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农民新变化(精选12篇)
1.新农村新农民新变化 篇一
新农村 新农民 新风貌
乔家堡是名扬全国得乔家大院所在地,地处晋中盆地,位于祁县东北部,临近南同蒲铁路、108国道、208国道,距省会太原市40余公里,晋中市40公里。全村现有农户533户,人口1700人,常用耕地面积3119亩。
2003年以来,乔家堡党支部、村委会紧紧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发挥乔家大院旅游资源优势,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富裕、文明、和谐为总目标,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一起抓,不断培育新产业、打造新环境、树立新风貌、健全新组织,带领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奋力赶超,迅速走出了一条突出当地特色、符合当地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道路。2006年乔家堡村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乔家堡党支部、村委会先后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和“ 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为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榜样。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搞好党风、村风廉政建设,树立党支部、村委会良好形象。
乔家堡村不断开展先进性教育,坚持组织广大党员、村主干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规范党员干部自身行为,制定了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党员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及重大事项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党务、村务、财务实行定期公开制度;在街头设立举报箱、意见箱,在村委设立村民接待室,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村内主要街道设置廉政文化宣传栏,营造廉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村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建设新农村,经济是支撑。
乔家堡村两委紧紧抓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结合乔家堡村的村情和实际,充分发挥乔家大院旅游景点的优势。在乔家大院开发近十年的时间内,建成了乔家葫芦园和民俗信仰馆;同时秉承晋商精神,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现全村经营有餐饮旅社26家、旅游纪念品小摊点120家,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村民还经营起了30余辆旅游出租车、40余辆货运大卡车,吸收了全村近80%剩余劳动力,村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群众性教育、体育、文艺、医疗、计生等公益事业的发展。
2003年以来,乔家堡先后投入1800万元进行公共设施建设,新建村委办公楼一座,统筹村内各部门实行统一管理,高效运作,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建成高标准小学教学楼,并添置了娱乐教学设备,形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一条龙服务体系;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新建了高标准篮球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休闲广场的新建,更为村民们丰富的活动提供了舞台,村内聘请专业老师指导村民进行太极拳、健美操等健身运动,晚上近三百名跳舞爱好者在领舞的带领下翩翩起舞;为给老年人提供学习、娱乐和生活,空间,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村内新建了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和敬老院;医疗卫生方面,建立起配套齐全的村卫生所,服务达到了甲级标准,做到了村民头痛脑热不出户、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的及时服务;村计生服务站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定期向村民宣传计生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等知识,提供生殖健康保健用品咨询、并为育龄村民办理相关手续;景区治安办联合村“饭店协会”、“摊点协会”,建起了以守点、巡线、控面于一体的“三级管理四级防范”网络,实现了景区零发案的目标,确保了景区治安状况,用心打造了游客游得放心、购得舒心、玩得满意的优质旅游品牌。
构筑信息服务站,搭建信息平台,服务村民,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讯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信息服务站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统一平台,它积极承担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就业和科技下乡等信息工作。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教育等方面信息咨询和服务,提供现代种养技术、生产经营、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和体验,提高了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和信息技能;播放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情况,宣传本地旅游、自然资源、产业优势、特色产品和历史文化等;乔家堡信息服务站还联合乔家堡农业合作社进行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代理电信话费、电费、闭路费、水费收缴等无偿服务,使农民不出村即可办理相关业务事项。
合理规划,整治村容村貌,全面建设和谐亮丽的新农村 乔家堡村的路面硬化率已达100%,环村林绿化已覆盖全村,路灯等基础设施配备完善,设有专门的环卫队、清洁队、花草养护队,日清日洁,确保了景区环境卫生的净化。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乔家堡现已建成拥有三十套住宅的村北小别墅区,在建的拥有五十套住宅的村南小别墅区也初具规模。为方便村民日常购物,在现有两个便利店的基础上,正规划大型超市的建设。乔家堡村呈现出科学规划,干净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风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努力奋斗,加快发展,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乔家堡村建设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2.新农村新农民新变化 篇二
1 因地制宜, 灵活施教, 大胆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结合当地产业, 按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抓好学用结合, 开展多形式教学, 确保顺利完成每一学期教学时数。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知识传输与技能培养并重、田边指导和生产实习并融、在校学习与跟踪服务并行的办法, 以方便农民学员学习为宗旨, 开展送教下乡, 我们按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单位分片集中招生, 并把教学班设在乡镇, 让指导教师下乡到教学班开展教学辅导, 这样做既节约教学成本, 也方便学员就近参加学习, 缓解工学矛盾,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学习积极性。海阳市农广校最大特色是送教下乡、半农半读、低成本运行、到乡村办班, 实施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双证制 (中专学历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 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累计承担阳光工程培训4500人次,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0000人次, 职业技能鉴定1200人次。优化教师队伍。在大力培育本校教师的同时, 聘请青岛农学院等教学和技术推广单位共30多位中、高级专家作为外聘教师, 整合师资资源, 保证教学效果。为海阳现代农业建设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
为提高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切实提高农民学员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 农村中专生培养坚持特色办学:
一是深入基层, 送教下乡。农村中专生培养教学班设在农村。面向全市招生;结合当地产业、体系建设 (如农村信息员、农村食品质量督导员) 等开展培训工作。
二是方式多样, 内容丰富。农村中专生培养教学主要包括学员自学、媒体教学、面授辅导、实训、专题技术讲座等环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手段灵活, 方式多样。
三是结合实际, 开展讲座。除统一面授学习外, 学校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生产季节实际需要, 开展农民急需的、针对性强的培训, 如蔬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养殖管理技术等各类专题讲座及实训, 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经过几年努力, 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效果显著。通过学习, 农民学员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生产技术、文明程度等明显提高, 涌现出一批带头致富的典型学员, 在蔬菜种植, 畜牧、果树种植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实现了增收, 成为了致富带头人。
为充分发挥典型学员带头作用, 营造更加浓厚学习氛围, 对典型学员学以致富的事迹大力宣传, 得到各级部门的肯定, 通过挖掘宣传典型, 扩大了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的影响力。
2 规范制度建设, 狠抓教学质量管理
