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知识点

2024-07-28

语文七年级知识点(共17篇)

1.语文七年级知识点 篇一

1、《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宗璞。

4、《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5、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6、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获诺贝尔化学奖。

7、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8、《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9、《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10、《夏感》作者梁衡。

11、《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12、《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语文七年级知识点 篇二

一、研究背景

(一) 二语习得中的英语语法教学

语法学习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语法教学仅对零散的语法结构进行讲解。Johnson (2002) 所写的《外语教学与学习导论》一书, 其中“语法”一章中只包括了“语法展示”和“语法练习”, 但Ellis (2006) 将语法的定义进一步扩大, 认为“语法教学包括所有能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一些具体的语法形式的教学技巧, 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从元语言学的角度读懂它, 或者在使用过程中理解它, 从而真正学会它”。

以往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用经验。Larsen Freeman (2010) 强调, 语法教学不是教语法 (grammar) , 而是教语法技能 (grammaring) 。因为语法不是一套有各种例外的静态的规则, 而是人们形成语言模式的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点线面构成的整体, 而是一个有机的动态发生过程。鲁子问 (2008) 认为, 在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应当摒弃陈旧的概念, 适应新材料的语法特点, 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任务导向的活动, 学生能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 这与语言的交际功能是相一致的。

目前, 教师都已取得共识———语法教学应与整体语言能力的提升相平衡。既不能只侧重于复杂的语法规则的教学, 也不能完全不教语法。以陈建兰 (2012) 的研究为例, 她以自己学校为个案分析, 指出了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但是鲜少触及初中语法教学的难点。

(二) 情感过滤

由Dulay and Burt (1977) 提出的情感过滤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为Krashen (1985) 监控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说。这个过滤过程代表语言输入被吸收的程度。它之所以被称为“情感”, 是因为决定其效果的因子与学习者的动机、自信或焦虑程度有关。情感过滤这个词经常用来描述由负面情绪或经历引起的学习障碍。该理论指出, 如果人处于紧张、不适、忸怩或无学习动力的状态, 可能学不进任何东西。

情感在语言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语言学习者无法对异国文化产生共鸣, 他的潜意识会阻碍他像本族语者一样去表达自己, 这将严重减缓其学习进度, 也从反面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俗语。研究还显示, 青少年, 如初中生, 在外语学习中受到情感过滤的影响最深。更小的孩子似乎能更轻松地克服这种抑制。因此, 语法学习不应像过去一样沉闷无趣。简单地讲解结构、用法与规则, 只会让学生感到更加枯燥。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 将课程内容与他们的兴趣点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克服情感过滤的影响, 从而达到最佳讲课效果。

二、问卷设计

(一) 问卷调查对象及问题

本研究选取了湖南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普通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笔者曾以实习老师身份于此执教一个月) 。这65 名学生来自同一个自然班, 其执教教师、英语课本及语言环境都相同。为了弄清湖南省英语文法教学的现状, 探明七年级英语文法的难点,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湖南找到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法, 笔者做了一份针对七年级学生语法掌握程度的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十几个七年级语法试题和学生的个人感受。问卷主要含以下4 个问题: (1) 何处是七年级语法难点; (2) 学生为何厌恶语法学习; (3) 学生如何看待语法教授的重要性; (4) 学生期待教师何种语法上的指导。

(二) 实验材料

笔者研究了湖南省七年级的教材“Go for it!”和所有语法知识重、难点, 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问卷调查的框架。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主观感受题和客观描述题。前半部分是根据笔者的实习经验独立设计的。后半部分是与语法点一致的形式各异的练习, 大部分取自书本和练习册中的句子、短语, 以确保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考虑到权威性和功能性, 笔者还选择了《英语语法常见问题详解》中的经典练习题。

问卷第一部分列出了七年级语法的主要知识点, 让学生自己评估语法习得情况。随后是10 道不同形式的语法练习题, 旨在考查学生对语法的掌握情况, 并使他们意识到语言学习的不足, 之后是主观问答和语法点列表。通过对比完成习题前后学生在语法点列表上的选择, 可推断习题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语法的理解。最后, 是三个关于教育学的多项选择题, 能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语法学习的主观感受。

三、实验结果分析

被试班级有65 名学生, 每人都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经过仔细筛选, 保留了50 份有效问卷, 完成者包括24 名女生和26 名男生。

问卷以自我评测类开始, 询问受试“考试中基础部分的单选题 (涉及词汇、语法等) 共15 道, 你通常答对几道?”。这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参考, 将帮助他们分析英语水平和语法学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受试者的英语水平相对较高, 超过半数的学生通常能答对15 道题中的10 道。

