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2024-10-2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精选15篇)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篇一

港利社区简介及日间照料服务

港利社区于2008年12月份揭牌。社区管辖范围东至人民路,南至银河一路,西至磬云路,北至银河三路,总面积1.2平方公里。港利社区是新划的社区,由港利、上河城两个新建小区组成,现入住5593户,人口数12831人。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61人,两委干部11人。

港利社区始终坚持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以社情民意为工作落脚点和出发点,启动“民情直通车”,围绕“便民无极限、服务零距离”,打造“民情流水线”,逐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组建四支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日间照料中心,乐尚膳食、电子阅览室、健康体验馆、痒乐吧、老年艺术活动中心。完善了社区便民服务功能的同时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受到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品牌。

港利社区开展居家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内容

1、老年活动组:组织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日常活动,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精神慰藉等服务。

2、健康讲座: 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始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服务。

3、系列敬老活动:组织志愿者、学生、参与老人互动活动。

4、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利服务。

5、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电子阅览等组织经常性的老年文体活动服务。

6、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7、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用餐、午休、康复等服务;老人可以早上来,晚上回,中午在这吃饭、休息、聊天看电视、打牌;

8、志愿者服务:社区邀请志愿者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们提供各种义务服务。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篇二

一、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笔者走访了四个社区,即城中区的潭东社区、柳南区的十一冶社区、鱼峰区的三门江社区以及柳北区的元宝社区,对社区老人进行了访谈,基本情况如下:第一,从性别上看,被调查老人中男性82人,占45%;女性100人,占55%。第二,从年龄上看,60-70岁的老人占47%,70-80岁的老人占43%,80岁以上的老人占10%。第三,从身体健康状况看,身体有些有轻微的小毛病的老人占50%,大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健康的老人占45%,还有5%的老人患有疾病。

(二)养老需求情况

1、生活照料需求。

进入老年阶段后,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生活用品供给”服务,越是高龄的老人,这方面的需求越大。此外,“帮助购物”、“机电维修”也成为老人最大的生活需求。

2、精神慰藉服务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心理逐渐发生老化,容易被不良情绪笼罩,故精神文化是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还是比较满意现在的精神状态。

3、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话题,在征询的服务需求中,老人对健康保健类需求问题比较热衷,对于是否需要保健和医疗护理服务时,大部分老人均表示“非常需要”。

(三)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情况

1、对居家养老的了解度。

当被问及“您是否了解居家养老”,达到了解程度以上的仅占25%,而大部分老人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具体服务。部分人虽然知道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但很少问及。

2、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对于居家养老的服务类型,大部分老人都享受到了生活照料类的“理发”,精神慰藉类的“看书报”,“看电影”,医疗保健类的“健康咨询”,“量血压”。对于社区资源充足性和适用性,老人认可度较高,81%的老人满意现状,47.5%的老人认为能够基本满足。

3、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仅有14.75%的老人认为满意,28.75%的老人选择“一般”,高达55%的老人选择“不满意”。此外,50%的老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技能提出了要求,他们希望在遭遇紧急情况如突发疾病时,社区工作人员在掌握相关知识下迅速应对。

二、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政策不完整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服务体系不够完整,缺少用于具体指导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配套文件,社区在操作中缺乏依据,导致居家养老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

老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公共服务方面有特别的需求,也对社区服务设施有特殊需求,主要体现在老年活动场所和生活照料机构。目前柳州市居家养老场所建设和管理由老龄委负责,在各个社区成立老年活动中心,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设置棋牌室、阅览室、日间照料室等,但目前服务设施配套仍未完善。

(二)服务资金不充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初期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社区办公经费和老人本人自付的方式解决远远不够。由于社区的老人经济收入有限,加上老人的消费观念限制,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有偿服务基本不能开展。因此,资金供给不足成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四)服务队伍不完整

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存在较大问题。第一,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人员除居家养老工作外,还承担社区其他工作,任务繁重。第二,志愿者年龄偏大。社区志愿者大部分是低龄老人、辖区单位青年人、退休党员等组成,工作中缺乏持续动力。第三,服务技能差。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

三、改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建议

(一)政策层面

1、完善土地政策。

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场地和设施的需要,政府部门在编制土地规划时对该服务用地进行统筹和计划。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供地方式,可以采取划拨方式的则采用划拨方式;必须采取有偿方式的则适当减免土地使用税。在审批过程中,尽量为居家养老服务用地简化审批手续,保证土地尽快投入建设。

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设置、管理、服务和退出机制设定标准,并根据不同种类组织给予不同的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这些优惠政策可以采取如免征企业营业税、降低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进口设施的税费,低标准征收下岗职工和福利企业的税收等。

(二)资金保障层面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政府必须建立起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使老人均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待遇。第一,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由急到缓、由少到多的原则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第二,老人的补贴实施货币补贴和服务券补贴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第三,政府承担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的部分费用,其余费用提倡由社区、服务人员承担一部分。

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居家养老服务单依靠政府的的投入难以有效满足老人的需求,因此完善民间资金支持系统是一个解决途径。第一,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动捐助,建立各种社会捐助专项基金,加强本地区与其他慈善团体或和个人的接触,筹集更多的慈善款项。其二,倡导社区通过提供低偿服务收取相关资金,缓解资金紧张,并用在服务和设施的再建设。

(三)组织层面

1、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营利状况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各类家政服务、养老机构,如托老中心、老年婚姻所等;另一种是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如社区医院、学校、慈善机构等。这些机构可在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下,在社区开办社区卫生服务、老年大学等机构,为老人接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和再教育服务提供了条件。

2、充分整合资源。

社区是老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起到生活照料和就近保障作用,应整合社区资源,以推动和支撑居家养老的发展。第一,根据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上级优惠政策,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便利。第二,建立老人信息库。对老人的状况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建立起老人信息库,根据老人的需求咨询进行登记,并及时解决。第三,建立社区良好环境。社区通过增加良好的治安环境、培养友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3、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测评研究 篇三

【关键词】SERVQUAL;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1.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契合当前我国国情与老年人需求的重要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除了具有一般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储存性等普遍特性外,还具有如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供给主体的多元性和供给方式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使得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测评比一般服务产品更有难度(Kotler,1997)[1]。本文依据SERVQUAL理论,对服务质量测评的各维度开展具体分析。

2.文献回顾

2.1感知服务质量及其维度

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服务质量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其主要取决于顾客的预期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对比。由此,Gr?nroos(1983)认为,服务质量即“客户感知到的服务质量”[2]。关于服务质量维度,PZB(1988)指出,5个因素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分別是可靠性、有形性、安全性、响应性和移情性[3]。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Nyma(1989)等,从个体因素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章晓懿(2012)等对年龄、性别、经济收入等可能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许琳(2013)等认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等内容有待加强和完善。

2.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特征决定了其服务质量的测评与机构养老服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应从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不同需求出发,在对服务质量内容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加以评价。徐立忠(1989)提出,老年人的需要集中在生活、健康和精神等三个方面。本文参考我国相关机构已发布的调查资料,结合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能力,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归纳为四个大类,包括助洁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及精神服务。

3.实证研究

3.1影响因素提炼与数据收集

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走访社区居委会和对10位社区养老服务接受者访谈,提炼出了2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直接将上述20个因素转化为问卷中的测评项,并增加“您对所在社区的养老服务现状感受评价为”、“您对所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期望为”,从而最终形成了包含22个测评项的问卷。

本调查在宁波地区发放问卷275份,其中有效185份;调查对象中男性86人(占比46.5%),女性99人(占比53.5%);年龄主要集中在70-90岁(119人,占比64.3%);以独居或与配偶共同生活居多(125人,67.56%)。

3.2数据分析

3.2.1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问卷中的20个问项归类,具体如表1示: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注:KMO值为0.908;Bartlett球形检验χ2:2.467E3;df:171;P<=0.000;累积解释方差61.772%。

上表说明:第一,可靠性(0.794)和有形性(0.768)对助餐服务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即老人最关注的是餐饭的营养卫生、色香味、质量等问题。第二,对助洁服务质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可靠性(0.755)和有形性(0.742),表明老人最满意是助洁人员提供的清洁服务使人放心且质量好。第三,在精神服务方面,影响最显著的是安全性(0.713),说明服务提供人员在提供服务时,态度和蔼,能够考虑到老人心理感受,这点显得很重要。第四,可靠性(0.762)对助医服务影响最显著,说明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很近,能方便到达较重要。

3.2.2信度和均值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①所有测评项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量表信度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②各测评项的均值都低于4,表明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不够高,未达到满意水平。

3.2.3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首先,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以上归纳的四个因素(助餐、助洁、精神、助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助餐、助洁、精神、助医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检验显著性非常高(P≤0.01),说明这四个因素之间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

其次,为检验以上四个因素与养老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宁波地区部分社区的取样和测评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四个因素会显著的影响老年人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依次是助洁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及精神服务。从总体上看,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评价为3.51分,未达到非常满意的水平,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分析和质量测评,建议相关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具体包括:①加大投入,提高社区的助餐服务能力。在保证助餐服务可靠、安全的前提下,增建助餐供应点、灵活供餐方式,提升助餐服务的受惠面和便捷性,以更好的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②社区助医服务能力强化的关键在于突破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通过增加和开设家庭病床、上门问诊、送药上门、定期联系等项目,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就医困难问题。③整合现有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对老年人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心理辅导、娱乐关怀等活动,注重精神服务供给的常态化、专业化和人性化,真正做到让老年人安享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章晓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管理工程与科学,2012:22-57.

