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总结

2024-08-22

传播学复习总结(共8篇)(共8篇)

1.传播学复习总结 篇一

2010厦大新传考研必看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心态与复习方法总结篇

自录取名单出来以后,我一直想发一篇总结性的经验贴,却因今年考研过程的无限折磨而始终理不出头绪来。网上的小学弟妹经常发求助帖,让我仿佛看到2年前的自己——不管学长姐告知多少经验和学习方法也总是摸不到头脑,不知如何下手,对于自己的选择也总是多少有些疑惑,特别是看到论坛上**骤起争论无限,更是一片迷茫不知如何是好了。那么,在进入正文之前,首先让我对所有选择考研的同学表示尊重。你们选择了一条十分艰苦的路,并且这条路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会让你获益颇多。考研并不只是考书本上的内容,更是考一种宏观而全面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如果你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这些,那么,考研的结果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正如我之前所讲到的,无论学长姐如何告诉学弟妹考研的经验和方法,都如同老生常谈。相同的,我所告诉大家的也是同学们在经验贴上无数次看到的,我所有的经验总结就只有两点:坚持+复习方法。坚持更多的取决于心态,我的这篇帖子就分为这两篇。学习方法的部分,论坛上已经有了很多具体而有效的方法,我只打算谈一下宏观性的方向。

心态篇:

考研必须有好心态。请注意我的用词,必须。我的人生每一次大的转折,比如高考,比如考研,都胜在了好心态上。如何在复习的过程中把握和调整心态,这也是考研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同学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能力。

1.坚持。这是最首要的。

学习是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冷暖自知。特别是第二次考研的同学,离开学校和自己熟悉的面孔,在某个陌生的氛围下艰难的啃8本已经看过一整年的书。所以,坚持下来,是考研所

必须的。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在复习的过程中退却了。我相信大部分放弃的原因都可以总结成一点,就是突然的不自信。我有一个同学在考前一个月的时候,突然放弃,觉得自己复习得不好。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早早的做好决定,然后坚决的走下去。不要在能看到结果的前一个月否定掉自己最初的决定和半年的努力。不要用各种各样的退路来给自己找借口,如果在考研这条路上意志不够坚定,那么在其他事情的选择上,你的意志也同样不会坚定。不但复习的过程要坚持,在考试的过程也要坚持。我的一个同学考完第一天下午的英语以后,万分绝望,第二天的考试没有去参加。结果得到英语成绩以后发现成绩不但不差还相当不赖。这种大型考试的过程会发生各种难以预料的事情,比如我,考完英语在密封条上签了名字(有些省有此要求,而有些没有),交卷的时候被老师抓住,以为我作弊,并且以严厉的态度要求我重新帖封条。当时我以为这件事很严重,因为上午的政治考试我也签了名。回家以后经过反复求证才放下心来。这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小例子,只是想告诉同学,考试的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都必须要坚持完成你的考试。考试的那两天已经超出了其原本的意义,这是一个责任,是每个考生必须要牢牢的咬牙坚持下来的并好好完成的责任。

关于坚持的最后一点,就是耐心等待到结果出来的最后一刻。考研并不是完成了考试就结束,不到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考研都不会结束。考上的同学,要时刻注意有没有学校有没有新的要求需要完成;没有考上的同学则要考虑调剂,不放弃任何机会,不放弃任何可能性,或

者认真的考虑是否要再来一年。

总结:无论对于考研的同学还是找工作的同学,你们都必须要清楚,所谓的选择,并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选择了某一条路,不断的怀疑,不断回头看,不断的否定自己,甚至要中途放弃,那么,这条路就是错误的;选择了某条路,认真而坚决的走下去,那么,这条路就是正确的。不要怀疑自己的决定,决定正确与否,仅仅取决于你各人的态度。对于坚持到考试那一天的同学,我很荣幸的告诉你,恭喜你已经淘汰掉了将近1/3的对手了。2.关于调整心态。复习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心丧失的时候。我搞不定真题的时候,恨不得把自己的头发都扯光,看到卷子上叉叉一片就恨得咬牙切齿。人人都会有。我不会告诉你如何去调整,只是告诉你,必须要调整过来。很多同学容易在这种时候把自己逼到绝境,比如我必须要做出什么什么样的结果来,不然我就怎样怎样,也有些同学会意志消沉,影响好几天的复习状态。当然,其原因都是同学们太担心自己的水准会一直延续到考试那天,并且担心剩下的时间不足以让自己获得更高的进步。理智一点吧同学们……怎么可能阿。考研前一个月的水平就一定会远远低于你考试时的水平,更别提考研前的N个月了。迅速调整过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放自己个假大吃一顿听听音乐打打游戏或者哭哭鼻子,所有的挫折都没什么大不了,刚好可以帮你找找漏洞,第二天继续高高兴兴的搞清楚这些东西,考试的那一天,你再不会因为这些东西把自己的头发扯光了。

3.关于结果。一定有同学会失败。因此,在这之前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不愿接受自己的失败是愚蠢的,同样,因为有失败的可能性而不愿意全力付出更是愚蠢的。其间的度需要大家自己把握,对于结果有正确的认识甚至会帮助你达到你想象不到的好结果。

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是,考研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同学们有各种各样浪漫的美好的高尚的进取的现实的想法,在复习的过程中,彻底忘掉这些。因为你的想法是建立在考上以后,当然这些想法会成为一种潜意识中的动力,却很容易让一些同学走入极端。如果考研没有成为你的动力而变成一种为了实现的各种各样的想法而必须甚至不得不为的过程,这对于你的学习来说是没有任何帮助的,甚至会在最后成为一种负担和重大打击。

所以,接受两种结果,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忘记这些,把你的目标定在1月份某两天的考试上,为了那两天的考试付出一切,至于其他的美好愿望不去思考。而学习之外,你愿意怎么畅想美好的未来就去畅想,不过,千万别带入学习中。毕竟考研的结果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畅想的结果,如果你搞混了两者……那,真遗憾..总结:以上一大串内容其实很简单,目标是考试,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自己不留遗憾而非实现某种愿望。如果你的心态能够调整成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会促使你不错过任何得分的可能性;不但不会影响你的考试,还会激发你的潜能好好发挥。

