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共9篇)
1.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 篇一
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
国培(201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是教育部示范性远程研修项目,也是我国网络研修走向社区、走向校本、走向常态化的标志性项目。混合式课例研究是项目多类型研修基于校本整合下行的载体。学会混合式课例研究,提升校本研修水平是项目的重要任务。
1、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教师对课例的协同研究,是教师自主的问题研究,是借助技术流程跟进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混合式课例研究,研究什么?“课“的研究。谁研究?教师群体自己的研究。怎么研究?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的混合式研究。
2、课例研究e流程设计
课例研究e流程(俗称为磨课流程),是课例研究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技术再造。通过技术流程把老师研究课例的规范过程在网上呈现和操作,该流程设计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与问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吻合,使之具备问题解决的过程条件。如图所示。上面是由六个基本环节组成的问题解决流程,下面是与之吻合的磨课基本流程的环节。这两个流程是完全吻合的。
第二,跟进教学、支持校本协作研究。磨课流程内含三个基本的设计,一是包含教师日常研究教学的基本方式(集体备课和听评课);二是贯穿教学的基本过程。三是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使磨课流程易为老师掌握、能够跟进教学、方便学校组织,支持校本教研组协作研究。
为适应教师课例研究多样化、个性化需要,课例研究e流程采取“积木化”设计。从课例研究过程,抽出功能模块的“共性实体”和“构成要件”,供终端用户自组合、个性化灵活配置各自需要的功能模板。为简化磨课流程配置的操作,新平台提供了多种模式的磨课模板。混合式课例研究在国培项目中首次使用,磨课流程个性化自组合功能暂不开放,而统一用“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磨课基本式。基本式掌握好了,其它变式容易掌握。
图1
一个基本式磨课过程(见图1),是从研修组讨论制订磨课计划开始,计划制订后,上课老师要经历基于个人经验的初始备课、同伴互助的协同备课、课后的实践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群组老师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分工观课、课后评议等研讨活动。通过围绕这节课的一系列研讨活动,每个人都获得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后的两次认识提升。整个过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完成。线下主要有计划研讨、备课研讨、观课研讨和听课评课等协同活动。磨课过程的发表、浏览、修改、点评、讨论、问答等研修行为则在线分散进行。有了课例研究e流程的连接,将平素教研组分散的教研活动,组合成主题任务、研究问题指向明确的课例研究活动系列。一次全周期的课例研究,四周左右的教学之余时间就能完成。
3、混合式课例研究特点
课例研究e流程支持下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混合式课例研究,强调研究的真实。是常态课研究。即重常态、重研究。常态,即日常状态。课例研究是老师在日常教学、在现实不完美条件下研究教学,是老师基于现实起点、现有水平的教学研究,是老师做能够做的研究。重研究。重视老师自己研究和研究自己。常态强调研究的现实起点,研究强调老师现实需求的自主研究。基于老师教学的现实起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现实需求,这就是混合式课例研究要做的真实教学场景研究。
特点二,教师自主的教学问题研究。
研究是由问题引发的。课例研究的主旨是让老师在亲历问题研究的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是研究教学问题的载体。只要能承载好问题研究,能一以贯之研究问题,那怕这个课例在研究问题之外的其它方面并不完美,也是好的课例研究。相反,问题研究没有开展起来,这节课再好,也不是好的课例研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因问题而真实,因问题而使其具有研究价值。如同身体有毛病要照X光、要拍CD片检查一样。混合式课例研究,就是为老师教学照X光、拍CT。已然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课例研究暴露出来、多种角色现场和远程会诊,帮助解决。混合式课例研究,不回避问题,而且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暴露问题,一以贯之地追踪研究问题。
“我们所讲的磨课,其目的,绝不是让每个研修组去打造一节优质课,而是要发现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而用研修组的团队力量,用远程研修的协同智慧、专家智慧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这里,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的研修才是真研修,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中获得的体验和认知才是真收获,也才是真进步。”(山东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特点三,协同规范的过程研究。
课例研究重视过程研究,是因为存在于过程中的问题,只有在过程研究中暴露和解决。解决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学效果都存在无法避开和省略的研究过程,而且过程研究不是雨打地皮湿的走过场研究,而是协同规范的持续研究。对于混合式课例研究来说,比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这节课是怎么磨出来的。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运用技术的连接,跟进教学过程、做连续规范的协同研究,从而引导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养成教师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好习惯,促进老师持续发展。因此,让研修不止步于课堂教学的观摩,而要贯穿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全过程;让学员不局限于荻悉教学之术,而要究教学之理,悟教学之道,学会用研究者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这是混合式课例研究本质的价值追求。
4、混合式课例研究校本应用分析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如何用于校本研修。促进和支持教师在工作中学习,需要分析教师日常工作后面的学习行为。见图2。
图2
备课、上课是教师每天做的事。学会预设生成和学会实现生成,则是教师每天备课、上课后面的学习。不能生成学生学习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师备课要学会预设生成,上课要学会实现生成。再次备课是生成预设的再学习,再次上课是实现生成的再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始终伴随老师的工作,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学习的有效,来自教师在教学过程,分别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和回答:“教学预设能生成学生什么样的学习?”,这是备课时要想的问题。“预设的学习生成了吗?”“教师和学生哪些未预设到的生成要转化成新的预设?”则是上课后要反思要回答的。教师备课,是教师对“教学预设能引发学生什么学习生成”的经验回答。个人备课是个体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集体备课是群体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课则是对预设生成实现与否的实践回答。课后反思、修改教案是对未能预设到的生成转化成新预设的实践反思后的回答。未预设到的生成既有学生方面超出教学预设的学习生成,也包括老师依据教学不确定性对教学随机有效的临堂发挥。老师就是在对这三个问题的认真思考和连续追问中学会教学的。
老师备课是基于已有经验,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凭原有经验。然而经验靠不住。即便优秀老师,面对变化着的生命群体,也不能总凭已有经验教学。老师备课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老师备课所做的预设是否正确,要经过上课实践的检验。
老师上课的自我感受和课后的同伴分析,老师对先前的教学预设,会有新的发现,从而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将未预设到的学生学习生成转化成新的教学预设,老师对教学设计的这种调整,会对今后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让教学行为更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1931)。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惟一能影响行为的学习是自我发现和自我调整的学习。”(1969)。教师教学在反复的预设/生成、生成/预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调整,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好、也最需要重视的学习。
教师经历用预设引发生成和将新的生成变成新的预设的过程,既是教师不断在行动研究中改进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走向成熟和提高的过程。这个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研究过程,会促进教师重视研究学生,有利于教师PCK的形成和丰富,加快教师从“教学关注阶段”走向“关注学生阶段”的进程(傅乐/1969)。老师在磨课流程各环节具体的学习研究行为(图示):左列是教师磨课环节,右边是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行为。
首先,教师设计教学要基于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包括对学生学习的状态期望、行为期望、方法期望和结果期望。教师课堂教学每一教学步骤和行为的设计,最好有学生学习期望行为的对应描述,把预设“写出来”。为什么要写下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外化。语言表达让思维清晰、留存和传播。因为要写,促使老师关注学生、反思经验。写下来了,课后才能进行预设与生成的比较。
