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读书笔记(共12篇)(共12篇)
1.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篇一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读完后,就如同说的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2.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篇二
读教材书增底气: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 自然要学习教材。教材包括课本、教辅资料、教学参考、音像资料等。读课本是首要任务, 在读课本时要先读课程标准 (大纲) 。通过学习掌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结构, 在宏观上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精神实质;然后逐章逐节地学习, 把握全书的重难点;还要把教材中每课时教学内容的阐述方式、例证、思维的转承过程、作业设计都要读懂读透。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构思教学方式、学习活动过程、课堂结构形式、多媒体和教具的使用, 现实生活中课程资源如何开发等环节。由于领会了大纲, 吃透了教材, 明确了重难点, 注重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重组, 在课堂上又能表达清楚, 启发有方, 通过反思可孕育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 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
读专业书生才气:学科知识的专业性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学术专著, 只有对自己学科专业理论的深刻把握, 对学科前沿知识动态的敏锐洞察, 才可能吃透教材, 挥洒自如。育人的技能、策略的专业性要求我们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手段, 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只有在运用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 才能科学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才可能称为专业技术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教师必须深入阅读的第一本教育著作。苏霍姆林斯基在其35年辛勤的教育活动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写下了大量的教育著作, 包括42本专著、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读《论语》书显大气:王财贵博士说过:“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这本书不读, 枉废你是中国人!”《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 它集中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 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目前, 中外企业家都在研读《论语》。古今中外都在关注孔子, 读过之后, 才能真正领略到古人的博大精深、人文修养和从容睿智。作为21世纪的教师更应精读《论语》这本书。
读经典书补元气: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 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 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 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 它永远不会过时。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 没有经典的文化不成其为文化。经典的范围很广, 建议教师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易经》《礼记》《古文观止》等, 教育方面的如《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陶行之文集》, 科技方面的如《时间简史》等。读经典要有选择地读, 要精读、细读, 通过阅读, 在与名家智者的对话中成长。读经典是教师自我充电和成长的必由之路。
读诗词添朝气: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追溯中国诗歌的历史, 早在殷商时代就已成型, 踏着秦砖汉瓦, 穿越唐山宋水, 乘着明月清风一路走来, 其丰沛的情感体验, 超然高雅的审美品位, 华美的章节韵律, 曾经燃起多少人心头激荡的热情, 曾经带给我们多少美的享受, 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多么缤纷绚烂的精神驿站和心灵家园!就诗的本质而言, 它是文化积淀的结晶, 生命光辉的灼射, 情感喷发的形式, 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象征。诗歌是语言的皇冠, 它能用最凝练含蓄的形式打开人们的心灵密码和想象空间;诗歌是一种指向, 一种高度, 她以哲学的释言穿越世俗的烟尘温暖人间, 她以纯粹的感觉帮助我们脱离繁琐与困顿, 迎接生命中迷失已久的感动。一位哲人说过, 一个没有诗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 一个丝毫没有受过诗的艺术熏陶的人必定是缺乏文化品味的人。我们需要诗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透过表层深入内心, 感受生活的美好;需要用诗的智慧来感受历史, 鼓舞力量, 放飞梦想。愿诗歌让更多的人们在奔波之余, 感受诗的灵性和意境, 温暖那些已麻木迟钝的知觉, 体会那些久违的阅读乐趣和情怀。
读休闲书养灵气:读专业书、经典书是严肃的, 久之易累。生命还需要在休闲中滋养她的灵气。因此, 还应该以休闲的心态读书。休闲的书是除专业的、经典的、理论性很强的书籍、大部头著作之外的读物。如杂志、报纸、漫画等可以随手拿来翻看的较小的读物。在所有的杂志中, 品味最高、涉及领域最广的杂志便是《读者》, 其中的文章让人读后总会反思良久。《意林》中一个个精彩的中外故事使人大开眼界, 领悟到许多的人生哲理。工作之余, 一杯茶, 一本书, 便可陪伴我们度过很多的闲暇时光。在书中徜徉, 与文字对话, 心是充实的、快乐的!人生态度也在悄悄地变化着, 遇事不那么急躁了, 工作更踏实了, 待人接物更有度了。正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所说:“心若改变, 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态度改变, 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 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 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拥有休闲之心, 会将枯乏的哲学著作读出百般滋味;拥有休闲之心, 俯仰得感悟, 一叶一菩提。在休闲中读书, 在阅读中休闲, 从而耕耘心灵和个性, 丰富生命, 孕育灵气。