[2]许琳,唐丽娜.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基于西部六省区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1:32-37.

[3]徐立忠.老人问题与对策[M].台北:桂冠图书出版公司,1989.

作者简介

李燕燕(1985-),女,籍贯:山东潍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服务管理、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

本研究由2015年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基金支持(课题编号:ZMZC201521)。

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版] 篇四

1、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市相关制度,加强对居家养老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探索深化居家养老工作的新途径。

2、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管理,明确服务理念,推进居家养老工作深入开展。

3、加强对中心服务人员的管理,严格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奖惩措施,确保各项服务项目落到实处。

4、树立为老服务意识,讲究礼貌用语,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热情周到地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服务。

5、认真听取老年人意见建议,尽可能改进工作,促进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制度

1、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是社区60岁以上的所有老年人,根据老年人的生活、身体状况提供无偿、有偿服务。

2、发挥社区助老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为偶尔需要服务的老年人提供志愿者服务。

3、利用居家养老信息员队伍,提供老年人生活信息。主动上门与老年人取得联系,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服务。

4、服务站要组织开展以下服务项目:文化教育、健身娱乐、医疗保健、精神安抚、陪护陪伺、家政服务、饮食就餐、家电维修、法律服务、发挥余热等。每个服务项目都设有服务网点,由专人负责,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5、接待老年人时要热情服务,急老年人所急,想老年人所想,要向老年人推荐质量好、信誉高的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实惠的服务。老年人有需要的,社区应尽力提供服务,暂时无条件提供的服务,社区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要让老年人满意而归。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1、孤寡贫困和空巢老年人;

2、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3、伤残老年人;

4、烈军属老年人;

5、高龄并生活不便的老年人(90岁以上);

6、居住在本辖区内,自愿出资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和其他60岁以上需要照料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

1、实行“五定”即定服务人员、定服务对象、定服务时间、定服务地点、定服务项目;

2、走访家庭个别服务;

3、组织生活集体服务;

4、找代理结对服务;

5、电话信息网络服务;

6、建立档案跟踪服务;

在传统服务方式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和种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使养老服务目标得以实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1、生活服务;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老年人买菜、做饭、洗澡、清理卫生等,为老年人购买生活用品或开展捐赠活动。

2、精神服务;对老年人进行心里保健教育,陪老年人聊天、读书、散步、游览或参加娱乐、体育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3、健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生病老年人及时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4、走访服务;在节日和老年人生日期间,到家中探望,陪老年人过节、过生日,使老年人享受亲情。

5、日间照料;早晨接老人到日间照料室,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负责午餐、休息和安全,并在晚间送其回家。

6、法律服务;为老年人免费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7、其他服务;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种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服 务 公 约

礼 貌 待 客态 度 亲 切 接 待 求 助主 动 热 情 提 供 服 务快 速 准 确 解 答 问 题耐 心 细 致 接 受 意 见虚 心 诚 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组织机构

5.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篇五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阳光雨家政服务中心对长治市东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有关调查做以总结和阐述。

二、东街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东街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26.79%,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不丰富,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接济,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五、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找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六、加强管理力度,组建为老服务队伍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关键要抓好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我们主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者队伍。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

七、今后工作打算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已快半年,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意识不强,自愿来社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少,要求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更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

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由于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我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等签订为老服务协议,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并开展“服务明星”的评选活动,激发为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服务意识,使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4、全面开展上门服务。托老站日托、周托服务场地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关键是做好上门服务。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上门服务人员要随喊随到。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买、护理、康复、入浴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如陪同游览、购物,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甚至是陪同聊天

八、结语

6.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宗旨 篇六

坚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积极探索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模式,拓展养老事业的主渠道。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和社会风尚。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培育民间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使服务水平专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提升服务质量,鼓励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引导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把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机构养老为补充,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养老环境,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化,加快助老服务体系建设。

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紧紧围绕“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以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宗旨,有效整合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着力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逐步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格局,让社区真正成为更多老年人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居家养老的社会意义

养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过去就是依靠子女度过晚年,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在家族结构尚未转型时,子孙绕膝,由儿女赡养晚年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如今,社会结构出现重大转型,家庭规模越来越小,许多国家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改制,导致养老问题一下变得十分突出。许多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伴过世等原因,成为“空巢老人”,但是由于他们往往不隶属任何单位,因此他们无法享受“子女养老”与“单位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这样一种“居家养老”的方式无疑是养老模式的重要变化,它使得老人不用离开家庭就可以享受养老服务。随着转型所带来的一些社会变化越来越明显,未来的家庭结构与老人的生活方式都将出现明显变化,过去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转型,“居家养老”的模式是公共政策对应于社会转型所做的一次调整,尽管效果还有待检验,但是它却人性化地考虑养老政策的得失,对老人的晚年需要做通盘的考虑。如此养老,或许才能真正缓解生活在这个高速变化的社会中的老人的焦虑,对于他们而言,承受着转型所带来的经济与情感代价,公共政策自然需要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心力。

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一、什么是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在社区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逐步向精神慰籍领域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主要是上门进行个案服务,同时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集中服务照料。

二、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为户籍在辖区社区内并常年居住的老年人。政府提供福利性服务的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1、高龄老人(80周岁以上);

2、“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

3、空巢老人(无子女或子女不在本城区居住);

4、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家庭照料且享受低保待遇的老年人;

5、有特殊贡献的老年人(曾获得市级以上劳模、部分重点优抚对象等)。

以上服务对象,根据老年人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经核实批准后,由政府无偿提供部分或全部服务项目。

三、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完善便民服务网。

2、医疗保健。建立老年健康信息档案,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防治、老年保健、心理卫生、爱心护理等服务。

3、法律维权。通过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调整等形式,维护老年人在接受赡养、财产管理、婚姻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4、文化娱乐。通过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书法绘画等学习培训,开放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形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体育健身。组织老年人体育健身团队,为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场所和设施。

四、服务形式

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采取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以及志愿者参与服务等方式,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精神慰籍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服务。

1、上门服务。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采取定时上门服务。服务人员由社区统一调配,也可由服务对象自行选择。

2、日间照料服务。由社区日托服务站的服务人员直接为老人提供服务。

7.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篇七

关键词:居家养老,政府购买,绩效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 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差距不断加大。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渐退化, 现有的机构养老也无法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 很难支撑沉重的养老负担。人口红利正不断缩小, “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难以抵御诸多风险。

政府开始探索和推进“家庭、社区, 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机构, 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2013年9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以2020年, 全面完成在家庭为主、以社区为基础、组织支持、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家庭养老服务作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更新, 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福利多元理论同时尊重老年人就近养老的意愿, 强调家庭, 社会与政府对养老责任的共担。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加入或非营利组织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合同, 是由政府出资、参与经营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 由其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这实际上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养老服务领域, 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包括购买两个方面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是政府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直接体现。采购效率主要由政府投入和产出衡量, 服务质量主要由服务消费者满意度评价。Savvas提出了判断合同外包三指标有效效率 (efficiency) 、效果 (effectiveness) 和公平 (equity) 。魏中龙 (2010) 等基于SOM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 构建了包含政府投入、服务供给机构投入和受服务群众满意度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吉鹏、李放 (2013) 认为政府通过第三方购买获得居家养老服务的表现, 不仅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效率, 同时要考虑效果、公平性、及时性 (时间) 以及公众的满意度。

3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践存在的绩效问题

目前, 中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碎片化、自发探索的状态, 因此在购买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政府购买力不足

各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规模不够, 并且缺乏足够的财政投入。因此资金不足是全面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大阻碍。为了惠及更多老年人, 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 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的范围。

3.2 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内容较局限

政府当前服务购买内容单一、层次较低, 并且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较差, 难以满足居家老年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在许多社区养老设施设计不规范, 服务场所布局不合理, 可能导致场所及设施的闲置或浪费。

3.3 政府参与较多, 行政色彩较浓

有些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指令, 以非市场竞争手段确定服务供给方, 过度的介入会抑制民间组织的参与热情, 不利于扶持社会力量和借助其优势。政府招标竞标机制不够公开透明, 可能滋生权力寻租的腐败现象, 不利于选拔合格的服务提供机构和确保政府购买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4 缺乏制度化的竞标机制和购买程序

政府往往不公布自己用于购买服务, 购买服务的价格, 数量的预算和竞标过程等。然后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是否能公平得进入竞标, 竞标成功的组织是否符合公众的要求也无从得知。招标竞标机制不合理、不公开, 缺乏公众监督, 难以保证服务组织的优胜劣汰。

