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推进行动计划(8篇)
1.工作推进行动计划 篇一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关于“进一步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进情况的工作总结
为贯彻“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安排,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院认真筹备,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2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33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对照考核指标,积极落实改善医疗服务相关工作:
一、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1、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集中利用院晨会及科室交班会的时间,对全院职工进行了法律法规专项培训工作,知晓率达到了100%。培训完成后进行了考试,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行为准则。
2、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 1 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临床用血制度、转诊制度等。
3、严格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并进行考核。
4、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重点是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建立了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机制。
5、加强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诊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实现急诊会诊迅速到位,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6、针对临床用血,我们重新进行了培训,力求科学合理用血,保证血液安全,杜绝非法自采自供血液。
7、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8、医院领导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会议,积极整改落实各级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做好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工作。
二、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1、我院新建综合大楼门诊采取增加服务窗口,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对服务流程进行优化,简化环节,并且对门诊抽血室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布局更加合理,方便患者就医。
2、统一制作了科室标识,使其规范、清楚、醒目。
3、医院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做到有导诊服务,有咨询台、有便民门诊,有候诊椅,有饮水设施、有轮椅、有电话等。
4、采取流程改造等方式缩短各种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了预约挂号和诊间预约服务,方便广大患者就医。
5、提供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
三、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
1、医护人员自觉维护病人的权利,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对全院职工进行礼仪培训,随时检查服务用语使用,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3、临床科室建立了医患沟通制度,主动与病人交流,耐心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要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4、建立、完善病人投诉处理机制,公布投诉电话号码,有医患关系办、医德医风办等专门机构及时受理、处理病人投诉。
5、通过出院患者电话回访,问卷调查,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定期收集病人及社会等方面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改进提高。
四、严格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
1、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严格 执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禁止在国家规定之外擅自设立新的收费项目,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2、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完善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设立自动查询台,向患者提供费用查询服务,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
3、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减少医疗收费投诉。
五、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1、在医务人员中开展创先评优、道德讲堂学习活动。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坚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我院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和制度教育,让医务人员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新风尚,并与执业医师考核、护士执业证书再次注册相结合。
3、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索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红包”和其他馈赠;严禁医务人员接受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以各种名义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
4、我院对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报告及其他特殊检查等实行零提成,不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
5、做好正确的舆论宣传,不发布虚假医疗广告误导患者,欺骗群众。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一系列活动中,我院把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先进性教育”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活动两不误,两促进。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活动,解决了短板和瓶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医疗安全,改进和优化了医疗服务流程,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同时也总结和树立一批管理好、服务好、社会反映好、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典型科室。为今后继续加强医疗质量的可持续提高奠定基础。
2017年1月9日
2.工作推进行动计划 篇二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心环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关要求, 经省政府同意, 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全省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以加快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发展为目标, 积极作为、科学务实, 着力推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 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实力显著增强,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 工业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
2014年, 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25341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6%, 居全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488亿元、利税14263亿元、利润8763亿元, 均居全国前列。
(二) 产业体系发育良好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我省工业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业3大门类、41个大类和197个中类中均有分布。国家统计的工业产品中, 我省有100余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工业自我配套能力较强, 汽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纺织服装等行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三) 骨干行业竞争优势较强
2014年, 全省轻工、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电子信息6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万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2%, 其中轻工、化工、机械 (含汽车) 3个行业突破2万亿元。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核电风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功率发动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四) 布局渐趋优化
“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 东、中、西部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在不同区域间梯次分布, 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聚集区、产业示范基地等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载体。县域工业成为工业布局的基本单元, 功能区划分进一步明晰。
(五) 企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 大企业支撑作用持续显现, 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日趋活跃。2014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62户, 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50%。过千亿元的企业增加到10户。全省工业技改投资中, 民间投资占85%以上。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已有18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山东。
(六)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4年, 全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 比“十一五”末提高0.47个百分点。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有技术研发机构。全省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2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2家、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3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5家, 均居全国前列。2014年, 工业领域申请发明专利42521件、授权发明专利5152件, 分别占全省的55%和49%。
(七) 能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 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2.15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4吨标准煤, 累计下降34.6%。“十二五”前3年, 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5%。主要产品能耗明显下降, 纸和纸板单位综合能耗下降32.43%, 水泥下降29.77%, 烧碱下降28.97%, 炼铁下降23.44%, 火力发电下降4.32%。
(八) 新型业态初步显现
工业企业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服务业加快与制造业双向融合。工业总集成总承包、合同能源管理、工业研发设计等一大批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 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 工业化和信息化加快融合
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及研发、现代物流、生产流程再造、节能环保、市场营销等领域广泛应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6.6, 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2%, 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生产控制和电子商务的比例达到38.1%。传统制造模式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同时, 还应该看到, 我省工业经济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着眼于在更高层次、更广视角参与国内外竞争, 推动由大到强、凤凰涅槃, 实现转型升级新跨越, 山东工业当前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和差距。一是产业层次偏低。对资源依赖性较强, 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 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较少, 基础原材料、能源和高耗能产业占比偏高。二是创新支撑能力不足。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产能扩大和产能叠加, 企业盈利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低价能源和资源、较少的环境成本补偿等途径。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主流。三是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虽然“十一五”以来全省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绩, 但能源消费总量仍处于惯性增长区间, 工业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没有明显缓解。四是市场体系发育相对滞后。我省市场化程度不够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转型升级。与工业结构紧密相关的企业产权制度、市场体系、市场准入制度、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 工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机制条件和氛围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 围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总目标,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坚定不移贯彻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打造山东工业升级版。
