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信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8-14

三个自信带给我们的启示(共13篇)

1.三个自信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一

灾难带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生命的价值历来面对灾害时都是最重要的。只有经历过了灾难,人们对于生命的关怀的强度才会比以往更加凸显出来,才会将“人”的生命的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生命所具有的至高性的价值更加深入人心。人类虽然有许多不同的价值和选择需要平衡,但人的生命的价值的意义更加重要。珍惜生命不是恐惧和逃避,而是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凸显和展开,让个体生命的价值被所有的其他的生命所守候,这正是人类超越自然的高度所在。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生命 国家领导人 媒体 珍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一场突袭巴蜀的7.8级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

汶川地震,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揪心的场景,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一切都好像是发生在梦里,我们都不敢相信,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而已,可就是这一瞬间,无数的兄弟姐妹们失去了家园;曾经繁荣美好的城市,转眼沦为废墟……上万个美好的生命,就在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

在巨大的灾害面前,无数个你我,虽不曾相识,却有着相同的信念,一个简单的理由,让我们手牵手,不惧艰难危险,把步子迈向了泪水满地的四川,即使身在远方无法前行,依然用着其他方式尽自己的一份力,为那些哭泣的面孔送去自己的祝福。

生命和死亡似乎就隔了那么薄薄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生了,生命就是如此脆弱和无常。

其实,每一次的灾难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看似强大的生命,其实很脆弱。一个转瞬,也许就会是永恒的离别。

是啊,生命看起来是那么脆弱,大地震来临,覆巢之下,必无完卵。生命的脆弱是绝对的,而生命的顽强是相对的。但往往相对的顽强却更能让人动容,让人尊重,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生必须首先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才会活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年轻人有时处于大好时光,但为了一些事一时想不开,就要拿生命去殉葬,这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正因为生命是脆弱而短暂的,生命才变得更加宝贵。只有在保有生命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树生命的全部意义。灾难下的生命,说去就去,但我们自己,怎么也不能草率对待,只有足够尊重它,它给我们呈现出的才会是阳光的一面。朋友,要像埋在虚墟之下十数天却依然

不灭生存信念的灾民一样,学会善待自己的生命和人生。

人活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得到才会真正的充满感恩。在未震之前,许多人对生活有太多的不满意,或许,很容易看到阴暗的或不足的一面,往往不满足。知足常乐,其实,不是我们拥有的过少,而只是因为我们老是和别人相比,与自己活得更好的人相比,我们总是渴望得到更多,有时,却不想付出相应的努力。即使我们得到再多,都不满足,都常抱怨。但震灾让我们看到了比我们的命运更加凄惨的,这种惨又与我们每个中国人血脉相连、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让我们觉得远离震灾的我们,活得多么奢侈。所以当震灾发生,那样多的人慷慨解囊,是因为许多人认识到了,我们无论怎样做,相比受灾的同胞,都算不了什么,我们已经拥有的够多的了。

在太平盛世,我们对金钱和房子多么地看重,有时为了金钱和房子,弄得亲人反目、朋友成仇。而当地震来临,山崩海倾,刚才还繁华一片,马上就满目苍夷,血腥一片。看看在震灾废墟下求生的同胞们,喝自己的尿,吃泥巴,吃纸,喝墨水,看看那些震灾中让人异常感动又极富启示的情感故事,难道我们不觉得活着就是美好的、有信念的人生就会充满阳光、有亲情环绕的人生就是温馨的、活在大家庭的关爱中就是幸福的吗?

也许,只有惨烈的震灾才这样无可逃避地击溃了我们的情感之堤,让我们在物质化生存中真正回首,激起我们灵魂中对生命本真的反省和再认识,我们才会更清楚的认识生命的本质。

我还记得在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后,总理温家宝就紧急赶赴灾区。到了晚上8点钟,总理已经坐在地震重灾区都江堰的抗震棚里指挥、布臵抗震救灾工作。晚上10点到12点,总理来到都江堰几处倒塌的建筑前察看灾情并指挥救援。13号,总理继续在都江堰察看受灾情况,然后驱车180公里之外的绵阳察看灾情慰问灾民。14号一早便赶到遭受重大损失的北川察看灾情,14日下午,总理乘军用直升机前往已经断路的汶川县映秀镇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在这堪比黄金的72小时中,66岁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辗转9次视察7地灾情,召开6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他用高效、迅速、果断的72小时为中国赢得了强震下拯危救困的宝贵时间。“超人”一般的中国领导人的身体力行带给中国人民无尽的希望和力量,使巨大的国家似乎第一次实现了13亿人的团结一致。英国《泰晤士报》评价:“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的领导人的反应速度和关注堪称楷模,动员全国救援幸存者,预防疾病的爆发,没有比这种更鲜明的对比了。”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和特殊情况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统媒体的第一时间的跟进报道,让人们通过主流媒介得到了来自权威渠道的信息,而迅速得到可以信

赖的消息,这就足以让多数公众避免恐慌,也使得流言难以风传,使得救灾的全国动员能够迅速展开,也推动了公众对于救灾行动的全民参与。互联网和短信等新媒体更将直接的关怀和信息传达给个人,让我们得到更加直接的、具体可感的信息,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体的真实的、充分的报道既让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凝聚在一起,也让世界知道中国面对灾难的真实的状况;说明了中国在面临考验和挑战时刻对于人的生命的至高意义的无限的关怀,让世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

这次的震灾带来的不光是不幸和痛苦,也带来了我们的灵魂的升华,三十年来发展所积累的综合实力也为救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自然灾害是人类从远古以来都会面对的挑战,地震灾害是典型的传统灾害,它所造成的毁坏和损失也有时确实超出了人类现实的预测的能力,但人类也正是在这样的挑战中更加坚强,不断前进的。在这次应对灾难中,政府、公众、媒体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和能力方面都显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员能力和应对能力,显示了中国的发展不仅仅带来了财富的积累,也带来了人们对于生命的关怀和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的深化。这次面对灾难中国所表现的能力和决心,所表现的精神的凝聚和价值的认同都会永载史册,而世界对于救灾的支援和同情,对于中国的救灾行动的支持和理解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价值的关怀是超越国界、超越一切的。全球的华人和世界的各个国家的人民和政府对于救灾的热情和对于中国的支持都让我们领悟到人类的共同的价值的意义,而人的生命所具有的意义在这里更是超越了具体的限制。没有人会忘记,也无法忘记那个灾难来临的日子,它触及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更震撼了整个民族。四川大地震,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人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无力,也见证了人在自然面前那份深藏的伟大的力量。我们也在巨大的灾难和悲痛中触摸到了有血有肉的生存过程,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力量。这次地震留给我们除了痛苦的回忆意外,还有更多铁的教训,对于教训,我们应当时刻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在下次灾难再一次来临时,才不会慌了手脚。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学会面对不可预期的事件,都应相信“灾难如同激励”。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长远来看,说不定就是生活对我们的启迪、规劝、引导、督促或奖赏。请珍惜困难带给我们的洗礼,同样也要珍惜灾难赐予我们重生的机缘。

2.三个自信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二

“棱镜”事件主角斯诺登被各种网络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可谓是大红大紫。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棱镜”事件无疑是美国政府近几年最大的失泄密事件。尽管各国对“棱镜”事件看法不一,但是作为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基层保密工作者来说,它却是我们研究、剖析、反思保密工作的一部典型案例。

1 失泄密事件的发生会对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称,斯诺登的“泄密”损害了国家安全局的行动能力,“如果我们把追踪恐怖分子的所有办法公之于众,他们就将得逞,而美国人就将丧生”。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被动局面,美国政府的某种战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外交局面非常窘迫,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决策。多年来,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失泄密事件不胜枚举,无论是商业失泄密事件,还是战略安全等方面的失泄密事件,不同程度地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失泄密事件的严重性。从保密工作的细微处着手,积小成大,只要是涉及国家秘密的事件,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到严防死守。两千多年前,思想家韩非子在《说难》中说道:“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几千年来,有多少人、多少集团因保密获得丰厚的报酬,又有多少人、多少集团因泄密付出惨痛的代价。保密这条“高压线”,触碰的代价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终生的遗憾。

作为军工人的我们应深知,肩上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我们要懂得“国之神器,不可予人”。选择了保密,就选择了忠诚和奉献;选择了保密,就选择了责任和担当;选择了保密,也就选择了无怨和无悔。我们所做的事情能够与国家荣誉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信任。我们每天翻看图纸、调试产品、归纳资料、记录数据,这些看似再普通不过、再平常不过的事,其实代表着国家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

2 信息化时代应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保密工作的辩证关系

各种信息化平台需要有效监控,网络运营、服务加强保密教育培训,督促各信息传播平台落实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任何借保密为由阻止信息化建设和改革的行为都不可取,同样任何借信息化自由建设而忽视保密建设的行为更是不能容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信息化建设是我们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机遇,保密工作是保障信息化建设安全发展的强大支撑。反之,信息化建设还促进我们保密工作不断进步。所以作为军工人,我们必须正视信息化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双面效应,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谨小慎微,把“忠诚党和国家的保密事业”当成人生的追求之一,让保密融入血液,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3 保密人员的管理要非常重视,人是保密工作中“活”的载体

涉密人员既是保密事项的具体制定者、执行者,同时又是保密管理的主要对象。保安出身的斯诺登,凭借着卓越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先后受雇于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中情局,随后,他作为中情局信息技术员派驻瑞士日内瓦,在那里接触到很多机密文件。目前种种失泄密事件表明:失泄密事件主要有两种途径:非法入侵窃密和内部人员失密。据不完全统计,内部人员失泄密事件要占到整个失泄密事件的80%,由于违法成本低廉,不需要高额的成本和技术水平,触手可得,工作场所各类人员鱼目混珠,易于得逞。内部控制之难和重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各级单位必须强化涉密人员的管理,分类分层次细化,做到用保密制度管住人,层层落实责任、做好不同人群保密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特别是军工企事业单位,要重点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进行明确,对事业的忠诚度进行教育,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建立和健全一套用我们的事业成就各类人员的长效机制,即事业与涉密人员“绑定”效应。

4 保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非常严峻

长期以来,包括身边的同事几乎是对保密工作“谈虎色变”,或者说“泰然处之”。无论是思想上的麻痹,还是对保密工作的思想“疲劳症”,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美国,是无数技术精英和商业精英崇拜和向往的世界,其保密工作的机制和手段应该是处于一流水准。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斯诺登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清醒、明白: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保密工作形式和任务依然严峻。国家要强大和发展,民族要复兴,事业要发展,保密工作就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必须警钟长鸣。

5 结语

作为军工企事业单位基层保密作者,我必须从中深刻反省,从“棱镜门”中吸取教训,把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指导保密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不断提升各类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责任,不断改进保密工作中的漏洞和恶习,使保密工作成为工作全过程控制的重点。

