的调整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还会影响到教师下一次课的任务安排和教学进度的开展。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时进行课后反思,针对教学效果及时对下一次课的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就能使教学进度的设置更合理、科学。例如在一次武术课上,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学生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要求80%的学生在学习后能掌握第一式到第三式的动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使这个教学效果无法达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太极拳的概念大多停留在电视或电影中的片段动作上,因此在教学执行过程中我详细地讲解了动作基础,学生练习时间较为局促,影响了教学效果与目标的完成。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并把第二次太极拳课的教学进度进行了调整,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使教学计划更有利于实践教学。
3. 寻找教学切入点,为解决教学重、难点提供依据
教学的切入点是指从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应着重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找到一个切入点,可以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为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提供依据,使教学双边活动更好地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模仿意识都可以作为切入点。例如:在一节排球课中,学生对于上手发球的动作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了解到影响学生的首先是心理上的原因,学生认为排球太硬,会伤及手指;其次是发球后球会弹得很远,来回捡球实在是太麻烦了,也影响了练习时间。针对上述原因,我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把学生丢弃的废纸团成球状,再在外面用不同颜色的胶带纸缠绕,做成排球进行教学,结果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我正是寻找到了学生练习障碍的症结,针对这个症结寻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更好地开展,并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 记录学生亮点,为教法创新积累素材
新课程下教学过程更注重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双边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很多素材。如在一堂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课上,当我讲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这一课题时,一名学生拿出了许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素材及对心理障碍的调节对策,这使我的教学过程显得相当主动,我充分利用了这名学生提供的大量事例及调节方法,整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调动。课后我总结后认为,学生在这一方面有很高的兴趣,并且在课后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进行研究和了解,这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可以充分利用。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健康教育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究,一方面可以为教学开展提供素材,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机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5. 利用“课后反思”,为论文提供素材
多年的“课后反思”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与教训的积累。课堂教学过程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需要教师不断积累和总结,为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第一手的宝贵资料。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现在还处在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第一手的资料及时总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而“课后反思”则把每次课的精华与失误进行记载,教师的教学论文可以把这些作为题材,为教学过程更合理化寻找途径。
19.公开课后的反思 篇十九
半期考试后,对于我上课的一节关于目标的课,我有着新的感悟。在课堂上我是讲的关于目标的内容,我根据同学们自己写的目标,谈到每个人给自己订目标,必须有着长期和短期目标,多说同学只有长期而缺少短期,所以我谈到如果只有长期而没有短期,那让我们行动动力不够,最终无法实现目标。我是这样举列的:“就像我爬楼梯,我在底楼最后我要到达我想到达的楼层,我必须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只有感受成功,才会喜悦,才会坚持走到最后。”
半期考试后我问同学们:经历了高中第一次考试,现在情绪是什么?多数同学低头不语,看的这一份难过,我又是这样总结的:失望和无助。为什么失望?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这么高的总分,但也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么低的总分,所以失望。无助是因为看着这样的分数,不知道该从哪里补?看着同学们这样的表情和一些行为,我不由的想到,我说过的那句话“只有感受成功,才会喜悦,才会坚持到最后”。现在才走一步他们没有感受到成功,而是打击,该让他们怎样相信自己,去前行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鼓足勇气树立自信继续前行
其实同学们多数是想学好的,只是不知怎样才能学好?包括很多差生或者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也这样想过甚至做过,我是这样看到差生的,不是他们不努力,是曾经努力过但没有看到收获,所以努力了没有收获,和不努力一样的结果,那还不如不努力,久而久之就成為差生,所以经历了半期考试,有一部分同学就这样了。一份耕耘,看不到一份收获。
1、二八法则
我先让同学们了解“二八法则”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获得百分之八十的效益。例举:以在这次考试中只考300分的同学作为例子,让他们看到希望,300分(3年后)480分。增加180分,每科增加30分,3年用900天学习那每天每科增加0.03分。0.03分是个从来没有看到的低分,用这样的计算方法让同学们树立自信。
2、相信机遇会降临在付出而不是等待的人身上
其实实现目标,并不是一步一步走到最后,有时机遇一来就很快实现,但我们却不知道机遇什么时候降临。就和走楼梯一样,如果你选择等电梯,可能你等的时间远远长于你走的时间,但同样有可能你走着走着电梯正好就赶上了,关键在于你需要走,需要前行。
二、学会寻找成功
高中的学习生活,让同学们感受的是单一。作业考试在作业在考试,如果没有成功的总结,我相信更多的人感受的是累、打击,累、打击还是累、打击,那最后是放弃。
所以,让他们知道成功是什么?并学会寻找成功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那成功是什么呢?
我所理解的成功不象字典的解释: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是用申继亮教授的一句话这样说:“成功不是和别人简单比较的结果,而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不是别人考第一,别人就成功,你就没有成功;不是考差差了就一点成功就没有了;所以我认为每一个同学不是只有考试才总结自己的成功,而因该每天都有成功。所以时常总结成功不仅有助于了解自我,同样有助于树立自信。
这不由自主的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首诗:
“做一个最好的你”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
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
但要当一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
那就当丛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
那就当一片小草地,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
必须有人来当水手。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
那就当一条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
那就当一颗星星。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
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正如诗中写到的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做最好的自己。把自己要做的最好,首先应该认识自我,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有着什么样的能力?自己适合学文还是学理?三年后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这些都是高中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每个人在朝着自己目标努力同时,学会利用时间。每个人都应该过着有目标的生活,在朝着目标努力的时候,要学会分解来安排利用时间,每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24小时却有着不一样的效率。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应该学会给事情分类,每一天都有四类事等着我们去做,紧急且重要的事,紧急但不重要的事,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例如,在自习课堂上,发现手机在口袋里振动,多数人都会拿出来看一下,看到一条短信我们会做什么?同学们回答最多的是回复短信,一节自习课或许就在短信中度过,所以这是因为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在浪费时间。还有同样因为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浪费我们时间的例子。
最后,学会调节情绪。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太多次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带给我们很多负面情绪,当这些情绪出现时,它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我们要做的是先接受负面情绪,再来优化调节情绪。
【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五年级下册数学打电话的课后教学反思10-11
《青蛙给星星打电话》教学反思10-01
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打电话教学反思06-12
《爱之链》课后教学反思06-23
《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07-25
《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09-30
《蜘蛛开店》的课后教学反思10-13
《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10-17
春天的电话教学反思08-08
《文艺复兴》教学设计过程和课后的反思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