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2024-10-28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共11篇)

1.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一

幼儿园双语教学现状及思考

The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周念丽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2年X月X日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3

(一)(二)研究背景.......................................................................................................................3 选题意义.......................................................................................................................4

二、相关理论研究...........................................................................................................................4

(一)(二)双语教学的定义和特征...............................................................................................4 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发展...............................................................................................5

三、学前双语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6

(三)(四)学前双语教学实践.......................................................................................................6 双语教育学习环境的重要性.......................................................................................7

四、父母在学期双语教育的重要性...............................................................................................9

五、我国学前教育的问题...............................................................................................................9

六、总结.........................................................................................................................................10

七、参考文献.................................................................................................................................11

幼儿园双语教学现状及思考

The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摘要]:什么是幼儿园双语教育,幼儿学习英语的目标取向、内容选择、学习的途径、方式,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关系以及合格师资应具备的条件等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在社会上及幼儿园的幼儿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急需要端正一些看法和认识。只有在正确观念指导下,实施科学有效的幼儿园双语教育才能促进幼儿语言及身心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

学前双语教育

学习途径

目标取向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什么是真正的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在学前阶段有没有必要进行?从什么年龄阶段开始比较合适?这是围绕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普遍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学前教育机构和家长们继续得到的答案。这凸显了在我国学前双语教学中的普遍争议。要回答上述的问题,学前双语教育的目标、价值取向、方法形式及合格师资条件等基本问题急需理清,它们关系着我国学前双语教学是否需要展开、展开的阶段等后续重要的问题。

在我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盛行,家长们往往支持学前双语教育,让孩子在小学之前就能接触更多的外语知识,从而先人一步。家长的普遍支持助长了学前双语教学的轰轰烈烈的开展,特别是在大型的经济文化水平更高的城市,更衍生出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强化班。在学前双语教学的开展是否合适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幼儿园的孩子无疑成为了各种英语教学的试验田。这种现象的利弊,学者们无从真正探讨,只能纷纷献言献策,帮助学前双语教学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真正帮助幼儿园的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二)选题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前双语教学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理清有关双语教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前双语教学的定义、特征、实践条件、其他影响因素等;同时对我国现阶段学前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对策,对我国学前双语教育进行辩证分析。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和特征

为了更好的理解双语教学,其定义首先需要进行理清。目前我国在实行双语教育中,主要出现以下片面的理解:(1)将双语简单地等同于“加强英语能力”,因此举办双语班即举办英语强化班或者尖子班。(2)将双语理解为两种语言的简单相加,即“汉语+英语”或者“计算机语言+英语”或者为第二门外国语,即“英语+日语等”。(3)将双语理解为在课外活动中加入英语兴起小组,因此双语教学主要为教授英语单词,学唱英语歌曲、童谣,让幼儿能说几个短语,几个句子。

以上这些理解都是望文生义的,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双语教学”的核心,脱离了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交易的根本目的。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在加拿大,双语教学一般指在英语地区用法语授课的教学形式。在美国,双语教学一般指用西班牙语进行的学科教学。在澳大利亚,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英语)进行的部分学科教学。其目的大都是使这些拥有众多移民的国家能更好地体现其多元化的共融性。

而对于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了汉语外,用另外一门外语为课堂主要语言进行教学,通常情况是英语。由于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和印度等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文和外文并重,所以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双语教学更符合“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教学,所以,中国的教学仍然以汉语为主,英语等第二语言只是作为辅助性语言。

双语教学的特征在于通过良好的语言氛围,为学生塑造丰富的语言环境,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幼儿的学前双语教学,应实行幼儿自然习得的原则,让幼儿在一种浓厚的双语氛围中,有兴趣的、积极主动的去感受理解语言。这种双语氛围的营造,除了每周教师在集中活动时有目的地运用双语组织,还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意识进行的双语渗透,鼓励幼儿开口,能有一定的英语意识和教师交谈,同时在其他多种活动中(如音乐、游戏、表演等)的双语渗透。无沦是汉语活动还是英语互动,教师都以“幼儿活动游戏化,游戏活动交际化”为指导思想,保证幼儿在每个游戏中获得不同的语言经验。(二)学前双语教学的争议

对于学前双语教学的争议主要存在于“是否应该开展”的问题上。近年,世界科教文组织对100多年前开始在意大利实行的幼儿园双语教学进行了否定。而我国教育部对小学低年级学习外语并不持倡导的意见,专家们更是对这个话题小心翼翼,并为大力支持相关做法。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实验证明,12-14岁的孩子在学习外语方面,速度是最快的,记忆也最牢。而国外相关研究也证明,婴幼儿对语言在自然条件下是无意识的习得行为,当小孩子还很小时,进行双语教学会让孩子造成混乱,甚至会影响他们对母语的学习。因此,年龄对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影响,可能有时候是适得其反的。(三)

近年来双语教育地被广泛引入幼儿园,成了许多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珠三角等地出现了“不开英语不办园”的特殊教育现象。语言交往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幼儿期又是语言发展的敏感和关键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脑具有相当大的潜力,语言中枢正处于发展变化阶段,他们对语言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领悟能力,听觉敏锐,心理障碍小,求新求异,思维活跃,较易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而且学习上天真好奇无心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 理负担,喜欢玩语言游戏,学习的过程更简单,更直接。所以,人在幼儿期已经具备了学习母语的同时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能力。

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是在家长对幼儿园的希望和要求、是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求背景中应运而生,并迅速普及。大家虽然都称之为“双语教育”,但其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有时甚至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各个地区的各所幼儿园在双语教育的课程安排上,在教材选择上,在双语教育的师资水平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都有各自的双语特色。

三、学前双语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一)学前双语教学实践

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儿童生活经验和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活动为基础制定双语教育目标。

