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情

2024-09-12

赣州市情(共10篇)

1.赣州市情 篇一

一、赣州地处江西南部,又称赣南,东临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邻本省吉安、抚州两市,现有人口918万人,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江西省的1/5和l/4,是江西最大的行政区。赣州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四个方面来概括:

红色故都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赣州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境内有举世闻名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在瑞金)、红井(在瑞金)、长征第一渡等红色景点。

客家摇篮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是当今设区市中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客家人占赣州总人口的95%以上。客家文化是赣州金不换的“宝”,是客家摇篮的精髓。神奇的客家围屋,古朴的客家民居,美妙的客家山歌,浓郁的客家风情,精美的客家菜肴,展现出客家文化的无穷魅力。

江南宋城

赣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内遍布历代文物,尤以宋城文化最为璀璨,被誉为“宋城博物馆”。这里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有巍然高耸的八境台和郁孤台、岩深谷幽的通天岩、岭南雄关梅岭以及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七里古窑遗址、千年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等历史文化名胜。

生态赣州

赣州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从地表看,赣州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76.2%,是全国十八大重点林区之一,享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美称。从地下看,赣州自然禀赋好,资源富集,是个聚宝盆,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固体矿产种类达64种,其中黑钨储量、重稀土储量全国第一,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誉。

二、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现辖经济开发区、章贡区、南康区(三个区),瑞金市(一个县级市),赣县、兴国、于都、宁都、石城、会昌、寻乌、安远、定南、龙南、全南、信丰、大余、崇义、上犹十五个县,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2002年总人口818.49万人。

赣州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

赣州市位于东径113゜54’——116゜38’,北纬24゜29’——27゜09’之间,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市内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以发展橙、柚为主的柑桔生产的自然条件被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考队认为在全国堪称得天优厚,赣南适宜建为全国的柑桔商品生产基地。本市是江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现已建成为全国的重点林区和全省的糖业、烟叶、桔生产基地,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命名市内的信丰县为脐橙之乡、南康市为中国甜柚之乡、安远县为中国九龙蜜柚之乡、寻乌县为中国蜜桔之乡、大余县为中国瑞香之乡;石城县为中国白莲之乡、崇义县为中国毛竹之乡、赣县为中国板鸭之乡、会昌县为中国肉兔之乡。

赣州市矿产资源以有色、稀有金属矿为主,素有“世界钨都”和“稀有金属不稀有”之称。钨已探明的储量占世界第一。稀土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被称为江西省矿产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即钨、铜、铀、稀土、钽铌,除铜之外其余四种主要分部在赣南。经过建国后的开采建设,赣州成了全国重点有钯金属基地之一。

赣州市著名的自然景观,主要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三百山为东江源头,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发源地,现列为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了香港同胞到祖国内地旅游的景点。九连山是我国中亚热带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成的地段,保存有大量野生动植物活化石,被列为江西省的重点自然保护区。始建于秦、唐的梅关古驿道,是我国古代沟通南北往来的交道要道。此外,还有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赣州市章贡区为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许多宁代文化景点,主要有保存完整的宋代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

2.临海市情 篇二

临海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长三角经济圈南翼,介于东经120°49′-121°41′(至东矶列岛为121°56′)、北纬28°40′-29°04′之间,东临东海,三面环山,七山一水二分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陆地面积22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辖14个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3万。

临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秦朝设回浦乡,公元前85年设回浦县,公元257年置临海郡,公元621年称台州,此后至1994年台州撤地建市南迁,一直是台州郡、路、府治所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6年撤县设市。台州府城墙和桃渚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海是一座山水园林城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拥有国家级桃渚地质公园、国家级云峰森林公园、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首照地括苍山、浙江第三大水库牛头山湖和第三大水系灵江以及众多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区。

临海是一座蓬勃发展的城市。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全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中国无核蜜橘之乡。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9.7亿元,同比增长9.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30.7亿元和16.1亿元,增长15.2%和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252元和8739元,增长8.6%和11.8%。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位居第54位。— 1 —

一、临海的经济建设

以工业经济为主,农业有较好的基础,第三产业近年发展较快,三次产业比为8.4:53:38.6。

工业方面:临海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祥地之一,始终坚持工业立市战略。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65亿元,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2.2亿元,增长12.9%;完成工业性投资额71.2亿元,增长16.9%。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企业613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82家,超10亿元企业5家,上市企业2家,伟星集团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2家(国家级5家),省级研发中心、技术中心27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品牌建设扎实推进,“伟星”、“正特”、“王派”等6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华海药业是国内首家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制药企业,“伟星”牌塑料管材管件和“德仁”牌胶合板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已形成五大工业主导产业,即以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为主的汽摩制造行业;以医药、树脂为主的医药化工行业;以给排水管、塑钢型材、胶合板为主的建材行业;以太阳伞、沙滩椅及工艺品、节日灯为主的休闲用品礼品行业;以散货船、油轮、工程船、集装箱船为主的船舶制造业。眼镜、服装辅料等特色块状经济进一步发展。平台建设不断推进。临海正在打造三大经济带,即提升中部城市经济带,临海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居全省开发区第14位;开发东部临港经济带,温台沿海产业带临海东部区块在去年台州市产业带考核中获一等奖;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带,道口经济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农业方面:临海是中国优质柑橘基地重点县(市)、中国果业百强优质市。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6.1亿元,增长7.7%。农业园区化建设积极推进,全市有水果种植面积35万亩,总产量

36万吨,总产值达8.45亿元。柑橘、茶叶、杨梅、西兰花等已成为临海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建有全国农业引智成果“优质柑橘生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浙江省现代柑橘示范园区和浙江省杨梅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民组织化程度切实提升,全市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346家,涌泉柑橘合作社和上盘西兰花合作社被列入农业部试点成员单位,洞林果蔬专业合作社被列为财政部项目示范单位。“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模式在全省推广。同时,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临海柑橘”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临海蟠毫”、“羊岩勾青”获国家原产地保护标记注册。