第3 题则列出了七年级所有重要的语法点, 让学生选择很难或很容易做错的。在他们完成语法练习后又给出同样的列表, 要求学生继续选择他们认为困难的语法点。图1 是两次结果的比较, 表明精心设计的语法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习得的语法知识。

在第一次判断中, 有4 名学生没有选择任何答案, 说明他们不知道哪个语法点是最难的, 也就是他们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第二次选择时, 每个人都选出了他们的弱势语法点, 表明客观习题有辅助作用, 学生的语法学习需要系统化的指导。第一次的选择中三大困难的语法点是:句子结构、情态动词和同义词、形近词的辨析。48%的学生认为他们很容易写出错误的句子结构。再次选择时, 三大困难的语法点是句子结构、情态动词和时态, 并无太大改变。因此,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 在语法教学中重点关注句子结构、动词和时态等。当被问及受试者如何给语法点按难易程度排序时, 许多学生感到困惑, 甚至有4 位学生说, 他认为所有的语法点都困难。24%的学生没做难易排序练习, 20%的学生没有写出最困难的语法点, 表明他们不太了解自己的英语语法习得水平。根据填写了最难语法点的40 个受试者的答案, 情态动词是公认最难掌握的。因为中文没有时和体的区分, 使得学生很容易在情态动词时和体的选择和意义上犯错误。

第4 题“阅读理解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 你通常会如何处理”, 旨在调查学习者的阅读技巧。54%的学生会先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然后再做题;8%的学生认为主要根据自己所学的语法知识做题;26%的学生会根据语感做题;另外12%的学生则表示会胡乱猜测答案。超过一半的学生有较好的阅读技巧, 但仅有很少的学生会应用自己的语法知识。

尽管新课程大纲鼓励任务型教学法,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还是对近期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重要语法规则进行记忆。对此, 第五题列出了学生不喜欢背语法知识的6 点原因, 并允许学生进行多项选择。其中, 有4 名受试者全选了所有选项, 这表明他们对英语语法学习毫无头绪。其中56%的学生认为, 记忆语法规则的最大难点在于每单元语法点过多, 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掌握其所学的内容。第二项与第三项得票均为40%, 即“没有找到高效背语法知识的方法, 全靠机械记忆”和“容易遗忘, 感觉背了新的忘了旧的, 总是背不完”。有24%的学生选择了最后一项, 认为自己“从不背语法知识, 常凭语感做题”。

以上数据表明, 学生本身对于语法知识的学习抱有较大兴趣, 只是常常跟不上新教纲的要求, 这最终将导致大量学生感到语法学习枯燥无味以至于对语法学习失去信心。针对这一点,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为学生增加额外的语法学习指导。

第6~15 题为考查语法的客观题, 题目均根据第2 题所列出的语法点来设定, 每题考查一个语法点。笔者在设计问卷时有意识地采用了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等在内的多种提问形式, 旨在防止学生认为该问卷调查过于接近英语测试而产生紧张和抵触心理。其考查的语法点分别是冠词的使用、名词的所有格、名词的单复数、时态和体、动词变形、There be句型、疑问句和情态动词等。调查结果让人意外地发现, 学生的英语语法基础并不如他们所预期的扎实。根据每题的正确率, 笔者发现最难的3 个语法点分别是句型、情态动词以及时态, 这与学生完成问卷后所表达的感受也是一致的。由此可见, 一份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对于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较为系统的指导, 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英语能力, 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在问卷调查的最后, 笔者提出了3 个开放性的问题, 旨在调查学生对当前语法教学现状的个人感受。

对于第17 题“你认为语法教学在英语学习中是否重要”, 有40%的学生表示肯定, 并认为教师应当详细地教授语法知识;42%的学生也表示了肯定, 但希望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更加生动的例子。由此可见, 语法学习是为众多学生所重视的, 而学生也需要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

第18 题为多项选择, 调查学生在语法学习方面“希望从教师处获得什么形式的帮助”。5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讲解语法时可以化繁为简, 采用浅显易懂的形式。30%的学生希望教师的教学更有趣味性, 如可采用口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48%的学生认为语法应该跟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英语技能教学相结合。高达56%的学生认为, 语法教学应该基于现实的情景, 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语法知识。还有一些学生补充了其他的学习形式, 如教师可以提供视频等其他教学辅助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9 题“你认为课堂上的小组活动是否有益”, 旨在调查学生对待课堂活动的态度, 并分析其对语法教学是否有帮助。有58%的学生认为“很好”, 与同学们的讨论与配合能启发思维, 增进交流;有22%的学生认为“不错”, 教学中穿插的活动能活跃气氛, 辅助学习;有19%的学生认为“一般”, 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多数学生娱乐程度多于学习;仅有1%的学生认为“不好”, 活动千篇一律, 缺乏新意, 会成为某些学生讲小话的绝佳机会。当问及教师应当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超过50%的学生希望英语课可以更加有趣, 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思考能力;30%的学生希望能偶尔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学习语法知识;10%的学生希望教师能放慢教学速度;还有10%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加强督促, 将语法教学与口语练习相结合。

