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事材料迹

2024-06-30

教书育人楷模事材料迹(共9篇)

1.教书育人楷模事材料迹 篇一

播种爱心,收获硕果

自从1999年分配到重庆市璧山区七塘初级中学从事教育工作至今,我一直坚守在教育工作的最前沿,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并兼任政史教研组组长,经过了16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始终如一地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关心热爱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务实求真的态度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在这十六年的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了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育人工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恒心,需要我们具备更高超的育人智慧。所以我始终坚持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

一. 为人师表,严于律己

教师的言行、品德修养往往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留下永不能磨灭的痕迹,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已、做学生的楷模。我深知自己作为教师的重要,所以我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形成良好道德修养,从不有半点松懈,无论在工作时、在节假日我都恪守自己的原则:不与不良习惯沾边,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的人生观,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教师做到言正、身正,在学生当中才有信服力,只有这样我才能底气十足地教育有不良习惯或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才可以让他们心悦诚服。

二. 认真教学,潜心钻研

第1页 /共5页

教育,是爱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事业,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人的壮举,如一条静谧的小溪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我深知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就必须先让学生喜欢自己。“真水无香,真爱无言”,我用心作犁铧,播种智慧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份乐趣和一份不可推脱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我用爱心去关怀呵护他们,对孩子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求。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坚信,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有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我用爱为他们引路,用爱在他们的心里谱写一曲最美的歌。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在班中开展“超越自我”的教育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我,并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基础,智力状况,身体素质,性格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确定了他们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每月小结一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奋斗目标,对学生来讲切合实际,他们乐于接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了自我比较,又有了生生间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就是比谁的进步快谁的进步大。这样的进步是人人都可以争取的,也是人人都能通过努力达到的。因而,学生没有太重的心理负担,只要努力,就有进步,就能实现目标。这样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感,经常在他们心中荡漾,成为鼓励他们一步步努力前行的正能量。自从班中开展此项活动,后进生不再消极气馁,优生则谦虚谨慎,每一个孩子都能信心十足地面对每一天,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所以他们都特别喜欢上我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有了这种积极地心态,我所任教的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全区前茅。

三. 关爱学生,无私忘我

一个好教师首先得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善于跟他们交朋

第2页 /共5页

友,关心孩子的快乐、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所以在工作中我是用心和学生沟通,用“情”去感化学生,用“爱”去感动学生,使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让他们更多地能够体验到温暖、仁慈、宽容和幸福。自参加工作以来对学生的教育我始终遵循宽容善导的原则,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与学生交往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良师”,同时亦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益友”,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学生,与他们真诚相处。让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当学生出现过错行为或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我把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给学生听,让他们得到启发。这种理解、宽容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增强了,我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与学生的心更加贴近了,关系更融洽了,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动的关心学生,尤其对于班级里的后进生,我认为任何学生都有闪光点,只要细心留意,就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平常我善于抓住学生学习、劳动、班级活动中闪现的亮点,适时加以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后进生毕竟因其后进,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落下一段距离。为了使这个距离缩短,我还经常给他们另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来帮助他们。而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则用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用心去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李贞杰,在很多老师眼里是一个十分顽劣的男孩。总是跟社会上一些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劝导,成绩更是一塌糊涂。当我接到这个孩子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与他做朋友,潜移默化地改变他的一些坏习气,慢慢地这个男孩有了些许的改变。而彻底的改变他的一件事是男孩的父亲患了骨癌,这个曾经顽劣不堪的孩子从最开始的不懂事、不接受,到后来在我的帮助和教育下,他每到周末都去陪伴生病的父亲,让父亲在弥留之际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欣慰。虽然,父亲最后还是离开了他,但这孩子却得到了彻底转变,在我的教导和鼓励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璧山县来凤中学。

第3页 /共5页

我用心演绎着自己的教学生涯,用赤诚去铺就学生的成材之路,不仅解学生的学业之惑,还全心全意地解她们的思想、生活、人生之惑。在班里有个孩子叫刘童灿,他的性格比较孤僻,课上不爱发言、课下不爱和同学交流,当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先调查他周围的同学,以便我能更清楚的了解他的心理。经过调查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亲因常年从事皮鞋生产,因而不幸患上了肝癌,丧失了劳动力。因为父亲看病花费了巨额医药费,家里早已负债累累,家庭生活非常拮据,懂事的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准备辍学,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我知道这件事后,立即组织并动员全校师生进行捐款,消除了刘童灿的后顾之忧,慢慢地他爱笑了,爱和同学交流了,学习也更带劲了,最后这个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璧山中学实验班。每当节假日总能接到一个个来自学生的祝福电话和短信,与他们一起聊天互道祝福就成了我最快乐最欣慰的时刻。每每想到这些孩子,我常常感慨:教师,固然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艰辛,同样也有着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幸福!

