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生物教学模式的魅力

2024-06-22

体验式生物教学模式的魅力(精选8篇)

1.体验式生物教学模式的魅力 篇一

高中生物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生物是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学习生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生物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让高中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自主体验以及探索,才能够有效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1]。因此,要重视生物体验式教学的实施,以便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一、实施生物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生物知识,且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长此以往,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改进当前的生物教学模式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在生物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是改善生物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措施。体验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特点作为依据,为学生创设模拟情境或实际情境,让学生可以真实体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2]。体验式教学法能够使课堂中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感悟能力。

二、高中生物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在课堂中为学生还原情境,以提升感悟能力

还原情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验式教学法,还原情境具体指对生物知识进行还原,使教学内容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确保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以及感悟高中生物知识。例如,在人教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材料,即两盆相同的植物,将其中的一盆放置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处,另一盆则接受阳光照射。教师要先解释光合作用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绿色植物才能正常释放氧气,否则只能释放二氧化碳。解释完理论之后,便可以展示准备好的植物;随后在放置两盆植物的密闭容器中放入燃烧的火柴,火柴被置入后,学生会发现其中的一根火柴燃烧更旺,而另一根则是立即熄灭。由于高中生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关知识,所以很快就能明白光合作用的原理。这时,生物教师可将植物产生二氧化碳以及氧气的原因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可以有效掌握这一知识点。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对情境进行还原,能够使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感悟与接受,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改善理解能力

创设情境是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及生活经验快速理解生物知识[3]。例如,在教学“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长跑运动的相关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参加长跑运动后的特殊感受(浑身没劲、肌肉酸痛、大口呼吸等),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应及时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告知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酸痛以及喘气等特殊感受,及告知学生感觉浑身没劲以及肌肉酸痛的原因是:有氧运动无法提供充足能量,需要进行无氧运动才能补充细胞能量;在进行无氧运动的过程中,机体就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的出现会导致肌肉酸痛。运动之后需要大口呼吸的原因是:身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需要大量氧气,只有通过大口呼吸才能够获得所需氧气。这样,学生结合情境回忆自身经历,并在教师点拨下,准确地理解与掌握了生物知识,并从中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

3.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是进行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可以根据高中生物教学需要设定角色,并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生物知识以及增强生物学习兴趣。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只需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以及场景设计参考意见,并点评角色扮演效果即可[4]。例如,在教学“氨基酸”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氨基酸的角色,随后进行自由组合。实践证明,课堂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积极推广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春荣.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优化高中生物教学[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4):178.[2]吕秀芹.高中生物学体验式教学的流程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3,38(1):17-19.[3]邱雪松.体验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3.[4]张举扬.“过程体验式”教学法:一种高效的高中生物教学法[J].文理导航(下旬),2011,(1):39.(责任编辑 黄春香)

2.体验式生物教学模式的魅力 篇二

关键词:体验,探究,价值,应用

生物是一门发展最为迅速的自然科学, 初中生物的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1]。而要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基础知识的获取, 生物科技应用的探索中的话, 我们还是要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真体验, 这就是本文要侧重交流的体验式教学。为此, 在我们常态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让学生体验生物真探究。2011版新课程标准再次提出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中, 探究性学习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探究性学习必须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中得到真正地落实。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2]。就初中生物的知识目标和探究目标而言, 我们并不一定让学生经历所有的探究过程, 但是符合学生思维起点和思维深度的可行性探究, 我们必须留给学生去真实体验, 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下, 逐步提升探究能力, 如果有能力和条件让学生经历每个探究过程, 我们尽可能做到一个都不能缺。比如在“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活动中, 从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再到设计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等, 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的严密性、科学性, 从而在真探究的体验下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个过程的体验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种子萌芽的深刻认知, 更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 让学生体验生物真价值。学生对生物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关键还是靠生物本身的学科魅力, 而这种魅力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我们初中的生物教学不只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初二时候的结业会考, 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深层兴趣, 在提升每个学生生物素养的前提下, 再次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深层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研究, 为人类的生物学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而这些真价值的体验关键还是要依靠老师来创设。比如, 我们每节课的教学几乎都和我们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 而教学设计中, 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比如, 在“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活动前, 我们直接用多媒体投影一张学校里新移栽的一棵树的照片, 问:“为什么新移栽的树木要去掉一些枝叶?”然后让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内容是很有价值的。类似的案例有很多, 关键是我们每节课创设的各种情境都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物感知, 促使学生能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价值所在。久而久之, 形成一种连续性、持久性的生物学习兴趣。

