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建议

2024-08-08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建议(共7篇)

1.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建议 篇一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高中地理的学习不同于初中,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能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一点心得。地理的学习,不同于政治历史的文科知识点的背诵应用,也不同于数学化学物理纯理性思维的考察,而是介于文理之间,要在充分理解各章节的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对图形计算类题型再加以剖析,通过一定的计算分析得到答案。尤其是必修一,计算和理解的内容偏多,要求同学们必须熟记知识点。相对于其他的文科科目,地理的知识点相对少很多。所以,想要做好期末的复习工作,同学们必须要理好各章节的知识点网络。另外,地理的学习不能脱离图形,俗话说,无图不地理,所以,地图对于地理科目来说,是重中之重。在这里,要求同学们,以书上和地图册上的图形为核心,以老师接下来给大家总结的提纲为指导,以平时的练习为辅助,进行全方位的复习工作。下面,我总结了必修一各章节的知识要点网络,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有个整体指导作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5、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6、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7、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8、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

1、知道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会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

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

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

§4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变暖。

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比较突出。

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

2、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

(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

(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

(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

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3、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3)塑造地表形态;

(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

3、能绘制出洋流的模式图。

4、洋流的影响:

(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

(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2.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建议 篇二

一、认真学习, 转变观念, 关注信息

在新的挑战面前, 首先要正确理解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方案。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所以, 新课程高考的根本追求与发展趋势就必须是素质指向的, 通过高考来检测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体现新课程的根本要求。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 其试题命制必然要体现能力立意为主, 把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 尽可能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素质指向, 强调高考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导向性。

其次, 关注新高考方案带来的新信息。2008年11月, 浙江省考试院曾组织专家命制了一份模拟卷, 选择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测试 (现已编入《考试说明》, 作为文综参考试卷) 。这份文综卷至少带给我们以下信息:试题量增加到41题;试题只涉及政史地学科内综合, 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卷Ⅱ中政史地学科内综合题各为两题;考查的知识点侧重于三个必修模块和区域地理、地球地图, 选修ⅠA两个模块基本未涉及;试卷难度适当, 没有偏题、怪题, 着重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的特征;图表形式丰富多样 (选择题5组图, 非选择题4图1表) , 体现了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图表信息的处理能力;注重考试大纲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能力的考查;整份试卷体现新课程理念, 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三, 教师要认真阅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 三份具有纲领性的文件。《考试大纲》是国家教育部编写的, 是关于高考的总纲领;《考试说明》是省考试院组织省内专家根据《考试大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编写的, 《考试说明》明确了考试时间、题型和原来的全国卷基本一样, 政史地三科仍各占100分;《教学指导意见》则是省教研室组织专家、名师三年前就编写好, 近两年又作了一些修改。教师要仔细研读、深刻领会、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新近出版的《考试说明》中已明确写明:“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要求。”所以, 教师对《教学指导意见》中有关教学要求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要仔细琢磨, 尤其是“发展要求”到底需不需要发展或发展到怎样的广度和深度, 还是要根据《考试说明》来确定。如《教学指导意见》在地理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要求”中有“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在“发展要求”中有“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但在《考试说明》中只用了一句话“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就涵盖了前面三条要求, 因此, 关于这个知识点, 学生既要知道地表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还要了解典型的地表形态成因。

二、注重基础, 强化能力, 提高效率

从高三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已进入第二轮复习, 如何使复习课高效率、高质量, 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抓好下面几个方面。

