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必修一

2024-10-09

通用技术必修一(精选12篇)

1.通用技术必修一 篇一

通用技术(必修一)综合练习题

(一)1.下列活动中属于技术活动的是 B

A居里夫人发现镭

B成功培育出克隆绵羊“多莉” C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D伦琴发现X射线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A.某厂今年生产出了微型摄像机,是一项重大的发明 B.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史

D.技术革新是在别人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某些改进

3.继可降解购物袋和环保家电之后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利用新能源技术和混合动力技术研制新型汽车以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这主要体现了设计原则中的(C)

A美观性原则

B实用性原则

C可持续发展原则

D技术规范原则

4.某村民买了一种农药。农药说明书上标明“连续使用2次间隔期为20天”。村民看后当天便对果树连续喷洒了2次农药,准备20天后再喷洒。几天后他家果树的果实全部掉落。请问说明书在描述上存在的问题是(C)

A说明书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阅读需要

B说明书的内容没有侧重点

C说明书表达不准确“说而不明”

D说明书的内容不属实

5.有一种红外线烤火炉,在使用过程中放置不平或被碰倒就会自动断电.这个设计体现了设计的哪个基本原则(A).A.安全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可持续发展原则

6.2l世纪,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计算机时代,以计算机为依托的设计层出不穷,这一事实说明(C)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 C.技术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

D。设计是技术的平台 7.狭义上的知识产权不包括以下那个:(B)

A、专利权

B、商号权

C、著作权

D、商标权

8.从技术角度看,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设计,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问题的产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B、由别人给出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C、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发现,并试图解决。D、受自然界事物的启发而得出的问题 9.下面立体图形的左视图是(C)。

10.用钢锯锯割时正确的操作是(A)A.推锯加压回锯不加压 B.推锯加压回锯也加压

C.推锯不加压回锯加压 D.推锯回锯没有要求怎么舒服怎么做

11、关于技术,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技术最早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B早期技术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C技术的任务是认识世界。D技术与科学没有任何关系。

12.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一种新材料设计制造出了可将耗电量降低90%的蓝色发光二极管。这种二极管可用于新一代DVD的读取装置、汽车后灯、交通信号灯等领域,特别是对于要求高亮度的装置更有价值。这项产品的问世,充分体现了产品设计的(C)原则。

A.美观性 B.经济性 C.创新性 D.规范性

13.物体正确的比例关系能形成美感,黄金分割被认为是最优化的比例法则,广泛应用于设计。按黄金分割比例关系设计的长方形物体,宽度与长度之比应是(C)A.1:1.426

B.1:1.328

C.l:1.618 D.1:1.168 14.徒手绘图就是(B)A.只用手进行绘图的技能

B.只用铅笔进行绘图的技能 C.只用尺子进行绘图的技能

D.只用铅笔和尺子进行绘图的技能

15..徐明设想要对自己使用的普通手机进行改造,既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手电照明功能,以方便夜间行路照明。这种改造属于(B)。

A.原理创新 B、功能扩展 C、新技术应用 D、外观设计

16.计算机模拟“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登陆火星表面的场景效果 属于(D)A.实物试验 B.对比试验区 C.模拟试验 D.计算机仿真试验

17、以下尺寸标注符合机械制图规范的是(C)

18、产品说明书的作用不包括:(D)A、使用户恰当地使用产品

B、使用户掌握产品的使用方法

C、使用户安全地使用产品

D、使用户能维修产品 19.下列工具中,制作木制支架需要用到的一组是(C)。(1)锯子(2)刨子(3)螺丝刀(4)凿子

A(1)(3)

B(2)(3)

C(1)(2)(4)

D(3)(4)20.中国内地的免疫手段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效果最好的,投入使用的疫苗,既价格低廉又使用方便,可以用滴鼻、饮水、点眼等多种方式实施,减轻了免疫工作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免疫的风险,更利于免疫工作的开展。这说明技术具有(A)的作用。

A、保护人 B、发展人 C、防范人 D、限制人

21.在人行天桥的设计中,通常都要在阶梯的两边安排一定宽度的斜面通道。这是为了(B)。A.美观 B.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C.提高强度 D.节省建筑材料

22.高一二班学生准备设计一盏台灯,从技术设计的角度分析,应侧重于灯的哪个部件。(D)A.灯泡.B.开关 C.电线 D.灯支架、灯罩 23.下列不属于标准件的是

D A螺母

B滚动轴承

C三极管

D电脑鼠标 24.对产品进行测试,我们通常采取的测试原则是(C)A.不充分的测试原则 B.过分的测试原则 C.够用的测试原则 D.充分的测试原则 25.下列各三视图中正确的一组图是(C)

26技术语言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下列哪种技术语言是沟通设计和生产之间的桥梁,是工程施工和产品加工制作的直接依据(C)。A.图表

B.口头语言

C.技术图样

D.模型

27.世界上许多的发明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鲁班看见鸭子游水,模仿鸭子的脚发明了橹板;瓦特看到水壶中的蒸气,发明了蒸汽机;查理斯受老鼠打洞的灵感发明了地铁……这些都说明(G)的重要性。A.技术研究 B.明确问题 C.发现问题 D.技术试验

28在人类历史上,总是有人幻想设计“永动机”,以提供“没有本钱的能源”。“永动机”的想法一直持续了几百年,无论是从物理的方法,还是化学的方法,都没有成功,这样的设计为什么会失败(C)。A.它们不符合技术的目的性 B.它们不符合技术的创新性 C.它们违反了基本的科学原理 D.它们没有技术专利

