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4-08-03

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1篇)

1.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一

小学低年级小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研究

如东县丰利镇石屏小学 张拥华

内容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在传统的大班教育中,有效提问并没有很好的落实,有许多老师正在探寻着各种方法与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班教育在世界各地兴起,它的指导思想是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得到关爱。所以它不但需要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需要更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课堂的有效提问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本研究主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探索小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关键字: 小班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情感魅力。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愉快。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交往。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设计构建各种有利于学生互动、活泼、全面地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质疑、讨论、议论、辩论、自读自悟和自主课堂等教学方式就应运而生。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华而不实问题的提出往往过于简单,只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回答很一致而且声音洪亮,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但实质上是相当空洞的;漫不经心,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动辄“是不是”,“好不好”,行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或者教师随心所欲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往往措手不及,无从下手,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那么怎样使课堂提更有效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在这里供大家借鉴:

一、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我们本次研究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说,更易被自己的兴趣所支配。而富有艺术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一堂看图写话课,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生购物图,问道:“你猜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会买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状态。这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教学《这条小雨在乎》一文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水洼里的小鱼,适时提问:“我的命运会怎样?”在这里我运用得了小班教学的课堂场景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通过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变成了一条生命处在危险边缘的小鱼,他们的感受、体验、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发言积极踊跃。他们体会到,小鱼的无助,小男孩的善良,在体验交流中,文章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每一个孩子用心都能感受到……

二、课堂提问的呈现方式要新颖。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问呈现方式不同,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好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新颖的呈现方式要求提问有趣味性、挑战性、启发性、延展性。

教师可以从三个角度下手:

一是发问视角新;例:我在教学《拾贝壳》一文时,文中出现了两个比喻句,如果我简单地提问:“作者把贝壳比作了什么?”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也许只停留在了简单两个事务比较上。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为什么作者说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学生的焦点投注在两者的相似点上,由此也明白了比喻句的两种事物是有相似点才能进行比较的。这样对以后他们深入学习比喻句是有好处的。

二是发问语言妙;例:我在教学《溪水与池水》时,我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引导学生指责池水的懒惰,而是让他们通过预习,小组先演一演课本剧,(在小班教学中,小组合作,课堂演绎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然后设计提问:“你喜欢你的角色吗?为什么?”学生在深刻的体会之后,说出了自己对角色的体会,演池水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懒惰的池水,他们不喜欢又脏又臭的结果,还有的学生引申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认为自己有些时候也像池水。

三是发问方式独特,例:我在教学《三只箱子》一课时,发现文本的内容比较枯燥,怎样通过提问,来活跃课堂呢?我问文印室借了九百九十九张纸叠成一摞,让学生观看,师引语:“同学们,这就是被退回的九百九十九份稿件,看着它,你想对老爷爷说什么?又能对那位寻找成功秘诀的孩子说什么呢?”小组讨论。(在小班教学中,教具的直观性,及加深学生的体验,是活跃课堂的很好的手段。我认为运用小班教学面铺得广,全面参与的特点,运用直观性的原则加以独特的提问,效果会更好。)结果,学生发言积极,他们对于数字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后,体验更深,精确的指出,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努力。

三、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提问应有合理的跨度,这是指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主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子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都必须有值得思考的空间。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问题,学生一下子是难以回答完整的,子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我在教学《称赞》一课时,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称赞别人是好的,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们需要称赞吗?”我并没有从称赞好不好入手,而是让学生经过辩论自己体验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称赞。学生先从文本的理解到生活的体验,就是一个空间的跨度,而两者是有联系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这里我让学生学会争论,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争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就一个共同话题集体评议,说出自己的观点,课堂辩论能营造出宽松民主的氛围,这也是小班教学的特色之一。

四、鼓励学生提问 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主动质疑。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乐于提问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里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没有快乐的波斯猫》时,我开门见山的出示课题,直接发问:“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1、为什么波斯猫没有快乐?

2、它遇到了什么伤心事?

3、波斯猫的快乐是什么?

4、它后来找到快乐了吗?等等。根据课题让学生提问,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获取新知的成就感。

我们只有创设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才会敢于提问,这样一朵朵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逐渐发芽、开花、结果。会提问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做到: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造有利时机,让学生“想问”;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会提问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的积极鼓励,不断培养。在这里讲到小班教学中的“南风效应”,凛冽的北风只会让人紧捂衣衫,只有徐徐的南风才会让人敞开胸怀。对于学生要循循善诱,从不会提问到会提问需要一个过程,这儿需要的是教师犹如阵阵南风,吹开学生的心扉,吹醒学生的自信。“门坎效应”在小班教学中是给学生架设坡度的,已开始可以教会学生这对关键字提问,接着可以针对疑问提问,再接着找寻矛盾提问,一步步,让学生从低门坎儿向高门坎儿迈进,也不会疲累。小班中的“共生效应”让每一个孩子在集体的氛围中乐于发问并自己解决问题,让课堂散发活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学生发问:“狐狸是如何借了老虎的威风?”针对此问题,我让小组进行演绎狐狸借老虎威风的片断,让他们自己通过表演回答问题。演完后让他们评议,那一组的表演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再用概括的语言说说。学生在质疑解惑中,各方名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有效提问要避免的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魏书生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3.9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

2.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二

目前课堂教学中, 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 如上课一开始的复习提问相当是上一课概念的罗列, 浪费时间, 又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 随意性大、随口一说,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粗效提问, 缺乏层次性, 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 提出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 主体错位, 教师教得苦, 实效性不高, “个性缺失”问题太滥, 什么都要问, 学生学得苦, 那什么才是有效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既要备教材, 又要研究学生, 集体备课与个人复备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 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 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 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 又要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往往是有效的, 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 思想上受到教育, 情感上得到熏陶, 思维上受到启迪, 能力上得到提高。常常听学生说, 物理上课听得懂, 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 我已强调多少次了, 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 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 茫然不知所措, 解题时张冠李戴, 死搬硬套, 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一个全局观念, 只重视备教材, 而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备学生, 所提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 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 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 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 备好两头课 (教材, 学生) , 重点、难点突出;注重集体备课, 同备课组的教师做在一起, 共同挖掘教材, 以问题为契机, 精心设计, 释疑解惑,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共同学习, 它可以集中智慧、整合经验、共享资源。使课堂提出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语言更精炼。而个人在复备时再一次把知识和学生个体进行整合, 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二、打造和谐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大胆参与, 积极举手, 不因对错而顾虑。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 语言要亲切、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 对回答好的优生要肯定、赞扬, 对成绩差的或回答不太好的也要及时给于鼓励与评价。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回答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 收到实效。然后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 , 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 循序渐进, 就能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 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 不断引导, 使学生恍然大悟, 留下深刻印象。

