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大学新闻

2024-09-24

传媒大学新闻(精选9篇)

1.传媒大学新闻 篇一

新闻传播系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校本部新闻传播学院的专业优势,目前开设了6个非艺术类专业,即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媒体创意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企业传播学专业。专业方向涉及新闻采编、网络传播、广告营销、图书和电子音像编辑出版等领域。新闻传播系目前共有学生581名。

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招收了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名学生,专业方向为网络传播学和广告学。

2005年,招收了涵盖四个专业的329名学生,其中,新闻学专业104人,广告学专业84人,传播学专业73人,编辑出版专业68人。

2006年,在招收四个专业的基础上,新招了新闻专业的专升本班,共为192人,其中新闻专业27人,广告学专业58人,传播学专业53人,编辑出版专业31人,专升本23人。2007年,又增加了媒体创意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50人,媒体创意学专业27人,07级总人数为210人。

2008年,新闻传播系在全系六个专业增加144人。

2009年,新闻传播系预计招收210人,其中新闻传播学类(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专业)150人,媒体创意学专业30人,并增设一个企业传播专业学,招收30人。

新闻传播系依照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办学定位,延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南广学院的定位与目标,提出专业为本、育人优先的教育理念,即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根本,促进人文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目前,新闻传播系正致力于探索大学生成长规律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成才规律,按照人才成长的过程性与阶段性特征,实施阶段化、个体化教育。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如对 04 级学生实施“一带三”的导师制、倡导“终生读书计划”、开办专题讲座、承担院报的编辑工作、鼓励学生办报、支持社团活动等,强化学生自我成长意识。

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南广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力求将中国传媒大学校本部的课程特色及学科优势与南广新增的应用型、基础型课程相结合。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基本素质课程,并将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模块化,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传媒人才的需求。

培养目标明确: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媒人才

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有专长”的教育思路,落实“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形成厚基础、重技能的课程新体系,为社会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大众传媒和企业传播人才。

教学特色明显:以实践为依托,以作品促教学

搭建全媒体应用平台,设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等全员实训课程,使各专业学生都有充分训练的机会;成立卓越工作室,承办《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报、《江宇之友》、《新恒永》、《景韵枫桦》等企业杂志;建立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现代快报、东南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影联广告公司、上海若邻网等几十个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实训成果丰硕。

核心能力突出:接受人格教育、专业培养和职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四年不断线的职业教育,使他们在志存高远的同时,建立务实的初次择业目标;倡导“终生读书计划”、开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组织社团活动、加强学生自组织建设、进行假期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事习惯,使他们逐步具备在组织中工作的各项行为能力。

系训:厚德博闻,卓越传播

΄Ղ?ה ҕʵԺУՐɺ͸??http:///??Ϫ΄?ο??? http:///yikao/yjian/15857.asp

2.传媒大学新闻 篇二

令人难忘的是, 从物质贫乏、政治动荡、辗转颠沛, 甚至于一度停课复课的年代中一路走来, 曹璐却几番感慨“赶上了教育最好的时代”, 这位七旬长者的肺腑之言不禁引人深思她对于教育之“最好”的理解。在她的心目中, 最好的教育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而是静水深流的大师大家;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 而是温情隽永的师生情谊;最好的教育, 是对学子的接纳与成全, 是对人性的包容和悲悯, 是自由开放的精神涵养, 是知行合一的理念导向……简单地说, 透过她的娓娓道来, 最好的教育便是最本色的教书与育人。

也正因如此, 曹璐在她几十年的广播教育生涯中, 身体力行着她言犹未尽的诠释与追求。历经知人论世的岁月年华, 她淡然地为自己总结道:“我就是一块当老师的料, 就是一个喜欢广播的人。”

广播学院———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摇篮

1955年, 曹璐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回忆起北大的求学经历, 她说道:“按照北大新闻专业的课程安排, 前两年新闻专业与语言文学专业合上, 所以我当时有幸聆听了一批大师级学者的课程, 包括高明凯、王力先生的语言学;游国恩、吴组缃、王瑶、林庚先生的文学史课;林涛先生的现代汉语课等等。我现在还记得老先生们上课时的情景:黑板上墨宝般的板书强劲挥洒, 每位先生独具个性的话语表达和手势动作, 课堂形成一种特有的气场。有些先生的方言较重, 大家格外认真地听课记笔记, 努力追赶着课堂的速度和节奏, 从中感到老先生们的深厚学养给莘莘学子带来的启迪和力量。北大新闻专业的课程也颇具特色。方汉奇先生的报刊史, 几张卡片就把新闻史中的人物、事件、背景、意义讲得深入浅出, 通透精辟;甘惜分先生的新闻理论, 尤其是对报纸党性的讲解颇具棱角;蒋荫恩先生的报纸编辑, 引用《人民日报》的版面、标题、评论做案例分析, 还介绍英国《泰晤士报》《卫报》的版面标题、排版方式等。这些都对我———一个缺乏社会实践, 未能突破高中生式学习的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启发, 从中也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新闻教育的开放、包容和专业化的学理特色。这些不仅是专业课程的学习, 也是一种专业精神的启蒙。”

1958年8月, 被誉为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摇篮的北京大学新闻专业被合并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正值大学四年级的曹璐也随着院系的调整, 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员。1959年7月, 曹璐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 和十多位人大新闻系毕业生一起分配至北京广播学院 (现中国传媒大学) 任教, 从此开始了她终生学广播、教广播的教师职业生涯。

曹璐回忆说:“建校初期的北京广播学院校址在北京复兴门外木樨地附近, 一座五层灰色的办公楼, 和北大、人大相比, 显得有点简陋。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都在这幢灰楼中, 好处是相对紧凑、灵活。”曹璐笑道:“虽然是百业待兴, 但是广播学院从开办之日起就体现了鲜明的系统办学优势和广电学科特色。分到广播学院, 我觉得还是挺幸运的。”尽管与时至今日已然享誉中外的中国传媒大学相比, 广播学院的发展之路不可谓不艰辛, 但透过曹璐充满温情的回忆, 这座新中国广播电视教育的摇篮学府于半个多世纪前开启的那场如火如荼的创业史也在温情中变得清晰而可敬。

曹璐介绍, “在我的印象中, 广播学院的办学特色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 学院决策层具有丰富的广播实践和管理经验, 不仅是系统办学, 也是内行办学。第一任院长周新武是解放前的老大学生、中共地下党员, 参加过‘一二·九’抗日学生运动, 还做过多年的部队和地方宣传教育领导工作。解放后, 他是第一任华东电台台长、上海电台台长。副院长兼新闻系系主任左荧也是一位老广播, 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对国民党军广播的主管。解放后, 他担任了广播事业局地方广播部主任、国际联络部主任, 60年代他主持广播系统的录音报道研讨会, 发表了《谈录音报道》 (见《广播业务》, 1957年第9期) 一文, 其中对录音报道的界定、音响要素、真实性原则等进行了规律性的梳理。这些论述至今仍是广播听觉文本规律研究的奠基性论述, 也对我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其二, 学院非常重视专业教学基础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新闻系建系初期就组建了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编采业务等教研室, 教研室骨干大多是来自广播一线的老广播。当时, 被错划成右派的一批专业人才也调进了广院, 承担了重要的教学任务, 在新闻系初建时期他们成为智库型教学资源。比如广播事业局原副局长温济泽, 曾经在自述中提及:‘在这几年中, 我又向系里建议开设两门新的课程, 一门叫做《政策讲座》, 聘请了党政机关有关负责人如吴晗等人来校讲课。还有一门叫做《社会知识》, 组织同学们到工厂、农村参观, 到新闻单位实习, 使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值得一提的是, 当年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曹璐正好担任了温济泽所承担的《政策讲座》和《社会知识》两门课程的助教, 温济泽的呕心沥血与言传身教带给了曹璐一生难忘的影响, 也因为这段经历, 曹璐将温济泽称为“永远的老师”。曹璐继续说道, “《政策讲座》和《社会知识》两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 调动了同学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很多年后一位校友还回忆说:‘母校和老师给我们安排的课程尽心而实际, 尤其令我难忘的是《政策讲座》和《社会知识》课, 当时真的没有想到, 许多内容和感悟使我们受益如此久远, 乃至终身。’此外, 温济泽老师还先后为新闻系59级、60级、64级、65级同学主讲新闻写作和广播业务课, 校友这样评价他的讲课:‘温老师讲课能从一点生发出去, 纵横驰骋之后又回到原点, 让你领略知识和思考的力量。’这位同学将温济泽老师称为‘点燃生命之火的人’。”