3.情绪波动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三

关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情绪,在这个意识的过程中,势必会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感受。

一、 将针对习作内容的预习,变为关注情绪的提示

笔者一直坚持引导学生对教材习作内容进行预习。这一学期,笔者尝试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名人名言推荐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去揣摩,并在生活中收集事例,来尝试验证这些心理学说法的准确性。以下,是笔者和学生在这一学期共同思考的两条心理学名人名言:

▲ 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塑造环境,而因此营造的环境又会对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

——阿尔伯特·班杜拉

以我们班的班风“心存感恩,力聚成长”为例,“感恩”,就成为环境与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的关键词。

▲ 事件和情绪是一起被储存进记忆的。

——高尔顿·鲍尔

当我们处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积极的东西;当我们处在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消极的东西。因为我们倾向于关注那些和我们的情绪状态一致的信息。

二、 将无意识的情绪波动,变为有意识的感受梳理

一波三折的文章情节,会使人多一些悬念,产生阅读兴趣。我们不应教学生为了“一波三折”而自己虚构情节。关注情绪波动,其实是让学生在动笔写文章之前,在已有素材中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情绪波动明显的选材,更适合学生通过文字描述,传递丰富多彩的感受。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雨天,负责分发班级杂志的学生,好不容易从学校门房搬来两期《七彩语文》。分发过程中,发现每一期杂志放在最下面的那本,都被雨水浸湿了。学生小吕是全班最爱看课外书的孩子,他主动拿了一本损坏的杂志。小吕回到座位上,看见放在桌上的另一期杂志是崭新的,又用新杂志换走了另一本损坏的杂志。也就是说,两期杂志里最破的,都被小吕领走了。

仔细分析,这件事中的情绪波动,有三条分支:

1. 主角:小吕。

2. 配角:负责分发杂志的同学。

3. 群众演员:旁观的同学。

这样的选材,不愁写不出感受丰富的佳作。我们可以借助提纲,从学生小吕情绪波动的角度,梳理一下感受:“要有新杂志了,兴奋——负责发杂志同学的纠结表情,恍然大悟——主动领取了破烂杂志——看见桌上的另一期新杂志,干脆又换领了一本损坏杂志,一个人包揽下麻烦事儿——书破了,阅读依旧开心。”这么粗线条的提纲,已经让这篇习作丰满起来。

同样是这件事,换其他学生角度,关注情绪波动,效果一样出彩。再以负责分发杂志的同学的角度为例,可以梳理出这样的提纲:“搬来新杂志,好累——分发新杂志,发现损坏的,好急——杂志人手一本,损坏的总得有人要,好纠结——小吕解围,好感动——小吕换领了另一本损坏杂志,出乎意料——佩服破杂志的新主人。”

遵循情绪波动,由感受来充实文章的思路,这种方法降低了习作的枯燥性,提高了习作的丰富性,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习作过程,恰如其分地验证了本学期的第一句心理学名人名言:我们的班级是充满爱的集体,大家都懂得感恩。

这样的习作过程,也同样恰如其分地验证了本学期的第二句心理学名人名言:小吕做这件事时是开心的,当我们处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积极的东西。

三、 创设情绪与感受双赢的机会

仅仅依靠教材所安排的习作,并不能让学生酣畅淋漓地熟练驾驭情绪波动。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更贴近生活的、有话可说、有话急于表达的机会。

仿照电视中的评论类节目,笔

者在班级也开展了系列评论活动。每一个学生可以给自己的评论节目命名,有的学生用了姓名中的一部分,比如“丁丁评论”;有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比如“波澜评论”……他们还给自己的评论本手绘了图文并茂的封面,各抒己见时,他们还会煞有介事地切入:“小威评论认为……”很有新闻人的架势。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学生们的评论语言犀利、观点鲜明,绝对不逊媒体的风头。以青奥会期间的热门话题为例,学生关注了地铁上的文明,不仅仅是地铁上随意吃食物的问题,还包括地铁上随意倚靠扶手的困惑。扶手是用来帮助站立平稳的,但有些乘客习惯性把整个身体倾靠在扶手上,压住了抓住扶手的别人的手,却毫无察觉,或者说察觉了也无动于衷。“雨楠评论”里,不客气地引用了一句名言“你挥舞拳头的自由到我的鼻子为界”,来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

地铁事件,在“雨楠评论”中呈现出这样的情绪波动:“挤上地铁——抓住扶手——手被别人的身体压住——疼极了,使劲抽手——恢复自由的手被压红了——靠在扶手上的人,依旧我行我素,还在用空出的手玩手机呢。”这样的习作过程,又一次恰如其分地验证了本学期的第二句心理学名人名言:“事件和情绪是一起被储存进记忆的。”这一篇评论,体现的是当我们处在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消极的东西。

不论是哪种情绪状态,不论储存的是积极或消极的记忆,都不妨碍我们用文字记录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4.清明带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篇四

春雨过后,清明节如期而至。儿时清明,是门口插着的柳条;少时清明,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篇;此时清明,是魂牵梦萦的思念。

清明是淡淡的离愁。艾草的清香、雏菊的典雅,在纸钱的飞舞中,一点点过滤着记忆的忧伤;回放一幕幕曾经的别离,汇集着一滴滴思念的泪水,一次次触碰着心底的疼痛。

肃穆的陵园、青青的田野,开满鲜花的山坡,到处能听到噼啪作响的鞭炮声,那是人们在祭扫先祖、父母及亲人的墓园。他们或摆上鲜花、或摆上水果、或烧上金银财帛、或在供桌前放上几杯水酒,点上香烟,燃上柱香,以寄托对长辈、对亲人的思念和哀思。

持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先人,顶礼膜拜。揪一抔黄土,覆一层哀思;栽一丛新枝,植一腔缅怀。滴滴泪珠向青冢,点点旧事萦脑海。过往中,断断续续的零碎花絮,在这个特殊的时节,突兀珍贵,伤心处,竟可以痛彻到直抵心扉。不舍,哀怨,惆怅,各种情结纷至沓来,缤纷升腾的冥纸烟火。

清明是一幅心摇神动的淡墨画。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像绢丝一样,又轻又细,听不见淅淅沥沥的响声,感不到大雨的淋漓,只觉得是一种湿漉漉的烟雾,没有形状,也不出响声,轻柔地滋润着大地。狭长窄小的青石板巷子,斑驳又安静的木楼,看雨水把瓦沿迷蒙成一片,把石板濡湿,把人影淹没。白墙黛瓦,雕花窗格,窗外有竹子,不约人也可,带一个棋局,绵绵细雨,慢慢。透过窗格,看雨水滴在竹叶上,手边的棋局倒像一场美好的演出,在手边水袖轻舞,唱腔悠扬。弯弯的桥,倒映在河面上,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朦胧的烟雨里,每一个瞬间都可以生长出一段前世今生的故事。

一场杏花雨过后,碧空如洗,阳光灿烂。大地一片清朗明媚。

清明是浓浓的芳香。轻轻推开窗,沁人心脾的芳香扑鼻而来。桃花杏花已经飘落,梨花却正当时,花落芬芳满地,花开香溢家园。花开如雪,蜂蝶翩翩起舞,这是盛世的美景,花香醉人,鸟儿鸣唱枝头,这是生命的歌唱。花落的枝头,已长出幼小的果实,这种小小的嫩嫩的果实,其迷人之处一点也不逊色于花朵,这是希望的馨香,是收获的甜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纵然花落有期,还有迟来的美景,那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清明是甜甜的梦。一缕夜风,迷离吹风者点点心事。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水流纵横,桥梁密布,贴水成街,农家枕河而眠。

5.香港免费报纸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五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地铁上滚动的新闻报道、手中流畅无断线的手机网络,甚至商场外面的LED大屏幕,都无时无刻地告诉你,中国,甚至世界,如今正在发生什么。从2002年4月创刊的香港第一份免费报纸《都市日报》开始,截止现在,香港已经拥有中英文的免费报纸八种,在总共拥有25种报纸的香港,香港的免费报纸已经开始影响到收费报纸的低位。

免费报纸的蓝海:

1、短小精悍可细读。

2、密集发行,降低成本:盯紧重点区域,集中派送,密集分发。

3、开发培养新的读报群体:传统报纸在不断满足需求,免费报纸创造需求。目标消费人群:城市里的年轻上班族,有较好的文化教育背景,乐于尝试新产品,没有读报时间和习惯,更喜欢通过网络了解咨询。这群人是广告商感兴趣的,同时也是传统报纸想要吸引却无力做到的。

4、以发行量带动广告,抢占电视广告市场,权衡发行、成本、广告三者的关系。红海:

1、社会影响力:收费报纸无疑在影响力和公信力上更具优势,免费报纸通常属于浅阅读,不能替代收费报纸。

2、市场过于饱和,再进入风险很大。成本上升速度高于收入增速。

6.近代商人经商原则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六

现实社会里,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也许,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身上的人性已经被现实生活里的物质化的非是是非扭曲的不成了样子,而精英理论家还在说这是必须要付出的发展进化的学费。时下,诚信二字的堕落、迷惘、失落已经到了非得从启蒙教育开始从头学起的地步。不是吗!?学术造假,考试作弊,食品作假,药品作假,官绩作假,政绩作假,金融作假,财务作假,新闻作假,学历作假,人品作假......,而且都到了成龙配套,一条龙服务,以以作假为谋生手段创出新的行业的地步。每天出门,活生生的真人遇到虚假的社会氛围幻境,都弄不清楚自己是真是假了!这就是《红楼梦》里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所阐述的玄机吧。再不呼喊唤回人性里最基本的诚信理念,这社会真的会出现陷人人于灭顶之灾的人祸灾难的。

在这个时间里,博文中不断转载一篇佳作:《绩溪徽商-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启示》。文中记载评说到:清朝时期,绩溪徽商胡雪岩在杭州开办的钱庄,凡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将士存银子,都要留下这些将士的老家地址,如果将士阵亡,则钱庄会把银子的本金寄还将士的家中,由此信誉,胡雪岩开的阜康钱庄存款者非常多,由此他的事业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二则是左宗棠率兵远征收服新疆,缺少经费,是胡雪岩的担保借款.慷慨筹款和料理后勤保障,才使这六分之一的疆土回

到祖国。信誉,是为商之本,这是胡雪岩为我们留下的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言忠信,行笃敬;这是古老中华民族恪守的信条。信誉为商之本,诚信,商道也。