三、提出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水平,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所提问题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课堂教学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 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 因此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做到深浅恰当, 难易适中。作为教师, 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 善于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 或者同一个问题鼓励有不同层次的回答,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都能在课堂提问中展现出自己的心智。如,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合理分配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 可让每个学生都有言说的机会, 获得成就感;对同一问题鼓励有不同的回答,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各有所获。提出问题和选择答问对象时要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 让每个琴键都发出它自己的音响, 合奏出和谐的旋律。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 既非伸手可得, 又非高不可攀, 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 理解不可谓不透彻, 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 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 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学生估计太高, 教师又缺乏铺设台阶搭好梯子的能力, 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学生回答问题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对错之分, 也有合理不合理之别。物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应用到对现象的正确解释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 教师点评问题时不能强求正确的答案, 更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 因为“发现问题和系统的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决答案更为重要”同时教师点评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疑惑、问题, 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敢发表见解或提出问题时, 教师应多鼓励他们, 激发他们的信心与勇气, 并尽可能的启发或在提问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 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 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好的课堂教学讲究前后呼应, 讲究起承转合, 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以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材特色与教者思路的完美体现。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贪多求全, 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 虽然花样百出, 却让听课的学生甚至听课教师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简直越听越糊涂。因此, 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 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 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 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 即使是同一个内容, 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 也要注意转换角度,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 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 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 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 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质疑, 评判了多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的,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 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

3.提问: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而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提问的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提问有效,应努力做到纵观全局,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营造宽松的气氛,切合实际,面向全体,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时机,并要能拓展提问,延伸课堂,实现提问的最大价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的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目前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如上课一开始的复习提问相当是上一课概念的罗列,浪费时间,又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随意性大、随口一说,“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粗效提问,缺乏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提出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主体错位,教师教得苦,实效性不高,“个性缺失”问题太滥,什么都要问,学生学得苦,那什么才是有效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研究学生,集体备课与个人复备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往往是有效的,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常常听学生说,物理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一个全局观念,只重视备教材,而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备学生,所提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备好两头课(教材,学生),重点、难点突出;注重集体备课,同备课组的教师做在一起,共同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共同学习,它可以集中智慧、整合经验、共享资源。使课堂提出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更精炼。而个人在复备时再一次把知识和学生个体进行整合,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二、打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积极举手,不因对错而顾虑。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语言要亲切、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对回答好的优生要肯定、赞扬,对成绩差的或回答不太好的也要及时给于鼓励与评价。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回答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收到实效。然后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循序渐进,就能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三、提出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所提问题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問题也不同,因此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善于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鼓励有不同层次的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在课堂提问中展现出自己的心智。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合理分配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让每个学生都有言说的机会,获得成就感;对同一问题鼓励有不同的回答,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各有所获。提出问题和选择答问对象时要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让每个琴键都发出它自己的音响,合奏出和谐的旋律。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理解不可谓不透彻,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计太高,教师又缺乏铺设台阶搭好梯子的能力,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学生回答问题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对错之分,也有合理不合理之别。物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应用到对现象的正确解释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教师点评问题时不能强求正确的答案,更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因为“发现问题和系统的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决答案更为重要”同时教师点评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疑惑、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敢发表见解或提出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并尽可能的启发或在提问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好的课堂教学讲究前后呼应,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以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材特色与教者思路的完美体现。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贪多求全,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虽然花样百出,却让听课的学生甚至听课教师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简直越听越糊涂。因此,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的,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

4.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四

中卫七小:拓万琴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的教学看,课堂提问起着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从而调整教学方案等积极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课堂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①激发学习动机;②引导学生思维;③经历思维过程;④培养相关能力;⑤巩固所学知识等。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比如:

1、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3、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内,这样的一些提问不能很好地促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提问就是“低效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有以下观点: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我认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要注意一下三点:

1、创设情境,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2、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3、研究教材,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课始,我创设了摸球的游戏的情境。盒子里放一个红球、一个绿球。让学生回答一下问题:能摸到红球吗?(可能)。能摸到绿球吗?(可能)。能摸到白球吗?(不可能)。从以上问答回忆了以前的知识,并把社会中的现象分为两类: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揭示课题:今天继续学习不确定现象(可能性)。现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在,我们继续玩游戏,盒子里增加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算一组赢,摸到绿球算二组赢。请问一组和二组同意吗?二组的同学马上纷纷举起了手。生1:不公平。红球多,绿球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小。生2:摸到红球的概率大,摸到绿球的概率小。老师:“概率”这个词说得很好!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摸到的可能性,用一个分数表示出可能性的大小,你能吗?学生们纷纷举手用分数表示了可能性。

这节课的提问首先建立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上,符合第一点问在学生兴趣点上;其次,游戏建立在以前的知识基础上,符合第二点,问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在本节课的重点处,难点处。总之,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提问需要技巧。

周恩来总理曾精辟地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行的。”提问也是有技巧的。下面两个技巧,我以为是比较重要的。

技巧一:增加等待。如果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大大提高,精彩,源自等待。

技巧二:适当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例如:学习《统计》中的中位数。我创设了两个小组比赛口算成绩的情境。第一组:91、92、93、94、20;第二组:80、81、83、84、89。你怎么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学生1:求总分。老师追问:可是想知道他们的口算水平,该怎么办?生2:求平均数。学生立刻去求出了平均数,一组:78;二组:83.4。师:这样的平均分对一组公平吗?生:不公平。25分的同学把其他同学的分数拉下来了!师:平均分受到了一个很低分数的影响!那我们该用一个怎样的分数表示一组的口算水平比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90、91、92、各有回答,老师挑哪个更合适呢?学生:92或93,它们位于90多分的中间。师:大家提到了中间数,请问92或93是这组数据的中间数吗?我们要选的这个中间数要代表一组数的水平。生: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这组数后,挑出中间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方案求总分,老师追问,学生想到了平均数。结果发现平均数受到了偏小数的影响,对一组同学不公平。老师继续追问用一个怎样的分数更能代表一组的口算水平。学生逐渐地探索到了中位数。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比较出来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且懂得了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怎样找中位数。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教学中的“追问”,这实际上也是教育资源的有意生成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做到不浪费教育资源,并将其利用到最大化。

三、从感性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以上两个观点都是从理性层面(即教学法角度)去思考的,其实我更愿意从感性层面(即学生心理)这一个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观察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孩子不愿举手,细细想来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自暴自弃”型;二是“学不得法”型;三是“知而不言”型。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这些孩子因材施教呢?