幼儿双语教育是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因而必须充分尊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机制和语言最近发展区和可能发展区,制定出幼儿双语教育的目标。从这些基点出发,幼儿双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在生活等一切活动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第二语言也能获得发展,能够促进幼儿语言感受、理解、表达、运用等方面在能力上的发展,同时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认知、思维及个性等方面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2)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广而浅”地选择儿童双语教育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进行幼儿双语教育。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幼儿是利用已有的经验来习得语言的,因此在双语教育中,注意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相联系,或者说选择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中的一些内容作为双语教育的出发点,这样使得语言学习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与幼儿的能力、需要和兴趣相适应,促进幼儿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在幼儿的一日活动、游戏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渗透英语。重视对双语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注意让幼儿“玩玩、学学、说说、练练”中学习和运用双语。在双语活动的开始阶段,我们采用创设情景、设疑、故事、谜语、图片、实物以及音乐等多种手段,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改编成的体育游戏what che time,Mr.wolf(老狼,老狼几点?)。就体现了在游戏中渗透语言交际的内容。又如在区角话动中。幼儿就可尝试用中、英文与同伴沟通、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自然大方地用英语与同伴交流,商量分配角色,有人说:I want to be a rabbit,what do you want to be?还有人说:I want to be tiger,what about you? Lets put our mask.等等。在活动的中间阶段,我们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利用提供材料、提问、师生互动等手段,让每个孩子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双语教育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1)创设双语习得的人环境。婴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模仿。因此,教师的双语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双语的发展水平。在这个环境中,教师有三个作用:A、语言示范作用。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一切的,教师的口语是幼儿直接学习的榜样。双语的范例表现在:坚持按阶段要求讲双语,发音正确,词汇丰富,用词确切,口语清晰,富于表现力,表达地道,讲话的语调使幼儿感到亲切,讲话的快慢和声音大小,以幼儿能听清为准。B谈话伙伴作用。人环境是发展幼儿英语口语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要随时随地主动充当孩子语言交流的“亲密伙伴”,每一个人都要做到“主动示范”和“积极交流”。教师要每天“喃喃自语”,每天对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给予积极的语言输入,而且不必要求孩子立即有回应。在日常生活中,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谈话或幼儿儿学习最好的环境,孩子们不仅可以从老师和同学学习双语词汇、句子和表达的技能,并且在他们的困难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重任在肩,自己多开口、开好口,孩子就可以学得多、学得快、学得好。C、指导监控作用。在幼儿园,教师有针对性进行个别指导,对沉默寡言的幼儿多鼓励,多给机会,对讲粗话的幼儿多教育,对有语病的幼儿多帮助。

(2)营造“会说话”的物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应是灵活的、可变的、多彩的、新奇的和幻想性的,应与幼儿当前双语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每一个空间,让每块墙壁都能“说话”。利用室内外环境营造宽松活泼的语言游戏氛围,利用儿童感兴趣的东西来刺激儿童的大脑,这有助于孩子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室里写上英语格言,贴上英语漫画,阅读英语连环画,观看英语动画片,学唱英语童谣等等。我们还可以给幼儿经常接触(或感兴趣)的物件标上双语标签,,同时呈现汉字和英语,便于双语互译及无意识记。

(3)营造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双语学习仅有物环境和人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因为紧张的环境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不利于孩子愉快学习,宽松和谐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大胆表达,乐于学习。所以我们老师之间,老师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教师对幼儿英语口语中的错误要有容错的态度。我们可以把英语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和教育活动的载体,可以鼓励幼儿自由交谈,把“不许说话”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创设条件启发幼儿的交际愿望,使其多听、多说、多实践,以丰富他们在不同情景中的交流经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想幼儿的开口意识一定更浓,更有开口的欲望。

(4)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它总反映一定的思想或生活内容,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时,才有表达的要求。活动环境的创设,我们有以下两个措施: A、创设活动区域:我们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娃娃家之类的角色游戏区和建构室、双语阅读室之类的功能场所,给幼儿提供一些仿真的社会生活环境,培养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B、丰富语言活动:除了每天的教学活动内容、形式变换更新外,还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环境,让幼儿走出班级,走出幼儿园,让教育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环境。有了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幼儿必然思想活跃、性格开朗,愿意与教师和同伴交往,谈论他们所见所闻,从而发展了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双语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从小,特别是在他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就能接触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幼儿对语言,特别是对英语的敏感性,让幼儿了解英语文化中生活用语,培养幼儿能注意倾听,大胆开口的好习惯,培养其初步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思维的能力,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学习双语时,语言环境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要将幼儿置于一个完全开放的双语环境中,训练孩子用双语交谈,用双语思考。双语的环境应该是师幼共同创设,它应是教师促进儿童英语语言能力发展和满足幼儿自身言语交流要求的一个动态环境。这里的环境应包括人环境、物环境、精神环境和活动环境。有必要对幼儿双语教育进行价值澄清、认为双语教育在内容上应以听、说为主,将目标定位以兴趣的激发为主、初步掌握正确句子,培养幼儿的语感,能够完成鉴本的精景对话交流,鼓终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通过英语学习扩大幼儿视野,初步感知文化多性。同时,还应允分体现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将双语教育与常规的保教活动相互渗透,捉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幼儿园双语教育具有启蒙性、浅显性、科学性等特点。

四、父母在学期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1,父母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素质,观念和态度在幼儿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要提高自己语言水平。父母语言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幼儿双语教学更有效地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和提高幼儿双语教学的质量。

父母有良好的素质和态度,更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汉语环境,尽可能对幼儿进行多感官的刺激,使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焦虑的情境下接受语言,使幼儿在模拟汉语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获得第二种语言。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父母通过各种各样的灵活的教学形式,为孩子创造掌握第二母语的良好环境,让孩子置身于一个音乐化、游戏化、戏剧化、故事化的汉语氛围中。父母要摈弃传统的单纯认字母、强硬灌输单词及语法、背生字,学写字的方式。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可以通过定期学习汉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可以利用节瑕日,指导幼儿看汉语读物、观看汉语CD,用一种轻松,游戏化的形式让幼儿习得汉语。

2.父母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学习汉语的兴趣对于孩子来说,就是首先要计他们觉得学汉语挺好玩、是有趣的,能交谈是有用的,只有当他们不断地被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功所吸引着,才能坚持学下去,可能学好还想学得更好。如果家长急功近利,可能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五、我国学前教育的问题

1.家庭教育薄弱,与学前教育脱节家庭教育薄弱的原因在于,一方而,大部分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少数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够迫切。

2.管理水平低。由于观念、时间、任务等众多因素影响,从领导层到执行层,都没能对学前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3.教帅专业素质差,教帅工资、福利待遇低。双语学前教师是从社会上招聘进来的,不是专业的幼儿教帅,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与此同时,目前这些教师没有纳入到绩效工资范围,工资低,同时他们的职称不能正常晋升,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4.缺乏法律监管,学前教育费用过高管理混乱。由于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因此,学前教育的管理和乱收费现象没有法律或规定制度加以约束,没有标准可以对照,组织、社会的监督力度也相当微弱,整个学前教育收费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

有一位名人说过,在我们社会的每个家庭里,都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建设者、未来的战士。如果教育不好子女,由此所得的苦痛,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而是整个国家的。学前教育是大家的,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上下一心,学前双语教育事业一定会蓬勃地发展。

六、总结

总之,幼儿期既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又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把握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语用环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快乐和自信的语气使孩子,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大量的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让性质采取其当然要学好英语,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只要我们幼教工作者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双语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断探索。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双语教育之路。

七、参考文献

[1] 期刊.学前教育.幼儿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上海托幼.2011-2013 [2] 余珍有.幼儿园英语活动指导 [S]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 [S]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 [S]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尚晓鹏.浅谈幼儿英语教育.科教文汇.2006 [6] 余正、张明红.学前英语教学活动方法 [S]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 张志远、高云智.儿童英语教学法 [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二

