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精选9篇)
1.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篇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进修生招生简章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75年,历经42年发展历程,科室有医务人员共有72人.其中医生15人,治疗师34人,护士23人。医生团队拥有主任医师/教授3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名,主治医师5名,医师5名;治疗师团队拥有主任治疗师/教授1名、副主任治疗师3名,主管治疗师7名,治疗师23名。学历结构方面,博士3名,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11名,分别毕业于疼痛康复、神经康复、言语与吞咽康复、骨科康复及基础研究等方向。现有两个病区,床位67张,治疗面积达2000余㎡,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康复工程等亚专业分化完善。我科年出院1200余人次,门诊近25000人次。目前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及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康复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广州市康复医疗人员培训牵头单位、广州市康复医疗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历经40余载发展,我院康复医学科已发展为广东省内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中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科之一,在急重症患者超早期康复介入、糖尿病足康复治疗、作业治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专科优势及特色
作为三级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定位于早期、重症及疑难病例的康复,并依托省重点学科神经病学专科,开展以神经康复为龙头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亚专业建设成熟,康复治疗区域划分独立康复评定部、物理治疗部、作业治疗部、语言及吞咽治疗部、康复工程室、传统康复治疗室、高压氧治疗部。并且在重症ICU及神经内科区域设置早期康复治疗部。能全面开展康复评定、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治疗、认知治疗、假肢/矫形器制作、中国传统康复治疗、高压氧治疗等诊疗项目。已成为省内临床康复项目最全面的科室之一,在医疗规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处于省内综合医院中领先的水平。尤其在作业治疗亚专业方向,与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职能治疗学系合作,进行作业治疗理论与临床教学师资培养,科室已先后派出5名青年骨干到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进修学习,现已全面开展作业治疗业务,在治疗人次、治疗区域规模、开展项目、收治病种及区域辐射与影响力方面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在脑卒中后的超早期康复治疗、糖尿病足综合康复治疗方面已形成专科特色。
1、门诊治疗区
⑴理疗部:开展糖尿病足溃疡、软组织损伤、关节炎等慢性劳损性疾病、肺炎、鼻炎、带状疱疹、乳腺增生、妇科炎症、伤口、感染创面及失眠、头痛、面神经炎等病症的物理因子治疗。业务项目有光疗、电诊断、电疗、蜡疗、水疗、颈腰椎牵引、传统康复治疗等。特色治疗项目:糖尿病足治疗、CO2激光治疗。
⑵肌肉骨骼康复治疗部: 肌肉骨骼康复部结合患者的诊断与症状、针对存在的疼痛、生物力学问题和功能障碍,采用“评估诊断—治疗—功能锻炼—健康宣教”一体化的模式。找准病因,采取多种治疗技术和功能训练并联合理疗,实施精准治疗达到“对因治疗”和“预防-治疗一体”的目的。有丰富多样的治疗设备:阿基米德悬吊系统、THERABAND训练带、Swissball、Flexi-bar、肌内效贴、泡沫轴、松动带、AITEX训练垫、平衡垫、体操棒。目前主要开展的诊治项目有:姿势不良的评估与矫正、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矫正、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面神经炎、肩周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关节炎、落枕、腱鞘炎、骨科术后康复、运动损伤、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颈胸腰腿痛的康复治疗。
2、病房治疗区
⑴早期康复治疗部:设置新住院大楼19楼,开展神经内科、外科。重症ICU等相关学科早期床边康复,如脑卒中急性期功能障碍的康复。业务项目主要有电疗、热疗、光疗、超声治疗、高频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
⑵物理治疗部:开展脑卒中及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脊髓损伤、骨折术后、关节置换术后、骨关节疾病、内外科疾病等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业务项目包括平衡训练、减重训练、步态训练、Bobth技术、PNF技术等运动治疗及手法治疗。
⑶作业治疗部:开展脑损伤所致认知功能障碍、上肢功能障碍、手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的康复,以及肌肉骨骼疾病所致上肢及手功能障碍的康复。业务项目包括手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社会参与训练、休闲娱乐训练等。
⑷语言治疗部:开展成人脑损伤所致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的康复,儿童语言障碍康复,以及声带麻痹所致构音障碍、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康复等。业务项目包括失语症训练、构音障碍训练、吞咽障碍训练等。
⑸康复工程治疗部:开展各种原因所致肢体挛缩畸形的矫治。业务项目包括各类低温矫形器、部分高温矫形器、日用辅助器具的配置及训练等。⑹高压氧治疗部:开展各种原因脑损伤所致意识障碍的促醒、脊髓损伤、脑卒中、眩晕、耳聋、失眠等的康复治疗。包括多人舱、双人舱、单人舱治疗。
二、新技术新项目
近两年先后引进Imoove训练、下肢机器人、减重步态训练系统、BIODEX平衡训练系统、Valpar职业评估训练系统、经颅磁刺激、上肢机器人、Gloreha意大利智能机器人、经颅直流电治疗仪等国内外先进设备,并开展相应治疗技术,三、科教
在教学及科研方面,我科近10年来承担省、市级及校级科研课题21项,发表研究论文近100篇。各级教学课题立项19项,经费80余万,发表教学论文34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1部,参编12部。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所制作《糖尿病足康复治疗》网络课件或全国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广东省一等奖、广州市二等奖。
欢迎有志于从事康复医学工作的各级医师及治疗师到我科进行学习,我科可提供充足的患者,疾病及治疗种类全面,同时特别重视进修医师、治疗师实践操作技能及全面管理患者临床思维的培养,突出临床,强调临床及康复治疗技能,兼顾理论,在参加临床治疗工作的同时,根据需要安排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全面提高学员的临床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
2017.9.14
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篇二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海分院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心市区东海组团,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总床位数1000床,门诊量3000人次/d。项目用地呈倒立的L形,东西宽度最窄处100 m,最宽处367m,南北长502m。用地南侧为城市干道———东海大街,西侧为宽仅12m、目前还未全部实施的城市规划路。地势东南低(高程为25.800m),西北高(高程为74.800m),高差约49m,地形前半段较缓,后半段较陡,但有一片自然台地。用地东南侧为一别墅群,西侧为泉州滨城学园。院区总用地95 049.6m2,总建筑面积117 899m2。图1为院区总平面示意图。
建设工程用地南向北依次为门急诊医技楼、妇儿病房楼、核心病房楼、锅炉房洗衣房、高压氧舱等,其中:
门急诊医技楼建筑高度31.10m,地下3层,地上6层。地下3层为污水处理站;地下2层为2座核六级人防二等人员掩蔽所;地下1层至6层为各专业站房及各门诊医技用房等。
妇儿病房楼建筑高度24.60m,地下3层,地上3层。除车库外均为病房。
核心病房楼建筑高度70.40m,地下1层,地上15层,为本院最高建筑,其地下1层为1座核六级人防二等人员掩蔽所;首层至3层为入院及手术等医技用房,4层至15层为病房。
锅炉房洗衣房建筑高度5.70m,地下1层为锅炉房,首层为洗衣房。
高压氧舱建筑高度8.50m,地上1层为医疗用房。
2 系统介绍
2.1 给水系统
院区生活及消防给水水源由市政自来水供给。从城市给水管网接入两根DN150mm给水管,呈环状管网供院区用水。市政供水压力仅能满足黄海高程30m以下建筑物用水需要。
全院区最高生活日用水量为1 910.35m3/d,最大时生活用水量为200.25m3/h。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5)第3.3.5条指出“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应竖向分区”、“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宜大于0.55MPa”。对于平整或地势高差不大的建筑群,一般是根据市政供水的压力以某一层为分界来进行竖向分区,而对于建立在地形高差较大的建筑群来说,单纯地指定一层为界来划分分区,会造成地势低的地方压力过高,地势高的地方压力不足的现象,因此,要将最低用水点及最不利点所需水压换算成绝对标高值,再依据市政供水能力及相关规范来综合分析,合理确定供水分区才能有效达到节能目的。
