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 篇一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
——以“北京天坛”为例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一幅巨大的立体画,是一首凝固的音乐,是一篇优美的诗歌;不管是从视觉、听觉、味觉,它都具有不可否认的审美性。它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景象,又凝聚了思想浓于伦理所闪烁的灵气,还有别具一格的恋木情节与亲地倾向;广阔的心胸,高尚的情操,独特的性格在它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并不是一种“纯艺术”,而是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体的特殊艺术。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北京天坛、美
一、中国古建筑的外在气色
1、立体的画——视觉美
进入中国的古建筑, 要从一个门进入另一个门,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一边走廊进入另一边走廊,才能感受到建筑的全貌。就像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一地展开才能看到全部。因此,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就如同是欣赏一幅巨大的手卷画,人必须置身于建筑中,在空间和视点的不断转换中,才能欣赏到景色的全貌,领略到它的时空蕴涵。
北京天坛就是一幅立体的画,从任何角度看都具有绘画之美: 整片葱郁的柏树林是这幅画的背景,墙垣就是画框,再加上南北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更是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人们漫游“画”中,品味柱、桁、梁、额、枋、栱等各种“线”的网络交织,情随景迁,步移景异。从不同的角度看, 北京天坛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
2、凝固的音乐——听觉美
作为空间存在的建筑,有着悄无声息、静止不动的庞大形体,它本身并不带有时间性。然而,当你一旦进入建筑空间内领略其审美境界时,人在空间的流动中始终伴随着时间的进程,却虽“静”犹“动”,它似乎在你的意想中活起来了,使你仿佛全身心地沉浸在一支支风格迥异的“乐曲”之中,深深地妙悟到建筑的律动。
北京天坛则是一首凝固的交响乐:天坛内遍布的柏树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序曲, 主旋律由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由南向北逐渐展开, 祈年殿可视作交响乐的最强音,达到了乐曲的高潮,走到皇乾殿乐曲就进入尾声,到了宰牲亭这首曲圆满地结束。
天坛建筑空间通过多层次的分割、转换、对比、过渡等组合手法,形成一种空间的节奏感,从而给人以捉摸不透的心理感受。当人置身并行进在天坛建筑的空间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的心灵面前展开,时而起伏跌宕,时而高潮迭涌。迈步其中,既是在欣赏建筑,又好像是在聆听或优美或雄壮的旋律。因而,整个建筑空间序列犹如音乐的乐章一样,在起、承、转、合中体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仿佛是在聆听一曲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的雄浑的交响乐,使我们聆听到建筑音乐般的旋律。
3、无声的诗——味觉美
建筑在于营造,就像诗在于文字一样。比如,对称型的建筑,给人的感觉像诗之律句;而不对称型的建筑,似散曲或长短句。
黑格尔说,美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它不再以有形物而是靠观念来传达思想,这就达到了“容有限于无限中”。犹如我们观赏一座美的建筑或建筑群体时,不再是满足于建筑的外形给我们的感受,而更享受来至建筑的内涵所传达给我们某种诗的情趣。
北京天坛圜丘的营造意匠已经达到了这一境界。当人站在天心石上发声,由于聚焦的作用,可以听到从壝墙各处返回的回声,仿佛一呼百应。就好像在和老天爷对话,用一种无形的东西传达中国人崇尚“大自然”的一种思想。
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气质
1、“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广阔的心胸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建筑是世代中国人与大自然不断进行亲密“对话”的一种奇妙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北京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在祈年殿的设计中,殿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 , 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 外中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最内藻井下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殿内二十八根大柱,还代表了二十八新宿,殿内的结构和开间不仅满足使用的需要,还充满着对“天”的认识和寓意。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深远影响。
2、淡于宗教与浓于伦理——高尚的情操
中国的古建筑,是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即便是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 尺度虽有扩大, 但也有所节制, 给人的是一种亲和感。
就拿天坛建筑来说, 充满着理性逻辑的建筑构图,使人们不至于过分陷入宗教的迷狂, 尺度虽然比一般居室有所扩大,但是洋溢着神圣般的宁静与自然。不难发现,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有着天生的“淡泊”。
另外一方面,中国古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井然有序的伦理营构。它的创作来源是现实生活,以大众的理解力为审美标准, 进而深入到人的内在情感;以一定的象征手法, 去表达特定的浪漫情怀 ,从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的“伦理”设计观。就天坛建筑的用色而言,白色和蓝色象征天,绿色象征万物。七星岩象征北斗七星。
通过对天坛某些方面的阐述,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古建筑是一部展开于东方大地之上的伦理学的“鸿篇巨制”,隐约地体现了一定的伦理文化主题,是伦理的审美化和宗教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东方伦理代替了宗教,充当“准宗教”角色。
3、“恋木”情节 与“亲地”倾向——独特的性格
中国建筑史其实也就是一部宫殿和坛庙的“木头建筑史”。
北京天坛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特别是天坛内整个建筑斗拱支架,层层叠插,堪称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杰作。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比起西方那些宗教性石头建筑,多以单体建筑的体量巨硕、高耸入云见长。而北京天坛则以群体组合、体量相对较小、地面有序铺排取胜。这是由于中国古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因而促使其空间构成不能追求单体建筑自身在纵向上的发展,而是去走上了建筑群体横向的组合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构成一系列沿中轴线层层渐进的建筑群,来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需求。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我国古建筑的“恋木”情节与“亲地”倾向。
三、结语
中国古建筑没有遥不可及的尺度,没有条理不清的结构,没有节奏模糊的序列,没有百思不解的装饰,也没有不可理解的造型。它要求建筑的空间比例、组合方式、装饰手法都是人所能理解的,所能接受的。但这种人的尺度又不仅限于外在的表现形式,还要求深入到内在的情感蕴含;不但要唤起受众的心理感受,尽量赋予特定的伦理内涵,还要运用一定的象征手法,发挥出特定的浪漫情怀。这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美”。
参考文献:
[1]、张弘、刘超(编著),《梁思成评点的中国著名建筑》[M],远方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一版,第195—202页。
[2]、王振复(著),《建筑美学笔记》[M],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第一版,第105—130页。
[3]、蔡燕歆、路秉杰(著),《中国建筑艺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第一版,第35—40页。
[4]、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试论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基础》[C],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编),《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1986年10月北京第一版,第231—235页。
2.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 篇二
音乐是无光世界里的诗, 是无情空间神灵潮水的一种升腾, 是缤纷的精神色彩对苍白的物质世界在分立、对立、对位中的一种照射。