五、整体评估和教学启示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 笔者首先将两种性别的受试者的数据进行分别汇总, 然后再综合全部数据以分析整体趋势。结果表明, 男性与女性学习者在语法学习上存在差异。

第1 题中, 80%的女生能在15 个选择题中答对10 题以上, 而仅有56%的男生能达到此正确率的范围。这说明女生的英语水平整体高于男生。根据统计结果, 27%的男生表示自己的阅读会受生词的影响, 而没有女生表示自身存在这一问题。由此可推测, 女生的英语词汇量应整体高于男生。此外, 4 名在第6 题全选了所有选项的学生均为男生。可见, 由于本身英语基础薄弱, 男生更容易表现出抵触情绪, 从而走进一个学习的恶性循环。在具体的语法练习题的调查中, 男生与女生的表现并无较大差别。值得注意的是, 男生较女生更擅长于名词所有格与情态动词的语法题, 而女生则在使用英语的时态语法时较少犯错误。

统计分析表明, 七年级英语语法习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大纲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很多, 学生也渴求教师能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 得到教师的点拨。但是, 关于如何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从不得不学到爱上英语,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本次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七年级最难的语法点是句子结构、情态动词和时态。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应该重点关注这些语言点。事实上, 如果能学懂、学好, 所有学生都愿意学习。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指导者, 找出他们的弱点, 并提出改进方法。正如Larsen Freeman教授所言, 我们应该教学生如何学习语法 (grammaring) , 而不是要求他们记住语法规则。

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手段来了解七年级学生在英语语法学习中的疑难点, 从而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七年级是英语学习者打下语法基础的重要时期, 研究结果表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需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通常情况下, 学生对语法体系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对自身语法的薄弱点也不甚了解。语法习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有针对性地克服一些学习难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七年级英语语法的主要难点包括句类、情态动词以及时和体。

同时, 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克服情感过滤对语言习得的负面作用的重要性。因此, 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并对其提供有效学习的帮助与指导, 而非传统观念中的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事实上, 许多受试者都表示十分渴望兴趣激励式的教学课堂。

由于案例分析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 笔者针对个体的调查研究可能很难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但是, 笔者希望通过对湖南大学附属中学个案的调查研究,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南省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并且为不断完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附:

七年级英语语法知识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若为填空题, 请按问题要求填写;若为选择题, 无特殊说明则为单项选择, 请在所给选项前的阴内打“√ ”, 有“其他”一栏时请自己填写。

性别:阴男阴女年级_________

1. 考试中基础部分的单选题 (涉及词汇、语法等) 共15 道, 你通常答对几道?______ 道。

2. 通常在下列哪些方面正确率较低? (可多选) 阴近义词、形近词辨析

阴冠词使用阴固定短语

阴名词的单复数阴名词的所有格

阴代词的格 (主格:he, she等;宾格:him, her等) 阴名词性物主代词 (mine, yours等)

阴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my, your等) 阴时态 (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等) 阴体 (一般现在进行体等)

阴句类 (祈使句、疑问句、There be句型、宾语从句等)

阴情态动词 (have to, can, would, must等)

3. 请根据自身掌握情况, 将下列语法知识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A. 冠词使用F.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B. 名词的单复数G. 时态和体

C. 名词的所有格H. 句类

D. 代词的格I. 情态动词E. 名词性物主代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之所以认为______ 最难, 是因为

4. 阅读理解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 你通常会:阴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再做题

阴根据所学语法知识做题阴凭语感做题

阴胡乱猜测

5. 你不喜欢背语法知识的原因是? (可多选)

阴每单元所学语法知识太多、太复杂, 来不及逐一背下

阴没有找到高效背语法知识的方法, 全靠机械记忆

阴容易遗忘, 感觉背了新的忘了旧的, 总是背不完

阴死记硬背, 枯燥无味, 语法知识背了也不会运用, 没有成就感

阴本身基础不够扎实, 不懂的语法知识太多, 破罐子破摔

阴从不背语法知识, 常凭语感做题

6. 下列哪些句子的空白处可以填冠词“a”?

阴He is so ill that his father has to send for ____doctor.

阴I never eat ______ breakfast.

阴She goes to school by ______ bus.阴I’ve got ______ headache.

7. 下列哪个词组的意义是“Tom和Jim共有的房间”?

阴Tom’s and Jim’s room阴Tom and Jim’s room

8. 下面是几组名词及其复数形式, 你认为哪些名词变形正确? (可多选)

阴knife-knifes阴person-people阴box-boxes阴key-keys

阴man doctor-man doctors阴foot-feet

9. 写作文时你会犯“I am go fishing this weekend.”“She do homework everyday.”“He playing basketball now.”之类的错误吗?