3.5 绩效评估体制不完善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奖惩及激励机制, 一方面, 不合格的社会组织或服务提供机构难以被及时发现进而改进或者被淘汰;另一方面, 以公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或者优秀的服务提供机构难以得到应有的激励, 甚至由于政府缺乏成本控制而浪费社会养老资源。

3.6 监督管理不到位

由于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服务流程形式化、评价标准不统一等原因, 使得政府很难对其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无法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并且通常由政府内部进行审核评估和审批监督, 容易出现政府的“寻租”腐败现象。

4 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系统梳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相关理论, 结合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的绩效情况, 在此基础上, 本文期望提出有利于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

4.1 加强制度性的法律保障

应完善《政府采购法》中有关购买服务的相关法律条款, 包括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资金标准、招标竞标流程、购买程序、服务评估及监督管理等。规范各类服务的购买方式, 建立公开的竞争程序机制, 健全购买服务的法定流程, 加强管理和严格监督, 确保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确保购买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最大化。

4.2 增强政府购买力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也要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 减轻政府负担, 进一步扩大服务群体和服务范围。政府还要确定购买服务的内容、范围、形式及购买模式, 增加购买服务的总量, 提高购买服务的效率。通过正确评估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 购买差异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

4.3 严格规范购买制度

规范政府购买的招标机制, 深化市场竞争机制, 确保机构之间公平竞争, 选择最优的民间组织来提供服务。扩大参与者范围, 激活竞争机制, 使得以低成本获得服务效能的最大化。简化审批制度和审批手续, 规范招标机制和服务购买流程, 确保招标及竞标公开、公正、公平和购买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

4.4 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要明确评估主体、内容、标准和方式, 通过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技术评定等方式客观评估服务机构资质、过程、质量、效果等。除了政府对提供方的评估、服务消费者反馈、提供方自身的评估外, 还要设置第三方评估组织。将绩效评估与约束激励机制挂钩, 惩处或淘汰不合格的服务提供方, 对表现良好的组织及人员进行补贴等奖励, 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组织双方的比较优势。

4.5 完善监管机制, 加强监督

组建由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管部门组成的监督体系, 规范和公开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预算, 规范政府购买行为, 贯穿于投标、评标、定标等流程中, 使政府及工作人员照章办事。同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评监管机制, 对提供服务的机构进行监管, 发现和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定期以家访的方式, 对接受服务的老年人进行回访, 收集老年人的意见反馈, 以便于政府更好监督服务提供机构。

4.6 规范服务人员

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需要根据老年人的需要护理需求的类型, 走专业化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例如, 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需要合理的引进一个专业医生和护士;对于生活服务和精神和文化的需求, 需要配备家政、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2]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8-9.

[3]洪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刘红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2.

[5]包国宪, 刘红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 2012, (2) :15-22.

[6]章晓懿.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基于与民间组织合作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 2012, (12) .

8.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篇八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课活动;服务理念;全民阅读

《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1】。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2】。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时代。南岸区是也是人口老龄化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区60岁以上户籍人口12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6%左右,今年老年人口已达到12万以上,占我区总人口的16.56%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老年人群中90%以上仍然喜欢居家养老,6%左右喜欢社区养老,大约的老人最终4%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问题已为各级政府所关注。

一、南岸区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一)政府主导 探索有效路径

2004年以来,南岸通过“规划布点落实一批、改建扩建改造一批、房屋开发商提供一批、社区共建解决一批”,大力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一方面,各养老院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到位,成为许多老人选择养老的港湾;另一方面,自启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及实现城乡社区居民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建有老年活动中心。

为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建立覆盖广泛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我区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首先让城市“三无”、独居、空巢、经济困难的老人在家享受到各类专业、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可以享受每月200元、100元的免费服务。在政策引导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并引进社会组织积极承办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将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需求多元 难以面面俱到

就我区老人实际享受服务的现状调查表明:28.9%的老人需要社区日間照料(托老所),受到服务的只有1.5%;46.8%的老人需要保健服务指导,得到服务的老人占29.3%;32.5%的老人需要家庭病床,只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45.1%的老人需要应急服务,得到服务的老人约占1%。在今后几年里,南岸的老龄人口正以每年0.5%的比率上升,几乎每5个南岸人中差不多就有一个老年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更需要统筹规划。目前南岸区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很多都并不是没有儿女,往往是老人自己要求住养老院减轻儿女负担;而另一大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则属于临终关怀型。即由于疾病、孱弱等原因,在被动或意识模糊的情况下,被子女送入养老机构。对于这部分老人来说,不是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照料专业性有待加强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也拿出了相当大的资金来做这项工作,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数社区主要提供打扫卫生、陪聊等服务,另外一些如诸如家电维修、代购、水电维修、上门理发、送餐服务提供的却很少,而这些服务却是老年人十分需要但自己又无法提供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境,需要的服务没有人提供,而提供的服务又不是老人最需要的。另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老年人精神慰藉成为一个重要内容。据调查,老年人非常需要精神慰藉,但是,陪聊的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大多与他们缺乏共同的话题,缺乏专业性。

(二)硬件设施普及化有待提高

虽然政府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住房的老旧,以及经费的有限,在一些硬件上仍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如居家绝大部分社区不是无障碍的设计,社区内没有公共活动的空间,没有护理的设施及空间,房间的呼叫设施不够等。如通过走访,在社区,由于没有给老年人安装相关呼叫设施,老人都已经去世几天才发现,往往都是在发现问题之后,才向民政部门申请呼叫器,硬件上的先天缺陷使得居家养老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

三、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政府要积极争取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我区城市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待,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长期规划,尤其是要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列为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着力改变把社区养老工作仅仅归结为民政部门负责的福利事业,甚至仅仅是救济事业的狭隘观念。要逐步形成街道(镇)民政办统揽社区养老这一工作的格局,并从整个辖区范围、乃至周边来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一)建立高素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一是广泛建立老年协会或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老年人既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又是社区服务的参加者和组织者。在一些老年人集中生活的地区,让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为,既可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的乐趣,又可以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二是建立“义工”制度,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离不开中青年群体。一方面有赖于中青年群体中养成尊老敬老的风气,主动地承担起赡养自己的长辈的责任;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难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广泛建立“义工”制度,对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三是强化专业服务队伍,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立服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学习如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养老设施的经营与管理、护理专业等课程,增长知识和才能,并建议从社会中、各大医院等公开引进、招聘一批懂专业的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一支能够为居家养老提供经常性、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将社区志愿者有效组织起来,搭建新的服务平台,如:成立“法律援助、健康咨询、文化娱乐、家政服务、应急救援”等服务队。

(二)统筹资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必需的设施

一是增加社区老年福利设施。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社区老年服务福利设施是整个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社区旧城改造和小区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造和同步投入使用。

二是充分利用已有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注重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积极利用专业养老机构已有的服务网络、管理人员、设施优势,开展对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和上门服务。

三是探索试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多种运营模式。运用市场机制,引进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对一般离退休人员根据实际承受能力,实行以有偿服务为主,合理收费。配合政府老购买服务的措施,做到既有利于社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相应服务,又有利于养老服务产业实现良性发展【3】。

四是构建全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按照高效、便捷和广覆盖的原则,建立完善区级居家养老信息和呼叫服务网络,真正做到“让老人生活舒心、安心,老人子女放心、省心”,从而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全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http://www.taiwan.cn/taiwan/roll/201506/t20150615_10037068.htm.

[2]陈莹.中国孤寡老人的社会养老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

[3]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改革与开放,2010,10.

作者简介

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篇九

M201474587 谢非雪

摘要

面对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状,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新时期的养老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从养老服务的角度出发综述相关文献,界定养老服务概念,分析养老服务意义,总结服务主体问题及对策,最后提出现有研究不足,以探索今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方向。关键字

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政府;志愿者

引言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4.9%以上。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当前随着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居家养老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受重视。目前,各地养老实践活动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欲在理论上提供一定价值。

正文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界定

我国许多地区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模式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韦宇红,2012)。祁峰补充到,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

息手段,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依托养老机构举办老人的日间照顾服务,附近老人可进日托班进行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第二种是依托养老机构由居家养老中心指派护理员上门服务,主要围绕精神慰藉、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三大(祁峰,2011)。

总之,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合理组合。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

20世纪50 年代,社区养老服务始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是针对“院舍照顾”远离老人居住的地方且忽视精神关怀等缺陷而提出的,到20 世纪70 年代在英国广为盛行(吴迪,2014)。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是舶来品,借鉴的是英国的社区照顾,但事实上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产物。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办社会福利的局面被打破,“单位人”身份向“社会人”的身份转换,人们居住地与工作地分开,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社区承担起曾经企业办福利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政部牵头社区开展服务,养老服务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社区养老服务有独特的优势,能弥补家庭照顾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不足。对此,学者们有比较统一的看法,其中最经典的是冯禹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重要意义:(1)弥补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2)弥补机构照顾的不足,减轻政府财政投入。机构养老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养老机构的建设,在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上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3)社区养老服务能使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养老,而且能充分利用老人原有的房屋等资源,投入少,见效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新模式。(4)社区养老可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政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达到就业与社区养老双重目标(冯禹,2011)。

