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心得(精选18篇)
1.《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心得 篇一
如何让教学中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烧锅营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地理 苏文龙
深度学习是一个专业概念,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创造的学习,是从以达成三维目标为目的的学习,走向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学习。深度学习将使学习变成一种生活、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深度学习要由外控学习走向内控学习,由同质化学习走向个性化学习,由传承知识的学习走向创新知识的学习。传统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传承者,而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创新者;传统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而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贡献者。我们都知道,课改的本质最终走向深度学习,深度课改必然要关注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1.1深度学习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因此,如何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以此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实施并深化本国的教育改革,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重点也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探索出更多“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要以深度学习为基础。因此深度学习是新型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和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1.2深度学习是促进学习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学习者个体内在的学习需要才是激发其开展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最稳定的内部动机,因此培养学习者个体的内部动机、发掘其内在的学习需要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深度学习强调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是学习者个体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以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1.3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需要
现如今,人类已经全面跨入一个暂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获取并利用知识来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能力。通过学习,人类可以习得知识、运用知识、创新和共享知识,从而达到发展自我、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目的。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学习化时代”,以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为主的学习能力更是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衡量学习者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的依据,不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数量、达到的学习广度,而是其整合信息来建构个人知识意义并灵活地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深度学习能力。由此看来,深度学习能力是衡量学习者是否学会了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项基本学习能力。
二,深度学习的特征
2.1深度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终身性
.深度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和评价活动等来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概念、建构个人知识意义、发展个人理解能力等。深度学习者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技能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还要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知识理解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自身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深度学习者通常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2.2深度学习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构建和转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学习者不仅要能够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更要能够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并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在完成知识建构后,深度学习者还要在一定的指导下进行变式练习,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以掌握简单技能,更要通过在新的情境中迁移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将一般性的知识技能转化为问题解决技能,以获得高阶能力。
2.3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注重问题的解决
如果不能将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那么学习者的学习就只是简单的复制、机械的记忆、肤浅的理解,仍停留在浅层学习的水平上。因此,要达到深度学习的水平,学习者不仅要在深度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还要在完成知识迁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各种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
三、深度学习的途径
3.1合作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形式之一
专业的合作学习有时候需要分组完成。分组应该使用混合编制,即异质编组;分角色时,要合理分工,让每个组员都能担任不同角色。同时,专业合作学习离不开课堂提问。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会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合作呢?那就是避免概念性问题(瘦问题),多问开放性问题(胖问题)。比如,如果教师直接问“中东地区沙漠广布,水资源状况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很难让学生有讨论的欲望,因为沙漠地区本身就水资源匮乏,这样的问题缺乏讨论价值。可以试着将这个问题变化一下“假如你去中东旅行,满大街都是豪车,洋楼,那么你从外观上怎么一眼看出谁家最有钱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会有很多种想法,最终引出看谁家的绿色植物多,从而得出中东水资源匮乏,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另外,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学会倾听。一个好教师一定要听到每个学生的声音和想法。除了听到学生说出来的,还要推想到学生没有说出来的,如果你做到了这些,就会发现原来学习这么复杂,原来倾听这么细腻。最后,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还要重视评价,进行小组评价时,不能只评价成绩,还应该评价学生能否与他人形成有效合作。
3.2、反思性学习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反思性学习贯穿于深度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被认为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实现并促进深度学习,特别是如何通过反思来支持和促进深度学习,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根据反思活动所处的深度学习阶段,可将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活动分为课前反思、课堂反思以及课后反思。
3.2.1.课前预习与反思
“课前预习情况自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预习情况及学习态度的调查反馈,分为知识问答部分和态度调查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用来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事实性知识、简单概念的掌握情况,而第二部分则是用来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兴趣、感觉及认识等。
3.2.2.课堂反思与探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发现冲突产生的原因、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生成消除冲突的方案。可概括为“冲突—反思—生成”模式,该模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活动,还能够促使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例如,在“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那么学生可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并不会太深入。如果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思考:“日本人说钓鱼岛是日本的,而我们都知道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假如让你去和日本人辩论,你怎么证明钓鱼岛是我国的呢?”这样学生就能够自然地进入反思状态,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能够反思课堂学习结果,梳理所学知识技能,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补救薄弱环节。
3.2.3课后反思
在整个章节的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填写“课后自我评价表”,要根据实验设计来引导学生幵展反思活动,完成作品创作和书面测验,并对学生作品创作成绩和书面测验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让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活动过程及结果的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建构创造、迁移应用,达成了深度学习的知识目标,从而实现促进相关技能的发展提升、迁移应用和问题解决,达成了深度学习的技能的目标,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2.《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心得 篇二
在教学《宋庆龄的故居》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就坚持儿童立场,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找段落的中心句,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变化。
【教学设计】
一、扣题质疑,激发兴趣
1.(板书)樟树,会读吗?
请你读。能像他一样读吗?你来读。认识吗?南京的樟树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配乐出示樟树图片)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对南京樟树的印象。谁还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呢?
设计意图:这儿的一个词和一句话,是个有梯度的设计,我们的课堂不是优等生的课堂,在课堂上,我们更要关注中差生,给他们平台,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也是对学生预习的一个检查。
2.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板书完整:宋庆龄故居的)一起读课题。
读了课题,联系我们刚才的对话,你有什么问题?你真会提问,你们的提问老师在预习单中也见到,真棒。是的,樟树随处可见,极其普通,为什么作者偏偏要介绍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让我们捧起书,走进课文,一起欣赏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设计意图:善于“问”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会问,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一种探究学习的欲望。这种学生自己质疑、解惑的学习,才是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
二、检查预习、学会概括
1. 看了你们的预习作业,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好厉害,字音找得真准,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用你们优美的嗓音把这些词语读出来。
2. 这课生字并不多,这些词语你认识吗?读得真好,谁还想来读读,一起读。粗壮稠密瞻仰崇敬繁衍后代舍不得蓬蓬勃勃四季常青
3. 看了同学们的预习单,发现我们班同学的书写真是漂亮。请看一看,这位同学的,这课中有4个左右结构的字,怎样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呢?3个左窄右宽,一个左右均等的字,注意区分好位置。
4. 你们预习得真棒,课文是不是也读得棒棒的?把你读得最好的一段展示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又巩固了基础知识。现在有部分老师认为,学生已经预习了,生字词的教学、课文朗读理应课前完成,把课堂上的时间都省下来进行阅读教学。学生的预习真的把这些都解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好学生可能很好地解决了,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并不牢,所以站在儿童的立场,让学生在课堂上踏实地学好字词教学仍然是不可少的环节。
5. 读得真好,你能试着用刚刚读的几个词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6. 预习单中有这个问题:
文章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哪几个方面?现在能把你们的预习结果告诉我吗?生答:外形、蓬蓬勃勃、香气、永久保持……师:同学们答得都很好,你能用“不仅……而且……”把这两方面连起来说一说吗?这也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3~4年级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3~4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而概括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这儿的设计就是要交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坚持儿童立场,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对文章进行概括。
三、品读语言、学找段意
1. 谁来读读这个词:舍不得
文章中,谁舍不得?舍不得什么?这是怎样的樟树?为什么舍不得呢?
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 品读樟树外形之美
宋庆龄如此舍不得的樟树是怎样的?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这一段,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段意。“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
如此有生机的樟树难怪宋庆龄舍不得?请把这份浓浓的不舍之情读出来。
3. 品读樟树品质之美
(1)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因为这两棵樟树香气永久保持。这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呀?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试着找出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出示:而樟树本身就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看,文章中的中心段,可以在开头,可以在结尾,也可以在段落的中间。
请问这句作为主要内容概括时有没有点别扭呀?是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可以对文中句子进行适当的修改来概括意思,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2)了解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后,我们再来看看,这种香气怎样永久保持的?重点抓住:
①“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说话训练: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怎样?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怎样?
