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务用车改革(精选10篇)
1.中央公务用车改革 篇一
敢于担当,拿得出魄力 ——一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要求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这是对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又一次丰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改革的方向次序,也再次指出了推进改革所应有的精神状态。
营改增改革又有新动作、养老保险制度加速统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工作抓得比较紧,改革势头比较好。良好发展态势的保持,体现了“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的智慧和决心;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存在,考验着不失时机推进改革的责任和担当。
“各地区各部门要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总书记的要求,指出了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改革不是锦上绣花,而是要打破常规、动真碰硬;改革也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敢动奶酪、敢碰问题。如果少了那么一股子气呀劲儿呀,畏首畏尾、无所作为,发展如何推进、改革怎能深化?
敢于担当,是一种政治信念。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职责。千担当、万担当,不推进改革就是没有担当。是观望彷徨,还是时不我待;是大而化之,还是精确制导;是一动不如一静,还是敢于向自己开刀,不仅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评判领导干部是否讲政治的重要标尺。
敢于担当,是一种发展能力。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我们强调担当,不是提倡有勇无谋,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换言之,既要敢于改革,也要善于改革。在推进改革中,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要突出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把握好重大改革的次序,优先推进基础性改革。要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敢于担当,也是一种领导责任。责任是否明确,决定改革的落实。强化担当意识,需要建立“改革责任机制”,只有真正做到明晰责任、明确分工,奖励尽责者,问责失职者,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激励改革创新,防止消极懈怠贻误改革时机。对于确定的改革目标任务,各牵头单位要加大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要抓紧对领导小组工作要点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对账盘点,成熟一个,审议一个,出台一个。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回首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凭着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中国的现代化航船才得以劈波斩浪、一路向前。今天,面对深水区和攻坚期,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以“万折必东不回头”的决心,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气,我们就能大步涉险滩、啃下硬骨头,不断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这十六字方针,是从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对于坚定务实推进改革意义重大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不仅形成了领导和统筹改革的工作体制,并且对下一步如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这十六字方针,是从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对于坚定务实推进改革意义重大。
领导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把握大局的能力不可或缺。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转型不仅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直接依赖于改革突破;利益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通过改革对利益关系进行合理调整。在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的背景下,推进改革必须把握大局,自觉、主动地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落到实处。
改革进程中需要看得清、算得准。改革攻坚期和转型关键期各种问题相互交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面对比较突出的腐败现象,面对一些领域权力运行缺乏严格有效约束的现实,改革能否啃下硬骨头、涉过险滩,取决于能否使治理更加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能否给市场和社会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否下定决心根治腐败。而这一切,又取决于能否做到总书记所强调的审时度势、勇于担当。要看准改革的历史机遇,攻坚克难,大胆而务实地推进各项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此次开坛点将,肩负起到2020年完成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一使命,就是历史担当的重要体现,又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重大举措。
新一轮改革以“全面”和“深化”为关键特征,需要统筹兼顾,形成合力来推动。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远远超出了35年前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广度和深度。从这些年的改革实践看,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好的总体方案,更要形成好的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推进策略,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要使经济增长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就要尽
快释放市场机制的活力,让市场决定价格,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说了算;就要尽快释放社会资本的活力,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重点,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就要尽快释放创新创业的活力。竞争性的市场体系,有效的政府监管和法治基础,乃至行业规范和各类组织都应该放在一个盘子里统筹考虑,由此形成市场经济良序运行的合力。全面深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否则很可能因举棋不定而失去机遇。比如,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改革方向,这为亿万农民尽快富起来创造了根本性条件。虽然情况复杂,但不应以“复杂”为由,或以农民“短期行为”为忧,而犹豫不前。那些有条件的地区,应该按照改革部署先行先试,同时注意多听一线和基层声音,加强对改革问题的调研,做到科学实施。
蹄疾而步稳,在改革新时代,带缰人的决心和智慧最为重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传递出坚定而丰富的改革信息,将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改革信心,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各地区、各部门的改革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论承上启下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明显成效,系统总结了第一批活动的成功经验,深刻阐述了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活动的方针原则和目标要求。承上启下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就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活动带来的作风新气象,不断夯实改革发展大业的群众根基。
在攻坚克难的中国道路上,改革仍是2014年最激荡人心的时代强音。已经拉开序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是第一批的延伸和深化,也将进一步焕发党的旺盛活力和战斗力。“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也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越往纵深推进,发展任务越繁重艰巨,人民群众期待越高,党员、干部就越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心为民的情怀、坚定不移的决心,解决好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进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自身没有过得硬的作风,如何带领广大群众涉险滩、闯难关?不