“其三, 新闻系开办之初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放手给青年教师挑担子, 以以老带新的方式参加课堂教学和教材基础建设。总的来说, 广院的初创期还是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的, 比如新闻系抽调地方台的‘笔杆子’共同编写广播理论、广播史、广播业务的教学大纲, 并投入大量精力编辑出版了我党从延安至60年代初有关新闻广播的政策文献和代表性文论。编辑出版了《新闻广播论集》 (上下集) , 编辑了延安时期至60年代初的代表性广播作品选———《广播稿选》等等。今天, 这些教材、教案已经变旧发黄, 而老院长周新武、老主任左荧以及被学生称为‘点燃生命之火’的温济泽老师都已作古驾鹤西去。但是他们传承下来的爱学校、爱专业、爱学生的敬业精神, 在50多年后的今天显得更为珍贵。”说到这里, 作为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的曹璐, 无比欣慰。

时代变革———新闻教育的发展动因

然而,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初建不久的北京广播学院就在时局的动荡中行进得越发坎坷。1966年, 江青、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到广播学院公开支持造反派并宣布成立“临时文化革命委员会”, 广播学院由此陷入全面内乱, 大批老干部、老教师遭到残酷迫害, 部分学生陆续到全国各地进行“大串联”活动。1970年, 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向中央报送《请求停办广播学院的报告》, 全体教职工下放参加劳动锻炼, 至此, 北京广播学院一度停办。

“时代变革影响世界、影响社会, 进而影响到每一个人。作为社会晴雨表的新闻业和新闻教育的发展, 受到时代动因的影响更为鲜明。‘文化大革命’后期, 广院重办。工宣队紧急召回下放教师, 紧急上马招收了74级工农兵学员入学, 第二年又招收了75级工农兵学员入学。广院新闻系虽有1959年建系以来的教学基础和师资储备, 但基于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两届学员在新闻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新闻规律等方面的学习存在着诸多误读。所幸这两届学员毕业前后赶上了‘四人帮’倒台, 经过拨乱反正的学习、培训, 使他们在理论和实务层面有了新的提高。1979年正值新闻学硕士点恢复招生, 不少同学考取了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这才进入了人生专业与事业的新平台。”回首这段过往, 曹璐一声叹息。

“当时全国基本上都是这样, 很多大学都解散了。我先是在河北中部的望都县劳动了半年多, 然后就转到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在河南周口市中部的淮阳‘五七’干校, 前后待了一两年。受1971年林彪‘九·一三’事件的影响, 我和其他干校劳动的老师们才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北京。经历了十年浩劫, 新闻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说到这里, 曹璐兴致盎然, 如数家珍, “1977年教育部恢复高考制度, 1978年初, 广院新闻专业迎来了77级编采专业39名同学入学, 此后的37年, 新闻系坚持每年正常招生, 并且学生人数和专业都有所拓展, 这也象征着广院的新闻学教育进入了良性发展时期。1988年, 新闻系筹办广告专业, 1989年广告专业招生成为继厦门大学之后大陆第二家广告学专业。1994年, 广告专业升格为广告学系, 之后又晋升为广告学院。”

不仅如此, 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从当年的新闻史、新闻理论、广播电视新闻、新闻业务等研究方向拓展至如今的传播学、新闻心理学、报刊研究、媒体调查统计、网络与新媒体等多种研究方向。1998年, 教育部批准广院设立新闻学博士点, 并先后招收了新闻理论、广播电视史、广播新闻、报纸新闻、新媒体、调查统计等方向的博士生, 同时还建立了新闻学博士后流动站。至此, 广院新闻系实现了多层次、多专业的办学模式, 而广院自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新闻教育的整体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曹璐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也悄然发生了转变。1959年曹璐担任助教的时候, 广播还是一家独大的强势媒体, 早报摘、晚联播, 几乎是全国人民的必修课。而80年代时, 面对电视媒体的冲击, 曹璐开始通过珠江模式, 广播频率专业化、分众化、本土化、格式化, 广播听觉文本和节目精品化、品牌化等话题给学生讲授如何振兴广播。进入21世纪, 曹璐和学生探讨的话题又进入到了广播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重塑广播的理念和传播流程重构的领域, 以及如何从全球化视角、国情化背景、新媒体技术生态、受众定位变革等多元视角把握新媒体时代重塑广播的规律性认知和前瞻性战略发展。曹璐说:“过去强调课堂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备课要准备一桶水。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发多元, 作为老师, 特别是老教师就更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学会和年轻学子平等互动、真诚交流, 使课堂和教学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更新的‘长流水’。”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教育发展变革的时代动因, 曹璐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新闻理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变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介公共服务和以人为本。新闻传播理念从以教育者自居, 灌输式、宣讲式转变, 以受众为本, 真诚交流、平等互动。新闻业务从拔高、假大空转变为回归新闻规律、新闻文本规律、媒介文本规律、实事求是、讲实话、接地气”。而谈及当今的新闻教育, 曹璐不无紧迫感, “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 面对媒介市场化、泛娱乐化以及媒介体制的瓶颈等问题, 新闻教育如何培养坚持媒介责任、公共服务、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新一代高素质新闻人才, 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教书育人———学习和感悟的幸福人生

曹璐于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转正之后就被选为新闻系支部书记和系主任。1996年,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正式升级为新闻传播学院, 曹璐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新闻传播学院历史上的首任院长。这个时候的曹璐, 已经是一位天命之年的资深教师, 并且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她说:“50岁的时候, 我就比较注意培养下一代了, 所以我们新闻系后来出了一批学校的干部, 像胡正荣、袁军、丁俊杰、黄升民, 都是从我们这里抽走的。我做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时候, 把这批年轻人提起来了, 1997年我就从行政岗位上卸任退休了。”从1959年大学毕业至今, 她已在广院新闻系任教55年, 她说:“感谢命运使我毕生和学生、课堂、广播结缘。”

出生在教师之家的曹璐, 从小在校园环境中长大, 因为母亲做了一辈子的小学教师、小学校长, 因此她对课堂、学生、学校、教师有一种特殊的认同。一位哲人曾说:“爱一个人, 就要为他的成才努力搭建梯子的‘横梁’。”曹璐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是, “教师是世上最美好的职业, 教师对学生来讲, 责任大于天。教师的素质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质量, 包括专业素养和健全人格, 而每一位学生的命运改变关系着他的未来、他的家庭、他的亲人的命运。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应该得到尊重、理解和细心呵护。教师这一职业定位应该是心甘情愿、尽心尽力为学生成才搭建梯子横梁, 尽心尽力是状态, 心甘情愿是境界”。

作为30后教师的曹璐, 在如何面对50后、60后乃至80后、90后年轻学子的问题上, 有着她独到的体会, “和学生互动、向学生学习, 发挥‘反哺文化’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偏得”。而这种感悟的收获, 还得从30多年前她担任新闻系77级编采班班主任的经历说起。

