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5篇)
1.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 篇一
论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培育出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能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有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4、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2.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 篇二
(上接第1期24页)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 增进社会共识, 创新方式方法, 健全制度保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 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 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 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 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 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 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三)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 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 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用好红色旅游资源, 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四)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评选表彰道德模范, 学习宣传先进典型, 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深化政风、行风建设,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4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 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 坚持正确文化立场, 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 弘扬真善美, 贬斥假恶丑, 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 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 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 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 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 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三)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 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壮大主流舆论, 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 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 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 加强舆情分析研判, 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 从群众关注点入手, 科学解疑释惑, 有效凝聚共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 提高时效性, 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 维护人民利益, 密切党群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 自觉抵制错误观点, 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四)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 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 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 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 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 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 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 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 抵制低俗之风。
(五)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 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 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 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 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 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 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 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 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 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 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 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六)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3.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建设 篇三
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推动新时代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5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新时代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减贫脱贫、医疗健康、社会治理等重要民生领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民生领域改革取得巨大进展,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物价增长速度,而且超过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大众消费活跃时代开始到来。,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已经降到30%以下,通信、教育、旅游、休闲、健身等新兴消费快速发展。我国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逐步缩小态势,中等收入群体总规模已达到3亿多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人民安居乐业,在经济增速换挡期保持了就业稳定。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去产能产业的就业安置任务繁重,同时国际经贸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采取一系列更加有效的促进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这一历史较低水平,年农民工总数超过2.86亿人。就业工作取得如此成就,为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脱贫成效显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即将全部脱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取得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为国际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工作期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5年多来,中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2013—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人。,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到,我们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一项世所罕见的伟大减贫工程,将深刻改变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面貌。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我们党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用法律形式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当年GDP的4%,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普及和扩大各层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创造新的人口红利。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强国夯实了基础。
建成世界上最宏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拉动世界社保覆盖率提高11个百分点。截至206月,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25亿、1.91亿、2.3亿,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口超过13亿;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11.5亿,覆盖全国82.81%人口。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
满足人民多方面美好生活需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防控重大风险、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最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这一系列有步骤、有布局、有重点的重大举措,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共识、稳定了预期。
新时代社会建设探索新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中,我们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5年多来,我们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努力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适应城乡家庭对子女幼儿教育、学前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努力为每一位适龄儿童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5年多来,适应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我们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新的人口红利。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就业,推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妥善做好去产能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5年多来,我们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化农村改革,拓宽农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努力让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5年多来,我们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全面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5年多来,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精准脱贫瞄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5年多来,我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5年多来,我们大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社会建设积累新经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建设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在统筹推进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精准脱贫、医疗健康等方面都作出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尤其是注重补齐民生短板,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都做不了。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筹推进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防范各种重大风险,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把平安中国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核心价值。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冲破一切利益固化藩篱,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严格规范和监督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行为,坚决扭转被群众诟病的各种行业不正之风,调整理顺利益格局和收入分配秩序,扫除一切欺凌百姓的黑恶势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拥护。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和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全党团结统一和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全党执政本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40年来党的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卓著成就,全面总结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卓著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取得了执政党建设的卓著成就。