1. 注重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 以不变应万变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必修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 指定选修模块ⅠA (《城乡规划》、《环境保护》) , 以及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地理教学内容。三本高中必修课本、二本选修课本以及初中教材内容, 在第二轮复习中应组合起来, 使学生头脑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复习课不能简单重复知识, 要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突出重点, 破解难点。如气候知识, 在《考试说明》“考试内容”的第一部分中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六部分中有“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对这两个知识条目, 复习时应串联在一起, 形成如下知识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世界各地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不同地区气温与降水的组合 (气候特征)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普遍性)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 (特殊性) →非洲东部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 (特殊性) →除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外, 洋流、地形对局部地区气候也有影响等等。按照以上这条知识链把有关气候的知识从普遍到特殊步步落实, 学生就能全面掌握有关气候方面的知识, 不管试卷从哪个方面考查, 学生都能从容应对。所以, 第二轮复习应该让学生把书读薄, 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原理、规律有机地串联起来, 并做好知识的迁移、拓展、运用, 使之融会贯通。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 加强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把原理、规律落实在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特的知识载体, 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规律以及考试形式于一体, 掌握了地图就掌握了地理脉络。文综考试中,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 都可以通过地理图表来呈现条件、设问等, 因此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是学习地理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文科学生语、英、政、史的学习一般好于地理, 学生往往用政、史的复习方法来复习地理, 收效甚微, 原因主要是地图知识和空间想象力缺乏, 主要表现在:

(1) 对局部区域图不能正确定位而导致答错题。如2007年高考四川文综卷第4组选择题 (图1) , 要求考生对图示的六个小区域的文化景观描述、各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各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等作出正确判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给出的经纬度确定 (1) ~ (6) 小区域位置, 才能对题中所给选项作出正确判断。

(2) 对地球运动的局部图缺乏空间想象力, 看不懂图, 题干说明也无法落实到图上。如《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最后一组选择题的图 (图2) , 学生难以将题干中的信息“图中所示区域为地球某日的夜半球。Q为圆心, X点的地理坐标是75°N、75°W, Y在赤道上”与示意图有机联系起来, 给答题带来了障碍。

(3) 对等值线图和地形剖面图, 学生既缺乏空间想象力, 又缺乏生活实践经验, 所以也常判断失误。特别是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修路、引水、泥石流等, 学生因为没有生活经验, 又想象不出等高线图的立体效果, 使得此类题的错答率较高。

因此, 在复习中要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尽可能落实在地图上, 引导学生用图像来解决具体问题, 通过地图、图表、各类景观图、示意图、曲线图等直观知识载体去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 寻找规律, 探究原理, 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进行思维的习惯。学生应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 提高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

3.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不考虑五一放假和考前放假, 从现在到高考大概只有16周时间, 若每周排五节地理课, 大概还有80节复习课, 所以每节课都应该是高效率、高质量的。

(1) 复习课上要加强《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四大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形式的地理信息, 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在准确和完整地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 能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通过比较、判断、分析, 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 对题目要求作答。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试题,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 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 在能力训练的基础上, 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如交通运输中选线的问题, 要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几个方面来分析;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应包括水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教师要善于把同一类题目放在一起, 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不断总结、归纳, 加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际应用, 形成全面的分析能力。同时, 在书面表达和书写顺序上也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让学生做到答题全面、正确、具体、简练。

(3) 了解学情, 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模拟试卷要及时批改, 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要及时在课堂上讲评。如, 很多学生对热量、光照两个概念分不清, 错误地认为热量丰富的地方光照时间一定长, 光照条件好的地方纬度肯定低等等;还有学生经常错误地以为沿海地区都有湿润气流带来丰富的降水。师生之间要加强课堂中的交流与沟通, 以此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建议 篇三

1.When the park is hit by a storm, things start going wrong.

2. If you think highly of the film you may encourage other people to go and see it.

Come和go都可以后接形容词,表示状态的变化,此时,其主语一般是物。“go +形容词”多表示“(从好的状态)变为坏的状态”,而“come +形容词”则多表示“(从坏的状态) 变为好的状态”,如:

In hot weather, meat goes bad easily. 热天,肉容易变质。

注意:系动词go后面接“mad、crazy、blind、lame”或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时,主语可以是人,如:

Due to an accident, he went lame last year. 去年由于一次车祸,他腿瘸了。

【真题】The traffic lights ______ green and I pulled away. (2006广东)

