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发展趋势(10篇)
1.国外农业发展趋势 篇一
国外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食品产业网(2006-6-20 10:54:10)
印度
目前印度居全球第二产茶大国的位置,也是世界茶叶出口的第四大国。在印度,全国60个茶树种植场的茶叶产量占全部总产量的60%,因而产品质量易于控制,市场容易开拓。印度政府对茶叶拍卖有规定,即茶园生产的茶叶,70%以上要进入拍卖市场(也有介绍说是75%要进入拍卖市场)。国外公司的经纪人和国内零售商一般都从拍卖市场中进货。印度作为茶叶出口大国,受西方茶叶消费偏好改变的影响,以及肯尼亚等国茶叶出口的冲击,加上国内消费的增加,近年来茶叶产量持续下跌,从1998年的8.7亿公斤减少到2004年的8.2亿公斤,为15年以来的最低点。出口量也逐年下滑,茶叶出口量也从2002年的2亿公斤下降到2004年的1.45亿公斤。1公斤高品质的阿萨姆茶5年前售价100卢比(约合2.3美元),现在跌到75卢比(约合1.72美元)。除去不利天气的因素,茶叶价格下降、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也是重要原因。为挽回印度茶叶昔日的辉煌,印度茶叶企业一面不断开拓新兴红茶市场(包括中国在内);一面也在改变其产品结构,适应正在发生变化的西方社会的茶叶消费习惯;同时印度茶商纷纷采取措施降低生产成本,让优质茶叶能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出售。一些茶叶研究机构也正在加紧开发降低生产成本的新技术并帮助茶厂进行生产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
印度政府于50年代通过了《茶叶法》,该法是茶叶生产、流通环节的法律依据。印度商业部代表政府依据《茶叶法》对茶叶的生产、流通领域实施监督。商业部下设国家茶叶局,茶叶局是实行具体行业管理的机构,具有管理生产、出口和制定发展计划等行政职能,并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技术研发和推广。茶叶局在国内主要茶区都设分支机构。国外在莫斯科、汉堡、伦敦、纽约、迪拜等设立代表处或常任代表。茶叶局官员由政府任命,经费都由政府提供。但总的来讲茶叶局职能在慢慢弱化,而茶叶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职能在加强。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茶叶产业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斯里兰卡国内每年大约消费茶叶2万吨左右,斯里兰卡一直在与肯尼亚开展激烈竞争,争夺国际茶叶出口霸主地位。尽管2004年实现出口茶叶29万吨,不及肯尼亚茶叶出口量(32.6万吨),但斯里兰卡仍处世界茶叶出口市场的主导地位。据统计,2005年,斯茶叶出口达30.8万吨,同比增长2.83%,并呈现出三年连续小幅稳步增长的态势。期间,斯里兰卡还进口茶叶719万公斤(占其茶叶产量的3%),主要用于拼配茶和再出口。俄罗斯及前苏联各国仍是斯茶叶出口的最大市场,占出口总量的近两成。
肯尼亚
茶叶是肯尼亚的第一大出口商品,每年为肯尼亚带来约6亿美元的出口收入。茶产业在肯尼亚为50万人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相关行业为2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连续十年来一直居斯里兰卡之后。排世界茶叶出口第二位的肯尼亚,2004年茶叶出口量较上年猛增了21%,跃居出口第一。根据肯尼亚茶叶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肯尼亚出口茶叶34.9万吨,仍是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肯尼亚蒙巴萨市是非洲茶叶的出口港市。蒙巴萨茶叶拍卖中心聚集了来自马拉维、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津巴布韦以及非洲其他产茶小国的茶叶。因此,在这些国家生产的茶叶可能就被统计在肯尼亚的茶叶出口中。
日本
日本全国现有茶园面积5万公顷,总产量8.98万吨,茶农约24万户,主要分布在静岗、鹿儿岛、三重等8个县。茶树品种比较单一,薮北种占83%。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玉绿、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由农协统一购置生产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组织化程度很高。茶园管理现代化,园貌整齐划一,树势健壮,单产高,效益好。
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简单的精揉机用于茶叶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茶机械已很先进,不仅台时产量大,而且产品质量稳定。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一般每套蒸青机1年仅开工40~50天,由于造价高,茶农以每15~20户联合购置一套。极少量的高档玉露茶由熟练工人手工制作。手工茶每100克卖价高达3万日元,是机制茶价格的10~100倍。
近年来因茶饮料的倍受关注,使日本茶叶行情一路飘红。但根据日本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今后一段时间,茶市场却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绿茶加工厂、茶商都将因库存量多大而一筹莫展。主产地之一的鹿儿岛县茶市场的平均价格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成。最大产地静冈县预计下跌300日元左右,跌幅为3成。在日本进口绿茶中,95%来自中国,5%来自越南等其它国家和地区。乌龙茶完全依靠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供给,红茶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茶叶保健功效被广泛认可,日本国内茶叶消费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越南
越南现在拥有600家茶叶生产和贸易公司,其中包括234家出口企业。由于越南茶叶缺乏长久性贸易伙伴,因此易受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所引起的贸易变更也较多,最近一些进口国(商)例如印度制定的新管理条例,对茶叶进口施加了严格的限制性条例,就使越南茶叶出口受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2.国外农业发展趋势 篇二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不仅是资源的宝库, 还是人类认识并了解地球奥秘、探索生命起源、发展科技的前沿领域。深邃广袤的海洋空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边疆和外延腹地, 提供了国家安全的防御纵深。海洋还是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 也是各国海上兵力部署的舞台。但迄今为止, 我们对海洋资源分布、海底地形、水文气象条件、海洋声学特性等方面的认识仍不够。而对海洋的研究是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也是保障国家海洋安全的基础。
海洋调查船是专门用来在海上从事海洋调查研究的工具, 涉及海洋气象学、水声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水文测量学等诸多学科。海洋调查船与海军作战活动和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密切相关, 可为反潜战、登陆战、水雷战、水面作战提供环境预报。为潜艇、水面舰艇的安全航行和两栖登陆作战提供各种海图资料, 为海军武器装备的研制提供各种海洋环境参数等。
近年来, 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各国将海洋调查船的建设视为海洋战略与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对高性能海洋调查船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而认识海洋, 进行海洋调查是海洋开发、利用以及国家海洋安全的基础工作, 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条件之一。提高我国海洋调查船整体研发和装备配套实力, 对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上安全、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国外海洋调查船发展现状
海洋调查船发展至今已有140年历史。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拥有近千艘海洋调查船, 其中美国最多, 其次为日本、俄罗斯, 其他拥有海洋调查船主要国家还包括德国、英国、法国、挪威、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
2.1 国外典型海洋调查船简介
英国科考船RRS James Cook见图1。船名:RRS James Cook;船厂:挪威Flekkefjord Slipp&Maskinfabrikk AS;总长:89.5m;型宽:18.6m;吃水:5.5~5.7m;总排水量:~5800t;巡航速度:12节;自持力:50d;定员:54人。
资料来源:http://www.ship-technology.com/projtts/rrsjarescak.