当它蓬蓬勃勃的时候,怎样?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生接)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接)
只要这木质永久存在,……(生接)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这可贵这处就是?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相机指导朗读。
②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3)小结:这两棵樟树不仅蓬蓬勃勃,充满生机,而且具有可贵的品质,难怪宋庆龄不肯搬家,说——
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齐读,读出留念之情。试着背诵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走向部分,在教学中,我抓“舍不得”这个词语进行教学,贯穿全文。让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到底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小声朗读第4、5自然段后,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学生很快找到第4自然段在最后一句话,第5自然段却在段落的中间。同样是中心句,却在段落的不同位置,很多学生不敢找,教学后让学生明白,中心句可以在段落的开头,可以在段落的中间,也可以在段落的结尾,主要看的是它是否能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四、再次质疑,留下悬念
樟树蓬蓬勃勃,有香气、拒虫,可是课题却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想问的?生质疑: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是呀?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回去搜集宋庆龄的资料,下节课来讨论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的两课时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第一课时的结束还要为第二课时留下伏笔,就是我们常说的“关上第一课时的门,要打开第二课时的窗”。这扇窗最好让学生自己打开,让学生有感而发,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课外。我们应时刻以学生文本,坚持儿童立场,让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使其真正发生。
3.让学习真正发生 篇三
2016年3月27日,第11届“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分区赛在徐州市睢宁菁华学校拉开帷幕。本届主题为“让学习真正发生”。分区赛持续54天,历届最长;承办地覆盖江苏13个县市区,历届最广;300余所学校呈现了320余节展评课,历届最多。
活动期间,来自不同地区的优秀教师聚在一起观摩教学,交流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锋,传递着他们教育改革的信念和决心,展现了江苏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思想和最新教育理念。
本期暑期专刊精心挑选了其中的18个课例,邀请部分教师结合课例呈现他们对“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理解,也邀请了特级教师对相关课例进行点评及同构,深入反思课堂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
4.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篇四
姓名:黎应秀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和忽略导致了教学活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 兴趣 主动 学习探索.参与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是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与学,师与生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偏差。学生的头脑被看作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仓库”。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和忽略导致了教学活动的种种弊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就是说,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谈不上主体的发展。而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授人以鱼,饱餐一顿,授人以渔,却可受用一生。”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的驱动给学生以学习的原动力,促使他们爱学习,从而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学生对知识感到 索然无味,不可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冷冉在《谈情知教学》一文中讲得十分清楚:“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有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真切的情绪感受,受到‘美’的陶冶。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有没有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根本前提,”兴趣是少年儿童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少年儿童主动探索知识面的心理基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如在新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当中,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可讲每一个学生都喜爱的动画《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正走得口干,路过一片瓜地,八戒迫不及待地想跑去摘西瓜吃。唐僧说:“想吃瓜可以,我得考考你们。”“你说!你说!”徒弟们七嘴八舌答道,“那摘8个瓜,我们4个人平均每人吃几个?”唐僧问。“2个”徒儿们答道。“那摘4个,平均每人吃几个?”“1个”徒儿美滋滋地答道。心想,这下有西瓜吃了。“现在只摘两个瓜,平均每人吃多少个?”“半个,半个”“半个”用数字如何表示?这下,徒弟们都傻眼了。是呀!“半个”用数字如何表示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别急,上了今天这堂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时,同学们都迫切地想知道答案,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数学课堂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性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下,投入教学活动,并在学习和创造过程中体验到充分的快感和乐趣,也因此热爱自己的老师,迷恋老师所授的课程。
二、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教学进行得是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信息在师生间交流与反馈是否顺畅、及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一改过去那种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多给学生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要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地思考、探索与实践的空间。
1.让学生多说,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地运用知识,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教给学生解题的窍门、绝招,结果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熟练地灵活运用知识。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我们教师讲完新授知识后,尤其是难懂的应用题,应让学生多说解题思路,先个别说,再同组说,人人说,多给学生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在发言中思维得到训练,并逐步提高解题说理能力。学生有了说的机会,必然会注意听,认真想,主体主动参与使教学活动亲切、和谐、轻松、自然。
2.让学生多动手。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有助于枯燥的概念、算理等知识的理解,教师一定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如低年级的进位加退位减,倍数关系的理解,都可借助小棒的操作,几何图形的认识,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的认识等许多知识都应该让学生亲自用实物操作并从中获取新知。例如,讲圆柱的认识时,学生可以用自带的工具,圆柱形的药瓶、饮料灌等,把可代表圆柱体侧面积的商标纸取下并剪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它的长与宽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兴趣很高,不但顺利地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了什么图形,还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能得到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动中求知,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教给了学生一种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这样的学习活泼、轻松,学生很乐于接受。
3.让学生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脉博,把学生吸引到参与问疑解题过程中,并使学生在参与思考过程中,学生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锻炼思维、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例如,在学完倒数后,让学生讨论,任何数都有倒数吗?学生立刻展开激烈的讨论,都用所学知识证明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动脑筋,遇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做题总能有根据,教学中提出问题的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与讨论时间,问题讨论出结果这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4.多给练习时间。练习是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发展、深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每节课,应使每位学生都有练习机会,习题设计要有层次,除全班学生必做的基本题外,还要出一些适合优等生的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提高,还可设置手势题,这样的题反馈及时,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练习题型要多样,难易要适度、重点突出,学生通过十多分钟的练习,应能掌握本课所学重点为宜。
三、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让学生从“学会”变“爱学”“会学”让教师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成为互相交流的参与者,在学生尝试学习初期,教师的指点应详细一些,明确一些,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后,再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学习。看书质疑,让学生掌握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每堂课讲完,应留给学生一定看书时间,并给学生提供质疑解疑的机会,教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进行有意识的学法引导,日积月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逐步形成。
5.我真正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身为南平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围绕闽北发展主动融入、主动参与“南平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活动,紧紧围绕本职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着力解决实际工作和具体问题,在服务大局上做文章,在为民解困上求实效,在闽北发展上作贡献。努力实现重点工作有创新、难点工作有突破,整体工作上水平。着力营造勤奋工作,积极进取、奋勇争先,热情服务、团结务实、诚信高效的实践活动,切实解决机关作风中存在的“等、靠、要、拖、”和“混、懒、冷、松”问题,围绕环境抓作风,围绕形象抓作风,围绕发展抓作风,进一步完善效能建设,加快服务规范化建设,简化办事程序,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实现开展“南平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本职工作业务的两促进、两不误,达到两提高。
“南平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的关键是机关工作人员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闽北”精神,牢固树立良好学风,在实际工作中争做践行开展“南平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率,践行开展“南平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明辨是非,何为是,何为非,是摆在南平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面前的重大考验。当海峡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和利益受到挑战时,大公无私、爱岗敬业、勇往直前者为“是”,假公济私、办事拖拉、畏缩不前者为“非”;当名利诱惑时,嗤之以鼻者为“是”,同流合污者为“非”;当社会价值观混乱时,坚守“南平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者为“是”,迷失“南平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为“非”。
6.活动,让品德学习真实发生 篇六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德育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灌输式的课程落实方式仍是当前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品德知识,学习没有真实发生,更别谈将品德知识付诸于生活实践之中,以致学生参与社会、干预生活、学会做人的品德行为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近年来,笔者尝试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实践,让品德学习实践真实发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拟以《尝尝苦滋味》一课教学为例,与同仁切磋探讨。
一、调查活动:基于教材的前置性学习
《尝尝苦滋味》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3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超越逆境。从教材教学资源内容来看,既有身边父母的案例、名人的故事,也有对品德知识的思辨引领,若就教材进行“条分缕析地教”,在有限的课时中,也有着较强的学习密度。但文本中简洁的案例故事,引导式的思辨能否唤醒学生的品德意识,引发心灵共鸣,促进品德行为的矫正与提升,真的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品德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获取品德知识的浅表层面,更重要的是构建价值观,用价值的形成去促进行为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因此,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策划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事件,感知生活,体验成长,是品德课堂教学的前奏,更是课程目标得以落实的保障。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笔者策划了这样的调查任务。
