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颅脑损伤演练总结(精选8篇)
1.重度颅脑损伤演练总结 篇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 其中男35例, 女26例;受伤至就诊时间40min~3d;其中车祸伤31例、跌伤14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4例;颅脑CT或MRI证实颅脑损伤多为颅内血肿、原发性脑干损伤及脑挫裂伤;闭合性颅脑损伤32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29例;单纯颅脑损伤28例, 合并其他部位损伤33例:其中四肢骨折17例, 胸部伤9例, 腹部伤7例。
GOS评分:3~5分23例, 6~7分3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双瞳孔散大, 无光反应8例, 单侧瞳孔散大3l例, 双侧瞳孔不规则变化7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到达抢救室后即予以头置冰枕、畅通气道、建立输液通路、包扎止血、固定骨折断端、诊断性胸腔、腹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 心跳停止者予以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1]。
住院病例共57例, 主要采取手术治疗, 以CT检查明确手术指征、入路及手术方案, 据患者情况行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颅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 积极处理其他部位合并伤。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动态监测意识、生命体征、电解质、肾功能等。非手术者, 采用规范化综合药物治疗, 早期营养支持,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1,3]。
2 结果
在抢救室死亡2例, 失血性休克、原发性脑干损伤各1例。有59例急诊抢救初步成功, 其中住院手术治疗57例。对生存半年的患者进行随访, 按GOS的等级划分标准:死亡4例, 植物生存1例, 重残5例, 中残20例, 恢复良好31例。
3 讨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多数患者被送达医院时已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紊乱等, 病情危重, 死亡率极高。
通过本组病例的救治分析, 我们体会到:快速正确判断病情, 积极诊治, 有效缓解颅内高压, 去除加重或引起继发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保持呼吸道通畅、制止大出血、纠正休克及积极心肺复苏, 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能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死亡率、致残率。
重度颅脑损伤的诊断包括颅脑损伤及合并损伤的诊断, 主要依靠CT及有关检查。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严重的脑挫伤、颅内血肿及各种严重并发症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对颅内血肿及脑损伤, 具备手术指征的应积极尽快手术清除, 如术前广泛脑挫伤、中线明显移位、环池极窄或消失的, 或术后脑水肿加重、颅内高压不能缓解, 则行去骨瓣减压[2], 或行小脑幕切开, 防止形成脑疝或利于脑疝复位[3]。
积极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有效通气, 对有呼吸困难的, 呼吸道分泌物多, 胸廓及肺部有损伤的可酌情行气管切开术, 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对血气胸患者, 可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1,3]。对大出血者, 有效止血, 积极抗休克, 维持血压正常、稳定, 保证大脑有效血液灌注, 能减少因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继发脑损害。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脑水肿, 进而加重脑组织缺氧, 高压氧能促进脑代谢, 减轻各种继发性损害, 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4], 因而有条件的可行高压氧治疗治疗。
规范化综合治疗也是降低颅脑损伤致残率、死亡率的重要因素[3~5]。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肾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 是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病, 应严格正规治疗。糖代谢对脑神经细胞代谢及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 因而对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防止糖代谢紊乱。积极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 是保证有效血氧饱和度的基础。合并休克的患者, 积极抗休克[6]。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引起肾功能损害一切因素, 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颅脑损伤急性期渡过后, 进入康复期, 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继续高压氧, 规范化综合治疗, 积极防治并发症, 加强营养支持, 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可重大程度促进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李小东, 陈礼刚, 李定君.68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2 (6) :642~643.
[2]刘万军, 罗晟.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8, 25 (6) :27~28.
[3]姚开立, 李新桂, 陈锦镜.基层医院救治重型颅脑损伤104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24) :50~51.
[4]薛加记.高压氧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104例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12) :1316~1317.
[5]王正元.100例重症颅脑损伤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3 (24) :50~51.