能取得人民群众信任,如何凝聚团结奋进、革故鼎新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加强作风建设,补精神之钙、去行为之垢、练健康之体,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党推动改革的能力、解决矛盾的魄力、领导发展的实力。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坚持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和推进改革工作相结合,推动整治“四风”顽症和破解改革难题相结合,推动树立形象、提振精神和凝心聚力相结合。这“三个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以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就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就要从规范权力运行的角度,去破除四风之弊、行为之垢;就要以问计于民的真诚,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广大党员、干部锤炼思想和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改革的旗帜下,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
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党的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年。乘势而上、乘胜前进,在即将到来的马年快马加鞭,我们就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打赢改革攻坚战,跑好发展接力赛,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崭新境界。
深化改革要把握好五个认识
目标要明确、布局要科学,以制度建设促推发展理念转变和公平环境建设,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开放的节奏,务求在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
2014年是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起步之年。形成科学的决策措施,对于把握好改革的机遇期至关重要。决定这一切的,是我们的认识和理念。
首先,坚持切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理论建立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中国和西方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有益成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
明确的发展目标、科学的规划布局,是我国抓住发展机遇期实现更有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础。设定战略目标时,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底线,将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优势列为主要目标。制定政策时,要优先考虑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更加注重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同时必须加强对战略目标和规划布局的主导和影响;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能定位,同时要在具体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定方面体现对公众利益的保护和公平法治营商环境的维护。其次,体制机制和制度性建设是发展理念调整的保障。发展理念的转变与调整,将决定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质量。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发展理念的一些错位,已经积累形成了新的增长矛盾。必须树立公平竞争决定发展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决定发展活力等基本理念,通过改变市场环境,形成内生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必要先改革经济增长的考核体系,建立新的经济增长质量考核指标。更关键的是,要同完善干部考核标准、选拔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第三,公平竞争环境决定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活力、结构调整动力、企业创新能力,应更多地通过市场竞争的环境来实现。市场的驱动力一旦显现,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能将被激活。当前的重点是加快营造法治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一是通过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形成国企、民营和外资企业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特别要解决好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银行信贷和创新管理体制方面的公平政策问题;二是要推动管理方式创新,规范各种税费标准,清理不合理的企业税赋,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要强化公正执法能力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树立诚信经营的社会价值观。
第四,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是关键所在。对中央财政影响小、成本较低的领域可以先启动,可能带来成本上升或增加中央财政负担的改革举措应有充分论证,而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投融资市场审批则应往前排。目前实体经济发展的困难,一方面是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发展环境的约束也成为重要因素。因此,要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重点突破领域。
第五,扩大开放的顺序选择是倒逼改革的基础。在对外开放方面,应选择有利于增添增长活力的领域率先实行开放,开放力度应同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统筹考虑;加快制造业的开放是当务之急,要相信中国制造业仍具有潜在竞争优势。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成功的改革、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我国加快同全球经济的融合。而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其结果都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处理改革开放的关系时,应特别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开放的节奏。
在融合发展中担当使命与责任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互联网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开拓新兴媒体领域,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不仅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谋求未来的必由之路,更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
阵地的必要选择。
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目前,很多媒体都开始了融合发展的探索,也有不少亮点。同时也要看到,融合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跟不上、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制定总体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全面落实党管媒体原则,始终做到效果好、管得住,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科学的融合,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观念引领行动,认识推动实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认识。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发扬攻坚克难精神,以浴火重生的胆识、你行我更行的气度,勇于挑起担子、把责任扛在肩上,解难题、啃骨头、往前走。要站在媒体发展前沿,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赶超、争创一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推动新闻传播从“铅与火”、“光与电”走到了“数与网”。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把当今可用的技术都囊括到视野中来,进行项目设计,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的优势;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简洁,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在传播中抢得先机;在服务上注重分众化互动化,加强个性化新闻生产,将互动思维渗透到各个环节;在展示上实现多媒体化,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
推动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平台拓展、内容创新,也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作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要重组媒体内部组织结构,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大幕已经拉开,目标已经明确。要切实加强对媒体融合的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开创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开辟党的新闻事业新天地。
