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2024-11-14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共10篇)

1.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篇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学校和谐、快速发展

我校近几年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办学条件彻底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职工团结和睦,凝聚力强,各项管理规范有序、扎实。学校之所以能和谐、快速地发展,主要是始终坚持施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以人为本、发扬民主,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作为教育管理者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长远发展办学规划来指导办学。我校始终坚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把办学理念和学校的“三风一训”转化为教职工的统一思想,使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被自觉践行。在学校管理中注重民主性和实效性,创设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学校的管理人。学校是大家的学校,我们在工作中通过各种活动、学习,时时帮助教师树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思想。在学校重大活动和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办事原则,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有机会评议。所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没有失误过,原因就是不搞“一言堂”,大家都是主人,群策群力,扬长避短(举例)。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既利于学校的管理,又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为了一个共同事业,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愿望,团结到一起,励精图治,拼搏进取,也就是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教师的凝聚力。能否产生这种凝聚力,要看校长的自身建设。作为校长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知人善用,以德服人,以规正人,廉洁自律(举例);作为校长要与教师平

等相处。几年来,我始终坚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围着教师转,替着教师想,用真诚和友善去感染教师。多一些沟通、理解和激励,实现关怀暖人、情感动人、事业励人的大好局面。我永远相信这样两句话:“如果校长把教师当牛马,教师偏要做人;如果校长把教师当人,教师甘愿做牛马”、“大海之所以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位置”(举例)。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在学校里有一种安全感(举例),就能够形成你我是一家人的良好局面。“亲其师,信其道”,校长惟有作到与人实行心理位置互换,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思考。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召每位教师。情到深处,一定能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释放出无限的能量。只有教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学习,才会有一种温馨感觉,这样才能形成凝聚力。

二、以人为本、精神激励,提高教师的素质 学校的发展,校长是关键,教师是基础。这就要求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注重形象。为教师铸师魂,要把“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师德建设的标准,做到:学习引导人,考核规范人,师德激励人,榜样示范人,精神鼓舞人。

我校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给时间、给经费、给奖励。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多方面、多层次对教师开展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不放弃任何一个进修学习的机会;对年轻教师通过架梯子、搭台子、压担子的措施,为他们的专业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让教师明确现代教育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科研型队伍,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健全制度,创设和谐的工作氛围 学校的各项活动要靠规章制度来保障,但一味地强调制度有可能使管理陷入尴尬的境地。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建立在对教师的心理、工作特点的充分理解,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制定了人性化、合理性、可操作的制度,才能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同时在制度管理过程中要渗透人本思想,在制度规范的空间之外,尽量给教师更广阔的自主发展和积极创新的空间,努力创设一种相互完善、尊重、信任、充满温情的工作氛围。另外,制度的建立要与人的自然需要相结合。作为自然人,教师与其他人一样有生存与安全的需要,而人文的关怀首先要体现对人基本需要的保证。同时,学校管理要关注人的自然需要为出发点。学校的制度要主张人格平等、机会均等,同时重视人文关怀,营造宽松民主的文化氛围,使学校形成规章的严肃、人情的温馨、人心的舒畅整体活泼的文化校园。

另外,教师正当的物质需求也是学校管理上的一个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将办好学校,与实现教师利益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如教师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需要一定的物质待遇并逐年有所提高都是正常的。还有教师在工作之余想健身,学校就满足教师的要求,购买体育设施,在规定的时间内锻炼。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争取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满足教师切身利益要求,这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的保证。主要是通过内部积极挖潜,外部大力协调,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改善办公条件,增添办公设施(举例)。

四、以人为本、规范考核,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要改变传统单一以成绩去考核教师的状况,要从学校工作的全方位进行考核,实行师德和教育科研,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实行日记载、月考核,评优评先按分说话,奖励惩罚按分兑现,从而

增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同时,学校还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让实干者不吃亏、让勤劳者有收获、让奉献者受尊重、让优秀者受奖励。通过约束、奖励措施,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校办学过程中满足了社会迫切需要,以及现代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声誉日益提高。相信通过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明天的永合中学一定会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超前的教学设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奋进的进取精神,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永合中学

2007.12

2.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篇二

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成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以人为本”的管理,实质上是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作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说它是学校管理的源头活水,一点也不为过。

一、以教师为本,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铺平道路。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如果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没有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每一个具体教学行为上,没有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处细节上,必将阻碍课改的进程。同时新课程留给教师更大的创新空间,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构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课改期盼教师转变职业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呼唤教师教学思想的重组和构建。如确立人本意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确立对话意识,教育是师生的平等对话;确立过程意识,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构建的过程;确立差异意识,研究差异,实现多样化发展。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学的创新,教师的主动参与,热情投入,必然会使课改闪现出创造性的光辉。因此,学校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参与课改的“最大值”,让教师充分实现自身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有效呈现。