“77级是恢复高考以后进入高校的第一代大学生, 积压了十年的人才。在‘读书无用论’的时代, 他们是较早觉醒, 靠自身实力抓住机遇, 靠自身能力改变命运的一代新人。他们如饥似渴接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新观念、新知识。面对高校管理多年形成的条条框框, 难免发生碰撞和逆反。”对此, 曹璐感触颇深, “接手77级班主任工作之初, 感到了同学们不信任的眼光。有位同学建议我去和同学们谈谈心, 于是花名册上的39名同学, 我一个不落地谈了一遍, 有的甚至倾心交谈了几个小时, 一轮谈话下来收获颇丰。原本花名册上陌生的姓名变得具体、真实、亲切了许多。我慢慢地了解到, 每个同学的背后都有故事, 他们的大学四年关系着本人和家庭的命运。于是我开始理解同学们为什么如饥似渴地传阅着许多新书, 除了三毛、王小波、弗洛伊德, 还有中译本的传播学、方法论、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书。于是我参加了他们买书、借书、评书的活动, 从中感受到年轻学子开放的思维活力, 逐步突破了自己多年形成的、比较封闭的学习和阅读渠道。从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开始向同学们靠拢, 代沟逐渐缩小。我想这其中不完全是个人行为, 而是改革开放使年轻人具备了时代的活力、智慧和思考, 如果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有所变化和突破, 其中的始发动因来自学生, 从中我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当代大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沟通的经验, 我常常怀着感激和感动回味这一切, 逐渐体会到‘理解万岁’的丰富内涵。”

曹璐动情地回忆说:“我也常常怀着欣慰和感动想起一代又一代新闻系的毕业生, 55年来新闻系的历届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和成就, 为母校、为新闻系争了光。”2013年9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迎来了50多位年过七旬的亲友团———新闻系59级的老校友们返回母校。“他们大多是30后、40后, 上学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 进入中年又赶上“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幸好在人生事业巅峰时期迎来了改革开放年代。进入21世纪, 他们大半已退休或退居二线, 进入人生的夕阳时光。从1959年进校至今, 55年, 半个多世纪, 几乎是人生事业的最好光景。50年的风云变幻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历练、挑战、机遇乃至磨难。应该说, 每个人的故事都像一本书, 每个人的成功和感悟都是母校教育质量的样本。尽管55年后的他们已不再年轻, 但是多年来他们对母校和老师的思念, 对同窗好友的牵挂日益强烈, 所以在热心校友的精心组织和学校校友会的支持下, 59级老校友实现了重返母校的大团圆。”曹璐感同身受, “真是‘少小离校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同窗相见不相识, 借问对方你是谁’。一位老校友说:‘50年后, 重新找到了回家的感觉。’”说到这里, 曹璐无限感慨, “从中我更加感悟到:教育要实现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成长。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 是生命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获得生命质量和意义的过程”。

1997年, 曹璐从行政岗位退休后, 被学校延聘, 并于1999年成为北京广播学院的第一批博导, 直到2007年正式退休。曹璐今年已经77岁, 仍然担任博士生导师并讲授硕士研究生的广播新闻研究课程, 她先后培养了15名广播新闻研究方向的博士, 目前仍有2名博士生在读。曹璐坦言, “学生做论文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学术爬坡的过程, 纠结、辛苦并快乐着。我很享受和学生共同‘爬坡’的感觉。”

谈及退休后的生活, 曹璐豁达乐观, “既然人一定要变老, 就要努力积极、乐观、从容地变老。积极是一个人把自己的力量发挥至无怨无悔的人生状态。哈佛幸福心理学对幸福的最新解读就是:每天在学习和成长中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讲, 我正在享受和体验着这种幸福。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里程碑, 我们30后这一代人就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 经历了革命理想主义的教育, 在国家高等教育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发展成长。我觉得我这一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爱, 包括我的学生、我的领导, 还有我的老师们, 每次提到他们, 我都是怀着特别激动的心情。尽管我做不到像他们那样, 但最起码我曾经感受过大师级的教授是什么样的。教育最好的时候我能够赶上, 这就是让我终身受益的地方。”

作者与曹璐 (左) 合影

晋人袁宏曾经有言“经师易遇, 人师难遭”, 指的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 但学高身正、为人师表, 对学生能做到言传身教以启心智的教师, 却很难遇到。这句话用来形容曹璐是很恰切的。在将近4个小时的聊谈中, 曹璐从始至终所流露出的最本真的那一面就是她身为教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而她最兴味盎然的并不是自己一路走来的荣耀成就, 而是那些点点滴滴与学生们之间的往事回忆。正如她所理解的自己———“我就是一个特别平常的人”, 这不是自谦, 却是庆幸。

【曹璐简介】

曹璐, 1937年出生,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1959年任教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 历任北京广播学院 (现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系主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获中国传媒大学“有突出贡献专家学者”称号,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传媒大学新闻 篇三

关键词:新闻传媒;发展模式;发展策略

国外传媒业通过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逐渐壮大起来。纵观国际著名新闻传媒企业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虽然每个企业成长的具体运行方式不一样,但是考察其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为自然(内生性)发展模式,是以传媒企业内部因素为动力,依靠自身已有的资源(内容、渠道、市场、人力、金融资本),实现企业的发展。自然发展模式对传媒企业日常运营资金要求不高,经营负债水平较低,企业依据自身实力选择经营策略,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的主动性强。但是另一方面,依托自然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伸展空间,限制企业整合资源的宽度、速度和力度,完全靠自身的磁力集聚大量资源的难度增大,影响企业扩张的进程,规模扩张可能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缓慢过程。

时代华纳的时代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前50年基本是通过自然发展实现自我超越的。1923年3月,《时代》周刊出版,1929年发行量达到25万份①,随即进入英国伦敦市场。1930年,推出财经月刊《财富》,1936年推出新闻摄影杂志《生活》,1954年推出《体育画报》,1972年创办《人物》杂志。这一系列极具价值的期刊品牌,均由时代公司自行创办。时代公司的实绩说明,只要适合传媒企业的自身战略目标,走自然发展之路同样可以获得巨大成功。

其二为并购发展模式。并购发展也称为外延式发展。即凭借企业综合实力,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部门来获得增长。它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并购发展模式对企业主体是否具有该媒体、部门的运营经验没有硬性要求。被并购企业已经拥有的该行业市场、产品、品牌资源降低了企业进入新业务部门的风险及时间成本,利于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免受区域经济滑坡的影响,使公司总收益的波动性降低②。但是,并购发展模式对并购主体的综合实力尤其是资本实力要求高,许多企业常常不得不为此举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而并购风险的控制将直接影响到并购的成功,企业文化、经营风格、管理手段等的差异性可能导致并购整合无法延续。

其三为联合发展模式。联合发展是两家或多家公司通过特定资产的联合,合资成立新的公司实体运作,为共同的商业目标努力,是介于自然发展与并购发展之间的一种方式,具有阶段性、短暂性、临时性的特征。联合发展模式对传媒企业主体资质的实力要求不是很高,资本的联合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合作各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传媒企业能够深入考察合作对象的实力、资源、文化,为并购做合适的估值,实现从联合到并购。联合发展模式的缺点在于联合企业各方只是通过各自特定的资产而不是全部资产,经营紧密程度有限,容易导致合资方不会完全履行自己的承诺,从而影响合资企业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合资企业可能要求知识产权或者其他专利知识共享,如果某一方不愿意,联合企业实体可能因此不能形成合力而失败。

面对各国政府对传媒业的准入政策及传播文化环境的差异性,传媒巨头跨国发展经常采用联合发展模式,与当地政府、企业共同成立合资性质的公司实体来获取落地经营许可。2004年时代华纳与中方合资成立中外合资影业公司——中影华纳横店影视公司;迪士尼与中方合资运营上海迪士尼乐团并以中方控股,这都是联合发展模式的很好案例。