4.依靠自己。经历了两年的考研,我所能总结出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这四个字。很多同学有误区。认为自己手上有一本很牛的笔记,或者很牛的资料,或者报了据说很牛的班,就可以

十分保险。这是极大的错误。

我第一年的考研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血的教训。我政治极差。于是我很怕,报了辅导班。老师让背啥我就背啥,老师给我啥教材我就啥也不看就看老师给的东西。考试的时候,甚至在考试前,那种感觉痛苦得让我终生难忘。那是一种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甚至不知道自己会走向哪里的感觉。很可怕。我放弃了把握自己这张政治卷子的权力,将其完全交给了辅导班和老师。58分。今年我没有报任何辅导班,全部靠自己做题,自己领会,67分,虽不高,但至少说明了,依靠自己也并不会比听辅导班差。

总结:我在这里也并不是让大家干脆扔掉手中所有的参考资料,没有参考资料我们还自学个鬼;需要复习资料的可以加我QQ:272551576.自然也不是让大家从此以后独断专行谁的话都不听。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企图依靠别人的人,其结果总是不怎么样;而依靠自己的人,结果总是挺不赖。请大家要时刻把自己的命运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上。心态篇暂时到此结束,如果我想到什么还会上来补充。我所告诉大家的都是我体会到并且完全做到的。我是第二年考试,第一年考了334,今年提高了33分。我归功于我可以把心态调整的很好。我在考试时候的目标就是好好的完成考试,让我这次考试和这一年的复习都不留遗憾,至于结果啥的,如果复习的不错考完自己心里自然有谱,没有必要在复习和考试的过程中其担心。其实,我多少是有些庆幸自己第一次考研的失败,能够认识到这么多让我觉得很值,对于这次考研的结果也有更强烈的感受。我得到的这些结论并非局限于考研,对我将来的路也是很有价值的。以上。

复习方法篇: 与心态不相上下的重要。论坛里有不少多次考研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结果的学长姐。在我所说的两点里,他们已经具备了“坚持”,但是,据我了解,在复习方法方面,有些学长姐是

根本性错误的。

1.关于四门科目的重要性。同等重要。以下两种情况很能说明问题:总分高分,挂在单科;总分没过,单科都过线。这两种情况给大家的经验是:四门单科都要在及格以上,有一门高分。我今年的情况就是如此,英语政治和专二,随便那一门都是凑凑合合的及格,英语更是压线低空飞过,倒是个专一考了140。不要以为某一门随便复习复习就可以,不要以为某一门可以重视得稍微少一点。考试的时候,你就是会差那一点,最终结果便是遗憾。2.关于英语,我英语很破,不好意思指导大家,不过每天2小时,万不可荒废。3.关于政治,我政治也很破,不过可以介绍两本书给大家,任汝芬考研序列和陈先奎主编的《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00题》,这本题是真不赖,08年考试买的那本题集真是破死了。参

考资料也是很重要滴……

4.关于专一,明确告诉大家,最薄的那本大部分都不是重点,不过有一些极重要的东西,虽然很少,大家复习着自然就能发现那些是重点了。

新闻史:

(1)框架最重要。章节和章节,事件和事件,事件和背景,事件和人物,都需要联系起来,不然背到最后思维混乱到一塌糊涂是必然结果。比如说,关于新华社的发展,从十年内战开始,贯穿了整个现当代史,每个章节都有介绍,不要分开来背,集中记忆。比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包含了三部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新闻业务的建设和新闻教育的展开。这三部分又各有展开。考试的时候当然不会让你论述整个工作和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的过程,但是由于复习资料往往会忽略掉这个大标题而直接展开这三部分,容易让同学混乱掉这三部分的关系,以为是不同的事件,其实他们是属于一个时期的同一个大的事件。所谓框架,就是课本的目录,搞清楚目录,然后在目录下面再做展开

(2)所谓重点。很多同学觉得新闻史抓不到重点,内容很多很零碎。老师要考察的重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此时期的主流。例如,老师是不会考你十年内战时国统区的新闻事业的,也不会考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是怎么争夺新闻阵地的,不过这些做为背景资料和批判对象,还是需要了解一下的。不知道这么说大家能不能看懂,再具体一点,就是,在清政府和维新派之间,保皇派和革命派之间,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你猜老师会考你哪个呢?这所有的里面,我党的政策,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我党的著名报人,我党的新闻思想,是重中之重,要善于用国民党的一些事件来反衬我党新闻事业发展过程的英明和无限艰辛,以及取得的结果之重大。传播理论:

(1)框架和总结最重要。我直接举例好了。关于有限效果论的研究总共分为三个方面:传播流的研究,霍夫兰的“说服性”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是《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和普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做为传播流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如果这样整理出来,框架就十分清楚了,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忽视了“使用与满足”研究同样也是有限效果论的一部分。如果同学能将框架整理出来,在框架的基础上慢慢的填塞进内容,那么复习效果一定很棒。特别是在传播学的起源和奠基人的部分,同学们更要学会总结前面的内容,比如,书上对于塔尔德的叙述比较繁杂,总结成两点就是两本著作《模仿的法则》(模仿理论中群体模仿的创始人),以及《舆论与群集》(这一点可以结合前面章节的“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部分),如果同学们能够这样总结的话,对于整本书的理解都是有用的。(2)善于用传播理论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其实传播理论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同学们特别是跨专业的同学一定要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象。这是厦大考查的重点。看过真题的同学都知道厦大不会考你会不会背某个理论。我举个小例子给大家,今年考研后论坛上各种关于分数线和排名的猜测,甚至引起的各种争论。有心的同学可以用群体传播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在这个小例子里可以用到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暗示和感染机制,以及集合行为中的“信息

流”。

关注新闻很重要,同学们要学会使用你背的理论来分析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这

对于专二的复习也是同等重要的。

(3)重点。依旧是主流,马克思新闻观、新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贯穿始终。比如,大众社会论,这是基于精英史观的理论,了解知道即可,不用花大量时间记忆,但是一定要知道,并且记住书上是怎么批判这种观点的。另外,这本书的所有内容总结成一个词组就是借鉴和批判,这本书上介绍的都是资本主义传播理论,请同学们一定要把握住你们复习的方