1. 职业大学兴起阶段 (1980~1990年) 。

20世纪80年代初, 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而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地方职业大学诞生, 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

2.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兴起阶段 (1990~1998年)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三改一补”的高职教育基本方针。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新阶段。

3.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阶段 (1999~至今) 。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以独立设置高职院校, 标志着高职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呈现以下特点

1.师资队伍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 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的中等职业教师, 且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在一线教师中, 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现象。

2.定位不够明确, 观念转变不够

对高职教育的简单理解和经验思维。对有关政策、法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目标等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案。

3.专业设置盲目, “产销”脱节

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 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 盲目模仿其他院校, 不切实际地设置专业, 或者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 尤其是缺少三年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1. 职业能力内涵不断拓展。

打破学科体系, 注重能力培养, 是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宗旨。逐步改革课程设置体系, 提出了新的职业能力观, 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化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 要求劳动者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注重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 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等, 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 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 办学层次上移, 与学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相衔接。

3. 职业教育全球化, 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快速发展。

已经获得大学或研究生学历的人员, 为了职业转换、职业提升等, 都可以接受国际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

4.在质量保障方面与行业、企业契约化。

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突出高职教育特点, 明确高职教育目标。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应加强与其他学科, 尤其是边缘学科的结合, 突出应用技术的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制定适应市场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后构建专业群, 确定发展主线贯穿始终, 选择重点专业进行加强。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定期调整。

3.狠抓内涵建设, 以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目标, 办出特色, 提高水平。重点加强师资建设, 培养“双师型”, “双素质”骨干教师;突出重点专业, 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学院的发展, 提升学院在企业行业的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提升学院在当地的社会认可度, 社会影响力。

4.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走多元化, 集团化发展道路。多元化体现在:办学主体多元化, 经费筹措多元化, 办学模式多元化, 服务功能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集团化发展与企业共进退。整合、重组教育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 做到校企双赢。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创新, 打破一张考卷“定乾坤”的传统做法。培养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移, 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 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 多方整合教学资源。

建立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 可以缓解高职教育资金缺口问题。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以实训基地为纽带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实训中心服务社会, 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

6. 突出“多证书”教学。

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推行双 (多) 证书制度, 促进就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7. 创新发展, 多方培养, 产学结合。

(1) 可以适当尝试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 既能加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又能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果。让学校教育和企业工作“无缝焊接”。 (2) 办好高职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放办学, 促进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3) 可以适当开展“工厂进课堂, 课堂进工厂”, 以生产促进学习, 学习服务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2]陈烈强.对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 2000, 1.[2]陈烈强.对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 2000, 1.

[3]邱开金.高职教育走出发展误区[N].光明日报, 2005-09-28.[3]邱开金.高职教育走出发展误区[N].光明日报, 2005-09-28.

3.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三

一、现行服装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百废待兴,人才匮乏,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供不应求,这种供求关系的失衡,造成了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盲目性。随着时间推移,人才的积累以及服装行业的兼并重组,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逐渐形成,企业内的生产与技术划分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规范,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专业化和系统化,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环境已经确立。而这时,相对保守的教育行业,特别是混乱的服装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也就完全显露出来,培养的学生存在心态失衡、知识失衡、能力失衡等现象。

近年来,开设服装专业教育的院校,设立的专业科目基本是以“服装设计”为主,只有少部分院校开设有“服装工程”、“服装表演”等相关科目; “服装设计”专业名声响,学生愿意报考,但也在学生一入学时就造成一种误导,存在“我们就是学服装设计的,将来也要专门从事服装设计”的失衡心态。至于服装设计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企业有哪些相关岗位适合自己去竞争、发展,许多学生的观念都较为模糊。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中片面追求艺术表现力,一味追求个性,把服装设计当成绘画去模仿追求,造成所学的知识失衡。殊不知,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实用艺术,实用艺术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消费者的认同程度上,这种认同既有消费者视觉上的感受,更多的是消费者通过穿用后一种切身体会来定位的。而近些年服装专业教育的重点大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能力,对将来所要服务的对象——广大消费者的了解非常少。因此,许多毕业生到了企业,参加大赛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则不行。因为学习的大量理论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实践来消化理解和运用,造成刚毕业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较差。

二、高等院校服装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1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目前,江苏省已建立50余所高等院校,这有利于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中有10多所高校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其最大的特征是把高等服装教育定位于服装工艺。因此,在许多方面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来完成这项教育任务,并结合中国的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体系,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以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多样创造性”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服装专业已有20年左右的历史,并具有多层次的办学模式。但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不少缺陷,有的院校没能根据本校特点和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有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特别是教学计划的制订往往是层层仿效,普通大学向名牌学校看齐,低层次向高层次拔高,三年制是四年制的翻版等,缺乏特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服装高等职业教育的构建,必须严格按照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根据高职的办学方向,并结合市场、企业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和制订教学计划。同时,认真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上,并根据本区域发展需要,及时作相应的专业调整,以满足本地区服装产业的发展。

三、对服装教育体制改革的建设

1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多数担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都是从专业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对产品生产运作及市场营销规律缺少认识,以致长期以专业教学的内容形式落入了近亲繁殖的畸形怪圈。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规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人专业教学的实践技能中去。而且,还应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骨干、业内专家参与到教学中来,把专业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市场形式紧密相连,使之组成一批既掌握专业教学规律,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资队伍。建立教学计划及产、学、研一体化的服装高等教育模式体系。

2建立科研基地和激励机制。建立服装专业工作室,这不仅是教师的科研基地,也是学校与市场的连接点。在这里可以结合教学中的设计课题进行服装设计、制作、营销一体化的训练,这将有益于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全程实践。同时,实行激励机制,把教师的品行、贡献与工资待遇挂钩,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活动。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高职服装专业的教学过程是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向学生输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创意与个性,逐步改变旧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模式,代之以“引导”、“讨论”,进行启发性、诱导性的教学。结合现代化教学工具,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训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设多项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实训手段。采用与现代化服装产业相并行的先进实训设备、实训手段进行教学,逐步使校内的实训课程的数量打足,以确保实训的质量。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据了解,国外许多高校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强调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马上用于工业生产,不单只练习某种流程,而且要了解各种运作流程之间的关系和怎样从这些关系中求创新、求进步,并在一年级的课程中就开设“专业工业导向的应用科技研究”,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以适应专业应用及发展方向。在厂校合用的研究计划中,鼓励企业到学校挑选毕业生,并针对企业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同时可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主题,这样既填补了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我国的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作为服装产业链中最上游的环节,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理所当然地成为影响整个服装行业量变、发展和质变的根本条件。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服装工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量适应市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服装专业教学要适应正确的服装教育思路与观念的引导,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超得,走综合素质的培养之路[J]服装设计师,2005,(8)。