我总觉得:音乐, 像是我们和上帝谈情使用的崇高辞令。音乐告诉我们, 上帝虽然难以捉摸, 但从不怀恶意, 大自然永远对我们隐匿着它永远不能说明的奥秘。我们只能感受到美和悲伤, 但永远不能想见上帝是个什么样。
音乐, 是无光世界里的诗, 我们虽然看不见它, 却能用生命去感受它。没有它, 世界就会扁平。音乐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梦幻, 它总想在你身上溅起什么涟漪, 但又不告诉你这是什么。音乐, 是无情空间神灵潮水的一种升腾, 是缤纷的精神色彩对苍白的物质世界一种照射。音乐是不能触摸的感觉江流, 它激扬起纯粹的形象和思想, 它把情感注入清澈可见的河底, 使声音的激流在河上涨落翻滚。汉斯立克说:音乐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舒伯特说:音乐美是表情, 而表情就是内心的流露。
影视音乐, 是色彩、线条、运动感觉之外一个难以言状的无光可见世界。它不受画面方向、平面感觉的束缚, 以空间共鸣、以情感的立体散射、谐振补偿了画面扁平的感觉。影视台词是对位于影视画面的部分, 而影视音乐则是影视画面之外的第二感觉世界。它是一种独立表现的艺术元素。如果把影视表现的生活叫影视世界, 那么这个世界是可见世界和可闻世界的共同产物。一个蹩脚的导演总是把影视音乐对位于画面作为补偿, 这是对影视音乐中的人们“影视感觉”的嘲弄。影视文化训练着人们的“影视思维”, 形成相对稳定的“影视感觉”。人的视觉和听觉是分立的两个中枢, 是完全可以分立进行的, 但可以在美的更高的感觉上统一起来, 这应在观众的中枢上形成, 而不是影视本身就提供一个综合中枢。现代观众的影视思维随着信息多量、多质的多通道进入, 多方位融合, 多向情感的交叉, 人们要求影视两个世界要互相强化, 要使画面和音乐具有分立表现共同作用的实质, 这就要求影视性不只是强调可见动作的情感之叙述, 还要强调可听情感之叙述。这就是在高一级审美程度上要求一个导演不只是视觉造型方面的专家, 还必须是听觉造型方面的专家, 更必须是这两个世界表现元素交融在一个艺术世界 (影视世界) 的就像你在画面上的光、构图、色彩、运动、镜头调度、场面调度及蒙太奇、微相表演那样重要。用抽象的音乐表述, 其实你的剧情结构有许多曲式学的东西, 线索交叉发展, 有许多和声学的道理。其实你把握的节奏等不必多谈, 就总的艺术考虑来说, 你的影片其实就各种艺术元素交叉重叠表现来说, 那就是一部庞大的交响曲, 是复调音乐中的每一件乐器或声部。你的情感心理曲线完全可以用音乐的方法来计算获得。就总的画面和音乐的关系, 可以这样来表述:分立的对位、分立的对立、分立的中介三互为。分立是两个独立艺术元素的常态, 对位是二者在同一影视世界的联系, 对立是反面拉长的强化。对位只是经常分立的一种交叉或联系、贯穿。对位的力量是重复和强化感觉。因是同质而不是异质的反向拉长, 因此没有情感厚度或张度的强化, 只是重叠的累积, 相反造成单调。我国影视中恐怖场面的音乐多是同质的, 烦躁得令人难以容忍。对立, 在我国是很陌生的, 因为导演不懂作曲是很难把握的。从两个方向去把握同一元素, 我国的大师们很少能胜任此法。在对立上, 我国影视界就更生疏了。在国外有很多著名片断取得反方向情感强化, 不是通过剧情方向 (在表演上) 而是通过艺术元素的进行方向上得到的。分立, 在我国几乎是空白。这需要导演有两种特殊思维的极高的综合能力。有时两种世界同时进行, 给人一种超现实感觉, 能表现一种其它艺术元素所不能胜任的东西。给人们神秘莫测、内涵无限深远的感觉, 更能对两种情绪进行平行进入取得交混的感觉。我国的现行许多蹩脚的播曲利用空镜头打断剧情进行对位, 结果造成一种假分立, 这是对于音乐性与画面性统一的一种不自觉的阻断, 而不是分立的丰富表现特定情感。我觉得, 一个导演隐性天赋, 大抵表现在音乐天赋上。从我的音乐修养方面发现, 音乐能帮你发现大自然森林、云、水、人的内涵。你能发现色彩和线的节奏, 你能在光的照射中发现美的旋律, 你能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交响, 你能在淡淡之中发现魅力的诗意。你如果想做一名有作为的导演, 你除了懂得光、构图、运动、色、线、景外, 你必须懂得音乐。你要紧的是能从画面中感觉出音乐来, 从音乐中感觉出画面来, 从镜头中感觉出节奏来!
影视音乐最高美学范畴:是遥远的和声之光彩。
3.浅谈艺术中的美与丑 篇三
【关键词】 艺术美;美丑转化;审美距离;审美能力
尽管艺术始终以“美”为追求,但作为审美客体,我们的审美不能只停留在鉴赏美的阶段,因为相对“美”而言,“丑”是一种延展性的深华的美感,艺术的审美价值的体现,有时也需要借用“丑”的形象来向审美客体传达,因此我们不能做受限于狭隘的审美视野的人。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丑是美的拓展,美是丑的升华。”
通常我们认为,“美”和“丑”作为审美接受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和鉴赏经验,对于艺术其本身来讲并不重要,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关于对“美”和“丑”的对应关系,也并没有特别看重,而且认为对于“美”和“丑”的鉴赏,都属于较低层次的领悟范畴,审美接受者所应看重的是艺术作品所呈现的自然勃发的生命力。例如,魏晋南北朝的大画家顾恺之,他就认为在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并不是最要紧的问题,真正的做到绘画的传神之道才是艺术的关键,他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由此可见,尽管“美”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练中创造出来的东西,但在他们的眼里,“美”或“丑”的表象意义并没有那没重要。
著名变法运动的倡导者王安石,历史上所记载的他,是个正直、光明、有魄力的大丈夫形象。但是,我们通过林语堂笔下的王安石,对他又多了另外一层了解,在朝堂之上王安石整日以邋遢的仪表面对朝中官员,衣衫不整,鬓发凌乱的他因而常遭朝堂官员的嗤笑,但他并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可谓是对美和丑没有一个明确分辨界限的偏执狂,并且,当面对自己臃肿肥胖的糟糠之妻为自己纳娶一位年轻貌美的妾氏之后,他仍不为所动,甚至视若不见,只把身边臃肥姿态的发妻当做宝物一样爱惜,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王安石的专情与否,但他确有一种不以外表取人,不看重美丑的处世态度。
审美距离的存在使丑可以转化为美,正如死亡和生命相伴,健康和疾病抗争,痛苦与欢乐交替一样,美和丑之间也是可以轮回转化的。庄子说:“‘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他们之间等同的可转化,有时甚至越丑越美。”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关于美与丑的这种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因为美是超越了审美客体的个人利害得失,才能具有的人类普遍性情感,因而若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出现出类拔萃的美感,所以审美接受者需要把审美的态度与实用分开,以无功利的眼光去欣赏,去发现,才能看到美化为丑的存在。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徐冰先生,在上海世博会上,徐冰先生历时2年打造的大型装置作品《凤凰》初露锋芒,在那里,《凤凰》作为美的艺术品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鉴赏,对比之下,在中国的建筑工地上,《凤凰》曾是一堆任人践踏,无人理睬的垃圾而已,这些带有原始粗陋感的建筑废弃材料,在北京CBD工地的建筑场内被徐冰先生发现,他对这种高楼大厦背后的真相深深感叹和吸引,因此决定用这些看似粗糙,丑陋,任人丢弃的废旧材料制作美的艺术作品,同时采用了中国人都熟悉的并且寓意“美好”的传统吉祥图腾——凤凰。事实上,这件装置作品《凤凰》,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而来一系列关于美和丑的争议话题,它在部分大众审美客体面前始终无法摆脱其“破烂”的表象,审美接受者对于《凤凰》美和丑的判断一直未能达成一致,对此徐冰先生自己却一笑置之说:“美和丑,并不重要,那不是做艺术的出发点,甚至风格也没那么重要。”
关于艺术中美和丑的转化问题,艺术家俸正杰曾说:“美画成丑,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美。”作为国内当代艺术艳俗风的缔造者和开创者,提到他的名字,人们的脑海中就会闪过那些浓妆艳抹的靓丽的美女形象,他笔下这些红色,绿色,粉色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又圆又大的脸,眼珠翻白眼分到两边,丰润盈红的厚嘴唇。虽然,他抛弃了古典优雅的美人形象,反而把人物都画的很丑,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都很喜欢。
因此我们认为,从美感进一步拓展到丑感,这是我们欣赏者审美能力的发展和完善。不管是美的形象,亦或是丑的状态,我们都不能将艺术的审美价值停留在形式问题的考虑上,我们始终需要发掘艺术本身最本质的内涵和价值,艺术作品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能够予以欣赏者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这样的艺术才能成为永恒。作为审美接受者,如果他只能欣赏美的形象,而不能鉴赏丑的艺术形态,那么我们认为这个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是残缺的,脆弱的,不完整的,是局限在以自我中心的狭隘审美视野的人,这样的欣赏者不能够以更宽广的胸怀看到更丰富多彩的世界面貌,也很难领悟到历史的视野之深,人性的意蕴之深刻。
佛家理论说,无“心”就无所谓美,美与丑都不是绝对的,即: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美即丑,丑即美,美者不足傲;丑者不足卑,美丑一如性皆为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美的风格如此造就,中国画画家对“美“的认识既有外悟又有含蓄的情感表达,同时也有内倾又有外向的性情特点,在画面的表现上,独特的风格美落笔在虚与实,浓与淡,厚与薄,疏与密,动与静错落有致的形神对比之间。古代的名画家,游居山林,见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景寓情,含蓄隽永的表达自我之情,收放自如的造意境之美,将中国“天人合一”的境界美绘至极致。这种历史延续性含蓄优雅的美感,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当代艺术家冯梦波的笔下,产生了新的灵气。冯梦波的作品《乱码山水》系列中,他就将三维技术破解并重构古代艺术的传统风格美,将清代“四王”的艺术作品,形成独特的“电脑山水画”,为其涂上了一层当代的味道。艺术美的范畴广阔而又延续绵延,艺术美中的形式美,精神美,物质美等等一切的美感都在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慢慢渗透入审美接受者的内心,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的期待和执着是不会变更的,人们的审美视野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当审美接受者的审美心态拓宽,看到的一切艺术美的价值也就不一样了。