二、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也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在学校管理中,要根据学生知能结构和接受能力设置课程,规划进度;要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制定作息时间,并随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要根据学生知能现状,选择教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教学。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人会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智能和气质性格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独特性是个性本质特征。“有教无类”是说教育对象的广泛,“因材施教”是说教育要讲个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这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一点。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当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依学生原本,促学生完善,助学生发展。如果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铸模”,把个性各异的学生变成“标准件”,那将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把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素质的重点来培养。实施培养的途径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真诚的帮助,更是一种引导和激励,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的品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接纳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表现,更要宽容和满足学生的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三、以干部为本,为“每一个部门的发展”注入活力。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相应的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重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自然而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犹如一股春风,吹进学校的每一个部门,给部门的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为部门管理者形成独特的工作思路提供了机会。确立以干部为本,就是充分调动各部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全校上下减少内耗,形成合力;确立以干部为本,就是要求校长对上级选配的干部和校内选拔的干部一视同仁,不双重标准;确立以干部为本,就是要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对他们工作的考查、考核、评定不仅置于教师考评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各部门管理者的创新性劳动,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干部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以干部为本,就是要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注重营造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通过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把个性的治校理念渗透、传递给各部门,形成办学的共同主张,真正让部门干部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3.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篇三

一、抓自身建设,以身作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一名基层教育管理者,学校的领头人,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事事以身作则。有道是“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因此,校长首先应发挥引领作用,即校长应把握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三大层面的脉络和前沿动态,用自己的睿智帮助和促进教师们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脑子中时刻装着教育,装着学校,装着教师,装着学生,为师生甘吃苦,甘跑腿。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解师生之所困。时时处处严于律己,廉洁自律,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成为全体师生的楷模,才具有让人敬佩的人格魅力;其次,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发挥服务作用。在一所学校中,校长要以学校为本,学校要以人为本,学校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校长必须要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良好的个人素质,要热爱学生,热爱学校,执着追求,坚毅果敢,求实务实,为人真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坚持公正无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人是有感情的,而感情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比如要求班主任每天早上提前到校查看本班学生卫生、早读等情况,校长自己就比班主任到校得更早,逐班查看。在每年的年终考核、评优问题上,校长评上了也把名额让给教师等等行为,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校长,才能使教职工内心信服,才能达到志同道合、同舟共济,才能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二、以教师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通过三条途径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是名师出高徒。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传、帮、带”作用,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详细记载培养过程,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二是舞台出英雄。学校应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搭建大、中、小型各种舞台,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比如:大力开展“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技能训练活动,要求语、数教研组每周都安排一个年级的教师执教一节具有研究性的示范课,周周进行评课并小结;每学期开展两次全校性的执教技能竞赛,对优胜者予以奖励。活动的开展促使青年教师自觉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业务素质。三是氛围出人才。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肥沃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比如:学校经常利用节日开展教师书画、三笔字、普通话、黑板报、论文评选等竞赛活动,不仅提升教师才能,还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树立博爱思想,营造人文校园,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营造优美、舒适、具有人文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基于这一理解,我校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并围绕这一出发点提出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打造人文校园,让校园生活充满思想、情感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报负,对自己成长充满自信,初步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让校园成为学生喜爱、依恋和维护的家园。

总之,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达到强、大、优的办校目的。

4.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篇四

【正文】

学校管理核心是人的管理。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首先要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学校定位,以制度来确保“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的建立,并为教职工建立明确的工作、价值、利益导向。其次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目标,实现学校的全面、全员、全程管理,形成完整、闭合、互动、系统的管理流程。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强化监督、检测、考评机制,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来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保障学校管理流程的畅顺,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以人为本”,促进职工发展。

管理首先要从“人”出发,要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培养人,要关注人的需求,发挥人的积极性,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人是最重要的,尊重人的发展,事业才能生生不息,作为知识分子密集型的学校,尊重教职工、注重教职工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利用培训、学习来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大家自身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职工自身发展,从而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不失一种好的发展型的管理模式。

1.1尊重教职工的独立自主性和自尊心。

教师往往自尊心很强,因此学校领导对教师应该坚持多表扬、多关心、多接近,使教师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教师还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是非观念明确,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办事公道,不论评奖调资,表扬或批评都要尽量公平合理;学校领导还必须以身作则,具有牺牲精神,特别是在教师待遇尚且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学校领导更要注意将优惠让给群众,就是那句话:担子拣重的挑,饭碗拣小的端。这样,才能引导和带领全体教职工为完成学校的总目标而努力工作。

1.2帮助教职工实现自身价值。

教师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教师的合理追求,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因此完善自我、体现人生价值和学校发展的大目标是和谐统一的,学校就是每位教职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管理中就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学校办学的大目标作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载体。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对教师及其劳动的科学评估标准,要制定《教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评比激励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检验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鼓励每一位教师发挥潜能,创造成绩;我们认为发挥潜能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我们还鼓励青年教师“冒尖”,对脱颖而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并及时推荐优秀青年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按政策规定给予倾斜。为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具体问题积极进行有意识地疏导和“灌输”,改变教职工的思维定势,加强心理引导,开阔教职工的视野,提高思想-1-