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推进改革,创新模式,加快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此,我们需要研究并借鉴国外新闻传媒的成功经验,开辟我国新闻传媒快速发展的新航道。

一、法制规范:新闻传媒业发展的理性诉求

一切经济活动法制化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对于新闻传媒业而言,它的产业属性的张扬,必须以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基础保障。通过法律规范,减少行政干预,打破行业垄断,保障其市场竞争的主体性。同时,惩戒新闻行业的不法行为,保障市场竞争的有序性。

1. 我国新闻传媒法制状况

我国与新闻传媒业直接相关的法律主要有现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对传媒业主体资格的确立和对传媒内容的规范作出了规定。同时还有与产业紧密相关的一些法律。现行《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分别为3万元、500万元,并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分期缴纳;取消了之前公司对外投资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规定。这些规定扩大了并购主体的范围,加大了企业并购发生的可能性,使企业以小博大成为可能。现行《反垄断法》主要规制并购规模及发生领域,防范市场垄断或危害国家安全,保证并购行为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市场合理竞争。此外,还有《证券法》《商标法》《合同法》《劳动法》《税法》等,规范公司的具体商业行为,维护相关方的具体权益,规范劳资关系,调整有关利益关系。这一系列的法律,是新闻传媒企业经营活动的依据与支撑。

2. 美国传媒产业法案考察

美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两部法案的指导:《美国通讯法》(1934年)和《1996年电信法》,还有版权法等。《美国通讯法》禁止联邦通讯委员会对广播节目进行检查。《1996年电信法》则放松了对经营广播电视的行政限制,试图更多地利用市场体系推进广播电视的发展。比如,废除了媒介所有者最多只能拥有12家电视台的限制,把一个电视网对全美收视家庭的占有率从最多25%提高到最多35%。还废除了广播电视网对有线电视系统的交叉所有权的限制,电信业资本与传媒业资本可以相互流通并经营业务。③这一相对宽松的法律出台后,美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趋势:一是广播电视业内部兼并、联盟,市场日益集中;二是广播电视业与其他产业,包括电信、网络等进行整合。美国的传媒集团凭借规模优势进行跨国运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综合型传媒集团。④

nlc202309040908

美国传媒法案的基本特征是:保护传媒内容的著作权;放松对传媒业的限制;支持传媒业的市场行为,集中体现传媒产业的市场主体性。主要依靠法律而不是行政的方式来规范和发展传媒业。

3. 我国新闻传媒业法制环境建设的政府支持

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态势,逐渐完善传媒业组织的运行机制:一方面维护传媒的公共性,充分发挥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的功能,体现政府、公众的新闻传媒意志。另一方面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传媒主体。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新闻传媒资源的调节制度;修订、完善现行新闻传媒法律、法规中与现代传媒企业经营发展相悖的地方,加快对新媒体规范与引导的相关法案的制订,填补新闻传媒法律中的若干空白,比如新闻法、出版法;放松产业规制,创造公平有效的传媒竞争市场;调整产业格局,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突破单一新闻传媒遭遇的发展瓶颈,直面新闻传媒业的全媒体经营时代,支持新闻传媒业的混合媒体发展模式。净化新闻传媒的内外部环境,创造适宜于新闻传媒业快速成长的土壤。

二、模式优化:新闻传媒业发展的技术创新

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既是理念问题,更是技术性问题(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一个非线性规划)。国外传媒业的发展模式不失普适性,我们可以在借鉴中融入本土特色形成具有个性风格、契合度高的发展模式。

1. 内生发展:实现自然扩张

内生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企业潜能,积蓄内力,自然发展,逐步强化自身的硬实力和生长力,促使企业自然成长。新型企业、中小规模的企业或企业的初始阶段,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这种模式。

20世纪20年代正值美国第二次并购浪潮。当时美国新闻传媒业还处于完全竞争时代,时代公司、福克斯影业、迪士尼等这些日后发展为世界传媒巨头的企业均刚刚出现,处于发展初期,并没有多少资金可用于并购其他新闻传媒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积蓄内力,自然发展。我国当前的期刊业面临相似的境遇。资金实力有限,知音期刊集团、读者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三家暂时无一上市。知音期刊集团以核心品牌《知音》为基础平台,通过延伸期刊产业的品牌资源,成功培育一群子刊:《知音·海外版》(1996年创刊)、《打工》(2000年创刊)、《好日子》(时尚期刊,2001年创刊)、《商界名家》(财经期刊,2002年创刊)、《财智文摘》(2003年创刊)和《良友文摘》(2003年创刊)⑤。从一刊到七刊,从单一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到财经类、时尚类期刊,通过内生性发展完成了集团品牌、资源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自然发展模式,以一种核心期刊为发力点,贯通期刊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整合,实现多元化发展,最终成为综合型新闻传媒集团。知音期刊集团的发展实践说明,期刊企业在目前阶段选择内生发展模式具有现实必然性。

新闻传媒企业的发展模式不是固化的或一劳永逸的,在不同阶段、不同目标、不同需求下,往往交叉使用或需要及时调整。每个模式既有其优越性,也有其缺陷,不能简单描述模式本身的好或不好,关键看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最优化发展。

2. 联合发展:实现跨界扩张

联合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战略选择。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尤其是打破行业壁垒、地区屏障、体制障碍,超越空间,实现跨界经营与扩张。

联合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并购的部分功能,发挥并购所不能实现的效果。迪士尼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使迪士尼乐园突破国家、文化壁垒,获得当地优势资源,迅速在日本、欧洲、亚洲扩张。南方报业集团走联合发展之路,在北京、上海、云南等地与当地报业合作,实现跨地区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报业集团。2003年,南方报业集团与光明日报集团共同投资主办中国首家股份制结构的时政类报纸《新京报》。该报2009年广告收入8.57亿元,位列北京报纸广告收入的第三位⑥。

采用联合发展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化整合问题。合资企业只是特定资产的联合,而不是全部,这就埋下了公司治理的结构性症结。合资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多由各合资企业依据所占股份派遣,各管理层带着原有企业的文化特征、管理风格,可能会产生文化及利益上的冲突。解决的办法是制定合资公司章程,明确经营管理与内容制作分离。第二,知识产权问题。即合资企业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使用原新闻传媒企业的新闻传媒内容。处理版权问题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市场来对需使用的内容进行估值与获取,避免关联交易。第三,被并购问题。合资企业发展得非常好,容易被合资企业的股东方并购。此时,合资型的新闻传媒企业可采取的反收购措施主要是上市,通过将公司变成公众公司,借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制衡大股东权力,使公司的发展符合更多人的利益。

3. 并购发展:实现快速扩张

“快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的幅度和显著性,即在经营结构不断优化状态下的企业规模的增长速度。从纯技术层面来说,资源是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动的(资源归属权的位移或转换),资源定向运动的结果是整合,资源整合的效应是企业的扩张。企业的并购正是反映了这种机理。

美国的新闻传媒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并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中,新闻传媒业即通过并购形成了赫斯特、普利策等世界著名的报业集团。2009年底,我国新闻传媒业迈出了实质性并购步伐:电广传媒以6,000万的基数收购了青海卫视的广告与节目经营权。此前,电广传媒旗下仅有湖南卫视一个上星频道,大量优质内容未能辐射全国。通过此次并购,电广传媒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上星频道的广电集团,占有了稀缺资源,实现了跨地区经营,发挥了“内容为王”的竞争优势,巩固了湖南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中的“领头羊”地位,产生了明显的并购扩张效应。由此也提供了电视业新闻媒体并购发展的参照解读。或许,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并购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我们应该期望有更多成功的案例。

nlc202309040908

三、全球竞争:新闻传媒业发展的目标取向

全球竞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全球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集聚资源,形成全球性扩张优势;二是国际品牌。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比拼,形成全球性的强者优势。在全球化时代,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必须要有全球竞争的视野和战略,这样才有可能诞生像时代华纳那样的国际传媒企业。