[2]方憬,实践出真知[J]服装设计师,2005,(8)。

4.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四

幼儿园新手教师教学反思的特点及其支持系统的现状分析

北票市第一幼儿园

李志慧

【摘要】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改进教育实践最好的希望是把教师提升为自主的和反思的人”,“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群体亦然。”可以说,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沈阳市100个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的特点及其支持系统的现状做了调查,从而得出幼儿教师反思的的特点,及其支持系统与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关系。

针对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增强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其次,合理利用反思技巧。注意反思的时间,要及时地进行反思并和同事进行经验的交流。但是,自己或者他人的经验教训只能作为工作中的一面“镜子”,“镜中人”的“一举一动”仍然是自己来操作和“解读”。因此,幼儿教师反思水平的提升还是要寄希望于教师自身整体素质的不断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前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和早期教育研究成果的日渐丰硕,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地关注,相应地,幼儿教师素质也被人们高度的重视。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也就成为一些设有幼儿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的重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教师的角色论,实践论开始倍受重视,传统的教师形象受到了挑战。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许多学者对传统的教师形象进行了批判反思,提出了“反思型教师”的概念,这是对以权威者姿态主导讲坛的传统型教师的超越。而“反思型幼儿教师”是在“反思型教师”的基础上发展的特定概念,时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幼儿教师形象。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朝阳市标准选取好、中、差三种不同类型的全日制幼儿园共6所,并从每个幼儿园中任意选取不同教龄、不同学历的教师总计100人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1.问卷法:本研究从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维度对教师反思的特点及支持系统做调查。要求研究对象根据问卷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3,回收率为93%,但有三份问卷是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90份,有效率为90%。问卷共40题。问卷选项为:从不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总是如此。计分分别为1-5,得分越高,教学反思水平就越高。

2.文献综述法:收集有关反思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对国内外有关反思情况做了初步的了解。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理论的思考.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的主题,聚集最主要的研究问题。

第二阶段:深入实地的了解情况,通过对部分新手教师的接触,初步了解新手教师的一些情况。

第三阶段:发放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对沈阳市6所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第四阶段:进行调查结果统计,问题采用五点记分,对新手教师计算和差异比较。第五阶段:通过研究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并提出新教师反思的特点以及与支持系统对教学反思的促进,并对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三、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情况的讨论

1.幼儿教师总体教学反思水平上的讨论

从以上分析的结果上看,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的意识,无论是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在进行教学反思。而教龄对幼儿教师反思水平的影响最大。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这可能是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一般来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教学经验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不会手足无措。此外,他们一般还没有掌握必要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缺少或者不会运用的教学策略。虽然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不能将理论和实际很好的结合。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策略逐渐增多,自身的思想观念日趋稳定,因此当教学中出现问题时,他们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水平也逐渐提高。

2.新手教师在活动前反思情况的讨论

从以上分析的结果上看,新教师在活动前很少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反思。也很少考虑自身专业的发展。虽然教师在职前都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相应教学技能的培训,但是理论知识和技能并没有很好的在教育实践中得应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来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3.新手教师在活动中反思情况的讨论

从以上分析的结果上看,不同年龄教师在活动中处理正常情形和对突发情形的反思有所不同。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教育机制逐步提高,对待活动中的突发事件能够很好的处理。但是对于新入职来说,他们很注重课前的知识准备。因为新入职教师刚刚参加工作,对教学过程、大纲、幼儿等不熟悉,经验不足,他们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在活动前吃透大纲,考虑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是每一句话。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在活动前的预想活动中现实脱节时,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在活动中,教龄越底,在活动中的教学反思水平就越低。

4.新手教师在活动后反思情况的讨论 与活动前、活动中相比,活动后教师教学反思水平最高。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大,反思的内容,反思的方法就越丰富,而且很注重从多角度进行反思。但是反思的内容局限于活动的环节,活动的效果,师幼互动。却都不注重对教育观念的反思。这是因为在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每个教师都持有自己独特的信念和假设,这些信念如果在没有反思之前,教师可能自以为是正确的、合理的,并使之成为自己教学行为的向导。如果长期的对这些观念不进行反思,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可能出现偏差,阻碍教师的成长。因此,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必须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教育价值。

(二)对支持系统的情况讨论 1.幼儿教师支持系统的总体讨论

从研究的结果上看,幼儿园的支持好于教师自身的支持。随着反思型教师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反思性教师,尤其是幼儿反思型教师的教育。幼儿园常组织教研活动并给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幼儿教师自身支持差的原因可能是教学任务太重,没给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新手教师对支持系统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支持系统在学历、教龄上的讨论

从研究的结果上看,学历越低支持系统越好,这与以往研究不符。这可能与调查对象有一定的关联。因为本科学历的教师大多是教龄为一年以内的教师。这势必会影响研究的效果。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教龄越大,对支持系统的影响就越大。这与教师反思自觉性有密切的关联,而反思的自觉性及自我思想观念、价值观有一定的关联。

(三)支持系统对教学反思影响的讨论

从研究的结果看,教师的支持系统对教师的教学反思有促进作用。支持系统的支持性越强,教师的反思水平就越高。

四、主要结论

1、新手教师有一定的反思意识

2、新手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很低,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3、新手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不够全面。

4、新手教师的支持系统随教龄的增长而提高。

五、建议:

(一)增强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师要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种知识包括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先进的教育理念等。教师的反思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以使自己的反思有一定的依据,这样教师的反思才会具有针对性,有洞察力,才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看问题,更加理性地分析分析反思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知识和新的理念使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获得的,所以教师应注重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反思中更理性地进行反思,得出较为客观的反思结果。

(二)合理利用反思技巧

1、注意及时进行反思

反思需要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因为此时教师对教育活动有一个最深刻的感受,这使教师反思的最好时机,从现实可能性和情感上都有利于教师进行反思。如果错过了这次反思时机,在以后的时间里教育活动情景就会在脑中淡化,教师反思的激情也会逐渐消失,而且教师由于缺少时间,最后可能使得反思流于形式,失去反思应有的价值。因此,在每个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及时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在最好的反思时机做出最全面、客观而深刻的反思

2、及时回顾和交流

5.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五

近来,关于著作权使用费的纠纷层出不穷,人们直接的想法是应亟待提高整个社会的著作权意识。当然,这点固然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承认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更为基础。其中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更应被重视起来,国外几百年的经验已经表面这样一个机构存在和运作对于联系著作权人和使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修正的著作权法第八条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