本项目用地特点为山坡地形,自然地形南北高差约49m,院区设1座生活水泵房,考虑充分利用市政供水能力,将其设置在门急诊医技楼地下1层,地面高程为27.30m,供水最不利点位于院区北部核心病房楼15层,其地面高程为107.50m,从生活水泵房至最不利点供水水平距离约250m,供水高度约80m,根据院区管理需要,同时依据上述分区原则,各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分区如下:
1)门急诊医技楼:(±0.00m,高程为32.80m)给水系统竖向分为2个区。
一区:地下3层(高程为20.50m)至地下2层(高程为24.30m),由市政水源供水。
二区:地下1层(高程为28.00m)至6层(高程为54.40m),由二区变频调速供水设备加压供给,采用4台水泵,三用一备,总供水能力Q=44.4m3/h,扬程H=0.47MPa。
2)核心病房楼:(±0.00m,高程为50.20m)给水系统竖向分为3个区。
三区:地下1层(高程为43.50m)至设备层(高程为62.70m),由三区变频调速供水设备加压供给,采用4台水泵,三用一备,总供水能力Q=40.3m3/h,扬程H=0.60MPa。
四区:4层(高程为65.70m)至10层(高程为88.50m),由四、五区变频调速供水设备经减压后供给,采用可调式减压阀,阀后压力H=0.95MPa。
五区:11层(高程为92.30m)至15层(高程为107.50m),由四、五区变频调速供水设备加压供给,采用4台水泵,三用一备,总供水能力Q=75m3/h,扬程H=1.10MPa。
3)妇儿科病房楼、锅炉房、洗衣房及高压氧舱:(±0.00m,高程为50.20m)与核心病房楼三区的给水系统划分为同一个供水区,由三区变频调速供水设备加压供给。
考虑到市政供水因管路损坏或检修造成停水,为保证医院供水安全,在生活泵房内设2座V=300m3生活水箱,储存40%的最大日生活用水量。
图2为给水系统原理示意图。
2.2 热水系统
因门急诊医技楼热水使用点分散且供水时间短,从经济、节能等方面考虑,采用电热水器方式供给。核心病房楼及妇儿科病房楼采用全日制供水方式供至各值班、病房卫生间的淋浴器、洗脸盆及需要热水的医疗科室。
热水最高日用水量为410.8m3/d,最大时用水量为50.71m3/h。
热水供水系统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分区同给水分区,以保证冷热水压力平衡。热水由设在核心病房楼地下一层的热交换站提供,由相应供水分区提供换热水源。热水供水温度为60℃。热水管道系统采用同程机械循环系统。
2.3 循环冷却水系统
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开式系统,冷却水量为:2174.4m3/h,冷却塔进水温度为37℃,出水温度为32℃。机组设于门急诊医技楼6层屋顶。手术室冷却循环水系统为独立系统,其他冷却塔与冷水机组一一对应,并联锁运行。
循环冷却水补水系统由水池、补水泵组成。循环冷却水补水量为32.6m3/h,系统压力0.43MPa。水池及水泵设于门急诊医技楼地下1层的消防水泵房内,水池与消防水池共用,消防用水采取不被动用措施。
2.4 排水系统
1)排水量
本设计污水总排水量为881.85m3/d。
院区区域雨水:降雨重现期按1a计算,汇水面积为95049.6m2,降雨历时为10min,降雨强度为247.5L/(s·hm2),综合径流系数取0.7,设计流量为1647L/s。
建筑屋面雨水:降雨重现期按3a计算,降雨历时为5min,降雨强度为394.8L/(s·hm2)。
2)排水系统
建筑内排水系统采用污废合流制。
院区内所有室内医用及病房污废水经化粪池沉淀后排入院区污水处理站,经二级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门急诊医技楼、高压氧舱及锅炉房等采用单立管系统,核心病房楼及妇儿科病房楼采用双立管系统;地下室污废水采用提升方式排出。
锅炉房排污废水经降温处理后排入院区污水管网;营养厨房排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院区污水管网;放射科含放射物质污废水经衰变池处理后再行排放。
建筑物屋面雨水采用内排水方式,经雨水斗及雨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院区雨水沟。室外雨水采用沟渠方式排放。与市政雨水管网接口处雨水管管径DN1 000mm。
2.5 医院污水处理
院区污水处理站设于门急诊医技楼地下3层,日处理量为1000m3/d。
医院污水污染浓度指标:BOD5:200mg/L;COD:320mg/L;悬浮物:200mg/L。
污废水经二级处理后排放指标:BOD5≤20mg/L;COD≤60mg/L。
本工程污废水处理采用二级生物处理并对生化出水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2.6 消防给水系统
2.6.1 消防用水量
院区室外消火栓用水由室外消防水池及室外消防环网供给。
本院区的室内消防对象是核心病房楼,为一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且楼内设置集中空调系统,为此,室内设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于门急诊医技楼的柴油发电机房采用水喷雾系统保护。地下车库自动喷水系统按中Ⅱ危险等级设计,地上部分自动喷水系统按中Ⅰ危险等级设计。
消防用水量见表1。
院区室内消防一次用水量为405.7m3;室内外消防一次用水量为549.7m3。
2.6.2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由于院区地势高差起伏较大,市政给水无法满足地势高处的室外消防需要,根据规范规定需设置室外消防水池,并储存全部室外一次消防用水量。本项目用地内西北端因景观需要保留一座小山,山顶最高处设计地面高程63.50m,用地最南端地面高程24.54m,地形高差38.96m,设计在山顶建一座室外消防水池,有效容积200m3,贮存全部室外消防用水及部分绿化用水,利用地形高差既可以解决消防压力问题又可节省一套室外消防泵,绿化用水的贮存与使用可以使消防用水不成为死水。室外消防管网呈环状布置,其上设若干地上式消火栓。
室外消防水池供水由四、五区生活变频调速供水设备提供。
2.6.3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采用临时高压制,由消防储水池和室内消火栓给水泵供水,设备均设置在门急诊医技楼地下1层消防泵房内,泵房地面高程27.30m,消防储水池有效容积为440m3。室内消火栓最低处位于门急诊医技楼地下3层,栓口处高程为21.6m,最不利点消火栓位于核心病房楼15层,栓口处高程为108.6m。核心病房楼屋顶水箱间设有18m3的水箱以满足火灾初期的消防水量,因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不能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的静水压力,故在核心病房楼屋顶水箱间内增设1套消火栓系统增压稳压设备,稳压泵参数:Q=5L/s,H=03MPa。
综上所述,消火栓系统的静水压力超过1.00MPa,故系统分为高、低两区,即低区:门急诊医技楼,系统采用干管减压方式供水;高区:核心病房楼、妇儿病房楼、高压氧舱、锅炉房、洗衣房等,由室内消火栓泵供水。
室内消火栓泵设计参数Q=108m3/h,H=1.20MPa。在门急诊医技楼、核心病房楼及妇儿病房楼各设2组墙壁式消防水泵接合器。各楼消火栓系统管道均呈环状布置。消火栓出口压力超过0.5MPa时,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2.6.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门急诊医技楼、核心病房楼、妇儿科病房楼等楼内除不适用于用水消防的部位外均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消防储水池及自动喷水给水泵供水,设备均设置在门急诊医技楼地下1层消防泵房内。火灾初期的消防用水由核心病房楼屋顶水箱供给。因消防水箱的供水不能满足系统最不利点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和喷水强度,故增设1套自动喷水系统增压稳压设备。
自动喷水泵设计参数Q=144m3/h,H=1.40MPa。在门急诊医技楼、核心病房楼及妇儿科病房楼各设2组墙壁式DN150mm消防水泵接合器。
自动喷水系统报警阀入口前设置管径DN150mm环状管网,消防泵房内以及各楼内按需设有湿式报警阀,共21组,其中门急诊医技楼内设有11组,核心病房楼设有7组,妇儿科病房楼设有3组。
本工程病房内及治疗区域的喷头采用快速响应喷头,其他区域采用普通直立型喷头,喷头温级均为68℃;中心供应及营养厨房所设喷头温级均为93℃;手术区域需设喷头处采用隐蔽型喷头。
2.6.5 水喷雾系统
门急诊医技楼柴油发电机房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设备保护面积S=40m2,设计喷雾强度为20L/(min·m2),持续喷雾时间30min。
系统由消防水池及水喷雾泵供水,水喷雾泵参数:Q=50m3/h,H=0.82MPa。
2.6.6 气体灭火系统
位于核心病房楼的变配电室,采用S型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采用全淹没灭火方式,喷射时间≤120s,浸渍时间≥10min,灭火设计密度≥130g/m3,灭火剂设计用量为200kg。
2.6.7 灭火器配置
本工程除车库外灭火级别为A类严重危险级,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为50m2/A;车库灭火级别为A类中危险级,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为75m2/A;设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灭火剂充装量为5kg。
2.7 人防工程
门急诊医技楼地下2层建有2座核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核心病房楼地下1层建有1座核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人防内均设有消火栓、自动喷水系统、消防排水集水坑及相应的给排水等设施。
掩蔽所口部设有简易洗消间。各防护单元内设若干集水坑,内设潜水泵2台,1用1备,平时用于收集地面的冲洗废水,战时用于收集生活废水。
在人防主入口处设洗消水池,洗消污水经专业人员处理后排放。人防扩散室内设集水坑或地漏。
密闭处理:穿越人防维护结构的管道均设置密闭套管。所有管道在穿越顶板和人防隔墙内侧设置公称压力≥1 MPa的防护阀门。防护阀门采用阀芯为铜材质的闸阀。人防维护结构内侧距防护阀门近端面≤200 mm。阀门应有明显启闭标志。
参考文献
[1]JGJ49—88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S].