29.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中,从(B)反映了物体的高度,而且高平齐。A.主视图和俯视图 B.主视图和左视图 C.俯视图和左视图 D.俯视图和右视图 30阿什塔比拉河桥的垮塌说明了(C)

A.人机关系是在技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B.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C.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D.设计是技术活动的核心 31.下面工具中适合截取、加工铝合金窗帘杆的是(B)。

①斧子 ②锤子 ③台虎钳 ④锉刀 ⑤手锯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32.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模型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B 模型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C 模型制做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方法

D 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纸制成的与实物相同的一种物体

33.设计的一般过程主要有①制定设计方案②测试、评估、优化③发现、明确问题④产品使用与维护⑤制作模型或原型等环节,这些环节合理的顺序为(B)A ①⑤③②④

B ③①⑤②④ C ③①⑤④②

D ①⑤③④②

34.在金属加工工艺中,对于钻孔的安全操作警示错误的是(B)

A、钻孔要戴防护眼镜 B、携带手套操作,以防钻屑伤害手指

C、操作要集中注意力 D、不能直接用手扶持小工件 35.下列活动是技术活动的成果的是(D)

A、干细胞

B、牛顿第一定律

C、热能转化为动能

D、克隆

2.通用技术必修一 篇二

作者:俞祖平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4.00元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发行部门:江苏南师大教材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发行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28号易发科技大厦7楼A座 (210024)

订购热线:025-58783619 (杨老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读本是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范本。然而,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缺乏厚实的铺垫, 语文教师对新课改准备不足, 学生面对篇目繁多的新教材, 多少有点应接不暇。至于语文读本的问题, 语文教师虽知重要, 也无法考虑将之穿插于教学之中, 设计相应的导学导练, 所以, 对读本的处理, 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学生也是信手翻读便抛之一边。鉴于此, 俞祖平老师组织语文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 精心编写了《阅读新视角》系列丛书, 对读本中的文章逐一处理, 从阅读提示、拓展积累、实战演练等角度出发, 设计了一组可供学生思考领悟、便于操作的训练题, 每组题后附有详尽的答案, 可随时让学生先思考后对照, 方便有效, 教师也可加强对训练题的查批评析。

作者简介

俞祖平, 中学高级教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语文教研员, 南通市骨干教师, 南通市新世纪学科带头人,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学会秘书长, 江苏省新课程教学研究先进个人。发表教研论文近百篇, 主编教学用书数十本, 达数千万字。

锐点悦读

1.贴近教材读本, 引导学生、老师关注读本, 设定阅读目标或提示,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深入体悟文本的内涵。

2.积累拓展, 发散思维, 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老师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老师关注作者背景、写作背景, 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实战演练, 配合适量相关的训练题, 延伸学生、老师的视野,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编辑推荐

3.必修一第一单元训练(二) 篇三

1. 《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宗法制 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 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

B. 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

C.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 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

3. 秦国之所以国强民富,具有其它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是因为它( )

①确立军功爵制,军队战斗力强 ②较早地“以牛田”,用牛耕种 ③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④建立郡县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5.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严格的户籍制 B. 君主专制

C. 中央集权制 D. 郡县制

6.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是指( )

A. 九品中正制 B. 科举制

C. 察举制 D. 行省制

7.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 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 三公制、九卿制、内阁制

C. 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D. 三省制、六部制、内阁制

8. “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明代内阁大臣的权力很大

B. 张居正是明代的权臣

C. 张居正是阁臣中的佼佼者

D. 内阁不属于国家正式行政机构,原则上不能掌握实权

9.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A. 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增加了军机大臣的权力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二、非选择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二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①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什么制度?其具体内容是?

(2)材料二中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反映的现象各出现在哪个朝代?结果如何?说明什么问题?

(4)请根据四则材料拟定一个共同的主题。从这几则材料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4.通用技术必修一 篇四

《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认识流程的教学设计

注: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

一、目标设计:

(1)了解流程的含义与意义

(2)体会流程思想在技术设计中的存在二、教学资源:

教材、圆珠笔、钢笔、玩具

三、重点、难点设计:

体会流程思想在技术设计中的存在四、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程如下:

★有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了解流程的文字表述

★教师讲授,学生活动,师生互动

教学的具体过程:

(1)流程概念的讲授

教学中注意:一般情况下,高一的学生对流程的概念理解不成问题,教师可一笔带过。

(2)时序和环节概念的理解

通过圆珠笔、钢笔或玩具的拆卸,安装来体验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概念。

步骤:①、全部同学各自拆卸和安装自带的笔或玩具。

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观察学生的活动细节。根据学生拆卸、安装的对象,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多方案进行拆卸、安装?并比较各方案的工作效率,成果等。

②、引导学生体会在他们活动过程中,时刻都伴随着的“时间”“阶段”两个基本元素,以及这两个基本元素对过程的影响。

注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体会”。

③、最后引出“时序”和“环节”的概念。

(3)流程的表达:

强调“流程图”的说法以及“流程图”的表达方式。主要的教学手段由学生用文字、表格、图示来表达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流程。

(4)体会流程思想在技术设计中的存在:

①、由学生说出设计一个作品的一般过程: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评估及优化

②、由学生体会改变上述环节给整体设计带来的影响,可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

(5)总结:

要求学生把这堂课的教学用流程图表达出来,作为总结内容。

5.通用技术必修一 篇五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下册教材必修三《祝福》说课稿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一下册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重点是小说的学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很多同学在学习小说时兴趣很大,但是兴趣点集中在故事情节。因此,在小说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

《祝福》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它是大文豪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2月的一篇思想内涵深沉博大、艺术形式已臻完美的传世名作。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文章中都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描写。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学会分析小说三要素,品味语言,提高小说的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的释义及注音;明白《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塑造、小说环境、悲剧原因等课文重点。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分析小说三要素方法鉴赏小说,提高小说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写作主题,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到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与小说主题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因此,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认为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既要学会独立思考,又要学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我的具体方法是: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整理答案

3、点拨法:通过点拨,拓展思路

4、归纳总结法:根据大家的集思广益,得出问题答案

五、说学法

我认为做一百道题不如掌握一个方法。对于学习,掌握学法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

1、讨论法(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2、质疑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3、让学生养成分段、做笔记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播放电影《祥林嫂》中主人公初到鲁镇和其悲惨结局的片段,激发大家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注音与释义。

3、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介绍。

4、挑选几位同学说出故事梗概。要求:a)能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b)能够从具体细节分析、不带个人感情。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对文章进行分段,得出本文线索提纲: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5、布置学生课后细读课文,注意主要人物的语言、肖像、对话描写、环境描写;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环境分析作预习。

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和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

1、以祥林嫂为主,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等其他人物的分析,结合练习3的分析句段进行。主要采用教师提示、提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

要求:

a)、人物分析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仔细品味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b)、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通过情节(特别是细节描写)完成的。

c)、小说环境也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刻画的。

示范分析肖像描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问: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现在我们就在文中找眼睛。看谁最厉害,能够找全,分析全。

肖像描写: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4、环境分析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性和预示悲剧的必然性

②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感染力

③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a)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

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有什么含义?

b)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c)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第三课时(讨论课)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理解作品的主题, 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讨论(先分小组讨论、再师生交流)

a)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小结: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b)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小结: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死刚好发生在宝玉娶宝钗之时呢?

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c)“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提示: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即“三要素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七、布置作业

1、在小说中的人物中选择一个做性格分析。(300字左右)

2、展开联想,假如祥林嫂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八、说板书

环境分析: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性和预示悲剧的必然性

②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感染力

③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祥林嫂悲剧:

九、说教学反思

在小说的教学中涉及的一个问题是学生课后看什么小说。很多人认为看小说会影响学习,在学习了鉴赏小说之后,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

1:看什么小说: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如:《狂人日记》、《高老头》、《呼啸山庄》等。

6.通用技术必修一 篇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仔细观察下图,说明这是记载()

A.汉代造纸的过程

B.《武经总要》介绍火药制作过程 C.秦汉时期方士采药炼丹的过程 D.《金刚经》卷子的印刷过程 答案:A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成果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B.“闭关锁国”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3.12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A.造纸术

C.火药

答案:C 4.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答案:B

5.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成就却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有()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为根据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B.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时期,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飞跃。据考古发现,当时采用新印刷术印制的书籍,字体工整,装订精美,但也出现了个别文字方向颠倒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排版疏忽所致。

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二中印刷术的“新的飞跃”是指什么?从材料中找出你的判断依据。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在世界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

(1)活字印刷术。新印刷术、个别文字方向颠倒、排版疏忽。(2)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基础巩固] 1.南宋《梦粱录》中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件直接引发了()A.地理大发现

C.欧洲的社会转型

B.文化发展进程加速 D.欧洲的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指南针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从材料信息“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说明这是指南针;注意关键词“直接引发”。指南针是地理大发现的条件之一,具有直接推动作用,A项正确。

答案:A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解析:本题用沈括《梦溪笔谈》中反映印刷术的原始材料切入,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分析并把握相关事物特征的能力。造纸术的改进带来书写材料的革命,与引文所描述的印刷速度无关,A不符合题意;B项雕版印刷术早在隋唐即已出现;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速度,金属活字是后来明清时期出现的。

答案:C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求善而不存真

C.缺乏理性精神

B.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理论依据不科学,缺乏理性精神。

答案:C

[能力提升] 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的竹简奏章需两个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便现象应首先得益于()A.活字印刷术

C.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术 D.制墨技术

解析:竹木简牍十分沉重,不便于流传,也不便于收藏,后来由于纸的发明,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答案:C 5.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公元960年宋代兴起”及“物质文化”的展开。④出现于隋唐时期,应排除。①②③展现了宋代的商品流通及科技进步。

答案:A 6.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说:“铁盔铁甲、几乎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和对他们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这项发明是()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印刷术

解析:材料叙述了某一发明在打击旧贵族方面的积极作用和给人类和平带来威胁的弊端,只有火药与此相符。选项A、C、D三项与此不符。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7.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下列成就不能支撑此结论的是()A.指南针用于航海

C.发明活字印刷术

B.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 D.发明雕版印刷术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材料时间是“宋代”,隋唐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术,与宋代不符合,因此不能支撑此结论,故选D项。

答案:D 8.李约瑟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这道出了阻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推广的因素是()A.儒家缺乏研究学习的精神 B.儒家注重仁爱的道德观念 C.儒家重学轻思的传统观念 D.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提取材料中儒家反对对自然和对技术的探求,进而得出其重道轻器的观念。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二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摘自《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并简要说明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这一问题。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中西方科技的差异。(1)问要通过分析图表回答。(2)问考查四大发明的作用。(3)问考查了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7.世界需要一种“通用文字” 篇七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5个国家, 数十亿人口, 需要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简称“五通”。