总而言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扬弃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又集中了两者的优点;既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老年人“恋家”的需要,又能减轻养老机构的压力、缩小国家养老资金的投入、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新模式(张文苑,2013)。陈友华(2012)认为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体现为功能的全方位性、资源的多元性及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几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乐观,由于多方原因,社区

养老居家服务在现实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从政府角度来看

政府支持力度不大,存在缺位与错位现象。政府介入过多,企业利润空间小,政府也把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揽过去,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资金渠道单一,主要资金来源政府,但政府投入还很有限(张伦,2012)。

2.从社区角度来看

设施建设落后,利用率不高。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覆盖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很少有社区能做到全覆盖,所以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经济来源单一,难以承受高昂的费用;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很多服务设施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的形式(张翅,2014)。

3.从志愿者角度来看

服务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有专兼职人员及志愿者。专职人员一般是政府任命的原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没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局限于帮助老年人料理日常家务,不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照顾和精神服务,难以适应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廖楚晖,2012)。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由于待遇较低而不愿进入社区,加重了社区养老专业服务的困难程度(夏辛萍,2014)。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整体规模较小,以社区内的低龄老人为主,社会青少年志愿者少,且流动性大。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研究

针对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和对策。1.注重宣传,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老年问题每个人都会老,我国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老年事业既是一项新型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大有可为的新兴产业,要进行养老宣传教育,使群众能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首先要加强居民委员会的自身建设,明确其工作职能和责任要求,恢复其应有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其次要减少各级政府分配的各种行政性任务,将政府的居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的居民委员会,使其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集中精力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强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为其工作顺利开展铺平道路。3.强化政府责任,保证社区养老持续发展。强调社区养老绝不是逃脱政府的责任,相反,政府责任的落实,才能保证社区养老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刘桂芝认为政府责任包括:一是财政政策。政府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保证社区福利设施的维修、养护和更新,在财政政策中,尤其要保证税收政策切实可行,对社区组织,特别是非营利组织,在其设立和经营的最初几年内采取免税或抵税的做法来鼓励其经营,而对那些从事公益事业的更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二是优惠政策。政府要为一些社区组织机构的设立提供土地、必要的房屋建筑和服务设施等以扶持和鼓励其发展。三是城市规划公共设施配套政策。政府应将社区服务设施纳入今后的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之中。4.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拨款,在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尤其是在一些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政府应是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或全部提供者。二是通过大众传媒,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兴办社区养老事业。三是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社区养老事业。

5.研究老年人需求,提供相关服务设施。老年人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在为其提供服务时必须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有学者认为社区养老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心理支持和整体关怀。同时,很多调查报告表明,医疗服务、文化生活与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料理是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社区服务,因此社区应把服务的重点放在这些方面,同时加大相关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关于社区医疗资源,一方面应该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主体的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包括政府创办的基层卫生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等;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正规大医院的合作,以减少医疗服务的中间环节,节约医疗资源。社区进行文体设施建设时,应多考虑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身体素质降低的实情,增加一定的特殊设施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

6.走专业化道路,培养专业人才,壮大志愿者队伍。社区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培养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队伍。需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搞好他们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工作.具体做法:从专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国外一直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培养,而我国老年人口众多,社区工作人员有限,更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支持。首先,发动广大的年轻人投人社区养老事业,年轻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可以给老人带来年轻的气息,也强化了他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其次,要充分挖掘老年人中的资源,老人不仅是被 动的被养群体,也是自我养老和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群体。在实践中,开展“时间储蓄银行”老人互助活动就是一个开发老年人资源的成功实例。

五、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研究十分丰富。不仅内容全面且角度也较多。但是目前研究仍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

1.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的研究很少。在服务内容上,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对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缺乏专业服务。

2.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往往阐述其优势、从大范围的社区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解决的对策,对居家养老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快速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研究,没有把地区因素考虑进去。

3.对养老服务的服务提供者研究甚少。对如何有效联结各方主体、合理整合分配各项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也十分缺乏。只有服务提供主体各方有效配合各司其职才能使养老服务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祁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和作用[J].湖南大学 ,2011,(1):26-33.[2]戴向波.社区养老是解决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J].老龄问题研究,2010(2):3—27.[3]杨莲秀.城市社区照顾在失能老年人口中的作用[J].中国名城,2011,(1):19-24.[4]王淑强.中国城市社区养老的产生,问题及优化方案[J].大观周刊.2011,(44):11-16.[5]张凡.日本养老护理机构:分类设置管理运营[J].社会福利,2011,(1):43-48.[6]韦宇红.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有效供给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2,(6):15-20.[7]张伦.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职能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17.[8]廖楚晖.中国一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2012,(2):46-57.[9]陈友华.中国养老制度设计问题与认识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3):59-66.[10]林小希.上海市社区养老发展现状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2,(1):80-90.[11]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13(6):22—24.

10.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 篇十

宁民规〔2013〕7号

本标准以《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宁民福〔2012〕120号)为基本依据,规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素质、服务内容和要求、考核与评估。

一、人员素质

(一)基本要求

1、具备合法的劳动从业资格。

2、信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熟悉居家养老服务程序和规范要求。

3、具有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证明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管理人员

1、了解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2、掌握企业管理、经营项目的有关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

3、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年限的管理工作经历。

4、每年至少参加1次区级以上管理培训活动。

(三)服务人员

1、具备与服务内容相适应的岗位技能。

2、年龄在 18 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思想品德良好,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3、无精神病史和各类传染病。

4、每年在岗培训不少于10学时。

(四)行为规范

1、仪表仪容端庄、大方、整洁。

2、统一着装、配备工号牌。

3、提倡使用普通话,语言文明、简洁、清晰。

4、主动服务,符合相应岗位的服务礼仪规范。

5、尊老敬老,对老年人富有爱心。

(二)服务内容及要求

1、助餐

(1)助餐主要分为集中用餐、上门送餐及上门做餐。

(2)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食品行业标准。

(3)提供膳食服务应根据营养学、卫生学要求、老年人需求、地域特点、民族、宗教习惯制定菜谱,为老年人提供营养丰富、全面合理的均衡饮食。

(4)送餐应及时,饮食应保温、保鲜、密闭、防止细菌滋生,提供符合保温、保鲜要求的设备及运输工具,保证及时、准确、安全地将餐饮送达。(5)提供膳食服务应获得卫生许可证,膳食服务人员应持有健康证,膳食服务可转介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提供。

2、助浴

(1)助浴主要分为上门助浴和外出助浴。

(2)助浴前应进行安全提示,安全措施到位后,助浴协助到位。

(3)助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老年人身体情况,如遇老年人身体不适,协助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4)上门助浴时应根据四季气候状况和老年人居住条件,注意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及浴室内通风。

(5)外出助浴应选择有资质的公共洗浴场所或有公用沐浴设施的养老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3、助洁

(1)助洁主要包括整洁居室(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和清洁灶具。

(2)墙壁:无尘土、开关盒等表面洁净。

(3)门及框:触摸光滑、有光泽,门沿上无尘土。(4)地面:木地板洁净,瓷砖无尘土有光泽。(5)玻璃:目视无水痕、无手印、无污渍、光亮洁净。(6)厨房:无明显污渍、不锈钢灶具光亮洁净、地面无死角、无遗漏。

(7)卫生间:洁具洁净光亮、地面无死角、无遗漏、无异味。

(8)清洁灶具:应及时清洗,保持洁净,必要的进行定期消毒处理。

4、助医

(1)协助监护人陪送老年人到医院就医或代为取药。(2)遵照医嘱,协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用药品。

(3)按照监护人要求提供约定内服务,必要时可提供相关信息或转介服务。

(4)协助老年人采取适当舒适的体位,协助进行肢体被动运动。

(5)协助老年人转移至床头、床边,协助下床,协助坐轮椅,利用移位板,徒手搬运、器具搬运,协助老年人使用拐杖、步行器、支架、轮椅。

5、助急

(1)危及老年人生命的紧急救助服务,必须立即转介至市公共救助服务热线(110、120、119等),转介服务者应全程与救助中心和受助对象保持实时联系,为救助中心提供相关信息。(2)呼叫器、求助门铃、远红外感应器等安全防护器材应符合国家规定,质量完好,其功能应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

(3)其他不含涉及老年人生命的日常生活中的救急服务,由养老服务机构直接提供或转介服务,按老年人要求排忧解难。

6、精神慰藉

(1)根据老年人需求与其交谈,及时掌握老年人心理的变化,对普遍性问题和极端的个人问题应给与适度干预,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2)应制定精神慰藉服务危机处理程序,通过评估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按程序处理问题。