一、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已经在实际的集体管理体制上对音乐作品和非音乐作品进行了分类管理,音乐作品由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非音乐作品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管理。笔者认为这样的现状也许会出现管理分散,但考虑到音乐作品的特殊性以及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若干年成熟的运作,所以这种模式可以维持。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于1992年12月17日,是由国家版权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发起成立的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专门维护作曲者、作词者和其他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非营利性机构。协会实行会员制,凡具有中国国籍的音乐著作权人,包括作曲者、作词者、音乐改编者、音乐作者的继承人都可以加入协会。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音乐出版者和录音者也可以加入协会,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不是作为出版者和录音者,而是作为音乐著作权人参加协会(比如,通过音乐作者转让或通过开发音乐作品而享有音乐著作权)。前段时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们法院对卡拉OK歌厅中播放MTV作品支付著作权使用费做出支持判决。的确,歌厅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作品理应付费,这符合我国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但问题是,他们如何付费?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付费?额度是多少?这些问题都得不到答案。可以说,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这种情况的存在。此外,此案中原告及歌厅的付费对象是某唱片公司,实际上此判决保护的是邻接权人的权利。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邻接权人集体管理组织,虽然中国音像协会有建立此类组织的意向,毕竟他们在出版者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上仍存在很多困难。例如,(1)对作品使用人的收费额度难以确定。邻接权人录制出版作品的成本远高于作者,这势必导致其收费也会相应提高,面对现有的社会状况,具体操作情况令人担忧。(2)收取使用人的使用费后,如何与作品作者分配,分配比例如何?(3)网络环境对出版业的冲击,以及缺乏相应规范,使得邻接权的集体管理困难重重。

对于非音乐作品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我国一直不太完善。经国家编委批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版权局成立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其下设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和美术、摄影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分别对文字作品和美术摄影作品进行集体管理。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机构至今尚未正式运作。还有另外两个组织与此相关,即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版权协会。但中国作家协会的权保中心主要的职责是调解会员间的纠纷,中国版权协会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作者的权利保护上,而并非针对出版者。也就是说,实际上现在针对非音乐作品尚无集体管理组织在进行具体工作。

由于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刚刚起步,要在短时间内完善体系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国际上运作较为成功的集体管理机构也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才能确立著作权协会的地位。著作权管理协会中途夭折的事情也发生过。集体管理的起步难是国际著作权专家所公认的[1]。在我们国家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还有其特殊性,不仅存在其本身建立固有的困难,还存在着大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说:(1)法律环境和法律意识尚待提高。著作权是项私权,其是从西方社会出现并发展起来的,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人们对这项权利也给予认同。而从我国传统来看,人们普遍缺乏著作权的意识,不承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可以成为商品。同时,使用者在缺乏权利观念的社会里也容易认为智力作品同一般产品一样,购买之后就可以任意支配,或认为一次付酬后,取得了完全的使用权。在这种状况下,从西方移至过来的著作权制度如何在我国的大环境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就需要更多时间,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亦是如此。(2)法律体系尚待完善。我国的著作权制度从无到有也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著作权方面的立法体系更需要完善。正如前文所言,针对集体管理组织的立法至今为止只有《著作权法》第八条原则性的规定,且缺乏可操作性。此外,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模式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在缺乏相应规范的情况下,集体管理机构很难快速建立起来。(3)集体管理机构起点的特殊性。从国外的情况来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要么是权利人自发组织,要么是国家按照法律新设建立。而我国则不同,它是由国家机构(一般来说是版权局)和原有的相关协会共同组建。这种从行政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变、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设想及建议

面对国外集体管理机构的.经验,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成熟的制度引入到国内,取它山之石,以尽早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尝试:

(一)加强相关宣传,唤醒权利意识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工作开展的顺利程度和人们的版权意识有很大关系。著作权这种私权源于西方,引进到我国后,与原有文化不相适应。人们很不习惯用权利的观念来处世生活,因此加强宣传显得非常有必要。

第一,作品权利人利用集体组织行使权利意识淡薄。例如,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协会有会员2500余名,笔者疑惑的是,难道中国只有2500名作词作曲者?更别说其中还包括有机构。此外,协会管理的音乐作品逾1400万首,其中只有大约20万首为国内作品,国内的作品权利人对于加入集体管理组织来管理自己的权利尚未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作品权利人都是由自己与录音、出版单位或版权代理机构联系来实现自己权利,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权利人没有折扣地获取收入,但也必须看到其不利之处:(1)作者将部分精力花费在作品的传播、盗版打击、诉讼纠纷等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上,严重影响了其新的作品创作;(2)作者个体势单力孤,在与录音、出版者及代理机构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保障其权益;(3)由于作者授权渠道单一,众多使用者没有合理和畅通的方式使用其作品,也会影响到其作品的传播。

第二,作品使用者使用作品付费的意识淡薄,集体管理组织收费难,只有通过典型诉讼来促使作品使用人缴费。这导致了音乐的传播受到了影响,不利于权利人权利的实现,也容易引起权利的对抗。所有这些都需要加强宣传来唤醒人们的权利意识,缓解权利人和作品使用人的紧张关系。

(二)尽快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立法

现在相当多的学者都在呼吁国务院应尽快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因为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很

多管理活动无法开展。重要的是我国没有集体管理方面的历史经验,则更需要立法者给予前瞻式的指导,规范机构的建立,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比如,文字作品和美术作品的集体管理机构至今仍未批复下来,这使得这部分作品的集体管理处于空白,很不利于权利人的权利的行使和保护。当一方面我们在呼吁作者加入到集体组织中去,另一方面规范集体管理机构的立法却又迟迟不见踪影的时候,具体工作开展的困难可想而知。

那么,立法中应做哪些规范呢?笔者认为:(1)针对现实的情况,立法应规定集体管理组织为官方机构。其实国际上对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承认不在于官办或民办,而在于机构是否为作者服务。而立法中规定为官方机构只是考虑我国的集体管理机构刚刚起步,需要政府的扶持,运作起来会更加有效。(2)将音乐作品和非音乐作品分为两个机构进行垄断管理。音乐作品仍然由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因其十年来的管理卓有成效,非常有效地保护了音乐著作权人的利益,其管理也自成体系。对于非音乐作品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负责,针对不同类型作品可以在中心以下设各部门进行管理。这样可以照顾到单独协会与分立协会管理不同类型作品的优缺点,而且今后出现新的作品类型或者使用方式都可以方便扩充而不会影响机构的稳定性。除上述机构之外不应该再有其他组织进行集体管理,否则在机构起步阶段会引起混乱。当然,当时机成熟了,结合社会、经济状况可以考虑允许多家机构并存。(3)加入集体管理组织收取报酬阶段的规范。集体管理组织的大量工作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就集中在此。一些集体管理比较成熟的国家,比如阿根廷,就有针对这个阶段而特别制定的立法(阿根廷1969年5146号及1973年461号法令规定,阿根廷作者作曲者协会和阿根廷作者总会分别获准进款、出纳、柜台及其他可包含进来的票据、数据进行监督,以确定使用费数额[2])(4)在关注作者权利的同时必须也要规范对于邻接权人的集体管理。笔者建议将作者与邻接权人的集体管理纳入到一个机构中,从而方便收费,同时可以避免作品使用者向不同机构多次缴费,引起不必要的误解。(5)将法定许可职能划入集体管理机构。现在的法定许可是由版权局负责,但在许可和报酬分配方面都存在问题。比如许可作品和分配报酬时找不到权利人等。而将这部分职权划入集体管理机构后,这部分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现在音乐著作权协会就有部分这样的职权,因为它们采用会员制,许可和报酬分配可以有的放矢。笔者认为,非音乐作品也可以采用类似做法。(6)从立法上完善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服务职能,规定集体管理组织可以按收酬的一定比例建立文化基金用于促进文化发展以及权利人作品的宣传。此外,也可以吸取其它国家的经验,增加集体管理组织的社会保障职能,使作者获得稳定的收入。(7)立法中应该规范对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督。比如机构运作费用额度(预算)的确定、分配的监督及年终审计。对于运作费用额度(预算)的确定笔者认为可以由集体机构内部的会员大会或委员会来确定。至于年终审计,有些学者认为由版权管理机构负责[3],但笔者认为,版权管理机构和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关系密切,由其审计有失公允。因此对于年终的帐务审计应该由国家审计部门或者由会员大会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为宜。