阴经常阴有时阴很少阴不会

10. 请在变为现在分词时要双写词尾辅音的词前打“√ ”。 (可多选)

阴look阴tell阴begin阴sit阴decide阴send

11. 下面是几组动词及其过去式, 你认为哪些动词变形正确? (可多选)

阴find-found阴read-read

阴take-taked阴close-closed阴meet-meeted阴feel-felt

12. “There have 64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这个句子正确吗?

阴正确阴错误

13. 用适当的词语补全句子:

There ______ a pencil and two notebooks on the table.

One of his friends ______ a doctor.

14. — Isn’t he a student?

— ______________. (请做出肯定回答。)

15. 请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I have to ________ (finish) my housework before 4 o’clock.

He can ________ (dance) to the music when he was a child.

He would like _______ (play) basketball.

16. 在完成上述题目后, 你觉得自己最薄弱的3 个语法点是:

阴近义词、形近词辨析阴冠词使用

阴固定短语

阴名词的单复数阴名词的所有格阴代词的格

阴名词性物主代词阴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阴时态 (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等) 阴体 (一般现在进行体等)

阴句类 (祈使句、疑问句、There be句型、宾语从句等)

阴情态动词 (have to, can, would, must等) 17. 你认为语法教学在英语学习中重要吗?阴非常重要, 最好每个语法点都进行详细讲解阴比较重要, 可结合生动形象的例子进行讲解阴不太重要, 但应适当提及语法重难点, 培养语感比语法学习更重要

阴很不重要, 语法讲解只会使课堂内容枯燥无味

18. 在语法学习上, 你希望得到老师怎样的帮助? (可多选)

阴将语法简化, 使之形象易懂

阴采用趣味教学, 编写顺口溜, 辅助记忆

阴将语法与词汇、阅读、写作等结合起来教学, 帮助培养语感

阴在实际情景中教语法, 帮助学生活学活用阴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你认为课堂上的小组活动 (pair work /group work) 效果好吗?

阴很好, 与同学们的讨论与配合能启发思维, 增进交流

阴不错, 教学中穿插的活动能活跃气氛, 辅助学习

阴一般, 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多数学生娱乐程度多于学习

阴不好, 活动千篇一律, 缺乏新意, 会成为某些同学讲小话的绝佳机会

希望老师如何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陈建兰.2012.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D].华中师范大学.

韩宝成.2010.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7) .

衡仁权.2007.国外语法教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综述[J].外语界, (6) .

鲁子问.2008.还原语法本质, 大胆开展语法教学[J].21 st Century英语教育周刊, (7) .

Ellis, R.2006.Current 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An SLA Perspective[J].TESOL Quarterly, (4) :83-107.

Freeman L.2010.Teaching Language: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Johnson, K.2002.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3.七年级英语重点知识回顾 篇三

“Could you lend me your dictionary?” “Of course.” “你能借给我你的字典吗?” “当然。”

2. one不仅可用作基数词表“一”之意,也能用作代词替代前面所提可数名词中的“一个”或代指“任何人”。如:

One and two is three. 一加二等于三。

I don’t have pens. Please give one to me. 我没有钢笔,请给我一支。

One must love one’s country. 任何人都必须爱国。

3. You’re welcome.用来回答对方的感谢,相当于That’s OK./That’s all right./Not at all.。如: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e welcome.”

4. 当名词前有定冠词、指示代词或物主代词修饰时,all 习惯上放在这些限定词之前。如:

all my books我所有的书

5. the other 通常表示两者(部分)中的“另外那个(些)”,而 other 多用来泛指“另一些”。试比较:

The twins are English. One is Lucy, the other is Lily.

这对双胞胎是英国人,一个叫露西,另一个叫莉莉。

I have many friends. Some are teachers, others are policemen.

我有很多朋友,一些是教师,另一些是警察。

6. socks, shoes, trousers, glasses(眼镜)等表示两部分构成的整体东西的名词习惯上用复数形式,如果表示数量指“一双(副)”,应用a pair of 短语修饰。如:

a pair of socks一双短袜 a pair of glasses一副眼镜

A pair of shoes is under the bed. 床下有一双鞋。

7. 当询问“某人(物)怎么啦”时,常用句型“What’s wrong with…?”,这里的疑问词 what 不可受汉语的影响误用 how。如:

“What’s wrong with your kite?” “It’s broken.” “你的风筝怎么啦?” “它坏了。”

8. worry作及物动词用时其后习惯上只接人作宾语,意为“使……担心”;worry 用作不及物动词时其后能接人或物作宾语,但必须用介词 about,意为“担心……”。如:

The recent changes in the Earth’s climate are beginning to worry scientists.