(二) 推进原则
1. 坚持有进有退, 注重内涵发展。
大力培植发展新兴产业,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幅度提高工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转移过剩产能、改造低效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为先进产能更好发展腾出土地、资源、环境和市场空间。
2. 坚持创新驱动, 实现融合发展。
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 推动工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3. 坚持园区带动, 促进集聚发展。
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 打通一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园区为载体, 加快产业调整和退城进园, 推动工业向园区聚集。
4.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产业链条, 实现有限资源能源价值放大倍增,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坚持市场主导, 实现转型发展。
尊重市场规律, 落实企业转型升级主体地位,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体制机制, 以新的人才红利、改革红利替代旧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不断增强工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活力。
(三) 奋斗目标
1. 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继续领先。
到2020年, 争取以不超过30%的新增土地、40%的新增能耗和50%的新增物耗, 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人均工资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成为中国工业经济重要增长极。
2. 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0年, 全省基本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高端装备产业为支撑、以原材料深加工产业为保障、以现代消费产业为亮点、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3. 工业与其他产业加快融合。
工业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特色产业体系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工厂化生产、公司化运营引领现代农业新型生产方式。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齐头并进、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分阶段具体目标:
三、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路径
今后一个时期, 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重点领域:培植发展4大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18个传统优势行业, 化解淘汰6大领域低效落后产能。
(一) 培植发展4大新兴产业
对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 以攻克关键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膨胀产业规模为主攻方向, 加快形成我省工业增长新引擎。
1. 高端装备制造。
主攻方向: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和油气开采、石油化工设备、发动机、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核电装备、大型成套设备、高档仪器仪表、清洁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基础零部件。
转型升级路径:攻高端, 强基础。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加快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 突破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 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加强基础工艺和基础材料研究, 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化, 提升基础配套体系发展水平。
2. 现代医药。
主攻方向:化学药品、生物技术药品、现代中药、海洋药物、新型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等。
转型升级路径: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创新药物产业化, 加快新版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改造, 提升医药产业国际化水平。优化医药产业结构, 壮大产业规模, 加快发展海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中药现代化、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 延伸、扩展和提升产业链条, 实现产业高、新、特发展。
3. 新一代信息技术。
主攻方向: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云计算设备、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应用电子等产品和领域。
转型升级路径:完善基础, 以用兴业, 融合发展。以促进信息消费为总抓手, 以构建“智慧山东”为目标, 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 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围绕高端、关键终端设备和产品, 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技术, 发展专用电子装备、器件和软件,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水平和规模。
4. 新材料。
主攻方向:高性能碳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 高性能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氟材料、超/微滤膜、特种橡胶、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 先进陶瓷、特种玻璃、新型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性能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 高品质特殊钢、航空航天铝合金、大型及超大型铝合金工业型材、高档铝箔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石墨烯、碳纳米管、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转型升级路径:立足现有优势领域, 着眼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加强重点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发挥重点新材料企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企业。打造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带动吸引上下游企业向基地集中, 加快完善新材料产业协作配套体系。
(二) 改造提升18个传统优势行业
我省造纸、食品、纺织、服装、家电、家具、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农机、建筑陶瓷、水泥、玻璃、有色金属、钢铁、轮胎、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转型升级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对基础扎实、质效下降的传统优势行业, 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攻方向, 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进一步巩固扩大竞争优势。对产能过剩、消耗较高、效益偏低的产业, 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 削减总量, 优化存量, 提高产能利用率。
1. 造纸行业。
重点领域:纸浆、纸及纸板等。
转型升级路径:深度开拓纤维原料资源, 攻关突破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终端产品, 完善提升产业链条。创新管理营销服务, 提升品牌影响力。研究推广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重点任务: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整合木浆原料资源, 加快发展地产秸秆清洁生产制浆。研发置换蒸煮、生物酶促制浆、高得率制浆、中水回用等清洁节能制浆技术, 提升高强度、功能化、环保型、高附加值造纸技术。控制一般产品产能规模, 开发和增加高得率浆和再生纤维原料造纸产品, 大力发展专用信笺、特种笔记本、精美包装、艺术壁纸和中高档办公用纸、产业用纸等高附加值产品。适应纸消费市场变化, 转变创新营销理念, 发展自主品牌行销和品牌网络营销。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省情的废纸回收体系, 完善政策措施, 促进再生纤维回收利用。
2. 食品行业。
重点领域:粮油、肉禽水产、调料乳品等日常需求食品, 罐头、焙烤、饮料等休闲方便食品, 白酒、啤酒、葡萄酒等酿酒系列产品。
转型升级路径: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增强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和根基, 加强食品行业标准建设, 引领健康营养消费模式。专注优质产品精深加工, 加强地域特色品牌培育, 创新市场营销开拓方式。
重点任务: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法制体系, 围绕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 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打造公平、公正、安全的食品生产、销售、消费环境。探索市场营销新方式, 积极实施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制度。加强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带动, 丰富原料品种, 提升原料品质。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 提高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 扩大低温肉制品生产, 加强水产品综合开发利用, 研发多功能、高附加值乳制品, 开发营养型、旅游特需型休闲食品。以芝麻香型和浓香型为主打, 攻占白酒市场制高点;以增强品牌影响力为目标, 通过强强联合提高啤酒市场份额;以引领健康时尚饮酒理念为突破, 扩大葡萄酒消费群体。
3. 纺织行业。
重点领域:棉纺织、毛纺织、家纺、产业用纺织品。
转型升级路径:加快改变以棉纺初加工为主的行业结构, 加大新材料研发力度, 补齐印染行业短板, 推进毛纺织、家纺高端化, 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及应用。
重点任务:加快发展高档精梳、多种纤维混纺、色纺纱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纱线, 及交织、色织织物和功能性整理产品。加强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新型生物质纤维的开发应用。加大印染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无水少水印染技术及功能性后整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大力发展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高端系列化家纺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汽车船舶、建筑环保、卫生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4. 服装行业。
重点领域:男女正装、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时装、童装等服装。
转型升级路径:走高端服装制造和时尚引领之路。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带动, 促进服装产业集聚协作发展;以信息化改造为引领, 实现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新变革。
重点任务:壮大提升一批服装产业链龙头企业, 凝聚服装设计、面料研发、品牌营销等关联企业, 建设特色服装产业集群。积极采用人体数码扫描技术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 大力发展工业化量身定制和高端定制。加强营销创新和供应链管理, 探索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模式, 提高市场消费快速应变能力。大力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 夯实自主知名服装品牌基础。
5. 家电行业。
重点领域: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视机、热水器、小家电。
转型升级路径:巩固传统家电产品市场优势地位,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提高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 推动产品向高端、节能、智能化发展。培育配套产业支撑体系, 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重点任务:开发生产高效能、智能化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骨干产品, 突破产业核心技术, 加快传统电视向网络显示终端转型。开发新一代高效热水器产品, 普及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扩大小家电产品系列规模, 提高市场占有率。
6. 家具行业。
重点领域:实木家具、软体家具、钢塑家具、文体用家具、人造板材。