6.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六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胥兴贵指导教师潘佳铭教授中文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发展主要靠教师而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分四部分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其研究并试图从中找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大学教师在从事高等教育劳动中必须遵循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校教师的工作目标主要是教书育人和知识创新这决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具有道德意识的明确性道德影响的深远性道德发展的社会性和学术科研精神的严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防止学术腐败树立严谨学风就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最根本的特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是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的需要是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是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坚持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崇民主、平等、公正、诚实、守信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热爱教育事业思想解放积级进取尽忠职守。但是在肯定主流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教书育人方面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缺乏爱心。在知识创新方面学风不严谨学术腐败现象突出。当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二是高校教师职业建设存在误区三是高校学术科研体制的扭曲四是高校科研监督惩罚的乏力五是教师队伍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解决当两南大学硕学位论文摘要前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师德建设价值意识其次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再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再次改革高校学术科研体制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再次加快反学术腐败的立法进程加大监督惩处力度最后要提高高校教师自身修养加强学术自律。关键词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腐败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巧掣册血一。】船“锄锄弱‟嘶硼黝虢“南—‟�9�9“‰曲‟‟锄研内饥瑚百锄‟独创性声明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标注。学位论文作者首曩差签字日期衫年午胡二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晰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胥乒锭签字日期男年≯月阳导师签名签字日期易年午月勿貊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一章文献综述在人类文明史上教师职业道德活动历史悠久中关于教师道德的思想无论在我国或外国都是古已有之。进入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日本、苏联等国都把研究和提高教师和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9�9项重要的任务来抓。纵观中外教育史上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阶级性、传统继承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为当前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服务。但是也要看到大量的历史资料表明人们对中小学的教师道德规范作了大量的论述但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还缺乏充分的探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仍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教师职业活动中出现了错综复杂的道德矛盾和道德关系严重影响到教师集体形象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大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确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树立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高尚道德境界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教育界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目前关于大学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道德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可资借鉴的资料有限但从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现状看理论著述很多可以为本题研究提供理论方法上的支持。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在理论界、教育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已达成共识。揭示出教师职业道德的阶级性特点它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形态不仅受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而且直接受到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道德的制约。罗国杰主编《伦理学》魏英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王正平、郑百伟著《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对于教育伦理思想的研究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为今天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基础。孔子《论语》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苏季塔连科主编黄其才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教师集体中的道德矛盾和道德关系的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道德与文明》等期刊王正平著《教育伦理学》李春秋著《教育伦理学概论》文秉峰、汪应峰主编《大学教师伦理学》等西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文献综述从教师整体上给本文以实践、方法上的指导。特别是张向葵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从另一新的研究视角对今天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关系给以心理学意义上的阐释对本文关于高校教师职业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指明了方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关于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在期刊、学报《现代哲学》、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有论述主要有陈升《青年的伦理困惑向道德建设提出的任务》、檀传杰《论道德建设与制度安排的互补关系》、郑昌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何云峰《浅析高校师德建设的误区与对策》等提出的道德建设的途径可以为本文探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实践依据。两南火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引言第二章引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我国春秋末期著名大教育家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主张教师应该立志重道与品德修养对学生循循善诱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被封建社会封为“至圣先师”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开篇中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道出了人师的重要作用国外教育家也把教师职业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作为知识、文明和真理的传播者作为培育后代塑造未来的园丁是受人尊敬的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都与教师的辛勤劳动分不开。因此教师的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教师是支撑高等教育大厦的基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职业首先是指教师行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有着十分深远与广泛的影响。就微观方面而言教师的品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宏观方面而言教师的品德不仅影响学生而且通过学生影响其家庭及至整个社会。所以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学的教育工作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工作也是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高等院校担负着造就继承、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的重任高校教师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与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意识形态、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的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语。作为教师怎样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怎样面对当今空前大规模、空前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革呢这正是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关系的巨大变革无疑会带来人们切身利益的调整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冲击使高校教师价值观出现种种困惑。社会上存在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改变了一些大学教师韵人生价值观。有人说“教书育人是为别人下海经商是为自己出现了学哲学的怀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经济的“一切向钱看”学历史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虚无主义情绪等等怪事有的自觉不自觉地向学生传授了某些错误观点有的牢骚满腹地对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二章引言学生说以后不要像自己一样穷酸诸如“出国热”、“学位热”、“经商热”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从政热”冲击了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强烈地冲击了青年教师的思想“体脑倒挂”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严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面对高教战线存在的不正常现象加强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校园不时传来师德不淑的消息既有抄袭剽窃之类的学术腐败也有钱学交易、泄漏试题等招生考试腐败。在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逐渐提高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热门职业时教师的职业声望、道德水准却似乎并没有同步的高涨甚至有所下落。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环境下伴随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教师队伍整体的年轻化如何有效地加强师德建设是一个紧迫的现实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希望能够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研究中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出其原因寻求一条适用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可行之路为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一些初步的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两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函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播知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重任。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学中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言行举止、处世方法无不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状况及师德修养水平却不能令人满意所谓“师德滑坡”问题特别是大学教师的“师德”问题己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高等学校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高等教育大厦的基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圆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行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有着十分深远与广泛的影响。就微观方面而言教师的品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宏观方面而言教师的品德不仅影响学生而且通过学生影响其家庭及至整个社会。“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世纪之交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建设一支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的“师德”建①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一第版。②邓小平在全国教育作会议上的讲话年月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③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年。曲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函设问题很重要。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和探讨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理论和实践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问题研究和关注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发展推动社会整体道德全面进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各种职业这些不同的职业又有哪些规范和要求呢职业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自从社会分工导致职业产生之后各行业之间、各行业内部的人和人之间都必然要伴随职业活动而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因而也就产生了调节这种社会关系的客观需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职业道德也就应运而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进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与人们的职业劳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并结成某些特殊关系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从而产生特殊的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职业道德表现着各种职业集团或个人道德调节的特殊方向比较稳定地影响着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范围内的具体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以至会影响到人们整个品德和人格的形成。就其本质来说道德和职业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范畴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就有所不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以它不断完备的规范体系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人们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关系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它以大公无私、积极向上、奋发勇进等革命精神陶冶人们的品德引导人们向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积极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并使它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那就必定会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每种技术每种学科以及每种经过考虑的行为或志①李春秋主编新编伦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页。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函趣都是以某种善为其目的。”①也就是说每行每业都有各自规范和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这一职业是怎样产生的其规范和目标是什么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自从孔子设立私学以来教师就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也成为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业道德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概括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去接人待物处理问题做.