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多年来在教学管理上, 海阳市农广校高度重视质量建设。为办出海阳特色的农业中专教育品牌, 我校始终围绕抓好、做实教学管理, 在确保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在培训教学过程中, 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注重技能的培养, 从而提高农民的从业能力。我们在学员中普遍开展了免费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通过学习和技能鉴定结合, 农广校毕业生同时具有省教育厅颁发的中专毕业文凭和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为适应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把提升农民素质、依靠科技进步、为民办实事体现政府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做。在全市形成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
3 扎实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 开展了“梯次培训”。一是农民辅导员培训。通过集中授课、致富典型现场讲解、专家答疑等多种方式, 进行分班、分期集中时间重点培训, 切实提高其科技综合素质和示范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 与农民辅导员建立了“点对点”联系制度, 加强跟踪服务, 农技人员进村指导每年不少于1次, 确保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示范农户培训。经培训后的农民辅导员通过技术示范、咨询服务、现场指导等方式, 对本村示范农户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培训。对主导产业比较突出的特色专业村, 由农民辅导员提出要求可聘请专业培训教师直接到村对示范农户进行培训。三是普及性培训。在实施完善好对农民辅导员和示范农户培训辅导的基础上, 利用广播、电视、明白纸、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 切实搞好面向全市广大农民的普及性培训。根据农时季节需要, 及时利用广播电视播放有关节目, 在电视台、《今日海阳》开设农业科技讲座栏目, 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辅导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 实行网上发布信息, 强化现代网络信息服务;设立了农技专家咨询服务, 及时解决了部分农户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屋, 作为农民查阅资料、交流经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 切实提高了培训效率。
4 明确培训内容
市农业局组织农技人员,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征求农民辅导员的意见和要求, 根据各个乡镇、村的实际需要和主导产业优势确定了培训内容, 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重点开展优势产业增产增效技术培训, 主要包括小麦、玉米、蔬菜、果品、养殖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加工技术培训, 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 拓展设立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专业培训。同时, 还开展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和农村政策培训。对面上的广大农户重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村政策法规, 以及多方面的普及性知识教育培训。
5 加强了对培训工作监管
一是加强培训监管。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领导小组定期对培训情况进行调度, 切实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常设工作机构, 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除了做好农民辅导员的监管外, 通过电话、现场询问等形式, 深入示范户调查了解培训开展情况;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情况进行监督, 切实保证培训教师到位, 培训内容真实, 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完善培训机制。组织专门人员, 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 确保参加集中培训的农民人手一份, 实现对全市农民的普及培训。认真组织对农民辅导员、示范户的集中培训和对全市农户的普及性培训, 加强对培训工作特别是辅导员的指导, 严格执行省、市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要求。
3.新农村需要教育 新农民需要培养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民;培训;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18-1
我国现代教育的起步较晚,在农村教育体系并不完善,“读书无用”的说法在部分农村还较为流行,现代教育体制在农村发展并不稳固。在农村首要的是扭转农民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把受教育当成一种思想负担,让他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农村耕种技术的进步,科技种田已经深入到农村,正在取代传统的耕作模式。所以,新农村需要教育而且要与现代化教育接轨,新农村需要培养,培养成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因此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人才强农战略,加快培养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队伍,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在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农产品经纪人、村级班子成员、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服务管理人员、种养大户和有志于农业创业的农村青年等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农村“好青年”的招生工作。
对我国农村人员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较为复杂的教育工作。要采取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培训,根据他们本身的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对农村人才的培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村教育也要从小抓起。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科技社会,从事农业生产也要掌握相应的技术,这是科技种田的需要。如果没有文化,得不到相应的教育,那么就无法承担新型农民所具有的责任,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唾弃。从小抓起,打好教育基础,成为新农村发展的支柱性人才。第二,进行再教育即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指整个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不论其内容、水平、方法如何,是正规的或是非正规的,不论是延续或是取代学校和大学进行的初步教育以及在企业的学徒训练。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使他们转向新的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成人教育从某方面来讲是对缺乏教育人员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通过全国成人高考正式录取后,设置了与之相关的专业,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四个类别。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别看这些学生平时作事雷厉风行,谈到学历,个个觉得是一个软肋,政府及学校给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这些人圆了大学梦,当然大学文凭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是更为重要的。
1 函授教育面授课的基本现状
多年以来,函授教育的面授课作为成人教育的传统学习方式 ,渐渐出现了一些学生到课率不高,面授辅导课学习氛围不浓等现状。但是这些农民大学生的课我们进行“量身定做后”,满足了这些学习者的学习的需求,在课堂上他们认真听讲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2 丰富面授课内涵、创新面授课形式、提高面授教学效率
在面授辅导课中,教师的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面是通过各种真实的案例面对面的与学员进行交流,从中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多是一线的操作能手,但是理论水平上是相当欠缺的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3 服务工作的支持——班主任的作用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引导者、培育者,在班集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班主任受教育程度以及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速度和学习质量。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心理的塑造者,对学生心理发展、心理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班集体思想觉悟的高低,学习氛围、组织纪律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于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有关。如何建造一个好的班集体,应从建立一个好的师资队伍开始,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队伍、管理团队很难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班集体。从这几方面可以看出,班主任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所以加强班主任工作也是提高学习支持服务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S].2005.