(3)精神慰藉服务应注意保护老年人的隐私权。(4)精神慰藉服务的人员应由社会工作师、医护人员或高级养老护理员担任。

(5)必要时可提供相关信息或转介由有资质的服务机构提供。

(6)尊重并保护老年人隐私。

7、家政预约

转介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必须负责该服务的跟踪督导。承接服务的家政服务组织须是经民非或工商注册、管理规范、服务记录良好服务机构。

8、健康咨询(生理,心理和营养)

(1)生理健康咨询应由专业资质和临床经验的医生提供。

(2)心理健康咨询应由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提供。(3)营养健康咨询应由专业资质的营养师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9、法律咨询

转介由法律从业资质的律师或律师事务所提供咨询服务。

10、文化娱乐

(1)协助老年人开展各种类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内容包括组织书法、绘画、棋牌、唱歌、戏曲、趣味活动以及健身运动等。

(2)所有活动遵守安全、自愿原则,满足老年人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条件和需求。

11、代办服务(代购、代领、代缴)

(1)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代购、代领物品,代缴费用等服务。

(2)服务范围包括为老年人代购生活必需品或陪同购物,代领各种物品,代缴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等日常费用,服务人员应准确记录购买的品种,清点钱物,按照约定购物,做到当面清点并签字。(3)提供代办服务时应保护老年人的隐私,不向他人谈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或钱物情况。

三、考核与评估

(一)考核

1、服务人员资质符合要求。

2、按约定进行操作和服务,并有必要的记录。

3、对老年人身体做到“六洁”—皮肤、口腔、头发、手足、指(趾)甲、会阴部清洁。

4、对服务员要求做到“五关心”关心老年人的饮食、卫生、安全、睡眠、排泄。“七知道”—知道每位老年人的姓名、个人生活照料的重点、个人爱好、所患疾病情况、家庭情况、使用药品治疗情况、精神心理情况。

5、老年人居家做到: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无异味。

6、提供服务完成率100%,老年人和监护人满意率≥80%。

(二)评估

1、评价主体

(1)机构自我评价;(2)服务对象评价;(3)委托第三方评估。

2、评价指标

(1)服务对象满意度;(2)家属/监护人满意度;(3)有效投诉结案率。

3、评价方法

(1)意见征询(电话、信件、网络、代表座谈);(2)实地察看(上门走访);(3)检查考核。

4、服务质量改进

1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篇十一

从概念上来讲,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顾的半失能老人,工作人员为这部分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设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符合我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并且在社区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本研究主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展开讨论,现做如下综述。

1 我国现有社区日间养老中心的类型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老年人的数量不在少数。面对新的发展模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当下的情况比较明显,独生子女占有多数,一个家庭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对儿女造成了较大的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照顾老人的时间非常少。虽然很多地区在积极推行社区日间养老中心,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我国现有社区日间养老中心的类型分为有偿、低偿、无偿3种形式。有偿类型为子女担负一定费用,可帮助老人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并且在日间照料时,安全性较高。低偿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与家属各承担一半,另一种是家属选择低偿日间照顾。低偿日间养老并不是理想的情况,由于价钱较低,因此环境和照顾水平都不高。第三种是无偿,这与当地的发展有很大联系,例如,香港地区的无偿日间养老就比较理想,而西部地区的无偿日间养老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2 我国社区日间养老中心服务及我国养老工作的现状

对于我国而言,当下的社区日间养老中心服务及养老工作,并未获得太大的进步,很多地区的养老工作依然停滞不前,受到的主客观因素影响非常多。第一,多数老年人的观念比较传统,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退休金和儿女,并且愿意在家养老,不愿意脱离家庭到陌生的环境去生活。第二,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护理机构水平相对滞后,即便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区,依然只有少数水平较高的养老机构,并且人满为患,根本没有过多的空间。第三,我国养老工作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资源紧张问题,无法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各个地方的实际差异较大,不能顾全所有人。第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虽然在理论上的可行度较高,但面对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的青年家属,其矛盾并非一两项优惠政策可以解决,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协调作用。

3 我国社区日间养老中心与我国国情结合后的优化模式

日间养老中心未来发展出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数量将会只增不减,为了防止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必须构建出和谐、有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服务更多的老年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本研究认为,日间养老中心未来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老年人互相帮扶,共同提高。身体强的帮助身体弱的,知识多的帮助知识少的,心理状态更积极的帮助内向自闭悲观的等。老年人参加社会志愿者、慈善活动,让老年人可以继续服务社会,发挥余热。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今后的生活仅仅依靠儿女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自身努力。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也应该有所加强。例如,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1],民政部启动制定并下发了“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用3年时间[2],从中央到地方,从发行福利彩票中筹集福利金约40亿--50亿元,配套地方资金、社会资金以及街道、居委会自筹资金,总额约达100亿元,以此在全国10万个社区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新建或改扩建一批老年人的福利服务设施,构建老年人福利服务体[3]。

日间照顾中心之间需形成互补网络。当下的日间照顾中心并不多,并且相互独立,未能发挥出日间照顾中心的实际功能。在后续的发展工作中,需根据区域特点以及老年人口的分布,在日间照顾中心形成互补网络。简单来讲,毗邻社区应尽可能地结成日间照顾服务体系与网络,在本社区供需出现断层的时候,中心管理人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帮助老年人联系和找到其他社区,以提供符合其要求的服务,对号入座、互为补充[4]。由此可见,在互补网络形成后,老年人的归属问题以及日间养老水平,将会有所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还在积极构建当中,部分地区推行所得到的积极成果,是在广泛的实践后所得到的,并非短期内的成果。倘若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则需要相关部门的干预,甚至是颁布一些法令,否则单纯依靠主观上的意识,很难构建出理想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

本研究主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展开讨论,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养老难题,并且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当中,需结合多方面的资源和政策,发动全社会可团结的力量来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争取为我国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加舒适的晚年生活,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1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篇十二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早在20世纪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养老服务,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 反映出政府层面对养老这个战略性问题上“顶层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加快推进南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在2012年颁发了46号文件, 文中要求到2015年基本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1南通市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市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如全面建成了市、县(市、 区)、乡镇(街道)、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能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60周岁以上年老人生活、经济、健康等动态基础信息需求,同时,积极协调推进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及应急救援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已建成7个县级呼叫平台,为1万多名独居、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全市、县(市、区)建立健全了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全市3个区 (崇川、港闸、开发)19个街道,108个社区均分别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在资金上,市、区财政分别给予了服务中心(站)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为方便特殊老人的需求,全市各街道、 社区逐步建起融卫生、医疗、康复、文化活动场所等为一体的各类老人日托站、日间照料室、助餐点,至今全市已有270多个;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全市已有近8000人享受了政府购买服务(7类老人),市财政投入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逐年有所增加,2015年已达1000多万元 (指3个区)。除此以外,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已有安通养老、海盟金网、安吉通、 泽旺家政等一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直接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参加居家养老服务的加盟企业已达1000多家,现有专(兼)职服务人员7300余人。在最近的全省综合评估的7项工作中,南通市有5项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2南通市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宣传力度不够,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老年人和居民对社区居家养老观念淡薄,参与度低,部分老年人仍认为养老是自己家庭的事,自己家庭成员解决就行了,不想麻烦外人,只希望多发补助费,不要服务人员服务。虽然市政府越来越重视此项工作,但还未引起区、街道、社区各级领导足够的重视,其认识不足,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仅满足于上级布置任务的完成和应付上级的督查,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个别分管民政的街道干部怕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畏难情绪。

2.2地方性政策法规欠健全,现有政策执行未到位

2012年,市政府颁发了通政发46号文《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涵盖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但还未见到专门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的文件及细则, 个别区政府也仅仅制定了关于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 《实施意见》的讨论稿。据社会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反映,在营运过程中的营业税减免亦仍无具体政策,这也大大影响了服务机构的服务积极性,保证不了正常的机构运营。在调查中发现,对现有的46号文件,有些政策规定实不理想,执行未到位。如(1)在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方面,46号文中规定“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与幼儿园、中小学等社会配套设施同等重要内容,纳入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按照每百户20m2建筑面积标准相对集中地进行配建”。但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社区都是利用原有社区建筑的空余房间设置的各类功能活动室,面积狭小,且均未达到文件规定的标准面积。(2)在对街道、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和运营补助经费方面。46号文要求,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经费补贴制度。费补贴制度。对街道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补助不少于20万元,运营补助每年不少于10万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补助不少于10万元,运营补助每年不少于2万元。以上补助经费市财政补助一半, 另一半由各区匹配补助。但据了解,市财政的适当补助已全部兑现,而至区政府一级,部分区政府并未全部到位。(3)关于充实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服务队方面。46号文件要求:“通过公益性岗位购买服务,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专职人员,全面承担居家养老机构管理服务工作。各街道服务中心配备2~3名专职人员,各社区服务站配备1~2名专职人员”。并要求配备相应的专业服务队伍。但据调查了解,市港闸区、开发区仅配备了一名专职人员,而崇川区则由分管民政领导兼任兼管。 专业服务人员几乎空缺,仅仅临时组织了少数志愿者和退休人员参与服务。