1.与身边熟悉的人交谈,了解他(她)曾经历了什么样的困苦与挫折,是如何面对的,这些困难和挫折对他(她)的生活、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2.阅读名人成长故事,了解名人成长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是如何克服的。
不论是“交谈”,还是“阅读”,这两种任务式的学习,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品德修养的强化过程。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前置性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目标的明确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为课堂的学习交流做好知识的储备与情感的铺垫。
二、思辨活动:基于课堂的体验性学习
一堂好的品德?n,理应呈现“教师导学导思,学生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经历“真实学习”的过程,即以“兴趣”为起点,以“方法”为原点,以“思维”为力点,以“元认知”为远点。适宜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多元的,如何选取符合教材、适合学生、有助于课程目标落实的活动方式,需要进行思考。品德课程是一门思想学科,也是一门行为学科,不管哪种“活动”,最终都要回归于学生思维提升的这一着力点上来。
《尝尝苦的滋味》着眼于“自我”情感与体验的“两种心境”,是解决学生对待积极与消极两种心理状态的教学凭借。课时内容中的四大版块呈现的是学习能力的四个层面,即感受、理解、发现、体验。品德教学即是编者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更是搭建学生与生活实践对话桥梁的过程。任何的学习过程都是学习、思维、行动的统一体。因此,策划思辨活动,使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让课堂有情趣,有思考,让学生的生命有成长,学生的行动才有方向,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
教学中笔者策划了一次“趾笔挥舞”的奇特写字体验,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困难与挫折,在体验中思辨态度与结果的关系,真正品味“健康的幸福”“毅力的价值”。“趾笔挥舞”即是用脚趾夹着笔在纸上写字。活动前,笔者请学生思考:“如果哪一天,我们意外地失去了双手,将如何写字?”紧接着,让学生用脚趾夹笔写字,并畅谈体会,思考是放弃写字还是练习写字,最后展示媒体报道的各种书写奇人,引导学生要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
当然,课堂中的活动只是一个载体,一种教学的形式,是学生亲历成长的一个过程;通过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辨,对自我的思辨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深度,才能促进价值观形成。
三、展示活动:基于发展的交互性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个性不同,认识不同,成长历程不同,品德行为素养自然不同。品德课程的“开放性”决定着教育渠道的多元化,综观当前品德教育,课堂“说时会”生活“行则变”的现象层出不穷,教师“屡教屡败,屡败屡教”。究其原因,缺少的是课后的教育成果展示。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品德素养的形成,尤其重要的是从课堂学习向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扩展,然后再回归课堂的“学习―实践―再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达成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实践砥砺。因此,创设学生成果展示活动,建立“交互性”学习机制,理应成为品德课程的教学方式之一。唯有如此,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才不会断层。如何策划展示活动?针对《尝尝苦滋味》一课,以下三种形式可以借鉴。
1.故事交流会。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或亲身经历的故事,在班会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交流时注重自己的体验、见解、收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故事写成文字并配上图片以专栏的形式进行再交流。
2.图文展版。借鉴微信朋友圈方式,图文结合,展示学生在生活中克服困难、抗挫经历的图片并配以学生个人感言,利用班级展板或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宣传、评比。
3.“最美”人物评选。教育的最终归宿要回到“人”身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育教育的最佳方式也是“有样可学”。开展“最美”人物评选活动,是对一个阶段学生品行目标的评价,是总结,更是鼓励。
“交互性”学习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学习方式。各种展示活动,是一种警醒,也是一种鞭策、激励,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品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日积月累、不断成长的过程。多元的活动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真实学习的有效路径,更是检验学习收获,促进行为提升的有效形式。把握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品德素养方能得到有效提升。
7.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篇七
首先,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课堂发生的变化, 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灵活运用。它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变“教”堂为“学”堂,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是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实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再则, 教学流程变得更加通畅自如, 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像更加浓郁, 老师似乎显得更加从容淡定、“清闲自在”……
事实果真如此吗?透过展示课堂表面的“繁荣”, 我们不难发现:
1.教师的尴尬位置。曾有一位语文教育专家在全国性语文教研会议上说:“语文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巴”, “能不多讲的要少讲, 能少讲的要不讲”。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应是学生学习的园地, 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们的共识。但是, “封住嘴巴”“不能讲话”的语文教师到底应该站在课堂教学的什么位置?究竟要起到什么作用?怎样起到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内容都是在教师课前准备的学案规定范围内按部就班进行的, 学生表演得再精彩也不过是个提线的木偶, 线还是紧紧攥在老师事先准备的学案中——这是一些“高明”教师所采用的遥控式管理, 遥控的科学性操纵着表演的人文性。另一种形式是放羊式教学:学案上列举几个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把经典课文当作阅读理解来完成, 展示的结果只重答案, 不问答案从何而来 (是独立思考, 还是合作讨论的结果?抑或是从学习资料中抄袭而来?) ;只看结论, 不管它的学习过程 (思考问题时, 有没有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是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 还是查找学习资料?) ;只讲知识, 不论方法……在课堂展示活动中, 学生往往不需要老师的搭台架梯、启发引导, 就能把问题讲解得透彻明白、表演得精彩完美。我们在感叹学生的能力非凡、训练有素之时, 是否想到:问题都能如此完美地解决, 还用学生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进行展示?学生们的能力如此非凡, 俨然一个个“小老师”, 真正的老师应站在课堂教学的什么位置?学生真的能取代老师的地位?起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由一个极端 (只有教, 没有学——满堂灌) 走向另一个极端 (没有教, 只有“学”——表演展示) ?值得我们深思!
2.有了老师精心准备的学案,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凭依的蓝本, 课堂展示有了活动的规划图;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出现, 课堂教学没有了悬念, 没有了激情, 没有了智慧的生成和思想的碰撞……我一直以为, 语文教学就像写作过程, 不同教师上课就是不同风格的作家在写作:有的擅长写小说, 悬念丛生, 情节曲折, 故事生动, 引人入胜;有的善于写散文, 情真意切, 文思泉涌, 妙笔生花, 行云流水, 娓娓而谈;有的专好写议论文, 谈古论今, 激情澎湃, 汪洋恣肆, 纵横捭阖, 收放自如……文似看山不喜平, 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都是千人一面的自主学习课, 都是千篇一律的活动展示课, 那么哪里还用苦苦追寻语文教学的恒久魅力?哪里还用孜孜以求去探究语文教学的艺术?如鲁迅《藤野先生》:“ (清国留学生) 还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对“标致”一词的理解, 可以作为一道阅读理解题列在学案中, 活动展示时学生都能极其流畅说出正确的答案 (查找资料) 。但答案如何通过思考得出?很多学生, 包括许多老师都不甚了然, 不得而知。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要求学生列举出与“标致”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 学生举出美丽、漂亮、俊俏、丑陋、难看、恶心等等;然后再讨论句中的“标致”作何理解时, 学生自然就能轻松理解其意, 并能准确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如果不做这样的深究与探讨, 即使答案不是由教师灌输而来, 是从学生的口中说出, 表面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是结果还是一样, 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3.这样的“活动展示”教学, 教师真的教得如此轻松?学生学得如此快乐?表面上如此, 课堂上如此, 但平时呢?课前课后呢?据我所知, 教师每节课前准备学案就得做足功夫:收集资料, 选择习题, 打印分发;学生每天得疲于奔命应付每一学科的学案习题、进行没完没了地预习复习;课后, 教师要收齐批改, 整理反馈, 重点评讲, 讲完还得收上来, 以备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教师平常还得备课、研究学生、批改作业……如果每一节课、每一天都是如此, 不论对于学生, 还是对于老师, 增效减负都是一种奢望!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展示, 灵魂在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不能只是预设学案的静态展示, 更要关注语文学习的动态生成。语文课堂教学, 不能只倾向于“精英”教育, 拽着学生的思路飞跑, 而应面向全体, 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展示课, 不应只是精英学生表演的舞台, 要求每位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个性展示;参与和展示的不应只是学生的身体, 不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热闹形式,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智慧与精神, 要求灵魂在场, 让生命飞扬!
2.对话共生, 教学相长。以前的语文教学, 不见学生的“学”, 只见教师的“教”——满堂灌或满堂问;现在, 则只见学生的“学”——表演、展示, 不见教师的教。如何做到“教”“学”相长?对话共生!不是老师教、学生学, 也不是学生学、老师看, 而是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提高, 一起进步!语文课, 不仅要展示学生的个性, 也要上出教师的风采:教师不只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更是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对话共生, 才能教学相长!
3.自主合作, 学做主人。语文课堂学习, 不仅要让学生动手,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课堂教学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 变“教”堂为“学”堂;更要让学生动脑, 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意识。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课堂学习才能“活”起来, 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好”起来, 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学习更加有效、实效、高效!
8.三“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篇八
【关键词】学生;学习;学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18-04
【作者简介】刘金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江苏泰兴,2254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对象。
“让学习真正发生”是2016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的主题。担任了本次展评活动苏州分赛区语文组的评委组长,这就逼着我去寻求“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内涵、实质,即究竟怎样的课堂才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呢?“让学习真正发生”应有哪些关键性的因素呢?应该用什么样标准来衡量是否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呢?
通过思考,以及与几位评委的讨论,最终明确,“让学习真正发生”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学生、学习、学堂。只有以学生、学习、学堂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课堂才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学生、学习、学堂之三“学”,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有缺陷的,有问题的,值得商榷的,有待改进与提高的课堂。
一、学生
课堂为了谁?课改为了谁?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不用思考,都会脱口而出——学生。确实,这个答案不算错。许多专家、专著都是这么回答的。但我以为,此答案,却不够精准。精准的答案应该是——每一位学生。
两个答案有何区别?不仅是多了“每一位”的问题,更是体现了不同的课改观、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试看我们的课堂,确实学生似乎都坐在课堂上,都在课堂上看书、实践,但是不是每一个真的都在学习呢?显然不是。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句话,谁都会说。但这里的学生应该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每一个学生走进课堂都是“奠基未来”的,都是“成就梦想”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各自不同特征,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成长的潜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所有学生进行施教呢?