第三产业方面:以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为目标,着力拓领域、扩总量、上规模。旅游业,以古城(江南长城AAAA级)为主打品牌,形成了三条旅游主线,即以市区古城、古街、古宅为主的名城文化旅游线;以龙兴寺、延恩寺、三峰寺和紫阳故里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线;以牛头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桃渚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江南大峡谷、括苍山景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度假旅游线。去年,全市接待游客462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6亿元。商贸业进一步繁荣。去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38亿元,增长19.3%。金融业、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信息业、社区服务业等也得到较快发展。

二、临海的城市建设

打造精品城市。市区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4.3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28万人,初具中等城市规模。目前,正在全力建设“三圈”,规划“两岸”。“三圈”,即古城文化圈,修复了台州府城墙,完成了紫阳古街、西门古街、台州府文庙、龙兴寺、郑广文纪念馆和戚公祠的修缮;靖鹰商务圈,着力引进商贸、金融、保险等大型服务性项目,提升城市品质;灵湖休闲圈,重点实施十大景点工程建设,建成了湖滨公园。“两岸”,即加快推进灵江、大田港两岸建设,新的旅游休闲带逐步形成。

打造整洁农村。积极实施“6百+1”工程,启动新一轮村庄整治,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省级生态镇2个,完成30个示范村、330个整治村建设。宅基地“三统一”工作深入开展。

打造活力城乡。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甬台温高速、台金高速贯穿全境,至宁波、温州、金华的车程均在2小时之内。台州港临海(头门)港区正在抓紧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公交、供电、供水一体化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了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发展环境、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临海的社会建设

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儒、释、道文化源远流长,有浙江省单体面积最大的文庙——大成殿,有唐代古寺龙兴寺及晋代古刹延恩寺,还是道教南宗创始人紫阳真人的故里。民间文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目前已整理了近百种民间艺术,其中黄沙狮子、临海词调等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个镇(街道)相继被命名为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拥有市博物馆、古城博物馆和个人创办的珠算博物馆。临海是国家卫生城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单位39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所,二级甲等中医院1所,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1所。临海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去年实现全社会科技投入9.1亿元,增长43.8%;列入各级科技计划74项,专利授权量598件,获全国科普示范市、省科技强市称号。临海是浙江省教育强市。16个镇(街道)被评为省教育强镇,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3所,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1所,省三级重点普通高中1所,省三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示范学校16所,省一级幼儿园6所。临海是全国体育先进县(市)。拥有中国藤球协会训练基地。投资1.3亿元,新建了临海市体育馆。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

3.宿州市情简介 篇三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省会的中心地带,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现辖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和四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总人口630万。

宿州历史悠久,自唐始置宿州,其后千余年间一直是历代州府治所。自古钟灵毓秀,文化积淀深厚,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奇石之乡、马戏之乡。境内风光秀美,陈胜、吴广涉故台,刘邦避秦兵的皇藏峪,垓下古战场遗址,虞姬墓,五柳风景区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荟萃。

宿州区位优越,襟连沿海,背依中原,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汇点。京沪、陇海铁路和连霍、京沪高速公路纵横贯穿,随着京沪高速铁路、宿淮铁路和泗许、明徐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和“两纵两横”的铁路网正在形成。市区距徐州观音机场仅70公里,新汴河水道入洪泽湖经大运河抵长江入海。

宿州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粮棉生产基地、水果主产区和畜牧业发达地区,素有“果海粮仓”之称。砀山酥梨、萧县葡萄、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贡米等名优特产久负盛名。宿州矿产资源丰富,煤、煤层气、耐火粘土储量位居全省前列,白云岩、大理石储量为全省第一,灵璧石雄居中国四大名石之首,曾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石”,正成为宿州的城市名片。

4.最新宜昌市情简介 篇四

奔腾不息的长江,携唐古拉山之风云,劈波斩浪,冲夔门、穿瞿塘、踏巫峡、破西陵,一泻千里。“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水电旅游名城宜昌,以其独特的风姿吸引着国内外关注的目光。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发生在这里。早在1876年,宜昌就被辟为通商口岸。1994年被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全市现有人口415万,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辖5县3市5区。

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全市水能开发总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在以宜昌城区为中心、半径40公里的范围内,已建成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和高坝洲三座大中型水电站,正在兴建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站。三峡工程今年建成后,水电装机总容量可达2900万千瓦、年发电总量可达1300亿千瓦时,宜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

宜昌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长江三峡与三峡工程交相辉映,巴楚文化和土家风情水乳交融。旅游资源种类之多,品位之高,垄断性之强,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随着三峡工程蓄水-1-

通航发电,宜昌独特的大坝景观、峡江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复合资源优势日益凸现。宜昌已经成为三峡区域旅游的增长极,正在向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城市、中国最佳旅游观光城市迈进。

宜昌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宜昌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达5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44平方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宜昌区位独特,交通便利,拥有现代化的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和水运港口,是全国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宜昌用地用水用电用气条件优越,综合投资成本低廉。2005年宜昌市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20座城市”之一;2006年宜昌市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和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百佳投资城市”,被2006浙商大会评为“浙商(省外)十大最佳投资城市”;2007年宜昌市被国家统计局评为“ 中国投资环境百佳投资城市”,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部最佳投资城市”; 2008年宜昌市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欧莱雅、法空气体、三井物产、英博集团等先后落户宜昌;首钢、南玻、东阳光、长江铝业、长江电缆、晋煤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宜昌投资兴业。

宜昌是湖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居湖北省第二位,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820.9亿元,全地域财政总收入16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57亿元。先后荣获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一批荣誉称号。

宜昌正处在最佳发展机遇期,我们将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契机,着力建设实力宜昌、活力宜昌、魅力宜昌。力争到2011年,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2020年,实现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宜昌投资环境荣誉

2005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20座城市”之一;

2006年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和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百佳投资城市”;被2006浙商大会评为“浙商(省外)十大最佳投资城市”;2007年被国家统计局评为 “中国投资环境百佳投资城市”;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部最佳投资城市”;