1、细心分析提问心缘。

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生动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秉性差异必须有所了解,孩子不同的神情透析着他们不同的心理动机。

2、精心研究提问心策。

课堂上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观测,适合调动,还需要一定的提问策略。比如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附近的优等生先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复述;再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在评价方面多下点功夫,如:“孩子,你在进步。”“来,让我来摸摸你聪明的小脑袋!”“老师相信你,试试看。”要让孩子真心感到老师在帮他、爱他。一言之,课堂提问需问“心”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优化要关注以下几个相辅相成的层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

“情感是认知的梯子”(布卢姆),教学中教师善于提问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还有重要的一半,就是要通过“情感”这架温暖的梯子促进学生思考、探索。

2、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

需要是最内在的动力,抓住了学习的需要就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在小学里,学得“有趣”、“轻松”,问得“新奇”、“有趣”是小学生最普遍的需要。

3、追求问题设计、呈现的艺术。

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追求问题的价值性,即问题的效度。国内有关专家曾对问题的效度特点做了研究与较为详细的描述,认为好的课堂提问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能表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二是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以激发学习的欲望;三是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四是能有助于实现具体教学目标;五是力求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和谐统一。

由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于问题的效度也非常重视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希望问题精要、灵活、有变化难易得当,“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喜欢问题不着边际”“不喜欢千变一律”“不喜欢问题太难”„„都说明这一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项并不太容易的艺术,最核心的要领是掌握“变”的艺术——能“化难为易”,能“易中生趣”。

5.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五

温江区和盛中学 余兴勇 俞蓉 联系电话:***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进行知识整合、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我们,更应该在知晓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的情况下,根据课堂提问的原则,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真正领会课堂提问艺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作用 提问原则 提问技巧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乃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适时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此乃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教学活动便在他们的相互碰撞中升华,二者缺一不可。那么,什么是沟通二者的桥梁呢?设疑。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发现、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设置恰当、合理、生动的问题,正是教学艺术性的充分体现。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课堂提问存在“板”和“碎”的现象,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阻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老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效果呢?我们在课堂提问中又应该注意那哪些方面呢?下面笔者就近两年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课堂提问的的作用

课堂提问其实就是架设在师生活动之间的桥梁,以促成他们的交往互动、积极参与和共同发展。深刻认识课堂提问的作用,对于有效运用课堂提问尤为重要。那么,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1、监督、促进作用。首先,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能否在众目睽睽之下正确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是关系到其自身荣誉的大事。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时不时抛出的问题能对学生构成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从而起到经常性的督促作用,让他们不得不专心听课,以确保不在众人面前闹出笑话。其次,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胆量、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均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2、参与、激发作用。每堂课有四十五分钟,如果满堂课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讲授知识,即所谓的“满堂灌”,学生仅是听众,那么,很难保证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时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活动中学生如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将会导致学生主动思维的抑制,于是便有了学生在课堂中不自觉的“开小差”行为。课堂提问这一手段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主动,不仅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被人赞许的满足。

3、反馈、调控作用。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学生间亦有思维快慢的差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有效调节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及时而准确的课堂提问便是最佳选择。

4、筛选、强化作用。人的记忆效果与注意力集中与否密切关联,只有人们注意到的问题才能被牢固记住。而人的记忆能力又是有限的,要想把课堂中的全部内容一字不漏地记住,既愚蠢,又不符合实际。课堂提问往往是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而精心设计的,它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要内容之上,其导向作用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舍弃次要材料,从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

5、导向、暗示作用。通过事先预设与临时生成的课堂提问,可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科学思维,从而全方位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这不但有助于开拓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提问等同于暗示”。其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将新知识与已知知识进行联系和融合;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偏差;暗示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思考的不同视角等等。总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起到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强化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课堂提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如此巨大,因此,优化课堂提问势在必行,否则,一味的随口问答,不仅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功效将适得其反。笔者以为,要做到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真理先天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自觉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理。所以,教师的价值不在于直接提供现成的真理给学生,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突显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挖掘出内心的真理,教师只不过是帮助学生“生产”知识的“产婆”。

2、“紧扣教材,切中重难点”的原则

要让学生顺利“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产婆”的专业性与责任心尤为重要,它要求“产婆”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且事先应该有所准备,在“生产”过程中才能适时、高效地激发学生,帮助学生。其核心便是优化语文课堂提问,做到重难点突出。所谓重难点突出,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及教材核心,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实现“顺产”,而非“难产”。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的理解是:在课堂中要做到巧问,就得注意区分轻重主次,抓住重难点提问,避免随口而来、不分主次的“笨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题分解成容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实现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湖心亭看雪》一文,对张岱“痴”的分析理解,教者可这样层层设问:(1)文章中张岱的行为与常人有何不同?(2)除了行为,他眼中的风景也是与众不同,你能找出这风景的独特之处吗?(3)一切景语皆情语,由他的痴行与痴景,我们去探讨一下张岱的内心世界吧。

3、“合乎学生实际”的原则 现在虽然在推行“城乡一体化”,但在推行之初,城乡学生也是有差别的,而且,坐在同一间教室的学生也会因为家庭、性格及境遇等各方面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所以,教室在备课过程当中,不能一味地参照教案,脱离学生,不加思考便随意抄袭“问题”,以“应付”课堂。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教师也应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思维认识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而非“走到哪里天黑就在哪里歇”,只管自己提得出,不管学生是否回答得到。

4、“问题类型多元化”的原则

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问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不同方向的功能。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尽量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使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相互融合,以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5、“遵循学习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由表及里、从易到难、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推进,不宜忽难忽易,时深时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1、把握时机,激活气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欲知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来。也就是说,问题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机动地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毕竟预设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当学生试图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如:笔者在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根据学生朗读课文标题时的不同发音,就临时生发了这样一个问题:“阿长”是“阿chang”还是“阿zhang”?这样一看似简单却又难以立刻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以迅速找到根据说服和自己观点不一的同学。我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阿长”一名得来的的深刻性,可以看出阿长的地位低下,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同情。由此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难易适中,有的放矢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遭遇这样的情况:有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上起课来轻松自如,水到渠成;有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落,上课十分费劲。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呢?其实,这是由课堂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决定的。为了避免后一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使答疑的“胜利果实”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导致学生望而却步,挫伤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导致学生骄傲自满,滋生他们的思维惰性。内容深,则浅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有拾级而上之感。有梯度组合问题,有助于学生吸收和运用知识,同时又能避免课堂教学提问的杂乱零散。如教《变色龙》一文时①,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较易回答:“善变”;继而追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变得多”、“愚蠢”、“可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然反复无常,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学生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的教学可谓水到渠成,顺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见风使舵?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应该比较容易解决了。