智慧卓识的现代企业家与古代的商人会一致认为:“诚信、本分”,不仅是经营理念,涵盖的更是一种信誉,一种承诺和一种企业文化。说到做生意呢,自然是各家有各家的生意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哪一个行业,总会出现一些有口皆碑的绝世好老板,这些人经营有道,信奉诚信经营,不投机取巧,稳稳当当的打下一个商业帝国。本分的正解:本分事就是自己一生中必须要做的事,是人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惟一目的。整个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简单地说,就是明白自己是谁,找到自己最适合、最应该也最擅长的事,把一生中所有重要的精力,所有重要的时间,所有重要的资源,都放在这件事上,以这件事作为生活的轴心,一心一意地去把它做好,尽全力去做到极致,尽全力去做到圆满,尽全力去做到皆大欢喜。舍此之外,就是不务正业。中国人的诚信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讲文明,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立人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诚信是齐家之道: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

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之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诚、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崩溃。诚信是交友之基: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信是为政之法:《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诚信是经商之魂: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诚信是心灵良药: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何等大啊!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

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7.德国学前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七

综观德国的幼儿教育, 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那就是崇尚自然。德国的幼儿教育非常朴实, 处处体现着效法自然, 尊重幼儿自然成长的内涵。而在我国的学前教育中, 两百多年前“发现儿童”的教育家卢梭发出的要“在自然中培养自然人”的呼声早已被那些花样翻新的早期教育模式所淹没了。

一、朴实温馨的环境

德国幼儿园一般都很小, 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 但推门进去, 你会觉得豁然开朗, 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马上呈现在你面前。德国的幼儿园是温馨、舒适的, 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现代化设施, 更没有我们想象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 它的优雅和朴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室的屋顶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 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幼儿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在书中描述的想象世界中漫游;墙面上是幼儿随意的涂鸦, 在户外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挂在墙面上, 记录着幼儿户外生活的快乐和惊喜。也许因为我们看的几所幼儿园都是极具传统的幼儿园吧, 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 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 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一段可以留下来的历史。

在我国, 一些收费较高的私立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十分豪华, 昂贵的木地板, 塑胶的活动场地, 琳琅满目的玩具, 很多幼儿园把这些外在的环境设施视为争创示范先进园的硬指标, 这些也是许多家长选择幼儿园的一个衡量标准。诚然, 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必须的, 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样豪华的设施对幼儿教育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幼儿长大成人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 而不是永远呆在宫殿式的房子里。过于现代化的设施也阻碍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林间幼儿园

在上世纪90年代, 德国出现了一种叫做“林间幼儿园”的托幼方式, 这里没有房屋、围墙, 教师在树林里对幼儿进行没有教室的幼儿教育。他们组织幼儿在草地上散步、观察动植物, 在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野外活动中拓展幼儿的独创性和运动能力。“英国庭园”是慕尼黑的一所自然公园, 后来被开辟成了慕尼黑林间幼儿园, 园内有成片的白桦林和灌木丛, 草地上有清澈的溪流, 在这里入托的15个一岁半以上的幼儿每天上午9时来这里集合。他们或分成几个小组做游戏, 或个人自由活动, 做手工、捡树枝、玩石子、堆泥沙。有喜欢爬树、赛跑的幼儿, 也有乐于观察蚂蚁、蜗牛的昆虫迷。教师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教唱歌以及随时解答幼儿游戏中的各种“为什么”之外, 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安全保护工作上。午饭如同郊游时的野餐, 大家席地而坐, 摆上自带或教师帮助准备的食品, 饭后下午2时左右, 结束一天的活动。

首创这个林间幼儿园的赫本黛拉女士对幼儿园的未来充满信心:幼儿在林子里跑来跑去非常开心, 既提高了他们的运动能力, 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没有过多的管束也就不存在压抑心理, 所以他们当中从未发生过吵架、打斗的事, 也很少生病。赫本黛拉给幼儿定了三条必须遵守的纪律:不准吃木耳等野生果菜;不准拿着棍棒跑跳;听到哨声要马上向哨音方向集合。

我国的幼儿园, 大多数都是铁将军把门。在我国日益城镇化的今天, 幼儿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泥土、昆虫这些来自大自然的事物, 甚至他们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都被压缩得少得可怜。在幼儿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景象:能不让幼儿出去就尽量不出去, 就算是出去了, 教师的组织、管理也要占据大部分时间, 很少能看到让幼儿自由自在地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一些幼儿为了获得片刻的自由而寻找各种借口逃避呆在牢笼似的教室里, 比如经常在上课时间要求上厕所等。对于铁将军把门、限制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 管理者和教师们有充分的理由:基于安全的考虑。诚然, 让幼儿在户外自由地活动肯定要比让他们呆在教室里排排座要难管理得多, 也产生了一些安全隐患,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怕出事故就剥夺幼儿的活动权, 限制幼儿的发展空间, 这样做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得不偿失呢?

三、混龄编班

德国幼儿园一般都是混龄编班, 每个班有幼儿16个左右, 幼儿在类似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相互交往。幼儿园通常由0至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合组成一个个小组 (类似于一个个班级) , 幼儿园充满着家庭般的温馨。德国幼教工作者主张把幼儿看作一个人, 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背景又要面向未来的人, 一个需要与同伴、成人、社区交往的人, 一个生活在真实而自然的社会环境中的人。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幼儿园里需要面对各种年龄的同伴, 面对各种成人, 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我国的幼儿园都是小、中、大班泾渭分明, 这样编班有利于管理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果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 德国幼儿园的这种混龄编班的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大多数幼儿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 他们缺乏和不同年龄段幼儿交往的体验, 分班管理致使孩子缺乏与不同年龄段同伴交往的问题在幼儿园不能得到解决, 这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缺失。当然混龄教育对师资的要求较高, 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的幼儿园不一定非要混龄编班, 可以考虑多设计一些混龄活动, 以帮助幼儿获得与异龄同伴交往的经验。

四、随心所欲的幼儿

德国的幼儿园像家庭一般温馨, 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他们可以看书, 可以参与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 可以独立玩玩具, 当然也可以选择独处。事实上每间教室都有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提供给幼儿, 幼儿叫它“安静角”。安静角里一般有一个柔软的垫子, 上边有很多布质的柔软的娃娃和公仔、有趣的靠垫, 有的还有个小沙发, 不想参加团体活动的幼儿可以到这个角落, 静静地坐着, 淘气的幼儿也可以在这里翻跟头, 发泄多余的精力。安静角的设计说明德国幼儿教育正视了幼儿的正常心理需求, 幼儿也有独处的需要。同时这种设计也为教师了解幼儿提供了可观察的表征。当一个幼儿频频走进安静角时, 其实他已经用行为发出了呼声——他需要心理帮助了。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对幼儿来讲最重要的是玩, 要通过玩来教他们, 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这一点在德国幼儿园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彻底。德国幼儿园是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的, 至于进行什么活动, 幼儿自己决定, 可以画画、听故事、去娃娃家、到户外玩。对于午餐和午睡, 教师也很尊重幼儿的意愿。比如, 桃园幼儿园提供三个午餐时间:中午12:00、下午l:00、下午2:00, 由幼儿自己决定何时用餐。另外, 幼儿园提供专门的地方供幼儿睡觉, 每人一块海绵睡垫, 若幼儿躺下去20至30分钟仍未睡着, 他就可以起来出去玩。

这是德国的幼儿教育给我震撼最大的一个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是真正把幼儿当成是独立、完整的人。回首看看我国的幼儿园的场景:“小嘴巴, 闭起来, 小眼睛, 向前看。”类似这样的规则不停地在提醒幼儿要中规中矩, 不能乱吵乱动。幼儿想要上厕所必须向教师报告, 得到允许后才能去, 有的被教师认为是调皮捣蛋的幼儿即使再三要求去厕所也得不到允许。总之, 在幼儿园里, 幼儿只能做教师允许的事情。教师有一种权威, 幼儿被告诉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果有谁违反了教师的要求, 就要被批评, 就得不到小红花。试想想, 如果一个正常的成人被要求这样做, 那他会怎样?在我们教育者的头脑里还存在着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只是幼儿, 是未成年的小大人。我们不懂得像尊重我们身边的成年人一样去尊重他们。

8.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八

国外农村医疗保险的成功范式众多,从筹资主体上看大致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个体主导型、多方互助型;从保障范围及程度上看,可分为福利型、风险型、福利风险型;从资金的筹集上看,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及商业医疗保险模式。虽说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是自费医疗体制,但是医疗保险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保险金的投入也逐渐增多。在政府主导型国家或福利型国家,医疗保险势必会增加国家干预的力度。以美国为例,1887年联邦政府的收入仅占GNP的3%,1937年上升到5.5%,而在20世纪70年代则跃升至38%。而在中国,囿于长期以来的二元制经济社会结构,农村医疗保险显得尤为特殊,与其它国家既有相似点,又不乏其独特之处。因此,解读并借鉴一些国外农村医疗保险的典型模式有益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的成熟与完善。

一、国外农村医疗保险的典型范例

泰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

泰国政府于2001年试点“30铢计划”,2002年颁布实施《国家健康保健法》,政府逐步推广并将卫生服务计划列入正常事务的开支,建立起以城市医疗为先导,农村医疗为基础的医疗体制,将约一半的卫生资源投向农村,偏向于改善农村卫生落后的状况;而且,还逐步探索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保障方案。凡农村居民,除了享受免费医疗和自愿参加私人医疗保险外,均可参加健康卡保险,一户一卡,每卡家庭自费500铢,政府补助500铢(折合约20美元),持卡者患病可到健康中心或所在区医院就诊,当需要转诊时,可转到省医院就诊。这样,医疗风险的分担就趋于分化,加之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有效的预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体质的提高。“30铢计划”是针对农民制定的,其主要特点是管理规范化,从中央到地方有特设机构统一运作;其保障范围广,包括预防保健、门诊、住院等;对弱势群体的免费医疗,规定个人月收入200铢以下,或家庭月收入低于2 800铢的享受免费医疗服务。主要补偿标准为:每次门诊或住院只需支付30铢的挂号费,便可享受政府每年预拨的1202铢统筹基金(2000年标准)。1995年开始,贫困人群可免费获得医疗卡。1984年创立的医疗卡计划,就是专为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医疗服务资源而量身定做的。健康卡持有者到公立医院就诊(门诊、住院),除了规定的自费项目,如整容、配镜以外,可就诊8次,每次最高限额是2000铢,全年的最高限额是16000铢,由就诊单位向省管理委员会结算。