2.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短缺,制约其快速发展。

据走访调查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这是制约其服务快速发展的颈瓶。目前,因受资金和各类资源有限的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心仍大部分局限在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上。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从经济实惠角度看,也仅只能获得杯水车薪的100元/月的服务费。社区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除市、区两级划拨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运营补贴费外,其投入几乎为零。社区面向老年人的活动室,如健身房、棋牌室、 文化文娱活动室等功能活动用房面积普遍狭小,有的则是借用附近老干部活动室,或与日托照料室、助餐站兼用。

3加快推进南通市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加强宣传,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南通市各级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向老年人和全社会宣传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全民的认识,做到家喻户晓,要重视培养和大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先进典型,做到学有榜样,赶有先进。区委区政府要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像南京市政府那样,取消对街道的GDP考核指标,使街道的主要精力放在民生和社会保障上,有更多的精力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建设头等重要的内容之一来抓。市政府应将其列入市“十三五”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

(2)出台相关政策,健全和完善原有的政策法规和细则。南通市政府在2012年颁布了46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涵盖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关政策规定。人们认为在此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有必要在 “十三五”期间,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作进一步调整、健全和完善。应根据2008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结合南通市的实情,健全和完善专门适合南通市有利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和细则。具体建议有:其一,适当放宽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范围,由目前的7类老人放宽到9~10类。如低保老人可放宽至低保边缘老人。其补贴费用标准应随地方经济的增长而逐年有所增加。其二,学习南京市创新居家养老模式,调整制定补贴新政策。在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范围内,对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凡自身儿女愿意在家照顾老人的,经申请每月可领取政府发给的300元(半失能老人)或400元(失能老人)的“补贴工资”。 其三,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将失能老人入住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和因经济困难等原因而不能入住养老机构的需居家长期医疗照料的相关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即可从医保中报销失能老人护理费用。

(3)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抓好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应从每年为民办实事的经费中,划拨更高比例的经费设立更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程项目,用于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建设。 建立常规化财政保障制度,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扶持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专项资金管理,真正做到专款专用。鉴于目前的现状,尤其要重视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市、区、街道多方筹措资金,切实按每百户20m2的硬性标准配建,达不到建设标准的,要实行问责。要加大改革力度,将原有每个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加以整合,不搞形式, 讲究实效,突出重点,每个区委区政府建1~2个具有一定规模,且服务功能比较齐全,质量较高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科技项目要惠及民生,要惠及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业,像泰州市那样,将主城区“孤老病残”、留守老人等特殊家庭免费安装“小威士”语音报警装置, 能实现声像同步报警,一旦发现紧急情况,报警人可通过呼救按钮向公安警务室发送警情和求助,所有资金由市科技部门提供支持。

3.2采用多渠道筹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

目前除了地方各级政府在资金上支持外,还应在市政府的引导下,逐步采取多渠道筹资。为此建议:(1)探索走市场化道路。适当地将市场化产业融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有助于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 个性化的需求。市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投资,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实行合理收费制度。(2)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在全市大力开展尊老、敬老、爱老、 助老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

3.3充分利用邻里制建设,创建“社区居家养老院”模式。

近几年来,全市各社区都在纷纷实施邻里制建设,在这样大背景下,应充分利用邻里制建设的有利条件,逐步创建“社区居家养老院”模式,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发展思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龙头,以社区邻里制为依托,以社区和社会服务体系为支撑,以信息化网络为辅助,创建由政府、社会服务企业、家庭、社会工作志愿者、健康老年人等为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院。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分层次、多样性、 个性化养老院式的养老服务,让老人在社区实现“就地养老”。

创建“社区居家养老院”模式,首先要强化社区组织建设,建立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责任体系,一级对一级负责,加强为老服务工作责任心,实施“一把手工程”。由各社区第一负责人担任院长,即为第一责任人;由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任专职副院长,为主要责任人,全面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日常工作。各邻里理事长为具体责任人。从而形成由社区一把手、站长、 邻里理事长、楼长、楼道长至居民住户组成的为老服务工作责任链,实现组织网络化建设全覆盖,建立起重点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空巢、独居孤寡老人、行动不便、需日托照料老人以及患有各种疾病的非健康老人服务的责任体系,实施“十分钟工作圈”。其次,根据全市已建立的60周岁老人动态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分类细化确立老人的服务需求,设置服务项目,通过多种渠道组建和落实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以满足老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其中关于建立服务团队问题建议:(1)探索组建家庭自助式护理队。创新居家养老模式,破解护理员稀缺难题。这主要针对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中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在这些家庭中老人的子女大多数是下岗失业人员,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外打工,也就挣个1000多元。除去交通,吃饭等成本,最后实质没剩多少,而自己年迈,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又没时间没人去照顾。如果把政府购买服务照顾老人的100元拿出来,同时政府还可通过调高购买服务的标准 (南京市标准为半失能老人每月发给300元,失能老人为400元),直接“聘用”老人的子女,政府给子女发 “工资”。这样一来,儿女不仅可以尽孝心,还可为自己增加一定的收入,实现失能老人家庭养老与解决子女家庭经济负担双受益的效果。(此项新举措,如前所述必须得到市政府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的支持)。(2)建立邻里相助,结对帮扶的服务队,实行“一助一”帮扶服务。按照“就近、就优” 原则,配备“一助一”服务人员,采取邻里理事长推荐, 社区审核,服务人员主要来源是与孤寡、空巢、困难老人同一幢楼,同一单元的邻居,或者利用再就业援助和公益性岗位等优惠政策,把同一幢楼,同一邻里有就业意愿的就业人员吸引到护工队伍。他们与服务对象签约结对,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老年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包括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等等。其服务经费每月100~400元,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服务站运营补助中列支。(3)组建社会志愿者服务队。重视发展和壮大各类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开展志愿者与被服务老人的结对服务和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为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扩大志愿者队伍,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文规定建立义工服务时间储备制,或称“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运作机制的细则。即就是说,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时间按小时记录在册,就像到银行存钱一样可以存进“志愿时间银行”,当“储户”的志愿者本人或家属需要帮助时,可以像取钱一样从“志愿时间银行“中提取一定时间,得到其他志愿的服务。还可以为身体残疾、年老体弱需帮扶的人提供“无偿贷款”。在目前社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人们认为这是一条值得倡导的途径。

摘要:养老服务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为民服务的民生大事,这不是一个老年问题,而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生命问题。文章根据对南通市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社会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等单位进行抽样调查,结合部分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经验,着重提出了南通市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篇十三

□ 山东社科院人口学研究所调研组

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是 “十三五” 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提升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对山东省东、中、西部的48个社区及1200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问卷调查,调研组认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需求比分别为56.1%、54.1%、47.3%和39.7%。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减少;男性对于上门看病服务需求最高(61.5%),而女性则对体育娱乐活动的需求最高(53.3%)。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资源结合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患病几率的增加,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对医养结合重视不足,78.5%的老年人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但是只有68.3%的老年人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二是缺少专业人才,目前有九成以上的社区缺乏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理员;三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执行力度,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四是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社区健康管理滞后,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山东省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或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863元,城市平均水平为2377元,农村平均水平仅为1343元,购买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所享受的各项补贴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服务设施不足,虽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数量增速明显,但由于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四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只有10.4%的社区拥有养老服务平台,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

(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一是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及配套法规不健全;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薄弱。此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松散,联动性不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释放需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一是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位,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核心与重点,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二是加大服务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主要媒体,传播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信息及服务内容,以提高公众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度和重要性认识; 三是平衡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提高老年人整体收入保障水平,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费意愿,扩大服务购买力,通过建立资金补贴方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老年人潜在服务需求向显性需求转换。

(二)提高质量,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一是服务对象精准化,通过建立老年人动态评估机制,对老年人信息进行个性化追踪,为实现服务分类精准供给提供有效支撑;二是服务内容标准化,通过对养老服务内容重新定位,明确日常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等三大类服务的不同责任主体;三是服务组织专业化,将医疗健康类服务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是当务之急,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化的组织和企业,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四是服务平台智能化,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在资源整合、服务转介、标准化评估方面的功能,引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技术手段,以普惠性为目的,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部门职责,通过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二是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具体标准,并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快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型小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四是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探索建立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支持以及相应的财政津贴等家庭养老政策。

(四)加快人才培养,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一是政府出台养老人才激励政策,培养服务人员的为老服务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二是建立服务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和持续培训制度,加强对专业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引领;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志愿服务和专业社工的力量,逐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常态化;四是明确服务标准,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规范化考核指标。

(五)改革创新,激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活力。一是政府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和增强政策优惠导向,通过市场化机制使养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树立大社区、大整合、大服务的理念,以社区服务覆盖养老服务,真正发挥社区在资源整合、服务生产与转介中的功能作用;三是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功能进行提升,推行 “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志愿者参与”的运营机制。