全球竞争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地位。综合实力是衡量国际地位的核心指标。就企业而言,国际化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面向世界经济舞台,在全球市场上,组合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实施全球营销战略,以获得最大利润和形象效应。包括管理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营销国际化、融资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等方面。国际地位是一个企业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该企业在与国际企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新闻传媒业的国际化是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生产、营销、服务、融资、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化。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实施并购、联合,是最直接、最典型的国际化行为。从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发展历程看,新闻传媒业跨国发展主要有两种路径——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维亚康姆集团即是采取了绿地投资方式,通过独立运营MTV电视品牌进入我国电视业。新闻集团进入我国传媒市场则是采用了跨国并购的方式,通过在香港并购星空卫视,获取政策,实现在国内部分省份落地。

创办于1998年的《财经》杂志是国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新主流财经媒体,被英国《金融时报》誉为“中国最受尊崇的财经刊物”。自创刊之日起,《财经》就注重国际市场的开发与维护,以塑造传媒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第一,将报道视野定位于全球范围,关注海外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如封面文章《911惊变》《2008金融危机》。第二,网络全球作者,吸引海外经济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撰稿,推出英语版的新闻传媒内容。第三,与国际传媒品牌联合。作为《哈佛商业评论》在中国内地唯一的版权合作伙伴,独立享有其英文版杂志和网站全部简体版的出版与经营权。同时,采集中国本土的商业管理信息,反向提供给《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

传媒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时,还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词。一是民族化。坚守本国的资源与市场,充分发挥本民族资源的效应,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闻传媒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二是品牌化。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最终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的新闻传媒品牌。三是本土化。新闻传媒企业进入其他国家时,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生产及传播要符合当地市场的需求与规范。

(周玉波,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菲,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编辑)

注释:

① 张金海,梅明丽. 世界十大传媒集团产业发展报告[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7:13.

② 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15.

③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

④ 董静,李本乾.欧美传媒业规制及模式[J].当代传播,2006(5):41.

⑤ 方仁.延伸期刊产业的品牌资源——访《知音》集团总经理胡勋壁[J] .传 媒观察,2006(4):11~13.

⑥ 搜报网.新京报广告价值分析[EB/OL].http://w ww.soubaoad.com/ information/2163.shtml, 2012-05-17.

4.传媒大学新闻 篇四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三)

31.澶渊之盟

32.王安石变法(比较重要)

33.元朝及四汗国(了解四汗国是谁)

34.厂卫/靖难之役(了解)

35.张居正吏治改革(非常重要)

36.阉党东林党文字狱民变(一般了解)

37.三藩之乱康熙平定准葛尔(一般了解)

38.收复台湾统一台湾(比较重要)

39.改土归流(一般了解)

40.闭关政策(简单了解)

41.农民起义(记住领袖名字、朝代、提出口号):陈胜吴广、赤眉绿林、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吕顺、方腊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比较重要)

42.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刘彻、宋太祖、成吉思汗(版图最大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要,高度中央集权)、康熙(尼布楚)大臣:萧何曹参、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

43.屯田(注意):分为军屯和民屯

44.均田制(重要):具体内容

45.常平仓、盐法、漕运、茶法、户籍了解

48.租庸调制(比较重要)

49.两税法(非常重要)人丁为主向财产土地为主转变

5.传媒大学新闻 篇五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本人是去年考入传大的,也是跨专业、跨学校、跨学科。中间的艰苦不必多言,只想把自己复试时的心得体会说给大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考上。

一、关于面试

面试是整个复试最重要的环节,这点大家一定很清楚了,所占比重试很大的,大家一定要充分重视。

1、关于穿着——有特色

如果你的穿着能和别人有很大不同(但绝不是奇装异服),能够充分吸引老师的眼球、能让老师眼前一亮的话,你不妨一试。如果不行,还是老老实实,学生样挺好的。切忌化浓妆,你以为是要选美啊?

2、关于语言——尽量幽默

能的话尽量幽默,老师们一天面试好多人,大家都很累,如果能以适当的幽默,让严肃的老师笑笑的话,不仅气氛会缓和许多,你也不会太紧张。而且老师们可能会和你聊天似的谈一些话题,避免一味问你专业知识。

3、关于老师——和蔼可亲

去年网新面试老师是:邓炘炘、张采、罗哲宇、王宇,还有一位抱歉得很,当时不认识,现在也想不起来。老师们都很和蔼,不会故意刁难你,你只需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就可以了。老师不是想要考倒你,只是想看看你的反应、你的水平。

4、关于运气——学识是关键

面试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从大信封(我们叫它锦囊)中抽两道题,选一道作答。大家说运气好的抽到容易的题,不好的就没办法了。其实,运气是相对的,你如果知道大部分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无所谓运气好坏,怎么也能打一些东西,如果你根本不了解所学专业,再简单也白搭。所以运气好的前提时。复试之前多了解你的专业。但是。如果题目是在太偏,你千万不要瞎答,不懂装懂。诚恳地说:“老师,我学得有限,暂时回答不出来,希望以后能在您的指导下学得更好。”这样,不仅避免尴尬,又表达了你好学的愿望。

5、科研设想——不要太大

去年的复试。加了科研设想一项。要求学生把入学后的科研设想以书面的形式交给老师。大家记住,科研设想不要太大,太大不好作,也不好写,更容易被老师问到。比如,你写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很宽泛的东西,业界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老师一旦问你,你也基本只能陈述别人的观点,自己的东西很少。所以尽量还是选择小的题目。

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个形式,入学后基本没用了。

二、关于笔试:

新闻学的笔试就是一些专业知识的考核,能通过新闻学初试的人一般不会有问题,但是,因为这个也算在总分里,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一点。要把指定的数目看一下哦。

三、关于英语:

英语的口语和听力考得都挺简单,基本上是老师说一段话你听,然后发表看法,顶多也就几分钟的事情,大家不用着急。平常听一些英语就好了,再有就是要敢说,经常找人说说,到时候就能“该出口时就出口了”。

四、关于同等学力加试——及格万岁

同等学力的加试,只是加试本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新闻的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题目不难,但是题量很大,从上午八点考到十二点,在新闻系五楼资料室。这个不算总分,所以只要及格就好。大家不用担心,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五、关于参考书目——精泛结合

学校要求的书一般都要看,有的笔试时用的到。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

(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

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3)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当然你报班需要找个比较靠谱的辅导班,这是很关键的,建议实地去考察一下,和他们的咨询老师聊一下.据我所知,凯程考研有自己的集训营,老师很认真很靠谱.本阶段复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归纳总结,升华提炼,查漏补缺,二是强化应试训练,模拟考试

考研辅导班有用吗?

