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猜数游戏》数学教案

2024-09-03

四年级下册《猜数游戏》数学教案(11篇)

1.四年级下册《猜数游戏》数学教案 篇一

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第五小学教师: 曹春梅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这个情境,让学生会解方程ax±b=c,并会简单的应用。

2.在玩“猜数游戏”的过程中,体会解方程的思路,并掌握方法。重点难点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利用等式性质解“ax±b=c”这样的方程。

2.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练习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回忆等式有哪些性质?

生:略

2、猜年龄游戏

师:老师年龄的2倍在减去2等于70,猜猜老师多少岁?

生:略

师:今天笑笑、淘气还有智慧老爷爷也在玩猜数游戏

出示课件:猜数游戏

学生齐读:猜数游戏

观察情境图,并自学第一个小绿点的内容,思考:笑笑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抽生汇报,引出数学课题用方程解应用题并板书 板书: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二)出示课件教学目标

(三)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出示自学指导

看72页第二个小绿点的内容,重点看第二个小绿点的内容,看后会列方程并解答。

2、检测自学内容

3、课件出示精讲点拨列方程时:

(1)、先找数量关系

(2)、当题中没有未知数时设 未知数为Χ,再列方程并解答。

注意:

例如2Χ是2×Χ的简便写法,我们在书写时一般都采用简便写法。解方程式时,等号上下对齐。

4、抽生完成72页第三个小绿点教师根据生描述板书

分析题目等量关系。

教师:请你分析这两句话,说出等量关系。

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交流,会得到一个等量关系:淘气想到的数乘3减去20等于100。

学生写出方程:3x-20=100(可直接写出吗?)提示:当题中没有未知数时设 未知数为Χ

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步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师:用什么方法求x的值。生: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生:等式的性质

3、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教师明确说明解方程的书写格式。解:设这个数为x。·设未知数为x。3x-20=100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x=120

·两边都加20,得到算式。x=40

·两边都除以3,得到算式。/

4、验算。

让学生把x=40代入原方程“3x-20=100”,算一算方程的左边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

等。完成后,教师说明,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如果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说明正确。(5)、检验,写出答案。

(四)完成教材第73页的“练一练”。

1、第2题。

解方程。

学生独立计算,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

集体反馈 同桌互评

2、第3题。课件出示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懂图,从图中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再列方程解决每一小题。

3、第4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先根据题意直接列出方程,然后再解方程。4总结

课件出示

(1)、弄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

(3)、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方程(4)、解方程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

用方程解决应用题

解:设这个数为x。·设未知数为x。

3x-20=120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x=120

·两边都加上20,得到算式。

x=40

·两边都除以3,得到算式。/验算。

让学生把x=30代入原方程

3×40-20=120 对了

2.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二

所教年级:四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 A—Lets talk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課为对话教学,主要教授句型:What time is it ?Ittime for...句型。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内容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从本班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了一系列的听、说、演、唱、玩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情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本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教学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 is time …句型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它将贯穿本单元,通过对句子的掌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个句子。进而为以下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知识储备很好,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素质较差,语言运用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我班的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Its time fo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

2.能理解并运用Just a minute.Lets run!和go home三个短语和句子。

3.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作息。

4.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问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

2.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和发音,比如:Just a minute. shool is over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1) warm-up

设计意图: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句型,在问候中提到了Kids 这个单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为“Go home ,kids “ 这个句子的学习打下铺垫。

1.Sing a song

2. 出示上一节课的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组。通过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lets do的内容.

3.问候学生:Good morning kids , .what time is it ? 让学生用Its … 、Its time for…句式来回答问题,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

2) Revision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并且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游戏:“听句子,拨表针”

老师说出Its time for music class 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表针迅速拨到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并给予鼓励。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息时间表。找学生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用所学的句子进行表述。比如“Its …oclock .Its time for…

3) Presentation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图片,和教师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游戏等环节,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灰太狼,喜羊羊的形象,将“大灰狼,几点钟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接受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在情境中的运用

1.教师设计导语并且出示“下课”的图片,说: school is over ,让孩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出示已经准备好的钟表并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练习几次后教师示意学校的放学时间,待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Oh,its 4 oclock now.School is over. 教师领读School is over.然后将School is over.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合起来分男女生练读,并引导学生回答:OK. 反复进行练习。

2.教学Just a minute.