第三, 让学生体验生物真应用。初中生物学习虽然停留在最基础、最表象的了解层面, 而对于这个层面, 我们同样可以让这些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让生物的应用不仅服务于高新科技的发展和飞跃, 也同样服务于百姓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就要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 充分开发生物知识的真应用,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 所学的技能, 来真正体验生物知识的真应用。比如, 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让学生利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 去研究我们学生“学习进步的原因”。这个问题也应该从内因和外因着手去分析, 让学生通过生物课堂学习, 学会分析事物的多元性, 从而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价值。再比如, 学生在学习了“真菌”后, 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 让学生走进农庄, 进一步了解农民是如何培育蘑菇的, 培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美味可口的蘑菇的生长是离不开生物学的,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试着培育蘑菇, 让学生深入体验生物应用, 感受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而类似这样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 如果课程设置的教学时间有限, 不能充分体现生物的真应用, 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 开设生物应用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科技兴趣课程等, 从而真正满足学生的应用真体验。

无论是探究体验、价值体验, 还是应用体验, 这些活动真正让学生得到充分体验的话, 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线教师, 我们有义务, 也有责任去付出我们的智慧和汗水, 全面赋予学生真体验, 促使学生真成长。

参考文献

3.体验式生物教学模式的魅力 篇三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生物教学情境创设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既强调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和能力发展过程中,体验式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体验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从观察、思考、反思到实践的流程,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在体验中让认知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亲历性。亲历既包括亲身经历,也包括亲“心”经历。只有亲历,才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只有触动到心灵深处,才能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发展素质。因此,可以说,体验式学习是生物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体验式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跃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式和体验式的学习;如何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体验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

2高中生物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2.1创设亲“心”经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1利用生物科学发展史创设体验学习的情境

通过对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体验学习,可以丰富学生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从而能够了解科学概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了解科学概念如何受到当时流行的价值观概念和当时所具有的资源的影响。通过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思维体验学习,能促使学生体验科学的艰辛,增强其探索欲望和培养其创新意识。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的教学可以通过发动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课堂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的主要历程。课堂教学活动围绕着5个思维探究体验来进行。

探究体验一:传统观念认为“土壤是建造植物体的原料”,直至1648年海尔蒙特提出了质疑:为何经过五年。树增重8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100克?请同学们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完成海尔蒙特的探究实验并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完善吗,存在什么问题?

探究体验二:利用CAI模拟1771年普里斯特利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尝试得出实验结论。

探究体验三:课外兴趣小组展示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思考:为何将绿色叶片暗处理几个小时?实验时为何将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引导学生思考后再问:实验现象是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体验四:利用CAI模拟恩格尔的水绵实验。提问:好氧细菌集中于叶绿体受光部位,说明什么?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探究体验五: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氧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呢?请大家探讨鲁宾、卡门的实验。该实验采用了什么科学技术方法,实验现象证明了什么?

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整合其中。教师选择经典的科学史料进行加工,创设的情境中蕴涵的科学本质更为鲜明,更突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特点,更有助于探究体验学习的展开和深入,进而感悟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

2.1.2从生活生产实际人手创设体验学习的情境

将生物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动其知识的建构。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活化教学还能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时,我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吃的东西过咸,为什么会感到口渴?为什么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疑惑,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又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2.1.3利用视频、图片等媒体技术创设体验学习的情境

视听媒体较语言和文字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同时多媒体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在生物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进化、生命起源的连续过程;看到动物的取食、洄游、迁徙、生殖等各种行为的连续过程;看到只有通过显微摄影才能表现出来的,生物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过程:看到各种生物实验的连续操作过程。甚至可以用计算机语言程序实现模拟实验,这些都是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2.2促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学习体验

2.2.1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并操作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生命科学现象或验证生命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设计与操作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学习方式。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问题情境糖类是生物体中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摄取量的多少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如何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呢?

课前准备

1)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调查。①哪些生物组织中糖类的含量相对较高?②其中的哪些材料更易于采用课本中的实验方法进行糖类的鉴定?