[2] 任保国,张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28(1):14-18.
[3] 周志祥,范剑平.农村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 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
[5] 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新农村新农民新变化 篇四
“去乡下扶贫呀。”妈妈说。“扶贫?是不是精准扶贫呀?”我追问到。“是呀,你怎么知道精准扶贫的?”“妈妈,我看你是越来越糊涂了吧。”我笑着说,“之前在《厉害了我的国》里面,不是介绍过精准扶贫的吗!可是精准扶贫为什么是你们做呢?”我打破沙锅问到底。“当然是我们做呀,因为我们是党员,现在农村还有很多人因病、因残生活很不好,党一定要让我们所有的人民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妈妈耐心的为我解答。我想,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就要求妈妈带我一起去。
可是一坐上车,我突然想起了让我坐立不安的小路,坑坑洼洼的,自从老太去世后,我有两三年没有去过农村了。一想到这里,我就后悔了当初的选择,唉!我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现在回去恐怕也不行了。
我一路担惊受怕的,身子坐得笔直,深怕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小路把我的胃颠了出来。咦!为什么走了这么久,我一点感觉也没有,不想吐而且还睡了一下。我把头探到车窗边往外一看,让我目瞪口呆:原来凹凸不平的小路,竟然变成了宽大的水泥路。
妈妈把车停好后,我们下车走了一段路,我看见很多非常漂亮的两三层小楼,家家户户的家庭条件也越来越好,跟县城有的一比呢。路上很干净,那些污水、牲畜的粪便也不见了。我们走到一个砖房门前,走了进去,里面黑漆漆的,和之前的那些房子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我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座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夫妻,大妈患病躺在床上很多年,大伯是个木工,身体也不太好。大伯一看到我们来了,赶快迎了过来。妈妈说:“大哥今天在家呀,大姐最近身体还好吧?”大伯感激的说:“嗯!嗯!好呢。多亏你们帮我们种的茶苗,今年茶叶季总算是挣了一些钱,还帮我介绍了附近的木工活,你看,我前几天新换了一个大一点的液晶电视,她一个人在家也好看看电视打发时间,真是谢谢你们、谢谢党呀!”
这时,我突然很想上厕所,可是我一想到农村的厕所……我还是等回家吧。妈妈似乎看出来了,问我是不是想去厕所,我点点头,又飞快的摇摇头,妈妈笑着说:“现在农村的厕所也很干净的。”我忍不住了,只能去看一看了。大约走了一百米,我们就到了一个公共厕所,我走进去一看,哇!真的很干净,和以前那种气味刺鼻、苍蝇蚊子乱飞的路边小木屋厕所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走出来,妈妈正在路边和几位乡亲在聊天,一位大娘说:“现在政策真是好,你们经常过来看他们一家,还帮他们种茶苗采茶叶。”另一个奶奶说:“那是的,现在共产党是真的好,帮农村修路、改善环境,现在出门也方便了,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
我一边看一边听着,远处小操场上几个人正在体育器材上锻炼身体;小溪里清澈见底的水,水声轻快的演奏着快乐的乐曲;我抬头望去,今天的阳光真好,远外碧绿的青山突兀森郁。
党就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精准扶贫给了多少人安稳的生活,美丽的乡村建设让大家真正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是在阳光下幸福成长的一代!
作者:祁山小学406班 黄宬晞
5.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篇五
【摘 要】:建国之初,中国一穷二白,社会百废待兴,我国是个落后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当然实际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对于农村建设来说,更为亟待的是打破目前城乡二元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字】:“十一五”;“三农”;“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变化
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四位一体”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四位一体”的中国农村社会,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组成,每个方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共存于农村社会这个整体之中。生产方式分散、公民素质不高、农耕意识厚重、公共产品短缺。长期以来,为保证城市工业化顺利进行,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城乡分治的惯性思维方式。在粮食短缺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通过农村内部的各种途径安排,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基本上还能维持,然而,在农村经济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就显得难以为继了,特别是在城乡差别日益加大的状况下,甚至还引发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重新思考以及对社会未来的担心与忧虑,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始,在国家政策、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农村农民百姓的艰苦奋斗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部的各个部分、各要素、各环节都是密切相联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举全社会之力
量建设新农村,农村和农业发展了,又会给工业和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因此国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方针。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跨越农业时代的重要标志。2007年秋季,全国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务”。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务院一号文件是针对“三农”问题,这是连续几年国务院一号文件针对于三农,足以证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因此,国家政府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出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引导和帮助农民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等。“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新农村建设以前,农村还很不和谐。很多农村是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畜禽乱跑,但如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村通上宽阔的柏油路,农家小院干净整洁,部分农民住上了小楼房,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高效环保的天然气。农民腰包鼓了,生活宽裕了,农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期间,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明显。粮食生产单产提高、总产稳定,蔬菜、西甜
瓜等经济作物发展迅猛,畜牧养殖生产稳定,产销衔接。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村容村貌大有改观。更重要的是,农村居民收入连年攀升,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如:衣服消费成衣化,膳食结构更加合理,住房宽敞、华美,交通、通讯费用增加,文化娱乐及服务消费支出大幅提高,电脑、空调、微波炉等高档的奢侈消费品已进入平常老百姓的家庭,农民在物质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日益充实。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也给我国农村的消费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这一切并非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国家、地方及农民百姓一起努力奋斗下取得的辉煌成绩。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镇街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依然突出。例如,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等。诸多的问题的出现,既有政策方面的不足,也有当地政府盲目追求政绩的表现,脱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的原因。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继续背负的责任;“三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农村区域发展大三的一名学生,可以说要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如何来建设新农村,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说起新农村,有的实现了农民的搬迁上楼人均产值也很高可是农民的再发展问题困难重重;有些表面看起来朴素内部却形成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环;有些正在蓬勃发展;有些却还是处于最原始甚至连吃饭问题都没解决的状态。这样一种最广大农民生活的村庄现
状,正反映出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结构日趋凸显。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防微杜渐,保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应当要寻找一种能适合现在一些落后贫穷农村发展的对策。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建设的城市化,而是呈现出外在朴素、内部软硬件建设全面发展的现象。也就是说农村的建设是完全在尊重已有环境的基础上,以不改变既有资源,着重于如何进一步保护、高效利用已有空间的理念下面开展的。比如说德国,一个在世界大战中重创了的国家,发展的速度是如此的惊人,其中的建设思路是否很有待探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目标,也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6.农村的新变化作文 篇六
今年春节,我随爸爸妈妈来到爸爸老家过年,如今的新农村面貌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车来到村口,以前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路已经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马路直通到了爷爷家门口。路两旁不仅栽了整齐的龙爪槐树,还种植了五颜六色的.花草,行走在路上,仿佛进入了一个大公园,漂亮极了。
以前家家户户住的低矮的石头房子,现如今都已是底上两层的小楼房,一色的大落地窗,家家窗明几净。晚上的路灯照耀着农村,使农村原来那夜晚间黑黑漆漆的脸,变明亮了,变的漂亮了。
清早赶集时,我和爸爸妈妈发现了公共健身场所,每一个健身运动品都被擦得干干净净,还有一个牌子上写着“大家一定多运动,身体健康最重要。”老人和小孩都在那里游玩,一看就知道大家很喜欢这个公共场所。
爷爷家中,已经换上了29寸的大彩电,以往那黑白小电视已不知去向。一家人围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看电视,有说有笑,别提有多快乐!原来在爷爷家室内都要穿上厚厚的棉衣,用煤炉子取暖,一会向炉膛内加一铲煤,既不卫生取暖效果也不好,而现在什么土暖气、空调、电暖气等等都派上了用场,房间内温暖多了,再也不用像熊猫似的穿了许多。
小朋友们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学校,他们坐在教室里上课,聚精会神,朗朗的读书声飞出窗外,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吃得饱了,穿得好了,睡得香了,农村的变化可真大呀!