第2,上课是学生学习生成的实现要“做出来”。
第3,分工观课,是对学生学习生成的检视。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生成的预估是否准确,要通过课堂观察进行检视、做出分析。检视结果无非有几种情况,预设的生成发生了、没发生、没完全发生和出现未能预设到的生成等。预设生成的各种情况,都具有改进教学和积累经验的价值。因此都要“记下来”。有的学校提倡老师写教学后记就是做这件事。
第4,教学评价。课后群组议课,对实际生成与预设做对比分析,认同或不认同,都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不认同还要有改进建议。群组议课时,人人都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说出来”,上课老师更要认真倾听、思考,参与对话交流。
第5,再次备课。群组评课后,老师要趁热打铁做好总结反思,从学生各种学习生成状况中长善救失,找出更贴近、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和表征方式,调整和修改教案。把教学设计“改出来”。
循着磨课流程,老师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经过思考,把预设生成写出来、做出来、记下来、说出来和改出来的过程,就是教师为更好地生成学生的学习,对教学不断预设、实现、检验、反思、调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这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研究之路。这个过程可以利用磨课流程一直做下去。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坚持这样做,就会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好习惯。
5、混合式课例研究的操作混合式课例研究要始于磨课计划的研制,通过课例研究的活动设计,配置磨课流程、生成磨课任务。然后开始周期性的备课研讨、上课观课、课后评议、调整备课等各环节的研讨和对话。这个过程跟进老师教学可以由老师不间断地做下去。作为协同研究活动,是嵌入老师课例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周期或若干周期,可以用以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片断的周期性研究。对老师个体的教学研究,发挥同伴互助、专业支持的作用。校本的课例协同研究周期,可依据老师对教学问题的研究需要进行设计。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研究周期,开始于某个教学环节,经由寓于教学后续环节的检验分析后,回归到这个环节的调整结束。不同教学环节、教学片断混合式课例研究的周期概括如图所3。比如,备课(A1)——备课调整(A2),中间要经过备课研讨、上课观观、课后评议的检验分析();上课(B1)——上课调整(B2),中间要经由观课);作业(C1)——作业调整(C2),准备、分工观课、课后评议等环节的检验分析(中间要经由作业的研究、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反馈等检验分析();考试——考试调整、教学引入——教学引入等其它教学环节,乃至课堂教学的某一措施、某一方法、某一情景都可以这样设计混合式课例研究周期开展跟进研究。下面以课例研究基本式为例,混合式课例研究各环节操作要点。
图3
(1)研制计划,即磨课活动的设计。磨课计划要经全组讨论确定。再填报平台提供的磨课计划表。计划表填写提交后,即生成课例研究任务,才能开始磨课。计划讨论内容包括: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问题、能承载这研究内容的教学课例、确定上课老师、磨课各环节活动设置和时间安排,落实全组成员的分工。磨课活动时间安排,留足研究课例上课前的备课研讨和观课研究所需要的时间。
计划制订常见问题:一是虚,研究任务窆乏、不具体不明确。二是混。研究目标任务、研究问题和说明事项的内容混淆、分不清。目标任务是本课例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要达到的目的;研究问题是研究要达到预期结果会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碍;说明事项:打算如何通过研修组的磨课认识和排除所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碍。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磨课各环节的要求等。另外,还存在磨课目标与教学目标混淆,这是两个分别指向老师和学生的不同目标任务。不能将课例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达到的学习预期结果混淆。
(2)第一次备课,上传教案。上课老师提交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对话的载体。备课要求是独立备课和做好两个预设,一是对教学问题解决措施有预设;二是对教学能引发的学生学习有预设。这些预设是全组老师对话研讨的内容。
(3)备课研讨和修改教案。本组老师围绕两个预设,通过网上直接修改教案,在教案后做点评和开备课研讨组会进行备课研讨(会议记录要整理上传)。还要在课例研究的“问题研讨区”的“备课:问题研讨”对问题解决的教学措施进行专门研讨和交流。
(3)观课研究。观课是教师研究教学的协同活动。观课前要召开观课准备会,做好分工观课各项准备:第一,要选择好观课维度。观课维度的选择,要对应本课例的研究任务和研究问题;第二,做好观课分工。将本组老师分别组成各维度的观课小组。第三,观课小组要设置好观察点。观察点设置要符合观课维度需要,且具有可观可记可解释性;第四,将观察点组合成方便记录和整理的观课量表。第五,观课小组要对小组成员观察点分工、观察方法、观课记录整理、观课报告撰写等任务进行研究确定。做好上述准备后,才能进入上课听课环节。
(4)上课听课。这是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围绕一节课的对话。对话要求:上课要上新授课、常态课。上课要录像或录音,并及时上传。以便课后能够复现,听课者要认真倾听,按预定分工做好记录,以便课后对观课记录做整理分析。
(5)课后评议。是围绕这节课效果得失的对话。评课前,观课老师要整理分析观课记录,形成观课报告,上课评议要重视将备课的两个预设在上课中的生成,进行比较分析。会后,各观课小组的观课报告、课后评议会记录均应上传到平台。
(6)总结评价。在课后评议的基础上,总结本次课例研究,形成课例研究总结和个人的总结反思文章。上课老师要上传实践反思后的备课教案。研修组要在磨课平台的总结页面完成磨课自评和互评。
此外,混合式课例研究要用好“问题研讨区”,将问题研究贯穿在磨课的各个环节。“问题研讨区”是课例研究问题追踪研究的专门区间。平台设置这个区间,旨在凸显问题研究过程,方便问题研究的协同参与,有利于问题研究信息的聚合,形成教学问题研究资源。
“问题研讨区”对磨课主要环节的问题讨论要求是:
“计划:问题研讨”,能看到确定问题、归因问题的讨论;
“备课:问题研讨”,能看到问题解决措施的讨论;
“观课:问题研讨”,能看到观察问题解决的讨论,“课后:问题研讨”,能看到问题解决效果得失的讨论。
从“问题研讨区”磨课关键环节的问题研讨,能看到课例研究一条清晰的问题线,也展示出研修组一以贯之研究问题的过程和研究亮点。
2.课例研究小结 篇二
单 位:郑州航空港区第十小学时 间:2012年10月
第十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小结
本学期10月份,我们语文组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课题研究为基础,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这个月有李晴老师、王焕娜老师、孙小凡老师三位老师进行了公开课,现将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三位老师的教课水平较去年都有较大的提高,不管是在教学技能、语言素养、还是在与学生的互动,进步都非常的大。我们在每节课结束时,都会全体语文老师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本学期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结合本月举行的写字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并且继续加强对学生课内的书写指导,狠抓写字教学,强调书写教学规范。
改进建议:
低年级在教学生发音的时候,要让学生注意自己口型的变化,并要注意时间的把握,读和写要适量,对加练习。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教师应范写,学会读、写、练相结合。丰富课堂语言。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课题研究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好。
语文教研组2012年10月30日
附活动照片:
3.课例研究报告 篇三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与主题
《氯气的生产原理》是高中新课程《化学1》(苏教版)专题2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教学内容。在教材编排体系中,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安排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教学内容紧扣海水资源这一线索,通过对电解饱和食盐水探究实验,注重工业生产实际,体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把新知识融入创设的情景中,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实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融合。接下来结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想法。
二、教学方案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实验基本技能,但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学、查找、整理食盐工业生产原理,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可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氯气的基本原理。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原理和方法。
3)掌握氯气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电解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气的性质
(四)教学用具: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播放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的视频,提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要抢夺钓鱼岛这个不能住人的小岛呢?