A. cameB. grew

C. gotD. went

【解析】D。考查系表搭配。虽然四个选项中的动词都可以作连系动词,但搭配不一样。Grow一般接表示人或物特征的静态形容词,也接表示天气的形容词,侧重于表达“逐渐变成”;get常用于口语,它的主语既可是人也可是物,多与形容词比较级连用;而come一般不用于表示颜色的变化,选D。

“Think highly/well of”的意思是“高度评价,赞扬”,如:

His teachers all thought highly of him. 他的老师们都对他评价很高。

类似的短语还有:

think little/poorly of 看轻,看不起

think nothing of 轻视,认为无所谓,认为没什么了不起

【真题】He said, "She _______, and she'd do anything for anybody." (2006模考)

A. is well thought of

B. is thought well

C. thinks well of

D. is thought good

【解析】A。“Well thought of”现多用连字符连接作形容词使用,是由短语“think well of”的被动式变来的。

▲Unit 6

Table manners change overtime. They follow the fashion of the day. Besides, table manners are only important at formal dinner parties.

Besides既可作介词也可作副词。作介词时,意为“除……外(还有)”,后常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短语;作副词时,意为“而且,再者”,相当于“what's more”,常用逗号与后面的句子隔开,如:

He has no other choices besides this one. 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的选择。

I don't like that hat. Besides, it is too expensive. 我不太喜欢那顶帽子,而且它也太贵了。

【真题】I don't mind picking up your things from the store. _____, the walk will do me good. (2004全国)

A. Sooner or laterB. Still

C. In timeD. Besides

【解析】D。根据句意“我并不介意去商店取你的东西。再说,走路也会对我有好处。”后句是对前句的补充,只有D项可以表示这个含义。此处besides相当于also,可译为“此外”“再者”“而且”。

▲Unit 7

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

注意区分where 引导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Where 引导定语从句时,从句修饰的是where前表地点的先行词;而where 引导状语从句时,从句修饰的是整个句子,作整个句子的地点状语,如:

This is the house where my father was born. (定语从句) 这所房子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

Our teacher advises us to make a mark where we have any questions during reading. (状语从句)老师建议我们阅读时哪儿有问题,就在哪儿作个记号。

【真题】—Mom, what did your doctor say?

—He advised me to live ________ the air is fresher. (2006四川)

A. in whereB. in which

C. the place where

D. where

【解析】D。这是一个地点状语从句,由于句中没有表示地点的先行词,所以不能选B;而如选C项,因live是不及物动词,需加介词in;A项本身错误,排除。

▲Unit 8

To make it the best ever Games,the capital city will make several big changes.

不定式和不定式短语作目的状语,主要用来修饰动词,表示某一动作或状态的目的。为了使目的意义更加清楚或表示强调意义时,还可用“in order to”或“so as to”。由 in order to 引导的目的状语,既可以置于句中,也可以置于句首;而由 so as to 引导的目的状语,只能置于句中,如:

He worked very hard in order to earn enough money for his family. 为了给家人挣足够的钱,他十分努力地工作。

In order to get there before dark, we started early this morning. 为了在天黑前到达那里,我们今早很早就出发了。

She went into the room quietly so as not to wake the baby. 她轻轻进了房间,怕吵醒孩子。

【真题】______ this cake, you'll need 2 eggs, 175g sugar and 175g flour. (2006广东)

A. Having made

B. Make

C. To makeD. Making

【解析】C。考查非谓语动词,用于句首表示目的时,应该用动词不定式。

▲Unit 9

Well, it depends.

“It depends”相当于“That depends”,常用于口语中,意思是“这很难说;那得看情况(而定)”。“It depends”常与all 连用,形成“It all depends”,以加强语气,如:

—Will you go skiing with me this winter vacation?

—It all depends.

【真题】— How often do you eat out?