6.传媒大学新闻 篇六

为创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优秀部门,打造精品活动,更好的协助团委和学院工作,高效完成各项组织工作,特制定新闻传媒学院第四届团委学生会组织部规章制度(暂行)如下:

一、组织部考勤

1.每周三中午1:10为组织部例会,无故不参加例会一次者,警告;无故不参加例会两次者,严重警告并做出说明;无故不参加例会超过三次者,自动请辞。

2.每人有三次例会请假机会(住院或其他严重疾病或特殊情况除外),请假超过三次者,严重警告;如果发现请假理由为捏造,超过两次者,自动请辞。

3.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除组织部主办的活动全部干事参加之外),部长派干事轮流参加协助,活动参加情况也纳入考勤部分。各项活动缺勤两次者,警告;缺勤三次者,严重警告;三次以上无正当理由缺勤者,自动请辞。

4.例会考勤表由部长制定后,每周指定专人进行例会考勤并做好会议记录。

二、组织部日常工作

1. 每月团日活动资料按时(暂定每月25号之前)收齐,由于工作懈怠而拖延两次者,警告;无正当理由拖延三次及以上者,自动请辞。

2.组织部其他工作(策划、拍照等)或是活动(部长提前通知),未能按时高效完成任务者,一次,警告;两次,小组调动并严重警告;三次,例会上做出检讨;超过三次并造成部门荣誉损失的,自动请辞。

(说明:以上所有条例适用于组织部正、副部长和所有干事;

以上条例为暂行,依据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调整。)

(一)关于团费收缴工作的规定

1、团员必须主动、按期交纳团费、阳光基金。

(1)各支部必须向广大团员宣传团费、阳光基金的用途和交纳团费的意义。团费是团的活动经费,团员交缴团费是团员应尽的义务,是对团员最基本的要求。阳光基金全部上缴到院团委,由团委组织统一发放阳光基金,给那些由于经济原因不能继续学业的确需要帮助的同学。

(2)团员必须主动、按时向所在支部组织委员会交纳团费(学生团员

每人每月0.10元,),不得无故不交、逾期补交。阳光基金(每人每学期2.00元)按照相关规定上缴。

(3)团员应按照组织部的规定按时、足额上缴团费。

2、为使团费、阳光基金收缴工作制度化,规定收缴时间如下:

(1)分团委组织委员每学期初组织各支部进行一次收缴团费、阳光

基金活动,各支部向支部团员统一收 取团费、,阳光基金并上缴到分团委。

(2)分团委组织委员必须在每季最后一个星期内向团委组织部交纳本总支本季

度团费。开学一个月内向团委组织交纳本学期阳光基金。

3、监督与检查

(1)团员连续三个月不主动交纳团费或拒不交团费,团支部应向分团委及

团委汇报,团委将予以通报批评。(2)根据《团章》规定,团员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交纳团被视为自行

脱团。团委及总支将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者,依《团章》进行严肃处理。对于无故不交团费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其评优资格。

(二)关于例会的规定

1、会前

(1)组织部部内会议:各成员整理好各自负责的工作的材料,汇报给例会主持

人。

例如:(1)工作总结哪个班还没交或者不合格。(2)积极分子、新团员的材料哪些填写不当。(3)团员证补办情况。(4)要发什么文件。

(2)与团委书记、副书记沟通(时间可为例会的上一周周五),看他们有什么

要交代。

(3)定出例会的议程,至少三份,书记一份,副书记一份,部内一份。烦琐的或者不容易记的安排要打印好,发给他们。

(4)例会时间有变动,部内成员通知好自己负责的班级。

(5)有专人负责团支书的签到,并且签到情况尽快的交给大会主持人。

2、会中

(1)支书可按年级分开坐,这样发放东西比较容易。

(2)根据签到情况,安排好未到班级的通知。

(3)由于老师那边也要开会,所以先与老师定好时间,定好他们过来的时间。

(4)有专人记录会议内容。

(5)要尽量避免多个人上台讲。

(6)安排工作时,要详细、明确、稳慢,保证团支书能听清楚、记好;安排他

们上交材料的时间一定强调清楚。

(7)主持人要尽量避免用“大概”、“可能”之类的词,语气要肯定。

(8)适当增加一些干部培训内容,思想教育内容。

3、会后

7.“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功能 篇七

“新闻博客”的概念及其影响

所谓博客, 是指在互联网上基于Web2.0技术而建立、由个体自主决定其内容主旨、按时间序列不断更新并通过链接与其他网站相互联系的个人网站。在众多的博客中, 有一类博客被称为“新闻博客”。所谓“新闻博客”, 一般是指那些以发布新闻为主的博客网站以及网站的主人。1998年, 美国一名新闻爱好者麦特·德拉吉 (Matt Drudge) , 在他的个人网站“德拉吉报道” (Drudge Report) 上, 率先发布了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助理莱温斯基的丑闻事件。这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使“德拉吉报道”受到广泛的关注, 日访问量曾达千万次。此后, “9·11”事件、印度洋海啸、卡特琳娜飓风、伊拉克战争、伦敦地铁爆炸, 以及2004年的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 使“新闻博客”受到了社会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除了美国的“新闻博客”外, 在其他国家还有几家著名的“新闻博客”网站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韩国的Oh My News、加拿大的Tyee网站等。

由于上述现象的出现, 一些人认为:博客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博客是未来的新闻传媒;“新闻博客”将颠覆现有的新闻媒体, 彻底改变目前新闻传媒的“点对面”的、单向的垄断传播或精英传播或“大教堂式”的传播, 形成一个交互的、“集市式”的、由大众控制的“草根”新闻传播时代。由此, 新闻传媒与受众的界限将不复存在, 新闻传播的现实图景将无可避免地因为“新闻博客”而彻底改变。

“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主体与功能角度的辨析

新闻传媒。传统的新闻传媒作为传播主体, 是一个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机构;这一机构的组成人员, 是按照其生产要求而受过专业训练、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规范要求的人员。它的生产方式和运作机制, 是经过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在遵循基本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原则基础上进行的。作为新闻传播主体, 它拥有采访权、编辑权和出版 (播放) 权, 相对持久地向大众定期、定时或实时传播新闻信息, 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较强的影响力。作为社会主体和法律主体, 它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

“新闻博客”。“新闻博客”的主体是采集并在博客网页上编发新闻的个人。这些人一般都是对新闻传播有强烈兴趣的人。“新闻博客”采集的新闻, 都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看见的事件, 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性。特别是在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 在传统媒体的记者们尚未赶到现场时, 身处现场的博客们会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报道。如“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美国的卡特琳娜飓风、伦敦地铁爆炸等。同时, 由于不需经过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的层层把关, 以及极少受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 博客对新闻的发布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主体和功能辨析。我们知道, 博客的基本特性是它的个体性。博客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有思想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 大量的私人感情内容进入公众视线。因此, 个人主观思想的客观化进程大大加速, 大量个人思想得以解放, 个人感情及思想的客观化、公开化走向了博客这条高速公路。 (1)

由此看来, 传统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主体, 与博客最大的区别之一, 表现在现代新闻媒体是一个按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组织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新闻采集、编辑和发布机构, 而博客则是一个个人化的传播媒体, 它通过互联网网页来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历, 以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互联网上链接的网页来聚合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现代新闻媒体的运作过程, 更多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这决定了它的社会性、相对客观性和理性等特征。而博客较少受到社会的制约, 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情绪等因素。这便决定了博客的个体性、自由性、主观性、感性等特征。

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的发展走向探析

在现代社会里, 某一媒介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主体, 它必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区域或一定的领域 (行业) 内, 相对持久地、比较全面地传播具有客观真实性和权威影响力的新闻信息。由于单一的个人力量、个人资源、个人的亲历是有限的, 要做到这一点的可能性极小。以备受推崇、“使传统媒体蒙羞”的“德拉吉报道”报道为例:网站主人麦特·德拉吉是一个礼品店老板, 他所经营的“德拉吉报道”的新闻来源, 并非是自己采集新闻, 而是从网上和传统媒体中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和信息, 重新进行编辑加工后, 发布在“德拉吉报道”上。据中国传媒大学胡晓生对美国几个著名的“新闻博客” (Drudge Report、Wonkette.com、Politicalwire.com) 的研究表明, “新闻博客”网站的信息来源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 而且, 越是知名的大型媒体和通讯社用得越多。如《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今日美国》报和美联社、路透社, 以及Yahoo网站, 而由其自己采写的新闻则属“很少”。胡晓生在对这几个“新闻博客”网站的传播特性和传播形式、结构等进行实证研究后, 得出了七个方面的结论, 其中之一是:所谓“新闻博客”的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传统媒体, 而真正属于自己采写的新闻却“很少”。 (2)

“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的报道, 被人称为“在新闻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 请注意, 这一消息是传统新闻媒体《新闻周刊》的记者迈克尔·艾西科夫采写的, 只不过它在刊出的最后时间里, 被该周刊的高层给“枪毙”了。于是, 迈克尔·艾西科夫将这一爆炸性的消息提供给了“德拉吉报道”。

由此, “新闻博客”作为现代新闻传媒, 它的运作机制、运作规则和新闻传播功能, 就不能不受到质疑。如果以“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的报道等现象, 来证明所谓“新闻博客”就是新闻传媒甚至是取代了传统新闻传媒、颠覆了传统新闻传媒, 且不是过于轻率了吗?