[2]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版)[S].
[3]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S].
[4]GB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S].
[5]GB50084—2001自动喷水灭火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S].
[6]GB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S].
[7]GB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S].
3.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篇三
中心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电视胆道镜、小儿电视胃镜、小儿电视肠镜、电视支气管镜、800MA数字胃肠机,液电碎石器以及各种内镜治疗配件,并配有完整的电视传播系统。
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微创外科学博士1人,医学硕士2人、中华消化内镜外科学组委员1名(江苏省惟一)、江苏省消化内镜学组委员1名。
中心主任范志宁教授自1993年即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江苏省内较早开展者之一,迄今已完成2000余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000余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获省,市、厅科技成果奖四项,获国家专利四项,撰写专著1本,在国际内镜学术会议现场操作表演3次,先后被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医院邀请做现场指导。并为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兄弟单位培养了内镜诊治人才,
中心目前开展的项目有:
1无痛胃肠镜检查该项检查解决了胃肠镜检查中难以忍受的疼痛问题,让患者轻轻松松完成检查。
2胃肠道息肉电切微波治疗,胃平滑肌瘤电切除治疗。
3上消化道出血注射及止血夹治疗;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硬化及结扎治疗。
4食管、贲门、幽门、胆道及结肠狭窄的支架治疗(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5ERCP、EST、ENBD治疗胆总管结石、胆道残余结石,并用乳头开窗术治疗化脓梗阻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
6内镜下治疗胰管结石、慢性胰腺炎及胰腺分裂症(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7胃镜下胃造瘘术及胰腺囊肿胃内引流术。
8胆道镜下,液电碎石及激光碎石治疗“T”管残余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
9胃镜下缝合治疗胃一食管反流(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10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宫外孕卵巢囊肿切除,结肠切除,高选迷走神经切除,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等手术。
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篇四
例 数(≥)8 15 10 5 10 5 5 5 5 5 10 30 30 20 15 10 40 200 30 15 20 30 24 15 2.皮肤科病房
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处理及诊疗技能。参加皮肤科的疑难病例讨论。并在上级医生指导下组织、参加危重病人的急症抢救。采集病史、汇报病史并提出个人意见;记录会诊意见并按综合意见处置和随访患者。参加皮肤外科的工作。
(1)轮转目的
①掌握: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诊疗常规;皮肤科疾病病情变化的识别技术。
②熟悉:常见良性疾病的处理原则,如重症药疹、系统性红斑狼疮、大疱性皮肤病、红皮病等。③了解:常见皮肤科恶性肿瘤(如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及爱滋病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化疗药物、疗程、副反应及处理原则。毛囊角化病、Behcet病、混合结缔组织病、线状IgA大疱病、黑变病、日光角化病、粘膜白斑、Bowen病、Paget病等常见问题的处理原则。参与急危重症救治的组织和抢救。
④书写:书写完整住院病历15份,指导、修改低年住院医师手术志、住院志各20份。(2)基本要求
①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在
例 数(≥)
400
500张
各50 30 20 20 30 30 50 60 30
(二)教学能力培训
在接受临床培训的同时,受训者应参与教学工作,协助上级医师搞好教学工作。带教见习和实习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本科生教学讲课;带领低年医师及进修医师进行查房,并指导低年医师;组织科室临床病例讨论至少10次,参加科室研究生科研讨论会至少5次。
(三)科研能力培训
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文献,了解皮肤科学的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定期进行交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临床科研工作,完成能紧密结合临床、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一篇,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鼓励申请各级科研基金,发表SCI文章。
(四)继续医学教育
受训者应积极参加各级学(协)会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每年累积获本专业继续医学教育不少于25学分(其中Ⅰ类不少于10学分,Ⅱ类不少于15学分)。
四、阅读参考书刊
(一)专著:
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篇五
建议项目范例
(项目目标与任务、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
一、目标与任务
(一)项目研究目标
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联合国内3~6家大型神经内、外科中心,建立3~6个综合性技术转化基地,形成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的创新团队,初步建立集人才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项目研究四位一体卫生技术体系。
通过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降低脑血管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致死率、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1.基础数据: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探索项目监管、技术推广、疾病预警的新模式;
2.预防干预:建立适当的卒中二级预防督促和宣教体系来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形成适合国情的抗栓药物的分层用药指南;
3.疾病诊断: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规范并制订垂体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选择可有效指导个性化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并指导临床治疗,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其推广到其它种类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打好基础;
4.疾病治疗:①脑血管病:将推广与转化3~5项适宜技术;研发与推广2~3项关键技术;使示范区医院治疗关键绩效指标达标率较前相对提高5%-30%。其中溶栓比例相对提高3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80%,致残率相对下降5-8%,出血率相对下降15%。抗血小板应用比例相对提高1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50%。卒中复发的相对危险度降低15-22%。初步建立国家级脑血管病转化医学中心,形成以三级专科医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示范基地的转化模式。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将建立1~2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疗技术的研发、推广、示范基地,提高神经外科整体诊疗水平,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二)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分解和技术路线 1.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分解
对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所急需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进行详尽的分析、论证后,将首先启动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工作,以疾病的早诊早治、个性化治疗和微创诊疗技术应用为主线,在基础数据、预防干预、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4个方面展开初步研究。
(1)基础数据
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 以网站为中心,将设置行业主管部门用户、项目组成员用户、医生用户、患者用户的不同权限,开放相应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任务监督、财务监管、成果共享、定期网上汇报项目进展、远程会议;医生网上培训、多媒体形式的技术推广;患者疾病宣教、网上会诊、网络随访等内容,将其打造成面向各级终端的服务型网站,探索项目监管、技术推广、疾病预警的新模式。
(2)预防干预
本着“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预防为主”的原则,初步建立包括群众健康促进、早期预警症状识别、早期临床干预等环节的以疾病早诊早治为核心的预防干预体系。
① 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二级预防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转化与推广应用
通过多中心、前瞻性、连续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高危人群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作用。本研究预计在全国15家医院建立示范基地,入选2000例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卒中风险评分即ESSEN评分≥3分),随机分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间卒中复发率、病死率以及致残率,以建立适合国情的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筛选和实施路径。
②抗血小板规范化治疗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规范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丰富、适应证最广的抗血小板药物。建立包括100个推广站在内的中国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质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完成100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登记研究,并进行1年随访工作;了解目前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
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明确抗血小板药物的长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与患者结局事件复发的相关性;建立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监测;明确不同病因亚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如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等。形成适合国情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分层用药指南,将更好地指导中国神经内科临床医师的规范用药。
③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主要研究拟通过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试验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药与单阿司匹林用药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人群3个月内发生或再发卒中(包括缺血性、出血性)风险的作用;比较两种治疗组的安全性。预计研究在全国80家中心展开,入选2000例受试者。
(3)疾病诊断
选择国内3~5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15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制定垂体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的分子标志物用于临床指导个性化治疗;初步制定垂体瘤诊疗规范。
垂体瘤分子病理诊断指导个性化治疗
通过仔细研究比较,选择国内外应用基础研究中已有共识的几种与垂体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的几种分子标志物,并应用于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分别选择100例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和无功能腺瘤患者,通过RT-PCR检测患者肿瘤标本DR2-L、DR2-S、ESR1、PTTG和SSTR1~5表达水平,按照mRNA表达水平的高低将病人分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药物疗效,统计学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患者预后间的关系。
(4)疾病治疗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死、致残率高的现状,以疾病的个性化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为核心,进行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神经功能缺失治疗相关技术三个方面相应技术的研究、转化与推广应用,逐步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
①脑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在40家三级及以上医院、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推广与示范3~5项基本成熟的符合循证医学指南的适宜技术,并联合2~3家大型神经内科中心,研究、转化2~3项脑血管病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脑血管病综合防控水平的提升。
A.rt-PA溶栓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完成登记溶栓病例信息600例,评价质量改进策略效果;提高溶栓比例及规范应用程度,降低致残率,降低溶栓出血率;3h组与3~4.5h组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是否相当,为更新中国指南提供证据;研究能够良好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指标来帮助筛选适宜溶栓患者。
B.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制定及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的制订与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的制订包括: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干预手册和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稽查指标与流程;同时,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包括评价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的效果以及对医疗机构卒中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技术转化推广,建立40家中国卒中医疗技术转化与推广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完成8000例患者登记,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C.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与推广
3年内通过对10家示范基地医院推广颅内动脉瘤诊疗常规和基本操作技巧,拟完成病例1000例,探讨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完善和改进基本操作常规。
D.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和推广