近来地球的变化使科学家开始担优。

Don’t worry about my lessons. 别担心我的功课。

9. tea, milk, bread, water, meat, rice 等物质名词均为不可数名词,此类名词无复数形式,其前不可用不定冠词、基数词、指示代词等直接修饰,若要表示它们的数量,其前必须加“计量名词+of”短语。如:

a bottle of orange 一瓶桔汁 two cups of tea 两杯茶

10. something to eat(drink)意为“吃(喝)的东西”,to eat(drink)为不定式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不定代词 something。如:

4.七年级语文人教版知识点 篇四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5.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五

《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6.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点 篇六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

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望岳产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望岳》读后感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中的中心思想

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

7.语文七年级知识点 篇七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8.语文七年级知识点 篇八

1.对遇到的理化知识既不能视而不管,也不能随意增加难度,介绍时要通俗易懂。教材中的有些理化知识直接涉及生命现象的“关键”,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理化知识,若对这些知识不做解释、不处理,许多重要的生命现象、规律就很难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可是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随意增加理化知识的难度,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把握。因此在介绍理化知识时,力求通俗易懂,不宜用专业术语来解释。例如,学生有过未见鲜花却先闻到花香的经历,用此例解释扩散现象,有生活体会的七年级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理化知识的有效运用。在讲述有关“能量”时,告诉学生每天吃的食物中贮藏有化学能,虽然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但可以感受到,当我们吃进食物后,身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这力量就是化学能转换提供的,化学能是植物将太阳的光能转换储存的,能量是存在的而且还可以转换,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3.利用演示实验,活化理化知识。在“淀粉遇碘变蓝”“石灰水遇CO2变浑浊”等理化知识的学习中,采用演示实验来“活化”,通过科学、真实的实验,既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用物理、化学知识去解释生物学现象,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逻辑推理及判断能力。

4.把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在对“浓度”一词进行处理时,演示两杯同样的温开水,分别加入1勺和5勺白砂糖再搅匀,选几个学生分别来品尝,说出感觉。因为平时学生有喝糖水的体验,使学生迅速建立了与浓度有关的概念。又如,在解释“扩散”的概念时除了举例,还在一杯清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以上的处理方法,让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不仅有效、快速地解决了理化知识给生物学知识传授造成的障碍,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兴趣。

5.充分发挥教材中“小资料”的优势。七年级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诸如“课外读”“想一想”“讨论”“小资料”等小栏目,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对正文中出现的理化名词的解释,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运用,有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6.对涉及的理化药品、仪器的使用着重强调注意事项。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涉及酒精、酒精灯、吸管、烧杯、表面皿、碘酒等的使用,由于课堂时间紧,不能像化学老师那样系统规范地讲解,但一定要把学生最易造成事故的环节预测清楚,并作为令行禁止的条款来宣布。

总之,认真研究七年级生物教材中理化知识的教学处理方式,会给我们的实际教学带来方便,克服学生接受知识的障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9.冀教版七年级语文知识点 篇九

一、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著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二、中心思想: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

爱。

三、问题

⑴、母亲对“我”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4、母亲的临终嘱托。

细微质朴的动作、语言中,母亲为儿子无私无悔的付出,是一个体贴,无私又坚韧、顽强的形象。

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挡”字写出母亲急于想挡住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唯恐“我”因看到窗外落叶而触景伤情的心理,表现出母爱的无私深沉。

⑶、“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表现母爱的细心。⑷、“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一个“扑”字写出母亲内心的担忧焦虑及急切;一个“抓”字着眼于“好好儿活”,写出母亲对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期盼及鼓励;两个字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母亲“忍住哭声”,表现母爱的深沉。⑸、“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两个“悄悄儿”表现了母亲的细心和体贴,母亲爱得深沉无私又小心翼翼。

⑹、景物(菊花)描写

1、以菊花高雅淡雅的形象象征母亲;2、以菊花热烈深沉的形象象征母爱;

3、以菊花烂漫蓬勃的形象寓意“我”从悲苦绝望的心境中走出,重新拥有“好好儿活”的信念。

4、照应题目中的“秋天”。

四、易错:

沉静指除寂静外,还可指人的心情。如:性情沉静沉寂:指十分寂静。如:沉寂的深夜、音信沉寂。

五、字词

1、瘫痪tünhuàn:身体某部分丧失活动能力。

10.七年级语文必背知识点 篇十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侧面烘托的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示例: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孩子们……

景物一:树林子

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景物二.:垂柳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景物三:杨叶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

景物四:羊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景物五:槐树上的葡萄蔓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示例:词语一:忽大忽小,忽聚忽散