诚然, 博客也完全可以发表事实上也的确发表了少数自己采写的第一手新闻。但博客所发表的新闻事实, 一般都是与他个人亲历有关的新闻事实, 而且也只有这种本人在场的新闻事实, 才能赢得公信力, 比如博客们自己亲身经历的“9·11”事件等。但即便如此, 也只能表明, 博客只是具有了新闻媒介传播新闻的特征, 具有了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的可能性, 而不能说它就是新闻传媒了。所以, 博客在新闻传播方面, 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新闻源。

这里有必要具体分析一下韩国的Oh My News。记者出身的吴延浩 (Oh YeonHo) 有感于韩国媒体的保守, 发誓要创办一份“在主流媒体之外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媒体。2000年, 包括吴延浩在内的4个人创办了“新闻博客”网站“Oh My News”。据言每天有200万人上网收听收看Oh My News的新闻。但是, 我们可以看出, 从内容上看, Oh My News网站设立了传统媒体或主流网站所具备的所有栏目。从运作方式来说, Oh My News已非一个博客网站, 而是以传统媒体运作方式运作的新闻网站。网站的主人虽然是吴延浩, 但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 它就不是一个个人运作的网站, 而是一个有多人在一起, 并按一定的新闻理念、程序和规则运作的媒体。它的全职人员开始是4人, 到2005年已发展到53人;而给其投稿或提供新闻线索的“市民记者”, 则由初期的700多人增至2005年的26700人。这些“市民记者”包括了从大中学生、家庭主妇、电梯工到律师、法官、教授、政府官员等社会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们。 (3)

毫无疑问, 这是一个完全符合传统媒体的标准新闻网站, 而与博客的概念相去甚远。因此, 我们认为, Oh My News很可能是新一代新闻传媒的某种雏形, 也很可能代表了未来新闻传媒发展的一种方向。

传播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 无疑最终会改变传播和新闻传播的既有范式和现存图景, 博客的出现虽然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它自身并不是新闻传媒, 也不能颠覆传统的新闻传媒。未来的新闻传媒具有博客的特性, 但不是博客;具有传统新闻传媒的特性, 但不是传统新闻传媒。它是融会传统媒体和现代技术的新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燕:《透视博客话语的社会建构功能》, 《新闻爱好者》, 2008 (6上) 。

[2]胡晓生:《美国新闻博客的传播特征》, 《青年记者》, 2005 (5) 。

8.论新闻专业人才传媒技术素质培养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闻业务;传播技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62-02

加拿大媒介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虽然未免偏颇,但谁也不能否认其中隐含的意味,那就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以至于突破旧媒介产生新媒介的能力。从语言的出现到文字的产生,再到印刷术的发明,电磁波的应用,乃至网络传播的兴起,人类已经经历了五次信息传播的革命。信息的容量、时效和阈界都大大地提高。

展江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力争培养出一批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闻专业学生……专业理念清晰、专业技能熟练、知识结构合理,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传媒业需求而提出的要求”。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给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其范围之广泛、变革之剧烈、意义之深远,将是前几次信息传播革命所无法比拟的。如何培养新闻专业人员的传播技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1信息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报纸、报刊、广播、电视等带来了自其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给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1信息技术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

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技术在各个媒体上都打下了自己的烙印。数字报业已成为报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各家报社(报业集团)正在逐步建立先进的,集新闻采编、组版、报纸发行、广告销售、企业管理以及公众信息服务的全过程一体化的工作及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集成,把“文章、版式、图片、广告、报花、字体、字号”等报纸涵盖的所有信息,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再现版面语言的魅力,而且精心设计的、更为友善的交互平台,把数字化阅读的愉悦包容其中。它把传统报纸的数字化翻版技术和观念提高到“报业产品数字化”的新高度,成为报社跨媒体发展的新动力。

同样,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业发展的潮流。在广播电视领域,从节目的采集、制作、存储,到节目传输以及节目接收(用户终端设备)都在向数字化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节目制作的质量,而且拓展了信息传输、接入的方式,这预示着公众可得到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1.2信息技术改变着新闻传播的平台

信息技术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本身。首先,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媒介,使人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接收工具。新媒介的出现使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和可支配的时间被重新划分,给原有的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其次,以往各种媒介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情况大为改观,各种媒体相互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传播进入新的更高的互动境界。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中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是对传播时空限制的内涵性超越。互联网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大容量、可选性、个人性等特点进一步提升了媒介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水平,成为一个信息的综合传输平台。而报纸、广电的数字化新形式完成了对传播时空限制的外延性拓展。自2006年,近百家的报业都推出了自己的数字报纸。浙江日报、解放日报、上海证券报、杭州日报、沈阳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新民等报纸都推出了数字报纸,广州日报还推出了移动数字报纸。此外,还发行了电子报纸、手机报等新的报纸媒体形式。广电则逐渐与整个IT行业和通信行业相融合,音频、视频和数据的多媒体技术拓展了广播电视领域,如中央电视台CNTV的网络电视台成为了新型的信息传播形式。数字电视还容广电与网站于一体,用户不但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还可以享受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学、交通信息等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和电影点播等娱乐活动,使广播影视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

2信息技术对新闻专业人员传播技能的冲击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事业中,主要是培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因此其基本素质可以表达为“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说。

信息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新闻传播业务和新闻传播理念的改变,高科技化在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操作手法等诸方面对传统的新闻专业人员的素质形成了冲击。

传统上,记者的采访工具会因为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同而各异。报社记者有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采访工具主要是笔记本、钢笔和照相机;而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则要求携带录音机和摄像机到现场去录音或摄像。当今计算机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改变了整个媒体的运行流程,新老媒体的业务流程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报纸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稿件的编辑、修改、排版和印刷都是通过电脑网络完成。而广播电视行业更具有高度的复合性,是一个新闻业务、技术技能和艺术素质相融合的职业。一个节目需要经过前期的策划、中期的拍摄和后期的编辑,需要编辑记者、摄像师和后期编辑人员的合作,乃至更专业的技术制作人员参与。一个大型的新闻现场直播既需要新闻记者的现场采访,也需要技术人员信号的传输和制作人员现场机位的布局,最后是主持人和导播的现场调度。

而网络传播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它以数字化和多媒体为特征。不仅是网络记者,对于各种媒体来说,互联网络成为采集信息、检索、考证资料、编辑新闻的重要手段,在线采访已经成为媒体记者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是一种借助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或借助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的采访方式,国外称电脑辅助报道(Computer Aided Reporting,简称CAR)。通过在线聊天(Chatting)、网上论坛(BBS)、网上浏览(WWW)、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FTP)以及远程登录(Telnet)等途径,记者可以寻找和发现新闻报道的新闻源;可以网上进行新闻访谈;可以查询新闻事件背景资料以及对新闻事实进行查证和核实,保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七分采,三分写”,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将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加工成新闻成品的过程。网络新闻的写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文本结构,形成了以多媒体和“超链接”为主的网状超文本结构。可以图文并茂、声情并茂、音视频兼备地全方位地报道新闻事件。这些手段也已被报纸和广电媒体所借鉴,以FLASH动画制作的《快乐驿站》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节目。