2)设计糖类鉴定的方案。

课堂实验

实验器具①材料准备:西瓜汁、梨汁、淀粉溶液、蔗糖溶液、葡萄糖溶液。②鉴定试剂:斐林试剂。

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施实验方案,比较各个实验组的实验现象及实验效果。

实验成败分析

学生产生误区和问题:①为什么蔗糖没有显色反应?②梨汁中有显色反应说明其中存在还原糖,西瓜汁和淀粉溶液没有显色反应,也就不存在还原糖。③梨汁中的显色反应不明显。

师生共同讨论,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实验原理得出结论:①斐林试剂鉴定的是可溶性还原糖,富含还原糖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以用斐林试剂鉴定的,蔗糖和淀粉不具备还原性。因此在该实验中不显色。②西瓜汁颜色深容易将反应中出现的颜色遮蔽。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而颜色较浅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梨的果实。③斐林试剂的配制和使用方法要正确。

2.2.2组织调查访谈活动

实践出真知。适当组织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去顿悟、去感受知识。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可以让同学们对城市湿地的环境污染做一次调查,并针对如何防治和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并指定组长。对组内分工,具体怎样开展活动,均由小组成员自定。要求做到人人有事,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2.2.3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形式。它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的学生动脑、动口。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交往能力,又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澄清模糊知识。教师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平台,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的目标。例如,在建立血糖调节物理模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4人一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有关知识,分工合作,利用色卡模拟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后,各小组展示并交流构建模型的结果和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小组操作活动可使学生在互动互助中自主、合作学习,在讨论和探究中积极主动思考。

4.体验式习作教学的初探 篇四

黄国窍,男,1978年3月生,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钦州市“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训对象”,现任西岸小学校长。已经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上工作13年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都倾注在所热爱的事业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工作中,曾多次荣获“市级优秀教师、县级基础教育先进工作者、县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镇级十佳校长” 的称号。现为灵山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主持或参与指导片级、镇级的教学教研活动,有突出的教育科研能力:曾重点参与了钦州市“21世纪园丁工程办公室”举办的重点课题研究;独立主持了灵山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疑导学”模式的研究》,获结题一等奖; 2010向自治区申报了《农村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并获得了立项批准。近三年有论文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如《以学定教 以读为本 质疑释疑》于2009年在全国教育教学“创新杯”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多次承担镇级、片级的公开课、研究课,赢得与课者的好评;

作者所管理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已进入镇的前列,09春获全镇教育教学成绩第四名,09秋获全镇教育教学成绩第五名,2010春获全镇教育教学成绩第四名,2010秋又获全镇教育教学成绩第三名,还荣获了2009“继续教育先进单位”。诸多荣誉,他用行动诠释着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

区级C类课题《农村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农村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的初探

广西灵山县那隆镇西岸小学 黄国窍 陈增景 黄全廷 联系电话:***(***)邮编:535414

【内容摘要】当前,小学生的习作现状,令人担忧。普遍存在着空话、假话连篇,习作单调、内容雷同等问题,缺乏独特的思想和个性感受。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本论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体验式习作教学”的探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一、注意积累素材,丰富情感体验;

二、注重生活实践,抒发真情实感;

三、引导勤于观察,寻找新的发现。总之,做到实话实说,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就是构想“体验式作文”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积累素材 情感体验 生活实践 观察发现

纵观当前小学生的习作现状,令人担忧。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空话、假话连篇,习作单调、内容雷同,缺乏独特的思想和个性感受;现实中,背范文、以抄代写仍有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知结构不完整,思维品质不成熟吗?现实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反思。面对这样的现状,我结合实际进行了“体验式习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注意积累素材,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①这里的积累包括语言词汇积累和表达方式的积累,也包含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的沉淀升华。为了让学生找到作文的入门之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得更好,在素材的积累上,我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丰富阅历,增长见识。故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在进步,现在不仅有万卷书,而是有互联网。有条件的要鼓励学生上网,不仅查询与当前学习有关的资料,而且要广泛浏览,天、地、人、物、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只在是有的益,读得懂的,都可以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何乐而不为。同时,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增加文化和语言储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书籍的海洋相比,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真可谓凤毛麟角。学生要形成较强的读写能力,靠课内学习,更靠课外读写。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学好语文乃至终身受用的载体。因此,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有“大语文”教学观念,注意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把学习场所从教室中解放出来,积极地全面地开展丰富学生“人生营养”的系列阅读活动:

(一)提倡读名著、记名句、赏名画、听名曲“四名”活动。

优秀的作品往往具有塑造人格的伟大力量,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枊斌曾说:“名篇、名句、名画、名曲是一个精美典雅的艺术世界。那里有和谐的韵律,有工整的格律,有抑扬顿挫的声调,有高尚美好的情操,有令人神往和意境。开展“四名”活动,使学生吸取先贤圣人的智慧精华,感知品味名家里手的生活体验,借助文化精品的永恒魅力和厚重的内涵,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和人生追求。

(二)开放图书室,开设阅览课。

每天鼓励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图书,让他们从书刊杂志上了解生活,感受人物风情,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去回味前人的生活境况,去欣赏海外的生活画面,去想象构思未来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去广阔的知识背景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语文学“活”起来。

(三)定期进行经典美文诵读。

鼓励学生走近美文,去品味文章的思想美、内容美、意境美、语言美,让学生的情趣在高尚美好的情感中得到熏陶,养成健康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做法是:从网上粘贴或从一些报到杂志中,选取既贴切学生生活实际又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给学生诵读;或指定学生推荐好的作品到班上朗诵,一起共赏美文;欣赏经典美文时将其中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熟读成诵。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好多还可以终身受用。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读读得多了,如果再渐渐养成随手摘录,写点儿心得体会的好习惯,势必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就有了比较丰富的文化和语言储备。这样,学生写出的习作还会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缺少个人的思想和个性化的语言吗?

二、注重生活实践,抒发真情实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生活中不曾经过的事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②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有一次作文是写“记录实验的过程”,多数学生反映不知道怎样记录实验过程,平时也不多大留意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因此,在本次习作前几天,我布置了学生一项实践活动: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就自己喜欢的领域,设计一些小实验做一做,或观察科学课上的实验,并做好条文式的记录。因为是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实验中注意了留心观察,所以他们获得了直接的习作素材积累。80%同学能够根据实验的过程把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有顺序地记录了下来,更为可喜的是他们把实验中最精彩或者是最关键的部分写得较为生动,具体。③这是一次成功的习作教学指导课。以此为契机,在另一次的习作教学专题培训上,我这样告诉学生: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闪现好的镜头,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就会获得作文的好材料。希望同学们大胆地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用心感悟。“体验式”习作教学也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引导:

(一)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调查中体验

社区环境是学校小环境的扩展,又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为用好社区资源,每次活动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如写家乡日新月异变化题材的文章就带领学生逛集市,进工厂,关注普通老百姓的“菜篮子”,来学生体验家乡的变化;写以人间真情为题材的文章,就带领学生慰问孤寡老人、烈属军属,开展“献爱心”活动,这样既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二)走进农村,参与劳动——实践中体验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尤其是90后的学生极少接触过劳动工具,多数学生将劳动曲解为扫扫地、洗洗碗、烧烧饭等,缺乏对农村艰苦和繁重农活的真切体验。为此,我充分利春秋两季农忙时节,把学生从课堂带进农村,参加各种劳动实践,如家禽饲养、花卉种植、瓜果采摘、稻谷收获、、、、、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写体验日记,记下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就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了。

(三)走进活动,积累快乐——活动中体验

充分利用每个“主题月”活动的开展来设计教育方案。如:“读书月”中有“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朗诵比赛;“三八节”开展“妈妈,我想对您说”家书展;“六一儿童节”进行的“我为六一设方案”等等。这样,根据主题活动来设计的教学方案,既让学生在愉快地度过节日的同时,又获得了深刻、真实的体验。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养料”,改变了学生怕写作文的局面,激发学生想写的情趣。

三、引导勤于观察,寻找新的发现

走进生活,不等于有所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就要调动他们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取自己没有过的感受。只要用心观察,总会有新的发现:李强从不迟到今天却迟到了,母鸡孵出小鸡了,今年的桃花开得特别早,学校又多了一对燕子窝„„善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总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敏锐的感觉。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必定会不断地有所发现。这些所见、所闻、所感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就是习作材料。总之,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作文就有写不完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内容空洞,假话连篇与习作雷同之嫌。正如《新课标》指出的:“求真”“求实”“求活”“求新”,是小学生习作追求的境界。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关键。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作文,弘扬了个性,也从作文中学会了做人,更好也接触了社会,深刻地了解了生活。一句话,让学生在习作中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做到实话实说,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这就是我构想“体验式作文”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5.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感受 篇五