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党的理论创新发展,为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提供了正确理论指引。我们党积极回应实践要求,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同时,我们党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正确指引。
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领导地位更加巩固,党在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了坚强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科学论断。党中央大刀阔斧推进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领导制度更加健全,领导方式更加科学,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我们党把从政治上建设党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政治巡视巡察,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推动政治生态的好转,全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牢固树立思想路线、切实加强理论武装,为改革开放凝聚起强大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初期,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开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思想闸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航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认真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效筑牢了党员干部的信仰之基,为改革开放集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广泛集聚各方面人才,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我们党高度重视干部工作、人才工作,造就了一支能力水平总体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凝聚了一大批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立干部培养、考核、选拔、管理和激励体系;提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着力破解“四唯”等突出问题;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壮大、功能作用有效发挥,成为改革开放的坚实组织基础。我们党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不懈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大力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夯实党治国理政的组织基础。聚力用劲提升党员队伍质量,大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入党初心,坚定理想信念。
大力改进党的作风、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为推进改革开放获取深厚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坚持不懈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手,紧紧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不放,坚持抓常抓细抓长,破积弊、除痼疾,立规矩、扬正气,党的作风焕然一新。
严明党的纪律、增强纪律的权威性约束力,为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障。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坚持加强思想教育、依靠严明的纪律保证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纪律的栅栏越扎越紧。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纪律建设同其他几方面建设一起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中央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断健全党的纪律体系。一批“公开妄议”“阳奉阴违”“对抗组织”等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突出问题得到严肃处理,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成为常态。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党和国家的监督效能进一步强化。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为改革开放顺利推进发挥清淤护航作用。党中央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查处了一批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发挥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同时,严肃查办在土地征用、住房拆迁、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的腐败案件。中央巡视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内巡视工作全覆盖,连续开展“天网行动”,缉拿归案一批外逃腐败分子。经过不懈努力,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巩固发展改革开放成果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我们党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一大批制度建设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4个方面,提出了26项重点举措。下大力抓制度执行,让制度“长牙”、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制度成为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
2.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带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
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高度来谋划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党建优势、党建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越要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越需要党的建设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建设正确方向。我们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回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为党在各种风浪冲击中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引。实践证明,坚持以这些理论成果为指导,就能够正确回答和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就能够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阔步前进。
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应变局、平**、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方面各领域,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造福人民、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正因如此,我们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汇聚起推动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磅礴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执政根基才能牢固,党的建设才能有深厚的力量源泉。
必须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证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向前进。我们党反复强调讲政治,政治建设像一条红线,把党的各方面建设联系、贯通起来,充分发挥了护“根”守“魂”、引领方向的作用。实践证明,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摆在首位。只有抓好政治建设,才能把全党同志团结凝聚在一起,形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必须打牢骨干队伍和基层组织这两个支撑点,确保我们党始终坚如磐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锻造了一支德才兼备的执政骨干队伍,打造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同时,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基层的组织基础,打造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又一个重要支撑点。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牢固的支撑点,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前行,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下从容应对、砥砺前行。实践证明,打牢骨干队伍和基层组织这两个支撑点,是我们党战胜任何风险挑战,始终挺立时代潮头的可靠保证。
必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倡廉,始终保持党的肌体纯洁健康。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改进党的作风,严明党的纪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实践证明,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始终保持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必须在改革创新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力推进实践创新,不断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比较完整的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以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党的建设新课题,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充分运用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经验,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探索和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思想宣传范文】三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又一重大突破。5年多来,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同发挥,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体制基础,保障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保障“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果,“破”“立”“降”成效持续显现;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内生动力,必将保障我国在未来顺利实现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又一重大突破。5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更好发挥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障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并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内生动力。
保障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既需要把技术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效率的基点,又需要把制度创新作为技术创新、提质增效的保障。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涉及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培育要素市场体系、反垄断及市场监管等市场竞争秩序建设,涉及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经济体制改革,涉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等宏观调控体系完善。这些制度创新的核心就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提高两者发挥作用的协同性。