认识水平。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情绪和心态波动就小,这有利于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

同时,教师还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有意识地给教师分配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让大家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也是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

1.3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1.3.1还教师知情权:学校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年度工作计划、重大问题的决策情况、教师、班主任聘任、职称评定、晋级晋职、选先评优、学校经费预决算、财务收支情况、学校大宗设备的采购、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情况等方面要实行公开。实行阳光操作、民主协商、民主评议,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1.3.2还教师决策权:学校实行“三会”制度,即重大决策召开教代会,重大问题组织咨询会,群众有疑惑召开座谈会。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领导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工作;对于教代会上教师的提案,领导要头脑冷静地分析情况,机智果断地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千方百计地争取问题的落实。有些问题一时确实解决不了,也要尽力做工作,耐心做解释,求得教师的谅解;学校的计划和管理目标的制定、学校所采取的重大决策和措施(如教职工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奖励制度等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认真诚恳地征求教师的意见,以取得教师的支持和赞同。这样做,既增加了群众的参政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决策;又可在形成决策后为实施决策增强法理内涵,形成舆论先导;更能减少领导和群众的对立情绪。我相信只要学校把校务公开、勤于问政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了,还教职工一个知情权,提高教职工的决策意识,一定能化解很多矛盾和误解,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信任感,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1.3.3 注重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相结合。

一所民主管理的学校,首先必须是克服了“人治”而达到了依靠制度管理的层次,这也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管理局面,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种管理模式;而把制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全部法宝的学校,必将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学校,因为规章制度强调的是统一和服从,一味的强调制度,缺少了对人性的理解,必将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关注的是人的自由、人的情感、人的存在与价值,而只有在制度管理的同时和人心管理相结合,使被管理者得到精神上的尊重,需要的合理满足,才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心灵上产生碰撞,在情感上达到互动,在工作上形成自觉的合作与服从。尤其是教师,有较强的自主倾向性、能动的发展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所以对教师尤其需要尊重和理解。

多年来,我校一直实行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学校大到校长办公会制度,小到一草一木的管理,都要建立一整套细密严格的规章制度,凡事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校管理实行依法治校。在这一基础上,辅以细致的人心管理,以心换心地对教师进行有效管理,使依法治校更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3.4以发展的眼光评价教师。

在探索教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以“发展性”理念为指导,力求实现从“管理人就是制约人”到“管理人就是发展人”的观念转变;重视教师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师的个性差异,强化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等多种功能;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激励性、导向性的原则,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导向,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努力倡导一种民主、平等、多元的评价关系,营造教师之间真诚合作的气氛和环境。强调教师对评价的参与以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对评价项目的理解认同,强调包括教师自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力求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评价制度,即评价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过程,使教师能以坦诚合作的态度参与到评价中,通过自评、教师小组中互评,寻找差距,把握努力方向,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素质。学校通过观察、面谈等形式也能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融合,最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探索过程中,我校明确了“为什么评、由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即评价目的、评价者、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步骤这样一些教师评价的基本问题,并注意把形成性评价(各处室的平时记载)与总结性评价(学校综合评价)、自评(教师)与他评(同事、学生、家长)相结合,建立了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方案。在评价及反馈过程中,由校领导分别与被评价教师共同讨论评价结果,征求被评价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意见,并由被评价教师签字,这对于青年教师尤为重要,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又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同事、家长、学生和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同时在评价中特别注重保密性原则,这既包括评价主体的无记名,也包括教师个人测评信息对其他教师保密,这既是对参与评价者特别是学生的保护,也是对教师个人权利的尊重;也唯有这样,才能让评价主体和客体都从评价中获益,真正以评促教。

通过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尊重了教师的自由和创造,提高了学校民主管理的水平,给教师一定宽松的环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激励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使教师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接受管理、参与管理,也使学校的民主管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成长。

2.1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创建和谐班集体。

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德育常规,开展“一帮一”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自己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2创建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排除校园各种不利于安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3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

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如悬挂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学生美术作品,开展体育、艺术等比赛活动,多样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和谐

3.1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有利于管理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科学。要切实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首先是“五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岗位职责,切实精减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要相对平衡和达标,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于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主管和分管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奖惩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因为用什么样的人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再次,要建立以工、青、妇工作制度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扬民主,提高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水平和效能。

3.2 制度管理固然不可缺少,但绝对不能忽视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载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做法,更会影响职工的积极性。要重视对教师的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这样做,学校教职工往往能够自觉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关键时刻站能得出来,优秀教师能“冒”得出来。

四、建立平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4.1心理学家思斯特﹒贝克尔指出,人从根本上说是由某种两重性推动的,人需要成为某些事物的一部分,同时有需要与众不同,大多数人喜欢被当做一个个别的人而受到特殊的对待,注重自己有没有受到重视,自我价值能不能实现。个性是人的本性,对具有不同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法,这是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一点。现代教育要求

