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024-09-11

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精选6篇)

1.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一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杨,听爸爸妈妈说,姓氏是一种很深奥的文化。于是,我对杨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杨氏的起源。

2. 阅读相关的报刊、教科书,搜集有关杨氏名人的资料。

3. 上网浏览有关杨氏人口数量的资料,记录下来。

4. 查阅书籍和相关资料,了解杨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 上网浏览有关于杨姓族谱的资料。

6.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杨姓迁徙史。

7. 上网浏览,了解杨姓的地位。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杨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 二、赐姓转姓 三、少数民族杨姓

四、出自姓 五、出自扬姓

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杨姓名人

杨纂、杨坚、杨广、杨炯、杨玉环、杨行密、杨延昭、杨士奇、杨延和、杨慎、杨震、杨振宇、杨利伟……

上网

杨姓人口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约有400万。

书籍资料

百家姓排名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上网

杨姓宗谱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墨杨氏家乘》、《武林杨氏宗谱》、《杨氏谱书》、《杨氏族谱》、《杨氏谱系》、《杨氏家谱史》……

上网

杨姓迁徙史

台南佳里杨氏 台北半线杨氏 台中杨氏 台中沙鹿镇杨氏 香港杨氏 海外杨姓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孟加拉杨氏 缅甸仰光杨氏 菲律宾杨氏 新加坡杨氏 泰国杨氏 印度尼西亚杨氏欧美澳洲杨氏

上网

地位

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四、结论

1.我国杨姓源远流长,杨姓的发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县一带,后来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

2.在历史长河中杨姓人才辈出。有北宋名将杨震,唐玄宗宠妃物玉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及诺贝尔物理获得者杨振宇。

3.杨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约有人口400万,占全国的3.08%。

4.杨姓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杨姓遍布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光是宗谱就有一百来卷,我为自己是一个杨姓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姓氏中的历史密码 篇二

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互相转变。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氏的分支。比如: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黄帝所在的部落叫有熊氏,黄帝的一个儿子独立出了14个旁支氏族,形成了12个古老的姓,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比如黄帝之孙颛顼帝之后的己姓,在夏朝分生出昆吾氏、苏氏、顾氏、温氏等氏族。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30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分了。

世界各国的姓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依据传说推测大约有五六千年,有确切文字记录的历史至少有3300年。在世界其他地区,从姓的产生到普遍使用姓,是从大约公元1000年起的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在英国,当时由于名字不够用而产生使用姓的需要,这个过程延续了大约600年,才得以在大不列颠土地上普遍使用姓。因此,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的历史只有400年。在欧洲的有些地区,直到20世纪,姓的使用尚未普遍。比如,到1935年土耳其人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犹太人很晚才使用姓,而且经常出于被迫。这是由于犹太人当时所处的国际地位,他们不能使用基督徒的名字,在德、意、奥地区管制犹为严格。日本在公元5世纪晚期逐渐产生了姓,但仅仅是代表社会政治结构中地位和职务的世袭称号。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在1875年颁布了法令,实施户籍登记,要求每一个日本人必须有姓。日本人才急匆匆地为自己找姓,所以他们多以所居地名为姓。当时的日本一下子涌现出30000多个姓,到今天,日本的姓已达12万多。

当今中国的姓氏

根据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笔者的研究小组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12.8亿人口进行了统计,现在我国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00多个(这不包括少数民族多字姓氏)。而历史上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已经超过了22000个。

虽然中国姓氏的数量看似很多,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却少得多,法国约有50万个姓,德国约有46万个姓,美国有近50万个姓。中国姓氏的另一个特点是姓氏分布非常集中,前16个大姓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前100个大姓占总人口的85%。而其他国家的这一比例就很小,只有大约10%左右。

产生上述两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姓氏,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也不愿意去创造一些新姓,使得姓氏数量较其他国家少很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姓氏的历史很长,一些小姓在长期的传承中很容易消亡,而大姓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叫基因漂变,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姓氏数量少并且分布集中。当然,有限的汉字数量也是导致中国姓氏数量较少的一个原因。

同姓率与姓氏多样性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这个量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这是因为在南北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