教师说:School is over. But I want to know Where do you want to go?教师出示课件,出示(Let.s go to the playgroud , Lets go home Lets run)句子,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并且通过不同方法读句子。But Where do they want to go?教师故意设下疑问,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假装没倒好磁带,边说Just a minute,边摆弄录音机,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Just a minute的含义。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教师领读Just a minute。

3.教师用英语说:我累了,让我们做个游戏吧!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灰太狼的角色,老师扮演喜羊羊,看课件的钟表,做“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 ?的游戏。根据回答的时间说出Its time for( lunch/breakfast/dinner/English class/school) , 让学生来判断喜羊羊回答的对不对。教师多找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

4.小组分角色扮演来模仿刚才的游戏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最好的小组到前边进行表演。

5. Lisen to the tape .

(1)出示对话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给的问题卡片边听边看边思考:

Picture 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Picture 2:Where are they now?What time is it now?

Picture 3:Whos the man?What does he say?What time is it now?

听完录音,每听完一幅图的内容就请学生回答问题,以检查对对话的理解程度。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2)Listen and repeat. 学生再次听录音后,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我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教师评价对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五分的鼓励,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想积极参与,效果很好。其次,在进行Lets play 的环节时,我利用小组之间的互评,结合教师的评价,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并且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出本节课最佳明星和最佳小组。

评价方法:

3.四年级数学下册天平游戏教学反思 篇三

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北师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方法。由于第一次接触这个教材,这种设计到底怎么样,自己心里实在没底。在教学中我总觉得这种方法太复杂,总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不过觉得课程这样设计的就先这样讲吧。

在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之后,我越来越感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学生易接受。以前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方程时,学生有的记不准关系就容易出错,加减易混。这就是新课程的优势,通过对比发现用现在的方法学生觉得浅显易懂、用起来方便。

4.猜数游戏教案 篇四

执教:娄底双峰县甘棠中心小学 朱建辉 指导:双峰县廖如光 谭水英 朱芝兰

教学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我校六年级校本教材内容。它是根据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第三册简单的猜数游戏的基础上加深的一次猜数活动,是想让学生在初步接触“区间套”逐步逼近思想的基础上,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渗透。同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选择的有效有趣的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思想: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感,能够在较复杂的环境中探索出数的规律。这次教学设计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有趣的猜数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猜数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游戏过程中记录的有效数据,经过分析、思考、讨论,让学生找到两组数据中的折半查找、逐步缩小范围的规律,理解其在游戏中起到的优化作用,向渗透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思想。接着通过“为我所用”环节,让学生运用“折半查找”的策略来挑战自己,并把它用于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最后在拓展这个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灵活变通能力。本节课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解决实 1 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这猜数的方法,回家与家长活动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在家增进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的:

1、通过猜数游戏,让学生探索并理解“折半查找”的优化策略。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方法。

3、会用“折半查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课外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发现猜数游戏中的“折半查找”策略,并能运用此策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初次和同学们见面,老师十分高兴,想表演一门绝活——现场猜数。任何一个大于0小于1024的自然数,我只需要提十个简单的问题,你们也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老师就一定能猜到。信不信?

好,那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数写在这张纸上,老师来露一手给你们看看。

等会儿在猜的过程中请每组的组长把老师每次猜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师生互动,玩猜数游戏,师果然只问了十次就猜到了。

二、探究规律、寻找策略

师:怎么样?老师没有吹牛吧!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的猜到你们想的那个数吗?说说看。想知道这种猜数的方法吗?我们利用刚才记录的数据分小组来讨论探究一下。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把1024连续减半的结果是512、256、128、64、32、16、8、4、2、1共十个数,在提问的基础上用加加减减这些数字,逐步缩小猜数的范围,这样问下去,最后便“水落石出”了。

师:这种方法,我们在数学上称为“折半查找”策略。而且刚才我们用了这个策略的猜数游戏也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十问知底”。板书:“折半查找”策略

三、实践体验、为我所用

1、猜数练习

师:到现在为止,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老师的绝技偷学得差不多了,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自己?