培养给类合格人才,教育不能变成铸模,把个性各异的学生变成标准件,那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所以说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依其原本,促其完善,助其发展。

4.2学生是发展的社会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认知水平能力上均尚未定型,各方面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发展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特有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他们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有与周围人之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学生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和创新教育的主体。通过对学生全面的认识,我们才能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以学生为本,要摒弃传统教育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要克服学校德育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人。

4.4以学生为本,要求学校要树立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信赖,又可以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学校要在管理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绝不能像传统做法那样对学生的人格妄加伤害。

4.5以学生为本,要求学校管理者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指的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独特个性两个方面。我们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性,应避免对学生求全责备,全面发展不同于同步发展。在较短时间里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发掘个体的所有潜能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

五、树立优良的校风

5.1 校风是学校起主导作用的作风,也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反映在领导者的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上。校风似乎是一种无形力量,在学校环境中给人以具体感受。校风对全体成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同化力,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它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润育着广大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全校人员的心灵。学校领导者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问题,明确地、有步骤地、坚定地培养优良校风。

5.2优良的校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自身;教师积极主动地工作、参与学校管理、在教学中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等;学校管理者不断地探索学校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等。二是重视群体观念的培养。学校要主张群体的观念,这种群体的观念包括群体精神、群体意识和群体作风等。一旦集体有了统一的观念,才能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意志,才能万众一心,否则就会思想涣散,像一盘散沙。群体作风虽是一种非激烈,非规章制度的,但却是规范群体成员的无形准则。它不用强迫,却能造成良好的舆论和氛围,很好地影响和规范师生的行为。

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中的人必然要形成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由于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会产生亲密的关系,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反之,就会关系疏远,彼此矛盾,甚至敌对。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中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校形成有凝聚力的组织,促进工作效率。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保持心理平衡,从而能积极投入工作。

5.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篇五

杨敏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从它提出的意义、实施现状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好提出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对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同时充分贯彻了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用心去沟通和感化,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概念及意义

1.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根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提出来的,即高校的学生管理者视管理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以促进管理对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管理方式。本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中为“本“的“人”很多,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员工、学生家长等等。但是核心应该是以学生为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1]

2.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作为高等院校,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大学是以人为本、拥有和谐融洽育人环境的大学,是由若干和谐班集体组成的大学;为创建和谐大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情感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真正达到创建和谐文化、和谐大学、和谐班集体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1.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级管理、集权式、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分权式、两处型;二级管理、分权式、单处型、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分杨敏(1986—),女,陕西商洛杨斜中学,研究生。E-mail:yangminspy@126.comTel:***

权式、合属型、无科室设置。各种体制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由于管理方法实施的不科学或是管理环境不协调,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出现一下问题:政治、工作不分,在开展活动中从策划、组织到实施,都是一手操办,无闲暇时间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工作平庸无创新性可言[3]。另外,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缺乏锻炼,压抑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自主能力的提高。管得过细、过死,一竿子插到底,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政工干部孤军作战,对学生不闻不问是高校学生管理现象中常见的问题。

2.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的缺陷

所谓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的指导思想或宗旨。在高等院校,教育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高校管理的科学理念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和服务于这个宗旨。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和现行体制的束缚,在我国高校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学生工作中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相统一”,过分强调“统一性”,过分依赖制度管理,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为了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他们强烈追求统一,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从而使不同高等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等方面差异性太小。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的弊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日益凸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3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理念影响心理咨询者观念相对滞后。多年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有神经病或精神病,都是不正常的,他们以同情或歧视的目光看待那些访问者,结果是有心理障碍者障碍更重,无心理障碍但需心理帮助的同学也望而却步,最终使心理咨询活动无法开展。虽然咨询者和被咨询者都有建立联系的愿望,但是因观念相对滞后而形成一道推不开的门。

其次,学校及领导对心理咨询工作重视不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但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及领导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得过且过,既不投入资金,也不计算工作量,心理咨询队伍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造成的结果是心理咨询的水平不高,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挂个招牌,并无实际意义。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多样性,在具体工作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要求、关心学生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要以学生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接不接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收到了实效的唯一标准。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根据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条件及现状,对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下面对策:

1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应该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成长来开展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大学里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巨大的变迁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社会各方面需要关注的紧迫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4]

首先,建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配置专门人员,切实地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地审视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律能力。其次,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忽视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毕业生了解自我,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和正确择业。再者,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让贫困学生无忧无虑上学,拓宽他们的视野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建立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指导中心,使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单调,学生们寻找适合自己需求的“兴奋点“,追求个体差异性,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2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专职队伍的素质

高校学生管理的服务和管理对象都是高层次的大学生,因此,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程度、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另外,由于高校学生工作方位全,内容广泛,涉及部门多,要使学生管理队伍保持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需要各部门间理顺关系、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构建工作合力系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管理者要定期进行资格培训和认证,从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岗位设置和聘任,积极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给学生锻炼机会。

3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人既受环境影响,又能改变环境,只有在不断改造的新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校园环境是学生施展才华开辟通道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力还相当持久。如何创建校园环境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影响学生?