相反,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姓氏比较单一,又和外界比较隔绝,导致这些地区的同姓率很大。比如,甘肃省广河县是回族聚居区,而回族中马是大姓,结果这个县的20多万人中有17万人姓马,姓氏非常单一。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并不总是有较高的同姓率。甘肃的嘉峪关、云南的曲靖就是例外。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市,历史上周边民族不断进入,外来人口很多,姓氏也很多。云南曲靖在明朝以后和汉地交流比较好,属于当时的文化交流中心,人口混杂程度较高,所以姓氏也很多样。

因此,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同姓率与人口迁移

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定义同姓率。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两个地区各取一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显然,两个地区姓氏分布越接近,同姓率就越大。因此,地区间的同姓率能衡量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的相似性。对同姓率做简单变换就能得到衡量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的姓氏距离,也可以叫遗传距离。

一般来说,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这是因为空间的隔离使得人们不能充分混杂,姓氏分布的差异就越大。通过计算两个地区的遗传距离,我们再次印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现象。东北三省和山东虽然隔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但是他们的遗传距离却是最小的。事实上,清朝中晚期以后,大约有2000万人从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到了东北地区。

城市之间的移民现象也可以通过同姓率反映出来。新疆的石河子是解放之后新建立的,从河南、安徽、陕西、江苏等地方调了很多人过去支援边疆建设,所以,这个地方的姓和中原地区的遗传距离很小,而与新疆、甘肃的遗传距离很大。

所以,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同姓率能发现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

从总体上研究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可以看出是否存在地理隔离现象,即遗传距离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由于中国人比较稳定的居住习惯,所以总体上是有比较明显的地理隔离现象的,这一点与很多欧洲国家相似。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达国家,历史很短,而且交通发达,因此在美国就没有明显的地理隔离现象。

在中国由于文化、语言、居住习惯的不同,我们发现,南方和北方城市的地理隔离程度是不一样的。北方地区,由于语言相近、战争频发,导致人口迁移比较频繁,使得地理隔离相对较弱。以北京为例,800公里范围内,遗传距离基本没有很大增加,超过1000公里,才会明显增加。而南方的城市则大不一样,地理隔离比较明显,遗传距离随地理距离增加很快。这一方面与南方地区多山,交通不便有关;也和南方的方言众多,语言差异较大有关,这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规模、大范围迁移的发生。

故而,通过研究地理隔离的特点能发现人们的居住习惯和语言的特点。

姓氏不但能反映文化和历史,在分子人类学、流行病学等领域也提供了重要线索。由于姓氏与Y染色体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用Y染色体结合姓氏分析人类学问题的方法,在分子人类学领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以姓氏为线索从生理、体质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对于疾病的预防和预测有一定借鉴意义。姓氏这个古老的遗传印记在新的时代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小萌

链接1

姓氏的遗传密码

人类遗传是通过染色体进行的,在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只有Y染色体是男传男、父传子,是不变的;其他染色体则分别来自父母、一代一代不断无序稀释,经过很多代后就可能与先祖不一样了。Y染色体除极少数发生突变,过多少代也与先祖的一模一样。中国人一般继承父姓,其传递方式类似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绝大多数姓氏属于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每一种姓氏相当于这个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因此,从遗传学角度看,中国人的姓氏是有遗传密码的,它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5000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在“姓氏基因”里,存在着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

链接2

人口最多的姓氏

3.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三

一、提出的问题

我和班里一位同学的名字非常像,连老师都常常把我们叫错,因为我们都姓张,名也差不多。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张姓的来源和张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张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张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书籍、报刊

涉及的方面:张姓的来源

具体内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书籍、教科书。

历史上张姓的名人:张飞、张良、张骞、张衡、张仲景、张旭、张芝、张九龄、张宝、张大千等等。

张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目前张姓人口总数近亿。爸爸的讲述张

姓族谱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等。

四、结论

1.张姓出自皇帝之后代挥。得姓始祖:张挥。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他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弓。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

4.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篇四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5.丁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篇五

历史来源:

「豆源出:

一、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云: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分封诸侯,姜太公望受封于齐。其子伎,死后谥号为丁公。其后遂以侗为氏。