如何实现“五通”,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指出:“实现‘五通’, 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 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 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 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 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 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 ‘五通’之中, 民心相通看似最‘软’, 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 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 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 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 难以表情, 只能通事, 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 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 种, 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 重要者不下200 种。这50 种或者200 种语言, 乃是表情、通心之语, 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 (李宇明2015)

对于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性,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靳光瑾会长指出:“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 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 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全球化和信息化把语言和语言学推到了社会的风口浪尖、科技的核心领域和经济的兴旺地带。语言事业发展机遇难得, 挑战严峻, 问题复杂, 需求旺盛, 事关国家战略全局和发展大局, 甚至事关国家安全, 亟待谋划应对方略。尽快建设具有大数据背景和深度知识挖掘智能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发展与创新智库迫在眉睫。” (靳光瑾2015)

对于如何研究语言文字的问题, 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林连通会长认为:“第一, 要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有兴趣, 才能投入到研究的领域中去。第二, 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有练好基本功, 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游刃有余。第三, 了解所研究学科的动态。通过学习前人的研究现状, 才能找到更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第四, 创新精神, 是学术研究的生命。敢于想人之所未想, 有批判的勇气, 才能获得更高的学术成就。第五, 学好写作, 重视写作。文章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 不能写出好的文章, 即使满腹经纶, 也可能无人知晓。” (林连通2015)

从网上看到的这些资料, 不由得使我想起一句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主席带领他的团队, 满世界飞来飞去, 就是在“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是: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 减少自己的贪念, 来让自己头脑清醒, 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 努力断恶修善, 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 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 把自己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 那么他 (她) 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 天下太平。

修身一定要从小启蒙, 从小学好汉字, 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这几年反腐力度很大,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骂贪官太自私。仔细想一想, 谁又不自私呢?为什么有那么多贪官?因为自私是一切动物的本性。只要有那个土壤, 有那个权力, 在那个位置上, 有几个人敢保证不腐败呢?人的思维习惯都是以我为中心, 都是从自我出发, 思考问题, 规划行为。自我学问有多深, 水平就有多高, 能力就有多强。俗话说:“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在里面藏, 如若跳出墙外边, 不是神来便是仙。”这难道是谬论吗?有人说, 照这么说, 大家不都成了俗人了吗?是啊, 难道我们不是俗人吗?

俗话又说了:“饮酒不醉最为好, 遇色不乱乃英豪。无义之财君莫取, 让人三分祸自消。”你做到了吗?大大小小的“老虎”、“苍蝇”都做到了吗?没有做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没有学好汉字, 没有学好汉语文化。

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是自私的。何谓自私?“自”就是自己用手指自己的鼻子, 即自己;“私”, 就是自己种的庄稼属于私人所有。自物为私, 私人财产是受法律保护的。字典对“自私”的解释是:“只顾自己, 不顾别人”。“自私”就是“只顾自己”, 照顾别人就不叫自私了。你娶了老婆, 老婆就是你的, 你能照顾别人吗?贪官的行为不是自私, 而是利用职权非法侵占别人的财产, 千、万、亿无休止地贪, 所获得的是不义之财。

我们看看“贪”字:“贪”字属上中下结构。上面一个人, 人在上面就有权, 所以能贪;下面一“丶”, 说明是一点一点地贪;下面再加一“フ”成为“今”字, 说明贪污都是在今天进行的;贪的是“贝”, “贝”就是钱, 是最下面纳税人的血汗钱, “贪”的字理清晰可见。如果我们有一种制度, 能够监督、限制贪污行为, 今天一贪, 到了明天就被监督者发现了, 那他还能天天贪吗?还能贪污上亿的巨款吗?所以我们应该在制度上找原因。《易经》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有多厚的“德”, 才能载多重的“物”。贪官缺德, 所以即使他贪污了成千万上亿的财产, 但他载不动, 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牢房。

再看一个“平”字:“平”字属独体字。上面一横代表“上”、代表“天”, 下面一横代表“下”、代表“地”, 竖代表“正”、代表“直”;上下两横被竖连接成一个“干”, 表示在上、下、天、地之间干事, 要正, 要直;如果左面加一“丶”, 右面也要加一“丶”, 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在一个社会范围内, 如果贫富非常悬殊, 就失去了平衡。“贫”字, 上面“八”代表分, 用“刀”分, 分的是下面的“贝”, 分则少, 少则贫。分到钱的人就富了, 没分到钱的人就贫穷了。所以先富起来的人必须帮助没有富起来的人也尽快富起来。“富”字属上中下结构, 上面的“宀”代表“家”或“国家”, 下面的“一、口、田”代表人人都有田可种, 都有饭可吃, 大家共同富裕才是“富”。如果先富起来的人富了以后就享受去了, 甚至歧视没有富起来的人, 那社会就失去了平衡, 就不稳定了。暴富起来的某些人“饱暖思淫欲”, 胡作非为;极端贫穷的某些人“饥寒起盗心”, 坑蒙拐骗。而这个不稳定, 单靠加大经费来“维稳”, 那是“维”不平的。因为一边的“点”太大, 一边的“点”太小, 看上去就不像一个“平”字了。社会贫富严重不均, 就难以治好国。国治不好, 就谈不上“治天下”!

理解了以上例字“贫、贪、干、平、富”的字理, 这些字难道还记不住吗?