2.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 篇二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64-01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因发病急、且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手术创伤,其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在短时间内不易清醒,不能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血液易被误吸,同时存在舌根后坠更易引起呼吸道梗阻。气管切开可有效、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和呕吐物,是解决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我科2012年1月~12月收住1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5例患者均行气管切开,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3~67岁,平均40岁,均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套管留置时间为2~89天,平均45.5天。死亡3例,死亡原因均为脑疝的形成,抢救成功率为80%。
2 护理
2.1 套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气管套管,使套管位于气管中央。每班检查套管固定系带松紧度,以可容纳一手指为宜。可用软和的棉纱布条做系带并打死结,每天更换系带,如被痰液或渗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套管口处盖一到二层湿纱布,防止异物吸入呼吸道内,纱布随脏随换,干了及时滴上生理盐水,保持纱布湿润。
2.2 气囊的护理 每班检查气囊压力,发现气囊压力不足时应及时充气,充气时以不漏气为宜,气囊压力<25cmH2O⑴,应控制在20~24cmH2o,一般注入8mL左右,并且每3小时放气2~3分钟,避免局部组织因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坏死。
2.3 气管切开口的护理 切口每日换药2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口周围用皮肤消毒液消毒,然后将2块无菌纱布块剪成“Y”字型交叉垫于套管下,这样可防止痰液污染切口。
2.4 气道湿化 良好的气道湿化可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减少痰痂的形成。每日给予0.9%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连接输液器,按静脉输液法排气,剪去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套管内5~6cm左右,胶布固定软管,以5~6滴/分的速度持续滴入,并根据痰液粘稠度调节滴速,同时可配合雾化吸入,目的是稀释痰液利于吸引和咳出。应用呼吸机者,可用呼吸机上的湿化器进行湿化,每2小时1次,每次15~20分钟,湿化液温度在36~37℃。有文献报告⑵,有血痂形成可选用1.25%的碳酸氢钠溶液,可显著减少痰量及痰痂,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因此,对于痰多且粘稠者,我们给予1.25%的碳酸氢钠溶液250ml(配制:5%碳酸氢钠溶液62.5ml+0.9%生理盐水187.5ml)从套管内持续滴入,减少痰痂形成。
2.5 吸痰护理 定时每3小时或随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更换吸痰管,口鼻腔与气管内吸痰管应分开,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长时间吸痰影响通气功能造成缺氧或窒息⑶。吸痰压力在0.04KPa以下,压力过高易损伤气管内壁,负压过低吸痰不净。吸痰管的大小应选择管径为气管内套管的1/2,在无负压情况下轻轻插入吸痰管,禁止边插入边吸痰,深度为遇到阻力后上提1cm左右。若痰液粘稠,吸痰前可滴入湿化液3~5ml后再行吸引,吸痰使用的换药碗每4小时更换一次,吸痰前后均应吸入高浓度氧气1~2分钟,防止吸痰导致低氧血症。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及意识等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吸痰,避免反复插管吸痰刺激,导致反射性迷走神经亢进,诱发吸痰过程中的心博骤停⑷。
2.6 拔管护理 当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咳嗽有力,可先堵管24~48小时,若无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即可拔管,切口可用无菌纱布覆盖,然后用无菌敷贴将创口拉拢,亦可行切口缝合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且每天换药1次至切口愈合。
2.7 病情的观察(1)觀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行心电监测,从气管套管处给氧气吸入,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2)观察术后有无出血现象,如局部持续渗血,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3)使用呼吸机者应观察胸廓起伏及各参数情况,观察呼吸机各管道连接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如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等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4)认真执行医嘱,及时采集标本,了解病人各项指标,为医生提供病情依据。(5)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保持输液通畅,按时应用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
2.8 做好一般护理(1)环境 室内保持安静、清洁,室温在18~20℃,相对湿度在50%~60%,每日用消毒液拖地2次,空气消毒1次,并减少探视。(2)体位 床头抬高15~30℃,并保持套管与头、颈、躯干在同一直线,避免套管移位,影响通气,对烦躁者,可适当约束,避免患者不慎将套管拔出而发窒息。(3)口腔护理每日2次,保持口腔清洁,定时翻身叩背,协助患者行床上擦浴,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4)尿管的护理 每2周更换尿管1次,每周更换集尿袋2次,每日用稀释的碘伏液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2次,保持清洁,集尿袋不得高于尿道口,防止尿液倒流。(5)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保暖,防止受凉。(6)定时鼻饲,加强营养,促进康复。
3 体会
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阻塞的方法,是临床上用于抢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呼吸衰竭等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⑸,但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如果护理不当易造成感染,甚至影响患者的治愈率。因此,在护理上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损伤,做好室内空气消毒,认真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全面的基础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陈红琴编. 实用ICU护理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96.
