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024-07-26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共16篇)

1.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篇一

他们可以在网上搜索到你的个人背景、工作内容和业绩。 LinkedIn 网站提供了来自和你共事的人们对你的大量评价,不管你有没有自己把这些提供给应聘者。电话面试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剩下还有什么?就是你和他们是否一拍即合——他们是不是喜欢你。记得在约会时决定喜不喜欢对方时那一种无形的东西吗?在这方面,招聘和约会是一样的。

这就是面对面面试的目的。 所以要给别人一个绝好的第一印象,注意一定要去让面试官喜欢你。

2.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篇二

我之所以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做一个健全的人”, 第一想谈的还不是教育, 而是何谓健全的人。对这一概念的界定, 学院派众说纷纭, 民间亦有极富价值的想法。我的一个困惑是:既然事情已经想得比较清楚了, 为什么不朝这个方向教育孩子呢?后来逐渐发现, “比较清楚”还不是“一清二楚”, 在教育——这一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事业上, 参与者必须信念坚定。教育是投入极早、极大而收获很说不定的一件事, 多少伶俐基因以及多么强的成本核算的意识, 都不一定应付得了这一超长的征讨——征讨兽性、愚昧, 开辟人的国。弹尽粮绝常有, 恒可依靠的仅信念而已。

对“健全的人”这一常被作为信念的施教的尺度和受教的达成度之自检验, 我有以下一些话。

一、早熟不是真正的成熟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里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 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 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 才知道孩子的世界, 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 一味蛮做, 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这段话揭示出教育——尤其儿童的初级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 即急于把孩子导向成人的世界。不管“成人的预备”还是“缩小的成人”, 实际上都是对“孩子”这一天然身份的牺牲。这背后其实是人类的求成心理。在更古久的曾经, 孩子是人群里纯粹的消耗者, 不足为稼穑, 不足为渔猎, 于是成年人便着急——恨不能天天求神保佑让这些小东西长起来, 以分担成人的压力。其根本, 还在于与现实的焦急对抗。

等到我们终于可以不催着他们快快长大, 并意识到孩子自有孩子的世界, 自有孩子的哲学, 新的问题来了:我们要多大程度地介入帮他们成长这件事。过去这件事没商量, 现在归结为一个程度的问题。主张干预的便想多介入, 而主张自由的便不愿多介入。于是我们会看到两种极端的教育结果:一是“小大人”, 系主张干预者所为, 不论他们是积极主张还是无意识地把孩子置于一种被迫成长的境地;再就是“小皇帝”, 外人看他们有点痴, 终日在自己的禁宫深处, 难以应付社会上的种种事, 系主张由孩子完全地自主发展的那些人所为。我总结一下, 儿童初级教育的极端情况, 就是小大人的“太监性”——出奇的圆滑世故;和小皇帝的“帝皇性”——如在无菌环境一般。普通的孩子即是“太监性”和“帝皇性”的混合, 有点像妻性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或华宁格尔所谓女人中有母妇、娼妇两类。

我们在生活中太常见这两类孩子。尤其逢年过节, 亲朋好友啸聚一处, 一定有些孩子表现得特别乖巧, 把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逗得服服帖帖;有些孩子不怎么说话, 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可能是很好的, 因此也受大家伙的青眼。当然, 理想的情况是二性之间有个平衡, 孩子能懂事但不至于太老练, 但我们须看现实, 尤其在中国:恐怕“太监性”战胜“帝皇性”的情况较多。

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套精密的权力话语里, 对拉关系、走后门, 总之破坏规则的这点事门儿清, 自然而然地被推着成长起来。民国初有个教育家, 叫高仁山的, 其人是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育系主任, 更是北大唯一一个被拖上菜市口问斩的教授, 继李大钊先生后又一殒命于张作霖之手的北大人。这位几乎被遗忘的高先生, 提出过明确的“超教育”理念, 即不应就着教育谈教育, 必须超越教育而谈教育问题, 尤其把教育放在政治、经济的背景下看——看它和时代的普遍联系。中国目前, 或说长久以来的“超教育”背景就是权力话语的高度强势, 孩子被权力提出的要求时时考问:见校领导怎么说, 见年级主任怎

么说, 见班主任怎么说, 及于男班主任怎么对付, 女班主任怎么对付;而教育的从业者中有太多纯粹的利己主义者, 把教育当作摇钱工具而全不作为一门理想化的事业, 毫不在乎教育背后要有教育思想的支撑, 孩子们应付起这些人更需用成年人打理权势者的那一套。

中国的大现实仍是鼓励制造小大人, 难听点, 太监性——自宫人格。在这一现实导向下, 很多家庭就会主动地把孩子往小大人的路上送。我们注意:早熟绝不是真正的成熟, 催熟的瓜经常吃着没滋没味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成熟过早, 就意味着在别的方面严重萎缩。因为人是有界限的, 一个人的学习热情和体力都有相对的临界值, 不足以帮他应付各种各样的事。孩子太会“混”, 所失去的首先就是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的能力。

人性作为一个支点, 其上都有一副价值天平。如果一个人早早认识到:实干并真的做出自己的成绩是繁难的, 但拆别人的台让别人也做不成却相对容易, 就会在他日后的人生中打下一个纠结的烙印:他永远面临着不必要的权衡。且不论那种权衡有多不道德, 它会浪费人的大量注意力在别人身上, 而不思从自己的脚走出自己的路。你说这是人性共通之丑, 但它实在于中国更严重。中国人出了名的“内战内行”, 对内斗乐此不疲。你能那么放心, 成人世界这种背后呲牙的作风不会玷污到孩子?

早熟固有其好的一面, 实在存在着严重隐忧。健全的人, 其要求之一便是平衡的人。如果你家孩子近来太会说话, 小小年纪把大人都骗得一愣一愣的, 万不可以此自矜。同样道理, 也不太主张把孩子过早地扔进一种纯名利场, 如造童星, 其实都是逆自然规律而动的。互相“放卫星”, 搞初级教育的大跃进, 难道这么重重杀孩子一刀, 就真的够他舔着自己未来的血早活上半年?一年?

二、教育有A面, 必须有B面

所谓健全的人, 除去是平衡的人, 还须明智。平衡和明智有内在联系, 这不必说;问题更在于:一个人受教育的初衷必与摆脱愚蠢有关, 必期望获得更高的理性, 掌握更丰富的知识。知识背后有两条基本的伦理:其一, 正视的勇气;其二, 适当的道德敏度。

回避真实是不利于教育的, 但决定放多少真实进入教育的视野则是施教者需要头疼的问题。在极权国家或者有深厚极权传统的国家, 真实都很成问题。反应在教育上, 即孩子不能直接了解历史、沟通世界。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历史教材, 充斥着多少必将被时间剔除掉的东西?关键在于:这十分浪费教育时间。很多升入大学并有知识上追求的青年, 都需费几年时间刷马桶一样刷干净脑子里的错讹、成见, 才能开始看真实的东西。很多人质疑中国的高等教育, 我认为高等教育——尤其人文社科领域办得不甚成功, 一个硬碰硬的短板就是时间不够。从零开始不怕, 怕的是从负开始, 几年的大好时间用于归零, 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常识的输入, 到博士可能才做一点真正的知识层面的研究, 更不知到副教授、教授、博导之何年何月, 才有所谓各领域的突破了。