课堂真有这种现象吗?你只要观察一种现象,看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就可知晓。
“同学们,这道题谁会回答呢?请回答的同学举手。”于是有几个学生举手了。
教师接下来怎么办的呢?
“好,下面请你来回答。”你是谁?还不是那几个举手的学生?
在回答正确之后,教师又怎么办的呢?
“说得不错,确实是这样。大家现在都懂了吗?”有时,教师偶尔问几个未举手的学生,也偶尔进行总结,但绝对不会提问所有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倒数的绝对的“差生”。
……
以上现象几乎出现在我们所有的课堂上,这样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课堂吗?怎能说不是?但是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吗?显然不是——为什么只是让尖子生来回答问题?为什么不能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举手只是“会”与“不会”的一个区别,但并不是让教师眼中只有举手的学生呀!相反,学生已经会了,还要让他们回答干什么呢?是让优者更优吗?是“锦上添花”吗?显然不对。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使差者变好,使优者更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与提升。那么,这要如何做到?学生不会又如何让学生回答呢?这确实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
1.改变提出问题的方法。
“同学们,这道题有哪些同学不会呢?请不会的同学举手。”这就将不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推向了课堂教学的前沿,“逼”着每一个“不会的同学”去思考问题——如果不会,那就要举手。换言之,如果会了,就不必举手。如果有学生弄虚作假呢?不要紧,让实际不会的举手的学生来回答——从而进行课堂教育——我们必须由课堂教学上升到课堂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去追求“真善美”,做一个真实的人,求善的人,追美的人。
确实,课堂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没有问题,没有错误,没有偏离,没有意外,课堂何来的精彩?问题和错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没有问题的暴露,就没有问题的解决,就没有课堂的高效。
2.改变问题的解决方式。
问题暴露了,必须解决。怎么解决,也考验着教师。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特别是让“不举手”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来帮助“举手”的有问题的学生,即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进行解决。
“同学们,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请会的同学帮助解决,谁来?”这就把解决问题的“球”踢给了“不举手”的学生。这对于“不举手”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对问题解答的验证——我是不是真的能够正确解决呢?同时,又是对自己学业的一种提升——“金字塔”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掌握方式。
如此,“培尖补差”“面向每一个”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对象——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一命题才可能得到验证——不能让所有人学习的课堂绝不是真正让学生学习的课堂。
从“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对象——“每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李文婷老师执教的《爱莲说》一课,我们欣喜地看到,李老师在课堂上能够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施教,如在第二个环节“读具慧眼”中,先让有问题的学生读文章,之后让其他学生指出问题、纠正问题,给予帮助,再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问题究竟出在何处,既暴露了真实的问题,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既面向了后进生教学,也发挥了优等生的作用,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进步与成长。
二、学习
学生到课堂里是干什么的?这又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了。——当然是“学习”的。这是我们大家给予的共同答案。
确实,是学习的。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呢?真正的学习需要注意什么呢?
1.真正的学习要有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就是学习的方向。爱因斯坦说过:“当方向错误时,前进就意味着倒退。”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有目标,但目标的呈现却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我们以为,目标应该是显性的,应该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让学习有的放矢。隐性地呈现教学目标,由教师把握,学生不知在干什么,只是被动应付,缺少主动求索。
2.真正的学习要有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就是学习的方法。学生毕竟是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阶段,对于何种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还不够明确与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引领——提供最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而让学习更有成效。现在有一种现象,教师经常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看似是对学生的尊重,是民主教学,实质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的,事实上,好多学生就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落后。
3.真正的学习要有学习形式。
因学科不同、课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学习形式。语文学科,以读书、看书、思考为主,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式来求得学习的进步;数学学科,以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为主,通过做题来理解、把握、应用公理、定理;……学习绝不是表演、展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4.真正的学习要有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只有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只有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自主学习是根本,合作学习是辅助。自主学习暴露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课堂学习一开始不应该是合作学习、自我展示,如果没有对问题的自我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探究,合作和展示就只是一种表演,就没有实在的意义与价值,只是在形式上做了文章,而没有在质上做文章,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5.真正的学习要有学习结果。
课堂上,教师想了很多办法让课堂变得热闹、变得丰富多彩,环节多多,动作不断,多媒体应用也层出不穷,让听者眼花缭乱。这样的课堂,确实是花了心思、动了脑筋的。但课堂最根本的目的不是教师设计的展示,而是学生学习的成效。前面所讲,系浅层学习,是通过声、像、形来让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是最简单也是最易让学生遗忘的。而要有成效,其根本就是深度学习。只有建立在充分思想、思维、思考、思辨基础之上的学习才是深度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学习才是有意义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思想、思维、思考、思辨的内隐活动——这是真正学习的前提。
如用以上“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行为——学习来看李文婷老师执教的《爱莲说》一课,我们同样高兴地看到,李老师的课堂还是很有特色的:其课堂有交流,但交流前都能够让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如“既然作者如此爱莲,为何还要提及菊和牡丹?我们不妨删去文中有关‘菊与‘牡丹的相关语句,诵读比较分析作者的用意,看能不能‘读出心裁?”教者没有立即让学生回答,而是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独立思考之后,教师并没有让尖子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结合文章具体的文字,作者所处背景等等进行作答,最终让学生对问题获得深刻的理解。
再如,课堂学习目标定为两点:一是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二是诵读品味文言词句,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这抓住了本文的体裁特点,同时突出了“荷”的特点,也切合了文言文的特点——诵读为主,三者的结合,使目标具体而科学。整个课堂设计的程序也是经过精心考虑与策划的,六大程序:“读诗创境”—“读具慧眼”—“读出心裁”—“读人缘说”—“读问悟叹”—“读文涤怀”,既符合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程序,也符合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程序。总之,李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形式多样、方式科学、结果喜人。原因之一,就是真正把握住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行为——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肤浅的、形式的学习。
三、学堂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在哪里呢?显然,是在“课堂”,即我们所说的“学堂”。尽管学生学习的场所很多,但作为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其主要的学习场所还是在“课堂”之中——只有课堂之中的学习才能确保“让学习真正发生”。换言之,“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渠道不在课前。
现在,很多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的本职学习移植到课前,让学生进行课前“前置性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本质上讲,先预学一遍总是好的。但课前“前置性学习”存在着几个根本的问题,导致效果不佳。
一是真实性的问题。课前“前置性学习”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学习。而如果是“虚假”的“前置性学习”就是对“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彻底否定,就不仅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也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素质、素养的形成。
二是时间性的问题。所有的学习都是需要时间的,特别是真正的学习,没有时间的保证,学习就是浮光掠影。同样,课前“前置性学习”也是应该需要时间的。但实际上,学生课前并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前置性学习”。
三是兴趣性的问题。学生要有真正的学习,就必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内需”之于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是自己发自内心的需要,哪有不真正学习呢?而要形成“内需”,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陌生化的学习,即事先并不知学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策略是什么,对所学知识处于一种陌生状态。——其实,也并非完全的“陌生”,“陌生”是建立在先前熟悉的基础之上的新的发展点,“陌生”只是相对的“陌生”。显然,课前“前置性学习”让学习早就有了准备,对学习不再“陌生”。
四是效率性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负效、无效的现象,最终实现课堂的优效、高效。事实上,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只有放在课堂上的学习,才是最有效果的。而如果是在课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问题就会不断出现,效率就会大为降低。
如果以学生学习时间与场所来看李文婷老师课堂教学展评课《爱莲说》,这倒是有一点缺憾了。教师让学生进行了课前“前置性学习”——“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初步预习了课文,自我感觉掌握情况如何?”——如果学生真正进行了“预习”的话,倒也无妨,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表现并不见佳——没有很好地发现漏的字、错的字,也没有很准确地解出相关的字词,更没有深入地剖析出相关的内涵与意义来,很多都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结论的,并不是自己最为深刻的理解。事实上,我看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很多学生虽然做了,但更多的是参考书、资料的翻版、引录,并不是自己的思考。如此说来,这一节课在此核心词上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学生”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对象,没有对象一切枉然。然这对象不是少数、不是多数、不是绝大多数,而是“每一个”,因为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只有“心中有生”“目中有人”,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每一个”都得到体现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学生的“成长”才会发生。
“学习”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行动,没有行动一切徒然。这种学习不是表象的、形式的、肤浅的,而是切合学情的、学科的、学段的,是以“目标”为导向,以“方法”为路径,以“思维”为基础,以“时间”为保证,以“规律”为保证的。无此,“让学习真正发生”就会虚无缥缈,成为空中楼阁。
“学堂”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发生地点,也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发生时间。唯有于“学堂”之中的“学习”,才能保证学生学习足够的“真实”与“高效”,而“真实”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根本之所在,“高效”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目标之所在。“学堂”中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业负担的应有之举。
如何实现上述三“学”呢?教师之“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教师的“教”,“学”就会方向不明、方法不对、方式不清。自然,学生的学习就不会“真正发生”。有些学校提出的所谓“无师课堂”,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伪命题”——教学、教学,既需要学,也需要教;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缺少了哪一方的行为,“教学”都是不完备的。而三“学”之“学”的体现,必须在教师“教”下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与实现,即“让学习真正发生”离不开教师的“教”。
但如何进行教师之“教”,以“让学习真正发生”呢?我们以为,教师之“教”绝不是简单地讲、说、演示、示范、解答;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之“传”,“授业”之“授”,“解惑”之“解”。因为这样的“教”说到底,还是一种“灌输”。作为现代意义的教师之“教”应该是一种引领、引导、引发。引领: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引领自主学习的方向(学习目标)、方法(学习指导),让学生明确课堂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自主学习中。引导: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引导合作学习的问题、方式、方法、结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切实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合作学习中。引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学习指导、学习生成,将“思维”贯穿课堂始终,不断引发学生深入探究,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探究学习中。
李文婷老师在课堂教学展评课《爱莲说》的说课环节时,强调“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显见,李老师是理解教师之“教”道的,是想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其引领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是靠实的,是从本堂课的实际出发的。但在其后的相关合作学习中,却显然有些匆促。问题出现了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这本是很好的,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但遗憾的是,教者却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也没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其间,导致好多学生变成“听众”“看客”。而事实上,由于研讨不深,学生回答时,都是单个的自我理解,却没有“小组”的理解,好多的答案不是从学生嘴里得出来的,却是从教师嘴里出来的。如此,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缺少了深度与价值。
9.《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心得 篇九
窦桂梅老师《阿长与<山海经>》一课,让“学”真正发生了,这样充满思考、智慧、灵性的学习是怎样达成的呢?
