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共9篇)
1.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 篇一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从几方面阐述“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及概况。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适应学校要求,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谓“分层教学”,指的是在班级授课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它强调:教学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情况出发,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分层推进,分层提高,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数学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感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显然传统的“齐步走”式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而分层教学能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个性差异。由于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教学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以“因材施教”、“分组教学”、“掌握学习”等理论为指导,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逐层递进,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分层教学以班级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层次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分层前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白,分层的目的不是制造差异,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最优化。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1)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生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分为“同一层”。
(2)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宜公布明示。
(3)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先学后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分类指导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5)评价激励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比较、表扬为主,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一)学生层次化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平时成绩的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比例约为3:5:2。把学生分类编组时,最好四个人(一个A层同学、两个B层同学、一个C层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便于组内交流、讨论,也便于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学生分层是相对的,并非固定不变。经过一段时间(一般半个学期)后,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升级,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目标层次化是备课环节中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研究、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并将层次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共同目标:理解记住求根公式,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层次目标:A层: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记住求根公式,并能用它解决问题。B层:了解推导过程,记住公式。C层:了解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层次化
教学过程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设计好教学的梯度,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鼓励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表现机会均等,便于激活课堂。
(四)分层作业
分层教学法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C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B层学生以做基础性作业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作业分层布置,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课时后,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①熟记勾股定理逆定理,并结合图形符号语言表示。
②列举三组勾股数。
③在下列以线段a、b、c的长为边的三角形中,判断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要求:
1、A层次学生完成全部题目;
2、B层次学生完成①②③④;
3、C层次学生只要完成①②③即可。
(五)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对C层学生要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性评价;对B层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篇二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老师讲得少了,老师自己的负担也减轻了,上课轻松了,两全齐美。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在慢慢转变我自己,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朝学生学习组织者、合作者转变。课堂气氛开始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示。
第 1 页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学习,不会动手实践与探究。但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刚开始时学生不会探究,我们可以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中,我先利用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证明了积的对数等于两因子对数的和这一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类比这一思路探究其它方面的的运算性质并证明,最后将结果交流,学生除了得到书上的运算性质而外,还得到了方根的对数运算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备课方式的转变
好课是备出来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的备课就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得思考如何用教材去教,怎样使我们的讲授与学生的探究有机结合,如何实施好探究,设计好学生活动。一堂好课是需要反复思考和锤炼的。在备《对数的概念》这节课时,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教学流程是: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
第 2 页 数和零没有对数)。我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由对数概念可直接得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二者中间强行加入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会使教学显得生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的概念较简单也较独立,不妨放在最后轻微地点一下就行了。另外负数和零没有对数这一性质教材是直接给出的,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也略微做了改动,设计了两个题组,一组是负数的对数,一组是零的对数,由题组中的特例让学生归纳出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经过处理后我的本节教学流程主要是: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练习反馈。通过后来教学反馈看,这样的处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以上三点是本人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感受较深的几点,不妥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3.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论文 篇三
一、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