四. 业务精湛、投身课改

作为教研组长我深知:“教研活动是载体,课改教研是先导”。所以我在组织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做好新课改的模范带头人,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率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参与到教研室和学校的教学研究中,在我校组织的优质课大赛中我多次荣获一等奖。在负责璧北片区的教研活动时,我还积极做好年轻教师的帮扶工作,认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仔细阅读分析年轻老师的创新课、研究课,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每次听课后,我都会认真评课,帮助授课者找出优缺点,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帮助她们尽快成长。

五. 孜孜不倦,学无止境

第4页 /共5页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不落人后,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时逢课程改革的今天,想走在课改的前列,我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在工作之余,我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多年来,我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自身学习上,我也不甘落后,在繁忙的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一方面坚持参加自学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使自己的学历达到国家的要求,另一方面我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进修学习,多方面充实自己努力使自己的学识成为能够给学生提供知识养分的“源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使学生受益。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工作中我播种爱心,辛勤耕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12年我荣获七塘镇“三.八”红旗手称号;2012年度被评为七塘镇优秀教师;2014年度被评为优秀教师;2013年我所任教得初三年级历史取得了全区第二的好成绩。2014、2015学年我再接再励,总结上期的成功经验,在面对新的学生新的学情的情况下,又连续两年获得全区第二的好成绩。每每取得优异成绩时,我和我的学生都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然而我知道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前方的路还很长,而教育之路永无坦途,也许还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事业的明天,今后我将立足实际以更大的热情,更认真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教改科研工作,在教育这片田园里继续耕耘,开拓。

第5页 /共5页

2.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小学材料 篇二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吴邵萍同志把幼儿园的孩子都看成了自己的孩子,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她爱孩子,每次与孩子措辞,她老是蹲下去,用温顺的拥抱和亲热的话语让孩子感触感染到暖和,被孩子们亲热的称为“吴妈妈”。在这样的大爱观念下,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在吴邵萍的眼中,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爱孩子也同样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只有我们真正的爱孩子了,才会去关心孩子。其实爱是一次和风细雨的交谈,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个淡淡的微笑和一点小小的安慰。这样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你的孩子不再对你敬而远之,也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再惧怕你;而变得喜欢你,也不会出现你一抬手就躲的局面了。老师对孩子的爱并不仅仅是教好书,尽到自己的职责,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与引导,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正所谓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

二、对待学校要“爱园胜爱家”。

27年来,她从未因家庭缘由而影响工作。,正值幼儿园创立南京市市级示范园时,她的父亲因车祸住院。白昼,她在园谨小慎微的工作。夜晚,她还在病院一边陪同不省人事的父亲,一边翻阅┞符理幼教材料,筹办第二天的工作。她父亲住院近一年直至逝世,她从未请过一次假。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小我得掉,从不叫苦叫累。素日老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幼儿园胜似自已的家,园里建立比家还主要。吴邵萍同志是我们所有老师学习的楷模。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积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端正了态度,也就决定了教学的起点,这才是做好事情的根本前提。我们要静下心,沉下气,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我们更应该凝神聚力,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以优质的教学回馈学生,回馈社会。教师的工作是很烦琐的,可当我们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时,有家长向我们道谢时,自己课堂教学闪现出一点火花时,工作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时,那种兴奋与激动又是难以言表的。那时,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只有辛勤耕耘的人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只要我们尽职尽责,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27年来,吴邵萍同志始终立足于幼儿教育的第一线,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她以实际行动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教书育人的楷模形象,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向全体党员树立了榜样。

在吴邵萍先进事迹的启迪和鼓舞下,我要更加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我们都是人民教师,尽管我和吴邵萍老师的教育对象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态度,那就是甘于奉献、甘做人梯。

3.教书育人楷模 心得 篇三

上周学习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启示录》感受颇深,现将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

人的成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个艰辛的过程,是一个人通过勤奋的工作、干出一番让人认可的成绩、并获得大家尊重的过程。当选的十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有七人45岁以上,年龄最大的81岁的于漪老师有着59年的教育生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或吃了常人吃不了的苦,或受了常人受不了的委屈,或做了别人不愿做的事,也享受到了常人享受不到的这成功。的确,做一位教师可能没有权力,但可以很有影响力;做一位教师可能没有财富,但可以很富有。

其实我们都知道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辛苦和奉献。放眼我们身边哪位班主任不是早出晚归舍小家顾学校?哪位当了妈妈的女教师不曾撇下自己哭闹的孩子来上班?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学生谈心等,年复一年地重复这些小事或多或少会消磨了我们工作的激情和创造力。通过学习楷模们的事迹,我们又一次受到鼓舞:心中有爱有责任,头脑中有目标有抱负时,所有的付出都如同农夫们含笑的播种。

二、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同样的课程,不变的教材,相似的学生使得教育极易变成简单机械的重复。而实际上每一届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每一天都会有新变化,每一节课都应是不同的。这十位老师的改革创新、科学教育的师风让我对课堂教学很受启发。

老子有句话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很适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师表面强大,看似掌控着课堂,其实在学生的注视下需要思路清晰,不能出半点差错,很辛苦;而听课的学生被引导、支配,看似很弱小,实则处上,因为他们要轻松的多,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也可以想着天南海北的事,很自在。正如此刻,在这几分钟内,我看似可以畅所欲言、掌控着会场,其实除了让自己思维高度集中于发言,我实际上谁也掌控不了。而如果想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最好的方法是让大家“强大”起来:稍作准备后小组内部依次呈现自己对此事的观点。这样大家马上就会动起来,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进而就会远比只听讲收获大得多。所以,课堂上的我们应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和任务,让课堂成为他们的舞台,而我们只需做个有智慧的指导者,这样或许才能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

三、学习他们建精神家园

这十位楷模教师在当选之前也是像我们一样默默无闻,过着属于自己的平凡的日子,在各自岗位上倾情奉献、默默地尽着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们要学习他们创建自己丰富的精神家园。

1.养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心态决定效率和幸福指数。当我们减少抱怨、不找借口时,心情是平静的,感觉工作是理所当然要做好的,如果再能对自己 要求严格一点,效率自然会更高一点;但如果让消极的抱怨占了上风,就会更加泄气、郁闷、不平,干活的劲头就会更小。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对于许多许多的事情,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但是我们依然有足够多的理由去热爱教育、热爱生活。幸福是任谁也给不了的,幸福是我们用现实去除以心中的期望,期望越多,幸福指数越小,所以就有了“欲壑难平”的说法。如果一周至少五天,每天至少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内感觉不到幸福,那生活的幸福不就大打折扣了吗?