2.中央公务用车改革 篇二
1.1 公务卡的概念
公务卡是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所持有的、主要是用于日常公务开支和财务报销业务的银联彼岸准信用卡 (贷记卡) 。这种卡不但有一般银行卡所具有的信用消费等共同属性, 也还具有财政管理方面所独一无二的属性功能。公务卡是一种新型的预算结算方式, 它不是以现金结算为标准, 是通过刷卡消费, 将财政财务结合在一起的金融工具, 公务人员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 然后报销还款, 这样透明度高、便于监控管理、减少了社会上财务方面的腐败现象。
1.2 公务卡的使用
公务卡的使用其实简单说有点类似于银行卡, 它一般可以概括为四个操作环节:银行授信额度、个人持卡度、单位报销还款、财政实时监控。银行授信额度是指公务卡应该像信用卡的使用方式那样, 先存款再消费, 在发行银行授信额度范围内, 实行的是先刷卡后报销;个人持卡度, 是指进行公务消费时, 持卡人要先消费, 在消费的同时取得银行刷卡的凭证和票据, 这样就保证了刷卡的透明度和真实度, 提高了个人信用度;单位报销还款, 是指个人在刷卡完毕后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销手续, 可以把刷卡银行所给的票据和凭证交给财务单位, 进行审核、核对, 等到确认无误时, 签发支付指令, 从单位零余额账户直接将报销款项划入公务卡账户内。财政实时监控, 是指在持卡人进行刷卡时,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明细账, 持卡人用这些钱做了哪些事情, 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因为在零余额的同时我们已经把有些信息向商户付款的明细支付信息反馈。
2 公务卡所存在的问题
在没有出现这样一个新型的刷卡结算预算方式之前, 我们一直以现金的方式进行财务预算结算, 在很多方面不能完全做到透明和公正, 这样就滋生了一系列腐败的现象的发生。现在有了公务卡, 一切都是完全的透明化, 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公务人员在刷卡消费时他们的明细账, 可以增强大家的自觉意识, 减少腐败贪赃等现象的出现。但是公务卡出现并不代表它就是万能的、就是万无一失的, 每个物品的出现总会有好有坏的, 于是下面就是公务卡在使用等一系列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2.1 公务卡的适用环境不完善
目前发现只有在一些发达的城市、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有用到公务卡, 其他的稍微居中的小型城市、企业都没有实行公务卡的结算预算。而且在大型企业和大型的发达城市里, 刷卡的网点也少之又少, 这样就局限了公务卡的使用, 使公务卡无法在社会中大大的运用起来。因此, 很多公务活动仍不能全部实现刷卡消费,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公务活动时, 还得采用现金结算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务卡结算作用的发挥。造成刷卡范围不广的原因之一是, 一些商家装了POS机后, 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使之不愿接受公务卡结算。
2.2 公务卡结算方式并不能完全的杜绝腐败现象
从现金的结算和支付转化成公务卡的刷卡支付, 这是一个突破, 让公务人员的支付消费情况变得透明化, 有效地避免了虚构经济业务以及开假票多报账的腐败现象。而这些只是从单位内部的公务人员出发的, 在公务人员支付时, 我们不能避免有一些商家为了占领市场使用促销的手段向单位人员承诺, 只要是消费一定的金额就可以返还一定的现金, 这个我们真的是无法去阻止的。因此, 从这里看出, 公务卡结算方式并不是万无一失的,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行为的发生。
2.3 公务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1) 虽然部分预算单位建立了一些规定和管理办法, 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专门的法律制度, 来约束公务卡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 同时与公务卡相关的银行卡管理、政府采购, 支付等配套制度也不完善。 (2) 公务卡结算要求预算单位在结算方式、公务卡管理、审核报销等方面, 都应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 但在推行初期, 由于财务人员对公务卡结算相关知识的欠缺, 大部分单位尚未建立既有利于公务卡使用、又有利于单位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 (3) 对持卡人和商家的虚假交易难以防范。个别商家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 会为各种消费大开方便之门, 导致被公务卡记录下来的痕迹不一定是真实的消费信息, 很可能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 或者是以各种名义分别记录的结果, 更有甚者是虚假交易的结果, 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消费状况, 有悖于打造“阳光”、“透明”的消费支出的初衷。
2.4 部门使用人员有抵触心理
公务卡是刚刚才实行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结算支付的手段, 在单位里面大家并不是特别的熟悉, 也就是说大家对于公务卡的一系列的有关规定并不是特别的清楚, 于是在刷卡、报销等一个流程运行下来给大家造成很大的不方便。比如持卡人不能透支取现, 否则产生的利息及手续费由持卡人承担;持卡人必须在免息期内到财务部门报账, 否则由此产生的透支利息由报账人承担;持卡人报账时, 除了提供有关发票外, 还须同时提供POS小票, 如果持卡人丢失了POS小票, 就可能报不了账。目前公务卡的使用并不是很广泛, 也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 所以可能会产生某些工作人员的不满和抵触心理。
3 公务卡的作用
3.1 有利于提高公务卡结算的透明度, 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
以前的现金支付的情况下, 有部分工作人员会搜集一些实际没有发生的消费票据和凭证与实际发生的消费行为所产生的票据夹在一起去财务部报账, 还有一些人在发生消费在对方开票据时要求对方虚开发票金额, 用这些方法达到多报账的目的, 获得额外的利润。现在有了公务卡这样一个结算方式, 财务人员可以通过公务卡系统清楚地观察到报账人所发生的一切的支出明细 (具体的时间、金额) 。这样持卡人在报账时候就不会有虚构经济业务或者虚开发票金额的腐败行为发生了。
3.2 有利于资金的预算与及时的落实
预算单位跟企业是有所不同的, 企业可以利用资金公司的运转获得资金, 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不能靠自己的行政业务获取所需的资金, 只能靠国家财政的拨款完成事业单位的一系列的活动。而财政资金的一大部分是来自于广大群众所交的各种税金, 公众是有权知悉自己所纳的税金是被如何使用的也就是需要透明化,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道理, 确保政府集中财力解决民生问题。那么我们必须通过合理的配置资源, 减少财政的支出, 大力的削减公款的浪费、公务用车以及公务人员差旅费等支出,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3.3 有效的控制预算单位现金管理的风险
公务卡对预算单位的小额零星开支进行结算, 可以减少预算单位现金的使用量, 从而减少财务人员存取现金、审核现金和保管现金的工作量, 很有力的控制了单位现金风险, 避免支付差错以及交收取假钞, 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财务人员对现金的直接接触, 能有效地防范财务人员利用现金进行违法犯罪。另外, 单位工作人员持卡进行公务消费, 不用携带大量现金, 有利于安全防范。
4 解决公务卡问题的对策
4.1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完善用卡的程度和环境
通过对地区、银行等单位的密切的沟通, 利用海报、板报、小册子、传单等形式, 广泛的宣传和请专业人员进行讲解推行公务卡的意义和目的, 使大家认同“有现金不如一卡”的观念存在, 解决对公务卡的不了解、不知道、了解不深、积极度不高的问题, 引导大家观念的改变。
4.2 改进公务卡支持系统, 提高结算效率
对于在非常时期突然发现的系统问题, 应协作银行一起对公务卡做完善和改进工作, 使公务员在使用中更加方便, 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在公务卡报销时财务人员应对于一些不是公用开支的进行筛选, 对现有的公务卡系统的结算办法进行修订, 着力解决非消费类业务的公务卡报销问题;进一步加强持卡人的思想培训, 让他们了解公务卡, 接纳公务卡, 使他们尽快地适应这种结算模式。
4.3 健全公务卡的规章制度, 防患于未然
财务部门可以很快的制定和汇编公务卡的各种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包括一些有关的解释工作可以有利于某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完全掌握和理解公务卡的使用功能和它的作用, 积极引导和帮助预算单位建立起公务卡支付系统。预算单位应按单位月度公用经费数额, 合理确定开设公务卡的数量。对个人持卡消费环节, 应着重明确适合于公务卡支付结算的消费内容, 即规定纳入公务卡使用范围的公用支出项目。同时还应注意个人报销时限和单位还款时限, 避免出现因个人过期报销或单位过期还款带来的资金浪费。
5 结论
财政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务卡发行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完善单位的财务制度, 能有效的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但是公务卡不是万能的, 当然公务卡消除公务消费中的腐败现象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实现, 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我们在接纳公务卡的过程中也要去思考它的不足, 改善它、完善它、健全它, 为预算单位推广使用公务卡提供参考意见, 提高公务卡使用的效率和防范资金管理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宣云菲, 周筱红, 张燕, 等.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012 (2) .