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临床资料并组织专家分析、讨论,初步制定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技术规范,3年内通过在10家示范基地医院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操作常规和围手术期的处理。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指南。预计临床应用研究在全国10家神经外科中心展开,入选病例1000例。
E.急性动脉瘤性颅内出血介入治疗技术的转化、研究与推广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急诊动脉瘤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和操作指南,并通过3年内对连续的急诊处理的动脉瘤性脑出血病例500例,探讨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完善和改进指南,并在全国推广。
F.新型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规范和推广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技术指南。并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验证操作指南的效果;3年内对连续的急诊处理的脑动静脉畸形病例各250例(两组共500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总结和推广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技术。
G.不同栓塞材料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性价比及疗效的综合研究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不同动脉瘤栓塞材料(最昂贵的进口生物涂层弹簧圈,价格中等的进口裸弹簧圈,和廉价的国产弹簧圈)的细节化技术指南;然后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8家单位的平诊动脉瘤栓塞病例,随机分为3组,各150例,分别使用进口生物涂层弹簧圈,进口裸弹簧圈,国产弹簧圈。验证操作指南的效果,总结和推广性价比最高的栓塞材料使用方法;将该技术进行推广,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个性化治疗及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根据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选择国内4~5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 50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依据选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化治疗,并行长期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根据结果制定垂体瘤的诊疗规范,并对现代神经外科的微创诊疗技术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筛选、规范、整合,按不同种类疾病特点,个性化分析,评估各种微创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并将其结果在10家省级医院首先示范与推广。
A.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垂体瘤的规范化治疗
首先组织专家初步制定垂体瘤诊疗规范,包括: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内分泌化验结果,对病人进行总体评估,然后分别行手术(神经内镜下手术、显微镜下手术、开颅手术)、药物或放射治疗(普通放疗和γ刀),术后根据病理结果(根据WHO标准行HE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病人症状、体征和术后影像学和内分泌改善情况选择相应辅助治疗。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连续性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1000例垂体瘤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对组内所有病人进行长期随访,评估规范化治疗的远期效果。以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对标准化的垂体瘤诊疗操作规程。
B.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a.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
总结已有经验,组织专家探讨并以专家共识的形式初步建立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的规范,多中心选择1000例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颅底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病例组患者均严格依照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接受标准化诊治,对照组仍沿用传统诊疗方式,通过对全体入组患者的随访,比较两组在降低手术死亡率、致残率、住院治疗费用以及后期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评估各项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评估整体治疗规范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重复性,并加以进一步完善。建立并完善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所获成果向10~15家省级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推广。
建立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标准
针对促进显微神经外科发展的新技术,包括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神经导航技术,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分析每种技术的有效性、风险性。各选择500例病人,并选择相应对照组病例进行研究。通过对手术效果的对比、分析,建立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标准,保证手术安全,提高肿瘤全切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b.神经内镜技术
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的操作规范
通过总结原有经验,并组织专家研讨,初步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500例鞍区肿瘤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评估神经内镜鞍区肿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并将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同时改进颅底重建技术,采用术中选用多层复合材料修补鞍底的方法,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使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左右。将该操作规范在5-10家医院中推广,使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降低医疗费用到原有水平的2/3。
建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操作规范
通过总结原有经验,并组织专家研讨,初步建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400例颅底肿瘤手术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评估神经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并将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通过该技术的推广使用,明显提高颅底肿瘤的全切率,减少肿瘤复发机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脊柱、脊髓内镜的应用
针对国内脊柱、脊髓内镜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初步评估脊柱、脊髓内镜应用的有效性和风险性。完成神经内镜下脊柱、脊髓肿瘤切除、椎间盘切除手术共100例,积累经验,进行技术储备,为后续研究中大规模开展脊柱、脊髓内镜手术,减少病人创伤奠定基础。
c.γ刀技术
总结分析10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瘤治疗资料(良性:听神经鞘瘤、垂体瘤、脑膜瘤;恶性:脑转移瘤),初步制定γ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选择多中心1000例连续接受γ刀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对照γ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效果,并对本组患者肿瘤变化(MRI检查)、症状缓解/恶化情况、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等情况长期跟踪随访,评价γ刀的长期治疗效果。通过该规范的推广应用,将使γ刀对颅内良性肿瘤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疗效终点。
d.建立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和推广示范点
针对目前国内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水平地区差异大,尤其是基层医院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结合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操作精细、掌握困难、须经长期培训的特点,通过建立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推广、培训基地,面向全国进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各种培训班的举办,发挥大型神经外科中心的技术优势和辐射效应,长期、持续的为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计划每年培训20~40名神经外科医生,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基层医院各占1/3。
重点选择国内有地区影响力的大型医院,同时考虑到区域的分布特点,建立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推广示范点,主要面对地区内神经外科医生,定期举行本地区范围内的新技术培训班、学术会议,有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派人进行扶持、指导,更好的发挥技术优势单位的辐射效应,使神经外科新技术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二、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
1.建立适合国情的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筛选和实施流程,使示范基地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较常规治疗降低卒中复发率2%以上;降低病死率2%以上;降低致残率4%以上;
2.建立包括150个推广站在内的中国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质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临床切实可行的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分层治疗操作规程,使研究单位抗血小板应用比例较前相对提高10%,规范程度也相应明显提高。
3.建立双重抗血小板联合治疗方案,制定操作手册,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事件的相对危险度降低15-20%。
4.制订符合中国国情、临床切实可行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溶栓操作规程;建立中国溶栓技术转化网络,开发并完善急性卒中电子病历和溶栓绿色通道电子化流程管理软件;出版发行溶栓治疗专著一部,溶栓培训光盘一套;使参研单位溶栓比例较前相对提高3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80%,致残率相对下降5-8%。出血率相对下降15%。
5.通过改良Delpi法和基于国家医疗登记数据库数据开发形成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建立40家中国卒中医疗技术转化与推广量监测与评价网络,登记较上一各项关键医疗考核指标相对提高5%-30%;
6.制定急诊动脉瘤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和操作指南,降低死亡率5%、致残率5-10%和复发率降低10%;
7.制定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操作指南,降低死亡率5%、致残率5%,治愈率提高10%;
8.制定颅内动脉瘤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进行各种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和术中监测技术的应用评价,分别对急性SAH病人、高级别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进行个体化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应规范化治疗方案并推广。
9.制定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生存率相对提高5%,致残率降低5%。
10.以垂体瘤为模板,建立脑肿瘤的个体化诊疗规范,使使垂体瘤的总体治愈率由目前的70%提高到80%;在10家省级医院推广脑肿瘤标准化、个性化诊疗规范,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具备创新能力的符合现代需要的神经外科人才; 11.建立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的操作规范和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指南,降低复杂颅底肿瘤的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使示范区医院手术死亡率降低到1%以下,致残率由目前的60%降低到50%。
12.建立神经导航技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的诊疗规范,明显降低因手术带来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3.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颅底肿瘤和颅底重建的操作规范,使手术死亡率、医疗费用明显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以下;
14.建立γ刀治疗中枢神经肿瘤的操作规范,使γ刀治疗颅内良性肿瘤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使之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疗效终点。
15.评估不同针刺疗法对中风患者的影响,建立针刺对中风疗效的科学判断方法。
(二)主要经济指标:如技术及产品应用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效益等; 1.制定不同动脉瘤栓塞材料的技术指南。在不影响治愈率和复发率的基础上,使治疗费用降低15%。
2.通过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将间接获得深远的经济效益,节约社会资源,使更多的劳动力能重返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
(三)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等; 本项目将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3~6家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神经内、外科中心,建立3~6个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和多家共享的资源体系,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基地建设,将之建成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行业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各省市重点实验室机密衔接,良性互动。以此为基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全面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神经科学人才,形成可持续的神经系统疾病应用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促进各参研单位综合水平的提高,并在当地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最后形成自上而下的以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先导,以省级、地区级医院为中心,以区县和社区医院为基础的示范转化模式。
1.脑肿瘤个性化治疗研究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收集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并记录相应的临床资料,建立中国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基因差异表达的数据库,推动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分类为基础的个性化治疗。