向…… 理论新闻学:

学好以上两本,这本书不在话下

总结:课本是重点,不要抱着复习全书一个劲啃。紧紧的结合课本,如果你课本还没有理解复习到位就操心着要不要找点其他的什么背景资料来背背增加点课外知识,这些全是白费劲。虽然厦大考试考能力和知识面,但是厦大考的重点是他给你的书单,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扩展知识。先抓到你能抓到的分数,再考虑其他的东西。

5.关于专二

(1)重点:明确告诉大家是广告和公共关系。这三本书是分不开的,其中以广告概论和公

共关系最为重要。

(2)背诵。不需要大量记忆,06年以前的卷子还有类似态度的特点等等此类死记硬背的琐碎题目,07年开始就减少了很多,开始以分析案例和众多课外知识为主。所以此类复习一定要避免大量的背诵,采用背诵框架,依靠自己的理解往里面填内容的复习方式。

(3)多看评论,多练评论,多看案例,多分析案例。

以上,为我对于复习方法的经验总结。不一定适合于所有同学,仅仅提供思路而已,如果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就再好不过了。同学们一定要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复习方法,现在迷茫没有问题,一步一步来,一本书一本书的看下来,你自然会明白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如果我还

想到什么我会补充在这个帖子上的。

2.传播学复习总结 篇二

第一类制取实验

此类实验以制取某种物质为最终目的. 重点考查的是制取物质的原料、原理、仪器、装置、可能产生的杂质、除杂质的试剂的选择和方法、收集方法、检验、剩余物质的处理等方面的考查. 这类实验以制取气体为最多. 高考中常出现的有: 氯气、氢气、二氧化碳、氨的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等. 有机物中乙酸乙酯、乙烯、乙炔、溴苯、硝基苯的制取等.

例1如图1所示,实验室用NH4Cl l和Ca( OH)2制取NH3.

试回答下列问题:

( 1) 画出NH3的电子式____和结结构式____.

( 2) B处的药品是____.

( 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时, C处棉花上应蘸取____.

( 4) 检验D处试管中NH3是否收集满,除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外,还可采用什么简易方法____.

( 5) 在标准状况下,收集满一试管NH3后,将该试管放入水中,则最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mol/L .

解析: 试题中涉及到问题有除杂质的试剂的选择、尾气的处理、气体的检验.

答案: ( 1)

( 2) 碱石灰( 3) 稀硫酸( 4) 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 5) 1 /22. 4mol/L

例2可用图2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 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 请填空:

( 1) 试管a中需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m L,正确的加入顺序用操作是___.

( 2) 为防止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 3) 实验中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 1__ ; 2 _____.

( 4) 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 , 其作用是____.

( 5) 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 观观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解析: 本题目考查了乙酸乙酯的制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收集方法及实验现象.

答案: ( 1) 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冰醋酸. ( 2) 在试管a中加入几粒沸石( 或碎瓷片) . ( 3) 1加快反应速率; 2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 4) 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酸性物质和乙醇; ( 5) b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

第二类性质验证实验

这类实验是以验证某种化学物质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为最终目的. 重点考查的是实验现象的描述,化学反应的原理( 化学方程式) 、化学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的描述、干扰实验现象的因素、试剂填加的顺序、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并加以改正、尾气的处理. 常见的有: 氯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验证. Fe3 +、Fe2 +、Al3 +、SO42-、CO32-等离子的检验等等.

例3实验室用如图3所示装置制取氯气,并进行后面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A、B各放什么物质? A:____B: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

( 2) 储气瓶C中现象是____.

( 3) 装置D是为了除去Cl2中的氯化氢气体,D中应放下列溶液中的____.

( A) Na OH溶液( B) 水

( C) Ag NO3溶液( D) 饱和食盐水

( 4) E装置是为了使氯气干燥,装置中应放入下列中的_____.

( A) Na OH溶液( B) 碱石灰

( C) 浓H2SO4( D) 饱和食盐水

( 5) F装置中为湿润红布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 6) G装置中放入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 7) H装置中放入Na Br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8) I装置中放入KI淀粉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 9) J装置中放入Na 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氯气的制取的原理,除杂质中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及尾气处理.

答案: ( 1) 浓盐酸二氧化锰Mn O2+ 4HCl = Mn Cl2+ Cl2↑ + 2H2O( 2 ) 瓶中气体逐渐变成黄绿色( 3 ) ( D)( 4) ( C)( 5) 褪色氯气与水生成次氯酸有漂白性( 6) 先变红,后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显酸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7) 溶液变为橙色,2Na Br + Cl2= 2Na Cl + Br2( 8) 溶液中生成紫黑色固体氯气有强氧化性,把I-氧化成I2吸收未反应的氯气2Na OH + Cl2= Na Cl + Na Cl O + H2O

例4用图4 ( Ⅰ) 装置加入稀硝酸和铜片,在实验室里制备NO,在烧瓶中实际见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 这就使人怀疑稀硝酸与铜反应是否真能生成NO. 即使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到NO,也可以认为是NO2与水反应生成了NO. 现用U形管、分液漏斗、酒精灯、胶塞等仪器,设计图4( Ⅱ) 装置,来证实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确生成了NO而不是NO2.

( 1) 补充完成实验步骤: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将活塞打开,从U形管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________为止.

3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加热,当观察到___时,立即撤去酒精灯.

( 2) 观察实验现象

( Ⅰ) 可以在何处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_____

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动停止? ( 铜丝与稀HNO3均未反应完)

( Ⅱ) 如果再将活塞慢慢打开,可立即观察到明显现象有___,通过以上两个过程可以获得NO与NO2鲜明对照的实验效果.

解析: 本题目考查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操作、实验现象.

答案: ( 1) 液面与活塞之间无气泡铜丝表面有大量气泡( 2) ( Ⅰ) 活塞下面稀硝酸的液面与铜丝分离( Ⅱ) 分液漏斗内出现红棕色气体

第三类基本操作实验

这类实验是以实验过程中实验的基本操作的能力为考查目的. 重点考查的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原理,操作的规范性,顺序性和仪器的使用要求,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误差分析) ,实验原理等. 常见的有: 过滤、蒸发、萃取,仪器气密性的检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中和热的测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

例5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 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 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 A) 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 B) 把50 m 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 C) 检验分液漏斗的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 D) 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 E) 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 F) 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 G) 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 H) 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 1) 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 ( 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_( A) →( G)_________ →→( E) →( F) .