转型升级路径:提高产品设计水平, 积极培育市场知名品牌, 推进企业间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兼并联合, 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行业技术进步,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开发个性化产品。强化产业标准, 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重点任务:巩固实木家具市场地位, 丰富产品品种。加快发展各类健康、新型软体家具。立足我省板材资源优势,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终端产品比重。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 发展更加环保、健康、时尚产品。
7. 汽车行业。
重点领域:轿车、客车、载货车、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 汽车新能源技术。
转型升级路径:加快调整产品结构, 巩固优势产品地位, 发展中高档产品, 提升新能源汽车水平, 开发新型专用车。加强关键零部件研发, 提升配套能力。强化品牌建设, 提升市场知名度。
重点任务:进一步巩固重型载货车优势地位, 加强汽车动力、环保、控制等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提高整车产品质量水平, 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中高档轿车、客车比重, 加大设计研发投入, 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各类新能源汽车, 掌握核心技术, 提升产品档次。加快发展节能型载货车发动机和乘用车发动机、变速器总成、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开发生产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 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用动力耦合及传动装置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突破关键技术, 增强配套能力。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政策, 规范管理, 探索新型经营模式, 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展零部件再制造技术。
8. 工程机械行业。
重点领域: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路面机械, 液压件等关键零部件。
转型升级路径: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 加强配套体系建设, 提高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 不断开发市场竞争能力强的节能、环保高端产品。强化自主品牌建设,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
重点任务:加快30吨以上液压挖掘机、6米及以上全断面掘进机、320马力及以上履带推土机、6吨以上装载机、600吨以上架桥设备发展速度。发展动力换挡变速箱、湿式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力变矩器、压力25兆帕以上液压马达、泵、控制阀等关键零部件。提高筑路机、大马力推土机、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大吨位装载机、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大型智能全液压履带式钻车等重大装备自主创新水平。
9. 船舶行业。
重点领域: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游艇、船用主机及配套产品。
转型升级路径:加快传统低附加值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强化核心技术及产品设计研发等薄弱环节, 开发培植新一代特种船舶、现代游艇、大功率船用主机、海工装备等高端产品, 削减长线低附加值一般产品产能。
重点任务:提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远洋渔业船舶产品档次, 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游艇、船用大功率发动机、船用锅炉、压载水处理系统等优势产品, 积极开发现代公务船、执法船、出口型全铝垂钓船等新型产品, 提高产业集中度。
1 0. 农机行业。
重点领域:大中型拖拉机、农用运输机械、联合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经济作物机械、农产品加工与畜禽养殖机械等。
转型升级路径: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 发展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高效智能化农业装备及核心零部件。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扶持“专、精、特、新”小型企业, 加强农机配套体系建设, 完善产业链。
重点任务:加快大中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 大型联合收获机械和植保机械等优势产品升级换代, 向大型、多功能、联合复式作业、智能化方向发展, 拓展发展领域。发展果蔬种植与收获、设施农业装备、畜牧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新能源利用等设备, 开辟新的发展领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基础部件, 研究开发拖拉机传动和电控技术, 地理信息、作物产量自动测量、故障报警、自动调节技术, 智能化作业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等, 加快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1 1. 建筑陶瓷行业。
重点领域:高档瓷砖、卫生洁具、功能陶瓷、新型建筑陶瓷等。
转型升级路径:走基地化发展路子, 控制生产总量, 提升品牌质量, 增加花色品种, 推广先进技术, 加强节能减排。
重点任务:按照专业化、标准化、配套化要求, 建设淄博、临沂建筑陶瓷工业基地。大力推进陶瓷砖产品薄型化, 开发设计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多功能型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干法制粉、压机、窑炉、喷墨打印、增材制造等工艺装备及制造技术, 加快工艺装备的更新换代。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脱硝、粉煤灰制砖等环保技术与装备, 加强余热回收利用, 加快窑炉、喷雾干燥塔等设备节能改造。
1 2. 水泥行业。
重点领域:水泥及制品。
转型升级路径:坚持存量调整, 严格控制水泥熟料新增产能, 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推动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废弃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拓展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应用领域。
重点任务:控制熟料年产能, 稳定提高新型干法熟料占比, 提高产能利用率。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商品混凝土及水泥制品。加大余热发电、粉尘高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应用。
1 3. 玻璃行业。
重点领域:玻璃及深加工。转型升级路径:坚持减量调整, 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广应用高端工艺技术, 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坚持节能环保约束, 面推进清洁生产。
重点任务:严格控制省内新上玻璃产能, 加快产能转移, 提高玻璃产品销地产比重。大力发展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导电膜玻璃、电子玻璃等深加工产品, 拉长产业链, 开发多功能复合型和特种产品, 推动企业联合重组。
1 4. 有色金属行业。
重点领域:铝及铝制品加工、铜及铜制品加工。
转型升级路径:适度控制铝和铜冶炼能力, 加快发展精深加工, 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拉长产业链。推广应用冶炼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 加强铝、铜回收利用。
重点任务:鼓励铝冶炼及加工企业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加强新材料开发研究, 突破铝材加工关键技术, 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用铝材、航空航天用铝材、汽车和船舶用铝材、药用和电子铝箔、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推进铜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提高我省铜材与精炼铜的比重, 以替代进口为目标发展铜材精深加工产品, 生产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的铜杆、线、缆、箔、管、板带等产品。推广应用先进电解铝节能环保工艺技术。研究绿色环保铜冶炼及铜加工技术, 推广应用新型冶炼、连续铸造、轧制、连续挤压等技术。以重点企业为依托, 完善铝、铜回收体系。
1 5. 钢铁行业。
重点领域:炼铁、炼钢及钢铁深加工。
转型升级路径: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内地产能向沿海临港发展。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提高炼铁、炼钢企业产业集中度。坚持减量提效,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依法依规清理违规项目, 引导鼓励规模较小的钢铁企业退出炼铁、炼钢生产, 向钢铁产业链下游转移。
重点任务:加快实施青钢搬迁, 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 组建形成山钢、淄博齐鑫、潍坊精特、邹平钢铁、鲁中钢铁、临沂钢铁6大钢铁冶炼企业集团。改造提升板材、H型钢、优质线材等高端产品, 积极发展家电、汽车、轮胎、精密铸造、机械产业用钢铁品种, 提高钢材深加工能力。
16.轮胎行业。
重点领域:乘用子午线轮胎、载重子午线轮胎、工程子午线轮胎、农业子午线轮胎、航空轮胎, 以及安全轮胎、智能轮胎和特种轮胎等。
转型升级路径:提高轮胎行业集中度,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能整合。调整产品结构, 控制低档轮胎产能规模, 发展高性能、绿色、安全、特种轮胎产品。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 开发应用绿色制造技术。鼓励发展配套原材料,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自主知名品牌。
重点任务:参照国际先进标准以及欧美等国轮胎标签法规, 制发实施我省轮胎产品的能效、环保、安全强制性标准, 提高全钢和半钢子午线轮胎质量水平。提高工程子午线轮胎产品质量稳定性, 积极发展高性能、长寿命巨型工程子午胎。加强研发设计, 开发生产农业轮胎, 以及安全、节能、高速高里程和智能轮胎。发展新型合成橡胶、骨架材料、橡胶助剂等配套原材。加强轮胎设计研究, 开发先进生产、检测设备。规划建设轮胎试验场、橡胶材料研发、橡胶轮胎大宗商品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自有品牌, 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强化商标国际注册工作, 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轮胎回收网络, 规范轮胎翻新, 鼓励胶粉和再生橡胶的利用, 开发推广再生橡胶生产、橡胶粉直接应用、再生橡胶尾气净化、废橡胶环保节能型热解等新技术、新工艺。
17.地方炼化行业。
重点领域:炼油及深加工。
转型升级路径:压减一次炼油能力, 延长产业链条, 调整空间布局, 推进联合重组, 合理规划建设油气输送管线和石化物流配送体系。
重点任务:推进石化工业园区建设, 引导企业退城进园和向沿海布局, 促进炼化一体化发展。提高二次、三次加工能力, 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产品。稳妥推进乙烯产业发展, 破解石化产业升级瓶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炼油企业与中央企业联合重组, 做强做大一批重点企业。推广和攻克劣质重油加工技术、清洁油品生产以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18.煤化工行业。
重点领域:化肥、焦化。
转型升级路径:压减氮肥和焦炭产能, 调整产品结构, 降低煤炭原料消耗。延伸产品链条,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 降低能耗, 减少排放。
重点任务:严格控制氮肥新建项目, 实施化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制度,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合成氨生产企业在不增加原料能源消耗总量的基础上, 发展烯烃、芳烃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新型肥料, 积极开发各类新型缓控释肥、抑制剂型稳定性肥料、增效剂型缓控释肥、氨基酸螯合肥料、生物肥料等。推广应用先进气体净化技术、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废气废固处理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技术。焦炭年产量控制在4000万吨左右, 鼓励发展高精密铸造焦。提高焦化行业化工产品比例, 发展高附加值焦油深加工产品、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加强协作, 推动焦化行业内部联合重组和钢焦联合发展。
(三) 化解淘汰6大领域低效落后产能及设备
严格节能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通过经济、技术和市场手段, 加快其淘汰、退出市场的步伐, 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2017年年底前, 全面完成现有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20年年底前,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结合我省实际, 制定实施省淘汰计划。鼓励各地结合实际, 主动转移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能, 主动淘汰低质低效产能。
1. 轻工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产品、工艺设备及生产线:年产1万吨及以下废纸制浆生产线;元素氯漂白工艺技术;小幅宽、低车速文化用纸、包装纸板、生活用纸纸机 (生产线) ;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 (PVC) 包装制品;以氯氟烃 (CFCs) 为发泡剂的冰箱、冰柜、汽车空调器、工业商业用冷藏、制冷设备生产线;以氯氟烃 (CFCs) 为发泡剂的聚氨酯、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达不到环保标准的铅蓄电池。
2. 纺织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产品、工艺设备及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生产设备;浴比大于1∶10的棉与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R531型酸性粘胶纺丝机;年产能2万吨及以下粘胶短纤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法氨纶生产线;涤纶长丝锭轴长900 mm及以下半自动卷绕装置;间歇法常规聚酯产品等。
3. 机械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产品及生产线:WP-3挖掘机、J31-315机械压力机等高耗能落后机电产品;淘汰GC型低压锅炉给水泵、JD型长轴深井泵;1-10/8型动力用往复式空气压缩机、9-27系列高压离心通风机、BX2-500交流弧焊机、磁放大器式弧焊机;JDO3系列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达不到节能、排放法规要求的各型号内燃机及单壳油船;BLR-31型称重传感器等。