2.读书是构建精神家园最好的途径之一。读书既是我们专业发展的好方法,又能修生养性。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对于有读书习惯的人,书中的每一页包含的不仅是文字更是观点、思维和感情。因为阅读就是在和一些优秀的人和优秀的思想交流,聆听古今中外大师的思想教诲。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这个人的阅读史。

以上三点就是我的学习心得,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美国女作家Barbara Angelis的一句话:生活的目的就是成长,努力长成自己力所能及最好的模样。

1498字

高二二部 唐广梅

4.学习教书育人楷模_总结 篇四

魏寨小学 2015.8 学习教书育人楷模 争做人民满意教师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总结 8月13日,接到县教育局“关于转发《关于认真组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后,魏寨小学及时召开了教职工大会,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宣讲了上级文件精神,进行了学习辅导,并利用校园内网(通知栏)提供了“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和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教师刘文婷的事迹”,以 方便大家深入学习两位老师的先进事迹,感悟他们那“平凡中见伟大”的师表风范,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坚强毅力,学习他们潜心探索、开拓创新的勤奋精神,学习他们存高远、乐于奉献的博大情怀。

在开展向茹振钢和刘文婷同志学习的活动过程中,魏寨小学联系本校“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育人水平”的工作需求,组织了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等专项检查和“如何优化工作”的专题研讨,及时表扬身边的先进人、事,总结推广成熟、先进经验,采取措施,整改工作中的问题„„学校党支部还向全体党员同志发出了倡议——要更好地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带动作用,努力实现“教师为人师表、党员为师之表”的要求。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并推进向茹振钢和刘文婷同志学习活动,收到了良好实效——一是把学习茹振钢和刘文婷同志先进事迹,与教育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让老师们通过学习茹振钢和刘文婷同志的先进事迹,获得了榜样的力量,鼓舞了士气,增强了敬业精业、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校园内形成了见贤思齐的热潮。二是 党员们明确了责任要求,带头学习先进,完善自我,优化工作,发挥先锋模范、带头带动作用,努力用实际行动和出色业绩,引领群众,丰富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促进了本校党建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三是老师们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促进校园文明和谐建设的精神动力,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的实际行动,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斗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核心价值观,认真履行教师职责,扬长补短,进一步优化了本职工作,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下一步,魏寨小学将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推进向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教育实践活动,力争更好的活动实效。

5.教书育人楷模事材料迹 篇五

为热烈庆祝第31个教师节,大力宣传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今年4月以来,中央媒体开展了第六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经过各省推荐、媒体展示、公众投票、组委会推选,日前,共推选出李银环等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推选过程中,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青在线、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门户网站刊登了候选人名单及简介,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投票。在投票基础上,按照师德表现、教书育人工作实绩等衡量标准,推选委员会经过充分讨论酝酿和无记名投票,最终推选出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10位楷模分别是:

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教师李银环(女)

李银环,女,汉族,196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教师。她从事特殊教育25年,致力于残障儿童教育研究,在她的努力下,不会自理的学生学会了自理,不会学习的学生掌握了知识,不会说话的学生走出了无声的世界,他们有的顺利进入普校学习,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特教,了解残障学生,她还多次在全国、市、区做巡回演讲。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2012年,李银环获得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用大部分奖金设立了学生专项奖金“白天鹅”奖。

天津市河东区第一幼儿园园长高歌今(女)

高歌今,女,汉族,196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河东区第一幼儿园园长。从事幼儿教育工作30年来,她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幼教事业。她积极探索优质公办园办分园模式,扩大公办优质教育资源,使河东一幼成为学前教育排头兵。她主张独具特色的幼儿生活教育模式,形成了“生活教育与和谐发展”的办园特色,让幼儿在快乐生活学习中茁壮成长。曾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王培坚

王培坚,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他致力于探索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坚持课堂理论、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专业技能教学与校企合作、校内教学与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的结合,带教的学生在历年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技能比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亦师亦友的爱,对职业的责任是一种兢兢业业的坚守,用自己全身心的付出开创了职业教育的一片新天地。曾获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李庾南(女)

李庾南,女,汉族,1939年11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58年躬耕三尺讲台,常年担任班主任,培养了20余届、数以千计的优秀学生,被誉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典范。她长期坚持开展教学科研,创立了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在她指导下成立的“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李庾南实验学校”培养了数千名优秀教师。她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和奖项。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程惠芳(女)