英国科考船RRS Discovery[2]见图2。船名:RRS Discovery;船厂:西班牙C.N.P.Freire Vigo shipyard;总长:99.7m;型宽:18.0m;吃水:6.5m;总排水量:~6075t;巡航速度:12节;自持力:50d;定员:52人。
资料来源:http://www.worldmaritimenews.com/
日本极地海洋调查船“白濑 (SHIRASE) ”号, 见图3。船名:Shirase Glacier;船厂:日本Hitachi Zosen Maizuru Works;总长:138m;型宽:28m;吃水:9.2m;总排水量:~20000t;巡航速度:19.5节;破冰速度:3节 (1.5m破冰厚度) ;自持力:175d;载客:80人。
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Japanese_icebreaker_Shirase_ (AGB-5003) /
日本海洋调查船“地球 (CHIKYU) ”号, 见图4。船名:CHIKYU;船厂:日本Mitsui Engineering&Shipbuilding and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总长:210m;型宽:38m;吃水:9.2m;总排水量:~57087t;巡航速度:12节;自持力:200d;载客:100人。
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kyu/
美国海洋调查船Sikuliaq;船名:Sikuliaq;船厂:美国Marinette Marine Corporation, Wisconsin;总长:80m;型宽:15.8m;吃水:5.8m;总排水量:~4065t;巡航速度:11节;自持力:45d;载客:46人。
资料来源:http://www.motorship.com/news101/industry-news/
澳大利亚海洋调查船Investigator;船名:Investigator;船厂:Teekay Shipping Australia&Sembawang Shipyard of Singapore;总长:93.9m;型宽:18.5m;吃水:5.7m;总排水量:~4575t;巡航速度:11节;自持力:60d;载客:60人。
资料来源:http://www.ral.ca/news/2013/
德国海洋调查船Maria S.Merian;船名:Maria S.Merian;船厂:德国Kr?ger-Werft, Schacht-Audorf;总长:94.76m;型宽:19.2m;吃水:6.5m;总排水量:~5573t;巡航速度:15节;自持力:60d;载客:45人。
资料来源:http://de.wikipedia.org/wiki/Maria_S._Merian_ (Schiff)
2.2 国外海洋调查船发展思路
(1) 美国推行全球海洋展战略, 发展成系列、高性能海洋调查船。美国以控制全球海洋为目标, 全面实施“海洋安全战略”和“海洋科技战略”。突出特点之一是实施全球海洋控制, 强化海上霸权地位;二是争夺海上战略物资, 重视海洋油气开发;三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实施这些需要有丰富准确的海洋数据作为支撑。为此, 美国特别重视海洋调查船的发展, 以掌握各大洋的气象、水文等情况, 为海上军事和经济活动提供基础数据, 目前美国现役47艘海洋调查船。
(2) 在全球各种调查船中, 只有美国发展成系列的海洋调查船。美国海洋调查船分为“全球级”、“大洋级”、“区域级”和“近岸”级。只有发展这种成系列的船只, 才能满足美国在全球范围活动的需要。其中“区域级”和“近岸级”主要用于近海区域的海底地形、资源等方面的探测;“大洋级”主要用于美国本土毗邻的两个大洋, 即大西洋和太平洋;“全球级”主要用于印度洋等跨洋区域。
(3) 在全球各国中, 美国海洋调查船性能最强。美国海洋调查船配备了多种先进的海洋环境观测、海洋目标探测设备, 另外美国的海洋调查船, 还率先配备了无人潜航器。这是由于美国海洋调查船需要勘探的区域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别国的领海区域或争议海区, 需要配备探测范围更远和精度高的系统设备。
(4) 日本推行“海洋立国”战略, 注重发展中远海海洋调查船。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严重的国家, 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是日本发展的一贯主张。为此, 日本重视发展海洋调查船, 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勘探海洋资源, 目前现役38艘。由于中远海和极地蕴藏的资源更为丰富, 近年来日本重点发展能在两个区域作业的海洋调查船, 比如2007年, 总吨位高达57087t的大型大洋钻探船Chikyu号服役, 以及研制了新Shirase号南极科考船。
(5) 苏联冷战时期实行与美国争霸的海上战略, 发展远海型的海洋调查船。目前俄罗斯所拥有的海洋调查船有33艘, 绝大多数是苏联时期建造的, 其中20世纪60年代服役的占6.1%, 70年代服役的占18.2%, 80年代服役的占72.7%, 90年代服役的仅有1艘, 只占3%。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争夺海上霸权, 需要发展大量的海洋调查船, 获取全球各大洋的气象水文等环境信息。
(6) 欧洲海洋战略局限于某个区域, 以发展近岸作业的小型调查船为主。欧洲主要国家, 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等, 采取区域性的海洋战略, 以发展近岸作业的小型调查船为主。欧洲中的27个国家目前拥有调查船238艘, 船长小于55m的近岸调查船164艘, 近70%。此外, 这些海洋调查船主要集中在英、法、德、意、挪威、西班牙、荷兰等7个强国, 共拥有调查船152艘, 占到总数的近80%。
3 国外海洋调查船技术特征分析
3.1 船型仍以单体船为主, 仅水声监听船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
现有海洋调查船绝大部分是采用常规单体船型, 只有少数水声监听船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 如美国在役的Victorious和Immaculacy共5艘海洋监听船。海洋监听船主要用于收集声学信息和声监听, 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 能够使声学设备在水面以上工作, 受到水下噪声影响小,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声学环境。
3.2 船上实验室采用模块化设计
对科考任务需求的不断增加, 使海洋主要国家新开发的调查船配制了更多更为精良的船载探测设备, 逐渐向多功能化、大型化方向发展。俄罗斯计划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适用的“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调查船, 排水量16800t, 该船设计有8个现代实验室模块, 可针对不同任务进行替换, 船上装备大量现代化科考测量设备, 可保障海洋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冰等大范围研究工作;日本2009年服役的新Shirase调查船排水量约20000t, 该船将物资运输、装载直升机和海洋观测多种功能融为一体, 装备新型海洋观测器、多载波段回声探测器, 建有海洋、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和生物等多个实验室;英国2007年3月投入使用的James cook号也有5800t, 适用于多个海域的调查研究, 船上设有8个集装箱型模块化实验室, 分别从事不同领域研究, 可根据不同研究任务在后甲板搭载相应模块。
3.3 动力采用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电力推进系统
国外海洋科考船的动力系统采用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电力推进系统, 尤其是近期新建船。如美国Sikuliaq号调查船采用柴电推进系统, 4个柴油发电机组, 2台电动机, 持续功率4290kW。俄罗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采用瓦锡兰柴油机, 6300kW2台, 4200kW1台;电力推进装置, 2台, 7100kW。德国Maria S.Merian号海洋调查船柴电推进, 2台吊舱推进器, 每台2050kW;1台喷水推进器, 1900kW。韩国Araon号极地海洋调查船主动力系统:柴电推进装置, 2台柴油机, 总功率10MW。螺旋桨:2部方位推进器, 2部首推进器[9]。
采用电力推进, 一方面便于船舶总体的灵活布置, 且噪音较小, 另一方面兼顾了海洋考察船动力定位系统的要求。目前原动机仍以柴油机为主。
3.4 新建科考船大部分采用良好的功力定位技术
海洋调查船虽然对高航速没有太高的要求, 但受海洋风、浪、流等复杂环境的影响, 通常需要动力技术辅助精确定位, 便于进行数据采集、深潜器布放等作业, 因此对动力定位的技术要求较高。一些新建的调查船如美国Sikuliaq号、德国Maria S.Merian号、英国James cook号、澳大利亚Investigator号、西班牙Sarmiento de Gamboa号均采用了动力定位技术。