科技在不断进步, 地球似乎越来越小, 世界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语言文字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因此世界需要一种通用的文字。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 最初由印度人发明, 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 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在字形上是表义符号, 在读音上各国仍用各国的读音, 就和我们国家的方言一样。

汉字是表意的、象形的文字。表义文字和阿拉伯数字一样, 相对容易被不同语言的人认识和理解。许多人都说汉字难认难学。如果把汉字作为表音的文字符号, 那当然难认难学。如果给学生讲清楚字的结构, 说明白字的理据, 字义印入脑海, 字形自然就牢记在心。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 难和易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把简单的知识科学化, 把科学的知识基础化, 把基础的知识大众化, 再借助计算机、手机等高科技产品, 难往往会变成易, 复杂往往会变成简单。想当年计算机问世后, 有人说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 结果恰恰相反!《易经》系辞说:“易则易知, 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 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 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 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意思是说:平易就容易了解变易之理, 简约就容易使人遵从。容易了解就有人相亲附, 平易遵从就可以建功立业。有人亲附就会长久处世, 可以建功立业就能壮大发展。处世长久是贤人的美德, 建功壮大是贤人的事业。明白平易和简约的乾坤大理, 就可懂得天下的道理。懂得了天下的道理, 就能在天地间居处适中妥当的位置。

世界上的语言有几千种, 每学习一种语言都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如果各国、各民族人都学好自己的母语, 然后大家都去认识一种表义的通用文字, 再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 让各国、各民族的人民用最乐意使用的母语和外界人交流, 岂不更好?

所以说世界需要一种“通用文字”。

参考文献

李宇明2015《“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人民网-人民日报

靳光瑾2015《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上的讲话》,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网。

8.必修三第一单元训练(一) 篇八

1. “大器晚成”、“大象无形”、“质真若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源于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 )

A. 《春秋》 B. 《道德经》

C. 《论语》 D. 《韩非子》

2.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

A. 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 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 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 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3.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 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 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 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 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4.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

A. 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 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

C. 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 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5.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造就了大批地方乡绅,他们实际上成为基层地方治理的中坚。在‘皇权不下县’的制度下,乡绅集团是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的中介与桥梁,以儒家伦理的名义整合基层社会。”这表明科举制的实施(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强化价值认同

C. 有助于基层社会有效治理

D.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6.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譬如扇子只是一个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在此,朱熹主张( )

A. 感知是先验的、第一性的

B. 物质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形而下的扇子是具体的存在

D. 理是先于物质存在的实体

7.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

A. 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 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 建立法治社会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8.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这种对人心本体的界说与下列哪一思想是一致的( )

A.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C. “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二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D.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10.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B.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四则言论: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残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度,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言,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哀,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 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4)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9.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名句 篇九

1、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穷饿无聊,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3、死而死矣,____________,层见错出,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4、所谓誓不与贼具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5、生无以救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南录后序》)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

7、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__________ ,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大阉之乱,___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__________?(《五人墓碑记》)

9、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10、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君亦无所害。

12、____________,不仁;____________ ,不知;____________ ,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13、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必积其德义。

14、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____________________ 。

15、君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有作,__________________ ;

念高危,________________ ;惧满溢,________________;乐盘游,________________ ;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 ;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想谗邪,________________ ;

恩所加,________________ ;罚所及,________________。

16、总此十思,__________ ,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则智者尽其谋,__________ ,

仁者播其惠,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可以尽豫游之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不言而化。(《谏太宗十思疏》)

1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况于将相乎!

18、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19、吾入关,__________________ ,藉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成语:秋毫无犯)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1、______________ ,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成语:劳苦功高)

22、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何辞为。

10.通用技术必修一 篇十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用心一也。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指南录后序》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予羁縻不得还。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间以诗记所遭。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五人墓碑记》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谏太宗十思疏》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相如因持璧却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礼节甚倨。舍相如广成传。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臣等不肖,请辞去。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秋水》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鸿门宴》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君安与项伯有故?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非攻》

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滕王阁序并诗》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披绣闼,俯雕甍。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六国论》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项脊轩志》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某所,而母立于兹。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报任安书》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渔父》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兰亭集序》

11.必修一第二单元训练 篇十一

1. 阅读下列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雅典

人口

总数\&雅典

公民

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

形式\&程序\&罪名\&陪审员\&审判员\&产生

方式\&约40万\&约4.2万\&6000\&501\&抽签\&举手\&一审制\&慢神和

蛊惑青年\&]

依据表格不能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问题是( )

A. 民主范围狭窄 B. 参政方式原始

C. 雅典社会衰落 D. 国家权力滥用

2. 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A. 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政治文明

B. 古希腊城邦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 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 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3. 希腊古典文献中反映出来的基本是反民主政治的意识形态传统,伯里克利的葬礼演说是少数正面阐述民主政治的例子。上述现象表明了雅典( )

A. 民主制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B. 社会精英不认同该制度

C. 民主制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D. 民主制受到广泛反对

4. 法国学者费奈隆(1651—1715)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②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 ③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 ④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 伯利克里说:“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雅典的“独创”是( )

A. 城邦政制基础上的直接民主制

B. 五百人会议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C. 氏族贵族奴隶主成长为新的政治力量

D. 官职向一切人民开放,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6. 希罗多德在《雅典政治》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反映材料所说的变化的改革是( )

A. 梭伦改革

B. 克里斯提尼改革

C. 伯里克利统治前期的改革

D. 伯里克利统治后期的改革

7. 下列人物中,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是( )