( 2) 上述( E) 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 上述( G) 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

( 3) 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

( 4) 下列物质,不能作为从溴水中萃取溴的溶剂的是 ( )

( A) 热裂汽油 ( B) 苯 ( C) 酒精 ( D) 正庚烷

解析: 本题目考查萃取的操作过程、误差分析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答案: ( 1) ( C) →( B)( D) →( H)( 2) 及时的关闭活塞防止上层液体流下调整漏斗内外压强,便于液体流下. ( 3) 碘单质在CCl4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且CCl4难溶于水. ( 4) ( C)

例6某学生用0. 100 mol/L的KOH的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 A) 量取20. 00m L待测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并加入2 ~ 3滴酚酞;

( B) 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 ~ 3次;

( C) 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 D) 取标准K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刻度线0以上2 ~ 3 cm;

( E) 调节液面至“0”或“0”以下刻度并记下读数;

( F) 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就此实验完成填空:

( 1) 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 用序号字母填写)___ .

( 2) 上述( B) 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 .

( 3) 上述( A) 步骤操作之前,先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则对滴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

( 4) 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答案: ( 1) ( B) ( D) ( C) ( E) ( A) ( F)( 2) 选去滴定管附着的水,防止将溶液稀释而带来误差( 3) 偏高( 4) 溶液由无色变浅红且一段时间不褪色

第四类定量实验

定量实验总是要测定某个量( “待测量”) 而开展的,要得到 “待测量”,就必须明确实验原理,通过测定某个可以测量的量( “可测量”) 来实现实验目的的. 定量实验考查的内容涉及实验原理、数据处理、操作名称、实验仪器、待测量确定以及误差分析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及排除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定量实验设计及处理的能力. 例如: 测定含氯化钠杂质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指数. 测定含氧化钠的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Na2SO3纯度的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例7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Na 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图4中的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a 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 3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b g.

4从分液漏斗滴入6 mo1·L- 1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5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6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c g.

7重复步骤( 5) 和( 6) 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 g.

请填空和回答问题:

( 1) 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 说明_______.

( 2) 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_____.

( 3) 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试的结果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 4) 步骤5的目的是_______.

( 5) 步骤7的目的是_______

( 6) 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

( 7) 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误差分析、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排除方法及数据处理.

答案: ( 1) 样品重( 2) 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U形管中;( 3) 偏高 ( 4) 把反应生成的CO2全部排出,被U形管中的碱石灰吸收( 5) 判断反应生成的CO2是否全部排出,被U形管中的碱石灰吸收( 6) 106( d - b) /44a

例8根据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 1) 本实验至 少需要加 热_______次,至少需要 称量______次.

( 2) 某学生实验得到以下数据: 加热前容器的质量为m1, 容器和晶体的总质量为m2,加热后容器和无水Cu SO4的总质量为m3. 请写出结晶水含量( w) 的计算公式并求出Cu SO4·n H2O中n的值( 用m1、m2、m3表示) : w =______,n =______.

( 3) 若m1= 5. 4 g、m2= 7. 9 g、m3= 6. 8 g,该生结果______( 填“偏高”或“偏低”)

从下列分析中选出该生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写字母) ()

( A) 加热前称量时容器未完全干燥

( B) 最后两次加热后的质量差大于0. 1 g

( C) 加热后容器未放在干燥器中冷却

( D) 加热过程中有少量晶体溅出

( E) 加热后的粉末中有少量黑色固体

解析: 主要考查了实验操作,数据的运算,误差分析.

答案: ( 1) 2、4;( 3 ) 偏高; ( A)( D) ( E

第五类设计实验

这类实验是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是实验题中的最高要求. 主要以考查实验原理( 化学方程式)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完成实验过程中的现等. 例如: 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一氧化氮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9用图6所示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醋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顺序是: 醋酸> 碳酸> 苯酚. 所需的试剂可从以下试剂中挑选: 碳酸钠固体、氢氧化钠溶液、苯酚溶液、苯酚象钠溶液、醋酸溶液、醋酸钠溶液、稀盐酸、稀硫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A处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 ,B中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 ,C中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 .

( 2) 能证明醋酸比碳酸强的现象是______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

( 3) 能证明碳酸比苯酚强的现象是______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及反应原理,

答案: ( 1) 醋酸溶液碳酸钠固体苯酚钠溶液 ( 2) B中碳酸钠固体反应,C中导管口有气泡2CH3COOH + Na2CO3→2CH3COONa + CO2↑ + H2O ( 3 ) C中溶液变浑浊CO2+ H2O + C6H5- ONa→C6H5- OH + Na HCO3

3.2008年中考周年历史复习总结 篇三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多人,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858年 中俄签定《瑷珲条约》

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割去我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之后,俄国通过《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8年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这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派遭捕杀。历时仅103天的变法失败了。

1928年 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938年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将军指挥中国守军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激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1948年 三大战役开始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958年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由于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少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方法 篇四

新闻传播学的历史相对年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新闻学在德国和美国形成学科,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新闻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以及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通常以19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为标志;而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首次公开介绍传播学,通常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点。现在“新闻传播学”在中国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

由于新闻传播学自身发展历史的原因,其学术积淀还非常有限,远不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丰富。因此,应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考生无需花一两年的时间来准备专业课。而且从目前的考试情况来看,各个学校新闻学院的考试都比较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面,因此建议考生们3、4月份开始专业课的复习,基础弱的考生还可以再提前一些。之前可以多阅读一些文史方面的经典著作,多了解时事,这些综合知识需要之前就有大量的积累,而不是一时可以弥补的。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参考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随着复习的深入,阶段性地对笔记进行整理,并且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复习阶段做概括程度有差异的笔记,如在基础复习阶段为了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较为细致地做笔记;到了强化复习阶段,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做概括性笔记;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可以将几个科目融合在一起做框架梳理类的笔记。

