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十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学设计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讲解

2024-07-02

高中语文第十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学设计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讲解

1.高中语文第十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学设计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讲解 篇一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二)教学案

东明实验中学沈艳云

(一)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所选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以此寄予“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理解词人凄凉环境所烘托的孤寂氛围。

教学方法:朗诵、品悟、理解

教学过程: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一.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有《小山词》。

在词的发展史上,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到晏殊、欧阳修,是在意境上面逐渐加深,用没有个性的歌词,来传达作者的一种修养、品格和情意。意境的加深,是词诗化的一个过程,而晏幾道的词是这种发展长流中一个向回转的漩涡。他不是向诗歌的意境去发展的,他又回归到供美丽歌女们歌唱的歌词上去了。但是因为他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他写的词比较文雅,更富于诗意。所以黄山谷给他的词写序,说他的词是“狎邪之大雅”。狎邪,是指那种风流浪漫舞榭歌台的生活,大雅,是说在狎邪的这种歌词里边比较有诗人高雅气质的歌词。

二.词作赏析:

1.题材类别: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即“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上片词人是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

1).梦后酒醒。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2).春恨年年。“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

3).落花微雨。“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4).双飞独立。无情的春燕尚且能够双宿双飞,而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3.初见小蘋“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表面写小蘋的衣着与技艺,深层处还写出了什么?你能说说小蘋这个少女的美好形象吗?

“两重心字”暗指心心相印,“说相思”因害羞而以琵琶传相思之情,两情相悦。

天真烂漫、娇美可人、温柔多情。

4.“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如何理解?

彩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意,彩云常用来比喻美好而薄命的女子。明月传统意象也暗写分离。当时的明月今日仍在,而明月之下的彩云(人)却已不在,以物是衬人非,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5.找出词中表时间的词汇和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

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时间上由近及远)春恨。

6.五个时间词,带出两个深情款款的画面,是哪两个画面?并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深情。

1).梦后酒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

2).初见当时:两情相悦、伤心离别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这两幅画面全由春愁二字连缀为一体。

三、学生背诵

四、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二)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委婉含蓄。B构思新奇巧妙。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三)横塘路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采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博学强记,长于度曲。词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抒发怀才不遇之慨叹及纵酒狂放之作品。风格多样,情深语工。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注释】

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横塘:在苏州南十时许。芳尘:指美人的行踪。

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冉冉:流动的样子。

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译文】

你的玉步不肯来到横塘,我只有目送你离去。但现在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花样的美好年华?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的归处。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断肠的诗行。如果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赏析】

1.上片中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请说明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是实写。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是虚写。

2.“但”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留恋、遗憾之情。

3.设想美人的句子,表现了美人怎样的处境?最能表现这种处境的句子是哪句?

寂寞、美好年华虚度(迟暮)。“只有春知处”除了每年一度的春天能够探看一次,再也没有人知道了,写出女子所居处的幽深、寂寞。

4.词中化用了哪些前人的诗句和典故? A凌波 B锦瑟 C蘅皋 D彩笔

5.赏析“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同絮,梅子黄时雨。”

A用具体生动的景物表现了抽象的、无迹可寻和难以捉摸的细致情感,使这种情感转化为可见的、可闻的,因而是可信的事物,使读者可以从闲愁的形象中受到感染。

B比喻新颖,不落俗套,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兴中有比,不仅比闲愁之无尽,亦以兴身世之可悲。C连用三个比喻(博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这是一个创举。D虚景实写。

(四)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一.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第一类的词举例: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其中没有流露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找不到什么寄托。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像晏殊、欧阳修那样的怀抱和修养,就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逢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体的事物,这里却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种闲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他还有一首《八六子》,这样来写女子的美丽“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一种内在的美丽。《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二.词文赏析:

《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词,他从悲哀中开拓出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传统的读词中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给读者以更直接更鲜明的感动兴发的力量。这种形象和情意都是现实的。如: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里的。他说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他在贬谪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没有伴随着他。他是一个人被迁贬在外的,所以他这样说。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者写实的情景。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楼台”,高大,崇高。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这里的雾和月,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咱破灭的感觉。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他说怀念自己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砌”字赏析: 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

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流去的恨。而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

同时,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所欣赏。“少游已矣,虽万人莫赎。”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成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样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殷勤(yìn)拚却(pàn)琵琶(pā)薇(qiáng)

B.迷津(jīn)郴江(chēn)堆砌(qì)谪(zhé)

C.百啭(zhuǎn)冉冉(rǎn)蘅皋(gāo)(xù)

D.溽暑(rù)舟楫(jì)鹧鸪(zhē)蓉浦(pǔ)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蔷贬风絮芙

A.婉转 俊逸 卓而不群 自辟蹊径

B.潇湘 锦瑟 缠绵悱恻 淋漓尽致

C.眷恋 蕴藉 琐窗朱户

D.妖娆 萧飒 星火燎原

3.选出与下列词人的号相对应的一组(山谷道人 淮海居士 庆湖遗老

A.黄庭坚 秦观 晏几道

B.晏几道 黄庭坚 贺铸

C.黄庭坚 秦观 贺铸

D.晏几道 周邦彦 秦观 欢呼雀跃 驿寄梅花)清真居士 贺铸 周邦彦 周邦彦 黄庭坚

4.李煜《虞美人》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下列四首诗词中划线处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A.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B.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苏轼《南歌子·游赏》)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精段阅读

阅读晏几道《鹧鸪天》(见课本),回答下面的问题。

5.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在艺术手法上各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6.这首词的末两句是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脱化而出,但在表达上有明显的不同,请分析这种不同的原因。

三、拓展阅读

(一)下面是秦观写的《浣溪沙》,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①似穷秋②。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①无赖:无可奈何。②穷秋:九月。

7.词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比喻新奇精巧,试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晏几道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8.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四、写作应用

10.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晏几道的生平,结合学过的词作,以“走近晏几道”为话题,写一篇

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试题答案】

1.B 2.A 3.C 4.D

5.本词的上阕是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似实而虚,宛如银幕上的电影,眼前一现,倏归乌有;下阕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似梦而真,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使听者也仿佛进入梦境。本词上下阕在艺术手法上互相补充配合,或实或虚,既有彩色的绚烂,又有声音的谐美。

6.晏词表达得更为轻灵婉转,不像杜甫那样悲怆沉重。这是因为杜甫作此诗时是在战乱期间,而久别重逢的对象则是妻子儿女;晏几道作此词是在承平之世,而久别重逢的对象则是相爱的歌女,情况不同,则情致各异。

7.一是“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但作者却发现了它们之间“轻”“细”的共同点;二是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形容抽象的事物,这里反其道而行之,比喻新奇巧妙。

8.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她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9.“声声写尽湘波绿”写筝曲之妙,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奏者心声。“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

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格。最后两句,“断肠”与“幽恨”呼应,“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弹筝女神情,和乐曲巧妙地融为一体。

10.略

上一篇:中医药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开学全体教师会议主持词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