程惠芳,女,汉族,195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授。她提出“开放办学、厚德育人、复合成才”的教学理念,主持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以来,培养出一大批既有工程背景又掌握国贸知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毕业生。她严谨治学,诸多学术研究成果对浙江省百强企业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学决策参考。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十大杰出女性等荣誉。

山东省枣庄职业学院教师王其平

王其平,男,汉族,1973年3月出生,山东省枣庄职业学院教师。他在钳工领域勤学苦练,以身示教,用高尚的师德和过硬的技能培育影响着一批批青年学子。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自身求学发展经历鼓舞学生,让学生对专业学习充满热情。他总结出“三检六勤”教学法,在教学中将理论、制作工艺、技巧、经验融为一体,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生产实习。他所担任教学班的学生成绩优异,在历年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合格率达100﹪,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等荣誉。

海南省澄迈县永发中心学校儒林小学教师曾维奋

曾维奋,男,汉族,197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海南省澄迈县永发中心学校儒林小学教师。大学毕业的曾维奋在即将走上教育岗位之际,因意外事故造成腰椎骨断裂,下半身瘫痪。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拄起双拐,毅然站上讲台,这一站就是14载。讲台上,他用双拐支撑身体,认真板书;讲台下,他艰难地挪移双拐,手把手辅导学生。他用爱施教,坚持家访,关心学生无微不至。他用双拐抒写人生,用高尚诠释师魂。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海南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云南省麻栗坡县董干镇上弄小学教师熊照才(苗族)

熊照才,男,苗族,196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云南省麻栗坡县董干镇上弄小学教师。他在边境一线学校辗转耕耘30年,勤勤恳恳,无怨无悔,赢得了当地群众和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他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不断探索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双语”教学方法在全县推广,所教班级成绩逐年提高。他自费购买书籍、报刊向学生讲解,开阔学生视野。他经常翻山越岭,深入到学生家中做宣传工作,使片区学生巩固率每年都达到100%。曾获全国模范教师、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教育功勋奖等荣誉。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何雅玲(女)

何雅玲,女,汉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她长期坚持在教学工作一线,教学成效显著,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她独立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其中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她注重团队建设,精心培育青年教师和学生,所带团队获评国家首届优秀教学团队。她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多个科研项目,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马连渠乡汉渠学校教师杨再明(回族)

杨再明,男,回族,197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马连渠乡汉渠学校教师。他长年承担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潜心教研,利用大量时间准备课件等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轻松高效,教学经验多次在不同地区交流,受到听课师生一致好评。他因材施教,竭尽所能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他悉心培养青年教师,组织听课评课、互听互评、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教师等荣誉。

6.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心得体会 篇六

不忘初心,时时不忘。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党员,要时时不忘初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置顶位置。每个党员都要有“我将无我,为了人民”的崇高境界,把初心浸润在每一项工作之中;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条件,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榜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时刻不忘,才能在新时代善作善成、一往无前,赢得光明未来;也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牢记使命,事事牢记。在具体工作中,每个人的职位有高低,分工有不同,但不管是谁,只要是党员,就得按党员的标准守初心、担使命,把使命付之于每一个行动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上,全党同志须臾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谁出发,时时刻刻为党的崇高使命顽强奋斗、永远奋斗。当下,全国拥有党员9000万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代表了人民利益,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

寻找差距,拉近距离。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同党中央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在实践工作中同人民群众的期待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同身边的榜样相比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无论是谁,我们都得明白一个真理,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是发现差距的“总钥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7.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精选 篇七

这所学校就是_市第二中学。不可否认,辉煌不再!如今的二中,美人迟暮,英雄老矣。 早在几年前开始,二中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招来的学生良莠不齐,习惯差,底子薄,稍好的学生都不想留,哭着闹着要离开;个别有想法的老师不愿意留,追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目标离开了。

但是还有一大批老师在坚守,他们努力创新,奋发图强,修身进取,永不言弃!越是困难重重,越是充满挑战,越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面对了筛了一遍又一遍才落到二中的学生,老师们像对待新生儿一样仔细、用心、不离不弃!

为了填补学生的知识欠缺,老师想办法,找路子,十八般武艺齐上阵。自编教材,让教材低起点,小梯度,高效率;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监督,共研讨,同进步;多媒体教学,让现代设备吸引学生,上微课,巧设计。

为了矫正学生的坏习惯,老师们全天候,无缝隙,全程监管。一点儿一点儿地教他们上课秩序,一遍一遍地告诉他们垃圾不要乱扔,一次又一次制止他们不文明行为……当您还在享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时,我们的老师5点50就来到学校,走进教室;当您惬意地享受午睡的温馨时,我们的老师正巡查在学生宿舍不曾休息;当您安心地享受夜的宁静,陪着家人进入梦想时,我们的老师晚自习9点20下课,还要巡查学生晚就寝直到夜间11点……

可以说我们的老师长期从事着高强度,大容量的工作,但是没有人喊苦,没有人抱怨!他们无怨无悔,无私奉献。

_、_、_等老教师,任凭病魔侵袭,任凭万般蛊惑,早来晚走,干劲十足,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火一般的热情,勇往直前。

他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自己赢得了人格的尊严和高度赞誉,也影响和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

有的青年教师身兼多职,既教课,还当班主任,而且还是两个班的班主任,他们楼上楼下跑断腿也不喊累;有的青年教师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一个人教几个班的课,还要代课、补课,像陀螺一样旋转不停也不叫苦……他们开心愉悦,甘之如饴!