3.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篇三
一、 一句智慧语录,一粒思想种子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充满智慧的语言,那是我们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成员收集并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智者语录。
“青年教师读书社团”要求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习,我们用每周一句“智者语录”进行引领,在青年教师的心中播下一粒粒思想的种子,让这简短却蕴含教育哲理的语言唤醒他们的心灵。
如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没时间学习的想法,校领导与老师们分享了名师的心得,让教师们体会到很多现状是可以逆转的,很多困惑是可以在瞬间被智者解答的。
因为阅历的问题,年轻人最容易产生抱怨的心理,校领导赠与社团老师们这样几句话:
1.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方法不好。
2.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命题。
后来,青年教师们通过读书收集智慧语录,与大家一起分享。那些充满正能量的语言,点燃了读书社团成员的智慧,帮助他们形成了健康乐观的职业心态。
二、 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
为了让更多在阅读中成长的名师成为青年教师们崇拜的偶像,我们确立了“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的阅读策略。王崧舟、窦桂梅、魏书生、华应龙、管建刚等一张张名师的教育面孔开始走进青年教师心中,一张面孔,一个故事,一部名著,成为教师的囊中宝物,边读边品味名师的成长,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建立自己教育信仰的大厦。
教育思想其实都是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比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在这个教育信息轰炸的时代,教育理论专著丰富了教师的思想底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书,还应不断实践和反思。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读书让农村青年教师有了自己的思想。现在老师们能独立解读教材、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了。读书让农村教师上课更游刃有余了,成为了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
三、 一个培训计划,一条成长之路
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又是靠业务行走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为此,我们的教师读书社团除了看书学习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基本功训练来帮助教师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幸福。传统的“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是我们培训的内容,但是面对生本教育的新理念,我们拓宽了教学基本功的内容,如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学生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等等。我们制定了 “四个一”培训目标:写好一手字(教师粉笔字、钢笔字书写能力);读好一篇文章(教师普通话水平和朗读能力);上好一堂课(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写好一篇文章(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能力)。
每周进行一次粉笔字、钢笔字展示交流;每周由一位教师进行朗读能力展示;每周由一位教师上教研课;每月一次读书体会及教学反思交流;每学期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老师们越来越觉得,读书学习、基本功训练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远离浮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读书能让农村青年教师改善专业结构、生成教育智慧、构建专业精神。
4.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篇四
吴非老师一是位行走的智者,一位语无惊人死不休的思想战士。他为迷茫的教育者们,自我反思却无所适从的年青人指明方向。在他的一篇篇指点迷津之后,我看到自己身上匮乏的东西,是啊,读书时的教育理想,有多久没有去触碰它,真是久违了!
一遍遍想在教室里的自己,想在课堂上的自己,想在校园里的每分钟。是缺少激情的日子,很少有事让自己全付精力去应对。
回想自己少年时,还是颇有几分壮志豪情,一部电影就能让自己激动不已,看来,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啊!于是,有翻出那曾让自己激情的岁月印记。我用一本书——《致青年教师》,两部电影——《危险游戏》《放牛班的春天》,来唤醒自己。
先与我来到这部电影《危险游戏》中。这是个教育挽救心灵的故事。露安,从海军陆战队退役的青年教师,怀着一个教育理想,来到高中教书。不料,她教的是一群桀骜不驯的放牛班学生。当她遇到这班“无药可救”的学生时,她无奈的叹息。但是,这位初为人师的率性女人,却不按常理出牌,倔强的用自己的爱,感化了这班原本处在社会边缘、丧失对未来信心的人,孩子们信任她,依赖她,把她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感动之余,让我想起另一部著名的师生情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我对《放牛班的春天》有更深的情感,因为唯美的画面、真挚的感情,和纯美如天簌般音乐。
两部影片中,教育者面对的,都是一群被定性的坏孩子,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觉得外部世界鄙视、甚至在仇恨他们。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无力改变现状,于是,用最偏激的行为来回应世界。他们尝试破坏、戏弄老师,但这些行为,正是他们内心脆弱的表现。只有最具有爱心的人,才能感觉到。有爱的人,比平常人多一份慧质,敏感的看到孩子们渴求关怀与爱的强烈愿望。只有用大慈的心给他们最真挚的帮助,用点滴细节给孩子暗示:“我喜欢你们,我爱你们!”