3、形式多样,换位提问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②: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时,忽然把身体侧过去,让学生看他的头部的侧面形象,并比划着说:“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头,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号?”学生立刻回答:“问号。”“是啊,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问题啊!假如我们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模样。就不配称个人!”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课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是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山西省初中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网站

②《寻找课堂提问的另一半》江苏省金坛市涑渎小学 徐吉华

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由教师提出、学生解答呢?不是的。教师其实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多方位、多形式提问。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最后师生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他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让学生解答问题的同时,也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放飞思想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尽情翱翔。在发现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机会,体察到学生角度衍生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密切师生关系。如我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在对课文进行充分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质疑。当教室内沉默片刻后终于有手高高举起时,我充满惊喜地让他提出自己的问题,他说:“为什么年老的老翁都逾墙走了,中年的杜甫却留在家中,没被抓走?”这时,我立刻发动全班给予这位同学雷鸣般的掌声,我并没立刻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老师太佩服这位同学了,我以前教的学生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你太厉害了!如果谁能回答这么一个高难度的问题,老师也同样佩服他。”这时,班上许多同学都争先恐后举起了手,我发现一个平时不太爱举手的同学这时也在参与进来,于是,我把机会留给了他。之后,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许多同学提出了比较有新意的问题,比如“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出入无完裙,老妇家以后的日子怎么办?”、“老妇为什么自请应役,她和她唯一一个儿子还能回来吗?”、“那个孩子的父亲是死是活?他长大之后还有这样悲惨的命运吗?”有些问题可能与文章中心不太匹配,或许有些偏题,但是,他们能提出这些问题,便证明他们用心思考过,不是吗?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不解答,但是,学生想要提出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他们提出的机会。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进行知识整合、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方法。古语有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所以,要教好学生,必须善问。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刚任教两年多的年轻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我们,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真正领会课堂提问艺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参考书目:

(1)《上好课有效技能》 孔凡哲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史洁莹、刘小乐 讲解技巧 提问艺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6:52(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151(4)孔凡哲等.有效地课堂提问.《中华民族教育》2005(5)(5)《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美)罗伯特J.马扎诺,詹妮弗S.诺福德等著杨永华、周佳萍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徐忠祥.课堂提问的琐屑化现象透视,2006(2):28-29

6.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六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一节课的教学效率高低,往往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通过对目前中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观察,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从有效提问的含义入手,对目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三维目标”,提出以下切实有效的提问策略: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问题类型全面,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找准切入点;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提问后应有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反馈要适时,方式要恰当。

关键词:中学 语文课堂 有效提问 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中学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进行师生间有效的交往互动、检查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当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提问只能“吹皱一池春水”。如:提问肤浅,看上去场面非常热闹,老师的问题一出口,学生便异口同声回答,表面上所有的学生都会,但是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学到;或是提问过难,老师所问的问题高深莫测,可学生却云里雾里,不知从何答起;或是提问带有惩罚性质,比如,有的教师发现某一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就会借机问? „„这样的提问,显然是与提问的有效性相违背的。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呢?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界定: 1.“有效提问”的界定

要研究“有效提问”,就有必要“有效”的概念做出界定。《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对“有效”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当代建构主义认为:有效互动必然建立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也必然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双方乃至多方获得新知识。钟启泉、崔允漷、张华是这样阐述“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效”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有效提问”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推动学生学习效果达成的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可见,有效提问应达到这样的特点:一是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二是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查阅与问题的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三是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

2.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界定

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有更多的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语文课只要有点文化的人就可以上,甚至语文老师很好当,这是很荒唐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和激情,要保证整个过程的有效是很难的。在这过程中教师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表面看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易于操作,而实际上真正运用得当并不简单。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效,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消磨学生的求知热情。

鉴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界定与其他学科又有所区别。在“有效提问”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本文的基本观点,笔者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定义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主体、教学文本和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在自然、轻松、不受拘束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中,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创设语文知识的问题的情境,历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涵养情感行为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 ①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3.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以及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思考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尽管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但由于教师个体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 并非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因此, 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要讲究有效提问的艺术,提问目的明确;问题类型全面,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提问后应有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反馈要适时,方式要恰当。只有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艺术性, 才能真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语文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重视课前问题设计的准备工作。不仅要清楚课堂上设计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同时还要更加全面细致地考虑,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延伸性问题多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课堂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提问时语言表述不流畅、问题缺乏有效性等,才能很好地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局面。

其次,在问题设计的切入点上,要根据教学内容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是关键所在。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教师会选择不同突破口,当然不同的“突破口”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选择最佳的突破口,就等于捏紧了蛇的七寸,它能有效地凝聚学生,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

比如: 有一位教师在讲《阿长与〈山海经〉》时,是这样问的: 师: “大家还记得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给他讲美女蛇故事的人是谁吗?”生: “长妈妈„„!”

师: “对,同学们记忆力很好,是‘长妈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回忆她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同学们找找看,文中作者对“长妈妈”有几种称呼?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会有三种不同称呼呢?”

这位教师把作者对文中主人公的不同称呼变化作为一节课的突破口,真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试想学生要解答这个问题,势必要深入文本解读;深入了文本,文本的主题自然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由此看来,一个好的突破口对一节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快速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 基础。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这在广大教师中得到了很好地宣传,但也正因为这样,很多语文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过多地考虑了学生的需求,比如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难度等,这样就导致了很多语文教师为迎合学生的需要而忽视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本该有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入点不宜过多,主要还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出发进行问题的设计。

再次,在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上,其实语文教师缺乏的不是对学生智力水平的评估,而通常缺乏对问题本身的认知水平的评估。那么要做好这一点,语文教师就要特别注意问题间的关联,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梯度和联系,问题本身的认知水平不能过低,应该让学生处于“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的状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不是单从学生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来考虑。