01
把话筒给学生,把话语给学生。
课堂给学生的舞台,可以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前面,窦老师让一个学生足足汇报了好几分钟,让她不停地说,甚至无话可说时充当主持人去问其他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这个开头,让整堂课的学生感受到了“我要说话”、“轮到我说时,我要多说一点”、“这课就是要多说”。这简直犹如魔法,接下来,我们看到了话筒始终在学生手里,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解释是学生提出的,文本是学生解读汇报的。妙语连珠、思维碰撞、你来我往、沉浸投入,这不是被迫式发言,这是学生想要滔滔不觉地说,想要展示说,这就是真正的“学”。
02
极丰富文化元素点燃学习。
板书采用坐标轴形式,跟阿长有关的事件,让分正负两极,这一下引燃了学生的思考,提出了很多疑问。这丰富的板书,随着课堂不断变化,都是学生思考的点滴。窦老师《葡萄沟》一课,也是板书结合简笔画、文本,形成了一幅画。鲁迅的背景文化巧妙溶于其间,再加上音乐、故事演绎,课堂是极其丰富的。正是这些点燃了六年级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不怕丰富,就怕浅显。
03
“教”好,自然“学”好。
10.让员工跑起来--学习心得 篇十
工作中,若要真正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员工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方法很多:
1、情感激励
员工都希望得到领导的关心和喜爱,做员工的兄长和朋友,以诚相待,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生活顾问,在员工生活中碰到困难时,主动给其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方便。
2、表扬激励
(1)当员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适当进行表扬与奖励;
(2)把员工取得的成绩适当进行渲染,扩大影响,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3)让他承担更多的责任。
3、培训激励
根据实际情况,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员工能够清楚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4、行为激励
身教重于言教,自身模范带头作用对员工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对员工的激励,实质上就是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来满足员工的需要,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而不仅仅是依令行事,从而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和服务理念,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企业共建 “双赢”关系:让我们共同创造,我信任你,我尊重你,我们共享成果。
设备科
张辉
11.以学定教,让学习真正发生 篇十一
始于“错误”的纠错教学
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很多老师不太注重字词教学,简单地读一读就过了。其实在中高年级的课文中依然会出现很多学生容易读错、写错,容易混淆的字词。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应该把这些错误进行归因,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把字词的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在《最后一头战象》的预习检查中,笔者发现了很多关于字词的错误,于是进行了分類,易错音:嘎羧、摩挲、象冢;易错字:日寇(“寇”字下面的“元”字里写成“支”)、暴燥(躁)、吭(亢)奋。显而易见,这些错别字大都是学生受原有形近字的影响,从读音、字义上混淆了形近字。针对如此高的字词错误率,笔者调整了教学的预设,把字词教学作为重点。首先,我特意把“嘎羧、摩挲、象冢”等几个词注上拼音,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轮读等方式加强学生的记忆,并让学生区分“家”与“冢”这对形近字,通过对这两个字的起源和演变,让学生明白了两字虽然字形相同,但是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接着,放大“寇”字,让学生看清关键部位的“真实面目”,并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记住它。最后设计了关于“燥”与“躁”、“亢”与“吭”的选字练习,在语境中了解这几组形近字的不同用法。
在高端的课堂教学中,花费了宝贵的半节课时间用来字词教学,似乎很不值得,但是从后来的练习和运用中,笔者发现班里的学生发生类似的错误逐渐变少,明显低于其他平行班的错误率。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及早发现学生的错误,分析其形成原因,之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语文教学的根基才能更扎实。
始于“缺漏”的裨补教学
为了让课堂教学更针对学生的学情,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关于课文核心词句理解的作业。虽然学生在理解上会出现各种不足,但对形成这些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却最为关键,有的是因为文本的地域、民族、时代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差距,有的是因为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有的是因为某些词语的理解不到位……根据不同的原因,调整教学的预设,弥补学生认知的不足,课文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教学《给予树》一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先学文本,学生们头脑里普遍跳出的都是“爱心”二字。其实“爱心”只是浅层和泛化的内涵,“爱心”在金吉娅的身上有着更加沉甸甸的表现。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引读思路“有爱心的人很多,小金吉娅的爱心有何珍贵之处呢?”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之后,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感悟。其一,小金吉娅家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金吉娅用这些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这份“爱心”远比家庭条件富裕的人献爱心更可贵。其二,买礼物前,孩子们都“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而小金吉娅在有可能无法给亲人们送出最诚挚的祝福,反而给他们带来失望的情况下,把这宝贵的二十美元用于帮助一个陌生人购买洋娃娃,这份“爱心”显得更加沉甸甸!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由于教学中关注到了学生在“爱心”处的理解缺口,及时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了文本的更深处,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理解的拐杖,加深了学生对小金吉娅“买棒棒糖”的理解,教学难点的突破就很顺利了。
始于“掣肘”的方法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随着学段的上升,学生的学习内容螺旋上升,相应的学习方法、技能和策略也要不断地提升。但是在学习策略上,学生往往是无意识的,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学习。而在学习方法的“转折处”,教师的“授之以渔”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课标的要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概括能力是中年级的主要阅读目标。但是通过对作业的检查,笔者经常发现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在检查《乌塔》这篇课文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回答“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时,都难以准确简练地概括课文内容,有的只说了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有的几乎把每一个自然段都用一句话来概括,显得冗长,没有重点。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首先这篇课文自然段很多,给学生造成了视觉上的困难;其次这篇文章涉及人物对话较多,不能完全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内容。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这样引导学生:(1)课文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2)在对话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哪些重要信息?(3)将对话中了解到的信息,穿插到事件中,连起来说一说。
因为及时发现了学生先学中存在概括内容的“短板”,并且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概括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学生理清人物对话中所蕴含的重要信息,用“通过对话,我了解到”的方式,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学生比较轻松地克服了自学中的困难,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掌握了这类课文概括内容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而且还授之以渔。
始于“困境”的点拨教学
现在的孩子,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千奇百怪”的异质思维,有的往往是真知灼见,很有思想。但更多的是不能切中要害,甚至“离题万里”,面对这样的“异类”,我们不能一概置之不理,或是予以全盘肯定或否定。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我们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而应该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在柳暗之处指点迷津。
一次笔者执教《惊弓之鸟》,在全课的结尾我问学生“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从天上射了下来,你们佩服他吗?”出乎意料的是,好几位学生却说“如果我在魏王身边的话,也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此时的我决定采用迂回突破的方法进行教学,我就问他:“请同学们仔细想想,文章写更羸真得只是想赞美他的箭射得好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回答!”