A. 伯利克里 B. 查士丁尼 C. 柏拉图 D. 梭伦

8.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规定“法勿因私而立”,第三款规定“授权之狱官或仲裁者,经查决狱讼而取赂者,当诛”,第八表第十二款规定:“适逢夜盗,杀之无罪。”《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体现出( )

①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 ②保护有产者的利益 ③强调了司法程序的严格 ④体现公正的法律观念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他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上层阶级

C. 罗马法为巩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D. 罗马法起着管理社会的职能,稳固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10. 古罗马时期的波利比乌斯试图解释罗马成功和希腊世界败于罗马的原因。他认为罗马共和政体是兼有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因素的混合政体,执政官是君主制成分,元老院是贵族制成分,公民大会则是民主制成分。这三者相互牵制和配合,形成了最好的政体。据此可知波利比乌斯( )

A. 准确描述了罗马社会

B. 全盘否定希腊民主制

C. 初步提出了权力制衡

D. 认为政体合理重于法律

二、非选择题

11.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片段

材料二 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在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迈克尔·H·哈特(美)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雅典民主制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在雅典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查士丁尼法典》的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谈谈古希腊与古罗马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巨大贡献。

1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如果(公民)大会通过了某项议案,那么这一议案就成为所有公民必须遵循和执行的法律……其中的一些重要法律要委托大会秘书刻碑存证。碑文的开头必然是“议事会和人民议决”,或仅仅是“人民议决”……雅典民主政权机关的运作机制和操作程序,以及不同构成单位之间的整合关系正是依赖这些法律才得以存在和运行的。

——《世界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第3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

(1)材料一划线部分的内容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征?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雅典民主政体包含哪些政权机构?它们的存在和运行靠什么来维系?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地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雅典和古代罗马政治生活的相同点。

12.通用技术必修一 篇十二

很多文章在编入教材之前要经过编者的删改, 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2009年5月, 一篇题为《818我们以前的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 (“818”是网络用语, 意为“扒一扒”, 笔者注) 的帖子, 引发了广泛关注。帖子里提到初中课文《口技》被删改, 并复原了文章。《口技》全文不过五百余字, 而表现口技者妙绝技艺的两段删改竟有七八处之多, 被删文字达七十余字。虽然教材删改早就公开化, 但如此大刀阔斧, 却也让人十分震惊。同年6月25日, 《南方周末》以《教科书:删得掉的文字, 删不掉的“秘密”》为题, 进行了跟踪报道, 教材删改问题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高中课文里的经典篇目《荷塘月色》中“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荡着小船, 唱着艳歌”之删删补补, 尽人皆知, 此不多言。随手拿起一本教材, 就如苏教版必修一, 略加比较, 发现好些课文也被删改过。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 原文共有“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恋爱”“青春”五部分, 入选教材后, “恋爱”不见了, 这段文字有七百余字。老舍的《想北平》也挨了编者的手术刀, 虽不是大段大段, 但“微创手术”却也密密麻麻, 笔者整理如下 (第一个数字是不同处编号, 第二个是段数, 第三个是行数, 括号里为原文) 。

(1) /1/1·如·果 (设若) 让我写一本小说。 (2) /2/1这个爱几乎是·想 (要) 说而说不出的。 (3) /2/3在我想做 (作) 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 (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 的时候, 我独自微微·地 (的) 笑着。 (4) /2/5言语 (语言) 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5) /2/7把内心表达出来 (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 (6) /2/7我 (之) 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7) /2/13每一细小 (小) 的事件中有个我。 (8) /2/15只是 (这只有) 说不出而已。 (9) /3/3但 (啊!) 我不是诗人, (!) (10) /3/4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 也对不住 (这不但辜负了北平, 也对不住) (11) /3/5因为我 (的) 最初的知识与印象。 (12) /3/6它 (是) 在我的血里。 (13) /3/7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予的 (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予的) 。 (14) /4/1伦敦、 (, ) 巴黎、 (, ) 罗马与堪斯坦丁堡。 (15) /4/2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 (;) 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 (;) (16) /4/5巴黎更近似北平, (——虽然“近似”两字要拉得很远——) (17) /4/6和没有家一样·地 (的) 感到寂苦。 (18) /4/7虽然 (自然) 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 (19) /4/8可是又未免太旷, (;) (20) /4/12我可以快乐地 (的) 坐一天。/5/1·虽说 (论说) 巴黎的布置 (已) 比伦敦、罗马 (伦敦罗马) 匀调得多 (·了) , 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差点事儿) (22) /5/3 (几乎是什么地方) 既不挤得慌, 又不太僻静, (:) 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 (;) (23) /5/5与住宅区不远。 (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24) /5/7不在有许多 (好些) 美丽的建筑。 (25) /5/10还可以看见北山·和 (与) 西山呢! (26) /6/1好学的、 (, ) 爱古物的 (, ) 人们自然喜欢。 (27) /6/2我不好学, 也没钱买古物, (。对于物质上, ) 但我却喜爱…… (28) /6/4可是北平 (此地) 的“草花儿”很便宜。 (29) /6/6种一院子花。 (, 即使算不了什么, 可是到底可爱呀。) 墙上的牵牛…… (30) /6/7·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 (31) /6/8至于青菜、 (, ) 白菜、 (, ) 扁豆、 (, ) 毛角斗、 (, ) 黄瓜、 (, ) 菠菜等第…… (32) /6/9直接由城外担来 (·而) 送到家门口的。 (33) /6/12几乎有诗一般 (诗似) 的美丽。 (34) /6/12果子有不少是从 (由) 西山与北山来的。 (35) /6/13西山的沙果、 (, ) 海棠, 北山的黑枣、 (, ) 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呀!) (36) /6/14 (哼, ) 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 (美国的橘子包着纸, 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 (37) /7/2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 (, ) 菜、 (, ) 水果。 (38) /7/3从它里面说, (它) 没有像伦敦的那些…… (39) /7/4从外面说, 它紧连着园林、 (, ) 菜圃…… (40) /7/5确实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 像我这样…… (41) /7/6或许 (或者) 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了) 。 (42) /8/1不再说了吧, (;) 要落泪了。 (, ) 真想念北平呀!