最后,在问题的类型和比例搭配问题上,语文教师不应该把焦点过多地聚集在识记、领会、运用的基础知识层面和低水平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多设计一些综合、分析、评价的高水平问题。这与我们现今提倡的“由‘知识’向‘能力’转变”的教学思路也是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适量减少记忆型问题的设计,同时增加开放型问题的占有比例。要做好这一转变,语文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熟悉整体的教学框架,在此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二、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首先,语文教师在提问语言上需要努力锤炼,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用的语言尤其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这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在提问语言上做到规范、准确、凝练、富有逻辑性,在相关问题情境的设置上,语言的使用还需做到与审美性的结合。同时,在提问的言语形式上,语文教师也需注意形式的多样化,采用不同的问句形式,比如悬念提问、比较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反答提问、开放式提问等。这样,学生在听觉上就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其次,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语文教师首先要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不要急于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的思考是有一个过程,并不能急功近利地达到,所以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在这段时间内,语文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或相关的肢体动作,了解学生的思考状态,让考虑充分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尽量避免学生站起来但回答不了老师提问的尴尬局面。同时,在选择提问对象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参考自己的提问目的来进行选择提问对象,比如:若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复习巩固旧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应尽可能地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水平最能代表一般同学所掌握的水平;如果提问是为了巩固当堂课所讲的新知识,那么我们可以提问学习较好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于其他学生巩固新知识;如果提问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则要多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因为只要他们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其他的同学也就不成问题了。

同时,在选择提问对象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在呈现问题与选择提问对象的时间顺序上,应先提出问题再进行提问对象的选择,切忌先指定提问对象然后再呈现问题。不然,过早地指定提问对象,其他学生便会感到回答无望不需要自己回答而不去思考,从而影响了思维的积极性。

最后,在提问时机的把握上,语文教师不要单一地按照教案自顾自地讲下去,应该注意一下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还没有完全听明白,老师就应该停下来,抓住时机对学生提问,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弄懂。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关注到自己的教学重难点,整堂课不能偏离这个核心。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提问,有的时候学生还会根据老师的上课内容联想到课外的一些东西,作为语文老师应当照顾到学生的这种需求,满足孩子们对课外世界的好奇心。当然,适量的课外延伸在语文课堂上也是必要的,这样也可以增长孩子们的见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理答评价的有效性策略

首先,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语文教师除了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炼出学生回答的要点,并以此为立足点进行深入讲解。光一味的表扬可能还会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

其次,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语文教师不应该立即打断学生的讲话或者转移目标叫其他同学来代替回答。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同时也会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当然,老师也不能自己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否则老师提问的目的就演变成了仅仅是寻求一个答案,而不是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们的思维。

最后,对于学生部分回答正确、部分回答错误的情况,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一分为二地进行客观评价。我们既要明确指出学生回答的哪些内容是正确的,又要告诉学生哪些内容回答得不够贴切,而不能只顾其一。要经常使用类似的“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但总体还是不错的”话语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当然,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教师理答的方式要多样化,要不断变化评价语言,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7.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七

一、课堂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究性的空间

大家都知道, 问题越大, 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 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 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 课堂生成就少.

【案例】《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教学片段:师: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y=kx+b (k≠0) , 它的图像是什么?我们如何作出它的图像?问题2:对于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k≠0) 的图像, 我们能否像一次函数那样进行研究呢?

【分析】教师在《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通过回忆一次函数y=kx+b (k≠0) , 它的图像是什么, 我们如何作出它的图像, 进而产生问题:怎样画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k≠0) 的图像?由于学生有了内心的需求, 就会激起探究的欲望, 就会积极地去检索已有知识.当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研究, 确定画一次函数图像只需描两个点, 又产生了核心问题: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k≠0) 的图像描几个点呢?又一次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当学生得出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k≠0) 的图像描多个点后, 教师又适时提出第三个问题:自变量x如何选值, 选值时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去展开讨论, 归纳结论, 这时又激起了学生的认知矛盾, 怎样去描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经过了一番探究后, 学生惊奇的发现, 原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两支曲线, 这时学生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非常惊喜.通过了这一层的体验, 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也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最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并能给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 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 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中, 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 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 课堂问题的提出要难易适中, 过难或过易都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设计指向明确的提问.有效课堂的原则是每个学生的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教师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提问活动中.教师课堂提问时要做到有的放矢, 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和个性是不同的, 教师提问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经验的教师从来都不只把课堂提问看成单纯地回答问题, 而是将它与发掘学生潜质, 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兴趣很好地结合.做到精心设计, 有备而问, 把每一次的课堂提问变成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和鼓励, 营造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课堂氛围.

【案例】《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教学片段:回忆画一次函数y=x-2的图像时, 我请了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 这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 属于基础知识.每个学生都应熟练掌握.通过提问这个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带领学生们回忆知识, 增强他继续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需描多个点后, 教师又适时提出第三个问题:自变量x如何选值, 选值时需要注意什么?我请了成绩中等的他来回答.例如, x的取值不能为0;成绩中等偏上的他回答:x的取值要具有代表性 (正负兼顾) ;大小要适度 (描点时好操作) 等.再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哪个象限?在常用方法画图的基础上, 班上少部分同学提出:xy=4, 因为40是正数, 所以x、y同号, x、y同为正, 同为负, x、y同为正, 图像的一支在第一象限;x、y同为负, 图像的一支在第三象限.从而推广到对于一般的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k≠0) 的图像, 当k>0时, 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0时, 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8.浅谈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 化学课堂 提问策略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提问是实现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的核心内容,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并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与热情。提问也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有效的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1 课堂提问现状解析

多年来,在校内外的听课过程中发现,由于有些教师不理解教学原则,常常进入课堂提问的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使课堂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问自答。一方面是学生的自问自答,主要是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再由教师设计问题,而是由学生不断地提问题,然后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对学生的各种结论都给予全盘肯定,大加赞扬,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教学没有了主心骨,学生也学得很茫然。另一方面是老师自问自答。有些老师在课前设计好问题,就按部就班地带着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不允许学生产生半点其他问题和想法,造成学生思维得不到任何的发展,甚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上课收获很小。

(2)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机动,不该受教案的束缚,因此,上课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想在什么时候问,就在什么时候问,想问谁就问谁,使课堂提问缺少针对性、实效性。

(3)问题模糊,学生茫然。有的教师不能具体、准确地向学生传达自己所要问的问题,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老师是在让他们回答什么问题,因此课堂表现很茫然,无从回答。

(4)问而不启,启而不发。教师只管提出问题,不能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只等着学生回答,结果是学生要么保持沉默,要么答非所问,即使是点名回答,也无法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5)问题缺乏层次性和艺术性。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问法,效果是不同的,有些教师不思考怎样把一个问题给学生提出来,而是平铺直叙,无法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愿望,也就更不愿意去思考了。有的教师设计问题要么过难,要么过于简单。难了,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太简单,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消极。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2 化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有效性。一节化学课中提问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提问、课间提问、课后提问,即讲授新课前为了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的复习提问;在授课期间为了督促学生集中精神、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帮助教师组织教学进行的督促性提问;授完新课后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接受情况进行的检验性提问。教师能巧妙地进行提问,对上好一节化學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主要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具有启发性。

