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在的重要性杂文随笔

2024-11-10

生命力在的重要性杂文随笔(精选4篇)

1.生命力在的重要性杂文随笔 篇一

从来没有想过,若生命屈指可数,自己会怎么度过。如今,追忆往昔,不胜感慨。一缕淡淡的忧伤,突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少年轻狂不羁,感觉这世界是广阔的,时间是无限的,一切皆可随意挥霍。亲情,爱情,友情,在匆匆里,渐渐远去。如一捧沙粒,越想留住,流失越快。有些人、事,渐渐淡出视线,随风而逝。

青年志得意满,背负行囊,独闯天下,大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气。殊不知,行路难,甚于蜀道。碰了几次壁,遭遇几次挫折,锐气顿减。方知世事无常,须审慎而行。

几近不惑,常思自身,推己及人,如醍醐灌顶。

大凡世间种种,无外乎名利。古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为名利所累,疲于奔命者,不可胜数。

名利无止境,而生也有涯。在短暂的时光里,若被名利俘获,生命也就失去它真正的意义。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过,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也许,生命不尽是精彩纷呈,多数会流于平淡。如何于平淡中,活出不平凡的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注脚。

正如琐碎的日子里,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豁达,人生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少一些阴霾,多一缕阳光,让心灵四季如春,花香四溢;少一些索取,多一些回报,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也为他送上真诚的祝福。

如此,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也不会因虚度而后悔。

诚然,花开花落,生生死死,时节流转,自然定律。抱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方可宠辱不惊,气定神闲。

若上苍垂怜,给自己最后几日,我会化身飞鸟,遨游云间;抑或远赴海边,观潮涨潮落;或静卧于草地,吮吸晨露的甘甜。当然,最想的,还是与亲人朝夕相伴,诉说心中埋藏许久的爱。

假如真的来日无多,我要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体验生活的简单快乐。回归本真,回归自我,活出真正的自己。

2.再谈珍爱生命杂文随笔 篇二

现代人常说很忙碌,节律很快,其实也是不太适当的。创造财富,追求富裕,发展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光是现在的事,也是将来的事,不光是我们的事,也是世世代代的事。人生的追求是不断地改变生活,但不是追求一下子就求得巨额财富,一夜之间就变成个大胖子。生活要一代代改变一点,人的身心才适应生存变化的规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类并不是你追求富裕,子孙就不追求了,就不变化了。事物要是那样,祖宗不都干完了,我们及子孙又有何事可干?因此,人应该有所追求,也要有所抑止有劳碌,也有休闲,有奉献,也有索取,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也要防止贪心。人生的失败,甚至祸及子孙的失败往往在一个“贪”字,在一个不适度。

我认为创造什么,追求什么不要绝对,不讲情由地专注于快节奏,高速度,巨收获,而更重要的是要讲求稳中的适度与长远。劳碌后也要讲几份闲情逸致,看,听,赏,写,弹,跳,跑也应该享受一点。看书,听乐,赏景,写文,弹唱,跑步,跳舞,下棋等等都是一种高雅的享受。是对财富,对生活,对生命的享受,是在珍爱生命,尽情享用这一生的高尚行为,是一种休闲,是一种娱乐。

比如赏风景,它不仅是一种锻炼,而且是一种消遣和高雅地享受。不仅使自己从忙碌中突围出来,使人的心理与精神轻松愉快一下,还可以培养气魄和想象思维。那遥远的苍穹,那如浪的翠峰,那壮阔的汹涌,那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那无边无际的平原,那天地一色的草原,那花的笑容,那不老的青松,那经得起千击万磨的劲竹,那高楼大厦,那车水马龙,那如潮的人流,不让人不想象,不让人不心驰神往,快乐幸福吗?不让你更感受到“享受”的高雅快乐生命的真正美丽,生活的轻松愉快吗?

有的人拼命地忙碌,拚命地贪欲,不仅生命没得到适度地享受,生活没得到适度地享受,而且身体过早衰老,精神过早衰竭,思想过早退化,甚至过早夭折,那是何等可惜!那生命是何等可惜!