2.神经内镜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基地:2009年建成。负责建立国人神经内镜解剖数据库,研究、转化和推广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包括神经内镜切除颅底肿瘤的研究,颅底重建技术的研究,脑室系统病理条件下脑脊液动力学变化的规律的研究等。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转化医学研究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机制和治疗措施的研究,包括高压氧、磁刺激和针灸技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
4.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研发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脑血管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转化、推广和应用。
5.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研究、评估和推广现代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显微神经外科技术、γ刀技术、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
6.建立神经系统疾病数据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
(四)人才队伍建设
项目实施以技术研究、转化为导向,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如建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就需要神经内、外科与影像科、病理科、内分泌科、医疗器械和医药公司及上游基础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将推动学科融合,产生新型的边缘、前沿学科。培养大批符合现代神经科学研究需要的
新型高素质人才,充实国家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带动神经科学发展,提高我国神经内、外科疾病诊疗水平,推动神经科学的全面发展。
通过每个项目单元、子课题的顺利实施,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将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最终形成符合解决神经系统疾病重大问题的、包括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术集成和技术推广人才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体系。
通过示范基地的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通过示范区内的社区培训,培养社区医生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知识,发挥大型神经内、外科中心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国神经系统疾病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6.文件-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篇六
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4年社会发展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科技服务民生
(一)人口健康
重点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防治关键技术与方案研究;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
(二)生态环境
1、生态保护
重点开展阿坝州沙化治理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开发与试点示范;开展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太阳能提灌蓄水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示范;开展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补偿关键技术与示范;
2、环境保护
重点开展城镇污水、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大气环境改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示范;开展CNG(压缩天然气)动力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3、资源开发与利用
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开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的高效综合利用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三)公共安全
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主要开展食品保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食品防伪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食品生产全流程防控体系研究与试点示范。
2、自然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主要开展地震预警技术在成都地区试点示范;开展地震预警技术在重点行业中的研究与应用示范;开展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3、生产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主要开展煤矿生产安全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示范。
4、信息安全
重点开展北斗卫星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示范。
5、消防安全
主要开展消防关键技术攻关及重点产品研发。
(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与城镇发展
1、城镇低碳发展与节能建筑
主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城镇综合节水、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2、城镇社会管理、信息服务
—— 主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社会保障系统、区域信息化服务,科技、文化、旅游、公共管理等融合协同发展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二、生物工程
(一)生物技术药物
重点开展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心脑血管及免疫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代谢疾病药物等化学药的临床研究与产业化;基因工程药物(新型抗体、新型疫苗、多肽、凝血因子等)和干细胞药物等生物药的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开展合成生物学技术研究,制药工艺创新,大分子药物摄药、释药工艺等技术研究。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重点支持已取得临床批件并有望取得新药证书的项目。
(二)医疗器械
重点开展生物医学材料、制品、高端医用耗材、医疗诊断设备及诊疗系统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开展表面生物活化及抗凝血改性、医用原材料的改性、高端设计及立体放疗、医用磁共振医疗系统等技术研究。
(三)诊断产品及血液制品
重点开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价格低廉、使用简单的相关诊断产品开发及产业化;血液资源综合利用、质量控制等血液制品相关器械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三、中医药现代化
(一)中药材大品种培育示范研究
重点开展川产道地药材川芎、川麦冬、丹参、天麻、川郁金、川明参、赶黄草大品种培育研究,围绕规范化种植、产品开发以及关键技术等开展研究。要求由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共同申报。
(二)中药大品种培育示范研究
重点开展已上市中成药品种的技术提升与二次开发研究;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医医院制剂来源的新药开发研究;以获得院内制剂批件为目标的中医医院制剂开发;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日化品等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中大品种技术提升与二次开发限该品种生产企业牵头申报,中医医院制剂开发限三级甲等医院和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申报。
(三)中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中药材资源保护及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中药研究、生产、流通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电子商务技术等新技术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研究。
(四)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
重点开展中医药治“未病”研究;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中医药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及推广研究。
——
2014年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为加快建设与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内陆开放高地,按照我省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合作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我省国际科技合作需求和工作重点,征集2014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计划项目。
一、支持重点
(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六大领域45个发展重点方向和钒钛、页岩气、卫星通信、重大装备、轨道交通等特色优势产业技术需求,有利于提升我省科技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科技合作;
(二)针对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能源环保、灾害防治、食品安全、重大疾病防控、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所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三)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田水利、植物保护、畜禽疫病防控、肥料、农业机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种养殖、精深加工、安全检测、贮运保鲜、现代物流、副产物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所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四)结合国家和四川省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开发,有效发挥国际合作在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填补国内空白、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作用的国际科技合作;
(五)针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战略
— 5 — 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以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突破为目标,加强技术储备,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科技合作;
(六)促进国际产学研合作,整合各方在技术、人才、产业、渠道等方面资源,以企业为中心开展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产业技术系统工程设计、行业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七)围绕国家和我省对外开放战略,有利于增强我科技对外影响力和推动科技“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
(八)与非洲国家、东盟国家等开展农业、食品、生命科学与健康、减灾防灾、水资源、环境与能源等与社会民生相关的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援助等。
二、申报要求
(一)项目符合国际合作计划的目标和重点,满足推荐指南的相关要求和条件;
(二)项目合作的意义重要、理由充分、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合作方案合理可行,技术指标可考核。能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能与产业和应用需求紧密结合,能形成知识产权或相关技术标准;
(三)项目具备相应的合作基础,项目申报单位具备相应合作渠道和合作能力,并与外方合作伙伴有着良好合作互信,与外方合作伙伴签订有相关项目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四)外方合作伙伴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较高的科研水平,可以技术、资金、人员或信息资料、先进设备、专有资源等投入的—— 方式参与合作;
(五)本计划不支持基本建设、纯设备采购项目,不支持政策和管理等软科学研究项目;
(六)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2-3年,原则上申请经费范围20-50万元,以企业为主体申报的项目,要求企业有1:1以上的相关配套资金投入。
三、优先支持原则
(一)预期能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解决关键科技问题,响应政府部门、社会公众、行业企业对重大问题的关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地方发展的项目;
(二)合作国别就项目涉及的领域在国际上具有显著优势,外方合作伙伴为国外一流科研机构、著名大学、技术领先企业,外方合作负责人为知名科学家,与我合作团队为优秀创新团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合作研究,有助于中方填补空白、缩短差距、节省时间、节约投入、降低风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项目。
(三)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报的项目;
(四)已列入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议定书的项目;
(五)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申报者。
四、申报书要求
(一)使用《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计划申报书》;
(二)已列入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议定书的项目,请提供科技部批准立项的复印件;
(三)请在申报书后附上与外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的中外文版本复印件。
— 7 — 2014年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旨在贯彻“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以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突破为目标,加强技术储备,促进人才培养,推进我省优势学科建设,为我省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支持重点领域
(一)自然灾害科学领域
1、西南地区地震、暴雨、滑坡、泥石流、塌方、干旱等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成因、类型、演化规律等特点
2、灾害前兆、发生、发展过程的模拟及数据采集、分析
3、实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基础研究,包括观测技术、数据分析、信号识别、报警策略研究等
4、预警信息时空网络体系建设,预警信息发布与查询
5、灾害事故发展态势评估、灾情控制和应急救灾措施有效性研究
6、次生灾害防控策略
(二)农业科学领域
——
1、主要粮食作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2、油菜籽粒高产及高油分积累的分子机理
3、大宗农副产品高产优质的分子基础
4、重要经济林木优质、抗逆品种选育的生物学基础
5、农林鼠害和农作物病害发生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及防控策略
6、提高农业动物繁殖率的生理学及相关遗传调控研究
7、农业动物营养物质高效利用
8、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及其调控机理
(三)能源科学领域
1、煤炭中有害元素的分布富集机理及环境污染防治
2、非常规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形成机理、富集规律与资源潜力
3、致密油气藏的高效开发
4、人工光合成的基础