二、《想北平》删改的“是”与“非”

稍加罗列, 一千八百字不到的文章, 删改就达四五十处, 如果是拿起红笔在作文纸上修改, 那肯定是“红压压”遍地开花了。还别说, 编者真有拿了他如椽大笔, 把老舍的文章当作学生作文随意删改的倾向。而如此大规模的删改, 不可谓不大刀阔斧, 甚而触目惊心。我们来把这些删改大致分析一下。

一是标点符号的修改。像句 (14) 、 (15) 、 (19) 、 (21) 、 (22) 、 (26) 、 (31) 、 (35) 、 (37) 、 (42) , 都涉及标点符号的修改, 主要是顿号、逗号、分号的用法, 编者的修改无疑都是正确的。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 (1936年) , 标点符号的用法还远未成熟, 有许多用法是不符合《标点符号用法》 (最新版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 规范的。

二是助词、介词、连词等虚词的修改。助词如“的”“地”, “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地”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 我们都懂这个道理, 但在老舍著文当时“的”“地”混用是比较普遍的。像句 (3) 、 (17) 、 (20) , 编者的修改无疑是正确的, 也是必要的。句 (11) 原文中第一个“的”是多余的, 可用可不用。

介词、连词的修改情况要复杂一些。笔者认为有些修改是正确的, 有些修改则值得商榷。句 (8) “只有”常与“才”搭配使用, 原文中“这只有”令人费解, 修改后简洁明了。句 (18) “自然”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 用在此处也能讲通, 但不如换成“虽然”, “虽然”与“可是”是一对关联词, 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句 (21) “论说”与“虽说”, 用法同句 (18) 类似。句 (32) 原文中的“而”其实是文言的遗留, 在白话文中省去更显简洁。句 (34) “由”与“从”都表示起于 (起点) , 但“从……来”更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句 (41) “或者”有“或许”之意, 但它常作连词, 表选择关系, 改为“或许”更恰当。另外“只有……才”是一对关联词, 应成对使用。

值得商榷的修改如句 (1) , “设若”“如果”都是“假如”的意思, 表示假设, 两者完全是同义关系, 其实不需要改换。句 (10) 的改动也有些莫名其妙, “不但……也……”是配对的关联词, 倘要加“是”, 那也应该变成“不但是……也是”才好。句 (24) , “好些”本就是“许多”之意, 两者也是同义关系, 没有必要改换。句 (25) “和”与“与”, 作连词用时是一样的, 也没有必要改动, 况且此处的“与”改“和”, 那下文第六段第12行即句 (34) 中“西山与北山”的“与”又为何不改呢?句 (33) “似的”其实就是“像……一样”, “一般”也是“……一样”的意思, “诗似的”也没必要改成“诗一般的”。

三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实词的修改。这种情况同样比较复杂。像句 (2) , “想说”就是“想要说”之意, 其表达要比“要说”更为充分, 编者改动是颇具匠心的。同样, 在句 (3) 中, 编者纠正了早年“作”“做”不分的错误。句 (12) , “是”表示判断, 该句本为存现句, 所以应该去掉“是”。句 (13) , 习惯用法还是加个量词“个”比较好。句 (28) 把“此地”直接改成其指代对象“北平”更符合文章把北平放在心里反复吟哦的氛围。但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如句 (4) , 把“语言”改成“言语”, 不知道编者是为了赶上时下“语言”“言语”之辩的时髦, 还是真觉得非得改过来才能真正体现老舍的原意。其实这种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东西, 还是不要随意改动。如果一定要改动, 那为何不把后文第七段第1行的“产生”改为“生产”呢?“生产”不是更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吗?句 (7) 中, 实在不明白为何要把“小”改成“细小”, “事件”本身就是“较大的事情”, 用“小”形容就已经突出其“较小”了, 非得再加个“细”, 实乃蛇足。句 (38) 里, 原文两处用“它”, 重复累赘, 但到底删去哪一个, 却应仔细考虑。从句子结构的一致性上说, 紧接的下文即句 (39) , 有“从外面说, 它紧连着……”的结构, 前后对应, 句 (38) 也应改成“从里面说, 它没有……”, 从而保持句子结构一致。