— _____, but usually once a week. (2004天津)

A. Have no idea

B. It depends

C. As usual

D. Generally speaking

【解析】B。注意四个选项各自的含义:Have no idea不知道;It depends 要看情况而定;As usual 和往常一样;Generally speaking 一般来说。根据对话的情景,选B。

▲Unit 10

Use the questions below to get started.

Get started 意为“开始”,是由“get+done”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被动结构,也可视为系表结构,其主语一般是动作的承受者。常用的搭配还有:get dressed、get killed、get burned、get hurt、get caught、get lost、get paid、get drunk、get married等。

【真题】Sarah, hurry up. I'm afraid you can't have time to ______ before the party. (2004全国)

A. get changed

B. get change

C. get changing

D. get to change

【解析】A。本题考查get的用法。题意是“萨拉,快点吧!恐怕在宴会前你没时间换衣服”。

Get changed是“换衣服”的意思。Change这个动作是主语发出并施加到自己身上的。

▲Unit 11

Hip-hop music often have much in common with blues and rock, but they also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common 有“共同,共用,共有”的意思,常和have、share等动词连用,如:

Though they are twins, they don't have anything in common. 尽管他们是孪生兄弟,但却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Come和go都可以后接形容词,表示状态的变化,此时,其主语一般是物。“go +形容词”多表示“(从好的状态)变为坏的状态”,而“come +形容词”则多表示“(从坏的状态) 变为好的状态”,如:

In hot weather, meat goes bad easily. 热天,肉容易变质。

注意:系动词go后面接“mad、crazy、blind、lame”或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时,主语可以是人,如:

Due to an accident, he went lame last year. 去年由于一次车祸,他腿瘸了。

【真题】The traffic lights ______ green and I pulled away. (2006广东)

A. cameB. grew

C. gotD. went

【解析】D。考查系表搭配。虽然四个选项中的动词都可以作连系动词,但搭配不一样。Grow一般接表示人或物特征的静态形容词,也接表示天气的形容词,侧重于表达“逐渐变成”;get常用于口语,它的主语既可是人也可是物,多与形容词比较级连用;而come一般不用于表示颜色的变化,选D。

“Think highly/well of”的意思是“高度评价,赞扬”,如:

His teachers all thought highly of him. 他的老师们都对他评价很高。

类似的短语还有:

think little/poorly of 看轻,看不起

think nothing of 轻视,认为无所谓,认为没什么了不起

【真题】He said, "She _______, and she'd do anything for anybody." (2006模考)

A. is well thought of

B. is thought well

C. thinks well of

D. is thought good

【解析】A。“Well thought of”现多用连字符连接作形容词使用,是由短语“think well of”的被动式变来的。

▲Unit 12

If only they could find a way to get to the room.

If only....表示愿望,意为“要是……就好了”,常用虚拟语气形式,用一般过去时表示对现在的愿望;用过去完成时或could have done表示对过去的愿望;用过去将来时表示对将来的愿望,如:

If only I were as clever as you!要是我像你一样聪明该多好啊!

If only you had not told Tom what I said, everything would have been all right. 要是你没把我说的告诉汤姆就好了,一切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

【真题】Look at the trouble I am in! If only I _________ your advice. (2003上海春)

A. followedB. would followC. had followedD. should follow

4.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建议 篇四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①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②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③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④垂直气温的计算。

⑤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⑥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⑦昼夜长短的计算。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四、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①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②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③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高一地理备课组

5.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篇五

高一地理备课组

一、试卷特点分析

1.注重基础

本次期末考试的命题范围主要考查了人教版必修1的相关知识,试题的考点覆盖了本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总体难度不大,但是比较灵活多变,区分度较好。整体来看,试题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

2.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整套试卷中,不少题目体现了课改的意识,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简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反映学科特色。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试卷中有8幅图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4、难易相结合,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为6:2:2。