5、新型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和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
6、燃气轮机高效清洁热功转换理论
7、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8、大容量工业储能的科学基础
(四)信息科学领域
1、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原创性新型信息器件研究
2、支撑节能信息系统的光子和电子器件研究
3、新型通信复用体制基础理论
4、深空与临近空间的信息传输理论
5、大数据计算的基础研究
6、面向三元空间的感知认知和智能控制
7、云计算安全研究
8、安全攸关软件系统的共性理论和构造方法
(五)资源环境科学领域
1、造山带弧盆体系构造-岩浆-成矿机理
2、我省典型土壤复合有机污染特征、界面过程与修复
3、大气成分理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
4、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过程、动力、微物理和成灾机理
(六)健康科学领域
1、脑卒中发生与防治的基础研究
2、重要单基因遗传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3、自身免疫病发生机制及控制策略
4、肿瘤异质性机制在个体化治疗方案和肿瘤抗药机制中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5、肿瘤免疫学的机理及其应用
6、周围神经损伤以及损伤后神经再生与中枢神经重塑的机制
——
7、循环miRNA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
8、糖尿病继发血管或器官病变的机理与干预研究
9、中医证候临床辨证的基础研究
10、针灸临床腧穴配伍效应机制
11、“上火”的机理与防治
12、慢性病毒感染与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及其重塑
13、动物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对病毒复制及抑制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
14、重要细菌耐药机制与新型抗菌分子的基础研究
15、基于结构生物学的抗病毒机制
(七)材料科学领域
1、复杂多元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科学基础
2、高效有机光电材料及其器件集成
3、轨道交通用高质量金属结构材料研究
4、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和纤维制备
5、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化
6、高性能近-中红外激光材料及器件
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
(八)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
1、能源装备设计、制造、集成的科学基础
2、深部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制造、安全运行预测与调控
3、航空、航天、高服役性能核心部件、特种机构、高性能零件设计制造的原理与方法
4、特殊服役大型共性基础件、特种功能部件设计制造原理
5、交通、矿山和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岩土和工程基础
6、重大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全寿命周期安全研究
7、面向制造和工程的数字化与软件
二、优先支持原则
(一)处于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在国内外已具备相对优势的领域和学科,能够进一步申报国家科技计划,提升我省应用基础研究水平的项目。
(二)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针对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基础研究。
(四)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强,能促进我省优势学科发展的应用基础研究。
(五)项目执行期内预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或进入发明专利实审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申报须知
(一)项目申报人员当年只能申报一个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 划项目。
(二)已承担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应结题后再申报。
(三)项目负责人必须在相关的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必须有足够的精力投入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并亲自参加项目的研究和项目实施中的日常调度活动。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要具有相关的技术和研究职称,并有一定的研究专长。
(四)项目申报单位可吸收国外留学人员或省外研究学者共同申报,但省内单位应作为项目的主持承担单位。
(五)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实施时间为2-3年,原则上申请经费范围为10-20万元。
(六)多家单位联合申请的项目,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七)填报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申报书
本指南既是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申请者和评审、管理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也可作为各科研部门和单位科技工作者进行基础性研究选题和工作的参考。
— 13 — 2014年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申报指南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对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养,现将2014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有关申报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申报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在自然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二)热爱祖国,科学道德高尚,勇于探索创新,具有发展潜力;
(三)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73年12月31日之后出生);
(四)已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相当副教授级(含)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五)在学术上已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绩,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或实际贡献;
(六)申报的研究项目有一定基础,有创新性,有较强应用前景,并具备必须的研究条件。
二、资助重点
—— 重点资助农业、信息、资源环境、新材料、制造与工程、生物医药、核技术、新能源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
对自然灾害防治,尤其是在地震、洪灾、滑坡、泥石流等方面开展监测、预警、防御研究,具备一定科研基础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优先支持。
同等条件下,对在川企业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优先支持。
三、限额申报
每个单位及市州科技局实行限额申报,推荐名额表见附件。其中未涉及的单位及市州科技局申报人数不超过2人,超额申报不予受理。已获得“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培育计划”资助且年龄符合申报要求的申报人第二次申报不受单位名额限制。
四、申报材料报送
填报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申报书,申报单位在审核申报人提交的纸质申报书时,确认与网上申报系统中的电子文档一致,提出明确的推荐意见和经费匹配意见,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一式11份上报管理部门。
— 15 — 2014年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的意见》和省人才办《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为加快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领军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创新人才,更好地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四川省科技厅于2011年设立“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专项计划”,支持一批青年创新团队建设。现将2014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专项计划项目的有关申报事宜通知如下:
一、支持范围和原则
支持范围: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以下简称“青年创新团队”)专项计划支持以四川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四川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骨干,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明确的创新目标和较强稳定性的青年创新团队。(已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不再列入)
支持原则:青年创新团队遵循“择优选拔,目标考核,财政资助,动态管理”的原则,以政府财政经费资助为引导,以提升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为目标,为我省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
二、申报条件、支持重点和相关要求
(一)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四川省境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工作;具备履职所需的良好素质,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水平在业内具有较高公认度;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研究群体中有凝聚力;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8年12月31日之后出生),有充沛的精力领导团队开展工作,每年应在团队牵头单位工作6个月以上。
(二)青年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8人以上),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创新能力强,有团结协作精神;其核心成员(5人左右)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三)青年创新团队的研究项目应以为国家和四川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重点,聚焦战略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我省科技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青年创新团队以国家或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依托,重点支持具有较好的创新基础和条件,具备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科技任务能力的创新团队。
(五)与我省重点发展相关的领域、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紧密结合的青年创新团队优先支持。
(六)在同等基础和条件下,优先支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整合高校和(或)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开展联合申报的青年创新团队。
(七)青年创新团队建设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科技厅对每个团队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经费支持,青年创新团队的依托单位应提供不低于资助总额30%的配套资助经费。
(八)每个单位申报不得超过3个团队,超额不予受理。
三、申报材料报送
填报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专项计划项目申报书。申报单位在审核申报人提交的纸质申报书时,确认与网上申报系统中的电子文档一致,提出明确的推荐意见和经费匹配意见,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一式11份上报管理部门。
—— 2014年四川省软科学计划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领域: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2、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研究
3、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的模式与途径研究
4、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与途径研究
5、建设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6、统筹城乡科技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对策研究
7、科技金融结合体制突破与机制创新对策研究
8、促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研究
9、发展壮大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对策研究
10、科技体制改革研究
11、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对策研究
7.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篇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医院凭借显箸的中医特色独领风骚.作为省内最早开展“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中医特色疗法的中医医院, 医院每年三伏天都引来成千上万的省内外患者就诊3
医院设备精氣, 拥有核磁共振、螺旋CT�DR�血透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劫态心电图机、内窥镜、腹腔镜、碎石机等高精新科技医疗设备使这所久负盛名的中医院如虎添翼
医院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中医院, 有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妇科4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已建成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妇科不孕不育专科、脑病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耳鼻喉科、中医预防保健科等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前列腺专科、急诊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
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医院护理工作始终坚持“科学规范、管理创新”的原则,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质量管理, 提升服务内涵, 加速人才培养, 用心打造中医特色护理服务品牌, 实现了医院护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8.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篇八
该院为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野战外科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战创伤基础研究和交通医学实验室为全军重点实验室。拥有多个中心和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专科中心、全军胸心外科专科中心、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重庆市高血压病研究所、交通医学研究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创伤愈合与组织工程研究所。近年来,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内的各类高层次奖项500余项。
特色科室——妇产科
大坪医院妇产科是博士授予权学科、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宫颈癌防治诊疗中心。
该科设有六个专业组:围产医学专业组;生殖医学与辅助生育、不孕症专业组;妇科肿瘤学专业组;老年妇科学及内分泌专业组;妇产科腔镜外科专业组;产前诊断及优生专业组。
该科设有9个专病门诊和专家门诊:宫颈疾病门诊,周一上午;女性性咨询门诊,周二全天;妇科炎症门诊,周四下午;妇科肿瘤门诊,周四全天;更年期门诊,周二下午;不孕症门诊,周三下午;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门诊,周二全天;妇科腔镜门诊,周五下午;高危妊娠门诊,周六上午。
知名专家