3.5 部分新建海洋调查船具备冰区航行能力
由于各国对极地区域蕴含丰富资源的高度重视, 不断开发出具有极地航行能力的调查船, 如近年来新服役或新建的美国Sikuliaq号、俄罗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德国Maria S.Merian号、日本新Shirase号、韩国Araon号等调查船, 均具备破冰和冰区航行能力, 可在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3.6 国外新服役或新建的海洋调查船开始装备无人潜航器
国外新服役或新建的海洋调查船, 如英国James cook号、印度Sagar Nidhi号、以及美国的Neil Armstrong号、英国的Discovery号、澳大利亚的Investigator号都已经或即将装备无人深潜器, 并应用最新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 智能化程度高, 布放之后可独立在水下执行探测和识别水下目标, 取样、或完成各种人力无法胜任的水下环境和目标数据采集工作。未来, 调查船无人潜器将能执行更为复杂的工作, 在环境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时, 还能够自行调整, 克服障碍。此外, 新一代无人潜器减少了通信和人员监控需要, 采用导航帮助和通信中继可进行多个无人潜器协作作业, 争强水下环境感知能力。
3.7 装备功能齐全的探测设备, 实现综合作业功能和多用途
目前, 国外海洋调查船普遍装备了用于大气边界层、海气界面气象进行探测的大气剖面仪等大气探测设备;用于对海洋生态环境参数进行探测的温度传感器、盐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海洋生态环境探测设备;用于对海洋资源、海底地形地貌进行探测的鱼探仪、水下精确定位的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多波束探测系统、分裂波束探测系统、浅层剖面仪、海底照相、可视多管采样器等海底探测与取样设备;用于对重力、磁力、地震进行探测的重力仪、磁力仪、地震仪等地球物理与取样设备;从而使其实现了对海洋水文气象、海洋生物与渔业资源、海洋地质地貌、海洋地球物理等的综合作业功能和多用途化。
4 国外海洋调查船的管理模式
各国海洋调查船中, 尤以美国的数量最多, 技术最为先进, 体系最为完善, 最能代表世界海洋调查船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美国海洋调查船的管理从顶层谋划, 有效地保障了调查船队的规模与技术水平。
(1) 成立跨部门合作组织, 制定海洋科学研究设施实用、更新与投资的政策、程序和计划。为了推动个联邦机构在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方面的合作, 美国海军于1997年建立了多家海洋科学合作机构 (NOPP) , 该机构中有一个跨部门机构基础设施组织 (IWG-FI) , 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先进技术办公室、能源部 (DOE) 、环保局 (EPA) 、矿物管理局 (MMS) 、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管理局 (NASA)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NOAA)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美国海洋海洋局、美国海军研究局 (ONR) 、美国海岸警卫队 (US-CG) 、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等机构人员组成, 支撑美国海洋科技联合委员会 (JSOTC) 制定美国海洋科学研究设施使用、更新与投资的政策、程序与计划[1]。
(2) 大型调查船普遍由政府部门出资建造, 研究院所使用管理。美国是世界上拥有调查船数量最多的国家, 船长超过40m的调查船有40艘 (2007年) , 其中只有3艘由研究所或大学自己出资建造;其余所有调查船均由政府机构的环保局 (EPA) 、美国海军、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NOAA)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美国海岸警卫队 (USCG) 出资建造。这些国家政府机构出资建造的调查船, 除部分由出资机构自己使用外, 大部分都投放到各海洋科学研究院所, 由研究院所使用管理[2]。
(3) 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积极推进调查船的长远规划, 发布了一些列未来海洋调查船的发展报告, 如2001年的《美国国家科学研究船队未来规划》, 2009年的《海上科学:用强大的海洋科学研究船队满足未来海洋科学研究目标》, 2013年的《联邦海洋科学研究船队现状报告》等[3]。美国根据未来海洋科学发展的需求, 制定了不断修正其未来海洋调查船的发展计划, 推进海洋调查装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4]。
5 我国海洋调查船发展建议
(1) 注重深海、极地海洋调查能力建设, 重点发展大吨位、远洋综合、绿色节能的海洋调查船。2000年以来, 国外总共新建约100艘海洋调查船, 其中77艘为全球级 (船长大约70m) 的海洋调查船, 调查功能综合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另外, 近年来, 国际海事组织 (IMO) 、欧洲以及一些国家也都纷纷出台各种规范、标准, 从制度上确保全球海洋环境或区域海洋环境尽可能都免受污染, 绿色、环保和环境友好型船舶是当今船舶行业的发展趋势。
(2) 为支撑海洋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近岸海洋调查船。全球级海洋调查船主要承担大洋调查任务, 对于近海区域的海洋调查, 无论从适航性和经济性的角度来看, 都宜采用小型近岸海洋调查船。欧洲海洋调查船中, 近岸海洋调查船占据70%, 为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9月, 我国发布了国家海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要重点研发海洋调查、观测和监测设备与仪器, 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加快旧船改造、提升仪器装备性能。海洋调查船旧船改造和新船建造相辅相成, 对海洋科学调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如果船舶更新周期按25年计算, 我国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调查船面临老化退役, 这种现状将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因此, 对现有的调查船不断充实完善和定期进行现代化改造, 形成新老交替的良性循环, 才能为我国的海洋调查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旧船实现现代化改装, 提升相关性能, 技能满足当前海洋调查不断增长的需求, 同时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建议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待并重视我国海洋科考船事业, 制定全国科考船舶更新建造具体计划, 对每艘船的功能定位、设备配置进行系统性的总体规划, 争取在5~10年内, 明显改变我国海洋科考船整体落后状况[5]。
(4) 发展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装备制造技术。采取引进与自主研制相结合的方式, 对主要和关键装备性能技术要尽快在引进合作中消化、吸收并实现国产。踏踏实实地做好海洋科考装备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工作, 以企业为主体促进国产海洋科考装备的发展。建立国家海洋科考船队建设专项, 紧密跟踪世界发展动态, 有针对性开展海洋科考船舶及有关装备的研究开发, 加快发展国内海洋科考装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参考文献
[1]Interagence Committee on Ocean Scienc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gration.Federal Ocean and Coastal Activities Report to the U.S.Congress[R].Interagence Commitee, 2008.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Science at Sea:Meeting Future Oceanographic Goals with a Robust Academic Research Fleet[M].Washingtong, D.C:The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9.