师:好,老师心里已经想好了一个数,大家一起来猜猜看。师生猜数

2、解决问题

师:第一次猜到别人想的数心里很高兴吧!其实“折半查找”这一策略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也运用也很广泛,你们看

有一段地缆线发生了故障,维修人员要尽快的找到发生故障的具体位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指导一下维修人员怎样迅速的找到发生故障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讨论,反馈。师结合课件演示

四、拓展延伸、训练思维

师:哇!真是得谢谢同学们,你们用智慧给这次故障的检修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还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真是了不起!其实呀,这种“折半查找”策略,如果反过来想还能解决不少数学难题呢!

出示题目:把1000个鸡蛋装在10个袋子中,任取其中的一袋,或把几个袋中的鸡蛋数加起来,都能凑成1~1000中的任何一种鸡蛋数。你知道这10个袋中分别装了多少个鸡蛋吗?

1号袋 2号袋 3号袋 4号袋 5号袋 —————、—————、—————、—————、—————、6号袋 7号袋 8号袋 9号袋 10号袋 —————、—————、—————、—————、—————。校本教材:

猜数游戏训练

内容:玩“十问知底”的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让学生寻找并理解 “折半查找”的优化策略。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方法。

3、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课外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选材意图: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可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揭开数学的奥秘。在“十问知底”这个猜数游戏中体现了“折半查找”的优化策略。对于这个用语言很难解释清楚数学方法,老师就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开展数学活动,使难懂的问题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猜数游戏规则:

让对方在0<()<1024这个范围内任想一个自然数,最多提问十次,就一定要猜到。

5.四年级下册《猜数游戏》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下)第82~84页。教学目标:

1、经历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体验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建立规则意识;通过游戏是否公平的判断,感受游戏的公平原则。

2、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体验游戏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经验判断

规则是否公平,会调整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能制定规则,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3、能用合适的方法验证可能性对双方是否是等同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分小组准备圆形纸片、扑克、围棋子、硬币、骰子、彩笔。

2、教师准备:用于学生验证的汇总表格。

教学设计:

一、创设游戏情境,感受规则意识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想玩吗?出示转盘:

师:请2位同学上来,开始!

学生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开始。

师:怎么了?

生:没有游戏规则,不好玩。

板书:游戏-规则

师:对了,有游戏规则,才可以玩。真对不起,只顾着急切地和大家玩游戏,忘记游戏规则了。

出示游戏规则:

转盘游戏的规则:

(1)双方先选好各自的颜色;

(2)每人轮流转一次,须转一圈以上;

(3)指针指向自己选定的颜色则获胜,否则对方获胜。

教师边出示规则边安装指针。

二、感受游戏可能性,体验公平性原则

1、对规则有意见吗?没有就可以开始了,你想选什么颜色? 生:这样不公平。师:为什么?

生1:这个转盘蓝色部分小,白色部分大。

生2:指针指向蓝色的可能性小,指向白色的可能性大。

师:我们试一下吧,试4次吧,如果甲选蓝色,乙选白色,据你估计,他们各会获胜

几次?

生3:可能甲胜1次,乙胜3次。

师:为什么?

生3:因为这个转盘平均分成了4份,蓝色只占一份,而白色占了3份。

师:会出现其它可能吗?

生4:也可能4次都是乙获胜。

生5:还可能甲、乙各获胜2次,或者甲胜3次、乙胜1次。

生6:也有可能4次都是乙获胜。

师:大家说,有这种可能吗?

生7:有这种可能,不过可能性非常小。

师:那哪种可能比较大些呢?

生8:乙胜3次,甲胜1次的可能性比较大;4次都是乙获胜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大多数学生都猜“乙胜3次,甲胜1次”。

(演示,发现恰好乙胜3次,甲胜1次。)

2、看来这个游戏真的不公平,你们愿意玩这样的游戏吗?

学生齐声地:不愿意!

师:看来,游戏有了规则才可以玩,公平才好玩。

板书:公平。

师:那现在怎样才能对双方都公平呢?大家拿出自己的圆形纸片,你能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转盘吗?

学生设计转盘,设计好的在黑板上展示。

师:看一看,黑板上展示的这些转盘对双方是不是都是公平的?我们就来挑选一个,请两个同学上来,玩一下公平的转盘游戏。各自选定颜色。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一次定输赢吧。你们俩谁来转?