有人问,他们这样披星戴月、忘我的牺牲,到底为了什么?

是啊,他们为了什么?为名吗?学校里荣誉太少,人数太多,轮都轮不过来;为钱吗?上一个早自习从早上五点五十到七点,6块钱的补课费不够买一个煎饼。名利都不沾边,他们到底为了什么?重病之后返回工作岗位的马勇老师说:“干教师这个行当,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不忘初心,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

是啊,不忘初心!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二中的明天,我们每一个二中人都会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8.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感悟 篇八

3月,由于工作的需要,张万波老师开始走上了教务工作的岗位。同时他还是初一二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数学课,还兼任九年级的年部主任。超出常人数倍的工作量。那时已经是中学高级教师的他,让许多人都不理解,在别人眼里觉得他这么做没必要,他觉得做一天老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对的起乡村的学生,对的起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正是这样一份信念让他毅然决然的执着的坚守着这份工作。

还记得初接教务处工作,整个教务处就他一个人,连一个干事都没有,要负责全校24个班级的教务工作。有很多工作都要学习、了解、摸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他也深知搞好教学工作是他的立身之本,是重中之重,他必须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并尽可能地处理好教务处工作、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和时间的分配,见缝插针地谋划安排,穿梭于教务处、班级和任课教师之间。几乎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甚至早读站在教室看着学生读书时,都会头脑中不断发问“今天都有哪些事要做?需要每个老师都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不断发问,逐条安排解决。这样的工作一做就是。

儿子到县城上高中,78岁的母亲和75岁的父亲先后因为心脏问题做了两次大手术,张万波都没有因为家里的事耽误学校的工作,没有离开他挚爱的乡村教育教学。尽管张万波已经是鬓角泛白的中年教师,又地处偏远的农村,但是他始终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锐意进取,在课改、教育教研和信息化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我县推行课程改革的初期,他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些都发表在中小学名师精品课程系列丛书《修炼---寻找教师职业的幸福》和《骨干教师成长案例与精彩课堂实录》书中。他主持研究的的课题《初中数学纠错本有效性的研究》在县、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推广到全校。在全国第四届暨辽宁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中,在他精心的组织和培训下,学校有9人获得省级奖励,有3人获得国家级奖励,同时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他个人所做的微课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二等奖,同时他个人获得突出贡献奖。

206月张万波老师走上了教学副校长的工作岗位,同时担任了党支部宣传委员的工作,无论他从事哪项工作,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时时刻刻用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9.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佳芬 篇九

申龙教育|上海家教网

http:/// 整理上传

让迟开的花朵也有春天

为了找回流失的聋哑学生,她背着女儿走遍浙江宁波象山的小渔村;为了让智障学生能融入社会,她不怕吃闭门羹,“厚着脸皮”四处求人;为了兑现“让每一个孩子有变化”的承诺,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20年里,宁波达敏学校的校长刘佳芬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和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用爱浇灌迟开的花朵。在她的呵护下,聋哑学生实现了100%就业,智障学生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她先后获得了“浙江省青少年维权岗先进个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2010浙江教育年度影响力人物”等荣誉称号。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变化

1991年8月,刘佳芬从一所农村中心小学调往象山县聋哑学校。经过半年培训,她成了象山聋哑学校的一名副校长。

当时,很多山区海岛经济困难家庭因为供不起学校的伙食费,不让孩子上学。为了解决学生吃饭难、读书难的问题,刘佳芬东奔西走,争取到了15万元补助金。钱拿到了,接下来就是把流失的学生一个个找回来。刘佳芬背着自己年幼的女儿,走遍了象山县的小渔村,终于让孩子们都回到了课堂。

1997,刘佳芬接受了另外一项挑战,担任宁波市唯一的全日制弱智儿童学校——达敏学校的校长。为了教好智障孩子,她提出了分层教学与单元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针对重度、中度、轻度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了生活自理、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的目标。

分层教学一度让一些学生的家长很担心,刘佳芬耐心地向每位家长作了解释并保证:“给我时间,我一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变化!”

为了履行承诺,刘佳芬和任课老师一起认真研究个案,反复商讨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提供单独的教学辅导,还自编了以生活为核心的校本教材。学生们渐渐有了变化,以前分不清花和草的中度班的学生在课堂上认识了蔷薇、月季、菊花,还有学生捧回全国和省、市各类特殊学生比赛的奖牌。

千方百计让智障学生融入社会

有一次,在上完“过红绿灯”的课后,刘佳芬突然想带学生到马路上去实践一次。到了斑马线前,学生们嘴里熟练地背着“红灯停,绿灯行”,脚却一动不动。刘佳芬意识到,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的积累,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最好的途径就是直接接触生活中的实物。但如何越过封闭式的校园围墙,让智障孩子走进社会呢?