反观我们整个受教育的过程, 尤其初级教育, “正视真实”一直是个问题。承上文所言, 中国人在一套大权力的话语里, 为规避风险必曲意逢迎。从教育视角看, 阻碍中国孩子成为健全的人的一大难关是他们被要求, 或被训练做一个假人。我很不能看小学生写的国旗下演讲, 很不能看初中生写的入团意向书及高中生、大学生的入党申请书。从什么时候起, 中国孩子被训练得这么说话的?我更不能听几乎所有学生范儿的演讲比赛、“小记者团”提的所谓问题。什么时候起, 从谁开始, 中国孩子被训练成这种腔调?由假话是一剂强心的猛药, 而逐渐成假话是家常便饭, 更成为今天的人们一边嘲弄假话一边在人前熟练地使用着假话。更令我沮丧的是, 同样是假话, 现在说的这一套还没有过去的那套文气、典雅, 如袁世凯逼诱黎元洪辞去湖北都督并予其副总统的一段回电:“迭据面请免去湖北都督一职, 情词恳挚, 出于至诚, 未允施行, 复有此牍, 语重心长, 虑远思深, 志不可移, 重违其意, 虽元老壮猷, 未尽南服经营之用, 而贤者久役, 亦非国民酬报之心。勉遂谦怀, 姑如所请。”

说真话、正视真话的更重要的原因, 在于只有真话才能令人萌发思辨能力。假话是单片的, 非A面即B面;假话更是完善精确至无从着手, 只能望洋兴叹的。比假话威力更大的是空话、套话, 他既然什么都没说, 你反对他什么呢?真话的形象可能傻乎乎, 尤其那些藏着掖着, 欲言又止的真话, 是智慧的说话者有意卖傻。如, 我们说“八股文十恶不赦, 封建社会的邪恶统治工具”, 这是说出了一部分真话, 初读者尤其要陷入它明确的情绪导向里, 先行消化作者或许打东土大唐而来的愤慨。可我们如果说“八股文的精神不可发扬, 但其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亦不可忽视其研究价值”, 这更加完备一点的真话、平静的表达, 就给了读者更大的摇摆其中的空间。真话是比较耐咀嚼的, 不像假话之难以下咽及空话、套话之食之无味。当然, 绝少万世的真话, 能逞一时真实, 我们即可表达尊重。

另一条知识背后的基本伦理是:对道德有适当的敏度。那些人类中间最聪明的人都没少在“道德”上下工夫, 玄奥的论述传到普通人这里, 其实就一个问题:究竟哪条线以下, 就是不道德了?如果孩子不知道道德是人类可渡的浮桥, 而以之为深深楔进河床, 经久不易的桥墩, 那既不利于人格的平衡, 也不利于锻炼思辨的脑筋。更何况, 道德问题极容易勾起人的简单情绪, 在某种情绪里, 孩子更不可能妥善分析一件事。孩子看电影, 爱问:谁是好人, 谁是坏人?与其直接告诉他们二三流导演的预设答案, 不如先引导他们建立一套暂时的判断标准, 比如“不出卖同志”可以作为“好人”的一条标准, “不出卖良心”更可以作为一条标准。日久天长, 标准的内容在变, 但以标准为依据, 而非直接拿来别人为别人下的判决书贴在自己的口腔底下, 则成为他们走向健全人格的一条扶手。人生需要很多扶手, 实在要怪眼睛长得太高, 脚底容易打滑。

人之峰回路转、崎岖颠簸是教育难以预设的, 它和人的成长必是终生的相伴关系。而儿童阶段, 人的变化尤其快, 教育要跟上, 必须保证自身是打开的, 大脸一伸, 随便挨你巴掌;但自尊深在我心。教育的自尊太容易被混淆于现实中的虚伪, 而它必行的打开又太有似一句便宜的废话。从废话到信念究竟有多远?信念者把废话着实踏进地里, 废话者把信念频频扬作追着屁股一溜跑的烟尘。它们的区别, 就在于和人的关系:是谁在托着谁走下去。

三、教育工程还是个别拯救

上文说过, 中国的“超教育”背景并不好, 钱理群先生在《中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的讲话里就痛切地表示:在现行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下, 中国的教育面貌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 所以他更愿意“帮一个算一个”。

我们拉长了眼光看, 中国的整个历史, 可曾有“超教育”背景极其有益于教育的时候?古代的教育亦很割裂。孩童阶段尚且是为人生的教育, 稍长大一点就是奔功名利禄的教育了, 教育缺少理想化的“理想”。大半篇幅的古代社会, 难道不在权力的话语里?被一些知识分子奉为教育的黄金时代之一的民国时期, 难道不在权力的话语里?真正把文化及百姓生活作为整个社会的主题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少之又少。这就可大致结论为:我们只好“帮一个算一个”, 好时代是不可期待的。

教育实在只能是个人之事、家庭之事, 国家、社会出面组织, 但最终选择权在家庭手里, 上什么样的学校、日后选什么样的专业, 太多区别的考虑在里面, 无法大笔做笤帚, 一挥如一扫。中国的家庭可能又承担过重的教育责任, 这和一些西方国家不同。倒不在于我们的好学校少, 所以家长一方更费心, 教育资源不平衡亦是世界问题;还在于这和传统伦理相吻合, 实在“家长”就是家长。如此, 有人就质疑中国要不要抉择:把孩子的教育责任更多地推向社会?

从中国的历史现实看, 好时代不可期许, “帮一个算一个”, 可能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期, 家庭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教育责任, 我不怀疑当今中国社会主动承担刚性教育职责的诚意, 但它总体不具备承担的能力。我们还会继续为了各自的“存在革命”而战——这一来自哈维尔的主张如此深刻地写照中国的命运, 为个人的存在、自己的生活, 从人开始, 宁愿采取比较保守的现实主义的态度, 来编制整个中国教育的大理想。可粗略概括为:中国教育这面旗是无数中国家庭一针一线补缀出来的, 有家庭理想, 才有集体的教育理想。这不可避免地将内斗的民族性继续发扬, 将恶性竞争继续发扬, 将狭隘的个人主义继续发扬。我的总看法比较悲观:可能红旗绣到一定程度, 随风颓唐地起舞, 后来者能聚在这不成气候的理想旗帜下, 继续把理想做完整。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有一段著名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 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 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 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 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 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我们看教育事业, 似它永远要直触时代的最后智慧和最新愚蠢;要首先被信仰崩下来的碎片敲打脑袋, 被怀疑的蚯蚓拱得到处松动;旱涝难保, 阴晴不测。所以对一国的最大考验是教育, 教育能办好, 其他的都已办得很好, 或将会办得极好;对一个人的主要意见也来自他受的教育, 人其实都是教育的结果又只是教育的结果。

我总觉得面对这么庞杂、持久的大事业, 只有简单的道理能既不增加它的原有负担, 又帮助一些人稳固教育的信念。如这句“教育的目的是做一个健全的人”。

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 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 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 才知道孩子的世界, 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 一味蛮做, 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3.中日开战:目的是什么等 篇三

对于这个航空母舰母港,原日本海军的专家以及日本自卫队的专家,从他们的立场来分析中国的航空母舰母港的选择以及将来日本方面可能的反应。

首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也是一个航空母舰的大国,在日本各地都有停泊过航空母舰,但是当时的航母吨位都在3-4万吨左右,所以相对于现代的航空母舰来说,对于母港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因此在战争中很多港口都停泊过航空母舰,但是真的作为母港的是只有附近有海军工厂(修理),如舞鹤、佐世保、横须贺等地,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可以有优秀的舰船修理设施,特别是现在作为美国第七舰队海外唯一母港的横须贺,就是有远东最好的这样设施。

中国现在选择了青岛作为航空母舰的母港,引起日本方面注意的是这个母港的意义不在于一般的补给、维修,而是一个前出威慑的作用。因为如要按照一般的航空母舰母港的观念,这个港口设立在旅顺或大连是最好的,因为最靠近大连船舶公司,或者葫芦岛造船公司,但是中国舍弃这些设施,直接在青岛设立母港,并且根据中国方面透露出的信息,这个新港也配有了先进的舰船修理设施,并且建有了专门的铁路,以及多种油料的油库等。同时完备了作为母港很多辅助功能,所以未来的青岛港或将成为一个远东最大的军港,当中国的核动力航母出现时,这里将超越横须贺成为最大,最强的军港。