5.吉安市情简介 篇五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现辖10县2区1市以及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15个乡镇,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吉安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吉安,是创造井冈山精神的红色摇篮。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创造了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伟大的井冈山精神。2011年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概括为24个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2009年春节胡锦涛同志在井冈山视察时嘱咐我们要始终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矢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为井冈山精神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吉安作为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全市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5万余名,1955年授衔的共和国将军147位。峥嵘的岁月、燎原的星火,使这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吉安,是彰显江南风韵的绿色家园。生态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67.6%,井冈山高达86%;水质和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风光秀丽,有6个国家级、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井冈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风景旅游 1 —1—

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武功山高山草甸堪称江南一绝。物产富饶,是江西省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占江西省的近五分之一;是国内杉木、樟树、湿地松、毛竹、油茶等经济林的重要生产基地;泰和乌鸡、遂川板鸭等名特产品名闻遐迩。吉安风光秀美,环境优美,适宜人居,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连续四度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吉安,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吉安,古称庐陵、吉州,秦始皇郡分天下时设庐陵县,东汉时期设庐陵郡。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素有“江南望郡”和“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吉安这块古老的土地,历史人文积淀厚重,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庐陵文化。庐陵文化是赣文化的重要支撑,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包括青铜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科举文化、宗教文化、民居民俗文化等。青铜文化的代表新干商代墓葬遗址被誉为“江南青铜王国”,将江南流域的文明史追溯到殷商时代;陶瓷文化的代表吉州古窑是古代黑釉瓷生产中心,生产的木叶天目盏和剪纸贴花纹盏等享誉中外;书院文化的代表有白鹭州书院、龙江书院等,白鹭州书院是古代江南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培育出了以文天祥、刘辰翁为代表的大批仁人志士;吉安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科举文化名扬九州。从唐宋至明清,科举进士近三千名,状元16位,仅次于苏州,流传下了“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民间佳话,“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宋代大文豪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等一批历—2—

2史文化名人先后诞生在这里。宗教文化的代表青原山净居寺是佛教禅宗七祖道场,其曹洞、云门、法眼三大宗派远播日本及东南亚。民居民俗文化的代表有渼陂、钓源、燕坊等明清古村,其中全国历史文化古村渼陂保存有明清古民居367栋及千米长的古商业街。

吉安,是充满发展活力的创业福地。交通便利,被誉为“内陆的前沿、沿海的腹地”。境内有井冈山机场,有南北向的京九铁路,有东西向沟通京

九、京广两条大动脉的衡茶吉铁路,有大广高速和樟吉、抚吉、泰井区域高速,还有泉南高速石城到吉安段、吉安到莲花段已经通车,吉安正在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电力资源丰富,境内现有水力发电厂和火力发电厂装机300万千瓦。工业蓬勃发展,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吉安深圳产业园和各县(市、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新能源、机械制造、绿色食品、微生物农药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发展环境优越,厚重的人文底蕴铸就了吉安人民热情诚信的优良品格,加上全市构建了由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长直通电话、优化环境投诉中心、洽谈中心组成的“七位一体”的投资服务体系,是一块投资兴业的福地。

作为红色摇篮、革命老区,吉安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激励着老区人民弘扬井冈山精神,建设美好家园。3 —3—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七个上台阶”,即生产总值迈上1000亿元台阶(1006.3亿元),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2000亿元台阶(2001.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迈上400亿元台阶(418.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迈上300亿元台阶(305亿元),旅游总人数迈上2000万台阶(2105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0000元台阶(20133.7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迈上7000元台阶(7102.9元)。2013年1—6月,全市生产总值439.84亿元,增长10.9%;全市财政总收入90.03亿元,增长19.2%;规模工业增加值207.01亿元,增长14.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7.52亿元,增长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8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91元,增长13.2%。

6.南平市情简介 篇六

@

0 2010-02-04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与浙江衢州、丽水和江西交界。南平既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又是福建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腹地的前沿基地,国土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下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户籍总人口306万,常住人口288万人。

历史悠久 南平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东汉时期,南平、建瓯、浦城就已建县,距今达1800多年。建阳、邵武、武夷山等也有千年建县历史。

人杰地灵 南平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闽越文化的摇篮,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特别是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所以后人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之说。

老工业基地 南平是福建的老工业基地,早在“小三线”建设时期,就培植发展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以“五南”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骨干工业企业,“五南”企业即南纸(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

司)、南纺(福建南纺股份有限公司)、南孚(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南铝(南平铝业有限公司)、南缆(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大市 全市有8个国家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每年提供商品粮20多万吨,在全省居第一位。全市现有茶园面积50.2万亩,茶叶产量4.37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1/5强,形成武夷岩茶、建瓯水仙、政和白茶三大优势品牌,武夷岩茶、政和白茶获得了原产地保护。以肉鸡、牛奶、生猪为主导的畜牧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奶牛存栏2.63万头,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良种奶牛和乳制品供应基地。

南方林海 南平森林资源丰富,全市山地面积3234万亩,其中有林地2942万亩,约占全省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林木蓄积量 1.18亿立方米,约占福建林木蓄积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竹乡 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有3个在南平(即建瓯、顺昌、武夷山),竹林面积571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41万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

一、福建的二分之一;毛竹立竹量10亿株,每年可提供商品竹8587万根;笋资源丰富,年产鲜笋47万吨,占福建的40%以上。

矿产丰富 南平已发现的矿产有70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6种,大中型矿产产地38处,其中铌钽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萤石矿、石灰石、花岗岩、硫铁矿、透辉石、石墨矿等矿石储量居福建省第一位。

7.定西市市情概况 篇七

(2013年4月)

定西古称“陇中”,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西起定西市临洮县。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北与兰州、白银相连,东与平凉、天水毗邻,南与陇南接壤,西与甘南、临夏交界,座中四联,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距兰州98公里。陇海铁路和兰定、兰临、平定、天定高速公路及312、310、316、212国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和宝兰客运专线也途经定西。2003年定西撤地设市。