让我们一步步回忆《危险游戏》中露安老师的作法吧!感谢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可以怀揣教育理想,艰难前行。
当全班学生乱作一团,无人理睬这位本该是课堂权威的露安时,露安用“跆拳道”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这不按常理的有趣作法,真的很有效。是的,周围同事看笑话般想看露安出丑,为她这一着怪棋感到不可思议,但确实,露安成功了。课堂上,如果学生都无视教师的存在,那对教师就是最可怕的错误。走出这成功的一部,就象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个小小缺口,至少现在,学生们可以注意这位课堂的主宰了。
当露安想讲授知识时,她又一次感到迷茫,孩子们听不下去,也听不懂。这时,露安选择了一个切入点:“死亡”,还有那首带有点隐喻的诗。露安真是一个聪明人,他的学生开始出入图书馆,讨论老师提出的话题,让图书馆的老师摇头,哈哈,我们盼望的情节中出现的奇迹,一点点在我们面前展开。
教书、育人同样重要。露安不仅仅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她想帮助孩子,挽救心灵。一个黑人男孩犯错,她来到男孩的家里,抚摸着孩子的头,跟父母说:“他是好孩子。”我们所有观众都应该感到激动,因为男孩父母的表情,就象阳光一下洒到脸上一般。之后,因为金钱问题,露安也尝试给他帮助,虽然自己的钱只够每天买个麦当劳,但露安几乎是威胁的让男孩接受自己的帮助。
另一位黑人女孩,因为结婚,想放弃学业,到一所可以学习家政的学校学习,从此成为家庭妇女时,露安又带着她的那份执着出现了。她要让这个有才华的女孩继续读书。读书,是一种梦想,是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帮助还有很多,以至于当露安因为自己失误想离开校园时,她得到了生命中最好的礼物:全班同学的强烈反对和一块作为挽留的巧克力,还有作为教师的最高赞赏:我们爱你!露安感动了,此时她知道,自己已是她们的精神支柱,自己可以给孩子提供无限的安全感,她,已经不能走了。
就象《放牛班的春天》中,克莱门特离开时,收到的人生最美好的礼物一般:那满天飞舞的纸飞机、纸飞机上的深情祝福与留恋、还有那伴随自己离开的脚步、渐行渐远的天籁歌声……
作为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故事也展示了两个小插曲,表达了这样的命题:教育不是万能的。其中,两位黑人男孩不再回到校园,露安执着的想唤回他们时,却遭到黑人母亲的唾骂:他们读书有什么用?他们注定是失败者、社会的边缘人,无法改变命运的弱者。没有人能挽救他们,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另一种尝试也是失败的,这个故事中被打死的男孩,已经试着踏出改变命运的一步,他几乎听从了露安的建议,但是,当他急切想改变人生,进入校长办公室时,他的故事永远的结束了。仅仅是因为没有敲门,仅仅是因为校长自以为高明规则,男孩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这是不是编剧的一个隐喻,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敞开心扉,来接纳这个孩子,来接纳这一帮无助的放牛班。
这两个插曲,也许都是编剧给我们的艰难思考,露安,只是一个个体的人,怀惴教育理想,却不能真正改变别人的命运。是否这部影片也想让更多的人走入深层的思考,我们的社会群体,应该敞开心扉,接纳与关怀这样的孩子。
5.《致青年教师》初中读书笔记 篇五
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书上有这样一些话“班会上没能忍住内心的悲伤,你哭了。因为看到学生的冷漠,因为看到一些学生缺乏羞耻感,你感到痛心,那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人,我们必须自己首先使情感正常的人哭泣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人爱和幸福。”
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开班会的时候,或者在课上的时候,有些孩子不听话或者一些社会现象而让你流泪悲伤,那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要阻止它流下来,这是你情感的表现,哭泣也落泪,未必是软弱,作为指引者的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并与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阅读的经历,他的阅读在于他阅读量的多少与是否有效。如果是有效的,就会产生人文情怀,他的情感就能被唤醒,也一定会有所感动。如果在他人生中缺少了阅读,那缺少的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成长的需要,一个人阅读积累,代表他的发现就会越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会有所提高。