一、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1)树立了因材施教的观念。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认识到:善于因材施教,能为不同发展层次与水平的学生创设出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求知特点的学习方法、策略和习惯。善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长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层次和水平。(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在课堂上问个不停,讲个不停。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师们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亲身感受到了学生隐藏着的巨大潜能,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可能性,因此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打开了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得以张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破除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了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中心、学生体验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使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实践和研究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他们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互相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4)改变了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行为

2、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1)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学习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习兴趣盎然。

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观点早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过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知其所以然,为了促进理解或掌握结论。而体验性学习对过程的关注,就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结论,还在于过程的本身。为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了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有明显好转,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数学课上,问题由学生发现,规律由学生探究,方法由学生选择,结果由学生评价。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有探索新知的欲望,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尝试、纠错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体验式学习课题的研究,能使课堂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学习社区,特别是当采用小组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之后,就更为直接地提供了一个群体互动的空间,使学生在其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会了倾听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发扬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4)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6.浅谈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 篇六

广西钦州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马家骐 邮编:535038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并且要求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诱发学生的体验呢?本文试从“创设活动,通过参与诱发体验”、“营造情境,通过入境诱发体验”、“利用阅读,通过读书诱发体验”这三方面来探讨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关 键 词〗:体验式教学 作文教学 鉴赏能力 创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但实际作文中,由于我们往往以理性的标准,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学生应该写什么,不能写什么,致使学生没有了体验,甚至忘却了体验。这显然与新课改背道而驰了。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一、创设活动,通过参与诱发体验。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活动,并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譬如

初春时节,校园里万物争春,百花绽放。在图书馆前的人行长廊上,一根根葡萄藤静静地卧在长廊的藤架上,藤节处还看不到一丝绿意„„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去观察一翻,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争论。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被触发,思维就会启动,进而闪现出感悟生活的思维的火花。

又如,听着优美的旋律,还有电台主持人充满诱惑力的声音,可能有些学生就会产生向往,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扮演一回主持人的角色。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写作需要,设计一些角色,比如让学生扮演老师、父母;还可以让学生去担当自己理想中的角色,如

扮演一次电影明星,或是足球明星,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诸如风雨中的捡破烂者,清晨寂静街道上清洁工等等;当然还可以结合教材,设计蕴含教育者意图的角色。学生在担当、扮演着这些角色当中,便会在无意识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于是,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也正是一系列的角色转换所产生的新异感能激起学生的热烈情绪,产生体验。

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比如调查、演讲、读书比赛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郊游、夏令营等活动,把学习与旅游二者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感悟、体验。主体性活动往往是以主体的需要展开的,因此,主体会能动地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当中去。同时在主体性活动中,也存在着主、客双向对象化和彼此融合的机制。在体验中,体验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客体是生命化的,甚至是主体生命的一部分。因为,“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形成新的关系,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如上面“我与角色的同一”就是主客的融合、划一。在活动的亲历中,更容易形成学生丰富的体验。

二、营造情境,通过入境诱发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因为,学习产生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也就是说,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教师就要有目的导演“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性,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教师设法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从而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

有一次,我给学生来一次全新的写作训练。在课堂上,我只做一个动作,要求学生就这个动作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一听这个消息,学生们开始都十分高兴。同时,同学们都在猜想着我的这一“奇异的动作”

上课了,我走到讲台前,拿起一支粉笔,手指轻轻一带劲,粉笔一下子成了两半。而后,我一松手,粉笔便自然落到地上。

“哇”全班一片哗然。可是不久,同学们就全懵: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能写作文?怎么写?见大家惘然的样子,我笑着说:“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由这个动作你能想到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我相信大家都能写出一篇杰作!”老师的鼓励就是法宝,这不,下面又像沸腾的水一样吵开了

有的同学说:“老师,这不叫作文,这叫营养过剩,消化不良!” 还有人说:“这叫浪费国家财产!”