[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11.Critical Infrastructure for Ocean Research and Societal Needs in 2030[M].Washingtong, D.C:The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11.
[4]NSTC Joint Subcommittee on Oc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rting the Course for Ocean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next decade[R].NSTC Joint Subcommittee, 2007.
3.浅析2009年中国外贸发展趋势 篇三
风卷暴雨势未休,怅望前路可堪忧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将在2009年同时陷入负增长。新兴经济体成长力道也将大幅减弱。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09年下半年,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何时走出泥沼尚待进一步观察。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形势依旧严峻。首先,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会连带消费持续萎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需求疲弱状况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其对中国出口形成的强约束未能得到舒缓。受其影响,外贸企业订单萎缩,出口难度愈益增大;其次,全球经济低迷,就业压力增大,国际市场收缩,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进一步抬头。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与地区贸易保护主义趋向增强,不排除为保持本区域市场贸易稳定而采取更保守贸易政策的可能。中国未来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将有所恶化。第三,进出口贸易风险进一步增大。经济不景气使国外不少进口商和经销商融资困难,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部分国家和地区信用恶化,这势必增加中国外贸企业收汇结算风险。
千朝炼得钢铁骨,笑看艰难不说愁
历经了亚洲金融危机、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和人民币升值的考验,中国政府和企业抵御风险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大大增强,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物质支撑。多双边经贸关系持续改善,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拓展,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进出口贸易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提高出口退税、完善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进出口关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对降低出口成本、吸引订单回流、缓解企业经营困境、增强信心,意义重大,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和锤炼,中国外贸企业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度高、上下游配套、研发能力较强和应变能力较好的出口制造业。
因势利导设方略运筹帷幄稳渡舟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笔者认为,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下滑趋势是可以预见的,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把已出台的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落实好,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切实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在继续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要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驻外经商机构要广泛了解和搜集驻在国的市场信息,及时为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良好的服务,引导企业利用好现有的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扩大与区域内新兴市场的贸易往来。
冬去春来总有期,内外兼修始能留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有适度的发展空间,企业要善于利用政策环境,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发展战略,转危机为生机。
从根本上来讲,企业还是要着重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是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根本。此次危机首先遭受重创的就是中国纺织服装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正说明了这点。虽然目前中国拥有自主品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商品出口明显增多,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政策扶持措施,扩大现有的产品优势,在危机中占得先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顺应政策导向,在欧美市场疲软时,寻求开拓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机会;做好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准备。经济危机可能会启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企业要有敏锐的嗅觉,善于抓住机会,发展和壮大自己。
4.国外农业发展趋势 篇四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发展趋势分析
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能克服云雾雨雪和夜暗条件的`限制对地面目标成像,可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大幅面对地观测,这对于观测长年受云覆盖的地区尤为重要.在军事侦察、军事测绘及诸多民用领域可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
作 者:孙佳 SUN Jia 作者单位:61646部队刊 名: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EQUIPMENT COMMAND & TECHNOLOGY年,卷(期):200718(1)分类号:V19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航天侦察 趋势
5.国外农业发展趋势 篇五
国外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本报告对目前国外三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GLONASS和伽利略系统的.技术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发展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出了建议.
作 者:石卫平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北京,100037 刊 名:航天控制 ISTIC PKU英文刊名:AEROSPACE CONTROL 年,卷(期): 22(4) 分类号:V475.2 关键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GPS GLONASS 伽利略 技术 分析 预测 建议
6.国外农业发展趋势 篇六
国外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渗、连通性差的特点,储层评价研究水平是有效开发该类气藏的关键因素.美国和加拿大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和开发程度最高,在致密储层评价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致密砂岩气藏主要指发现于盆地中心或者是连续分布的大面积天然气藏,也有观点认为大多数的致密气藏是位于常规构造、地层或复合圈闭中的低渗储层中,通常被称为“甜点”.国外致密气藏描述、评价和评估主要依赖于岩石学、测井和试井三种手段.未来致密砂岩气藏储层评价描述水平的提高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准确地评估和开发致密气藏,需要从岩心、测井和钻(录)井以及试井分析中获取更多的基础数据;二是使致密储层描述向高精度发展,进一步研究气藏砂体展布和含气富集带,包括透镜体砂岩大小、形状、方向和分布的确定,储层物性在空间分布的定量描述,低渗、特低渗岩心物性测定技术.