学生的阅读很重要,而老师的阅读更重要,教师的阅读经验往往是学生的金精神资源,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传播者。
6.青年文摘读书笔记 篇六
看到这些文字,我不禁想到了婆婆,结婚后生活和原来不一样了,我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里。老公是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和从小的生活环境太不一样,对于婆婆的很多生活习惯都不适应。现在我怀孕了,老公又不在身边,所以婆婆也过来住了几天,可能是农村人那种切诺的心里,不敢一个人来济南,每次都是一下来三口,由大姑姐带着她加上大姑姐的儿子一起来。怀孕后喜欢安静的我,非常不习惯家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由其是这个小朋友,虽然我很喜欢他。生活中的种种不一样的习惯让我对婆婆不满的情绪越来越重,比如说婆婆说她不会做饭,不会买菜,不会这个不会那个,还不能一个人在这个陪我等,让我心里好气还说不出。和老公说吧,他会左右为难,让他在外面工作心里也放不下家里,后来就不和他说。总要有个倾诉的对象呀,所以就和同事们一起吃的我的时候唠叨唠叨。
看到文章里面写着“对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学会放在脑后,不要一次次与他人讲述,你的每次讲述,都是在记忆中进行了又一次强调”,对于婆婆的事我以后不会再提及,这样只会让自己拿着别人的短处不放,婆婆本人是好人,对我也是在尽心尽力的照顾,只是我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造成我对他的成见越来越多。后来我想明白了,她既然不会做我也不会勉强她了,不能用我习惯去改掉她50多年的生活习惯。
7.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篇七
1913年陈独秀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当时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他主编的《青年杂志》,他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并且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陈独秀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 创刊号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短短数千字就将青年对于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得至情至理、淋漓尽致。
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但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
中。
但是陈独秀也清晰地看到:“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就是这样的对社会有着重大责任的青年人,其生理年龄虽处于“青年期”,但是思想却极其的陈腐朽败,完全不符合人们对一个青年人的期待,或者说,根本不配称之为青年人。
其实现在我们当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我觉得也可能开始有点向非青年人堕落了。现在有的大学生变得很懒散,生活根本没有激情、严谨意识。如果说进入大学前还有“跨过高考这道坎考入大学”的被动的动力的话,现在的他们已经失去了唯一的动力了,开始变得颓废,放纵,堕落。从以前的上课担心迟到到现在的随意迟到和“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心理;从以前的门门功课都争取能考多少就考多少最好考满分到现在的所谓的“及格万岁”;从以前的“考试作弊隐秘化”到现在的“复制粘贴公开化”;从以前的放假即学习到现在的学习也放假;从以前的按时休息到现在的晚上熬夜打游戏、看电影白天上课来补觉,甚至有的人一睡就半天;从以前的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到现在的上课随便讲话,睡觉,吃东西,玩手机、电脑„„许多的许多,难道这就是将来要挑起社会重担的青年人吗?