生:思考并回答“抢夺大海中的资源”“争夺领土主权”
师;那么大海中究竟蕴藏着哪些元素?【投影】天然海水主要元素成分
师:大海中蕴藏着氯元素、溴元素、碘元素、金元素、钠元素、镁元素等80多种元素,看书本40页,溴被称为“海洋元素”,碘的含量有8*1010 t,而氯元素在海水中含量最大,那么海水中主要氯化物有那些呢?
【投影】教材图2-1每千克海水中几种氯化物的含量
生:了解海水资源丰富,海水中所含氯化物的含量相当高,主要为氯化钠(咸味),其次是氯化镁、氯化钙(苦涩味)和氯化钾。
师: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钠,那么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
【播放图片】海水晒盐
师生互动:原理:蒸发结晶
过程;海水引入盐田,通过日晒风吹水蒸发,最终得到粗盐,在除去杂质,得到
精盐。
【过渡】氯元素在自然界中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不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那么
Cl2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1化学史话并仔细揣摩氯气的实验
室制法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播放图片】课本上的装置图△
【板书】
1、实验原理:4HCl(浓)+MnO2=== MnCl2+2H2O+Cl2↑
【小组讨论】
1、收集氯气的方法?
2、如何知道氯气已经收集满了?
3、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
【总结补充】
1、收集氯气除了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之外,还可用排饱和食盐水
法收集
2、检验气体有没有收集满出了观察颜色外,还可以用湿润的淀粉
KI试纸放在瓶口来检验(试纸变蓝色)。
3、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Cl2。NaOH+Cl2===NaCl+NaClO+H2O
【板书】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3、验满方法:看颜色或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4、尾气处理:氢氧化钠溶液
师:如课本的方法制得的氯气是纯净的吗?有什么杂质?如何来除去杂质?同学
试着改良一下装置。
师:浓盐酸有挥发性,有氯化氢、水蒸气等杂质
氯气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小,浓硫酸能干燥氯气。
【播放图片】改良后的装置图
师: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净化装置(除杂、干燥)、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过渡】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量比较少,在工业上需大量制取氯气,而海水中含
有丰富的氯元素,那么能否利用海水来制取氯气呢?我们来模拟一下工业制取氯
气的方法【播放图片】
师:正极与碳棒相连,做阳极,负极与铁棒相连,做阴极,管中装混有酚酞的饱
和食盐水。
师:那我们看看其他同学是如何来做这个实验的。
【活动与探究】【播放视频】
步骤一:接通电源,观察U形管内的变化
现象:阴极、阳极附近均产生气泡
结论:通电后有新的气体产生
师:大胆推测一下两极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步骤二:使用针筒抽出阴极中产生的气体,并迅速按住针筒,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推出针筒中的气体。
现象:气体可以燃烧,并伴随着轻微的爆鸣声
结论:阴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师:反应后的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步骤三:打开U型管两端的橡皮塞,分别向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
象
现象:阴极附近溶液颜色变红
结论:溶液中有碱性物质生成步骤四:关闭电源,打开U形管阳极一端的橡皮塞,迅速用镊子将湿润的淀粉
碘化钾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结论:阳极产生的气体是氯气
师:现在我们根据实验结论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通电
2NaCl + 2H2O====H2↑+2NaOH + Cl2↑
【小结】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在与电
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阳极)收集氯气(阳极产物),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
生氢气,在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钠(阴极产物)。
人们还将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氯气的实验室和工业上的制取方法,分析讨
论了氯气的生产原理及其所需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大家课后注意总结归纳,认真阅读《学海导航》29页知识详解并完成后面的作业,这节课到此结束。
(六)形成性练习
1、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氯气产生于和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棒,氢气产
生于和电源(负)极相连的(铁)棒,碱产生在(铁)棒的周围。阳极产物的验
证方法(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阴极产物的验证方法(酚酞试液、爆鸣实
验)
3、实验室制氯气时有如下操作,操作顺序正确的是(c)
①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
②缓缓加热,加快反应,使气体均匀逸出
③在烧瓶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
④往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再缓缓滴入烧瓶中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尾气导入吸收剂中
A.①②③④⑤B.④③①②⑤
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③②⑤
3、使用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共热制Cl2,实际产生的Cl2总比理论值低,其主
要原因是什么?
1、稀盐酸与MnO2不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逐渐变小。
2、盐酸挥发
(七)板书设计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一)实验室制法加热
1、实验原理:4HCl(浓)+MnO2=== MnCl2+2H2O+Cl2↑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3、验满方法:看颜色或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4、尾气处理:氢氧化钠溶液
2NaOH + Cl2====NaCl + NaClO + H2O
(二)工业制法电解
1、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 + 2H2O====H2↑+2NaOH + Cl2↑
阴极产物阳极产物
2、氯碱工业概念
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
三、教学反思
(一)本堂课中几个特点
1、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的身心学生学习。引入时政信息,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海水的利用上来,使学生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ppt的视频图片,增强了学生实验操作的理论基础,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实验操作中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可能存在杂质的分析、反应杂质的处理等,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系统的理解,将实验操作的严谨性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深入地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习中获取成就感,培养自信心。
3、用教师在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视频资料为参考,将实验操作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理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二)尚待改进的几点意见
1、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流程中,不能仅仅依靠ppt播放图片,应当在黑板上划图像,结合图像强调实验中的仪器以及注意事项能更应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更深地认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4.课例研究报告 篇四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明确课例研究的主题
2.点明进行该项课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选课――研究观察载体的确定
2.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设计
1.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及执教者对本课的理解展开有效的教学设计?