艺术是对自由的追逐,是艺术家审美的创造,它源于生活,并用诉诸情感和生命的方式表达思想,在艺术的领域,美与丑并不是创造过程中的核心考虑,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我们都应以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去包容去接受一切有生命感的灵动之美,美中有丑,丑亦可为美,我们认为不论是美,还是丑都不能纯粹到极致,就如英国作家罗斯特所说:“绝对的丑陋是没有的。”
4.《最美的美束》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
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
3.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
五、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会写5个生字和有关的词。
3.背诵全诗。
导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今天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2.师生共同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6.指名学生背诵。
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
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练习写字。
5.对称的美课堂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美术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图片的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自然界中存在的对称,并且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欣赏中感受对称的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对称定义的理解,能够了解对称,归纳什么是对称,并运用对称制作作品。使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得到提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艺术欣赏的氛围,在音乐及图片的展示中展开联想,感受其中的美。在剪纸历史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教学重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对称定义的理解,能够了解对称,归纳什么是对称,并运用对称制作作品。使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得到提升。[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艺术欣赏的氛围,在音乐及图片的展示中展开联想,感受其中的美。并在剪纸历史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教学过程]
一、对比激趣,导入新课:
1、用对比的方法复习以前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我听说咱们班同学眼力特别好,是不是真的?那我就来考考你,我这有两张图片,快速找出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么快,果然名不虚传。
师:这种排列我们用美术术语叫做(重复)我们在三年级学过的,而这种方式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对称)
师:那到底什么是对称呢?谁来说说你的理解?一起读读,对称的定义:物体或图象沿着对称轴折叠,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完全重合,就叫对称。(板书)。师:今天我们就走进对称的世界,一起来看看《对称的美》。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动脑通过图片感受什么是对称,明确对称的定义。并能与重复区分开。
2、说说生活中对称的东西。
师:其实在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对称的现象,你能想到哪些?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对称,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美术和我们生活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对学生要有这种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热爱观察,发现美,创造美。
3、对称的特点
师:原来生活中这么多的东西都是对称的,为什么人们爱把这么多的生活用品,建筑、之类设计成对称的?
师:那如果不对称,跟对称相比,又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你来读读,对称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基本的造型特征,因为它整齐、平衡、和谐,给人以庄重稳定的美感。
[设计意图]通过花朵的对称与不对称的对比,学生了解对称的特点和对称方法的作用,感受对称与不对称的魅力。
二、了解剪纸,感受美丽:
1、历史及作用
师:对称整齐、平衡、和谐的美感在剪纸艺术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历史悠久!1959年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发现了1500多年前的“对猴”团花剪纸,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剪纸。同学们猜猜为什么他要剪成一对的? 师:对,就是因为对称的寓意是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设计意图]学生知道剪纸的历史知识,知道中国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了解对称的寓意。
三、总结步骤,探索尝试:
1、方法梳理
师:如果创作对称的作品,你想运用哪些形式?
你觉得哪种最有难度?那咱们就来做一做。谁想上来试试第一步?
[设计意图]开动学生脑筋,学生思考梳理剪纸的方法,通过示范明白过程与方法。
2、折法实践 师:第一步是什么?我请同学上来折折,还可以怎么折?甚至可以对折两次、三次来剪,剪出来的效果就是这样!请回。
[设计意图]剪纸的折法其实有好多种,在示范的过程中学生明白折法的种类,并在欣赏中感受各种折法的美。
3、画法探究
师:折完做什么?中国剪纸对画可就更讲究了,鸡代表吉祥,蝙蝠代表福,那鱼代表什么?你看这两条鱼,如果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所以说?要想让他相连要?(留个连接点)。
师:而且画花纹的时候注意里面的每一个图案都要是闭合的,这样才方便剪。[设计意图]剪纸的传统源远流长,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意义,在示范中学生知道不同形象的意义,明白连在一起和不连在一起画的方法,并且了解花纹设计的要点。
4、剪法探究
师:我请同学上来剪一剪?你想先剪哪里?他说的对么?其实剪纸要先小后大,先里后外,这样线才不容易断。现在你想剪哪里?好的,好剪么?为什么?因为太小了,所以我们画花纹的时候要画的大一点,这样才方便剪,她把剪刀插进去剪的,还可以怎么剪。
[设计意图]同学们习惯先剪外形,这样很多里面的细节不好把握,借示范的方法学生了解剪刻的顺序是先小后大,先里后外,小的地方要折叠去剪,明白对折剪法如何留下连接。
5、贴法探究
师:完成了之后,要找个背景贴一下。我这两幅搭配的底色哪一幅更好?为什么?背景要能够突出主体。
[设计意图]贴能够让精美的剪纸作品锦上添花,更能考察剪者的色彩搭配,设计这个环节学生增强了色彩搭配的意识。
四、欣赏同龄作品,开阔视野,学会方法。
师:刚刚我们用了哪四步去剪?想不想看看别的同学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看。[设计意图]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从中领悟各种自己需要的方法。
五、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师:看了这些精美的作品,大家想不想试试? 师:那我们来看作业要求:开始吧。
[设计意图]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各种主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醒学生安全和卫生问题,防止学生受伤害,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作业评价
师:展示下同学的作品,没做完的同学也停下,课后可以继续完成。谁来夸夸黑板上的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从作品展示中开拓自己的思路,从同学和老师的评价中明白别人和自己作品的优缺点。
七、拓展延伸
师:今天同学们用了剪纸和绘画的方式表现对称的美,其实还有很多表现对称的方式,比如、对印画、贴画、橡皮泥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试试!