可见当今新闻媒体要求编辑记者必须成为一个熟练掌握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人,一个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使用数字化采访、编辑和传输设备的人是无法从事好新闻业务的。但是,目前的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呢?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就曾指出:我们的新闻事业发展很快,我们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点跟不上,所谓新闻工作者的质量主要指新闻工作者素质构成中科技素质又是先天不足的。“目前,我国的新闻人才结构呈橄榄型,即采编人员为主体、其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比重较小。……我们缺乏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随着数字技术的开发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这方面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我们缺少的正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究其因,主要是因为新闻界人才观没有跟上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上,我国新闻传媒人才需求相对单一,强调建设政治强、采写业务精、作风正的新闻工作队伍,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造成新闻队伍在人才结构上的严重失衡状况(如表1),新闻专业人员传播技能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构建新闻传播专业人员的传播技能教育体系

针对传播技术对新闻专业人员技能的冲击和挑战,必须构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闻传播专业人员的传播技能结构,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方案。据统计,1998年我国共有大学新闻专业点100多个,而到2001年,中国内地共有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221个,数目翻了一番。这为提高新闻专业人员的传播技能提供了机遇。如何对在校的新闻传播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传媒技术素质教育以及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传媒技能的再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模式,成为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就新闻传播的教学和培训体系来说,要增强新闻传播技能,关键一是重视相关理论体系的构建,二是重视相关的实践体系建设。

3.1传播技能理论体系的建设

从学科上,要改变新闻业“姓人文不姓理工”的观念。新闻传播学脱胎于文学,但现代传播学已经是文理交叉的学科,社会学的统计和概率分布、广播电视的编辑制作、网络的计算机编程等都应成为相关专业必备的基础课程。现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招生时文理兼招,实践证明为构建学生传播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在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课的设置上,涉及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曾有过的也被取消,这些技能往往通过学生自己的跨系选修来完成,不能不说是对学生传媒技术素质培养的一种漠视。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的环节,增加相应的课程,通过必修和选修的方式加以解决。

从教材上,要搞好相关技术教材的建设。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新闻传播领域的技术书籍很少,并且与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存在着错位。一方面,目前虽有部分新闻传播学书籍涉及技术方面的内容,但由于作者出身于文科,重视的是新闻的采写编评等理论和业务知识,书中有关技术的内容篇幅不多也不成系统。另一方面,部分出自理工科教师或者工程人员之手的有关新闻传播技术方面的图书,内容和体系是针对如广播电视系统播控、发射或者网络维护等技术人员使用的,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生,既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又对未来工作针对性不强。另外,有些书籍部分知识老化。体现不出当今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体现不出数字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带来的新闻传播技术的变化。

新的技能教材的写作应:1)理论系统结合文理两个方面,力求知识点全面。以新闻专业的学生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为目的,结合实际,结合应用,结合新闻业务特点,结合新闻从业人员的需要,力求在其知识层面上来构建新闻传播的技术知识体系。2)高度重视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理论。使学生首先掌握新闻传播共同的技术原理,增强新闻传播各个媒介形式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既反映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个性,又能兼顾它们的共性,使记者具备在新老媒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下的技能。3)高度重视新技术的份量。在注重传统的新闻传播知识的基础上,将数字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做详细的介绍和讲解,体现出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旧媒体的融合和发展。

3.2传播技能的实践体系建设

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涵盖了报纸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及新兴的网络新闻学,所培养的学生将来要到媒体从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以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新闻传播学的教育需要大量的实验环节,构造完整和科学的实验室体系,是基础的和必要的。

一方面,实践体系的建设就是要搞好实验教学。实验室体系的建设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必要性十分明显。实践课作为对理论课教学的补充占据了高校对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学相当大一部分,特别是涉及创新性探索和应用性技能的知识,都离不开在实验室内反复的实践。因此要在实验室建设中提供这些实验的条件,建立与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完整的实验室体系是完成教学的有利保障。

另一方面是拓展实验的渠道,通过和媒体合作建立实习点,来将学生们的实践变成真正的新闻的采访和制作,直接接触媒体的运作,实现从校园传媒人才到社会新闻人的转变。把学校学习的东西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蔡铭泽教授指出:“全国新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育必须和媒介的实际相结合。”8在信息社会的大潮中,传播信息成为新闻传播事业的首要和基础功能。作为信息工作者的新闻传播行业,新闻传播专业传播技能的培养有着举重轻重的重要作用,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环节都要认真落实。

参考文献

[1]展江.办“有门槛”的新闻专业[J].新闻与写作,2006,8.

[2]党东耀.当代广播电视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盘点:2006中国报业技术应用关键词.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1/16/content_5613034_1.htm.

[4]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国新闻人才队伍建设一我国新闻人才发展的历史回顾.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12/21/content_5516835.htm.

[6]晋筠,吴凡.新闻学科建设要务实、创新[J].新闻与写作,2005,11.

作者简介

9.新闻传媒专业 篇九

一、专业简介

多年以来,传播媒体的不断更新发展使得传播(Communication)专业成为一种涵括广泛而且不断扩张的热门专业。在这个专业中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分离频繁,往往使得专业的界定不清。

一般说来,大众传播专业开设于大学的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或传播学院之中。这个专业的学生专门学习如何利用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播文字、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方法与技术,也包括广告、公共关系、影视制作的方法与技术。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又出现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电脑万维网等新的传播手段,这个专业的涵盖也随之扩展。

一九零八年,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新闻传播系——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成立。如今,美国有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的学院与大学已达到四百五十余家。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资格审查委员会核定了大约九十个教育项目。被审定合格的项目大多综合了广泛的文科教育与专业领域的特殊课程,如广告、广播、影视、报纸、杂志及公共关系等等。课程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文科和科学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历史、经济等学科,以使学生对现代社会有更广泛的理解。而各校的专业设置差异很大。有的学校开设包括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课程,有的则只设置其中的一两种。在西方的传媒学院,通常包括如下的专业:广告学(Advertising)、电影和录像(Film and Video)、多媒体技术(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chnologies)、新闻(Journalism)、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s)、媒体(Media Studies)、影像媒体(Photo Media)、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传播与文化(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e)、视觉艺术(Visual Arts)、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等等。

编辑本段

二、就业规划

世界的传媒热造就了传媒业的广阔就业空间,也使拥有“海归”背景的传媒类优秀人才的待遇水涨船高,甚至达到了年薪数十万元以上的水平,成为“金领”阶层。以传媒类专业的五大类别划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

· 新闻类传媒

如传统新闻、网络新闻、新闻摄影

职业方向:可以进入各大中小型报纸和新闻出版社工作,也可以从事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广告、公关、出版等领域工作。· 营销广告类传媒:

如广告、市场营销、文化政策、文化研究

职业方向:既可以在政府部门也可以在私人企业从事工作,其从事的工作内

容包括消费者营销、销售、品牌经理、广告设计、广告执行、营销咨询等。

· 大众传媒类:

如大众传媒、公共关系

职业方向: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公关人员,在企业、政府、社区、教育机构、酒店、医疗福利机构、文化交流组织等行业找到理想的工作。· 媒体发布类:

如桌面发布、媒体产品、电影与媒体研究

职业方向:摄影、编辑、数码编辑、音效处理、互动游戏设计、光盘媒体制

作、网络设计等。

编辑本段

三、海外申请分析

美国传媒专业对于GPA和语言要求比较高。通常而言,GPA至少要达到

上一篇:螺蛳本能小学四年级作文下一篇:七上 珍爱生命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