3.军队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初探 篇三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军队后勤保障的不断转型,现行公务用车供给制的保障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其弱点。军队公务用车管理难度大、车辆超配多、使用费用高、公车私用频,严重影响了军费的供给效率,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此为选题,旨在通过提出我军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几个问题来对其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军队财务 公务车 货币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军队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保障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然有它特定的发展步骤。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公务用车改革的规律并按其行事,我们将可以缩短这一过程,反之,这一过程就会较长。军队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的主要步骤的划分要根据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阶段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现实状况来制定。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军队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主要步骤:
一、确定改革方向
方向是事物发展前进的指引,只有确定了改革方向,以下的步骤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确定改革方向是军队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保障首先应做的事。军队公务用车改革可选择的模式有多种,包括集中管理模式、租赁模式以及货币化模式,到底选择哪种模式,是实施改革首先要确定的事。根据军队节省军费开支和保障社会化的目的,结合我国正处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军队公务用车改革的方向是公务用车货币化——实行货币化保障。公务用车货币化,就是把机关单位应该享受的公车待遇量化成一定数量的货币。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军队后勤保障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在现阶段具有可行性。
二、制定改革方案
制定改革方案是实施货币化保障的第二步,在明确了改革方向之后就应该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相关方案,为下一步的试点打下基础。制定改革方案,主要是改革的主体根据公务用车货币化的改革方向,结合下一阶段的改革試点,制定改革方案。制定一个合理和可行的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方案和配套实施办法是改革成功的一半,制定改革方案时,一定要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国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改革已经在很多地方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区或本部门改革模式,这为军队公务用车实现货币化保障提供了很多借鉴,当然还需结合我军实际、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不论是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还是改革的难点都将为这个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制定改革方案是公务用车改革的重要步骤,对改革方案要认真论证把关。由总后勤部财务部和军交部及有关部门,根据公务用车货币化的改革方向,结合现阶段军队的实际情况,拟定初步的公务用车货币化管理实施办法。军队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出台前要经过深入的调查摸底,科学论证,广泛征求官兵的意见,不能闭门造车或少数人说了算。2007年2月26日,经胡锦涛主席批准,中央军委下发《“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意见》对军队后勤保障以及其他保障社会化的阶段都有要求,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意见》所提出的要求,确定军队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保障的改革步骤。
三、进行试点改革
在制定完改革方案后,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试点改革。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改革试点与我国地方改革试点不一样,地方的一些公车改革某些是地方自发性的改革。而军队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要在军委或总部的直接指导下,首先要确定试点区域、试点单位、试点内容、试点时间等问题。各单位或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方案,进行改革试点。试点过程不强求统一,条件成熟的,改革步伐可以适当快一些,然后在这些试点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使各项制度和配套措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保证改革稳步推进。试运行阶段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为下一部全面推广实施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稳步推进改革
试点阶段结束后,根据试点单位和地区的实践,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促使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要进一步明确标准和具体细则,在全军各大单位范围内推广,从而使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在军队范围内全面展开。改革过程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稳步推进。各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逐步地摸索铺开,在改革同时也可结合本单位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改革过程中的措施,但是这些配套措施不能与上级的精神、指示和规定相违背。改革应坚持自下而上、先易后难的原则,找准突破口,逐步大力推广。总的说来,军队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保障的过程将是一种渐进性的改革。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选择,必须先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和单位进行试点,先积累经验,然后在试点的基础上,各单位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不断地完善。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改革还需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推进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进程中要切合实际,统筹兼顾,努力把这项改革稳步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亦工.交易费用、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东岳论丛.2005(5).
4.中央公务用车改革 篇四
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
2011年10月27日,全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31个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汇报了公车治理的阶段性情况,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玉良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对下一阶段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做了新的部署,现将吴玉良同志讲话有关精神传达如下。
一是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专项治理完成了动员部署、登记自查、审查核实等阶段的任务,目前正在进行违规问题的纠正处理。截至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共认定违规车辆17.95万辆,其中超编车7.99万辆,超标车7.62万辆,违规借车换车等2.34万辆。
二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贺国强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贺国强同志在9月23日召开的反腐倡廉专项治理工作汇报会上强调:“要抓好严格清理纠正、严格编制和配备标准、严格使用管理等3个关键环节,在摸清底数、准确认定违规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指导、重点检查等形式,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搞好违规车辆的纠正处理,同时要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有关规定,切 1
实加强日常监管。此外,对有关地区推行的公务用车改革,要进行跟踪调研,适时进行总结。”贺国强同志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推进专项治理工作的思路、指明了努力方向,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要深化思想认识。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把专项治理工作作为顺应人民期待、回应社会关切、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认真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要明确目标要求。概括起来就是清理与规范相结合,解决老问题、落实新规定。一是总量要压下去,通过清理纠正违规车辆、缩减车辆编制,使公务用车总量得到压缩。二是费用下降,要在车辆购置和车辆运行两个方面降低费用支出。三是管理规范,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严格执行规定,切实解决公务用车监管不严、低效浪费等问题。
要突出工作重点。关于纠正处理违规问题,一是已经认定的违规车辆12月底前必须处理到位。二是尚未认定的违规车辆,要抓紧认定。三是对违规违纪问题,要采取批评教育、通报、诫勉谈话、纪律处分等方式进行严肃处理。
关于编制核定工作,各省区市要严格编制标准,严格控制总量,增强编制刚性,依据确定的新编制标准,抓紧核定编制工作,并形成专题报告报中央公车治理办。
关于执法执勤用车规范工作,下一阶段中央有关部门将出台各系统配备使用管理规定,要据此开展核编定编和清理纠正工作。力争执法执勤用车规范工作在今年底前完成。
要建立长效机制。专项治理工作,既要集中清理纠正突出问题,又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切实形成一整套完备、有效、严格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要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针对越野车管理问题、公车私用问题、“车随人走”问题等,要作出严格规定;要创新管理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公务用车网络监管平台;要制定完善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着手研究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规范工作。要积极探索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为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5.公务员面试—中央部委面试考什么 篇五
面试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环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岗位考试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备考,这样才更为高效。接下来,河北华图教育会介绍和分析合中央部委的面试特点,祝大家一臂之力,成功上岸。
一、岗位介绍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中央部委的岗位主要指两类岗位,一类是中央行政机关,包括林业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另外一类是中央党群机关,包括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残联、九三学社等。
这两类岗位的考情考务是比较相近的。
二、考情分析
1.考试形式