其次中国的母港选择时不选在靠近黄海的大连、旅顺,也不选择原来一直是中国航母母港大热门的三亚,日本方面认为主要原因就是钓鱼岛问题。如果设立在大连的话,容易受到来自黄海上美日韩的三家联合打击。而在山东半岛下部的青岛,正好是中国海岸线半弧的上半弧支点,如果东海发生冲突时,可以侧面直接对日本以及美国舰队产生威胁。

青岛母港直接威慑黄海,因为其直线距离首尔才600公里左右,一个飞机的作战半径一半都不到,如果美军因为朝鲜半岛有事出动,前往黄海时,青岛的航空母舰才是一个决定因素,半路截停是原来日本海军的战术,曾经的俄罗斯巴尔干舰队就吃过这个亏。

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停泊在青岛港内的辽宁舰何时成军,中国的舰队配置中东海最强,北海居次,南海最弱,当东海高调配置054型舰时,现在已经接近于中国式的88舰队。而北海舰队有最先进的兰州号舰艇以外,为航空母舰配备的舰只,防空舰、驱逐舰、护卫舰、核潜艇等都还没有完全成军,只有这样的一支完整舰队出航,才是航母有初步战斗力的标准。

最后日本自卫队的观察家透露,在青岛成为辽宁舰的母港之后,日本方面将对青岛军港的监视牵制将增强,美国从关岛阿齐森空军基地调来F-22隐身战机的目的就是未来如果日中、日美发生冲突,将第一时间摧毁中国沿海雷达、军港以及空军基地。首当其冲就是山东半岛的中国空军以及海军设施。

而且据说日本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自称在被中国方面火控雷达瞄准后,有一个设想:以牙还牙。就是当辽宁号成军编队至公海演习之际,将对其进行一次火控雷达的瞄准,测试其应变能力。专家很有自信地说:如果中国航空母舰从母港出来的话肯定会被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火控雷达锁定,如果这样中方如何反应呢?或许他太过于自信,事态真的如他说言敢于向中国航母挑衅的话,一场局部冲突不可避免。

中国航母母港的建设并不是只有青岛一个港口在建设,现在广东的湛江、海南的三亚都在建设中,同时包括上海的长兴岛、大连以及葫芦岛等预备紧急停靠港口也在积极地完善中。现在中方台面上的只拿出一张牌,大家都已经过度解读,那么未来的两艘新航母的母港会在哪里呢?

港口造完不使用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但是在未来3个母港选择中,必定要有3-4艘航母才是计划的核心。这个还要包括配套军舰的建设、人员的培训等诸多问题。从钓鱼岛问题爆发以后,很多原先都有顾虑的问题现在都迎刃而解,日本方面现在或许认为钓鱼岛国有化这步棋走对了。但是从长久来看,中国方面在没有顾虑后,廉价劳动力创造的后进发展优势将是制胜法宝,青岛航空母舰母港只是一个开始。

开战前必须明白:中日钓鱼岛之战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说钓鱼岛难免一战、中日舰队将在东海决一胜负,有的人还排兵布阵、分析中日战力,评估战争结果!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中日到底在争夺些什么?

战争都是有目的的,开战之前自己必须明白:我这一战要达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具体到钓鱼岛,钓鱼岛之战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人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收回钓鱼岛。

那好,假设这就是战争目的,我们可以这样打:海军主力部队掩护一支登陆部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登陆钓鱼岛,然后战争目的达成,舰队返航。

全国人民这就可以开始庆祝胜利了吗?当然不能,因为日本舰队会倾巢出动夺取钓鱼岛,于是我们发现战争还没结束,至少接下来我们还要打一场钓鱼岛保卫战。

可见,我们一开始设定的“战争目的——收回钓鱼岛”是错误的,因为拿下钓鱼岛并不能取得胜利。那这一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似乎,钓鱼岛之战必须消灭日本海军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日本舰队无法夺取钓鱼岛。于是,我们必须重新设定,战争目的为——消灭日本海军,收回钓鱼岛。

由于战争目的改变,我们的打法也要改变,比如,我们可以用一支航母特混舰队在钓鱼岛东部佯动,一支舰队在钓鱼岛西部部署并且有岸基航空兵提供掩护,一旦日本舰队出现就两面夹击消灭之。暂不论我这狗屎战法能不能奏效,且当我们全歼了日本海军吧,之后再登陆钓鱼岛。战争目的达成,貌似中国已经赢了、全国人民可以庆祝胜利了。可是我们很快发现,从日本本土以及冲绳起飞的日本战机天天飞临钓鱼岛,轰炸我们的登陆部队,水下潜艇不断骚扰、攻击我们的舰船,战争仍在继续。

nlc202309011705

于是,我们可以再一次得出结论“战争目的——消灭日本海军、收回钓鱼岛”依然是错的,因为这仍不足以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这一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似乎,钓鱼岛之战除了消灭日本海军之外,还必须消灭日本空军,并且收回以冲绳为核心的琉球群岛。琉球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要说势力范围也行,总之,欲收回钓鱼岛必取琉球先。

事实上,只要冲绳在日本手里,我们就不可能拿下钓鱼岛。于是,我们第三次设定战争目的——夺取琉球,消灭日本海军、空军,收回钓鱼岛。

这下有点难办,因为冲绳有驻日美军最大的基地群,要和美军作战吗?假设一种对中国最有利的局面:美国出了个窝囊总统,他决定不加入这场战争,已经提前把驻冲绳美军全部撤离了。(这种状况实际出现的概率恐怕不到1%)!这样一来,冲绳只有日本军队了,但即使是这样,这场战争的规模也已经大大超出原先的估计。就算中国拿下了琉球,战争就能结束吗?

我个人觉得很可能不会结束,因为日本的海上运输线仍源源不断地将能源、物资、以及武器装备运到日本,美国也会把飞机、军舰源源不断地运到日本,支持日本打下去。

于是,破坏日本的海上交通线成为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潜艇将奔赴太平洋、南海。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结束一场战争远比你想像得困难。

即便是南斯拉夫那样的军事小国,在毫无反抗之力的情况下都支撑了很久,可见一国的战争意志之强大!何况日本这样的国家,在被彻底摧毁之前,他们绝不会轻易言败,何况背后还有一个美国?

如果中国要彻底摧毁日本,美国必然参战的,这个毫无疑问。美国一旦参战,中国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你们能想象得到吗?美国参战。中国首先要做的必然是——收回台湾!

因为美国要做的同样是:摧毁中国的战争意志。以台湾为基地打击中国腹地是必然选择,于是我们必须抢在美国之前拿下台湾同时加强海南的防御,这样一来美国就难以对中国大陆构成威胁。

同时,中国陆军必须占领韩国,因为韩国是亚洲大陆距离日本的最近点,对日本的攻击如果以朝鲜半岛为基地将会事半功倍;同样道理,朝鲜半岛距离中国北方太近,如果美国以韩美联军攻克朝鲜,那整个华北都处于美军的打击范围之内。

我相信美韩联军不是中朝联军的对手,中国终将占领朝鲜半岛,对日本的导弹攻击势在必行。全力开动战争机器的中国何等强大?几十上百万枚巡航导弹将从半岛起飞奔赴日本,日本终会投降的。

而美国在失去了日本、韩国之后,也失去了宝贵的前沿阵地和发起攻击的立足点,早已是焦土的冲绳美国就算拿下也没有意义,何况他们的关岛此时也在经受二炮的导弹攻击,难以向中国大陆发起攻击,中美将会停战以免爆发更为惨烈的核战争。

以上只是对钓鱼岛之战的简单推演,尚未考虑俄国的反应,这并不是耸人听闻,战争升级很容易,而结束却难之又难。谁会想到发生在萨拉热窝的一起刺杀事件居然最终引爆世界大战,并为二战埋下伏笔?钓鱼岛何尝不是东方的萨拉热窝?一旦战端开启周边国家谁能够置身事外?何况此战关系到中华民族今后100年的命运,许胜不许败。

安倍晋三在发表他的言论之前是否考虑过这些?说实话,我不愿看到这么多国家生灵涂炭,仅仅为了一个连人都没有的钓鱼岛,希望日本能够好自为之!