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辖安定区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296万。总耕地770万亩,农民人均3.83亩。海拔1420—3941米,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均气温7℃,无霜期140天。按2011年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全市贫困人口115.83万,贫困面43.39%。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区。境内山大沟深、生态脆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北四县(区)“十年九旱”。全市水资源总量62.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量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自产水资源量不足540立方米,仅为全国、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2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且有限的水资源相当一部分水质超标、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瓶颈,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定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和100万亩以上,分别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

一、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和第一。有天然草场900多万亩,多年生人工牧草留床面积200多万亩,发展畜草产业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全市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36种,其中黄金、地热水、红柱石、大理石、岩盐、花岗岩、石灰岩等储量相对较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渭源、临洮三县,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7万千瓦,可开发

利用45万千瓦,已装机30万千瓦。同时,境内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有以漳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贵清山、遮阳山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以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及海内外李氏同胞寻根祭祖的“陇西堂”和被誉为“海内之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元墓群等历史文化遗址。

历史上的定西曾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半农牧区,《资治通鉴》 中就有“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的记载,但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使定西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从1983年开始,国家将定西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借助国家扶持,定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走好“三条路子”,即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因地制宜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梯田+水窖+地膜+种植结构调整”的旱作农业模式,有效促进了增产增收,全市于1999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2000年以来,抢抓国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在改善生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扶贫开发向纵深迈进,逐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成功路子。2008年定西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近年来,我市紧盯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四个发展”、“五个更加注重”等一系列部署,牢牢把握“一项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精心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冶金、矿产建材、现代物流“四大基地”,实施民生、生态、科技、人才、党建“五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特色、文化、活力、和谐新定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市场化进程,经济社会呈现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24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392亿元、增长4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亿元、增长17.3%,大口径财政收入23.2亿元、增长3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1亿元、增长31.1%,公

8.临沂市情导游词 篇八

兰山区缩小了讲就是临沂城,临沂城可以讲的东西很多,但只要抓住一条主线讲一般不会太乱,这就是临

沂城的三个称谓:历史文化名城、江北水城和商贸城,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装到这三个称谓里面。

一、历史文化名城,我认为对于导游来讲这里面包含着三层含义,即临沂城的历史发展、临沂城的历史文

化古迹和临沂城老百姓的各种风俗。

1、临沂的历史发展东西很多,但需要大家记住的无外乎以下几件大事:

临沂建城

关于临沂城的建城时间一般是春秋时期的鲁哀公三年即公元前492年(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正好是建城2500年纪念),《左传》中曾有记载“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意思是说季孙斯、叔孙州仇率领部队在启阳这个地方建城,说到季孙斯和叔孙州仇这两个人物就不得不提起鲁国的“三桓”,“三桓”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末期的产物,是指鲁桓公三个小儿子的后代,他们政治上相互支持,联合执政,因而鲁国的大权基本上落入“三桓”特别是季孙氏的手里,相反鲁国的国君倒成了没有实权的傀儡。关于公元前492年的这次建城,我感觉首先是季孙斯个人利益扩张的需求——“三桓”向来就有营建自己私邑的习惯;另外一点就

是为了防御当时强大的晋国。

在这之前,在目前临沂市的三区境内一共有三个古城池,一个是上面所说得启阳城,还有一个是祝丘城,建于春秋时期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距今已有2714年的历史,位置大概在现在的河东区;第三个是中丘城,建于鲁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位置历史上争论过多,但大体是在现临沂城的北面,虽然这两个城池建城时间比启阳城要早,但由于离现在的临沂城距离较远,因而不被认为是临沂城故城,尽管如此,在临沂城内,仍然有以这两个古城命名的道路。

琅琊的由来

临沂城古代的时候被称作琅琊,但是有的客人可能要问为什么

叫这个名字,稍微懂一些的客人或许要问“琅琊不是在青岛胶南吗?”“琅琊不是在安徽滁州吗?”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琅琊名字的变迁。

琅琊两字分开来讲,“琅”字指像珠子样的美石,“琊”字指似玉的骨。琅琊两字最早出现始于山名,琅琊山位于胶南市区西南26公里,由于这个地方港口优良,早在齐桓公的时候就是齐国有名的港口,后来越王勾践在此建立琅琊县,后迁都琅琊,因思念故乡在此建琅琊台远眺南方的故乡,这是因该是琅琊最早的行政建

制,而这时的琅琊,应该讲就是指胶南。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全国设三十六郡,其中就有琅琊郡,这时的琅琊已由一个县升级为一个郡,而且在秦朝的时候,琅琊是当时大秦帝国最大的港口,琅琊郡也是当时非常富庶的一个郡。西汉时期,当地发生数

次地震、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致使琅琊郡治所迁到了东武(今诸城)。

东汉建立后,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封自己的儿子刘京为琅琊王,国都设在今莒县。刘京的前半生经历光武帝和汉明帝两朝,两个皇帝一个是疼爱自己的老子,另一个是喜欢自己的一母同胞的兄弟,有这两个人罩着他,可谓一帆风顺,直到他的侄子明帝的儿子章帝即位后,权力重新分配,当时富庶的琅琊国成了人人眼红的肥肉,于是狡猾的刘京主动提出以琅琊国的华、盖、南武阳、厚丘、赣榆五县,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临沂两县,并且让出坚固的莒县,把国都迁到了启阳,也就是现在的临沂城,琅琊这个名字也随之迁到临沂,刘京之后,琅琊王又传六代,一直到曹操时期,最后一位琅琊王刘熙被废。自此以后,无论是琅琊国

还是后来的琅琊郡,郡治所在地都是在现在的临沂城,可以说刘京在权力斗争下的一个无奈之举成就了临

沂城近2000年的琅琊美名。

王氏风流

时间到了西晋时期,西晋建立后曾封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为琅琊

王,这位当时不起眼的司马睿后来在琅琊王氏家族的支持下南渡建业(现在的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