2.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3.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手段。
四、教学基本情况
1.执教教师基本情况
2.承担学校、班级基本情况
3.教学变量控制与观察
授课计划时间
实际使用时间
提前备课、试教
观察与记录
五、研究课例样本
教学过程实录,即把课例作为研究的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在最后根据研究的主题,提出一系列供参考、讨论的问题。在记录与叙述中要注意有价值的问题背景及细节描述(如执教者的教学细节处理,学生的思维火花等)。
六、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1.观察用表统计与分析
2.听课教师的评价与讨论
3.评课专家点评
4.指导老师的点评
七、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同上
八、执教者反思
通过课例研究的集体讨论与分析,执教教师认真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基本环节,形成一份有价值的反思文本。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的教学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课例研究的行为跟进与管理。
九、课例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5.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篇五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修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我想这也是课例研究所真正所要追求的境界。
课例研修是以教育理论作用于真实的教学实践,它发挥教师集体研究的优势,借助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解决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从而提高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
课例研修是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课例研修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任务是备课说课。第二阶段具体任务是上课观课。第三阶段具体任务是说课议课。教师参与课例研修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 二是能不断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三是能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观。
做好课例研究,首先需要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因为,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集体的智慧。特别是对一个课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其次,需要执教者自己反复地琢磨,大家的建议最终还是需要执教者自己去综合,最终形成与自己的风格相似的课例,这样才能让学生、让自己受益。
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困惑。进行课例研究,为教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
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课例研修就是教师通往专业的必经之路,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也在课堂度过,只有深入的研究课堂教学,才不会虚度自己的光阴。
在课例研究中我认为一定要改进教师“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交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得意、得言、得法,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不做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老师要有创新,让自己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真的在读,真的会说,真的会写,真有感悟,真去体验,从“学会”,“会学”到“乐学”.通过对课例研修的学习,我的教学水平>运动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也会有较大的进步。
第十九期顶岗实习支教正藁晋分队 正定四中 历史学 刘彦东
拓展阅读: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旨在课堂改进的课例研究
——学习王洁博士《课例研究》课件有感
假期,学校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就是观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的课例,然后撰写学习体会。我先是上网查找了有关王洁博士的一些资料,然后又走进了她的论坛,最后找到了她的这个名为: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旨在课堂改进的课例研究。对于这个课件,我反反复复认真研读了几遍,其目的就在于要领会王洁博士这个课例研究的精粹所在。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成就来说,教师质量这个变量远比其他变量重要得多。因此,一开始,王博士就抛出了三个共同思考的问题:
1.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和常规教研活动的区别?
2.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做课例研究的目的?
3.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该如何作为?
王博士认为,我们要倡导的课例研究,那究竟什么是课例研究?她从我们最熟悉的一堂数学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课例出发,生动的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课例研究,让我们知道了所谓课例,就是一个变成研究的对象,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课例研究是来自于教学一线的课堂,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反应,及时记录,及时反思的过程。它告诉我们必须“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养成对家常课质量检测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的经验。
那么究竟该怎么研究呢?她在这个《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课例研究》基础之上,深层次地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做了剖析。她认为,“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该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有些课堂上,看似非常热闹,但事实上,只是教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额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那么,这恐怕就是造成课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因为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作出比较和判断。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
反思一:
交流就是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交流还是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的和最有的算法。
反思二:
课堂教学中的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
那么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得知以下几点:
研究的目的: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研究的方法:行动中研究 行动中学习一边工作 一边研究
研究的形式:以课为载体 正式与非正式研究的结合研究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 开发差异资源
研究的关键:有主题,有基点,有方法,有改进
研究的成果:个人化情境化的知识 不断的行为改进
研究的条件:需要直接或间接的专业引领 需要支持性环境
我们倡导的课例研究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其实质是教师在职学习的一种方式。
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
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接下来又向我们展示了课例研究的基本途径,一般流程,接下来又解决了,我们该如何做的问题
总之从王博士的课例中,我读懂了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要研究自己。作为一线忙碌的教师,不可能像专家一样,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在行动中学理论,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在行动中学经验,少走弯路。
6.课例研究案例活动方案 篇六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虽不难,但要上好这门课却不容易。对于孩子们来说,操作枯燥,学生容易厌倦,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设计层层诱导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尽量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轻松学、愉快学。
二、教学实施案例
【学习内容】
管理小能手——文件的移动和删除
【学习对象】
四年级
【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文件移动的方法
学生学会文件删除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文件的移动方法
文件的删除方法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
课前开窗通风
打开电脑,检查机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是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历,那大家对超市的印象怎么样呢?
生:干净……杂乱……(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再来带领大家一起到超市购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家超市红三角超市。(展示图片)大家觉得环境怎么样啊?会不会影响你购物的心情?
生:杂乱……
师:那我们换一家超市吧,一起看看大转盘超市。(展示图片)这家超市的环境怎么样啊?大家愿意在这样的超市购物吗?
生:干净整洁……(愿意)
师:刚才啊,红三角超市的管理员打电话告诉老师,他今天有急事要外出,但是有一批货物还没来得及整理,问咱班有没有同学可以去帮忙呢?
(大家举手同意)
师:看来大家都很热心,那老师有个提议,咱们大家就比一比,看谁是最棒的`管理小能手,好不好?
(二)新课
(1)小组合作
师:大家的桌面上有两个文件夹,打开第一个文件夹任务一,先看商品管理条例,然后再进行货物整理。三个人一小组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操作。
……
老师巡视(10分钟)(让做得快的同学帮助那些不太会的)
(2)师生评价
师:看大家的任务差不多都完成了,那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
展示同学们的屏幕,一起评价(5分钟)
师:同学们用了什么样的操作方法?
生:举手回答(复制、剪切、拖拉)
谁能帮老师整理一下货物?找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操作步骤(边做边讲)(5分钟)
师:这几位同学操作的既准确又熟练。
刚才我们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操作完或者操作中间有错的,现在可以继续修改一下,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5分钟)
操作完成的,可以帮助身边的同学,检查一下同桌是不是分类正确了
(3)探究学习
师:经过大家刚才的努力,超市干净整齐了许多,但是地面上还有很多废品,我们不需要的,现在还需要我们最后的打扫,该怎样清理不用的物品呢?大家能不能举一反三?认真想一想应该怎样操作
打开你桌面上的第二个文件夹任务二,把那些不需要的商品清理掉
……
老师巡视(5分钟)
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啊?
(删除、拖拉)
那有没有同学可以给大家口述一下操作步骤呢?