[2] 韦莉萍. 21例脑出血术后病人行气管切开的护理[J]. 全科护理. 2012,10(4):921~922.
[3] 翟英. 气管切开48例术后护理体会[J]. 齐鲁护理杂志. 2007,13(2):58.
[4] 张郁文,吴国林,路玲,等. 94例极重型格林巴利综合症的抢救体会[J]. 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27.
3.特重度颅脑损伤的综合治疗体会 篇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7例患者中, 男76例, 女31例;年龄16~77岁, 平均年龄 (37.3±3.1) 岁。损伤原因:坠落伤22例, 车祸伤60例, 钝器伤9例, 平地跌仆伤16例;手术89例, 保守治疗18例。收住院时91例患者GCS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评分≤8分, 16例GCS评分>8分, 但入院后患者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重。77例患者瞳孔直径和 (或) 形状发生变化, 其中57例患者单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不能引出;20例患者双侧瞳孔散大, 光反应消失。43例患者出现偏瘫, 37例患者表现肌张力增高, 12例患者表现为去脑强直, 外伤性癫痫发作5例。
1.2 影像学表现
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患者头颅CT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12例, 大脑脑挫裂伤75例, 脑内血肿45例, 硬膜外血肿31例, 硬膜下血肿29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3例, 小脑脑挫裂伤15例, 丘脑下部损伤17例, 脑干损伤12例。合并胸外伤36例, 合并四肢骨折47例, 合并椎体骨折21例, 合并腹部闭合伤11例。
2 治疗方法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收入院后均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随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明确手术指征后, 89例患者给予急症开颅手术。治疗中注意纠正低血氧状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药物治疗脑原发伤和防治继发脑损伤, 积极治疗合并伤, 防治多系统并发症, 加强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给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营养神经细胞、清除自由基等治疗。
3 结果
随访患者6~12个月, 根据Glasgow Outcome Scale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评分) 评价治疗效果。本组患者中, 良好6例, 中残17例, 重残44例, 植物生存19例, 死亡21例。
4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作为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因造成创伤的机制、外力作用部位、受伤程度、患者身体素质等诸多情况的差异, 中枢性神经器官的颅脑损伤后, 具有后果的严重性及复杂性。在救治过程中,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及降低致残率等问题, 仍然是神经外科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重中之重是降低颅内压。在重症监护病房中,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注意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及时复查头颅CT。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可甘露醇-利尿剂联合应用, 同时应注意脱水剂要根据颅内压的实际情况确定疗程, 减量不应过早、过快, 否则颅内压反弹, 病情难以控制。动态观察CT变化, 注意观察颅内出血的体积、脑挫裂伤范围、中线的偏移情况、脑室及脑池的变化, 必要时可提前备皮, 一旦手术指征明确, 随时准备开台手术。手术中常用外科大骨瓣减压术, 术中骨瓣应足够大, 骨窗足够低, 血肿清除要彻底, 但对损伤脑组织的清除态度要审慎, 做到充分减压的同时对脑组织的手术创伤减到最低, 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为预防手术减压骨窗缘可能对脑组织的嵌顿, 硬脑膜要进行减张缝合, 同时可以减轻或避免骨板对脑组织的粘连。
重度颅脑创伤患者的综合治疗中, 要重视提高脑灌注及防止脑缺血, 做到这些要依靠正常生理环境的维持, 积极治疗低血氧、缺氧、发热, 改善重度颅脑损伤的预后。颅脑损伤后脑血管正常的自动调节功能被破坏后, 患者对低血压的耐受能力急剧降低, 治疗中应用晶体液、胶体液、血浆及血管活性药物对颅脑损伤合并血压低的患者进行干预, 维持脑组织足够脑灌注压。但应注意对于收缩血压低于90mmHg (1mmHg=0.133kPa) 的休克患者, 脱水药物慎用。注意纠正低血氧状态, 通畅气道,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并行有效的机械通气, 从而减低由于血氧低增加的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内分泌紊乱、高热、交感神经兴奋、脑内有害因子释放等情况使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况下, 应注意肠内外营养的补充, 同时根据患者的胃酸情况给予抑酸药物。大脑皮质运动区、海马及杏仁核的损伤最常发生癫痫, 当该部位发生损伤时, 可应用抗癫痫药物预防癫痫的发生。在护理中注意呼吸道管理, 加强下肢的有效活动, 防止呼吸道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蒋海清, 雷剑, 王肇平, 等.CT测量脑中线结构移位预测急性脑疝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 2007, 35 (1) :63-64.