7.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七

1.1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 而

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 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 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 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 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1.2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

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 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1.3 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

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 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 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 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 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 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 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2 我国城市规划的趋势

2.1 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 还要注重务实, 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 及时调整思路, 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 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 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 规划技术是保证, 规划实施是关键。

2.1.1 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 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1.2 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 他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 不管怎样规划, 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 再完美的技术条件, 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一个人性的高度来对待, 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2.1.3 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城市的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 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 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 统筹兼顾, 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2.2 规划实施

规划的实施指的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 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加上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着规划的实施。

2.2.1 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 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规划的严肃性, 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 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 要避免规划失效, 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必须加大执法力度, 推进执法进程, 完善执法措施, 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2.2 城市规划的管理要科学化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 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 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 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 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2.3 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

现代城市大多是经济和商业的附庸, 抹杀个性、牺牲市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 明天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 以人为核心和导向, 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为此, 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 切实关注民生, 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 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 发展多样地方文化, 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 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 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要在交通, 娱乐, 就医, 教育等方面体现市民的利益,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2.2.4 搞好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一词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初, 由于世界工业的大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自然环境减少了, 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界遭到了破坏, 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并注重环境的保护, 他们提出, 不能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 我们要注重借鉴并加以吸收, 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水资源, 加大环保力度, 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3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 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 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 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 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但与此同时, 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 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 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 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 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 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 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由于体制的原因, 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 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 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 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 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 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摘要:分析当今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一些思路。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实施

参考文献

[1]任致远.略论2l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J].规划师, 1999, 15 (2) .

8.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篇八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1 令人担忧的农村幼儿“应试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幼儿教育问题受到重视,家长们普遍希望儿女早日成才。

现今,为满足家长的需求,农村幼儿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主,轻视素质教育。有些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文化知识教育,认识多少字,会做多少道题,并以此作为衡量孩子是否聪明的主要标志。有的家长只顾推行自己的主观愿望,忽视子女的兴趣、能力,过早采取填鸭式的定向培养教学,影响了幼儿智力的提高。而农村有些幼儿园的教育也正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其前景令人担忧,发人深思。

2 由现象引发的思考

应试教育是为了适应高一级学校的选拔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应试教育是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学什么,容易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应试教育是学生被动学习,片面追求高分的教育。如果从幼儿开始就以“应试教育”的模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将严重摧残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扼杀幼儿的天性。应试教育导致的后果是:作业负担过重,幼儿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各类考试给幼儿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用分数来区分幼儿智力的优劣,将扼杀幼儿的个性与特长。对幼儿来说,应试教育弊大于利,不可取,改变现状刻不容缓。

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些家长还不甚了解,甚至困惑不解,严重影响了家长与学校、教师认识的一致性。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以开发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显而易见,应试教育的内涵要偏窄得多,它仅对社会素质中的部分智力素质予以重视,即对学科考试中所要求的智力素质予以重视,将导致幼儿整体素质残缺。目前,我国幼儿园实行素质教育的困难不少,尤其是农村的幼儿教育。例如,忽视幼儿穿衣、系鞋带、洗手帕等教育,他们到上小学后还不会做这些事,将影响幼儿能力的发展。这也反映出对幼儿贯彻的主动教育不够,对训练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不足。相反,在农村幼儿园推行素质教育的做法可以是这样的:对幼儿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让幼儿到大自然中走走看看,带领幼儿对园内种植的花草树木按时浇水、锄草,虽然是一小桶水,一小铲土,也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当看到幼苗长高时,幼儿自然会产生爱护之情。在此基础上,教育他们爱惜粮食等,就容易接受。再如,培养幼儿对饲养小动物的兴趣,让他们亲眼观察小动物抢食,一天天长大,就会自然产生对小生灵的感情。又如,在活动中训练幼儿对生活的主动性,养成文明卫生习惯,懂礼貌、谦让、互助、尊长,等等。这一切,都是让幼儿在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3 小结

“应试教育”极少问津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素质不健全的人是无法在现代社会过上健康幸福生活的。心理素质涉及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而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大都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如进取意识、自主精神、社会适应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善于学习、合作精神、多样化的个性特长和专长等。一个人如果具备以上全面素质,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成就自己,成为有用之才。幼儿时期的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长大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自立生存。素质教育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推行农村幼儿素质教育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宝铝.本色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 张祥明.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9.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九

专业论文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及其教育要点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及其教育要点

【摘要】 幼儿园课程是指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以及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有关知识的载体,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现。幼儿园课程设置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特别要具有趣味性和影响性。本文就此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 课程设置

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的独特性。教育观和儿童观是幼儿园办学思想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也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了幼儿教育的目标、活动内容和指导要点,突出强调了幼教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幼儿园教育要求教师合理地运用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将必要的知识渗透于幼儿在园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冲破过去幼儿园课程设置的桎梏,根据幼儿不同时期的能力、兴趣实施对幼儿的普遍化、特点化的综合教育,完成幼儿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教育目标的明确有序,能科学综合各方面因素共同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发挥作用,使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有序进行。教育目标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进展,是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点。如何保证幼儿园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关键是要把高一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低一层次的目标,目标制定的越小越具体,目标的完成也就越有效果。教师应清楚地把握和了解幼儿园教育总目标与各领域层次目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从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统一考虑,形成一条清晰的落实方案。