中日一旦开打:请日本先看中国发出的六条忠告

当前,随着钓鱼岛之争,中日关系日渐恶化,中日之战看似不可避免。如若中日开打,请日本人先看以下六条忠告,希望能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三思而后行!

要清楚双方的底线

中日如战,日方的目的可能是占领钓鱼岛,但是中方呢?我相信,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认为,下一场中日之战应是百年复仇之战,毫无疑问,中国的决心是获胜,底线是无限的。

说到获胜,我们先不就中日军力进行对比,单说日本和朝鲜,按常规武力,二者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但是,日本为何不敢动朝鲜一指头,日本为何摆不平朝鲜,恐怕最为主要的就是朝鲜拥有核武器。

试想,连美国那么“理智”、那么“重人权”的国家,都会往日本扔核弹,逼急了的中国不会吗?请日本人相信,只要是战争,只要为打赢,一切都是手段,一切都有可能?

要考虑到如何收场

国家之争如人打架一样,胜负都是要看各自能力大小的。一个人,能惹事不算本事,能惹事并且有能力收场才算本事。就中日两国来说,任何一国,有能力开战不算厉害。最为关键的是有没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规划去设计战争的方式、去主导战争的过程和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束战争。

不是吓唬日本,现代战争,动手之前要冷静想一下,自己如何谢幕、有没有这个能力收场,如果打起来才明白是条不归路,按中国人的复仇心切,恐怕日本政客连回头的机会都不会有了!要明白自己的处境

不知道日本人是否清楚,二战之后的日本,实际上是美国的傀儡和“殖民地”。作为日本人,应该明白,日本和美国好与美国和日本好是两码事。

二战之后,就两国来说,实际上美国一直在完全地控制着日本,一是操纵日本按照美国的意图行事来获取政治利益,二是利用日本经济发展谋取美国的经济利益。

无论冷战前后,日本总是没有尊严地听任美国的摆布,在世界政治经济关系中帮美国打头阵,做东西方斗争的马前卒。

置身亚洲的日本,很像冲在美国主子前面的一条狗,有主子在,谁都敢咬,但啥时主子不喜欢了,或没利用价值了呢?国仇家恨交织,我相信,作为被日本欺凌过的亚洲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复仇的火种和决心,日本人敢不敢想像一下处境和后果!

要珍惜国家的形象

二战之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复苏,在经济成就面前,以至于日本人忘记了自己的出身。

其实,日本,用中国的土话来说,其出身就是如进过局子和有过前科出来不久的恶棍,像这样一个受过国际法庭审判、对世界人民恶贯满盈、罪恶滔天的国家和民族。不正视历史、不承认错误,不向被侵略的亚洲国家诚恳谢罪,反倒再次穷兵黩武、张牙舞爪,到底日本要向世界人民树立一个什么形象,到底日本是要向走向何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被极少数日本政客控制着的日本人民。何去何从需要反思、值得反思!

要相信注定的宿命

宿命,犹言生来注定的命运,一切万物概莫如此。一只屎壳郎的宿命就是推粪球,这既是宿命所在,也是能力所及,如果屎壳郎要推磨盘,无论雄心再大,那恐怕也是不切合实际,而且十分要命的。

日本的宿命呢,我认为,从能打能挨角度来说,以日本的经济、军事、国土纵深、国际形象等综合来看,充其量是一个世界一个三流、二流的角色。

如屎壳郎一般,推推粪球可以,推磨盘、干一流角色的事情,这叫自不量力。中国有句话叫,瘦驴拉硬屎——瞎逞能。作为日本,面对世界和平大势,千万不要逆天理而行事,做一只瘦驴逞能的傻事。

要放弃过高的妄想

正像前面屎壳郎推粪球和推磨盘的实例所说,现在的日本内心,其实是认为自己是和美国是在一起在推磨盘。

不错,和美国一起,任何屎壳郎都能推起磨盘,但是如果美国一撒手呢?多大个屎壳郎不被磨盘拍个粉身碎骨。中日之战,日本最大的妄想就是千方百计把美国拉进来。

仔细想想,先不说日本值不值这个价钱,单看美国的国家本质,日本显然是打错了算盘。美国和日本交好是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打算,但是要把让美国冒着打一场核战争的风险和日本好,那除非是美国总统的脑袋被日本这只瘦驴踢坏了。为了日本,要美国跟中国赤膊上阵,日本人用脚指头想一想可能吗?

中国人常说,“忠言逆耳”、“好话不中听”,以上六条忠告可能很多日本人觉得刺耳,但话糙理不糙。六条忠告归结为一点就是:日本,请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几十年前曾经的熟悉焦土政策,会在日本变成现实!

(本报综合报道)

4.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什么? 篇四

(一)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讲,我国企业改革的目的在于明确产权,塑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通过企业股份制改组,可以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明晰产权关系,建立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分权与制衡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将公司直接置于市场的竞争与监督之中,使企业的经营情况能够迅速地反映出来,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也直接由市场加以评价,较好地建立起企业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结构,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筹集资金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需要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筹集资金。就企业的三种形态――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而言,公司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能够在短期内将分散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筹集到扩大生产、规模经营所需要的巨额资本,从而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三)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股份制改造,能使企业产权有明确的归属,便于资产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突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协调各方利益,综合利用各部门、地区的投资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的专业化发展和联合,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四)确立法人财产权

规范的公司能够有效地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在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后,公司拥有包括各出资者投资的各种财产而形成的法人财产权。公司法人财产的独立性是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首要条件,是公司作为独立民事主体存在的基础,也是公司作为市场生存和发展主体的必要条件。

5.制定个人独资企业法的目的是什么 篇五

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于1999年8月30日公布,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全文共分为6章48条,主要规范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及事务管理,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法律责任等。该法在第一条中就开宗明义地道出其立法的目的如下:

为了规范个人独资企业的行为,保护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程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个人独资企业法不适用于具有独资特点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也不适用于国有独资公司及外商投资企业,它只适用于个人独资企业。

6.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篇六

(1)奥鹏公共服务体系

奥鹏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根据办学机构的办学特点,协助其开展招生、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教学与管理服务、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考点、标准化考场及考试组织、管理与服务;保障教学资源的搞笑传输,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及有关规范,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整合;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机构委托的专项服务工作。

(2)宏成公共服务体系

宏成与合作网络教育学院以成立运营实体或项目合作的方式开展网络教育,其成立的宏成学苑是运营公共服务体系的实体机构。它与合作网络教育学院的职责分工在本质上与奥鹏公共服务体系类似。

(3)知金公共服务体系

7.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篇七

一、解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 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 他就是他自己的目的。杜威曾明确指出“我们要提醒自己, 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 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因此, 对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要从教育目的的三个特征进行展开。

第一, 教育目的的内在性。杜威强调“教育即生长”, 而生长显然是一种内在的活动, 也就是活动自己要做的事情, 并非是从外面强加给活动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 外在的教育目的是一种抽象的、预先设定好的、人为的目的, 它割断了教育与儿童的具体活动和儿童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无法激发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内在性的教育目的则是儿童自己的目的, 是儿童自己依据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情况灵活确定的目的, 因此它能够起到充分调动儿童活动积极主动性的作用, 使儿童的经验得到丰富和改造。