4. 化工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工艺装置: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主产品为尿素的8万吨/年及以下合成氨装置;隔膜法烧碱;50万条/年及以下的斜交轮胎等生产装置;淘汰小包装 (1公斤及以下) 农药产品手工包 (灌) 装工艺及设备;雷蒙机法生产农药粉剂等装置。
5. 冶金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工艺设备:电解铝行业16万安培以下预焙槽;200立方米及以下铁合金、铸铁管生产用高炉 (镍铬生铁高炉按炼铁项目进行管理) 。
6. 建材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生产线:不符合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与建材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平拉工艺平板玻璃生产线 (含格法) ;1000万平方米/年以下纸面石膏板生产线;100万平方米/年以下的建筑陶瓷砖、20万件/年以下低档卫生陶瓷生产线;500万平方米/年以下的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生产线;500万平方米/年以下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生产线;100万卷/年以下沥青纸胎油毡生产线等。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打造有利于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简化审批程序, 放宽民间投资领域, 打破市场准入壁垒, 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促进各类要素在市场中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创新政府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方式, 强化政府指导和服务职能, 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创建良好发展环境。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指导推动作用, 依托各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转型升级辅导工作, 吸纳行业专家学者承担发展规划、指导、评估评审方面的工作, 提供社会化服务。 (省编办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保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安监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
(二) 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倒逼机制
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继续实行节能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实施节能重点工程, 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 完善能源环境交易平台, 扩大节能量交易试点, 推行节能量交易制度。突出重点领域, 严格执行能耗、环保等准入标准, 制定全省分阶段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转移低效产能的指令性计划。对能耗、电耗、水耗达不到行业标准, 以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总量排放超标的企业, 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 实行惩罚性电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 提高排污费用标准, 形成落后产能退出的倒逼机制, 建立进退有序的市场通道。完善重点行业生产经营技术标准规范, 强化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质量安全、生产安全、职业危害等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重点行业的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省政府节能办、省环保厅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安监局配合)
(三) 实施“五个一百”工程
按照分行业转型升级导向和规划目标, 在产业培植、自主创新、改造提升、产业链延伸、兼并重组、转移淘汰等方面建立项目化管理制度, 全省每年筛选500个左右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导向性作用的重大项目, 强力推进, 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 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转移淘汰一批低效产能, 兼并重组一批关联企业。对列入省“五个一百”重大项目, 由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落实专人负责, 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 强化要素保障, 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确保按时完成。各市要抓好本市范围内重点培植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 做好产业园区规划, 优化以县 (市、区) 为单位的工业产业布局。各县 (市、区) 要重点抓好新建企业、新上项目, 以大项目带动骨干企业发展, 以大企业引领优势产业形成,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 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配合)
(四) 建立创新驱动机制。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载体, 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建设。鼓励大型行业检测、认证等中心逐步向第三方机构发展, 提供社会化服务, 提高关键设备利用率。扶持发展行业性和区域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和推广。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配合)
(五)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两化融合“477”工程 (《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 (2014—2018年) 》提出的4项重点任务、7个重点行动、700个配套项目) , 围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模式培育等重点领域, 建设一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突破核心元器件、高性能芯片、高端软件等核心技术, 构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创新平台, 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再造发展新优势。加大对“好品山东”全省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力度, 整合全省电子商务资源, 打造群体品牌, 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式、品牌化发展。依托济南“中国软件名城”、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超算中心, 在济南规划建设“山东信息馆”, 作为信息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产业示范、消费体验的基础平台, 纳入全省经济社会重大基建项目。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 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
(六) 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品牌提升计划
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 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 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 夯实创建名牌的质量基础。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导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企业制定联盟标准等团体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加强专利政策与科技、产业等扶持政策的衔接, 制定奖励办法, 扶持发明专利授权单位、专利代理机构发展。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活动,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加快培育一批代表山东工业、山东产品新形象的国际知名和国内一流品牌。 (省质监局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省知识产权局、省财政厅、省商务厅配合)
(七) 深入开展行业对标活动
围绕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质量品牌、“两化”融合、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 在各行业选树一批行业标杆示范企业, 深入开展行业对标助推转型升级活动, 推广典型经验, 促进先进技术标准、科学管理方法、高效工艺设备等广泛应用。组织企业以同行业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 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等, 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探索建立行业对标长效机制, 推动各类企业缩小与省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实现跨越赶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 省商务厅配合)
(八) 鼓励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鼓励设立工业设计中心, 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 加快标准化设施应用, 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促进工业生产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广合同能源管理, 积极发展社会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推广制造装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 创新抵押质押、发行债券等金融服务。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知识产权等咨询服务。鼓励服务外包, 引导发展总集成总承包, 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强化典型示范带动, 树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典型,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政府节能办、省环保厅、省金融办配合)
(九) 提升工业领域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 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利用国内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智力资本优势, 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积极引进研发团队等智力资源, 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 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鼓励跨国公司在鲁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 发展配套企业。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省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 向境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推动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重化工园区。鼓励有实力企业开展境外油气、铁矿、铀矿、铜矿、铝土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多渠道资源安全供应体系。鼓励企业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 (地区) 设立研发中心, 与境外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合作。鼓励实力强、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展成套工程项目承包、跨国并购、绿地投资和知识产权国际申请注册, 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区域营销中心, 在全球范围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省商务厅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配合)
(十)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需要, 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加强院士引进和服务工作, 依托“千人计划”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增设产业“泰山学者”岗位,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领军计划”, 着力培育一批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大产品研发、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加快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 打造一支掌握现代经营理念, 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 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配合)
(十一) 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统筹安排项目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建立以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创造税收等为指标的分区域、分行业工业用地标准体系, 对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予供地或对项目用地面积予以调整。整合、挖潜和盘活存量土地, 建立完善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依法清理低效、闲置土地, 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科学合理布局工业项目,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 有序引导工业项目进区入园。探索建立“飞地经济”用地模式, 合理确定项目转出地与转入地税收分享办法, 实现合作共赢、转型发展。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计划的调控作用, 引导新增建设用地向列入省“五个一百”工程的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培植产业倾斜, 优先支持转型升级项目用地需求。 (省国土资源厅牵头,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配合)