有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那些梦想同前人比起来太狭窄,还有多少人会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虽然现在这听起来有点和我们不切实际,但前人已经给我们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该努力。我们总喜欢瞻仰先人,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但却有多少人会跟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没有人能够预计到自己的未来,包括伟人自己,但是为什么他们最后却成了伟人。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但是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能够成功吗?他们能够站到世界的顶端吗?今日之中国,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呢?却是表面平静,内里蕴含着很多不明因素。
我们可以没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起码要对得起生我们,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不要因为环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们的堕
8.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篇八
——我辈应该向青年毛泽东学习
艾康
这是我读过最具有故事性的关于毛泽东的著作,书是美国人写的,很厚。它的后半部分涉及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比重较大的部分我是略读的,因为书太厚,也因为这方面我并不想受外国学者太多的影响。
这本书我读的最仔细的就是关于青年毛泽东的部分,我也认为这是最精彩的部分,外国人来写中国领导人的传记往往能把其中意识形态因素较弱的部分写的生龙活虎可读性很强。记得以前略略的看过一个表现青年毛泽东的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其中有一个部分,毛泽东和萧瑜两人不带盘缠,游遍湖南,在启程之处,萧瑜扭扭捏捏,拉着毛泽东的手不安的问他要是路上没钱了怎么办,岂不是要饿死了?而毛泽东却开朗的大声回答说男子汉大丈夫何愁没钱,有双手可以劳动还怕饿死吗?在特里尔的传记作品中,他则是说毛的这次“游学”是受他读的《民立报》上一则消息的启发,消息说两名学生徒步走遍了中国,甚至远到西藏。毛泽东曾经评价自己说自己的身上既有“猴气”也有“虎气”,我觉得我辈青年人身上“猴气”太重,而“虎气”又严重不足,特别是对于男青年来说,比如我,经常纠结于生活中一些细碎的无关紧要的细节不能自拔,比如对于自己给女朋友发的短信没有回复自己会难过半天,瞎联想,毛泽东的身上最值得我本人学习的就是同为青年人的他身上存在的一种潇洒不羁的态度
我作为清新时报的记者回到自己的高中采访关于教育的问题,当年的物理老师对我说现在的男生由于从小与女生经历大致相同的教育培养,与女生一起竞争,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在的男生缺乏男子气概,没有男人的霸气。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汗颜,并隐约感到话有所指。
前几天,北京大风,我的自行车坏了,只能走路上学,去六教的路上,风很大,包的背带都经常从肩上被吹落,风吹乱头发,打在脸上,脸像是被砂纸在磨,上学的路上需要花二十分钟,在路上我烦躁极了,特别想找什么出气。我的脑子里搜索着恶毒的词语来咒骂这该死的天气和该死的北京,却不知怎么蹦出了一个词“风浴”,这正是毛泽东青年时追求的一种历练方式,说白了就是他觉得吹风很爽,让自己心灵开放不受羁绊,“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想到这里,我的心情竟然变得畅快了很多,仿佛内心里有一种声音在对着北京的恼人的大风说:“随你便把,大爷不鸟你”。那一刻心理的变化,觉得自己很潇洒,一瞬间对自己很满意。
我辈应向毛泽东学习,其实任何一个男生的心里都有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的梦想,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外部的环境压抑了,从小老师就对我们灌输观点说那些某某伟人可以怎么做怎么做他们如何如何了不起,可是“平凡”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听老师的话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争取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力量。至少这就是从小老师们对我说的话,他们就是要灌输给我一个观念“你是平凡的,你跟别人没什么不同,你要听话”,刚开始,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会在心里暗暗地较劲,我会对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一定不会渡过平凡而庸庸碌碌的一生,我不会像你说的那样。可是后来,岁月磨平了棱角,再听到如是说,我已经学会了默默地接受!