二、据《三国志孙匡传注》云:三国吴时,孙权因其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三、出自西域回族姓。伊斯兰教穆斯林本无姓氏。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鹤年,其曾祖名阿考丁,祖父名苦思丁,父名职马禄丁,从兄名吉雅谟叮其后汉化,遂以丁为氏。

家族名人:

丁密

东汉岑溪人,字靖公,以孝顺而知名,父母亡故,在坟边筑屋守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抵屋旁小池,见人而驯伏,时人以为是其孝行所感应。

丁令威

西汉辽东人,传说曾学道于灵虚山,后化作仙鹤归辽东,停在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仙鹤徘徊于空中,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冲天直上而去。

丁复

汉初人,随高祖刘邦举兵于薛,后助高祖平定三秦,破项羽将龙且于彭城,官大司马,封阳都侯。

丁允元

南宋常州人,字叔中,淳熙(公元1174-1189年)间任少卿,后因忠谏贬官潮州太守,拨田租兴学养士,筑桥利民,百姓名宦祠祀之。

丁兰

6.李莎:用我的姓氏和国籍来爱你 篇六

1933年初秋的一天,天高气爽,莫斯科街心公园的菩提树一片金黄。在高尔基大街上,她和女友柯拉娃怀着喜悦的心情向萨尔达·雷菲洛娃家走去。

在女友萨尔达(革命党人杨松妻子)家里,她们一进门就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男子,高高的个子,蓬松的黑发,清瘦的脸上一双热情的大眼睛炯炯发光。“这是李明(李立三的化名)同志”,萨尔达向她们介绍说。3个女友凑到一起,唧唧喳喳地聊起天来,李明却坐在一边很少说话。她们当初的用意是想把柯拉娃介绍给李明,她是来做“灯泡”的,而此时的李明在沉默不语中却向她投来热情的目光。

不久地们恋爱了他很腼腆,甚至有些羞涩,不像俄罗斯人那么奔放。他是1930年在中国犯了多月的“立三路线”错误之后,由共产国际召到莫斯科作检查、接受批评的。36岁的他正值人生低谷,政治上,他是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批判的对象,是中共代表团正副团长王明、康生砧板上的肉,高兴了就挥起“大刀”砍几下,尽管他努力地进行自我检讨和批评,却怎么也得不到信任;在生活上,他感到孤独,很多^有意无意躲着他,而两个妻子的弃他而去,则是在他流血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他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头顶有一片晴朗的天空和一轮温暖的太阳。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她对他体贴入微,像一盆烈火一样温暖着他寒冷的心。

当年在莫斯科,很多人一听到李明这个名字就很警觉,避而远之,唯恐沾上“机会主义”的嫌疑。她身边的很多朋友听说她的交往对象就是曾经犯过“大错误”的李明时,都劝告她不要和这个^接触。

她镇静地对朋友说:“其实,我早就知道他的身份了,但我从未把他的错误与我们的恋爱联系在一起。人的一生谁都有错,何况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19岁少女的爱情信念是:爱隋和理智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对两他们之间的爱情进行理性的思考,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情。

两年后,在莫斯科共产国际留克斯公寓七层楼上的一间14平方米的房间里,这对异国情侣举行了俭朴的婚宴,从此,她随了他姓氏,他给她起了中国名字一一李莎。婚后她们过了两年幸福的生活。她继续上大学,他继续为自己的信念奋斗着。丈夫与团籍之间的选择

1938年,斯大林的时代到来了,苏联掀起了著名的“肃反”运动,许多革命元老、红军将领被戴上“反党托派”、“反革命”、“外国间谍”的帽子,锒铛入狱或遭到枪决。像他这样本来就戴着“机会主义者”帽子的人早已被列入“黑名单”。

2月23日凌晨,一队全副武装的苏联军警闯进了他住的共产国际留克新公寓,几名军警一拥而上,强行推他出门。第二天一早,由于他的牵连,她被撵出公寓,搬进一个阴森、窄小的房间里,这是苏联“肃反”中被捕人员家属的集体宿舍。

然而,对李莎的株连并未到此结束。几天以后,学院团组织召开了全体团员大会。临散会时,大会主席逼着李莎当场表态,在团籍和丈夫之间作出选择。这是艰难的抉择。但倔强的她眼中含着泪花,默默地掏出团证,轻轻放在主席台的桌子上,头也不回地走了。