作 者:谷江锐 刘岩 Gu Jiangrui Liu Ya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刊 名:国外油田工程英文刊名:FOREIGN OIL FIELD ENGINEERING年,卷(期):200925(7)分类号:P61关键词:致密砂岩气藏 砂岩储层 气藏类型 储层评价 发展趋势
7.国外农业发展趋势 篇七
(一)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小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家财务和社会财力分布不均。与国际社会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养老金的覆盖范围是远远不够的。目前, 我国养老金所包含的范围只有公有制企业员工、事业单位员工等。同时, 城市享有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又远远多于农村。农村约有70%的老年人享受不到养老金提供的保证。此外, 即使是在城市, 也有大约30%的老年人享受不到养老金。由此可见, 我国养老制度的覆盖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不能够做到保障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
(二) 养老金运作问题
以前我国养老金的缴纳方式是现收现付的模式;后来, 我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将现收现付制度与基金累计方式相结合。这样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国家要负担老年人的养老金, 又要给现在正在交钱的年轻职工提供他们未来的养老金。但是国家筹集到的资金是有限的, 不能同时满足这两种需要。于是, 相关部门不得不把还在工作的员工的养老金从其账户当中暂时性的挪用, 等到其退休时再放回。这样的养老金运作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也是养老金制度不完善的一个表现方式。
(三) 养老金收支不平衡
我国采取现收现取和基金积累两种养老金的筹集方式。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 人们平均寿命也在逐渐增加, 男女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也在不断增加。可是, 筹集的养老金却不足以用来支付, 造成养老保险金严重的比例失调。
(四)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在范围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虽然也领养老金, 但是他们的养老金不属于社会养老保险金的范畴, 而是政府付款。虽然这样减少了社会养老金的压力, 但是导致了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 不利于国家整体养老金的统一管理。同时, 也有可能造成不公平现象出现, 极易引发问题。
二、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 国外养老金制度基本概况
1. 美国
美国的养老金保障制度由普遍养老金、私人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三方面组成。普遍养老金是在工作中, 公司和员工共同缴纳的, 是美国为其公民提供的一种退休保障;私人养老金是由公司或企业单独发起的一种养老金计划;个人储蓄养老金则是由个人存入, 建立在个人退休账户里的。美国的养老金制度不像我国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 相反, 其养老金的开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这样既降低了政府的风险, 也减少了在发放中贪污浪费现象。
2. 北欧国家
北欧的国家是众所周知的世界上福利待遇最好的国家。以瑞典为例, 其养老金由基本年金和附加年金组成, 加在一起约为退休前工资的70%。其资金来自于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占40%, 中央、地方各占24%和28%, 个人付出的非常少。
3. 德国
德国的养老金由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组成, 类似于美国。德国的养老金主要是为了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在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德国在1957年之后采取的是现收现付的方式, 这样就避免了在我国出现的需要储备大量资金的问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 德国的公务员不参加养老保险, 其养老金是财政预算安排, 最高不得超过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的75%。
(二) 未来养老金形式的变化
1. 提前退休
以智利为例, 智利规定只要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账户上有足够的资金, 个人可以申请提前退休。相关数据也显示, 在该政策出台后, 选择提前退休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我国企业的内退类似于该形式。但同时员工如果达到退休年龄了, 也可以选择继续工作。有的人希望提前退休, 可以早点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也有的人喜爱工作, 希望退休后继续工作。这样, 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
2. 个人管理自己账户
员工个人可以管理自己的账户是指员工可以根据自己个人能力选择不同的养老金投资方式。不仅可以自己选择不同方案, 更可以减少管理成本, 增加投资回报。同时, 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 不断调整适合自己的养老金方案。
3. 发放方式
养老金的发放将由生命年金、计划提取两种方式组成。生命年金是指员工用账户上的资金购买公司的年金, 保险公司提供其生命年金;计划提取指个人可以从自己的账户上把养老金提取出来用。当日内, 也可以把两种发放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4. 参加别国养老计划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加强, 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流通, 未来很可能形成的一种趋势就是一国的人员有可能去购买其他国家的养老金, 放弃自己政府的保障而同意参加别国的养老金计划。
三、国外养老金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一) 多渠道筹资
美国采取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 这样可以降低风险, 也减少了成本。同样, 我国也可以考虑借鉴采取此种方法。我国可以考虑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额筹资方法以及筹资金额。例如, 个人经济贫困者, 政府和企业需要考虑给与多一些的帮助和支持。而个人经济能力较好者, 政府可以考虑减少部分支持而用于给与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二) 扩大养老金服务范围
通过研究美国、德国以及欧洲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我们可以发现, 在这些国家当中, 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是得到了国家和企业很好的保证。而在我国, 农村的大部分老年人和城市小部分老年人都不在养老金的保障范围内, 这样不仅给家庭造成了负担, 也给整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后顾之忧。我国要争取扩大养老金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 让人民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三) 加强引导宣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有相当一批人已经富起来了。近年来, 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明星投身公益事业。我们可以通过舆论和媒体的引导, 鼓励大家关注养老这个话题, 参与到自己筹集或者其他帮助老年人的活动项目当中去。通过自己身的努力减少国家和政府的开支。同时, 媒体舆论引导的正能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8.国外农业发展趋势 篇八
一、国外展览业发展的新趋势
从整体上看,国际展业当前的发展水平与发展格局同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状况是基本一致的。大多数发达国家拥有开展展览活动的良好基础,办展经验丰富、品牌展会众多,会展业竞争力强;随着世界新经济秩序的逐步建立和各国科技水平的普遍提高,国际展览业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展览业的发展更趋于专业化
在国际上,专业性的展览已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主流,代表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趋势。与一般的会展相比,专业展览具有针对性强、参展观众质量高、参展效果好等特点,因此近几年来综合性展览会的举办数量不断减少,许多综合性展览会都不同程度地转为专业性展览。原来的一些综合性的展览已经被细化分为若干个专业展,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就是由许多若干个专业展(如机器人展、灯具展、仪器仪表展、铸件展等)组成的综合展。此外,由于专业展览会能够集中反映某个行业或其相关行业的整体状况,并具有更强的市场功能.因而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世界各国的特别是会展城市的青睐。如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杜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包装展,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香港珠宝、玩具展,意大利米兰的国际服装展等。专业化是展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具有明确的展览主题和市场定位,展览会才对参展商或与会者有足够的吸引力。
2.展览规模呈大型化趋势
随着展览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举办机构已不再局限于吸引本国、本地区的参展商,把目标更多地投向国际市场进而扩大国内甚至是地区范围内的影响力,力争提高国际参与程度。加之,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特别是对大型展览场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尤为突出,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几手投入了百分之百的资金。例如慕尼黑展览中心,巴伐利亚州政府和慕尼黑市政府投入的建设资金占99.8%,几乎是全额投入。此外,政府往往还会给予启动资金,鼓励展览中心贷款,而贷款采取贴息贷款方式。例如慕尼黑展览中心,用了12亿马克,政府投了一半,另一半通过贷款,政府贴息7年。由于政府在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很多举办城市也想通过修建大型展览场馆举办一些大型的国际会展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必然会导致展会的规模越办越大。
3.业内强强联合,国际化运作集团化趋势增强
并购和联盟已经席卷了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国际市场的一大焦点。作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展览领域也不例外。展览企业通过资本的运作进行的兼购与合作,是一种典型的国际化运作,通过兼并合作,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获得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世界上许多展览业的大组织、大企业纷纷开始联合,以期优势互补,提升实力,打造业内超级航母。展览业作为一个高额利润的行业,是一项投入。大、回报快的产业,其利润率高达25%,表现在微观领域,即对展览企业的资产总额、人力资源、技术力量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行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国际展览业的巨头们为了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以便维护高利润率,正在以兼并与合作的方式建立战略联盟,进行国际化运作。如世界上两家著名的展览公司”瑞德”和“克劳斯”联姻,共同开发通讯和计算机展览市场。欧美的展:览业巨头开始用资金来购买其他竞争对手的展览主题,如美国的克劳斯公司.用40亿美元购买了南美的品牌展:会及其相关产业。在展览行业内盛行一种理念.即与其群雄纷争,不如强强联合、合作经营;与其四面出击,不如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优势项目。