师:其实生活中美的无处不在,无论对不对称都有自己独到的美,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6.《滕王阁序》的美读教学设想 篇六
一、具体指导学生预习,做好美读的准备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②用典多,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这也是教学难点所在。指导要点如下:
1.辨析上、下联的关系,掌握全联的意思。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2.了解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本意。
要着重学习事典。事典又称“用事”,多用于比喻,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语典可略讲,其作用是形容、借代,如“白云遏”形容歌声高亢;“北辰”借代帝所即朝廷。
二、教师领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声调美。
骈体文不用韵,但讲究平仄协调。读前可略讲平仄安排的原则: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而以每拍末字为准。例如: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平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注:双句对中还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可以不讲。
应注意的是:①文中有个别句子不合上述规定,谓之“不以声害意”;②“接”“出”“惜”“托”等字古音是仄声,读时用轻声最好。
教师领读后,可指定几位同学依次接读全文。
三、熟悉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境界美。分两步:
1.导入文章境界,点出境界之美。
利用本文结尾使学生了解士大夫游宴中必赋诗的风,介绍王勃平时为文习惯(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起身后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再叙王勃作序故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阎都督闻报“星分”一联后为什么“沉吟不言”?(警句。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给人以山川秀气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想像。注;翼是巨爵座;轸是乌鸦座,分野在楚)②“落霞”一联为什么使他发出“此真天才’之叹?(奇绝。14字写尽赣江的明丽秋色。注:此联要留到最后赏析)
2.运用比较,感知文章的境界美
这一步要着重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三个环节:
(1)复习旧课。先从游宴诗集的序引出《兰亭集序》,然后概述此文内容(叙游宴、写景、抒情和议论、作序缘由),要求有感情地朗诵有关的语段。
(2)比较本文与《兰亭集序》的异同(内容大体相同而详略不同;本文无议论成分),然后弄清基调,依次朗读以下语段:①叙宴会〔热烈、欢快〕:“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及“爽籁”以下三联。②写景(明朗、开阔):第二段。③抒怀(郁愤、苍凉):“穷睇眄于中天……岂效穷途之哭”。④作序缘由(欣慰):最后两段。
注:作者被逐经历可放“抒怀”一节里作交代。
(3)归纳全篇思路。(可略讲)
四、分段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本文情辞声韵之美。
用说说读读的方式进行而以读为主。说,是为了鉴赏,只能是示例性的,要留有余地,重点是前四段,后两段可略说;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要反复练习,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说与读相结合才容易成涌。下面只写出启发和点拨的要点:
第一段:①以“台隍”一联为过渡句划层次。②鉴赏前一层(南昌地形之雄和人物之美),要着重品味“带”“射”“星驰”诸语(可参考杜甫句“春星带草堂”、孔稚圭句“干青云而直上”、鲁迅句“但奔星劲有声”),体会作者居高临下的气概和奇特的想像。③鉴赏后一层(宴会之初),要先理出叙事顺序(主人及贵宾到场;众宾欢聚;赞众宾中之佼佼者),再品味“棨戟遥临”(仪从之盛,威严之象)、“千里逢迎’”(众宾纷至沓来之状)诸语;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状态(可自由发挥)。
第二段:①了解“披绣闼”一联在结构上的作用(推出一层新意,由近及远)并划分层次。②鉴赏前一层(初来滕王阁),先理出描写顺序(总写秋景;赴宴;登阁;阁外近景),说说对滕王阁的总体印象(背山临水,宏伟壮丽),再品味“耸翠”(群峰竞秀)、“流丹”(倒影之美)、“无地”(悬空之感)诸语,最后了解烘托手法(水中有汀渚,陆上有宫殿)。③鉴赏后一层(阁上远眺),先理顺序(远处山水、城中江上、雨后),再品味“盈视”(目不暇接)、“骇瞩”(怵目惊心)、“扑地”(参差十万人家)、“弥津”(多不胜数)诸语。④雨后一节为最精彩之笔,要留到最后分析。⑤体会写景的作用(既表现了滕王阁的临观之美,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段:①体会先写宴会场面的作用(由上文良辰美景而引出赏心乐事,渲染欢乐气氛,以示宴会高潮到来;伏下文“兴尽”一语,为抒写英雄失路之悲作反衬)。②体会过渡语段之妙(“穷睇眄”句引出“天高”二句;“极娱游”句引出“兴尽”二句。由欢转悲)。③先结合作者身世掌握抒情重点(“谁悲失路之人”),再分清对偶中的主宾,着重品味“望长安”“天柱高”“奉宣室”三句的内涵(日近而长安远;不得达于帝所;回京遥遥无期),指出这种低回反复写法的好处(可自由发挥)。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抑郁,亦略见苍凉。悲之一。
第四段:①以“所赖”为界划层次(“知命”承上,“安贫”启下)。②鉴赏前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冯、李二事为宾,贾、梁二事为主;要问学生作者是否真的相信命运,共体会“屈贾谊”一联的内蕴(虽非“彰君之过”,却也表现了愤激之情)。③鉴赏后一层,先归纳本层大意(穷困中不变操守;寄希望于将来;决不佯狂避世),而后抓住“穷”“涸辙”“赊”“已逝”“报国”“穷途”诸语,品味作者此时的处境和心境(虽自励,亦难有作为,愤激又深)。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愤激,更见苍凉。悲之二。
第五段:先以“无路”一联从两个方面概括前两段抒情内容,然后叙今日与宴缘由,称颂主人及众宾;最后一联说志愿作诗,表现了作者的欣慰之情。
第六段:由感慨人生无常说到赋诗作序。
五、赏析雨后景象一节。
分两步:
1.讨论;“落霞”一联是千古名句,但有人说“与”“共”二字多余,此说是否有理?(改后节奏不如原句节奏从容,意境亦不如原句鲜明——上联重在写“落霞”而以“孤骛”为衬,下联重在写“秋水”而以“长天”为衬,一俯一仰,动静交错,相映成趣。)
7.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 篇七
在传统的西方艺术当中,造型是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了很多方面:比例、构图、形象等。早在古典盛期,波留克列特斯在其所编著的《法则》一书当中就系统阐述了人体的各部分比例,提出了头与人体之比为1:7。遵守这个比例,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恰到好处。比起早期的带有浓厚抽象色彩的作品,遵守这个比例所产生的艺术作品更适合普遍人们的审美要求。而这正是取自“中”这个守则。艺术家在研究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而这个比例使得人体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更为协调。因为这个比例的产生是艺术家经过了长时间的艺术创作的累积,权衡其利弊所得到的。但这正是“中”的体现,即遵守合适的,恰当的标准。这与南齐的画家、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到的“六法”中的“应物象形”不谋而合。同时,艺术家需要删除一些因素,放弃一些对于整体画面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的,却看似精彩的局部效果,从而达到一种整体上的和谐,这也是“和”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在其作品的造型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和之美,他在米兰期间的重要作品《岩间圣母》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幅作品里,达芬奇使用了明确的几何结构来安排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他把人物安排放进一个类似于等腰三角形的“框子”之中来取得画面的平衡,他的做法为当时盛行的金字塔构图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达芬奇提供了一种在复杂动态中取得平衡的手法,而这种手法正是中和之美的体现。即整体中平衡,和差异中的协调。同样,在“六法”之中也提到了关于构图的准则。即“经营位置”。
到了17世纪,伟大的艺术家伦勃朗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取自现实生活。画家用真挚的感情描绘了他的续妻亨德利治。在其作品《凭窗的亨德利治·斯托菲尔斯》中尤为突出,画家通过对表达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她特有的淳朴和自然。在伦勃朗的肖像作品中,其中的老年人肖像尤为震撼人心。画家通过沧桑的面容和平静的神情,表现了他们不为常人所知的人生阅历,从而体现出“六法”中的“气韵生动”的境界,也更好的体现了中和之美中的内在精神世界。所以,尽管中西艺术各自的艺术品最终呈现的面貌不同,但对于作品中的深层次的美——中和之美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西方艺术中的色彩元素和中和之美的关系
西方造型艺术在色彩中也存在着对于中和之美的要求。由于印象派的出现,色彩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再是造型的附庸。色彩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如何用色彩组织画面,如何让色彩达到和谐与平衡就变得至关重要。色彩的关系主要分为冷色和暖色的关系,两者协调作品画面才能井然有序。如果暖色过多则会导致画面压抑,冷色过多会缺少生气。而在两者的调和之中就恰恰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内涵,这种调和很像中国的阴阳关系。在色彩方面做的很成功的是莫奈,在莫奈的作品中,他并不追求局部的色彩准确,而是整体的色彩平衡,所以有时在观察他的作品时,我们需要退到足够远的距离。而靠近之后,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充满不同颜色的笔触。在莫奈的1872年的作品《阿尔让特伊大桥》这个作品之中,艺术家用丰富的色彩构成了画面。紫色与黄色,以及天空中的蓝色。虽然色彩众多,却不纷乱,更难能可贵的是,莫奈把紫色和黄色这一对对比色搭配的恰到好处,从而打破了“黄配紫,臭狗屎”这一创作中的大禁忌。艺术家在纷繁中建立了新的秩序。画面在各种不同的色彩调和下重获新生,这正是同中和之美的和有了内在的联系。由此可见,西方的传统造型艺术在本质上同样呈现一种和谐的秩序,这种秩序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艺术家通过互相调和的力量传递了中和之美的内涵。
三、西方艺术中的思想和中和之美的关系
直到今天,西方艺术已经不在停留在简单的描绘人物和自然风光上,而是更进一步到达艺术思想的层面,作品的好与坏,不单单是作品画面因素,而更重要的是一个艺术家自身的思考,而这也正现着中和之美。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平衡自己的作品思想和画面呈现力的关系,即让画面能真正表达艺术家的内涵。如果作品完成度不高,受众在观看作品时就会受到阻碍,作品就不能真正表达其思想。而如果作品的画面完成度高,但作品的思想性不够就会让受众感到空泛,难以产生共鸣。所以在当代,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要平衡以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个过程就是对于中和之美的绝妙阐释。在这之中有一个佼佼者——巴尔蒂斯,他擅长揭示人物复杂且隐蔽的内心世界。同时他的色彩丰富,画面色调亮丽。在其早期的作品《街》之中,神秘的白衣男子穿街而过,而不远处的饭店侍者目睹着一切。所有人的表情和精神上是木然的,而这种木然,恰恰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体之间的精神孤立。巴尔蒂斯在其作品中充分诠释了自己对于中和之美的理解——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语:在上述各个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西方造型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对于中和之美的追求。尽管有时会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有时它们含蓄且神秘莫测。有时它们奔放张扬,有时它们又孤僻乖张。但不管怎样,它们都遵守着中和之美这一亘古不变的法则,因为只有在这个法则,我们才能真正的从事艺术创作,就像只有遵守各种惩罚规定的球赛一样,遵守规则,你得到的不是约束,而是可以进行公平比赛的保障。不然,任何一场精彩的比赛都无从谈起。
摘要:中和之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古老元素,一直存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中国艺术之中。在先秦典籍中,“中”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是指适宜、合适、恰到好处、符合一定的标准;三是指人心、内心、泛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而“和”也有着四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整体中的平衡,二是差异中的协调,三是纷繁中的有序,四是多样性的统一。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中”与“和”是密切相关的。“尚中贵和”的思想是中华文明中的精神所在,其精妙之处就在于通过“用中”“执两”来达到和谐之目的。这样看来,可以把“中”当做手段与方法。“和”则为目的,也是衡量“中”之标准所在。然而,伴随着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加深,我们也发现在西方艺术中也有着和中和之美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中”与“和”两个部分来讨论西方的造型艺术的三个重要要素:造型、色彩、以及思想。
关键词:中和,西方艺术,造型,色彩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新西兰]斯蒂芬·戴维斯.《艺术诸定义》[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8.