由于当时琅琊王氏贡献巨大,因而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

琅琊王氏为何有如此能耐?这还要从王氏的先祖——祖籍现在白沙埠的王祥、王览两兄弟谈起。没错,这个王祥就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那个大孝子,而王览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曾经多次在亲生母亲迫害王祥的时候挺身而出护着王祥,因此而也被后人称为兄弟友爱的榜样。对于当时以孝为鉴定官职的年代,王氏两兄弟后来都做了官,这为王氏家族的发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王览的孙子辈,王家出了两个大人物,一文曰王导,是辅佐司马睿的主要文臣,官至东晋丞相;一武曰王敦,官拜东晋大将军,他们哥俩就是辅佐司马睿的那两个“王”,这时的王氏家族也处于它的鼎盛时期。政界只手遮天,艺术领域王氏也是

当仁不让,王导和王敦的侄子王羲之凭借着“书圣”的美誉成为现如今临沂城的文化名片。

琅琊王氏随司马睿举族南迁时曾经在安徽滁州呆过,因此在当地留下了琅琊山的称谓,可见安徽的琅琊称谓远不及临沂悠久,至于王氏南迁到南方后居住在浙江绍兴,由此造成很多人认为王羲之是南方人的错觉,这正是我们导游需要向游客解释的地方,正如向客人解释诸葛亮是临沂人而不是河南人或湖北人一样。

改名沂州

在王氏家族在南方随着王朝的更替逐渐没落的时候,在遥远的北

方,他们的家乡琅琊也正面临着称谓上的改变。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琅琊郡改名为北徐州,后来在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北徐州为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河)以名之”。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沂州”的名字,此后的隋唐五代时期,临沂城时而叫琅琊郡,时而叫沂州,有时甚至出现琅琊郡/沂州的双重称谓。一直到金朝的时候,临沂城才定下来叫沂州,从此琅琊便只作为曾经的美称存在于各种文献及老百姓的谈笑中。

明朝泾王

历经元朝的大一统之后的临沂城到了明朝又出现了两件大事,其

一是临沂城建起了坚固的砖城,再者就是继琅琊王刘京后临沂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至今仍然对临沂城人生

活影响深远的王爷——泾王朱佑橓。

现代临沂一些老人印象中的临沂古城是建于明朝,当时四个城门,北叫岱宗门,南叫望淮门,东叫镇海门,西叫瞻蒙门,我们现在还可以通过19世纪末瑞典友人安娜-拉森女士当时拍摄的一些照片看到当时临沂城

墙的一些影子。

泾王朱佑橓是明宪宗的第12个儿子,弘治4年被封为泾王,弘治15年(1502年)来到临沂,在现在兰山区人民医院附近建有泾王府。在现在的临沂至少有两样东西还有他的影子。一是小涑河,这条河本来不经过临沂城,后来泾王来到临沂之后为了解决城里老百姓吃水和灌溉问题,开凿了这条人工河,把涑河水

引到了临沂城,而这条河的另外一个用处则是用于军事,它成了临沂城的护城河。

在现在的工业大道(临沂人称之为临西八路)附近有几个村庄被称为曹王庄、宋王庄等,据说这些地方是

泾王曾经居住过的临时王府,当地百姓爱戴这位仁爱的王爷,便以王爷的名号命名自已的村庄。

沂州府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临沂城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年,设沂州府,有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6县1州。这是整个临沂地区现在的行政单位即3区9县以临沂城为中心的第一次大团聚,从那时起,虽然以后也有分离,但作为一个稳定的行政区域,沂州府的各地人开始有了以临沂城(当时称兰山)为中心的文化认同,也渐渐产生了自己的沂

蒙文化。

2、临沂城的历史文化古迹。其实临沂城的历史文化古迹很多,但是作为导游,我们经常需要向客人介绍的只有两个:王羲之故居和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王羲之故居

正如前面所讲,王氏家族的老家在白沙埠镇,迁到临沂城内应该是王祥两兄弟之后的事情。王氏家族南迁之后为了保护故居不受战乱的毁坏把故居舍给了寺院,因为当时佛教兴盛,不管是谁执政都要让寺院三分。

但是可惜的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原来的故居已经不存在了。

1989年,临沂市政府重修王羲之故居,完成了1、2期工程,除 了以王羲之故居为主体的羲之文化之外,故居里还有普照寺、左公祠、五贤祠等附属建筑,共同组成了整个故居建筑群,后来在2003年重新整修的时候还发现了两个晋墓。

讲解王羲之故居的时候可以按照大门(大体介绍王羲之生平)—墨华轩(介绍部分碑刻和王羲之小故事)—孝行桥(介绍临沂的二十四孝故事和王祥和王氏家族的关系)—琅琊书院和晒书台(介绍王氏家族)——王羲之祠堂(介绍王羲之和兰亭序)——普照寺(介绍王氏家族舍故居为寺院和北普照南戒珠的故事,顺便介绍晋墓)——左公祠(介绍左宝贵和甲午战争)——兰亭序石碑(介绍兰亭序的来历)——五贤祠(介

绍临沂的五位贤人)。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由于不允许我们导游讲解,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大体的概况。银雀山这个地方由于以前山上开满了像银雀羽毛一样花,因此被称作银雀山。1972年,在银雀山这个地方发现了较大的汉墓群,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如图,解开了在此之前孙武和孙膑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千古之谜,被评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81年开始建设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馆名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一般游览顺序是大门—宣传墙—汉墓厅—竹简陈列厅一层—竹

简陈列厅二层的顺序讲解。

3、临沂城老百姓的各种风俗,主要从吃、住、行以及方言四方面讲一下。

吃:临沂城最著名的风味小吃就是早餐“糁”,关于糁的来历有史载和民间传说两种说法,史载的说法说最早糁是西域回民早餐,唐朝的时候传入中国,元朝的时候传入临沂,据说最早是在罗庄的盛庄这个地方。关于民间的说法是说王羲之小的时候生病,照看他的老妈子给他用老母鸡炖了一个大杂烩,王羲之喝后病就好了,别人问老妈子“这是啥?”老人家耳朵不好使,因为别人在给他的大杂烩命名,于是点头答道:“这