生1
这位同学的方法对不对啊?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
(5分钟)
经过这次活动,老师发现咱班同学都特别棒,个个都是管理小能手,那我们今天的超市之行就到此结束了。
三、教学反思
比较满意:
(1)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不是很难,90%的同学都能完成任务,有个别的同学操作能力较弱,需要日后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
(2)在任务的设置上,有部分任务偏难,但是每位同学都能动手尝试,不懂就问
(3)整个课堂同学们互帮互助,气氛活跃
(4)同学们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勇于表现,积极评价
不足之处:
(1)在书写板书时,不太整齐,需要以后加强练习
(2)在设置任务时,由于孩子们操作能力的不同,需分层练习
学生反馈:
7.学程导航课例研究反思 篇七
收获不止一点点!
整整一天,海门镇中心小学的会议室里弥漫着浓浓的教研氛围,说课、研课、上课、再研课。大家聆听着、思考着、争论着……时而安静,时而热闹。那是因为我们通源区域共同体的五所学校正在进行“学程导航”课例研究的活动。
上午,主要是说课、研课。
参与的有五所共同体学校的两位六年级老师以及各校的数学分管主任,教研室的丁主任和施教研也亲临现场指导研课,大家不由地慎重起来。本以为会是一种拘束的氛围,大家会有所顾忌、放不开。可是随着研课的不断深入,老师们逐渐被感染,慢慢变得活跃起来,氛围一下子轻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得到一致赞同,就被采纳;有些观点需要争议,就被搁置。我想,无论采纳或搁置,大家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都有得到提升不是吗?因为投入,时间就感觉溜得异常快,临近中午,大家仍感觉意犹未尽。其实,入座会议室的老师中,执教老师无疑是最辛苦的,她是通源小学的曹晓丹老师,我特别地佩服!一上午,她一刻都没闲着,根据大家的建议,不停地在修改教案,消化思想,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可谓马不停蹄。我们都说:“所有的人中,你最辛苦,压力最大!”她却笑着说:“得到大家的指点,我最幸福!”多么朴素的一句话,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下午,主要是听课、研课。
又分别增加了许多数学老师前来参与,各个学校各个年级的都有。曹老师的一番演绎,让我们感受到了上午研课的价值,她把大家的思想都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尝试所带来的惊喜!整个过程流畅并完整,各环节的时间也和预设的相差无几。尤其是曹老师在课堂中对孩子们的.评价很生动,很能激发孩子们兴趣,为课堂增色不少。如果非要挑瑕疵的话,我觉得美中不足的也只是几个细节的处理略显简单,比如:在讲评作业后应留一些时间给孩子们及时地订正;在让孩子们说解题思路时,更应注重数量关系式的表达;易错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等等。但这些都没有破坏到整堂课的效果,大家还是感觉这节课是成功的练习课,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练习课!
8.5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篇八
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
● 安桂清 徐晶
课例研究不能随课后研讨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执教者还需要综合群体研讨与自我反思的结果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对执教者而言,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可以对自身教学加以系统反思,有助于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 对课例研究小组而言,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有助于总结这一研究共同体所秉持的共同的专业信念和专业知识。换句话说,无论在个体维度还是在集体维度上,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常,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不必苛求统一的格式。但是,为了展现课例研究的过程与成果,课例研究报告确实需要向读者交代相关要素,如研究小组所选择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教学方案是如何规划的、教学实践是怎样展开的、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有哪些等。本文拟以这些基本要素作为建构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
一、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撰写者需要交代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是什么; 第二,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如上海市某中学的语文课例研究小组认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这种做法抹杀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因此,该小组决定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为课题,以《卖油翁》这篇文言文为例开展课例研究。课例研究小组在报告中充分阐述了以《卖油翁》一文为例的原因:这一课文集趣味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文言文
教学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加之该文短小精悍,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能够展现文言文教学的多个侧面,便于尝试文言文教学的多种策略。同时,课例研究小组表示,试图通过对该课例的研究探讨文言文在字词教学、人物形象分析、哲理感悟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显然,上述基本信息的交代有助于读者把握报告的重点,在阅读中有明确的预期。
二、描述教学规划和方案。
第二部分展现研究小组所规划的教学方案。完整把握一堂课的教学情况离不开对教师原有教学预设的了解。因此在课例研究报告中,描述原有教学方案的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了参考背景。这部分需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情分析。更具体地说是让读者了解教师针对某一教学主题是如何开展课前测试的。学情分析要避免笼统,在规划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力求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甚至是某一堂课进行课前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学情分析是方案设计的基础,报告中对学情分析的展现有助于读者明晰方案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他们从中借鉴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第二,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设计不是把教案照搬到研报告中,而是重在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以便将课堂教学的情境与之进行比较,确定方案中需要改进的环节和做法。第三,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这部分内容是课例研究在规划教学方案时所独有的,它意味着教学规划不仅是针对执教者而言的,同时也针对观察者进行规划,以便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需要采用的工具。以上述《卖油翁》一文的课例研究报告为例,执教者首先介绍了自己对学生进行课前测试的方式及结果。测试题目是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分别进行注音、释义和翻译。结果表明,学生对某些字词的音调、意义和词类活用等内容的掌握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纠正这些偏差就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其次,报告还完整呈现了教学的具体流程。如《卖油翁》一课的教学可分为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1. 字词检查。
教师通过PPT 呈现《卖油翁》一文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和重点句子,并分别指定学生回答,以帮助学生巩固对重点词句的掌握,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2. 品读、圈画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提问,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边读边从中圈画出能反映陈尧咨心理变化的词语、反映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态度的词句以及能够体现卖油翁高超酌油技术的词语。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圈画的方法把握文中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3. 课本剧表演。
根据课前以课文为蓝本改编的剧本,请两组学生表演课本剧《卖油翁》,然后请观摩的同学加以评论。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 课堂总结,感悟哲理。
先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和观摩课本剧后的体会,自主举例说明他们学习课文后所得到的启发,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板书,点明本文要说明的道理: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
5. 拓展延伸,完成课外阅读: 文言文《猎虎翁》。指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调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来阅读课外文言文并完成相应的练习。此次课例研究,由6 名教师负责进行课堂观察,两两一组分别采用复线型教案观察表、座位表和描述抽样生的方法作为观察工具,重点考察教师在字词教学、人物形象分析、哲理感悟等方面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总之,“描述教学规划和方案” 要突出重点,用概括性的语言交代上述三个方面的主要信息。避免事无巨细,照抄照搬教案。阅读这一部分之后,读者将对课例研究和即将展开的课堂教学形成框架性认识。