8.浅谈设计中的美 篇八
关键词:艺术美;设计;传统美
1 什么是美学
美学的概念较抽象,何为美学呢?其实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学的影子。美丽的自然风光,美丽的艺术作品,美丽的社会文明。美是人类感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从古至今,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说起美学,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对艺术的研究,因为艺术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美,我们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朝着美的方向去创作。我们可以在创作中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把现实中的美融合在创作中。因此,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更深刻地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2 设计中的元素之美
设计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从而产生了设计。美学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作品只有美感才能得到人们的欣赏与肯定。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包括文字、色彩、图形,把它们融入每一幅设计作品中都会体现诸多美感原理。
2.1 文字
文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其美感尤为重要。该用什么样的字体、字号、行间距给读者带来的感受就会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在同一版面内字体不能用太多种类的字体,即使要进行区分,种类也不能超过三种以上,至于要区分信息,可以通过颜色、字号、空间等方式进行区分。笔画过于复杂或者过于花哨的字体不适合编排正文,阅读久了,会使读者产生疲劳、眩晕的感觉,缺乏美感。
在版面的编排形式上,书籍的正文通常会采用左右对齐的形式,规矩、严谨,方便读者阅读;居中排列,适合内容短小的文字,如诗歌等,居中排列会显得美观、形式感强;左齐右不齐的形式会给人舒服的感觉,形式也比较优美;右齐左不齐,以右边为准,每一行都对齐,左边可长短不一,这种形式感与我们的阅读习惯有所不同,有阻碍感。自由编排,这种编排方式在现代书籍装帧中也经常被使用,打破了以往规矩的编排形式。编排时要注意版面与版面间的协调性与统一性,要使作品达到美观易读的境界。
2.2 色彩
色彩是最直观的要素,不同的色彩传达不同的感情,也反映着不同的情绪。例如,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热情、兴奋,蓝色给人感觉是沉稳、忧郁,黄色给人感觉明快,绿色给人青春的感觉,紫色给人高贵优雅的感觉,白色给人干净的感觉等。
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不同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色彩搭配就是为了产生视觉冲击力,产生美感。如果色彩搭配运用得不当,即使文字、图形都搭配恰当,也不是一幅好的设计作品,缺乏美感,观赏者对其第一印象会大打折扣。可见,色彩的重要性无疑不可替代。
2.3 图形
图形在设计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重要的造型要素。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元素大致分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两大类,其中又有不规则图形、变异图形、象征图形等。不规则图形是指运用分割、拼贴等手法将规则的几何形重组成不规则的形态,打破传统意义上“中规中矩”的造型,增加图形的美感与赏识度;变异图形一般形态夸张,特征鲜明,更能表现出设计师想表达的设计意图,更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象征图形有很大一部分是运用传统图形,以传统图形的寓意来表达设计内容。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以传统的中国结为象征,表达着四环连通,各处相通的意思,其造型简单大气,寓意极好,又不乏美观。挑选、组合好图形,把图形的编排方式运用恰当,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3 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美感体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现代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思想到艺术,无不显示着中华强大的文化。
水墨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有其独特的灵魂,以致我们对水墨充满了特殊的情感。中国历朝历代都离不开水墨,一水一墨,随意挥洒,追求心性,表达出笔者的精神内涵。水墨元素有简单的形式和朴素的黑白形象,在平面设计中被设计师诗化,运用毛笔的笔触与水墨的渗透效果,营造出特别的感觉。在現代,水墨在平面设计中已不少见,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结合在设计中,形成一种独到的设计风格。
靳埭强是我国知名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反映出强烈的民族精神。他经常将水墨元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具有强烈的中国味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将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对平面设计的实践具有理论指导的意义,既丰富了设计元素,又发扬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他的平面设计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水墨情韵,虽然运用了水墨元素,却非常时尚,很有韵味。
他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的系列作品——运动、阳光与健康系列作品,用尺子与水墨做串联,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人形,用水墨的浓淡、晕染效果做变化,表现出了跳跃、射击、跑步、举重等动作,将各种动态的运动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尺子与水墨表现得恰到好处,表现出北京奥运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几笔线条的组合就把运动员的形态表现了出来,展现了他们的运动之美,为水墨元素赋予了时尚的含义,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个“京”字,经过变形形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胜利姿势的人形,同时又以印章的形式出现。印章是中国的传统元素,而红色又是中国吉祥的颜色,整体简单时尚。既表达出了奥运会的主题,又利用了中华传统元素汉字的精髓,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中国银行的标志,也是靳埭强先生设计的。以汉字“中”为基本形,把“中”字用中国古代钱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中间留方孔,上下垂线,简洁流畅。把银行标志用古钱币表现出来,实在是恰到好处、独具匠心。
如今,中国传统元素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设计领域。不仅平面设计中可以见到中国风的影子,在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中国元素也被应用得比较多。例如,现在很多大牌服装都会在衣服上绣龙凤、吉祥纹样等,还有的将青花瓷、脸谱等都刻画在了服装上,这些都是中国元素的影子。中国传统元素的魅力就在于其表达美好的寓意,隐含了精神方面的象征,同时体现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 总结
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优秀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设计师在做设计的同时应当加入自己的理解,重新理解、诠释传统元素,灵活掌握传统元素与设计间之间的关系,要多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理解了内涵,应用起来才能游刃有余。我们也该多注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旭.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M].中国青年出版社.
[2]邹建平.现代水墨二十年[M].湖北美术出版社.
9.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 篇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绿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环境技能目标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情感目标幼儿以自身的肢体语言体现绿色植物的美,体验快乐的情绪。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
通过看绿色、亲绿色、种绿色让幼儿感知绿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环境活动难点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参与环保的意识
物质准备:
各类绿色植物、绿色背景、绿色地毯彩色种植泥、柳枝、透明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导入:
1、看绿色老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玩一玩!