是啥”,后来改为“糁”。

临沂人讲究吃是很出名的,尤其讲究吃鸡,在临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炒鸡店:“沂州炒鸡”、“王小二炒鸡”、“小抓鸡”,还有从蒙阴引进的“光棍鸡”等等,即使不是专门的炒鸡店,上菜的时候也要上一

大盘炒鸡,仿佛在临沂城没有炒鸡就不能吃饭。

在临沂城除了炒鸡之外就是羊肉馆,全羊汤、拌羊脸、酱羊蹄、炒羊脑…凡是羊身上的临沂城人都敢吃,临沂城的回民主要集中在工业大道(临沂人叫临西八路),因而很多羊肉馆都集中在临西八路。

说到吃,另外还要捎带说一说临沂城人的酒文化,临沂城人喝酒规矩很多,坐位子的时候讲究很多:正对门的位子叫主陪,主陪对面是副陪,主陪右边是主宾,左边是副宾,副陪的左右两边分别是“三陪”、“四陪”,其余的位子被称作“不三不四”,主陪敬酒的时候也有规矩,兰山区要提两个酒,因为兰字两点水,河东区提三个,河字三点水,罗庄区四个,罗字上面有个四,主陪提的酒啤酒要一饮而尽的,白酒也有一定的量的要求,然后副陪再提,一般比主陪少一个,之后“三陪”“四陪”,往往一场就下来七倒八歪了。

住:随着临沂城房地产最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在临沂买一套房子已经远远不如几年前容易了,2007年临沂城的平均房价已经涨到了2600元/平左右,尤其是现在的滨河板块的楼盘,最高的已经涨到5000

元/平左右。

行:临沂城最有特色的交通工具是三轮车,由于临沂是个商业城市,所以在各个批发商城有很多的三轮车,另外还有一些载人三轮车,很像泰国曼谷的三轮车,但是由于最近几年临沂市交通的改善,这些三轮车已

经被限制在固定的道路上行驶,从而使临沂的交通状况也改变了不少。

方言:临沂的方言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比如临沂一些老人称呼小姑娘叫“识字班”,称呼某个人叫“这福”、“那

福”,什么时候叫“多近”,煎饼叫“甲宁”,哭叫“何咸”,一些否定词如“别”叫“拜”,“没”叫“木”。

在口音方面,我曾经带过一个国家普通话标准测试组的团队,其中有一位游客就是我们费县人,她曾经告诉我,其实我们这边的口音就是把普通话的二声改成四声,四声改成二声,然后再把话说得横一些。

二、江北水城,主要从临沂城的河、临沂城的桥、滨河大道和涑河整治、橡胶大坝和沂蒙湖四个方面分析。

1、临沂城的河主要有沂河、祊河、涑河、柳青河,古代的时候临沂城有“龟驮凤凰城”的美称,一方面因为古临沂城形状像个乌龟,另一方面,四条河流在临沂城的东北方汇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在这个四河交界处,每当下雨的时候,由于几条河流的上游下雨状况不一样,因而两边混浊的河水,中间一条清澈的河水,就像一条蓝色的带子,这就形成了古代“琅琊八景”之一——“沂水拖蓝”,而临沂城也由于水系众

多,因而有江北水城的美誉。

沂河发源于淄博市沂源县,全长574公里,是山东省最长的内河,1954年,江苏省开凿新沂河,现在沂河经江苏省骆马湖入新沂河,在凤尾港注入黄海。以前的时候沂河经常泛滥,当地流行着“…开了东风口,水漫兰山走,淹了临郯苍,捎带南邳州”的顺口溜,后来通过上游建设水库,下游分沂入沭工程基本上解决了

洪水问题。

祊(bēng)河古称洛水,是沂河最大的支流,全长158公里,因流经古祊邑(今费县东南)而得名。祊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北支名浚河,主要流经平邑县;南支叫温凉河,主要流经费县。关于这条河有很多老百姓叫它“方河”,据说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路经此地,问当地官员此河的名字,因为“祊”字读音像皇

帝驾崩的“崩”字,当地官员不敢告诉乾隆,因而撒谎叫“方河”,以至流传至今。

涑河在前面有过介绍,另外他有一条支流叫做青龙河,在临沂城内虽然不显眼,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柳青河是流经未来临沂新城区——南坊片区的一条河流,现在在柳青河的东岸、沂河的西岸有临沂现在最

大的沙滩浴场。

2、在沂河和祊和上有5座公路大桥和1座铁路大桥。

沂河上最早的大桥建于1934年,是一代爱国人士范筑先先生兴建的,人称沂河老桥,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沂河北大桥:建成于1994年10月,管理单位是临沂市公路局,它连接兰山区和南坊。

九曲沂河大桥:改建于2003年10月,管理单位是河东建设局,它是河东区郁九曲村自筹资金建造的大桥,是全省民间投资最大的大桥。

金雀山路沂河大桥:改建于2005年6月,管理单位是临沂市交通局。

沂河南大桥:建成于1998年12月,管理单位是国投山东临沂路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它是连接罗庄

区和河东区的大桥。

通达路祊河桥:建成于1989年3月,管理单位是临沂市公路局。

沂蒙路祊河桥:改建于2005年12月,管理单位是临沂市建设局。它连接南坊和市区,只允许轿车、摩托车和非机动车通过。

另外加上涑河上大大小小的几座正在重新规划的桥梁,一座座桥梁就像彩虹一样装扮着美丽的临沂城。

3、滨河大道和小涑河治理

滨河大道这一工程是由山东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与临沂市政府合作建设的,一期工程于2004年11月21日开工,2005年4月10日竣工,它北起临沂城外环路,南至郯城县刘道口闸,全长77.9公里,是目前临沂旅游观光的一道新的亮丽景点。从南到北目前有三个主题广场,分别是迎宾广场、凤凰广场、沂蒙广场。迎宾广场的主体建筑叫做迎宾门,外形像两只有力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用共同的力量去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也象征着美丽、开放、富饶的临沂热情的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凤凰广场的主体建筑叫做丹凤啼鸣,外形是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体现临沂“龟驮凤凰城”的传说;沂蒙广场的有全省最