在“传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独白的舞台,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统治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角色,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按预设的方案运行,绝不允许有“脱轨”现象的发生,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封闭的,即使有走马灯式的师生问答环节,看似热闹,但形式化的对话只是将教师的思想借学生之口转述,并不是来自学生思想深处的真实声音。教师应将教学视为师生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话主体,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渗透情感的交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温馨的人文关怀,给学生以陶冶和感染,创设情境使之好奇,设置疑问使之困惑,启发诱导使之顿悟,热情评价使之愉悦。学习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创设了条件,彼此敞开心扉,自由探究,自发讨论,在课堂这个平台上,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展开持续的思想交流,经验共享,精神相融,以沟通合作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堂是问题解决与生成的统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维系教学活动的纽带,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习过程应该是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对立统一,是一个“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的开放循环过程,当然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在循环过程中,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发展中必然会产生新的困惑,从而促使新问题的产生,这是知识迁移的正常规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反映,是下一轮学习活动的起点,是值得褒扬和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具有知识再生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留白”的教学艺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新问题的产生提供沃土,使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例如,在讲“椭圆”时,结合机电专业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工厂里通常用一个直径1cm和一个直径2cm的标准圆柱来检测一个直径为3cm的圆柱。你认为,能否进一步改进这个检测方法,从而提高检测质量,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并绘制图纸。课后,学生俨然成了小工程师,主动请教机械、制图等教师,综合运用了许多知识,提出了较好的方案。如,在两边插入两个直径67cm的标准圆柱,这是任何纯数学题目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课堂是知识与生活的融合
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理论知识是人类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反作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课本知识必然会在现实中找到它的渊源和归宿。中学数学教学不是培养数学的研究者,给学生呈现“学术形态的数学”,而是经过教师加工过的“教育形态的数学”,将知识和相应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在情境化的问题中,融入了个体特定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这样的知识对学习者是熟悉、生动、鲜活的,建立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能对知识进行灵活高效的迁移运用,从而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搭起了“脚手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意识。
四、总结
4.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 篇四
唐祥德,高正晖,杨柳,彭白玉
1(1.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系 湖南衡阳 421008))
摘要:针对初上讲台的数学系实习生的特点,探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实习生适应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数学教育实习;课堂结构;数学新课程;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和实施,党和国家将教育提到了关系到“国运兴衰,民族振兴,寄托着亿万家庭的期盼”的高度。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而高质量的教育又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素质的教师,这对以基础教育教师为培养目标的师范院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完成从师范生到“准教师”角色转换,最终成为合格教师的必要途征。对于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实习生,实习数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实习的核心部分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实习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并在教育实习中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造就适应现代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合格教师,是师范学院广大师生所关注的问题。在长期实习指导实践中,我们通过积极准备,并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教学模式、细化教学环节等手段,在实习生中受到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习效果。措施与方法
2.1 实习数学课堂教学前准备
实习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特别是三年多的师范教育,他们在数学知识和教学理论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和潜在的教学能力。但时代的发展对中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应包括思想道德的熏陶、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方法的领会、数学应用意识及创造能力培养等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些都需要通过深钻教材、教参,查阅资料,反复思考才能把握。在实习前一个月的培训期间,我们向实习学生提供资料,通报教学实习范围,我们要求实习生针对实习内容,查阅资料,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弄清知识的整体结构。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实习前准备阶段,我们要求实习生通过研读《标准》,通读教材、教参,基础训练等材料,弄清知识结构,分清主次、知识深度要求、重点、难点等,最后完成知识结构框图,目的是对所实习教学内容有一宏观上的把握。
:本文系2010年衡阳师范学院教研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数学顶岗实习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JYKT201021);湘教通([2011]315号)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序号293)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唐祥德,男,(1974—),硕士,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 其次,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一方面,数学来源于现实并广泛地作为工具应用于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新课程教材贯彻了这种思想,提供了较多材料,备课时应切实领会。但数学课堂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例证,通过反观自己的、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查阅报刊、书
籍或互联网,都能为数学教学提供的丰富源泉,这些可以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还可能让数学课堂更加非常,生动,更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数学的发展也依赖于自身需要的推动,原有数学知识本身是新知识生成的源泉。
再次,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的灵魂。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却能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应是数学教育根本目的之一。但是,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也只有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密切相结合,并渗透于其中,才不会成为借题发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空头文章。虽然在中小学中,我们不可能从理论方面与学生进行探讨,但有必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归纳及发展的过程,从而领悟和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使学生提高思维水平,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建立科学的数学观念。实际上,也只有在数学课堂中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我们才能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所谓“讲活”就是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所谓“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数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所谓“讲深”,则是指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能领会内在的思想方法。