第二, 则是教育目的的动态性。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那么他就达到了自身的教育目的。而经验的获得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因此, 教育的目的也必然不会一成不变, 他是随着活动的进程而转变的, 处于这种不断更新的过程之中的教育目的就是杜威所强调的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相对而言, 外在的目的似乎是在活动发生前预先设定好的, 这就意味着他并不是根据具体的、正在进行的活动过程来制定的, 因此不能很好的指导儿童应付不断变化的活动情境。

第三, 则是教育目的的当前性。要理解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实质上就是要明白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杜威所讲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自身, 就是儿童当前的生长。它既包含着对过去教育经验的改造和总结, 又孕育着对未来的经验的生长和期待。

二、“教育无目的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尊重学生的主体经验。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即生长, 即人的经验的不断的继续改造, 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中。既然教育的目的存在于一个不断改造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 那么也就意味着传统的将设定好的教育目的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方式必须要被新的以儿童经验生长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所取代。只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依托的教育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需要和兴趣, 关注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探索, 而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机械的完成教师、家长们制定的外在的教育目的。但是多年以来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期实行单一的学科课程, 例如考什么科目就学什么科目, 在升学考试中不作要求的学科甚至逐渐被学校取消或被其他重要学科所替代, 这一切都说明了传统的课程观不顾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 忽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过程, 要求学生努力达到一种外在的, “目中无人”的教育。实际上合格的课程应该是那些着实被学生经历了、理解了和接受了的东西。因此,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和教学当中, 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 设置课程和实施教学之前就对所教学生的现有经验水平和特点有初步了解, 再在课堂中和平时的反馈中深入探究学生经验的变化和发展走向, 再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积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主动获得新的经验。第二, 引导学生将其自身已有经验作为参照去理解新的课程, 再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融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将课程内容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智慧。第三, 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也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要明确教材的主要使用者不是教师, 教师只是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和载体, 而真正要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是学生, 所以选择教材内容的时候既要注意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 更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2、追求“做中学”。

“从做中学”意味着要从生活中学、从经验中学, 是杜威在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杜威反对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 认为真正的知识绝对不是学生被动的从教师那里听来的, 也不是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他以打仗做比喻:正面的攻击往往会增加军力的消耗, 采取迂回战术反而能减少军力的损失。同样的道理, 直接向学生注入知识就好比军队作战时的正面攻击, 会导致学生因不能真正理解知识而对新知识产生抵触情绪, 这样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活力;而“做中学”强调“做”的重要性, “做”是学生学习的依托和基本方式, “做”就是要学生全身心地参加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间接地获取经验和知识。实际上, 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和道德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一次次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完成。学生只有参与到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才能真正内化新的经验, 获得提升。如果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违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并与学生生活的现实相悖, 学生会对“做”感到厌恶和排斥, 更加不能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反而成了手段与目的的分离。所以,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让学生通过“做”来发展自己, 还要重视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第一, 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的范畴。我国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将课程与社会、科技和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效方式之一, 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代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的发展需要, 审视自身的发展方向。第二,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现在大多数学校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以高分为风向标, 培养出大量没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考试机器”, 这与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要求完全相悖。要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 思行合一的优秀学生, 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相联系, 对知识的应用产生更深入的理解。第三, 要着力建设活动课程, 如课外兴趣活动课。课外兴趣活动课能很好的融合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统一。因此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程, 有目的的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达到理论与实践合一。

3、关注学生主体的变化和发展。

意思就是教育要尊重学生主体内在需要的变化及长远的发展。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 也就没有教育”。显然, 杜威在对教育做出解释的时候一直强调“生长”一词, 生长就意味着发展, 生活和经验都是不断生长和发展的, 所以杜威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而当代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方面, 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因此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国情世情;另一方面, 人在社会中生长, 人与人之间必定有其共同之处, 而在社会中生长的人也是独立的个体, 必定有其个体的发展需要, 因此课程改革既要考虑到人类发展的共性, 又要考虑其发展的个性。杜威所提倡的“做中学”正是表明了学生才是学习生活的主体, 注重“做”的过程也就是重视人生长的动态过程, 这契合了当今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追求。因此, 我国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和教学方式, 不能一味的研究教材和教法, 无视学生的个性和要求, 而应该把学生本身作为最重要的备课内容, 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学生, 例如上课之前多思考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 上课时多倾听学生, 多关注学生的反应, 课后多探究使学生真正进步和提升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关注自己所讲的课程内容、课程进度和僵硬的教学目标。比如, 许多教师总是想着上这节课要搜集那些素材, 要避免哪些重复等问题。其实, 教育工作者应该集中精力研究学生, 探究学生想要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什么目的, 学生究竟想要学什么, 用何种方式教学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并真正理解课程从而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三、总结

我们在借鉴西方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时候, 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 必须真正理解其精神实质, 并与我国的教育现实联系起来, 启发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动态性和当前性, 关注教育活动自身的目的, 指出教育目的要适应学生主体经验的变化和发展, 追求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价值, 强调教育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有选择的吸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的思想精华, 深入理解教育无目的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完善课程体系和改进教学质量, 推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摘要:在我国, 杜威的教育思想流传已久,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 尤其是“教育无目的论”至今仍启迪着当今我国的课程改革。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所依赖的教育哲学基础不同, 并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提出, 但是经过重新思考和审视之后, 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理念实质上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因此, 对“教育无目的论”的再度思考, 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中英.探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J].河北能源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00.

[3]吴培启, 李娜.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之当代价值[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8.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篇八

【关键词】教育目的 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融合教育在其影响下也应运而生,即在教育中打破隔离特殊儿童式的教育,提倡在普通教育中完全接纳特殊儿童一起学习。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我国将融合教育本土化到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但以往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作为相隔离的两条不可跨越的鸿沟,在教育目的的制定上也是自立家门,而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总要求,对教育制度、内容及教育与教学方法的制定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随着融合教育模式的不断推进的新背景下,确保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國普校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阶级意识形态、政治现实、文化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目标等影响因素为基础而制定的符合国家要求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现今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特殊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不断的发展着,其教育质量和教育规模上有显著提高。而我国特殊教育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订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提出“我国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适合社会需要创造条件。”的教育目的。

现今教育目的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对于这两类人群的目标是分别设立的,没有统一的基本教育目的,而融合教育的趋势需要普通教育满足普通学生同时应该满足特殊学生。如今我国的教育目的主要以全面发展的人为主心骨,但这一概述是较笼统且难以操作的。使得一线老师难以贯彻落实,学生也难以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导致我国现今的教育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知识基础,但能力和创造力却远远不足。

融合教育背景下教育目的的建议

特殊学生和普通的学生在年龄的发展中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辅助工具的不断被研发,很多特殊学生的缺陷得到辅助后能像普通学生一样正常生活。另外,由于某方面的缺陷,很多特殊学生有补偿技能或“学者式”技能,正如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缺陷儿童中也有天才即“缺陷天才。”使得这些学生个别更是优于正常学生。因此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一同进行综合的考虑教育目的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教育目的意识转变

在融合教育的趋势下,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相比可能会被视做弱视群体,后现代主义中的社会批判精神教育目的、和谐生态环境的教育目的、内部和平相处的教育目的及世界关爱感的教育目的,这些思潮有力于特殊学生在整个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更好的适应国家对教育目的的总要求。面对同情式的人道主义教育并没有给特殊儿童带来社会优势,反而由此带来的标签,使得特殊儿童被戴上弱势群体的头衔,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得以切实落实,需要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不再只是一种福利事业的人道主义思想,而应转向一种特殊学生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以一种和普通学生近乎相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即特殊学生能和正常学生一样正常发展的态度,才能使得融合教育下的教育目的同时符合两者的总要求。这并不能忽略他们间的差异,相反更应该重视差异性而更好的使特殊学生的能力等到更好的照顾和发展。使得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的权利接受教育,并共同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个别差异化