很快,刘佳芬找到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许家成教授,在许教授的帮助下,刘佳芬找到了适合达敏学校的“生涯教育”。所谓“生涯”,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一生,教学结合社区的内容,让学生认识社区,帮助他们在毕业后学会融入社区。刘佳芬开始构建“教育协作理事会”,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整合。

“教育协作理事会”2005年成立,当时虽然只有6个成员单位,但也让她的心里充满了希望。从此,刘佳芬多了一项工作,只要有空她便带着学生去街道、宾馆、饭店说服人们参加达敏学校的“教育协作理事会”。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喜欢上了达敏学校的学生。“教育协作理事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成员单位总数达到了200余个。从大学生到满头白发的老年人,从大企业的老总到普通的酒店服务员都是“教育协作理事会”的爱心编外教师。现在全校各班学生每周都有半天的时间,在教师带领下走进超市学习购物,到医院学习挂号看病,走进快餐店学习买快餐。

经过学习,达敏学校的学生学会了基本的生活自理,其中残疾程度较轻的学生,经过职业班的培训实现了100%就业。

用阳光和爱给孩子们勇气和希望

在从事特殊教育的20年里,刘佳芬一直享受着“爱与被爱”的快乐,在接受政府、社会帮助和关怀的同时,她倡导奉献,致力于特殊教育的深入推进工作。

2008年,在刘佳芬的倡导推动下,宁波市海曙区成立了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由达敏学校指导推动区域内各中小学开设“支持性教育资源教室”,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开展诊断评估、心理测试、康复训练。几年下来,达敏学校的老师每周风雨无阻地到各普通中小学送教,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

刘佳芬的爱也在影响学校的老师,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多年来,这支教师队伍不仅稳定,还主动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其中不少教材已成为省内外许多特殊学校的通用教材。学校智障教育服务热线加盟了宁波市81890服务平台,面向省内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家长,全体教师除了每天轮流值班接受咨询外,还主动为病重不能上学的孩子送教上门。

“月虽残,亮如雪,高挂天空谁笑缺。”是刘佳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年来她用爱呵护一群特殊的孩子,把阳光和爱播撒在这些孩子身上,给予他们走向未来的勇气,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拥有属于自己的春天。

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让特殊孩子学会自立

宁波海曙鼓楼社区三江超市文具区来了一批特殊的孩子,他们都是宁波达敏学校低年级的学生。“这是铅笔盒,这是铅笔,这是橡皮,这是„„”校长刘佳芬和班主任老师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们认识这些文具。

校长刘佳芬说,“像这样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情景教学,达敏学校每天都在进行。”在达敏学校这块特殊教育领域,刘佳芬经过20多年探索,成功地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经验,被誉为“中国样本”。

教孩子生存本领

在刘佳芬的记忆深处,有一件事永生难忘:1997年9月1日,她到达敏学校担任校长。开学第一天,中午,100来个学生正在学校礼堂吃午饭。刘佳芬惊呆了:满桌满地的菜汤、饭粒,孩子们的脸上、衣服上全部是汤汤水水„„由于孩子们先天障碍,很多人上了9年级,还是不懂1+1=2,而且连简单的吃饭、穿衣服都不会。

“这种情形必须改变!对这些孩子来说,学会生活自理、学会生活最重要!”此后,刘佳芬提出了教学创新的计划,目标是让“重度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生活,中度智障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轻度智障学生学会自食其力。”

没有教材,刘佳芬带着教师自己编。为了教会学生吃饭,每天中午的饭菜搬进了各个教室;为了教会学生过马路,老师们自制了红绿灯、斑马线;学校开设起了模拟超市、邮局、公用电话亭。

生活化教学模式

有了学校里的模拟教学,对这些智障孩子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行。刘佳芬觉得,必须让学生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学习。

2005年6月1日,刘佳芬建立起鼓楼街道孝闻社区教育协作理事会。至今,理事会单位已扩大到海曙区8个街道73个社区,有100多家单位、机构、企事业成员单位加入。理事单位纷纷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学校至今已有200多个教学基地。酒店、旅馆、车行、面包房等纷纷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在刘佳芬的电脑里,有一张学校精心制作的“社区资源图”。点开这张图,海曙区各个街道社区智障孩子的情况和他们所处的周边环境一目了然。如这张图上,可以看到,达敏学校一位家住江厦街道天封社区的徐同学,步行8分钟可到城隍庙,步行10分钟可到天一乐购,步行10分钟可到月湖公园。这三个地方是这位孩子最喜欢去的地方。

刘佳芬说:“这是根据对孩子的调查后,作出的标注。既然孩子最喜欢到这些地方去,老师们就先要去熟悉这些地方,然后教会她怎么去,去了怎么购物,怎么玩。”

刘佳芬要求每一位教师,像这样一张图,不但要放在自己的电脑里,还要存放在自己的大脑里。

不少孩子能自立

“我最开心的事是,我的学生们有出息了,能自立了,生活有保障了!”刘佳芬说:“我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在一家银行里做保安,如今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每次加工资后,他都会来学校告诉我这个好消息。还有三位学生在宁波香格里拉酒店上班,他们的班组长都夸他们做得好。这让我很放心。”

说起自己的学生,刘佳芬动情地流下眼泪,她说:“现在社会上对智障人的保障体系正在日益完善。我的学生将来能有好的去处,我就很欣慰了。”

刘佳芬我们为你写诗

教育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每月一星”的评选活动于近日揭晓,2012年度1月之星是宁波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1月6日下午,宁波市教育局德育宣传处、宁波市作家协会诗歌创委会组织我市20余位诗人赴达敏学校采风,深入采访刘佳芬先进事迹,重点挖掘刘佳芬精神内涵。诗人们还为达敏师生们送去了新年礼物和祝福。