甚至有的像吃了豹子胆:“老师就像个凶手,杀害了无辜的粉笔!”„„ 听着同学们发言,我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同学们的这些想法都很好,大家再大胆一点,思路再开阔一点就好了。”

这时,同学们经我这么一说,仿佛一下子开了窍,一个个竟提笔飞速地写了起来。不一会教室里便鸦雀无声了。

由这节作文课,我深深地认识到:原来,人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境,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

三、利用阅读,通过读书诱发体验。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体的书。”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这一块,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

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因为,只有沉入进去,才能心无旁涉,主客体也才能契合,情感才能产生共振。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语,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独自承担。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清晰地指导学生:当你面对枯藤老树的凄凉,你的眼泪会流出你的思念;当你登上颠峰,面对喷薄而出的红日,你的呐喊会道出你的欢喜;当你读着《红楼梦》,你会为宝、黛二人痛哭;当你读着《三国演义》,你就以为自己就是诸葛亮;当你读着《西游记》,你也许会跟着孙悟空手舞足蹈;当你读着《水浒传》,你会被作品中一个个“慷慨直爽、扶贫济困、除暴安良、疾恶如仇”意气风刚的“梁山好汉”所感染;当你看了《聊斋志异》,你会彻夜不眠,等待着传说的女鬼„„

同时,还可以采用诵朗、美读、品味重点词句等方法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从而诱发学生的体验。大多数的语文选文都是些生动的、具体的、充满感情力量而又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作品。教学不能满足于释词分段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提示写作特点这种僵化的模式,教师要引领学生去读,在读中感受、品味,当阅读能达到“物我”的同一,体验也就产生了。朱光潜谈他读李白的《经下坯桥怀张子房》一诗的感受时也说:“以我的经验说,我在十几岁时就爱读这首诗,常常高声朗诵。朗诵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是读到最后‘唯见碧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也有无限的享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种振奋的心情是痛快的,也是有益的。”清代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读,可以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也是让学生体味到作品的感情韵味,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产生体验。朱光潜读的例子不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中明确提出:“学生自发的兴趣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提高作文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阅读大量的文学读物。”美国作家约翰卢保克也说过:“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所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当我们在活动中,在情境中,在阅读中,形成了诸多体验,它们可能是匆匆的过客,其他的感觉要抹掉它的余味和记忆,宛如一个海浪冲去前面的海浪留在沙滩上的痕迹。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感到一种巨大而又另人折服的激情从我们的心灵中溢出,我们会意识到那一连串的内心活动是来自那被遗忘的感觉。这就是我们那些曾经的体验在作文中被唤醒了。

7.体验式生物教学模式的魅力 篇七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教师通过积极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和机会, 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是以促进学生的发现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 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 也强调师生间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同时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 它不强求一致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的原封不动的储存, 而是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 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教学。

二、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 促进感知——情境与情感体验

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 也是学习活动的定向阶段。激发动机是体验式教学的启动阶段, 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具有活力、指向、选择、维持、强化的功能。那么, 情境如何创设呢?

利用生活实际设计情境。把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还原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情境, 可以改变知识给人的枯燥乏味的印象, 便于学生理解、体验。①来源于日常生活类情境。学习渗透作用的情境材料, 如“腌咸菜”或“凉拌黄瓜”等;②生产实践类情境。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境材料, 如“北海暑期休渔及捕渔期”。

可设计模拟情境。模拟情境就是让学生处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感悟。在生物教学中, 有许多微观和生理方面的知识没有办法在生活中找到适合的情境, 这时需要设计模拟情境。如科学实验类情境:学习生物膜系统功能的情境材料“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实验”, 由于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的限制, 不可能有太多的现实情境。考虑到高中生的生活经历已比较丰富, 对文字、图表等也有了较强的理解能力, 高中课程情境教学的情境材料应以文字、图表和影视的形式为主, 并尽可能再现类似真实的情境。

2.提出问题, 促进参与, 积极体验——过程与实践体验

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体验, 这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教学中, 为了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我们觉得应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在情景中、放在现实中, 因为感知、活动、生活是形成体验的直接途径。