教育的主体对象的人,在普通学生中对象和对象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更何况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更是有巨大的差异。正如心理学研究表明:“特殊儿童群体内的个体差异远远大于普通儿童群体的个体差异。”面对人们对普通教育目的绝对化现象提出众多批评的同时,我国的教育的目的因依据具体的影响因素而制定差异性的教育目的,使得教育目的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切实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为导向,使教育目的达到生活化的目的变得更加迫切。而不能将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结果的终极目标。教育目的的差异性要求同时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制定不应只是政府、学校等权威人士一板敲定,而应由学生、老师、父母等根据国家大方向的教育目的合理的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目的。而这一教育目的应该使每个学生无论是否特殊都能最大限度的得到个性的自然发展,国家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得以自然的彰显。

教育目的的个体本位思想的考虑

过去无论是普通教育目的还是特殊教育目的都是以“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意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但在融合教育的大趋势下,面对多元化,差异化的时代下我们需要教育目的往个体本位方向下思考,以谋求个人的幸福为方向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或复制品。使得融合教育下的教育目的能切实的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需要。以实现每个儿童的发展最终都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教育结果。

总结与思考

融合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理想,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们的教育目的需要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为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所需要的人才,同时需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手脑灵活,具有爱心、责任感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学生,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从而更好的推行融合教育使得每个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子洲著.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初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黄洪兰著.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研究及我国教育目的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3]盛永进著.融合背景下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3.04.

9.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篇九

那么,企业该如何建立积极的团队合作氛围呢?我公司在2007年最佳雇主调研中发现,他们的制胜之道在于:

首先,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团队的概念。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最佳雇主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化团队的概念。

其次,高层管理者关注团队建设工作,并身体力行促进团队合作氛围。

在最佳雇主中,81%的员工感受到高层管理者正在消除部门之间的合作障碍,不遗余力地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而在其他公司中,仅有46%的员工有这样的感受。高层管理者在团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市场上有些公司,高层管理团队之间的合作气氛就有待改进,如此便造成了部门各自为阵,整体上缺乏统筹协调,员工的团队意识也因此显得非常薄弱。只有拥有敬业的高层,才能培养出敬业的中层,敬业的中层才能带领出一批敬业的员工。最后,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将合作的文化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最佳雇主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包括清晰定义企业文化宣言,制定具体的企业文化实施计划并贯彻落实,同时开展有计划、有层次、多方位的宣传沟通。比如,某最佳雇主的企业文化非常强调团队合作,企业文化宣言中有一点就是“one team”的概念,团队中的任何员工,无论是团队领导还是团队助理,都愿意共同帮助团队成员解决问题达到目标,因为团队成员的目标达到了,团队的目标就自然达成。奖金制度——八成以上的最佳雇主会将短期激励与个人及团队的绩效表现相联系,通过奖金制度影响员工的行为,在强调个人优异的同时也关注团队表现。表彰制度——所有的最佳雇主都会提供形式各异的各类表彰计划,以认可员工个人和团队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比如“最具创造性团队”、“杰出贡献团队”等等,并将获奖团队成员的名字和照片制作成大幅海报,张贴于办公区域。总而言之,要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是一项非常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但企业应该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组织者应做好全方位深入的沟通。

首先与老总讲清楚拓展训练是体验式的培训,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而是个人潜能的开发、引导与发掘,最终使学员达到完善自我,提高团队意识的双重升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次要与参与人员深入沟通。要让每一个员工认真对待,不能简单的当作游戏来玩,讲清楚培训的目标、目的与达到的效果,不妨也与企业的各项管理或升迁等结合起来进行前期宣传,引起全员的重视。

上述案例沟通是不到位的,重要领导的想法太乐观,员工也全当一次放松或游戏。最后很重要的就是与培训教练的沟通和要求。拓展训练很重要的内容是项目结束后的分享与引导。带大家分享体会,教练的引导至关重要。最好选一个有过实战经验的企业管理者作教练,这样点评的效果才会锦上添花,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与心态,员工才能由内而外逐渐改变。

学员培训要分类: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人才的培养是要分层次、梯队。培训对象的确认将决定培训效果的好坏。要根据企业人才的资历、学历、职位、业绩、日常表现等各项指标严格把关参加每次培训的人数与对象,这样才不会有误传信息与培训不匹配的现象出现。团队拓展训练的对象最好是一个层级人员或是一个工作时合作关系比较多的部门与个人参与,效果会更佳。

上述案例没有认真的甄选培训对象,干部、员工、新员工等全混在一起,不但老员工效果不大,还影响到了新员工状态。再好的培训,如果没有配套的企业文化氛围或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效果也会像案例一样没有任何效果。在企业中非常沉默的员工,在拓展时能全身心投入呈现良好的状态,回到公司就又变成了原来模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企业的氛围与培训时差距太大,太过严素,或有一些不良风气,导致员工有一种自约束缚力。因而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拓展训练对企业团队建设的意义:

1、增强凝聚力:

促进内部沟通,融洽团队关系;配合企业的理念教育与目标教育,形成共同参与和共同意志;强化对员工的文化管理,实现精神激励。

2、增强竞争力:

树立相互配合、支持的团队意识;激发创造进取精神;促进团队在障碍超越、危机处理、变化应对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3、变革与学习:

针对企业特别要求设计的方案,能潜移默化地使员工认识到“只有变是唯一的不变,达成变革与创新是最好的生存发展之道的共识,并建立共同愿景,从而消除企业推 变革时的理念意识阻碍;同时,通过让受训者深入体验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过程,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拓展训练对团队成员个体的意义:

1、释放生活工作压力,调节心理平衡。

2、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

3、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

4、强化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进取心。

5、学会更好地与他人进 沟通与协调,优化人际环境。

6、完善人格,培养勇气、毅力、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

拓展活动的十大意义。

第一:让学员能学会合作,培养团队净胜,提升领导能力 第二:提升学员的人格魅力,建立学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锻炼其意志、完善其人格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三:让学员体会团队的合作意识,让学员体会到一个成功团队需要每个学员去努力和奋斗,分工合作的。

第四:让学员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沟通和表达。

第五:让学员学会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学会突破自己和提高自信等等。

第六:让学员去感受个人和团队的各人成面,让学员在面对逆境和辅导的培训而得到提升。

第七:让学员懂得要去体验学习,然通过学习及时完成实践等等方面的工作。

第八:让学员将培训活动中的精神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10.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篇十

简便的操作方式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商务谈判。该企业应就境外融资和上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编写境外融资商业计划书,供境外策略投资者了解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开展前期商务谈判,达成初步融资意向。

第二阶段,建立融资平台。民营企业股东向外汇局申请设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一个或多个)。

第三阶段,收购阶段。特殊目的公司作为收购主体,向当地外商投资主管部门申请收购民营企业全部股权,获得批准后,民营企业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和外汇登记证,同时民营企业股东就企业资产注入特殊目的公司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增资变更。

第四阶段,融资阶段。境外策略投资者向特殊目的公司以先债后股的方式投入不少于内资企业经评估的净资产金额,作为向特殊目的公司的贷款,公司在获得融资后,民营企业股东应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变更,特殊目的公司向境内的民营企业股东支付款项,履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并购支付义务。完成上述程序后,特殊目的公司向海外策略性投资者发出股份取代偿还贷款。

第五阶段,上市阶段。特殊目的公司获得境内的资产权益,根据境外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编制招股说明书,申请境外上市。

第六阶段,资金调回阶段。特殊目的公司完成境外融资后,境内居民可以根据商业计划书或招股说明书载明的资金使用计划,将应在境内安排使用的资金调回境内。特殊目的公司使用境外融资所得资金返程投资或向境内企业提供股东贷款及其他债务资金,相关境内企业应按照现行利用外资、外债管理法律、法规办理有关外汇管理手续。

上述程序仅为基本的步骤,按照实际情况可能牵涉的其它方面的考虑,例如股东的背景,业务的类型,资产的规模及结构,业务相关的行业法规等种种因素,不同背景及条件的国内民营企业的融资程序可能出现多种变化及组合。