7.小议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 篇七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具体而言, 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具体来讲, 培养新型农民就是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 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 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1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第一,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思想观念落后。广大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从新农村建设实际来看, 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 还是农民增产增收;无论是社会事业发展, 还是基础设施建设, 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全乡农民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 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 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很少, 绝大多数是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 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 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 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
第二, 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 农村劳动生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全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占有相当比例, 这些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技能素质, 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普遍较低, 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 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而这种生产方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很难脱贫致富;而大批外出的农村劳动力, 往往因缺乏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 不能从事复杂和技术含量高的劳动, 只能从事简单劳动, 其中大部分是脏活、累活、苦活, 而报酬却很少, 因此, 必须进行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来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 农民自身素质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道德意识。一些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犯罪, 一些人由于缺乏道德意识而损人利己。因此要从法律和道德等方面加强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农民缺少现代劳动技能, 大大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分析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 如果不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成为“空中楼阁”。建设好新农村, 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在许多时候, 当我们还在反复思考, 群众的实践早已经走到了前面。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激发出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 我们遇到的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
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从源头上抓好新农民素质教育, 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 实现职业转化的前沿阵地, 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切实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 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国家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为此, 我们要努力整合优化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 积极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 努力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 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 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与此同时, 要不断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法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要增强, 以宪法为核心, 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广泛普及;广泛开展依法治村活动,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 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要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 村务公开, 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另一方面,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需不断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农民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 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农村经济才会进一步发展。
第二, 科学规划, 将新农民素质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庞大工程, 而且由于时间跨度长、投资大, 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将其作为振兴农村经济, 帮助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 采取各种措施, 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 并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做好培训规划, 培训的内容、方式、地点、经费等要周全细致。同时, 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 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 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第三, 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新农民素质培训要结合主导产业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 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需求, 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 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学了能用, 用能致富。向农民传授科技信息、商品信息, 帮助他们提高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村委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 让农民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 使农民自己能很快富裕。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使全村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 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增强他们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第四, 充分发挥乡土拔尖人才和农村大户的带头作用。乡土拔尖人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 他们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 说话做事令周围的农民群众信服。而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先发展起来的富裕户、示范户, 在致富奔小康上走在了前面, 是周围农民发展生产的样板, 能够带动一片、辐射一面, 引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乡土拔尖人才本身是一把好手, 又是农民致富的帮手和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抓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 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势必带动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农村大户是培植优势产业的生力军。发展一个大户, 往往就能带动一大片, 发展农村大户, 为农村社会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发展农村经济, 就是要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大户聚集, 逐步形成以大户为主导的社会化分工格局。要加强种养、加工、营销大户, 目前数量还不多, 规模还不大, 层次还不高, 今后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引导、服务、保护力度, 在培育大户中培育优势产业, 在发展大户中发展地方经济, 发展农业市场面临的最大困难, 就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要进行研究、规划,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蔬菜、养殖等, 由村干部牵头, 引导农村大户参与, 实现农村大户和农民自主运作, 以实现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因此, 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他们发展壮大。让为农民服务的人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荣誉。
总之, 培养新型农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 也是一项艰苦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新型农民的培育, 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付出极大的热情, 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更需要用心呵护、细致耐心, 同时也需要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才有可能把他们造就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农民, 富裕的农民。只有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 才能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目标。农村稳, 大局稳;农村和谐, 全社会才能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昭文.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M].小城镇建设, 2006 (3) .