两人都想自己操作。

师:他们都想自己来操作,这样,我们给他们想个办法吧,公平地选出操作的人。

生1:我有办法,用抛硬币的办法。猜中的就操作转盘,这个办法比较公平。

生2:石头、剪刀、布也挺公平的。

生3:还可以掷骰子,分1、2、3和4、5、6来猜,猜中的操作。

师:这样公平吗?

生4:这样公平,因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可能,分1、3、5和2、4、6也可以。

师:笑笑也想到了这个办法,她分大于3点的和小于3点的,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5:不好,这样不公平,大于3点的有4、5、6三种可能,而小于3点的只有1、2两种可能。

生6:也可以这样,抓一把围棋子,让他们猜单数还是双数。

师:也是很好的办法,围棋比赛猜先就是用这样的办法!

师:大家给你们提供了这么多办法,你们打算选用那种?

两学生:猜硬币。

师:嗯,简便易行。

猜硬币,做转盘游戏。

三、验证游戏公平性,进行游戏实践

1、抛瓶盖游戏

师:看来做游戏,需要有规则,也需要公平。笑笑根据生活常见的瓶盖,设计了一个抛瓶盖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游戏规则:

师:怎么样?感觉她设计的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

生1:我感觉是公平的,因为一共就两种可能,要么向下,要么向上。

生2:我觉得不公平,因为瓶盖一边大,一边小,落下来的可能性会不同。统计两种观点的支持人数。

师:这都是我们的分析,究竟是不是公平,我们还是来实验一下吧。大家觉得应该做几 次实验?

生3:我觉得做3次就可以了,就能比较出来哪种可能性大。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4:3次不好,或许某碰巧就都朝上,或者都向下。

师:是啊,这样的偶然现象也会出现。那实验几次?

生5:10次,不,20次,这样就能看出哪一种可能性大一些,偶然性就小了。

师:也就是说实验的次数越多,受偶然性的影响越小,是吧?

生齐声地:是,次数再多一些。

师:我有一个建议,我们每个小组都做10次,然后把全班的情况汇总一下。

(1)小组实验、填表。

盖面朝上

盖面朝下

次数

(2)汇总

盖面朝上

盖面朝下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第五小组

合计

四、作业设计:

设计一个游戏规则,使之公平。

五、板书设计:

6.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1.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统计表 小棒 小调查:父母或亲人的年龄及与你的年龄差

一、谜语激趣导入

1.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谁吗?你们猜对了。

今天,可爱的小青蛙要和我们一起研究数学,你们愿意吗?

二、探究发现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出示视频)

(1) 说儿歌.师生同说.

(2)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吗?(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如果说不到,师引)

在我们的数学学习当中,-用字母来表示这句话

2.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学生比较方法)导入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3.这个的字母N可以表示哪些数?(生说,师板书)你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体会可以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数)

4.青蛙的只数是N,嘴的数量也是N,为什么用了同样的字母表示,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吗?

(体会同一情境下,同一字母可以表示相同的数量)

(二)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同学们能用字母表示出青蛙、青蛙的嘴、青蛙跳水声音的数量,老师还想考考你们,

(出示小儿歌),你们能接着说下去吗?试试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指名说,能说得完吗?

2.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吗?(生说自己的想法,师选择研究)

3.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老师讲要示:同桌一个人用小棒摆,另一个在统计表里用算式表示出

青蛙的腿的数量与青蛙的只数之间的关系.

4.交流汇报

5.请字母帮忙,用字母表示算式.(生独立完成)

6.(幻灯片)不管N表示几,有一只青蛙就有4条腿,也就是一个4,有N只青蛙就有N 个4, 列式就是N4,通常写作4.N ,简写成4N,读作:4N。含有字母的式子简写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幻灯片出示注意事项)

7.那么青蛙的眼睛的只数你能用字母算式表示出来吗?

8.判断字母算式简写是否正确(出示练习)

(三)也就是说用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一些关系式。导入研究年龄问题.

1.猜年龄

2.在统计表2里用算式表示出老师的年龄和你的年龄之间的关系。(生独立填,汇报)用一个字母

算式表示出老师和这名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吗?(口头说)

3.用一个字母算式表示出你和你的爸爸或者是你的妈妈之间的年龄关系吗?

三、练习巩固

1. 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用字母表示?(生说,师随机出示)运算律、计算公式(路程、图形)

2. 生活中,也可以用到字母表示数,你能说一说吗?(认真倾听)

3. 生活问题填空.