(十二) 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
统筹安排省级工业类、科技类财政资金, 扶持重点向工业转型升级领域倾斜。对符合条件的“五个一百”工程重点项目, 优先纳入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项目备选库。鼓励低效产能有序转移和退出, 每年安排一定的产能转移和退出补偿专项资金。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 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 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项目, 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列入“五个一百”工程重点项目, 适当给予贷款利率优惠。鼓励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并购、重组等形式,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以及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进行融资。 (省财政厅牵头, 省金融办、省国税局、省地税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
(十三) 建立强力协调推进机制
3.工作推进行动计划 篇三
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一系列重大部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一手抓资源建设,一手抓科学保教,学前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11年底,全省各类幼儿园发展到10304所,较2010年增加2606所,增加了33.85%。2012年全省又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00所,开工在建的有1300多所。但是,由于我省基础条件薄弱,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各地工作进度不平衡,有的地方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比例偏低;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还比较薄弱;科学保教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普及等。这些问题与矛盾,总体上讲,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认真研究、有效解决。
第一,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注重安全适用。我省学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总体资源不足而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迫切,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抓住国家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的良好机遇,把幼儿园先建起来。扩大资源必须首先做好规划,幼儿园的布点要坚持面向大众,扩大覆盖范围,满足基本需求,既要考虑方便儿童就近入园,还要适应我省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适应人口流动的趋势,防止幼儿园刚建好不久就出现闲置浪费的现象。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幼儿园建设,教育厅今年专门拿出一部分引导资金奖励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公办幼儿园项目。各地要坚持按标准建园,保证建设质量,确保建成一所,验收一所,合格一所,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建和扩建幼儿园,要保证改、扩建的幼儿园符合基本办园标准,能充分满足保教工作需要。要坚持城乡统筹,重点支持农村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注重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要坚持经济适用、勤俭节约,坚决不搞超标准、豪华建设,更不得用政府投入办豪华园、重点园、高收费园,人为拉大办园条件差距,导致出现新的择园现象。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幼儿,他们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特别的保护,因此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高。近来一些地方出现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更提醒我们,必须把好幼教从业者的从业资格关,决不能因为需要快速增加大量幼儿教师而忽视了对教师质量的要求。各地在新录用教师时,要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可以充分利用当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过培训后转入学前教育。要针对转岗教师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岗位的要求。偏远地区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的作用,精心做好招聘、使用等组织工作。
第三,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小学化”倾向。确保孩子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是发展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为保证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最近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认真做好《指南》的贯彻工作。要严格执行《科学保教十不准》,坚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在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进行技能强化训练等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坚决抵制社会上以幼教为名进行的不科学甚至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等加大科学保教宣传,帮助幼儿园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得乱编乱发幼儿教辅材料,防止增加幼儿学习负担、加重家长经济负担、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第四,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各地要按照《河南省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要求,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完善和落实年检制度,切实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加强对幼儿园的收费、安全、质量管理,对无证办园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实行分类治理。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问题,新建幼儿园从选址、设计到施工、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根据幼教特点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不断巩固和完善安防设施。要充分利用教育部开发的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幼儿园资质、安全、收费等方面的情况,实行精细化、动态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幼儿园园务公开制度,明确对内对外公示内容、程序和形式,实现园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对收费项目标准、家庭困难幼儿资助等要予以公示,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严禁乱收费,防止虚报冒领现象发生。
总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争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
4.工作推进行动计划 篇四
今年天津市将全面落实绿色建筑行动计划,进一步做好建筑节能,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污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供热节能减排。全年将新建绿色建筑800万平方米,完成955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全市供热计量面积力争达到1亿平方米。
今年政府投资项目、保障房、示范小城镇、2万平方米及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落实绿色建筑标准,重点推动新梅江、塘沽南部新城等4片规模化绿色建筑,全年新建绿色建筑800万平方米,特别是今年市政府确定的70项市重点项目都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组织建设。
5.工作推进行动计划 篇五
(2012年8月30日—10月31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教育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聚焦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共识。当前,我校高、初中各年级已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校要继续发展、要突破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大瓶颈、要实现“十二五”期间的工作目标,就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决心强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将紧紧围绕这项中心工作开展。根据学校学年工作计划,拟定我校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第一阶段行动计划。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成立高效课堂建设领导组
组长:伍小兵
常务副组长:黄滨
副组长:葛晓霞、郎红、程松、田贵荣、陈伟见
成员:徐政、张国琼、樊志强、许立辉、刘国友、杨永跃、蔡先明、许良川、余祯银、李昊、刘友兵、黄晚秋、张晓丽、陈宜农、杨正平、朱志敏、魏加勇、张丽、刘亚西、刘永清、林仕荣、王家泽、付仲勋、蒋远波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徐政
副主任:张国琼
成员:陈信涛、张友民、曾瑨、李文庆、易映先、黎相东
(二)职责分工
1.教科中心(责任人:黄滨)
总体负责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工作。
(1)负责指导、督促、检查班级高效学习小组、高效学习科研小组的组建与活动开展,学科班长、学习小组长职责的制订与工作情 1
况检查。
(2)负责教师教案、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的指导与检查。
(3)负责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与检查。
(4)负责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培训与工作推进情况的指导与检查。
(5)负责组建听评课小组并组织实施。
(6)负责高效课堂评价方案的制订与教师个人的评价。
(7)负责各部门工作实施情况的考核与评价。
(8)负责所属处室、级部推进工作的督促与落实。
2.德育中心(责任人:葛晓霞)
总体负责大德育工作。
(1)负责指导、督促、检查班级文化建设。
(2)负责指导、督促、检查班级高效学习行政小组的组建。
(3)负责班级高效学习行政小组职责的制订与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
(4)负责班主任的培训与工作推进情况的指导与检查。
(5)负责亲情性的家庭式班级关系建立的指导与检查。
(6)负责学生自主学习力、自主生活力、自主管理力等“三力”的建设。
(7)负责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工作。
(8)负责所属处室、级部工作的督促与落实。
3.体艺保中心(责任人:郎红)
总体负责体育艺术工作。
(1)负责指导、督促、检查体育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负责体育艺术课外活动的指导与检查。
(3)负责体育艺术美食节的组织与实施。
(4)协同德育中心负责学生自主管理力的培养。
(5)负责所属处室、级部工作的督促与落实。
4.教育服务中心(责任人:程松)
总体负责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1)负责师生阅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负责必要的硬件设施的配备与正常使用。
(3)负责学习资料的征订与印刷。
(4)协同德育中心负责学生自主生活力、自主管理力的培养。
(5)负责所属处室、级部工作的督促与落实。
5.党政中心(责任人:田贵荣)
总体负责工作推进情况的督查工作。
(1)负责学校文化建设的策划与实施。
(2)负责各部门高效课堂推进情况的督查。
(3)负责高效课堂工作开展情况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负责工作开展情况的外宣与内宣。
(5)协同德育中心负责学生自主管理力的培养。
(7)负责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工作。
(8)负责所属处室、级部工作的督促与落实。
二、工作保障措施与目标
(一)工作保障措施
1.分级签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目标责任书。校长、党委书记与各中心主任、支部书记签订,各中心主任与所属部门主任签订,各处室、级部主任与所属部门副主任(助理)签订,教科处主任与教研组长签订,级部分管教学副主任(助理)与本级部备课组长签订,级部分管德育副主任(助理)与本级部班主任签订,班主任与本班学科教师签订。
2.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全体党员按《宜宾市一中党员实施高效课堂誓词》宣誓,以实际行动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主动接受党组织监督。
3.分管领导和级部主任深入一线。各年级分管校级领导和级部领导深入本年级备课组、班级指导、督促、检查,分管年级校级领导和级部主任每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不少于2次,每周听课不少于4节;级部副主任(助理)每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不少于2次,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分管年级校级领导对所属年级工作的推进负总责,级部主
任对本级部工作的推进负总责。
3.狠抓队伍建设。狠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队伍建设,使其成为高效课堂建设的骨干与中坚力量、成为重要的推进力量。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要带头示范,在自身课堂教学中切实恪守高效课堂规范。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教研组长除听本年级课外,每周至少听1节其他年级的课)。
4.狠抓集体备课的落实。整合同年级两个级部备课组力量,每科确定一名召集人,分解任务(一份导学案至少2人共同编制),组织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必须人人发表意见;导学案的编制与印刷严格遵循“主备人提前一周备课 ——集体备课研讨——主备人修改——同组教师通研 ——主备人再修改——备课组长把关签字——年级分管领导签字付印”的程序,确保质量。