5年多来,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努力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公平性,着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市场化改革进程相适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应该认识到,无论多么完善的市场经济,都存在市场失灵。通过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5年多来,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同发挥,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保障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给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及法治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的宏观调控,其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生产者,着眼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竞争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和公平性,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求以法治化方式保障市场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规范政府行为,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改革,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提高政府作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它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从着力影响消费者扩展到着力影响生产者,从关注总量效应扩展到关注结构效应,从强调短期政策效果扩展到强调中长期政策效果。因而,必须在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中更好地处理需求与供给、总量与结构、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提高宏观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年多来,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同发挥,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保障“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果,“破”“立”“降”成效持续显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使一些过剩领域的价格水平回归均衡,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内生动力
我国自起人均国民总收入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要在未来几年实现从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也没有推出持续改善民生的有效政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既无微观竞争活力也无宏观均衡协调,既无资源配置的市场效率也无社会发展的公平和谐,因而危机不断,难以实现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正是基于这一科学认识,5年多来,我国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当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不能只依赖市场机制。尤其应看到,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问题,比如在信息严重不对称领域、产权无法清晰界定领域、自然垄断领域,很多资源配置活动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如果没有政府有效的调控和规制,就会形成突出短板,导致严重的结构失衡。即使在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微观主体自发分散的竞争行为也难以自动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和经济总体稳定的均衡状态,因而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宏观调控有度。
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同发挥,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内生动力,将有力保障我国顺利实现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积累的经验看,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首先应让政府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其次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领域,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坚决扭转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为此,我们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再次应形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重点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最后应推进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法治化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思想宣传范文】四
奋斗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奋斗史。在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永远保持奋斗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1.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重要向度
接力奋斗。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这个远大理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不懈接力奋斗。接力奋斗既指围绕一个共同奋斗目标接续努力的状态,也是一代人接一代人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
共同奋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同奋斗,即团结奋斗,是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伟大事业一起努力奋斗。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的根源所在。
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从事的是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事业,这一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需要发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顽强奋斗就要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要有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钉钉子精神。
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指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怕困难、不辱使命,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艰苦奋斗,指出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并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只有每一名党员终身奋斗、永远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
2.奋斗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冲锋在前,发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经过长期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3.新时代继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经过长期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奋斗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党员为之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弘扬奋斗精神要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树立高远志向。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98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新时代弘扬奋斗精神,就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弘扬奋斗精神必须发扬实干精神,反对形式主义和不作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身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发扬实干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为初心和使命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弘扬奋斗精神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一定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团结,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统一和团结的分裂活动。要凝聚起全体人民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让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迸发出来的磅礴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弘扬奋斗精神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要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弘扬奋斗精神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以只争朝夕、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思想宣传范文】五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我国高等教育要在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认同”中,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筑牢政治坚定的基础
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树立拥护核心的政治自觉,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时时处处事事坚持和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情感上深刻认同、行动上始终跟随。这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坚强保证,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就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要始终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高校党的建设首位,不断提高党委领导班子的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提升政治能力,贯彻落实好《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让党建工作在教育事业中“说得上话、插得上手、使得上劲”。
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认同,筑牢思想坚定的基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基本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一个融合初心与使命、激发初心与使命的科学思想体系,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切实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认同,就要坚守为国育才之初心,牢记民族复兴之使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努力写好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进程中描绘高等教育的“得意之作”。作为山东高校,当前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支撑、高端智库等领域精准发力。一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二是服务经略海洋战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学科融合、跨界融合,努力在海洋互联网、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旅游、现代渔业、海洋科技等方面下功夫见成效。三是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紧密对接“十大产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重大项目推广,培育高端科技人才,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助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筑牢情感笃实的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固有的情感温度扎根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凝聚起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激励我们朝着梦想的光辉彼岸奋进。
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就要落实“以师生为中心”办学理念,办有情怀、有温度、有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探索人才培养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时代考卷,更是高等教育回归本位的直接体现。高等教育要充满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学生的炽热关爱,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人化人,引领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口子,不断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切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4.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 篇四