“老师我觉得,文章想赞美更羸仔细观察的好品质,能从大雁的飞翔和叫声中,觉察到它受过伤……”“老师我觉得,文章想赞美更羸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进行严密的分析,不仅知道大雁的伤口还没愈合,而且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
从以上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生最初的回答偏离了教师提问的预设,进入了迷惑区,但是通过教师巧妙的“迂回”点拨,反而将学生思维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对更赢“实事求是、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高贵品质的佩服。
始于“局限”的拓展教学
语文教学不能止于语文课的教学和语文教材的学习,而应让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一篇“节选”带出一部“全文”或一篇“精读”带出多篇“经典”,把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进行适度的延伸。
对于节选的课文,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介绍原著,尤其是强调原著中的有关章节与所学内容的联系,能使学生产生追根寻源的求知欲。例如,我们教完了《卡罗纳》之后,便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意大利著名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等书籍,并写写读后感。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一定会潜移默化地把从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实践和巩固,使这些阅读方法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能力。
对于名家名作,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由此及彼阅读同类作品,通过比较了解文章的不同表达,以加深对“这一类”文章的领悟。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能“踩”在学生先学中出现的不足之上,也就能看得更高、行得更远。我们应该树立一切教学以学生为基点,把学生放在正中央的理念,及时捕捉学生先学中的“不足”资源,并加以分析,找到问题的本源,调整教学预案,引领学生开展更有成效的“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
12.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篇十二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教学中, 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还要强调活动、探究、合作, 这些学习形式客观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多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有意思而学。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外露在“兴趣”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方面来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形式有趣
鉴于儿童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 “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诱发他们潜在欲望。例如, 我在教学《五彩池》时, 设计巧妙且富有趣味的教学过程。凭借“写广告语开辟五彩池旅游线”的情境创设,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把这一学习情境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从“为老师的朋友写广告语”开始, 再激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去感悟五彩池的神奇, 最后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语, 使学生的兴趣一直延续下去。“趣”得实在, “趣”得巧妙。
(2) 创新引趣
千篇一律的课堂怎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学习动机呢?因此,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创新, 时常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学生可以一边做实验, 一边享受习作的乐趣 (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表达真情实感) 。因为“新”, 使儿童大胆的思想得到完全地释放, 因为“新”, 使儿童在快快乐乐的心境中作文。
(3) 入情入境
这里的“情”是指“情绪情感状态”。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以自身的状态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自身的投入至关重要。细析小学语文教学名家, 哪位不是如此!因此在教《一件小事》的作文时, 我将自己模拟成爸爸的角色, 与学生一起表演。
2、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通过平时的探索与实践, 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态度要亲切, 语言要有感染力,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 又轻松愉快。
(2) 给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
每天, 学生都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然而, 繁重的学习让学生上厕所、吃饭都是来去匆匆, 休息场所很少见到学生的身影, 渐渐地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如果给他们一些时间, 孩子们就会充分利用:找朋友谈谈心, 讲讲故事, 做做游戏, 看看课外书, 既舒活了筋骨, 又增长了知识, 何乐而不为呢?
(3) 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 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 爱好朗诵的学生入情地吟诵, 爱好绘画的学生用画笔描绘诗境, 喜爱表演的学生“粉墨登场”, 演绎诗中描绘的场面。学生兴趣盎然, 对这首诗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 个人的特长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
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13.《让学习成为内在需求》心得体会 篇十三
说起《中国教师报》,它真是咱教师的好朋友。我与它相识已经有两个年头了,从中受益匪浅。近日,读了《中国教师报》第417期《让学习成为内在需求》一文,使我了解了佳木斯光复小学教师的成长之路,深有感触。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今后如何成长哪?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培训,完成培训目标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21世纪的教师,更应该如此。国家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会进行各种培训,促进我们不断成长。但在培训中,有很多老师,抱着混混过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记得,上次我区进行的“命好题”培训中,就有部分老师在培训课上写教案或从事与培训无关的事。想必三天的培训,他们一点收获都没有,真是辜负了本次培训组织者的付出。如果我们这样对待培训的说,那么怎样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如何成长呢?而佳木斯光复小学的教师,认真对待培训,努力完成培训目标,从培训中获得专业发展,从经验型教师走向研究型和专家型教师。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我要真心对待,认真记录主讲人的观点认识,完成培训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要养成思考和钻研问题的习惯
虽然我们在各种培训和学习中获得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却不能去思考与研究它。这样一来,老师的业务水平,就会原地踏步走,长期下去还会掉队。因此,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要去分析、思考、研究它,最终解决它。当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被我们解决得越多时,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提高得越高。并且,随着不断解决问题,我们会养成思考与研究问题的习惯,也会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如佳木斯光复小学老师苑文丽在晚上9点时想起一个数学问题,立即给同事打电话讨论,“那个地方可以怎样处理……”,正是这种善于思考与研究问题的习惯,让她成为一位优秀的.年轻教师。而作为教师的我,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同样要养成思考和钻研问题的习惯。
三、要与同事共同成长
14.《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心得 篇十四
“让青春为祖国绽放”学习心得体会1
青春像一部电影,没有开始没有结局,却让每个人都难以忘怀,只是青春,便足够回味!青春没有散场,更不会落幕。——小记
当生活的车轮碾过残留的回忆,留下岁月的痕迹时,才知道生活如同大浪淘沙。淘走了昔日朋友的欢笑和共度风雨的艰辛,留下的仅仅是自己和自己那支离破碎的记忆和记忆中若隐若现的对未来的期盼。
流逝的青春,翻转的年轮,如同一粒倔强的昙花种子,明知道绽放只是那一瞬间的美丽,也要执着的冲破泥土,迎着风雨坚强的成长。
心,禁锢在别离和孤独的黑暗中渐渐成长。如同泥土下掩盖着的生生不息的昙花种子倔强的成长着。当它挣脱束缚重获新生时,它获得的是昙花一现的美丽。那绽放的是内心深处不灭的希望,是青春最耀眼的光芒。
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青春的过往和点滴最终也只不过是年久失修的泛黄画纸,轻轻一碰,就飘于风中,化于尘埃……
给青春谱一曲赞歌,让生活的列车在赞歌里欢快前进,如同指尖溜走的沙,一粒接着一粒,一粒牵着一粒,向前是无边的沙堆,向后是停留指尖的回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让青春为祖国绽放”学习心得体会2
青春如绚丽的电影,在我眼前一遍遍上演。
——题记
青春是叛逆的时期,也是承担责任的时期,叛逆的时候你要我这样我偏要这样,什么事都顺自己的心走,不太和父母交流,反而会和自己朋友诉说。青少年的我总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旅程充满渴望。面对奋斗、懵懂、失落、希望、谎言,青春选择了心灵的流浪,去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美好。
青春在流浪中煎熬,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悬花一献美丽而生动,青春是美好的象征,代表着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只有经历过青春才觉得青春的美好。青春最美丽的象征就是唯美、活力。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都想尝试看看。对于友谊是很看得重,青春路上不是顺利的,是磕磕绊绊,但在磕磕绊绊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学会了挑战自我;青春让我学会了做错事就应该承担。
青春如美丽的旋律,又是高低起伏,有时快乐婉转,有时低沉悠扬;青春是一幅画,美丽多彩;青春是艺术品,精致而漂亮;青春是一道亮丽的彩虹,七彩斑斓;青春就是相信自己,勇敢的去追梦!
青春有快乐也有悲伤,快乐的是我们有拥有了以前没有的东西,悲伤的是时光匆匆带走了一些原有的东西。
青春时在那高山上写下的诗篇还记的吗?在大海下许下的诺言还记得吗?那是自己对青春立下的誓言,是的,自己应该去寻找答案。去寻找山盟海誓的诺言!心里许下的愿望更去追求,这就是青春的真谛。
谁没有过那一段青春美好经历,仿佛有曙光照耀着青春的美好。青春是个美丽的名字,我们的青春所有一切都将记录在其中,记录在我们彼此的记忆中。这里有欢笑的泪水,有共同努力,也有分享的喜悦。
致青春,致青春中苦与乐的成功!
“让青春为祖国绽放”学习心得体会3
你是我的梦想,有多艰难,就有多坚定。
谁的青春不孤独?在这个相对静好的岁月里,谁会甘于寂寞?谁又甘于平凡?