5.组建高效课堂听评课小组。由骨干教师和课改积极分子组成听评课小组,每周听课,课后评价与反馈。听课评小组成员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
6.高效课堂研究课。每周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组织高效课堂研究课,人人承担,提供案例,共同研究。
7.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工作推进得力、考核成绩优秀的,评优晋级提拔优先,给予物质奖励,提供外出考察培训机会。对推进工作不力、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当年不得评为任何先进、不得晋升职称;如属干部或组长的,就地免职。(该考核评价得分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
8.调整课堂教学时间及课程设置,保证学生课堂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艺体活动课程的开设。每节课由现在的40分钟调整为45分钟,上午四节、下午三节学科课程,下午第四节为活动课程和体育锻炼。
(二)工作目标
入格。遵循“学习—模仿—用模”的路径,人人吃透“271高效课堂”的理念,人人熟悉“271高效课堂”的模式,人人遵循“271高效课堂”的环节。教师能按“271高效课堂”的模式备课、编制导学案、上课、辅导,学生能按“271高效课堂”的模式预习、探究、三、推进步骤
1.8月21—30日,培训教师,学习理解,统一思想。
2.30日,启动。召开宜宾市一中高效课堂建设启动大会,明确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签订各级目标责任书,聘任听评课小组组长。
2.9月3日—8日,小组建设与培训学生。
(1)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根据学生状况共同组建班级高效学习行政小组、高效学习小组和高效学习科研小组,合理布局小组座位,推选学科班长和小组长,明确学科班长和小组长职责。
(2)班主任培训班级干部和行政学习小组长,学科教师分别培训学科班长、学习小组长、科研小组长,班科教师共同培训学生。
(小组建设工作完成不好的班级延续到做好为止,不受时间限制,且完成之前不得进入下一环节)
3.9月10日—30日,初步实施,建立制度;重教与学行为的转变,不盲目追求进度。
(1)学习按照“271高效课堂”模式的“三段六步”法实施教学,初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启动大德育工作,初步确定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学生“三力”意识初步形成。
(3)学校文化建设策划初步形成。
(4)体育艺术活动课程初步开设。
(5)校园网络畅通,班级多媒体设备正常使用,资料印刷及时保质。
(6)开展一次师生读书节活动。
(7)学生、家长理解支持。
(8)制订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9)召开第一环节总结会,提出下一环节工作要求。
4.10月1日—31日,学会应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彻底转变。
(1)教师熟练编制导学案,课堂教学全面按照“三段六步”法
(2)班主任及学科教师严格按照“271高效课堂”要求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与当堂训练、课后迁移强化训练,指导“三个小组”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各班学生人人参与讨论、人人参与展示、人人参与点评,“三个小组”活动充分。
(3)重新规划班级文化墙,开展一次班级文化墙评比活动。
(4)以丰富的活动支撑班级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亲情性的家庭式班级文化。
(5)开展一次体育艺术美食节活动。
(6)体育艺术活动课程全面开展。
(7)学生各类自主管理团队建立并开展活动。
(8)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基本形成。
(9)更换教室后墙黑板。
(10)召开一次阶段总结会,表彰先进。初步实现由“用模”向“建模”的过度。(此项工作根据对各级部、各学科的实际情况而定,未全面实现“用模”的级部或学科不得进入下一阶段)
6.县消费扶贫行动推进工作方案 篇六
一、总体目标
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持续推动扶贫产品“五进”对接承销、申报认定带销、宣传推介展销、东西协作直销、帮扶力量助销等活动,全方位多途径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动员各单位各部门通过预算单位采购、扶贫产品交易市场、线上线下销售等方式购买扶贫产品,2020年全县消费扶贫力争达到3000万元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力争超过4500万元,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政府通过支持平台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加强监管服务等,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诚信生产经营扶贫产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用市场需求引导全县扶贫产业的发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巩固和提升产业扶贫成效。
(二)坚持优势互补与互惠互利相结合。以扶贫为导向,坚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脱贫与解决城市“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问题相结合,充分挖掘全县优质扶贫产品,不断提高扶贫产品品质,有效将市场消费、产品销售、农民增收串联起来,通过消费促进销售、销售促进增收。
(三)坚持创新方式与建立机制相结合。坚持创新消费方式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大力打造以“三专一平台”为重点的消费扶贫行动载体,推动建立扶贫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
三、工作任务
(一)规范扶贫产品认定,持续发挥消费扶贫带贫益贫作用
1.申请条件。全县具有法人资格和带贫机制的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向县级相关部门自愿提交扶贫产品认定申请,并承诺提交的申报材料和带贫成效真实可信,产品质量合格、价格合理。申请认定的产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符合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带贫减贫机制健全。
2.认定程序。申请扶贫产品认定的企业、合作社等向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供销合作社等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按要求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经初审后再推荐到县级扶贫部门,县级扶贫部门会同网信、发改、教育、财政、农业农村、商务、市场监管、供销、工商联等部门对申请认定的市场主体和产品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产品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市扶贫部门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复核,对县区推荐的扶贫产品名录进行评审筛选后,报省级扶贫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复核。省级扶贫部门定期将复核通过的产品名单报国务院扶贫办汇总。
3.监督管理。县级有关部门对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纳入《产品目录》的供应商和扶贫产品有效期为一年,实行动态管理。申请单位在有效期满前三个月再次提出申请认定。有效期内,已认定的扶贫产品状况、带贫情况等如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向原认定单位报告并逐级上报,对不再符合认定条件的产品逐级审核、报国务院扶贫办退出《产品目录》。
(二)加强政府支持引导,着力推进帮扶力量采购扶贫产品
1.鼓励单位采购扶贫产品。充分发挥全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组织好全县扶贫产品货源,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鼓励全县各级预算单位、帮扶单位、社会团体,通过优先采购、预留采购份额等方式,采购扶贫产品,定期统计和通报采购扶贫产品情况。
2.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消费。积极推进东部协作地区持续开展消费扶贫产销对接行动,充分发挥在天津市蓟州区开设扶贫产品专馆、展销中心的优势,争取在东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商场开设扶贫产品销售专区,引导东部结对地区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与我县建立定向采购合作机制,支持东部企业在我县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生产和销售闭环。引导和支持东部协作地区加强全县电商人才培训,搭建网上销售平台。
3.挖掘中央定点扶贫单位消费。加强与中国化工集团的对接,充分发挥部门、行业优势,引导企业在机关或生活区设置消费扶贫专柜、专卖店,开设扶贫爱心窗口、扶贫超市,推动扶贫产品进机关、进企业。采取“以购代销”、“以购代扶”“展示展销”等方式,深入推进中国化工集团消费扶贫。
4.动员社会力量销售扶贫产品。发挥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帮扶单位等各方面社会力量作用,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产品和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搭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医院、军营与我县农畜产品供需对接平台,鼓励引导批发市场选用扶贫产品,双方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鼓励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带头消费帮扶村、贫困户产品,积极为帮扶对象产品进行代言,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方式帮助宣传推介我县农产品。
(三)强化“互联网+”消费扶贫,持续提升扶贫产品线上销售成果
1.发挥扶贫832平台作用。按照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供销联社《关于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通知》(甘财采〔2019〕11号)、《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实施方案》(甘财采〔201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通知》(甘财采〔2020〕10号)精神,充分发挥扶贫832平台作用,为我县扶贫产品销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鼓励各级单位采购扶贫产品。
2.强化中国社会扶贫网承接功能。组织供应商定期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利用扶贫产品统一发布门户的功能作用,为扶贫产品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等提供技术支持、支付结算优惠、后台数据连接、推荐扶贫产品、拓宽销售渠道等服务,做好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和地方馆等与社会扶贫网数据直连直报工作,全面准确统计扶贫产品销售数据,推动消费扶贫行动迅速开展见效,助力社会各界便捷采购扶贫产品。
(四)健全市场对接机制,不断扩大市场主体线下销售规模
1.布放消费扶贫专柜。按照市上既定的300个目标任务,积极稳妥推进消费扶贫智能柜布放工作,组织开展专柜进机关、进社区、进商场、进医院、进车站,打通扶贫产品走向消费者的快捷通道,按照任务要求全县今年力争布放100台左右,明年力争达到300台。
2.建设消费扶贫专馆。动员引导贫困村扶贫产品供应商按市场规则组织产品入驻县级消费扶贫生活馆,进行宣传、展示、销售,打造综合销售平台。
3.设立消费扶贫专区。县商务局会同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制定实施方案,依托社会扶贫网,动员扶贫产品供应商和经销企业在淘宝、京东等主要电商平台及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设立消费扶贫专区,助力扶贫产品的宣传、展示和销售。
4.运营消费扶贫地方馆。加大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特产展销中心”的合作力度,在天津市蓟州区展示全县优质扶贫产品,动员社会各界购买和帮助销售扶贫产品。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工作调度。要进一步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研究解决消费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统筹推动落实消费扶贫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措施,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消费扶贫上台阶、上水平,确保消费扶贫取得实效。要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加快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等建设运营进度,并于9月15日前将工作方案和“三专一平台”建设运营情况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9月份,要结合“工会带你看--行”网络直播活动和农民丰收节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
10月份,配合市上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成果展示活动;
2021年起,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扶贫产品销售模式不断完善,销售金额稳步增加。
(二)落实政策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遵循自愿原则、尊重市场规律推进消费扶贫行动,不搞行政摊派,不搞“一刀切”。要将消费扶贫列入重要议事工作日程,及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要落实物流、金融等政策和品牌认定、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支持,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步伐,支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持续生产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
(三)强化监测指导。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扶贫产品监管,强化扶贫产品质量管理,对出现严重问题的,一经查实,立即将其清理剔除出《产品目录》,并将相关市场主体纳入扶贫失信黑名单,情节严重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要加强经营主体监管,特别要加强对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和地方馆等各类扶贫产品销售渠道的监管,对于不诚信经营的销售渠道,或未按规定要求销售扶贫产品的,向社会公开通报曝光;
要加强预测预警和跟踪服务,对存在滞销风险、出现滞销苗头的扶贫产品,加强分析研判,落实保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用好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做到发现一起解决一起。
7.工作推进行动计划 篇七