中央部委岗位在面试中设置的考试形式主要有几种: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结构化+无领导。近两年,林业部、专利局,外文局、国家民委,民航管理总局等部门采用无领导的形式,而国安部、部分省市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则采用结构化和无领导结合的形式来考查。就中央行政机关考试形式来讲,科技部、边防部等大部分部门基本采用的是结构化面试的形式;国家税务总局、专利局、国安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单位多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通常采用半结构化的形式。
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中央部委考试情况有时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些单位在前一年采用的考试形式是结构化面试,但是在第二年可能会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形式。还有一些部门公告称面试形式是结构化面试,但是在正式面试之前进行面谈的时候采用了无领导小组讨论。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把握,注意考试情况可能存在的变化。
中央部委国考面试中,有一些单位会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即多个部门在同一半天采用同一套题目。常参加统考的部门有:气象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司法部、发改委等。统考基本上采用的形式都是结构化面试。
2.命题方式
中央部委面试中,很多部门都采用材料题作为命题方式,即给出一段材料让考生提前阅读后,在考场中考官再提问和材料相关的题目。当然,具体题目还是较为传统的题目,包括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应以应变、综合分析、自我认知与岗位匹配等。也有一些单位直接采用传统题目作为结构化面试。具体而言:
首先,综合分析题目所占比重较高,可以说是公务员考试中的必考题型。重点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题目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分析,题目的设置背景通常为国内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考生需要剖析社会现象,站在政府的角度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其次,人际沟通也是中央部委面试的常考题型。这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在面对不同的人群和错综复杂的情况时,能否掌握与不同人群沟通和交往以及组织相关活动的能力。题目所设置的场景通常都与公务员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备考此类题目,考生应在掌握基本为人处世原则与沟通技巧的基础之上善于从多个维度的关系分析问题与解决矛盾。
第三,而组织管理类题目出题的设置比较细化,更贴近生活。出题时往往设置一些特定场景和特定困难,对于考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力,考查更加具体。考生应注重各类活动组织的特点,答题时要具有针对性与具体化,切实解决题目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切记泛泛而谈。
此外,应急应变类和自我认知类的题目中,考生角色设定更加多元化、生活化,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应急应变能力和角色转换的能力。
3.特色题目
在2016年的中央部委面试中,一些部门出现了很有特色的题目,需要考生注意。在2016年的科技部面试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在进考场之前给12分钟时间看材料,有纸笔进行记录,并总结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进入考场后,可以对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提问。之后考生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时间为2分钟。最后工作人员会对考生没有选择的一项补充3条左右,并让考生重新做出选择。
此外,外文局的面试也比较有特色,题干给出一段材料,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考生需要从中选出一项重点谈谈。
这些不同以往的题目,考生需要有所了解,并做好可能遇到新形式题目的心理准备。
三、考务分析
一般而言,在中央部委的面试中,答题时间每人为20-25分钟,考生把每道题的答题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为佳。
面试一般采用差额面试的形式,基本按1:5或1:3的通过率确定参加面试的人选。面试结束之后会有体检,体检人数通常按照1:1的比例安排。面试准备时间一般较长,大约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具体面试日期要根据各部门公告公布日期确定。
6.中央公务用车改革 篇六
第一个是案例是农民工问题,假设你是国家某部某司某处主任科员,处里还有个副主任科员。假设今天是星期四(9月16号)上午8点半,你的司长和你的处长两天前已经去深圳调研农民工问题,走之前安排你今天 11:30分的飞机,下午赶到深圳参加调研,下个礼拜二才能回来,走之前有六个问题需要你处理:
题目:
1:北大,清华、国家大剧院几个单位要联合举行一个关于农民工的讲座,邀请你参加,时间是星期五,请问你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2:光明日报记者发来邀请函,约你在9月 20号谈谈农民工政策问题,你将如何处理?
3:部里将举办一个关于农民工的讲座,经部领导签署意见,交由你司承担,请你写一个 办会方案。
4:你的副司长给你电话留言,要你给他写一个10分钟左右的讲话提纲,重点讲讲农民工存在哪些方面的权益问题,既从政策上如何对农民工的权益进行保障。
5:这个时候,你的处长打来电话,说下个礼拜二回不来了,深圳调研结束,要到苏州进行调研,请你给有关部门写一个电话通知。
6:陕西某县某村几个农民工第一次外出在广州被扣留,给你写来求救信,大致意思是被陕西当地的黑职介骗了,请你来处理这个问题。
第一个案例题目不仅仅是要求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处理好这六个工作,在工作生活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统筹兼顾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这些只是做好此题目的基础。因为一共有六个题目,各有各的要求。不是说只有一个“问你怎样处理这六件事情”的题目,而是六个题目,对这六个问题一一做出对应的具体措施。
1、电话联系座谈会主办方,搞清楚自己是作为主宾还是普通来宾。如果是主宾,问清楚其他主宾参加级别身份,看看是否能够在单位内部请一位级别工作性质大体对口的同志参加。如果是作为普通来宾参加座谈会,则向主办方说明理由,婉拒邀请。
2、与光明日报记着电话沟通,看能否以电话、视频或邮件形式进行采访。如果不行,则商量改期。
3、将讲座方案交给副主任科员写,向他交代大体思路及注意事项,请他写好后送自己把关
4、将领导讲话提纲写出,与领导讨论敲定。
5、将电话通知交给副主任科员写,上午交自己把关。
6、将农民工求助信息立刻转相关专职部门处理,并注意跟踪后续发展
第二个案例:抗震救灾资金。
题目:
1、对违规截留资金的处理方法,2、以省审计厅名义拟一个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监管的通知。
一、处理办法。
1、成立专门调查组,全面清查截留资金具体情况;
2、根据清查结果,对相关单位或个人进行处理,清退截留资金;
3、召集相关专家,就清查结果反馈出的问题,查找容易被截留的原因及漏洞,制定防范请措施,防止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4、加强资金审计力度,加大督查执法力度;
5、将清查结果汇报相关职能部门。
通知范文:
中共福建省纪委监察厅民政厅财政厅审计厅转发《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
5月29日,中共福建省纪委和省监察厅、民政厅、财政厅、审计厅联合转发了《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五点贯彻意见。
一、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关系到保护捐赠者的合法权益,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省对口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明确责任,有效作为,切实做好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工作,为持续推进支援地震灾区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二、各级民政部门要依据《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抗震救灾资金捐赠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引导社会各界按照正规渠道,向民政部门、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及其他经民政部门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赠款物;及时掌握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捐赠活动的情况,坚决制止和纠正违反捐赠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协同公安机关打击以捐赠、募捐名义进行诈骗的行为;严格执行和遵守向社会公布受赠人名称、地址、银行账号,向捐赠人出具统一的凭证,对捐赠款进行专项管理,对捐赠物资建立分类登记表册等制度;及时汇总、上报、公布,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监管到位。
三、各级民政部门、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接收的捐赠款物,除捐赠人有明确指定的受援地区或用途外,原则上由省支援地震灾区工作协调联席会议根据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统一调度,报省政府同意后,集中用于对口支援工作。各级民政、财政及有关部门要确保抗震救灾资金专款专用,既不得用于救灾以外的用途,也不得用于支援地震灾区以外的救灾。对救灾捐赠物资,各接收单位要妥善保管,防止损失和浪费,并按省里统一安排或根据捐赠人的意愿,及时、安全地运往灾区。各级民政部门要妥善保管抗震救灾物资,有效防止和避免物资损失和浪费。
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捐赠和使用管理的执法监察和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坚决纠正有关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违规问题,确保救灾资金、物资捐赠和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对违纪违法案件要严肃查处,对失职渎职行为要严格问责,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派出机构要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捐赠工作的监督,对截留、贪污、私分捐赠款物行为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五、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省纪委、监察厅、民政厅、财政厅、审计厅近期将组织开展联合督查活动,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抓好自查,切实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工作。
第三个案例:一些资料
题目:
请你草拟一个关于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部际联席会议草案。
(分析:可以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基本理论,加党的会议、召集、表决等规定来写。)范文:
军队院校移交地方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第一军医大学等4所军队院校移交地方的重要决策,确保移交工作顺利进行,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立军队院校移交地方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
联席会议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主要负责研究制定第一军医大学等4所军队院校移交地方实施意见(方案),包括明确军队移交院校的归属单位以及办学、人员、经费、资产移交等方面的事宜。
二、联席会议组成单位
联席会议由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交通部、卫生部、税务总局、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吉林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18个部门(单位)组成。
教育部为联席会议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教育部部长担任,第二召集人由教育部分管副部长和总后勤部分管副部长担任。其他部门(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由参加联席会议的部门(单位)派员组成。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军队院校移交地方工作的具体办法,草拟移交工作实施意见(方案)。
三、联席会议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不定期召开会议。会议议定事项经与会部门(单位)同意后印发会议纪要,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落实。