英国的医疗模式

英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随着城乡扁平化趋势的推进,英国的国民健保制度覆盖城乡,农民可以享受到社区诊所及医院的双重服务。虽说英国的国民健保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保障能力强、范围广,但其医疗体制却是公私并存,有合作亦不缺乏竞争,可供经济社会条件有差异的群体选择。其主要医疗机构分为社区机构及医院,病人就医时只需交纳处方费便可享受免费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由于采取的是医药分离,医师开的处方需患者到独立于医院的药店购买,即便如此,政府也提供了低保家庭的NHS药费。英国农村居民的卫生保健资金筹集与城镇居民一样,86.2%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提供,私人健康保险筹资以及自费床位的收入为10.5%,用户付费占3%,其卫生费用约占GDP的6%。据统计,2002~2003年间,NHS共花费了680亿英镑(约等于9520亿元人民币,以英国人口5989万算,人均NHS开支15900元),占当年英国GDP的7.7%。另外2007~2008年度,NHS开支增加到了900亿英镑,占GDP的9.4%。

巴西农民的医疗保险制度

巴西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其体系不断更新并日趋完善。1976年,巴西制定了面向城乡居民的医疗免费制度,用于保护弱势群体。

目前,巴西主要推出的是“家庭保健计划”,并成立家庭健康小组。这一计划具有高覆盖率、高激励性、高管理性、高服务性等特点,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1994年以来,政府推出家庭与社区相统一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取得了很好的绩效,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该计划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运营,实行联邦与州统一监管,在国家社会福利部的直接管理下,成立国家医疗保险协会。保险医院分为高、中、初三个档次,可以满足不同病情、不同人群的需求。巴西有严格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有其针对性,有着严格的就医转诊制度。一般情况下,居民患病后,首先到所属地的初级医疗机构接受诊治,之后根据病情,经医生与院方同意,方可逐级转院,这一点与我国新农合颇为类似;另外,其资金的统筹途径一般是由本人缴纳工资的8.5%~10%,雇佣单位上交相当于工资的17.5%,还有政府的税收及财政补贴等。“家庭保健计划”所需资金来自联邦和各州的专项资金。1999年,除社区健康代理外,每个小组可获得联邦政府28000雷亚尔的资金支付,小组中的医生及护士服务方面的可及性达到90%以上。此外,虽然大型综合医院及公共机构属性是国有,但政府也鼓励其与私立医院、商业医疗保险共同发展。

韩国农村的医疗保险模式

1963年韩国颁布了第一部具有保险性质的法律《医疗保险法》,当时出于经济困难的考虑,国家无法拿出更多的财力,只好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由于统筹平台低,导致保险层次低、覆盖面小、受益率低。后来,随着韩国经济的腾飞,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逐渐高涨,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医疗保险所需资金的投入。1981年,政府决定开始在农村推行第一批试点,到了1988年,这一制度逐渐推广普及农村,约90%的农村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另外有10%的贫困农民由政府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救助,最终实现了全民医保。

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经费一般是政府与参保家庭各承担50%,医药资源基本上是由城市输向农村,城乡逐渐步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阶段。患者就医时,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必须是逐级转诊式的。医疗费用的分担大致分为:一是起付钱,病人每诊次支付4美元;二是病人在诊所门诊看病能享受70%的补贴,在医院门诊看病能享受50%的补贴;三是住院费用,保险部门每年至多付三个月的住院费,其余费用自己承担。但住院费用根据病情的不同可能差异较大,对于巨额的医药费,参保农民仍需担负过多的开支。为了扭转城乡卫生资源不均衡这一状况,该国决定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到农村服务两年,然后才能取得行医资格。

此外,其它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也可资借鉴,如日本的强制健康保险与农民互助保险;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马来西亚的国家卫生服务计划;新加坡1983年起实施的保健储蓄计划;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和自愿医疗保险;朝鲜与古巴的全民免费医疗等,尽管难有十全十美的医疗保险制度,但各国的有益经验不可忽视。

二、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对我国启示

市场经济的运行风险使得各国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日益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医疗保险模式。鉴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等特点,我们必须立足于国情,只能借鉴、消化、创新国外的医疗模式,且不可盲目随从。具体如下:

1. 政策的保障与政府的支持

成功的医疗保险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医疗保险属于社会保障,本质上是公共福利与公共服务,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公共领域建设的主体则是政府,但农民在享受这一福利时也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任何纯政府或纯农民建立的医疗保险都是脆弱的,也是艰难的。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医疗保健更是一种机会,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应当看作一种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不取决于他们的生活或经济状况。

从数字上看,巴西国家税收和财政补贴约占保险基金总数的22%,其《家庭保健计划》所需资金几乎全部由政府财政划拨;泰国的“30铢计划”是靠政府启动的专项资金来运行;韩国政府支付统筹资金的50%;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给付水平更高,其中包括诊疗费的70%。我国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涉及到的“古巴之谜”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在“以人为本”的国度里,我们更应该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突出位置。

从制度上看,韩国有《医疗保险法》,日本和泰国分别在1934年和2002年颁布了《国民健康保险法》,德国在1883年颁布实施了《劳工疾病保险法》,英国1948年颁布了“国家卫生服务法”,1964年又通过了《卫生保健法》。相比我国,则缺乏相应法律制度的支撑,仅停留在办法、决定、意见等层面上,政府仅在政策及运行上加以引导与规范,加之不同级政府财政支持存在着数量的“先后博弈”、“多少博弈”,合作医疗机制几经波折,忽冷忽热,缺乏持续性与连贯性。在公共领域,有些地方存在着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所以启动立法加以规范势在必行。统筹基金融资多元化、持续发展的制度化是顺利推行的前提。若政府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险及保健的投资,农民的体质会大大提高,强壮劳动力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也与经济学法则相一致。

2.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体系,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扶持

医疗贫困救助是政府保障人权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社会问题,也是伦理问题。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处在医疗保险链条的低端,结构性危机、变革性危机的发生会加剧他们生活的难度。目前,农民对医疗服务需求与有限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症结不是参合门槛高,而是无法承受巨大的后续医疗费用,毕竟,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很有限,难以让他们充分享受政府的阳光政策。我们虽说不赞成新农合成为“富人俱乐部”一说,但事实是强势家庭占用更多的统筹资源,而弱势家庭仅停留在家庭账户及小额报销服务水平上。各国政府都在解决这一情况,如韩国政府为贫困农民提供医疗救助费用;泰国政府对单身月收入200铢以下或家庭月收入2800铢以下者实行免费医疗,并发放有免费医疗许可证;在墨西哥,也有给城市和偏僻地区贫苦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救济,受益者大多是农民;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北欧四国,一般的医疗费用都有政府买单。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更要保证医疗的公平性,优化供需结构。

如今,各国政府都有一个共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不仅有利于国民体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其在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稳定、保障人权方面的功效。在中国,医疗救助体系属于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能只追求参合率,要考虑到农民应对疾病风险的承受能力。越是生活拮据的群体,越需要医疗救助,从而防止“马太效应”的发生。现阶段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应当是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的主辅结合,互补互济,技术性层面的操作可与民政部门统筹解决。同时,借鉴英国把医疗保障与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合二为一的成功范例,我们也可把原本属于公共卫生范畴的预防保健职能归入新农合中去。

3.拓展合作医疗制度的辐射面,促进医疗保险形式的多样化

覆盖面的提高有利于操控统筹基金的保障能力,受益面越广、受益人群越多,越能激发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这样,统筹基金底子就会越来越大,调控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墨西哥医疗保险的覆盖人数约占总人口的65%,在城市达90%以上(不包括对穷人的免费医疗救济);韩国在1998年就覆盖了90%的农民,大大增强了其保障辐射水平。我国虽说以自愿参合为注册原则,但鉴于“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半强制性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高覆盖率促进高受益率,有利于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强化预期收益,进而巩固新农合的稳定性。因此,新农合应该在坚持“保大”的同时适当“保小”,逐步扩大受益群体,在让参合农民得到益处的同时,增强其主体参合意识,防止功利选择的发生。

推出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允许并规范民间组织的发展。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存条件与国外有异,但是国外的经营方略与竞争机制也有诸多亮点。日本早前就推出了政府强制健康保险,即年届20岁的国民都要参加。从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医疗保障仅靠单一体制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加之农民收入低,自费医疗负担沉重,于是农民自组团体,互助互济。

现在日本医疗保险模式是“两驾马车”即“雇员健康保险”与“国民健康保险”。在英国,虽说NHS有覆盖广、保健高、费用免等优点,但考虑到医院设施、医资质量、看病效率等,许多有条件的居民仍自愿掏钱购买商业医疗保健服务,这样做不仅效率高、质量好,也能促进公私医疗机构的竞争发展。因此,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物质的宽裕,新农合保障的有限性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商业保险预期保付额度的可及性会逐渐受到农民的青睐,对于政府主导外的医疗保险要大力扶持,引导保险公司的介入;此外,还应允许农村民营诊所的存在,规范其经营,逐步打破定点医院终身制,纳新部分民营机构,从而引入竞争机制。对待公私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巴西与英国的竞争范式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规范合作医疗基金的测算,强化各方监管

医疗保险资金的补给要统筹规划,合理测算,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社会需求相适应。投入过少,可能会使医疗体系软弱无力;投入过多,也会适得其反,一则造成大量卫生资源的浪费,二则会以勤养懒,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以瑞典为例,该国的人均GDP由第三滑向第四,一个奇怪的现象便是国民请假次数增多,生病人数增多,请假天数增多,但健康指数并未下降,福利的极端公平制约了经济增长。高医疗福利并非与高经济增长直接挂钩,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都承担着过重的财政负担,陷入福利医疗财政危机。

资料显示,1993年德国疾病保险给付比1985年增长1.85倍,年增23%。美国的老残健康保险和补充健康保险的给付额,1992年比1980年增长了2.9倍,年增24%。支出额度的不断加大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测算机制,在强调卫生资源使用公平性的同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率,促进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新农合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地确保统筹基金的安全封闭运行。现阶段,免费医疗尚不可取,一定程度上的自费是必要的,采取个人缴费与财政补给是较佳的方式,既可以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又可使参合者珍惜医疗资源,促进资源的公平配置。

监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合作医疗亦不例外。可靠的、稳定的、充足的资金是医疗保险正常运行的基础。为了避免资金的流失与滥用,各国都采取了严格措施,泰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委员会,建立健康保险办公室,在地方成立卫生委员会并接受垂直管理;墨西哥1944年成立了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其管理机构有政府、雇主(含农场主)和雇员代表组成;巴西的医保资金给付须经社会福利部审查平衡后才下拨至州,再由州进行预算,州长签字,方可进入补给阶段。目前,我国试点地区都实现了收支分离,管用分离,统筹基金专户专储,并成立由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参合农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封闭运行。尽管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的“生命钱”,但却产生了高昂的监督成本,从长远来看,为了规避各种风险,降低运行成本,可以考虑新农合脱离卫生主管部门,纳入社保部门的统一职能管理中去。