对于问题, 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提出的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模仿提问, 或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情境提问, 还可以是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例如, 对剧烈运动体验进行思考:为什么运动加快时会上气不接下气、心跳特别快, 运动时血液中的氧、二氧化碳与pH 是怎样变化的, ATP 的产生途径有哪些, 运动结束为何常腰酸腿疼等?“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 才能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围绕“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自觉地为解决问题而充分体验情境, 并指导学生体验的途径和方法, 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分析问题, 启导深入, 促成领悟——形成体悟

我们知道, 在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实践对知识进行充分体验后, 必然会对所学知识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对知识产生领悟, 进而生成意义, 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但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后所获得领悟是否有助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我们可以让学生间先进行交流, 然后再借助对问题的分析来促成学生的领悟。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个人的认知与发现总是有限的。因此, 在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提倡民主、友好的合作学习,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协作、交流的氛围和条件, 让学习者彼此间就各自的发现、体验进行交流, 让他们在这两方面进行相互启发与借鉴, 有利于它们更全面深入地体验。

4.合作交流, 加深理解, 解决问题——共享体验

体验内化阶段是体验学习的关键, 是个体通过反思、同化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内化为自身观念的过程。合作是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交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合作与交流中能促进学生的体验内化, 加深理解, 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努力做到: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 师生间以对话、包容、平等、共享的关系相处, 让学生在对知识形成一定程度的领悟之后大胆质疑, 勇于求异;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学习生物, 对同学的领悟发表不同见解, 在他人的言论中得到启发, 产生新的观点, 在互动、合作中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同时, 同学、师生间能相互释疑, 敢于辩论, 敢于“挑战”, 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比较、联想与归纳, 从而在互相交流中巩固认知, 解决问题, 体验到学习的进步。

5.及时评价, 反馈调节, 引导拓展——成就体验

评价问题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诊断的作用。评价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力措施和方法, 决定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 是体验的“结果”。反馈外化应贯穿于整个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反馈的结果适时调整教学, 最后再引导拓展,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会学习。

以上教学策略有的是可以循环往复的。应该说, 课堂教学是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的, 因为教学的内容、对象是十分具体的, 也是千变万化的。因而在具体应用时, 还需加以创造性转化, 即要根据教师自身素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教学, 而不是机械地搬用。

三、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中应注意事项

1.体验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真正落实到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要面向全体, 要全面发展”。

2.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活动体现应该是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做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凡是学生有可能想到、做到的, 就应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 把“动脑、动口、动手——三动”引进课堂, 突出活动主体。

4.巧用教学媒体。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多媒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总结

“体验式教学”从根本上讲是对开放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 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与“体验过程”对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开阔视野与提高科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8.体验式生物教学模式的魅力 篇八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得知,所谓“体验”,是指行为人在实际过程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而且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之中会收获知识体会以及对情感的一种特殊化的感受。一般而言,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按照自身的情感、悟性以及直觉等去感受、领会以及体会某些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再认识、再发现以及再创造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体验式教学策略主要包括阅读体验、情境体验、实验体验以及角色体验等多个方面,它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每位学生能够运用自我体验与感悟来进行学习,从而获取知识。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1.通过角色体验,理解复杂的生物现象和过程

生物学中包含许多动态、微观的复杂过程,例如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那么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逐一突破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基因的表达,它涉及了很多复杂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在上课前先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排练了一个小节目:设计师勾画蓝图——用碱基排列成的长链,邮递员把蓝图翻印(转录),再送到工地,工程师按图纸上的顺序点名,一个个工人按点名顺序排成一定形状(翻译)。通过观看自己排练的小品,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了转录和翻译的原理以及基因表达的过程。

2.通过观察比较,在旧知的基础上探求新知

观察、对比是学好高中生物的最好方法,能使学生在掌握旧知的基础上探求新知识。如笔者在讲解氨基酸的相关知识时,先用以下这段话作为导语:“众所周知,我们每日都在获取食物,而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分解为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有人对某一食物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如下几种氨基酸……”笔者边说边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形成直观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并思考和讨论上述四种氨基酸的共性。通过自主对比和观察、比较与归纳,让学生获取新知识,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恰当的体验氛围

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恰当的体验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内在体验。当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所学内容一致时,他们就会产生心理共鸣,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促使自己去追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寻找恰当的体验时机和内容,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思考和认同。

三、结论

将“体验式教学法”有机地融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最终使生物教学的质量大大得到提高。

上一篇:陕西省煤化作家协会下一篇:三年级学生精选读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