[2]杨咏波, 黄玉杰, 游潮, 等.额叶挫裂伤致脑中心疝31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 2007, 22 (4) :706-707.
4.重度颅脑损伤演练总结 篇四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护理路径;手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44-02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症,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方可挽救患者生命。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常伴随多种并发症,故手术处理比较复杂,难度大[1]。术中积极进行护理配合是确保手术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2]。为观察并分析手术护理路径在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配合中的应用,本研究中将2014年11月~2015年6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64例纳入本次临床研究范畴,随机分组下展开对照研究,数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1月~2015年6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64例纳入本次临床研究范畴。应用编号奇偶性方法分组,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方面,男性为21例,女性为11例,年龄范围为20~80周岁,平均为(45.2±2.6)岁;观察组方面,男性为20例,女性为12例,年龄范围为25~80周岁,平均为(46.8±1.3)岁。两组患者就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手术配合。具体措施包括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创面;准备各种消毒器械;遵医嘱进行用药护理,视情况进行机械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操作。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护理路径进行手术配合。具体步骤为:(1)对神经外科科室护理人员进行集中规范配合,由手术室护士长在课教室进行讲解与模拟操作,通过理论与实践考核的方式评价护理人员手术配合技巧的掌握情况;(2)确定手术期间护理配合的主要内容,具体路径流程为:根据急诊手术需求安排患者体位状态→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氧治疗→配合麻醉医师进行麻醉处理→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对尿道进行管理→及时清点并核对手术所需各种器械与物品的到位情况→手术期间积极配合医师操作,对液体干预进行系统管理;(3)借助于医院电子资源录入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械与设备,在各种手术器械、一次性手术用品、急救药物的下方加上标记,注明各类器械与药物的使用时间、使用方法。同时需要将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一般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编制成图,将其悬挂于准备间内,方便护理人员及时查找问题,并完善配合方法;(4)在患者进入急诊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根据手术护理路径表完善护理与记录工作,术后由护士长以及科室主任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监控与反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手术配合护理方法下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并发症包括血肿、脑水肿、以及感染,统计各种并发症发生人数的整体构成比。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处理期间置信区间CI取值95%,检验水准取值为0.05,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38%(3/32),对照组为37.50%(12/32)。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異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已有研究中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多具有病情急促,病因复杂,进展速度快的特点,在短时间内有演变为脑疝的可能性,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资料中显示[3],在实施急诊手术期间护理配合的不同模式对患者有不同的影响。在手术护理路径下,要求护理人员熟悉整个急诊手术的操作过程,掌握手术操作医师的手术习惯、流程、以及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确保各种器械以及物品一次性到位。本研究中即针对观察组32例患者应用手术护理路径实施配合,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38%(3/32),对照组为37.50%(12/32)。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认为其优势在于:在标准路径的规范下,护理人员参与手术配合的责任更加明确,条理更加清晰,以路径表为指导,能够积极并且主动的展开各项操作,提高配合质量。
综上分析可得出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手术中应用手术护理路径进行配合的临床效果确切,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价值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张玉芳,赖素勇.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2013,34(4):655-656.
[2]邱英.细致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手术患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130-131.