9.当代电子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论文 篇九

作者:马岩峰 方爱兰 李淑珍

10月19日,第二节国际电子音乐周在上海音乐学院拉开了帷幕,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国际电子音乐论坛。此次论坛集中了当今世界上顶尖级的中外电子音乐作曲家,如作曲家法国蒙贝利亚尔学院PRISMA机构创办人雅各布巴博尼―施林吉教授、作曲家葡萄牙艺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ITAR)卡洛斯凯雷斯、美国哈佛大学作曲家让―弗朗索瓦查尔斯和汉斯图斯科库、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作曲家约翰尼斯克雷兹、芬兰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学院作曲家米卡库斯科汉凯尔和迈克尔劳森、加拿大温尼伯湖市大学作曲家奥尔扬桑德来以及中国著名学者和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武汉音乐学院计算机音乐实验室中心主任刘健教授、上海钱仁平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陈强斌主任等专家。

此次音乐周共五天,包括6场音乐会、10个系列普瑞马斯工作坊、6场相关讲座以及3天的国际论坛,其中有以上作曲家的作品音乐会、新生代的作品音乐会及非学院派作品音乐会等。“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可以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相区别。”[1]电子音乐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电子音乐的教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子音乐也有人称之为噪音音乐。电子音乐的音响冲破了传统乐器的演奏及音响概念,严格地说,电子音乐不是传统乐器演奏的,也不是传统音高、旋律、调性、和声、节奏等技法的运用,更不是当代电声乐器的概念,而是在实验室里运用电子设备,采样、录音、制作,利用各种音响进行作曲。

一、电子音乐暨计算机音乐综述

电子音乐的发展从1948年法国作曲家谢菲尔(Schaeffer)的第一首电子音乐作品《火车练习曲》开始[2],经历了录音带音乐和合成器音乐二个发展阶段。而在电子音乐相当普及的今天,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已经是电子音乐的主流。“计算机音乐是指那些不仅利用计算机作曲而且其音响材料也出自计算机的电子音乐作品。”[3]确实如此,当今,电子音乐从构思、设计、创作、制作、播放及演奏无一不在计算机平台上,来自荷兰海牙的吉斯塔泽拉教授重点地阐述了这一点。他在《个人创作策略与作品展示》的论坛中详细的解释了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异同,传统音乐无论如何都是有着音高、旋律以及和声等因素,而电子音乐则不是,而是非音高有的是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的甚至是噪音的组合。他的实验室从开始做计算机的创作、研究工作,以前的电子音乐音响的制作都是物理的模拟音乐制作设备,当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早已淘汰与代替了原来的模拟音乐实验室。计算机有着产生各种声音的巨大的可能性;有着利用各种软件制作复杂节奏与丰富音响的能力,并且可以简化电子音响的制作过程和提高效率,有时只需简单改变一些菜单“指令”,就能变化出多种同首作品不同的音响演示版本,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特殊音响效果。计算机平台上的电子音乐制作所展示的广阔前景,人们还难以预料,还有待致力于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们不断去挖掘。

二、电子音乐有感

这次上海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国际音乐周同时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论坛与专家讲座。其中.10.22日上午由武汉音乐学院刘健教授题为《电子音乐中音响主体的东方特制》的论文为与会的国内专家教师留下了较深刻印象和启示。这其中刘健教授一是主要谈到电子音乐创作是否需要“主题”,他谈到为了鲜明地表达音乐作品表现的目的,并且为创作音乐发展所提供的素材和材料,是需要设立一个创造主题的;二是变换创作技法,如运用一个较长的过程来逐渐发展并揭示出音乐创作的表现目的而发展成的.电子音乐作品,这样的创作是不需要主题的。这些技法的作品在“非学院派电子原生”音乐会上有具体的体现。如其中一首作品是一种节奏×× ×× O0××× ×× 的电子“噪音”重复,若干小节后加入了不协和的音高,又进行了若干小节后,它的节奏和音高开始逐渐地加厚、加浓、速度加快、音响同时逐渐产生变化形成无主题的电子音乐作品;另外一首是作品一开始,只有一只小虫子微弱地在鸣叫,然后逐步地将鸣叫加多,意味着声部的加厚,最后到有众多虫子的鸣叫。还有一首作品纯属是电流噪声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声部由薄到厚的音响作品。

刘健教授还谈到,电子音乐和东方元素特制相互契合的问题。当使用音响材料并想构成具有主体内涵的乐队时,西方作曲家开始用音响的方式,而不是用音高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这种状态就已经接近了东方音乐的思维模式,并且使构成的某些主体元素具有了中华民族音乐的“音腔”式特征。“音腔”的概念是沈洽在他的《音腔论》中提出的。中华民族音乐的旋律可在每一个音上做到包括音高、力度、音色的细微量变,形成曲线音感。而西方音乐如钢琴它是运用音高来组合音乐的,没有音高、音色的细微量变。那么如何构成“音腔”特征呢?前提是作曲家希望有音味的主题;用不同的音响材料来区别主题的不同阶段,在技法上主要运用拼贴的手法等;用长音逐渐加强音高的方式来替代重音点,并使得音阶段落有所变化,在技法上主要运用电子设备进行调制变相的技术等。这个课题也是专业作曲家的创作研究。

在普通高等院校针对电子音乐的教学,有部分的院校开设了西方现代音乐课程;有的还只是选修课,这类课程将电子音乐的教学还停留在课堂上的一般性讲解和提及的充满,这也许是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等教学层面的要求,因此,在普通高校这个层面对电子音乐和西方现代音乐的教学及普及就受到了局限。但就现代音乐和电子音乐的介绍与了解也应在一些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加大教学的课时比重。另外,高校中双排键电子琴的教学是否可以涉猎电子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也是我们所思考与尝试的课题。

电子音乐属西方现代音乐的一个分支,是音乐发展中时代的产物。它不是“音乐发展的唯一方向,它是一个品种,有了它,音乐创作和作品的展示又多了一种形式”[5]。正如上海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孟东教授在开幕式的随感,审视20世纪音乐发展的历程大约有三,随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而蓬勃兴起的大众流行音乐广泛传播;随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的衰败而产生并艰难探索的小众先锋音乐(即狭义的现代音乐)不断创新;随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电子音乐日益丰富并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当代著名音乐史学家彼得斯汉森在其著作中所言,电子音乐“开辟了音乐史的新时代”,“它打开了新的音响之门[6]”,21世纪将不会出现某种单一风格的音乐占统治地位的情况,“多样化很可能仍然是正常的状态。……如果我们承认所有一切风格体裁都有其实际的效用,这虽不意味着我们同等程度地喜爱所有的风格体裁,但却大大增加了我们从各种艺术中得到欣赏之乐趣的可能性[7]。”电子音乐“使音乐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同星际空间探索改变了我们关于地球的概念一样[8]”。

参考文献:

[1][2][3][4] 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8

10.三个自信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十

1、从零花钱的使用开始

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作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家长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但一旦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家长不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2、鼓励孩子在业余时间打工

工作是孩子自信心的激发器,美国家长一般都鼓励孩子靠打工挣零花钱。家长的这种态度甚至引起了一些专家的担忧。美国一位大学教授指出,家长不能让孩子过度从事这种业余的打工活动,因为长时间的业余打工会干扰孩子完成学业,剥夺他们参与重要的家庭和社交活动的机会。同时不应将家务和零花钱直接挂钩,认为孩子做家务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钱,而是因为他们分担了作为一名家庭成员应负的责任。

3、教会孩子如何存钱

通过减少送给孩子昂贵物品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向孩子解释:如果将来想拥有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就不得不在现在放弃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存钱的习惯会使孩子珍视自己劳动所得。

4、提供模拟成人生活开支的训练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孩子成熟后,家长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该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开支付账。孩子成熟后,家长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该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富翁和一般家庭培养孩子财商意识的具体实例:

能省不如会赚。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当年靠卖鸡蛋和开杂货店起家,发家后对子女要求严格,规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钱都必须通过干家务活来获得,几个孩子于是都抢着干。最小的托马斯因年龄小老抢不到活干,每天买零食的钱都没有,于是非常节省。老摩根知道后对托马斯说:“你用不着在用钱方面节省,而应该想着怎么才能多干活多挣些钱。”这句话提醒了托马斯,于是,他想了很多能干活的点子,广开财源,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他最后明白了,理财中开源比节流更重要。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很多人敝帚自珍,以为这样节约能省钱。美国波音公司创始人波音却对他的子女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你有买新东西的欲望,你就有拼命工作的动力,扔掉旧东西反而能刺激人更多地创造财富。”

“辛苦钱”最值得珍惜。钱如果来得太容易就不会珍惜,所以理财中,如果心中觉得这是“辛苦钱”就会觉得这些很珍贵,会更好地珍惜。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约翰〃洛克菲勒16岁时,决心自己创业,便开始研究如何致富,但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宣称有发财秘诀的书,他急匆匆去买,打开一看,全书仅印有“把你所有的钱当作辛苦钱”这几个字。他感慨万分,并把这当作祖训要求子孙后代牢记。

割草赚钱买股票。柏特里克〃朗的大儿子瑞安要求在他12岁生日得到一台割草机作为生日礼物,他妻子明智地给他买了一台。到那年夏末,他已靠替人割草赚了400美元。帕特里克〃朗建议他儿子用这些钱做点投资,于是他决定购买耐克公司的股票,并因此对股市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报纸的财经版内容。很幸运,购买耐克股票的时机把握得不错,赚了些钱。当瑞安9岁的弟弟看见哥哥在10天内赚了80美元后,也做起了股票买卖。现在,他俩的投资都已升值到1800美元。

吃麦当劳以致用。住在纽约的劳拉〃舒尔茨说,我13岁的儿子最喜欢的餐厅是麦当劳,他对它忠心耿耿。他7岁那年,我开始送他第一股麦当劳股票,以后逐年增加。现在他的资本已经在这家公司里占了相当比例的份额。每次麦当劳公司的年报寄至时,他都会仔细阅读:每次去麦当劳用餐他都要认真考查。这些股票不像过完节就扔的玩具,从中得到的经验将伴随他一生。

干零工赚两份钱。圣路易斯州的唐恩〃里士满的经验则是:我为我的11个儿女们每人设立了一个共同基金,他们每赚1美元,我就在基金里投入50美分。他们给人看小孩子、整理草坪,还干一些别的零工。年纪大些的孩子现在基金金额已翻了3番,其中6个孩子已将自己的一部分基金用于支付大学学费。

培养理财耐心。新罕布什尔州的拉尔夫-布里斯托则讲了这样一件事:8年前,我那具有资本家头脑的女儿才16岁,作为露营队顾问她得到了一生中的第一笔收入,我马上把这笔钱放进她的个人退休账户,并详细地向她解释再投资的诸多好处,以及复合利率的优势等。新泽西银行的创始人法尔瓦诺在他的独子8岁时,就教他如何管理自己的大学教育基金。当孩子15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但幸运的是,“父亲教给我很多规律与法则。”小法尔瓦诺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独立处理家族的财务事宜。自主决定投资组合许多人向富人建议,不要让孩子们知道将要继承的财产数额。乔布夫妇却不这样想。“我们的两个孩子都知道他们各自有一个信托基金。”乔布鼓励孩子们参与市场投资,女儿16岁时就从父母那里得到4000美元用于投资。父母为她介绍了一个可信赖的投资顾问,但将投资决定权交给女儿。她现在已经有一笔大多数成年人都求之不得的证券投资组合了。