据了解,诗人们将在此次采风活动的基础上,收集素材创作诗歌,优秀作品将编辑成册。同时,还将于年后主办一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宁波特殊教育礼赞”大型诗歌朗诵会。(周 浩)

“我坚决不掉眼泪”

采访座谈会上,诗人们认真聆听了刘佳芬校长对于达敏学校情况的介绍以及她和她的团队十几年来奋战在特殊教育一线的酸甜苦辣。

刘佳芬说:“这几年达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总是会有媒体慕名前来采访,但是因为我们的孩子情况比较特殊,需要保护他们以及家长的隐私,如果要接受采访,我都要征求家长的同意并签字。”

刘佳芬说到这里,特地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前不久某电视台来达敏拍摄视频,他们的负责人和我沟通的时候特别提到,希望老师和家长对着镜头的时候,一定要掉眼泪,哭得越伤心对观众感染力就越强,但是我说我坚决不掉眼泪,达敏的老师在照顾孩子的时候确实很辛苦,私底下也流过泪,但是我不会故意对着镜头哭哭啼啼,去博取同情。”

刘校长朴素的话让在座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虽然面对镜头她很坚强,但是她也有眼泪止不住的时候。

刘校长说前几年经常会有家长来找她哭诉自己孩子的症状,每次看到家长在她前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刘校长都会陪着他们一起哭,每次她送家长离开的时候,两个人的眼圈都是一样红的,“这几年有所好转,来找我的家长也少了,因为他们在达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为刘校长和达敏鼓掌

一聊起诗歌朗诵,诗人们强烈建议达敏的学生也能露一手,原本以为刘校长会有难处,但是她欣然同意,并请来一位女生小红。

只见小红从容地拿起本子,站在了大家面前,全场安静得出奇,听着小红朗诵《心灵之歌》。虽然小红的语速稍显缓慢,但吐字清晰,感情饱满,诗歌中一句句对老师的感谢以及对新年的期望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听众”。

在2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上,刘校长以及达敏学校的几位老师向在座的诗人讲述了很多工作中的细节:刘校长开创了特殊教育的先河,创造性地将孩子带到社区进行实训,这个做法受到了国际专家的肯定。

当听到刘校长应邀参加日本方面组织的国际融合教育论坛,大会组委会将原先预留给刘校长的发言时间从起初的15分钟增加到25分钟,再破例增加到50分钟时,在座的诗人纷纷起立拍手叫好,“刘校长,你的教育理念不仅帮助了这么多的特殊孩子,也为我们国人争光啊。”“是啊,这一段,一定要浓墨重彩地写进诗里。”诗人们的创作激情也被刘佳芬的事迹所点燃。

市作家协会主席荣荣听过刘校长的介绍后,真诚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民间力量要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宁波诗人也将做好表率,在本次慰问和采风活动的基础上,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诗歌作品,讴歌刘佳芬同志的先进事迹,同时展现出我市特殊教育的闪亮风采。

■新闻链接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每月一星”

商报讯(周 浩)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连续举办了两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和首届“每月一星”学习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为大力弘扬优秀教师高尚师德,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决定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8月,开展第二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每月一星”学习宣传活动。全国有十位教育工作者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佳芬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代表,被列为2012年1月份的“每月一星”。

感动

荣荣

母亲摸着自己的胸口说着感动:

雪中的炭 暗夜的星光 沙漠里的甘泉

她爱将这些不相干的物质归拢合并

挡在漫长的人生面前 使苦难不再那么露骨

很久之后 我才想到它们的共通之处:

这些温暖的事物 都会闪光

像我眼前这张带泪的笑脸

或者就是一颗奔走的热泪

“如果你无法支撑,我就是你的肩膀。”

“如果我帮不了你,我会陪你一起哭。”

一位大嫂快撑不住了 她漫长的煎熬无从说起

等一等 一滴泪正紧紧地抱住了另一滴

一个孩子在恐惧害怕 别着急

一双温暖的手正引领安慰着他

一位女孩 蜷缩在自己的角落里

没关系 她小小的爱已被唤醒被接纳……

一颗心在东奔西走 许多颗心在东奔西走

她们在派送一个共同的叫做希望的东西

给黑暗中的孤独 给重门紧锁的眼睛

她们在派送炭火 星光和甘泉

一颗心闪闪发光 许多颗心闪闪发光

这些温暖的发光体 扶住了倾斜的天空

让世界在人心里有了别一番模样

让孩子们有尊严地生活

2010年9月,日本长崎,第四十八次特殊教育国际交流会上,一名来自中国的女校长,代表中国特殊教育者在2000多位来自各国的特教专家面前作了以“中国特殊教育社区化”为主题的报告,报告被破例从20分钟延长至50分钟,世界各地的专家惊叹:“在很多发达国家做不到的事情,在中国,做到了!”