11.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篇十一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教育目的 基础教育

一、后现代主义

19世纪70年代,“后现代”这一次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新潮且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影响欧美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在学术界,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思潮、哲学思潮以及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二者之间又是相对的,现代主义崇尚理性。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极力批评现代理性,否定具有现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主张

(一)重视人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人没有先天的本质,人只有生成的随机性和不可确定性。他们认为由于没有先天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的统一,所以人不能凌驾于时间和生活之上而灵活性的存在和想象性的存在。然而实践和生活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人也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生成,人具有了不确定性。由此,后现代主义学者反对对人的各种形式的假设,反对现代主义对人完整性的规定。他们认为对人完整性的规定会破坏人发展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所以后现代主义对人本质的规定上采取了较为宽泛的态度,反对完人教育,他们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也允许学生片面的发展,即发展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特性的人。

(二)主张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对话

消解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也就是实施非中心化。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非中心化有两层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摧毁“大写的真理”,保留“小写的真理”。第二是消解权利中心的话语权力,鼓励少数派的话语发言。后现代主义者呼吁让大写的真理和小写的真理在共同条件和权利下有所交流,有所取舍。而对于权力中心和边缘群体的对立,后现代主义学者主张用取消主体性的原则,后现代主义者的目标就是为那些从来没有做过主体而相反经常被假设为客体的人作辩护。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要从培养精英转移到培养平民大众,关注弱者如特殊儿童、贫苦儿童和女童的教育。

(三)重视过程与重视生成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不是学校单方的决定的,也不是由政府来完成这一宏大的设计,而是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而形成的。教育目的的确立也不是预设的,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过于注重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目的在传统意义上被看做教育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控制着教育。这样教育过程便失去了它的意义,教育过程不再是教育的生成和创造。教育过程所隐含的丰富性便在追求教育结果的过程中逐渐减少,直到失去。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往往处于一种较为严格的状态。为了方便教学与管理,教师往往采用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方式,过于强调一种规范化。这种做法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的多样性。这种对人完整性的规定会破坏人发展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会使个体受到统一化的侵害。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现,有利于培养出具有批判能力,敢于质疑并且认可多元文化的公民。因此,教师也应当注重学生各个方面才能的发展,允许学生有一定的片面发展,让学生发展成为符合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特性的人。教师应当借鉴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观点,不过于要求对人完整性的规定。这种做法有利于塑造学生完善独立的人格,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久而且深远的影响。

(二)关注边缘地带的学生

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关心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群体,例如:女童,特殊儿童,贫困儿童。他们认为这些群体从来没有做过主体而相反经常被假设为客体。在学校教育中忽视了少数派、女性、弱者的教育目的,从而极易导致一种文化集权、教育霸权和教育统治。这种教育目的限制了少数派,女性,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发展及损害和摧残了许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我国,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边缘群体往往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深陷于不公的境地。以贫困的乡村基础教育为例,这里的学校在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远远不及城市的学校,而且在话语权方面,乡村学校的话语权明显的弱一些。政府应当给予边缘地带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为他们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四)注重教育过程的生成性

教育的过程是不可预设的,拥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教师在追求教育目的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教育过程的生成性。教育过程所隐含的丰富性便在追求教育结果的过程中逐渐减少,教育就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基础教育阶段所面临的学生是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群体,这个阶段学生的课堂的不可预设性更多些,那么教育过程的生成性也会更加多些。以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例,这个年纪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被问到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可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利用教育机智处理这些问题。教师应当意识到教育过程的生成性,如果忽略这种课堂的生成性,有可能会消减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教师应当注重教育过程的生成性,并且充分利用好教育过程的生成性。

【参考文献】

[1]王娜.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4.

[2]陈翠容.批判与重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观念解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1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篇十二

①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确认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法律地位;

②各级人大在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③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主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

④我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和完善的保证。此处内容常以多选题形式出现

13.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篇十三

良好的教育是着眼于人品的提升和人性的改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天性,放大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必须成为他们的榜样。

在康德看来,“有两种人类的发明是困难的——就是政府艺术和教育艺术。”我的理解是,政府艺术与教育艺术的臻致完善是困难的,任何寄希望一夜之间就能实现变革,或者通过一种方式的运用就可实现改变的想法是荒唐的、可笑的。

康德在谈及教育功能时说,“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这是唯一能做的”,“改善人性完全在于良好的教育”。换个说法,能使人性慢慢变得完美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人“经过教育继续改善人性,提高品格,使人性具有价值,是非常可喜的”。遗憾的是,现实的教育除了做练习,还是做练习,即便是打着素质教育旗帜的各种各样的“教研”与“教改”,其指向几乎都是考试效率与升学指标,很少有着眼于人品与人性的。

或许有人会问,现实既然如此,我们在这里妄谈良好的教育,不是做梦吗?我要说的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育人更应当去寻找实现改善人品与人性的良好教育的路径与方式。如果身在其中的我们都放弃了良好教育的梦想,要不选择“同流合污”,甘心沦为“帮凶”,要不就是在悲观与恐惧之中“苟延残喘”,那么教育还有什么前景可言呢?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就当面对现实,不畏艰难,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善。至少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一味地听从他者的摆布,而是要努力思考教育,改善自己的课堂。

身为教师,我们必须看到当下行政力量推广教学模式对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准带来的负面效应。硬性规定一堂课里教师只能讲多少分钟,学生讨论、活动一定要占多少时间,不仅会导致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浅薄和虚假,更为可怕的是会慢慢导致教师对教材和文本的浅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伪研究。最终必将弱化教师的教育技能,窄化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师丢弃教育的初心,使得教育在应试与功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立足于人的教育只能是在确定大致的目标后,让人们各自去努力,而不是要求所有人用一种方式达成一个目标。教育不是工业化生产,不是制造标准件。用大工业时代的理念来做教育显然是不可能提升人品改善人性的。如果教师看不清这一点,自然会在时下纷乱的教育“改革”中迷失。

教育是渐进的,没有完整的基模,也就是说教育的方式与路径必须是变化的,好教师自然能根据具体情境自由选择和运用教学计划与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互相商讨、独立思考的习惯。既然是习惯,它的养成就应当有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用当下的表述就是“教育是慢的艺术”。只不过康德看得更透彻,这渐进可能是几代人的。因为人的天赋不可能自行发展,要发展人的天赋就需要教育,教育不只为现在,更是为将来,所以必须给他们比现在好的教育,好教育不仅是劝人向善的,更是助人向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让教育家办学”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14.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什么 篇十四

《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体味,对已经把握的药物见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故意为之的结果。事实上,当时把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故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15.华盛顿准备两份遗嘱的目的是什么 篇十五

1799年12月12日,天空阴沉沉的,好像要有一场大雪。对于这天的天气,华盛顿早有预见。但他仍旧骑上马开始巡视,他是上午10点钟出去的,下午3点钟才回来。

13日早晨,他感到嗓子痛,不能再出去巡视了。下午,他的嗓子开始嘶哑。到了晚上,嗓子哑得更加严重。但到了夜里,他冷得全身发抖,呼吸不畅,凌晨两三点钟,他叫醒了夫人,但又怕她着凉,没让她起床。清晨,女仆进来生火,才把秘书利尔先生叫来。此时,华盛顿已呼吸困难,话也说不清了。他让人去把克雷克大夫请来,同时,在医生没来之前,让罗森斯给他放血。

14日,大约凌晨4点30分,华盛顿让夫人在写字台中取出,他早就写好的两份遗嘱。他看了一下两份遗嘱后,让夫人把其中一份遗嘱烧掉,另一份保留,放到她的密室里。夫人从密室回来后,华盛顿握着妻子的手,说:“这场病可能马上让我离开这个世界,如果真是这样,你要清理一下账目,把款项结清,另外,你还要把我那些关于军事的书信文件仔细整理一下,因为这事你比别人都熟悉。”