上网学拍卖课。利用互联网给孩子一些投资的意识,是盖瑞〃古川的想法。不久前,盖瑞收到了很多皮卡丘(动画片的主角)粘贴卡片,因为他持有卡片制造商的股票。于是,他一本正经地告诉两个女儿:“皮卡丘卡片现在卖得可火了,这个消息千真万确。”9岁的爱丽斯和7岁的凯莉脱口而出:“爸爸,那我们把它都卖了吧。”此后的几个月里,两个孩子在网站上拍卖了这些卡片,一路竞价到2000美元才脱手,给她们自己上了一堂最好的经济课。

养育高财商孩子的八大策略

受到认知能力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财”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家庭〃育儿》专家指出,一般来说,爸爸妈妈在平日的生活中,可以随机地让孩子了解如下一些关于“财”的概念:2岁:开始接触钱,知道生活中有这样一种流通物。3岁:开始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货币单位是元、角、分,认识到我们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作出选择。5岁:知道不同币值的货币可以购买不同量的物品,以及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数大量硬币。

同时,在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时,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几个重要的观念:

1、金钱来之不易(告诉孩子要有计划地慎重理财)。

2、金钱并不能换来你想要的所有东西(提醒孩子不要一味地沉迷于金钱世界)。

3、付出才会有收获(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

4、收入是为了支付全家人的开销,任何对金钱的滥用都可能影响全家人的生活(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5、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勒索的对象(教育孩子“钱不露白”,就是“穷人见钱现歹心;文人见钱显妒心;官人见钱露贪心;坏人见钱起杀心”的道理)。

策略一:了解和熟悉钱币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带着1~2岁的宝宝去乘坐各种儿童游戏车,宝宝看到这些游戏娱乐设备时常常会激动不已,急不可耐地想要赶快乘坐。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拿出小数额的钱给宝宝,让宝宝自己去换购游戏币。当游戏币投进机器后,宝宝就能享受在唐老鸭车或米老鼠摇椅中摇来晃去的惬意感觉。通过自己用钱去换游戏币,宝宝渐渐知道生活中有钱这样一种流通物,通过给人家一些钱,就能换来乘坐游戏车的硬币,让自己享受到快乐。

策略二:知道钱从何而来

当宝宝渐渐明白生活中一切物品都需要用钱换来,他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往往就喜欢让爸爸妈妈到钱包里去拿钱。这时候。爸爸妈妈有必要告诉宝宝:“钱不是想有就有的,要节省着用,用完了就没有了。”宝宝会好奇,为什么钱不是想有就有的呢?这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告诉宝宝:“爸爸和妈妈每天去上班,辛勤劳动,然后就能得到工资,也就是一笔钱,所以钱是通过劳动赚来的。”由此,宝宝就明白了劳动能创造财富的道理。

策略三:知道钱花到哪里去

宝宝明白了钱是爸爸妈妈辛勤劳动换来的,就会萌生出一种想帮爸爸妈妈省钱的念头。有的宝宝看到父母给幼儿园交钱,会很纳闷:“为什么要给幼儿园交钱呢?”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每天吃饭需要钱,老师也要生活,这是老师的工作,所以要给老师发工资。”于是,宝宝明白钱不仅可以买到商品,也可以买到服务。当自己享受别人的服务时,也是要付钱的。受到这类事情的启发,宝宝会萌生出长大想要做某某工作的愿望,因为工作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收入。而长大想要工作,从小就要好好学习本领。这些观念弄清楚了,爸爸妈妈即使不给予宝宝物质上的激励,宝宝也会懂得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渐渐形成自我激发的内在动力。

策略四:玩扑克换物游戏

明白了钱的基本来历和用途,平时爸爸妈妈休息在家时,也可以和宝宝玩一些钱币换物的游戏。当然,由于钱币是流通物,上面细菌较多,不宜让儿童把玩,爸爸妈妈可以使用扑克牌替代。比如用一张10可以买一条塑料鱼,一张5可以买一个苹果,看看家里的苹果、梨、小鱼等可以卖出多少钱来。宝宝可能不一定算得很清楚,但这样的游戏还是可以让宝宝理解货币换物的过程。

策略五:认识钱的币值

当宝宝能认识数字以后,就可以让宝宝寻找钱币上的数字了,同时让宝宝了解货币的单位:元、角、分。当宝宝想要吃一包QQ糖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1元钱,宝宝就能看到1元钱换回一包QQ糖。渐渐地,当宝宝想要一次多买几包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2元,让宝宝换回两包QQ糖。当家里来小客人了,需要每个小朋友一包糖时,就给宝宝一张5元纸币,这样宝宝看到这张大纸币换回了5包QQ糖。通过这样实际地使用货币,宝宝渐渐能认识各种纸币和硬币的币值。

策略六:了解便宜和贵

在让宝宝尝试购买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了解物品是有便宜和昂贵之分的,同时让宝宝明白,自己不可能买下超市里所有的东西,因此在购买的时候,要做出选择。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看商品的价签,知道价签代表着自己要支付的钱。在选购果汁、牛奶、酸奶时。可以和宝宝比较一下瓶子的大小,瓶子越大,价签数字越小就越便宜。购买面包和蛋糕的时候,也可以在不同的时候带着宝宝去看。通常这些新鲜食物在白天价格比较贵。到夜晚打折的时候,就相对便宜了。通过比较,宝宝渐渐知道同样的商品会有不同的价格,自己在购买的时候,要选择实用的。

策略七:开账户存压岁钱

随着节假日的到来,很多宝宝得到了为数可观的压岁钱。爸爸妈妈可以到银行为宝宝开立一个账户,帮助宝宝把自己的压岁钱存起来。每过一年,宝宝看到自己的压岁钱随着储蓄而增长,而且还产生小小的利息。就会明白多余的钱用于储蓄,能够给自己带来小小的收益。如果家中有长辈生病,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宝宝动用自己的储蓄,为长辈购买一些营养品,给长辈送去温暖和安慰。这样,宝宝知道自己的储蓄还可以在家人遇到困难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就会明白储蓄的重要性。

策略八:了解财经常识

爸爸妈妈在观看电视节目、收听财经新闻时,一些诸如“金融风暴”、“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之类的词语会进入宝宝的耳朵。如果宝宝提问:“什么是金融风暴?”爸爸妈妈就可以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宝宝:“金融风暴就是有人借钱买东西,突然发现钱都被借光了,自己再也借不到钱了,东西也得归还给人家,就仿佛一场风暴,把所有东西都卷走了一样。”通过对这些社会经济现象的了解和关注,宝宝渐渐会理解越来越多的理财知识。

总之,理财教育的关键是让宝宝懂得财富是劳动创造的。犹如日本人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财商教育轻松亲子问答

1、“我们家很有钱吗?(我们家很穷吗?)”无论实际上你有多富,都只要告诉宝宝“中等”就可以了,并可以稍加解释:“我们有足够的钱买食物、衣服和我们需要的东西。”美国儿童财经教育学家曾这样告诫父母们:即使你家产丰厚,也不必让孩子以为他们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或以此向左邻右舍去吹嘘。

2、“你挣多少钱?”回答中可以不提及具体数目,因为不论你说个怎样的数字,对于宝宝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们难免会以为你富得不得了。简单地告诉他,你挣的钱足够养活他并能得到许多他需要的东西就可以了。

3、“钱从哪里来?”要明确地告诉孩子,钱是付出劳动才得到的报酬,不付出是不会有收获的。以此消除孩子以为钱是“机器(ATM)里生出来的”等错误概念。实用理财训练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慢慢来。对3岁的孩子,可以教他辨认钱币,包括硬币和纸币,使他能把钱与其它的东西区分开来。许多专家认为,实际上,两三岁的小家伙已能够领会钱可以买些什么。(只需带他到玩具店看看!)4岁,应该知道每种硬币的面值是多少,还应该知道我们无法买所有的东西,因而必须作出选择。5岁,应该知道每种硬币的等价物,并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应该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并能数大量硬币。7岁,应能看价格标签。

11.三个自信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十一

大高个、黑脸膛的张伟单从长相上看,属于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但他说话的语调却和五大三粗的外表完全相反,声音低低的,一笑就露出一脸腼腆和憨厚的神情。和《方圆》记者聊到中午快下班的时间他一遍遍看表,一问才明白,他中午要到伙房给孩子买好午饭送回家。“媳妇工作忙,中午不回家,孩子功课这么紧,我只能给孩子买回去。”

在外人眼里,张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不仅把整个反贪局工作搞得蒸蒸日上,还把媳妇孩子安顿得很舒心,家庭生活很和谐,妻子从没有因为老张工作忙有任何怨言。

在整个临沂市检察院系统,张伟是干反贪时间最长的人。1985年,年仅17岁的张伟刚刚高中毕业就考入山东省临沭县检察院工作,穿上了自己打小向往的制服。1989年调入经济检察科(反贪局的前身),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逐渐成长为一名反贪局长,中间跨度23年。他破获大案无数,仅2007年以来,他参与查办的贪污贿赂案件就达30余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

他曾驱车几百里寻找行贿人、单车追逃犯、像电视剧《悬崖》一样化装侦查……这都是别人口中的张伟。但张伟不愿意说他自己。他说反贪局的每个同志都很优秀,更愿意说说他们。

尤其是一说到去年他们反贪局出色侦办的一起医院院长夫妻合伙贪贿的大案,他就眉飞色舞,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受贿线索,一跟就是5年

《方圆》:听说去年你们反贪局成功侦办了莒南县人民医院院长夫妇合伙贪污受贿案,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这究竟是一起什么样的案件?

张伟:这是一起医院院长夫妇二人相互勾结,共同作案的典型案例。犯罪嫌疑人纪维华是莒南县医院院长,其妻徐宝凤担任内三科主任,两人涉嫌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多项罪名,总涉案金额达九百万余元。

《方圆》:据说纪维华夫妇涉嫌受贿的线索你们一跟就跟了5年?

张伟:是的。5年前就有匿名信反映纪维华夫妇花钱大手大脚,与他们的收入严重不符。但由于没有直接的证据,相关人员根据这条举报线索,一跟就是5年。通过缜密初查,大家觉得其犯罪的相关事实已形成证据链,2010年3月29日,我们检察长苏波大胆决策,拍板立案侦查。

《方圆》:我们发现老百姓也特别支持,纪维华夫妇被立案侦查后,网上评论几十万条?