(2)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对任课教师要求很高,在课前备课中要充分预料到学生可能考虑到的角度。选准提问时机。如在某些实验中出现反常现象,可问学生为何有这些现象?在《钠的化合物》一课中,可设计如下开放性问题:“钠的氧化物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你还想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更多的物理性质?”在教学中应根据提问的内容选择提问方式。

3 化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正确的课堂提问对化学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像一把多功能的钥匙,能启动思维的马达,打开智慧的宝库,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保障。成功的、科学的化学课堂提问在实践中往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1)对疑难点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教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句进行提问,如:在学习同位素时,复习元素的概念时,可问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难点在哪里,学生思考一下,异口同声回答“一类原子”。由此,笔者举出:1H、2H、 3H 和12C、13C、14C的例子,在讲解什么叫一类原子的时候,也“顺手牵羊”地解决了同位素的概念。

(2)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提问。如1mol粒子所含粒子数、阿伏伽德罗常数、0.012kg碳——12所含碳原子数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回顾、整理之前所学知识,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关系,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在学生预习前提问。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预习课文前,先提出一些概括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学习课本知识,提高预习效率。

(4)当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提问。课堂上,当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向这些学生提问,目的是把他们重新转向课堂学习。

(5)对学生分层次提问。由于学生基础、听课反应快慢不同。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提问,综合性强的问题提问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基础性的问题提问思维滞后型的同学,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同学思维得到提高和锻炼,增强学习的信心,也能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6)承上启下式的提问。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再提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既总结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新的问题,达到巩固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目的,为下节课所学内容做好铺垫和准备。古人云“学则须疑”。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有不同的教法,对课堂提问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要取得尚佳的教学效果,还应根据教学要求灵活掌握有关各种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艺术。

9.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九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标准都是不同的,但是从低到高,肯定是层层递进的,循序渐进。因此,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熟悉课程目标,清晰教材目标,清楚单元目标是关键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

一  教师方面:根据学生,制定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一个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实,它的设计,不是单纯从教师,文本的角度出发的。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风格合而成之。所以,教学目标要设立科学,适切。

我们都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差异性,而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差异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繁华城市与普通城市的教育,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由于地理差异,家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已习得的知识,视野的开阔面,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是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影响因素。

去年,笔者聆听了几节我镇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有作文指导课,阅读教学课,语文教学展示课。听完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市区的教师在教学理论上掌握得比郊区教师多点,还是市区的孩子突出的表现成就了老师呢?这个真的很难说。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好,说得具体又生动。老师指导得也相当不错。同是二年级的学生,如果把这堂看图写话拿到我的课堂上,某些说话训练就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所以,适度地降低教学要求,无论是对于我,还是我的孩子们都是有利无裨。太高的要求,学生达不到,教师有一种挫败感,学生也有一种沮丧感,从而双方都失去对教学的信心。

而我们的教学,并不是为了打击学生,也并不是为了拔苗助长,适当的拔高是希望学生能跳起来试一试。是为了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抵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适切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会让你的孩子真实的掌握了他们需要的,想要的知识。而做好这一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全面考虑,合理筛选,科学设计!

二  学生方面:有所侧重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要看优等生的收获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学困生是否也有收获。小学低段语文,注重深层理解还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理解能力除了跟智力,学习有关外,还跟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有关。有些知识,任凭你怎么讲解,若他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若没有成熟,都收效甚微。譬如:人的情感。许多调查表明:那些少年天才虽然在学业上精湛过人,但他们的情感智商似乎十分低下。一个14岁的少年才子,坐在大学爱情课堂里,听着老师讲解着那位失恋之人是如何痛苦,如何悲伤,让学生细细品位字里行间的情感时,对于他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些凄美的文字而已,他走不进作品当中,因为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甚至他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所以让他去深刻体会爱情的滋味,他很苦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进展,不是看他是否和好生最终一同站到起跑线的终点。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起跑线,怎么会同时站到一块呢?而是相对于以前他的未知领域,他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而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了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他加快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再快一点,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为目标。

如果一节课一味地关注学困生,对于教学开展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的教学计划滞留,让你的课堂变得沉闷,让你的心情受挫,对于那些优等生,虽然他们也会有所收获,但是你忽略了他们表现的情感,淡却了他们的学习激情。长此以往,那些平时敢于举手,想要发表自己想法的人就会习惯于安静聆听。我想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我们教育者所期待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呢?

1)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课堂训练与检测,选择互动的学生应有所侧重。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字词的掌握是重点,因此,字词的训练尽多地照顾学困生,多给他锻炼,展示的机会,让他有种成功感,喜悦感,让他保持对语文课堂强烈的学习兴趣。而那些好学生,字词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他们十分想要挑战的项目;而对于朗读方面,应体现一个层次性,先让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读,老师适时点拨,让他有所进步后,再请好同学展示读,这样一来,不仅让差的有了进步,又给好生搭建了一个自如展现的平台。也使整堂课有了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对于那些教学难点,则需要集体的智慧结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究与讨论的兴趣。往往在这个时候,学困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设一个思维过度的阶梯,他们会有畏惧,烦躁,乏味之感。害怕和老师互动,担忧自己被老师抽中,烦躁自己很迷惘。这些情绪在课堂上都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所以在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想要关注那些差生,讨论交流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让他们在小组里,学会倾听,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至少可以让他们有了一丝头绪。会明白一点。而且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也让他学会了与人合作。经过讨论之后的交流,好学生理解的更深更透,而那些学困生也会得到进步。这就是一种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整体有效进程还要顾全大局。在低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能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中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挑挑他们回答,可结果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有的差生答非所问,老师启而不发。折腾了半天,答案还是未见雏形。可是下课时间已经到了。一节课就在教师启发与等待中消磨殆尽。可以说,这不是有效课。所以,要想在一节课,让教学设计顺利地进展下去,顾全大局的意识一定要有,我们的课堂不是个别人的课堂,而是所有学生的课堂,这节课,该要完成的内容还是要完成,个别学困生遇到障碍没关系,我们要换一种方法让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不能因为他们而熟视无睹那一双双渴求,等待知识的眼睛。