二、各班考试的成绩总汇

本次考试参加人数672人,高一级1—4班平均44.40分,5—12班平均29.11 分,整体平均为33.99分,及格人数26人,及格率

3.87 %,优秀人数2人,优秀率0.30%。

三、试卷具体分析

本试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11×4'=44'),第二部分是综合题(56')。试题以图表居多,高一学生由于未能建立完整的地理体系,故不能充分利用地理图表,来获取有效信息。所以主要失分多在图表题中。

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1、2题,考查河流堆积地貌,学生对河流上游、中下游聚落的分布掌握不够。

选择题3题,通过等高线间接考查气候,学生审题不清,主要原因是识图能力较差,不会进行知识迁移,判断不出地貌是山前冲积扇,而第4题较难,学生失分较多,首先要判断出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的图中区域实际上是中国,然后根据中国南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得出气候的特点。

第5、6题本身不难,但学生普遍失分很多,该题考查天气系统,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在于分不清龙卷风究竟是气旋还是反气旋,第5小题若判断失误,直接导致第6小题失分。

第7、8、9题考查洋流知识及应用,首先学生要根据南回归线清晰判断出该图是南美洲,甲地位于太平洋东岸,洋流为秘鲁寒流,乙地位于大西洋西岸,洋流为巴西暖流,然后得出结论甲地附近有秘鲁渔场,而寒流减温减湿,从而导致秘鲁热带沙漠气候。失分在于寒暖流不明确,对洋流的特点模糊不清。

第10、11题通过太阳直射点移动图考查地球自转、公转,本小题得分较多,失误主要在于没有分析出a、b、c、d 四点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综合题第12题学生普遍失分很多,从题目本身来说难度不大,但学生首先对甲图中的气温和降水走势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出地中海气候,直接导致(2)题分析气候形成原因不知所措。同时,学生逻辑性思维不清,对乙图中的五点不能辨别出是何种气候,以至于(1)题自然带无从谈起,尽管不少学生答出了自然带,但大多张冠李戴,另外有大多数学生对自然带的名称没有准确识记。

综合题第13题(1)(2)(3)题失分很多,大多只能答出甲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但判断依据含糊其辞,用词不当,学生对地理专业术语的运用有待欠缺。(4)题得分较多,大多数学生能够判断出水循环的环节。综上所述,本次期末考试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运用能力差,与生活中的地理常识联系不上;

(2)审题不清;

(3)识记内容掌握不够;

(4)不能把知识点与提问方式挂勾;

(5)读图、析图能力欠佳。

五、今后教学的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落实检查。

2、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落实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地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尽量创设情景,将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加强阅读、析图和判读图表能力的培养.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正确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既是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需要,也是促成学生具有地理品德和地理行为素质的知识源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地图和地理图表能力的培养,既能把具体地理事物的分布落实到地图上,又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的渗透。

6.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篇六

(1)在图上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北半球的节气 ,日期 前后。

(3)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

(4)A点此时为 点钟,夜长为 小时。

(5)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

32.图9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侧视图,图中MN为等高线,GH为等压线。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6分)

(1)图中A、B、C、D、E五处,气压相等的是_________三处;气压最高的是______处;气压最低的是____ _处。

(2)甲乙两处冷热不均,甲、乙两处中受热的是 处,

(3)在近地面,甲处气压比乙处_____,丙处实际风向是刮______风。

(4)若此图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环流侧视图,则 处是城市中心。若丙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选择填空)

A.净化.增湿 B.增温.增湿 C.减湿.减温 D.净化.增温

33.读“世界部分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13分)

(1)依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判断,全球气压带、风带偏_____ (南、北),此时北半球处于____季。亚欧大陆出现____ (高、低)气压中心。

(2)N地受_______气压带控制,分布着_____气候,该季节其气候特点是 ,

降水较_____(多、少)。

(3)M地盛行______风,分布着 气候,此时气候特征是 。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7.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 篇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内容:

①封土建国:周武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其弟周公旦继续实行分封,扩展了周朝的统治区域。