(六)扩大社区参与,增强老年人的自身价值。一是进一步引导老年人树立自力更生、老有所为理念,增强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重点帮助有意愿且身体状况允许的贫困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接受岗位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鼓励引导老年人参加基层老年协会、老年志愿者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让他们在社区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区。

1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篇十四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

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顺应社情民意,利国利民。我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单位,我们把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上级民政和老龄部门的指导下,我们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使居家老年人在生活上得到精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关爱和慰藉,实践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和谐。

一、认真做好居家养老调查

我社区是居家养老的试点社区,我们积极探索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新模式,建立以社区主任挂帅的居家养老服务领导小组。积极开展专项入户问卷调查,摸清了社区中的老年人情况,为户籍在本社区的60-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老年人档案,并从老年人的需求和需要开展服务等方面着手,对社区400多位60-100周岁的老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中,整理出了老年人的最需:一是家政服务,主要是有疏通管道,电力维修,代为购物,上门服务等。二是医疗服务通过摸底调查,详细的了解到了老年人服务需求。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制订出了有所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全方位高质量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

二、积极营造居家养老氛围。

我们首先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关文件,派出专项工作人员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养老服务工作培训,提高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新养老服务工作理念。同时利用社区市民文明学校、老年科普大学、墙报、宣传栏、黑板报等阵地,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有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文件精神,在全社区宣传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推动作用,增强社会各界和社区居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全社区关注、关心养老事业的浓厚氛围。

三、努力丰富居家养老服务

一是志愿者服务。我社区有一大批助老志愿者,为社区中的空巢老年人、困难老人服务。其中有为高龄老年人提供一些买菜,联系子女,照看关闭门户等服务的银龄志愿者;与社区中10对空巢的独居老年人开展一对一的爱心志愿服务的爱心志愿者;还有利用法律、医疗、便民等专业特长的专业志愿者。象社区中的医疗志愿者,经常为社区中的老年人看病,量血压。如东方医院退休的志愿者王仁医生,他经常上门为社区中的老年人看病,不分昼夜,义务出诊午;又如家住中国机械堪察院的空巢老人黄如泯,她家厨房的厨房溢满了水,老人急得是不知所措,她找到了社区志愿者,志愿者上门认真检查,发现是自来水管破裂,志愿者迅速拔通了社区发放的“便民服务卡”维修电话,修理工以最低的费用,上门给予了修复。一张小小的服务,不但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关系,也为老年人带来了最大的实惠。

二是精神慰藉服务。我社区辖内单位拥有西安市社会科学分院、省级重点中学83中学、西安财经学院、聋哑学校等单位,是知识分子相对聚集的社区。这些退了休的老同志,文化层次高,求知欲望强。根据这一特点,我社区在西安市老年科普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办了社区老年科普分校,努力开展老年教育工作,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的精神慰藉。社区老年科普分校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全由市科协安排,每学期定期为我们制定课程表,每周一课。我们根据老年人的需要每次课程的内容不同,先后开设了食品营养与健康、抗衰老从现在开始、西安历史文化、谈如何教育孩子、家庭教育、生活常识、谈修身养性、等等。社区内的老年人,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前来听课和活动。目前,参加社区学校学习、活动的老年人有上千人次。社区老年科普学校成为老年人学知识、求上进、交朋友、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再学习、再教育的大课堂。

三是法律维权服务我社区根据辖内居民的实际情况,以及生活当中涉及的问题,积极聘请专职教师,为老年人举办法律主题讲座,涉及到《妇女儿童保护法》、《老年人权利保护法》、《婚姻法》等内容。社区的老人们还积极踊跃的向法律老师咨询了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讨教如何解决的办法。法律讲座紧密贴近老年人的生活,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特殊需求,增强了老人们的维权意识。老人们高兴的说:有了法律给我们撑腰,我们说话就有了底气,可以自己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了。

四是文化娱乐服务社区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到了社区的大家庭,参与社区举办的各项文化娱乐活动。我社区现拥有室内多功能社区文体活动室,老人之家、阅览室、棋牌室、谈心室、文体室、电教室、健身室、乒乓球室、党员活动室、戏曲演唱室、多媒体室、会议室,是集文体、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老年活动中心。还拥有较大的老年人室内活动场所场所有三处,有机勘院小广场、中铁十七局小广场、中国三安小广场,以及多个宣传

栏,是老年人休闲、娱乐、散步、健身的好去处。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社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幸福乐园,从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出发,以让老人们舒心、愉快地学习娱乐为目的,力求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制度完美。

(一)创办社区老年人图书室。为社区老年人创建和开放了由社区成员单位及陕西国运慈善机构共同筹措十万元,建立的社区图书馆。社区国运图书馆目前藏书五千余册,共有历史类、文学类、烹饪类、保健类、科技类、手工编织类、电脑类等十几个种类;近年来,社区图书馆深受老人们的喜爱,是社区老年人的好去处,成为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学”的最佳场所。

(二)举办老年人书法绘画活动。我社区针对部分老年人喜爱书画艺术,我社区积极开展了书画艺术鉴赏、老年人书画展览等活动。定期组织有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参观书画院的书画艺术品,并请专家为他们进行详细讲解,提高其艺术欣赏水平。近年来,我社区的老年书画已先后选送10余幅作品参展,其中我社区机械勘察院的2幅作品获得西安市老年书画展优秀奖。社区老年书画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文体活动、增进了老年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重阳节“手拉手”登山活动。为了进一步开展多种多样的关爱老年人活动,增强敬老爱老的社区氛围,我社区积极开展了青年志愿者与社区老人“手拉手”的登山活动。我们组织社区的青年志愿者与社区的老人一起,背上了背包,戴上遮阳帽,穿上登山鞋,由年青人的手拉着老年人的手,一起迈出家门,走出社区,走进终南山,融入大自然。一路上照顾老人登高远望,呼吸新鲜空气,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老人们高兴地说:多亏了社区组织这样的活动,多亏社区的年青人的陪伴,让我们老年人又可以近大自然了!

“夕阳无限好,社区重晚情”今后我们将立足现实条件,着眼长远发展,力求工作实效,进一步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不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使老年人共享和谐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社区居委会

15.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 篇十五

1.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安全环境

1.1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是我国悠长的文化传统, 也是国人理想的家庭生活模式。在传统文化熏陶下, 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子女孝敬老人, 长辈关爱晚辈的习俗。常采取子女赡养父母承担养老责任的居家养老方式, 既增进了家庭亲情, 又延续了美德关爱。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 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 住房保障日渐完善, 居民住房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 居住面积增长较快。据统计, 截至2012年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6㎡。[1]在居住面积增加的同时, 居民住房自有化率非常高, 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 全国家庭住房自有化率达到84.4%, 其中城镇76.7%, 农村91.3%。[2]另据建设部统计数据表明, 2005年全国城镇住宅私有率为81.62%。随着房价上升, 住房成为不少家庭的重要资产, 拥有私人住宅的居民, 尤其是老年人更倾向于在自己的住宅里居家养老。同时, 我国法律也规定, 家庭成员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老年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作为赡养人要对老人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精神上的慰藉、生活上的照料。

社会生活是对居家养老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大多数市民居住生活的城市相对固定, 对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里关系有深厚的情感。若因为入住养老机构而放弃原有的生活圈子, 绝大部分老年人难以改变。即便子女把老年人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共同生活, 也常有老年人不习惯新的生活节奏与环境而返回原来的居住地。加之我国当前的社会化养老院水平较低, 居住条件、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有限, 老年人觉得与自己居家生活条件相差甚远, 使得许多老年人不愿放弃自有住宅而入住社会化的养老院。养老, 不仅仅需要考虑居住的硬件设施, 还离不开人文的软件环境。若社区能够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 实用的公共服务, 会更加坚定居家养老的信心。

1.2 社区居家养老是现实选择

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 就是考虑到规模渐小的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特别是“空巢化”老年人需要依靠社区服务解决家政困难。一旦社区服务能够便利地覆盖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社区居家养老就具有家庭、地利和人和的优势。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让老年人继续居住在自身所熟悉的社区环境里养老, 在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 也可获得社区提供的照顾、帮助以及各种公众服务。老年人熟悉自己生活多年的社区, 环境亲切友好, 养老精神愉悦, 能够基本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目标。综合多种现实情况考虑, 社区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可行可靠的选择。

相对于单纯家庭养老而言, 社区居家养老有助力家属子女的作用, 尤其是社区提供的应急性救助服务, 会给老人的家属子女以很强的合力支持, 具有搭把手的帮扶作用。其次, 社区居家养老可以促进就业。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队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具有典型的服务保障特点, 可以容纳较多的就业人口, 有利于保持社会成员间的沟通。第三,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志愿者组织的帮助。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构架的基本确立, 广大的社会生活需要志愿者组织的支援, 包括个人志愿者、NGO、NPO机构等, 有利于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区居家养老也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