一、充分认识《意见》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项工作, 认识它的意义所在是开展工作的内生动力。《意见》的出台是对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积极回应, 是转变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重要方略, 是提升学校体育科学水平的内在诉求, 是遏制和扭转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基本面下滑的重要举措。《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 充分体现了改变学校体育在教育工作中薄弱环节的国家意志。《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体育, 增强学生体质, 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现教育现代化,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研读《意见》, 我们会对学校体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对学校体育发展目标有更加清晰的定位, 对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有更加强烈的意识。增强使命和责任意识至关重要, 能使我们有一种更加昂扬向上、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奋斗的精神追求, 对学校体育现实中的差距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对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在具体工作中会更加具备脚踏实地实现目标的工作作风。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感, 对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意见》提出:“把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基础工程, 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改革不是相互分离、单兵独进, 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改革的联动、改革的统筹协调上。袁贵仁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关键是搞好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推进机制, 核心是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抓住主要矛盾、重点问题、关键环节, 力争事半功倍推进工作。”综合改革要求我们在更大视野、更大胸怀、更大格局下来做顶层设计、试点先行、系统推进。《意见》的出台, 预示着学校体育工作将以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 踏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新征程, 奏响学校体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篇章。
贯彻好十八大精神, 落实好《意见》, 一是要认清三个意义 (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幸福家庭、健康中国的重要意义) , 将《意见》内化为推进工作的不竭动力;二是要凝聚三种力量 (增强学生体质, 必须凝聚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战线的共识和力量) , 形成长效机制, 从而真正啃下“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块“硬骨头”;三是要遵循三个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养成规律) , 变学生体育锻炼的被动为主动, 变他律为自律, 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要加强三个联动 (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和社会参与联动, 学校、社区和家庭联动, 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各政府职能部门联动) , 形成合力, 立体推进, 综合治理, 真正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因此, 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意义, 把青少年的健康素质作为国民素质的基础, 作为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真正把加强体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自觉贯彻落实《意见》精神, 切实把学校体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深化对《意见》内涵特征的把握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深化对《意见》内涵特征的把握, 必须弄清其要点要义。《意见》与中央7号文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政策一脉相承, 步步推进。紧密围绕“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一主旋律, 开篇以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为前提, 重点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学校体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体育教师短缺, 场地设施缺乏, 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针对存在的问题, 《意见》从学校体育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评价和组织领导等方面, 打出一套组合拳, 来回应新形势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要求。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学校体育的总体思路, 指出“学校体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加强政府统筹, 加强条件保障,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 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质量, 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 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 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总体达到国家标准, 初步配齐体育教师, 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更加完善, 基本建成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各方责任更加明确, 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的奋斗目标。实际上这是回答了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体育需要“做什么”的问题。
《意见》从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从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和实行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三个方面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监测评价机制, 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和管理、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力度、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检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奖惩机制和营造学校体育发展良好环境等方面强调和明确了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从《意见》的内容来看, 充分体现了时代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实际上这是回答了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体育需要“怎么做”的问题。
三、认真落实《意见》的精神, 努力探索江苏学校体育新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创新性地落实《意见》要求, 结合与转化、突破与创新是学校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学校体育发展到今天, 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变革, 以及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需要重新审视体育教育规律和价值追求, 以便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上作出更加明晰与正确的抉择。面对现实诸多困惑与问题, 学校体育该如何突破掣肘?在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关于率先实现教育强省和教育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 我们站在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起点, 认真总结经验, 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 在对江苏学校体育现状进行基本研判的前提下, 深度思考发展方略, 找准深化改革突破口, 重点围绕工作思路、行动举措、制度建设和创新机制四个方面, 不失时机地进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努力推进江苏省学校体育向广度深度拓展。
(一) 思路创新, 坚持战略引领发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思路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 把现在和未来有机连接起来, 帮助人们取得预期成效。吴康宁认为:“中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在这个关口需要特别用心思考‘成功的教育改革究竟何以可能’的问题”。学校体育改革, 就是要革除既往发展方式的弊端, 为学校体育发展注入动力、增添活力, 实现学校体育的科学发展。实践经验表明, 形成一个总揽全局、顶天立地的工作思路是推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创新江苏学校体育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既是对学校体育工作者智慧的检验, 也是对学校体育工作者意志的考验, 更是对学校体育工作者社会责任的考量。
基于此, 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 立足于江苏学校体育情况, 以历史为基, 以规律为经, 以政策机制为保障, 以创新发展为动力, 我们提出了“把握形势明晰思路, 依据政策定准思路, 探索规律创新思路”的设计思想, 形成了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为核心, 以“三升一降”为目标 (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学生耐力、力量、柔韧性等体能素质明显提升, 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肥胖和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 , 以“四大工程”、“五大重点”为举措, 以“四大制度”为保障, 以“四项机制”为活力的江苏省学校体育工作总体思路, 开启了基于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省域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之路。
(二) 制度创新, 激发活力助推发展
田正平认为, “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后发国家来说, 由于追赶发展的压力异常沉重, 而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源等现代化动力因素又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育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 在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中, 江苏省注重加强制度创新, 助推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1. 法律制度: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该条例是我国首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规定了江苏省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责任主体, 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领导, 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这部法规的出台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了法律保障。
2. 监测制度。
江苏省从2007年起, 已连续6年实施了以大学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情况回溯生源地的社会公告制度, 而《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制定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方案》, 每年对全省10万样本量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形成《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 并向社会公告, 首次建立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线, 健全了覆盖全省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和制度。
3. 评价制度。
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及安全工作的通知》, 以此改革和完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内容、标准和方法, 进一步强化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导向作用。目前, 全省13个省辖市全部将体育考试成绩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计入初中升学考试总分, 还在高中学业水平综合评价中提出了体育评价的要求。
4. 联席会议制度。
经省政府同意, 江苏省建立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每年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就“合作培养人才、体教结合、运动员文化教育、校园足球的开展”等问题多次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磋商, 并出台了相关的贯彻意见。
(三) 举措创新, 勇克难题促进发展