4.现代新技术的应用,为展览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球展览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大量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会展设备现代化已经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设备现代化也是展会标准现代化、展览内容国际化、展览形式多样化发展的共同要求。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大量信息技术的应用,向网络求发展空间,又成为世界展览业发展的不可回避趋势。有关专家把这种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撑,以知识经济、信息网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对展览经济产生的影响,归纳为快捷、关联和效果三千方面。因为借助网络信息的优势,可以为展商和参展观众双方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效益,如,参展商可以在异地向全世界发布自己的展览产品的详细信息,参展观众也可以借助个人电脑在任何地方浏览和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这样一来,展商和观众的双方经贸洽谈细节大大简化,同时也降低了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
5.展览新军的崛起,举办国家多元化
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的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展览业迅速崛起,在国际展览业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例如,素有“亚洲展览之都”之称的香港十分重视会战市场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每年都有上千个国际会议和展览。新加坡拥有良好的会展举办条件,每年在新加坡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和会议达3200多个。韩国和日本政府的都特别重视本国的展览业的发展,韩国正在努力使自己的展览业年增加7%以上。展览业作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的国际贸易交流的平台,抢占国际展览市场的份额大小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借助跨国展览巨头品牌移植大力发展本国的展览业,力争在国际展览市场这块大蛋糕中能够分享利益,导致展览业的举办国打破传统的西方垄断趋势呈现多元化。
6.通过资本输出和移植品牌会展,抢占国际展览市场
在世界展览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欧美展览业已经相当发达,但是国内发展的空间已经接近饱和。国际展览巨头为了谋求向全球发展,纷纷把目标投向瞄准海外.通过资本运作寻求低成本扩张,进入展览业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如美国的卡尔顿通公司以12.6亿美元的高价购下拉丁美洲约40个大型贸易展览会和相关的刊物杂志,德国的汉诺威展览公司就直接收购上海一个有名气的地面装饰展览会。另外,它们充分利用广泛的业务网络将一些名牌展览移植到他国举办。如2002年慕尼黑国际展览集团成功移植电子元器件博览会(Electronic)到上海举办,在未来的几年中,慕尼黑将把高档消费品、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等博览会引入中。德国的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也已把每年春秋两季在德国本土举办的国际消费品展览会(Ambient)移植到亚洲,分别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举办了以Ambient命名的展览会。这一跨国运作,既满足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抢占了世界展览市场的份额。
二、国外展览业的经验对中国展览业的启示
展览业作为现代国际贸易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利用展览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影响力,致力于本国的展览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上述的一些成功经验,对于像我国这样展览业刚刚起步的国家了说,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国的展览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势头比较迅速。在研究国外展览业发展新趋势和取得经验,对于今后我国的展览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1.要加强宏观管理,改变国内过去群龙无首多头办展的局面
西方发达国家的展览业都设立一个唯一的、独立的、权威性的展览管理机构,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LAEM)、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法国海外展览委员会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CFME-ACTIM)、英国会展业联合会(EFl)等等。然而我国就是缺乏这种管理展览的规范主体。仅展览会的审批单位就有经贸委、贸促会、商务部等,多头审批,重复办展,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和数量控制,导致较为严重的市场秩序的混乱。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我国应当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各个部门的权力收归起来,统一协调,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展览业的发展。政府应当支持行业加快并购组建实力强大的展览集团,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国内的资源,避免重复办展的出现,否则将会陷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
2.政府的职能转变和大力的支持展览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展览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形式,根据第三产业行内发展的要求,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一位服务者.而不是作为直接的管理者。发达国家的政府正是明确了政府的职责,政府部门对展览业的介入,主要体现在对展览的资助和投资上,尤其是对大型和特大型展览设施和展览场馆建设的支持和资助上,不过多地干涉展览行业的内部事务,积极主动地把权力让渡给相关的行业协会进行管理,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想方设法为展览业的发展出谋策划.并给予必要的宽松政策和资金资助。如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展览公司之一,而它就是一家公有公司,市政府(City of Frankfurt)占60%股份,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赢利全部用于再投资,政府只从不断增加的税收中得到回报,这种做法既可以帮助展览公司迅速完成原始积累,也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现在我国政府虽然已经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成效不是很大。中国政府现在也大力兴建一些现代化的展览场馆,虽然拥有90万平方米的展馆面积,但是分布比较分散,国家级的展览中心寥寥无几。以北京为例,北京现有展馆11座,总面积达1 3万平方米,但是展馆的单体规模都较小,一般的规模都是1—2万平方米,最大的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是8万多平方米,没有一个超过1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场馆,而德国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8个,展馆的缺乏限制了展览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支持大型展览中心和设施的建设,为我国展览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
3.积极培育自己的品牌展览会
当今发达国家的展览业已经相当发达,他们的国内的市场已经金额近饱和,乘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许多跨国展览巨头纷纷把自己的品牌向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移植。德国的办公用品展、意大利的珠宝展、法国的航空展无一不是行业中的最具号召力的权威品牌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外资的进入我国的展览市场的压力,为了在展览市场上能有一席立足之地,政府部门以及有关行业协会应当积极引导各个地方根据自身的产业特色、资源条件开发展览主题,培育展览品牌,共同营造各具特色,互补互利的共赢局面,进而达到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有力地抢占行业的制高点。
4.高度重视展览业的服务水平
展览业作为一个投资慢回报快的特殊产业,主办单位的服务水准影响了展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谁拥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就会赢得展商和参加观众的数量和质量。汉诺威博览会的主办方汉诺威展览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各路展商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银行、邮局、海关、航空、翻译、日用品、商店、餐馆,整个服务体系成为一座城中城,从而解决了参展商的后顾之忧。因此,我们应当改变我国以往“重招商、轻服务”的思想,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就应当把“顾客至上”的理念始终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的服务理念,把展览的服务放在同招商引资的同等位子上来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者相辅相成,把展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展览的服务还要与国际化接轨,举办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就应当利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流程,同时还积极完善与展览相关的后勤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展商提供“一站式”的周到、细致的服务,比如,运输、餐饮、住宿、法律咨询、广告发布等等。给广大参展商和观众一个良好的信誉形象。
5.完善展览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展览业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展览法规,保证了发达国家的展览业建刚语序的发展。比如德国政府的展览机构——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对展览会制定了各种措施,如对展览名称给予类似商标的保护,以制止展览会雷同和撞车,保护名牌展览。在英国展览市场,英国各类展览服务单位,包括展览组织、展馆场地和配套服务公司,都有统一的配套的行为规范,又各自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对会员有指导和约束作用。我国的展览业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慢,随着入世后的种种贸易壁垒的出现,我们现在缺乏相关的法律对本国的展览业的保护。因此,当下我们集中大量的专家为我国的展览业的发展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工作尤为重要。
6.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吸纳优秀的展览人才加盟
9.国外农业发展趋势 篇九
江苏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詹颖