李力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专家组成员、全军妇产优生委员会常委、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女和儿童钙代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家庭医药》杂志编委。擅长不孕症、妇科肿瘤等妇产科疾病的诊疗和脐血管穿刺产前诊断技术。发表论文50余篇,获科技成果奖多项。
陈竹钦 全军著名妇产科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军妇产优生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重庆市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理事等。擅长妇科肿瘤、优生优育及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诊疗。
郑英如 妇产科学硕士。擅长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及围绝经期综合症的诊治。
9.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篇九
厚植实力
稳中求进 科学谋划
蓄势勃发 努力谱写医院发展新篇章
——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六届四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
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张双林
(2017年3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医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2016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医院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健康中国进程的新机遇和医疗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学校和省卫计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发展道路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秉承“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协同创新”的办院 理念,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六大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公益性办院的方向,持续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全院教职工生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创新实干,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2016年,全院教职工生齐心协力,保平稳、促发展,补短板、破瓶颈、建机制、提效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医院发展良好开局。全年出院人数近4万人次,单日在院病人数突破1200人,门急诊量突破30万人次,完成健康体检突破4万人次,新增医疗设备千余台(件),固定资产总额达7.5亿元。医院服务满意度及美誉度同步提升,在2016年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5年区域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排名华中地区第15名。
二、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2016年,医院坚持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在全省“十大指标”运行监管、大型医院巡查等多项检查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医疗技术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50余项,上报备案国家限制类、河南省备案类医疗技术27项。复杂心脏病手术、心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内镜治疗、肿瘤综合治疗、康复治疗等技术均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SPECT-CT、2 3.0T-MRI相继投入使用,核医学、肿瘤学、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等专业学科相关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承办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医疗”学术高峰论坛,制度化举办河南大学神经疾病论坛,全年承办市级以上学术会议、培训百余次。成功获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8项。
优质护理服务不断深化。筹备建设病友服务中心,坚持医护联合查房,围绕患者安全及服务开展工作。充分发挥8个专科小组作用,提升专科护理内涵。加强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树立模范榜样,开展“最美护士”评选、第二届穿刺能手比赛、第三届品管圈比赛、护士长急救技能比武等活动。王静、刘付香分获开封市“最美护士”和“优秀护士”,肿瘤科同心圈获河南省第二届品管圈大赛三等奖,医院护理团队在河南省优质护理服务技能竞赛中获优秀奖。
医保农合工作持续推进。获批成为河南省首批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及河南省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即时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全年医保出院患者10663人次,新农合直补10217人次,困难救助44人次,开展重大疾病211人次。医院连续第七年获评“开封市新农合工作先进单位”。
三、教育教学获得新进展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承担校本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民生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普本、专升本);成人教育医学 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中西医结合专业(专科)和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专业(专升本、高起本);基础医学院成教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专科、专升本)的所有教学任务。本科教学年教学量7200余课时,成人教育年教学量1870课时,全年无教学事故发生。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聘任和评价体系,修订培养方案,新增研究生导师8人。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独立培养单位,单独招收41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8名学术学位研究生顺利答辩毕业。
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6年招收学员174名,在培学院304名。打破传统教研室的概念,推行“示教室-技能实训室-临床”循环培训模式。以培养适应国际医学标准与社会需求、具有较强临床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研究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建设完成服务于医学生、住培医生、青年骨干师资及社会相关人员的实训平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行第七届教学质量大奖赛,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注重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并取得优异成绩,2016年获得省卫计委医学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卫计委医学教育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获校教学质量奖特等奖2人次,一4 等奖7人次,二等奖17人次;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级慕课建设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顺利结项2项,其中1项为优秀。
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坚持开展“我的未来我做主”特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医学、锁定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目标。与民生学院联合举办第三届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在口腔医学生中举行第一届口腔医学技能竞赛。促进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获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3项,其中2项为重点项目。在我院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互联网+急救”项目被学校选拔至省教育厅参加2017年度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选活动。2016年,学生考研率50%,就业率100%。连续九年学生贷款还款违约率为零,连续第八年荣获“学生收费管理先进单位”。
四、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持续发力。2016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2项,应急管理项目1项,获批资助经费159万元,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获批地厅级科研项目25项,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工程9项,开封市科技创新人才项 目一项,开封市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何珏等五人、张双林等四人分获河南省卫生计生科技创新型人才“51282”工程特聘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实验室被评为“河南省神经疾病国际联合实验室”,医院再次荣获“河南省卫生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五、学科发展卓有成效
学科门类更加齐全。老年病科、感染性疾病科、风湿血液科、皮肤烧伤整形美容科、疼痛科、中医科等科室成立独立病区,消化内科、康复医学科、甲状腺乳腺外科、普外科、骨科、呼吸内科等科室扩大病区范围,科室专业方向更加明确,诊疗特色更加鲜明。
学科影响力不断提高。在新一轮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评审中,心血管外科学等10个学科入选省医学重点学科;普通外科学等三个学科入选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7个科室获“2015年华中区域专科排行榜”提名。目前,医院形成了以13个省重点学科、2个教育厅重点学科为龙头的特色诊疗体系。
积极探索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胸部肿瘤多学科会诊中心、脑卒中中心与绿色通道、胸痛中心与绿色通道,实现优势专科强强联合。通过优化疾病救治流程,加强学科间协作,开拓内外联合诊治的新途径。施行全院疑难病例讨论制度,6 合理诊治涉及多系统的复杂、疑难病例。
六、人才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引进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37人。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服务机制,继续深化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际知名医院(高校)的交流合作项目。积极利用德中科技交流基金会交流培训、中奥医务人员学术交流培训、台湾脑中风学会邀请交流培训等项目,开辟海外育才通道。全年共选派青年业务骨干国内交流学习习近平百人,赴海外长期深造或短期访学10余人。
人才团队素质持续提升。陶元祥、何珏受聘黄河学者,张双林、陈文武、何承成为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22人次担任国家级和省级各专业学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学科专家团队和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人才效应逐渐显现。医院成为河南省医院协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分会副主委单位。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负责人述职述责述廉制度,参照干部任免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选拔8位负责人和12位护士长,明确病友服务中心筹建工作负责人,为管理团队补充新鲜血液,注入新鲜活力。
七、医院管理工作扎实有效
编制医院“十三五”规划。根据学校和省卫计委有关“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医院在全面评估“十二五”规 划实施情况、严肃查找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以“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战略目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医院主导与职工参与相结合”为要求,历经学习调研、动员部署、论证起草、征求意见等阶段,反复研讨、凝聚共识,形成了以“人才”为重点、“学科”为牵引、“医疗”为基础、“教学”为引领、“科研”为突破、“管理”为支撑、“文化”为纽带,由一个总体规划、六个子规划和多个科室规划构成的规划体系。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医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医院的发展目标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医院还将结合医疗卫生发展趋势、公立医院改革、区域卫生规划与办院现状等,持续修改和完善规划内容,突出重点,细化任务,确保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落地。
健全医院管理体系。坚持行政、业务、教学、政工及后勤查房制度,创新周晨会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医院管理,及时发现、解决运行中的存在的问题。召开“规划与发展大讨论”,开展“医院定位”、“如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优医战略——品牌科室与品牌医生”培训讲座,分批次进行科室发展规划共识会,明确战略定位,共谋发展大计。开展外科青年医师技能培训班,优秀电子病历比赛等活动,以教促学,以练促用,有效保障医疗质量持续提高。
多层次开展宣传工作。开展第二届“最美医生”、“最8 美护士”评选活动,将典型事迹在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推广。开展“魅力一附院”征文活动,多篇优秀稿件被健康报采用刊登,其中《手术小勇士》荣获2016年河南省卫生计生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医院微信公众号作为医院理念、技术、服务文化的载体影响力逐渐提升,排名一度冲进全国前十位, 获开封市龙亭区“十佳新媒体”。医院再次荣获“河南省卫生计生宣传先进集体”。
着力打造平安医院。深化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巩固“无烟医院”创建成果。建立微型消防站,进行院区消防管网改造,坚持开展院内消防培训,形成科学消防管理体系。联合市特警支队、市公安局举办安全技能培训和防暴演练,参与“送法上门”巡讲活动,举办“医疗纠纷法律应对及防范”法律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水平。医院再次荣获“河南省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完成固定资产清查工作。规范经济运行,强化监管,定期通报财务运行状况。加强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审计流程。施行预算管理,增强全员成本意识。规范招标采购程序,制定网络招标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
做实各项保障工作。加快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实现门诊透析病人直补报销,形成医药控感三大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增强后勤服务意识,建立跟踪随访制度,打造后勤服务新气 象。医院荣获“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
积极促进合理用药。认真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统一高警示药品标识,制定分科分时干预处方开具具体计划,进一步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利用信息质控系统强化对合理用药各环节的监控。加强药师队伍规范化建设,提升药学服务能力,积极开展药物咨询、临床药师查房工作,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推广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全院运行临床路径电子化。调整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及实施小组,创新性引入临床路径联络员负责临床路径的日常工作。目前,实现临床路径实施专业数20个,临床路径病种数98种,电子临床路径60种。