四、联席会议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参加联席会议并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主动研究军队院校移交地方的具体政策和办法,充分发挥好联席会议的作用,确保4所军队院校移交地方工作顺利进行。
附件2:
7.公务用车改革20年大事记 篇七
1997年, 广东省开始公车改革试点。
1998年, 国家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 并同时在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地试点。
2003年, 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引发热议, 由此出现了2004年前后的全国性公车改革高峰, 北京、广东等地试点公车货币化改革。
2004年, 我国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的通知。
2005年, 杭州、北京等地公车改革相继搁浅。
2009年, 经过近7年的酝酿和试点, 浙江杭州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车改革, 市局 (副厅) 级以下干部一律取消专车, 并向公务员发放公车改革补贴, 补贴根据级别分9档, 最低每月300元, 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
2010年初, 昆明在市内四个辖区试点公车改革, 实行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
2010年3月, 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 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 建议厅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 再次引发热议。
2011年11月19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降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采购价格, 明确要求排气量不超过1.8升, 价格不超过18万元, 这比此前的标准降了2万元。同年11月21日, 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 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
2012年11月23日, 财政部、监察部和审计署三部门联合印发《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 进一步明确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12项禁止性规定, 包括:超标准购买公务车辆等。
8.中央公务用车改革 篇八
(主任科员类)
(时间:180分钟分数:100分)
一、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40分)
1.某市B区教师轮岗制度的现实意义。(5分)
2.其他市区教师轮岗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15分)
3.对某市B区教师轮岗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20分)
二、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60分)
材料是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
A市各部门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的主要经验。
对推进A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提出建议和措施。
作为联络员,根据列出的措施写出林业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简报。
(二)试题分析
下面重点分析一下主任科员职位的试题:
2010年中央机关遴选主任科员职位笔试试题共3道案例分析题,第一题主要考查内容为公务员实务,主要考查考生领导、组织管理、应急应变、人际处理等能力,第二、三题均为公文,考查考生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
2011年中央机关遴选主任科员职位笔试试题共2道案例分析题,第一题考查内容为公务员实务,给出5件事,让考生按照轻重缓急排序,第二题为社会现象类的综合分析,结合控制CPI这一时政热点进行命题。
以上两年试题的命制均以中央机关的工作情景为背景,到2014年,中央机关遴选笔试试题的命制开始出现了新的特点,不但材料背景以基层工作为主,而且题量有所增加。虽然仍然维持2道案例分析题的情况,但是每道案例分析下面提问数量增加,每题均有3个小问题。其中,第一题的考查内容为公务员实务,将重点放在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测评上,第二题是时政热点类试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公文写作能力。
另外,正处级、副处级遴选笔试试题,也是结合有关基层工作经历,坚持人岗匹配,以领导实务、公文写作与处理、案例分析、策论写作等为主要命题内容,重点测查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与详解
一、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第1问:
教师轮岗制度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一定区域内的一定教师比例进行合理流动,促进教育资源均
等化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制度的实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这一举措对于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协调发展,促进
教育公平,实现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2问:
教师轮岗制度是一项新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各地
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困难也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和教师对教师轮岗制的认识存在偏差。
第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和整体的运作措施,现实操作难度较大,给轮岗
制度的推行与实施带来了困难。
第三,强调行政命令,且轮岗教师待遇未给予满意解决,挫伤教师积极性。
目前教师轮岗制度实行行政命令强行执行,有的地方甚至采取简单的“一刀切”
式的轮岗方法,与之相关连的轮岗教师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没有相应配套的法律制
度予以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第四,监督机制缺位,一方面导致权钱交易、拉关系、走后门;另一方面将
那些没关系的“弱势”教师强行“轮岗”,也没有公平、公正可言。
第五,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下降,教师岗位受到冲击。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
这种全员性、常态化的轮岗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第3问:
首先,要出台与教师轮换岗制度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尽快制定出与教师轮换岗制相配套的完备的政策措施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
施细则,为教师轮换岗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其次,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运作要公开透明。
教师轮岗制一定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操作程序要公开透明,避免暗箱
操作。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层要自觉接受社会、媒体和群众的监督,确保轮岗制度的公平与公正。
再次,建立利益公平机制和补偿机制,促进教师利益公平。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轮岗制度中的主体作用,尊重教
师的自主权、选择权,要充分体现自愿的原则,利用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以及
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好轮岗教师的工作生活
中的困难和福利待遇等问题,以解后顾之忧。
最后,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师队伍。
建立完善的教师交流制度,多方吸取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促进教师队伍
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义务教育质
量全面提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第1问:
第一,把学习与发展目标、与本职工作、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开
展课题式学习、调研式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把学习中获取的各类知识运用到工
作实践领域,转化为工作创新的思路、措施和成果,使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升
华。
第二,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建立党员自学制度。建立学习考核机制,每月对
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抓教育情况进行考核,并与薪酬和评先树优挂钩。
第三,以学风引领作风,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切入点和
着力点,不断提高干部理论水平、提高服务民生的本领。
第四,整体推进,上下互动、左右联动。一是抓班子促全局。二是抓机关促
基层。三是树立了一大批学习典型,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引带作用。
第2问:
第一,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水平。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按照
科学理论武装的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第二,坚持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引导党
组织干部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把学习贯穿于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各项
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党组织干部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工作科学化水
平。
第三,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按照善于把握规律的要求,在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中不断升华规律性认识,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探索把握
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
第四,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按照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以勇于开拓进取的态度研究
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学习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以改革创新的精
神破解发展难题,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
第五,拓展国际视野,培养战略思维。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按照具有世界眼光的要求,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拓展国际视野,培养战略思
维,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
第3问:
××市林业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
简报
(第×期)
林业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编2014年5月
11日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断开创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我局党组织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单位中的政治核心和示范引领作用,局党支部决定,在全体共产党员中开展建设学习型党