3.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传播学复习总结 篇五

1、综合调查:综合调查指的是新闻研究或受众研究机构对某一地区的受众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情况或对某一媒体的受众接受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

2、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以文化时尚为传播内容的文化样式。

3、万能效果论:万能效果论主要指的是魔弹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这一理论假定,媒介自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受传者除了无条件接受和信服媒介的传播外,绝无反抗力。

4、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5、全球化:全球化指的是世界上不同部分渐增的联结,这样的过程产生复杂的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形式。

6、长期效果论:长期效果论,是与短期效果论相对的理论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与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大众传播的影响,于是很多研究者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群体效果问题上,而且多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而这类效果往往是长期的、延缓的、非控制的。

7、受众调查:受众调查是提高大众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主要是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各阶层受众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反应。它是一种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收集、整理、统计、报告受众意见,测定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8、个体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这汇总传播形式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9、美联社: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是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简称。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为共同采访外地新闻而联合组建的合作性新闻通讯机构,以后又有更多的报纸相继加入该社而发展成现今美国最大的通讯社。总部设在纽约。

10、社会责任理论:这一理论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一种新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主张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11、信息源: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在信息论中被称为信息源。

12、受众: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的反馈信源。

13、社会类别:社会类别论认为,按照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社会要素,可以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类别。社会类别论实质是对个人差异论中的文化素养、职业习惯等因素的放大和扩展。

14、有限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即有限效果模式,正式建立在劝服效果研究的两大流派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其主要观点的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15、知沟理论:提契纳等人提出。这一假说的基本内容是:流入社会系统的大众媒介信息一旦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吸收信息的速度会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快,以至这两类人的知识差距会扩大。

16、电影:电影是一种运用电影胶片记录信息的传统媒介,它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视觉性和逼真性。

17、编码和解码: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编码也称为制码。而当我们把传播者传送出的语言、显像、体姿等符号再转变为思想、概念、理念时,这个过程就是解码过程,也成为译码过程。

18、媒介帝国主义: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与内容,单独或总体地受制于他国,受制国却无相等的力量去影响对方。

19、反馈:反馈是指把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所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

20、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格子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

21、“沉默的螺旋”:不赞同大多数意见的受众,常常对有关话题保持沉默,这一现象往往会使主导性意见增强。纽曼认为“沉默的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免不了孤独,要消除孤独感就必然地接近主导观点。而大众传播在这一方面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大众传播的巨大压力下,保持沉默的人久而久之会越来越少,其变化过程如同一个上大下小的螺旋,这就是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22、选择性注意:所谓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

23、公众传播:所谓公众传播,指的是一种个体对群体的传播活动。

24、电子媒介:电子技术的产生和运用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25、通俗文化:通俗文化在所有的文化中产生的历史最为悠久。它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而产

生和发展的。常常以各种口传文化形式出现,如民歌、民谣、传说以及其他民间仪式活动,如傩舞、秧歌等。

26、内在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

要,是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27、拉斯韦尔模式:拉斯韦尔认为,描述传播行为最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

28、使用—满足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反向的研究角度,即以研究人们如何为达到某种需要的实现和满足而使用媒介,一改以往研究媒介如何影响受传者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受众中心模式。其基本观点是:(1)心理与社会需求的满足。(2)透过大众媒介的消费。

29、新华社:新华社创建于1931年11月,其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通讯社。它是中国最大的新闻中心,是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舆论机构。

30、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利用传播工具,借助传播媒介,把某种具体的思想、观点、信息传播给大众的一种传播模式。

简答:

1、简述电视媒介的特点:

(1)电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视听兼备

(2)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3)电视媒介更能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2、对于“依附理论的批评”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1)“依附理论”用经济决定论去解释国家发展问题显得过于狭义;

(2)就概念来说,在一个世界体系里面,每个国家都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心国家本身也相互依附,并不仅仅是第三世界国家衣服发达国家;

(3)“依附理论”把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归咎于西方世界的剥削,而不检讨本国文化是否是一个导致不发达的原因;

(4)“依附理论”所谓切断与中心国家的联系,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

(5)这一理论的论点过于宿命。

3、简述社会责任论的主要内容:这一理论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一种新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主张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队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4、试述受众对于传播的影响和控制:(1)抵制(2)评定等级(3)来电、来函(4)质询

5、印刷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

(2)可重复阅读

(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5)能够形成一定的权威性

6、传播者的任务和责任有哪些:

(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方式加以控制

(5)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7、涵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电视文化可以涵化、建构受众的世界观

(1)电视有涵化功能(2)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涵化理论可以显示为以下几个层次:(1)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是丑陋的、令人不舒服的(2)电视所描绘的世界与真实世界迥然不同(3)看电视较多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电视所描绘的情形十分接近

8、简述网络媒介的特点:

(1)从传播的速度来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从传播的范围、覆盖面来看,网络媒介消除了地理疆域的界限

(3)从传播形式来看,多媒体传输时的信息量更大,更具有吸引力

(4)网络能够实现传播着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5)从媒介的使用代价和易得性来看,网络媒介成本较低

9、简述传播研究的五大要素:(1)控制分析(2)内容分析(3)媒介分析(4)受众分析(5)效果分析

10、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派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卢卡契,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即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由于对“文化工业”保持一种批判姿态,因而也就是这一学派形成了带有锐利批判锋芒的研究风格

11、简述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影响:(1)游行、集会(2)罢工(3)大众传播媒介宣传(4)组织会议或党内活动

12、极权主义传播理论在世界上表现的形式有哪几种:(1)新闻自由遭到完全控制(2)新闻批评政治虽然是可能的,但检查制度仍然发挥作用(3)以特殊法律歧视性的立法加诸编辑人员,随时可以逮捕与控制他们(4)运用非正式的办法,削弱报界所形成的反对力量

13、简述霍尔于1973年提出传播不同文本解码方式的假说,他区分了哪三种解码方式:(1)优先的解读(2)协商的解读(3)抵抗式解读

14、简述国际传播不平等的几种现象:(1)媒介发布不平等(2)传播信息量和内容上的不平等(3)资源利用的不平等

15、试述个人差异论的主要内容:霍夫兰提出的,这一观点的核心认为,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性与受传者的个性特征有着特定的相互作用,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6、简述麦克卢汉理论价值:(1)大胆思考,富有创新意义(2)开拓了人们的媒介研究思路(3)强调了受众在媒介接受中的作用(4)积极的思考(5)独特的思维方式