最后,追寻数学知识深厚的历史的渊源。数学史知识展示了数学与社会发展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了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与人文价值。查阅相关数学史料,对于实习生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将有利于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优质数学课堂必然要求。
我们认为,数学知识与技能完整、准确的掌握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时代的发展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踏踏实实的做好实习前充分准备是夺取数学教育实习工作胜利的必要条件。
2.2 实习生数学课堂设计
实习生初上讲台,还没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对数学课堂往往难以把握。但这也同时表明了实习生可塑性很强,只要给予其精心指导与严格要求,这种情况能很快改观,并对其以后从教产生较大影响。
在积极准备的基础上,实习生将教学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但如何组织、表述教学内容?认真细致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时候,实习生却往往因为枝叶繁多而感到无从下手,探求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方法应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对于实习生来说又有规律可循,同时也有利于发挥自己个性特点。在指导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们先从宏观上以课堂环节的方式对课堂结构进行组织,再从微观上对各环节分块进行分析,有效地分解了课堂设计的难度,有力地促进实习生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系统中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形式。我们将其设计成若干个环节,环节之间互相联系,相互配合,强调结构,是为了强调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每个环节目标的要素是块,块是由师生共同参与以实现各环节目标的一个单位,一个环节可以由一块或多块共同组成。一节完整数学课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2.2.1.复习检查环节
数学知识前后处于有机联系中,前面相关知识的遗忘会对本节课的认知产生影响。复习检查不应是上节课内容的简单重复,否则会占用较长时间,复习的目的是在为本节课顺利进行作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方面的必要准备,为解决下一环节中问题提供支持。这一环节往往涉及到几个点,每个点即是一个块,块可由教师讲授、学生回答或由师生共同完成,究竟采用何种方式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2.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
数学教育要回归其本原,体现其应用价值和工具性作用。这就要求本环节需要联系到数学的源泉。正如前面所说的一样,数学源泉之一是现实生活及实践,另一来源是数学内部需要的推动。中学数学的定义、定理、思想与方法等绝大部分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它们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是学生建构新知识不可或缺的基础。同时,有意识地从生活中发掘数学,有利于在开始时就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克服学生认为数学抽象、难懂的心理困难,较快地溶入课堂情景之中。
在实习过程中,对于这一环节,我们组织实习生努力发掘数学知识点的现实模型,充分估计学生的生活经验。实习生可以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也要与原任课老师交流,听取他们意见。最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筛选,最后进行归纳整理,提取,分步,形成模块。
2.2.3.合作探究环节
该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最终共同抽象出数学结论,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依程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有多角度,清晰的了解。学生对上一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后,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会造成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个性差异,获得的感受将是五彩纷呈的,具有多样化特征。这正是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好时机。比如,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后,在谈自己的感受时,得到的回答是“平衡”,“漂亮”,“对称”,“稳定”,“和谐”等,这些回答中有与本节课内容相关,也有不直接相关的。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美,产生对数学的情感,又恰恰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因此,所有这些回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肯定。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就中小学数学而言,数学抽象剥离了事物其他方面的属性,仅从“数”,“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考察。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在上一模块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特征中有关数学的特征析离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实习生往往害怕学生可能得不到本节课所要求的结论,取而代之进行归纳,这种“越俎代庖”做法事实上剥夺了学生“再创造”的机会,失去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成功的体验,是不可取的。这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一个学生可能说不完整,没关系,多找几个,大家一起讨论,这是训练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好机会。通过以上数学活动得到的结论也许是不完整、不严谨的,存在缺陷。这时师生需要共同努力将结论补充完整,叙述严谨。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形成技能。适量数学的练习十分必要,不仅数学知识与理论需要通过具体数学问题的解答来进一步理解、记忆,而且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完成。
2.2.4 应用拓展环节
数学源于现实,并广泛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获得新知的同时,也获取了新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或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5 小结与反思环节
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环节之一,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从局部来讲,可以帮助学生提炼知识要点,增强记忆;从整体来看,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可以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等。课堂小结,是促使学生进行初步反思,是完善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环节。但是,实习生往往因为时间把握不准而忽视课堂小结,或者将小结部分设计成知识的简单重复,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妨碍学生新知识内化。
关于实习生的课堂教学反思请参考论文[5]。结束语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数学教育而言,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中有规律、法则或模式可遵循;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中的规律、法则、模式不是机械的、僵死不变的,在真实课堂中面对学生时又是灵活多变,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自由自在、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使教学进入最高境界,唯我欲为。教师的教学从“无法”到“有法”进而达到“得法”,正好体现了教学由低到高的三境界。实习生初上讲台,很明显处于第一阶段,由以往的实习指导经验来看,虽然实习生有一定教学理论基础,但缺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结点,造成实习生在处理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方面存在困难。《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育提供了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等,需要我们在些基础上依据实习生实际情况进行数学教学模式构建,为实习生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并不排斥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接受学习也是重要的有效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5.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 篇五
作者:曲婷恩
内容摘要:走进新课程,反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究竟给了学生什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了吗?挖掘了他们的潜力了吗?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了吗?尊重了他们的个性了吗?诱发了他们的悟性了吗?激发了他们的的创造性了吗?反思就是为了超越,反思是把经历变成经验。反思的根本是勇于自我否定,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走进新课程,我们是否组织了真正的好课?我们的课堂是否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该作出怎样的冷静思考与总结,让我们逐渐成熟,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反思一:课堂上你关注和爱护学生了吗?