【摘 要】 本文从众多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者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学者,试图从他们的研究中梳理出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在综述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该研究领域中的焦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现状,趋势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进行了一项强交际法的实验(Bangalore Project),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并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Prabhu的这项实验可以看作是把任务作为课堂设计的单元的第一次尝试,并引起了语言教学界的关注。众多语言学家纷纷投入此项研究的热潮中,他们都把任务作为研究的中心元素。随着研究的深人,任务型语言教学于90年代在理论上逐步成熟。
一、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现状
语言焦点阶段包括分析和操练。在这一阶段学生分析课文和录音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特点,在分析中或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虽然Willis不把语言分析和操练作为任务看待,但她认为,在任言教学中进行明确的语法教学是有价值的。
Skehan(1995,1998)提倡的语言学习认知法使任务型语言教学获得了新的发展。他阐述了任务型语的理论依据。
首先,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有别于母语的习得过程。母语习得过程为:词汇化——句法化——词汇化二语言的学习更多是认知性的,学习者在交际活动中趋向注意语言的意义。在信息处理系统环境下,学生的是有限的,注重意义就意味着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更多地趋向于实例和记忆系统,内在的句法化压力就不会起语言系统就得不到发展,所以语言教学应创造机会使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促进其中介语系统的发展。
其次,语言运用取决于规则系统和词汇化系统。语言运用的目标有三个方面: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言的流利性与语言的意义相联系,而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性与语言的形式相联系。认知教学法提倡的任务型张在交际的环境中,通过合理设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使其语言续而平衡的发展。关于如何合理地设计和选择任务,Skehan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分析任务的信息处理负担,确定任务的难度。Skehan不赞成Candlin制定选择任务和衡量难度的Prabhu(1987)在他的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书中对任务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任
务是学生通过思考从所给信息中得出结沦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调控。Prabhu把这些活动分成四类:规则中心的活动、形式中心的活动、目标中心的活动和意义中心的活动:他非常赞同最后一种活动,认为教师不需要明确地教给学生语法规则和过多地进行看法纠正,学生就可在关注语言意义的过程中内化语法系统,这与Krashen所倡导的 “自然途径”的理念不谋而合。但Prahu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出存在一些不完备的地方,比如,任务的选择没有进行需求分析,任务的等级评定也是任意的,并且任何形式中心的活动在语言教学中都受到排斥(Long & Crookers 1992)。这些不足成为后来研究者解决的首要问题。
Candlin和Breen(1987)对Prabhu的研究进行了改进。Candlin对任务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任务是一系列有区分度和有层次的活动,这类活动内含问题(尤其是交际问题),它使得学生和教师通过各种认知和交际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井在活动创设的情景中运用新旧知识探索和实现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同Prabhu一样.Candlint和Breen也把任务当作课程设计的单元,并把这类课程大纲称作“过程大纲”。这一课程设计理念首先来自对综合大纲的评判;其次,他们认为,学生在与同伴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时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与Prabhu不同的是,Breen赋予课程设计者新的使命,那就是为教学提供可选择的活动和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教学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也必须更加积极。Candlin在对任务进行等级评定方面比Prabhu更进了一步,他提出了一系列选择任务和衡量难度的标准,即任务的维度,其中包括认知负担(任务内容的复杂性,参与者数量和组成任务元素的数量)、交际压力(来自交际对方的压力)、独特性和普遍性(任务目标的明确性和所要求的理解模式)、语码复杂性与理解密度(语言规则的复杂性和用语言规则来完成任务的复杂性),过程的连续性(对任务类型的熟悉程度和学习者把新任务与所熟悉的任务联系起来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全班面前发言比与同伴交谈时承受的“交际压力”更大;学习者从一篇文章中找出线索比判断对错的要求“理解密度”更大。尽管Candlin和Breen没有反对在教学中关注语言形式,但在他们的研究中却设有提到直接的语法教学,而是过分强调了交际。这样会使学生更加依赖交际策略和过多使用短语或词汇,而没有对语言结构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无法保证语言系统的平衡发展。
Long(1981,1992,1998)和Crookes(1992)认为,任务是一项有特定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在确定教学任务时,他们非常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并认为任务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要设计教学任务就必须要知道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会碰到哪些任务。Long还从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出发,初步发展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交互修正理论。该理论分析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须注意语言形式找到了理沦依据。Long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能够产生语言习得,使语言输入变为可理解输入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交际双方在会话交互过程中不断相互协同,对可能出现的理解问题进行交互修正,在交互的过程中引起对语言形式的注意。Long和Crookes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只有学习者在完成任务中出现普遍的语法错误时,教师才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语言形式,并且在完成任务时,学生常会运用交际策略绕过复杂的语言形式.因此无法保证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发展。
Willis(1996)继Long和Crookes之后.为教师在课堂中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提供了
操作层面上的指导。她在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一书中提出了任务实施需遵
循的五个原则,这五个原则是:要接触有意义且实用的语言,要使用语言,任务促使学生运用语言,在任务轮的某一点上要注重语言本身,不同时期要不同程度地突出语言。Willis把任务型教学过程严格地分成任务前、任务轮和语言焦点三个阶段。
任务前阶段包括介绍话题和任务。在这一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话题,着重介绍有用的词汇和短语,并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指令和准备任务,学生可以在其间听一听其他人所做的类似任务的录音。
任务轮阶段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学生以对子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教师在其间不直接指导;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全班汇报他们怎样完成任务,他们决定或发现了什么;最后通过小组向全班报告或小组之间交换书面报告的形式比较任务的结果。
认为这些标准与实际缺乏明显的联系。Skehan对任务的分析采取了三分法,即语码复杂性、认知复杂性以压力。语码复杂性包括语言复杂性和变体、词汇密度和变体、冗余性和密度。认知复杂性包括认知熟悉度(悉度和预测性、篇章类型的熟悉程度,对任务的熟悉程度)和认知处理(信息的结构、信息加工量、信息量的和有效性、信息种类)。交际压力包括时间的限制、陈述的速度、参与的人数、篇章的长度、回应的方式、际的机会。
2.分析任务的特征与语言运用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通过任务的选择使学生的注意力分别指向用的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Skehan还提出了任务实施的五条原则,即选择一系列的结构作为学习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实用的原则;选择一系列的任务使语言学习的目的得到平衡发展;通过注意力的安排最大可能生注意语言形式的机会;使用循环的评价。Skehan还提出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他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务前活动、任务中活动和任务后活动。任务前活动包括教的活动、意识提升活动和计划。教的活动与介绍新和重构语言结构密切相关,教的方式可能是直接和明确的,也可能是间接和含蓄的。Skehan认为,任务前常重要,这些活动能起到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相关的语言知识、减轻任务的信息处理负担、引按任务的要求更好地理解任务的作用。意识提升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意识,其中包括课文探讨、他人做过的类似任务、任务前的集体讨论等活动。计划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准备任务,这其中会给学提示。任务中的阶段包括三个方面,即执行任务、计划后面的报告、报告;任务后的活动包括分析和操练,Willis的模式大同小异。
语言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发展语言系统和发展语言交际能力之间的矛言课堂教学与语言自然习得之间的矛盾、提高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与任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在任务型教学过合理设计和成功完成任务,这些矛盾会得到协调与平衡。无论从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目标,还是从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综合了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优势,因此在理论上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趋势
虽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已比较清晰,但是并未完善。该领域中争议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例如:
1.任务的选择问题。对任务本身的争论主要包括:任务维度标准难以具体化。就其中的认知负担或杂度而言,其本身涉及的面很广,客观标准难以确立,只能做主观性较强的粗略分析。目前认知的复杂度是焦点,任务各维度之间常常是相关的和互动的。那么它们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还是其他?