17、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类: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次是归属与爱、第四层次是被尊重、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

18、麦克卢汉的“三论”:(1)媒介即讯息(2)媒介冷热说(3)媒介延伸说

19、简述手中的具体内涵: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它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手中的参与,传播活动就不完整。所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些都可以算作是受众概念的内涵

20、试述依附理论区别与现代化理论的不同之处:“依附理论”有别于现代化理论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现代化理论试图设计一套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线,而“依附理论”则试图找出发展中国家因何不发展的原因;第二,现代化理论是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分析发展问题,而“依附理论”则强调外在的力量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21、传播国际合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2)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3)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

2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促进时代潮流的发展(2)赋予价值和地位(3)维护社会规范(4)激励斗志与麻醉精神

23、简述传播与现代化的关系:(1)传播媒介可以创造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气氛。充分使用媒介,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向前迈进,传播媒介是社会改革的“加速器”(2)媒介可以提供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传播必要的技术,使人民群众通过媒介有机会参与“决策过程”,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24、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流派有哪些:(1)法兰克福学派(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3)政治经济学派(4)多伦多学派

论述:

1、论述“效果模式”的衍变过程:P270

效果模式的衍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5—1955年)是所谓“魔弹论”阶段,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巨大威力,是万能的

第二阶段(1950—1960年)是对第一阶段进行质疑、反驳,认为传播媒介极难改变受众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媒介并没有多大威力甚至是无能的

第三阶段(1960年至今)学术界对传播媒介的功能重新认识,认为传媒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并不是万能的

2、西方国家用于控制大众传播的手段有哪些:P342

(1)制定法律(2)检查传播内容(3)政治与经济的软化、拉拢(4)暴力干预(5)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

3、大众媒介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263

(1)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的酝酿机器

(2)大众传播媒介最重视社会舆论的代言人

(3)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舆论的激活器

(4)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舆论的控制器

4、我国政府对于大众传播控制措施的主要特点是:P345

(1)强调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国政府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作为传播的出发点。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指导思想

(2)监控机制多元化、有序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齐抓共管,措施得力有效。中宣部、文化部等都对大众传播行使着监控职能

(3)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发展:我国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对于错误的传播活动和言论,予以坚决的制止,同时对于各种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的言论与以提倡和引导

5、试述大众传媒新媒介的主要特点:P195

(1)受众的自主性高(2)服务条件现成(3)传递手段科学(4)传播速度快捷(5)互动性强(6)虚拟性的影响大

6、试论述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P229

(1)早期的受众认知:

1.靶子论 2.“缓冲提论” 3.“使用与满足论” 4.“亚文化群体论” 处于亚文化中的受众,他们不仅仅区别于大众,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类别所能区分,他们有自己的话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他们构建了自身的文化,而这对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产生了影响。5.“受众商品论”

(2)受众研究的新概念:霍尔于1973年提出传播过程中不同文本解码方式的假说,他区分了三种解码方式:1.优先的解读 2.协商的解读 3.抵抗式解读

7、试论述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P221

梅罗维茨分三个步骤来阐述他的理论观点,这三个步骤正是梅氏理论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情境论—对情境作传播学的界定;第二个层次是传播情境,这一情境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第三个层次是电子媒介所产生的情境。

(1)批判地吸收传统的情境决定论

(2)传播情境的影响和制约

(3)电子媒介组成情境合并:梅罗维茨进一步提出了电子媒介能组成情境合并的观点。而情境的合并,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结构层面所形成的情景合并。二是生活风尚的合并。三是公私情境的合并

(4)梅氏理论的不足之处

8、试论述学术界对“知沟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P301

(1)知沟理论完全站在传播者立场去考察所传播的信息对人的影响

(2)知沟发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传播的知识是不受限制的,它们也包含了态度和行为

(3)知沟研究将信息接收产局限定在高地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之间过于简单化,有学者认为“显著的知沟也发生在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

(4)信息的使用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和理解

(5)知沟研究只在探讨受众是否知悉一个主题,而没有探讨不同的受众对某一主题的了解程度

9、“两级传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P279

两级传播理论最早是凯兹等人引入的,凯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首先是传到“意见领袖”那里,“意见领袖”再将信息传递给周围人,周围人成为意见的给予者,可以再向其他人传递信息,因此在拉扎斯菲尔德之后有人将其修正为“多级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包含了以下主要假设:

(1)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单位,而是与他人互动的团体成员。

(2)个人对一个媒介的反应不是直接的、立即的

(3)流通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接受和注意,另一个是反应,接受并不等于反应

(4)在媒介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相等的

(5)哪些比较主动的角色(意见领袖)可能具有使用媒介较多、乐群性程度较高、自认对他人有影响力等特征

10、试论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构成特点:P233

(1)受众在数量上难以统计(2)受众构成成分复杂(3)受众是富有个性的单个人(4)受众接受活动的“休闲性”和“家庭化”(5)受众在接受活动中的积极态度

11、试述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P395

(1)走合作的道路:1.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 2.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 3.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

(2)传播手段走向高科技化

(3)国际传播媒介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12、试说说对于“依附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P357

(1)“依附理论”用经济决定论去解释国家发展问题显得过于狭隘

(2)就概念来说,在一个世界体系里面,每个国家都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心国家本身也相互依附,并不仅仅是第三世界国家依附发达国家

(3)“依附理论”把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归咎于西方世界的剥削,而不检讨本国文化是否是一个导致不发达的原因

(4)“依附理论”所谓切断与中心国家的联系,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

6.传播学复习总结 篇六

1.传播学中5W模式:拉斯韦尔。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研究内容:传播者(控制分心)、传播讯息(内容分析)、传播媒介(媒介分析)、受众(受众分析)、传播效果(效果分析)等。2.群体感染: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3.沉默的螺旋:得到赞同观点越多积极参与者越多。缺失赞同或遭到攻击时,人们会保持沉默。沉默造成增势,如此循环,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4.培养理论: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偏离,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5.传播的类型:①传统分类为:自我(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②按照传播中所运用的符号分为言语传播和非语言传播两种类型;③从传播媒介可以将人类传播划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类;④从行为主体的角度,传播也就可分为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