四、总结提升

7.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64-P65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三、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已学会了加与减的互逆关系、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积累的数量关系的学习经验。

四、教学设想

将数学概念“嵌入”数学学习背景与结构之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概念位于数学背景的“哪个”位置,这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是极其重要的。

五、教学思路

关系——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六、教学过程:

1、制造冲突,聚焦“数量关系”

⑴课件出示

⑵根据这两个已知的数量,同学们猜猜要求的数量可能是什么?

⑶学生找出求和、求差、倍数三个问题?

⑷展示淘气问题,鸭的质量有多少千克?

⑸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算不出来?

⑹教师小结,已知数量与要求数量之间没有关系。

2、辨别比较,引入“等量关系”

⑴教师提问,如果有关系是不是就能算呢?

⑵分别出示两种关系

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⑷这个关系能确定鸭有多重吗?

⑸学生交流、讨论

⑹教师小结:上面两个关系不能确定鸭有多重,但是能确定鸭的质量的范围。

⑺教师:你觉得什么样的关系就能确定鸭的质量呢?试着用手比划一下。

⑻课件出示:

3、自由创造,感知“等量关系”

(1)出示学习单,学生自主填写相等的关系。

(2)分别展示以下三种情况

鸭鸭鹅鸡鸡鸭鸡鸭鹅

(3)学生根据相等的关系分别算出鸭的质量。

(4)小结:在数学里我们把这样相等的关系叫做等量关系。

4、自主尝试,表示“等量关系”

(1)出示

(2)这个等量关系,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3)你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

(4)小结: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5)有不同的式子表示吗?

(6)小结,像这样的式子叫做等量关系式。

5、数形结合,感悟“等量关系”

(1)出示

(2)请看,这三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请你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4)学生自主完成。

(5)交流表示方式:等量关系式、线段图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

(6)对比线段图和式子,发现用图表示更直观。

(7)展示下面的等量关系,进行交流和讨论

6、走进生活,寻找“等量关系”

(1)课后练习

(2)动画中寻找等量关系

(3)寻找教室里的等量关系

七、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直观)

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8.四年级下册《猜数游戏》数学教案 篇八

游戏、立定跳远

第 31 课时 授课记录: 22/4 学习阶段:水平一

学习目标: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力量 学习内容:游戏、立定跳远 学习步骤:

一、模仿律动,大显身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集队、队列

2、告诉学生美丽的大森林有很多又大又甜的蘑菇,从我们这里出发到大森林有一段长长的路,这条路上有小河、有高坡„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小组合作,把教师提供的各种器材布置到活动场地中。

3、组织学生游戏:小兔采蘑菇

学生活动:

1、看老师手势,听老师口令快速集队,并从集队中体验“快、静、齐”的集队要求。

2、配合儿歌,体验踏步要求。

3、积极快速地布置场地,体验小组合作的快乐。

4、小组商讨:怎么越过小河、小坡到达大森森,积极参与游戏,体验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方法。

组 织:五路纵队、自由分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创设情景,掌握动作

教师活动:

1、鼓励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跳得又远又轻松,能不能学它的样子跳一跳。

2、鼓励学生合作学练,体验不同的跳跃动作。

3、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组织学生“跟我练一练”,学习立定跳远动作。

4、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学练。

5、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游戏:跳跳跳

学生活动:

1、大胆想象一种自己觉得跳得最远最轻松的动物进行模仿练习。

2、找一个伙伴,把自己的动作教给小伙伴,把小伙伴的动作学过来。

3、积极配合教师表演跳跃动作,认真观看和模仿正确动作。

2017.3.1 最新版

4、两人一组,边练边赛,相互指导,共同进步。

5、认真听教师讲述跳跳跳游戏方法,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做一个良好的合作者。

6、边听音乐柔韧放松,边对教师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今天的收获和心情。

组 织:分散练习、分组游戏

场地器材:操场、录音机、纸蘑菇、垫子、绳子等

课后小结:在立定跳远学习前我先让学生自找小伙伴进行小兔跳和小青蛙跳的比赛,在进行教学时采用布置观察任务,看一看老师每一拍的动作是什么,共用几拍完成,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清楚动作后让学生自主练习,然后请几个学生试做,改进动作,再让学生听节拍做动作,最后是比赛,这样的教学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不仅掌握了动作,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都乐于展示自己。