蓝图绘就, 重在落实, 落实才是硬道理。德鲁克在其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说:“管理是一种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 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学校体育的发展思路与实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此,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了“抓重点成亮点”提升工作的影响和地位, “抓领导促重视”推动薄弱工作开展的工作思路, 组织实施了一批工程。
1. 全力实施“四大工程”
(1)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从健康监测和健康干预二个维度设计路线图。为了保证“到2015年, 全省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体质健康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总体目标要求, 江苏省从健康素养提升、体育活动推进、健康服务改善和心理健康促进四个方面, 研制并出台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2) 体育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一是大力开展体育教师培训, 2007年至2012年先后组织实施了二轮“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 为江苏省每所中小学校培训了一名专职体育教师;2009年开始, 省教育厅每年选派中小学体育教师和高校体育管理干部赴国外学习培训。二是全面实施体育教师体能考核, 2011年省教育厅研究制订了《江苏省体育教师体能测试标准》 (试行) 。三是着力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职前教育质量, 省教育厅于2011年启动了对江苏省域内所有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三年级全体学生基本功测试工作。
(3) 农村场地器材条件保障工程。江苏省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布局调整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体育艺术“四项配套”工程等, 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设施条件。2012年, 江苏省启动了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工程, 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 将江苏省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建成塑胶化场地。
(4) 体育艺术“2+1”工程。江苏省从2009年开始, 将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进一步推动“体育、艺术2+1项目”在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的全面实施。
2. 大力开展“五大重点”工作
(1) 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一是保证开齐开足体育课, 二是形成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三是实行课外体育活动课表化 (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必须安排一节课外体育活动, 并列入学生课表, 形成制度) 。经过抽查, 江苏省已有90%以上中小学达到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
(2) 积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在培训人员、配备器材、规范测试、上报数据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多次受到教育部的表彰。2009年至2011年全省上报学校数分别达到87.5%、99.1%、98.7%, 连续三年位于全国第一。
(3) 不断深化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江苏省是最早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省份, 在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中, 逐步构建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注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突出对学生体育意识、健康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了条件。此外, 注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 开展了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的研究。对高校, 出台了《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制定了《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
(4) 深入开展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多年来, 江苏省一直重视学校体育科研工作, 在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中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取得团体总分三次第一名、一次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2012年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上也获得第一名。组织编写了《阳光体育运动读本》、《江苏省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 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还联合成立了“教体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组。
(5) 共同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2011年5月, 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联合召开了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会议, 并下发了《关于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意见》, 成立了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足球活动和竞赛, 建立了江苏省各级青少年校园足球阳光联赛制度。
(四) 机制创新, 营造环境激发干劲
加快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 需要创新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等来激发人们的干劲。
1. 表彰奖励机制。
2006年, 江苏省制定了《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评选办法》, 规定每两年评选一批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并由省教育厅颁发奖牌, 予以表彰。
2. 督导检查机制。
近几年来, 江苏省及各级督导部门每年开展以保证体育课时、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的专项督导, 并及时公告督查结果。为贯彻《意见》, 2012年从11月份开始, 对全省全部652高级中学开展了专项督查, 对高校则开展了覆盖全省所有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检查。
3. 考核评估机制。
江苏省将体育工作的一些核心指标列入对各地区教育的所有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如, 江苏省县 (市、区)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中就包括“每所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 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
4. 竞赛与训练机制。
江苏省各级各类学校普遍调整了体育运动会次数, 每学年都要召开春、秋季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很多学校还根据实际, 举行具有本地特色的体育周、体育节等活动。
尽管如此, 江苏省学校体育工作区域发展还不均衡, 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体育师资的配备、场地条件的改善、体育经费的投入、配套政策措施的完善仍然是制约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 各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依然步履维艰, 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仍任重道远。
四、结语
8.在培训项目中推进行动学习 篇八
国网天津电力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引入行动学习的理念。培训中心在中层干部、班组长等重点培训项目中横向推进行动学习,让学员体验“GROW模型”(解决目标性问题)、“十步法”(解决差异性问题)等过程方法开展问题分析和行动方案制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行动学习横向推进情况及阶段成果
按照公司开展行动学习工作的部署,培训中心在2014年开展的全部中层、班组长培训班(共11个班次)中开展行动学习的培训,在公司层面横向推进行动学习的开展。每个培训班用1.5天时间,由咨询公司培训师指导,进行行动学习理论学习,分小组提出问题,截至目前已完成5个中层培训班、4个班组长培训班的培训,受培学员303人,涉及公司各基层单位。重点训练了运用“GROW模型”过程方法开展问题分析和行动方案制订。
这种横向推进行动学习的方式,对在公司内全面推进、普及行动学习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行动学习以问题为载体的团队学习方式,为学习化工作提供有效工具,有效地解决了培训脱离实际工作的难题,为培训方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一流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的落实。
开展横向推进行动学习的主要做法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2013年中心有关人员参加了公司组织的首期培训,并且在三季度的两期班组长培训中试点开展行动学习的培训,2014年初中心自行组织了行动学习讲座,教研室主管以上人员全部参加了培训。今年中心两次参加了公司人资部组织的行动学习推广专题研究。通过学习、研讨,培训中心对行动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如何有效引入行动学习,引导员工知行合一有了新的思路。
找准定位,确定目标
在公司整体推进行动学习工作中,培训中心应该做什么?怎样发挥中心的支撑作用?中心在学习、研究行动学习的内涵后,认识到中心要充分发挥培训平台的优势,在重点项目、重点人群横向推进。因此选定在中层、班组长这两个公司十大培训项目中横向推进行动学习,使涉及各个单位的中层、班组长了解、掌握,通过他们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改善员工心智模式。
找准议题,严格过程
在每个培训班中,分为4—5个小组,每组8人左右。每组成员由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组成。每组首先由每人选出1个岗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经过“团体列名”集中、排序,选出小组议题。学员选出了“降低线损”“提高抢修效率”“如何减少应收账款”“如何为青年员工搭建成长平台”等议题,严格按照“GROW模型”的规范步骤执行。议题确定后,各组针对议题采取头脑风暴法遵循SMART(具体的、可衡量的、富有挑战、结果导向、时间界限)原则进行第一步目标设定(包括近期目标、中远期目标)和第二步现状分析(应用鱼骨图找出影响因素),分析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第三步制订“发展途径”,依次发表个人观点,按小组集中、班级集中的方式汇总措施,将措施按照收益情况和实施难易度进行方案评价,确定重大机遇措施优先落实。第四步是“制订行动计划”,计划具体、可操作、可跟踪。一次课下来,每个小组将卡片列于墙上,将研讨结果写于9张大白纸挂在墙上,提高全员可视性、共享性。
初步成果:(1)推广了行动学习理念。303名中层、班组长接受训练,扩大了行动学习在公司的影响。(2)编制了行动学习训练课件。完成一个行动学习训练课件,即将在网络大学投入使用。(3)受到了学员的好评。学员反映行动学习是个解决问题、组织会议的好方法。行动学习对我们日常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有助益,从思维层面是一个提升,大大改变思维习惯、优化思维模式、改进心智模式;规避、减少了埋怨、大嗓门、一言堂等现象;提高了组织(部门)的和谐度;提高了大家在解决问题中的参与度。
应用行动学习解决问题实例
议题:如何引导青年员工健康成长、岗位成才?
项目背景:在国网天津培训中心开展的中层第一期(管理)行动学习培训中,第四小组7名学员分别来自不同的基层单位,每人所在部门每年都有高校毕业生入职,有的新员工成长较快,3-4年就成为了主力;而有的新员工毕业学校、学历层次并不差,却表现平平,成绩不突出,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成长较慢。经过大家研讨,认为“如何引导青年员工健康成长、岗位成才”是每名中层干部带队伍、培养人才面临的共性问题,所以确定“如何引导青年员工健康成长、岗位成才”为该小组的议题。
问题分析:一是青年员工到了工作岗位,由于没有社会经验,感觉迷茫,不能迅速实现由以个体学习为主的学生转入以群体工作为主的员工。二是基层单位、部门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不够规范、科学,有的部门风气正,对员工的影响好,有利于员工的素质养成、进步与成长,而有的部门风气差,员工对钻研业务、规范行为不知所措,对青年员工产生不好影响。三是有些基层单位的员工成长通道还不够明朗、清晰,存在重工作、轻培养,重形式、轻过程的情况,对培训结果和使用关注不够,影响青年员工主动进取,不利于青年员工成长。
主要任务:①构建职业规划。结合新员工所要从事的专业工种及个人所学专业、学历层次,为每名新员工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培养方式、培养目标、考核形式,并将各阶段成果记入员工成长档案。②完善晋升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岗位、技能晋升机制,晋升必须有基层经历,严格开展成效评估,择优使用。③开展技术技能培养。优化培训方式,创造学习环境,定期组织青年员工业务培训,重点开展技能培训,学以致用,全员通过技能鉴定,创造锻炼机会,开展老员工与青年员工传帮带,建立一对一新型师徒关系。④鼓励青年下基层。改善基层工作条件,缓解压力,适当提升一线补助,鼓励员工下基层。⑤提升价值观。加强思想教育,开展正面的教育、引导,营造优良的工作氛围,提高新员工工作责任心,提高价值观层次。
项目规划设计如图1所示:
行动方案实施及初步成果:对大家研讨形成的行动方案,每位中层可带回到岗位,与自己所在的部门领导修改完善,在部门实施。对行动学习过程,大家学习、体验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下一步工作构想
拓宽行动学习应用范围
在管理类培训项目中拓宽行动学习的应用,如在普通管理人员中开展培训、在技术人员中开展培训。中心将编制“行动学习”课件和学习手册,重点展示行动学习的过程、关键节点、典型样例等,与网络大学结合,使公司员工随时登录学习。接下来要编制题库、案例,建立行动学习系统化培训模式。
开展催化师的培训和认证
系统化开展催化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为公司打造催化师队伍,为基层开展行动学习提供有力帮助,支撑公司整体推进行动学习。同时开展中心培训师的培训,探讨催化式教学在管理培训中的应用。
在重点项目做好深化应用
【工作推进行动计划】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工作推进计划09-09
旅游局推进旅游发展工作计划09-02
行政综合部工作总结及推进计划06-22
综合医院中医药推进行动方案09-14
乡镇 工作推进方案09-21
整改工作推进情况报告07-31
项目推进工作总结08-26
环境整治工作推进表10-18
六月份重点工作推进情况09-24
城乡推进环卫治理工作措施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