6.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

7.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②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③由于人际传播中的反馈及时,所以双方的交流也就容易充分;④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人际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⑤在人际传播活动中,特别是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

8.人内传播的特点:①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保持衔接关系;②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③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④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9.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二、论述题

1.分析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的区别(理论结合例子):

★群体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表现为盲信和盲从。例:纳粹的宣传片就是群体暗示的经典之作。

★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例: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球迷暴动、印尼发生的迫害华人事件都是群体感染的负面案例。

2.从米德的主我、客我方面谈人内传播理论:

①主我I:意愿和行为主体②客我me: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③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④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互动⑤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动形成新的自我⑥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

3.大众传播的积极和消极功能:

★积极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实施教育、提供社会服务、丰富文化娱乐。

★消极功能:①大众传播是即可以为善服务,有可以为恶废物的强大工具②环境监视功能:麻醉、信息超载、文化渗透③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弊端的报道;受众主动判断精神减弱④教育或文化传递功能:标准化教育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⑤娱乐功能:娱乐至死;电视中的暴力节目等。

4.传播效果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②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③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5.组织内传播的正式与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①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②纵向传播:有单向流动的性质,根据信息的流向,又区分为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两种。

★非正式渠道:①组织内的人际传播渠道。②组织内的群体传播渠道。

6.麦克卢汉的四个学说: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它说明传媒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有重要启发意义,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思辨性推论。2媒介即讯息: ★受众影响:

①传播媒介影响了我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

②印刷媒介强调的是视觉,它影响了我们的思考,使思想变成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重复的和逻辑的,它使人类的思考可以与感情分开;

③印刷媒介带着专业和技术的分化,同时也造成了疏离感与个人主义。★社会层面:

①印刷媒介使国家可能产生并导致民族主义的高涨;

②电视可能恢复印刷媒介所毁坏的感官比例的平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无关紧要的; ③媒介内容就像破门而入的盗贼携带的一块多汁的肉,目的是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3热媒介与冷媒介:

来源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与此成反比的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冷媒介: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为受众填补缺失或模糊的信息提供机会。

★热媒介:高清晰度的媒介(如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给受众提供充分且清晰的信息。

★区别:①冷媒体邀请人深度参与,它兼收并蓄;热媒介剥夺人深度参与的机会,它排斥异己。②热媒介并不留下这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媒介的清晰度低,参与度就高。

○热媒介是一种感觉延伸,它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资料完备的状态。

★例:

1、从视觉上说,照片具有高清晰度。卡通画只有低清晰度,因为他提供的信息非常少。

2、电视是一种冷媒介---低清晰度的媒介,它给耳朵提供的信息量少的可怜,大量信息要靠自己去填补。

★冷热的外延拓展:冷媒介和热媒介调节者文化的环境的温度,他们给文化环境提供信息,又反过来从文化环境中吸取能力。一种或一群媒介可以吧文化炒热,热文化常常刺激冷媒介的兴起,反之亦然。

★作用影响:麦克卢汉用冷热分析美国政治力量的消长,在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根据自身特点,巧妙利用各种媒介的冷热特性,扬长避短,争取将更好的一面呈现给选民。4地球村的提出:

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我们的中枢神经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抹去了我们星球上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5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①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②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启迪意义; ③关于地球村的语言,也是符号当代世界的发展。★片面性

①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卫衣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工具或技术的主宰对象; ③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单人不完全受感觉支配。

7.议程设置理论: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观点

①大众媒介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②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③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④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诞生在传统媒体生态之下:传播权集中在少数媒介手里,受众相对被动,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动性的发挥也只是从常接触的媒介中去选择。虽然公众有个人议程,但只是受传统媒体的影响后的议程,由于传播活动处于卖方市场,他们不可能也没能力自己设置议程。

8.知沟假说理论 Knowledge Gap 蒂奇诺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尽管大众传媒将同样的知识信息传送到每个家庭和社会角落,人民在接触和利用的机会上平等,但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并非如此。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是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前没有钱请家庭教师,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进入小学后,二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差距。

○ 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芝麻街

○ 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政府“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来改善贫困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通过制作儿童启蒙教育的电视系列片,利用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就成为“补充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

○ 在对该系列片播放后的实际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一举措失败了。

○(塞萨米大街)播出后虽然对贫富儿童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但总的实际效果却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距。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

○ 这部以缓解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电视系列片,播出后的实际效果(后面两字没有)○ 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

缩小甚至消除知沟的某些条件:

1、在多元化社区,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信仰,因而知沟有扩大趋势;在同质性社区里,人们的信息渠道虽不正式但相同,知沟则有缩小趋势。

2、当人们对某个议题感到冲突时,知沟也可能缩小,知沟引起的社会关切程度越大,知沟就越可能缩小。

3、差异不但表现在知识水平上,而且体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上,除了大众媒介,人际传播等各种传播方式都影响着知沟,这就使得知沟假说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 知沟假说被置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框架之中。认为社会变迁以公共事务和科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其进程表现为公众对某些观念或科技的不断接受。知沟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可能引起公众在这些方面的鸿沟,加剧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变迁有深远影响。○ MEF 100元电脑:目标:每位落后地区学童人手一机

○ 基本概念:

1、社会结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性别、城乡

2、不同阶层间的知识差距:天花板效应,优势者早就知道,劣势者因媒体传播也迟早知道。

3、社会系统中的资讯流通量。

○ 提契纳的理论修正:

1、原提出,知沟的5个原因:传播技巧、资料存量、社会接触、选择性暴露/接受/记忆,媒价性质。

2、修正后,加入社会系统变项:事件的本质,事件对系统的冲突程度,媒介报道的重复程度

○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造成“知沟”扩大: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视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会活动越活越,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第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第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迄今为止,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这与当今的广告不同,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题的学习与熟悉。

○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信息就是财富 Information rich-Information poor ○ “知沟”假设可用以下方式表达:第一、经过一段时间、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第二、在特定的时间里,经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高。