傅道春教授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请看下面两则案例:
(一)某教师借班上公开课,课前先调整多媒体投影。这位教师先试放了一张与本课教学无关的投影片,问坐在最后面边角上的学生是否看得清楚,又分别坐在最后边几个边角的课桌旁,观看投影的效果,直到满意为止。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二)另外一节课,年轻的教师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格外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是,裙子上贴着各种颜色的五角星。他们知道,谁认真听讲,谁积极动脑,谁回答问题准确,就能获得一颗五角星,并可以自豪地贴在自己的脑门上。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但意外出现了,教师在走动时,没注意从裙子上掉下了一颗五角星。这颗五角星被坐在旁边的一位孩子捡到了。他一颗五角星还没有,他很想拥有这颗五角星,并将它贴在自己的脑门上。然而他最终还是 1
把它交给了老师,他用稚嫩的童音说:“老师,您掉了一颗五角星,给。”很多听课者为之兴奋不已,遗憾的是,这位音乐教师以想象不到的平淡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漠的口吻答道:“噢。”说完就又贴到自己的裙子上,连声谢谢都没有。就在这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这位教师的裙子上又掉下了一颗五角星。拾到这颗五角星的恰巧又是一个连一颗五角星都没有得到的孩子,同样,他也主动地把五角星恭恭敬敬地交到老师面前。然而这位教师竟然说:“下课了。已经没有用了,把它扔了吧!”这个孩子一下子愣住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而此时,其他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从脑门上揭下五角星,这是他们成就的标志,是他们的智慧的体现。
读完以上真实的案例,我们一定会感慨万端。前则中这位老师的心中真正装着每一个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想着学生,不只表现出对教育工作的负责,更多的是显露对学生的赤诚关爱,这样的教师学生能不喜欢吗?后则中那位教师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遗憾,是一种教育的失误。当第一次那位小朋友将捡到的五角星交给这位音乐教师时,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契机呀!如果在这时候,老师能夸一夸这个孩子:“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这颗五角星就奖给你了!”然后把五角星贴在这个孩子的脑门上,是多么的合适啊!再看第二个小朋友将拾到的五角星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老师的话,犹如一盆凉水把学生从头浇到脚――让孩子稚嫩的心灵凉透了。那个孩子扔掉一颗五角星,也许同时就扔掉了一颗纯真的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了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没有爱就没教育,爱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精髓,更是我们为师者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爱是耐心、信念。陶行知说:“我希望中国的父亲,都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母亲,都学做爱迪生的母亲;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学做爱迪生的母亲。”
由此引发了我们的反思,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老师们仍然没有在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
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的无意失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反思二:课堂是否是和谐的、融洽的、民主的、互动的、共享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因此,教师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介入讨论,该作哪些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学习品质的锻炼。如教学鲁迅的《风筝》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我对弟弟的行为是爱弟弟还是害弟弟”的话题展开讲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内多一些“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
个人和哪件事”等问题,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实现自身的超越。陶行知认为:教学民主,解放了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了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了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反思三:课堂是注重实效,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绝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有些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忽略了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如有位教师执教《生物入侵者》一文,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布置了”探究“任务。在后来的”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先后若干次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诸如”课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问题。课堂上满是”热烈的讨论“,以及组长的”交流汇报“。听课的教师议论纷纷: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用得着花大力气深入人心”,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许多新的“面貌”,但这种新“面貌”呈现出的,大多是一种理念实施的形式化倾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讨论”等形式,而看不到其必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实质就是给学生穿上了所谓的“新鞋”,而继续走接受式学习的“老路”,未能很好地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点缀”,虽然具有观赏性,但却于学生无益。
6.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 篇六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的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可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去除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可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这样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
①附近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
②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