[2]朱彩霞.中国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的转变[M].理论学习, 2005 (11) .
[3]朱西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M].光明网论文发表中心.
[4]张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农民素质[N].中国人事报.
[5]吴德珠.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N].中国人事报.
[6]周国兴.建设新农村需要人才作支撑[N].中国人事报, 2006, 3.
8.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八
1 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
一是要发挥职业高中作用,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学会一些致富的专业技术。二是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机制,如推行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乡镇派干部进村等形式开展培训。
2宣传现代市场经济,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愈加强烈的当下,它要求农民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约束意识。因此在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的同时,把市场竞争意识贯穿于各项服务之中。同时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市场竞争的成功典型,努力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调动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
3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一是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工程。二是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法制教育。利用春节期间外出人员回乡的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月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借助广播、电视、戏剧团送戏下乡等多种载体,以生动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并倡导和谐社会的理念。四是广泛开展以“一学三讲”为主题的法制教育活动。
4 健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要加强党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政策,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二是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应主要用于硬件建设上,如图书、表演器材、设备、场地建设等。
9.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篇九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万真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合力联动,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起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源泉。
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才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首创精神,才形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种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旧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造福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二、当前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个别地方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
(二)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
(三)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三、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兴文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重点建设麒麟苗族乡三合村、仙峰苗族乡大元村等18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三)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要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我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认真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步伐,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殖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四)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要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
10.西峡:新农村开启农民新生活 篇十
温馨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我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就医、孩子上学、交通出行都很方便,吃上了自来水,出门就有超市,还有文化娱乐广场,俺们这生活和城里人没啥两样!”刚刚入住回车镇垱子岭社区的王海东谈起新居的巨大变化赞不绝口。
来到垱子岭社区,看到一栋栋现代化楼房拔地而起,水泥路宽阔整洁,路两侧的绿化带生机勃勃,花草溢香,休闲文化广场、学校、敬老院、社区诊所、超市等配套设施齐全,在四面青山的映衬下,社区犹如夜空中镶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老王的带领下,走进他的新家,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
“俺们原来住的沟里既脏乱,又偏僻,且路面坑坑洼洼,生产生活极不方便。而新社区环境优美,现代化的设施和管理使生活变得很方便、舒适,劳动了一天,回到家就像到了温馨的港湾一样。”老王一脸幸福地说。
走进西坪镇牧牛岭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规划整齐的三层楼房。为了方便群众就近就业,社区一楼统一设计为门面商铺,二、三楼为住房。街道两旁的路灯、垃圾箱、下水道等设施一应俱全,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小集镇”初具规模。村民王彩凤说:“我们在一楼就业干活,在楼上生活,就业不离家,收入不减少,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蜜。”
在双龙镇化山社区、米坪镇米坪社区等风景如画的社区里,三三两两的群众在文化广场跟着音乐的节拍跳健身舞,文化书屋里坐满了看书的群众,视野在这里拓宽,精神在这里升华,书香的社区里温馨和谐。
像垱子岭、牧牛岭、化山、米坪这样,群众就近就业、以产兴村且规划科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在西峡有20多处。
希望的田野,幸福的生活 回车镇垱子岭社区10年前还是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450元。在村支书王海成的带领下,他们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在河滩上打井、修渠、建河坝,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种植猕猴桃6000亩。昔日贫瘠的河滩丘陵成了希望的田野,垱子岭村也成了远近有名的林果专业村,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万元。果农李富贵逢人便说:“俺村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全靠种猕猴桃发了财。”
正是因为垱子岭村大力发展猕猴桃高效产业,收入连年增加的群众才有了建新房、住新家的想法。村委会按照群众意愿,结合村情,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每户平均拿出15万元左右用于购房,县里对购房户进行定额补贴,建设了集垱子岭、陡沟、黄湾三个村于一体,占地面积达600多亩、居民达5000多人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社区,实现了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市民化的美好愿望。
双龙镇化山社区借助本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服务和休闲农业,建设农家宾馆和林果采摘园,让游客在山水画廊的游玩中体验了农家的乐趣,同时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农民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化山社区党支部书记符合顺介绍说:“为使旅游服务集聚区活力永现,我们将逐步引导部分农民走出纯粹的旅游接待服务业,从事多种经营,发展香菇、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使全村形成三分之一的群众从事农特产品经营、三分之一的群众经营农家宾馆、三分之一的群众为旅游服务提供后勤保障的一业为主、多业支撑的就业格局。”为解决就业问题,使社区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米坪镇米坪社区在附近建立了600万袋香菇示范基地,确保群众进社区收入不减少,生活水平上台阶。
宏伟的蓝图,不懈的追求
为使新型农村社区建出特色、建出风格,西峡县以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为先导,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分布等因素,结合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就业为本、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把全县科学规划为12个城镇型居住社区和36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时从产业支撑、社区管理、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等方面制定保障措施,勾画了零星户向中心社区迁移、村组向集镇靠近、乡镇向县城趋齐的新型农村社区科学蓝图,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
“在社区建设中,我县按照示范引领、梯次推进的原则,实施示范带动战略,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强力打造回车镇垱子岭社区、西坪镇牧牛岭社区、双龙镇化山社区、米坪镇米坪社区等一批精品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凸显示范效应。同时采取增加财政投入、整合项目资金、实施对口帮扶等办法,累计整合1.6亿多元用于社区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建格局。”西峡县委农办主任庞潜泽介绍说。米坪镇米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得到了该县财政、交通、教育、水利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建设了沼气池、健身游园、文化书屋、幼儿园等基础设施。