16岁的花样年华,仿佛自己也开始憧憬着相互爱慕的感觉,及心有灵犀的美好情感。然而,内心却同时矛盾重重,这种异样情愫流淌心间,让我惶恐不安。父母的巨大压力和殷切期望,我不想走上这条“不归路”,而不然,更多的是我的胆怯和骄傲吧。内心的少女情怀迫使我沉醉于幻想的童话般世界里,虚构着一个个与那位“白马王子”之间的美好故事,可想想总是充满甜蜜与快乐的。另一方面我也认为,在茫茫人海里,在这个70亿人口的地球上,终会有那么一个人,他会陪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彼此相濡以沫,共赴黄泉。可是,这个人现在又在谁的身旁,宠溺的抚摸着谁的脸庞,抱着那个他自以为是的整个“世界”呢?我无从得知。真正与你携手漫漫人生路的那个人,那么一个偶然的一瞥,你又是否会知道,只需一眼,就这一眼,彼此就此沉沦一生呢?或许是某个回眸,就是在人海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沧海桑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谁是谁的宿命?谁又是谁的命中注定?只有时间这位大神,终有一天会为你揭示答案,在此期间,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唯一正确的事,便是等待,在等待中不懈奋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以自己最美的姿态去迎接未知的明天。或许,在你足够强大的时候,彼此的相遇与相爱,更理所当然,让未来的路,未来一起携手、相伴到老的路,更平坦。
我的骄傲让我不会轻易低头,也不允许我低头,无论现在有多艰辛,我又有再多想要放弃的冲动,它都会强硬的逼迫我忍耐,心在痛,泪在流。但它告诉我,这才是对的,青春的代价!我想,躺在眼眶里的泪水啊,你快回去吧,我很坚强。因为我更知道,我若不坚强,懦弱给谁看?
夜色下,仿佛眼前的不只是那几盏明亮的路灯,几片微黄的落叶,我还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不可估量的未来。幸福要靠自己争取,我相信上天是足够公平的,我已经拥有了足够多,那些我没有的,我也有争取的机会。趁着自己还有年少轻狂的资本,我还在犹豫什么?我不知道我的热情会何时褪去,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少个孤独寂寞的日日夜夜,但在这一刻,我的热情高涨,我要告诉16岁的我,奋斗吧!奔着我的大学梦。北航,你是我的梦想,有多艰难,就有多坚定!
“让青春为祖国绽放”学习心得体会4
如果说青春是一本书,那这一定是一本仓促的书。当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它向我们诉说了什么时,它便已经匆匆逃离,留下一片遗憾泛滥成灾……
青春,放荡不羁爱自由。就如同草原上那脱了缰绳的马儿一样,挣脱了所有的束缚,无所畏惧地奔跑着、嘶鸣着。像是有着永远用不完的气力,向着那不知名的路途飞奔着。我们向往自由,我们不受束缚,我们的青春!
青春便如同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河,带着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悲天悯人,在生活中徜徉。我们像是那鱼儿,虽然我们放荡不羁不怕困难的阻挡,但我们终究是逃不过这河流对我们的束缚,这是我们的宿命制约。即使有太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我们都不得不去做。青春还是把我们死死困住。
青春,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如同一树繁花开的正茂,美不胜收。你从树下走过,却只道是平常。等到秋天它的生命耗尽,花落一地。你再次路过它的身旁时,却感叹着。为什么当她枝繁叶茂时你没有驻足去欣赏她的美丽。我们不懂珍惜,当失去之后才是万般追悔莫及,我们的青春!
虽然我们会在青春中遗失些重要的东西,但是总会有更美好的东西来填补那些已然失去的损失。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便一定就是这个道理。可青春又何必太过在意那些损失呢?
青春伴随着成长。还稚嫩的我们越过一层层的阶梯,踏上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当我们走过那最后一级阶梯时,我相信那里将会有一个新的世界在等待着我们……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让青春为祖国绽放”学习心得体会5
流逝的青春,翻转的年轮,如同一粒倔强的昙花种子,明知道绽放只是那一瞬间的美丽,也要执着的冲破泥土,迎着风雨坚强的成长,义无反顾。
当生活的车轮碾过记忆,留下岁月的吻痕时,才知道生活如同大浪淘沙。淘走了昔日友人的欢笑和共度风雨的艰辛,留下的仅仅是自己和自己那支离破碎的记忆和记忆中若隐若现的对未来的期盼。
离愁别恨人之情,柳暗花明又一村。似乎生活就是不断的经历别离,不断的将别离的哀伤埋藏在内心深处,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独自神伤。又似乎生活就是看友人在自己身边新旧更替,而自己拼命想挽留却无法挽留,因此自己依旧孤独,并开始享受孤独。
心,禁锢在别离和孤独的黑暗中渐渐成熟。如同泥土下掩盖着的生生不息的昙花种子般倔强的成长着。当它挣脱禁锢重获新生时,它获得的是昙花一现的美丽。那绽放的是内心深处不灭的希望,是青春最耀眼的光芒。
给青春谱一曲赞歌,让生活的列车在赞歌里欢快前进,如同指尖溜走的沙,一粒接着一粒,一粒牵着一粒,向前是无边的沙堆,向后是停留指尖的回忆。
谁的颜容,为谁清晰。或许以后的以后我们不在拥有纯净的笑容,不用担心那也只是我们青春路上的小小磨难,因为我们的青春是早已注定成为辉煌的过去。那些花儿,那些盛满夏季忧伤的花儿终将在我们的心中常开不败。想起过去,岁月带走的实在太多,十六岁可以默默体会落日坠落的缠绵和大海分娩红日的悲壮。
青春没有规则。真的。你可以埋头苦读,书山寒窗十几年,最后“一举成名天下闻”;你也可以边读书边工作,或者先工作再读书,只要自己活着充实。青春就好像鸟儿,任由你选择飞翔的时间,任由你选择飞翔的高度。
“让青春为祖国绽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精选相关文章:
1.让青春为祖国绽放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2.“让青春为祖国绽放”网上主题团日活动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3.关于让青春为祖国绽放心得体会800字范文5篇
4.2020让青春为祖国绽放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5.让青春为祖国绽放观后感5篇
6.2020观看《让青春为祖国绽放》心得体会精选5篇
7.让青春为祖国绽放网上主题团日活动心得体会范文5篇精选
8.2020让青春为祖国绽放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9.关于让青春为祖国绽放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15.让学生做英语学习的真正主人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生态,模块教学,自主管理,自主学习
2010年在历史古城开封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学骨干英语教师新课程教学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中, 我首次接触到广东省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课堂生态”, 体现活动式的学生课堂, 注重学生为主的探究合作式学习, 对教学资源的使用非常灵活多变, 大胆创新。尤其是在聆听了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中学英语组备课组长曾少萍老师的“模块教学设计概述”后, 对其所阐述的expert groups非常欣赏。她们依据单元模块整体学习的特点及学生情况, 把每班的学生划分为5个专家小组。
G1模块生词攻关和课文朗诵模仿秀组
职责:组织早读 (领读课文和播放录音等) , 积极配合老师完成词汇教学;监督和检查同学词汇过关和背诵课文;负责课堂所有的朗读任务;广泛征求听说课的意见与建议上报老师。
G2模块语法学习攻坚组
职责:负责模块各单元语法自学方案的设计, 配合老师提出语法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并为课堂教学找出相关语法的经典例句和文段等。
G3课堂评价每周报告组
职责:负责每周一次英语主题班会的筹备工作、每月一次的报告会 (讲座、讨论和辩论) 等。
G4英语课代表值日组
职责:负责安排和组织每节课课前2—3分钟的duty repor或free talk活动, 配合老师收取作业和管理与调试课室的设施与设备等。
G5英语作文评价组
职责:负责每次作文水平相当的同学一块互改、互学, 找出好词好句, 对错句通过商量共同纠正。
Different expert groups are required to offer help to other groups with the subjects they major in.