组织的活动,以深化学习型单位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林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现将一个多月来,我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我局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和有益的实践,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采取了如下做法:
第一,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水平。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按照
科学理论武装的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第二,坚持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引导党
组织干部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把学习贯穿于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各项
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党组织干部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工作科学化水
平。
第三,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按照善于把握规律的要求,在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中不断升华规律性认识,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探索把握
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
第四,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按照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以勇于开拓进取的态度研究
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学习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以改革创新的精
神破解发展难题,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
第五,拓展国际视野,培养战略思维。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按照具有世界眼光的要求,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拓展国际视野,培养战略思
维,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
通过一个多月来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大家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受益终身;
纷纷表示,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更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以不
断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工作的新要求,为××市的林业事业争取作出更大的贡献。
报:××市林业局
送:××××××
发:××××××印发××
份
(三)趋势预测
2014年,随着《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中组发〔2014〕3号)的发布,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也在2014年形成制度,步入常态化,组织实施好今
年的中央机关遴选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因此,考试内容总体而言,必然紧
紧围绕以下几个原则:符合“干什么,考什么”的基本精神;符合选拔人才“德
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符合中央机关实际工作“人岗匹配”的需要。具体
如下:
1.符合“干什么,考什么”的基本精神。命题始终坚持“能力测评要素考能
力”,始终坚持岗位匹配与岗位适应度的要求,有机地将中央机关主任科员必备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公文写作与公文
处理能力等作为考试的主要测评要素。
2.考试重点放在主观题。笔试主要考案例分析题,这种考试既需要考生严格
按照2009年中组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去夯实基础,又
旨在反对死记硬背,重在对考生处理、解决拟报岗位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测评。
3.尽管是案例题,它却涵盖了考生对“时政热点”、“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务员实务”、“综合分析”等能力的全面掌握。考试的内容翔实而有一定难
度,很难想象一个对笔试基本理论(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学习不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公文处置能力不高的考生会取得高分的。
(四)备考指导
根据上面的试题分析和考试趋势预测,考生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明确备考依据。备考依据主要为:2009年中组部修订的《党政机关公开
选拔领导干部和内部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14年发布的《公务员公开遴选办
法(试行)》和《2014年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
2.把握复习重点。复习重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积累提升素养,二是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1)考生需要积累的重点主要是:
第一,时政热点。由于笔试结合当时形势和时政热点命题的特点,考生需要通过加强时政热点的学习,提升政策理论水平,把积累的重点放在国家的大政方针、相关政策与时政热点,尤其是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后实施的一系列新政,社会近期出现的与科学发展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
第二,公务员实务。考生重点掌握包括现代管理学、领导学在内的有关管理学理论,并时刻总结工作经验,把工作经验提升为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公文写作与处理基本原则。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掌握最新公文写作和处理原则,并重点加强事务性工作写作与处理能力的锻炼。
(2)考生需要掌握和学习的技巧,不仅仅是案例分析、策论写作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还要加强领导(公务员)实务处理、时政热点分析、公文写作与处理等相关方法和技巧的学习。
9.中央公务用车改革 篇九
职位:第二研究部实习研究员。
要求:
1、中共党员;
2、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
3、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经济史(中国当代经济史方向)、国际共运史、科学社会主义等专业;
4、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
5、达到人事部规定的分数线,总分110分,能力60分以上;
6、报名时间:1月27日至31日,面试时间2月3日;
7、应届考生须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学生证(复印件)、学校报名推荐表(加盖公章);在职考生须提交: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学位证明(复印件)、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加盖公章)。
请考生注明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通知面试用)。
上述材料须以特快专递送交中央党史研究室人事处,
收件截止时间:1月31日17时。
中央党史研究室地址:海淀,北四环西路69号,邮编:100080
联系人:陈军波 电话:82615351
10.中央公务用车改革 篇十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农村改革也历经30多年, 这项利民政策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变化, 大多数农民告别了贫穷, 生活基本都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作为一个正处于发展转型中的农业大国, 我国中央政府始终关注着农业发展情况。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 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业始终是重点及难点。因此, 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所产生的农业问题, 中央政府连续颁布了多个“一号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布和实施, 说明中央政府始终关注着农业民生, 深刻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和在国家产业中的根本地位, 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 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
1 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情况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国就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 我国经济大发展, 社会欣欣向荣, 人民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生活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 改革开放后中央为我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在1982年—1986年和2004年—2010年期间, 中央连续下发的多个“一号文件”的重点都是“三农”问题, 表达了中央政府对农业基础地位重要性的确认和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重视。
20世纪80年代的5个“一号文件”, 是中国共产党打破旧的农业体制束缚, 初步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构架, 使得广大农民可以自主经营生产,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 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 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从此以后, 农业收入得到了稳定快速增长, 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农民从此不再贫困, 相反从温饱向小康生活进一步迈进, 并且为非农产业和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 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2,3]。
2 2004年—2012年社会主义新农业的发展
1997年—2003年期间, 农民收入增长逐渐缓慢, 远不及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水平, 农业产业进入了短暂低迷期。针对“三农”问题呈现出的严峻形势, 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国民经济全局为出发点, 对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城乡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导向做出重大调整, 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4]。
2004年2月8日, 党中央在时隔18年后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个文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6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了要以农民收入为主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适应新时期农业及农村经济需求,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增加农民收入。
到了2005年1月30日, 中央下发第7个“一号文件”, 也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提出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旨, 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 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深化农业改革, 从而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并针对土地承包政策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了相应的处理[1,5]。