在产业发展上,该县围绕三个长廊(猕猴桃、香菇两个百公里长廊和北山GAP山茱萸长廊)的建设目标,按照“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理念和“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要求,强力打造华夏联诚果业公司、果然风情公司和华邦公司等以猕猴桃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张仲景大厨房公司等以香菇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宛药公司以山茱萸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了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三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农民收入65%以上来自三大产业,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全县已建成林果型、旅游服务型、食用菌种植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一村一品”专业村160个,形成了以产兴区、以区促产、产区互动的良性局面。
11.新农村新农民新变化 篇十一
一、基本情况说明
(一) 关于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分为两组, 一组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中的村民, 另一组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与推动者——农村中的村干部。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160份, 回收问卷116份 (其中村民调查问卷56份, 村干部调查问卷60份) , 有效问卷114份 (其中村民调查问卷55份, 村干部调查问卷59份) , 有效率符合要求,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村民基本情况汇总。
所调查的村民共有56人, 其中男性为80.36%, 女性为19.64%。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调查的农村基本状况汇总。
调查的农村共有47个, 其农村人口总数为104 582人, 主要劳动力52 833人, 占到50.52%。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整体看来较为一般, 很发达和很落后的农村所占调查比重较小。其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分布状况以及当地农村发展状况如表2所示:
二、村民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 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分析
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认识。
在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选择中, 有13.56%的村民将政府视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应该说大多数村民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 但仍有一部分村民并没有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真正意义, 将其视作一种简单的政府行为。
2.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的了解程度。
表示对新农村建设政策了解的仅占37.29%。整体而言, 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难以令人乐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广大农村的宣传力度不高, 且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3.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信心。
认为新农村建设目标难以实现的村民占到13.11%, 认为新农村建设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民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民利益难以得到政府的切实关注;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农村缺乏充裕资金支持等诸多方面。
4.当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活动内容。
仅有30.51%的村民表示当地开展过新农村建设的活动。可见新农村建设的执行力度并不令人乐观, 可能是当地政府仍在谋划布局, 也有可能当地政府并未将新农村建设给予必要的重视。其中, 新农村建设开展的活动主要分布在以下方面:环境美化、生活条件改善、相关知识宣传、管理民主化以及农民培训活动等。
(二) 村民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
1.农民对限制自身收入增长的因素认识。
(1) 自身原因包括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掌握的科技水平较低、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对农业以外的行业适应性差、就业难度较大且收入不稳定、工资收入低且增长缓慢、收入途径单一 (农业、打工) 等。 (2) 外部原因包括农村基础设施 (交通、水利等) 落后、传统农业高成本与低收入、新型农业规模有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行、农产品市场信息获取不及时、缺乏资金支持 (贷款难、招商引资有限) 、支农政策难以贯彻、农村领导发挥作用有限等。
2.农民对自身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在对“如果村里开展农民培训, 是否参加”的问题回答中。表示一定参加占42.37%;明确表示不参加占1.69%;表示视情况而定的占55.93%。整体而言, 农民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 成为新型农民, 即“四有农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 中国农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40%多没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农民愿意为自身培训承担的成本。
经计算, 农民为参加培训承担的费用平均约为259元/人/年, 大多数农民希望能够接受免费的培训。
4.农民的培训需求情况。
农民希望通过培训, 能够学习到以下方面的知识: (1) 农业方面:科学种田、新型的种植养殖技术等; (2) 法律知识:如《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 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如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开发以及农产品市场需求预测等方面的知识; (4) 其他:电脑知识等。
三、村干部调查结果分析
(一) 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分析
1.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认识。
在回收的59份问卷中, 有8份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政府, 占到13.56%。如果说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存有偏颇还情有可原的话, 那么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错误认识则是难以理解的。如果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都不到位, 则当地政府就很难成功组织相关活动, 很难有效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
2.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度与积极性的认识。
从村干部的视角出发, 仅有23.73%的村干部认为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很高, 69.49%的村干部则认为村民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一般, 另有6.78%的村干部则认为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二) 村干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
1.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1) 新型农民培养的计划性。问卷调查显示, 有明确的培养新型农民计划的仅有54.24%, 有33.90%明确表示没有制订农民培养计划。农民的培训工作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 为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当地政府必须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方案。 (2) 对新农村建设应该首先强化推进工作的认识。在对“新农村建设应该首先推进的工作”选择分布结果显示:当地政府对于培训农民的重视程度还应该继续提升。
2.新型农民培训的主要困难。
(1) 农民自身问题, 包括农民思想保守, 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接受培训的意愿不强;人员难以集中, 劳动力分散严重, 难以组织;农民素质参差不齐, 难以进行统一培训;农民的认知力和理解接受力不高等; (2) 培训的问题:培训经费缺乏;缺乏培训专家;专业培训人员聘请费用高、难度大等。
四、综合分析
1.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
调查反映, 很多农民甚至包括一部分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并不是很清楚。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型农民的培养等相关制度更是不甚清楚。致使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2.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据测算, 仅完成《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2006—2010年5 000万人的引导型培训和3 000万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就需要资金230亿元。对现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需要900亿元以上。所以,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3.建立农村多种教育模式,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中国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农村每年有60万左右的初高中毕业生, 由于不能继续升学而成为新增劳动力, 其中大部分是15岁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对于这部分既达不到法定劳动年龄, 又缺乏相应职业技能的农村新增劳动力, 有必要开展1—2年的职业义务教育。
4.根据农民从事的不同行业特点, 分类分批地进行培训。
对于习惯于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 应该重点进行农业知识 (科学种田、科学种植经济作物等) 方面的培训;而对于年轻的有创新意识的农民而言, 应该对其加强现代经营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通过对农村中的农民与村干部展开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村民与村干部两个主体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包括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对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指数等) 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 (包括培养新型农民重要性的认识、农民愿意承担的培训成本等) , 发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重点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加以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12.新农村新农民新变化 篇十二