张伟:是的。近年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其有关人员违法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医患矛盾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医德、医风日趋成为老百姓期待和关注的焦点。

纪维华夫妇被立案侦查后,很多老百姓在百度莒南贴吧上发出“检察院敢碰硬”和“检察院查办原县医院院长纪维华夫妇案件”等热贴,网民跟帖热情高,点击、评论数高达30余万次。

夫妻合伙贪贿案侦办难度大

《方圆》:纪维华夫妇合伙贪污受贿案有什么特点?

张伟:这种夫妻合伙犯罪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犯罪时间跨度大。他们犯罪时间最早追溯至1995年,截止2008年纪维华卸任院长一职,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夫妇二人作案次数达300余次。

二是涉案金额大。该案涉案金额达912.7万余元,在纪维华夫妇收受的现金中,单人行贿数额最高为120余万元,单笔最高数额达到20万元。

《方圆》:时间跨度这么大,调查取证的过程是不是很艰难?

张伟:从1978年纪维华夫妇参加工作到2010年11月案件侦查终结,时间跨度达32年之久。

为了明确每一笔犯罪数额,切实做到不枉不纵,办案人员先后去济南、青岛、威海、北京、吉林等地调查取证30余次,该案共询问证人400余人,形成证言材料600余份,翻阅各类凭证及单据一万二千余张,最终查实了纪维华夫妇的涉案数额。其中,寻找证人秦某的过程最为艰辛。

《方圆》:证人秦某在这个案件中起了什么作用?又是怎么找到的?

张伟:在一次审讯中,纪维华交代,1999年莒南县人民医院购买了青岛一个姓秦的人推销的一部分医疗设备,姓秦的给了他10万元的回扣,纪维华只记得这人姓秦,后来再也没和他联系过。

只有一个姓氏,在青岛找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办案人员没有放弃这一重要线索,本着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彻查到底的决心,经过多方打听,最终从青岛同期经销医疗设备的经销商那里打听到了此人的名字,但在公安户籍网上却没有查到这个人的信息。

后来经办案人员进一步打听,秦某已于五年前出国,并通过山东省出入境管理局查询到秦某已全家移民加拿大。在这种情况下办案人员也未轻言放弃,时刻通过秦绪良的亲属及公安出入境管理处关注其回国的消息。一直到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办案人员在秦某回青岛探亲之际,终于取得了他的“珍贵”证言,从而证实了纪维华该笔犯罪事实。

夫妻贪贿,夫唱妇随

《方圆》:对犯罪嫌疑人夫妇同步立案同步实施抓捕的并不是太多,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同步抓捕的?

张伟:办案人员在初查阶段通过查询银行发现,纪维华家的大量储蓄,都是夫人徐宝凤经手的。同时办案人员了解到,徐宝凤不仅爱财如命,而且为人骄横跋扈,纪维华是标准的“妻管严”,对夫人是言听计从,徐宝凤号称是莒南县人民医院的“第二党委”。因此办案人员断定,徐宝凤不仅掌握纪维华犯罪的赃款,而且有与纪维华共同犯罪的重大嫌疑。

这代表着,如果不同步控制徐宝凤,徐宝凤就极有可能藏匿赃款、毁灭罪证、干扰办案,甚至有可能畏罪逃匿或自杀!

办案干警突破“擒贼先擒王”的常规,而是大胆地提出将纪维华夫妇实施同步立案同步抓捕。该方案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后,我们对纪维华夫妇实时监控近半个月,于2010年3月29日纪维华从青岛刚刚返回家中时,将纪维华夫妇同时抓获归案。这也是我院自侦案件历史上,首次对犯罪嫌疑人夫妇同步立案同步实施抓捕。事后证明,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为以后全面侦破该案奠定了基础。

《方圆》:案情这么复杂,涉及方方面面这么多人,在办案过程中就没人说情吗?

张伟:整个侦查过程中,办案人员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人情压力。不仅有人说情,纪维华和徐宝凤的亲属还曾多次通过种种途径做办案人员的工作,给办案人员送钱送物,都被办案人员严辞拒绝或当场退回。再就是纪维华夫妇的社会背景非常复杂,案中牵涉到的一些证人对办案人员的取证根本不予理会,有的甚至动用地痞流氓阻挠正常取证,取证过程困难重重,万般艰辛。在这种情况下,办案人员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用自己的实际感动了一个又一个证人,取得了一份又一份证言。

6处房产和一个“百宝箱”

《方圆》:我看资料上写,纪维华夫妇光房产就有6处?

张伟:纪维华夫妇案在初查阶段,办案人员立即分两路去济南、青岛的各家金融机构对其存款情况进行了全面查询,通过查询发现徐宝凤在某银行有大量存款,与其家庭正常收入严重不符。

随后,办案人员又通过到房管等部门查询获得纪维华夫妇有房产6处(莒南5处,青岛1处,总价值人民币300余万元)。这些发现大大增强了办案人员的信心。

立案后,办案人员再次通过银行查询,发现徐宝凤工资本上每月都有大宗款项进入,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转成个人定期存单,远远超出正常工资,由此揭开了徐宝凤涉嫌采用“发红包”等方式暗中克扣职工奖金402万元,并个人侵吞的事实。但鉴于其作案手段的特殊导致部分书证早已灭失,最后法院只从中认定了书证最为充分的157万余元贪污犯罪事实。

《方圆》:坊间传言,他们还有一个“百宝箱”?

nlc202309031119

张伟:我们反贪局的办案人员葛为星等人凭借高超的审讯技能,在立案后的第二天就突破了纪维华的口供。据纪维华交待,其夫妇二人在案发前将其贪污受贿所得860余万元赃款的存单和大宗金银首饰装入一个黑色密码箱放到木箱后,秘密藏匿到居住在临沂市罗庄区的徐宝凤妹妹家中,办案人员遂立即对徐宝凤妹妹的居住场所和其经营的家电维修部进行了全面搜查,结果一无所获,显然赃物已被转移。

在徐宝凤妹妹等家人拒不配合的情况下,葛为星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和敏锐的职业敏感性果断决定对徐宝凤妹妹的公婆家进行搜查。最终,纪维华、徐宝凤藏匿赃物的木箱在徐宝凤妹妹的公婆家成功查获。态度一直极为恶劣的徐宝凤在面对这个她亲自藏匿赃款的大木箱后,不得不面对现实。

《方圆》:该案的尘埃落定,我们从中或许都该得到一些启示,关于人生观的,关于家庭的,关于夫妻之间的。

张伟:是啊,经过八个多月的侦查工作,纪维华夫妇的犯罪事实终于水落石出,随着法院的一纸判决,该案终于尘埃落定。2011年5月27日,纪维华、徐宝凤夫妇,经莒南县法院依法审理,一审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七年、二十年。

这个案子除了让人对贪污受贿者的行为感到愤慨外,留给人们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警醒,对生活的警醒,对工作的警醒,对人生观的警醒。人啊,往往是一时的贪念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查办纪维华夫妇贪贿案的几个数据

在张伟看来,查办纪维华夫妻受贿案的难度可以说是“相当大”,他给记者列举了几个数字:

一是涉案单位和人员多。该案共涉及临沂、日照、青岛、济南、威海、北京、长春等地20余家单位和400余名证人,我们光取证行程就达2万余公里,600余人次,其中一名证人移居加拿大,给取证带来了大量困难。

二是案犯反侦查能力强。纪维华夫妇为逃避侦查,自1999年就开始采取借用他人身份证和编造假人名等手段,开设银行存款账户200余个,涉及真假人名30多个,并将赃款多次转存,存款遍布莒南、临沭、临沂市河东区、青岛等几十家银行。同时,案犯为掩盖其贪污公款的犯罪事实,将涉及贪污公款的关键账务资料全部销毁,给案件的侦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三是涉案数据信息量大。案犯通过办理假账户周转资金1000余次,总流量几千万元;案件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达1万余个,给办案人员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

四是办案压力大。纪维华夫妇社会关系复杂,该案牵扯到的400余名证人遍布社会各届,既有厅级高官,也有社会名流,办案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干扰可想而知。

12.三个自信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十二

第一, 通过对美国校园报纸的生态环境或者说是市场分析, 分析美国高校校报

在美国, 学校一直被看成是一个拥有重大资源的环境, 尤其是一所学生人数超过万人的大学, 被许多商家看作是最好的潜在推广市场, 但是对于美国校报来说, 其生态环境并不是本身就拥有的, 很多时候其实是自己创造的。美国校报是如何创造其自身市场的呢?

首先, 美国校报拥有很强的受众意识。他们会不断地分析学生与教师的喜好, 做出他们喜欢看的报纸。如, 麻省理工学院在2009年9月校报停刊、启用新网站之前, 对校内师生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重点人物访谈, 征询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普遍需求, 最终做出符合师生需求的决定。再如, “伯克利分校于2010年初启动‘new center2.0’改版计划时, 首先就是在网上发放《受众调查表》, 了解受众的实际需求;同时借助博客与受众互动, 并举行面对面座谈, 直接听取受众诉求。” (1) 根据很多数据显示, 美国大学生的看报比例很高, 很多学生都有看纸质报纸的习惯, 这些当然与美国校报的努力有关, 因为其内容贴近师生生活, 尤其是在学生关注的问题上, 往往作为头条显著标示以吸引读者。另外, 其受众主体 (学生) 还可以经常参与到报纸等媒体的制作上来, 很多学生参与了报纸各个环节的编辑工作, 比如前期拍摄、选材, 后期排版、印刷。学生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进行报道, 而这也往往是校园里最火爆的话题。一个报纸如果想生存, 就必须贴合它的受众, 美国的校报巧妙地运用了其受众作为采集资源和编辑资源的主体, 其出版的报纸很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

其次, 美国校报一直在培养学生自我的看报意识。美国的大学报纸往往在学生的休息区、图书馆、餐厅等众多场所设有自己的报刊专栏, 学生可以在空暇的时间轻松获得当天的报纸, 读报对他们来说十分方便。不光是校报, 大部分校园里还提供很多社会报刊, 当然都是免费提供的。美国的各类社会报纸, 特别是一些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社会报纸, 近几年也都把目标读者延伸向学校, 他们还通过与学校有关部门的结合, 有的甚至通过学校创办一些刊物和印发一些宣传资料, 扩大在学校的影响力和发行量, 培养教师和学生阅读报纸的习惯, 既培养了读者队伍, 又增加了报纸的发行量, 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使得效仿者逐渐增多, 成为美国报纸行业的新景观。美国的校报和社会报纸不仅发现了高校这个潜在的市场, 并且对这个市场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与引导, 通过关注校园热点,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读报意识, 使报纸市场在校园里被巩固, 创造出美国校报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很多时候, 环境并不是一味不变的, 美国校报也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这片环境, 使之变成更加适合自己生存的良田。