②受封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有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进行再分封,卿大夫对士进行再分封;也享有较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③等级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⑵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宗法制 ⑴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矛盾。⑵实质: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⑶内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具有王位继承权称为大宗;其余诸子成为小宗。)②其余诸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是大宗,其他儿子又是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③周王是全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⑷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始皇帝的来历:统一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定称号为“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2、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①创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皇权至上、君权独揽、皇位世袭)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秦朝太尉实际虚设。三公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重大事务由三公九卿“朝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③地方实行郡县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积极方面: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皇帝依靠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激化,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地方制度的演变 ⑴西汉:①汉初郡国并行,但王国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⑵唐中期: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⑶宋: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禁军,派文臣到地方作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控制地方大部分财政,从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⑷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拥有大权。

2、中央制度的演变 ⑴西汉:①汉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任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以削弱相权。⑵隋唐(三省六部制度):①唐朝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具体事务。③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⑶宋:中书门下是最高决策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使管理军政,三司使管理财政,以分割相权。⑷元: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元后期相权扩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更替;以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针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中央绝对控制地方。②针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明朝内阁的设置: ⑴情况:①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④明神宗时内阁权力达到顶峰(张居正任首辅,权倾六部)。⑵评价:①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⑴背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实际参与机务;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牵制。⑵情况: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出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拟写成文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交付执行 ⑶评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⑴积极方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⑵消极方面:

①君主专制难以避免决策失误,导致了政治腐败(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特别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②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无权,人浮于事,难以展开有效治理。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多山多岛,没有大河和广阔平原,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出现了众多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奴隶制小国),它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2、雅典民主政治: ① 形成过程: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没落。(★注意各三次改革的内容)② 主要内容:

A、公民大会(城邦最高权力机构);B、五百人议事会;C、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D、十将军委员会。③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④特点:A、人民主权:所有公民(祖籍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共同掌握国家政权 B、轮番而治

C、法律至上

D、直接民主 ⑤ 作用:A、对古代希腊: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古代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

B、对近代西方: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提供了最初的基础,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思想武器,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含义:指古代罗马的全部法律制度。

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原因:最初罗马只有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产生了成文法。②标志:《十二铜表法》(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权益。)

3、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只保护罗马公民,称为公民法。

②随着罗马的扩张,不同的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被征服者不受法律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公民法无法应对。

③罗马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给外邦人以适当的法律保护,罗马法逐渐演变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4、罗马法的内容: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罗马法的作用:

①对当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从而成为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②对后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司法、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从而保障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权利法案》的制定: 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1688年光荣革命把国王置于议会的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③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制内阁 ①形成:英国内阁最初由秘密的宫廷会议发展而来;1721年沃尔波尔担任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②内容:A、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即所谓代议制。B、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组织责任制内阁; C、内阁和首相掌握行政权,实行共进退。

D、首相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通过内阁控制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4、君主立宪制的意义: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独立初期松散的邦联无法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要求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②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君主制,希望建立共和国。

2、内容: 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享有一定自主权。②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彼此制约和平衡,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最高司法是联邦法院;(参见教材P41)

3、原则:分权与制衡 4、1787年宪法的评价: ①意义: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积极方面:A、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在美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规定总统和议

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C、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强调分权与制衡,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

E、1787年宪法确立的若干规定至今仍然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期稳定。③消极方面:1787年宪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A、选举权的不彻底性:妇女、黑人、印第安人 B、没有规定公民的自由权利。

5、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①相同点: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把国家最主要的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②不同点:A、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英国国王世袭而来,终身任职;美国总统选举产生,四年一任;

B、国家元首的权力: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实权;美国总统身兼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英国首相向议会负责,内阁向首相和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第9课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兰西共和制度的建立

1、背景: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中共和与帝制反复斗争,直至1875年才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2、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①行政权归于总统。②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见教材P45)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影响:使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分裂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2、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普鲁士占有统治地位;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③宰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工作,对皇帝负责; ④议会是立法机构,其中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参见教材P46)