老师:啊,这儿的空气真新鲜呀,原来这儿有那么多的绿色植物!有绿色的,有绿色的-,让我们在这儿玩一玩吧!幼儿自由玩耍。
2、亲绿色老师:玩得真开心呀,我和小草、小树成了好朋友,我也想变成一棵小草,你想变成小草、小树吗?
小草、小树们一起来跳舞。
3、种绿色老师:小草、小树们有点累了,休息一下吧,咦,这儿有一座动物新村,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老师:这只小鸭告诉老师这儿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绿色,那怎么办呢?我们来为它们栽些小树、小草吧。
教师与幼儿一起栽树。
4、结束活动和小动物们再见,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科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学生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如在《动物》单元的教学中,第一课时通过创设一个游戏性的测试: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动物?如果说“大动物”,我们能想起哪些?“小动物”呢?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在教学中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能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发现是探究的结果,是探究的深化与发展。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困难,自行完成发现,积极获取知识。
在观察各种各样的叶之前,问: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量一量等等。而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猜测的方法是否试用,并且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跟为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有的发现了用比一比叶子的大小,描一描叶子的形状等方法进行观察。而在记录过程中,教师也鼓励学生发现用各种方法进行对资料的整理、加工、描述,如可以将叶子拓一拓、记一记叶子的长宽;比较叶子的形状从而对叶子进行分类:针型、卵形、心形、扇形、掌形等等。
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学生们发挥了潜力,激发了内在动机,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强了记忆。
总之,在小班科学课中运用“合作探究”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自主精神都有了明显地进步,建立起了上进心和自信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研究事物的能力,使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也真正在科学教学中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新理念。
10.春天的美 篇十
如果你问我:春姑娘、夏姑娘、秋姑娘、冬姑娘谁最美?我一定会说:当然是春姑娘!在我心里,春天是最美的。
春天,意味着种子的萌发;春天,意味着花朵的开放;春天,意味着我们儿童的成长…… 春姑娘是一位伟大的歌唱家。松鼠、青蛙、蚂蚁等爱冬眠的小动物,都不约而同地从洞里钻出来,争着去听春姑娘唱的歌。许多小鸟在林间自由地飞翔,传唱着春姑娘的歌。
瞧,我家那几棵大海棠树上,不知什么时候竟偷偷开满了密密麻麻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春风就像喷花的飞泉,将花粉与花香散播到四处。春花,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和力量都尽情地释出来……
天上,怎么是五颜六色的呢?原来是孩子在放风筝。在蓝天白云下,各种风筝以不同的姿势自由地飘舞着,让人心旷神怡。
11.美的教学语言与语文教学的美 篇十一
美的教学语言因其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和谐悦耳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能使学生在美的艺术享受中感悟文道,获得知识和能力。没有美的教学语言,就谈不上语文教学的美。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致力锤炼教学语言。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语文大师的教学情况。
魏书生、洪宗礼、于漪、钱梦龙、黄厚江、唐江澎等名师上的课,犹如奇花异葩绚烂夺目,令人赞叹不已且回味无穷。人们常把看一出好戏、听一曲好歌作为一种艺术享受。而听这些名师上的课,又何尝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呢?影视名星的魅力,主要靠艺术;而语文名家的魅力,不仅靠自身的思想深度、学术水平、艺术修养和人格的吸引力,还靠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虽然他们的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通过美的教学语言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美。
洪宗礼老师教《一双手》,于漪老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魏书生老师教《得道多助,夫道寡助》,黄厚江老师教《黔之驴》,唐江澎老师上关于应聘的“综合实践课”,或轻声细语、娓娓动听地与学生对话,或潇洒倜傥、坦然自若地指挥全局。学生思维活跃,师生双边配合默契,如乐队演奏出高度协调和谐的旋律,形成了美的氛围,进入了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听名师的课,“声入心动”,学生在美的语言中感受美的文道。倘使我们具有名师一样的语言功力,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如同室内养有兰花,一定能迸发出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再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
语文姓“语”,考究的就是语言美。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其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都蕴含在字里行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通过美的教学语言诱导学生挖掘、再现、创造这些美,感悟这些美的真谛。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氛围,使教学双边同处于精神高度亢奋的状态,进入智慧与思维的交流之中,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现代议论文常常令学生畏惧,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导入语,课文就不会深奥或陌生,学生对文中的道理会有亲切感。背诵古文会使学生头痛,如果教师出口成诵,名言佳句不离口,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崇拜、喜欢、百读不厌。如果教师笨嘴拙舌,气结语涩,学生听都听不下去,又岂能心“动”情“动”,享受文道之美。
美的教学语言如此必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见到。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逐渐强化,语文教学质量也日趋提高。强化目标意识、改革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正被普遍重视,形势喜人。然而,语文教学艺术探索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教学语言的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笔者听过一些语文课,教学语言不够美,艺术魅力不够大,导致课堂效率不够高的。其主要表现有:
随意型:教学目标并非不明确,教学环节并非不合理,而教学语言抓不住中心,可谓是“腿肚子上绑大锣——走到哪,想(响)到哪”。有时言不达意甚至离题万里,抓不住重点,攻不破难点,达标情况欠佳。
呆板型:板着面孔说教,如同小和尚背经书,没有感情交流,分析讲解课文或范读课文没有抑扬顿挫,淡如凉水味同嚼蜡。
灌输型:容量大、节奏快,可是读“教参”念答案,如同倒文蛤壳儿,倒完为止,灌完为快。学生被动应付,很少有思维的余地,更谈不上“创造”。
拖沓型:课堂节奏很慢,拖沓、沉闷。少数同志还夹杂些并不见佳的方言土语甚至口头禅,什么“这个”、“那个”、“对吧”、“是不是”、“时候,时候的时候”、“啊、唉”等等浪费教学的黄金时间。等下课铃响,广播操、眼保健操的音乐声起,其教学精华才与喧闹的播音相争鸣。
凡此种种,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大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美的语文教学,迫切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美的教学语言。
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仅能够思想概念,而且还能够把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认真钻研语言艺术,锤炼出美的教学语言,着眼点就在于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弹奏出动人的交响乐,让学生都能成为知音,师生双边推波逐浪,荡起思维的涟漪,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获得美的教学语言呢?教学语言问题,说到底还是内在功力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语文素质问题。也许有人认为,好的素质是天生的,是固有的,非一日之功所能形成的。其实人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善于学习,勇于磨砺,就一定能有所进步。我们不妨这样入手:
第一,强化目标意识。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备好导语、过渡语与结语。切忌随意发挥,东一榔头西一棒。力求为提高目标达成讲到精要处,说在点子上。
第二,力求口语化。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使用的口头语言,而不是从教参上搬来的书面语言。学生最怕教师讲大话、空话、套话或教人半懂不懂、难着边际的怪话。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向书本、向名人、古人学习内涵丰富、优美严密的语言,也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新鲜活泼、通俗风趣的语言。
第三,确保规范化。要注意用语得体,措词精当、正确、规范。要有意识地净化、美化教学语言,讲好普通话。力戒没有生命力的方言,确保规范准确、文明得体。
第四,探求艺术性。语调高低快慢要适度,要注意语句的长短、句式的变化、感情的褒贬、音节的和谐和修辞的精当。做到讲诗歌,有诗的韵味和歌的旋律;讲散文,有散文的意境和自由广泛而又活泼的天地;讲小说,有曲折波澜的情节和典型活脱的人物形象……抑扬顿挫、喜怒哀乐淋漓尽致,融形象性、趣味性、科学性于艺术化之中,使教学语言不仅准确流畅,而且悦耳动听;不仅感情浓烈,而且亲切诱人。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具有美的教学语言,学生就一定能在美的语文教学中入境、品情、悟理,从而提高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2.发现孩子的美 篇十二
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小学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心理学家们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会感到孤独、忧虑,甚至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长此以往,会给单亲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缺陷,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在众多的单亲孩子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明。他,有时聪明活泼,有时孤僻冷漠。有时高兴会交篇文笔优美的日记,有时不高兴作业上则是龙飞凤舞。
小明又是可怜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父亲长年累月在外打工,经济状况可想而知了。他和年迈的奶奶留守在家,奶奶常年患病,根本无精力照顾他。偶尔去姑姑家接济接济,姑姑说他的是心眼坏,铁石心肠,长大要不得了了。
记得刚接手五年级班主任时,几乎每天都有任课老师、学生来打小报告,小明上课做小动作了,成绩直线下降了,调皮捣蛋了。我曾怒气冲冲地骂过他,也曾苦口婆心地劝说过他,但对这一切他都无动于衷,“高傲”地看也不看我一眼,吭也不吭一声。被逼无奈之下,我只得叫了家长一起教育,最后得出是继续念书,还是退学到父亲那去,让他自己决定。我用商量的口吻与他决定三天后给我答复。这个决定其实在我心中没底,我希望他选择留下来,但又有点后怕。这三天里,他的劣迹有所收敛,我也尽量在班级里有意无意地强调学习的重要,举举名人勤学的例子,有时特意找借口表扬表扬他。第四天他终于开口了:我选择读书。虽然是迟了一天,但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记得当时我只说了一句话:男子汉大丈夫,说话算话!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学习态度有所好转,但我总觉得他的心还没真正安定下来。恰值快期中考试了,我对着全班同学宣布期中考试成绩进步快的几名我会给予奖励。这一决定激起了所有同学的兴趣。小明明显又比以前好多了。
一次,我刚好改他拿来的作业,字迹还是不够端正,随口说了他几句,他照例吭也不吭一声。我转念一想:他平时很喜欢看课外书的。于是我语气一转:“期中快到了,好好表现!到时给你奖励,好吗?”他仍旧动也没动嘴巴。我接着问:“如果你进步了,要什么?本子?笔?还是课外书?”这时出乎意料的,他嘴巴里蹦出了一个字:“书。”我当时挺高兴的,还是那句话:“说话算话!”