赏析:文中用了连词,形象而贴切地描写了风雨来时树林的姿态,把无形的风化作有形

词语二:撩起一角

赏析:写出了雨大水急,让人联想到了大雨时池塘中的情形

3、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作者对植物、动物进行细腻描绘的直接目的是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动物们在风雨中表现得惊恐不安、脆弱无助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某些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是造成成绩滑坡的重要原因。小学生的直观性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弱;死记硬背能力强,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弱,所以在小学靠突击和死抠硬记取得成绩的学生,如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又缺乏独立钻研的学习精神,到中学自然跟不上。

(二)升入初中,90%以上的学生的感受是:在小学还有一些玩的时间,而到了初中,自主时间少了,课程增加到十几门,加之一开学,学校就对初一新生提出高要求,实行严格的管理,一时不适应的学生会感到压抑,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初一学生入学时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不一样,渐渐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指导初一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刻不容缓。

一、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环节,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进入初中后,从学习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预习呢?

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特定的符号,在老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11.语文七年级知识点 篇十一

pencil case 铅笔盒

in English 用英语

call sb. at 235-0285 拨打235-0285呼叫某人

pencil sharpener 卷笔刀

look for 寻找

a set of keys 一串钥匙

computer game 电脑游戏

in the lost and found case 在失物招领箱/处

【重难点句子】

1. —Whats this in English? ——这个用英语怎么说?

—Its a ruler. ——尺子。

2. —How do you spell “ruler”? ——你怎么拼写“ruler”?

—R-U-L-E-R. ——R-U-L-E-R。

3. —Is that your ruler? ——那是你的尺子吗?

—No, it isnt. Its her ruler. ——不,不是的。那是她的尺子。

4. —Thank you very much. ——非常感谢你。

—Thats all right. ——没关系。

5. Here you are. 给你。

6. Call Alan at 495-3539. 拨打495-3539呼叫Alan。

7. Here is your baseball. 这里有你的棒球。

8. Please ask the teacher for it. 请去问老师吧。

12.语文七年级知识点 篇十二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一课时, 被其中这句话深深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动呢?我布置了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实在的事, 如果家长愿意, 可以到学校来。

周一, 我带着微笑走进教室, 欣喜地发现, 教室里坐了三位家长, 他们都隐约地期待着什么。

前半节课, 与平时上课一样, 很平静, 也很平淡。后半节课, 我将完成和未完成作业的同学分成两个组, 分别坐好, 首先请未完成的同学谈一谈。

生1:我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形式化, 父母还年轻, 等他们老了再洗也不迟。

生2:我认为小学时做这个作业还可以, 现在都上初中了, 怪难为情的。

话音未落, 完成作业的那一组马上有了反应。

生3:我不这样认为, 如果我们等到父母老了, 走不动了那天才想起做这些事, 才想起回报他们那就太迟了。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做起呢?

生4:开始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 后来, 我反复想, 在父母面前, 我们永远都是小孩。我决定为母亲洗一次脚。妈妈的脚被我浸泡温水里, 她的脚黄而且瘦, 十个脚趾像竹枝一样。那一刻, 我心里非常酸楚, 就是这双小脚日日奔走于田地间, 为这个家操劳着, 永远不知疲倦, 我不敢抬头看母亲, 因为泪水已经爬满了我的脸, 我……

那位同学哽咽着, 说不下去了。教室里安静极了, 同学们都低下头, 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盈满泪水的眼眶, 三位家长的眼角也有泪光闪动。

于是我说:“在外面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我们就会到父母那里吸取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 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难道为日夜操劳的父母做点小事都鼓不起勇气吗?”

二、案例反思

课后, 据反馈“效果很好”。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 我认为本课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点:

1. 新的语文课程观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课, 我更加注重人文性的教学, 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把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阅读教学中, 更体现了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思, 能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新的语文素养观

过去, 我们谈论语文素养, 往往只是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认识, 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善, 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对于本课及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情感素养的处理是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对于初中生来说, 语文学习重在感悟, 重在积累, 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 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 新的语文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尝到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 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相融合, 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将有形的课堂无限扩大, 感受了作者的真挚感情, 体会到人间至爱亲情, 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课堂只是一个中介, 师生在共同作用于话语文本的过程中,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1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篇十三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 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欲望”、“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另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其中《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9、《我的信念》的作者是波兰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10、《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1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原来是古桥、古树等自然界的朋友。然后通过与这些朋友互拆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4、《秋天》这首诗,选自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预言》。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由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组成。

15、古代诗歌五首分别出自汉乐府、唐诗(五律、七律)、宋词和元曲。

第一首《观沧海》由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首《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钱塘湖春行》由唐代大诗人,晚年又叫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所作。这首诗通过抓住环境和季节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第四首《西江月》由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作。这首词通过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了作者的闲适心情。词的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第五首《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所作。天净沙是曲牌名。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16、《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是古典诗歌的和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本文先通过几个疑问句启发人们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17、《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在结构上,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关系。