5.重度颅脑损伤演练总结 篇五
【关键词】 早期气管镜灌洗;重度颅脑损伤;肺部病变;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48-02
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处于昏迷的状态,减弱了咽反射,加上迷走神经亢进以及颅内高压会导致呕吐,严重的症状会导致继发性的神经源性肺水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1-2]。早期气管镜灌洗应用于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后肺部病变中效果显著,现在对我院在2011年02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100例重度颅脑损伤后肺部病变患者分别使用早期气管镜灌洗治疗和常规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02月到2013年03月收治100例重度颅脑损伤后肺部病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58例,女性患者占42例,患者的年龄在21岁到75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从发病类型分析,颅底骨折患者占46例,肺段不张患者占10例,创伤性湿肺患者占16例,误吸、呕吐患者占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占50例,观察组的患者给予早期气管镜灌洗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气管镜灌洗治疗,选用支气管镜经过气管套管插入,在直视下对气道分泌物以及异物进行清除,同时使用温生理盐水加入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进行冲洗,把镜头放置到需要进行灌洗的气道位置,使用100-200ml生理盐水在灌注的同时吸出,吸出的量在注入量一半以上。根据患者的病情间接性的给予4-5次灌洗,并给予高浓度吸氧治疗。灌洗治疗后避免出现无效或者盲目的吸引,避免肺内的氧分压降低,灌洗结束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加入到8万U庆大霉素中进行稀释注入。使之保留到炎症重的肺段里面,灌洗的时间每次控制在15-30分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再次灌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吸痰以及雾化等對症治疗,不给予气管灌洗治疗。
1.2.2 对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肺部病变持续的时间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
1.2.3 选用软件SPSS18.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使用x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0.05则说明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灌洗前血氧饱和度为(78.0±12.0),灌洗后血氧饱和度为(97.3±5.5),对照组患者灌洗前血氧饱和度为(73.2±9.4),灌洗后血氧饱和度为(92.4±5.2),观察组患者在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情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1);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肺部病变持续的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早期气管镜灌洗应用于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后肺部病变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低氧血症,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了感染后愈合的时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3-4]。通过上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灌洗前血氧饱和度为(78.0±12.0),灌洗后血氧饱和度为(97.3±5.5),对照组患者灌洗前血氧饱和度为(73.2±9.4),灌洗后血氧饱和度为(92.4±5.2),观察组患者在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情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1);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肺部病变持续的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早期气管镜灌洗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后肺部病变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缩短了肺部感染的治愈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迎国,燕真锋,王军,高燕,苏宝艳.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肺部感染36例疗效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8,08(05):146-147.
[2] 唐平元,王文章.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的疗效[J].右江医学,2010,09(06):171-172.
[3] 张九进,潘荣南,陈显源,梁宇峰,莫海丽.纤支镜在重型颅脑损伤并难治性肺部感染治疗中的疗效[J].山东医药,2010,26(48):290-291.
6.97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体会 篇六
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7例, 其中男62例、女35例, 年龄 (46.2±10.3) 岁。致伤原因:因车祸致伤53例, 钝器伤10例, 高空坠落伤25例, 摔伤6例, 其他3例。颅骨骨折31例, 脑挫裂伤21例, 硬膜外血肿15例, 硬膜下血肿30例。
2 治疗及结果
97例患者都有头部外伤史, 入院后都及时行头颅CT检查, 并给予止血、抗感染等治疗。手术情况:硬膜外血肿清除术15例,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30例, 去大骨瓣减压术23例, 气管切开29例。42例治愈, 25例患者生活能自理, 但留有后遗症;其余偏瘫的15例、植物状态6例、死亡9例。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
3.1.1 意识观察