第二, 美国校报的结构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

美国崇尚自由, 新闻媒体大多保持中立, 校园报纸也是如此, 他们一般不会接受大学的资助, 其资金来源主要靠广告与各种非学校赞助。“美国大学报早期也依赖于校方的拨款, 但从上世纪60年代起, 越来越多的校报开始与校方决裂, 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收入, 此外还包括报纸销售收入、校友及社会人士捐赠等。” (2) 美国校报的经营模式相对灵活, 这与社会上的报纸机构基本一致。美国校报之所以与校方分离, 保持独立, 相信这也是他们更接近社会报纸的一个必然的措施。美国的社会报纸, 大部分都有自己中立的话语权, 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他们有可能受到投资方的影响, 但是美国的社会报纸会尽可能地保持公正, 以确保其在报纸界的职业水准, 而校园报纸如果不脱离校方, 依赖校方的财政支持, 则很有可能导致其报纸失去中立的土壤。学生经常会站在学校的对立面, 而学生又是校园报纸的主要受众, 为了生存, 校园报纸自然而然会为了其受众来保持其中立性, 如果不与校方分离, 则很有可能会有所偏袒, 导致其公信力降低, 失去大量的受众。此外, 学生在美国校报中占有绝对的人数比例, 学生参与量大, 很多学生都是自愿参加, 他们把加入校园报纸当作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虽然大多数并没有很高的报酬, 很多学生甚至没有报酬, 但是美国校报已经做成了学校的品牌, 很多学生认为能够加入校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并且因为学生的大量参与, 美国校报在获得信息的渠道与速度上都相当快捷。由于校报费用自筹, 校报人员的奖罚都由校报自己决定, 校报的评估体系与学校的评估体系也不产生交集, 避免了学校对校园报纸信息的影响, 而其管理层更是与社会报纸无异, 他们大多并不参与报纸内容的选取, 更多的是为报纸发现商机, 学生成为报纸内容的主要选择者。所以, 美国的校报相比之下很独立, 能够更加中立地报道学校的事件。

虽然如此, 但为了生存, 美国校园报纸还是努力平衡受众需求与商业影响。虽然没有了校方的影响, 但是校园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方却有可能对新闻的中立性产生影响。为此, 美国校园报纸的部门设置非常合理, 他们会分开选材与拉广告的工作人员, 也就是说, 拉广告的工作人员或许并没有选择信息来源的权力, 而选择信息来源的工作人员不会与负责广告的工作人员有所交集, 他们相互独立工作。同时, 美国校报会经常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反馈, 当学生对报纸有任何问题或者不满的时候, 都可以向校报发声。校报会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调整, 因为其主要组成部分来自于学生, 美国校报基本上代表学生的利益, 而学生的流动性极强, 所以美国校报的人员流动速度也是很快的, 这使得美国校报经常会做出一些调整, 注入的新生力量同样使美国校报更加贴近应届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在经营策略上, 大多美国校报不仅占有校园内的市场, 并且占有周边市场。《明尼苏达日报》的定位和编辑方针, 决定了报纸的受众群体, 不仅仅是明尼苏达大学的在校学生和教师, 也包括周边社区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圣保罗市的居民。为便于读者很方便地读到报纸, 报社在学校周边社区都设有固定的发报地点。

第三,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就是分析美国校报的内容

美国校报的内容十分丰富, 并不局限于校园里发生的事件。美国校报会和社会报纸一样关注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也代表了学生对于社会焦点问题关注的渴望。美国校报会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大幅报道以吸引读者, 同样不同的美国校园报纸的定位也是不同的。“麻省理工学院每天都有三篇由新闻办公室文字记者撰写、有关该校科研、创新、教育的新闻, 在新闻办网页上作为主打文章推出, 已成惯例。科研、教育成为该校校园媒体新闻的关键词。” (3)

很多美国校报都打出了自己的风格, 他们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可能偏向于商科的大学侧重商业新闻, 而偏向于工科的大学更多青睐科技知识的传播, 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校报, 有其自身的学术权威性, 很多内容都和行业走向息息相关。同样, 因为美国校报侧重点的多元化, 社会人士可以通过自身需求, 有选择性地关注其热爱的校园报纸, 虽然侧重点不同, 但是大多数美国校报除了报道学术信息之外, 一般都有生活模块, 校园日常生活与社会新闻同样成为美国校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哈佛大学的官网有自己专属的新闻子网, 其新闻模块分类十分细致, 从学术生活到政治,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希望阅读的模块, 其规模和社会上的媒体无异, 信息量超过了很多社会媒体。像哈佛大学一样, 大多数校园新闻都在网上做了十分详细的分类以方便读者。反而, 学校行政部门的报道往往是负面的或者信息量极少, 可见学校的管理层并不是美国校报的关注重点, 可能只有在学生提出质疑产生矛盾的时候, 美国校报才会把关注点移到校园行政机构上。而对于师生关注的热点新闻, 譬如体育、学生开支问题、治安问题等, 美国校报是从来不吝啬的, 这可能也是美国校报的成功之处。

第四, 分析一下美国校报的危机意识与创新

“2010年4月, 美国报纸协会举办了一个题为‘媒体交换’ (Media Exchange) 的会议, 提示报纸未来三个趋势:一是, 用移动通讯设备发送新闻内容;二是, 重视赠券对读者一贯的激励作用;三是, 通过数字渠道扩大市场接触面。Kevin很自豪地表示, 他们欣喜地发现自己的报纸已走在潮流前面。” (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纸质媒体的阅读量在逐渐降低, 很多美国校报在培养学生读报习惯的同时, 同样加入了新媒介的使用。在哈佛大学网站的新闻主页上, 抛开过去繁多的文字, 取而代之的是醒目的图片与视频。许多美国校报正在进行媒介的转型, 在保留纸质媒介的同时, 与时俱进, 寻找更多学生愿意使用的获得信息的平台。当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潮流时, 美国校报也在改变自己来换取生存。美国校报已经不再局限在报纸这一种单一的媒介与获利手段上, 他们通过手机软件、网络、各种信息交流工具, 以及与社会上商业机构的合作, 在不停地探索新的生存模式。

总结上述内容可以发现, 美国校报有着很多商业机构的影子, 他们不依附于任何机构, 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与客观的政治立场。他们分工明确, 大量运用学生的参与, 扩大了信息的获取渠道, 并且降低了校报的运营成本。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品牌效应与学术内容的侧重点, 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 其影响范围已不局限于校园内部, 在当地达到了与社会媒体竞争的能力。通过占据校园这片得天独厚的市场, 美国校报成功地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份子, 在校园里成为重要的舆论力量。

注释

11黄艾娇, 《中美高校校园媒体比较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00401【D】.

22王世华, 《美国大学校报的独立经营模式》, 《新闻爱好者》2012年02期【J】.

33黄艾娇, 《中美高校校园媒体比较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00401【D】.

13.三个自信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前几天沸沸扬扬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相信大家都略有耳闻。

一名漠视规则的女乘客,在发现自己错过下车地点后,要求司机停车,在遭到司机拒绝后情绪失控,开始对司机进行打骂。而此时,同样情绪失控的公交车司机跟乘客发生了肢体冲突,几个回合下来,车子失控撞向对面的护栏,坠入江中。

她错过了1站,却让另外的14个人错过了一生。

车上有个年轻的妈妈,原本只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外出游玩,却再也回不来了。

车上那个82岁的婆婆,原本只是去给儿媳过生日,却永远地走了。

天下哪个父母儿女能承受住这样的离别之痛?又有哪个家庭能承受住这样沉重的打击?

唏嘘感叹之余,我想告诉同学们,请记住以下四点:

01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人生的必修课

如果时间倒流,如果知道会有这样惨痛的后果,那个错过站点的女乘客应该不会这么冲动吧,等下一站下车又何妨?

那个公交司机也会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吧,毕竟肩上担负着15个人的生命安全。

可是,人生没有如果。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说:

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爆发时会摧毁一切。然而,倘若控制好这12秒,排解掉负面情绪,换来的就是风平浪静。

可多少悲剧就发生在这短短的12秒。

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曾经提出: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这些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同学们,愿你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够识别对方的愤怒,并快速地远离危险的人,远离危险的环境。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退一步,不仅仅是海阔天空,更是人生无限的可能。

02

做一个有规则意识的人

人民日报发布坠江原因后,一位网友的留言点赞超过10万,他说:

其实那个刘某不是垃圾人,就是平时我们生活的普通人,但是是那部分没有规矩意识的人,做事总是想着占便宜,投机取巧,插队,坐公交地铁逃票,对发生事故车辆遗撒货品进行哄抢,吃自助餐偷拿蒙骗那类的人。

这些都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大罪过,但是平时缺少对这类人的认真处罚,导致他们对规则的不重视,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没素质。

就是有很多的`人,总是无视规则的存在。

会因为自己的家人迟到,而拦着高铁不让车开。

会因为自己迟到上不了飞机,对工作人员进行打骂。

那些漠视规则的人,终究也会付出代价。

但即使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不遵守规则,我也只想在你生命的最初,将一颗规则的种子种进你的心里,让你成为一个牢记规则、遵守规则的人。

这是对规则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负责。

03

不与“三季人”争胜负

学者曾仕强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上,讲了一个“三季人”的故事:

一个人与孔子的学生争论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孔子却让学生承认是“三季”,原因是那人是“三季人”,从没见过冬季。

正是因为孔子的智慧,两人的争论才得以停止。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所以孩子,很多时候,生活不需要跟所有人讲道理,不要凡事都与人争个胜负,有时赢了道理,却失去更多东西。

请记住,大度的人、有能力的人从不会去和不可理喻之人争论。因为,他们无需通过争论来证明自己。

《庄子》中说:“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曲士不可语于道”――这不是投机取巧,这是随机应变。

04

路见不平请伸手

对于车上的10多名乘客来说,这也许是他们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次围观,但也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围观,是代价最大的一次围观。

这一次,他们付出的代价是生命。

逝者已矣,我们没有权力,也不要去指责乘客。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假设,在乘客与司机长达5分钟的争执中,有一个甚至更多的人,能够站出来主持公道,哪怕仅仅是充当和事佬。结局,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

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周遭那些看似与你我毫无关系的人,与你我无关的事,其实都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勿以善小而不为。想要生活在更美好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作出一丁点改变。

有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见到社会的阴暗面,请不要绕道走;见到力所能及的小事,请路见不平伸出手,社会将更加安定、和谐!

这不仅是在保护别人,也是在我们保护自己!

一年三班全体同学

上一篇:关于平行线的证明题下一篇:高中学生下学期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