三 课堂方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切忌课堂结构的单一性

1)课堂活动应动静交替

课堂活动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整堂课是喧哗的,热闹的,一直像表演某个情景剧那样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堂的确需要活跃的东西出现,但也需要安静的东西在里面交替填充,动静结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有个思维的空间,也让他短暂的注意力有一个分散的时间。一个孩子,要让他整整坐一节课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很难做到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长期处于思维状态中,这是单调枯燥的。所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创设动静皆宜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构思:你这节课,你认为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小朋友静下心来思考的,需要仔细品位的内容,你就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安静思考的时间,当这个问题不能通过个人的读读想想感悟出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降低这个难度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如果继续让他们自己思考下去,他们会感到烦躁,疲惫,不太愿意再次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的再次思考,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应给学生一点点拨,一点提示,也可以换种思考方式改变这种沉重的气息,让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四人一小组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的地方,让他们在合作的,质疑,探究的氛围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增添孩子学习的兴趣,缓和一下课堂的紧张,沉闷的气氛。让孩子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消除因个人不会解决问题的无助与挫败感。二是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还能感受到团结,合作,交流的幸福与成功体验。如今的国际教育提倡的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些观点的提出,真的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深思: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这些能力呢?如何做,学生们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地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些必要的规则呢?我们很容易听见这样的大学毕业心声:“学校跟社会真的是大不相同啊!”“生活真的很累啊!”“与人交往真难啊!”“社会怎么跟学校不一样啊!”……我想这种结果的诞生跟我们教师,教学,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缺失,缺失对孩子未来步入社会生存,合作,交际,沟通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就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该有一种长远教育意识,以小见大的概念,小课堂,大道理,大学问,大益处!做到这样了,教师问心无愧!

2)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新颖化,合理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集中,不分散,也是有效课堂的一个指标。如果学生对于你所谈,所授,所展示的课件,所呈现的方式感到有兴趣,则他们在这节课的收获肯定比较多。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一个适宜的,恰当地呈现方式。譬如在小学语文《人间仙境九寨沟》里,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采取的呈现方式就可多样化:“攀吊”这是一个新词,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猴子攀吊树枝是怎样的呢?然后教师可以随时拿出一个教棒做树枝,让学生演示一下既可。这样一来,既提高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了这个词语,从而达到了积累的作用。当然,一堂课,需要演示的词语不能多,一多就会适得其反。而对于“雪峰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则可以借助画面来感受,当小朋友看到那么高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雄伟,壮观时,他们是多么的惊讶,多么震撼啊!他们会把这样的一种画面深深地印到脑海里。可能我们一时是看不出这些画面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提高,但是待他稍大一些,等基本掌握了语言的表达之后,遇到想象写景时,相信他在调动大脑里储存的材料时,一定会有这一幅画面的闪现。这就是一种素材的积累。而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也需要画面的积累。为什么那么多的作家想要创作,想要激发灵感,不顾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穿越撒哈拉沙漠呢?游览祖国边境西藏呢?因为亲眼所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有了众多的素材,灵感自然会出现。

其次,语文课堂要注意读想,读诵,读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综合

语文课堂,光听,光看,光说是不行的。语文是一种综合素养。以前听别人说:“有的人会写但不会说”,“有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看似合情合理。其实,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是教育的一种欠缺,还是教育的忽视呢?学生欠缺的是什么?教师忽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能扎实抓好学生读、说、听、写每一环节,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展示平台,锻炼他们的机会,提高在众人面前展现的心理素质,还会有这样的局面吗?据我调查:会写的人,但不会说的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1 胆小,在私下和朋友讨论时,很能说。可是一旦站在众人面前,可能说得就会很少。为什么?一方面是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语言组织能力,还没有完全想好。再者就是平时积累有关的信息太少,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忘记已经想好的话。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组织自己想要说的话的能力,理清要表达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一堂课要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把自己读到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组织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肢体的!这种表达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年级特点有所针对地安排进展。如果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你让他把自己读出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不是故意给他设置障碍吗?故意挫败他学习的积极性吗?如果二年级的学生,你还不让他尝试让他写一写,你这就是一种忽视学生表达的需要,低估学生表达的能力。万万不可,到了哪一个年级,我们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跳起来,尝试一下“摘苹果”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长得更快,跳得更高,得到的果实又多又好!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当你吸取了太多的知识,你能在你的生活中,学习中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它,这就是一种外化过程。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不仅外化到那一张张试卷上,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3)  课堂上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

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到位,到点,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进程需要给予他们及时亦或有目的性的滞后评价。而激励,肯定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致勃勃,提高学习兴趣!我们不难发现:经常得到别人肯定与表扬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外向,活泼,开朗,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受老师的表扬的孩子则不是很大胆,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不能肯定答案是否正确,他们往往声音很小。我们还可以从自己身上深深体会到:当你在某一方面干的出色,被别人认可,赞赏的时候,可能成人在表情或肢体上没有孩子那样太大的反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你很开心。也许这种表扬更加激发了你对被别人肯定的这方面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大人的成长需要激励,更何况小孩?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做一个细心的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真诚的鼓励他,肯定他!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表述往往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回答的得体,有的人回答的有灵性,有的人回答的很智慧,有的人回答的很淳朴,有的人回答的很妙!这些答案之中,可能某些说法是不可取,但是语文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特性,灵活的评价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积累生字和词语的主要阶段,他们在表达上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化,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想要做到多样化确实需要动一翻脑筋。如何不重复使用一句表扬语,如何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特别可取之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口头表扬?什么情况下使用书面评价?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的肯定,譬如:眼神的肯定,期待,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身体的靠近,握手,掌声的鼓励等等,这些形式各样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动作或表情,其实,这些给予孩子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做一个有心,有情的语文老师,你的课堂就会心心相印!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使我们师生双方的收益都达到最大化,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企盼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独立体,因此,没有固定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只要你在你的岗位上再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细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执著,多一点钻研,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反思,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比现在的课堂更精彩,更充满教学智慧!而我们的教育也就是在不断的付出中,不断的反思中,滚滚向前!