9.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九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10.四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案 篇十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轴对称图形》。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性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识,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为了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对教材适当调整,以贴米奇的耳朵游戏引入新知充分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一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培养审美意识,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教学的本身转化到了更加专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让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教具及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尺子,米奇头像,轴对称图形图片和常见几何图形。

学具准备:剪刀,尺子,已学的各种平面图形纸片一份。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去运用知识大胆创新。

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我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

1、出示米奇头像。(头像缺右耳)

2、教师谈话:米奇缺了一只耳朵,怪难看的!同学们,谁能帮米奇安上耳朵呢?

3、活动:由一两名学生上台蒙上眼睛给米奇贴上耳朵。(学生可能无法贴在很准确的位置,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

4、教师因势利导问:耳朵要贴在哪里才合理呀?

引导学生说出右耳应贴在与左耳对称的位置。

5、同桌相互观察人体还有哪些具有米奇耳朵的这种特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现象,引出今天的课题:轴对称图形(板书)。

【设计意图】从“贴耳朵游戏”引入,有利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初步感知对称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直观感知特点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出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能够很直观的感知出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同。

2、抽象概念。

(1)出示剪纸录像。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出示一段剪纸录像

(2)学生自由创作。

让学生从身体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大量轴对称现象中找出规律自由的创作轴对称图形。

学生自主创作。

(因为是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学生选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小组交流创作心得。

作品展示

(3)指名让不同剪法的学生上台演示,并将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

对于学生的每一种剪法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通过感知和操作活动中交流归纳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电脑的形象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教师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创作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概括能力。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资源有了充分利用。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

3、探究常见几何图形的对称轴。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几何图片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图形。

(3)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集体评价。(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动画,重点理解长方形的对称轴只有2条,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新课中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讲一讲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通过展示——讨论——观察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折一折、画一画中深化探索。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加深认识

判断下列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0 2 5 8 9

A D F H

做土干清备

(这些学生每天都在应用的数字、文字和汉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的认识。)

(1)学生口答

(2)学生交流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

【设计意图】即做到了弘扬中国文化体现了课堂的德育功效,又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为一体。

2、体验创造

(1)摆一个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边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学生充分利用创作性思维摆出各种成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2)与你的伙伴合作,用你们的身体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一组学生摆其他学生做小裁判。

教师课件出示错例,用折叠法予以纠正错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3、拓展参与

小小设计家为学校设计新大门:

课件播放通过网络查找到的各种轴对称式的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知识三科整合教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学校新大门的设计创作,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加深认识——体验创造——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合作意识。教学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11.猜数游戏作文 篇十一

我和爸爸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

爸爸先想好一个数字,偷偷写在本子上让我来猜。刚开始,我觉得挺难的,这么多的数怎么猜呢?爸爸鼓励我:“猜数游戏很好玩,学会找寻线索,缩小范围,就很容易了。”好吧,那我就试一试吧。

我想应该先确定数位,就问: “这是一个几位数呀?”爸爸说: “是一个四位数。”我又问: “是整千、整百、或整十的吗?”爸爸说: “是整十的。”

“整十的,有那么多的数呢!”但我没气馁,接着问:“比5000大吗?”爸爸笑着点点头。我接着问: “比7000大吗?”

爸爸点点头,摸摸我的.脑袋说: “给你一点提示吧。这个四位数,百位上的数是千位上数的一半,十位上的数又是百位上数的一半。你好好想想吧。”

距离答案越来越近了。这时,我忽然想起了侦探破案的情形,感觉我就像是一个大侦探,马上就能找到真相了,心里不免有点激动。

我根据爸爸的提示,心里琢磨着,这个数比7000要大,那么千位上只有7、8、9三种可能,而根据“百位上的数是千位上数的一半”这个条件就只有8能符合了。确定了千位上的数,百位上的数是8的一半,那就是4,而十位上的数是4的一半,就是2。因为它是一个整十数,所以这个数就是“8420”。哈哈,我猜出来了!我高兴得又叫又跳。爸爸也开心地说:“儿子,真聪明!”

上一篇:国土资源局局长的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汽车主题酒吧宣传范文