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四个基本特征。这四个基本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也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共同特征。教师应把帮助学生有效地、独立地进行学习作为获取英语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主要环节;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维持、推动学习学习活动的主要途径;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据此分析, 曾少萍老师所提出的expert groups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非常值得提倡和学习。
在此基础上, 我们也集体研发了一个新的课改项目, 也命名为Expert groups———“特攻组”。以“学生管理学生”的理念来实施英语教学工作, 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主人”的作用,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相互督导, 同时也让教师解放出来, 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让学生忙起来, 更有效地自主学习。依据我们学生的情况, 最初的安排如下:
Expert groups establishment (特攻组安排)
G1:Guide
职责:每单元开篇第一节课准备10分钟左右 (更多时间也可以) 展示, 形式可以读、讲、幻灯片、相声小品等各种形式介绍本单元主题。
G2:Words&expressions
职责:早自习排值日表放单词, 解决本班读音问题, 批改单词默写页子, 督促单词默写以达到全部学生过关。
G3:Sentence
职责:领导大家分析本单元重点语句, 督促背诵、默写达到全部学生过关。
G4:Reading
职责:整理卷子中阅读或限时阅读错题并讲解。
G5:Speech
职责:每节课前五分钟演讲, 内容不限。
G6:Composition
职责:督促作文收缴, 并评阅, 督促范文有关内容背诵过关。
G7:Checking
职责:质检每日课下作业, 总结疑难点, 上报老师。
在上学期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每班55—65位学生齐参与, 每小组8—10名成员这些专家小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发挥专家优势, 帮助其他组共同提高。小组角色两周一互换,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不同角色, 使自主学习的领域涉及得更全面, 同时也会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断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实时作调整和修改, 在下学期实践中作了一些更实际有效的调整。
G1:Words&expressions
职责:负责早自习播放单词及课文录音, 并领读单词, 纠正同学们的读音错误;课下组织默写单词及知识点来协助老师检查学生单元词汇及用法的掌握程度, 每单元结束后, 对其成果在班上作出口头汇报。
G2:Composition
职责:负责收集学生作文, 并批阅作文, 给予评分并画出文中优美佳句, 后将其整理出来供全班同学借鉴, 并作口头汇报。
G3:Reading
职责:帮助老师组织限时阅读训练, 搜集阅读讲评信息, 并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评阅读难题, 协助老师组织课外自主阅读, 总结好的阅读解题技巧与大家分享。
G4:Speech
职责:每节课前五分钟由组内每日“一星”演讲 (自拟主题) 。
G5:Checking
职责:督促和引导同学们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以各种方式检查同学们当天的英语作业, 课堂上汇报质检结果, 并有针对地简单点评作业中的共错点。
G6:Play
职责:每两周自编自导自演一出英语小品剧。
经实践总结, 我们农村高中的学生由于摄入信息不足, 在单元开篇来做“导游”工作不切实际。因此这个工作就有老师承担, 通过各种材料、网络杂志等各种途径, 搜索相关信息, 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模块总动员”, 带领大家顺利进入每个单元的学习, 开阔学生的视野, 方便整体教学。句子组在最开始时非常有效, 在分析句子、翻译句子方面工作效果卓越, 因为分析长句、难句是农村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弱项, 所以上学期我们有意将分析、翻译句子作为教学的重点方面;而后在实践了半学期后, 学生的分析和翻译能力都有所提高, 他们就有了更高的需要和要求, 于是就把句子组合并进了作文组, 都想欣赏好作文, 提高自身作文水平。话剧组是在演讲组的感染下成立的, 有一部分学生自告奋勇成立话剧组, 很愿意为大家的枯燥生活添一抹亮色, 并且借此机会展示, 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 也过一把“明星瘾”, 就这样在众人期盼下顺利诞生了, 事实证明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16.让语文学习真正地发生 篇十六
【关键词】对话学习理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对话教学理论古已有之,在中西方文化早期奠定的时候,很多先哲都推崇并主张通过对话学习的方式追求真理和知识。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模式走向越来越死板的形式,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风格正逐渐成型。在当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时候,对话学习理论便重新受到了重视。但在目前的教育實践中,教师对对话学习理论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仅仅将对话当成形式,而忽略了对话的实质意义,根本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很多教师采用所谓的对话教学方式,其实只是简单地改变了原有的板书教学方式,并没有作出根本意义上的变革。因此,重新认识并重视对话学习理论,是当前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下面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具体分析从对话学习理论角度实现课堂教学变革。
一、以“对话”为学习指导的教学模式特征
(一)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1.对话核心主题
在以对话理念为学习指导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话的核心主题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师和学生以及教材作者借助教材一起构建对话学习方式。教师在针对对话教学的核心主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质性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2.对话分主题
以对话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同一事物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1],因此他们会提出很多不同的观点,而这些在对话核心主题之下讨论的主题就是对话分主题。
3.对话依托点
在各对话主题之下,需要对话依托点对主题进行具体的阐述和论证。语文课堂的对话依托点包含了课文中的字、词、句、段和篇等各层面的语言单位,当然也包含以此为基础的延伸性内容。
4.对话基本要求
首先应确定切入点,通过交流,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其次,由点到线,以核心主题为基础,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及感受准确表达出来;然后,由线至面,学生和教师以对话分主题为基础,寻找各话题的依托点,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后,由面回到点,师生在完成以上三步学习步骤之后,根据课堂对话的具体情况,整合并提升所有主题的依托点,使对话教学回归主题。
(二)新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特点
1.强调对话核心主题
语文课堂一定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对话场景,所有的教学都应围绕某一核心主题展开。在对话式的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强调不同对话核心主题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通过师生对对话核心主题的感受,还原教材应有的完整性。因此,在教学之初,师生就应共同确定一个对话的核心主题,或者确定一个对话认知角度、思想角度或情感角度[2]。不同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对话主题和角度,因此,对话教学的方式是建立在对学生阅读心理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的。
2.归回课堂本色
就教学本身而言,最朴素、最本质的教学内容是最重要的,但如今社会充斥着浮华与功利,很多教师在引用新教学模式时,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而是以近乎作秀的方式呈现出来,看似新颖,实则为传统教学理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话教学则是回归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紧扣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能力,提高课堂活力。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作为引导者,教师应更多地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而不是纯粹地授教。
3.重视预习能力
对话教学更多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的能力,因此,应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和阅读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提前对教材课文获得一定程度的掌握。课前阅读能够让学生首先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激发出来,产生交流的想法,产生对话的动机[3]。基于此,预习对于对话教学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活动过程
第一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第8课《虎门销烟》。这一课程的对话核心主题可以确定为我国近代史的大事件,林则徐的虎门禁烟运动是这一课的核心主题。在此核心主题之下,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或理解,设置分主题,例如禁烟人物林则徐、此次禁烟的结果与后果、此次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等等。以不同的分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组别的学生首先通过组内对话的方式,对各自的分主题和核心主题进行阐述、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选派1名代表,分别和教师进行对话,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得出此观点的依据,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终引导学生对虎门销烟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作出正确的认识。
第二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三单元第8课《三顾茅庐》。老师应首先和学生们探讨此文的核心主题,也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文中“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等语句都是在表现刘备的诚心,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通过这些关键语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刘备都作出了哪些牺牲?通过刘备的行为得到怎样的启示?”等,可以让学生以座位为单位,四人一组进行简单探讨,得出结论,之后进行师生对话,对话的核心主题为心诚是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品质,在此核心主题上设置多个分主题,例如此次探访中关张二人的表现和刘备表现的对比、诸葛亮的表现等,进行对话探讨。
三、结论
第一,通过对话理论教学,学生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明显提升;第二,通过对话理论教学,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从目前的教学效果上来看,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运用对话教学的理念,就能够让语文学习真正地发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芳英.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0(51):362.
[2] 邹小琼.初探小学语文"对话式"学习策略[J].东方教育,2015,13(11):305.
17.《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心得 篇十七
有一天,朋友发了一个《父母规》讲师培训报名的微信链接给我,让我接触了解到《父母规》文化。从此有了要学习《父母规》的愿望,致电给范老师获得了《父母规》书籍及《父母规研究》第一期书。通过对《父母规》及其研究第一期的学习,收获很大,感受不少。
看完《父母规》内心很震撼,这是一套关于父母成长、孩子成长及亲子关系胡生命成长系统,椒一套为人父母的行为准则,也是一套为人处世的规范、典范。
第一篇“父母重”:告诉父母的责任重大,不容忽视。只有重视做到才能”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
第二篇“父母责”:这十则涵盖了教子成长中从胎教、幼教、启蒙、学习等方面。详尽讲透,真正告诉父母怎样养育孩子,为孩子铺就成功之路。
第三篇“父母戒”这十戒告诉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做的最基本的十件事,让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少犯错误,少伤害孩子。
第四篇“父母规”这十规告诉父母怎样做好父母的角色,怎样所孩子的榜样,“上之行、下必效、弟子规、父母先”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社会中的为人之道。
第五篇“教子观”涵盖了父母教子成长的处事、婚恋、事业等各方面帮助父母以“六观”引导孩子,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希望通过三天的培训学习,能更深刻领悟“父母规”之精髓,努力建立一个“父母规”之家,让孩子走上大成之道!并在此感谢“父母规”给予我学习的机会,我将尽我所能宣传“父母规”,让更多的人了解“父母规”践行“父母规”,让更多的家庭和谐,让更多的孩子拥有美满幸福的人生。
本文作者为《父母规》学堂第五期讲师班学员
18.《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心得 篇十八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觉得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出示以下图形:
○○○○
△△△△ △△2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 ○多2 个合起来的。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操作,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这个正方形剪出一个圆形;再用这个圆形剪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这个正方形折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第二次,教师让学生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用八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一个正方体;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拼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长方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学具盒中的图形拼组出一个新的图形。结果,有的学生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了一个正方形;有的学生用一个正方形剪出四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长方体切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等。可以说,在这几番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06-19
教育制度发生真正变革10-05
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10-16
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10-27
让小学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10-28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12-11
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心得体会07-07
“让青春为祖国绽放”学习心得体会09-24
春训活动心得体会:让学习成为自己的新常态10-03
让孩子自愿学习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