持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全年零感染暴发事件。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三级网络组织,严格实施一级院感质控控制,严格落实监督和检查责任制,持续督导解决问题。开展第五届院感宣传周“送对标本、用对药”主题活动,不断加强院感文化建设。医院荣获“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先进单位”。
稳步推进创三甲工作。细化考核内容、规范评分标准。调整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创新推行医疗质量监督控制工作组,强化自我控制和科室管理,完善质控体系建设,确保创建工作有序进行。截至2017年1月,完成C指标55610 项、达标率86%; B指标1685项、达标率42%; A指标99项、达标率16%,创三甲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八、党建文化建设扎实有效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实。扎实推进“亮出形象正党风、医德建设争先锋”活动深入开展,把医德医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
扎实医院文化建设。继续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和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围绕服务患者、服务职工、服务医院发展和改革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和丰富医院文化体系,着力打造“书香医院”。成功创建河南省首批文明单位标兵,医院成为河南省医院协会医院文化分会副主委单位。
九、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热心公益弘扬服务精神。积极响应分级诊疗政策,成立医疗事业发展部,开展“我为家乡做贡献”、“精准科室共建”分级诊疗行动计划、基层医疗培训等系列活动。实现协作医院27家、养老机构2家、托管单位1家;组织科对科对接22次,义诊35场,开展学术讲座、业务培训28场,选派医务人员200余人次,诊治病患4800余人次,免费接收进修人员51人。积极配合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继续加强与民权、杞县、尉氏县人民医院等受援单位的联系,与红星医院在康复医学、消化、呼吸、内分泌等学科开展精准科室共建,选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术高超的专业技术人员远赴新疆哈密多家医院对多个学科提供支援。逐步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谋划启动“百名专家进百个百个社区”活动。积极开展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和慈善医疗救助活动,被河南省慈善总会授予“慈善医院”称号。
开展扶贫工作,勇担社会责任。实施一对一帮扶、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战略,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医院投入大量资金,为祥符区半坡店乡常庄村新修道路7300平方米,安装路灯73盏,修建文化广场和卫生室,为贫困村民置办家具家电、发放慰问品、找寻脱贫项目,带领95户贫困村民顺利通过脱贫验收,荣获祥符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获批成为首批航空医疗救援基地,为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开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清明文化艺术节等多项重大活动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工作,出色完成了保障任务。
十、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加强现院区建设,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取缔准提街市场,打通南北院区绿色通道,建设北院区停车场,启用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全面开放使用临床技能培训中12 心,启用11、12、13、14号楼和医技培训楼,循环装修改造部分病房,内镜中心、病理中心、手术室、重症医学科、血液净化中心、疼痛科、急诊科等多个科室工作环境得以明显改善,开放床位达到1300张。外科组团基本形成,内科功能区已现雏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工会工作连续两年在校工会多项评比中蝉联第一,囊括全部奖项。院团委也斩获开封市五四红旗团委、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十佳爱心公益团队等奖项。坚持帮扶救助机制,发放帮扶求助基金7.5万元。坚持为职工双方父母免费体检,为高考职工子女发放助学奖金。提高文明奖,发放取暖费,职工年终福利突破万元,实现翻番。
新院区建设稳步推进。新院区规划由原演武庄77.8亩宗地置换为目前位于金明大道以西、金耀路以北、民生学院以南面积278亩宗地,完成了土地调整置换及市规划委员会重新规划审批工作。新院区建设入选开封市十大民生建设项目(医疗健康保障项目)。
总之,2016年,在新医改形势下,全院教职工生众志成城、戮力拼搏、迎难而上,爱院如家,为实现梦想稳扎稳打,实干苦干,运用自己的心血、汗水、胆识、智慧,胜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先后获得2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涵盖了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在此,我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向我们伟大的一附院人表 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亲朋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与“健康中国”、“健康中原”的大要求、大战略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长期以来制约医院发展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医改形势下医院发展面临新挑战;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实验室平台建设不足;新老院区规划、建设还有诸多困难;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仍需提升。
第三部分:2017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017年,是“三甲创建年”,是加速医院发展的关键之年,医院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树立“大健康”理念,抢抓“双一流”建设机遇,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以建设疑难复杂疾病急危重症防治研究中心为目标,持续深化六大发展战略,全力推进“1253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一项中心任务;完14 成“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和“启动新院区建设”两项工作;强化“医疗建院、教学兴院、科研强院”三个发展意识;打造“树名医、立名科、创名院”“三名”品牌;做到“确保落实领导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落实改革要求,促进资源整合,确保落实规划目标,谋划事业发展”三个确保;促成三个转变,达到三个提高(医院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在投资方向上,从投资医院建设转向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高职工薪酬;达到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待遇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和任务
(一)推进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按照医院等级评审的要求,加强培训、规范制度,灵活运用PDCA、6S、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全面运行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框架体系。针对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认真梳理,集中攻关,推动创建工作进入评审程序。
(二)加快新老院区建设
充实完善院区亮化绿化,建立智能停车收费系统,规范车辆管理。规划行政办公区域,调整门诊布局,规划建设EICU、NICU、RICU、PICU、CCU。全面启用11号楼,改造5号楼、7号楼,现院区实现开放床位1500张。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起点建设,相互兼顾、分步实施”的 基本原则,完成新院区一期建设论证规划。探索与社会优质资源的合作路径与模式,助推医院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河南省医疗系统“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60条》,按照“十大指标”检查和大型医院巡查相关要求,继续做好临床合理用药督导,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加强医保政策的落实和监督,扩大临床路径覆盖范围,坚持开展多学科会诊,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发挥日间手术优势,探索建立急慢分治模式。发挥PET-CT、PET-MRI、SPECT-CT等高端设备优势,带动整体诊疗水平持续提升,占领豫东地区精准医疗制高点。
(四)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加快病友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推进护理岗位管理,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激发护理队伍活力。加大专科护士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以创建护理重点专科为载体,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五)完善教育教学管理
落实5+3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持续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积极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培训能力和影响力。推行研究生培养方案标准化管理,完善培养过程考核和评价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16 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学生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有效结合的新机制与新模式,积极准备康复医学、儿科学、全科医学专业本科招生申报工作。
(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双聘学科带头人作用,加大实质性技术和科研合作。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医院的沟通联系,加快协同创新的学科平台建设,提高获取国家重大科技资源的能力。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结合专业、选择重点,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推进科研设备开放共享。提高科研与临床结合力度,促进科研成果与临床共享。逐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加强科研团队和学科方向整合,调动全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七)扎实推进学科建设
积极参与河南大学医学院建设,在整合优化医学学科资源中,充分发挥我院在医学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加强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建设,建立完善的学科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13个省重点学科、2个教育厅重点学科的专业优势,凝练特色,科学发展,打造学科品牌。强化多学科诊疗理念,完成外科组团建设和内科功能区建设,进一步细化专科,明确专业方向。以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的标准加强神经病学、肿瘤病学、护理学等学科的建设。
(八)加强干部及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强力推进人力资本战略。加强院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做好科级干部集中换届工作,努力建设一支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认可的干部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加大管理和技术人才输出培训力度,推进学术团队建设。积极利用海外交流项目平台,建立海外育才通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外引和内育双向发力,改革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用好人才。打造充满活力、技术雄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医学院的建设发展提供人才助力。
(九)健全医院管理
做好医院“十三五”规划的任务分解及专项规划的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加强质量管理,注重过程监督。深化综合目标管理,增强全员责任意识,争取在硬件设施、制度流程、服务管理、质量安全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建立科学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疗和服务行为,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病人满意度调查和电话回访制度,强化医院行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工作环境。
(十)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
完成新信息中心机房建设,全力改造院区网络环境。打造门诊服务系统,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服务。推进“银医通”项目,进一步便民利民。建立远程会诊系统,为分级诊疗奠18 定坚实基础。构建“互联网+医疗”模式,助推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十一)完善后勤保障服务
统筹考虑,对院区绿化、亮化进行科学规划。继续加强后勤管理体系建设,优化服务流程,落实服务制度,将“品管圈”等先进管理工具运用于后勤管理中。积极施行网格化管理,每月全面检查并随机抽查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十二)做好财务和资产管理
提高财务收支管理水平,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其在监督、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预警作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方案,提高工资奖金福利水平。坚持目标分解原则,逐步明确各科室、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职责,通过考核形成能上能下、责任和权利相统一、贡献和报酬相一致,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
(十三)维护医院安全稳定
继续深入推进平安医院建设,按照法定途径分类办理信访诉求,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健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立消防安全控制室,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安全生产预防预警和消防培训演练。强化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为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十四)党建和医院文化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化开展“亮出形象正党风、医德建设争先锋”活动。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医院持续健康发展铸就坚强后盾。构建大宣传网络格局,不断提升宣传工作影响力。整合医院特色文化体系,通过文化引领凝聚全员向心力。开展 “百名专家进百个百个社区”活动,打造志愿服务活动新品牌。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推荐阅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06-09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范文11-21
2024年度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开招聘非编制聘用人员公告09-10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外科学(普外科)博士生入学考试真题07-29
北方民族大学附属中学12-13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07-17
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11-13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招生范围10-23
致苏州第五医院医生 感谢信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