3.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杂文随笔 篇三

下午,学生们早早到校等待活动的开始,他们的热情宛如正午的日光一般炽烈。各班由班主任带到操场后自由组合自己的团队,每个团队由4至5人组成,“红嘴鸥”社会实践队的队长解洪霞说:“分组是全校性分组,无论是同班的还是不同班的都可以组成一组,我们的活动都是需要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参加才能完成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什么是团队精神。”

运动会正式开始,学生们奔赴各个游戏地点,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战斗”。学生需要集齐六个章才能到兑奖处领取他们的奖品。部分高年级的学生以绝对的优势迅速地完成了整个运动会的活动,但依然有许多的队伍在各个关卡中碰到一些困难,在“乒乓球别溜”中因队员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以致乒乓球掉落,而在“我们来找茬”中也因团队合作不够融洽,寻找不到不同之处。所幸,最后大家都通过了所有关卡,获得了奖品。

最后一个环节——拔河,将整场运动会带到了高潮。

4.生命的长度与厚度的杂文随笔 篇四

古人对人的生命长度有过经典概括:一、三十而立。立,就是成家立业。二、四十而不惑。惑,就是疑惑,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提出明确看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授业,就是传授专业知识;解惑,就是解答疑难问题。所以,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疑难问题了。三、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我以为就是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生规律。日出日落,冬去春来是自然规律;久治出乱,久乱必治是社会规律;有生有死,生生不息是人生规律。所以,人到五十的时候,就能懂得这些规律了。四、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听什么话都顺耳。人到六十,见的多了,经历的也多了,没什么想不通的,所以耳顺。五、七十而随心所欲。随心所欲是个中性词,意思是人到了七十岁,土已埋到下巴了,是行将就木的人,能吃什么赶紧吃点吧,不然就没时间了。这话有点悲观,但也不能怪古人。古代物质条件差,生活水平低,更谈不上医疗条件了,所以,与现代人比,古人的平均寿命大约要差20岁,古人所说的“古稀”,大概与现在的“髦耋”差不多。

追求生命的长度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当然,面对强敌、强权,贪生怕死,奴颜媚骨,那就另当别论了。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的生命不仅有长度而且还有厚度,长度是肉体,厚度是精神是灵魂。鲁迅先生只活了54岁,生命不够长度但有厚度。正如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是什么使他活着?是他的忧患意识,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他勇于同敌人战斗的`硬骨头精神。屈原的生命也不够长度,但他“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却铭刻在后人心中。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比较幸福的了,我们生命的长度在不断延长;但是,我们今天生命的长度,是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他们生命长度换来的。无论是在“师夷之长技以治夷”年代,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人在沙场上、在牢房里结束了他们并不长的生命。然而,他们生命的厚度却光泽后世!

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榜样,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人生的厚度。我们这代人的榜样就是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雷锋、焦裕禄……他们的生命不够长度,但他们生命的厚度,他们的精神却召示天下。可惜,最近几十年,人们没有见到这样的榜样了,甚至连原有的榜样也被否定了。如果说有,那就是哪个歌星出场费多少万,哪个电影名星身家多少亿。

人到60,特别是70岁左右,必然会被社会逐渐地边缘化、淡化。熟人圈内偶尔在茶余饭后提起某人时,如果他还活着,知道的人会说:“他还好得很,前不久我还看见他买菜。”如果他已经死了,知道的人会说:“他走了,到那边去了,享福去了。”这里所说的都是生命的长度,很少谈及某人活着时对社会的贡献,如果谈,那就是谁谁当了多大官,谁谁有多少钱。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氛围呢?

我们不能把生命的长度与厚度截然分开,有不少人的生命既有长度又有厚度。汉语拼音的创始人周有光,著名的翻译家杨绛都活了一百多岁,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屠呦呦,被誉为世界杂交稻之父的袁隆平都正处髦耋之年仍然健在;还有许多积福行善,不计个人得失的普通老人,同样令人赞叹不已。

上一篇:选煤厂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立案突出问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