10.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十

摘要:有效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 策略 技法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的主渠道。

一、提出的问题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课堂提问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应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口提问。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如:在讲工程问题时,经常将工程总量看成一个整体“1”,根据”总工程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式计算,这就是教材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使学生透彻理解,就要根据练习题中的变换、转化设计问题。例:碳厂存有石炭90吨,用甲拖拉机单独运需20小时运完,用乙拖拉机单独运需30小时运完,问两拖拉机同时运,需多少小时运完?同学看完这道题后就会很快列出:这时老师可以继续设问:这样解对吗?为什么?正确的.解法究竟怎样列?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可以加深同学对工程单位“1”的认识,同时也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二、熟悉学生的认知结构,调节提问的范围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要注意生动形象,要注意提问不能太难或太易;要把握教材的内容,举出学生较为熟悉的实例,便于学生较为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了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三、提问也要紧扣知识之间的联系

11.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提问 主观能动 思维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48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实施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适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提供教学反馈,如学生对重点知识、基本技能等的掌握情况;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可以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学相长。

然而,并非任何课堂提问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些低级的、琐碎的、漫无边际的提问,由于目的不明确,关联性低,又单调、陈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些没有层次性,太难或表达繁琐的提问,由于超过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或学生不知所云,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些只提优生,不提差生,或以问代罚式的提问,由于学生会感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不仅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还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可见,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必须明确目标,抓住提问时机,遵循一定的原则,精心设计,为他们探索新知提供平台。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讲究合适的方式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师生课堂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巧妙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若能碰撞出火花,学生就能自发提出问题,这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情,所学的内容出发,采用合理的方式设置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增强提问的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回顾概念时,教师可紧扣教材的重难点直接设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创设一些情境,设置悬念,提出问题;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可通过“设陷阱”、“找错误”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部分提问方式,效果不错。

1.为了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多问一答式提问,有助于记忆、理解相关知识

物理知识的连续性较强,学过的东西,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是能否顺利探究新知。通过提问,常常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补救。若某些现象可以用同一物理原理解释,则可以连续提问多个问题,这种提问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巩固。如①为什么坐在突然启动的汽车上的乘客会往后倒?而突然刹车会向前倾?②为什么用力拍打衣服,能拍掉衣服上的灰尘?③为什么踢出去的足球还能前进?不同的问题,却都是由于具有惯性。这比直接问“惯性的概念是怎样的?”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并加深理解。

2.为了引入新课,设置情境式提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根据学生实际遭遇的困难提出相应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的保障。如关于电能表,可设置如下情境:这个月你家的电费特贵,你若想知道供电局是否算错了,该怎么办?(答:看电表。)电表,你会看吗?学生自然很想知道,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为了培养探究能力,自发式提问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创新品质的具体表现。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求异质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公式或一个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需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创新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物理教学中有句话“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寻找、发现某个生活场景中(如电影院、运动会、爬山、骑自行车等)的物理知识。例如,可给学生布置作业“在厨房发现的物理问题”,然后让他们在课上表述交流。有的说“我听出来了,锅碗瓢盆碰撞发出的声音都不同”;还有不少同学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水碰到热油马上会噼里啪啦乱溅呢?”“我妈妈在切肉前,老喜欢把刀在一根铁棒上摩擦几下,妈妈说这会让刀锋利一点,可我问她这是什么原理,她却回答不上来,老师,您知道吗?”“我想知道为什么电饭锅、电热水壶等用电可以煮熟食物,而油烟机却可以用电吸掉油烟?”虽然受知识水平限制,有些问题他们还不好理解,但是我相信这样一个道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4.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层层深入式提问有助于思维向纵深和广度发展

层层深入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进,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提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难而上的精神,还能建立将物理用于生活的理念。例如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的调光灯”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①你设计的电路应有什么功能?(答:让小灯泡发光,且可以调节其亮度。)②灯泡的亮度跟什么因素有关?(答:灯泡亮度与电流大小有关。)③电流大小与什么有关?(答:电压和电阻。)所以,要改变灯泡的亮度,可以通过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或改变电阻大小,但接在家庭电路中的台灯,其两端电压不易改变,所以主要考虑改变电阻。④那么,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呢?哪种方法的可操作性最强?(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其中长度最容易改变,因为有滑动变阻器。)⑤滑动变阻器应如何准确接入电路中?(答:串联,接线柱一上一下。)至此,便可设计出电路图,挑选需要的器材,连接可调节亮度的台灯的实物电路。接下来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便由学生自己提出。如:“为什么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无论怎么调节滑动变阻器,灯泡亮度都不变?”“为什么我们的一直很亮?”“为什么我们的灯不亮?”这些问题都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分析解决,学生对实际遇到的问题也自然印象深刻。对学习更好的学生还可深入要求:⑴利用合适的器材检查电路的故障是什么,在哪里。⑵设计由不亮到亮连续变化的台灯。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且将解题的难点分解,降低了难度,使他们有信心继续深入研究,设计出更符合生活实际的调光台灯,从而收获成功。

二、课堂提问应遵循一定规律,并处理好三种关系

针对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2.难和易的关系;3.曲与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多数,以点带面

课堂是全班同学共同的课堂,所以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这不是说教师所提的问题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回答,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难易梯度合理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能吸引所有学生都积极思考。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所谓合适的提问对象,也并不是一定要回答得完全正确或多么的完美。即使回答错误,也要对其积极思考和发言给予肯定,并指出回答中不合理之处,引导他往正确方向考虑后再修改答案;若是不够全面的回答,则给予部分肯定后,可以通过提问多位学生将答案补充完整,这样学生会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自豪感。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用心回答问题,使他们感到努力带来的收获,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常听到老师这样说:“现在请某某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就一句话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不管是被叫回答者,还是听者都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在惯性教学中,我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举一些跟惯性有关的日常现象,然后让他选定信得过的同学进行解释。这样既能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能激发其他学生的思维,不至于让他们觉得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听。

2.难易恰当,有科学性

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难,让所有学生都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要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较难的问题,要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例如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时,我们只要求知道其外部磁场,而不深入其内部,若有学生提及,可以课后个别交流。当在通电螺线管周围撒上铁屑,放上小磁针后,应提问“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谁周围的磁场相似?”,切忌简单提问“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是不是与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相似?”这样会使学生不经观察、思考就简单回答。

提问的科学性是指内容的科学性和问题本身叙述的科学性。问题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问题本身叙述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又简练。例如在实验得出“电流与电压关系”后,进行总结时,若只说“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是不科学的,应为“当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首先“导体电阻一定”是后者的前提条件,这在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后,表述结论时都应注意的;其次电流是“通过”导体的,而电压是导体“两端”的。教师在平时提问时也应注意这些,不能因求简而失去了科学性。

3.循循善诱,启发学生

提问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求知,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等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提问形式,使其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式的提问在物理实验课、习题课中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教学中,可先从没有直接测量物质密度的仪器这一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想到用ρ=m/V这一原理间接测量,从而确定实验器材,然后以“如何设计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讨论、完善实验方案。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负责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疑问,让学生积极思考。接着设置一节关于“测量物质密度”的延伸性习题课,围绕“若没有量筒,只有天平,如何测出物质密度?”和“若没有天平,只有量筒,能否测出物质密度?”这两个开拓性较强的问题展开。对于这一知识点,全体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与掌握,都能尽自己努力有所提高。

上一篇:新常态下政府与社会资本公私合作(PPP)模式 苏琴下一篇:手术室接送患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