为此,幼儿园课程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是趣味性。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推动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力。幼儿只有对要学的东西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所以进行课程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就是幼儿的兴趣性,使之贯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于活动的发起、进行、结束的全过程。它包括教师的语言、提供的材料、进程的安排等等。其次是连续性。课程设计应该注意到各个环节之间的连续。这里所说的连续性是指各个教育环节之间的衔接巧妙、过渡自然、一环紧扣一环。课程设计的连续性需要设计者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活动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进行下一环节,什么时候结束不能随心所欲,而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只有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连续性,才能较长时间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知识是从儿童内部构成的,因此要重视儿童的主动探索和主动操作。幼儿园以及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考虑让幼儿充分活动起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师除了设计相应的环节之外,还要设计和准备相应的物质材料。社会发展迅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先进的技术普遍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孩子们接触到了卡通动画、电子游艺机、智能玩具、电脑等等,所以他们不再满足于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交替使用。这就有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就必须重视个体差异,改变过去单一团体活动多,统一的要求多的现象。应该既有统一活动,又有自选活动,还有自由活动;既有团体活动,又有小组活动,还有个别活动,做到分层设计、分层指导、因人施教。这即是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差异性。此外,教师设计课程往往只设计成功的一面,很少设计失败的一面,也就是按自己的想法思路,一条线写下去,这样的设计看起来非常完美,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不尽如人意。比如:进行科学活动时,实验失败了怎么办;进行生活活动指导时,幼儿原本存有知识性误解怎么办;游戏活动中幼儿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怎么办;体育活动或艺术活动中出现事故怎么办,教师应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要尽可能多地设计补救措施,以便灵活地处理好各种问题,使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教师还应注意幼儿兴趣点是否发生转移,灵活地调整预先设计好的内容以适应幼儿的需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尤其是为适应复杂多变的时代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为此,幼儿园课程设置要具有时代感甚至前瞻性。例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赏识教育正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被确认和推广。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学生是教学活力的源泉,在儿童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挖掘儿童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活动。

赏识是一种认可,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方式。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却又总是遗忘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很难听到赞美学生的声音,经常看到是批评甚至训斥。其实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糟粕。每个人都受到过赞美,每个人心底里都渴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也离不开教师的赞赏,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赏识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就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幼儿课堂教学是非常关键的沟通渠道,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平等关系,在与儿童相处时,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其实这并不难做到,一个和善的微笑、一个爱抚的举止、一句激励的语言,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

教师要会赏识,才能真正达到赏识教育的效果,首先,教师要细心观察和了解,把儿童做好的每一件事所付出的努力看在眼里,以便准确具体的肯定他们的表现。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并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例如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好”等等之类的感觉十分重要,这种鼓励会促使儿童不断进步,更加优秀。就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关注和赏识每一位儿童,将会令他们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这是幼儿教育活力的源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0.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十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糠⑸谘砩系闹种窒窒螅荒懿灰鹞颐墙逃ぷ髡叩纳钏肌?br>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

一、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 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1.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65-02

一、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可程度较高,但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可程度影响着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而影响到继续教育的成效。根据不完全统计调查,我国约有90%以上的农村幼儿教师认为进行继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少数是认为没有必要,一些实验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对于接受继续教育是持有认可的态度。与此同时,在进行幼儿教师对接受继续教育目的统计时,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大部分教师对接受继续教育都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是其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却是为了评职称或者应付考核检察,这样就使动机变得功利化,比较消极和被动。

(二)继续教育的形式多样,但方法单一。根据调查,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呈多样化,包括在职、半脱产和脱产等多种培训形式。其中,在职培训和半脱产培训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可以说,农村幼儿教师还是比较喜欢这样的培训形式的。从笔者调查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对于“业余学习”这一既不影响工作又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培训形式情有独钟。通过与部分教师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到,许多教师希望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前提下,参加各类培训或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因为这样可以做到“多方兼顾”。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幼儿园管理体制下,这一选择当属情理之中。然而,从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看,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沿袭了教师讲、学员听的传统模式,所有参训人员集聚一堂,聆听着同样的内容,而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

(三)对继续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教育评价流于形式。目前,对于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监管是比较松散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地只是重视幼儿教师培训的次数,而忽视了对于教育培训质量的监控和反馈,致使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质量无法达到规定要求。首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师资培训缺乏严格的把关和资格审查,个别培训教师本身水平较低,无法很好地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其次,对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不到位,参训学员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一些学员甚至平时根本就不来参加培训,只有考试时才会露面。在教育评价方面,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考试多采取开卷方式,学员们只要会“抄”便能顺利过关,甚至一些培训只要交费,便能拿到合格证书,参训教师心态比较浮躁,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许多学员都是直接冲着培训合格证书而来的,希望拿到相应学分、学历,以利于评职、晋级,并没有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抱有太多的想法。可以说,这样的继续教育虽然表面上成绩斐然,但其效果却令人质疑。

二、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建议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对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升效果不理想和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所以,根据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法规体系。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教师法》指出: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教师法》对教师应具备的相应的学历做出了规定。《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这两部法律只是从总体上对教师继续教育作了笼统的一般的规定,只是初步改变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无法可依的状况,其操作性也不强,仅有这两部法律并不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因而国家要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法规,对继续教育的经费的来源、机构的设立、考核的办法、合格证的认定、不同的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什么样的培训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应尽快将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使教师培训具有强制性、严肃性、稳定性和实效性。

(二)引入市场机制。由于继续教育对象层次繁多,需求各异,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鱼龙混杂,继续教育要尊重教师的个人愿望和个人差异,体现主体性。所以,可以考虑让教育主管部门和继续教育机构向教师公开继续教育的相关信息(包括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时间、地点等),适当将教师继续教育的选择权交给教师,由学校和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加以选择(包括选择继续教育机构),由校长组织管理教师外出接受继续教育,由县教育局联系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负责监督、协调教师继续教育事宜。对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要改变谁教育谁考核谁发证的惯例,建议成立由教育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权威考核机构。

(三)下移重心向基层。鉴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机会偏向于高中教师、县城教师和区域性不均衡的问题,建议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心下移,向基层倾斜。国家教育部门可以以《通知》《要求》等形式规定教师的继续教育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倾斜;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规定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不同学段、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的大致比例。

(四)改革经费政策。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是由县级以上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集中管理使用,这样容易出现经费被挪作其它用途的现象,会造成教育经费匮乏这样的劣势,对于这类现象我总结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国家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进行立法保障,增大继续教育经费在总教育财政收入中的份额;二是可以采用发放继续教育券的形式把经费落实在每一个教师的身上,由县教育局与学校领导或同事共同监督老师继续教育经费的用途,严格把关,坚决避免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被挪用的现象发生。

三、结束语

要完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一是要更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认识到教师教育是涵盖了职前、入职、职后教育在内的一体化、专业化的教育,进而摆正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地位;二是要明确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要把幼儿教师专业化看作是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运用灵活多样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切实发展幼儿教师的实践性反思能力,提高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三是把握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强调坚持“教师为本”的继续教育,以幼儿教师发展为本,切实把握幼儿教师现状,根据幼儿教师自身需要和发展需要改进幼儿教师培训工作,重视“园本培训”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王雪为,何秀英. 对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综述与分析[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07:4-6.

[2]张锐. 幼儿教师的情绪教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7.

[3]徐亚萍. 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需求研究[D].南昌大学,2014.

上一篇:《童年》五年级学生观后感下一篇:饭店迎宾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