首先,这里的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设备、绿化、美化等外显的东西;软环境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校风学风、文化氛围、道德、信念等内在的东西。其次,在硬环境的建设中,要以人为本,为人创造环境。创设良好的硬环境,要求我们在校园建筑设计上,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观赏性,更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最后,创设良好的软环境,是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的主要部分,在校园中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尊重学生合理的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发展需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营造优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浓厚的师生情谊。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公平、民主、科学的激励机制,树立自由探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达到育人环境的最大优化,是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的最终目的。4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曾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要增强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实效性,达到其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方法上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运用情感教育模式,注重情的渗透与感化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把自己的爱传给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以情感人是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要有深厚的感情,要用情感去影响、打动、感召学生,使双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相通,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思想的转变和升华[5]。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情感教育模式是创建和谐文化、和谐大学、和谐班集体的必然需要。

5注重软性管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否定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作用,但这些管理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型的,而不能是强迫、压制型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即“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提倡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6]可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另外,学生管理工作是针对学生的,管理机构直接作用者是学生。学校管理出现有些问题,不处在其中的管理者,是难以发现的。而学生生活在其中,学生感觉是最敏锐的,最能亲身体会到自己的需要。吸收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直接听到他们的心声,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价值趋向。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身处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人的节奏意识就更要加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产生的,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有其自身的优势是它得以拓展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一点对策以供高校学生管理做个参考。因为,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认真地去思考,去分析,要不断的探索新的管理观念、策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方法,争取达到最优韵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帮胜.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理念[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2):123

[2]贺志燕.试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6):93

[3]孙宝舫,郭红,王宏利.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6):93

[4]张勇.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5

[5]胡广鹏.试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J].管理科学,2008(11):191

6.中国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 篇六

把握中国式团队管理的核心内容

西方的科学技术由于不存在国界性,因此是可以并且值得借鉴和运用的。但是团队管理涉及到的是最为复杂的人的因素,所以,必须依据团队管理的对象所具有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来予以不同的处理。因此,要把握中国式团队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就应该从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

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西方人一直以来推崇和坚持的都是“神本位”观念,即在西方人看来,上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人解释一切问题都离不开神。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崇尚的是“人本位”,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1.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人如今的思维和思考模式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伏羲氏与八卦”以及《易经》这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则是这些模式的本质及精髓所在。

◆伏羲氏与八卦

伏羲氏又称包羲氏,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意义重大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立了“八卦”。

《周易•系辞下传》中曾提到:“昔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说伏羲氏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总结其规律,创造了八卦。

所谓“八卦”,就是指“坤”、“艮”、“坎”、“震”、“巽”、“离”、“兑”以及“乾”等八种悬卦的符号,代表天地间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种种事物。时光荏苒,数千年来人们交口传颂着伏羲氏画八卦的故事,而八卦台(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作为历史的见证,也依然屹立在黄河岸边。

事实证明,八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八卦潜移默化的影响。

◆易经

伏羲在依据河图和洛书画成八卦的基础上,随后又按“每卦有三支,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的原理进行了扩展,这就是《周易》一书的基本内容。《周易》与对其进行哲学体系性提升的《易传十翼》一起,共同构成了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易经》。

《易经》,在古代被列为群经之首;在民国革命时期,它被纳入黄埔军校的必修课;在现代西方,它则被视为破译东方文明的钥匙。由此可见,《易经》是祖先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智慧遗产,也是“中国式团队管理”的理论基础之所在。

① 基本内容

《易经》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记录,主要是以八卦交相配合,说明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周易•系辞上传》中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生出天地;而有天地就有四时,四时运行,就变出雷风水火山泽来;再进一步,雷风水火山泽就演化出万事万物。《易经》就是这样以八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说明世界生成的整个程序。

② 核心思想

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可以发现它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则性(即“易简”),但一切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即“变易”),而同时又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即“不易”)。

具体而言,就是认为宇宙的千变万化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规律可循(易简),而社会上的一切制度、仪礼、文物、器用,都会因时而变(变易),但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尊卑之序,长幼之伦,却永远不变(不易)。

2.中国人“以人为本”永远不会改变

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曾经发表过一个联合宣言,其中提到“如果失去了中华文化,那么对人类而言将是非常大的损失”,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人类古文化里面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变化”的相对性

中华文化是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的,作为中华文化的外在表征,文字只要继续存在,那么中华文化就会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字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变化,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汉字从繁体到简体的转变。然而,尽管我们的文字正在经历着贯穿始终的变化过程,但是却并不能影响到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本质所在。