在我看来,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是如此的励志,如此的热血。青年的毛泽东仿佛御风而行,飘在中国大地上,人生起起落落跌宕起伏,想想现在的学生搞的社会工作和学生工作跟他相比算得了什么,不过是在自己的小天地搞一搞偷鸡摸狗罢了!人家在大学生的年纪已经结识了诸多社会名流,自己办夜校了。青年人啊!不要纠结于鸡毛蒜皮,青年应该有活力,应该兴起。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我的头脑中飞旋起很多人的形象,最先到我头脑中的形象,是一部叫做《史前一万年》的电影里面的男主角达雷,他本来是一个落后的叫做“纳库族”部落的一名猎人,他的部落被更强大先进的文明侵略,他的爱人被掳走,他为了拯救,以一个热血年轻人的身份联络众多部族,最后组成联军,攻克了高级文明的领地并且救回了自己的爱人。那部电影对我触动最深的就是在行军的途中,纳库族的长老对达雷说:“有些人,他们在自己的周围画了一个小圈子,只关注自己和自己的父母,有些人,他们的圈子大一些,还包括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有些人,他们的圈子却包括了周围的所有人,你父亲,他就是这样的人”。不知为何,这句话我一直记得,一直让我激动无比。青年的毛泽东,他就是那样一个人。
青年的毛泽东让我想到了以色列的摩西,他们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不同的是,毛主席之死重于泰山而摩西之死轻如鸿毛,摩西是被耶和华招到西奈山上面向恩许之地而死的,他的死无人知晓,他死后没有成为偶像,而毛泽东却截然相反,孰对孰错我自然没有资格评判。
9.《致青年教师》 读书心得 篇九
龙潭中心小学
徐欢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多次,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我是一名新教师,刚刚迈入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比校园更纯净,没有哪个职业比教师更光辉。可是这篇文章把我的心理防线击溃了,原来有那么多的东西是我在教育界中不想看到的。同时我也很恐惧,害怕有一天,我的关注点不再是孩子,不再是我的教育梦,而是一些虚的东西。
“你为什么不快乐”这句话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文章很直接表达了“很多人为什么总是不快乐?不就是很有些想得到的没得到吗?”是啊,当个人的欲望太强的时候,他就迷失了,忘记了根本,就像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出于爱孩子的心理,可是如果关注点变成了一些所谓的荣誉,想在名利场中成为焦点,那他就不快乐了。有个成语说的很好,叫“欲壑难填”,一山更比一山高,总会有人比你富有、出名。放平心态的时候,做回本真的我,多问问我们自己投入教育事业的初衷是什么,那样我们才能开心起来。
就像现在的我,是我最喜欢自己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在思索,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方式吗?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呢?那几个顽皮的孩子,怎么教育他们呢„„这些问题我每天都在思考,只要能有一点点改进,我就会欣喜不已。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读了,感触颇多。“一位教师的思想在关注什么,势必会影响他的学生。就如上面说到的这几位教师,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如果传给学生,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模仿力更强,耳濡目染,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价值观将会被印刻在他们身上。
10.青年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篇十
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本身就应该成为读书人。读书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前提,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关注教师阅读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为进一步弘扬“修德、修智、修业”的教风,提升我校教师人文底蕴和专业素养,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太仓市中小学读书活动实施方案》为指导,开展以“我读书,我成长” 为主题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使全体教师在阅读中进行素养的积淀、思维的碰撞,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读书活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读书活动,实现教师有效积累,补充教育理论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将读书所得运用于实践,推进课程改革进程,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通过读书活动,丰富教师自身个人文涵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强化自身修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读书活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
三、读书内容
1.每位教师寒假期间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魏书生谈学习指导》。
2.学校及本人订购的各类报刊杂志等。
3.自己购买或借阅的教育理论、专业成长、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
四、读书活动遵循思路
1.坚持“读书促进思考,思考促进成长”的原则,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摘抄书中的精彩片段,将读书与反思相结合,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2.参与校园网上教师博客读书专栏中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读书点滴体会,阅读他人的读书后感,并留下自己的点滴感想。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电子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
4.将读书融入教学的相关环节和步骤,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5.通过读书活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质量。
五、活动要求
(一)寒假前
以教研组为单位设立读书活动小组,各教研组长为读书活动小组组长,组长利用寒假前的继续教育时间进行一次集中学习活动,做好活动记录。
(二)寒假
1.撰写2篇读书后感或结合所教学科撰写2篇教学反思。每篇不少于1000字。
2.读书摘抄,3000字以上。
3.每位教师把自己最满意的一篇读后感或教学反思,上传“教师博客”、“读书专栏”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综合”一栏内。读后感上传时间:2月1日之前。
4.阅读并点评其他教师的读书后感,留下阅读痕迹。
(1)点评范围:本教研组老师写的读后感。(说明:综合组分为:体育组、音乐美术组、科学信息组)
(2)点评内容忌泛泛而谈,请真实地写下自己的感想,字数不能太少,3行左右。
5.35岁以下的老师每个月推荐一本自己阅读过的好书,可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也可以是其它书籍。
(三)开学后
1. 心得评比:在撰写的2篇读书后感或教学反思中选择一篇,以纸质文稿的形式参与“优秀读书后有感”的评比。
2. 2月随笔:完成第三篇读书后感。
3.读书沙龙。以青年教师为主,按照学科特点,分别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自己阅读后的感想。在阅读中思想碰撞,思想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4.演讲比赛、小报比赛。联合教导处、团支部,举行演讲比赛、小报评比活动。
5.学以致用:能根据所读书籍内容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结合教研组活动,选择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同学科教师进行听课磨课,展现读书成果。