大的音乐喷泉-沂河音乐喷泉,目前刚刚落成的雕塑群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故事。

涑河综合治理工程始于2006年5月14日,范围东起滨河路,西到西外环,北到育才路,南到洗砚池街、水田路,总长度12公里,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为期3年左右投资300多亿元,目标是将涑河建设成江北的秦淮河。根据根据涑河不同区段的功能特点和自然文化资源状况分为东、中、西三个区段,东段为

古城商业区,中段为现代商业区,西段为生态休闲区,如下图:

古城商业区位于规划区东段,结合古城文化和水景资源的状况,沿河设置风情酒吧街、特色美食街和传统

文化街,打造传统风格的商业与休闲业。

现代商业区位于规划区中段,是以商贸、金融、购物、娱乐为主的商贸活动区,将成为高楼林立、商家

云集的“水上商业走廊”。

生态休闲区位于规划区西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辅以健身休闲功能,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打造人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田园风光带”。

4、沂河橡胶大坝和沂蒙湖

沂河橡胶大坝的前身是小埠东拦河闸,由于年久失修,已经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于是在1996年1月,临沂市自筹资金5800万,经过十八个月的施工,于1997年7月1日建成了一座橡胶大坝,全长1247.4米,总共有16节橡胶,每节长70米,全长1135米,东面8节橡胶是大连橡胶厂生产的橡胶,西面8节

橡胶是临沂橡胶厂生产的橡胶。由于其长度载入了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橡胶大坝建成之后蓄水形成了1.6万亩的水面,其面积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这就是现在的沂蒙湖,并且

在湖中心分别建有两个人工岛,北岛叫金雀岛,南岛叫银雀岛。

三、商贸城

临沂城的第三个称谓是商贸城,是目前全国第二、江北第一大批发商城,临沂商城的发展经历了“西郊大棚

底—专业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中国临沂商城”四个发展阶段。

临沂自古就有经商的习惯,特别是元明之后。沂河在1964年之前,通航里程达到239公里,沿河两岸众多的码头造就了当时沂州府商贾偏地的繁荣局面,最多时达120余家店铺。光绪三十三年,沂州商会的成立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种繁荣的场面。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临沂人骨子里的商人基因,早在1981年,在当时的西郊汽车总站附近就开始有人

摆地摊,这就是第一代的集贸式市场。

1982年,在当时的临沂县政府明确下达文件支持下,投资27万元、60余亩地建成了水泥台摊位、玻璃钢

瓦大棚,这就是临沂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西郊大棚底”。

第二代大棚式商贸市场的建立对于处于萌芽阶段的临沂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86年,第一个民营专业批发市场—纺织品批发市场建立标志着临沂的批发市场开始向市场细分化的方向发展,到1997年,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已经到了36处,逐渐形成了第三代专业批发为特征的宏大市场群,临沂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百

强(第三名)集贸证书。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临沂的批发市场开始向多楼层、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第四代批发市场,浙江人在西郊建立的温州批发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高度发达的物流及配套为特色的第五代批发市场开始发展起来,流通和服务替代了产

品成为批发市场的主要特色。

到目前为止,临沂城内比较著名的批发商城有被列为全国百强木材交易市场第一名的华东装饰板材市场、华东有色金属城、家电橱卫城、汽摩配城、小商品城、鲁南化工城、全国最大的三个灯饰城之一的临沂灯

具城。

另外,正在筹建的万博泓服装城、澳龙批发城、香江五金机电城、申科数码电子科技城、凯歌国际文化城

等一大批新型商城预示着临沂商城美好的明天。

临沂批发商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如板材加工和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临沂工业区的建立,同时

9.天水市市情简介 篇九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汇处,现辖秦州、麦积两区和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有汉、回、满等27个民族。天水地处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交汇处,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到:“甘肃人说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

天水的基本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五大优势:

一是区位条件相对优越。天水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陇海铁路横贯全境,国家重点工程天水?宝鸡高速公路投入建设,天水机场正在改扩建。

310、316国道连接东西,和西安、成都、兰州、银川四个省会城市的直接距离大体相等,是沟通陕西、四川、宁夏、甘肃四省区的交通枢纽。具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能力。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天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694年的建城史。1992年,江泽民同志题词“羲皇故里”,充分肯定了天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天水得天独厚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海内外众多宾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构成了天水文化的主脉络,也赋予天水分布广泛、特色显著、异彩纷呈的旅游资源,使天水成为中国西部著名的旅游胜地。

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45处,风景旅游小区47个,景点228处。包括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等古石窟6处,伏羲庙、兴国寺、南郭寺等古建筑50处,原始部落及秦汉古遗址86处,诸葛军垒、天水关、街亭等古战场遗址10余处等。位于市区西关的伏羲庙,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场所。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距今8300年至4800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素有“东方雕塑馆”美誉,现存194个洞窟,保存了十六国后秦至清代的泥塑和石雕78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向联合国申请世界历史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天水已被列入国家“丝绸之路”专线游、“麦积山石窟一日游”和甘肃省“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三大石窟专线游、“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访古及祭祀活动”寻根访祖游等重点旅游线路。

三是加工工业基础较强。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六大中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之一。有国家大型工业企业甘肃长城电器工业公司等700多家工业企业,已形成机械、电子、电器、轻工、建材五大行业为主导,食品、化工、皮革、烟

草、塑料、工艺美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400多个系列3200多个品种,有200多种产品先后荣获国家和部、省优称号,60多种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与周边地区以能源为主的工业格局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西部微电子航母?华微电子集团、年产10万辆电动车的天水大陆鸽高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恒兴浓缩果汁厂、杭州娃哈哈天水集团、中德合资甘肃莱茵饮品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对天水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农林土特产品质优品繁。天水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境内有粮食作物10多种,经济作物达20多种,是我国北方的最佳水果生产基地之