根据我院的要求和社会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鼓励广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企业,通过参观调研、访问实习等形式,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前景,树立就业信心;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各系结合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调研活动,广泛收集信息,为下一届的“大学生创业规划设计大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鼓励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服务百姓。
我就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状况影响的调研我在寒假期间我使用了网上调查的方式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成就 文化方面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它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建新屋、铺新路就能完成,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包括经济发展问题,也包括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问题。对于广大贫困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来说,“扶贫”不仅仅是经济上、政策上的扶贫,文化环境的营造,“观念的扶贫”也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发展的最深刻内涵,就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因而,要想让农民不断提高素质,就必须营造能够让农民素质得以不断提高的文化环境。只有农村文化环境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素质提高了,农村的建设才能持续地进行并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轨道,快速、有效地推进,才能在低成本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理想的“新面貌”。此次调研活动特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就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农民的业余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1)、文化设施简陋
在于村民的交流中和自己的考察中发现,我家所属的村和旁边的几个村,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公共设施,没有图书馆,没有文化站,没有电影院,仅发现有一家书店,经营的主要是学生参考用书。村子中没有固定的电影播放时间安排,也没有自觉组织、参与广泛的文体活动。这种局面造成农民一年几乎看不到一部电影,也看不到什么文艺演出。
(2)、文化活动形式以看电视、打牌和闲聊为主
鉴于山区的缘故,这里的每家每户都装了卫星电视,农民每天的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就收看的电视节目来说,儿童一般是动画片,中年妇女主要是有关生活的连续剧,老人为戏曲。由于经济状况的影响,家中有音响设备和影碟设备的农户很少,只有较富裕的家庭才能看影碟。宣传方面,当地没有报纸,仅有的是镇政府主办的宣传国家政策的宣传单。而宣传栏、黑板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内容不够活泼,不能充分吸引人的注意。有的村中干脆就没有宣传栏及相关的宣传媒介。引人注意的是墙头标语在当地很盛行,“计划生育”“拒绝毒品”这些标语在村中随处可见,这也起到了政策宣传的作用。
闲暇时间,当地农民的大部分时间消耗在了打牌,打麻将这些娱乐活动上。村中没有开设网吧,舞厅,KTV等娱乐设施。
(3)、文化形态淳朴,村民主体意识淡薄
与当地经济来源较少和家家自给自足的生活相适应,这里的文化形态也比较淳朴,当地邻里关系比较和睦,互帮互助、交流频繁。
但是,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来说,村民自觉意识不是很强,比如村中有很多在文艺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就没有人把这些人组织起来,组成一个民团队,来传播地方特色的文化。(4)、封建迷信思想仍然在很大范围存在,迷信与信仰区分不清
以祭祀、祈福和诵经等为主要内容的庙会是当地村民集体活动的一个主要形式。每年观音的生日,庙里都会举行庆祝仪式,参与的村民较多。大部分信仰者为中老年农村妇女,也有少数年长的男性村民。在庙会的众多参与者当中,他们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消灾、祛难和祈福保平安上,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封建迷信。在庙会的仪式上也会有念佛诵经之类的法式,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他们并不明白迷信和信仰的界限。(5)赌博形式也在变换
在前几年传来一股买马的风气虽然抓的较严格但是还是在农村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度一般农民在家没事就看马书买马甚至看电视也传言可以看出中奖的数字,这种情况在我们那边较为严重。(6)旅游文化欠缺
拉动当地经济的另一个因素是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村没有一个自然风景区,山水相间,风光秀丽的地方。旅游业不仅可以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可以使当地的文化事业有所发展。我发现当地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旅游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至少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发展文化事业。当地政府没有充分发掘农民的特长,也没有挖掘当地的特色民俗,没有很好的开发民间艺术,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原因分析
就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对农村的调研,我发现:与几年前相比,这些农村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们调研的资料,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落后,农村文化设施欠缺。经济落后,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就目前状况来说,这部分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受到经济落后的制约,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相距甚远。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这些农村,农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了温饱的程度,可以说吃穿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在我们所调研的村子中,都没有发现专门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
2、政府的不重视。在农村的发展中,当地政府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经济指标为衡量发展状况大肆流行的时候,当地政府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文化建设视而不闻,造成的“一手抓”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公共文化设施,但是政策并未落实,很多这方面的资金没有得到落实。政府一味的关注经济,撇开了农民的文化需求,对农民的精神世界漠不关心,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3、农村文化市场机制不健全。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而市场这个有效的机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严重的缺陷,特别在这三个村中,并没有依据当地文化资源,来进行市场机制的分配,文化产品供给贫乏,质量不高;政府也没有正确的引导,吸引全国各地的文化界来参与当地文化建设,同时当地政府没有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培育一批文化企业,造就文化品牌。比如当地的宗族文化就很有特色,还有当地有不少的文化古建筑,但是都被淹没了。
4、文化生活单调,农民发展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据了解,多数农民的空闲时间都集中在看电视、打麻将和闲聊上。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村民很少看电影,村子里也没有正规的网吧和可供定期阅读的报刊书籍,农村整体文化生活比较单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到外地打工农民的增多,许多农民希望通过更为便捷的渠道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且大部分外出打工回来的农民表示能够得到专门的技术培训。由此可见,当地农村现有的文化设施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村民们自身发展的需求。
5、认识偏差,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意识不足。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多数农村居民都把时间集中在打工赚钱上,对文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调研中,我们发现,除了当地农村的一个追掉会能够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以外,当地村民很少自觉的组织文化方面的活动。
6、衔接不畅,农民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政策宣传引导尚未有机结合。一方面,农村的文化生活单调传统,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文化活动,农民的参与度却不高。这充分表明,在农民发展需求和政策的宣传引导方面还缺乏有效的介质来进行沟通,对于农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政策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效引导。
7、教育落后,农民素质发展受局限。
没有充分认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小学,由于教师待遇低和生活环境较差,很难吸引高素质的教师人才。继续教育方面,教育的落后主要体现在:第一,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农村青少年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之后,直接参与到劳动当中,导致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第二,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一定培训经费,并不是广大农村居民都能够承受的起。