○ “知沟理论”认为,当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起作用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在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沟”也就尤为明显。因此,当大众媒介媒介流量继续增加时,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知沟”也随之加深。

○ 媒介使用与知沟的关系

1、教育程度低媒介使用少,教育程度高媒介使用多,知沟越大;

2、教育程度高但媒介使用少,教育程度低但媒介使用多,知沟越小;

3、教育程度高

○ 关于传播效果的探讨:

1、大众传播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知识差距;

2、大众传播可能使得所有人的知识水平提高;

7.传播学复习总结 篇七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不看书、不做题 (不做主观题) , 其表现在平时上课不专心, 打瞌睡, 玩手机。二是付出了时间却得分不高, 其表现在复习过的内容考试时也有丢分, 没复习到的得分很低。想解决第一个问题关键是要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这不是本节分析的重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动脑筋找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是本文要重点分析的。

二、明确在复习阶段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是主导课堂, 引导学生学习。合格的教师能让学生明白一节课中的三个任务:一是本节要完成哪些内容的学习 (范围) 。二是哪里是重点 (把握重点) 。三是合理分配时间, 读写练结合 (怎么做) 。

教师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是应该的, 但不能过分地迷信方法技巧, 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学生也不能过多依赖教师的讲述, 要自己学习。比如说, 教师上一节讲的内容学生能记得几句?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学生有可能记得比较清楚:教师说错了或者点到学生自己的名字。否则课本的内容白纸黑字, 学生天天看都未必记得多少, 何况是教师的讲述。

三、怎样复习才会有效

一轮复习的核心是记忆, 记线索、记重点、记知识点。高考试题是检查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 知识是基础, 能力是关键。一轮复习的记忆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要有整体的知识结构, 二是要深入探究重点问题并记住具体知识点。选择题的解题需要识记具体的知识, 很细化。材料题的解题则体现在从线索、大专题来组织答案。

例如, 记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 我们要记住最重要的贯穿古代史的一条线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以这条线索为主线记忆整个古代史的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四个阶段, 秦汉的建立、隋唐的完善、宋的加强和明清的空前加强, 然后再按照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和文化四个方面来识记各个阶段的具体知识。

下表基本上包含了古代史的主要内容, 其他的内容如先秦、魏晋南北朝和金元时期的共同特点是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再专门记忆就可以了。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也可以按照类似的方法记忆, 分为三条主要线索即列强侵华史、中华民族抗争探索史和近代化史。中国现代史则是一条线索即中共结合国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分为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世界近现代史有四条线索, 现在主要考查其中的两条, 一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史, 二是近代化史 (全球化) 。

四、如何提高成绩

高考难吗?对这个问题我们简单分析如下:

8.传播学复习总结 篇八

【关键词】 概念图 高中生物 复习总结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3-01

一、概念图的类型和特征

概念图的类型有很多种,主要有一般层级概念图、链状概念图和环状概念图等,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概念图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概念按分层的形式表现;②泡含着交义连接;③包含许多具体事例,但是由于不同的人的认知方式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所以对同一个知识板块所绘制的概念图也不尽相同。

二、概念图的制作

(1)确定概念图包括的范围。绘制概念图首先要确定包含的知识范围,明确这个知识范围内所涉及的所有概念;

(2)设计好关键概念的排序。要把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列。虽然这样的排列是很粗糙的,但能帮助确立概念图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概念都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一个概念图中只出现一次;

(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一个概念图通常只有一个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下分出其包含的几个并列概念,每个支概念下又可以分出其包含的几个支概念,依次分支下去。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概念图中的地位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取决于构建概念图的最初规划和作者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连接两个相关联概念,尽可能选用表达具体明确意义的联系词,概念及连接概念间的词必须能表达一个确完整的观点。概念间的连接线可以相互交错,向上和向两侧的连线需要加箭头,而向下的连线则不加箭头;

(5)不断修改和完善。有了初步的概念图以后,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师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会加深和改变的。所以,概念图应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

概念图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它能促使教师深层次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促使教师从全局高度审视整个课堂教学的知识框架和课堂结构;促使教师反思,完善教学方案,改进、创新教学策略;促使教师从学习者的角度,开发并贴近学生实际,挑战学生的思维。

2.作为教师的评价工具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绘制的概念图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可以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反思。同时,学生所绘制的概念图表达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将从他们所绘制的概念图中找寻到蛛丝马迹。这样,就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时发现并寻找纠正错误概念的途径。

3.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生物知识,学生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

四、概念图在复习总结时的应用

通过概念图来复习高中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的能力。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可设计不同的方式,使教学难度循序渐进。

1.在训练之前,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概念图的认知度,使学生对概念图由大致了解并且感到熟悉。此时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大量演示、讲解概念图的使用,以此来向学生传输概念图是一种良好学习工具的思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的训练,使同学了解物质之间的关系,为后期绘制概念图打下基础。

2.在初期,让学生参与到概念图的制作中来,与老师共同完成体系结构的建立,从而提高兴趣。此时教师可绘制未完成的概念图,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或者让同学上黑板上填写的方式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完成课本知识到概念图形的转换,对生物知识活学活用。如在讲解到内环境相关知识时,淋巴、血浆与组织液间的关系是一个重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未完成的关系图,如下:

学生可能会对1和2搞不清楚,此时教师对学生提问“血浆是否可以形成淋巴?组织液呢?他们之间又是以何种方式实现转换?”来引出知识点“组织液投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经由淋巴循环重新回归到血液中,组织液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实现转换”,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图与知识的联系,从而完成概念图,如下:

3.在中期,培养学生合作完成概念图。教师给定核心概念,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设计概念图,教师对各小组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并由同学间互相指出此概念图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能从通过自身与他人的对比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也可以在他人的概念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点评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对优秀的概念图进行班级展示,以精神奖励来营造竞争的氛围,从而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亲身设计的过程中达到复习总结效果,同时也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4.在后期,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概念图。学生独立设计概念图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出现并落实各种新奇的想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此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同学间的差异来分别进行辅导,实现师生间的高效互动。教师可通过小测的方式要求同学们进行概念图制作,这样可以使教师节省审阅的时间同时也能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5

[2]马宁.综合型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04-01

上一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先进个人材料下一篇:饰品店促销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