四是改变句子的结构形式, 也就是换成另一种表达, 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有些是应该作改动的, 如句 (3) , 通过句子分析, 原文重在“做事情”, 课文重在“讨老人喜欢”, 很显然, 改文更符合作者本意。句 (9) , 原文中的感叹有些突兀, “啊”表示赞叹或惊异, 而此处主要是遗憾之意, 且应为较为平静的叙述。句 (21) 改动后既简洁明了, 又符合语言习惯。句 (30) 改过之后句子层次更清楚, 意思更明确, 而且更符合作者的叙述腔调。句 (36) , “美国的橘子包着纸”的规范表述应是“美国包着纸的橘子”。有些改动则是令人费解的。还如句 (36) , 删去“哼”, 却无道理, 联系后文“还不愧杀!”自豪而俏皮之情溢于言表, 前面这一声轻“哼”, 显得必要, 它形象、生动地活画出那个以北平为傲的老舍。像这种不宜改动的还有句 (5) , “揭露”换成“表达”, 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揭露”是“使隐蔽事物显露”的意思, 它的对象不一定就是负面的, 不同于“揭发”。如果一定要改, 那下文第五段第7行的“喘气”为何又不改呢?因为一般理解“喘气”就是“激烈的呼吸”, 与“自由”不是矛盾吗?“一些”也是不能改的, 上文刚说“语言是不够的”, 而“微笑”“落泪”就可以把“不够”的补足吗?而只能“揭露”“一些”, 而不是“全部”, 更加体现了老舍对母亲对北平的爱之深切。“在外面”三字删去是不错的, 毕竟它与“揭露”义有重复之嫌。

五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句子或句子成分删除。如句 (16) , 编者删除了表夹注的两个破折号及其内容, 意即夹注内容是可有可无的。不过, 笔者认为, 保留这句话突出了巴黎与北平的相似, 就更好地为下文的转折对比蓄势, 从而更鲜明地突出了后者, 效果岂不更好?句 (22) , “几乎是什么地方”与上文有重复累赘之嫌, 删去无碍。句 (23) 中被删的句子, 其实犯了与句同样的错误, 作者把北平与中外代表性城市作过比较, 它本来就是第一, 不用再说了。句 (27) 的“对于物上”, 比较突兀, 且没有习惯的“对于精神上”之类表达与其相应, 亦应删去。句 (29) , 原文中句子被删去后, 整个句子变得更连贯、更流畅。句 (40) 还是不删去的好, 作者之所以要把“南”改为“西”或“北”, 是因为前文已提到北平的西山和北山, 陶渊明可以见他的“南山”, 而老舍也可以见自己的“西山”或“北山”嘛, 前后照应。而正因为作者可以悠然地见自己的“南山”, 也就是西山或北山, 才有下文陶渊明式贫寒而淡泊的人生状态在老舍身上的复现。

三、教材删改的“是”与“非”

文章进入教材可以经过修改, 这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 叶圣陶先生在担任人教社社长时就明确指出:“入选文章要加工, 思想内容要加工, 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叶老说得很明确, 加工表现在两个方面,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前述《口技》《十八岁及其他》《荷塘月色》其实就是因为其内容有“情色”之嫌, 编者担心这些内容会误导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而被删去的。虽然编者们为少年成长计深远之心天地可鉴, 但如此类无碍总体价值取向或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 只不过和所谓情爱有些联系, 就被舍弃, 未免有些迂腐冬烘。不过这都还情有可原, 毕竟我们教材更新的速度赶不上学生思想解放、信息获取的速度, 而且作为教材本就应该坚持守正出新 (守正以出新) 的原则。但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加工却是有讲究的, 一是语言文字必须加工删改, 二是尽可能地少删改, 三是删改一定要慎之又慎。

进入教材的文章, 其语言文字是必须经过修改的。课文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好范本, 也是推广规范汉语的最好载体。现代汉语在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语法、修辞等方面都有其规范, 作为学生所学到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 否则真会误人子弟遗祸无穷了。而实际情况是,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文章, 不管是大家手笔, 还是后生佳构, 大都存在不符合汉语规范的地方。前述对《想北平》中的标点符号, 以及“作”“做”、“美国的橘子包着纸”“美国包着纸的橘子”等的修改便是, 这些是必须进行修改的。也就是说, 凡是有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地方, 在进入教材之前都需要修改。

修改是必须的, 但原则是尽量少改, 尽可能地保持原貌。一篇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 很难想象这篇文章还适合作为课文选进教材。对于那些同义的词语, 即便原文选用的较为生疏, 但只要在通用的《现代汉语词典》里能找到, 笔者认为是不需要修改的, 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汇, 而且可以避免了词语运用向单一化方向退变。前述“如果”“设若”、“诗似的”“诗一般”, 就是这种情况。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的地方, 改了不一定就好, 原文不一定就不好, 只要无违规范, 一般还是保持原文为好。前述“语言”“言语”, 其实就是一个两可的用法, 改成“言语”, 就不见得特别高明。

修改的另一个原则是要慎重, 切忌随意。教材删改是没有错的, 但随意而不慎重其事就大错特错简直不负责任了。说得直白些, 就是对文章的修改是错误的, 不仅于完善文章无疑, 反而损害了原文的意图和情韵。前述“从它里面说, 它没有……”“从它里面说, 没有……”的修改, 就是比较随意的, 编者只看到了这个分句的两个“它”, 而没有看到就在后分句里的“从外面说, 它紧连着……”的对应结构, 实在草率、随意之极。还有像后文被删去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其实作者在这里既照应了前文地理意义上的北京“西山”和“北山”, 又再次表明了自己对北平的喜爱, 同时点明了其精神寄托, 切不可删去。

摘要:入选教材的文章加工表现在两个方面,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无碍总体价值取向或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 只不过和所谓情爱有些联系, 就被舍弃, 未免有些迂腐冬烘。但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加工却是有讲究的, 一是语言文字必须加工删改, 二是尽可能地少删改, 三是删改一定要慎之又慎。

上一篇:成功之道课程课后感下一篇:pe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