结果,小明考了个全班第三,数学拿了满分。而我如他愿,特意给他挑选了本《小故事大智慧》送给他。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许多人的心中,甚至包括单亲家庭里的亲人,都有可能给单亲生带上了有色的眼镜。其实这些孩子叛逆、多刺的外壳里包裹着一颗纯洁的、善良的,脆弱的心。如果老师不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善待这群特殊的孩子,都会造成他们心灵上的伤害。我也曾多次急躁地批评过小明,但对与他无论什么样的打骂,他都是以一种不合作的叛逆态度。物极必反,小学生的内心本是敏感的,尤其是单亲生,班主任需用更多的耐心去呵护他们,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做他们的知心人。
13.家乡的美 篇十三
西大街小学王香瑞
我的家乡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那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一个可爱的地方。
那里虽然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华喧闹,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美丽的夜景,没有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但那里却有蜿蜒的群山,辽阔的草原,潺潺的流水,满山的牛羊和洁白的蒙古包。
肃北蒙古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民族服装以御寒和方便为主,男女统用帽为貂皮耳的藏毡帽,女式专用帽为圆锥形的高尖帽,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女老幼皆喜爱传长袍,袍上有镶边、图案、花纹。在传统习惯中,不论男女都穿安斗式软统中靴,他的统高近膝。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的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蒙古族人民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民族,如果去那里做客,热情朴实的蒙古族人民会给你献上哈达,端上奶茶,煮上大块的手抓肉,用银碗盛上马奶酒,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热情的招待你。
14.和谐的美 篇十四
主编:余柯
第一版
和 谐
经 济
第二版
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 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 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 趋势 ■努力解决当前公务员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 出问题,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适当向基 层倾斜 ■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完善机关工人工资制度。要随 着经济发 展,适当提高企业 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并注 意提高其他低收入人员待遇水平信 人 人 千 人
在刚刚结束的2006年北京国 际车展上,奇瑞、华晨、吉利、一汽、东 风等国产汽车品牌,纷纷亮出自主研发的 混合动力车、概念车、电动车、绿色环保 节能车,以及高性能发动机、变速箱等核 心零部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 注。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我国企业曾经饱尝“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10亿 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随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 略的实施,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自 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和新成就。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对自主创 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今年对科技的投入,已有15个省区市的增长率超过5 0%,有6个已比去年增长1倍以上,正在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辽宁增长96%。科技迅速发展的深圳市提出,今后5年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达100亿元。有关部门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持。财政部2006年安排 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2%,并将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的财税制度;发展改革委将安排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和 再创新的支持力度;国资委决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将自主创新纳入大型 国有企业领导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商务部决定安排专项经费,建设一批出口创新 基地,打造一批高科技自主品牌;国家开发银行与科技部签署了贷款总额为500 亿元的《“十一五”期间支持自主创新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国家重大 nizaina□□ 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推动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投融资机制。
导读:
胡锦涛主持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 会议研究改革收 入分配制度和规 范收入分配秩序 问题(第二版)和谐社会的含义(第三版)和谐就是美(第八 版)
随 随
之 于 相 义 交 ; 交 于 情 ; 人 人
里 之 行,始 于 足 下。土 ; 累 于 起,台 之 层 九
无 远 虑,必 有近忧。殆。不 止 知,辱 不 足 知
利 欲 则 大 事 不 不 成。小 见 达 则 速
和谐处世格言 处 知
之 相 伴 伴
信 于 诚 ;
之 相 拥 拥 于 礼 ; 人
敬 人 敬 于 德 ; 于 品 ; 之 人 之 相 相 惜 惜 相 之
三 思 而 后 行。
人 者 智,自 知 者 明。
处 于 心。; 人 之 相 爱 于
之 相
第三版 和
第四版
“构建和谐 社会”是中国今年“两会”的 社 和谐 主题,也是“两会”代表的共识及政府 会 工作报告中的三大任务之一。可以说,社会 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 de 是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在各个具体事项上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展开。要问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含义 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人身自然和谐相 社会如何可能?有人认为社会 处的社会。检察机关担 主义和谐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 负着依法治国的重要职责,口小康社会;有人认为和谐社 会是一种理想、一种社会的终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使命光 极目标;也有人认为和谐社会 荣,责任重大,责无旁贷,是人气比较顺,心态平和,彼 义不容辞,必须做出积极 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对于前两种解释来说,比较大 的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 而化之,如果以此涵义,可能 的伟大工程中,检察机 会让民众觉得到与现实相去 关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 太远,可望不可求,因此这样 作为,具体应当立足于检 的理解是不符合中国和谐社会 之本义的。对于后者,则比较 察职能,结合地方实际,具体实在,但没有办法用制度 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 与规则来界定。
谐
三、靠 打 击 刑 事 犯 罪 维 护 社 会 秩 序 保 障 和 谐
实践证明,检察建议在预防犯罪,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检察建议,首先要注重合理性,要 讲事实,摆道理,这样才易于被相关单位所接受;其次,要 有针对性,要针对犯罪发生的具体成因,管理上存在的具体 问题,开展检察建议,要有的放矢,不能空穴来风;第三要 有可采性,建议的对策要便于操作,便于实行,只有这样才 能达到实际效果。
感 度 好。提 高 治 公 理,合 职 责 发 挥 严 格 加 要 摇,综 的 分 门 更 动 住 实 治 安 调,充 部,不 抓 地 落 职 能 安 综 合 治 理 的 成 员 单 位 理,且 负 机 前 关 情,几 托 察 当 依 检,感 安 作 治 全 治 合 的 安 会 综 民 社 的 公 的 安 治 高 良 好 会。提 有 强 社 的,没
“
协
施 相 关
力 度
的
的 措 施
措 施,要 好 更
责 有 法 律 的
作 为 社 会 治 要 加 是 就 况
乎 是 不 和 可 想 像 社 会 谐 建
构
二、靠 落 实 社 会 治 安 综 合 治 理 措 施 维 护 和 谐
社会开展工作。
实,民 措 把 督 落 强,标 稳 各 所 的 施 各 导 实 防 不 本 定的社 安 落 项、各 范 但 兼 项 以 社 更 社 检 项 力 要 治 会治安环境是推进改革 会 应 会 查 防 度 强,加快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 治 承、范,化 综 安 担 措 配 谐社会的基础。检察机关应当有效 严 合 综 更 合 打 治 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合 多 理 治 的 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 理 职 犯罪,特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黑恶性质犯罪,以突出的打击成效,彻底遏制严重刑事犯 罪势头,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的社会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
” ”
第五版
第六版
人与自然 的
资源和环境是人 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当今世界,新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严 重制约,中国也不例外。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 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 面发展”,标志着党在发展观上与时俱进的重大变革。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 发展注定要成为无根之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大力 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处理好其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关系,使社会发展勇于挑起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 两副重担。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从自然界 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和
构 建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社 会 如 何 着 手 ?