中国的文字把形状、声音、字义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每个人可以观其形而知其音,观其形而明其意,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此同时,语言学家在比照了全世界的语言文字后得出结论,中国的文字是高度成熟的,所以不需要文法。基于如此的分析,可以发掘出中国字、中国话以及中国人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即快速的变动性。

世界上的文化从变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变的,但历史已经表明这种文化很快就落后于时代继而消亡了;另一种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变到最后连其根本都失去了,彻底转变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类型。

而依托于中国字、中国话以及中国人的中华文化则不同,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其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多次变化,但是其原则和根本却始终如一。中华文化的这种变化的相对性,实际上就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持经达变。例如,伏羲氏一开始就把人们的观念树立为“人是宇宙之间最了不起的,而并非是神”。同时,中国实际上也是没有宗教的,所有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崇拜的只有自己的祖先。现在很多人拜佛其实也只是 “理佛”而已。简言之,中国人认为“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本质所在。

◆对“中庸之道”的正确理解

朱子当年曾经说过:“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后来反而被“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错误解释给淹没了,弄得很多人对中庸产生了误解。实际上,中庸主义应该被称为合理主义,也就是说,合理的因应便是中庸之道。变来变去,目的在求合理,就不是乱变。而对具体的事情“是否合理”的答案是很难确定的。中国人经常把“很难讲”挂在口头上,意思是合理与否,很不容易论断,必须格外谨慎小心才能够判明。

标准的中国人是能够将任何事情都拿捏到合理这个程度的,在团队管理中也应该倡导这个原则,即在处理团队中的人际关系时,既不可以完全相信,也不可以高度怀疑。总而言之,“过”与“不及”都不合理,任何事情没有对错,只要合理就是中华文化。因此,中国式管理,实际上就是一切都追究合理化的管理,而中国式团队管理也就是合理化的团队管理。

组织成员有主有伴才是中国式团队

中国式团队管理在组织成员的相对地位的判定上也有自身独特的要求,用不合时宜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只会落得与初衷相背离的效果。

1.西方人的“生而平等”

由于“神本位”以及“个人主义”的影响,美国人在个体之间的关系上是强调并遵循平等原则的——因为大家同为上帝的子民,因此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因此,美国人只是按照权利义务的要求,在团队内部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没有职位的高低之分,与此同时,也不萌发相互尊重的情愫,只是就事情本身来论断是非。

2.中国人追求“合理的不平等”

中国人不相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这一套说法,而是认为“人没有生以前是平等的,人死了以后也是平等的,但只要活着就有不平等”。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反对过分的不公平,由此形成了“合理的不平等”的观念。

实际上,中国人在团队管理中强调的是一种“伦理”的观念。所谓“伦理”,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处于相当不平等的状态,例如,父亲或上司的地位永远是不能被子女和下级颠

覆的。

7.以人为本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篇七

目标激励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强调成就需要的满足能够促使个体取得更大的成功。成就需要即指在某种标准下追求优异、寻求成功的欲望。富于成就动机的人有三种性格特点:自己设定挑战性目标;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不依赖偶然的机遇坐享成功;要求立即得到反馈, 了解工作结果。一般来说, 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都比较高, 他们有更高的追求, 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物质需要, 还有发展的需要、成就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因而学校管理者应尽量创造条件, 改善环境, 让教师承担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和潜力。并且当教师完成任务并作出一定成绩时, 领导者要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以强化其成就动机。这样, 教师就会以更大的干劲投入到工作中去。

民主管理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更适合在一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再加上教师的这种职业决定了被人尊重的需要更为强烈, 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和愿望, 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适当授予中小学教师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权力。通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可以集思广益, 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满意度, 减少决策的失误和内耗;可以满足教师的成就感、责任感及希望尝试挑战的需要, 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学校内部沟通和协调, 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 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命运同学校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自觉维护学校的社会形象和良好信誉。

自主管理

随着教师参与管理程度的提高, 对于属于知识型员工的教师来说, 可以实行自主管理。因为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 他们选择教师职业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教师这个职业来挣钱, 而是更希望通过教师这个职业使自身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学校在追求组织目标的同时, 应当优化自主管理的环境, 使他们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学校管理者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行柔性工作制, 实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自主;设计柔性化工作方案, 激励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报酬体系, 体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价值;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设计, 为中小学教师的发展铺路架桥;关心中小学教师的健康和发展, 使其对学校更加忠诚和认同。

人才开发管理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实行教职工的自主管理, 而自主管理的根本前提则是充分开发与培训教职工, 全面提升教职工的素质。现代社会, 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教师职前所受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再加上教师业务素质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的, 因而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必要。另外, 追求新知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 学校管理者应针对不同阶段教师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和侧重点。刚从学校毕业的教师, 几乎没有什么教学经验, 因而可通过开展“一帮一”的活动, 即一位老教师帮助一位新教师, 对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指导, 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对已经工作几年、具有一定教学技能的教师, 应多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如参加教学观摩课比赛等, 让其在实践锻炼中成长。对于那些进入工作成熟期的教师和能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可采用多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和进修访问等方式加以培养, 使之尽快脱颖而出。