她,就是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一位在特殊教育战线躬耕20载的女教师。

从陌生,到了解,再到热爱。从“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存”到“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存和发展”,再到“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存与发展,并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刘佳芬经历了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成熟,艰难创出一份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那是只有我能读懂的眼神”

“成为特殊教育战线的一员,纯属偶然。”1991年8月,已经在当地颇富盛誉的刘佳芬从普通学校调到县城的一所聋哑学校,开始了改变她一生轨迹的特殊教育生涯。经过3个月的手语培训,1992年1月,刘佳芬接任聋哑学校校长,开始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和改革。

“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融合教育,只知道不能让这些学生封闭在学校里,应该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社会。”刘佳芬带着孩子们到乡镇、山区、部队、海岛„„去演出,去交流,去找工作,让公众了解这些孩子、理解这些孩子,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和融入社会的勇气。

为了给孩子们联系更多的锻炼机会、工作机会,刘佳芬一趟趟跑到市里,在炎炎酷暑的一天,由于过于劳累,刘佳芬晕倒在街上。“那个时候,外面的人经常这么说,一个‘老要饭的’带着一群‘小要饭的’。真的很难。”但刘佳芬挺住了,“孩子们围拢着我,用眼睛默默地看着我,用小手摸我的脸,那是一种只有我能读懂的眼神。这,就足够了。”

“学会穿衣吃饭,比学会1+1=2更重要”

1997年秋,刘佳芬成为浙江省宁波市唯一一所智障儿童教育学校——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的校长。如果说之前聋哑学校的工作经历让她初步了解了特殊教育,那么,走进达敏,刘佳芬经历了一次更为彻底的理解和感悟。

1997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中午,100来个学生正在学校礼堂吃午饭。刘佳芬惊呆了:满桌满地的菜汤、饭粒,孩子们的脸上、衣服上全部是汤汤水水„„ 不仅孩子们吃饭的状况令人心焦,教学情况也不尽如人意。那时,学校授课方式按照普通学校的授课方式进行,可是由于孩子们先天障碍,很多孩子上了9年级,还是不懂1+1=2,而且连简单的吃饭、穿衣服都不会。

“必须改!这种情形必须改!对这些孩子来说,生活自理都无法保证,何谈学习文化知识?学会穿衣吃饭,比学会1+1=2更重要!”经过几个月思考,刘佳芬向全校教师传达了实施“生活核心教育”的改革计划,并提出了三大教学目标——重度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生活,中度智障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轻度智障学生学会自食其力。无疑,刘佳芬的“生活教育”理念给长期处于迷惘之中的老师们拨开了云雾。

可是惊喜了没几天的老师们再一次陷入迷惘:教学改革需要配套的教材,没教材怎么教学生?刘佳芬再一次果断决定:“没教材,我们自己编!”

自编教材又谈何容易?老师们唯一可参考的就是199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刘佳芬和老师们几经努力,决定将这套教材的内容确定为生活、语文、算术,其他部分由社会实践课、少先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课程来补充。就这样,一边教学实践一边编写教材,直到1999年第一学期,老师们自己刻字、印刷的6本教材终于面世了。

与此同时,教学活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教会学生吃饭,每天中午的饭菜搬进了各个教室;为了教会学生过马路,老师们自制了红绿灯、斑马线;学校开设起了模拟超市、邮局、公用电话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个模拟的教学环境中,以往一年都教不会的,学生们现在很快就接受了。

融入社会,让课堂“无处不在”

一天早上,学校的老师发现了这样的一幕:一名女生过马路时,看着来来往往的自行车、汽车和行人,吓得停在了马路中间,嘴里一边念叨着老师教的“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向前行”,可是,脚就是不敢迈步。这样一幕,让刘佳芬再次陷入思考:“在学校里的生活教育,毕竟是虚拟的场景,要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走出学校!走出围墙!刘佳芬做了大胆的决定。

然而,老师们很快哭着回来了。在超市里,学生看到好吃的,拿到手里就吃;在游乐场,学生们一边玩滑梯,一边在滑梯上大小便;在小吃城,学生们遭到了谩骂、驱赶,“哪里来的傻子,快走!”„„

走向社会的初衷是良好的,但现实的残酷却不得不让刘佳芬暂时停下了脚步。经过痛苦的思考之后,不服输的刘佳芬有了一个大胆而明智的决定——“变一个人的力量为众人的力量”。她走进社区、街道寻求帮助,没想到,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可以汇聚起很多人的力量。很快,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周边的饭店、商店、超市、医院、农贸市场,都成了孩子们学习、实践的基地。从厌恶到理解再到接纳,周围的社区居民们开始慢慢接受孩子们的存在,并伸出了关爱的双手。见到这些孩子,起初,居民们会说:“傻子出来干什么?老师肯定也有毛病!”慢慢地,居民们会说:“看,他们来了!”再后来,居民们会说:“你们来了!”

如今的刘佳芬,一切已得心应手了。对她来说,特殊教育的过程,已经不再困难,因为“我们学校不需要建太多的教学设施。因为社区就是我们的课堂和校园,设施齐备且有着丰富教育资源的社区就是学生最好的直接学习之地。”“我们学校老师大大多于学生,因为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都是孩子们的老师!”

孩子们的表现也让刘佳芬的付出收获回报。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孩子们在保安、宾馆后勤、针织手工等领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用武之地,最高的月收入达到3000多元。“刘校长,是您让我的孩子活出了人的尊严,是您让我们家再一次燃起希望。”一位学生家长满含热泪向刘佳芬道谢。“月虽残,亮如雪,高挂天空谁笑缺。”刘佳芬深情而坚定地说,“恒爱如春,恒爱每一天,恒爱每一个残疾孩子,是我对特殊教育事业和特殊学生永远的承诺!”

时间:2011-09-15

上一篇:汽修厂管理制度与规范下一篇:同窗情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