一、单选(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1.齐勇锋研究员指出,2010年,我国人均的GDP已经达到了()
A.2300美元 B.3300美元 C.4300美元 D.5300美元
2.齐勇锋研究员指出,人均GDP在800美元以下时,表现出来的是()
A.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 B.文化消费开始活跃
C.精神文化需求开始逐年快速增长 D.已经迈过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 3.目前,中国是世界第几大经济体?
A.第一大经济体 B.第二大经济体 C.第三大经济体 D.第四大经济体
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在哪一年召开的?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5.我国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内涵是在哪次会议上?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6.“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下列哪次会议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二、多选(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1.齐勇锋研究员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来主要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
A.日本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2.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文化要发展,根本靠人才。
B.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文化人才辈出,也是文化发展繁荣,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C.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的支撑性产业。D.齐勇锋研究员指出,建构国际经济政治的新秩序,需要发挥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
3.除了生态文明建设外,我国“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还包括()
A.经济建设 B.社会建设 C.文化建设 D.政治建设
三、判断(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1.文化不仅仅是上层建筑,也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不仅仅具有社会属性,同时有一部分文化产品同时它还具有商品属性。
正确 错误
2.齐勇锋研究员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追求,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追求。
正确 错误
3.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可以在建构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补充西方文化的缺陷。
正确 错误
4.齐勇锋研究员指出,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西方金融制度、经济制度的缺陷和问题。
正确 错误
5.齐勇锋研究员指出,市场经济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有效率,另一方面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会给人们带来对物欲、对财富的强烈的愿望和追求。
正确 错误 6.齐勇锋研究员指出,1996年,中央已经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很大的进展。
5.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 篇五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3〕13号 【发布日期】2003-08-11 【生效日期】2003-08-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晋政发〔2003〕13号)
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现将《关于深化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八月十一日
关于深化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1〕42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积极探索,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审批项目仍然较多、审批行为不够规范、项目取消和调整后衔接工作还比较薄弱等问题还需要改进。为认真贯彻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第三次会议精神,解决我省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本意见。
一、严肃认真地做好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取消工作
省本级在前四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的基础上,要继续做好与国务院第二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对接工作;加大省本级设定审批项目的清理、取消工作力度。为巩固审改成果,对保留的审批项目要进行全面汇总,并以政府文件形式予以公布。未经公布的审批项目将被视为取消,一律不得再行审批。
同时,对年检项目,特别是要对收费性年检项目进行重点清理。对那些没有设定依据、部门内部设定或同一事项多部门年检的项目全部予以取消或合并;对依据充分、收费规范的年检项目,要以政务公开的形式,把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及收费标准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市(地)、省直各厅(局)要进一步加大审批项目的清理、取消工作力度,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加强对保留审批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对保留审批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项目要公开、程序要规范、环节要简化,效能要提高,监督要加强。
省直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厅(局)要设立“行政审批服务窗口”。“集中统一、公开透明、简约高效、便于监督”是对窗口建设的规范性要求。“集中统一”就是要采取单独设立、依托主办处室或综合处室设立等方式,把审批事项相对集中在一起,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公开透明”就是除涉及国家机密的事项外,要全面公开审批项目的名称、依据、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期限、收费标准、审批结果、申请审批需提交的全部材料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审批责任人以及审批监督办法等事项,要使审批当事人一目了然,杜绝“暗箱操作”。“简约高效”是指审批程序要减少环节,规范高效,体现“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便于监督”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审批监督制约机制,从形式上要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从方式上要有实体性监督和程序性监督,从内容上要有廉洁监督和效能监督,它是对上述统一性、公开性、效能性要求的有力保证。总之,要在制度上初步建立起“审批公开透明、服务成龙配套、办事廉洁高效、监督得力有效”的行政审批制度。有条件的厅(局)要逐步实行电子政务,建立行政审批网络化管理系统。
加强各市(地)政务大厅管理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一方面,要按照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第三次会议的有关精神,尽快对政务大厅管理中心的机构、职能、编制等问题予以明确,以保证政务大厅健康有序运行。另一方面,要按照上述“集中统一、公开透明、简约高效、便于监督”的规范性要求,加强对进驻中心审批单位的管理,不断扩大厅内审批数量,提高即时办结率,规范审批程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政务大厅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协调、监督的职能。
各市(地)及省直各厅(局)要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在政务大厅和审批窗口建立健全审批责任制度、公示制度、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规范的运行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
三、切实做好已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工作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按照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审改办)《关于转发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搞好已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后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对取消项目后仍需加强监管的事项,切实加强后续监管。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事后备案和日常监管制度,采取加大事中检查、事后稽查处罚力度等办法,保证相关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对改变管理方式的审批项目,要做好向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的移交工作。要注重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的培育、规范和监督管理工作。
四、加强领导,健全制度,采取得力措施,扎实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已于近期作了调整,各市(地)及省直各厅(局)要结合各自人事调整情况,及时调整和充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人员,切实加强领导。
领导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意见》要求,明确职责,恪尽职守,不断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省法制办、省编办、省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分别负责审改工作中涉及有关法规、规章的审核、修改,相关厅局“三定”方案的修订和调整、市(地)政务大厅管理中心的机构、编制、职能的审定工作以及相关政策、技术咨询和专家论证工作。省监委负责省审改办的日常工作并积极开展监督检查。其他各成员单位省计委、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要严格履行职责,要在削减审批项目、转变政府职能、设立政务窗口、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各市(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组也要注重发挥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抓好落实,形成整体合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强化行政一把手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责任意识,2003年,省审改办在《监督时报》和《正气》杂志开设了“行政一把手谈审改工作”专栏;并与省纪委、监委联合在有关新闻媒体开办“优化发展环境”专题节目和政务公开专栏。各市(地)和职能部门也要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宣传工作,营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各市(地)及省直各厅(局)要严格履行审批责任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和完善相关责任追究的办法和措施,强化对审批职责和审批程序的有效监督。对不按规定条件、程序进行审批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由于只审批不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四)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省审改办将对各厅(局)和市(地)的审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一是看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是否还存在违规审批现象;二是取消审批后后续监管措施是否落实,属于下放的审批项目是否下放到位,取消审批后仍需管理的项目是否存在管理空档,应当移交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管理的事项是否顺利交接;三是对保留审批项目是否做到了规范化运行,市(地)一级政务大厅管理中心机构编制是否落实,职能是否到位,运转是否正常,省直厅(局)“行政审批服务窗口”是否建立,项目是否公开,程序是否简化,效率是否提高,监督是否有效;四是规范审批运行的审批责任制、项目公示制以及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否建立。同时,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与政务公开、效能监察、行风评议等项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反腐败源头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搞好任务分解,加强监督检查。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勇于创新,注重实效,推动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拓展。
【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推荐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01-14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心得体会07-28
深刻认识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07-15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09-03
地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11-04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09-28
深化改革经验材料12-02
深化改革以创新促进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