护理过程中护士对患者要充满爱心, 要积极配合医师, 严密地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急且变化快,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可使颅内压持续增高而导致脑疝, 危及患者的生命。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 护士可通过呼叫患者、简单的对话、强刺激、压迫患者眶上神经等观察患者有无反应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发现清醒患者出现嗜睡、昏迷或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加深, 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要注意中间清醒期假象, 中间清醒期是硬膜外血肿的重要诊断依据[1]。对伤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即使意识有好转也不能麻痹大意, 防止患者出现再度昏迷。伤后48~72 h是引起颅内压增高并出现危及生命并发症的高峰期。护理操作时, 在避免影响颅内压增高、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条件下, 将头部抬高15°~30°并保持中位, 避免前屈、过伸、侧转, 尽量避免刺激和连续性刺激的护理操作。
3.1.2 瞳孔观察
瞳孔变化也是病情演变的可靠体征之一。病灶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说明已形成脑疝, 双侧瞳孔散大则提示病情危急。因此, 发现瞳孔变化时已经不是颅内血肿的早期表现, 必须配合医师给予及时抢救。
3.1.3 生命体征的观察
生命体征是颅内继发伤的反应, 以呼吸变化最多变和敏感。每15~30 min监测1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必要时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护。
3.1.4 对颅内压增高的及时观察
当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或烦躁不安时, 应考虑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现象,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 此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并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2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3.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处于深昏迷状态, 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等丧失,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排出, 血液及呕吐物可误吸入呼吸道。入院后要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及时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及血液和呕吐物;血氧低的患者必要时要进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后采取正确、有效的术后护理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保障, 也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要定时翻身、叩背,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痰液黏稠者可加用雾化吸入, 必要时行持续气管内滴药。如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无休克, 应取头高卧位, 将床头抬高15~30 cm, 应用冰帽等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3.2.2 脑脊液漏的护理
在护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时如发现脑脊液漏时, 对患者应取头低位, 嘱咐患者或家属不要填塞耳道、鼻孔, 要求患者尽量少擤鼻涕和剧烈咳嗽, 还应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3.2.3 预防消化道出血
昏迷患者早期置入胃管不仅可给予胃肠道营养, 还可提供给药途径及观察有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2,3]。颅脑损伤后, 早期给予鼻饲饮食可以保护胃黏膜, 防止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在护理鼻饲管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鼻饲管内抽出液的颜色及量, 如抽出咖啡色液应立即通知医生, 及时做出处理;如抽出为胃内容物, 颜色正常, 可在术后24 h给予胃内营养, 要少量多餐, 量由少到多, 每日逐渐加量。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在昏迷期进行有针对性的鼻饲护理, 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使患者迅速恢复、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积极的作用。
3.2.4 患者高热的护理
颅脑损伤后常引起中枢性高热, 体温可持续在39~40℃以上, 应立即采取物理降温, 以降低脑代谢, 减轻脑水肿。在遵医嘱给予冬眠药物的同时使用冰帽及冰袋持续冷敷, 让患者头枕冰袋并将冰袋放置在患者头周围、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将体温降至36℃左右。同时也可用酒精或温水擦浴, 酒精擦浴应擦至皮肤潮红为度, 温水擦浴水温应该为38~40℃。在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 要注意冻伤的发生。
3.2.5 并发症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意识障碍严重, 必须定时翻身以防止褥疮的发生。一般情况下, 每2 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的部位。特别瘦的患者更应该勤翻身, 以防骨隆突处受压。昏迷患者一般都有大小便失禁, 应该遵医嘱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 每月更换导尿管;病情逐渐好转时应每天定时夹闭导尿管以训练膀胱功能, 直到拔除导尿管。晨、晚间护理时清洗会阴、肛门, 保持清洁。
4 小结