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人。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7.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 篇七
(一)、实实,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要稳固扎实,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注重实效,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活新编的北师大版教材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并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中的知识开放,比如说一年级的“观察与测量”、“统计”,和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还有“猜测”等,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感悟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篇八
内江市东兴区新店乡中心校
邹学友 电话:*** 邮编:641106
巧而新的数学课堂导入犹如暴风雨前的闪电扣人心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合作、交流。为此教师须不断探索,寻求且尝试新的课堂导入,才能激活数学课堂的活力。下面谈几点数学课堂导入的实践与体会。
一、创设乐趣导入
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专家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依赖兴趣。”有了兴趣,我们做任何事才能专注投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学生好奇、贪玩的心理特点,从趣味的事例、儿歌、童谣出发,导入新课,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如:“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而无趣的内容,是这样巧设情境的:由大家熟悉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抓住时机提问: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照此唱下去能唱完吗?如果青蛙越来越多的时候,能用字母来概括整首儿歌吗?学生各抒己见,此时抓准时机顺利地引入了用字母表示数。这种乐趣导入让学生有了亲切感,体验到了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具有很强的乐趣性、优越性,成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创设游戏导入
如果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影响学数学的兴趣,谈不上应用数学,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所讲授的知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根据课题特点,巧设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到新知识,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如上“同类项”时,请8名学生上台做“找朋友”的游戏,把准备好8张硬纸片上分别写上:4y,2ab2,-3,-3y,3a2b,8 „„3 „„介绍完后,他们找自己的同类朋友,找不到的站在一边。请其他同学检查,找的朋友对不对?并说明理由。可见,创设一个合理的游戏环境,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交流的能力,把学生带进了“乐中求学”的知识海洋。
三、创设动手操作导入
传统教学注重传授,理论讲析,忽略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学生摆、折、剪、拼、凑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触发学生的兴趣之“魂”。如:在讲授“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提问:同学们见过泥工师傅的吊锤吗?它是什么几何体呢?新课程理念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参与自身体验。同学们想知道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吗?它的侧面积又如何计算呢?同学们用准备的圆锥按某一条母线剪开,铺在桌面上观察、思考。再问:这个扇形的半径与弧长和圆锥的母线、底面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弄不清楚的同学请再演示一遍,仔细观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唤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创设问题开放导入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课堂导入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问题开放的内容应表现在现实开放题的应用上。如:在讲解“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座大山的两侧有两个村子,一个在A处一个在B处,现于A村到B村的大山之间修一条涵洞公路,工程人员需测量这个涵洞的距离,以便安排施工人数和预算经费,问你能帮他想一个好办法测量这个涵洞的距离吗?可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五、创设讨论交流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讨论交流导入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勤思的习惯,培养思维能力,交流的能力,和协作能力,此种导入就是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中是这样引入的:一位老红军毕生资助贫困学生,经常到不同学校去了解贫困生情况,老红军每到一个学校都要拿出自己的积蓄资助他们。有几个贫困孩子,老红军就会给每个孩子几百元钱。若一个学校有a个贫困孩子,老红军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钱?(a+b)呢?(a+b)2比a2多多少?为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
9.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教学 篇九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问题教学 教学情境
论文摘要:本文从问题教学的前提、问题教学的保证、问题教学的有力保障、问题教学的目的四个方面结合实例对数学问题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创设问题情境要以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把不同问题、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潜心去挖掘知识。教学活动的设计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恰如其分的提问,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问题教学尤为重要.可以说数学教学是一门具有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问题教学有着更深一层次的突破。
一、问题教学的前提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具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1.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学习与发展是为现实生活所服务的。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手中拿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由于不小心被打破成如图1所示的两块.如果照原样到店里配一块.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1)可不可以将两块全部都带过去配?