8、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以祈福、祭天地、参拜神灵等为主要内容的集会,是我们所调研农村集中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活动占据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行为。以这些形式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文化思想阻碍着当地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农村文化的发展。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村的调查走访,我们认为要想充分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改善农村文化环境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深入考察农村实际,结合时代要求确立符合当前农村具体情况的文化发展理念。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农民群众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对农村、农民文化发展需求进行充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确立符合各地农村发展实际的文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加强物力和人力地投入,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基本设施的健全和专业人才的到位。首先要充分落实并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保证原有经费足额到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和多种资源的共同筹措和整合,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基本设施的健全。其次,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投入。一方面,可以吸引具备这方面素质的专业人才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事业中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当中具备文化艺术素养农民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人才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服务。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农民自发形成的文化活动小群体进行引导和规范,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文化社团。第三,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当前农村社会实际的文化建设制度。当前大多数农村的现有文化生活处于自发状态,主要是村民之间的一种不定期的简单活动,没有固定的设施和组织形式。“三下乡”活动虽然对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和加强农村乡风文明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形式在下乡范围、程度以及周期上都有待加强,并形成一套规范和管理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制度。
第四,丰富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充实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主要有: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这些形式有的在内容上比较充实,但是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与农民的生活实际和切身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并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有的在形式上比较活泼,但是在内容上却不能紧扣主题,起不到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和农民素质提高的作用。此外,受条件所限,这些形式并没有在农村完全展开。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对广大农民文化需求进行充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农民切身需要来丰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把“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充实完整,此外,还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三下乡”活动基础上补充“送网下乡”、“送观念下乡”等新内容。
第五,充分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提升农村文化氛围。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民的发展,那么农村的落后面貌的突破口也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教育的进步。同样,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农民的教育问题。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农村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收先进的教育办学理念,缩小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的差距。在继续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我们应该对没有继续升学的那部分农村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指导,让他们能够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并且根据各地实际,不同程度地缩小继续教育的成本。
第六,加强科普文化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思想。农民是中国迷信者主要社会群落之一,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经济相对贫困,信息渠道比较闭塞,比较容易接受迷信思想,另外,也比较因循传统落后思想,因此对于迷信思想的认同度也较其他迷信群体要高。如果对广大农村的封建迷信状况不采取相应抵制措施的话,农村文化建设的阵地就难以建立起来,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的科普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效抵制封建迷信思想。
以上是结合实际,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几点建议,需要补充的是,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还需不断地发展经济,同时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加强文化建设,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建设出健康社会主义新农村。
问题的存在是必然的,重要的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才刚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应该怀着满腔的热血,去期待农村的发展。经济方面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我于2010年寒假,前湖南省岳阳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岳阳市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岳阳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岳阳市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岳阳市市农工部部长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2004年岳阳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岳阳市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岳阳市岳阳市新农村建设,是岳阳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岳阳市省委常委、岳阳市市委书记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岳阳市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整合部门力量。岳阳市市31个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承担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健全了考核措施,并发挥部门的优势,围绕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局,制定了详细的支持参与工作方案,部门整合有力地牵引了农村各块工作的整合。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负责在今明两年内对全市的县乡规划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岗位培训;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等。二是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依据各级政府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将各方资金统筹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提高了各部门资金分散使用的效益。三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行企业、学校、个体工商户与村庄结对,建设新农村的“1+1”模式
三、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二)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现实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随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重大调整。岳阳市虽然将新农村的发展规划通过地方人大表决方式加以稳定,但因没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同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岳阳市的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岳阳市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岳阳市岳阳市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四)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县长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岳阳市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岳阳市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县长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
(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岳阳市岳阳市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新农村新农民新变化】推荐阅读:
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重点06-21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06-18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09-17
对发展新哨羊街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10-25
新农民技能学历双提升培训实施方案07-10
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08-12
新形势下农民自建房情况调研报告08-18
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模式及就业模式研究09-10
农村彩礼新规定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