组织文化管理

8.高中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篇八

关键词:高中;管理;以人为本

高中学校的管理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管理而言有很大区别。首先,高中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这与其他营利性的单位的管理目标大不相同。其次,高中教育又承当帮助学生成功升学的重任,在实际学校管理中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要避免套用其他单位的管理经验。最后,高中学校管理的对象大都是未成年的学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都不成熟,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这种特殊人群采取特殊措施。本文结合高中校园的实际情况,简单介绍如何在高中学校管理中加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1.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要以适合学生发展为重点。通过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将高中学校管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适应学校的管理模式,确保学生能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2.丰富学生发展的方向

传统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以能否满足学生升学要求为依据,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很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要打破传统管理制度的壁垒,使用新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

传统的高中学校管理以学校的各项事务为管理工作的重心,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只起到管理工具的作用。高中学校新的管理模式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将人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重视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人在管理工作中的热情,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应渗透到高中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人本主义思想扎根于学校管理工作中。此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减少同事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减少教职人員因工作管理问题产生的冲突,有利于高中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对教职人员的人文关怀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将会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是高中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目标之一。首先,学校应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学校应最大限度地支持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活动,如鼓励教师参加教育培训、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等。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教育出具有更高素养水平的学生。其次,在管理工作中要合理使用管理艺术,根据教职人员心理特征和处事方式的不同,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最后,要关注教师的生活,积极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这种人文关怀的方式,让教师感受到温暖,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人本主义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对学校工作的成果、教师课堂授课的质量和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的综合评价。教育评价机制是否合理将会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建立人本主义的评价机制十分必要。首先,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要注重对教学管理工作创新性的评价,借此来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展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要更具公平性与公正性,如实反映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最后,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应全面衡量学校的管理工作,评价内容多样化,覆盖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道德素养水平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五、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涉及在校园工作的所有人员,是校园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校园文化不仅会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优化高中学校的文化环境,完善各种规则制度,提倡新文化新风气,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

总之,高中学校管理工作情况较为特殊,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校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加强对教职人员的人文关怀、建立人本主义评价机制以及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将会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渗透到高中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这将会对高中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武昌.实施教师人本管理 促进学校全面发展[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

9.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 篇九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及我国企业管理理念的演变

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孕育产生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四个阶段,这期间发生了三次大的理论变革。第一次重大变革是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创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第二次重大变革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它适应了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企业劳动与劳动构成不断变化的要求,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提出了人本管理原理,从而再一次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使西方从管理思想到管理实践都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公司急剧增加,由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异,使原本有效的管理行不通了; 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不同程度改革和开放政策,这使企业管理的理念也在发生许多变化;信息化、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与之相呼应---西方管理理论也有了新发展,即管理的综合、软化和对知识经济管理的探索。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中,普遍重视对人的研究,不同的管理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每一次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飞跃,各种管理理论的不同,也多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不同。泰罗、法约尔及此前的亚当•斯密等人,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推行以物质刺激为主的管理方法。梅奥、马斯洛等行为科学家则认识到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要通过不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到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则进一步把人看作是“决策人”、“复杂人”等,因此主张实行参与式或灵活多变的管理,以适应民主化、复杂化的管理环境。鉴于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通过对美日企业的管理方式的大量比较研究发现,美国企业在管理中过分强调三个“硬性S”,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则在不否认三个“硬性S”的前提下很好地兼顾了其余的四个“软性S”,即人员、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日本企业在管理中,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西方由此兴起了企业文化热,开始普遍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

从西方的管理理念的发展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现在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确立和运行。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管理理念。第一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一阶段主要实行的是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实行以财(钱)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我国企业管理者开始选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第一阶段,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注重于企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员工缺乏人性化的管理;以“财(钱)”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既重视产品的质和量,更重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人本性的特点。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进行具体管理的统领和前提,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首先要确立正确、科学和合理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员工重于产品,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员工重于产品,其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是从企业管理两重性原理层面来认识,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随着世界性的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企业传统的劳动方式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使人在生产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员工不再是受制于机器的附属物,而成为生产中的真正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仍按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势必压抑员工的活力和热情。因此,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本性、亲和力,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更聪明地工作,追求管理的人情味、艺术化,形成不同个体的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二是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以员工为中心而展开,人是企业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应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对物的管理应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并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三是从企业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相互关系层面来认识。作为企业管理,直接目标是生产优质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但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广义的人本管理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尽管我们不能把以员工为中心、员工的全面发展简单的理解为生产优质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但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活力的不断增强,肯定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创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才能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二)坚持顾客重于利润,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对企业而言,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取决于其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营销管理的全部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要围绕顾客这个中心来展开。以顾客为中心,不仅要了解、满足和引导顾客的需求,而且要树立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了顾客的价值取向,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美国营销学者巴巴拉•杰克逊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要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的重点对象是顾客,并把观念从注重每一次单独的销售转到与顾客发展长期伙伴关系上。关系营销学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每一位顾客都成为未来的长期客户,成为与本企业有伙伴关系的忠实顾客。西方营销学者非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对这一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阐述,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顾客让渡价值理论认为,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的耗费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营销管理要以顾客为中心,吸引更多的顾客,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在人性化服务上下功夫,塑造企业总体形象来提高顾客总价值;二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与营销成本,减少顾客购买产品的时间、精神和体力的耗费,从而降低货币和非货币成本。西方营销管理学中关于吸引顾客、争取顾客、一切为顾客着想的观念,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坚持信誉重于市场,树立以信誉为中心的理念