(2)可不可以带其中的一块?若能,带哪~块?
(3)从以上二.个问题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这个情境的创设,使知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角边角”概念。而是把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记忆中,不是角边角,而是那块玻璃所带有的全等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
2.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趣味性情境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枯燥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直观地趣味化,游戏化,激发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我们可以讲一些生活琐事.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位同学家中的衣柜上的圆形玻璃镜不小心被碰碎了.这个同学仅仅找到一块带有边缘的碎片到镜店就配了一块合适的镜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果
是你,你能做到吗?这个同学用什么方法完成的?这样一来,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动手能力、情感体验与数学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乐于听,愿意学。
3.创设悬念的教学情境
追求知识,了解知识,渴求知识。是青年学生的天性。创设悬念情境将他们引入一个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含的境界,将有益于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感情波澜,撞击他们的求知心灵,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例如:在学习乘方时,我采用如下故事:拉面师用较粗的一根面对折、拉直,再对折,拉直„„这样拉20次是多少根,拉次呢?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于是就产生一种渴望的心理去研究,此时他们的学习不用教师强迫,他们是自愿自发的.也容易接受新知识。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问题教学 教学情境
4.创设综合性学科的问题情境
通过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这也说明了数学也接近生活,这也为自然科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体积与压强的关系。这种教学情境从自然科学中反映了一种数学建模的方式,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知识引申到数学中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的综合性。
二、问题教学的保证是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问题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待重新认识。
1.问题的设计应顺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的把握应在学生的能力范畴内,略高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自觉性。
2.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顾名思义,就是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从数学角度上来讲,可以从数学问题的已知条件、结论、方案策略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不同的角度上.不同的知识水平上,就会给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讲测量时,我们只需提供给学生一条皮尺
去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其余的就由学生来完成那么不同的学生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1)用升旗的绳子拉着皮尺去测量:
(2)晴天利用身高与旗杆成影,根据相似,二角形的性质通过测量计算:
(3)也可以利用臂长与到旗杆的距离,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4)可以利用镜子成像,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5)添加测角仪,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解。
这些方法不得不说是好方法,虽然整节课只讲测量旗杆的高度,内容虽少,但知识面广,学生兴趣也非常浓,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真正做到了教学要面向全体。
三、问题教学的有力保障是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准确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思考方向,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教者,必善问”。提问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发问的技巧。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问题教学 教学情境
1.提问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基础上
在数学教学方面,教师提问最忌讳:“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只能说是哗众取宠,课堂形式搞得热热闹闹,但效果全无。问题的设计要有铺垫,有程序、有轻有重。如在探索数学规律的问题上有这么一个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如图2所示。
(1)按照图2中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3个呢?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4)如果我要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用n表示.你是怎么得到的?
这种问题的提问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层层设问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相应的知识。
2.提问要把握时机
一个适时的提问,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两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益。因此,要精心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在关键点上点拨。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全身心投入思考时,遇到困难之处.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问,切中要害。正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满堂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学习效果。这个道理最简单不过了。比如
在计算(2+1)(2‘+1)(2。+1)(2。+1)(2+1)(2“+1)时学生也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在时机成熟时,教师说出了问题的关键,如果在(2+1)前边乘上一个1而且把1看成是(2一1)会如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马上想到了运用平方差公式可以解决,这就是教师的成功之处,伟大之处。
(2)在模糊处巧问。在学习中,最容易令学生感到模糊的是概念性的问题。因此当遇到学生模糊,似懂非懂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提问,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对概念性的知识有所了解。
(3)在重点难点处追问。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学生可能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提出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08-10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12-02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06-25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08-24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07-09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12-05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06-2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06-14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