重度颅脑损伤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危急且变化快、并发症及后遗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 故正确及时的病情评估、制定科学的抢救方案及措施、认真地观察患者病情和细致地护理, 是抢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关键, 为患者进一步治疗争取宝贵时间。通过对97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实践, 认识到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是否合理、到位, 对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慧.186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07, 15 (4) :81.
[2]曹风霞, 刘金伟.128例重度颅脑损伤的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 2007, 39 (4) :297.
7.重度颅脑损伤演练总结 篇七
1 临床资料
在28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 男16例, 女12例;年龄29岁~72岁, 平均39岁;致伤原因为车祸和高处坠落伤, 均合并肺部感染, 其中院外带入13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 均行气管切开术。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颅内压的变化, 及时准确执行医嘱, 观察用药的反应及效果, 特别是应用脱水药甘露醇时应注意观察尿量, 并检测肾功能、电解质的变化。严格控制输入液体的量及速度, 颅内压高者每日液体入量不超过1 000 mL~1 500 mL。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 并记录引流的量、色、性状。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血压平稳抬高床头15°~30°。
2.2 呼吸道管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腔呕吐物、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翻身、叩背, 叩背时五指并拢, 掌心空虚, 腕关节用力, 由下而上, 由边缘向中心叩背部。定时吸痰, 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2 min~3 min, 每次吸痰时间少于15 s, 吸痰时动作轻、稳、快、准[2,3], 并随时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参数。观察痰液的色、质、量。如果痰液黏稠可行雾化吸入, 我科常用加热的0.45%氯化钠溶液 (37 ℃) 加祛痰药及抗生素行氧气雾化吸入。
2.2.2 保持气道湿化、温化
因本组病人均行气管切开, 使吸入气道的气体失去了加温、加湿及部分防御功能, 易导致气道痉挛、分泌物排除不畅, 因此要做好气道的湿化、温化护理。在正常情况下, 吸入气体在进入肺泡的时候就已达到核心体温 (37 ℃) 和100%的相对湿度, 这是气体交换和气道纤毛清理功能的最佳条件[4]。我科常将氧气湿化瓶的液体加热并保持 (37 ℃) , 0.45%氯化钠溶液持续气道湿化每小时6 mL~8 mL, 并把湿化液加热, 使进入气道的液体温度恒定在37 ℃。人工气道湿化的标准[5]:①湿化满意, 即分泌物稀薄, 能顺利通过吸管, 导管内没有结痂, 病人安静, 呼吸道通畅;②湿化不足, 即分泌物黏稠, 吸引困难, 病人可有突然的呼吸困难, 发绀加重;③湿化过度, 即分泌物过分稀薄, 咳嗽频繁, 需要不断吸引, 听诊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 病人烦躁不安, 发绀加重。故应根据每例病人的具体情况应用, 以免加重肺部感染。
2.2.3 其他
将输液瓶外用的网罩修剪之后, 罩在气管套管的外口处, 上面并用湿而不滴水的双层纱布覆盖,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流通, 温度、湿度适宜。
2.3 皮肤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 根据病人的体质1 h~2 h翻身1次;对易受压骨突部位经常用手的大小鱼际处轻柔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可增加些胶原蛋白类、维生素类食物。保持皮肤清洁, 每日予温水擦浴2次。保持口腔、会阴部清洁, 每日2次口腔护理和会阴擦洗。
2.4 饮食护理
早期禁食2 d~3 d后, 无呕吐、无脑脊液鼻漏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由于创伤严重, 病人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应该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摄入, 促进组织细胞的修复能力。每天除了足够的糖类、动植物蛋白、各种维生素的摄入外, 还应保证矿物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充足, 达到营养均衡。饮食应清淡易消化。
2.5 排泄护理
维持保留导尿管的通畅, 防止打折、扭曲, 防止尿液回流, 观察并记录尿液量、色、性状。一般不主张膀胱冲洗, 如果导尿管发生堵塞或引流不畅, 引流液浑浊, 出现沉淀、结晶等需要膀胱冲洗,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大便通畅, 3 d未解大便的病人, 遵医嘱予开塞露纳肛, 也可用缓泻剂, 必要时予灌肠 (颅内高压者除外) 。
2.6 高热护理
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用冰帽保护脑组织, 以防脑水肿。4 h测体温1次, 并绘制体温图, 必要时予药物降温。积极寻找发热原因, 及时治疗肺部感染。
2.7 安全护理
病人意识丧失, 容易发生意外, 应加上床栏以保护病人。对烦躁的病人予保护性约束, 避免强行按压以防脱臼。防止冷热伤害。
2.8 给予家属心理支持
鼓励家属说出心理的焦虑、恐惧, 帮助其接受疾病带来的改变, 讲解病情及目前的治疗情况, 并指导家属学习康复的知识及技能。
2.9 康复护理
病人病情稳定后, 先给予床上被动运动, 从手指、脚趾处开始逐渐至上肢、下肢等大关节处, 循序渐进重复进行。如病人清醒后给予逐渐的主动运动;未醒的病人还可给予感官的刺激, 如播放音乐, 家属给予呼唤, 给予皮肤刺激、按摩等。经常刺激病人多咳嗽, 增强肺功能。清醒的病人鼓励其多咳嗽和深呼吸, 促进肺扩张, 增强呼吸功能, 早日拔除气管套管。
3 体会
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病人护理工作繁重, 病情复杂多变, 需要护士耐心、细心护理。
关键词:颅脑损伤,肺部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志斌, 陈艺坊, 葛慧珠, 等.颅脑损伤昏迷者并发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3, 8 (1) :51.
[2]赵瑞华.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08, 6 (11B) :29742975.
[3]乔晓玲.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8, 6 (2B) :430431.
[4]蓝惠兰, 王首红, 黄碧灵, 等.3种呼吸机湿化管系统对人工气道湿化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1) :13.