18、《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选自他的作品《昆虫的故事》(《昆虫记》),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19、《月球上的足迹》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文章从“准备、登月、升空、返航”四个方面按时间顺序作了记叙。这是一篇饶有兴味的科普小品。全文写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吸引人。

20、《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本文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述了山市的美景。

21、《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在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的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坟》《三闲集》《而已集》等。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围绕“风筝”叙写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精神上的压制,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剖析精神和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

22、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要不要取回木雕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和矛盾的焦点。

23、《散步》以时间顺序叙写散步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昭示中年人应肩负起承前启后的责任,给人以深刻启示。

24、诗两首。《金色花》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展开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寄寓了母子情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纸船》采用托物寄情的手法,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文中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选自南朝宋时刘义庆组织人员编写的《世说新语》,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共8卷,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36门。本文编入“言语”门。通过谢太傅一家雪后赏景的故事,对才女谢道韫给予了有力的赞赏。谢朗的诗形象地写出了雪落的颜色和姿态;而谢道韫的诗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注重了神似,有深刻的意象。《陈太丘与友期》记陈记七岁时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慧,但主要是写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和“无礼”为全篇核心。

26、《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27、《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向往。这首诗立足“静夜”,描绘月光、松树、疏星等景物,展开联想,有一位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夜无声地流下了珍珠泪。寄托诗人的失望情绪,隐含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8、《女娲造人》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中处处充满了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文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启示我们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14.七年级语文易错知识点总结 篇十四

其中的“三人行”不能翻译为“三个人”,而是“多个人”。

2.子曰“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后一个“知”是通假字,通“智”,解释为“聪明的”。注意:翻译为“聪明的智慧”是不太恰当的。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为: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4.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翻译为“大概是”,“不欲”翻译为“不想要的”或“不想做的”。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翻译为:“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注意:“终身”的写法;“有一言”翻译为“有一句话”。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时”翻译为“时常、经常”,和《童趣》中“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时”一样,但“余忆童稚时”中的“时”翻译为“时候”。注意:“不亦……乎?”翻译为“不也……吗?”。

7.“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注意:这里是“无礼”,即没有礼貌。“则”一定要翻译为“就是”。

易错字

窜cuàn 觅食(mì) 攒集(cuán) 倜傥(tì tǎng) 桑葚(shèn) 淋漓(lín lí) 狗窦大开(dòu) 云霄xiāo 搓捻(cuōn iǎn) 惭愧(cán kuì)

截然不同(jié) 小心翼翼(yì) 恍然大悟(huǎng) 贪婪lán 废寝忘食qǐn 尴尬(gān gà)诅咒(zǔ zhòu) 众目睽睽(kuí) 人声鼎沸(dǐngfèi)煞有介事(shà) 饥肠辘辘(lù) 废寝忘食(qǐn)

易错音

废寝忘食(qǐn) 尴尬(gān gà) 威风凛凛(lǐn) 倜傥(tì tǎng) 混hùn为一谈 绽zhàn开 人迹罕hǎn至 汗涔cén涔

跪拜(guì) 拗断(ǎo)抵达(dǐ)

小说关于情节知识点

1、概括故事情节。

人干事。

人在时地干事。

2、如何做填空题。

a、由已知推未知。故事情节,指的是开端、发展、、结局。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填的是什么。

b、读懂所给的示例,格式、语气要一致。

答题技巧

1、审题,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度,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的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答题,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八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4、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可以用关键词来进行回答,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15.语文七年级知识点 篇十五

师生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 沟通无障碍。实现了平等对话, 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绝不是仅仅要求教师把教参看懂、看熟, 然后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那样的老师充其量只能算个教书匠。

现在我们的教育提倡的是研究型的教师,那么在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 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其次,要把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巧妙地设计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最后,教师需要寻找出文本中学生既感兴趣又值得我们探究的要点,然后再设计出若干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合作探究。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前,首先把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仔细看了一遍。接着,我就根据学习目标想出多读、多背的教学思路。再次,我通读课文几遍,研习教参,以求得对文本进一步的理解,然后我认真揣摩《春》的教学目标,最后理出这样的教学思路: 通过反复的读、准确的背、认真的析来引导学生感受春的美,来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前也先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学生与作者的间接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首先要求学生把文本读通、 读熟,然后初步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以及获得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前,我让学生先预习了课文,再进行如下教学。

师:上节课我让同学们预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获呢?

生:有。

师:那好,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生:我掌握了一些词语。伫立:长时间地站立。迸溅:向周围溅出或喷射。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出来。伶仃:形容花的稀少,还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花的孤苦无依。

师:恩,很好“,伶仃”还说得这么详细。你找的这些词语都很重要,我们来齐读一遍!(读后)其他同学呢?