2006年2月21日, 中央再次下发第8个“一号文件”, 也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针对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相对较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形势等特点, 要求进一步完善强化支农政策, 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村工作调整的重要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要是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6]。
2007年1月29日, 中共中央下发第9个“一号文件”, 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针对个别地方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过分偏重村庄建设, 从而忽视发展农业生产, 错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搞成了村庄整治和住房建设, 偏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旨, 文件的主题定位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发展现代农业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新农村发展和农业发展才是真正的主力点。要用现代的经营形式和科学技术来为农业发展服务, 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与此同时, 中央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并全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为困难学生补助寄宿生活费用。
2008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下发第10个“一号文件”, 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文件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 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方面的财政投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农民收入增加, 维护农业稳定发展, 切实解决农业民生问题, 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这一年是自2000年以来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考验的一年。中央下发一号文件, 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再次强调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文件提出了“三个大幅度”, 即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大幅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 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7,3]。
201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关注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以及改善农村民生问题, 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 同时强调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等。
2010年12月3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针对目前我国频发的水旱灾害问题, 把水利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提出大力发展水利设施建设, 力争在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总量要达到8万亿元, 尤其要突出加强建设和巩固水利设施相对薄弱的环节, 并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8]。
到了2012年和201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印发了第14和15个中央一号文件, 即《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 2012年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力及市场流通效率, 从而切实保障农产品的充足供应, 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支持, 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2013年, 农业农村工作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和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 有关“三农”问题的启示及思考
2004年以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多个“一号文件”。由此可见, 党中央以农业为重, 对农业、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每年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政策措施, 有效地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三农”问题, 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 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1 关注民生,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
“三农”政策的推出, 涉及到农民、农业各个方面的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 确定了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方向, 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但是农业改革, 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前进。
今后, 农业政策还是要从实际出发, 要一切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将相应的政策鼓励和社会资源投入到农业和农村中去, 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 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另外, 应思考土地制度, 让土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适当完善相应的农村政权建设, 并且完善农村福利设施建设, 努力让农村配套与城市居民相应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福利制度更加公平, 平衡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福利差异, 从而进一步解决城乡经济差异, 进一步使农民获得与市民同等的社会地位[2,9]。
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中央明确提出, 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要任务是为农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和相应配套的服务设施。尤其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农村儿童的教育水平, 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 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解决农民问题,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 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发展, 要把发展现有小城镇同乡镇企业与乡村服务业相结合, 引导和鼓励松散的乡镇企业与农村服务业集中在一起, 同时加强集中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最好在适当的小城镇周边建立集中区, 完善小城镇的各项基本功能,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 将各个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推动集中区的协调发展[6]。
4 结论
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 随着农村不断的发展, 还会出现一些新问题, 还需政府针对问题及时出台改革措施, 而且改革不可能一次性、永久性地解决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民生问题。因此, 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农业的内部和外部同时着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将改革引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上。从农业实际问题出发, 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戒骄戒躁, 切实作好每一步规划, 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摘要:自古以来, 农业始终是国家之根本, 如何有效地解决农业问题与国家经济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回顾并总结了1982年以来中央下发的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及出发点, 从中探寻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三农”政策的基本导向以及解读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期解决农业体制上的缺陷,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充分认识农业在国家建设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及改善农民民生问题, 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进程, 并且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三农”,中央“一号文件”,新农村,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成.“三农”问题九个“一号文件”的历史解读[J].求索, 2007, 10 (21) :54-56.
[2]黄家猛, 周行.试析“一号文件”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深远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1) :77-80.
[3]杨海钦.从十个“一号文件”看未来“三农”政策走向[J].农村经济, 2008 (11) :7-10.
[4]高俊才.从新世纪的九个中央一号文件看“三农”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12) :34-37.
[5]陈锡文.一号文件提出“三农”政策体系“三大指向”[J].新农业, 2012 (4) :4-4.
[6]邹玉杰, 宋文官.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三农”政策的演进及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 (4) :7-11.
[7]付桂军, 关注民生.情系“三农”——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0 (6) :51-55.
[8]陈雷.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新局面[J].中国水利, 2011 (12) :6.
【中央公务用车改革】推荐阅读:
军转:2013年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专家解读07-30
2022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高试卷11-11
2022中央机关遴选公务员(主任科员类)案例分析(C类)10-22
《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 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 练习答案06-17
2016公务员法宣在线 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答案)资料07-28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09-07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1-25
集团公务用车改革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