谐
乖 风 破 浪
建人与自然和谐 于我国 其重要。相 于 13 人口,我国人 自然资源的 是十 的。在我国实现现 的进 中,存在 着人口 生 与 生 之 的、自然资源的生 与生态 之 的、环境 的无 与 环境 的自 护之 的、和 与 和 之 的不协调。体上 经济 发展,成我国 的、和 到全世界的 55%、26%和 30%,的 GDP 全 的 4%.我国的环境问题十 出,可以 “ 好、体 ”。面 全国的 1/3,38%,面 大到 18%以上,大 系 严重 面,3 人 不上 的。环境 和生态破坏 成的 大经济,2003 经 到 GDP 的 15%.问题,我国 75%的 与生 和生 中的 关,的 70 80% 与环境 关。,2002 我国的环境可持续 ESI,在 全 144 国 和 中 是 第 14。不重 人与环境建 设,我国的现 与和谐社会的 标 以实现。为
,要 新、生 和生。
人 是、船 一 同、向 书
,求 为 要 定 构 这 建 是 完 社 全 会 主 正 确 义 的 和 谐。会 的 内 在 社
最重要的是 ——
们 党 现 在 把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相 处 规。我 次 中 每 进 一。的 相 端 的 夫 动 展 多 间 汉 诺 变 发 化 的,一。一 展 化 之 化 发 变 境 列 是 变 的 常 地 环 普 社 会 社 会 人。统 发 中 这 由 些 关
”
幸 福 社 会 程,创 建 和 谐 工平安
开 展 爱 为 心 活 动,实 施。本 人
以
爱 心、平安
创 营 造 和 谐 人 人 文 文 理 环 念 境、。爱 前 关 建
步 人,这 个 关 系 就 它 在 力 产 生 的
互 作 出 用,是 出 乎 寻 地 理 与 人 : 社 会
指、自 然 是 不 变
的 的 根 本 向 度
自 然 是 界 与 自 自 然。不 然 界 能 的 认 人 为 化 统 是 一 现 实 的 与 人 又
于 人 然 们 的 基 础 活 动 以 而 及 发 它 生 们 的 在 变 历 更 出 程 进 史
自 系,任 何 历 史 记 载 都 应 当 从
认 的 事 实 就 是 个 人 对 自 然 的 要 确 需 个 历 史 第 一
“
斯 所 指 出 相 : 全 部 响。正 如 马 克 影 互、用
作 的 关 系,两 者 之
一 是 人 与 人 的 关 间 相 互 联 系 人、与 相 自 互 然,性 维 两 是 有 一 具,构 系 结 会 社 类,人 上 实
事 是 社 会 发 展 的 外 因。这 是 不 全
人 类 社 会 的 地、不 变 的 形 而 上 学 面 的。,体 于 实 在 外 是 作 看 界 然 自 把 单 至 简
甚 视 社 会 结
会 的 社 会 构 构 看 中 的 人 与 自 人 然 的 关 关 系。忽 社 系 是 将 只 的 于 与习惯 人 是 观 作 自 然 结
“
[22]
社 会 既 是 人 与 人 的 现 实
确 立 新 的 社 会
— “
”
“
是 帆,船 靠 帆
“
“
—
”
、和 谐 社 会,
”
“
动 的。
”
自 然 观。传 统
“
”
” [23] ”
思 恩 格
第七版
与 人
面 推 进 的 小 康 社 会 的 进 程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经 济 和 社 会 发 的 持 续 发 积 展,以 及 现 代 在 化 建 然 设 和 全 有 对 机 的 寻 找、危 统 自 变 探 传 中平等 以 改 高 人 无,提 是 索 然 系,改。用 公 众 展 的。自 关 境 环 境,都 境 与 抗 环 然 定 作 导 发 环 类 对 态 的 引 革 展 人、生 极,改 发 当 坏 善)自 否 着 危 机 们 在 和 ; 破 改。一 方 被
2
第八版
所 改 变 的 基 础 上,人 与 行 自 为 然 方 的 和 谐 对 我 国 然 的 可 持 现 自,实 式 和 度 态 的 环 境 然 自
待 到 的 一 条
自 综 然 造 互
上,人 新 与 的 发 然 展 方 向 谐。对 是 缓 解 我 我 国 国 目 前 存 社 在 的 的 资 基 源 础 环 境 是 我 生 存 类 于 人
处 的 复 然,好 报 自 良 来 与、式 类 和 方 人 会 祥 的 当 供 殊,谐 提 特 明 和 类 以 表 人 会 验 为 总 经 建 会 然 史 构 也 自 一 般,然 时 候)历。和 自 的 路 的,标 之 时 目 由 自 处 为 必 相 然 的 谐 自 率 和 服 效 利、和 征 用 利 源
和 资 谐
类 社 会 赖 以 存 在 的 重 要 物 质 基 础,走 人 与 自 然 的 和 谐 之 路,是 谁 哪 于 然 服 自 臣 与 谁 人 是。不 观 而 保,环 赢 的 共 证 然 辩 自 种 与 一 人 是 是 谐 的 和 重 的 看 然 它 自,言 与 可 谐 和
de
续 展 有
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人与自 然和谐了,才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和 谐了,才 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人本身是自然 的一部分,要永续地存在下去,就必须学会与 意 自然和谐相处。长期以来,我们掠夺、索取 义 自然,做了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造成了 自然界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对自然的态度也 经历了一个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改造自 占 然,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的 有 过程。现在我们提倡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 量 展战略,实际上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较 少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 和 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 生 好 态 的 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 环 最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境 佳 比 结 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 较 合 寻 发展”。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 脆 点 求 生 弱 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 的。这 产 人 上。国 对 发 与 家 我 展 自 来 国、然 说 这 生 和 尤 样 活 谐 富 相 为 重 一个 裕 处 要 人、,接 : 均 生 就 上 态)资 良 是 人 源 要
人
有 和 谐 多 么 好 啊!
指 的一 的。” 建,上 人 这 的 地 : “ 要这 做 ” 建 敬地 : “ 有一 的和谐,我 走,这 是 了。” 的一,然是一个,的和谐。我们在 生活,立、这 是 和谐 的。有 一 角 去 家 掉 美 了 大 我 乐 事 和 个 落 吧 今。丽 和 家 谢。物 谐 人。后 所 的 谐 现 谢 那 的 得 带 让 努 以 事,在 你 现 你 力,物 那 过,在 人 到 着 世 就 的 我 变 又 得 是 我,快 和 界 会 把 乐 谐 充 方 们 得 会 这 你 不 永 他,满 向 要 丑 是 么 加 得 远 让 送 爱 把 陋 变 美 入 不 们,感 把 和 得 唤 他 给,不 怎 好 了 对 觉 和 谐 醒 们 每 让 幸 我 和 不 充 一 爱 谐 流 堪 么 福 们 谐。,样 到 满 个 走 融 住 的 把 了!” 社 说 自 爱 人 遍 入,由 到 让 美 呢 如 会 一句 心,全
【建筑艺术的美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06-24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教学设计08-16
中国建筑艺术-古典园林10-27
建筑艺术写生实习总结10-30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建筑艺术之美10-31
广告艺术设计08-26
雕刻艺术设计10-03
艺术教学总结10-18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09-23
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设计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