一。市内有林木资源2500多种,林副产品百余种,众多的农林土特产品资源,为发展种植业和深加工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天水农业紧跟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林果、畜牧、蔬菜三大产业,形成了规模大、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利用航空育种等高科技手段,兴建农业高科技园区,走高效优质发展模式,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推出了花牛牌苹果、大地湾牌蜜桃、麦积牌葡萄、莱茵牌浓缩胡萝卜汁、禾蕊牌面粉、伊味思牌牛肉、全录王牌辣椒、甘谷月季等一批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在海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五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天水市人口占甘肃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强,居全省第一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8人,城乡富余劳动力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和兴办第三产业,劳动力供给具有可靠保证。

10.绵阳市情 篇十

绵阳是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幅员面积2 万平方公里,辖9 个县市区,总人口540 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6 万,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名“涪城”、“绵州”,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这里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中华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缔造者、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哺育了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欧阳修、诗书画家文同、清代才子李调元、现代作家沙汀、“两弹”元勋邓稼先、小麦育种专家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

绵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市区距四川省会成都98公里,宝成铁路和成绵广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绵阳机场开通直达全国主要城市的12条航线。在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西客运专线等4 条快速铁路和绵遂高速公路、成绵高速公路复线、成绵巴高速公路等 5条高速公路建成后,绵阳陆路到成都只需半小时,到重庆、西安只需2小时。拥有完备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有二类铁路口岸、公共保税仓库、集装箱货栈和西部地区地级市中唯一的出口加工区。

绵阳科教实力雄厚,高端人才荟萃。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2万。拥有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12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8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基础教育全省领先,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规模居西部地级市前列,教育园区初具规模。

绵阳工业基础坚实,产业体系完备。是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现有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中型骨干企业50 余家,长虹、双马、湖山、利尔化学、富临运业等上市公司7 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以冶金机械、材料、化工、食品等产业为支撑的完备现代工业体系。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配套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广阔。

绵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三国蜀道文化、羌禹文化、白马藏族文化资源富集,李白故里、七曲山大庙、翠云廊、富乐山、越王楼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窦圌山、猿王洞、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以仙海湖、罗浮山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区,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风洞群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为代表的特色街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天动地,北川老县城遗址、北川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正在成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示范区,特别是北川新老县城的鲜明对比,成为广泛传播“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灾后重建好、对口援建好”的鲜活教材。

绵阳人居环境优良,城市发展空间广阔。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备,建有4 星级以上酒店6家,三级甲等医院3 家,九洲体育馆等大型体育场馆2 个。城区三江汇流、群山环抱,四季分明、气候温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5天。随着二环路、绕城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游仙经济开发区和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新城”等产业发展新高地和仙海水利风景

区、城南新区等城市发展新组团加快形成,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正在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绵阳政策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越。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的重点城市,绵阳科技城享有19 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国家、省给予绵阳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许多特殊政策,支持绵阳在“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发展上先行先试,在西部城市中拥有明显政策优势。对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对口联系和“绿色通道”审批,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VIP服务,对各类人才和企业家关爱有加。世界500强艾默生、飞利浦等纷纷落户绵阳。

绵阳是“5·12”特大地震受灾最重的地区,全市因灾遇难21963人、失踪7795人,经济社会遭受巨大损失。两年多来,我们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亿元、增长15.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343.4亿元、增长34.2%,工业增加值367亿元、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6亿元、增长19.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9 亿元、增长2.3%,财政收入119.4亿元、增长3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2亿元、增长34.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84.5亿元、贷款余额85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16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39.9元、增长15.3%。

我们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全市重建规划项目7318个、总投资2266.3亿元,目前99.9%开工、92.9%完工,完成投资92.3%。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狠抓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产业重建,50.7 万户永久性农房重建和67.6万户农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6.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开工、98.6%完工,751所学校重建全部开工、97.3%完工,381个医疗卫生重建项目全部开工、91.9%完工,882个工业重建项目99.5%开工、95.9%完工,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坚持科学选址、科学避灾、主动避灾,成功战胜震后多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成果经受住了考验。加强灾后重建监管,推进廉洁重建、阳光重建,确保重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确保工程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

我们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向好态势。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全力打造从市到各县的四条产业带。加快培育扎根型企业集团,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去年产值分别突破540 亿元、100 亿元、60亿元、40 亿元。加快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冶金机械、材料、化工、食品产业,推进“民营经济千亿工程”。建设科教绵阳、畅通绵阳、森林绵阳、宜居绵阳、和谐绵阳、清洁绵阳“六个绵阳”,打造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积极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位居西部第1、全国第9。开展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会战,已建成市到县1 小时交通圈,到2015 年形成至少包括5 条快速铁路、9 条高速公路、9 条快速通道、16 条航线在内的“铁、公、机”进出境立体大通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双汇、梅林、雨润、铁骑力士、北川维斯特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引工程武都水库下闸蓄水,投资44 亿元的武引二期灌区工程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可惠及一千万群众。

我们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坚持科技城建设根基在军工、出路在发展,加快建成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产业集中地。优化科技城“一城三区”总体布局,打造以科教创业园区、西南科技大学、教育园区及“三新城”为载体的科教创新区和以高新区、经开区为

载体的两大产业功能区。加快“三新城”建设,积极争取中物院重大专项,建设科学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依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项目,开工建设空气动力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国家空气动力中心;依托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航空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和我国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坚持“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利尔化学、九九瑞迪、西普化工、科莱电梯等一批军转民企业快速成长。深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努力为全国“三网融合”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十二五”时期,是绵阳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灾后重建这个发展高点上,乘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的东风,我们将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扩大内需的长期机遇、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的现实机遇、科技城建设的独特机遇,加快灾后美好新家园发展振兴、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努力构建现代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全省领先,确保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翻一番以上。当前,我们正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和“充分开放合作年”,做牢基础、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科教、做实民生、做好环境,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上一篇:信念阅读答案下一篇:工作总结基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