六、实施过程
1.宣传发动(1月)。在全校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的同时,学校图书室添置有关理论书籍(集中采购与个人选购相结合)。
2.学习交流(202月~年3月)。读书小组进行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开展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在认真阅读学校推荐的重点篇目的同时,要加强个人自学,并做好记录;进行沙龙交流讨论。
3.总结评比(2012年3月)。评选优秀读书心得、评选优秀读书个人、评选优秀读书小组(推荐市级优秀读书小组)。
七、总结评比
1.评选优秀读书心得。
2.评选优秀读书个人。
3.评选优秀读书小组。
校级优秀读书小组条件:
⑴全员参与规定书目的阅读,每人完成3篇高质量的读后感;
⑵开展有质量、有一定研究深度的读书论坛、沙龙等活动;
⑶学有所用,开展课堂教学方式改进见成效;
11.《和教师的谈话》教师读书笔记 篇十一
教学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技巧和技能。但是现在的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我们不能一直用传统来应对现代教育,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现在的教育。但对于“发展”这个概念,赞科夫只下了一个很笼统的定义。他说“至于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包含着发展这个概念的无所不包的意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沿着上升的路线,由旧的质的状态到新的更高的质的状态的运动;更新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我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是教师不能默守常规,需要我们去改变我们的教学技能,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改变我们的角色定位,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去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当代的需求。
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而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我发现之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总是感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总是被动的跟着自己的教学而学习,学习效果很不好,总是不能发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所明白了。赞科夫认为,教师的教育影响跟教师的威信有很大关系,因为教师的威信是他顺利而有效地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威信,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那么教师的威信怎么去建立呢?教师的威信主要来源于师生之间建立起的良好的关系。教师需要做的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等。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师生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反之,师生关系紧张,不仅不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就很难进行,就更不要提育人了。
那么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何去创建呢?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但是很大程度由教师的情感、态度和教育方法所决定。要做到和谐首先需要老师改变以前的角色定位,要去尊重和关爱学生,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效。老师对学生的爱,我感觉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是又跟那种本能流露的爱有着原则性上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将教师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而又间接的讲这种热爱展现在了自己学生的身上。上面说到教师对于学生的爱不能像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溺爱,我们应该将对学生的关爱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学习做人上的严厉要求。
我们刚刚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会对自己的职业有认同感,没有了这种认同就更不可能很好地去关爱学生,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只能感受到简单粗暴的知识灌输,教书育人的效果也就不可能实现。通过对赞科夫的话的感悟,再联想到自己曾经的教学生活中,有时候自己经历了一些不开心烦闷的事情,有事就没有携带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毫无激情可言,就像是在给学生读课本一样,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整个课堂一点学习氛围都没有,就像往湖里丢下一颗石子都不起水花一样。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让他们这样。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去激化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其次,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赞科夫说过“一个有自卑感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真正价值,因此我们要抛开成见,回到从前,尽可能找到学生现在的优点,甚至以前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平衡,把他在学习上、生活上失去的健康的兴趣找回来,让全班同学共同关心他,使其参加各种活动,参与班级管理,融入班集体,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找回信心。”看了赞科夫的这段话自己深有感触。
在之前的教学中,个人一直觉得两种人能让我记住,一种是成绩好的优秀学生,一种是调皮捣蛋的差生。那时候对待这些“差生”、“落后生”的时候做的真的不是很好。记得自己当班主任的那几年,班上有些学生学习上没有积极性,我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教师职责感,让我觉得我应该去帮助他,可是这些学生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最后我也就用一些不是很合适的方法去对待他们,结果显而易见。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没有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也就不存在了。而从赞科夫说的话中,我理解到我们对待这些“落后生”的时候,要讲究方法。不能觉得他们差、落后就漠视他们,当然也不能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急功近利,教育是急不来的。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去引导他们、吸引他们。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
同时我们更要去关心关爱他们,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不能带着成见去对待他们,我们要尊重他们,要相信他们,多去挖掘他们的优点,从优点出发,鼓励、表扬他们。让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自尊心,再获得一份坚不可摧的自信心。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学生更是孩子,孩子总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是天性。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掉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去吸取教训,再而改变它修正它。所以教师要学会去宽容学生,无论任何一类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