三、重点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部分概述教学实践的展开过程。由于课例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一堂研究课在第一轮教学实践后会在平行班级中进行第二轮的教学实践,因此报告中这一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不过课例研究并不建议对同一课例进行多次循环往复的改进。实践表明,从某一特定课例中获取的经验是有限的,一次又一次地对同一课例的教学进行修订将收效甚微,倒不如去研究一个全新的课例,收获会更大。报告中这一部分的写作要围绕教学的问题来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比如在该轮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对教案作出哪些修改等。在写作中要注意将遇到的问题与反映教学的真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参与分析,有一种对问题的现场感。仍以《卖油翁》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例的教学共进行了两轮,每轮完成后均进行研讨,并对教案作出适当修改和调整:经过第一轮课堂教学实践,课例研究小组发现课堂教学时间明显不足,第四和第五两个环节没有付诸实施,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浅尝辄止,也并没有充分展开,所以教学设计必须力求精炼。另外,教师们发现部分环节的教学还需要作有效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不能仅仅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在学生出错时予以纠正,还应为学生示范科学的、有依据的解词释义的方法。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已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字词、比较字词的古今意义等方式,掌握课文中字词的意义和部分词类活用现象。2.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第二环节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教师一开始就提问: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来刻画陈尧咨这一人物形象”,这一抽象的问题造成学生的困惑,课堂里出现冷场,教师经过一番困难的提示,个别学生终于回答出是“心理描写”。显然,由普遍性结论———陈 尧 咨 的 心 理 变 化 过程———推导出个别性结论———反映这一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的“演绎法” 并不适合学生认识问题的方式。如果教师采用“归纳法”,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反映陈尧咨这一人物形象的词语,然后再归纳“作者是通过抓住陈尧咨的心理变化过程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 的,或许学生的思考更有的放矢。3. 在第三环节的课本剧表演中,学生在评议环节参与度很高,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第一,两组学生课前排练过,台词是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教师并不真正了解每位“演员” 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且除了这两组学生外,其他学生没有参与表演的机会。第二,本课是一篇文言文,但演员的舞台语言,无论台词还是旁白使用的都是现代汉语。学生未能学以致用,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第三,在评议时教师让大家讨论“谁表演得好”,这个问题显然不够恰当,多数学生以“是否幽默”、“是否有趣” 作为评价标准,未能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思考课本剧表演是否体现了人物的形象。基于此,对__________这一环节的设计需要作出重要调整: 可以让学生当堂自由组合,以文言作为舞台语言,编演课本剧。这样既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缩短每组的表演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在组织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有所引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强化评价标准。减少学生评价时的随意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到了第二轮教学实践,教师已有明显的进步。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方式都有所改变,还省略了第五环节的教学,教学流程缩减为四个环节。不过整体而言,这一轮的课堂实践仍有时间不足之感,综合各位老师的课堂经验,课例研究小组认为按照原先的教案设计,不省略第五环节,那么本研究课最好用1 小时15 分钟展开,这样师生双方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除此之外,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有待改善的问题。在第四环节感悟哲理时,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并未让学生自主阐发,而是步步引导,最后得出“业精于勤,熟能生巧” 的道理。而在课后访谈中,当我们让学生讲一讲从这篇古文中获得的其他启发时,有些学生谈到了“谦受益,满招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成功背后要下功夫” 等启示,显然教师的做法遮蔽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以后的教学可考虑充分展开这一环节。之所以要长篇大论地展示这个环节的写作,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的心路历程。同时,这部分内容能够唤起读者的思考,引发他们的共鸣,引导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因此在描述中要力求细致到位,切忌笼统模糊,并且要紧扣研究课题展开,避免不分轻重,支离散漫。
四、检讨教学成效
第四部分检讨教学的成效。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检讨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反过来,教学改进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课例研究本身的成效。每次课例研究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教师如何去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为此,在检讨教学成效时,我们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去考察。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神态、思想、观念、体验等方面),特别是不同轮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根据学生教学后测中的表现以及与前测情况的比较,来推断课堂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这是判断教学改善的重要依据。从教师的角度看,检讨教学成效可以呈现教师从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课例研究小组群体研讨与执教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虽然在每一循环的教学实践后,课例研究小组均会即时对教学进行检讨,但为了保持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一种警觉性和敏感性,有必要在课例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提炼结论,总结教学的核心经验,以便指导教师感知其他的教学情境。回到对《卖油翁》一文的教学研究,任课教师基于群体研讨与自我反思的结论,提炼出教学的四点收获:
1. 对文言文的教学而言,读懂教材的选文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养成阅读和使用工具的习惯,不断加深对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理解,更好地拓展阅读才是目的。因此文言文的字词教学并不必然是枯燥无味的,教师需要注重方法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支撑。
2. 在学生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时,演绎法往往是不适用的。因为它并未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此时,应用归纳法更符合学生的探究心理。更深入地看,这告诫我们,教学的展开所依循的不应是一个个有待展现的结论,而应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方式。3. 教学要尊重文体本身的特色,不同文体有其自身的教学要求。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与现代文的教学价值是不同的,认识不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导致了课本剧表演中的种种不足,因此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4.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是语文的生命力所在,做不到这一点,不仅教学的魅力将大打折扣,学生的精神生命也会趋于萎缩。实际上,上述四点结论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作为理解其他教学情境的一种方式,这些知识有助于发展教师对这类事件和对象的警觉性和敏感性,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重蹈覆辙。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例研究所具有的启发性。虽然读者所遇到的教学现象与执教者所描述的情形并不完全相同,但不同现象所彰显的教学主题的要点可能是共同的,因此面对某个具体的课例研究报告,读者往往会产生“心有戚戚焉” 之感。在“检讨教学成效” 部分,除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检讨教学的成效之外,作者还可以对课例研究本身的开展加以反思。比如在研究的程序和操作方法方面可以做哪些改进、教师群体有哪些经验和收获,等等。
五、附录。
根据需要,课例研究报告在最后部分可呈现附录,以使读者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课例研究的整体过程与具体细节。附录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详细的教案、课堂观察时所采用的观察表以及实地观察的记录等。附录是对课例研究报告前四部分内容所做的补充说明,最终是否呈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属于教师个体的教学知识通过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得以汇聚、公开和传播,无论是课例研究小组成员还是其他教师,通过阅读可将报告所呈现的教学知识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知识。课例研究就是在教师个体教学知识与群体教学知识的相互转化中展开校本教学知识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使学校真正转变成为一个探究和创造知识的场所。