3、影响: ①积极方面:使德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建立起来,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②消极方面:使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下来,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元凶的重要原因。

三、法国、德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⑴相同点:都设立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国家元首的权力都比较大,掌握行政权、统帅军队;下院的权力较小,立法权受限制。⑵不同点:①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德国皇帝世袭;②国家元首的权力大小:法国总

统受议会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实际不受限制;③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法国总统和议会分掌行政权和立法权,相互牵制;德国皇帝有权召集或解散议会,实际控制着立法权;

8、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具有相对民主性,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⑴根本原因:英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⑵导火线(借口):虎门销烟 ⑶经过:①1840.6英舰驶进广东海面,战争爆发;②1841英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③1842.8 英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⑷影响:①社会性质: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⑴经过:①1856年秋,英国伙同法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②1857年攻陷广州城,以柏贵为首的广东地方政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殖民傀儡政权;③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求和,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④1860年,侵华联军进入北京,并洗劫焚烧了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⑵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南京条约》:①割地: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④特权: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①1843年,建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

②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③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1853—1856年,进行了北伐、西征,西征的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⑤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⑥1858—1864年,太平天国进入后期防御战

⑦1859年,提出《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⑧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⑴《天朝田亩制度》①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资政新篇》①核心内容:发展资本主义

②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共同原因:缺乏实施的安定社会环境;

4、太平天国运动作用与局限: ⑴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⑵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最主要的作用)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历史地位)。⑶局限: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⑴根本原因:日本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⑵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⑶主要战役:①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②平壤战役;③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但主力尚存;日军获得黄海制海权。随后,日军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在旅顺屠杀和平居民。④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⑷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4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900.6英美法等八国侵略者借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结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马关条约》: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④特权: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6、《辛丑条约》:①赔款4.5亿两白银;②设立使馆界;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驻兵;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7、不平等条约的影响:①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②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③口岸:趋势,由沿海到内地,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④特权:列强通过特权,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8、列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抗: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⑴鸦片战争: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浙江宁海战役中,葛云飞拼死报国 ⑵甲午中日战争:①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②黄海海战,邓世昌; ③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⑷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与洋枪队作战,打破了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9、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⑶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⑷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列强侵华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其共同原因有:①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落后 ②客观原因: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强大 ③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第13课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 ⑴背景:根本原因: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发展;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⑵主要过程: ①1894年孙中山领导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②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A、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革命政党的领导;B、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③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取得成功。④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建立; ⑤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孙中山领导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度,给予人民一些民主权利,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⑥1912年2月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统治结束; ⑦1912年3月,袁世凯九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2、辛亥革命的评价: ⑴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⑵作用: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主要的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有利条件 ⑶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有两种观点: ⑴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主要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⑵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在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⑵主力:前期青年学生,后期工人(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⑶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⑷性质: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⑸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依据: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2、中共的诞生 ⑴条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A、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和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中心工作:领导工人阶级,组织工人运动 C、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⑶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 ⑴背景: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国三大作出和国民党合作的决定。⑵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⑶国民大革命: ①开始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②主要成果: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1927年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⑷合作的结局: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制造“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⑴背景:中共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⑵武装起义: ① 南昌起义(1927.8.1,周恩来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 秋收起义(1927,毛泽东,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失败后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总结经验后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⑷红军的长征 ①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②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军事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从而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 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达到陕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④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传播了革命火种,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动力。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的罪行 1.侵华事件

①1931.9.18,九•一八事变,东北成为殖民地;局部抗战开始

②1935,华北事变,华北日益殖民地化、中国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③1937.7.7,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④1937.8.13,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2.侵华罪行:A、屠杀中国和平军民: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 B、实行细菌战:七三一部队

二、中国人民的抗战 ⑴正面战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积极抗日,组织四大会战 ①淞沪会战:谢晋元姚子青等官兵英勇抗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太原会战: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③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⑵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①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入敌后; ②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国外战场:驻缅甸的中国远征军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⑴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⑵作用:成为抗战胜利的可靠保证