再次,我觉得教师应该爱学生、“管”学生的同时,应该和学生做朋友。朋友之间最主要的是什么?信任。所以要做学生的好朋友才能取信学生,那怎样才能做学生的好朋友呢?个人觉得应该是人格魅力。首先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王,与学生们融为一体,从学生们的思维出发,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在和学生的相处中了解到他们的心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工作中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就要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走出以前的胡同,不要再将自己定格为学生的对头,不要总是认为师即父师即母,而应该作为朋友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和他们一起去感受,一起去努力。从中感受到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困惑,然后去帮助学生去排忧解惑。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那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才能融化学生心头的冰。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无所不谈、无谈不欢,结果就是皆大欢喜的。
另外,在读这本书中我还得到启发。现代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教本宣科了,不是教师教学生学那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了,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首先要改变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其次要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真正的将知识学到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记忆的脑海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变之前的死学为活学,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其次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精心的准备,要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再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水平不同,其对于学习的需求也就不同,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同对待。让基础差点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吃的了”,也让基础好的学习能力强的“吃的饱”。有的学生需要点拨,有的需要辅导,有的需要鼓励,我们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期望不同的目标,在实现这些期望和目标的时候,要做到分层制定方法。尤其是对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下到功夫。最后是在教学中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既要学得扎实,又应学得轻松。
前面提到课堂教学,提到基于学生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教师需要对教材实现多元性的理解,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说、无题不辩的对话心理,让平等对话在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心境中进行,才能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张扬。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机智进行引导并参加到谈话里去,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根本保证。
从之前所看到的许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的和谐与否、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如何都与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学识、业务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首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并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为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精巧的教学艺术,这也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关键,一般来说渊博的学识是研究教学艺术的前提与基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学识上的差异导致一些教师在学生课堂质疑时,就以“师道尊严”去压服学生,长此以往,便会造成
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课堂气氛不好,教育就不可能好。由此可见,不断增长教师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基本保证。
12.青年文摘读书笔记 篇十二
周末了,天气变得很冷了,坐在房间里,不时感到一丝丝凉意。我闲着无聊,找来一本《青年文摘》翻了翻,正好翻到一篇标题为《真理是怀疑的影子》,于是我认真的看起来。其实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写下的只是一件小事,但读起来却让人深思。
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给法国小学生和上海的小学生做了一个同样的测试题: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龄有多大的?法国小学生的回答是,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上海学生的回答是,有90%的同学认真的作出了答案,86――34=52岁。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荒谬,无法解答。综上所叙,法国学生90%答对了,而上海学生仅只有10%答对。从而,这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引出的话对我真的颇有感触,“应当教育孩子尊重老师,但更要教育孩子敬重真理。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没完没了地怀疑才是缺点,只有敢于怀疑,才能减少盲从。有怀疑的地方就有真理。真理是怀疑的影子。”
现在的我虽然是一位老师,其实也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阅读这些富有教育和启发的文章,尤其是像这种杂志,看似简单,但书里面却包含着丰富的哲理。让人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青年教师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青年教师学习笔记08-23
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06-27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09-09
青年教师发言08-16
培养青年教师10-17
青年教师展风采06-28
青年教师帮扶证明08-26
青年教师如何成长09-07
青年教师实践能力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