(本文系2010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课例研究的国际比较” 的阶段成果之一。)
9.什么是课例研究 篇九
课例研究不是课例。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课例研究是要对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进行研究,是要弄清一节课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
课例研究也不是教案。教案是具体一堂课的教学方案,是由具有特定教育思想的教师制定的、面对特定的学生、在特定的时代环境里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教案的意义是发生在一定范畴里的,包括具体的时间、范围,特定的区域、人群等。课例研究活动还要研究支持性的材料,结果具有普适性。
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与积累的过程,是教师完成某一课堂任务的支撑性材料。如在《项链》一课的课例研究中,材料的主题可以是“反映当时法国虚荣腐朽和没落颓废的社会生活”,也可以是“细节决定成败”,“人生变幻无常”等,这适用于各种课堂情况。
(1)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
(2)课例研究的材料应由课堂呈现材料、支持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反思性材料四部分组成:
1、课堂呈现材料。课堂呈现材料指向课堂教学的实现,可以是教案、课例、课堂实录、课堂片段、说课稿、教学案例等。
2、支持性材料。包括学生学习层面的知识情况分析、课堂呈现的学习知识来源、课堂教学内容建设的支撑性教育理论资料,及其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等。
3、结果评价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是某一课堂实践情况的评价性记录,可以是简单的效果等次,可以是翔实的课堂实践得失记录,还可以是学生作业,如成功的或失败的学生作文。
4、反思性材料。教学反思是课堂实践的心得体会.要注重成败得失的原因分析、改进设想等。
这些材料难分轻重,课堂呈现材料是重要的,可更多时候研究的重点会指向支持性材料、课堂评价及反思性材料,因为研究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抄一个方案以应付某一堂课。
三、课例研究怎么做
1、怎样积累课例研究材料
课例研究材料的组成要求是:
(1)明确的目标。某些方面或领域会因教师积累较少而不可能做深入研究,所以目标应是教师熟悉的且有所侧重。如课堂教学语言的专门性、示范性,用语的文化内涵,表达的逻辑性、信息含量等,都有较难的要求,因此可以在一个或几个课例研究中有较集中的研究和突破。
(2)完整的结构。一是课例研究材料的结构是清晰的,由课堂呈现材料、支持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及教学反思四部分组成。二是材料分类要清楚,如从文体上选择,小说可选择鲁迅的《祝福》,散文可选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合理的数量。数量以10个左右为宜。教师的工作是双线:内线是教育研究,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堂的诗意教学;外线是上好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学习成绩,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要求,是教师不可忽视的生存现实。个人的研究是重要的,但外线的工作压力很大,会占去很多精力,进行太多的研究是不现实的。
(4)恰当的周期。课例研究一般以三至五年为一个周期。教师对第一问题的思考及实践,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发展、完善。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新手型、熟手型、专业型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要的时间是五年左右。另外,在学制上,教师要有一个完整的跟班循环,才可能对具体的课例研究材料形成一个不断设想与实践、不断跟踪、不断搜集与积累的完善周期。
2、课例研究在行动中生长
课例研究具有生长性特点,是随着研究者的行动不断深入发展的。(1)在观课中生长。
观课活动为课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观课被界定为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方法。对观课的认识,很多人止于此,即只注重课堂部分。对课例研究,观课活动的有效性在哪里呢?
观课活动分为准备、上课、评课三个阶段,从课例研究工作来看,第一阶段最重要,第二阶段是成果展示,第三阶段价值因人而异。
第一个阶段表面上似乎是为某位老师上好公开课而准备,其实是备课组、教研组甚至学校或某个区域层面教师的群体合作探究活动。这一阶段,大家会对每个细节进行推敲,最后会有较为妥当的方案。这是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是集体志趣的融合。从课例研究层面看,这一阶段会提供几种课堂呈现方案,课堂呈现细节中的“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另外,支持性材料(包括相关理论)会在方案的选选中涉及。这是认识课堂呈现的机会,更是收集支持材料的绝好机会。
课例研究者要积极参与观课的每一步骤。事先应翻阅已有的课例材料,进行细致的研究,针对开课教师的特点及学生情况,提出一套设想,在准备阶段贡献给开课教师以印证自己的研究,或使自己的设想现实化。如果是年级相同,教学进度也相同,那自己就应先上一下。
如果年级不同,也可借班试上,使自己有全面的感受,使设想更符合实际。到评课阶段,就要认真思考相关的评课意见,进行课例研究的发展完善工作。这个阶段的研究工作,要能听出“话中话”。评课者有时碍于情面,评得非常委婉;有时只拣好的说,回避缺点;有时看似无关痛痒的套话,但语气中会透出意见。这些都要求课例研究者有较高的辨析能力。(2)在课堂实践中生长。
教师对课堂呈现材料部分进行课堂实践。尝试从内部方案语言向外部课堂教学语言转换。要实现这个转换,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有新的变化。个体已有结构图式的变化是渐变,一次尝试一般不可能全部实现。其他材料为课堂呈现材料及教师实践提供支持,课堂实践又促使教师积极调整课堂实践方案,搜集和充实其他支持性材料,很多人把注重个人实践理解为设计好一个方案,然后实践,如达到目的,就大功告成了,这样理解是片面的。从课例研究层面来看,除了要尝试性地实践之外,还要不断使课例研究材料系统化,并不断升级。一个课例研究材料的完善不是一次或一年就能做到的,它是无数次实践的结果,有的也许要我们付出终生努力,一个研究周期一个研究周期地延续下去。
(3)在比较、观课中生长。
教师建构的课例研究材料不可能是完美的,要不断地比较与分析、发展与完善。比较的思路是:与其他教案或课堂实录作比较,找出差别所在,分析差别原因,找到差别的支撑性理论依据。进一步的做法是:把相关的材料找出来,筛选出课例研究需要的部分,并充实进课例研究材料之中。
教师在学习实践中随时关照自己的课例研究,及时丰富研究材料。现实中有价值的言语事件、新生的有生命力的词汇等,都可以融进课例研究。一般做法是:及时写进材料里,尽快在课堂上实践、验证或找机会讨论、分析。如《祝福》一课的积累,当教师接触到叙事学知识时,就应该清楚既然由“窝”来叙述,文本就不是一个祥林嫂的故事,应该还有一个五四落潮时期失意彷徨的知识分子“我”的故事,把这些材料充实进研究材料中,能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
教师的教学研究不能止于简单的积累,也不能是不切实际的研究。课例研究可使教师轻松的成为一个研究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课例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
上世纪70年代,流行优秀教师教学实录,目的是想让大家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80年代前期,又开始流行教案集,将有经验教师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流行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有几个设计(教学思路)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经验的人拿出来给没有经验的人来用。和以前相比,现在讲的课例研究,与原来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它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实践,它是教师自己在做中学习提高的过程。
但正如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科学家的研究是有层次的一样,教师做课例研究也是分层次的,可以是个人反思的载体,可以是理论研究的素材,也可以是他人学习的范例。由此出发,教师所做的课例研究其呈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实录式的,全程描述一堂课,从中反映教师设计和实施的脉络;也可以是一事一议式的,是对一堂课的某些关键点的描述,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的讨论。
2、课例研究应着眼于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
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业,教师集体协调一致相互评论,实践反思是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取得进步。课例提供了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试想,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该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这才是课例研究所真正追求的。
3、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
课例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课例研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这种准备既是来源于专业上的(理论的和经验的),也是来自于行为的。
“如果一个水手不知道自己正驶向哪个港湾,那么就没有什么风会对他有利”(塞尼卡)。教育理论的首要功能可能不在于直接为教师的课例研究提供技术、增加教育知识,它的重要用处在于让教师在研究时有一种教育思考和专业自觉,获得一种研究的方向感。