企业的社会信誉、公众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所在。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应变能力,企业外部的核心环境是市场环境。企业直接处于市场环境之中,一切经济活动都与之紧密相连,企业只有通过市场把产品销售出去,取得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信誉和市场,两者何为第一位,以何者为中心,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片面强调以市场为中心,一切围绕市场转,忽视企业社会信誉和公众形象。为了占有市场,有些企业搞广告大战,花大钱、请名人,铺天盖地搞宣传,甚至搞虚假广告,引起消费者反感,损害企业形象;有些企业搞价格大战,为了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粗制滥造、不讲质量,误导市场,坑害消费者;还有些企业搞五花八门的促销大战,搞回扣、搞提成,甚至搞歪门邪道,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在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有三个问题在理论上没搞清楚:一是对市场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什么是市场、市场的形态、载体、变动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二是对顾客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谁是顾客、顾客的需求层次、价值取向、购买理念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三是对企业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企业的目的、宗旨、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什么,企业怎样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由于对这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缺乏辩证的市场观,不会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只看到表象,看不到实质;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重市场效益,轻社会责任,导致企业失去了信誉和形象这一根本,最终市场空间萎缩,发展路子越走越窄。

10.浅析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 篇十

摘要: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从尊重员工个体入手,满足员工积极进取所需的各种环境,搭建员工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正确引导员工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着力打造员工发展成才的人文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三支”人才队伍保证。

关键词:以人为本;沟通;人文关怀

引言

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让企业员工有尊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引导员工树立与企业共成长的主人翁意识。当前,青海油田正全面迈向建成千万吨高原油气田的征程中,这就要求广大员工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思想,依靠广大员工凝心聚力,勇夺第一的团队意识,如何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创造性的开展和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凝心聚力,统一思想的目的?这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谈一点个人认识和看法。

1.尊重个体,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

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就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员工依靠企业提供的发展平台,充分展示个人智慧和才华,企业依靠人才进步,人才依靠企业发展。因此,人才与企业之间相辅相成,唇亡齿寒。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尊重员工个体的创造,积极培养员工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提供员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机遇;积极培育员工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努力营造鼓励员工干事业的环境,将员工的发展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关注个人的前程,主动提供人才发展的有利空间,让员工看到有付出才有收获,有创造才有前途的希望,帮助员工实现发展成才的梦想,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忠诚意识,实现个人与企业相互统一发展。

2.积极沟通,增强队伍的和谐稳定

队伍的和谐稳定就是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表现为团队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信念,并通过追求信念把员工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巨大的精神合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引导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第一导向,要避免不公平的待遇导致个体思想出现问题,导致团队行动不统一、甚至矛盾出现扩大化。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善于观察员工思想动态,客观的、准确的分析产生原因,避免放大问题后果,出现处理不公的现象。要关心和鼓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困难,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引导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工作中去。沟通要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切忌居高临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了解员工的情绪,摸清员工的脾气,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营造互帮互助、平等自由、和谐宽松的温馨氛围。

3.真诚待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只有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才能产生好的亲切感,才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企业必须要善待每一个职工,领导体贴关心下级,下级关心上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职工对你充满信任,企业的凝聚力才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结果是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因此,企业领导干部要深入职工中间,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帮助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企业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

4.文化留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使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动力源泉。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必须要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三者的有机统一。有了正确的价值选择与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把它通过形象塑造在市场上展示出来,也难以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理念先行,树立职工是企业主人的理念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做到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来展开。因此企业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即调动职工对物质资源的配置和赢利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创造员工满意度,使员工通过在工作上和事业上被公众肯定和尊重,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企业只有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把握“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包括:“企业发展、职工富裕”的核心理念;“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安全理念;“学习成就未来”的学习理念;“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人才”的人才理念等一系列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团提供了坚强保障。

6.结语: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和谐、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当然,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发挥还需依赖企业不断发展所提供的人力与资金的保障,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不断创新、自身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达到凝心聚力,促进和谐稳定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范秋静.“以人为本”思想与学生管理[J].法制与社会,2013,(2):208-209.[2]刘玉金.试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J].求实,2011,(z2):171-172

上一篇:小学放假通知下一篇:2011-2014小学英语集体备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