2.任务的编排问题。任务不一定是同一层次上的链接,但在实际操作中,每一层次都是下一层次的随着层次的上升,任务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同样,维度系列的链接也是很多任务型学习教材的重要特征。不同层次和维度间的“接口处”难免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关系。
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多来自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为,任务是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的径,任务的设计能决定语言运用的类型和提供学习机会,从而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影响。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复杂因素,因此教学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仅从心理语言学来分析语言教学显然是不够的。
4.目前关于TESL环境下任务型教学的讨论居多,而TEFL环境下的讨论较少。此外,第二语言或外育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难以有统一的和可应用的维度权重参数和维度链接模式。
5.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任务维度的权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组织而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1)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开始走向多层化。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在TESL和TEFL环境下,以及的不同阶段中应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复杂性。因此对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性研究势在必行。
(2)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研究者开始认识到仅从心理语言学来分析任务型语言教学远未能揭示其规律性。研究者开始把心理语言学与其他邻近学科,特别是教育学的理论相结合来共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一趋势已初显端倪。
(3)对任务的设计和编排越来越重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融合。在该研究领域里,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争论使得对任务设计和编排的研究越来越采取一种折衷的路线,从而使学生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仍需保持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从而有计划地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4)深入开展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实施者的研究。研究者普遍意识到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素质将成为此模式实施的关键。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下教师素质的研究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0.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篇十
摘要: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地概括了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及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生态农业的种植面积,生态农产品产值,生态农产品需求,通过借鉴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国外生态农业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 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 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
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石油农业” 生态弊端的讨论,发现“人口-资源-环境” 结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可持续农业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1.2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强烈需求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
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英恶性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
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1.3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技术壁垒。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制定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发展生态农业。2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2.1 探索阶段
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
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J.I.Rodale),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国有机农业的先驱。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
2.2 关注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
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3 稳步发展阶段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 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
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不仅在其世界主要市场的欧洲、北美和日本,而且在许多其它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增长。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1 生态农业面积
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数据,2002年末世界生态农业面积达2 300万hm2,比2000年增长了31.4%。生态农业遍布几乎世界各国,在耕地中的比重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都在增长。从图1、2显示: 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中以澳大利亚的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1 050万hm2,其次是阿根廷和意大利,分别有3l9.2万hm2和123万hm2: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
计为4万hm2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hm2,日本占5000 hm2,以色列和中国各约4 000hm2。
3.2 生态农产品产值
据国际贸易中心(1TC)报道,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有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2003年澳大利亚有机食品销售额为1亿澳元,国内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量每年的增长速度为60%。2005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4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4%,约占全部食品市场销售额的3%。德国的生态食品市场占整个欧盟的30%,可以说德国是生态食品的消费大户。据测算,2002年美国有机农产品零售额达到110亿~130亿美元,年增长率在15%~25%之间,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由于2001年JAS法的实施和对有机农产品的准确定义,日本农林水产省估计2000年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最高不超过2.5亿美元。由于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的日益关注,有机市场将持续增长。特别是JAS有机标识的引入,将对未来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机零售额在2003年增加到3.5亿~4.5亿美元,发展态势令人乐观。
3.3 生态农产品需求
美国Rodale·Press在199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87%的美国商店购买者愿意购买与常规食品同样价格的有机食品,每3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改变了饮食习惯,其中72% 的愿意购买有机生产的蔬菜和水果。在瑞典,绿色食品被称为生态食品。2001年据瑞典《南方瑞典日报》报道,瑞典绿色食品的销量1997~2001年的4年来激增了30% 以上。全国绿色食品的销售额从1997年的6.5亿瑞典克朗左右增加到2000年的近10亿瑞典克朗。同时有调查资料显示,85%的瑞典人愿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根据“生态和农业基金会”(Stiftung Oekologie & Landbau,SOEL)最近的市场研究表明,在大部分主要的有机品市场中消费者需求量迅速增长,2005年一些国家的有机食品在整个食品销售的份额中占到5%~10%。而在瑞士,丹麦,瑞典,英国等欧洲主要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每年消费量增加率超过l0%。而英国权威认证机构——土壤协会预计,在2010年前,英国有机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额将达到25亿~30亿英镑。4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
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从各个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均得到了政府的大力的支持。政策上的支持,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利润产出,因此市场无法予以有效调控。同时,环境净化、生态建设的对象多系公共资源,对该类资源的浪费具有无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政府的财政支持也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每年政府都拨出专项资金以发展生态农业,对实施生态耕种的农场进行补贴,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也刺激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其次,各国都非常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成立了许多的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培养大量的科研人员,参加生态农业研究的人员包括遗传、育种、栽培、生态、生化、土壤、植保、园艺、水产养殖、畜牧、林学、生物工程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方面的人员。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组织工作,机构健全,并以现代化科技为依据把科研与教学、推广密切结合起来,所有的这些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旺盛,经营生态农业有利可图。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食物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特别是疯牛病等疫情的先后暴发,造成了人们对食物安全的恐慌,同时引起了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广泛关注。生态农业不仅提高了食物的质量同时也保护了环境,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市场逐渐成为食物的“主流”市场。对于农场主而言,生态农业生产同常规农业生产相比,其特点是:实物产出数量少,而可获得的价格较高。在为农场主提供新的就业途径的时候,也提供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另外,各国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财政政策等,也为经营生态农场提供了保障。
最后,培训、信息服务及观念的推行。为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各国政府在对生态农业这一跨学科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同时,也建立了许多的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为农民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使农民真正地理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培训及信息服务的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等技术来发展生态农业,还包括对目前的食物市场的新认识。促进有关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以及对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同时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使?肖费者取得这样的共识,即农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部门,而且更是一个与整个国民的健康和安全休戚相关的部门。农业生产必须日益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国外农业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国外农业保险体制介绍08-20
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11-02
国外娱乐行业发展概况10-23
国外低碳交通发展12-07
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现状07-10
冲压模具国外发展现状11-21
智能农业发展趋势07-09
云南农业发展趋势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