教学是种实践,要向经验学习。用心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由成功的、失败的种种体验而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改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其他教师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相观而善谓之摩,教师同伴之间先进经验和行为的相互引领,也是教师课例研究时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幼儿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教师在各个层面获得更大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我园根据幼儿园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组织了一系列的园本培训。在进行园本教研培训的时候,更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根据教师在教学业务上需要自我发展的心理来思考如何使之更贴近教师的发展实际,支持他们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架构,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课例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项主要活动,它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的研究主体,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以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题,开展了多样化的教研活动,经过研究实践,我们发现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教研组内形成了合作探究、团结协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浓郁氛围,丰富了教研文化,形成了较好的研究团队。通过课例研究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课例研究活动的含义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的提升,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者,以促进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优化。
二、课例研究活动的操作模式
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我园的课例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小组研究和弱项研究,成立相应学科的课例研究小组,以这些小组为单位对老师们教学水平弱的领域或老师们不敢组织的一些学科形式进行大胆的实践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如节奏乐活动、探索活动、看图讲述活动等),共同设计教案,制作教具,每次活动后根据情况进行分析与改进,在研讨活动中,每一位老师都要积极参与、发表意见、填写评析表;活动后进行反思与总结;目的是让老师们在研讨的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反思的习惯,在教案设计、教学策略、组织形式等方面总结出一些经验,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一)基本操作模式
我园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模式是“提出问题——设计活动——课堂实践——研究反思”。
1.提出问题。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课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我园就将教师的弱项学科作为研究的问题,相应的学科小组再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如:音乐组研究节奏乐《拔根芦柴花》、科学组研究《有趣的磁铁》、语言组研究《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等等。
2.设计活动。就是课例小组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3.课堂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4.研究反思。课例研究小组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下一次上课的教案。
(二)课例研究活动的“立体式”模式
我园开展课例研究活动除了以上的基本模式外,还探索出了一系列的“立体式”研究模式。
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这种形式的课例研究有利于教师个人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人快速成长。
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课题先后上多次研究课。这种形式有利于教师之间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对应自己的教学活动能注意“扬长避短”。同时,我园还在这种形式中采取了骨干教师上第一次的活动,即示范课;年轻教师上第一次活动,即靶子课等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
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
(三)课例研究活动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实施阶段。我们开展课例研究活动主要经历了“尝试思考阶段——经验提升阶段——成熟分享阶段”三个阶段:(尝试思考阶段)(经验提升阶段)(成熟分享阶段)选材——理论学习——设计方案与准备——说课——第一次实践课——第一次研讨反思修改教案与教具——第二次实践课——再次研讨反思再次修改教案与教具——第三次实践课——再次研讨反思——总结经验、进行推广。课例研究活动的内容是由研究小组商讨确定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有执教老师设计具体方案,由组织教师说课(说课包括三说,即:说教材——对教材的理解,重难点和可挖掘的教育因素、目标制订与依据;说教法学法——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和问题,有什么优势,幼儿可能取得怎样的学习效果;说过程——重难点的解决办法、哪些主要的环节、教师怎样应对幼儿的反应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与研讨。每次的研讨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尝试思考阶段我们的重点是理论学习和课后研讨过程,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合作能力,不仅要找出问题和优点还要找出原因和对策,使模糊的问题变的清晰,不断修正教育观念和行为。在经验提升阶段,我们的重点是促进教师掌握学科领域的教学技巧,同时要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突出自身的教学风格。在经验分享阶段,重点则是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把好的经验向园内园外辐射。
三、课例研究活动的实施效果
1、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从前我们在设计组织观摩课或优质课的时候,大多情况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和习惯进行选择内容并设计教案的,评课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不深入;但课例研究的形式就需要所有的老师都来思考“如果我组织回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有这样的缺点?怎样改进?”等等,而且组织者和评析者都要很细致的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结合教育理念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的让观念内化成行为。
2、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从开展课例研究活动以来,我们发现老师们拿到一个教材,首先能分析教材,寻找其中隐藏的教育价值;在制定目标时会考虑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做到明确具体可行;在设计过程时更是紧紧围绕目标和幼儿的兴趣特点,这样以来,活动的质量就大大提高了。除此之外,组织活动的教师是凭借了集体的力量,在实践中感悟、反思和提升的,因此,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也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3、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为培养“研究型”教师打开了道路。幼儿园现在都注重培养“研究型”的教师,原因是善于研究的人才必定能推动幼儿园的长足发展,开展课例研究活动使老师们的心都沉稳下来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观察。比如在以往评课的时候,很多老师只是说哪里好哪里不好,而现在评课或提出意见的时候都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改进的具体办法?理论支持是什么?等等,这就要求老师们必须养成研究反思的习惯。
4、形成了团结、合作、信任的团队精神。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团结、奋进、相互帮扶的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与特长,汇集起来的力量是不可估测的,课例研究活动就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增进了大家共同交流的机会,老师们会从失败中共同寻找原因,从成功里分享快乐。另外,我园还长期开展了“传、帮、带”活动,在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的具体指导、带领下,大家在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中成长。
总之,课例研究活动是一种参与式的园本培训,有效激发了教师投身课改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教师群体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武义教科所
雷国强
其特征是一群教师观察鲜活的课堂,通过教学和合作分析、讨论,收集信息,展开研究,共同促进执教者和观课教师教学执教水平提高。在课例研究中,被观察与研究的课称为“课例”。课例由一位教师负责教学,其他人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记录,并在课后讨论所收集的材料,仔细观察教学过程以及认真探究其中得与失的一般教育教学原理。通过讨论,课例的设计者在广泛吸纳意见和反思的基础上将重塑自己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校本教研的范式与载体,可以促使执教者与观课教师教学观念的整体变化,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推荐阅读:
数字化微混合反应器的研究11-04
研究生羽毛球混合团体邀请赛活动策划书12-03
混合式学习答案08-15
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11-16
分数混合运算课件08-09
混合学习模式心得11-05
《加减混合》的教案11-17
分数混合运算复习教案11-18
混合所有制文献综述07-04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