生: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感受是紫藤萝花美不胜收。我的感受是:我们要向紫藤萝花学习它那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展示自己, 表现自己。

师:的确,我们要向紫藤萝花学习,用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无限的精彩。

这就是课前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成果,它为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学生共同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铺垫。

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对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失为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为教师毕竟“闻道在先”,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显然他们对文本中的一些内容的感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而对于同龄人的学生之间,其相同性、共鸣点定会更多。

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白兔和月亮》一课时,有一个精彩的场景,我觉得这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对话的产物。

师:文章在末尾提到了人类,你们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生:我觉得作者这是在把白兔和人类做比较,说明人类做得还不如白兔好。

生:是讽刺,也是警示。警告人类,要正确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

师:照寓言这么说,是否只有一无所有才会自在自得呢?(同桌讨论3分钟)

生:我认为只有一无所有,才不会有得失之患。

生: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拥有都会让人紧张不安、患得患失, 但是,如果某种拥有扰乱了你的生活,让你变得心神不宁,那倒不如没有它。

师:那大家认为呢?

生:赞成第二位同学。

师:我来举个例子:你领了工资,这是劳动所得,你不会紧张; 但如果你在路上捡到1万块钱把它拿回家藏起来……你能不能也举一个例子呢?

生:领了工资,劳动所得不会紧张。捡了500万拿回家,整天惶恐。

师:恩,这样不如没捡到。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这一环节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大家都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为的是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针对文本的学习,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让课堂上充满活力,充满灵动!这些无不是师生平等对话创造的精彩课堂。

摘要:阐述了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的实践应用。通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方面来阐述。全文的主旨是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让师生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和创造的快乐。

16.语文七年级知识点 篇十六

noodle n. 面条 beef n. 牛肉

potato n. 土豆;马铃薯 special n. 特色菜;特价品 adj. 特殊的

would v. (表示意愿)愿意

large adj. 大号的;大的

order n. & v. 点菜;命令 size n. 大小;尺寸

bowl n. 碗

meat n. (可食用的)肉

dumpling n. 饺子 fish n. 鱼;鱼肉

pancake n. 烙饼;薄饼 world n. 世界

answer n. 答案 v. 回答 different adj. 不同的

cake n. 蛋糕 candle n. 蜡烛

age n. 年龄 blow v. 吹

candy n. 糖果 lucky adj. 幸运的

popular adj. 受欢迎的;普遍的 idea n. 想法;主意

二、重点词组

would like 想要 beef noodles 牛肉面

tomato and egg soup 西红柿蛋汤

a large/ medium/ small bowl 大碗/中碗/小碗

mutton noodles 羊肉面 green tea 绿茶

blow out 吹灭 cut up 切碎

make a wish 许愿 what size 什么尺寸

三、重点难点分析

1. —What size would you like?

你想要多大尺寸的?

—Medium, please.

中号的。

size在这里作名词,意为“尺寸、大小”。既可表示物体的大小,也可表示服装、鞋帽等的尺码。用What siz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用来询问大小、规格等。

例如:

What size shoes do you wear? 你穿多大码的鞋子?

2. But we are short of fish. 但是我们缺少鱼。

be short of 意为“缺少;缺乏”。

例如:

He is short of money now. 他现在缺钱。

四、语法讲解

would like的用法

would like意为“想;想要”,与want同义,但语气更委婉。其用法有:

1. would like sth. 想要某物

例如: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green tea? 你想要一杯绿茶吗?

2. would like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

例如:

He would like to see you today. 他今天想要见你。

3. would like sb. to do sth. 想要某人做某事

例如:

17.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知识点 篇十七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作品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 《戈拉》,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摩吉多塔拉》《邮局》,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诗选》。《金色花》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三、理解词义

1.匿笑:偷偷地笑。

2.祷告:

向神祈求保佑。

3.沐浴: 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我”变成金色花后 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第三部分(第⑧⑨段):写母子对话,充满娇 嗔、爱意和母子情深。

五、问题解疑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一词有什么作用?

“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

2.“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本段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听着母亲的呼唤,“我”“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

3.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是孩子对母爱的回报。快乐、活泼的孩子沐浴着母爱,想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4.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在三次嬉戏中,“我”散发出香气,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恢复原形,缠着母亲讲故事,更是对母亲的爱的自然流露。总之,这三次嬉戏都是“我”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深切的爱和依恋。

5.怎样理解妈妈对“我”说的“你这坏孩子”的一句嗔怪?

上文写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孩子不见了,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妈妈自然会嗔怪孩子,所以说“我”是“坏孩子”,嗔怪中透出的其实是至真的母爱。

五、课文主题

上一篇:走进景阳冈下一篇:电脑游戏的世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