1.3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安全环境

社区居家养老使老人不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 贴合传统文化的尽孝赡养方式, 现已成为老年人以及家属的共同选择。单从居家养老而言, 老年人在社区内生活时间长, 对住宅的依赖程度和对社区设施的功能要求远远大于年轻人, 依靠社区大环境实现养老养生的品质生活。老年人需要安全的社区环境实现自身的健康、安全和救助等需求。故而,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安全环境。

2. 构建社区居家养老的安全环境

社区居家养老以自家住宅为基本, 依托社区基础设施, 配套进行居家养老的安全环境和安全服务建设。

2.1 社区居家养老安全环境组成

社区安全环境是指为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而构建的区域性安全环境。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安全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方面。硬件环境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实体环境, 包括建筑、设备和配套设施等。软件环境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服务环境, 包括社区服务和安全管理。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而言, 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乃至临终关怀等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安全环境是养老的配套基础, 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的人文基础和物质平台。

2.2 社区居家养老安全环境构建

社区居家养老的安全环境是老年人基于个人对其周边环境的安全认知, 包括实体环境空间和抽象环境空间。安全环境具有积极的功能来表现使用人的生活感情, 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直接关联, 对养老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力。

(1) 通行安全环境构建社区居家养老的安全环境, 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对于安全、适用、便利等要求。在社区布局规划方面, 住宅楼出入口不直接连接马路, 应保持一段过渡距离, 避免老年人在出门时发生交通危险。在社区安全通行环境的构建中, 道路系统尽可能采取人车分流模式, 以营造小区内居民活动的安全环境。人车分流可减少机动车的噪声干扰, 创造安静的居住环境。针对老年人对散步的偏好, 应在设计中增强步行系统的设计, 使其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

(2) 安全防护设施社区环境的安全设施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提供便利, 应强调使用者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在社区公共活动区域, 应采取多种建筑构造措施和设施设备实现无障碍生活, 适应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各阶段生理、心理功能需求。尽管老年人对设施使用频率存在个体差异, 但安全设施应当配套建好, 成为支持老年人生活的硬件基础设施。

社区安全设施主要为老年人步行安全提供设施保障, 包括辅助扶手和防护栏杆。辅助扶手可为老年人行走提供安全保障, 在老年人需要搭把手时能够提供支持。在高差变化的地方和通道、走廊等长距离步行空间设置步行辅助扶手。坡道和楼梯应设置两侧连续扶手, 方便老年人从坡段到休息平台持续使用。步行辅助扶手的手握面高度距地面850mm为宜, 扶手面层应为冬夏皆宜的柔性非导热材质。

当通道或坡道处于高差较为陡峭的地点时, 应设实体防护栏杆并加扶手。栏杆高度应防止老年人意外跌落, 高度为1200mm较为适宜。

(3) 安全疏散设施安全疏散设施解决应急条件下满足老年人行走特点的疏散设施, 包括步行台阶设置和增强通行辨识性。步行台阶为老年人行走提供便利, 应设置合理的安全高度和宽度。经过对老年人行走特点的调查, 并结合老年人在室外对台阶的使用特点, 确定合适的台阶高度为130mm, 踏面宽度为300mm。这样老年人使用室外台阶时, 行走较为适宜, 台阶也可作为室外休憩之处。

相对而言, 老年人视力衰减较多, 对物体细部的辨识能力较弱, 需要在走道、转角等光线昏暗处设置长亮照明灯, 以增强行走辨识性和安全性。现代建筑环境常采用光面硬质铺装, 但却不利于视看的均匀性, 易带来安全隐患。为减少表面眩光, 老年人常使用的公共区域地板面层应采用亚光面层。

(4) 安全救助设施结合智能楼宇系统, 综合设置可视对讲、报警呼叫等系统, 便于老年人独处时安全防护与救助。报警呼叫装置应同社区物管中心相联, 便于及时呼叫和提供快速救援。配备特殊的消防逃生设施, 在疏散楼梯间内, 结合消防设施配备简要的保险绳、简易防烟面具等, 从而使老人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和逃生。

公共区域的电源开关、插座分高低两排设置, 高排插孔高度在850mm左右, 低排插孔高度与轮椅脚踏高度相当, 在250mm左右, 并设开关带保护盒, 防止触电。电源开关、插座应采用宽体开关, 并附带指示灯, 便于老年人识别使用。老年人若以轮椅出行, 在电梯轿厢空间允许的情况下, 应设置水平向底排楼层按键, 便于乘轮椅的老年人使用。

(5) 卫生安全环境注重社区内的公共卫生环境, 增设公共卫生间, 使老年人在社区内活动时如厕盥洗方便。公共卫生间形式可以多样, 既可以是永久式的固定建筑, 也可以是移动式的环保厕所。厕所应易于识别, 标识醒目, 引导明确, 从而减少老年人内急时寻找卫生间的紧张情绪, 有利于老年人户外活动。公共卫生间也应设置宠物粪便垃圾桶, 有利于保持社区整洁。厕所内的阀门开关等器具应尽量采用可自动调温的恒温式水龙头, 阀门开关控制方式应采用杠杆式或感应式, 便于省力操作。此外, 卫生间应安装救助警报装置。

3. 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安全服务储备策略

在安全的社区环境中养老, 除了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外, 还应加强软件方面的救助服务构建, 建立安全服务能力储备。

3.1 社区安全服务力量

社区居家养老的应急救助对象主要是老年人, 也包括其他人群。提供安全救助服务的主要是物业服务人员, 也包括社区居民, 养老服务志愿者和非盈利性机构人员。安全救助服务实际上是社会成员间的互助行为, 也是社区安全软件环境的应用方式。应通过安全演练、应急疏散和救助服务增强社区安全救助力量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储备服务能力。

3.2 社区居家养老安全服务储备策略

安全服务储备行为指为实现社区居家养老, 对人身安全、疏散避险和应急救助等方面采取多种预防性措施的活动。

(1) 完善储备内容, 建立“基本储备”为应对地震、风雪和应急避险等安全威胁和解决停水、停电等临时性应急情况, 社区应建立“基本储备”。这种储备主要是“基本储备”, 即解决应急避险所需要的基础性保障物资, 日常存放于物业管理部门。社区安全服务正是依托于基本储备, 在应急服务时能够调用基本保障物资。基本储备主要包括照明物品、应急药品和抗灾物资。照明物资包括蜡烛、手电筒, 应急药品包括消炎止血药品、灭蚊蝇药和口罩等, 抗灾物资主要是铁锹、镐头、防水布、麻袋。社区的基本储备物资均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存放和居民不常备的物资, 储存时不占用太多空间, 可放置于社区物业办公室。对于像瓶装水等必要的应急物资, 可以依托社区的超市等商业设施实现动态储存, 解决基本应急需求即可。若社区安全服务不能解决应急需求, 则需要动员外力协助。

(2) 更新储备形式, 实现“能力储备”社区养老安全服务是在建筑设施基础上的人文关怀服务, 是社区安全软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安全服务能力储备是一种没有实体的物质形态的技能储备, 储备方式依托服务力量而存在。这种能力储备贯穿于社区服务之中, 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者可能相互转换, 其能力在多次实施过程中持续发展和保留。

如消防救助能力储备, 是在社区消防设施基础上的软能力。在硬件环境方面, 社区居家养老不仅居住建筑应满足防火设计, 还应完善社区公共区域的消防设施, 包括火灾报警系统、灭火设施和消防器材等。在软件环境方面, 消防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消防能力储备包括日常性的防火巡查管理、对老年人和社区居民的消防常识教育、社区物业防灾预案的制订和完善, 以及定期开展防火、灭火训练和消防演习等。有效的日常消防管理和定期的消防及避难演练能够有效减少火灾的风险。

(3) 丰富储备渠道, 实现“共同储备”社区安全服务对人身安全、疏散避险和应急救助等方面提供多种预防性措施, 弥补个人居家养老的短板, 从而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故而应创新安全服务的储备渠道, 推动引导性的储备政策, 实现个人与社区共参与、平时与应急相结合的“共同储备”。比如应急医疗救助时, 需要及时发现救助对象, 尽快提供应急药物, 争取急救时间, 某些应急药品可以在社区内药店统筹获得, 也可由他人主动提供。对于这些药品信息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在社区医疗服务设施中建立数据, 通过社区安全服务确定救助对象需要信息, 并调用药店储备或征借个人备药以提供支援。当救助服务完成后, 应加倍补偿药品提供者, 促进安全救助服务的持续发展。

4. 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是当前和未来养老的主流方式, 我们应当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需求, 以建筑、环境和配套的基础设施为主, 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公共服务, 调动个人、社区和政府的力量, 不断扩大共同储备范围。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着手, 完善建筑与管理、设施与服务、保障与应急的关系, 使得居家养老能够更有效地在社区开展。

摘要:在人文背景传统的影响下, 既具有传统家庭养老特点又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当前主流养老方式。本文从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服务方面着手, 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安全环境的构建方法, 探讨了社区安全服务的储备策略。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安全环境,安全服务,储备策略

参考文献

[1]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上一篇:合资办厂合同下一篇: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考核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