大约5点钟,克雷克大夫来到房间里。

华盛顿说:“医生,我现在很痛苦,从一得病我就知道死神这次是不会放过我的。不过,死对我来说并不可怕。”

华盛顿又说:“谢谢你们的照顾,不用替我操心,我很快就要去了。”

他接着又躺了下来,大家也都走出了房间,只留克雷克大夫一人照看。

晚上,又采取了其他的治疗方法,但都收效甚微,这次医生让他服什么药他就服什么药了,利尔先生后来在书中叙述道:“大约10点钟,他几次都要说话,但都无法说出。最后,他终于说了一句话:‘我快不行了。我死后的三天再下葬,葬礼要尽量简单。’我这时已难过得说不出话,只好向他鞠了一躬,表示同意,

但他没有理解我的鞠躬,说:‘我的意思你明白吗?’我说:‘明白了。’他说:‘那我就放心了。’在他去世前大约10分钟,他的呼吸通畅了很多。他变得很安详。他还伸手,摸自己的脉。忽然他的脸色变了,我连忙叫克雷克大夫,坐在火边的大夫急忙到了病床边,但一切都结束了:华盛顿的手从腕部垂了下来,停止了呼吸。克雷克大夫蒙着脸哭了起来。华盛顿就这样没有叹息、没有挣扎地离开了我们。”

关于华盛顿生前曾准备了两份遗嘱是出于什么目的?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猜测。

据说,华盛顿之前他只准备了一份遗嘱,是给家人的。后来一想,怕万一哪天自己突然离开人世,还有一些琐碎的事情没来得及交待,那岂不是件很遗憾的事?于是,他又将另一份遗嘱拟好,也就是处理他身后事的一些交待。当华盛顿生这场大病时,他已预感到了死神的降临,他也做好了离开的心理准备,自然也有足够的时间交待后事。正如利尔先生后来在书中叙述道,华盛顿对他说:“我快不行了。我死后的三天再下葬,葬礼要尽量简单。”这件事情,是华盛顿生前就关心的问题。他一生为国为民,死后也不愿耗费财力与人力,可想他是一位多么值得人们爱戴的总统。

三天以后,即12月18日,华盛顿的葬礼在弗农山庄举行。亚当斯总统派特使加急送来悼唁函,还运来了11门大炮。有一艘帆船停在附近,准备鸣炮致哀。

他的遗体安葬在庄园上家族的老墓地里。牧师在读了祈祷文后,简短致辞。共济会会员举行了他们的仪式,然后,把华盛顿遗体送进墓穴。葬礼简朴而庄重,一切只限于弗农山庄以内,完全符合华盛顿的遗愿,不用悼词。

另外,据推测,有关人士认为,其实华盛顿的两份遗嘱是相同的,一份是草稿,一份是正式的,立遗嘱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会这么快离开人世。因此,他也不曾想将草稿烧毁。直到他发病,预感到自己已经不行了,才想到遗嘱的事。事实上,华盛顿在临死前的晚上,他曾对医生说:“我现在很痛苦,从一得病我就知道死神这次是不会放过我的。不过,死对我来说并不可怕。”他也对仆人说过:“谢谢你们的照顾,不用替我操心,我很快就要去了。”

于是,华盛顿让妻子将另一份遗嘱烧掉,保留一份就行了。

16.教育不平等的后果是什么 篇十六

近年来,教育不平等和教育歧视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众所周知,受教育者的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身份差别使得他们实际享受的教育机会有天壤之别。比教育不平等、不公正影响更为深远的是,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平等正在侵蚀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肌体,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威胁到国家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质量的不平衡、高等教育中的地域歧视等各个方面。

“文革”中,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各个层面上都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直到文革后期,初等教育才基本得到恢复,这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机会差别还不明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初。但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学费和其他教育费用不断上涨,使得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难以负担,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开始分化,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开始广泛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经济原因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市民与农民的子女必须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实。事实上,这种不平等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就开始了。《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指出,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其中包括未入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近3800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00多万人。2000年后,这种教育机会的丧失更加严重。最近几年每年大约有5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初中教育,其中近2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6年小学教育。联合同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来华考察时,其结论竟然是“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

在教育费用上涨使受教育者开始分化的同时,中国社会一些特殊的制度设置,如教育财政体制、单位办学等,使人们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极其不同。如农民工子女上学就受到了来自地方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限制,特别是户籍制度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后,由财政统一拨款的基础教育改行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农村分级办学制度,办学经费分别由县、乡镇和村支付,而城市的办学经费则由城市政府拨款。在地方承担了基础教育的费用后,中央教育财政拨款主要面向高等教育。这也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急剧扩张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投入比例过高必然挤占本已不多的教育经费,加上地方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普遍不足,几乎所有地方教育经费都捉襟见肘,于是教育部门倾向于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向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倾斜。在地方政府普遍实行确保几所重点中学的政策下,教育不平等在校际之间也急剧扩大。当一些中学一年的预算达到1000万元以上时,其硬件设施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学,而一些非重点的学校和农村中学却连最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无法保证。根据《中国教育报》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至于缺电、缺课桌甚至缺粉笔的现象则普遍存在。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下降到18.6%。

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1999年底的一张《中国青年报》披露了中国公民高等教育的一些状况。据对北京多所高校二千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生源28%来自北京,30%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24%来自全国各地的城镇,17.7%来自农村。此外,在不同的省区之间划定不同的分数线录取学生,成了高校招生的一个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制造了高等教育中最大程度的地域歧视:同样院校的同样专业,山东考生竟需要比北京考生多出130多分才能人读。可见,有许多与名牌大学学生同等素质甚至素质更高的学生被无情地排除在名牌大学门外。

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上不平等的显性化,其后果就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与城市相比不断降低;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教育不平等对社会和谐的隐性伤害

教育不平等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平等的助推器,促使整个社会结构日益走向分裂和解体。虽然这种伤害是渐进的,但隐性的。事实上,这种担心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首先,直接导致农村人口素质下降。基础教育向城市倾斜,义务教育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普及不够。据报载,大连市在2003年有20070左右的农村学生(约20000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继续升学。由于很大比例的农村人口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无法进入高等教育,其结果必然是人口素质下降,而低素质地区又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其次,不同的教育机遇和教育质量造成了社会各阶层地位的代际传承。目前中国精英阶层把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样,他们留学归来,仍然会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把持这个社会的话语权力;即使不回来,也可能对这个社会保持较大的影响力。一个阶层的子女若从小就受着良好的教育、接触广阔的外部世界、通过最先进的设备提升自己,在未来的个体发展中当然也会远远优于另外一些连基本的生活、教育机会都无法保障的阶层的子女。因此,教育不平等程度越大,社会不平等程度也就越大,并成为普遍模式的代际传承而被固定下来。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不平等,还剥夺了低层社会成员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7月28日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除阶级差异及向工农出身的人提供上升流动的机会。事实上,在许多贫困地方,“考大学”成为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跳出农门”、向上流动的唯一机遇。如果连这样的机会也被剥夺或减少,则不但是人才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造成永久性的社会差距。

教育不平等所造成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直接对立使社会和谐在某种意义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社会成员自下而上流动的机会被剥夺、渠道被堵塞,就很容易把对其他阶层的不满转移到整个社会上来,形成反体制的力量。

打破相关利益集团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和对教育机制的掌控,促进教育独立和学术自治的发展,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使之服务于更广大人群的关键。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国家才能做到。60年前的《联合国人权宣言》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40多年前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第13条规定,初等教育应属于义务性质并一律免费。我国是这两个公约的签署国。承担国际和国内义务,保障最基本的人权,应该是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公正的必由之路。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对建设和谐社会来说,不仅具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价值,更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意义。

上一篇: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下一篇:惊蛰现代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