四、抗战胜利的意义:①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②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17课 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⑴抗战胜利后,人民要求实现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⑵1945年8—10月,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中共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⑶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解放战争的经过: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开始标志1946.6)→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序幕)→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⑴对中国: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⑵对世界: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②三大工人运动失败,说明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内容:①阶级斗争学说

②社会发展规律

③暴力革命学说 ④联合斗争学说

(2)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4、巴黎公社: ①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对内准备武力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②过程:1871年3月,巴黎人民夺取政权,建立了巴黎公社;5月,巴黎公社失败。③措施:A、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政 B、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④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根本);巴黎公社自身不足;临时政府的进攻 ⑤评价 A、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意义: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是。⑥经验教训: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必须废除旧的,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彻底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联合革命的同盟军;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 ①20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翻沙皇专制的革命不可避免。⑵二月革命:最大成果是推翻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⑶《四月提纲》:列宁提出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⑷七月流血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2、十月革命的情况: ⑴十月革命指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武装起义。⑵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①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政权归苏维埃; 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③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⑴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⑵历史功绩: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做主的美好愿望; ②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国家帝国主义的统治。

③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⑴创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因而“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B、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C、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和国歌。

△人民政协的职能:1949~1954年代行了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②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从而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⑴原因:中华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⑵法律依据: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⑶实施:先后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⑶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⑴背景:“左”倾错误的发展,林彪、江青等人利用毛泽东的错误。⑵表现:A、冲击各级机构、批斗各界名人;(刘少奇冤案——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B、造反派在全国范围内非法夺权(首夺上海),并爆发武斗,破坏社会秩序;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没有召开,政治协商制度中断。

3、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法制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3、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①恢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②确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提出:1979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⑴香港回归:①中英会谈:(1982)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②联合声明:(1984)香港回归问题成功解决。③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⑵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能够收回港澳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⑴1979年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⑵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

⑶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

⑷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⑸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会见胡锦涛→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①背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②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⑴中苏建交,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对中国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注意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求同的基础: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侵略;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第24课

打开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根本);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⑵情况: 1971年,26届联大 ⑶意义:①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③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的关键 ⑴原因: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需要

①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需要改善与中国关系。

②中国:对付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⑵过程:

①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②基辛格访华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定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

⑴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⑵标志: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双方正式建交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①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②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为给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6、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合 ⑵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3)发展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

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冷战的背景 ⑴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二战后期在美苏军事均势的基础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确立的以美、苏两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⑵美苏矛盾加剧: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企图称霸世界;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影响不断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2、冷战的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3、冷战的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4、冷战的表现:①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 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冷战开始②马歇尔计划: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战后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③建立北约: 1949年,美国领导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质是反对苏联和东欧的帝国主义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举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④扶植联邦德国,结果造成了德国的分裂。

5、苏联针对冷战的措施:①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②建立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③扶植民主德国。

6、冷战阴影下的国家关系——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⑴朝鲜和德国的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1948年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分裂。⑵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⑶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世界一度处在核战争的边缘。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⑴背景:①二战后欧洲力量削弱,受到美苏控制; 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⑵过程:①1951年《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后来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者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④其后,欧洲共同体还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成员国也不断扩大。⑶作用: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增强了西欧同美苏抗衡的能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

2、日本的崛起 ⑴原因:①战后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②美国的扶植;③制定了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④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⑤引进技术,提出“贸易立国”和“出口第一”。⑵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⑶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特殊作用,提出成为 “政治大国”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⑴背景:①二战后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独立; ②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③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利益,新独立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⑵过程:①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②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⑶作用:①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的兴起,②加快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③冲击了两极格局。

第27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⑴表现:东欧各国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演变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不是一个国家)⑵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失败)⑶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与矛盾(根本);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共产党领导,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⑷影响:两句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上一篇:文明执法方案下一篇:中学教师应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