8.重度颅脑损伤演练总结 篇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9月—2008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均经头颅CT证实;临床有昏迷症状。共60例病人, 男42例, 女18例;年龄56岁~96岁;入院后均予放置胃管并行鼻饲流质饮食, 住院17 d~53 d, 平均33 d。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及时间
为保证营养, 维持机体内外环境正常, 根据医嘱宜在急性卒中发病后24 h~72 h内放置胃管。一般采用鼻胃管, 对有胃内容物反流以及需长期置管者可采用空肠置管。选择型号适宜的硅胶胃管, 长度为耳垂到鼻尖到剑突, 再加上鼻饲管最末端侧孔距尖端的长度, 一般为55 cm~70 cm。意识清楚者插至14 cm~16 cm时, 嘱病人做吞咽动作或用小勺喂水使其下咽, 同时送入胃管;插入后要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
1.2.2 鼻饲方法
首次鼻饲从少量开始, 并采用宜消化流食, 根据消化情况逐渐增加鼻饲量, 以200 mL每次为宜, 每天6次~8次, 缓慢注入, 空肠胃管可采取持续滴入方法, 速度由慢到快, 营养浓度由高到低, 便于病人逐步适应。鼻饲液温度为38 ℃~40 ℃。
2 护理
2.1 插管前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使病人出现昏迷, 因此要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 解释鼻饲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以及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
2.2 插管时护理
昏迷病人因吞咽和咳嗽反射消失, 为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在插管前要将病人的头后仰, 当插至15 cm (会厌部) 时, 以左手将病人的头部托起, 时下和尽量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 便与胃管顺利地通过会厌部。插管动作轻稳, 特别在通过食管的3个狭窄处 (环状软骨处、平气管分叉处、食管通过膈肌处) 尤为注意, 避免损伤食管黏膜。进行心率、呼吸、血压监护, 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操作过程中如出现生命体征明显变化, 立即停止操作, 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2.3 插管后护理
2.3.1 胃管的护理
胃管插入后应妥善固定, 近端固定于病人的鼻翼及面颊部, 远端纱布包裹置放于病人枕头上并处于关闭状态。对于昏迷躁动或不合作病人, 为防止胃管脱出可用约束带固定双手, 要注意保持松紧适宜。
2.3.2 做好口腔护理
每日口腔护理2次,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的变化, 预防口腔感染,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操作中棉球不可过湿, 以防溶液进入呼吸道, 擦洗时必须用血管钳夹紧棉球, 防止遗留在口腔。每周更换1次胃管 (晚上最后1次灌食后拔出, 次日由另一鼻孔插入) 。
2.4 并发症护理
2.4.1 腹泻
腹泻是最常见的并症, 主要是由于大量液体进入胃肠道时刺激肠蠕动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1]。如果病人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水样便, 要减慢管喂的速度, 适当减少管喂量, 并可给予适量的助消化药或止泻药, 不要急于停止鼻饲, 并要注意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 预防皮肤并发症的发生。
2.4.2 误吸
误吸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衰弱、年老或昏迷病人等较易发生液体反流、误吸至气管。为了防止误吸, 鼻饲的速度不宜过快, 一次量不宜过多。卧床病人鼻饲时应抬高头30°~45°, 病情容许时可采用半卧位。当病人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时, 应立即停止鼻饲, 取右侧卧位, 吸出气道内吸入物, 并抽吸胃内容物, 防止进一步反流。
2.4.3 恶心
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由于恢复过程比较长, 吞咽困难恢复较慢, 因此, 留置胃管的时间长, 容易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病人常常在鼻饲后出现恶心、腹胀。要求在进行鼻饲的过程中护士严格掌握鼻饲的速度和量, 定期更换胃管。
2.4.4 拔管、脱管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拔管多因病人烦躁时自行拔除或因为翻身而不慎脱落。护理中应选用稳定性好的鼻饲管, 以求舒适、安全, 并固定牢靠。在每次输注完毕后应冲洗鼻饲管, 避免堵塞。
2.4.5
胃潴留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 因此, 胃肠道黏膜常出现缺氧水肿, 从而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 胃肠蠕动减慢, 输入的营养液潴留于胃肠内。在每次输注溶液前先抽吸, 以了解胃是否已排空, 若残留量>100 mL, 提示有胃潴留, 需延长输注间隔, 或行胃负压引流, 可加服胃动力药, 促进胃排空。
3 小结
ICU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常因昏迷及球麻痹而不能进食, 为保证病人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维持生命体征及促进恢复消化道功能, 常需留置胃管, 注入流质饮食, 以维持机体需求。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导致的昏迷不醒或伴有吞咽困难的病人采取鼻饲流质, 能供给机体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 配合胃肠道用药, 增强机体免疫力, 促进机体康复。同时, 也可适当减少静脉输注量, 降低医疗费用。因此, 做好胃管及其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对于配合医生的治疗, 促进病人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鼻饲,护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