她不知道他关在哪里,没有一点也的消息。整整四个月,她冒着严寒跑遍了莫斯科的每一个监狱,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找到他。终于有一天,当她来到一个叫塔卡干的监狱,老看守翻了好一阵本子,然后用低沉的声音告诉她:“有这个人以后可以按月给他送些钱来。”虽然自己每个且只有250个卢布的助学金,而且还要管母亲的生活,但在监狱里的丈夫更需要关爱,她把钱拿出多半送到监狱,还时常买些水果送去。

李立三蹲了将近两年的监狱,肃反委员会实在查不出他有什么反革命罪行。就被释放了。

1943年8月,她们的爱情结晶诞生,他给女儿起了个中国名字:李英男。这时,虽然他已经出狱,但共产国际关于开除他的党籍的决议尚未撤销,找不到工作,生活也陷入了困境。李莎明白:他只有回国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在苏联,他难以摆脱歧视的待遇与贫困的生活。

1945年12月,他被准许回国。他激动不已,夜不能寐,一遍又一遍地对她说:“亲爱的,我得回中国去,回到我的祖国去!”“回去吧,我支持你!过一段时间,我带着女儿也去中国。”她这样说着,眼泪流了下来。

新年过后,归心似箭的他打点行装,办好手续,暂别妻女,乘上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火车,启程回国了十五年屈辱的侨居国外的生活从此结束。去中国,用我的国籍来爱你

一年后,她告别年迈的母亲,在那一批中国革命家的俄罗斯夫人中,第一个登上了南去的列车。他们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安了家,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离开过他,而他也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个春天。这段时间,中共中央东北局出于工作需要,决定成立一个由他们夫妇为总校审的俄文编译组。这个小组后来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俄文版的《毛泽东选集》,她被安排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任教。

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以后,特别是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大跃进”之后,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中苏两国的“蜜月”即将结束。苏联撤走所有专家之后,在一些同中国人结婚的苏联女公民纷纷离开中国之后,而她仍一如既往地活跃在教学岗位上。

不久事态进一步恶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李立三1938年被捕坐牢一事大做文章,说她是苏修特务,更有甚者竞以中央名义强令他与她离婚。面对这一切,他如雷轰顶,一些关心他的人给他建议说:如果不愿和李莎离婚,就一定要让她转入中国籍。

她知道苏联人一旦放弃苏联国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也就绝不允许再回去,就跟自己的祖国彻底断裂了。但是为了能和他在一起,她认了。1964年的夏天她交出手中的苏联护照,加AT中国籍。

尽管如此,也没能抵挡得住更大灾难的袭击一一“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李立三首当其冲,作为“老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接受群众的批斗,红卫兵小将对这位“黑帮”更是集中火力。戴高帽、游街、“坐飞机”,成了李立三的家常便饭。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黑色岁月,李莎以惊人的耐力面对这一切,尽一个妻子的所能去安慰丈夫,她主动要求陪斗,以争得保护与照顾丈夫的机会,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

1967年6月19日,他被造反派从家中带走。第二天,作为他的妻子,她也被赶下了“修正主义讲台”,被赶出香山住宅,押送到秦城监狱。

痴心无悔

她被拘押了八年,又被流放软禁在山西运城三年半。四千多天的孤独生活,60多岁的她满头银发,非人的折磨,她几次想一死了之,可是她还得见他一面才可以。

1980年3月,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夫妇公开平反,恢复名誉,她才得以重见天日。当她得知,他已经在十二年前去逝的消息后。泪如雨下,所有希望瞬间坍塌了。

很快她回到了教学岗位,67岁的她每周上14节课还嫌不够,一边忙教学,一边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材,由她主编的《当代苏睽史黼选读》两卷本成了全国高校俄语专业最具权威的教材。她限不得—天24小时投入工作,只因为疯狂的工作,她的思想才能停止不想他,終于有一天,她昏倒在讲台上。

她细心地照顾着他与前妻生育的几个子女,她把中央发给的抚恤金平分给所有她们,她要帮他完成一个父亲未尽的责任。

上一篇:公司管理团队培训班开班仪式讲话下一篇:孩子上课做不住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